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戲曲大賽賽後心得400字

戲曲大賽賽後心得400字

戲曲大賽賽後心得400字

戲曲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鑲嵌在中國歷史的進步上,柳琴戲作為一門戲曲藝術,起源於乾隆年間,雜技和幻術作為最初的基本元素演變成了後來有血有肉的綜合戲曲藝術。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戲曲大賽賽後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戲曲大賽賽後心得1

這學期我們的實訓課是兩週的戲劇表演。不知不覺中,戲劇課就飛快的結束了,回望這門課,我總有千萬的感觸。雖然表演有着的遺憾但現在想起來卻還是激動無比,心潮澎湃,開心快樂的。

通過對戲劇的學習,我認識到了如果説,音樂搖撼聽覺、舞蹈和美術衝擊視覺,那麼戲劇,是融匯這三者的一種綜合的藝術形式。背景音樂渲染氛圍,特殊音效模擬真實場景;肢體動作、面部表情,刻畫具體故事;舞台佈景,呼應人物心理。“綜合”應該算是戲劇的本質,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它可以綜合、誇張地運用各種方式,聯繫現實,表達主題。正敍、倒敍、插敍,像文章一樣交錯演繹;獨角戲、相聲、歌舞,五花八門的形式都可以用上,一幕一幕,一場一場。若能注意呼應,就能讓這齣劇給人帶來豐富多彩的感覺,而不會讓人覺得混亂。都説戲如人生,大概就是因為戲劇的這種特點,讓它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會更加廣泛地被大眾接受。

班裏一共有七大組參加了表演,戲劇安排的內容各式各樣。莎士比亞説過,他的作品就是“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的確是這樣的,通過參加戲劇的表演我認識到了,戲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現實。如同學們表演的The College Life(《大學生活》),表現出了現代大學生對待生活和學習的一種態度。還有現實版的《白雪公主與小矮人》彷彿把我們探讀它時的童年的快樂時光有一次展現在了我們的眼前同樣也表現出了我們對童年無憂無慮,純真快樂的一種嚮往與懷念。還有英文版的小品《不差錢》以及英文版的《武林外傳》帶給了我們很多的歡樂。當然不得不提提有我們組演的最失敗的一個戲劇Yes Means No《似是而非》,使我的戲劇表演課充滿了遺憾。

不過,回想一下我們各組熱火朝天的準備過程,又覺得好温馨,好甜美啊。在準備的過程中,我們都所獲甚多,首先是對劇本的深入瞭解,使我們對英漢翻譯有進一步的認識。其次,小組的排練培養了我們團隊協作的精神以及相互之間的學習交流。然後利用課餘時間大家聚在一起討論,表演,每一次的排練都是我們美好的回憶。排練的過程中我們相互指導學習,我們相親相愛,我們協同共作。

從選劇本,分角色,背台詞,排練到最後的表演讓我感受到了戲劇更多的需要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配合,所以團結合作在我們的排練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也增加了同學們之間的友誼,也鍛鍊了大家的合作能力。同學們之間默契的配合,互相的理解,共同的努力使我感受到了家的味道。給我們正在準備期末考試十分緊張的氛圍中增添了不少的快樂和甜蜜。

戲劇表演需要語言上的表達,我們又都是用英語表演的,所以不知不覺中我們的口語也得到了鍛鍊加上老師和同伴對我們語音上的點評及糾正,我們的英語發音改善了很多。

快樂的時光總是飛逝。我們的實訓課結束了。大家都還沉浸在自己表演成功的喜悦中,所以十分的戀戀不捨。因為從戲劇表演課上我們得到太多,我們學會了對劇情的分析與選擇排演,我們改正了不正確的發音,我們感受到了暖暖的友情,我們感覺到了團結的力量,我們也從戲劇中看到人生的無常??還有我們前進的力量。十分感謝老師陪我們走過了這段快樂時光,感謝老師對我們的指導。

