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讀七年知青歲月心得體會多篇

讀七年知青歲月心得體會多篇

讀七年知青歲月心得體會多篇

讀七年知青歲月心得體會篇1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記述了40多年前總書記在樑家河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曆程,反映了青年習近平重感情、講情義,勤于思考、善於思辨,志存高遠、知行合一的品格風範。

黃土地之子:重感情、講情義

青年習近平是一個重感情、講情義的人,他對羣眾的感情是實在的、具體的,而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他把自己稱作農民,把這看成很光榮的事。他和羣眾打成一片,無論是老漢、後生、娃娃、婆姨,他都能跟大家聊到一塊兒。他辦事有條理,説話有道理,羣眾把他看成自家人。他眼裏沒有貧富貴賤之分,他尊重每個人。他與人交流、談話的時候,即使對方是再窮的人,他也全神貫注地聽。

青年習近平對人民羣眾的這種感情,從書中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比如,年紀輕輕的他就很本能地看重中國的人情,對革命前輩很尊重。他們一幫知青剛到樑家河的一天早晨,習近平和同伴走到一户人家院子裏,得知主人的老母親——一位當年支持革命的普通婦女,因年邁過世,習近平先是客客氣氣地徵求主人家的意見:我們能不能進去看看,然後進到窯洞,面向炕上老人的遺體恭恭敬敬地鞠了幾個躬。只要對革命做過工作,哪怕是一位普通的農家婦女,青年習近平都對她們懷有崇高的敬仰之情。這是一種樸素的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感情,也可以説是流淌着紅色血脈的親情。

青年習近平對人民有感情,人民對他也有感情,1975年在他離開樑家河時,一推開窯洞門,全村男女老少站滿一院子自發為他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捨。村民們唯一一次看到習近平落淚,是他這時趕忙走過去攙扶一位前來送行的雙腿殘疾的村民。離開樑家河後,他還是念念不忘當地人民,力所能及地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困難,比如,在廈門工作時他寫信給延川縣委書記幫忙給村裏通電;在福建省委工作時聯繫給村裏辦了所學校;他兩次幫助一位患骨髓炎的村民治病,救了他一條命。這類例子,不勝枚舉。

15歲時,習近平來到黃土地時也曾迷茫、彷徨,然而22歲離開時他已有了堅定的信念,那就是: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走到哪裏,永遠都是黃土地的兒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幹一切事情都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通過《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書中的許多事例可知,這一堅定的理念是有其情感基礎的,這和他青年時代對人民的深厚情懷是一脈相承的。

豪放青年:志存高遠、善於辨析

青年習近平思想很活躍、很解放,他勤于思考、善於思辨。他頭腦中新思想新觀點新想法很多,有年輕人特有的激情與闖勁兒。比如,他讀詩讀到興奮處,會跑到院子裏大聲朗誦,有時在山上勞動時也會朗誦。每每讀到書中這些地方的時候,一個慷慨激昂、豪放自信的青年形象就躍然紙上。

青年習近平勤奮好學,讀書到了夜以繼日的程度,這在同伴中是有口皆碑的。但重要的是他不讀死書、死讀書,而是帶着問題讀、帶着思考讀,有自己獨特的分析對比方法。一方面,他會就一個觀點、一個史實找出很多相關的參考書籍來閲讀比較,從不同的側面去了解和分析這個問題。另一方面,他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也會跟別人進行討論。這樣,就歷練出他思路寬廣、思想活躍、善於辨析的能力。

青年習近平是一個志存高遠、有遠大抱負、崇尚革命英雄主義,而又腳踏實地、真抓實幹的有為青年。

在陝北的7年,不論頭頂上黑幫子弟的帽子多麼沉重,青年習近平追求進步的信念執著而堅韌,他一次又一次地寫入團、入黨申請書,他先後寫了8份入團申請書、10份入黨申請書,直至最終實現自己的願望。

青年習近平在插隊生活中,帶頭參加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學會地道的延川方言,把每件事都乾得很漂亮。他在借調到趙家河大隊整隊時,把公窯外面又臭又髒的廁所修好了,這看似一件小事,意義卻很大。他搞整隊成績出色而被提拔擔任了樑家河大隊的黨支部書記,以滿意的答卷踏上他步入政界的第一步。在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他辦沼氣有模有樣,真把農户家的燈點亮了;他親自下到井裏帶領村民打水井,解決了全村的吃水問題;他辦了一個鐵業社,解決了社員勞動工具的需求;他帶領村民打壩地,給村裏增加了幾十畝耕地;他還種烤煙、辦代銷店、辦縫紉社,等等。上世紀80年代,他從耿飈祕書的崗位決定下基層到河北正定做農村工作,也是抱着幹好了成就一番大事,幹不好就在下面為老百姓做些實事的踏實態度。

人格魅力:言行一致,知行合?

青年習近平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特別善於做人的思想工作,既有執行力又有很強的戰略定力。

他剛上任要辦鐵業社,村子裏的能人根栓尥蹶子不幹,他通過談心談話,把工作做通了,鐵業社的事辦成了;他辦沼氣,從四川來陝北幫忙的技術員要回老家,他幫助解決實際困難,技術員最終沒有半途而廢;改造村裏一個二流子,在批鬥會上他不僅沒有罵人家,而是一條一條説理,最後還讓這個有藝術特長的二流子在會上唱了一曲信天游,後來,那個50多歲的二流子轉變成了一個好社員。

青年習近平從來不説過頭話,但該做的事説一不二,丁是丁,卯是卯。當時有些人當領導,裙帶關係嚴重,把親戚朋友照顧得很好,多吃多拿多佔。青年習近平當書記後對知青、社員一視同仁,絕不用公家的資源額外照顧朋友,絕不做不公正的事,所以大家都信服他,認為他公正,沒有私心。

