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讀傷寒論心得體會多篇

讀傷寒論心得體會多篇

讀傷寒論心得體會多篇

讀傷寒論心得體會篇1

在這春雨紛紛的夜晚,窗外寂靜無聲,我獨自坐在窗邊,看着窗外的行人紛紛,不經意看到桌上的《傷寒論》,手不由地打開台燈,細細讀起了起來。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翻閲它,但每一次翻閲它,都帶給我一種新的感悟體會。它不僅讓我驚喜,也讓我困惑。但卻又讓我忍不住去思考、鑽研,這一次次的思考、鑽研都化作無數的對《傷寒論》以及中醫的深情。

説道《傷寒論》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張仲景,張仲景先生在歷史上的主要貢獻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卻願意造福百姓,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尋求探索,從而留下了著作《傷寒論》,為萬千飽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條出路。而其著作《傷寒論》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其留下了幾百個經方,更在於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開創了理,法,方,藥的先河。自此以後,中醫不再是師徒相傳的經驗之談,而是成為了一門擁有理論的學科,使中醫的各種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尋,有法可依。由此觀之,張仲景之於中醫猶如門捷列夫之於化學,稱其為醫中之聖一點也不為過。

然後在多次閲讀《傷寒論》後我卻發現想要真正讀懂它並不是件易事,不僅需要知識積累更需要一顆探求的心。要深刻細讀《傷寒論》,首先就必須要有一種中醫思維框架,不僅是要翻看醫案著作,領悟前人經驗,更要自己結合日常多多思考書中為何如此闡釋?而不是死背醫案記錄。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應當結合基礎理論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為主導去排斥它,甚至懷疑它。最後在知識與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對《傷寒論》提出質疑,在疑問的過程中不僅是自身領悟的更高層次發展,更是醫學造詣的昇華。如此這般,方能讀領略到古人張仲景先生藴藏在書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閲讀過程中得到收穫。

讀傷寒論心得體會篇2

我個人認為,中醫的發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長的,前途卻是無知的。回顧中西醫發展一路起來的歷程,中醫在社會中所受到的種種質疑,難免會讓人對它心存質疑。雖然我是中醫學院的學生,坦白説一開始我對中醫也是有偏見的,特別是我們中西醫結合專業,先在南方醫科大學學習兩年西醫的我們對中醫這種富含哲學而又需要有一定的中國古代知識才能理解的學科,在缺乏這時代知識又一直接受西方原子論教育的我們看來是多麼抽象而又模稜兩可的東西。記得《中國醫學史》的吳老師跟我們説過這麼一句話西醫讓人明明白白地死,中醫讓人迷迷糊糊地活。或許這就是中醫和西醫的區別吧。

接受中醫教育一年半了,對中醫也算是有些許瞭解,也培養了自己對中醫的興趣和堅定自己學中醫的信念,雖然説不是每個中醫人都可以成為中醫大家,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中醫真的可以讓人活得更好。還是鄧老的一句話説得好中醫之所以沒效是因為你沒學好。

?傷寒論》是祖國醫學四大經典醫著之一,著者為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此書是一部闡述多種外感熱病辨證論治的專著,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比較完善,理論聯繫實際的古代重要醫著。《傷寒論》是通過六經傳變、六經辨證來講述疾病,張景仲真是個偉大的醫學家和文學家,他採用了很多種手法:省文法、倒序法。。。。讓我們這些沒有什麼中醫文化底藴的新一代讀起來還真的不好理解。但還好,他按六經傳變規律來描述這也給我們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討這方書之祖、醫方之經了,也不是沒有竅門可尋的。再者他的脈法有獨到之處:1、各病有主脈;2、一脈主數病;3、一病見數脈;4、脈法頗靈活;5、用脈象解釋病機;6、以脈象指導診斷;7、以脈象指導治療;8、據脈象推測預後;9脈象相同,舍脈從證以認病;10、證候相同,舍證從脈以認病。在治則治法上也是非常具體的:1、治未病;2、注重顧護脾胃;3、注重因勢利導的治則;4、強調標本緩急;5、突出同病異治,異病同治;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7、注重整體護理。8、也體現了張仲景多一證則加一藥,少一證則減一藥的思維。這不僅給我們理解《傷寒論》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也豐富和拓展了我們的中醫思維和臨牀思維。

