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2022新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2022新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2022新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2022年語文新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 篇一

近日,2022年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新鮮出爐。回想上一版(2011年版)課標出台的時候,正趕上我在參加教師招考,為了應付考試,我幾乎把2011版的課標背誦了下來,書都快翻爛了,但是對於其中的內容只停留在“讀”的層次,至於文字背後的深意,是不明所以、一團漿糊的。前幾天,剛拿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後文簡稱“新課標”),便開始了緊張的學習和梳理。目前共讀了三遍,第一遍通讀,瞭解主要內容;第二遍圈畫,找到其與2011版課標的異同之處;第三遍,聽取了温儒敏教授的講座之後,又對他提到的重點內容進行了再次細讀。

幸運的是,我是在新教材全面實施之初剛好從一年級開始執教,對新教材有比較系統的瞭解。我發現本次新課標的很多內容,都和新教材有很好的契合,這為我學習理解新課標奠定了基礎,讓我有了不少基於實踐的發現和感觸。

一、新舊課標的對比

在對比新舊課標的異同之處時,我發現,具體的學段要求變化不大,大多數內容進行了整合。其中,有三處明顯的變化值得注意:

1、在“識字與寫字”板塊中,增加了對漢字音、形、義及與生活、行為聯繫的探索,這一點變化,我認為是對應了“核心素養”的總目標而來的,在新教材中,除了日常的閲讀教學中不斷滲透,還專門開闢了“識字加油站”欄目,一單元開展一次集中學習;

2、原來的綜合性學習改為“梳理與探究”,體現了跨學科的學習理念;

3、國小三個學段中,在“閲讀與鑑賞”板塊中,單列了“整本書閲讀”這一項,且各學段要求層層遞進。

我想重點就第三點變化——“閲讀與鑑賞”中整本書閲讀的內容,談談我的思考。

二、“閲讀與鑑賞”的變化

2022版“閲讀與鑑賞”板塊就是2011版的“閲讀”板塊。新課標對原課標的內容進行了整合,此外,單獨增加了“整本書閲讀”這一條。我們來看看,不同學段關於“整本書閲讀”的具體要求:

第一學段(1~2年級):嘗試閲讀整本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他人介紹讀過的書,養成愛護圖書的習慣。

第二學段(3~4年級):閲讀整本書,初步理解主要內容,主動和同學分享自己的閲讀感受。

第三學段(5~6年級):閲讀整本書,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積極向同學推薦並説明理由。

第四學段(7~9年級):每學年閲讀兩三部名著,探索個性化的閲讀方法,分享閲讀感受,開展專題探究,建構閲讀整本書的經驗。感受經典名著的藝術魅力,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課程標準一字千金,把“整本書閲讀”單列一條,足見對這項工作的重視。從不同學段的要求也可以看出,這一目標也是層層遞進,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閲讀能力,逐步推進的。

三、整本書閲讀的重要性

為什麼會增加“整本書閲讀”的要求呢?當然是因為它重要啊!

為什麼重要呢?在温儒敏教授的講座中,他也着重提到了這部分的變化,並且詳述了之所以這樣變的原因。我深以為然,在此摘錄下來。

1、如今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閲讀量不夠。古人讀書都是讀整本書,有整段的時間去閲讀,閲讀能力、思維能力會更好。從新學堂後,為了提高效率,課文開始一篇篇精讀,再舉一反三,但這樣的閲讀量是遠遠不夠的。

2、閲讀量是語文素養的核心。温教授認為,沒有閲讀量,語文素養根本沒有辦法提升。有了閲讀量,稍微點撥一下,學生的語文素養就上去了,因此,必須要通過讀整本書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3、國小是閲讀的黃金期。温教授説,中國的學生,國小階段是閲讀的黃金期,到了八年級之後,閲讀的時間就急速下降,為了應試,只能暫時放下閲讀,因此從第一學段就開始強調整本書閲讀。

4、通過整本書閲讀磨性子。現代人面對各種信息轟炸,變得浮躁,而整本書的閲讀可以讓人靜下來,磨鍊耐性。

四、整本書閲讀的落實

結合温儒敏教授的指導,結合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實踐,關於整本書閲讀的落實,我有幾點思考。

1、在課堂上落實好整本書閲讀的教學。新教材每冊都安排了一次“快樂讀書吧”欄目,這個欄目就是主題式的整本書閲讀指導,不僅給學生推薦圖書,還指導閲讀的方法,要求全體學生共同閲讀。我們不能再秉持以前的舊觀念,認為這不是應試的知識,就不予重視。要針對快樂讀書吧,實實在在地進行讀書指導,開展閲讀活動。

