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實習報告 >

現代化進程中婦女發展展望與對策

現代化進程中婦女發展展望與對策

第一篇:現代化進程中婦女發展展望與對策

現代化進程中婦女發展展望與對策

人的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主體,它包括價值觀念現代化、思維方式現代化、心理結構現代化、行為方式現代化等。婦女發展是人的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人的現代化過程離不開婦女的發展。

婦女發展從根本上説,是婦女作為一個由性別分層而形成的社會羣體,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不斷進行自我超越,追求和實現人生價值的過程。婦女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男女平等,即婦女自我意識的高度覺醒,與男性一樣擁有自己的尊嚴、人格與價值,平等地參與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事務,發揮自己的潛力與才能,但隨着現代化建設進程的加快,婦女發展卻面臨着諸多問題。婦女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中總體上仍處於弱勢地位,在現代化進程中相對於男性面臨着更多的挑戰和困難,尤其是“男尊女卑”思想依然比較嚴重,阻礙着婦女自身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對發展的追求,婦女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在現實生活中還得不到真正實現。一些發達國家的婦女發展道路也警示我們,現代化並不一定帶來婦女的發展與進步。如在美國,婦女追求自身的獨立自主和人生價值,年輕時就離開父母獨立學習、謀生,婚後許多人仍承擔社會職務。但這較高的社會地位,是她們中許多人犧牲家庭與生育換來的。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婦女中獨身者迅速增加,即使結婚也不要孩子,結果導致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而在日本,女性從學校畢業後暫時就業工作,結婚後便退職回家,專事生兒育女和家務勞動,結果導致婦女自我價值被埋沒,社會地位極其低下。這兩種極端在現代化進程中,都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也是不可取的。此外,目前有關衡量現代化的主要評價指標中,還沒有一項能夠準確地反映作為性別分層的婦女羣體發展水平的。而一項未曾考慮性別因素的戰略,往往會帶來片面的發展和新的社會不公。

現代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婦女發展問題也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得以徹底解決。但是任何強調客觀,甚至消極等待、觀望、無所作為的思想也是萬萬不可取的,我們必須用積極主動的態度和切實有效的行動紮實推進婦女的發展。

一、要真正將性別意識納入決策主流。各級黨和政府是現代化目標、任務、政策的決策者。決策者的認識、行為和認同度直接影響着性別意識在決策中的位置和作用。決策者在制定法律、公共政策、方案和項目時,只有把男女平等作為參照值,充分考慮發展過程中將會對男女兩性特別是對仍處於弱勢地位的女性造成的影響,才能使婦女的發展得到強有力的保障。因此,各級黨和政府應抓好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落實,將婦女發展內容列入現代化目標和現代化衡量標準之中。一要將婦女發展規劃與現代化總目標以及各級有關現代化發展的子規劃、公共政策緊密地銜接在一起,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指標之中,加強性別統計、性別分析,以及時採取有效的對策。二要將婦女工作真正納入政府的職能之中,各級政府設立專門的實質性的婦女工作部門,更有效地承擔起促進婦女發展的職責,改變目前各級政府雖然設有婦女工作機構(協調組織)而實際工作仍由不具備行政效力的羣眾團體——婦聯來承擔的狀況。三要繼續建立完善有關婦女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堅持打擊侵害婦女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活動,為婦女平等參與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四要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用法律的、行政的、宣傳教育的等多種手段消除“男尊女卑”、性別歧視的影響,為婦女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五要關注和有效地解決婦女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如佔婦女人口70%的農村婦女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發展、權益保障問題,確保婦女參與國家和地方各級決策管理機構、平等地行使權力問題,婦女潛在的人才資源向顯性的人才資源的轉化問題,消除色情服務業滋長問題等等。

二、廣大婦女要更自覺地參與現代化建設,以素質、作為求發展。婦女只有不斷提高素質,積極參與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偉大實踐,作出貢獻,才能使自身發展獲得堅實的基礎和廣闊的前景。而未來的社會以知識為本,以能力為本,將為婦女創造更多更好的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機遇。廣大婦女要樹立起自我意識、成就意識、成才意識、競爭意識,不僅僅把參與社會作為解決自身生存的問題,而且要把參與社會作為人生不斷髮展,實現自我價值的舞台,善於自我設計,在紮紮實實地走好每一步的基礎上,有志於向更高層次邁進,努力做到在思想觀念上不斷更新,在志向目標上不斷追求,在知識能力上不斷充實提高,使自身發展獲得持續的內在動力。

三、各級婦聯要在現代化進程中更好地承擔起推進婦女發展的神聖使命。要緊緊圍繞“代表和維護婦女權益,促進男女平等”的基本職能,在四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要通過參政議政等渠道,更有效地推進男女平等國策和性別意識進入法律、法規和政府的各項決策之中,從根本上為婦女發展創造條件。二要進一步密切與各界婦女羣眾的聯繫,切實掌握婦女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各種情況和問題,加強對策研究,為維護婦女權益,促進婦女發展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三要進一步加強對婦女的宣傳教育,喚起婦女的自我意識和羣體意識,引導幫助婦女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斷提高素質,實現自我超越,發揮“半邊天”作用。四要適應現代化需求,加強婦聯的自身建設。以改革、創新、務實的精神,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婦聯幹部隊伍,努力探索和改進新時期婦聯的思維模式、組織形式和工作方式,不斷提高婦聯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第二篇:農村城鎮化發展進程中的問題與對策

湖北工業大學研究生課程論文

農村城鎮化發展進程中的問題與對策

摘要:隨着生產力不斷提高,人類社會逐漸步入以城鎮為核心發展的歷史階段,城鎮化水平成為衡量國家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標準。城鎮化是文明發展的客觀規律,是人類社會經濟轉型、文化重構和社會變遷的過程。不少發達國家已經完成城鎮化進程,甚至出現逆城鎮化現象,我國自近現代工業誕生後也開始了現代城鎮的建設歷程,改革開放以來更是我國城鎮化提升最為迅速的時期。但是在農村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農村、農民與土地之間的關係網被放大,三者之間的問題也不斷暴露出來。具體包括:城鎮化與失地農民就業、社會保障之間的問題;城鎮化與土地使用之間的問題等;城鎮化與農業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問題等。 關鍵詞:城鎮化 就業 土地 農業