讀傷寒論心得體會篇3

中醫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大三的時候開始學習經典,更是深有體會。而今有機會在畢業前再次選修經典,這對未來工作將會有莫大的幫助。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會抽空學習經典,以下就我對《傷寒論》的心得體會做個分享。

一、以理解傷寒論原文為重點,多讀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參諸家。多讀多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傷寒論》主要是繼承仲景的學術思想,探索其精微大義,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傷寒論》由於成書年代久遠,條文失真,文法多樣,文字古奧,論理廣深,因此,我們要想學好她學透她,依靠後世注家,以注家作為嚮導,不失為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然而,歷代注家很多,且觀點不一,如何選擇,很是讓初學者頭痛。有幸在書店買了一本郝萬山傷寒論講稿,裏面釋義博採眾家,實在讓我受益匪淺。而胡希恕老師更是為後代工人為傷寒論註解的第一人,胡老師釋義讓人歎為觀止。

至於背誦,我覺得背誦一定的原文對於中醫入門是非常有必要的,對於《傷寒論》來説,不能背誦,頭腦就不能在前後原文之間任意穿梭引用,也就無法全面細緻的理解《傷寒論》的含義。經典著作中的條文,乃是從無數病例中總結出來的具有規律性的東西,也就是俗話所説萬變不離其宗之宗。記住它,背誦它,就能在臨牀上觸發思緒,吃透精神,從熟生巧,別出心裁

二、我對六經的認識

?傷寒論》六經體系是疾病共性規律的概括,以六經生理為基礎,闡釋其病理變化,不單是外感,實可以統萬病。《傷寒論》從內難二經基礎上的進一步之經典著作,補內難二經之不及,其首創六經證治。故我對六經之認識有一讀之必要,打的中醫治病,皆從整體出發,依據病者盛衰強弱、病勢之緩急進退來作為施治方針。所謂六經,三陰三陽是也,大抵三陰經病,屬寒、屬裏、屬虛者多,故太陰治宜温,少陰治宜補,厥陰治宜清;而三陽經病,恰與三陰經病相反,大抵屬熱、屬實、屬表者多,故表證宜汗,實證宜下,獨少陽屬於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總之,《傷寒論》不僅為診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證綱領和治療方法,也為中醫臨牀各科提供了辨證論治的規範,從而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其中的奧妙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

讀傷寒論心得體會篇4

醫聖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分為《傷寒論》、《金醫要略》兩書,是人類醫藥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完備的醫學典籍,他第一次系統完整地闡述了流行病和各種內科雜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併為後世臨牀各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初次閲讀《傷寒雜病論》是在大學三年級時,剛接觸到中醫不久,囫圇吞棗地記了些東西,考試成績不錯,但對傷寒卻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瞭解,只有琳琳碎碎的一知半解。等空暇時再次拿起這本經典時,又有了不一樣的體會。例如治療停飲性嘔吐的茯苓澤瀉湯和治療水逆的五苓散,同樣有茯苓、澤瀉、白朮、桂枝等藥組成,但茯苓澤瀉湯以茯苓半斤為君藥,再加生薑甘草,治療以嘔吐不已為主症,而五苓散以澤瀉為君藥,再加豬苓,治療以小便不利為主症。同樣的底方,不同的劑量可以對症不用的病症。再着小半夏湯、生薑半夏湯和半夏乾薑散,除了藥物劑量的差別外,在治療過程同樣服用的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小半夏湯宜“分温再服”,生薑半夏湯應“小冷,分四服,旦三夜一服”,半夏乾薑散卻要“頓服之”,使藥力集中而取效迅捷。同樣的藥,不同的用法,卻又不同的效果。在這些小細節上給的印象特別深刻,常常會引起我們的好奇心,再深入細細體會就會有新的收穫,也能體會張仲景在方藥上的斟酌。

