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閲讀禪的教育心得體會推薦多篇

閲讀禪的教育心得體會推薦多篇

閲讀禪的教育心得體會推薦多篇

閲讀禪的教育心得體會篇1

早期閲讀是指幼兒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過渡的前期閲讀準備和前期書寫準備。其中包括知道圖書和文字的重要性,願意閲讀圖書和辨認文字,掌握一定的閲讀和書寫的準備技能等。

一、創設閲讀的環境,激發幼兒閲讀的興趣

(一)外部環境

我們在創設環境時,儘量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有趣味性的、含有較多閲讀信息的環境,讓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培養閲讀的興趣。例如開設小小圖書角,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本班孩子的認知水平、興趣愛好提供不同層次的圖書,供幼兒自由活動時自主選擇。圖書要根據幼兒的興趣和課程內容的變化而不斷地更新,每天保證一定時間,由幼兒自發進行閲讀。

(二)內部環境

在閲讀圖書的過程中,教師要努力給幼兒輕鬆感,以保持興趣,鼓勵幼兒輕輕交流,將自己的內容介紹給大家;當幼兒想換書時,鼓勵孩子大膽選擇自己想看的書。

(三)建立良好的閲讀氛圍

圖書閲讀相對而言是安靜的活動,如果太吵,很容易有負面效應。為了讓幼兒自覺的形成安靜的閲讀氛圍,可以組織孩子參觀圖書閲覽室,感受閲覽室的氛圍,初步形成了良好的閲讀氛圍。

二、選擇合適的閲讀材料

小班幼兒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思維形象、簡單,觀察事物不夠仔細,針對他們的年齡特點,在選擇圖書時需要注意的是:

(一)要以單幅畫為主,畫面情節簡單直觀、生動形象、色彩鮮豔,畫面文字不多,內容多選幼兒感興趣的動物或幼兒生活上熟悉的故事。

(二)提供的圖書必需是質地較厚、同時單頁單幅,整本書頁碼在20頁左右的圖書較受孩子歡迎。

(三)小班幼兒的圖書種類不需要準備很多,簡單易懂的兒歌、童謠、詩歌、故事等,但相同種類圖書的數量一定要滿足幼兒的需要,避免幼兒為爭搶圖書而引起不必要的矛盾衝突。

讀《與幼兒教師對話》有感

近階段一直在讀麗蓮·凱茲博士的《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一書,不愧是國際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畢竟從事兒童教育、教師成長研究多年,對兒童發展與教育、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乃至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具有豐富、深刻、獨到的認識。

書中分上下二篇,上篇為“幼兒與幼兒教育”,下篇為“幼兒教育議題”共十六章。無論在探討兒童發展、幼兒教育的目標、內容、幼教的專業化、幼教機構的評價,還是教師角色、教師與兒童關係、專業幼兒教師的行為、教師的專業成長等問題時,凱茲博士時刻向我們展示着她對這些問題的省思、檢視與理性的把握。譬如兒童自尊的培養是教師和家長都關心的一件事,但是目前用來培養自尊的做法實際上是在養成兒童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關注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於培養幼兒適宜、積極的自尊。她多次指出“自尊無法從直接教導或勸告兒童覺得自己很好中獲得”,教師應該“幫助兒童處理所面臨的負面反饋、挫折及失敗”,只有在適量的、明確且充分的正面反饋中才有助於增強兒童的自尊。這些觀點既反映着凱茲博士所秉持的客觀、審慎的態度,批判與反思的理性以及她對問題的辨證的把握,也體現了她科學的態度和嚴謹的學風,彰顯她獨特的學術品格和精神。使人領略到一種作為研究者的竟社和境界,一種在幼教領域中孜孜耕耘的勤奮態度,滋養與凸現着研究的內在價值與魅力。

讀了凱茲博士的書,在感受到她豐富的教育經驗和理論成果的時候,同時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麼的渺小與無知,在幼教的海洋中我只是個涉世未深的孩子,我想,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修養自己的內涵,使自己具有一點學有所想,做有所依,思有所悟,才能做一個真正優秀的幼兒教師.,才能擔負起幼教的重任。

