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演講稿 >學生演講稿 >

演講稿 我與讀書(精選多篇)

演講稿 我與讀書(精選多篇)

第一篇:演講稿:我與讀書

演講稿 我與讀書(精選多篇)

尊敬老師們、親愛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我與讀書》。

眾所周知,書是人類的靈魂,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書是人類知識的寶庫。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更是所有讀書人的口中代代流傳。

小時候,我就特別喜歡聽媽媽講故事。一個故事,要媽媽講上三五遍,每一次,都會被書中的故事深深打動。我最喜歡聽的一篇故事,是安徒生的《醜小鴨》。每當媽媽有感情地朗讀的時候,我的心,也隨着醜小鴨的歷程,不安地上下跳動。媽媽讀完以後,我的眼裏就充滿了淚水。慢慢的我開始自己看書。媽媽給我買回了一些名著,我在家裏細細地品讀它們。書城,也是我經常光顧的地方。蹲在地上,一看就是兩個鐘頭。漸漸地,我愛上了讀書。我同情賣火柴的小女孩,我關心海底人魚小公主的命運,我為簡。愛的心感動,我也為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慘愛情難過得掉下眼淚。讀書帶給我最雋永的樂趣,讀書帶給我豐富的世界,讓我用善良和純真的目光看待一切。

長大後,我對書中的故事含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大詩人歌德曾説過"讀一本好的書,就像和一羣高尚的人對話。"是的,一本好的書,能給予我們精神的力量。文學大師們,他們有着敏鋭的,洞察的目光,將自己的所見滲入到自己的思想之中,與讀者們在書本中交流。因此,書中便有了大師們的精神:《巴黎聖母院》充滿着雨果對腐朽社會教會的憤怒,洋溢着他對愛,對人道(收藏好 範 文,請便下次訪問)主義的嚮往,書中始終閃爍着人性的光芒;《飄》中寫出了戰爭的險惡,面對戰爭主人公的堅強和對故鄉的眷戀;《阿q正傳》如同針一般刺入國人麻木不仁的肌膚;《論語》中流露出孔子誨人不倦的身影;普希金的詩歌中洋溢着對邪惡統治的痛恨……它們教會了我識別善與惡,教會了我去行善,去痛恨邪惡。我從書中學會了欣賞,學會了真,善,美;我從書中體會到了博愛,瞭解了作惡的下場;我從書中認識了社會的變革;我更從書中學會了思考。

戲劇大師莎士比亞説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的確,任何一個人要是沒有書籍來充實自己,他的生活將是多麼的平淡,他的生命將是多麼的空虛。就像一具沒有思想的行屍走肉,沒有靈魂空虛軀殼。

書籍,伴我走過了無數風雨,經歷了世代滄桑,他見證了我成長的腳步。我與他共同分享喜,怒,哀,樂。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同學們,讓我們暢飲這"源頭活水",攀登這人類進步的階梯,成為知識的富翁,精神的巨人! 擁有書,我們就擁有了整個世界,擁有書,我們就擁有美好的明天!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第二篇:我與讀書(演講稿)

我與讀書

八年級六班 王芷琪

那是沙漠間的一泓清泉,滋潤了茫茫沙海中乾渴絕望的人們。 那是黑暗中的一縷陽光,温暖了在黑暗死寂中苦苦摸索的人們。 那更是母親般温暖的手,將一個因從小在國外長大不懂母語而哭泣的女孩,從黑暗孤獨的角落裏抱了出來,將她緊緊地摟在懷中,精心地呵護。

這是如春雨般滋潤心靈之花之物——書

然而,書如春雨,如夏荷,如碩果,卻亦如寒冰。

高爾基曾經説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然而,這並不完全對。“讀過一本好書,就像交了一個益友”而“不好的書也會像不好的朋友一樣,把你戕害。”

