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教子育兒心得新版多篇

教子育兒心得新版多篇

教子育兒心得新版多篇

教子育兒心得 篇一

生了二胎後,為何對大寶有愧欠的感覺?

在生老大之前,我和老公就商量好了,不讓大寶獨自長大,會再給她一個伴兒。童年的小夥伴是什麼東西都代替不了的,姐妹之情是她們一生最寶貴的財富。姐姐接近3週歲的時候,妹妹出生了,轉眼4年過去了,這對小玩伴也經歷了多數兄弟姐妹之間情感的和平和戰爭。她們漸漸長大,相處地也越來越融洽了,作為父母的我們打心眼高興。

有些生了二胎的寶媽存在一種奇怪的心理,就是對大寶總是存在愧疚的心理,總覺得自從有了二胎之後,對大寶的的關心都減少了。和多數父母一樣,也曾有過對大寶的愧疚,玩具分配問題,姐姐要不要讓着妹妹等等問題。

自從有了二胎之後,尤其是在月子期間和小寶一歲之前,這段時間是寶媽最忙的時候,而且也是心情起伏最大的時候,有時候因為一件小事就會突然火大,如果兩個孩子年齡差距小,大寶也需要媽媽的關愛,甚至比以往更黏人,大人常常會因為精力不濟,心情煩躁,對大寶的態度會很惡劣。等脾氣發完,事情過去之後,更會覺得自己對大寶不好,有虧欠于大寶。

想起妹妹剛出生,我剛出月子的時候,姐姐要吃蛋糕,妹妹餓了要吃奶,我讓姐姐等一下,她便一直問:好了嗎?我想吃蛋糕,什麼時候能吃蛋糕?我説等一下,妹妹吃飽了睡着了,我就幫你切。因為等的時間長了,她愈發情緒激動,最後開始哭,我又心煩有心急,大聲喊她出去,結果一發不可收拾。看着她可憐的樣子,我心痛不已,一邊一個寶貝,我們哭做一團。我真心覺得對不起姐姐,她也只是個孩子,媽媽就是她全部的世界,被這個世界拒絕了,她是多麼無助。後來老公回家不停安慰我,給我分析在這個階段情緒起伏較大,是很難控制脾氣的,吼孩子不是本意,不必過多自責。從那之後他下班或休息的時候會多花很多和姐姐玩,我有了時間休息,心情也漸漸平靜,能更好的照顧姐倆了。

有個寶媽説,大寶四歲多,二寶二十多天了,從懷孕到生產那天大寶一直跟我睡,順產住院四天。大寶晚上跟着姥姥姥爺,白天在醫院隨時能看見我,過來看看妹妹説好高興,他真的有妹妹了,然後問我還疼不疼,就出去玩,玩夠了想我再進來看看。出院後第一天在我牀上睡着了,他奶奶非得抱到她屋,我也不能強制説不讓抱,後來半夜大寶哭着回來了,從此都是跟着我睡。左邊兒子,右邊閨女,最邊上孩子們的爹。生二胎為什麼要委屈大寶呢?寧願自己累成狗也不能委屈孩子,不然我為什麼要二胎呢?

除了這種情況外,大寶有時候也會覺得有了弟弟/妹妹之後,媽媽就不愛自己了。有個網友説,自從有了二寶,雖然大寶也喜歡妹妹,可是大寶畢竟也還小,有時不聽話我説他,他就哭着説媽媽不要我了,而且一直重複説很多遍。真的很心塞,有時明知他的要求無理,卻不忍心拒絕。

有的家裏甚至會出現大寶嫉妒小寶,趁大人不在的時候打小寶。寶貝大一點會因為吃東西,分玩具鬧意見。我家的做法就是大的吃大的,小的吃小的,吃的一樣多的話對妹妹腸胃不好,玩具輪流玩。姐姐應該照顧妹妹,但妹妹要聽姐姐的。誰錯了誰道歉,而不是説大寶應該懂事,事事就該讓着小寶。

