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演講稿 >演講稿精選 >

記者演講稿

記者演講稿

第一篇:記者演講稿

記者演講稿
大家好!做一個新聞記者是我從小的心願,憑着見證歷史、眼見為實的工作信念,我用新聞的眼光看世界,求真理、求知識、求進步。對未來,我的自我期許是:當大事發生時,就有我靈慧的思維;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我敏鋭的觸角。正因為這樣,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動期間,我一直反省自己、審視未來,如何才能身體力行、努力實踐“三個代表”?當好人民公僕,我們新青年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迎接新世紀的挑戰?我手裏拿着的是我的對照檢查材料,事實上我還在心裏為自己寫了另外一份心靈剖析書,這份剖析書的題目正是今天我要演講的主題:撞擊新青年!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這一次該如何度過?這是很有講究,很有學問的東西。花美美在外表,人美美在內心。內心者,魯迅講,魂靈也。通俗説就是有沒有靈魂,再通俗説就是有沒有積極的、熱情的、向上的精神狀態。一個人的精神狀態,決定了你這個人的生存質量,也決定了你這個人是碌碌無為還是有所作為,還是大有作為,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還是俯下身子甘當牛馬。或者用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話來説,你是在燃燒還是在冒煙。燃燒就是激情永駐、熱情不改,燃燒就是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甘當人民公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前些日子,我到里仁採訪,發現為了讓萬德公司早日投產,鎮政府把整個辦公大樓讓給了外商,幹部們擠到了財政所辦公,開會沒有會議室,吃飯要到幾裏以外的地方吃,大家最多的是6個人擠在一個房間裏,但一切井然有序。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是積極的、充滿熱情的精神狀態!前不久,贛州市副市長、縣委書記鍾際躍在全縣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全方位抓開放,全社會抓招商,全過程抓服務,全身心抓落實,並帶領全縣人民把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發展縣域經濟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這又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是一心一意幹事業的、激情燃燒的精神狀態!撞擊新青年,第一撞就是撞擊精神狀態!這第二撞撞擊什麼?我先要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人活着幹什麼?人活在世上就是“改造自己,改造世界”!在希臘有一座德爾菲斯神廟,這個廟的偉大,不在於菩薩多,也不在於它規模大,就是那裏有五個字,籮大的字刻在德爾菲斯神廟巨大的巖石上,這五個字就是:“認識你自己”!有人會説,我怎麼會連自己都不認識。古語道:“欲知人者,必先自知。”不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最大的障礙就是戰勝自己。在“認識你自己”下面還有一行小字:對自己不滿才是進步的開始!青年朋友們,孔老夫子尚且一日三省吾身,我們有哪一位昨天、前天曾經面壁思過?請你告訴我,你對自己有哪些不滿?這是我第二次撞擊新青年。如今,我們許多青年人不要説面壁思過,反而在抱怨自己所處的環境不利於自己的成長,會使年輕人意志消沉,激情泯滅。可是事實怎樣?有一箇中國博士後完成在美國的學業回國後,到了一個非常破爛的研究所,那裏一無資金,二無儀器。有一個記者問他,你回來幹什麼?他説,我的使命就是在這種狀況下求最大值、求生命的極值。我們的使命是什麼?就是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在你目前的狀況下、在現在的工作崗位上求最大值。我第三次撞擊新青年——在工作中你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每一件事嗎?你是在求最大值嗎?你的生命是在燃燒還是在冒煙?你離“三個代表”的要求還有多遠?你離人民公僕的要求還有多遠?撞擊新青年就是要撞擊出“三個代表”的精髓和實質,撞擊出新一代青年幹部的公僕形象!最後,請允許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晚上,一個媽媽推開窗户問她的兩個女兒看見了什麼?一個女兒説,外面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見;另一個抬頭望望天空,高興地説,媽媽,我看見了星星!生活中,你也許不能改變太多你力所不及的東西,比如你改變不了那個漆

第二篇:記者演講稿

記者演講稿

×記者演講稿

×各位領導,新聞界的同仁們:

×大家好!我叫××,是××日報社的一名記者,在記者這個崗位上,我已經從事年多了。從當初對新聞一無所知的門外漢,到今天對新聞規律有一定了解的一名記者,六年的新聞生涯給了我第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

×在從事新聞工作的同時,我也常常思考着一個問題:

記者的使命和責任是什麼?