戲曲大賽賽後心得2

伴隨着“在這青春的舞台上,踏着歡快的舞步,我們的心中共享一個頻率;在這青春的旋律裏,打着動感的節拍,我們的心中共有一聲吶喊。今天,我們相約在這裏,享受緣分帶給我們的歡樂,享受這段美好時光; 今天,我們相聚在這裏,……”精彩的開場白和優美的舞蹈,南宮實驗中學於上一個星期四,開展了八年級學部的才藝表演,來自八年級各班的參賽選手各個精神飽滿,胸有成竹,通過台上短短几分鐘的表演,充分彰顯了各自的才能,展現了新一代青少年的精神風采。

“他是個陽光自信的男孩,天生有着一副好嗓子,從小喜歡唱歌,聽到他動聽的歌聲,總能讓大家心情愉悦!掌聲歡迎他帶來歌曲《曹操》。他們是一一羣多才多藝、活潑開朗的女孩,今天她給大家帶來了一段激情洋溢的舞蹈《nobody》……”

這次參賽的不僅有學生,還有教師,從明確任務到今天比賽,他們都用心策劃,積極準備。我在台下欣賞着學生們的才藝表演,更佩服他們的勇氣,敢於上台挑戰自我。因此,同學們,我想對你們説:其實人生處處是舞台,只要不停止對藝術,對生活的熱愛,不停止追逐夢想的腳步,我們的舞台永遠屬於你們!要趁着年輕,多爭取展示、挑戰自我的機會,讓自己的人生經歷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戲曲大賽賽後心得3

戲曲源遠流長,是我國的經典,不同地方的戲曲有不同的風格和特色,它讓人賞心悦目,其情節有的催人淚下,有的振奮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時候,看見自己的父母看戲曲時,我總認為他們實在太老土,趕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會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話説:“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親口嚐嚐。

”不嘗不知道,一嘗嚇一跳呀

今天的語文課上,當我珍惜仔細欣賞了中國別具一格的戲曲時,我真是為之震撼,原來我們中華民族的戲曲是那麼的有藝術魅力呀

我真是井底之蛙呀

這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外國人又怎麼能比得上

難怪呀,老一輩的人都是那麼的熱衷於這些戲曲,那麼喜愛戲曲。

我現在才感受到什麼是“不看戲曲的人,枉做中國人”。

不是嗎

這些戲曲,就像我國的一部部歷史,只有懂得欣賞它的人,只有懂得關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中國人。

因為他們深深地明白一個道理,戲曲是我們的國寶,戲曲是我們的國粹,戲曲是我們的國劇呀

我們怎能忘記它們

如今的社會,我們這些青少年們的視野,已經轉移到流行音樂、影視和網絡,我們似乎已經忘記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

其實,當我們細心的欣賞我們的戲曲時,我們就會發現它們猶如一個個精彩的歷史故事,將歷史的畫卷一一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將我們帶入了歷史的隧道,讓我們身臨其境,讓我們感慨不已。戲曲的藝術魅力,我們怎可忘記

我們要多去欣賞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讓它永遠永遠放光芒,讓它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戲曲大賽賽後心得4

我是紹興嵊州人,是的,嵊州是越劇的發源地。從小,媽媽就有教我唱越劇。比如,《我家有個小九妹》、《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等等。這些曲目,我都會唱,所以在選修課的考試中,我就唱了《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唱完時,老師和同學以熱烈的掌聲表示了對我的肯定 戲劇演員通過唱、念、做、打、舞等簡單明瞭的詞句、動作等有限的程式就能生動形象地反映出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戲劇通過演員們不同的臉譜告訴觀看者他們扮演的是何種性格的角色,紅臉表示這個人忠義,白臉表示這個人奸詐陰險,黑臉表示這人正直不阿,藍黃臉譜更是告訴人們這是一個粗豪魯莽之人。人們的身份地位則是通過他們不同的服飾來展現出來:黃龍袍象徵着至高無上的地位-皇帝;穿戴霞披、鳳冠的人是皇后、貴妃,公主;文臣穿蟒袍,武將戴盔甲;布衣代表平民百姓。戲劇中更是通過鬚髮區分年齡,通過腳色分形區分男女以及他們的特長