習近平自己也説:要當好一個村的領導,必須一碗水端平。羣眾最講究的就是squo;公道squo;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錢的事,你處理得不公,羣眾也不答應;10塊錢的事,你處理得公道,羣眾也不會有意見。無論大事還是小事,該咋辦就咋辦。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青年習近平身上體現的品格風範仍然是非常寶貴的,是值得我們深入學習的。

讀七年知青歲月心得體會篇2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把握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大勢,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繼往開來,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篇章。我們解決了過去長期想要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要辦卻一直沒有辦成的事情,這一切成就離不開總書記的正確領導。作為在苦難歷史和曲折經歷中成長起來的我黨領袖,總書記在陝西省延川縣樑家河村的七年知青歲月不僅僅是總書記個人寶貴的實踐經歷,更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學習和深挖的精神寶庫。

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在當年上山下鄉的全國知青中,總書記是‚老三屆‛中年齡最小的,他插隊去的陝北是全國知青中條件最艱苦的地方之一,他也是在農村待的時間最長的極少數知青之一。1969年上山下鄉的時候,總書記屬於老七年級學生,只有15歲多。那時候的總書記什麼活兒都幹,開荒、種地、鍘草、放羊、拉煤、打壩、挑糞……幾乎沒有歇過。到1975年末,當初來延安的26200名北京知青只剩590人。總書記插隊的樑家河,到1974年10月就只剩他一個知青了。我們要從總書記的知青歲月裏找尋奮鬥的目標,弘揚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精神,立足實際,克服困難,努力奮進,方能成長成才。

青春是用來奉獻的。‚近平還是那個為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打拼的squo;好後生squo;‛。最美的青春在一線,最美的青春是奉獻,總書記把七年的打拼歲月奉獻給了黃土地、奉獻給了老百姓,這是青春裏關於理想信念和事業追求的最美的奉獻。這種奉獻足以啟示我們,要把奉獻當作自己的人生追求,把人生追求融入到國家事業發展的洪流之中,把‚小我‛凝聚成‚家國‛,把點滴真情奉獻給祖國人民。要堅定信念,愛崗敬業,以無怨無悔的奉獻書寫人生價值,這樣‚有血有肉‛的青春,無上光榮。

青春是用來沉澱的。‚近平在樑家河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再艱苦的生活環境都沒有動搖總書記追求思想進步的決心。他在樑家河的打磨錘鍊中通過學習和思考,積蓄成長力量,也正是樑家河的經歷為他的基層經驗打下了厚實的基礎,他了解民情、體察民情,從不曾忘記那片土地教會他的民生之義。15歲來到黃土地時,他曾迷茫、彷徨;22歲離開時,他已經有着堅定的目標、充滿自信。我們要學習習總書記到基層與羣眾説白話、打交道、講感情的精神,真正瞭解社會民生的真實狀況,瞭解基層民眾的疾苦,從而培養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提高處置複雜問題的能力。只有到艱苦環境中去打磨,才能在實踐鍛鍊中沉澱自我、磨練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長才幹,為走好人生道路沉澱和積蓄力量。領袖的成長經歷,深深鐫刻着時代發展的歷史烙印;領袖的品格風範,鮮明地展現着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氣質形象;領袖的智慧情懷極大地影響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未來前途。有人説,沒有樑家河的7年,便沒有總書記今天的從容執着和大氣磅礴。我們要把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情歲月》融入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學習總書記不畏困難、艱苦奮鬥的精神,學習總書記心繫羣眾、為國為民的情懷,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緊緊圍繞總書記這個核心,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實現中國夢添磚加瓦。

讀七年知青歲月心得體會篇3

習近平總書記與當代大學生心貼心,總書記對青年學生無限關愛、寄予厚望,當代大學生由衷擁護、愛戴黨的領袖。今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給追尋他的青春足跡、奔赴延安開展青春紅色築夢之旅的大學生回信,勉勵他們紮根中國大地瞭解國情民情,在創新創業中增長才幹,在艱苦奮鬥中錘鍊意志品質,在億萬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進行的偉大奮鬥中實現人生價值。總書記的這一回信及勉勵南開大學新入伍大學生淬鍊成鋼,書寫絢爛、無悔的青春篇章的回信,與風靡全國的《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以下簡稱《歲月》)一道,引起了強烈反響,菁菁校園中掀起了學習青年習近平的熱潮。

?歲月》是綻放青春光芒的黨史寶典和充溢真理光輝的精神寶藏。學習這本書,可從小故事中讀出大道理,從眾口述中洞察大時代,從真情懷中感受大擔當,從奮鬥史中汲取大智慧。總書記四十多年前的樑家河崢嶸青春,具有無比強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跨越歷史時空共振共鳴,震撼心靈洗禮精神,像磁鐵般深深吸引着當代大學生,照亮着莘莘學子把激昂青春夢融入偉大中國夢的新時代征程。

一曲嘹亮的青春之歌,生動揭示了青春成長規律

同人民一起奮鬥是亮麗青春的厚重底色。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奮鬥的青春最美麗。無論時代場景如何變化,與祖國共成長、投身人民的偉大奮鬥,走與人民羣眾相結合的路,都是青春永恆的主題。1969年1月,年僅15歲的習近平來到陝西省延川縣樑家河大隊插隊落户,與當地百姓一塊吃、一塊住、一塊幹、一塊苦,當了整整七年農民。上山下鄉,是那個時代所要求的知識青年的人生選擇(轉 載於: :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心得體會【18篇】)。習近平接受艱鉅挑戰,一步一步邁過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這四關,將青春燃燒在了革命聖地廣袤的黃土地上。青年習近平的苦難輝煌,為只有進行了激情奮鬥的青春,只有進行了頑強拼搏的青春,只有為人民作出了奉獻的青春,才會留下充實、温暖、持久、無悔的青春回憶做了最好註腳。