我們學校把每冊“快樂讀書吧”的書籍都按照學生人手一本的量進行了配備,這為我們開展此項教學活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我校每週五下午的七彩社團安排了專門的閲讀指導課,進一步推動整本書閲讀教學的開展。這學期,我就利用閲讀指導課,指導學生開展了寓言故事的主題閲讀活動,教給他們閲讀的方法,開展一些有趣的閲讀小活動,將寓言故事的主題閲讀很好地推行了下去。

2、更加註重閲讀興趣的培養。温儒敏教授表示,整本書閲讀的教學要放鬆一點,“讓學生有興趣,想辦法讓他們有興趣,沒興趣的人也不要過分苛求。”這一點我深以為然。動不動就讓學生寫一篇讀後感的事,我不會做的,雖然也擔心有的學生沒有真的去讀書,但一旦開始因為閲讀而交作業,就會讓大多數學生失去興趣,就得不償失了。

那我是怎樣培養學生閲讀興趣的呢?有很多種途徑:一、我會在家長會上不斷強調閲讀的重要性,引導家長與孩子親子共讀、交流讀書感受,讓家長在書籍上多投資,多買書、多去圖書館,為孩子創造家庭閲讀氛圍;二、我會在班級營造“讀書好”的氛圍,常常表揚愛讀書的孩子,用書作為物質獎勵來促進孩子養成好習慣;三、我會不斷給學生提供閲讀資源,充分利用班級的圖書角開展讀書漂流,每年發佈一次推薦閲讀的書單,每週評選一名“好書推薦官”進行好書推薦,時不時分享自己的讀書體驗。

3、注重自由閲讀。温儒敏教授着重強調了要讓學生自由閲讀,例如書單的設計,成人推薦的書單孩子往往不愛看,那就不能強來,要尊重孩子的閲讀喜好。我們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確實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們自己喜歡看的書往往比較淺顯,存在質量不夠高的問題。我遇到這種情況都會採取潛移默化的方式去調整,發現孩子們讀的書質量不高,不動聲色,但是不停地在班級推薦一些更好的書,同時,適時開展一些好書共讀的交流活動。有了老師的引導,多少會有一點變化。但受限於孩子水平的參差不齊,部分學生的閲讀能力只停留在淺顯的層面,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其實這個書單的制定,我們也可以換一種方式,由老師制定變為學生共同制定,學生自己推薦的書,他們一定會更加感興趣。我打算下學期開始試一試。

古往今來,太多的先輩向我們講述了讀書的重要性。新課標中關於“整本書閲讀”的提出,是基於“立足學生核心素養髮展”的課程理念,也是我們教育教學工作的一盞指明燈。我想,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我們把孩子閲讀的興趣和能力真正地培養起來,那將是伴隨學生終生的良好習慣,於我們也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

2022年讀新課標的心得體會 篇二

今天趁着還沒有上課,看了一會《課程方案》中的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以人民為中心,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德育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強體育美育,落實勞動教育。反映時代特徵,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義務教育課程體系。聚焦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體系、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明確人生髮展方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這一段話非常簡練,卻是實實在在的乾貨。這裏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卻不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為指導的。為什麼?因為時代的發展,我們必須緊跟時代的脈搏,將我們的教育教學和時代的發展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教學才可以符合時代的要求和學生的特點。但是,這並沒有拋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指導,因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其中的一部分。《課程方案》只是與時俱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並且這十二個字也是我們馬克思主義的特點之一。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準確把握當今世界和我國發展大勢,科學判斷時代條件的發展變化,直面我國對外開放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被創造性地提出。這不僅是對原有思想的延伸,也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重大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新時代特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們在新時代生活學習的思想武器。

所以,我們在新時代就應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進而開展教育教學。這是對學生的負責,也是社會的需要。

黨的教育方針:“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去年重新修訂,再次將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為國家法律規範。這一版教育方針中雖然已經省去了“立德樹人”,但是“立德樹人”卻已經深深地內化在教育方針之內。在教育方針之內教育的價值性已經很明顯——教育是服務,為社會發展服務,為人民服務;教育教學的途徑或者是方法也很明晰——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我們的教育教學不能脱離生產與生活,必須堅持教育教學是生活的集中體現;培養什麼樣的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只培養兩類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和社會主義的建設者,這兩類人都是社會主義的同志,也都應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沒有雙標,也沒有兩面。這就是在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