動作在戲劇中更是不可忽視的,演員以揚鞭代騎馬,不同馬鞭代表不同的馬,以旗畫車輪代表坐車,以划槳代表坐船等。通過這些簡明的動作就可以讓觀眾明白他們在幹嘛,總之,戲劇的博大精深不是一夕一朝就能明白清楚,需要我們不斷的去觀看,去理解,去揣摩,才會慢慢的喜歡上看戲,也能夠看懂戲 以前的好多老人都沒有讀過書,識過字,但是他們可以看懂戲,可以從戲劇表演中得到好多信息,老人們希望得到一些新的東西,所以他們喜歡上了看戲,這就是戲劇的奧妙之所在 我們現在雖然不能從中得到有用的信息,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戲劇去體會戲劇 文化的博大精深,去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能夠豐富我們的生活。

我覺得戲劇鑑賞課上,老師應該多教我們學習一些短小容易的戲劇,像我家有個小九妹等,讓同學們在練習中體會戲劇的美,去感受戲劇中人的心理、情感等? 年輕人對戲劇這種藝術的熱情遠比不上對流行樂喜愛。在這個充斥着各種各樣的`流行樂的社會中,認真的聽一聽傳統的戲劇,像是在心田注入了一股清泉。中國戲劇有着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美感和文化底藴是經過層層積澱,經過長時間的篩選保留下來的。所以中國戲劇確實是很寶貴的文化精粹?

由於中國地域廣闊,因此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風格迥異的戲曲風格。在這學期的課中,除了第一節主要籠統的介紹的中國戲劇的簡史,以後的課中對幾個‘知名度’比較高的戲劇做了介紹,包括被稱為國粹的京劇,辭藻優美華麗的崑劇,語言通俗直白的評劇,廣為流傳的黃梅戲,全由女子演繹的越劇。此外還有對於戲曲人物所穿服飾的具體介紹。這些都讓觀者深深的陶醉其中,領悟中國戲劇的博大精深

而在音樂藝術上,《梁祝》更是堪稱經典之作。中國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由何佔豪、陳鋼創作,1959年首演於上海。作品以家喻户曉的民間傳説為題材,採用越劇唱腔音樂為素材進行創作,對交響音樂的民族化作了成功的探索。作品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3個部分內容分別取材於梁祝傳説中“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和“墳前化蝶”3個主要情節片斷。在音樂形象的塑造上,根據協奏曲的形式特點,對原劇內容和曲調進行綜合提煉,加以發展和創造。根據標題內容的需要,採用奏鳴曲式來表現富於戲劇性的矛盾衝突。為了充分發揮交響性效果和突出民族化特徵,吸取了戲曲中歌唱性的“對話”形式、京劇中的倒板和越劇中的囂板等表現手法,還借鑑了中國傳統樂器中的某些特殊技法以豐富小提琴的演奏藝術,而使該曲成為中國現代民族化協奏曲形式中影響深遠的名作

