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心得體會多篇

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心得體會多篇

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心得體會多篇

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心得體會篇1

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對我們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對我們未來去實現一些高質量的科技創新具有深遠的指引意義。

首先,青年工作者要勇於擔當,要面向學科的前沿,要去主動攻關這些原創的研究,從源頭上做創新。要大力強化我們的基礎理論,剛才袁院士提到基礎研究非常重要。姚院士也講到交叉學科也是非常重要的,基金委也是在今年剛成立了交叉學部,所以我想是不是能從不同學科之間、方向之間去做交叉,去找一些靈感,不斷地找到創新的思路,這非常重要。

另外從基礎層面來説,我們要面對國家的重大需求,探索能解決瓶頸問題的新核心技術非常重要。我做的燃料電池和氫能的研究,從新能源汽車未來的應用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研究不僅是做基礎,也是在做應用的研究。在基礎方面,我們會面向世界學科的前沿,去不斷地探索新概念的高效的燃料電池和氫能催化劑體系,我想這非常重要,因為燃料電池的心臟就是催化劑和膜電極,所以我們希望能從源頭上找到答案。

另外在技術方面,我們想做一些突破。從最開始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機制、新器件、新產品這樣一個全鏈條的創新模式,去攻破燃料電池和氫能目前面臨的“卡脖子”問題。當然,我們的燃料電池如果做得好,應用到新能源汽車,一定程度上是會推動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此外,我們做的是新能源,這從一定程度上能解決環境的問題,所以對我們人民的生命健康也是有一定的好處。

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心得體會篇2

“中國科協與教育部聯合發起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宣講教育活動,就是希望通過宣講活動正確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特別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在校研究生,遵守學術規範,堅守學術誠信,完善學術人格,維護學術尊嚴,旗幟鮮明地揭露和抵制學術不端行為。”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在大會致辭中開宗明義地指出了活動的目的和意義。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作為德學雙馨的楷模,已經91歲高齡的師昌緒老先生,親手撰寫發言稿,用鋼筆把發言稿改了一遍又一遍,他的每一場報告會都被青年學子圍得水泄不通。

作為宣講專家組的成員之一,楊樂院士把這一工作看作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雖然夫人身患重病,急需自己在身邊照顧,但在每次接到地方的宣講邀請時,他都會按時出現在宣講報告會的現場。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田昭武和田中羣院士是有名的“父子院士”。田昭武教授為了給福建高校作好第一場報告,反覆修改完善講稿,還請田中羣院士提出意見,看他的報告能否被青年學子接受。

著名科學家杜祥琬、葉叔華、楊福家、楊叔子、黃伯雲、歐陽自遠等,紛紛在百忙中擠出寶貴的時間,積極參與宣講教育,精心準備宣講報告。

截至20_年12月份,宣講教育活動已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近700個研究生培養單位的25萬名研究生新生已接受了科學道德宣講教育。全國高校56個研究生院也全部開展了宣講教育。參加宣講教育活動的院士和著名專家達100多位。

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心得體會篇3

這個講話傳達出了為什麼要科技,怎樣搞科技。一講到科技,自然離不開高質量發展,我們的發展如何能更加高效更加綠色,這都是需要科技的發展來助力。但講話中更令我觸動的是“加快科技創新是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需要”,作為一名生命科學的學習者,我突然地就覺得,這句話才應該是所謂“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的落腳點。我們做科研,不該只是比拼誰發文章快,發論文多。發表論文對於科學研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決心和信心。在經歷了疫情之後,我們心中那種科技應該為老百姓保駕護航的念頭更加強烈了。這和科技發展要“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是異曲同工的。總之,總書記的話讓我看到了國家對科技的重視和需要,人民對科技發展的渴望,堅定了我在科研之路上攀登的決心。

李怡寧同學談到:習總書記的講話主要提到了充分認識加快科技創新的重大戰略意義、加快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一些關鍵問題、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三個方面的問題。近年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突飛猛進,但反映出的問題也值得警惕,特別是在國際貿易爭端及新冠疫情之下,科技事業能否可持續發展與許多缺陷是否彌補息息相關。明確科技創新的重大戰略意義,有針對性地解決科技創新發展的問題,弘揚優秀科學家應具備的精神,對當下科技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結尾所説的:“我相信,我國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學高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貢獻!”作為登峯班的一員,我們應有勇攀高峯的決心與毅力,積極進取,勇於探索,努力貢獻一份力量!