城鎮化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標誌,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和衡量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尺度。城鎮化是由於生產力的不斷髮展進而使得生產關係產生變化的一種現象,這種現象使得人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等方面發生變化。加快農村城鎮化的步伐,有利於引導我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可以促進各區域的平衡、協調發展。但是,在社會發展速度激增的今天,我國農村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所表現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甚至在某些方面影響了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

一、農村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城鎮化與土地使用之間的問題

由於我國現行農村土地制度是集體所有制,農民對所使用的土地不具有資產性質。到目前為止,法律所賦予農民的土地產權雖是“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但事實上這一權利具有一系列非常嚴格的限定。一是農民手中的這塊土地僅限於農業用地使用,這種硬性規定導致農民對土地的產權被限制在農產品種植權和從事農業耕作的收益權上;二是儘管允許農民對承包的土地進行“自願、有償、依法轉讓”,但轉讓範圍也僅限於農業用途;三是農民對所承包的土地不擁有出讓權和抵押權。以上種種限制使農民的土地權利只具有為他們提供生計的功能。城鎮化過程中,農民無法從土地價值上受益;也無法出讓或變現土地,導致農民進城務工時一無所有;土地不抵押權的缺失使農民喪失了利用土地作為抵押品獲得金融資本。總之,農民儘管被賦予了對土地的使用權、收益權和轉讓權,但是,這種有限的權利還是約束了土地對於農民的資產功能的實現,從而迫使農民在參與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長期處於被動地位。可見,政策穩定性不足也成為農民利益受損、合法利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的原因,失地農民損益補償難以實現。倘若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後因技能的缺失而無法從事其他行業,造成生活無保障的現象將時有發生,而衍生出的一系列問題也無法得到解決。另一方面,國家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很有可能導致農用耕地的減少,影響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影響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不能因為城鎮化問題,強硬的徵收土地,從而導農民生活無保障,農業發展無後盾。

2、城鎮化與失地農民就業、社會保障之間的問題

農地徵用,是指國家為了公共目的,依據法定程序,強制性地取得私人或集體土地,並給予補償的行為。伴隨着我國各地近年來城鎮化進程的高速發展,土地徵用力度不斷增強,必然導致原來祖祖輩輩依靠土地進行生產生活的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可靠保障,勞動場所的改變和收入來源的無處可尋最終成為一個特殊羣體——失地農民。當前我國失地農村的生活狀況不容樂觀,很多長遠問題需要細細考慮,如失地後的經濟收入問題、就業問題、子女教育問題、社會保障等問題都亟待解決。這些問題僅僅影響了農民生活方式的轉變,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城鎮化發展進程。城鎮化不只是農村土地變為城市土地,更重要的參考指標是轉變後,在原有土地上生存的人生活水平是否能有顯著變化。由於徵地範圍過寬, 補償嚴重不足, 被徵地農民生活水平下降、就業沒有着落的問題相當突出。部分失地農民“種田無地、就業無崗、社保無份”, 生活在城市的邊緣, 在就業、子女就學、社會保障等方面又享受不到有關政策, 導致失地農民大量轉化為城市貧民, 已影響到城鄉社會穩定。為了維持日常生活,就業問題成了失地農民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隨之而來的社會保障問題更是需要從長計議。無論是兩者中的哪一個處理不當,都會影響我國城鎮化建設的步伐與社會的長治久安。

3、城鎮化與農村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問題

城鎮化固然是有利於社會發展,但是現實中這一過程卻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存在一定矛盾,生產持續性、經濟持續性和生態持續性三者統一的發展目標難以實現。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農業資源的流失導致我國農業壓力劇增。我國人口眾多是農業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留在農村從事農業勞動者達到8億之多,但是城鎮化發展不但減少了耕地的使用面積,還是大量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失去了生存之本。另一方面,由於我國城鎮化發展水平較低,人口城鎮化率低,導致城鎮人口對農產品的市場需求有限,難以形成對對農業部門產生持久而又有力的市場拉動。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各個方面而言,都必須依賴市場需求的有力拉動。城鎮化建設滯後,使城鎮市場需求不足,沒有很好地起到拉動農業發展的作用。第三,鄉鎮企業的不斷髮展為城鎮化帶來了巨大的活力,不但能吸納了大量剩餘勞動力更能促使從事農業

生產的人找到新的工作方式,學會新的工作技能。但是由於人們過於關注經濟效益,缺乏合理佈局和長遠規劃,致使鄉鎮企業如春後竹筍般發展起來,小規模重複建設不斷出現,更為不利的是污染嚴重,大量的廢氣、廢水、廢渣不經處理就隨意排放,嚴重污染了大氣、河流和農田,影響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質量。

二、關於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雖然,我國農村城鎮化過程中存在些許問題,但不能成為否定城鎮化建設的依據。從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可以看出,城鎮化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我們應從加快城鎮化建設,促進農業、農村、農民生活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出發,針對現實中出現的問題,我從以下幾方面提出對策:

1、農村城鎮化應堅持節約用地、保護耕地的原則

城鎮化建設與保護耕地、節約用地並不矛盾,關鍵在於如何協調。在以往的城鎮化過程中由於缺乏統一規劃導致耕地的使用率不高,不僅擠佔了耕地,而且使大面積的耕地分散,不利於農業產業化發展,難以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威脅便是耕地資源的流失。要協調好城鎮化與保護耕地的關係,首先,應強調政府規劃作用,政府應確定哪些土地土質較好應作為耕地使用,哪些土地屬於城市建設使用,嚴格保護耕地,絕不亂批准亂規劃。其次,應堅持節約用地,在節約農村宅基地的基礎上利用好每一寸多出來的土地,能形成規模的就擴大規模,能向空間發展的就向空間發展,少用地,用好每一塊地。

2、農村城鎮化應為農民生存找出路

對於失地農民,政府應該鼓勵他們從事二三產業。農民因技能缺失不可能直接離開農村,政府應給予一定的技能培訓,使農民有一技之長,可以在失去土地的同時適應其他的工作方式;當地政府更應該鼓勵有頭腦有遠見的農民在自己熟悉的社區逐步創業,積累經驗、知識和資本,創建適合當地經濟發展的鄉鎮企業,為吸納更多的勞動力而服務;對於長久以來依靠土地生活的農民,應按照國家政策給予養老保障的支持,不少農民年歲以高,無法從事其他產業,生活保障、醫療保障對於他們來説尤為重要;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更應該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教育衞生的發展,為農民的生活、生存着想;不斷提高農民文化生活建設,建設貼近農民生活的文化娛樂形式,豐富農民精神生活,只有不斷提高農民和整體城鎮居民素質,這樣才能有效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使城鎮化得到真正的發展。