其次,中國戲劇的虛擬性。一般劇本的編寫都不是侷限在一個小場景裏的,但表演時都是在狹小的舞台上,因此要求表演時一定要有虛擬的成分。但這種虛

擬性並不是單單由於場地的侷限性,同時也營造了一種美感,以簡潔明瞭的方式了敍事,給人以想象的空間。

就戲劇的歌舞化傾向和虛擬性而言,從早期到現在已經有了變化,之所以用變化而不用發展,是因為它不一定都超着好的方向演化。例如在白先生改編的青春版《牡丹亭》中,出現的花神形象,顯得有些莫名其妙(個人觀點)。也許花神的出現營造了一種飄渺虛無的意境美,但實則不必,因為這樣大家都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走來走去的花神身上,而忽略了唱詞本身的美感和功能。傳統的戲劇與不斷髮展的意識形態如何融合,成為現代戲劇表演的一大難題。戲劇不可能停滯不前,但變化因遵循的是傳統。把傳統戲劇的精粹改的七零八落,則不能稱之為創新。我認為中國戲劇應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把藝術特點發揮到極致。對於原先的經典曲目可以保留原貌,對於其中被稱之為“糟粕”的意識也應予以保留。因為我認為它糟粕與否都是歷史的一部分,總之不可簡單的一蓋過之。其次,目前出現了很多要求推廣戲曲的言論,例如戲劇進國小,進中學。在此過程中,應注意絕不能為了把戲劇推廣普及而降低戲劇的藝術高度。 但另一方面,戲劇也不能曲高和寡,這樣的話,中國的有一個傳統精粹會隨着能欣賞的人過少而逐漸衰退。

戲曲大賽賽後心得5

戲曲這一個龐大的家族衰落不禁令我有以下的觀點:戲曲的衰落是社會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時代在發展變化,人們的精神需求也發生着日新月異的變化,就像流行歌曲一樣,過時了,不流行了,自然就會被淘汰。它雖然是中國的藝術瑰寶,但有一點不可忽略,它也是一種供人們娛樂的工具,如果有比戲曲更好的娛樂工具,人們自然會嚮往着好的。大自然有着一個法則弱肉強食,也就是説如果戲曲不能超越那些如同雨後春筍般發展的新娛樂工具,那戲曲被淘汰將會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大自然還有一個法則適者生存。戲曲作為古典文化,如果一直因循守舊在那個世界中,不敢走向新世界的話,迎來的是會消失。

想到這兒,我不禁多了幾分擔心,戲曲可以説是中華民族的信仰,試想,一個民族若沒有了信仰,那豈不是一團亂麻,於是,我又想到了一個拯救戲曲的觀點:戲曲在人們的印象中是十分古典的,場面小,表演的方式單一,而且在人們印象中是一成不變的,似乎從未發生改變。所以,第一,在戲曲內涵不變的條件下,要添加新的元素,讓戲曲是多樣化的,變化的,這樣會給觀眾帶來新鮮感;第二,在劇情不變的條件下,場面要變,要一改以往秀氣的風格,幾個人當千軍萬馬?不,至少要上百個,這樣才熱鬧,才能讓觀眾身臨其境,有親和感;第三,在內容不變的情況下,表演的方式要變,可以將戲曲的故事起源拍成電影、電視劇、卡通片或是動畫片,例如《梅蘭芳》就是一個很不錯的開端;第四,政府可以請些明星來唱戲、表演,這樣,我相信戲曲將不再孤單。

戲曲大賽賽後心得6

入宮,得到更大的發展;宋代,又出現了 “瓦舍”和“勾欄”;金朝時,南方出現了“南戲”,北方出現了“北雜劇”,之後,南方的“南戲”逐漸發展起來,戲曲的雛形形成。

後來在各朝各代出現了許多戲曲形式,列如元雜劇,還有中國戲曲的第一個繁盛期是在元代,第二個繁盛期則出現在明清時代,在明代還出現了四大唱腔,分別是浙江海鹽腔、浙江餘姚腔、江西弋陽腔和江蘇崑山腔。

在清代,戲曲轉型,向民間化、通俗化轉變,後來由於徽班和湖北漢調藝人同台表演,後來逐漸融合,成為了現在大家最熟悉的戲曲形式——京劇。

後來在地方又不斷的出現許多戲曲種類,諸如越劇、評劇、黃梅戲之類的,戲曲有許許多多的形式就不一一闡述了。

我國的戲曲是我國的國粹,從1400多年就出現了,是我國無形的財富,屬於非物質遺產,是我國寶貴的文化資產,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戲曲這一輝煌的文化正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戲曲的舞台被現代的歌舞給搶佔,戲曲表演的地方在現在可謂是少之又少,比如我們這裏,我就不知道哪裏有看戲曲的地方,所以説現在我們的非物質遺產保護得非常不好,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逐漸形成的民間文化、藝術,有着它獨特的魅力,它傳承並表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以及精神,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國粹,是中華民族的靈魂、精神、智慧、文化的結晶體,而現在隨着時代在向着科技化,現代化發展,戲曲這一千多年前的東西,不受現在人們的喜愛,自然而然沒有了市場,就沒有了生存的空間,除了中央電視台在播出以外,其它的地方我們很難找到戲曲的影子。

