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演講稿 >演説演講稿 >

空氣動力學大師——郭永懷事蹟精品黨課

空氣動力學大師——郭永懷事蹟精品黨課

黨課標題: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

空氣動力學大師——郭永懷事蹟精品黨課

單位職務:新聞中心編輯

推薦單位:新聞中心黨支部

大家好!我是新聞中心黨支部XXX。今天,我為大家講述的故事是發生在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鎮。很難想象,就在那個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牧區,誕生了很多偉大的事件,有一首世界名曲大家都聽過,它就是《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歌誕生在海北州美麗的金銀灘草原。然而,更讓世界矚目的是那片草原。從1958年開始創建了我國的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都誕生在那片紅色的熱土,數萬名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曾走進青海湖北側的那片高寒草原,用生命和智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震驚世界的奇蹟。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當我們學習百年黨史,學習新中國史,“兩彈一星”的發展史是最閃光最神祕的段落。

今天我為大家分享一個最打動我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與錢學森同批迴國的世界級科學家,錢學森的同門師弟,馮卡門的另外一位大弟子,空氣動力學大師——郭永懷。

1909年,郭永懷出生在山東榮成。1941年,他遠渡重洋,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理工學院留學,研究可壓縮流體力學,四年後獲得博士學位。學成歸來,報效祖國,一直是埋藏於郭永懷心底的願望。

1956年,郭永懷夫婦回到了闊別15年的祖國。回國後的郭永懷,就如願和錢學森、錢偉長一起投身於剛組建的力學研究所的科技領導工作。1960年,郭永懷擔負起了核武器的研製工作。在核武器研究只爭朝夕的進程中,郭永懷既是一線科學家,又是科研活動的組織者。

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製步伐,1963年,黨中央決定將集中在北京的專業科研隊伍,陸續遷往在青海新建的核武器研製基地。

“兩彈”研製基地位於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地區,氣候變化無常,冬季寒氣逼人,經常飛沙走石,最低温度零下40多度。一年中有八九個月要穿棉衣。試驗現場寂寞荒涼,寸草不生……

高原作業,加上搶時間爭速度,由於缺氧所造成的頭暈、胸悶、心悸、厭食,再加上營養跟不上,不少科研人員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高原浮腫反應。為工作的特殊性所決定,郭永懷必須經常奔波於北京和青海之間,這樣就更加重了高原反應復發的頻率。

爆轟物理試驗是突破原子彈技術的重要一環。當時已經年過半百的郭永懷與年輕的科研人員一起,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經常在試驗現場風餐露宿,實在支撐不下去了,才鑽進帳篷恢復一下體力。他們在這個不為人知的險惡環境中奮戰着,在絕境中固守信念,開闢新路,闖過了一道又一道難關。好幾次郭永懷都差點暈倒了,可他稍作休息後,又硬挺着和試驗人員一道作業,一道攻關;指導科研人員反覆進行物理引線、引爆方式、環境試驗和炸藥爆轟波理論計算及安全論證等研究,一項一項熟練,一項一項爆破,一天一天地把研究試驗推向成功。

1964年至1967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相繼爆炸成功。可以説,郭永懷和他的同事們用汗水甚至生命換來了我國國防事業的跨越式發展。此後,郭永懷和他的同事們,開始籌劃我國第一顆導彈熱核武器的試驗工作。郭永懷常常往返奔波於北京和青海核武器研製基地。

然而,在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表彰為“兩彈一星”事業作出過突出貢獻的兩彈元勛時,郭永懷卻是以烈士的身份接受這份榮譽的。那是在1968年12月,郭永懷和往常一樣,率領着他的攻關隊伍在青海高原核基地夜以繼日的工作着,經過大量的計算和反覆的推敲,一組非常重要的技術數據終於被他們準確的測算出來,由於這組數據這直接關係到第二代導彈核武器的成功與否,郭永懷急需趕回北京向上級領導彙報,他整理好絕密資料,層層包裹後裝入隨身攜帶的公文包,便急匆匆的連夜趕回北京。郭永懷最喜歡夜航,因為夜航打個盹兒就到了,不會耽誤第二天的工作,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這次夜航過後,郭永懷卻再也無法投入到他牽念的工作當中去了。1968年12月5日凌晨,郭永懷乘坐的飛機抵達北京機場時出現了故障,飛機,墜毀了!救援過後,當工作人員找到郭永懷的遺體時,發現他和警衞員小牟的身體緊緊地抱在一起,好不容易將兩具燒焦的遺體分開後,才發現那個裝有絕密文件的公文包就夾在兩人中間,而且保存的完好無損,在生命將盡的最後瞬間,郭永懷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保護了對國家有重要價值的科研資料。她的愛人李佩在回憶這段經歷時説,出事之前,郭永懷已經很久沒有回過家了,我不知道他在忙碌什麼,他是最能保密的人,追悼會上,我不敢走近去看那具燒焦的遺體,那個面目全非的他,我只遠遠的看到一面鮮紅的黨旗蓋在他的身上,我連他最後一面都沒有看到啊!如今獨自生活的李佩老人,把自己全部的積蓄都捐獻給了以丈夫名字命名的獎學金,老人很樂觀,她認為生命沒有遺憾,因為她替丈夫看到了祖國的強大,看到了今天的中國正在為人類的幸福和世界的和平作出貢獻。

幾十年過去了,那些曾經選擇歸來的莘莘學子已經成為八九十歲的老人,他們當中有的還在繼續工作,有的記憶力已經衰退遺忘了很多事情,有的卧病在牀,連走路都很困難,不過有一件事情他們沒有忘記,那就是當初為什麼選擇歸來,那是與祖國母親的生死相依,那是對共和國深深的思念與愛戀。他們無私奉獻、以身許國的精神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指出,我們黨在百年奮鬥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各有特點的革命精神,集中體現了黨的堅定信念、根本宗旨、優良作風,是激勵我們不懈奮鬥的寶貴精神財富。惟有從百年黨史中汲取力量,傳承紅色基因,從英雄人物身上體悟風範,明大德、守公德、嚴品德,才能鼓起邁進新徵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

在那片草原上還有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希望大家有時間有機會到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原子城看一看,聽一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yanjianggao/yanshuo/v9z56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