3、農村城鎮化應調整產業機構,利用當地資源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各地農村城鎮化應採取因地制宜的政策,突出優勢,培育優勢產業。目前,許多城鎮的

產業佈局與大城市發展雷同,重複產業生產,十分浪費環境資源,並且缺乏足夠的發展空間。城鎮是大城市與農村之間聯繫的紐帶,城鎮經濟應立足於當地農業特色,發展產業經濟,利用農業和農村資源,進行農產品加工、包裝、運輸與銷售,突出產業優勢。同時,鄉鎮產業化可以吸納大部分農村剩餘勞動力,緩解就業壓力,增加農民收入,維護社會穩定。鄉鎮產業化發展不僅能夠在全國範圍內起到積極影響作用,還可產生示範效應,在原有的農業生產基礎上吸收外來投資,對原有技術、產品進行更新換代,提升當地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城鎮化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作用。

三、結論

我國城鎮化發展已經歷時半個多世紀,縱觀城鎮化進程可以發現我國城市化起步晚、波動大,東中西部農村城鎮化發展水平不一致。在全球城鎮化發展接近尾聲的同時我們可以看出城市的良好發展離不開農村城鎮化的加入,而農村城鎮化更是城市發展的重要環節。因此推動城市、鄉村協調發展是我們當下應當關注的着力點。目前,雖然農業、農村與農民是影響中國城鎮化發展的三大難題,但是不能因為有問題存在就否定城鎮化的意義和價值,只有在面對問題的同時積極想出路解決問題,才能促進我國城鎮化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在土地問題、農民再就業、社會保障以及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等問題上應有所應對,使農村城鎮化成為我國城鎮化進程中不可或缺且有正面影響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高環.城鎮化建設中產業發展問題研究[d].華東北林業大學,2014,6.

[2]李紅梅.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民問題初探[j].新疆農墾經濟,2014,(10).

[3]韓學山,郝光前,徐峯,王康軍.城鎮化進程中的土地集約利用問題與對策[j].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4,(28):6.

[4]魯金萍,蒲春玲.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探討[j].小城鎮建設,2014,(7).

[5]寇莎.農村城鎮化中搬遷農民就業問題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4,(5).

[6]公維項.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損益補償問題研究[d].廣西師範大學,2014,(4).

[7]肖萬春.中國農村城鎮化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4,(4).

[8]徐永春.中國特色的農村城鎮化研究[d].華中師範大學,2014,(5).

[9]陳培芳.城鎮化進程中地方政府行為研究[d].西南大學,2014,(11).

[10]姜太碧.城鎮化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4,(5).

[11]趙愛玲.建設新農村背景下中部城鎮化亟待解決的十大問題[j].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4.

[12] 張曉燕,白曉梅.農村城鎮化與農業可持續發展[j].廣西社會科學,2014,(1).

[13] 谷永芬,何記東,於風雨.我國農村城鎮化的若干問題分析[j].商業研究.2014,(14).

[14]陳鳳桂,張虹鷗,吳旗韜,陳偉蓮.我國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研究[j].人文地理,2014,(5).

[15]牟小林.中國城鎮化進程及政策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4,(6).

第三篇:城市化進程中失地婦女就業現狀與對策思考

城市化是現代化的標誌,它是指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從農村生活向城市生活的升級轉化的過程。近幾年來,在___經濟發展的大潮中,洪塘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工業化、城市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尤其是園區經濟蓬勃發展,導致土地作為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被大面積徵用,被徵地的農民就業逐漸向非農方向轉變。如何促進被徵地農民實現充分

就業已成為洪塘鎮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成為鎮黨委、鎮政府工作的熱點、難點問題。為此,鎮婦聯緊緊圍繞這一工作中心,緊緊抓住鄉村型農業化向城市型工業化轉型這一時機,急黨政所急,想婦女羣眾所需,盡婦聯所能,面向廣大失地婦女,在調查失地婦女就業現狀、建立勞動力信息庫、加大培訓、進行就業推薦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幫助和引導廣大失地婦女提高整體素質,提高勞動技能,幫助和引導農村婦女實現勞動力的轉移,服務於農村,服務於經濟建設。

一、失地婦女就業的基本現狀

截止2014年6月底,我鎮已被徵用土地

12500畝,佔已有土地面積的40,涉及17個村,共有失地婦女人口1830人,除在校學生,共有適齡勞動力1749人。對這些失地婦女的就業現狀及與就業有關的一些情況進行了綜合分析。

1、失業人數多,失業率居高。1749人中有832人有相對固定的工作單位,351人屬於零時打工,有勞動能力及願望的失業者為398人,失業率為22.8,尤其是40歲以上的婦女情況更加嚴重,這些人文化素質普遍低,無一技之長,學習能力弱,而且這一部分人家庭普遍生活負擔較重,其失業率達到60,由此可以看出年齡和技術已成為就業的最大制約因素。

2、信息不暢,就業門路不寬。從就業渠道看,已就業的婦女中絕大多數都是通過自己或親朋好友的介紹獲取就業信息,尋求就業崗位,極少數人是通過勞動力市場獲取就業信息的,就業信息來源渠道狹窄。從獲取的崗位看,多為小商小販式的農村三產行業,少數人在當地企業務工,在企業務工的也多從事簡單的裝配和裝卸工作,就業領域不寬。並且普遍反映職業穩定性差,流動性大,多為臨時性就業。

二、失地婦女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

分析一下,失地婦女就業困難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文化和技能素質低。失地婦女普遍文化素質低,失地婦女中國小以下文化佔42.4,國中文化佔53.6,高中以上文化僅佔8.2。技能素質也較低,掌握一技之長的只佔14.9。接受就業培訓少,從去年開始,區、鎮婦聯共舉辦各類培訓班5期,參加培訓的失地婦女一共只有196人,而且許多還是處於一種被動地接受培訓。她們現有的素質技能狀況直接影響到其自身的就業能力,難於滿足非農產業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往往只能從事簡單的裝配工作,從事餐飲和個體小商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就業領域狹小。