理想信念是青春遠航的動力引擎。習近平總書記説過,如何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關鍵是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他以實踐做出了詮釋。即便作為黑幫子弟處境艱難,但他堅持追求真理和進步,始終對黨充滿信心,矢志要為羣眾辦實事。與他同窯洞住過的雷平生説,習近平有強烈的使命感,在農村的7年逐漸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要為老百姓辦實事。正因如此,習近平先後8次寫入團申請書,先後10次寫入黨申請書,不屈不撓,飽經周折方入團入黨。理想信念猶如定海神針。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青年習近平已經把理想信念深深地內化於心,外化成行。當身邊的知青或當兵、或招工、或推薦上大學,一個個相繼離開樑家河,只剩下他一個人,他還能從容淡定,奮發作為。因為他把自己看作了黃土地的一部分,立志改變樑家河的舊面貌。

艱難困苦是砥礪青春的磨刀石。逆境最能檢驗一個人的意志和追求。青年習近平面對的苦與難無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正如一位受訪者説的:在實現人生價值的時候,別人做事從squo;零squo;開始,習近平卻要從squo;負數squo;開始。自然環境、勞動環境、生活環境乃至政治環境風霜刀劍嚴相逼下,他毫不氣餒,不怨天尤人,而是砥礪前行,從15歲剛來到黃土地時迷惘、彷徨,到22歲離開時,已經有着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2013年總書記寄語青年,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青年時期多經歷一點摔打、挫折、考驗,有利於走好一生的路。要歷練寵辱不驚的心理素質,堅定百折不撓的進取意志,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變挫折為動力,用從挫折中吸取的教訓啟迪人生,使人生獲得昇華和超越。細品《歲月》,青年學子無疑會對這段話有更感性深刻的體悟。

勤學實幹、創新創造是青春飛揚的通行證。習近平在樑家河有個針縫的時間都讀書,渴求知識,崇學尚讀,留下了許多好讀書善讀書的佳話軼事,如煤油燈下薰面看書,走三十多裏山路借書。他的博學多識贏得了村民的尊重。在樑家河的幾年裏,他一直苦幹實幹,同他一起勞動過的王憲平説很賣力氣,肯吃苦,一點兒都不惜力,因而被譽為好後生。當上村支書後,他大刀闊斧地抓生產,組織農民打壩打井,改革創新生產組織方式,設立鐵業社、縫紉社、代銷點、磨坊,在全省率先引進沼氣新技術,實幹苦幹創新干,讓全村較短時間內就煥發勃勃生機,也讓自己的青春在樑家河格外熠熠發光。

一幅壯美的歷史畫卷,生動詮釋了人民領袖鍛鑄根源

深深紮根中國大地。《歲月》為我們再現了青年習近平紮根黃土高原,在山溝溝裏同人民羣眾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連、魚水交融的歷史畫卷。7年的歲月,讓他更加深入瞭解了國家的現實狀況和最底層農民的生存狀況,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羣眾的冷暖甘苦,扎深了根基,接足了地氣。習近平總書記曾自述:7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鍊很大。最大的收穫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羣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如果説上山下鄉是時代使然,那麼,他在讀完大學在中央軍委機關上班後,又到縣裏工作則是主動的自覺的選擇。歷史地看,基層沃土確乎成了青年習近平練就過硬本領、淬鍊堅強黨性的大熔爐。

矢志為人民謀福祉。多年後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回憶:上山下鄉的經歷,使我增進了對基層羣眾的感情。對於我們共產黨人來説,老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必須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一旦告別了最初的迷惘和彷徨,他就找到了堅定的目標,建立起了對黨、對黨的事業、對為人民服務的堅定執着。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説過,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説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從《歲月》中可清晰看到,這一執政理念的形成,奠基於在樑家河村的最初執政實踐。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無疑也發軔於樑家河。可以説,總書記從樑家河讀懂了中國夢,也讀懂了民心,樑家河是他讀懂人生、讀懂中國、讀懂中國共產黨的重要起點。

鑄就幹事創業的歷史擔當。習近平總書記的雄才偉略和擔當作為其來有自。青年習近平插隊在貧瘠的陝北黃土高原,這是全國1600多萬插隊知青中自然環境和生存條件最為艱苦的地方之一,而他是陝北知青中年齡最小、在農村待的時間最長的極少數人之一。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這句話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印證。惡劣的自然條件、繁重的勞動生活和嚴酷的政治考驗,磨鍊了其堅毅剛強的意志品質、頑強拼搏的奮鬥精神和勇於擔當的品格風範。樑家河村民樑玉明説:近平敢説敢做敢擔當。在組織上要他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時,他沒有患得患失推脱,而是毅然決然擔起責任,在帶領鄉親們幹事創業的實踐中,幹一件成一件,沒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廢的,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都能想辦法克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力挽狂瀾,之所以能解決過去長期想解決但沒有解決好的難題,辦成許多過去想辦但沒有辦成的大事,無疑與他這種意志品格和敢於擔當的精神氣概密不可分。

永葆赤子情懷本色。從把好點的糧食分給老鄉吃,到對貧下中農、老人、兒童、殘疾孩子無不真誠相待;從把孃的心針線包送給村民張衞龐,把藍色大衣送給上師範的武暉,到把糧票和錢悄悄壓在房東碗底下;從解衣推食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東西送給討吃老漢,到離開樑家河多年後還給呂侯生治病慷慨助人;從在趙家河村整隊果斷治理神車溝,到在樑家河村打淤地壩辦沼氣,無不體現了習近平對人民羣眾的真摯情懷和大仁大愛。他把自己完全看作黃土地的一部分,千方百計想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生活。這樣的赤子情懷,讓樑家河村民對他也一往情深,舉村為他上大學送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樣的赤子情懷使他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對普通羣眾充滿真情,這充分體現在他成為總書記後開展的精準扶貧等諸多治國理政實踐中。