×作為一名記者,他首先是一位社會的觀察者。

×普利策曾經説過,“社會是航行在大海上的一艘大船,記者就是那船頭的瞭望者。他要為社會負責,為社會守望,發現大船在行進過程種的暗礁險灘,及其運行中的各種毛病,及時的向船長報告,確保大船的安全,保護每一個船員的生命與財產。”

×換而言之,記者對於社會,就象啄木鳥對於大樹一樣,在觀察中不斷髮現社會肌體上的各種毛病,確保社會健康的發展。我想,這也許就是記者的第一項使命,作為觀察者的使命。

×作為一名記者,他也是一名歷史的記錄者。

×無論是在極地高原;原創:還是在戈壁沙漠;無論是在抗洪一線,還是在火災現場……在所有重大的歷史時刻,我們都能看到記者的身影,記者為歷史寫下初稿。

×去年的這個時候,全國人民面對非典疫情的步步進逼,拉起了嚴密的防護網。當時,我和我的同事一起,走進病區,採訪了裏面的醫護人員,瞭解到許多不為外人所知的感人故事,記錄下這場全國最大規模的公共衞生戰鬥。對此,我為自己是一名記者而驕傲。

×作為一名記者,他還應該是一名文化的傳播者——傳播文明,傳播理性,傳播親情,傳播關懷。

×前年,一位剛剛考上同濟醫大本碩連讀的一中學生找到報社,請求報社為她呼籲,幫助她完成學業。這個女孩和她的母親都特別堅強。女孩的父親早在兩年前就已失蹤,母女倆每月只有三百多元的收入,但是母女倆從來不對外人訴説自己的苦處。女孩讀書的學費完全依靠親戚的捐助。在考大學前幾個月,女孩唯一的營養品就是姑姑買給她喝的奶粉。這樣的一個家庭,當她們看到通知書上每年一萬多元的學費時,一下子陷入痛苦之中。

×在報社的幫助下,一家影樓首先捐款一千元給這個女孩。隨後,團市委又安排給這個女孩一筆總數二萬元的特困生獎學金。當時許多讀者來信來電,表示願意捐助她。直到兩個月後,還有讀者向報社索要聯繫方式,打算幫助這個女孩。這件事最讓人欣慰的,不是女孩最終得到了幫助沒有失學,而是通過報紙的傳播,體現了社會大家庭的温暖。

×我又想起了另一個例子。去年,市第一人民醫院住進了一位重傷的農民工。幾年前,因為家庭貧困,他和一個帶着兩個孩子的婦女結了婚。妻子去世後,他獨自帶着兩個繼子生活,靠打工養活孩子。在一次拆遷中,這個農民工摔成重傷,請他拆遷的人給了很少的一點錢後,就不知去向。他欠了醫院四千多塊錢的醫藥費,從院長到護士們都捐款仍然無濟於事。

×照顧他的,只有年邁的母親和兩個十幾歲的繼子。最困難的時候,三個人吃一份盒飯。兩個孩子日夜照顧繼父,最後大的一個到上海打工,試圖多賺一點錢幫繼父看病。稿件見報後,也有不少讀者向這個農民工捐款,不過最終還是沒有挽留住他的生命。

×但是,很多人卻因此記住了這個故事——一個充滿親情的故事。

×作為一名記者,他更應該是一名社會進步的推動者。

×優秀的新聞改變人們的生活——

×前兩年,一位日本專家拿出他在華三年工作的二十萬元工資,捐獻給太湖的農村,建造一所希望國小。從此,這個村的孩子不必分散到其他村子裏去讀書。

×促成這件事的原因,主要是一個掛職幹部不停的向有關部門寫信,反映當地的實際困難。這些信中的一封,通過一家省級媒體刊登出來,引來了這筆資金。這所希望國小改變的,也許不只是一個個農村孩子的命運,還有他們的家庭。