2、觀念較保守,轉變慢,一時難以適應新的就業環境要求。一是依賴性較強,自主創業意識淡薄。多數失地婦女普遍依賴性較強,缺乏主動尋找就業機會及創業的積極性。在失地婦女中,有自主創業意向的僅佔3.8,要求政府幫助就業的則佔到43.6。二是就業期望值較高,不能切合自身實際。失地婦女普遍都不考慮自身素質和技能實際,希望找到一份既輕便又自由,收入又高的工作,一般都不願從事較髒、較累和較苦的工作,並且大多數人還不適應企業嚴格和規章制度,認為在企業務工不自由;在就業區域選擇上,都要求在鎮區域範圍,不願外出就業。失地婦女的素質和觀念現狀,給婦聯的就業培訓、就業指導、就業推薦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壓力和困難,有時婦聯辛辛苦苦組織了婦女進行了培訓,千方百計進行了就業推薦,可她們就業時卻挑三揀四,要求頗多,使用工單位感到很為難。

3、工業化、城鎮化水平偏低,制約了對就業的需求。改革開放以來企業一直是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的主要陣地,但隨着經濟發展大環境的變化和企業自身發展結構的調整,近年來企業吸納就業能力有所減弱,我鎮也不例外。雖然我鎮企業近年發展態勢良好,工業化總體水平在不斷提高,但同發達區域工業相比較,我鎮工業總體素質不高,工業現代化水平偏低,企業缺乏規模效應,形不成產業鏈和集聚效應,這既制約了經濟總量的增長和規模經濟的形成,又降低了企業就業吸納能力。

城市三產服務業是城市化進程中轉移勞動力就業的主要領域。如在發達國家僅社區服務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就達就業份額的20—30,發展中國家社區就業份額也達到12—18。由於受區位條件的制約,我鎮的城鎮化整體水平較低,鎮區基礎設施、公用設施建設較差,市場、信息、服務等設施不完善,城鎮集聚度較低,相應的三產服務不完全,城鎮化應有的規模效應及對促進就業的拉動作用末能充分發揮。

4、就業信息渠道不暢通,就業激勵機制不健全。就業信息渠道暢通和就業激勵機制健全,是促進失地農民最終走向市場就

業的前提和基礎。我鎮勞動力市場建設剛剛起步,對農民的就業、失業登記制度剛剛開始,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雖已通至各村,但村鎮之間、企業與勞動力市場之間、企業與勞動力之間缺乏有效的信息傳遞渠道,勞動力的供給與市場崗位需求信息不能得到及時的反饋和對接。這些都直接影響到失地婦女的就業指導和就業推薦。就業激勵機制不健全,首先是對企業招收本地婦女

缺乏應有的激勵機制,企業樂於使用外來務工人員,除了她們好管理,會吃苦外,更在於企業使用了外來民工可以避免傳統就業制度帶來的缺陷,降低了企業用工成本。其次是對失地婦女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缺乏應有的政策支持和激勵機制。失地婦女有自主創業願望的只佔3.8,大多數失地婦女則表示連想都不敢想。這一方面是因為失地婦女自身素質技能素質較低,資金缺乏;另一方面是政府缺乏相應的扶持政策來促進失地婦女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更沒有對自主創業成效顯著者給予獎勵的激勵機制。

5、就業竟爭激烈。一是隨着我鎮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正在加速增多,在末來幾年,我鎮將成為___市中心城的新城區,農業勞動力將隨之全部轉向非農產業。可見,失地婦女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二是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湧入。據統計,目前我鎮約有外來人員已達2萬多人,與我鎮常駐人口已基本持平,有各別村外來人員已超過本村人口,客觀上擠佔了我鎮勞動力的就業崗位。

6、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之後,為失地農民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就顯得十分迫切而重要。這既是保障失地農民基本生活、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也是解決失地農民後顧之憂,促進勞動力在更大範圍內流動的需要。當前,社會保障體系很不健全,養勞保險制度還處於低水平,就業保障制度、失業保險制度和醫療保險制度都末能建立。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一定程度制約了失地婦女自主創業和外出就業。

三、妥善解決失地婦女就業問題的幾點建議

1、要充分認識失地婦女就業的極端重要性。離開農村不再種地成為城市居民,是許多農村婦女的夢想。隨着工業的發展和城鎮建設的推進,農村大量土地被徵用,許多農民沒土地了,應該説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對許多沒有一技之長難以在城裏或企業找到工作的失地婦女來説,形勢一下子變得更加嚴峻了,雖説一畝三分地對於近郊的農民而言,並不是其收入的主要來源,但是失去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立足之本,失去了最穩定最可靠的社會保障。特別對於40歲以下的失地婦女來説,核心問題就是就業。只有就業了才能養家餬口,才能在社會和家庭中有地位,才能體現婦女的價值。因此無論從維護家庭、社會的穩定,還是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來講,都必須高度重視失地婦女極端重要性。

2、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建設步伐,不斷擴大就業。解決失地婦女就業的根本出路在於發展,特別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只有經濟發展了,城鎮化水平提高了,才能不斷提供就業機會。大力開發服務性的行業,因為服務性的行業婦女就業的機會相對多些,政府要多開發公益服務崗位,發展個體經營性崗位,爭取後勤服務崗位和援助性崗位,發展非正規就業勞動組織,鼓勵失地婦女開辦服務社、加工場,為商品銷售、家政服務、嬰幼兒(老人、病人)護理等提供服務,把服務領域做大做寬。

3、加快勞動力市場建設,為失地婦女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要將失地婦女統一進行登記,及時掌握失地婦女的流向、流量、就業種類、就業狀況等信息,分析和預測就業形勢和發展趨勢,定期發佈就業信息。建立統一的就業政策和制度,要加強與企業用工單位的聯繫,為企業與勞動力之間搭建一個互動的平台。

4、加強教育培訓,提高失地婦女的就業競爭力。一是要加強教育引導,轉變擇業觀念。雖説婦女失去了土地,一夜之間成了“工人”、“市民”,身份變了,但她們的思想觀念、文化技術素質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與工人、市民的差距還比較大。要解決她們的就業問題,還得先解決她們的擇業觀念問題,否則勞神費力組織的培訓,來者稀稀拉拉,千方百計爭取的就業崗位,做者寥寥無幾,出現了“皇上不急太監急”的尷尬局面。

轉變擇業觀念,要靠新聞媒體的大力宣傳,要靠教育培訓的灌輸,還要靠制度措施來規範引導就業行為,要督促企業必須使用經過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勞動者,使“先培訓後上崗”成為慣例,成為共識。克服政府要實現充分就業,就是讓人人就業