戲曲這一偉大的民族結晶體不能就這樣埋沒,我們應該將它延續下去。

當然,隨着社會的發展,戲曲也應該進行變化,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該隨大眾而變化,不然古板、死板的東西是一定會退居二線或者是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的。

當然戲曲也是中國幾千年前的文化,有人會説是不能改變的,但是我想問:現在在以後不也將成為歷史嗎

改變是必然的,不然戲曲非但不能表現現在、以後的歷史,卻將會在歷史的河流長流中無奈的被埋沒。

因此我們不僅需要接受戲曲,而戲曲也應該做改革,以適應現在的潮流 。

2.長長戲曲的味道戲曲源遠流長,是我國的經典,不同地方的戲曲有不同的風格和特色,它讓人賞心悦目,其情節有的催人淚下,有的振奮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

戲曲大賽賽後心得7

節奏的變化使情緒有很大的差異,節奏緩慢時心情平和或沉重或壓抑,節奏鮮明則一般情緒高漲、激動。節奏的快慢也會使生理、心理產生變化,情感體驗不相一致。節奏快心跳加快,動感增強,如非洲的音樂,高度發達的節奏快速,複雜多變,多層次這樣的節奏代表了非洲部落成員的共同感情和意志;節奏慢則心平氣合、穩重,在音樂作品中多用於敍事、抒情等。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讓學生做一些節奏練習,體會這些變化。

例如我們前面提到的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協奏曲》,如果學生們通過理解認識的作用,瞭解到這部協奏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扎克晚年旅居美國時寫的作品,作者通過這部作品傾訴了他對遠隔重洋的祖國和親人的深切懷念,那麼,學生們在欣賞過程中就會對這部作品的感情內涵獲得更深刻的體驗。又如,對貝多芬的《愛格蒙特》所寫的十段配樂中的序曲,不瞭解這部戲劇的主人公愛格蒙特是十六世紀荷蘭人民所崇敬的英雄,對他所領導的荷蘭人民反抗西班牙統治和爭取獨立的鬥爭也毫無所知,那麼也就很難體驗到這部序曲中戲劇性的感情變化:痛苦的呻吟、激烈的反抗、悲壯的頌歌和勝利的狂歡。如果欣賞者能夠充分發揮理解認時的作用,對這部戲劇的內容和人物形象有比較深刻的理解,那也必然會對樂曲的感情內涵有更深刻的體驗,而這是單憑感性體驗所不可能做到的。

但是,對感情體驗的這種進一步的要求,卻並不是每一個音樂欣賞者都能夠作到的。對音樂家和音樂作品創作情況的瞭解也不是每一個音樂欣賞者都有條件進行的。而且,有許多無標題的器樂作品,作者在創作他們時往往沒有留下什麼有關記述,作品本身也並沒有表現什麼深刻的社會內容,而只是某種情緒的表現。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很難對樂曲做出進一步的解釋,而只能憑藉音響感知和對作者總的創作個性和風格的把握來體驗樂曲的感情。因此,我們必須正視這樣一個現實,那就是對於絕大多數音樂欣賞者來説。音樂欣賞中的感情體驗更多地還是以感受性的直觀形式進行的。象通常所説,欣賞者是處於一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的心理狀態之中,更何況音樂中所表達的感情,在很多情況下的確是"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呢!這樣判斷一個欣賞者是否能夠藉助於某種概念把體驗到的感情表達出來,而是要看要看欣賞者是否對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真正從內心裏有所體驗,欣賞者的感情是否能夠在欣賞的過程中隨着音樂的進行而起伏、變化,如果做到了這一點,那就可以説是對音樂中所表現的感受情有所體驗了。當然,我們這樣説也並不是否認理解認識對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重要作用,而是要説明,這種理解認識只有融注於感受性的體驗之中,才能真正有助於音樂欣賞。