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心得體會篇4

做好宣講教育,進一步加強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強調,要充分認識加強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的重要性,要形成校院兩級齊抓共管的格局,結合工作不斷加強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他希望,各學院抓好宣傳教育,深入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工作;各位教師和青年學生秉承“崇德、務實、求是”的校訓,成為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的參與者、踐行者和維護者,恪守學術道德,求真務實,勇於創新,不負時代。

報告會由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辦。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火炸藥專家王澤山,中國工程院院士、防護工程學專家錢七虎,中國工程院院士、免疫學專家曹雪濤先後作報告。王澤山院士以《牢記使命忠誠奉獻》為題,結合科研經歷,講述了自己鍥而不捨擔負國家賦予使命的感人事蹟。把“不間斷地思考”作為追求超越的一種工作學習方式,告誡大家,在做科研過程中,要有責任感,學會包容和誠信,杜絕學術腐敗、抄襲、造假、浮誇、浮躁等背離科學精神的行為,要發揮羣體作用,關注學科交叉融合趨向,堅定理想信念,心懷大愛,忠於黨、忠於人民,在為人民利益不懈奮鬥中書寫人生華章。錢七虎院士以《讓生命在科技報國中閃光》為題,通過“愛黨信黨跟黨走,是一生中最正確、最堅定的選擇”“只有把個人的理想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實現價值”“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容不得一點點的馬虎和心浮氣躁”“只有擺正個人和組織的關係,擺正個人和集體的關係,擺正個人和羣眾的關係,才能順利前進”四句話,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闡釋了科學家精神的深刻內涵。曹雪濤院士以《弘揚科學家精神,打造新時代中國學派》為題,用鄧稼先、屠呦呦、顧方舟、黃大年等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向大家詮釋了中國科學家的愛國奉獻精神,指出青年學者是推動科技變革的先鋒,勉勵青年學者們,要做愛國奮鬥、誠實守正的科研人。

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心得體會篇5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明確了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內涵,即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峯、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這些精神特質,既有在科學的發生、發展中積澱的品格、方法和規訓,又強調社會責任、人文關懷等倫理維度,體現了中國傳統科技文化中物我合一、理實交融的天人觀,是仰望星空的真理追求和檢視內心的人文關懷的統一。

愛國精神是科學家精神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期以來,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懷着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憑藉深厚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角,為祖國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冊的重大貢獻。”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熱愛祖國的人,才擁有完整人格。沒有人格,“學問”越大,對社會的危害也越大;沒有人格,也不可能有真“學問”。這就是人格與學問之間深刻的辯證法。追求知識和真理是中國科學家的初心,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羣眾亦是中國科學家的初心。在新時代,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就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創新精神是科學研究最鮮明的稟賦。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只有第一、沒有第二。近500年來,世界科學中心的幾次轉移,無不記載於人類敢於爭先、勇立潮頭的拼搏史之中。19世紀之所以被譽為“科學的世紀”,一個重要原因是科學發現創造性地通過技術應用第一次走出書齋和實驗室,轉化為巨大的社會生產力,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指出:“社會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面對日趨激烈、關乎國運的世界高新科技競爭,搶佔制高點,佈局於長遠,是當代中國科學家的時代擔當。面向未來,中國科學家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同時,科學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為科技創新提供寬鬆社會氛圍。

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心得體會篇6

加強學風建設心得體會翻開歷史的長篇,暢遊在知識的殿堂之中…..“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攀登科學的高峯,離不開一根探路的手杖,而學風就猶如這根手杖,他時刻指點着我們,以至我們不會誤入歧途;遨遊於知識的海洋,需要一枚導航的航標,指引我們前進,以至我們不會在茫茫的大海之中迷失方向。

作為大學生這個巨大的知識型團體,做好學風建設,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學習、工作、生活習慣可以説是非常重要的。俗話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其中就很好地闡述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只有一個良好的環境才能使有才能的人發揮得遊刃有餘,才能使我們取得更好的成績。我相信優良的學習環境和良好的學習風氣對於我們大學生而言尤其重要。所以説在大學生這個巨大的羣體中,做好學風建設尤其的重要。