,就是統包統配的錯誤觀念,提供的就業崗位都應向廣大婦女公開,實行竟爭上崗,讓那些有就業願望有勞動能力的實現就業,逐步克服依賴思想,改變對政府提供的就業機會不珍惜的狀況,形成靠市場機制實現就業的意識。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就業培訓體系。失地婦女要從一產走向二產、三產業,從農村走向城市,從村民走向市民,必須經過“脱胎換骨”的艱苦歷程,而就業培訓則有助於縮短這一過程,實現這一轉變。要高度重視失地婦女的培訓工作,各級婦聯組織要緊緊圍繞這一中心工作,本着為廣大婦女姐妹服務的思想,婦聯要協調各方力量,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形成若干教育基地,努力為失地婦女服務,努力為政府排憂解難,這樣才能更充分體現出婦聯作為黨和政府聯繫婦女羣眾的橋樑紐帶作用。要搞好失地婦女的就業培訓,除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各級婦聯努力工作,就業培訓體系完善,經費師資保障有力外,更重要的是廣大婦女要有興趣願參加。當前一些培訓之所以對失地婦女吸引力不大,有她們觀念落後、文化跟不上、眼光不夠遠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培訓本身的問題。因此要根據失地婦女講實際的特點,以實際就業培訓為目標加強培訓的針對性,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的聯繫,提高培訓質量和實效。要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技術技能基礎開展不同類型、不同週期的培訓。對年齡較輕、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可組織職業培訓,培訓的時間可長些;對年齡較大、文化程度較低、無技術基礎的,可組織一些家政服務、編織、護理、餐飲、服裝等方面簡單的培訓,培訓時間可短些;對那些開過小商店、小飯店、小服裝店有一定基礎和創業願望的積極開展創辦小企業和非正規就業組織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經營管理能力培訓。要加強對培訓的有關優惠政策的宣傳,做到家喻户曉,增強培訓的吸引力。

解決失地婦女的就業問題是新時期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新的任務,各級婦聯組織更應該義不容辭。我們相信,只要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各級婦聯努力工作,各部門密切配合,廣大婦女姐妹們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失地婦女的就業問題一定能夠得到很好地解決。

第四篇:微灌技術在現代化進程和節水農業中的地位與發展戰略建議

微灌技術在現代化進程和節水農業中的地位與發展戰略建議

(摘要)

李光永

(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北京 100083)

1、微灌在節水農業與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

(1)微灌技術是一種最為節水的精細灌溉技術,這是眾所周知的。微灌能夠有效地控制每一株植物的灌水量,微灌技術是灌溉水利用率可達90%以上,微灌自動化灌水程度高,田間管理工作量少;微灌可改善作物生長環境,提高產量,改善品質。

(2)微灌是一種環境友好的灌水技術。微灌不僅可以提高肥料和農藥的使用效率,減少化學物質的施用量,有效防止地下水污染,同時還可以利用污水(地下滴灌)或微鹹水灌溉,並且微灌在防止沙漠化、生態改良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微灌技術在減少農田污染、沙漠化治理、荒漠綠洲農業、改善西部生態環境、水土保持等方面也將發揮巨大的作用。

(3)微灌更是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微灌是一種集機械化、自動化灌溉有機結合起來的現代農業技術,是促進區域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的重大技術之一。微灌技術的發展符合中央的、國家的宏觀經濟、宏觀決策、政治穩定。

2、國際微灌發展態勢

(1)近二十年,微灌面積平均每年都以33%的速度增長,發展中國家的微灌發展速度驚人。從1981年開始至今,全世界微灌面積目前已達3,767,154公頃,以色列、約旦、塞浦路斯、南非、西班牙、澳大利亞、法國美國(5%)等國微灌面積佔灌溉面積比例超過5%。美國微灌面積已達1,050,000公頃,佔世界總微灌面積的27.9%。印度近十年間微灌面積增加了372%。

(2)地下滴灌技術日趨成熟,已成為研究熱點之一。加利福尼亞州大學灌溉技術中心主任david oske予言:灌溉的未來將是地下滴灌!地下滴灌有着其它灌水方法無可比擬的優點,如基本沒有地表蒸發,灌水利用率高,更為重要的是而可利用生活污水灌溉和沒有地表大田滴灌每年的滴灌帶回收和鋪設問題。美國從80年代後期,開始研究和與推廣地下滴灌,對地下滴灌理論、技術和管理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已成為世界地下滴灌面積最大的國家,達150萬畝。

(3)微灌理論研究更注重田間灌溉管理理論基礎和對環境的友好性研究。微灌條件下作物-水-肥(藥)-土壤-關係模型、微灌灌水器的抗堵塞機理與田間運行方式、各種作物對微灌技術的適應性、經濟性田間評價、微灌技術標準與經濟

水平、生產效率的適應性研究等已成為研究重點。

(4)與本國經濟水平相適應的微灌設備及自動化設備的研製開發成為各國開發的重點。

(5)注重研究的連續性與長期性。從1972年,美國便開始了一項個龐大的微灌研究項目(w128項目),一直持續到今。最近一期五年計劃,來自15個州的大學、研究所、推廣站、農業部的幾百位科學家參與了研究;以色列70年代便開始了確定微灌主要作物最優灌溉制度的研究,進行了250多項灌溉試驗。美、以、加、澳等國通過長期得試驗研究,已提出了各自的階段性的微灌規劃設計與田間管理技術指標和措施。

3、我國微灌的總體水平與差距

微灌技術受到廣泛重視,應用日益普及。形成了長江以南以温室大棚微灌為主,果樹微灌為輔,山東、東北、華北温室大棚蔬菜、果樹微灌並進,西北以棉花、果樹為主,其次為荒山和道路綠化、荒漠化治理的大局面。全國微灌面積已達400萬畝。

微灌產品門類和系列基本配套,形成了灌水器、管材與管件、淨化過濾設備、施肥設備、控制及安全裝置等五大類微灌設備,基本可滿足各類用户(林果、温室大棚、大田、道路綠化、荒山綠化、園林草坪)的需要,質量也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但是我國微灌技術的發展還不容樂觀,微灌面積佔總灌溉面積比例僅為0.5%。已落後於與我國在水資源、人口、土地面積、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相類似的印度,與我國節水灌溉發展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不相適應。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認識--對微灌在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和西部開發與改善生態環境中的作用和地位缺乏必要的認識。

