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明治維新與中日對比

明治維新與中日對比

作為中國人談起日本,我們對它沒有什麼好印象不喜歡甚至痛恨它。但我不得不承認,它是一個強大的民族。一個面積僅為37.7萬平方千米的島國的卻成為世界第二大經體,並且日本擁有發達的科技,完善的教育體系與資源,頂尖的人才。國民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這不禁讓我們思考為何日本有這樣的成果?

明治維新與中日對比

對於日本的歷史我先前瞭解不多,“大國崛起”短短四十幾分鐘的介紹,勾起我瞭解這個民族的興趣。“一衣帶水”是形容日本與中國的地理位置,做為一個好學的民族,日本複製中國盛唐時期政治經濟制度,實行大化革。甚至平假名片假名也是來源中國的漢字。但這樣一個原先依賴中國的民族,卻幾十年後卻在軍事上壓倒了中國。這個國家的崛起源於它的善變善學。

大國崛起中有一個場景使我印象深刻,1853年美國黑船侵略日本內海,逼迫幕府當局開放國門,不同於中國遭遇的鴉片戰爭日本對此的較為平淡甚至日本民眾幾乎是以歡迎的態度迎接黑船入關。在此之前日本雖説是自閉鎖國但它對外界的消息並不是一無所知的。迎接美國黑船事件這固然有13年前中國鴉片戰爭的經驗教訓,更主要的還是這個民族善於接受學習新事物。列強的入侵同時向日本展示工業革命的結果,這極大刺激了日本渴望學習西方工業體系的決心。

1871年,日本高層組織了一個以巖倉為首的使節團,共計一百多人,其中高層官員達四十五人佔日本全國高層官員總數的一半,考察了12個國家,寫下近百卷的考察紀錄,為了支持這一項浩大的工程日本甚至拿出來當年政府財政收入的2%。人員之多,投入之多,耗時之長,不得不為人所驚歎。日本積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文化為本國的發展帶給經驗,也為之後國家工業化打下堅實基礎。

對比中國鄭和下西洋,雖説在過程中也存在一些文化的交流。但他們主要是為了宣揚國威,沒有借鑑、學習他國的文化和先進技術。在自認為強大的天國中做着美夢,這真的使人歎息。

當時日本推崇中國的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對於工商業是嗤之以鼻的。中國政府重農抑商,它們認為商也是最低等的職業,諸多的富商擁有萬貫的家產卻沒有得到對應的權利,工商業更難以在中國發展。但在儒家文化盛行的日本這種情況卻沒有發生。

西方文明的衝擊使這個民族意識到工業的重要性並且要由國家主導工業的發展。這使得日本發生了驚人地改變。澀澤榮一的棄官從商在日本轟動一時。不過細究起原因,當時大量的繅絲場、礦山冶煉廠、軍工廠在日本遍地生根,為了改變百姓對工業的看法,日本高層首先勸説士族高官的女兒進入繅絲場當女工。政府高薪聘請外籍技術專家,大力扶持民辦企業,最突出的就是三菱公司,在航運業上打敗美國等企業壟斷了日本到上海的航線。如此上行下效日本在短短的幾年間實現的殖產興業。

中國的“百日維新”中,儘管也頒佈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變法詔書,但由於資產階級維新勢力並未掌握政權以及守舊勢力的強大,根本不可能實施。“中國人的劣根性在於,死要面子活受罪,樂此不疲地宣揚自己那套早已過時腐朽的‘醬缸文化’。自我的迷惑、自我陶醉促使當時社會停滯不前。而日本在明治維新前,日本的舊統治者幕府已成為眾矢之的。沒有集權統治和封建制度的制約,明治維新在日本可以較為順利進行。加之日本人靈活多變,善學善用的特點使得明治維新落到實處。

我們看一個變革不僅僅是變革時期的影響,從長遠來看日本的明治維新不僅僅是當時的成功,這種效應還在持續着影響着日本今後的發展。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國的日本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原子彈的爆炸更使維新的成果付之一炬。戰後最初幾年,日本要靠各國的資助才能維持温飽。然而20年後,日本就實現了經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不斷攀升。躋身世界大國之列,對此的原因大家總説紛紜,但有一點都是指向,這是明治維新積累下來的軟實力。日本極大重視教育僅1910年全國95%以上男子,90%女子受過教育,這是許多發達國家所不能比的。人才與發展意識是日本在短時之內重新復起的原因,這值得我們深思。

發展是一個民族國家應該具有的歷史使命,回顧歷史讓我們瞭解到其他國家的變革的經驗與成果的同時,也是我們認識自身的缺點和目標。中國作為後起之國,我們還有很多路要走。真正的大國,就應是從容地追求更高層面的發展。歷史擁有着偉大的智慧,聆聽歷史回望大國風雲,讓歷史照亮我們的未來。

標籤: 明治維新 中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qg68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