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學生作文 >

我最喜愛的歷史人物作文【精品多篇】

我最喜愛的歷史人物作文【精品多篇】

我最喜愛的歷史人物作文【精品多篇】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作文 篇一

記得有一位思想家、文學家,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當中,他的思想和論著可能不是最出色的,卻以自己的成仁取義讓後人景仰。這就是方孝孺,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最初瞭解他是因為六百年前的那場殺戮,那時便認為他是一個殺身殉道的了不起的人物,可之後又讀了一些書,才拼湊出一個完整的他。

唐代的韓愈“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寫得很好,而方孝孺,卻在很小的時候,就被家鄉人稱為“小韓子”,可見其天資聰穎。父親方克勤對他一生的為人立世有着深遠影響。父親清廉簡樸,體恤百姓,言傳身教在方孝孺的人生觀形成過程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父親死後,方孝孺又遵照父親生前的安排,師從“開國之臣之首”的宋濂學習。宋濂稱讚他是百鳥之中的鳳凰,認為他才思敏捷、端莊凝重,以後所取得的成就必然會超過自己。

一介書生,一代才子。在我看來,他應該在自己的家鄉過着閒適的生活,著書立説,教書育人;與名人隱士談古論今,寄情于山水。可在他的內心深處,卻又渴望着有所作為。正是這樣的想法,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記得他在洪武朝就想為國家盡一份力,不料兩次碰壁,最終也只落得一個漢中府學教授的小官。“三十知未老,已難同少年,功名謝時輩,心事愧前賢”便是他當時心境的真實寫照。到了建文朝,他終於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可這卻是一條不歸路。

我時常在想,如果他當初沒有步入仕途,或許我們現在就能讀到他更多的學術著作。退一萬步來講,如果他當初安心在漢中府學教書,或許一切的一切就不會發生。

在六百年前的那場血雨腥風中,明成祖朱棣從他的侄子建文帝手中成功奪取了皇位,可這畢竟名不正言不順,所以朱棣就想讓德高望重的方孝孺給他寫即位詔書以裝點門面。方孝孺對建文帝忠心耿耿,自然對於朱棣的篡權很是不滿。他沒有理會朱棣,存心要為建文帝鳴不平。他在要寫詔書的紙上寫下了“燕王篡位”四個大字,説:“你就是殺了我,我也不會給你起草詔書的”,朱棣問他怕不怕誅九族,方孝孺卻説誅十族也不怕。朱棣本身就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聽到方孝孺這麼説也很生氣,就把方孝孺的門生故舊也算作一族,全部殺掉,造成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十族之誅。

誅方孝孺十族,死者達八百多人,行刑七日方止。

“降亂離兮孰知其由?三綱易位兮四維不修。骨肉相殘兮至親為仇,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這是他臨行前的《絕命詞》,詩中悲憤的心緒令人不忍細讀。曾經聽到過這樣一種説法,認為方孝孺是中國封建社會愚忠思想的代表。我卻認為他是一個英雄,一介書生為了正義和自己的信念,無懼殘暴的統治者,坦然走向死亡。他死時只有46歲。生命的長度無法掌握,但生命的寬度卻可以擴展。滿腹經綸的才子,成仁取義的英雄,這就是一個完整的方孝孺,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作文 篇二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

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是中華文化中的核心學説儒家的首代宗師,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為儒家文化圈。

春秋時代,衞國有個大夫叫孔圉,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諡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諡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説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不恥下問的意思,就是説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好學。我認為:不恥下問,不僅是一種學習方法,更是一種學習態度。大家常常讚歎別人學術高深時,往往稱他為有學問。什麼是學問?所謂“學問”,即不會就學,不懂就問。只有不斷地學習和求問,才能不斷地豐富和提高自己。堅持學習固然重要,積極求問更屬難能。遇到問題時,既要向年長者去問,又要向年輕人去問;既應向資深的專家學者問,也要向普通勞動者問。