×一個著名的記者説過,記者的職責就在於深刻的關注、忠實的記錄正在發生的歷史,揭示歷史進程中的瓶頸因素和問題所在,不斷地反映社會制度和政策的弊端,以新聞的力量促進社會的進步和文明,原創:建設一個公平、文明進步的民主社會。

×當制度一天一天的完善,當我們這塊土地更少一些孫志剛被打死,警察在執法的過程中更加文明,政府官員在行政過程中更加律已,我們很多制度,政府一些部門的行政過程中監督機制更加完善的時候,每一個人的權利得到保障的時候,這就是社會在進步。

×看起來我們是在關注着一個又一個的個案,但是,通過這些個案,我們又推動了重大制度和政策的調整。當社會一天一天進步的時候,當越來越文明的時候,這就是我們記者的榮耀和驕傲,也是新聞的榮耀和驕傲。

第三篇:記者演講稿

站好時代崗、致力新和諧

尊敬的各位領導,新聞界的同仁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鎮巴縣電視台的一名新聞工作者。今天,非常榮幸地站在這裏,在舉國同慶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歲生日的美好日子裏,在我們新聞界自己的第七十三個記者節日裏,與大家一同談討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職責與使命,共同體味因見證祖國輝煌鉅變30年的莫大喜悦。

七十二年前的11月8日,一個名叫範長青的熱血青年在上海引領一羣血氣方剛的年輕的新聞工作者成立了青年記者協會,七十二年後的今天,我們大家齊聚一堂,除了緬懷逝去的歲月和為新聞事業鞠躬盡瘁的先輩們,更應該多多談討我們在新世紀新的使命和新的挑戰。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七十年的時光不過是白駒過隙,彈指一揮間的歲月流逝而已。而恰恰是在這短短的七十年,我們的祖國,我們的新聞界,我們的先輩、同仁們經歷了多少瀰漫的硝煙和多少建設、改革中的一系列巨大的變化。解放前,在我們的祖國飽受戰亂的同時,我們的新聞工作者,為了黨的事業,為了新中國的誕生,為了一切戰爭年代迫切需要的勇敢和正義,付出了血與淚的代價,在腥風血雨中,在 1

白色恐怖中,艱辛地付出,為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國的成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解放初,我們經歷了三年 自然災害,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劫難,四萬萬同胞掙扎在温飽線上,生活在“四人幫”的黑暗陰影中,人們食不果腹,思想僵化,同樣是在艱難的時候,同樣湧現了眾多的正義之士,為了匡扶正義,解放思想,我們新聞界的朋友更是率先站了出來,勇闖禁區,仗義執言。199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全國上下,黨內黨外引起軒然大波,繼而引發了一場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帶來巨大的思想變革,成為新中國建設事業的一個轉折點。從此以後的改革開放三十年,新聞工作者們更是兢兢業業,一如既往地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添經送寶,果敢直言,為黨的事業和中國的經濟發展充任喉舌,吶喊助陣。進入了二十一世紀,新的時代又賦予我們新的責任和使命,那麼作為新時代的新聞工作者,我們應該怎樣定位自己的角色呢?今天,在座的大都是前輩,是這個行業的佼佼者,作為一個晚輩,我本不該在這裏班門弄斧,但是,很多想法與觀點,又不吐不快。那麼,在這裏,鄙人斗膽以為,新時代的新聞人,最主要的應該做好以下三點:即,最敏鋭的觀