而我與讀書正是這樣一個複雜而又微妙的關係:亦敵亦友 書友給予我温暖賦予我力量,而書敵則像一條美女蛇。她奢盡表面華麗的文章,吸引我的眼球。就這樣把我迷惑得身不由己,一步一步靠近,而最後等待自己的卻是致命一擊。

我曾一度迷戀上感情小説,每一個故事都是那樣的唯美與動人,但正如空中樓閣一樣虛無縹緲,華而不實。只可惜那千日前的我被迷雙眼,失去了理智。每天必到那空中樓閣中去,逃避殘酷的現實,欣賞動人心絃的奇景。我曾臨時醒悟,卻從未真正清醒,有時可以強忍住慾望不去那裏,卻很難徹底剋制。我就像是一個吸毒者,每當毒癮發作便再也忍不住,再一次步入泥潭,然後一點一點地往下陷。因對空

中樓閣的迷戀遠不及對學習的熱愛,所以我的學習成績並沒有下降。只是閒暇時填補我心靈的不再是滋潤心靈的春雨而是無色的虛無;陪伴我的也不再是良師益友,取而代之的是口蜜腹劍的邪友。我的作文寫得越來越形似那空中樓閣,空有華麗而失去樸素與真誠的純味;我的雙眼不再明亮,對華麗的空景欣賞的愈多,現實美景的影像就愈加模糊。

不過我很幸運,在沒有完全陷入泥潭,就從中走了出來。在經過了幾百個日夜的善惡心靈激戰後,我終於從黑暗走了出來。將空中樓閣用憤怒淹沒,將其砸碎,使其化灰。春光的温暖,夏荷的芳香,碩果的營養終於再次注入我的心靈。我也得以面對真實的世界,享受真實的美麗。

同學們,切記不可讓迷霧中的景象替代真實的美麗。好讀書,讀好書,讀書好。讓精美絕倫的古韻詩詞帶給你詩意,讓細説歷史地理的書帶給你知識,讓描繪了人生的一幅幅畫張的德理書帶給你們教誨。 傲遊書的海洋吧!只切記莫要讓書創造的階梯變成退步的滑梯!

第三篇:我與父母牽手讀書演講稿

我與父母牽手讀書演講稿

老師同學們好:今天我在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我與父母牽手讀書”。古人説:“書中自有黃金屋”。每當我讀一本新書,獲一份知識的時候,我心中的那種快樂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正如培根所説;“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讓我們能夠很好的乘上時代的風帆,才能夠讓自己的人生更美好。讀書不僅讓我樂不思蜀,也讓我體會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意境。”因此,書如同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良師益友。

自從學校舉行了我與父母牽手讀書的活動後,讀書的時候,我的身旁總是出現了兩個身影。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原來,媽媽和爸爸知道了學校這個“我與家長牽手讀書”這個活動後,也加入了我讀書的行業。

每天,我都與家長在空閒時讀書。我們一同分享讀書的樂趣,共同討論書的寫作背景,共同討論作者的的思想感情。

我是在讀書中享受藝術美,享受其帶來的無窮樂趣。我們時而暢遊在書的海洋裏,坐着輕舟在三峽中勇進,去感受李白“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喜悦,時而漫步於塞外廣漠的草原之上,去領略王維所點燃的直衝雲霄的孤煙,欣賞那動人且讓人流連忘返的“長河落日圓”,時而欣賞“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陽”如此壯闊的岳陽樓。

而看書也使我們明白很多道理,比如:《西遊記》使我知道了做人要勇敢、善良,像孫悟空那樣敢於承擔責任,還要有一顆堅持到底的恆心,要勇於克服困難,最終一定會勝利。《三國演義》,讓我們領略到諸葛亮舌戰羣儒的風采;《鋼鐵是怎樣練成的》讓我體會到人生的真諦和生命的意義。

我覺得與父母共同讀書是件快樂的事。它已經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多少個旭日初昇的早晨,多少個星斗漫天的夜晚,我都和父母在這片書海之中遨翔。

我的講話完畢,謝謝大家!