向比自己年輕或職位低的人請教是很不容易的。那麼,讓我們看看被稱為“萬世師表”的孔聖人是怎麼做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孔子説“餘非生而知之者”,有不懂的事情便求問於人。一次,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向人問這問那,幾乎每一件事都問到了。當時有人譏笑他説:誰説孔子是有學問的“聖人”,懂得禮儀?你看,他來到太廟,見什麼人都要問,遇到什麼事都要問。孔子聽到人們對他的議論,説道:我對於不明白的事,遇人必問,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孔子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給我們做了非常好的榜樣。不恥下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都受到人們的讚頌。學而知,問而廣。

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知而好問然後能成才。我們要提倡和發揚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要獲真知識,必得口常開,“遇事一問,必長一智”,問能者、智者、強者,也問不如己者,知識學問才能不斷豐富提高。“多問”與“勤學”是缺一不可的。

只有發揚勤學好問的精神,做知識的主人,才能有所作為。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作文 篇三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在心頭”,李煜可是一位多才的皇帝,可偏偏做了回“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做君王”!

雖然李煜是一個亡國皇帝,但也不失一番讚賞!他愛詞,更愛作詞,但這卻要了他的性命。這位南唐後主在被俘期間,曾做過一首詞:“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欄玉砌應猶在,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首詞雖然傳唱了千古,流芳百世,可卻讓這位君主折送了性命——被宋太宗賜酒毒死了,真是可憐了這位君王!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這位君主的愁緒頻頻出現在我的眼中:只見他獨自站在池邊,身子倚着欄杆,看慣了那秋風蕭索,晚來風急,心中是何等的憂愁?那即將到來的亡國之痛正一步一步銷蝕他的心。這位才人和必要當上這君主呢?到頭來,仍不過是一位“薄命郎”!直叫人傷悲啦!

“古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可見這位才子又在追憶往事了,可夢中越是歡樂,醒來則越是痛苦。可又有什麼法子?他生來就沒得選擇,只能登上那皇位,可他又有什麼能力去挽回那個淪落的家國?他何曾不是悲痛傷心!他只有多那麼幾番詩意,將這發泄出來!

“笛在明月樓”,這位亡國君王已處在了死亡前線,他戰俘在作的詞帶着他那哀思的心情,於情於景。理所當然。估計他的淚水已滴在花上,而他的心永遠含在那笛聲之中!

“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李煜一生可謂坎坷,剛登上皇位幾年便被俘去,雖然封了個侯,實則是被囚禁了。可又因為那首詞的緣故,被那宋太宗賜酒毒死了,真乃“天公不作美”啊!難怪他的詞中皆是“吳山點點愁”呀!

可憐了那個“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為什麼這位後主如此的用情呢?還不是惹得後人“雙袖龍鍾”嗎?

李後主他雖是一個千古難得的奇才,但他最大的遺憾便是做了皇帝。啊,傷心事總鎖在眉頭,傷心事總鎖在筆中!

若真是“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也未曾不好,但卻可憐了這位後主!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作文 篇四

他,鎮守邊疆,保家衞國;他,直言強諫,為國效力;他,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他就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的一生曲折坎坷,兩歲喪父,自幼家境貧寒,和母親隨繼父四處遷徙,刻苦自學,26歲登進士科。因敢於直言強諫,屢遭貶謫,久不重用。後鎮守邊疆多年,使西夏不敢進犯,他説:“胸中自有數萬甲兵。”因推行改革失敗被貶為地方官,最終病逝。他的一生都在為國家,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世人所稱道!