察者;最踏實的報道者;最果敢的執言者。

首先,作為一個新聞人,應該擁有敏鋭地洞察事實,深刻地體驗生活的能力及並積極承擔這一義務。社會生活千姿百態,社會形象真假難辨,很多本質的社會問題不是顯而易見的,而是潛藏在事件深處,需要我們去發現,去發掘。哲學告訴我們,認識事物都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做記者的,從事新聞工作,更要擁有這一特殊的業務素質,並且應該不斷提升我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我們觀察社會事件,分析社會問題,都應該追本溯源。比如一個村官,棄黨紀國法不顧,私自挪用公款,亂攤亂收,強行截留惠農資金。我們很多人都只認為這個人膽大妄為,該遭嚴懲,然而我們稍加分析就可會得知,真正的錯誤和漏洞也許不僅僅在村級本身,而是鄉一級甚至更高一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制度不夠細化,資金使用方案不夠完善,對村一級幹部監管不力,而這些,恐怕才是更深層次和更為主要的原因吧。這樣,找出原因,我們才能對症下藥,否則,治標不治本,一切作為也許都是枉然。

其二,作為一名記者,從事新聞工作,應該忠實地報道事件。在工作中,我們要深入實際地調查瞭解,要沉到最基層,

深入到第一線,我們的一切素材都要從實際中來,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憑空捏造更是有違行業道德。這就要求我們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2014年5月12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震驚了世人,我們漢中也遭受了災害影響,在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中,相信在座的很多同仁都付出了巨大的艱辛和數不清的汗水。我所在的鎮巴縣,受災情況也比較嚴重,雖然沒有人員傷亡,但是由於地處巴山深腹,很多地方交通不便,房屋年久失修,在這次地震中造成了眾多的坍塌。地震發生後,我們跟隨黨委政府,以及諸多相關部門,先後下鄉到村一百餘次,跑完了全縣二十四個鄉鎮差不多一百多個村子,鎮巴地勢陡險,出門便是山,下鄉多是翻山越嶺,有時一個村就要跑上一天,有時一天要下好幾次鄉,我們不顧一切地採編、報道,深入一線噓寒問曖,經常好幾個晚上都不睡一眼覺。是什麼讓我們如此能耐?是信念,是毅力,是行業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每當看到災民們從不知所措的悲愴變為對黨和政府的感謝並因此喜極而泣的時候,我們都會從心裏為自己所從事的職業而自豪,這種體驗,這種幸福的驕傲,是我們坐在家中足不出户,不深入災區,憑空想像就能得到的嗎?

第三點,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仗義執言很重要。首先,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做一名記者,關鍵的是要有正義感,要愛憎分明,正如魯迅所説“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對待敵人卻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在壞人面前,我們就應該是匕首,就應該是投槍,沒什麼可猶豫的,也決不姑息。而現在的中國,和平建設時期,我們主要的任務,就是要充當好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黨和新中國給了我們一切,包括我們現在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氛圍:我們再也不用像解放前或是國外某些地區的戰地記者那樣冒着生命危險來工作了。 我們現在擁有優厚的待遇和豐腴的社會文化養料。所以,單就感恩角度來講,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國人,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為我們的黨和國家,為我們的人民做出貢獻。去年年底的“三農”政策宣講,我們榮幸地帶着中央的惠農強農政策進村入户做宣傳,讓老百姓瞭解黨的好政策,讓幸福的花兒從他們的心底一直綻放到臉上。今年,我縣“平安創建知曉進萬家”活動,要求原則上我們的宣傳要進到全縣村户。在徵集回收意見的時候,我們帶回了百姓的各方各面事關安全、治安等等的隱患信息和要求,並將其及時地反饋給了相關部門、領導,充當了百姓的傳話筒。讓各部門、領導

對基層有了更具體,更感性的認識,為他們的工作的決策和執行提供了最直接的參考,也替百姓辦了實事。

總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需要每一個公民的努力,而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為建設祖國,構建和諧社會努力奉獻,我們更是責無旁貸。而今,值新中國成立60大慶,國內部分地區的同胞們卻在不法分子的鼓動下自相仇視,相互抵毀,擾亂治安,蠱惑民心。作為記者,我們應該堅定自己的信念,站好時代的這一班崗,應該用智者超前的眼光,樂觀地看待我們民族的事業和未來,正確投身積極輿論的傳播,引導我們的民眾健康地,積極地為建設社會主義,構建和諧中國而努力奮鬥!