閲讀禪的教育心得體會篇2

?教育應該不一樣》

?教育應該不一樣》是嚴長壽所寫的,在這本書中他分析了中國台灣目前的教育環境,一針見血地道出中國台灣目前的價值觀和迂腐的考試製度,而我們所有的人,都已經在這個體制下經營太久,早就忘了教育的最初目的。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中國台灣快被摧毀的職教體系、急功近利的家長心態、媒體的可議之處、老師的教育心態及學歷通膨時代。他認為教改人士為了滿足家長期待而走錯方向;政策為了討好選民,做了錯誤的轉向。他建議年輕人如何從尋找自我到建立自我,建立必要的五大能力,走出自己的路。

看完這本書,雖然非常認同作者所説的話,卻也因更加了解實施教育改革的難度而感到無奈。就像書中提到的是誰坐視問題惡化?是誰讓這氣球不斷的膨脹?是教育部?是教改人士?是學校老師?還是學生?還是為數眾多的家長?全部都是! 讀了這段話,讓我心中起了共鳴,因為他所敍述的就是一個真真實實的教育現象,而身為老師的我,就是處在這個教育體制、這個環境下。在其中一篇《醒醒吧,家長》中,有一篇某成大教授兒子寫的絕交信。或許,從中國人倫理的角度來説,這個兒子是不孝的,但是從現在的角度來看似乎不然。從他們的對話,可以看見中國台灣傳統家庭的教育一味追求好成績好大學!但每個孩子不一定都適合這樣的模式,以小孩的角度來説,硬是將孩子塞入這樣的框架只會磨滅孩子對追求新知的熱忱,當然也扼殺了許多其他方面的天才。而大陸的教育方式和中國台灣的教育是何其的相似。在中國傳統觀念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薰陶下,學校、老師、家長就很重視成績,以分數為目標,在這樣的環境下,補習班、培訓班蓬勃發展,學生被訓練成了為考試而讀書的機器。這種唯分數是問的想法,不但是老師的錯,分數會受到膜拜,是所有人造成的。如果教師和家長只會以考試分數評斷學生的高下,有些學生便註定永遠是輸家。現在雖然提倡素質教育,但是分數仍然是對孩子的主要標準。而自己平時在教學過程中,有時認識、定義學生的方式,往往只通過一張張考卷,忽略學生的個性、特長,往往把自己的時間放在作業和考卷中,忘記觀察學生、協助孩子探索自我,發掘他們的天賦。愛爾蘭葉芝説:教育不是裝滿一壺水,而是點亮每個孩子心中的蠟燭,讓他發光、發亮。而我現在在做的只是在裝滿一壺水,這需要我經常進行自我反思。

為了考試,往往在講解作業和習題時用標準答案來規範學生。有了單一的標準,就很難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質疑問題。書中寫到教育工作者一味堅持標準答案,本身就是一種偏執,難怪學校會系統性、全面性地扼殺學生的創意。現在的教育制度成就了少數考試頂尖的精英,陪葬掉其它不合規格的孩子。而即便是合規格的好學生,也有創造力貧乏的問題。而創新卻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也不是考試考得出來的,重視標準答案的考試,也是扼殺學生創意的幫兇。正如賴聲川所説,創意就是一種問問題的能力。然而,當所有科目都有標準答案時,學生如何想問題?又如何學會問問題?所以中國人在知識競賽中能得到數一數二的成績,但在創新思維比賽中往往被其他國家所超越。

另外,有些家長向老師提出多佈置些作業,往往把重點放在孩子語文、數學的成績,忽略孩子的體育、音樂、美術,覺得學這些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幫助。這些話也讓很多教學熱忱的老師最後以不斷的測試來當做最終的方式。有時問孩子你想要做什麼?孩子往往會説我要好好讀書,可再問孩子讀書為了什麼?有什麼用?孩子往往就説不出話,大部分的孩子或許無法找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只知道父母讓他們把成績考好。這樣的教育又如何讓孩子提供對學習的興趣。而對於很多孩子來説學習是什麼?學習就是學好語文、數學、英語。這讓孩子的思維越來越來陳腐,有些成為一個考試優秀生,有些成為考試差生。