范仲淹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有許多的原因。他少年時家境貧寒、生活艱苦。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理想。他獨自一人外出苦讀,每日只吃一頓飯,數年未解衣就寢。他以這種超越常人的毅力學習數年,終於考取進士。這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被他的學習經歷所深深感染,同時也教育了我:要付出努力,才會有收穫。范仲淹多年鎮守邊疆,使外敵不敢入侵,他雖思念家鄉,寫到“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卻沒因此放棄一絲一毫,保衞着國家和人民,我被他英勇的豪氣所打動。他直言強諫,推行改革,為守舊派所不容,屢遭貶謫,但他沒有因此沉淪下去,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天下為己任,以利民為宗旨,為國家和人民不辭辛苦,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憂國憂民厄思想教育了我,使我意識到我們在生活中要培養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品質,樹立遠大理想,奮發有為,奉獻社會。范仲淹在文學上也有極高的成就,他的文章語言精練、風格明見,是其心智和情感的形象文化。他的《岳陽樓記》成為千古名篇。因此,他成為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范仲淹以他64歲的人生,矢志不渝的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張,超凡脱俗。受到世人景仰。我們要學習他憂國憂民的品質、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作文 篇五

在歷史的文化豐碑中,鐫刻着無數立下豐功偉績的人物,是他們推動了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發展。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諸葛亮,他以其智、勇、忠、貞、廉等諸多美德贏得了身前生後名,世世代代為之傳頌。

我驚歎——驚歎於他的雄才大略,身居草廬之中,卻能將天下三分的形勢分析得如此透徹。

我驚歎——驚歎於他的足智多謀,他並不擅武,卻能不費一兵一卒退敵兵千里。他造木牛流馬,他名成陣圖,他革新連駑,他留給世人太多太多的驚喜。

他有呼風喚雨之能,未卜先知之才。他憑藉鬼神莫測的謀略威震八方,他任借三寸不爛之舌名揚四海。奸臣為之驚心,國賊為之喪膽。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這些神話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在歷史長河裏閃着耀眼的光芒。他,是成功的象徵,“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但他偏偏遇上了一位扶不起的阿斗,給後人留下無盡的慨歎和唏噓。

建安十二年,諸葛亮27正值風華正茂之時,是劉備的三顧茅廬結束了他的隱居生活,正如《出師表》中所説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險之間。他開始輔佐劉備完成他的統一天下之大業,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病逝于軍中,時年54歲。整整二十一年,諸葛亮用它的忠心幫助劉備一步一步打開統一天下的理想之門,可是就在最後一步中卻未能完成劉備的臨終託孤,遺憾而去。

最令人感動的是第一次北伐失敗,諸葛亮在漢中前線向北徵軍團公佈的檄文,公開表示希望今後請將士能勤於攻擊諸葛亮的缺點,才算忠於國家的人。他曾聽從楊洪的建議,急速派兵馳援在漢中和曹操陷入若戰的劉備,以穩定北方防務,徵求鄧芝和孫權的策略;遵從馬稷“攻心為上”的戰略,以為南征蠻夷的主要精神指導。或許這些也是他個人心中早作的決定,但他絕不居功,讓優秀的部屬不要被自己的光芒所掩蓋,使每個人才都能樂於發揮自己的才幹,用心於公事。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時,蜀漢力量最小,但人才最多,所以才有力量屢次向曹魏攻擊。這些優異的人才,的確都是因諸葛亮“不居功,不情才;虛心納諫”的作風,才能獲得。

我欣賞他的智慧,他的忠心,他的廉潔,他的偉大人格深深影響了我。天時、地利、人和無不樣樣精通。我常把它想像成自己心中的燈塔,照亮我前行的路。

戰場上的每一場戰績都證明着他巧用天時地利、人和的智慧,他的一生無人可及。但可惜的是最後一步失敗了,他帶着遺憾結束了他的一生。

一篇《出師表》見證了他偉大的一生,一部八卦圖勾勒了他卓越的智慧,一場空城計再現了他的指揮。是他——一個完美的偉人諸葛亮,讓我如此欽佩,如此仰慕,如此想走近他!