(2)技術--對指導微灌健康發展的應用基礎理論研究不夠,對適宜我國國情的微灌技術形式和體系、不同微灌形式的適宜範圍和條件缺乏深入的研究。

(3)設備--微灌設備關鍵技術均為受到各國企業專利保護或保密,我國微灌企業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對技術訣竅缺乏必要的研究,還基本處於仿製階段;設備品種門類、規格系列不全,質量檢測體系和標準體系不完善;世界幾個最著名的企業均已在或即將在我國建立工廠,我國微灌企業將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危機。

(4)制度--現行政策不適應微灌的健康發展,沒有形成適宜微灌發展的管理和推廣技術體系。

4、微灌技術發展戰略與未來發展的重點領域

微灌技術是集現代農業、高分子材料與加工、精密機械製造、自動化等技術於一體的高科技技術。

戰略上,全面認識微灌在節水農業與農業現代化建設和提高農民收入中的地位與作用,建立微灌全面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加強微灌技術基礎研究,增強研發創新能力。制定一些鼓勵發展微灌的國家政策,建全和完善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立完善的標準化體系與質量監督體系。

近5-10年微灌技術研究與技術創新重點領域:

(1)微灌基礎理論研究

? 微灌作物-土壤-水分-養分關係

? 不同作物不同地區微灌的生產效率及最優水分養分管理實踐

? 地下滴灌技術應用基礎及關鍵技術(如堵塞、苗期灌溉、埋深、鹽分積

累與淋洗、灌溉施肥制度、流量變化、滴頭和滴灌帶間距、鼠害、系統運行管理等技術)

? 微灌灌水器流道水力學與抗堵塞機理

(2)微灌設備研製開發。兩個主攻方向:

? 傳統微灌系統設備的完善與改進。其目的是追蹤世界先進水平。

? 自動控制系統(控制網絡、控制器、自動閥、施肥設備, 田間信息

採集)開發

? 全自動過濾器組

? 壓力補償灌水器

? 單元調壓設備

? 產品系列規格完善(如灌水器系列、壓力調節器系列、注肥裝置系

列等)

? 滴灌管(帶)擠出生產線機電一體化與精密模具加工

? 開發研製一次性更加廉價的微灌設備,使系統設備畝投資由目前的400

元以上(一次性滴灌帶構成的系統)降低到百元左右或甚至更低。其目的是創制適合我國國情的微灌技術。

在不降低(或略降低)微灌系統水力性能的前提下,通過材料創新、

配套創新、技術創新,使“貴族化、奢侈化”的微灌技術“平民化、廉價化” 。如低水頭超薄壁滴灌系統,温室大棚小直徑或超薄壁滴灌管帶系統等。

【作者簡歷】

李光永,男,1963年9月生,山西平遙人。1983年7月畢業於太原工學院農田水利工程專業,獲學士學位。1995年9月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農業水土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1983.9-1995.9在山西省水科所從事節水灌溉技術研究、規劃設計和推廣工作,1993.12-1994.4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持續農業灌溉研

究所從事調虧灌溉技術合作研究,1998.5-1999.5 在以色列農業研究組織從事節水農業合作研究。現任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水利系主任、中國以色列國際農業培訓中心副主任、農業水土工程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

任中國水利學會農田水利專業委員會微灌工作組副組長、中國水利企業協會灌排設備分會副理事長、國家節水灌溉(石河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委員會委員、遼寧水利科學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農業水土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現為美國灌溉協會(ia)會員,美國農業工程師學會(asae)會員。曾任中國水利學會農田水利專業委員第三屆微灌學組副組長,第四屆微灌學組常務副組長。

自1983年以來一直從事噴微灌技術的研究工作,熟悉國內外噴微灌技術研究的新進展,在噴微灌系統規劃設計、噴微灌設備、噴微灌水力學及灌溉管理等方面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並取得了較豐富的成果,95年以來先後主持的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滴灌土壤水三維運動機制及其高效調控系統模式》、《滴灌條件下水鹽運移特性與高效調控技術研究》、《紊流滴頭設計理論與抗堵塞滴頭設計》等3項,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温室微灌系統關鍵設備及產品研製與產業化開發》、《大田微灌系統關鍵設備及產品研製與產業化開發》子課題《壓力補償滴頭研製開發》等2項,國家863計劃項目《噴微灌設備研製》子課題《全自動過濾器與壓力調節器研製》1項,國家十五攻關項目《温室智能化環境控制》子課題《灌溉施肥一體化設備開發》1項,山西省九五攻關項目《地下滴灌系統研究》1項,國際合作項目《利用重力滴灌技術提高果園水利用率的示範研究》、《利用現代灌溉和果樹管理技術提高華北平原水利用率和水果生產率示範研究》等2項。完成的成果先後獲2014年山西省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年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014年北京市政府教育成果二等獎、2014年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一等獎、2014年校優秀成果獎、2014年校教改成果二等獎、1993年山西省水利科技進步一等獎。

主編著和參編科技專著、教材10部,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申報或獲得國家專利8項(發明專利2項)。2014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

【通訊地址】北京清華東路17號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郵編:100083;電話:010-62736273;傳真:010-62736273;e-mail: 或

第五篇: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及對策研究

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及對策研究

作者:趙朝指導老師:閻曉菲

摘要:我國的農村現代化進展迅猛但由於管理體系不暢、資金來源不足、扶持措施不力、治理模式不適,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日趨突出建議“十一五”期間統籌“生產發展、生活改善、生態良好”目標,在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和轉移支付力度的同時充分引入市場機制,並採取以下措施:點上治理和麪上規劃並重,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基礎體系建設,採用多種手段扶持有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行,在工農業生產中貫徹循環經濟理念並倡導污染集中治理模式。