通過學習《傷寒雜病論》,使我們深感它的基本臨牀思維是深刻而正確的,時至今日,仍有不可否認的指導作用。若再簡化它,也許可用“診病審因,辨證察機,隨機選方,對症用藥”四句話。這樣較能更直接而深刻地反映基本臨牀思維。我們的前人早已總結出中醫學辨證論治、理法方藥一線貫通的正確思維,相對於西醫而言更反映出中醫學的一大特色,這些豐功偉績也足以令我們中醫界顧盼自豪。隨着時間的推移,討論的深入,辨病問題的提出及強調,辨證論治時只注意“疾病功能態”,而往往忘記中醫病因病機的分析與掌握,從而降低了準確性與療效,對於一證有多方的認識與對策更從“方士”的臨牀思維上看:“方證相對”、“方藥加減則法亦變”就是法寓方中的現實等問題,卻促使我們重温醫聖張仲景的教誨,以求“温故而知新”。並結合現代實踐提出一些見解。這就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

從有效方劑中的配伍中探討人體微細的病理病機,也許有促進自身臨牀思維的進步。或對方劑配伍獲得與時俱進的新的理解。

讀傷寒論心得體會篇5

我們選一本好書,就像選擇一名知己,記得剛剛來到大學的我,對中醫一片迷茫,總是感覺過於深奧,可是隨着自己不斷地探索,還是小有成效,這裏幫助我最大的就是《傷寒雜病論》,它是臨牀醫學的典範之作,應該是學醫者的必讀作品,但是它言簡而詳,博大而約,縱橫交錯,非淺嘗輒止可見效。不是我們背幾條,幾十條原文就能夠越好的。在這裏共同分享一下我的感悟和體會,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首先,《傷寒雜病論》辯證論治體系及為豐富。分別有六經辯證,臟腑辯證,八綱辯證,衞氣營血辯證,經絡辯證,病因辯證,方劑辯證,痰氣水飲辯證,婦科病辯證。六經辯證是最主要的辯證方法之一,其中對太陽病論述的最多,但也最精闢,“太陽中風,陽浮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陽浮陰弱,是疾病的病機,是營衞失和的表現。同時使用嗇嗇,淅淅等詞生動形象地反應了病人怕冷的感受,最關鍵的是提出了乾嘔的臨牀表現,因為正邪鬥爭於表,無法顧護於裏,導致裏氣相對不足,胃失和降的原因,真不愧是字如千金,言簡意賅,的確令人驚訝。

其次,《傷寒雜病論》中的表裏先後治則也是一大亮點。對於表裏同病,汗下先後的治法,張仲景提出了:“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這對我們臨牀的治療方法有很大的指導意義。第一,對於表證兼有裏實的病人,我們要求先解表,夠用下法。為了防止表邪入裏,使病情惡化,滋生變證。但是我們也要遵循急者治其表,緩者治其本的原則。比如,陽明腑實兼有外感表邪,且裏證較急,我們必須現攻下,後解表。第二,對於表證兼有裏虛的病人,我們要先補裏,後解表的原則,這樣不但有利於藥物被吸收從而調動陽氣,而且有扶正驅邪的含義。第三,對於表裏同治,我們要注意辯證表裏關係是否密切,裏證是不是大實大虛,只有表裏密切相關,而且裏證非大實大虛,才可以用表裏同治的原則。比如,桂枝人蔘湯證,太陽誤下後導致的脾虛表不解的證治。因為錯用下法,導致脾氣不足,正氣不能達表抗邪,可以看出表裏密切相關,非大實大虛之人,可以用表裏同治可以説每一條原文都要遵守這個原則。所以我們要分清表裏先後關係,對症下藥。讓中醫藥能夠發揮真正的作用。

再次,《傷寒雜病論》給我們提供了經方相互組合的思維方式。比如,桂枝麻黃各半湯是對於表鬱日久,邪輕證輕的病人而言的,用麻黃湯來解表邪,用桂枝湯來調和營衞,兩方加減合用,體現了金方的應用廣泛,同時,在臨牀上,不斷擴大對《傷寒雜病論》的應用,如果辯證準確,可以出現立竿見影的效果。可以説是經用不衰。這也是為什麼能流傳下來的原因之一。