首先我們要明確我們學風建設的對象是,大學生這個成年的“非社會人”。這個羣有着它獨特之處。學風不是一兩個人就可以建設起來的,我們必須讓大家一起參與到其中。然而要讓大家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不是那麼得容易的。我們首先得讓大家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正如“如果人生中沒有目標,那就和航海中沒有了羅盤一樣”。確實。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幹什麼,那還有誰能夠明白呢?然而,我們現在的大學生很多就是這種沒有明確目標的。為什麼中國學生沒有創新,不是因為沒有創新能力,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咱國人盲從、茫然的結果所致。如果大家都有自己的理想,目標。那這種現象我想是能夠避免的。當然這還跟咱們中國人的從眾心態有很大的關係。所以説我們在進行學風建設的時候,首先要使大家都有一個目標、理想、規劃。如果我們都按着上面的步驟做好自己的大學規劃,我想我們的大學生活將會是另樣的景象吧。還記得我們很小的時候,老師就問我們:“長大了想做什麼,想成為什麼啊?”。你會充滿豪情地回答老師:“我想當醫生、當工程師、當老師……”可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發現我們離自己的目標是越來越遠,於是我們開始降低我們的目標,一降再降,最後也就沒有了目標了,一片茫然。於是就:和尚撞鐘——得過且過了。

如果一個集體有良好的學習環境,有良好的學習氛圍,那麼可以説這個集體是一個優秀的集體。它必將給所有的集體成員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當然要像一開始就有這麼好的集體,我想可能性是比較小的。然而,一個集體中有幾個學風純正的成員是應該能夠找得到的。學風建設中我們就要以這些人為突破口,充分發揮他們的帶頭作用,利用他們的榜樣作用是整個集體的學風提升幾個台階。為什麼會有“嫉妒”一詞,原因就在於有比你優秀的人存在。每個人內心都有一種潛在的能力,那就是不服輸的精神。當身邊的人比自己強的時候,我們就會思考,既然他(她)都能夠做出如此好的成績,那我呢?我們會不斷地反問自己,問多了,我們就得出了答案那就是:我也能行!於是我們開始努力,奮鬥。我想在一個集體中都能有這種良好的上進心,那麼這個集體遲早會成為一個優秀的團體。這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你推我,我推你,不斷的前進,最後取得理想的成績。

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心得體會篇7

弘揚科學精神,提高科學素養就是要弘揚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科學精神的實質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崇尚理性、勇於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這也是科學技術與生俱來的秉性,它要求人們在對待任何事情的時候必須從實際出發,摒棄浮躁,以務實的態度探索未知的世界,去揭示事情的本質以獲求真理。而我國目前學術界及科研領域剽竊、抄襲他人研究成果,誇大研究成果以騙取國家經費的現象屢見不鮮。甚至素有“象牙塔”稱號的高校校園裏,也出現了師生共同炮製泡沫論文、虛假獎項等學術浮躁現象。這些具有欺騙性質的行為反映出科學工作者浮躁、不踏實的工作作風,明顯違背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無法在學術上進行創新,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着力弘揚實事求是的精神,腳踏實地地專注於科學與學術研究,創造新的科學成果。

弘揚科學精神,提升科學素養就是要弘揚理性探索的科學精神。由“加碘鹽可抵抗日本地震引發的輻射”這樣一條假新聞引發的全國搶鹽潮以及下崗工人張悟本的“綠豆養生説”引發全民喝綠豆湯這些“鬧劇”,無不顯示出我國國民科學素養之低下。究其原因,是我國國民缺乏必要的科學知識,但更重要的是缺乏理性探索的科學精神。面對社會上的傳聞和所謂“專家”的論斷,公眾不是進行理性的思考而是盲目的跟風,媒體輿論也不進行科學的查證就進行吹捧炒作,造成了虛假消息滿天飛,偽科學和封建迷信思想蔓延的嚴重局面。因此,應當引導全體國民形成一種理性探索的科學精神,面對一切問題都頭腦冷靜地進行分析,運用科學知識去破除偽科學和封建迷信思想,從而提升全民的科學素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pm8rq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