關鍵詞:農村現代化; 環境問題; 對策

research on china' s r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rural

modernizing process

author: zhao chaoinstructor: yan xiao-fei

abstract:china's rural modernization progress rapidly but the management system is not smooth, insufficient funds, support measures ineffective, governance mode of discomfort,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 increasingly prominent suggestions "eleven five" period and "production development, life improvement, ecological good" target, increase financial input in and transfer payments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roduction of market mechanisms, and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point and surface treatment planning to pay equal attention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use a variety of means to support the infrastructure and operation, implementing the concept of circular economy in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promote the centralized pollution control mode

key words:rural modernization;environmental problems;countermeasures 農村環境是與城市環境相對而言的,是以農民聚居地為中心的一定範圍內的自然及社會條件的總和。農村環境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支持者一直是城市污染的消納方。長期以來,山於工業化程度低、人口密度較小、環境容量較為富餘,我國農村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部分地區的荒摸化、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污染問題並不突出。近年來,我國在城市環境口益改善的同時,農村污染問題卻越來越突出,尤其是在工業化、城鎮化程度較高的東部發達地區的農村。各種污染不僅影響了數億農村人口的生活,而且威脅到他們的健康,甚至通過水、大氣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終影響到城市人口。“十一五”到2014年將是我國農村現代化進

程最快的時期,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勢必成為全國性的突出問題。因此,本文將重點分析東部發達地區現代化進程中的污染問題並提出未來在全國層面上的對策。

1.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三類環境污染問題

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有賴於農業迅速穩定的增長。傳統農業不具備這種能力,出路在於把粗放低效、封閉自給型的傳統農業改造為需要大量技術、資金、物質投入的現代農業,依靠現代工業作為支撐”

[1]。讓農業、農村和農民實現現代化,必須用現代工業來改造傳統農業,也就是要用現代工業思維和方法把農業和農民納入到工業企業生產體系中來,走農村城鎮化、農業工業化的道路。我國農村的現代化實際上就是生產方式的工業化、人口分佈的城鎮化、經濟體制的市場化。改革開放以後,我國農村開始了口新月異的農村現代化進程,農業、農村、農民都發生了鉅變:農業文明本來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環境和諧文明,但在現代化的集約生產中發生了變化,具備了現代工業的污染特徵;同時,在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中,農村的產業結構和農民的居住方式也發生着根本性的改變。尤其在一些發達地區,以鄉鎮企業形式為主的第二產業已經取代農業成為農村的第一產業;而人口居住口益集中使得小城鎮乃至自然村建設口益城市化,這些都使城市環境問題也在農村普遍出現。根據近10年來的全國的環境統計年報、農業部環境監測中心農業環境質量監測數據庫資料及有關普查,可以將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污染問題總結為以下三類。

1. 1農業污染

我國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的開發已接近極限,化肥、農藥的施用成為提高土地產出水平的重要途徑,加之化肥、農藥使用量大的蔬菜生產發展迅猛,使得我國已成為世界上使用化肥、農藥數量最大的國家。據2014年《中國統計年鑑》,

-2化肥年使用量4 637 萬t,按播種面積計算,化肥使用量達40 ,遠遠超

過發達國家為防比化肥對土壤和水體造成危害而設置的22.5 -2的安全上限。而且,在化肥施用中還存在各種肥之間結構不合理等現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僅導致農田土壤污染,還養化的成因分析表明,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污染源主要來自生活污水和農田的氮、磷流失。其中太湖面源污染物對tn的貢獻率已超過1/ 3,對tp的貢獻率接近1/3。農藥年使用量約130 萬l,只有約1/ 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進入了水體、土壤及農產品中,使全國9. 3 萬k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並直接威脅到人羣健康。2014年對16個省會城市蔬菜批發市場的監測表明,農藥總檢出率為20%~60%,總超標率為20%~45%,遠遠

超出發達國家的相應檢出率。這兩類污染在很多地區還直接破壞農業伴隨型生態系統,對魚類、兩棲類、水禽、獸類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脅。化肥和農藥已經使我國東部地區的水從常規的點源污染轉向面源與點源結合的複合污染。

1.2生活污染

設施建設普遍未能跟上:大部分城鎮只重視編制城鎮總體建設規劃,忽視了與土地、環境、產業發展等規劃的有機聯繫,規劃之間缺位或不協調,農村聚居點則缺少規劃,使城鎮和農村聚居點或者沿公路發展,形成馬路和帶狀集鎮,或者與工業區混雜。小城鎮和農村聚居點的生活污染物則因為基礎設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邊環境中,造成嚴重的“髒亂差”現象。例如,每年產生量約為

1.2 億l的農村生活垃圾兒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產生量超過2 500 萬l的農村

生活污水兒乎全部直排,使農村聚居點周圍的環境質量嚴重惡化。浙江省環保局2014年進行的局部調查表明農村聚居點的環境質量除了大氣污染指標外其餘屍經劣十城市[2]。程度高的大工業和重工業比重較小,受鄉村自然經濟的深刻影響,這種工業化實際上是一種以低技術含量的粗放經營為特徵,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反積聚效應的工業化,村村點火、户户冒煙,不僅造成污染治理困難,還導致污染危害直接。目前,我國鄉鎮企業廢水cod和固體廢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佔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的50%以上,而且鄉鎮企業佈局不合理,污染物處理率也顯著低於工業污染物平均處理率。

與鄉鎮企業存在類似污染問題的是近些年來在人口密集地區尤其發達地區蓬勃發展起來的集約化畜禽養殖。居民消費能力強和農牧業的發展空間受到限制,使集約化畜禽養殖場快速發展。據國家環保總局2014拜漢寸全國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進行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及大氣也對人羣健康造成了極大威脅。

1.3工業污染

另外,農村山於污水灌溉和堆置固體廢棄物,大量承受了工業污染的轉移,導致了土壤的重金屬污染以及延伸的食品污染。我國污灌面積山1978年的約4

22ooo km增加到2014年的30ooo km,約佔全國總灌溉面積100 c。全國因固體房棄物堆存袖佔用或毀捐的農田為1 3 mkm2山於我國農村污染治理體系尚未建立,環境污染不僅將迅速“小污”變“大污”,而且已經“小污”成“大害”,給作為弱勢產業的農業和弱勢羣體的農民帶來了顯著的負面影響:中國農村有3億多人喝不上乾淨的水,其中超過團是山於非自然因素導致的飲用水源水質不達標;中國農村人口中與環境污染密切相關的惡性腫瘤死亡率逐步上升,從1988年的0. 0952%oo上升到2014年的0. 1126 %oo對於基本排除在醫療保障制度之外的農民,這是極大的威脅。

總之,在農村現代化進程加快的今天,對農村環境污染,如果沒有及時採取相應對策,將嚴重阻礙農村的社會發展和農民的福利改善。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環境問題是中國社會長期存在的二元社會結構的產物。所謂“二元社會結構”,是指在整個社會結構體系裏,明顯並存着比較現代化的和相對非現代化的兩種社會形態,這是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一