一部鮮活的團課教材,生動指引了青年工作根本遵循

青年羣眾工作本領是共青團的看家本領。團是黨領導下的先進青年羣眾組織,在黨領導下做好青年羣眾工作,是團的固有職責。共青團如何在青年工作領域踐行黨的羣眾路線,當時以團員身份被派到趙家河村整隊的習近平以實際行動,回答解決好了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有知青回憶,近平做羣眾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從不採取強勢、高壓的做法,總是儘量做思想工作,把人的思想弄通了,心裏疙瘩解開。他苦口婆心動員27歲的武剛文重新擔任生產隊長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經典案例,辦青年夜校掃盲,帶領村民打壩修梯田,開會拉話講得可有意思了,獨特的人格魅力讓村民們至今津津樂道。無論在哪裏,他都會尊重人團結人,把羣眾當親人,使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幹。重温習近平的樑家河記憶,團幹部必須堅決摒棄青年官的傾向,要當青年友,牢固樹立羣眾觀點、強化羣眾立場、深化羣眾感情,知青年懂青年愛青年,練就青年羣眾工作過硬本領。

先進性是共青團發揮作用的關鍵。讀完《歲月》,習近平知青歲月的整體形象,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這是一個有追求、能吃苦、愛學習、辦實事、重仁義、敢擔當的有大抱負、有大氣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氣先進青年,也為我們今天如何定義先進青年指明瞭方向。實際上,正因為他學習上先進、思想上先進、勞動上先進、工作上先進,他是1974年延川縣第四次團代會代表,還參加了1975年的延安地區先進青年代表大會。1975年,共青團延川縣委9號文件,專門號召團員們在大辦沼氣運動中以習近平為學習榜樣,爭當先鋒。青年習近平為彰顯共青團先進性作出了突出表率。

服務青年利益是共青團工作生命線。青年習近平為什麼在樑家河村和趙家河村羣眾尤其是青年中有那麼高的威望,説到底,是他把羣眾的利益裝在心裏,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所有羣眾的事當做自己的事,一心只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習近平總書記後來指出,黨和政府的一切方針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羣眾的利益為最高標準,要時刻牢記自己是人民的公僕,時刻將人民羣眾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想問題、幹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今天的共青團開展工作,理應眼光向下,撲下身子,牢牢把住維護青年利益的大旗,從小事做起,努力為青年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

一個光輝的楷模榜樣,照亮着激昂青春夢融入偉大中國夢的新時代征程

7年知青經歷,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和實踐的歷史起點。《歲月》讓我們從源頭上更加深刻理解黨的領導核心成長的實踐根基,從源頭上深刻理解人民領袖誕生的歷史邏輯,從源頭上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思想的理論根脈。結合《習近平關於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學習《歲月》,廣大青年學子可深深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獨特的領袖魅力、青春魅力、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同時也找到了習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根脈源頭。這些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既是直接讓廣大青年學生受益的人生寶典,也是新時期做好團學工作的行動指南。學思踐悟《歲月》和習近平青年工作思想,以青年習近平為光輝榜樣,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當代大學生必將開啟激昂青春夢融入偉大中國夢的新時代征程。

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決維護、捍衞、追隨黨的領導核心和人民領袖。通過學習《歲月》,青年學子要更加深刻理解,黨確立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核心地位順應黨心民心,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礎、思想基礎、羣眾基礎和實踐基礎,關乎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關乎兩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是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的根本保證,是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迫切需要。領袖的成長不是偶然的,領袖來自人民,其思想和魅力的形成是有源頭的。精心研讀《歲月》,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重要思想,切身體察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和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對廣大青年學生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進一步激發對習近平總書記的衷心愛戴,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維護、捍衞、追隨黨的領導核心和人民領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汲取豐厚精神滋養,自覺以青年習近平為偶像楷模不負青春韶華。貫穿《歲月》的一條紅線,就是青年習近平在融入羣眾中確立了理想信念,在艱難曲折中實現了精神昇華,在實幹苦幹中綻放了青春華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青年要成長為國家棟梁之材,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既多讀有字之書,也多讀無字之書;要不怕困難、攻堅克難,到基層、到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要從一開始就扣好人生的扣子;要樹立與這個時代主題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於擔當這個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勵志勤學、刻苦磨鍊,在激情奮鬥中綻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長進步。這些重要論述,飽含着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期的人生感悟,為當代青年學生成長成才道路標註了鮮明的時代座標和基層導向。以青年習近平為偶像楷模,青年學子要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有作為,有品質、有修養的大學生,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理想信念,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奮鬥精神,養成愛讀書、善讀書的生活方式,紮根中國大地,紮根人民羣眾,譜寫青春激情奮鬥的華彩篇章。

遵循青年工作規律,堅決按照強三性去四化的根本要求推進團學改革攻堅。學校共青團尤其是高校共青團在全團具有基礎性、戰略性、源頭性的地位和作用,團學改革是共青團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把握《歲月》中指引的青年工作規律,貫徹習近平青年工作思想,團學改革要奔着脱離青年學生羣眾的本質問題去,牢牢把握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羣眾性的根本要求,以自我革新的精神和釘釘子精神落實好團學改革方案,着力改革創新團學組織的制度機制、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着力夯實學校共青團的基層基礎,着力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着力改進團學幹部工作作風。在改革攻堅中,尤其要注重與時俱進做好青年學生羣眾工作,切實維護青年學生合理權益,充分彰顯共青團先進性,不斷提升團學工作科學化制度化專業化水平,不斷鞏固擴大黨執政的青年學生羣眾基礎,更加緊密聯繫和團結廣大青年學生堅定跟黨走。