最後,它告訴我們要重視藥物的劑量和藥後護理。以桂枝湯為例,如果是用來調和營衞的話,桂枝和芍藥劑量相當,桂枝用來解肌透邪,芍藥用於斂營和衞。如果,桂枝湯用來治療心陽虛導致的奔豚證的話,我們要加大桂枝的量,來平衝降逆。如果是脾經絡受邪,導致的胃脘疼痛,那麼就要加大芍藥的量,用來緩急止痛。可以看出,同一個方子會有不同的用法,這就要求我們注重劑量的配伍。另一個方面,在外感表邪服藥的同時,要求我們蓋衣覆被,顧護人體的正氣,藉助外在的環境,祛除病邪,還要求我們要食粥護養。因為正邪鬥爭於表,裏氣不足,我們可以吃清淡的食物,促進正氣的恢復。

學習《傷寒雜病論》我們要有信心和正確的態度,不斷開闊思路,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學習它的科學性和實用性,這樣我們才能夠在臨牀上對疑難雜病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讀傷寒論心得體會篇6

冬天容易感冒,為什麼?有的人感冒了,不吃藥不掛吊瓶,過一段時間也就慢慢好了,而有的人吃藥掛水,不小心還弄個肺炎出來,為什麼現在醫療條件好了,反而白血病之類的器官病變性疾病反而比以前多了?我們小時候怎麼沒有打那麼多針,吃那麼多藥反而體質比現在的孩子要好?……當時處在冬天,對感冒發生了興趣,我在網上發現了張仲景的《傷寒論》,從對人體遭遇寒氣開始,描繪了我們所説的“感冒”在人體內的.一步一步的變化,一直到有些人到了“病入膏肓”,書中所寫的就是我想知道的,趕緊跑到新華書店去買,誰知道非常失望,我看到的《傷寒論》就是學生時代用的教科書,這不是我想要的,就象英文原著永遠比中文譯著更有魅力;老外看了翻譯後的我們的古詩就象喝白開水一樣,永遠沒有我們讀古詩時所能體味的那種意境。雖然我臨時看不懂,但我也要看文言文的,時間長了我會知道的越來越多,我看了那些教科書倒是懂了,還不知道是不是正確的呢,誰知道翻譯成白話文的那個人自己水平任何?

終於在一次圖書展覽會上我找到了一套中醫書籍,而且正好符合我的水平,有文言文原文,不但有註釋,而且還有京城名醫之後寫的譯文,我真是心裏樂開了花,毫不猶豫地買了一套。儘管有思想準備,我還是比較暈,看不懂原文且不説,看了譯文我都暈暈乎乎,好在不要考試,我慢慢看,有精力看原文,沒精力對照着看,要不乾脆看譯文。時間過去了半年,一本書好歹看了一遍,但我好像什麼收穫都沒有,不懂的東西太多了。不過我還在看,同時通過其他方式,或者是中醫名家的講解,或者對一些我們見到病症的討論,我發現我瞭解的東西越來越多了,同時我也發現了我的無知,因為一個好的中醫應該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我也從原來的碰到誰感冒了喜歡買弄一點醫學知識到現在閉口不言。

用小侄女的話説,你們家淨是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平時不常見到的書,別人不常常吃的東西。但我相信,我們老祖宗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東西比美國200年左右的東西的含金量要高的多。

讀傷寒論心得體會4

中醫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大三的時候開始學習經典,更是深有體會。而今有機會在畢業前再次選修經典,這對未來工作將會有莫大的幫助。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會抽空學習經典,以下就我對《傷寒論》的心得體會做個分享。

一、以理解傷寒論原文為重點,多讀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參諸家。多讀多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傷寒論》主要是繼承仲景的學術思想,探索其精微大義,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傷寒論》由於成書年代久遠,條文失真,文法多樣,文字古奧,論理廣深,因此,我們要想學好她學透她,依靠後世注家,以注家作為嚮導,不失為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然而,歷代注家很多,且觀點不一,如何選擇,很是讓初學者頭痛。有幸在書店買了一本郝萬山傷寒論講稿,裏面釋義博採眾家,實在讓我受益匪淺。而胡希恕老師更是為後代工人為傷寒論註解的第一人,胡老師釋義讓人歎為觀止。

至於背誦,我覺得背誦一定的原文對於中醫入門是非常有必要的,對於《傷寒論》來説,不能背誦,頭腦就不能在前後原文之間任意穿梭引用,也就無法全面細緻的理解《傷寒論》的含義。經典著作中的條文,乃是從無數病例中總結出來的具有規律性的東西,也就是俗話所説萬變不離其宗之宗。記住它,背誦它,就能在臨牀上觸發思緒,吃透精神,從熟生巧,別出心裁