兩個孩子年齡差過小的話,兩個孩子的矛盾會多些,大寶就會覺得自己會受到偏待,從而處於弱者視角,總覺得自己受到了冷落。年齡差距大的兩個孩子,老大懂事些,不會為吃的玩的去和小寶爭,但內心卻極為敏感,父母要多和老大交流溝通,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關愛還和從前一樣,只有家長不偏倚,兩個孩子之間相處才會更和諧,寶媽也就不會出現愧疚的心理了。

父母不必嘴上老強調公平,會給孩子一種真的很委屈的感覺,久之就會產生不平衡的感覺。孩子需要的是尊重,不是無條件的順從。用實際行動來表達關愛,換位思考,才更有利於兩個孩子的成長

家長的教子心得體會 篇二

家長首先要了解九年級年的幾個重要階段與安排。

大部分學校會在九年級上安排1—2次月考、11月中旬期會考、明年1月份期末考;九年級下除月考外,4月份左右有會考英語口試、體育考試、理化實驗考試,5月底左右有歷史結業會考,各校在5月份會安排一次會考模擬考,有的學校在6月份還安排第二次模擬考,然後就是會考。

其次,分析孩子的現狀,明確幫助孩子的目標與策略。

可根據對孩子的觀察瞭解以及從老師那兒得到的信息,再加上進入國中以來孩子幾次大考的成績等,分析孩子的學習態度與習慣、學習能力以及現有的學習水平,列出優勢與弱點,做到心中有數。

第三,與孩子取得共識。

注意要讓孩子自己分析或引導他分析,不必因分析不夠全面或不夠準確而與他爭執,關鍵是要讓孩子有改進的願望。在此基礎上,再探討可以改進的空間,並確定1—2個最容易改變的弱點為突破口。

第四,落實計劃。

要對孩子有信心並幫助孩子樹立信心。對學習成績暫時落後的。孩子來説,只要不放棄就有希望。要相信孩子,並讓孩子信任你。

另外,家長要善於“察言觀色”。

當孩子情緒有變化時,要幫助他們,特別在考試後,無論考得如何,都應該找孩子聊聊。應該重分析、重從考試中吸取經驗與教訓;可與孩子一同分析考卷,發現問題。最後,可以鼓勵孩子找老師弄懂,或請家教等等。

信任的度不好把握,做得不好就變成放縱。如果家長對自己這方面沒有把握,可以多跟孩子和老師交流。“信任”不等於不管或不必管,而是在信任的前提下,“管”得更細更有水平。

家長的教子心得體會 篇三

最近參加兒子學校的期末前家長會,在開家長會的過程也是向班主任老師學習的過程,也深入的瞭解到兒子在學校裏的真實表現。而且班主任的兒子也剛好是上一年級,能夠聽到這樣的講座真是機會難得。

通過家長會,我學到了如何教育國小生的方法,也印證了我們日常所採用的教育方法是否得當,總結與您分享如下:

一是讓孩子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可以檢驗出孩子上課聽講的質量。長久以來孩子課上是否能夠專心聽講一直是困擾我的最大問題,有時與老師溝通也只説個大概,但是家長會上我注意到老師講的一個細節。那就是,課上老師將對課文進行更為深入的講解,只有上課專心聽講的孩子有感情的把課文朗讀出來,不然的話孩子掌握不到課文的感情重點,做到朗讀課文是一定困難的。通過這一點就能夠看出孩子上課是否真的上課聽講了。

二是在家複習功課要注重口算題。一年級的國小生一般是二十以內的加減法,所以對於孩子的數學教育也要引起重視,老師提出的要求是每天要練習至少二十道口算題。這樣的要求如果放在每天的複習中來做的話,不會是很難的問題,而且出題也可發信手出來,很簡單。但是長此以往的堅持下去,孩子的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將會得到很大提高。