遵循教育教學規律。這幾天有兩條新聞:一條很熱——國中不再分流;一條很温——幼小銜接。國中分不分流,肯定分,這是為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型人才,所選擇出現的一條適合現在家國發展的,所以這種變化不會特別“明顯”。另一條消息幼小銜接,有很多人認為幼小銜接就是提前讓幼兒園學習國小的內容。這是不對的,幼小銜接是一種生活的嚮往,學習能力的提升,個人習慣的培養,絕對不是將下一學段的內容在上一學段開始教學。

現在有很多學校,就在本學段已經開始了下學段的學習,還有一些區域將學段打亂,讓六年級和七八年級在一起,造成了八年級的“無法無天”。學段的是有一定的科學性的,比方説“六三學制”和“五四學制”,八年級和九年級的關係也有相互的依存。

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立德樹人”到底是什麼呢?“立德”就是立大志,也是樹立價值觀。還有同向同德的立場觀念,通過正向引導感化人、激勵人、啟發人。“樹人”,是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但是在“樹人”上有一點,那就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裏有一個時間的要求。

“立德樹人”時間段很難有效果,所以,在我們的義務教育課程中將我時間劃定為九年。在具體的時間內,每一學科的具體新授課時間也進行了詳細地規定。每學年39周,一至八年級新授課時間為35周,複習時間為兩週,另外兩週為機動時間。這樣的劃分就是,為了防止教師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出現大量的複習時間,而影響孩子們的終身發展。

有人説《新課程標準》是藥理,不是實際的藥劑。那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一定就是《新課程標準》的藥理了。但是我們要明確一點,藥劑是要符合藥理的,同時也是要符合學生的。在實事求是的觀照中進行“君臣佐使”的搭配,但是絕對不能因為一時的治療,而將藥物進行隨意的調換,或者將某一味藥去除,再把其中的一味藥物的量巨大化。這就不再是符合中國人體質的中醫治療,而變成了“病毒與抗菌”的西醫療法。這樣的更換不僅僅將藥劑變化了,也將藥理扭曲了。

“立德樹人”只一個較為宏大的目標,需要具體的操作實現。我們的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就是具體的營養成分。哪一門課程都不能少,哪一門學科都不能斷。國小的“科學”學科學不好,國中的物理化學生物需要重新引起興趣。國小階段過於提高數學或英語,乃至於是抬高數學或英語學科的佔比,一定會影響其它學科的學習。這必然會造成營養不良。義教階段的學習是完全不能等同於高中階段的,高中階段的一些勵志性的教學方法能否在義教階段完全使用也有待商榷。

發展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在上個世紀被提出來,到現在經過全國各地無數仁人志士的探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隨着時代的發展素質教育的內涵也在發生一些變化。比方説現在的“創新”就是新時代素質教育的一個方面。素質教育是現階段我們教育不能推辭的一項任務。

以人民為中心。那就是應該將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我們的教育就是要打造人民滿意的教育。如果我們的教育人民不滿意,這也是失敗的教育。人民不等同於老百姓。老百姓和人民是有交集的,也有不同的。我們的教育不僅要讓人民滿意,還要繼續培養人民。因為人民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中堅力量。這也體現了中國教育對中國人民的負責。

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中國的教育要實事求是,就應該紮根中國大地。從中國的實際國情出發,從中國的經濟發展、國家發展、家庭發展出發,辦中國人滿意的教育。我們的教育既要協調發展,又要有先鋒隊;既要均衡發展,又要有一部分開拓者。中國的教育一個都不能落下,一個都不能丟。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教育對中國老百姓的承諾,也是中國教育的根本,更是中國教育的未來。我們的教育既要有共性的基礎,又要有個性的發展。既要讓人民、老百姓滿意,又要讓我們的國家可以持續地、高質量地發展。

堅持德育為先。現在教育的發展,在某些地方出現過一些不合適的行為,但是中教育的德育一定是這所學校最鮮明的旗幟。有很多人反感衡水中學,但是你可知道衡水中學的五育並舉的大德育觀念。衡中學生遠足80華里,每年堅持,這就是一種德育;還有為1500名衡中師生這樣為宿管送別。

衡中的德育也是可圈可點。

德育是一所學校最鮮明的旗幟,更是一所學校文化氛圍的體現。沒有德育,這所學校的教育就是堪憂的。

提升智育水平,加強體育美育,落實勞動教育。這是我們學校在教學中的一個要素性質的表達,這不是梯隊形式,是一種並重的教育觀念,這種觀念不是平均發展,而是共性基礎之上個性張揚。

有很多人在問,教育和時代的關係是什麼?