把握時代際遇機緣,積極服務引領廣大青年學子將激昂青春夢融入偉大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説: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造歷史。習近平總書記7年的知青歲月,牢牢把握了當時的時代際遇與機緣,集中體現了強烈的歷史擔當精神和鮮明的創新創業精神。什麼是當代大學生的時代際遇與機緣呢?就在於當代大學生註定是實現兩個百年目標、衝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見證者、全程參與者、關鍵實踐者、榮光分享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是當代中國青年運動的時代主題,他勉勵廣大青年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造自己的精彩人生。隨着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發展到了新的歷史階段。接續五四以降的光榮與夢想,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當代大學生就要在黨的領導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和中國夢奉獻磅礴青春力量。學校共青團將切實增強歷史自覺,充分發揮組織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服務育人作用,組織動員和服務引領廣大青年學子創新創業創優,勤學、修德、明辨、篤實,將激昂青春夢緊緊融入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

讀七年知青歲月心得體會篇4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生動再現了習總書記知青歲月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曆程,可親可敬、可信可學,是探尋黨的領袖初心和成長足跡的珍貴實錄,是當代青年樹立正確人生觀、勵志成才的鮮活教材,是黨員幹部錘鍊黨性、提升素質的生動範本。《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以訪談實錄的形式再現了習近平總書記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陝北黃土高原七年知青歲月裏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曆程,是黨員領導幹部特別是年輕黨員幹部錘鍊黨性、愛國為民、勵志成才的鮮活教材,我們要像總書記看齊,求真求實講奉獻、盡職盡責敢擔當,書寫屬於自己的精彩無悔人生。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深刻體悟和踐行總書記始終不渝的信念、一心為民的情懷、實事求是的品格、改革創新的精神、腳踏實地的作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榜樣,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堅定信念強黨性。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黨員領導幹部是黨執政興國的關鍵少數,更要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以習近平同志為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不斷增強四個自信,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安身立命的根本,始終懷着對黨的無限忠誠,任何時候特別是面對艱苦的環境、複雜的形勢、繁重的任務,都要像總書記那樣將忠誠的信仰化為艱苦奮鬥、發展為民的具體實踐,矢志不渝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鬥終身。

牢記宗旨系羣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是黨的根本宗旨,真心實意為人民造福是我們不變的初心。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重要講話中強調,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牢牢把握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黨員領導幹部,羣眾的小事都是我們大事,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時刻牢記自己是人民的公僕、時刻將人民羣眾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腳踏實地、持之以恆,把羣眾的事做細做實、抓常抓長,使改革發展出實效、見長效,真正成為百姓的貼心人、發展的領路人。

砥礪奮進求突破。真抓才能攻堅克難,實幹才能夢想成真。要堅持求實務實、幹在實處,以實事求是態度分析問題,用實事求是精神謀劃思路、靠實事求是作風推動工作,為如期建成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全面小康社會匯聚正能量;要開拓進取、走在前列,切實貫徹新理念、積極探索新途徑、引領發展新常態、奮力開創新境界,對標一流、爭先進位,爭當發展排頭兵,實現事業新跨越。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我們要以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為契機,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學實學透、學以致用,從我做起,在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不忘初心、堅定信念,心繫羣眾、為民造福,立説立行、真抓實幹,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讀七年知青歲月心得體會篇5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時代。之後,人生歷程中拉開的差距,除了所處的不同客觀環境、客觀條件影響外,很大程度上與青年時代的主觀世界、主體努力與人格狀態不同直接相關(轉載於 : :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心得體會十三篇)。習近平同志之所以在今天能擔任我們黨的總書記,並明確為全黨的核心,應當説,與他在陝北延安樑家河七年知青歲月的艱辛磨鍊、積極努力,以及之後的歷練密切相關。陝西省延川縣樑家河村民王憲平一語中的:習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實實幹出來的。曾任延川縣革委會通訊組組長、1975年採訪過習近平的曹谷溪説:陝北七年是習近平一生最寶貴的財富。曾任延川縣文安公社黨委書記、縣教育局局長的白光興也説:入黨、提幹、上大學都是習近平奮鬥的結果。這些親眼看見習近平在樑家河插隊鍛鍊且成長的人這樣來評價習近平,充分展現了習近平真實的知青歲月和成長曆程。讀完《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中央黨校出版社2017年出版),習近平知青歲月的整體形象,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了。

有追求

大部分人不同程度上都會有艱難困苦的人生歷程。艱難困苦可以成就一個人,它可以鍛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毀害一個人,它可以成為摧毀你的藉口,究竟如何,關鍵看你的人生態度。要麼在困境中崛起,要麼在困境中毀滅。習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關鍵在於他有追求,志存高遠。曾任延川縣文安公社知青專幹的劉明升説:近平立志辦大事,不搞形式主義。與習近平一起到延川縣樑家河插隊的知青王燕生説:近平在困境中實現了精神昇華。在樑家河7年,習近平立志辦大事,要給羣眾做實實在在的事情。這種毅力和決心,是一般人少有的。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變,實現了精神上的昇華,這就是養成了他胸懷為民謀福利的信念和抱負,這就決定了他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習近平後來返回北京,又有了有前途的工作,但他反而放棄了看似更平坦舒適的道路,下沉到基層,沉到社會實踐的最前沿去工作,一步一個腳印,每一步都走得很紮實、走得很充實。這是有大抱負、有大氣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氣、有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選擇。為什麼?這與他為老百姓辦實事的信念和抱負直接相關。一句話,在農村7年,習近平逐漸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這就是要為老百姓辦實事。7年知青歲月,是習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階段,這個階段對他整個成長、成熟、成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習近平之所以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一是與他這7年努力拼搏、自強不息、刻苦鍛鍊有關,他不甘於平淡生活,認為人活一世,要做一番事業,要在修齊治平方面有所作為,這是他成長的內因;二是外部因素。如黨組織的培養,家庭與環境的影響,陝北老鄉的關懷教育,等等。今天,習近平總書記的有追求,主要體現在為民族擔當為人民擔當為黨擔當。