我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作文 篇六

千古江山,英雄輩出:有背父從軍的女中豪傑花木蘭,有統一天下的軍中之王秦始皇,他們可以説是成功者,但是何以成敗論英雄?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卻是兵敗自刎江邊的楚霸王項羽。也許有人説劉邦是英雄,因為霸王輸給了他,但是我卻要説我最喜歡霸王雖敗猶榮的那種氣衝山河的英雄氣魄。

項羽是英雄,這在他年幼的時候就表現出來了。十八歲就力舉千釗卻不學那無用的刀法劍術,而是學那戰場上殺萬人的兵法。而且他是一個爽快仗義的人,許多年輕子弟心服口服,都歸順與他。項羽心眼好,心腸直,敢想敢做,也是英雄本色。鴻門宴上因為心腸好,最終還是放了劉邦,這是多麼豪爽的男子漢氣概,而劉邦一肚子壞水,幾次被霸王打得彈盡糧絕,鴻門宴上對項羽阿諛奉承,極盡獻媚,試想這是男子漢大丈夫所做所為嗎?

項羽是個英雄。他是一個重感情,重情義的人。當四面楚歌時,仍下令保護虞姬,不肯放棄這個被看做包袱的人,最後虞姬自殺身亡時,項羽心如刀絞,傷心欲絕。而小人劉邦被打得落花流水後,竟幾次把自己的兒子踢下車以使戰車速度加快,這是英雄所為嗎?

項羽是英雄。兵敗逃離烏江時,部下勸他騎馬登船,重新東山再起時,項羽長歎曰:無顏去見江東父老。隨後率所剩的二十八名戰士,勇猛殺敵,最後自刎於烏江之畔,這種英勇無畏讓人蕩氣迴腸,難道不是英雄麼?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霸王推翻暴政的遠大志向,力拔山河的英勇神武,還有眷顧虞姬的俠骨柔腸都成為千古歷史的絕唱,也成為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我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作文 篇七

縱觀古今中外千百年來歷史人物,我最喜歡的是我國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生於隋朝末年,是唐王李淵的次子。他年輕時隨父東征西討,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秦王。在玄武門事變後登上了皇位。尤其是“貞觀之治”正式拉開了大唐王朝繁榮的序幕。

在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明白羣眾的力量是偉大的。注意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不獨斷專行,初步確立了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個政府機構之間權利分立的政治管理制度,在七世紀前期與吐蕃聯姻,密切了吐蕃和唐朝的經濟文化交流。

在經濟上他減輕百姓負擔,實行“輕徭薄賦”百姓有了安定的生活,社會經濟就開始出現了繁榮景象。全國新興了許多商業城市,這位古代封建經濟登頂奠定了基礎。

在文化上,唐太宗繼續推行科舉制設“狀元”,分別派玄藏前往天竺取佛經,回來後研究佛、經修建大雁塔,同時派高僧鑑證東渡日本開壇講經和傳播中國文化,同時也學習他國文化和好的東西。由於唐太宗個人修養及天賦極高,在書法同文詞上也頗有名氣,在他大力宏揚和鼓勵支持下,才有唐代書法、文學、藝術之盛。

在軍事上,唐太宗的地緣戰略思想是其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理論上取得了突破,達到一個新高度,跟重要的是在實踐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戰爭上除對討伐高句麗沒有取得勝利之外,其餘的都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唐太宗曾經也犯過錯誤。比如説:強徵民女入宮、後宮佳麗三千人為其所用,玄武門事變殺其兄、其弟,最終奪得皇權。

當然縱觀歷史他雖然有錯,但是我認為他功大於過,因為如果沒有唐太宗,那麼哪來的“貞觀之治”?如果沒有唐太宗,那麼哪來的“合同為一家”?如果沒有唐太宗,哪來的玄奘赴天竺取經,鑑真赴日傳播中華文化?如果沒有唐太宗,那麼哪裏會有大唐王朝的繁榮?他雖有錯,但畢竟是生長在封建社會,是其當時社會造成的七分功勞,三分過錯。所以説,唐太宗應該是一位賢明、德才兼備、愛民的偉大封建君主,他的文才、武功堪稱歷代封建君主之最。

所以我非常喜歡唐太宗這個歷史人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zuowen/pm5jw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