七年級:小小蒙

第四篇:我與父輩讀書筆記

《我與父輩》,閻連科箸,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説:“在我所有作品中,這是一顆鑽石”。我還沒有看過他的《日光流年》《受活》《最後一名知青》等,但我肯定,《我與父輩》已是我心中永恆的經典。其中某些情節,像發生在金庸武俠世界裏的故事那樣被我記牢;其中心酸心痛之處,亦感同身受、沉重真切。《我與父輩》沒有驚天動地的英雄事蹟,沒有詭異離奇的驚悚懸疑,有的是親切的泥土芬芳和那濃得化不開的親情和哀思;不需要也不可以一口氣讀完,睡前一章或一節地讀,讓自己的思緒穿越到那個年代那片土地,在夢裏體會那崢嶸歲月裏的荒蕪與苦楚,盡享作者珍貴的經歷與感受,用真誠與摯情拂去靈台上的塵埃,平和浮躁的心,審察自身的原罪,讓靈與欲迴歸本原的家園。毋庸置疑,較之當今氾濫成災的快餐式讀物,《我與父輩》無疑是一罈陳年佳釀,值得用心品嚐,它是那樣的濃郁醇厚,回味悠長。

作者自傳式地從自己的童年開始寫起,把讀者帶回到上世紀那個充滿貧困與饑荒的年代,帶到那片作者憂思難忘的鄉土——河南嵩縣的偏僻村莊,講述了生活在那時那地的父親、大伯、四叔艱辛坎坷、勤勉隱忍、平淡不平凡的人生。

在書中,作者傾注了大量筆墨講述了父輩對子女濃情呵護與天性般的付出,講述了自己如何在長輩的庇護下成長。“很小時候…便總如尾巴樣隨在父親身後。父親勞作的時候,我喜歡立在他的身邊,一邊看他舉鎬弄鍬的樣子,一邊去踩踏留在父親身後或者他身邊的影子。”我也記起了,直到我開始記事的年齡,父親還要我像騎馬一樣騎在他的肩頸上,頂着我走親戚或趕集。

然,子女的出世帶給父母喜悦的同時,也帶來解不下的包袱和負不清的責任。“…他們自做了父親那一日、一時的開始,就刻骨銘心地懂得,他們最大、最莊嚴的職責,就是要給兒子蓋幾間房子,要給女兒準備一套陪嫁,要目睹着兒女們婚配成家,有志立業。這幾乎是所有農民父親的人生目的,甚或是唯一的目的。”

為了蓋房,父親和母親“到二百里外的深山老林,去把那一根根雜木椽子從有着野狼出沒的山溝扛到路邊…”

在我讀到“父親為了這些,付出了他的健康,也付出了他許多的生壽”的剎那間,我的靈台前所未有的通透清明,我突然解開了我自己的父親的父親“餓死”之迷——一個¬困惑了我二十多年的迷——幼時常聽村裏老人講,祖父勇猛壯實,是個好把式,在我父親七歲的那一年,無病無痛餓死了。我一直疑惑,一個大活人怎麼可能餓死呢?

可憐天下父母心!類似作者文中所述,“蓋起房子的那一年春節,家裏沒有一粒小麥,沒有半把麪粉,是借了人家一碗污麥麪粉讓我們兄弟姐妹四個每人吃了半碗餃子,而父親和她(作者母親),則一個餃子都沒吃。”為了兒女,活幹得最多最累、吃得最少最儉,鐵打的身子難免出問題。每念及此,一個從心底發出的聲音激盪着我的胸腔:父愛如山,母愛如海。

我們應該感謝所有曾經幫助、關愛過我們的人們,而我們最需要感謝的是我們的父母。常言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可普天之下有多少兒女讀懂了父母的苦與樂,即便有朝一日自己升格為父母,也多會把滿腔心血潑灑在自己的兒女身上。作者誠懇地坦白了因失孝而懺悔的心,讀者可以感知他那無法解脱的歉疚與揪心的疼痛:

“總是要把父母對我們的疼愛無休止地拉長…去享受父母給我們的心懷和疼愛…”

“因為這種疼愛河流樣源遠流長,我們便以為那疼愛是可以取之不竭的;因為取之不竭,用之不盡,所以我們也並不把那愛放到心上去。”

“直到有一天,長輩老了,父母病倒了,我們才明白父母和長輩,都早已為了生活和兒女、日子和碎瑣,精疲力竭,元氣耗盡…”

“對父母和長輩生命的疏忽,如同我們常年在暗暗吮吸着父母和長輩的血液而當作可有可無的水。”

“現在,他們年邁了…只能是賦閒的無奈和一日日的衰老時,甚或從他們迎面走來的日子裏,只能是疾病和死亡時,我們該明白…不光要為自己的事業、貪念努力和鑽營,我們還應該把我們慾望中的努力拿出那麼一丁點兒給他們,把我們十個指頭中的二十八節指骨分出一節來,讓他們使用和撫摸。應該讓他們清楚地感覺到,他們這一生,是確確實實生過兒女、養過兒女、有着兒女的。”

……

讀到“戰爭”一節,因為作者參軍,在中越戰爭爆發的一個多月裏,作者一家和親戚老少三十餘口人,“都住在我家,睡在又寒又硬的地上,吃大鍋燒就的粗茶淡飯,一塊兒收聽廣播裏有關前線的消息,輪流着每天到郵局查問有沒有我的來信,偷偷地去廟裏,在各種神像的前面燒香許願,為我祈求平安。而我的父親…徹夜不眠,夜夜起牀,獨自到後院的空地上,盯着夜寒通宵散步…”。我自己竟然突兀地記起並理解了,因我任性妄為而摔斷腿時,母親每日為我熬製骨頭湯,次次端到我牀前給我時憂傷的眼神;因我只因想看沙漠和駱駝而執意報考遠離家鄉的蘭州大學時,母親連續多日食慾不振、眼睛紅腫。如今想來,父母臉上密密麻麻深似刀刻的皺紋,與我有太多的關係。如果重新來過,我這個兒子絕不再頑皮任性,可我的父母還能重新回到他們的青春時代嗎!

父母健在的讀者,為被提前警醒而深感慶幸,將暗自反省、用心珍惜親人;已經失去的,只能沉湎於悔恨共鳴中,或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以自慰。

《我與父輩》是時下急需的憶苦飯。“終於就在某一瞬間裏,明白了父輩們在他們的一生裏,所有的辛勞和努力,所有的不幸和温暖,原來都是為了活着和活着中的柴米與油鹽、生老與病死。”

“父親領着我們,破冰過河去山溝里拉做地基的石頭,因為車子裝得太滿,返回時車子陷在伊河當中…從車上卸着一二百斤重的石頭,一塊塊用肩膀扛到岸邊…父親從水中出來的時候,他脖子裏青筋勃露,滿頭大汗,手上、肩上、腿上和幾乎所有衣服的每個部位,卻掛着水和冰凌…父親因為哮喘,呼吸困難,臉被憋成了青色…”

……

讀到四叔因僅有的一件“的確良”白襯衫洗晾未乾,遲遲不能趕去參加工友家的婚禮、去喝那場他準備了許久的喜宴酒時,我想起我自己的父親為了購買農藥,曾經從村東借到村西、從村頭借到村尾,借不到那關乎莊稼存活的五元錢,我體會到了同樣的無奈與心酸,似乎開

始有一點理解了父輩們,真的為了生存而掙扎。父輩們在惡劣的生存條件下流血流汗,總是為兒女爭取着更好的生存、生活條件,他們共同推動着社會方方面面的發展。

對於時下流行的“有錢不夠花”“幸福不快樂”之怪象,《我與父輩》恰是洗滌心靈、驅逐魔障的妙方。雖然遠離父輩遭遇的艱辛,我們仍可追尋他們的足跡,做好該做的,做好能做的,時以英國首相丘吉爾名言自省:我們通過索取來謀生,我們通過奉獻來充實人生。