謝謝大家!

第四篇:記者演講稿:真實的人和真誠的我

人民用他們的正直、善良和勇敢賦予了新聞工作者創作的靈感和激情,新聞工作者靠着這份精神源泉揚善懲惡。 

各位朋友,我是一名來自貴州的新聞工作者。貴州——一個美麗而神祕的地方,同時,她又是一個經濟相對滯後的地方。貧窮與落後,常常使我心痛。然而,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我手中的筆一次次顯得沉重,我心中的淚一次次奪眶而出,因為,我面對的不過是芸芸眾生中的滄海一粟,然而,面對逆境,他們展現的卻是感天動地的堅韌與奮爭。因為這份源泉,我感覺自己的良心唯有正直,才能更真實地反映這些普通民眾;我感覺自己的文章唯有正直,才能更如實地傳達我所獲得的感動。

我曾經採訪過生活在喀斯特山區的山裏人,你們很難想像真正的貧困是什麼:那是苦捱歲月,了無指望;那是徹底的一無所有,被迫地聽天由命;那是全部的家當加起來還不足10元人民幣……而這羣山裏人沒有向命運低頭,他們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改變山河,改變生活,他們的行為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做與命運抗爭。

我也曾經採訪過在許多人信奉“金錢至上”的今天、卻仍然將“勞動模範”這個似乎過時的稱號當作三代人追求目標的一家人。坐在他們的中間,我感到自己的心境是如此的輕鬆和純淨。當他們一家人興致勃勃地唱起大多數人已經久違的《咱們工人有力量》這首歌時,我的眼睛濕潤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世俗、淡泊名利,讓我真正看到了人生價值的取向。

我還曾經採訪過響應黨的號召,離開繁華的都市,來到貴州,將青春乃至生命都獻給了三線建設的三線工人。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他們不是沒有眼淚,也不是沒有怨言,可我所看到的情景是:幾個月沒有拿到一分錢工資了,他們仍然是聽着廠裏的廣播準時上下班。他們中間的許多人,來自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可他們今天的穿着,已經絲毫沒有大都市的氣息。這些三線工人中,很多是生產飛機的心臟零件的,但大部分人卻一輩子沒有坐過飛機。今年春節,我親眼看見一位第一次乘坐飛機回上海探親的三線職工不知道怎樣係扣安全帶,除了默默地幫他扣上安全帶外,我還能説些什麼呢?是這羣善良而敦厚的人,教會了我什麼叫愛崗敬業、什麼叫無私奉獻。

在這裏,我要給大家看一張照片。照片上的這位老媽媽叫楊家珍,今年已經70歲了,自從被丈夫遺棄後,她一直靠撿垃圾為生。照片上的五個孩子,都是她撿垃圾時撿回來的棄嬰。13年前,她拾回了第一個孩子,如今,這個孩子已經讀到了國小六年級。民政局的同志介紹説,楊媽媽很善良,她的行為合情合理,但是不合法,值得寫一寫。於是,我去了楊媽媽的家。

那天,孩子們都去上學了,在一貧如洗的家裏,楊媽媽對我哭訴:我不是要當人販子,也不想靠他們養老送終,我只是想,他們也是一條生命,養活了他們,興許還能為國家做點貢獻。楊媽媽哭着説,我也哭着聽。楊媽媽説,記者同志,你信不信,我現在做菜時,就是將油放在鍋裏過一遍就拿出來留着下次用,但孩子們需要營養,所以我總是一個勁兒地扒飯,儘量將菜留給他們,但孩子們懂事,總是搶着給我夾菜。那一次的採訪,我的採訪本被自己的淚水浸濕了。