三是不要打消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好的家長都能夠做到,但平時工作如果真的忙起來,容易忽略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在講學校裏的事情,一定要耐心聽,而且要讓孩子講完。再進行分析孩子的做法是合理,並進行適當的引導。能夠得到傾述的孩子,心情能夠保證愉悦,也會對學校產生感情,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四是堅持讓孩子讀一點課外書。這件事可以放在假期中來完成,買一些帶有拼音的課外讀物,讓孩子定期的進行拼讀,對於孩子的閲讀會有很大提高。這樣的孩子將來會更多的認字,也有助於孩子加大對中文的理解能力,對來的語文學習將會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對孩子的要求,不一定是很嚴格,可以是一天一段,也可以是一天一小段,慢慢來不要急於求成。

五是寫規範字保持作業本的整潔。這是從審美角度來講的,寫規範字包括筆順是否正確這是有嚴格要求的,如果看見孩子沒有按照筆順寫字一定要及時糾正,並從日常的學習中要求孩子保持作業本和書本的整潔。以養成良好的學習和日常行為習慣。

總之,一年級的國小生是很偉大的,他們要努力養成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為將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有了好的學習習慣,就如同有了用來打水的木桶,他就不用讓父母和老師幫着打水喝了,而是在不久的將來自己去找水,去打水,這對他才是受益非淺的。作為家長,更要克服自己的虛榮心,正視孩子努力,及時鼓勵,適時表揚,擇機批評,從而讓孩子有一個正確的是非觀念,向着正確的人生方向走下去。

教子經驗與體會 篇四

孩子有主見,聰明講道理,這是每位家長的希望。怎樣培養一個這樣的孩子呢?

因為孩子是有思想的,有一定自主性的“人”,所以,家庭教育必須“目中有人”。

第一,凡事要多和孩子商量。

做父母的多數習慣替孩子做決定,孩子吃什麼、穿什麼、學什麼、玩什麼,大都要聽父母的安排,很少有父母尊重孩子的意見,考慮孩子想要什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左右着父母們的心,總是認為孩子“應該”怎麼樣。所以我們的孩子不是對父母言聽計從,就是以撒潑耍賴來表示反抗。

其實,只要(本站☆)我們多和孩子商量,把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告訴孩子,不但可以得到孩子的理解,而且能培養孩子的。主見,還可以避免孩子哭鬧帶來的尷尬。我帶女兒進商店買零食前,總是先在門口商量好,能買幾樣,買哪些類,其他以後再説。所以她從不站在櫃枱前耍賴。晚上睡前,女兒總是纏着我講故事,講起來就沒完沒了。我和她商量:“今天媽媽累了,就講一個好不好?”小傢伙不依不饒:“不,我要聽四個!”我趕緊退一步:“哎呀,既然寶貝那麼想聽,媽媽就再辛苦一會,那就講兩個吧。”“好的,媽媽。”商量一下,兩個人都退一步,矛盾就解決了,很管用的。

第二,要給孩子自己做主的機會。

生活和學習中的許多事情都應該放手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當然,因為孩子還不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大事情要由父母把舵,小事情讓孩子自己做主。

以買東西為例:我給女兒買東西一般都帶她去,進商店之前,和她商量好,買多少,買哪些品種,什麼樣的不能買。如果買食品,劣質的,潛在危害比較大的不能買;如果買衣物,太貴、太廉價、質地不好的的不能買;如果買書籍,內容不健康、有異味的不能買。其餘的讓孩子自己選。因為自己選習慣了,她對衣服的顏色、款式有自己的愛好,也有比較強的審美能力。因為常和我一起選食品,對食品健康知識瞭解的也不少。

第三,要給孩子申辯的機會。當大人對孩子的行為不滿意時,不要一味指責孩子,要給孩子機會申辯,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説清行為的理由。做父母的往往總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行為,所以孩子的許多行為在我們眼裏都是錯的。其實,只要我們蹲下身來看看孩子,聽聽孩子的心聲,就會發現,孩子有孩子的道理,如果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他們的行為就合理了。給孩子申辯的機會,不但可以增進親子之間的瞭解,解除一些誤會,而且能培養孩子的主見和表達能力。

“目中有人”,才能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久而久之,就培養了他們有主見、講道理的性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r7ed3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