我想教育一定是反映時代特徵,彰顯時代特點的。就像我們一代人的名字一樣,留在我們的身上留下最為明顯的痕跡。這個時代的特徵一定是愛國主義,或者説愛國主義在這個時代一定會更加明顯。世界的動盪,社會的集聚發展,不安定因素的抬頭等等,需要我們能有一個合理的價值觀念,我們不能人云亦云,需要有一個“主心骨”。我想國家的立場觀點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立場觀點。以俄烏戰爭為例。國內有人説俄羅斯是正確的,也有人説烏克蘭是合法的,但是我們到底要站在什麼立場上呢?相信自己的祖國。這也就像2001年王偉墜機事件一樣,我們的發展過程中一定有人會犧牲,但是絕對不能讓犧牲變成無效的死亡,我們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愛國色彩和宣傳作用。這個時代的教育特徵就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義務教育課程體系。

在這一篇章核心素養又一次被體現出來,而且是最直接的表明。我們的核心素養是什麼?

在,2014年教育部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髮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一行動就是對““立德樹人””的具體延伸。我們要引導學生有哪些“德”,成為什麼“人”?教育部用學生核心素養回答了這一問題。

學生核心素養是對三維目標的又一次升級;是我們教育培養的每一個孩子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生髮展和社會發展都必需性需求;將發展變成一個可持續的終身過程,可教可學,並在家庭和學校的綜合性培養下不斷完善。學生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就是“人文底藴、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

學生核心素養當中包含着18個小點,這18個小點更為具體。人文積澱、人文情懷、審美情趣、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於探究、學會學習、勤於反思、信息意識、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運用。

我們教育培養的孩子是為了孩子個人,也是為了家庭發展,還有社會競爭,也有國家需要。這些需求是相互依存的家國需求。所以我們的孩子一定要有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比如説愛國、創新等、我們的孩子要想在未來社會上成為“弄潮兒”那就必須具備創新能力。我們的學生必須要有明確的人生髮展方向。這一點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人生理想。孩子們的理想必須與國家同向同德。

現在社會的發展有很多事情是我們不好理解的。比如説郎朗和潘石屹。郎朗向英國捐贈了一百多架鋼琴,此外,郎朗還將為這些學校的教師提供音樂培訓和音樂課程,並盡一切努力提高英國公立學校的音樂教學水平。他的理由是英國的鋼琴課開設不全等。就這個事實而言,我認為郎朗的理由和行為是不可取的。所以我們的教育應該引起我們對價值觀念的深切關注。

最終我們的教育就是要社會主義為發展服務,為人民幸福服務,為黨和國家的需求服務,為孩子的成長服務,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022新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 篇三

4月21日,國家教育部召開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新聞發佈會。隨着此次會議的召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正式發佈。

新課標的發佈,距離現在已將近三個月了,因種種原因一直都沒有系統性地去研讀過。對它的認識只來源於各位前輩們的隻言片語,只是知道有改變,但改變在哪兒,改變的目的意義何在?這些都不得而知。

七月初,在陝西省優秀教學能手工作站站長楊花老師的組織帶領下,工作站的小夥伴們認真研讀了新課標的內容。7月11日晚,楊花老師又做了《學習新課標把握新方向——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的微講座。通過自己研讀及楊花老師的解讀,我對新課標有了深入的認識,產生了新的思考。

一、語文課程着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一切語文學習活動都與語言運用為基礎,通過品讀語言、體味語言,感悟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等,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審美,樹立文化自信。

二、語文課程按照內容整合程度不斷提升,分三個層面設置六大學語文學習任務羣。

三個層面,六大任務羣,各有側重,層層提升,呈現了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內容,是語文課程改革理念的創新,是研究的進步,是實踐的進步。

現就以上兩方面的粗淺認識,我談一談今後開展語文教學工作的一些設想。

一、堅持守正與創新,在堅守語文課程性質和語文學習規律的前提下,緊跟時代步伐和要求,擁有“四新”,即:新理念、新思維、新知識、新視野,做到“五力”,即學習力、思考力、創造力、研究力和執行力。

二、以落實四大語文核心素養為目的,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語文核心素養的落實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依靠老師課堂上下功夫,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還要靠老師引導,把課堂積累延伸至課外實踐,組織開展多種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語文素養的提升。

三、以六大語文學習任務羣為抓手,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説過:“教育即生長,在生長之外絕無目的。”基於此,在教學中需要我們對每一個學段、每一個學習任務羣的要求進行精心設計,有效實施教學,循序漸進,促進學生“生長”。