去年春節,我抑制不住對楊媽媽和五個孩子的思念,提着一大包送給他們的衣物,再一次走訪了楊媽媽。她明顯地老了,可五個孩子卻比以前長得結實和健康了。楊媽媽説,由於記者的報道,他們得到了來自社會的關心和捐助。然而,楊媽媽僅僅留下了少部分的生活必需金,其它的,全部捐給了五個孩子讀書的學校,楊媽媽欣慰地對我説,她如今最高興的事就是政府為她的做法撐了腰、正了名,她已經別無所求,她唯一擔憂的是,自己的年紀一天天大了,這五個孩子今後該怎麼辦。孩子們聽到這兒,不約而同地跑到楊媽媽身邊,幫她捶背捶腿,並嚷着説:“媽媽不會死的,媽媽會長命百歲。”那一刻我的眼淚再一次忍不住掉下來。告別他們的時候,已是暮靄時分,五個孩子抱着我送他們的衣物歡呼雀躍,楊媽媽卻蹣跚着腳步將我送了一程又一程。我知道自己沒有資格哀憐他們的命運,沒有資格僅僅付出很有限的金錢就承受他們莫大的感激,因為恰恰是他們,讓我知道了什麼才是人世間的真善美。

這個世界,唯情是真,唯愛是本。我沒有想到,情和愛,這世間最浪漫的兩個字眼,竟被一位古稀老人演繹得如此深刻和感人。

現在每當走在華燈初上的街上,當一個個素不相識的行人與我擦肩而過時,我總是想,他們或許就是我採訪的眾多可親可敬的人當中的一個。是的,正是這些可親可敬的普通人用他們的言行潛移默化地感動着我,教育着我,一直讓“正直”這種清明的心境從來沒有在我心中動搖過。我慶幸的是,在許多人用“物慾橫流”用“人心不古”之類的詞來形容這個社會時,在許多人因為價值取向的偏差而變得玩世不恭時,我卻常常能被這些普通人所感動,常常因為他們的精神和信念而淚流滿面。

一次次的採訪經歷讓我明白,為什麼新聞工作的先行者鄒韜奮先生會那麼鞠躬盡瘁地去反映“農人的苦生活,工人的苦生活,學徒的苦生活,乃至工役的苦生活,女僕的苦生活”,因為是人民的精神激勵着他;為什麼蕭乾老人在他十幾年的記者生涯中,總是秉承“我來自社會的最底層,我不可能脱離人民去寫新聞”的信念,因為同樣是人民的精神激勵着他。人民用他們的正直、善良和勇敢賦予了新聞工作者創作的靈感和激情,新聞工作者也正是靠着這份精神源泉來揚善懲惡的。正因為如此,我深深領會了江澤民總書記的殷切期望:“新聞輿論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新聞輿論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

我想,人的一生總會有許許多多的往事和經歷,不管將來我是否還從事記者職業,不管今後我是否還拿着話筒穿梭於大街小巷,我都將永遠忘不了記者這段生涯。因為從這裏開始,我學會了人類許多美好的品質,而這些品質,將始終如一地貫穿我的整個生命。

第五篇:記者演講稿:真實的人和真誠的我

人民用他們的正直、善良和勇敢賦予了新聞工作者創作的靈感和激情,新聞工作者靠着這份精神源泉揚善懲惡。

各位朋友,我是一名來自貴州的新聞工作者。貴州——一個美麗而神祕的地方,同時,她又是一個經濟相對滯後的地方。貧窮與落後,常常使我心痛。然而,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我手中的筆一次次顯得沉重,我心中的淚一次次奪眶而出,因為,我面對的不過是芸芸眾生中的滄海一粟,然而,面對逆境,他們展現的卻是感天動地的堅韌與奮爭。因為這份源泉,我感覺自己的良心唯有正直,才能更真實地反映這些普通民眾;我感覺自己的文章唯有正直,才能更如實地傳達我所獲得的感動。