我想,《我與父輩》會悄無聲息地提高許多人對農民、農村的認識,會涵蓄地提醒人們有從其它角度看待問題的必要。或許都市社會裏存在着對農村、農民、農民工這樣或那樣的偏見,我向來以“農民的兒子”這一身份為自豪。從鄉村走出來的人,難免有些許自卑,但也會帶着天生的自尊、善良和驕傲,他們身藏曲奇的故事、刻骨的經歷和強烈而真摯的情感,歷史和現實帶給他們的苦難與挫折並不能摧毀他們的堅韌和仁厚。“偏僻鄉村的農民,極盡平凡和卑微,可又是一個堪用超凡去形容的尊貴的生命和尊貴的人。”而《我與父輩》中大伯、父親、四叔是萬萬千千父輩們的真實代表。

“大伯正是那片林地中的那棵古而壯的樹,因為他如牛如馬地勞作,因為他如頭羊、頭雁樣領着子女們為活着,併力求在活着中讓子女們盡力吃得飽一些、穿得不那麼破爛裸露些,並且在他們長大成人時,都能夠有理由談婚論嫁,有條件娶妻生子,我大伯在他不識字並且在他不善言談的人生中,深深地明白兩個字的含意和深邃,那就是——尊嚴。”

大伯“站在他用一家人的血汗蓋將起來的三間瓦屋的門口上,對他的六男二女的子女們説:‘房子蓋起來,債也欠下了。人在這個世界上,什麼都可以欠,唯獨不能欠的是人家的債。從明天起,我們一家人都重去拉石頭、賣石頭,儘快把人家的債務給還上。’”

大伯家的老五鐵成參軍,卻“非正常地”死在軍營,大伯一家知道消息時,已隔月餘,鮮活的人兒已成冰冷的骨灰盒。大伯家,因為人死不能復活,因為部隊幹部説了一些安慰話,因為不願毀了別人的前程,就隨它去了,“我們家遭災了,就別讓別人跟着這災遭難遭殃了”。“我感到了大伯無邊的善良和寬厚,感到大伯內心的苦痛彷彿一眼望不到底的井,可他所説所為的,卻寬闊如無邊的田野和大地。”

“知青下鄉”,被“知青文學”描繪成“下獄”,“把一切苦難,多直接、簡單地歸為某塊土地和那土地上的一些愚昧”,“是一代人和一個民族的災難”。“可在知青下鄉之前,包括其間,那些土地上的人們,他們的生活、生存,他們數千年的命運”,又該如何評議?《我與父輩》以寬和的心態、委婉的方式告訴我們,大多數人所瞭解的真相的背後可能隱藏着另一個真相。

從開篇到尾頁,《我與父輩》字裏行間流淌着濃濃的苦澀、苦難、心痛、心酸、懺悔、哀思、温情,是一本父母看了想給兒女、兒女看了想給父母的書,它用誠摯的情感、質樸的文字撥動着讀者內心深處那根或已塵封的情弦,令心湖久久不能平靜。

第五篇:我與孩子的讀書故事

我與孩子的讀書故事

單位:古城街道安頭國小

姓名:張琴

我與孩子的讀書故事

我與書結緣時間很長。記得剛上國小時,我就從擔任國小語文教師的二姨夫那裏得到了很多《當代國小生》、《小葵花》等讀物。至今我也不清楚是因為擁有了那些書才喜歡上了讀書,還是因為喜歡讀書才擁有了那些書,但有一點是必須承認的:那些書成了我讀書的啟蒙老師。記得每次去二姨家,我最先去的總是二姨父的辦公室,找出他事先給我留下的書就開始讀,回家時別人要好吃的(二姨家開一食品部),而我只要書。回家做飯時看,上廁所時看,課間休息時看??,這樣付出的代價就是現在六七百度的視力,儘管這樣,但自己從沒後悔過,因為讀書讓我收穫了很多,尤其是在引導女兒讀書方面我覺得受益匪淺。