書中提到老師的關鍵是具備啟發式教學的理念和應用能力。因為從過去到現在,許多老師的教學態度,傾向權威、武斷,學生一旦試着説出各種突發奇想,往往就容易被視為搗蛋,或挑戰老師的地位。久了之後,學生不再想要問問題,因為他連問問題的能力,都早被連根拔除。而如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除了對學生的理解和溝通,還要求老師在教學上運用不同的教學技巧。書中提到嚴長壽在去高中演講時,第一次演講到後半,有學生開始在台下聊天,還要老師維持秩序,演講的效果不是很好。而第二次演講時,他開始檢討自己,思考如何激起學生的興趣。於是,在演講時首先從自己的着裝出發,然後提到學生關注的明星,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讓此次演講完美收官。這件事讓他明白學生們不是不願意學習,只是老師沒找到激起學生學習慾望的方法。這我思考在教學過程中不應只關注課本和與孩子沒有興趣的課外事物,應該多尋找孩子的關注點和感興趣的事,一步步引導他們,讓他們在有興趣的狀態下學到知識。

在閲讀這本書時,往往想到過去所受的教育,如果在不同的階段學習不同的事,我或許有更多的發展和更多的可能。既然自己已經嚐到現有教育體制的無奈,何必讓現在的孩子再受這種折磨呢?改變教育方式或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許多困難要讓時間去沖刷。但是隨着今年啟發式教育的提倡,我認為只要大家願意站出來改變,必定能達成!

閲讀禪的教育心得體會篇3

吃完飯照例我帶着孩子們出來散步自由活動,我發現劉燁偉和郭駿鴻他們不知是什麼原因聚在一起,似乎還在爭論着什麼。我悄悄地走過去,他們似乎在挖什麼東西。“你們在做什麼呢?”“老師,我發現了一個‘寶石’!”劉燁偉大聲地回答我,並且讓開了一個小縫。我好奇的探過頭去,原來不知道是誰在地上埋藏了一個玻璃球只露出一個小小的反光點在閃閃發光。他們在用小手用力的扒着,不少小朋友的手指甲裏已經滿是泥土,我趕緊問他們:“你們這樣挖小手疼不疼呀?” “老師我的手疼了。”劉燁偉接着説到。“我的有點疼”“我的也是”……“那我們能不能想個辦法把它給挖出來?”“用鏟子”宋振豪説道,郭俊鴻馬上説到“這裏沒有”劉燁偉不知從哪裏撿來了一個小石塊,問道:“老師這個行嗎?”我沒有立即告訴他答案而是説:“你可以試一試”他用力的在地上划着,玻璃球在地上暴露的部分越來越大,他高興地説“行,這個行。”其他的小朋友也爭相效仿從地上撿了些小石塊在地上用力的划着,我趕緊提醒他們“小心一點,不要劃到其它小朋友的手”他們很聽話的放慢了速度,避開其它小朋友的小手。看着他們幹得這麼開心,我沒有過多的干預,也沒有告訴他們正確的答案,只是再次提醒他們注意安全後便去看着那邊的幾個小朋友去了。

沒過多久郭俊鴻就拿着那個“寶石”跑了過來,很高興地對我説:“老師,你看我挖出來了。”孩子們都興奮的圍着我。“老師這是什麼呀?”“這是一個球嗎?”我很認真的告訴孩子們:“這是一個玻璃球。”“老師我想玩玩”“老師我也想玩”“老師給我看看吧”……

“每個小朋友都想玩,但是卻只有一個玻璃球該怎麼辦呢?”“老師我先玩”宇軒説到,“老師我想玩”張舒琦説到“可以小朋友一起玩”舒羽説道。我趕緊表揚了舒羽的想法和孩子們一起玩起了玻璃球。我們想出了許多得玩法可以扔着玩、可以藏着玩、可以踢着玩……孩子們玩得十分開心。

一個小小的玻璃球,一個意外的發現,卻給孩子們帶來了巨大快樂,我想對於孩子而言快樂也許就是這麼簡單!只要你肯發現快樂可以無處不在。

閲讀禪的教育心得體會篇4

?偷影子的人》由法國作家馬克·李維創作的長篇小説,於2010年首次出版,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以温柔風趣的寫作風格,描寫了一個老是受班上同學欺負的瘦弱男孩,因為擁有一種特殊能力而強大:能“偷別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見他人心事,聽見人們心中不願意説出口的祕密。他開始成為需要幫助者的心靈夥伴,為每個偷來的影子找到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是一部喚醒童年回憶和內心夢想的温情療愈小説。