能吃苦

在困境中生存和生活,首先意味着要經受苦難。能吃苦者,就能經受苦難的考驗,能磨其心志,苦難會成為他人生成長的教科書和難得的精神財富。怕吃苦者,會整天處在抱怨之中而不可自拔。孟子曾説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就是説,上天將要下達重大責任和擔子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們的內心痛苦,使他們的筋骨勞累,使他們經受飢餓,使他們受到貧困,通過這些來使他們內心警覺,使他們的性格堅定,增加他們原來所不具備的才能。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何毅亭在書中提到,習近平是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習近平把7年最珍貴的青春歲月,留在樑家河這個山溝裏。7年艱難困苦的知青歲月,為習近平擔當黨和國家大任,奠定了堅實的人格基礎。延川縣樑家河村民張衞龐、呂侯生、劉金蓮説:近平與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1969年在延長縣插隊的知青孔丹説:陝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簡單。這些樸實的話都是真實的寫照。習近平到延川縣樑家河插隊,一開始要過四關: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應當説,這四關過得很艱難。就是説,要找出一條從樑家河走出的路,對那時的習近平來説,實在太難了。如果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得不到昇華,就會處處怨天尤人。別人是從零開始,而習近平要從負數開始。然而,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習近平沒有消沉,他不對身邊的人抱怨什麼,不向別人傾訴自己的苦悶,反而比較堅強,能吃苦,能頂住壓力,這使他度過了這四關,也使他的精神得到了昇華,思想得到了提升,認識得到了提高,這就是:貼近黃土地,貼近農民,下決心紮根農村,立志改變樑家河的落後面貌(轉載於 : :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心得體會十三篇)。今天,習近平總書記的能吃苦,主要體現在他為民族、黨和人民的事業夙夜在公、竭盡心力。

愛學習

學習是人生進步的階梯,學習能改變命運。這是不爭的事實。與習近平一起到延川縣樑家河插隊的知青戴明説:近平在樑家河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另外兩個與習近平一起到樑家河插隊的知青趙華安、張春富也説:近平很喜歡讀書學習,也喜歡寫東西。習近平到樑家河插隊期間,裝滿了兩個箱子的書。他在田間地頭休息間隙抓緊讀書,幹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書到深夜。他勤奮好學,到了夜以繼日的程度。他讀的書有政治、歷史,有文學、哲學、軍事,他還注重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中國經典古籍。政治能幫助他明確政治方向,哲學能幫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質、問題、重點,歷史能使他看到事物發展的來龍去脈,並從中汲取歷史智慧,文學能豐富他的精神世界,瞭解五彩繽紛的人生。他讀書注重分析對比,力求知其所以然。當今,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之所以具有哲學的眼光、底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歷史規律和歷史經驗,之所以常常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就與他注重學習、讀書有關,與他厚積薄發的積累有關。而這,對他今日治國理政,尤為重要。今天,他強調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建立在他對中國優秀文化和歷史傳統的深刻認識基礎上的。擔當大任,不僅需要勞其筋骨,還要博覽羣書,掌握認識世界的方法。好比領導幹部完成工作任務是過河,而過河需要船,需要橋,這裏的船和橋,就是思想方法,就是工作方法。這種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既從實踐經驗中來,也從學習、讀書中來。習近平説得好: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辦實事

只有心裏想着、裝着羣眾,才會想着為羣眾辦實事,進而才能真正贏得羣眾的信賴和擁護。習近平在樑家河插隊期間,一心想着為當地羣眾辦實事,試圖改變當地落後面貌。為羣眾做實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無論是在當知青的時候,還是在當大隊書記的時候,習近平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為人民服務。要為羣眾辦實事,就要先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瞭解當地實際情況。一個黨的工作者,只有真切瞭解基層羣眾的疾苦和貧困地區羣眾生活的艱難,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夠有正確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為老百姓做實事、做好事。當習近平越來越多地瞭解當時農村的落後與老鄉生活的艱苦,就越激發他為羣眾做實事的激情。習近平説:我到樑家河畢竟好幾年了,老鄉對我不錯,我不能就這麼走了,得幫助老百姓做點事兒。他認為,是陝北人民收留了他,愛護他也保護了他,他要為民辦事。

習近平曾自述:7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鍊很大。最大的收穫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羣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通過調研研究瞭解實際情況後,習近平就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並腳踏實地去做,去苦幹實幹。習近平在樑家河的7年,靠自己的苦幹實幹作出了一番成績。他帶領幹部、羣眾打壩、挖井、辦縫紉社、代銷點、鐵業社、磨坊、辦沼氣。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辦。從剛到樑家河才幾天就去弔唁一位老黨員過世的母親,到對智力有點缺陷的靈娃之包容、關心;從把孃的心針線包送給村民張衞龐,到幫助果農提高蘋果產量質量;從把好點的糧食分給老鄉吃,到對貧下中農、老人、兒童、殘疾孩子的真誠相待;從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東西給討吃老漢,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為了讓羣眾過上美好的生活。這樣,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習近平的為民情懷。習近平認為自己就是個普通農民,還經常説他是老陝,把自己看作黃土地的一部分,這説明他已經完全把自己融入農民之中了。當今,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三番五次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強調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説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強調要把人民作為我們力量的源泉,之所以經常到那些貧困地區體察民情,與他這7年知青經歷所培養起來與人民的深情有關,與他在樑家河插隊所形成的為民情懷直接相關。近幾年,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扶貧要攻堅、扶貧要精準,就是因為他曾經就是一名農民,他懂農民。1969年到延川縣段家疙瘩大隊插隊的知青陶海粟説:為羣眾做實事是習近平始終不渝的信念。與習近平一起到延川縣樑家河插隊的知青黑蔭貴説: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學習辦沼氣。延川縣梁河家村民石春陽説:羣眾需要什麼,近平就幹什麼。樑家河村民武暉也説:近平一心為民辦事又善於為民辦事。這些都道出了習近平腳踏實地為羣眾辦實事的務實精神和開拓精神。正因如此,習近平入黨、當村支書、上大學,大家都擁護他。