3、根據高中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通過音樂欣賞課中的情感體驗豐富、完善學生的情感世界

高中學生屬於青年初期,生理髮育趨向成熟,在心理髮展方面走向獨立,是一個人開始獨立決定自己生活道路的時期。在他們的心理活動的發展過程中,有一點就是情緒、情感的日益豐富,表現為充滿活力、有熱情、重感情的特點。這些普遍的特徵在音樂欣賞課中都能得到體現,為學生提供了一方情感體驗的熱土。記得一次評優課,欣賞門德爾鬆的《仲夏夜之夢序曲》。先分主題、分段落,形象的欣賞,再完整的欣賞全曲,教室中一片“靜寂”,只有音樂在師生的心中跳躍,此時學生的主觀性被調動運用所學的音樂知識和音樂自身的表現緊密結合,聽覺、視覺、感覺、知覺全部被打通,情境交融的去欣賞這首作品。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的魅力不可迴避,不管是否熱愛音樂,音樂都會無保留的傳送給每一個人,甚至有時會帶有一些強迫性,只要是有聽覺,音樂會用它特殊的方式與情感連通。音樂結束了,消失了,它留在每個同學的心中這真摯的情感,不正是學生們所應具有的和正在尋找的嗎!

戲曲大賽賽後心得8

戲曲,是中國人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藝術的博大精神,源於它立世五千餘年。

在這個星期三的上午,我們十一國小迎來了戲曲進校園的活動。同學們都一個個懷着激動之心來到了現場,在學校搭起來的舞台上,演員們一個甩袖猶如一道和煦的春風,將京劇的氣息撒至操場的各個角落;一個邁步彷彿讓人身臨其境般,掉入了京劇的大殿。我們在演員們身上看到了戲曲的魅力,不是想象的那麼乏味,而是令人沉醉於此。同學們的目光緊盯着舞台上的演員,眼中充滿了讚歎的神色,好美麗啊!原來京劇也可以演繹得這麼灑脱,富有虛實的色彩。舞台上演員的一招一式,如行雲流水,不愧為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演員們汗水的背後除了努力,更是堅持,演員們的唱、念、做、打看似信手捏來的,卻在台下付出了不知道有多少的汗水。演員們精彩的表演結束,台下同學們的掌聲猶如陣陣波濤,席捲了整個校園,叫好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演員們謝幕的微笑,沐浴在同學們的讚美聲中,也表達了他們內心的喜悦之情。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歷史,藝術的瑰寶,是珍貴的,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去延續這份輝煌,我相信,中國的京劇必定會閃耀出它璀璨的光芒。

戲曲大賽賽後心得9

2018年5月17日,作為“聶慧娟名師工作室”優秀骨幹教師培育對象的我,有幸參加了新華區“戲曲進校園觀摩課活動”。此次的活動使我受益匪淺,也讓我感受到了原來戲曲的教學並不是枯燥無味的,也可以讓學生在輕鬆快樂的氛圍當中進行戲曲知識的學習。

上午的第一節課由新華區建設街國小的朱倩倩老師為我們帶來的《我們的國粹——京劇》這一課。朱老師聲音甜美,思路清晰,本節課環環相扣,過渡非常自然,朱老師採用小貓“喵喵”的叫聲讓學生體會京劇的唱腔韻味,非常的新穎特別,也很適合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運用了大量的圖片和視頻,一下子就讓學生融入本課之中。朱老師又引入了肢體動作,讓孩子學習“蘭花指”、“蘭花掌”,重點讓孩子感受體會,對一些表現好的孩子及時的發現和引導,並挑出來帶領全班學生進行表演,這要比老師説教更加的生動親切!課程的最後,是一段京劇大師的感悟視頻。這種新穎的課堂小結方式的效果竟好過於教師用語言進行的總結,孩子們聽得都非常認真。聽完朱倩倩老師的這堂課,讓我對戲曲課程的教學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戲曲課程的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老師滔滔不絕的枯燥講解,也可以通過欣賞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能夠主動的想要學習戲曲知識。