我最喜歡的書是《偷影子的人》,這本書講的是成長。成長一直是一個美好的代名詞,它意味着我們褪去年少的青澀,走向更為廣闊的成人世界,但成長也是需要代價的,我們開始學會隱藏內心的真實需求。曾經脱口而出的那些真心話,也不敢毫無顧忌的説出口。漸漸有了自己的小祕密,有的時候我們渴望有那麼一個人,他能讀懂我們的內心,看到那些困擾我們很久卻不敢説出口的小心思。而這本書裏的小男孩就有偷別人影子的特異功能。

通過這些影子,他看到了別人潛藏心底的心事和難以開口的祕密,憑藉這個特異功能,小男孩成為這些需要心裏傾訴人的夥伴,為他們找尋了內心的光亮。作者是馬克李維,用他獨有的寫作手法,將貫徹着我們生命中的親情、愛情、友情編織成一個個能喚醒我們內心温柔與柔軟的故事。其中最感動的就是單身母親的愛,她一直默默地給予孩子最多的體諒和支持,直到生命的最後也沒有讓自己成為孩子的負擔。故事中的遺憾就是提醒真實世界的我們,對親人可以做得更多。書中的“你偷走了我的影子,無論你走到哪裏,我都會想着你。”這句話很讓我喜歡。

閲讀禪的教育心得體會篇5

20××-1-3日,即“元旦”假期的最後一天,我有幸帶着我校四四班的學生(我的上一屆學生)單宇鵬、李藴榮做客“鄭州人民廣播電台”,參加“(調頻88.9)‘小鈴鐺·快樂作文談’”節目的直播。

我們相約當天下午五點在學校集合,由單宇鵬的媽媽開着車,載着我、鵬鵬、榮榮以及榮爸一塊前往電台。在路上,我和鵬鵬媽媽聊了很多,可以説是教鵬鵬三年以來與之談話的總和的2倍以上,從她大學畢業,到小兩口怎樣認識,再到鵬鵬出生,上幼兒園、上學以及小兒子銘銘出生、上幼兒園和哥弟倆參加“小八毛訓練營”活動、單位“元旦”聯歡等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有關陪孩子讀書的事以及小兒子給哥哥當“家長”的事。

鵬鵬上幼兒園之前,媽媽每天都要給他講五個故事,然後才睡覺。上幼兒園後,故事漸漸地減少到每天三個,鵬鵬自己也會獨自看故事書了;上國小後,媽媽每天給小哥倆至少各讀一個故事,或者給兩個孩子一塊讀。所以,鵬鵬家是名副其實的學校、校訊通的雙料“書香家庭”。鵬鵬上三年級後,四、五百頁厚的書籍,基本上都是三天一本,真正稱得上是“一目十行”、“海量閲讀”,所以,他的思維很活躍,各科功課都名列前茅;他的思維很跳躍,文章的切入點都很奇特。如,“給爸爸的一封信”,內容大致是這樣的:一天,我(鵬鵬)、媽媽、弟弟三個人在拼圖,我們拼了很長很長時間才拼好,這都是因為你(爸爸)不在家的緣故。可是,剛拼好的拼圖被姥姥一個不小心給碰散了,我們三個就重新拼,又拼了很長時間,最後終於拼好了,但是由於丟了一塊圖片,所以拼好的圖畫缺了一角。這拼圖就像是一個家庭,組建起來不容易,需要所有的家人都用心呵護,愛這個家,為這個家付出心血;要是稍有不注意,這個家就像拼圖一樣容易受到影響,發生殘缺,甚至毀掉。所以,爸爸,您要經常在家陪我們哦!您要……

怎麼樣,鵬鵬由拼圖,聯想到了家庭;由拼圖少了一角,想到了家庭維護,以及暗指爸爸不經常在家和埋怨爸爸陪他們(哥弟倆)的時間太少。鵬鵬的爸爸看到兒子給自己寫的信,心裏很是痠痛,由於自己的工作,外出比較頻繁,對孩子的教育、教養操心不多,感覺愧對孩子。

另外,鵬鵬三年級時(上學期),在中國教育學會科學教育分會、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研究中心、小探索者編輯部組織的“全國中國小想象力作品創作大賽”活動中,《冥王星來客》獲得了“一等獎”呢!