重辯證

習近平所讀的書,最多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尤其是唯物辯證法。習近平認為,簡單孤立地談論問題的一個方面而不顧其他方面,是片面的。如果認為辯證法僅僅是一個鬥字,就把整個問題簡單化了。習近平強調,既要看到矛盾雙方的對立,還要看到矛盾雙方的統一。習近平善於運用辯證思維處理各種矛盾,做各種細緻的工作。他做羣眾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從不採取強勢、高壓的做法,總是儘量做思想工作,認為把人的思想做通了,心理疙瘩解開了,事情也就順理成章做好了。習近平看問題,習慣從多方面考慮,善於運用辯證思維方式,針對一個問題進行多角度反覆推敲,互相印證,而不是簡單地只從一個方面刻板地考慮問題,更不自以為是。這使他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雷平生説,習近平對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較多思考。當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樹立辯證思維,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就與他當年在樑家河插隊時注重學習唯物辯證法有關。

敢擔當

敢擔當才能辦大事,敢擔當才能成偉業,敢擔當才能為人民。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能解決過去長期想解決但沒有解決好的難題,辦成許多過去想辦但沒有辦成的大事,就與他這種敢於擔當的精神和氣概相關。

樑家河村民樑玉明説:近平敢説敢做敢擔當。習近平做事情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他一旦擔起責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幹事,敢幹大事。敢於擔當與具有戰略定力有關。不論大事小事,習近平遇事總是沉着淡定,始終保持情緒上的冷靜,因為他認為,做大事者要具備冷靜的心態和自控能力,這樣即使事務再緊急,也可以條分縷析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當今,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具有敢於擔當和戰略定力的品格,就與他在樑家河7年知青歲月所養成的擔當精神和戰略定力是直接相關的。

讀七年知青歲月心得體會篇6

近期,我學習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以七年知青歲月為起點,習近平總書記有着極其豐富的實踐經歷。在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過程中,我們特別強烈地感受到,總書記對基層特別瞭解、對國情特別瞭解、對人民羣眾所思所想特別瞭解。人生最寶貴的青春年華,都是在陝北艱苦的農村度過的。這段插隊經歷,雖然使他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這段人生歷練,卻是他一生中最寶貴的一筆財富。他念念不忘曾經養育他的黃土地,念念不忘陝北的父老鄉親,説明既是有情之人,也是有心之人,是黃土地忠誠的兒子。作為當今社會的新時代青年,我們要發揚老一輩人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猶記得那年那天那個青年,去到了溝溝坎坎的黃土高原。年紀最小的他,去到了環境最苦的地方,並在那裏度過了他最平凡卻又最不簡單的七年歲月。雷平生回憶説,那是一個永遠無法忘記的日子,48年前的今天,是他與習近平一起離開北京去到陝北插隊的日子。本來因年齡不夠,不用被下鄉的他,受父母奮鬥經歷的影響,義無反顧地報名參加了上山下鄉的知青活動。在那裏,他雖年紀小,且又是書生,但卻從不輸氣勢,不怕生,與誰都能聊上幾句。我想這與他堅持讀書是分不開的。他曾説,在那七年的歲月中,他學到了太多太多,那將會是他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喜歡讀書的他,喜歡寫東西的他,即使條件艱苦,也從未放棄過讀書和思考。這就是我們的榜樣。那份無畏與勇敢,那份熱愛與執着,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不是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形式主義者。他幫助樑家河村的人們修井取水,治理環境,改善種植方式...用自己的知識實踐,服務於人民。這後生好啊,勞動能吃苦,很憨厚,很踏實,人品極好。與人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村民對他的印象是極好的,也都願意跟隨,推崇他。有一種信念叫薪火相傳,他是在濃郁的革命氛圍中成長起來的。信仰的力量一往無前,源源不斷;信仰的傳承筋骨相連,生生不息。他出生在一個紅色革命家庭,父母都是一生追隨共產黨、追求真理的老革命。也不難猜到,他從小就有着這樣又專又紅的思想。有一種磨礪叫百折不撓,他是在苦難歷史和曲折經歷中成長起來的。

試想:一個在北京長大年僅15歲的少年,孤身來到窮鄉僻壤的黃土高原,有多少重的困難需要去面對,又有多少的委屈要自己扛。有人説,沒有樑家河的七年,就沒有如今他今天的從容執着和大氣磅礴。他也曾坦言承認,正是黃土高原的蒼天厚土,孕育瞭如今的他。這份大氣,堅持是我們所推崇的(轉載於 : :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1篇))。有一種奮鬥叫腳踏實地,他是在長期實踐中成長起來的。他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走向成功。早期思想的萌芽,加上他吃苦耐勞的精神,不斷前行,才有了今天的成果,並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有一種夢想叫強國強軍。他是在新的偉大斗爭中確立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的這種氣吞山河的氣概足以面對一切的難題、重任。他的這份沉着冷靜的態度足以擔當起對人民的責任,挑起領袖的重任。有一種責任叫全球擔當。面對全球環境問題,面對當今國際形式,他沒有後退,沒有膽怯,而是主動挑起重擔,共創美好家園。有一種初心叫人民為本。他是在人民羣眾中成長起來的。我就是個農民,普普通通的農民。他沒有官架子,高腔勢,他就是他,一個從貧困窩子裏走出來的農民。,方得始終。這就是他,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之後,我感慨頗多。***的知青歲月恰好反應了孟子説過的一句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在樑家村當知青的七年,環境條件艱苦,而不到二十歲的***不怕吃苦,堅持了下來,還和樑家村村民成了一家人。既來之,則安之,他帶領村民修大壩,建沼氣池,開代銷商店等等,給村民帶來了許多方便從而把節省的時間加入到勞動生產中去,時時刻刻與羣眾在一起,心心念念着為村民謀福利。那段歲月是磨練人的,是為了以後的成功打下基礎。事實證明,***不負眾望帶領人民走向光明未來,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我們愛戴他,擁護他。,***從青年時期就已經這麼做了。所以説,青少年時期的發展動態是非常重要的,吃得起苦,耐得起磨練,把底子打紮實了,當祖國需要我們的時候挺身而出。我們要堅持聽黨話,跟黨走,不怕苦,不怕累,努力把自己培養成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接班人。