[3]般特徵。在中國,山於長期存在的分割城鄉的户籍制度以及重工抑農的“剪刀差”經濟發展戰略,二元社會結構的表現更為突出。在二元社會結構下,農村的環境保護長期受到忽視,環保政策、環保機構、環保人員以及環保基礎設施均供給不足。在現代化進程中,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凸顯,一方面是山於發展方式不當:過於注重經濟目標,因此在擴大集約化農業生產和發展鄉鎮企業之初基本不考慮環境約束,單位產值污染物排放量顯著高於城市(僅就第一、二產業的產值比較,這個特徵也是顯著的。這與農村的農業生產產業鏈短,高附加值環節集中到了城市和鄉鎮企業技術含量低、資源型產業比重高有密切關係);另一方面是山於經濟與社會未能協調發展:社會發展落後於經濟增長,而農村包括基礎設施、管理體系等在內的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供給制度缺失,導致農村極易“小污成大污”和“小污成大害”[4]。

2.造成我國現代化農村污染的原因

我國的農村現代化進程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工業優先增長和依託工業的現代化農業快速發展,二是居民在空間分佈上迅速集中。

工業優先增長和依託工業的現代化農業快速發展,使農村的產業結構從自然和諧型轉變成自然危害型,農村原有的具有強大環境自淨能力的自然循環被破壞;居民集中使得原本可以自然消納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環境自淨能力成害。不僅如此,農村的各類環境污染也呈現出與城市污染迥異的特點。以農業生產導致的面源污染為例,其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排放主體的分散性和隱蔽性。與點源污染的集中性相反,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的特徵,它隨流域內土地利用狀況、地形地貌、水文特徵、氣候、天氣等的不同而具有空間異質性和時間上的不均勻性。二是隨機性和不確定性。例如,農作物的生產會受到自然的影響(天氣等),因為降雨量的大小和密度、温度、濕度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化學制品(農藥、化肥等)對水體的污染情況[5]。

2. 1環境管理體系及農技推廣體系難以應對污染問題

只能對受害地監測.很難監控排污源等情況。我國的環境管理體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點源污染防治上的,對農村污染及其特點重視不夠,加之農村環境治理體系的發展滯後於農村現代化進程,導致其在解決農村環境問題上不僅力量薄弱而且適用性不強[6]。目前,我國的農村環境管理體系呈現以下特點:環境立法缺位、農村環境管理機構缺乏、環境保護職責權限分割並與污染的性質不匹配、基本沒有形成環境監測和統計工作體系。我國目前的諸多環境法規,如《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對農村環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體困難考慮不夠。例如,目前對污染物排放實行的總量控制制度只對點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對解決面源污染問題的意義不大;對規模普遍較小、分佈較為分散的鄉鎮企業的污染排放監控,也山於成本過高而難以實現[7]。

2. 2財政渠道的資金來源不夠,污染治理不力

必須注意到,城鄉分治戰略使城幣和農村存在看嚴重的不公平現象。具體到環保領域,主要指城鄉地區在獲取資源、利益與承擔環保責任上嚴重不協調。長期以來,中國污染防治投資兒乎全部投到工業和城市[8]。城市環境污染向農村擴散,而農村從財政渠道卻兒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環境管理能力建設資金,也難以申請到用於專項治理的排污費。山於農村土地等資源產權關係不明晰,致使農村的環境資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屬性”,造成兒乎沒有有效的經濟手段,對農業生產中社會收益大於私人收益的部分給予一定補償,對社會成本大於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費用,實際上鼓勵了農村居民採用掠奪式生產方式。2014年後執行的新的排污費制度在集中使用上仍然沒有考慮農村污染的治理。

2. 3扶持措施不力.污染治理的市場化機制難以建立

我國對城市和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污染治理,制定了許多優惠政策:如排污費返還使用,城市污水處理,建設時徵地低價或無償,運行中免税免排污費,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污染治理設施建設還可以申請用財政資金對貸款貼息等。而對農村各類環境污染治理,卻沒有類似政策。山於農村污染治理的資金本來就缺乏,貸款授信程度低,建立收費機制困難,又缺少扶持政策,導致農村污染治理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的市場機制難以建立[9]。

2. 4治理模式不適,農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農村的三類環境污染,套用解決城市污染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污染的主要手段即末端治理的方法都存在技術、經濟障礙。除了面源污染難以收集污染物外,其它類污染用末端治理常會出現既治不起也治不淨的情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污染治理山於其污染排放的集中性、污染物相對的單一性和企業經營相對的大規模等特點,末端治理方法在多數情況下是適用的甚至最佳的。而農村的生活污染、鄉鎮企業污染以及集約化畜禽養殖場污染,採用末端治理則會因為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和運行的“最小經濟規模限制”、“低處理率限制”以及“高折舊率限制”而不可行[10]。

結論

與其環境問題解決壓力大並存的是其財力充足、民意統一,即其可能的治理能力較強。因此,發達地區在近期開始大規模解決其農村環境問題既有需要也有可能。

參考文獻

[1] 洪人用,馬芳馨.二元社會結構的再生產—中國農村而源污染的社會學分析[j].社會學研究.2014, ( 4) : 1-7.

[2] 西奧多·w舒爾茨(美).改造傳統農業.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3] 陸新元,熊躍輝,曹立平等.農村環境保護與“三農”問題[j].環境保護2014,(9):15-21.

[4] 周樹新.城市化.浙江省推進經濟與環境“雙贏”的戰略選擇[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13(1):59- 64.

[5] 樂小芳,來勝基,萬勁波.論我國農村環境政策的創新iji.中國環境管理.2014 ( 3) : 14- 18. [6] 陳錫文.環境問題與中國農村發展[j].管理世界.2014,(2);5-8.

[7] 賈蕊,陸遷,何學鬆.我國農業污染現狀、原因及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4, 8( 1) : 59-63.

[8] 陸新元,熊躍輝,曹立平等..農村環境保護與“三農”問題[j]環境保護.2014(9):15-21.

[9] 李蓓蓓.農村環境污染的原因及治理對策分析[j].西安則經學院學報.2014, 18( 1):60- 63.

[10] 張春良,呂蒲城.控制農藥污染保護農業可持續發展[j]植保技術與推廣.2014, 21( 2) : 33-34.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shixibaogao/drmvl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