我曾經採訪過生活在喀斯特山區的山裏人,你們很難想像真正的貧困是什麼:那是苦捱歲月,了無指望;那是徹底的一無所有,被迫地聽天由命;那是全部的家當加起來還不足10元人民幣……而這羣山裏人沒有向命運低頭,他們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改變山河,改變生活,他們的行為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做與命運抗爭。

我也曾經採訪過在許多人信奉“金錢至上”的今天、卻仍然將“勞動模範”這個似乎過時的稱號當作三代人追求目標的一家人。坐在他們的中間,我感到自己的心境是如此的輕鬆和純淨。當他們一家人興致勃勃地唱起大多數人已經久違的《咱們工人有力量》這首歌時,我的眼睛濕潤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世俗、淡泊名利,讓我真正看到了人生價值的取向。

我還曾經採訪過響應黨的號召,離開繁華的都市,來到貴州,將青春乃至生命都獻給了三線建設的三線工人。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他們不是沒有眼淚,也不是沒有怨言,可我所看到的情景是:幾個月沒有拿到一分錢工資了,他們仍然是聽着廠裏的廣播準時上下班。他們中間的許多人,來自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可他們今天的穿着,已經絲毫沒有大都市的氣息。這些三線工人中,很多是生產飛機的心臟零件的,但大部分人卻一輩子沒有坐過飛機。今年春節,我親眼看見一位第一次乘坐飛機回上海探親的三線職工不知道怎樣係扣安全帶,除了默默地幫他扣上安全帶外,我還能説些什麼呢?是這羣善良而敦厚的人,教會了我什麼叫愛崗敬業、什麼叫無私奉獻。

在這裏,我要給大家看一張照片。照片上的這位老媽媽叫楊家珍,今年已經70歲了,自從被丈夫遺棄後,她一直靠撿垃圾為生。照片上的五個孩子,都是她撿垃圾時撿回來的棄嬰。13年前,她拾回了第一個孩子,如今,這個孩子已經讀到了國小六年級。民政局的同志介紹説,楊媽媽很善良,她的行為合情合理,但是不合法,值得寫一寫。於是,我去了楊媽媽的家。

那天,孩子們都去上學了,在一貧如洗的家裏,楊媽媽對我哭訴:我不是要當人販子,也不想靠他們養老送終,我只是想,他們也是一條生命,養活了他們,興許還能為國家做點貢獻。楊媽媽哭着説,我也哭着聽。楊媽媽説,記者同志,你信不信,我現在做菜時,就是將油放在鍋裏過一遍就拿出來留着下次用,但孩子們需要營養,所以我總是一個勁兒地扒飯,儘量將菜留給他們,但孩子們懂事,總是搶着給我夾菜。那一次的採訪,我的採訪本被自己的淚水浸濕了。

去年春節,我抑制不住對楊媽媽和五個孩子的思念,提着一大包送給他們的衣物,再一次走訪了楊媽媽。她明顯地老了,可五個孩子卻比以前長得結實和健康了。楊媽媽説,由於記者的報道,他們得到了來自社會的關心和捐助。然而,楊媽媽僅僅留下了少部分的生活必需金,其它的,全部捐給了五個孩子讀書的學校,楊媽媽欣慰地對我説,她如今最高興的事就是政府為她的做法撐了腰、正了名,她已經別無所求,她唯一擔憂的是,自己的年紀一天天大了,這五個孩子今後該怎麼辦。孩子們聽到這兒,不約而同地跑到楊媽媽身邊,幫她捶背捶腿,並嚷着説:“媽媽不會死的,媽媽會長命百歲。”那一刻我的眼淚再一次忍不住掉下來。告別他們的時候,已是暮靄時分,五個孩子抱着我送他們的衣物歡呼雀躍,楊媽媽卻蹣跚着腳步將我送了一程又一程。我知道自己沒有資格哀憐他們的命運,沒有資格僅僅付出很有限的金錢就承受他們莫大的感激,因為恰恰是他們,讓我知道了什麼才是人世間的真善美。

標籤: 演講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yanjianggao/yanjiangjingxuan/qo8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