讀七年知青歲月心得體會篇7

去年11月28日至今年3月17日,中央黨校《學習時報》連續刊發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系列採訪實錄共19篇。為了滿足社會期待,中央黨校決定把這一系列採訪實錄結集成書,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8月17日,第一批成書出版發行,當晚在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播發了消息。這段時間,這部書受到了廣泛的社會歡迎,目前發行已超過200萬冊,並且增長勢頭強勁。這部書之所以如此受到歡迎,主要在於人民領袖成長的獨特魅力、在於崇高思想精神的獨特魅力、在於生動感人故事的獨特魅力。作為《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部書的忠實讀者,我抱着一顆虔誠的心研讀全書,深受教育,深受感動,我談幾點體會。一是七年的知青歲月,鍛造了習近平總書記剛毅堅定、吃苦耐勞的意志品格。1969年1月,年僅15歲的習近平從北京來到陝北黃土高原上的樑家河。他與幾個知青一起住窯洞、點煤油燈、睡土炕;窯洞裏跳蚤很多,他被咬得渾身都是包;一開始,不會幹農活,就跟着老鄉學,老鄉咋幹,他就咋幹。從種地到拉煤,從打壩到挑糞,插隊那些年,幾乎什麼活都幹過。樑家河的插隊生活,不僅讓青年習近平練就了強健的體魄,還學會了擀麪條、蒸糰子、醃酸菜,樣樣都行的生活技能。多年後他回憶道,自覺接受艱苦生活的磨鍊,幾年中闖過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成了村裏的壯勞力和種地的好把式。他説:7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鍊很大,後來遇到什麼困難,就想起那個時候在那樣的困難條件下還可以幹事,現在幹嘛不幹?你再難都沒有難到那個程度。在遇到困難時想到這些,就會感到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二是七年的知青歲月,培育了習近平總書記心繫羣眾、愛民為民的家國情懷。《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為我們展開一幅幅青年習近平同人民羣眾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連、魚水交融的歷史畫卷。總書記曾經回憶道:那時候,我和鄉親們都住在窯裏、睡在土炕上,鄉親們生活十分貧困,經常是幾個月吃不到一塊肉。我瞭解鄉親們最需要什麼!當村支書時,他帶領羣眾在樑家河打出了第一口深井、建立了第一個鐵業社、縫衣社、代銷店、磨房,建成了陝西省第一個沼氣池,打建了至今仍是樑家河村最好的淤地壩。多年後總書記説: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鍛鍊很大。最大的收穫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羣眾。這是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上山下鄉的經歷,使我增進了對基層羣眾的感情。對於我們共產黨人來説,老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必須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三是七年的知青歲月,鑄就了習近平總書記不變的初心和堅定的理想信念。《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為我們生動再現了一位涉世不深、質樸厚道的青年成長為一名信念堅定、果敢擔當的黨員領導幹部的歷史過程。作為老一代革命家的後代,習近平總書記從小受到的革命家庭教育薰陶,傳承着紅色基因。樑家河的7年磨練,他在常人難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轉變,實現了精神上的昇華。7年中,他矢志不移,先後寫了8份入團申請書,10份入黨申請書,終於得以入團、入黨,並擔任樑家河村大隊支部書記。他在回憶文章《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中寫道: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茫、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着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名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裏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四是七年的知青歲月,養成了習近平總書記讀書學習的良好習慣,為他積澱厚重廣博的文化素養奠定了紮實基礎。《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青年習近平帶着沉甸甸的一木箱子書下鄉來到樑家河,在昏暗的煤油燈下讀書,跑幾十裏山路借書以及帶領大家讀書的情節。據北京知青孔丹回憶:插隊期間,勞動是艱苦的,生活是艱難的,好在政治上還是平穩的,書還是可以讀的,讀書的時間也是有的。總書記當年讀的書很多,主要是政治、經濟和文學類書籍。受訪者曹谷溪回憶説: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中,他從來沒有忘記博覽羣書。在土窯洞裏的煤油燈下,每天他都要讀書到深夜。據我所知,上大學前,他就三遍通讀《資本論》,寫了厚厚的18本讀書筆記!。受訪者北京知青戴明説:在樑家河那段艱苦的日子裏,近平從來沒有放棄過讀書和思考。我和近平都看過一部書,對我而言,大概就是讀過了,瞭解了歷史,豐富了知識。而對近平來説,他就會有思考、有借鑑、有批判。總書記自己曾説:在德國,我講了自己讀《浮士德》的故事。那時候,我在陝北農村插隊,聽説一個知青有《浮士德》這本書,就走了30里路去借這本書。讀書學習成為總書記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他的生活愛好和精神追求。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養成了他特有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積澱了厚重廣博的文化素養、知識素養、歷史素養和理論素養。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部書,讓我們從歷史和生活的層面,生動、真切地分享了習近平總書記一段極其重要的人生經歷。我們由衷認識到:習近平總書記成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是有深刻的實踐基礎、羣眾基礎的,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我們也深刻地體會到,習近平總書記的7年知青歲月,為我們黨員領導幹部和廣大青年樹立了可親可近可敬可信的光輝榜樣,是我們廣大黨員幹部和青年心中應該珍藏的寶貴精神財富!而《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部書,確實是當代青年樹立正確人生觀、勵志成才的生動範本,是廣大黨員領導幹部提高黨性修養、提升政治能力的鮮活教材。當前,黨的十九大召開在即,全黨全國上下熱切期盼。我們要把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部書,同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精神結合起來,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結合起來,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增強對習近平總書記的思想認同、政治認同、感情認同,提高政治能力,自覺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優異工作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zlgv8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