可能讀書的興趣是可以遺傳的,也可能是讀書的氛圍感染了孩子,我家的安琪從十個多月時就開始對書感興趣了。她那張十個多月照的兩手拿報紙,一本正經讀報的照片,現在看來仍是那麼讓人吃驚而又感到可笑。安琪小的時侯給她買的都是那種撕不破的小圖畫書,吸引她的是裏面的五彩圖畫,後來隨着她年齡的增長,我又開始給她買那種圖畫故事書、兒歌書、詩歌書,現在我家的書櫥裏有兩層全是她的各種各樣的書。

剛開始的“讀書”是我讀她聽,比如一個蘋果圖,我會指着“讀”:一個紅紅的大蘋果,一個又香又甜的大蘋果,一個圓圓的大蘋果??,這種重複又帶解釋性的“讀書”讓小傢伙聽的可入迷了,後來我意識到她的語言表達詞彙量大得益於我和她的這種讀書方式。安琪快兩歲時,我的外甥女學完的38本《分享閲讀》書全給了她,上面的連環畫及每頁那簡短易懂的句子又把她吸引住了,於是我和她專門對《分享閲讀》的讀書成了那段

日子的主題。一有空安琪就嚷着給她讀《分享閲讀》,我就不厭其煩的給她讀、講、解釋,白天讀,晚上讀,睡前更要讀,不讀她就不睡覺。結果不到一個月,38本書她都能一字不漏的背下來,不光如此,而且還會學以致用了。那天從老家回來,剛下車,她就被地上的一隻小昆蟲吸引了,邊看邊興奮地大喊:“媽媽,我發現了一隻濕濕蟲!”我樂了,因為這個句式是《分享閲讀》《在牀底下》上的。她現在的連貫條理的語言表達與讀的這些書是分不開的。我和她的讀書增強了她的學以致用本領,也給我們帶來了不少樂趣。三歲時她從讀書中學會了用第一個成語,那天她指着我的衣服説:“媽媽,你的衣服是五顏六色的。”噢,剛讀的書上有句“五顏六色的帆,五顏六色的船”,竟然接着用上了。那天看到桌子上爸爸給她買的燒肉串,她又冒出一句:“媽媽,我聞到一股濃濃的香味!”我笑了,問:“誰和你説的‘濃濃的香味’?”“昨晚你給我講的故事裏有!”我突然記起昨晚講的《小動物吃藥片》裏有,我欣慰地笑了!讀書真得讓安琪長了不少見識呢!

2014年8月份,女兒安琪上幼兒園了,但她的愛“讀”書並沒有因此中斷,晚上她會變本加厲的想方設法讓我多讀幾遍,多讀幾個。睡前,她總是抱着好幾本書上牀,我們的牀上很有特色:裏邊是她的一摞書,外邊是我的一摞書。因為第二天還要上學,所以我總是在講之前給她規定篇數,但她卻想多聽,因此睡前我們母女的討價還價又成了練口才的機會。經常是這樣,我説今晚只講4個,她就説講5個,等講完5個了,她又開始耍賴:講6個吧,6是我的學號。如果我説只講2個,那她就會要求第一個故

事讀很多遍,她的理由是:再講一遍我就明白了。這些理由經常讓我苦笑不得,讀的遍數多了,倒提高了我的普通話水平。看來讀書還是利大於弊!

和孩子一起“讀書”後,雖然我自己的讀書時間只能在孩子睡後,但女兒各方面的表現讓我感到欣慰。所以我呼籲:家長們,和孩子一起讀書吧,你的參與會讓你的孩子更出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yanjianggao/xueshengjiang/k4wq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