下面再來説説“五歲多的‘家長’”是怎麼一回事:

哥哥單宇鵬現在上國小四年級,弟弟單冠銘上幼兒園大班;哥哥九歲多,弟弟五歲多。由於媽媽工作忙,有時給鵬鵬聽寫生字詞剛起了個頭,就要去處理公司裏的急事,於是,就委派上幼兒園的冠銘給哥哥聽寫。小冠銘儼然一副家長的姿態,不急不躁、有板有眼地給哥哥聽寫起來,工作做得很是認真、負責。冠銘真是好樣的!冠銘為什麼這麼能幹呢?這就是“閲讀的力量”呀!

自冠銘一出生,她媽媽幾乎天天給他講故事。一歲左右,每天晚上都要媽媽捏着他的小手,指着字,和媽媽一同“讀書”。這樣長此以往,冠銘的識字量逐漸增加。自從他上大班後,就像哥哥一樣,不喜歡媽媽給講稚嫩的童話故事了,覺得太“小兒科”。現在,除了媽媽每天陪着他親子閲讀之外,冠銘每天都要自己看書、讀故事呢!小冠銘書看得多了,眼界也比同齡的孩子高,語言表達能力很強,與成人交流,聽着那説的話,根本就不會想到是出自一個五歲多的孩子之口。另外,他的自理能力,領導才能也都凸顯了出來。“元旦”聯歡會時,他是節目主持人;“小八毛訓練營”活動中,他與哥哥同齡的孩子一塊競爭小隊長,同樣完成哥哥、姐姐們完成的工作,特別是在活動中,即便是感冒發燒,也堅持到了最後(活動全部結束)呀!

“閲讀不能改變人生的程度,但是可以改變人生的厚度……”祝鵬鵬一家永遠書香濃濃!祝鵬鵬的文章越寫越好!祝銘銘這小老師、小“家長”暢遊在書香的海洋裏,永遠幸福、甜蜜!

“閲讀的力量”真大啊!

閲讀禪的教育心得體會篇6

暑假裏拜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論創造教育》,受益頗深,這本書彙集了陶行知先生一生教育理念的精髓,從“教學做合一”,“創造的教育”,“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方面,集中體現了陶先生教育理念的精華。對於我們教育工作者有積極地指導意義,特別是其中的一篇《創造的兒童教育》,令我印象特別深刻。

本文中説道,創造的兒童教育,不是説教育可以創造兒童。教育是要在兒童自身的基礎上,過濾並運用環境的影響,以培養加強發揮這創造力,使他長得更有力量,以貢獻於民族與人類。我們曉得特別是中國小孩,是在苦海中成長的。我們應該把兒童苦海創造成一個兒童樂園。讀到此處,不禁令人感同身受。現在有許多學校靠犧牲孩子的時間來換取所謂的“成績”,這就失去了讓兒童體驗學習樂趣的機會,養成無意創造的傾向,等這樣的孩子長成大人時,就不知創造為何物了。那是多麼悲哀的一件事啊!

在説到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時,陶行知先生説到了三個方面:

(1)需要充分的營養。他説孩子的體力和心理都需要適當的營養,這個是創造的前提條件。而這個都是要我們學校和家庭共同合力去努力的。(2)需要建立下層的良好習慣,以解放上層得性能,才能從事於高級的思慮追求。(3)需要因材施教。陶先生用的比喻特別貼切,易懂。

他説,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而予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並須除害蟲。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於枯萎。多麼形象的比喻啊,我們的學生就是陶行知先生筆下的植物啊!只不過品種還要複雜,所以對於我們園丁來説工作的更加複雜,難度更加高,就更需要我們現代教師不斷學習,充實自己,以適應自己對各式各樣植物的培養需要。

陶行知還特別提出,我們從事兒童教育工作的人,要成為兒童中的一員,擁有一顆赤子之心,這樣才能真正認識到兒童的力量,尊重兒童。要不斷的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學生首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用陶行知的創新理念指導我們的實際教育工作,從本職工作做起,認真對待每一位學生,認真對待每一節課,以真正的創新理念去開拓教育的新天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mjj3r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