四、以終身學習為途徑,適應時代步伐和要求。

“學然後知不足。”新課標時代下的我們,是新課標的研究者,也是新課標的踐行者。我們應積極主動地學習並適應新課標,才能在教學中踐行新課標。

學無止境,勤則可達;研以致遠,篤行不倦。希望我們在學研的途中,一路生花。

2022年讀新課標的心得體會 篇四

我想從今天開始閲讀一系列的課程標準。今天先從《義務教育課程方案》開始。

前幾天,轟轟烈烈的“新課標”終於出現了,我也是很快地發給我的好友還有我的同事。我先打印了《課程方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及其它的課程標準的前三十頁。

前幾天也是想着寫一寫,但是還是懶了,現在拿起來下定決心,每天看一點,寫一些心得。

什麼是培根鑄魂、啟智增慧?什麼是“培根鑄魂”呢?我想這是對學生的一種根本性的培養。培養什麼?培養孩子們的根基——價值觀念、身體素養、情感信念、道德理想等。

“培”和“鑄”本就是兩個動詞,而且這兩個動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具有力量性的措施。所以“培根鑄魂”是具有傾向性的。

其次才是“啟智增慧”。那什麼是“啟智增慧”呢?“智慧”一是指聰明才智,二是指生命個體所具有的基於生理和心理器官的一種高級創造思維能力。智慧,包含對自然與人文的感知、記憶、理解、分析、判斷、昇華等所有能力。

我們常聽到的“般若”一詞便是智慧。智慧與智力不同,智慧表達的是智力器官的綜合終極功能,與”形而上之道”有異曲同工之處;智力則謂”形而下之器”,是生命的一部分技能。

所以我們日常的教學中更多的是側重智力的教育,而非智慧。那麼通過《義務教育課程方案》的學習,我們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教學應該怎麼做。我在智慧和智力上做一個簡單的區分,智慧是對綜合素養的培訓,智力是對習題能力的提升。

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我的解釋可能有一些斷章取義,但是這其中也有一些道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的出現,表面上是哲學,這種哲學是一種高屋建瓴的統帥。但是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的出現還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信仰。我們的孩子不應該信仰馬克思嗎?不用改信仰共產黨嗎?

“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體現中國和中華民族風格,體現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體現國家和民族基本價值觀,體現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和創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含着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一句話應該體現着黨對教育的絕對領導。中國和中華民族有區分嗎?我們日常表達的中國就是中華民族。在嚴格意義上講中華民族,沒有政權限制的含義,無關朝代,政權,而中國是一個具有政權界定的。所以我們不僅要將傳統文化傳遞給我們的孩子,我們還應該將我們的國家文化傳遞出去。最簡單的一點就是國家是什麼立場我們就是什麼立場。

國家和民族基本價值觀是什麼?我想最簡單的就是國家政策。我們教育應該是一個播種機,我們應該向孩子們播撒黨的光輝與國家的光芒。

其實在這裏面我們應該理解出來,這幾個體現中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和創新成果是在最後。我想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們應該先將民族的傳遞給孩子們,再傳遞其它。

在前言的第二段,體現國家意志。國家意志是什麼,我想還是前面的一句話——國家立場——國家的思想和國家的法度。

教育需求從“有學上”轉向“上好學”這一句,應該是因為矛盾的轉變,我們現在的矛盾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所以我們教師要做好的就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

我們為什麼要進行修訂呢?不只是時間節點的問題還有社會現狀以及社會上的一些問題。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網絡新媒體迅速普及,人們生活、學習、工作方式不斷改變,兒童青少年成長環境深刻變化,人才培養面臨新挑戰。

我一直在猜測課標的升級是為什麼——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怎樣培養人——立德樹人;為誰培養人——為國育才,為黨育人。

2022年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篇五

核心素養不是固定在某一學段的知識能力,而是長期的、學生終身發展需要的素養,馬教授聚焦核心素養,詳細解讀了新課標,讓人受益匪淺。尤其是內容結構化,有整體性、一致性、階段性三個特徵。在講解一致性時提到了不論是整數相加、小數相加還是分數相加,本質是一致的,都是計數單位個數的“累加”,整數、小數、分數在數的認識教學中也是一致的,都是數字+計數單位進行教學。如果在教學中能夠打通數集的關聯,把握數的一致性,對學生形成數感和發展符號意識大有裨益。

2022年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篇六

在馬教授的介紹中我瞭解到課程目標是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以“三會”作為長遠目標統領大局,從“四基,四能,情感態度觀”三方面詮釋總目標,而學段目標是對這三方面的分解,並且在其中融入了核心素養的具體表現。而“課程內容”的重點是對內容進行結構化地整合,在整合的過程中重視數學結果形成過程的,在教學中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係;處理好直觀與抽象的關係;處理好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係。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主題結構化整合,其結構化特徵是具有整體性、一致性和階段性的,並且在“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個領域中都能看到主題結構化的例子和特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v9pm3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