二、我對六經的認識

?傷寒論》六經體系是疾病共性規律的概括,以六經生理為基礎,闡釋其病理變化,不單是外感,實可以統萬病。《傷寒論》從內難二經基礎上的進一步之經典著作,補內難二經之不及,其首創六經證治。故我對六經之認識有一讀之必要,打的中醫治病,皆從整體出發,依據病者盛衰強弱、病勢之緩急進退來作為施治方針。所謂六經,三陰三陽是也,大抵三陰經病,屬寒、屬裏、屬虛者多,故太陰治宜温,少陰治宜補,厥陰治宜清;而三陽經病,恰與三陰經病相反,大抵屬熱、屬實、屬表者多,故表證宜汗,實證宜下,獨少陽屬於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經的劃分具有辨證與論治的雙重意義,具體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提示中風或傷寒,以確定解肌或發汗的治法。第二,提示病位的表裏,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對於部位的歸類,可做為論治的根據。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熱,決定用藥的温涼。第四,提示邪止消長的情況,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證歸類時以實證屬三陽,虛證屬三陰。第五,提示受邪的經脈臟腑可以分經用藥,有的放矢。由於六經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經脈臟腑,給立法方藥指明方向,故傷寒六經辨證的過程,即是確立治則,治法及選方遣藥的過程,所以辨證與論治是兩個步驟,合而觀之辨證與論治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六經傳變是有規律的,不同的傳變條件,會有不同的傳變情況:在感邪輕、正氣強的條件下,如治療得當,可不傳而愈。在感邪重、正氣強的條件下,病發於陽而反應強烈,且不論病在一經或合病,或並病都在三陽,但若治療不當,消耗了正氣,則可傳入三陰。由陽經傳入陰經的,病多屬熱,易於亡陰。在感邪重,正氣弱的條件下,病發時直中三陰,但若治療適當,邪衰正勝也可陰證轉陽。在感邪輕,正氣弱的情況下,病可發於陽也發於陰。

三、關於傷寒在臨牀上的運用體會

作為畢業班學生,已經經歷過臨牀,有幸在實習期間能在一附院見到各老師在臨牀應用經典。這讓我也有些臨牀上的實踐與體會。總結起來,首先應抓住主證,然後辨析病機,最後在瞭解方義的基礎上化裁經方,經過加減。臨牀如白虎加人蔘湯合竹葉石膏湯治療糖尿病。五苓散合真武湯治心衰的水腫,大柴胡湯合半夏瀉心湯治療急性胰腺炎等。

總之,《傷寒論》不僅為診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證綱領和治療方法,也為中醫臨牀各科提供了辨證論治的規範,從而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其中的奧妙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

讀傷寒論心得體會篇7

自仲景之《傷寒論》的出現,後世醫家多對此有所發揮,或依原文而解,或有所補益,但於臨牀較為實用,講得很是樸實的,我多遵劉渡舟、陳瑞春,二老多以臨牀為出發點,無累贅之言,指導我們後學有很深的實際意義。筆者近日再讀《傷寒論》時,突有所感悟,現筆錄於此,分享與同仁。

筆者近日坐門診,接觸的上感病人較多,這個疾病本身不是重病,就是老百姓常説的普通感冒,如無併發症,一般經5-7d痊癒。但若治療不及時、不徹底,可能會引動很多舊病復發,比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加重原有心臟疾病,比如導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忽然想起,早在1800多年前的《傷寒論》中,仲景仙師就對此有詳細的論述,我們一起來看《傷寒論》第7條“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可知,中醫對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時間有精確的論述,但此處之“病”也不是單指感冒而言,學者應靈活看待。