第二節課是由新華區團結路國小的趙陽老師針對五年級的孩子上的一堂《四千歲你莫要羞愧難當》。本堂課程讓我感受到了作為一名音樂教師,不光要會彈唱,還要有一定的文學底藴和綜合性的知識。趙老師在課程的開始運用了説書的方法進行導入,一下就吸引了學生的興趣,特別是用我們的河南話進行説書,使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接着,趙老師親自進行對《四千歲你莫要羞愧難當》這齣戲的演唱,並對河南戲曲中的越調、越調大師申鳳梅進行了知識講解及欣賞了越調大師申鳳梅演唱的《四千歲你莫要羞愧難當》,讓學生對本部戲曲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當學生們瞭解後,趙老師採用“口傳心授”的方法對四句歌詞逐句進行教唱,並着重強調了戲曲中的裝飾音部分反覆練習。課程的最後,趙老師對戲曲知識進行了拓展。藝術是需要傳承的,而作為一名老師,我們有責任去傳承我國的藝術,這就更加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

上午的兩節課程結束後,由韓羣老師為我們進行了評課,並給我們講了《中國小戲曲教學有效性》。韓羣老師針對朱倩倩老師和趙陽老師的兩節課一一進行了點評,韓老師的點評讓我們更加清晰的瞭解了兩位老師所講的課程,特別是將兩位老師的優點及缺點逐個進行了分析,讓我們更好地去查漏補缺。然後韓老師對我們現階段戲曲教學的目標作出了更深一步的講解,分別從:是什麼?教什麼?怎樣做?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在我們的教學中,要站在孩子們的角度上去備這節課,要遵循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要圍繞使學生體驗、感知、表現這三個方面進行教學。並對我們今後的教學目標作出指導,既音樂的核心素養:(1)感受體驗——體驗音樂元素;(2)藝術表現——運用音樂技能;(3)文化理解——音樂與文化的交融。因此,作為一名音樂教師,不僅要擁有過硬的學科專業知識,同時也要擁有一定的綜合性知識,要涉及多學科知識來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戲曲大賽賽後心得10

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着鮮明的民族風格。每種戲曲都有各自的特點,如京劇的容華美,崑曲的雅精緻,梆子戲的高亢悲涼,越劇的輕柔婉轉,黃梅戲的悠揚委婉。

為了感受它博大的內涵,去品味它悠長的韻味,我特地上網查找。

我先一段既簡單又好聽的黃梅戲《天仙配》選段。“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聽着聽着,那似乎散發着清香的泥土氣息的黃梅小調使人感受到了劇情人物的歡喜幸福,看到了潺潺的溪水,在枝頭歡歌的小鳥……突然,我感到一陣搖晃,猛地睜開眼,感到重心不穩,原來由於我聽得太入迷了,差點摔倒在地。再一看,戲早已唱完了。真是不聽不知道,一聽嚇一跳,原來戲曲不比流行歌曲差。同樣很好聽。    想到這,我不禁感到臉紅。我這個只知道聽流行音樂,只知道追流行歌手的小女孩,卻一直沒發現戲曲藝術的美,一種脱俗的美,一種自然的美……

常言道: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須親自去嘗一嘗。其實,很多東西不能光看表面,需要親自去實踐,才能知道事物的真假。就像戲曲,它雖不分時代,但既不會過時也不會老套。它是中國藝術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永不褪色。

標籤: 賽後 大賽 戲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z1rg9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