再如《傷寒論》43條:“太陽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主之。”18條:“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這兩條論述了太陽中風兼肺失宣降的證治。以方測證,臨牀應有“太陽中風”的臨牀表現,即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象浮緩等證,再兼有喘息等症狀的病症,治療選用桂枝湯解肌祛風,調和營衞,加厚朴、杏仁降氣平喘,消痰導滯,表裏同治,標本兼顧,為解表宣肺,化痰定喘的有效方劑。我理解,此證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感冒,引動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而表現的症候,或者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時臨牀表現為此證型者,均可用之。如《傷寒論方醫案選編》記載治療外感引動宿喘案例,劉某,男,42歲,素有痰喘之疾,發作較頻。春日傷風,時發熱,自汗出,微惡寒,頭痛,且引動咳喘,發作甚於前,胸悶而脹,氣喘倚息,痰白稠量多,咳喘之時則汗出更甚。不思食。舌苔白膩脈浮緩,關滑有力。此風邪傷表引動痰喘復發,外風挾痰濁壅滯胸腕,肺胃氣逆不降所致。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加味。處方為:桂枝6白芍6 炙甘草4.5 生薑2片 厚朴9 杏仁9 麻黃1.5 貝母9 蘇子9炒枳殼9。連用3劑後,表證去,自汗止,痰喘亦平。再看《蒲輔周醫案》中,蒲老用本方治療重症腺病毒肺炎1例,患者為一3個月大的男嬰,因發熱4天,咳嗽氣促抽風2次住院治療,經用西藥以及大劑麻杏石甘湯治療無效,當時體温在40℃,無汗,面色青黃,咳而喘滿,膈動足涼,口周圍色青,脣淡,脈浮滑,舌淡、苔灰白,指紋青,直透氣關以上。蒲老認為是辛涼苦寒撤熱不退,是營衞不調,寒邪閉肺所致,遂用桂枝五分白芍六分 炙甘草五分 生薑二片 大棗二枚 厚朴五分 杏仁十粒 殭蠶一錢 前胡五分一劑得微汗,體温漸退,熱降喘平,營衞得和,後再以射干麻黃湯加減治療而愈。細讀蒲老這則醫案,有如肺炎併發心衰,忽又憶及讀毛以林老師的《步入中醫之門》講到劉新祥教授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治療心衰的案例,並重點地説到汗與不汗的重要性。可知,本方不僅用於治療外感引動宿喘,還可用於治療喘息胸滿,不能平卧的心衰疾患。

原文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本條論述了太陽傷寒兼水飲內停的證治。用小青龍湯辛温解表,温化水飲,方中麻黃髮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增強通陽宣肺之功,芍藥與桂枝相配,調和營衞,乾薑、細辛散寒化飲,五味子斂肺止咳,且使乾薑、細辛不至升散太過,半夏降逆化飲,炙甘草和中兼調和諸藥,諸要合用,共湊辛温解表,温化水飲之功。現代醫家對於此方的臨牀運用較為廣泛,其適應範圍是:⑴治表有寒邪,內有水飲,發熱乾嘔而有咳喘者。⑵溢飲,心下有水氣,咳嗽喘息,遇寒必發,吐痰沫,不能卧,喉中澀。⑶支飲,發熱乾嘔,吐涎沫,咳逆依息不能卧。總之,寒飲咳喘,不論有無表證,均可用之。本方對現代醫學的感冒、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心病,只要辯證準確,多有很好的療效。《傷寒論方醫案選編》中有案例為證,李某,男,44歲,自幼患過哮喘,天冷遇水勞動則喘更甚。1964年8月12日因重感冒而復發哮喘,咳嗽連聲,咽中漉漉,多吐白沫,伏坐不得卧,吐痰不鬆,食慾減退,大便結,小便清長,舌苔白滑,脈浮緊。……或衰木盛,水寒金冷,津液不得蒸發,則留而為飲,上迫於肺,肺絡受阻,氣機被遏,遂致咳喘,治宜温中蠲飲,宣肺納腎。處方為:麻黃4.5肉桂0.9 沉香1.5 白芍6 細辛2.1 乾薑3 五味子3 半夏6 炙甘草6 蔞仁15 萊菔子12服後喘定咳輕,咯痰大減,亦能卧睡。再以温化飲邪肅降肺氣,連服六劑而瘳。劉老常用小青龍湯治療咳喘,常屢建奇功,並總結出小青龍湯的運用的六個要點,大家可參考《劉渡舟驗案精選》。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與小青龍湯皆為表證兼喘的方劑,桂枝加厚朴、杏子湯為表虛兼喘,臨牀以有汗而無水飲內停的咳喘病症,而小青龍湯為表實兼喘,為無汗而有水飲內停的咳喘病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qpv1q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