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學生作文 >

我看魯迅作文【精品多篇】

我看魯迅作文【精品多篇】

我看魯迅作文【精品多篇】

我看魯迅作文900字 篇一

翻開厚厚的相冊,映入眼簾的便是這張我最珍貴的照片。那是我在魯迅的私塾三味書屋拍的,照片上我甜甜的微笑定格在那一瞬間。魯迅是我最敬佩的作家之一,能坐在他用過的硬木書桌前留念,這是我最有幸近距離的一次珍貴的回憶。

早些天聽爸爸説我們要去紹興玩,到那去看看魯迅紀念館,我很是興奮,自從讀過魯迅的幾部經典作品《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阿Q正傳》、《故事新編》以後,我特有一種想從他的全世界路過的感覺,去深入的瞭解一下他的童年求學的地方到底是怎樣的呢?

終於到了目的地三味書屋,書房正中懸掛着“三味書屋”匾額。南牆有個圓洞門上面有一副小匾,題“停雲小憩”,正中掛着一幅畫,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下伏着一頭乖巧的梅花鹿。樸素的八仙桌,高背椅子,東北角正是魯迅先生當年用過的那一張書桌,我快步上前,似乎都要把鼻子貼在桌子上了,清楚地看見了刻在書桌右下角那個“早”字,無情的歲月,終將無法絕跡魯迅留下的堅韌意志,雖然字已經有些淡了,但可以醒目的看到,那一橫,一豎,不是不經意間刻上的,而是貫穿了魯迅強烈鬥爭精神的傲骨之靈魂。“早”這個字無不是魯迅一生奮鬥的目標,時時早,事事早!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正是他的愛國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如同性情剛烈的牛對敵人,抱以橫眉冷對,對人民懷着滿腔熱忱。在那腐敗的年代,他毅然拿起文學這杆槍,“解剖”別人,“解剖”自己。我的身上如同注入了一股暖流,在這寒冬,迎面有一股撲鼻的清香,這不是臘梅花嗎?我的腦海裏呈現出滿樹都是花,像琥珀雕成的,花瓣如同冰薄一樣透明,冬日的一抹陽光使得整棵樹發光了似的,真是白裏透光呀!突然我愉悦的想象似乎融會貫通了,再仔細想想魯迅先生的小説裏好像也説過後院有梅花,難道這棵樹存活到了現在,那真是奇蹟呀!他的靈魂就在臘梅花裏,正盛開,正怒放,臘梅花就是魯迅,魯迅就是臘梅花,他們同樣敢於迎風傲雪,同樣冰清玉潔,同樣頑強不屈。是啊,我也要像他們一樣,珍惜清晨,珍惜每一天,做“東風第一枝”,我如夢方醒,停止了想象,卻收穫了很多,臉上掛着甜甜的微笑。

不知道何時,爸爸舉起相機,“咔嚓咔嚓”給我拍下了這張照片,這是一張珍貴的照片,給我帶來的美好回憶!

我看魯迅作文 篇二

魯迅無疑是近百年中國文壇中最具份量的作家,然而對我們而言,卻象是一個“戴着面具的陌生人”。

怎麼會這樣呢?中學課本中魯迅的文章是所有作家中最多的,選修中又有蕭紅詳細寫魯迅先生生活狀態的文章,“陌生”又從何談起呢?

首先看對魯迅的評價。我們所熟知的評價無外乎“尖鋭”、“批判黑暗”,剩下的就是一些溢美之詞。這些評價固然很準確,可千篇一律的評價並不能加深我們對作品的理解。何況對於文學作品而言,思想遠重於內容,這些對內容的評價只觸及血肉而無法深入骨髓。而作品的思想性又可分為時代性和永恆性。時代性並不是重點,因為相隔幾十年,畢竟不同。只有那些體現人性中種種善惡的文字才會永遠閃耀。“作品完成的時候,作者就死了”。我們看文字作品不應該僅侷限於那個時代的背景,也不能僅僅探索作者寫作時是怎麼想的。偉大的作品會使不同的讀者產生各種各樣的細微感受。説白了,這些評價,成了魯迅作品的一張厚厚的面具,阻擋我們的視線。

其次看課本中所選的文章。幾篇文章中只有《祝福》是小説。各種文學體裁中,我認為最能體現思想的是小説。對於散文,可能更多地抒發什麼情感,或説明什麼道理。而小説可以在一個半架空的世界裏使作者更自由地設置重重“機關”,藴含深意,進而造就不朽的傑作。所以我覺得理解小説對理解一位作者尤為重要。而課本選文也許是為了降低難度,只有一篇小説。

最後要看讀者。無論你愛或不愛,作品畢竟就在那裏,而讀一遍與讀十遍的效果肯定大相徑庭。除了讀者主觀的原因外,客觀因素也不容忽視。畢竟每個人的經歷、志趣、愛好不同,再加上讀幾十年前的文章,自然會感到生疏,不適應,沒多大興趣。(這點朱自清的《背影》更突出,很多學生都認為文章並不很好)

我一開始讀魯迅也是如此,不僅覺得他的文字晦澀,而且出於一種反抗權威的心理,認為他只是徒具虛名。相比於魯迅,徐志摩那樣的文字顯得更親切,更容易抓住初次見面的讀者的心。後來知道魯迅與徐志摩、梁實秋等人均有“交鋒”,語文課本甚至不錄梁實秋的文章,這令我又平添了幾分厭惡,當然那時並不知道他們因何而交鋒,也不瞭解文字與政治、階級、立場掛鈎。後來看了《狂人日記》,課本中學了《藤野先生》,又看了《朝花夕拾》,逐漸認可了魯迅的文字。然而真正的轉折卻在《祝福》。

《祝福》裏冷冷的筆調,祥林嫂悽慘的經歷,“我”優柔而糾結的內心。這篇小説是可以真正讓不同的讀者從自己內心產生不同共鳴的'文章,昭示出的人性善惡才是可以不朽的東西。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也許我們與魯迅相距太遠,經歷相差太多,又隔着迷霧與面具。用心讀,總會讀出與他人不同的感受。

我看魯迅作文700字 篇三

這個名字如此熟悉,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便紮根於記憶中。

這個名字那麼陌生,已經是很久很久以後,卻仍只是個名字。

魯迅先生,請原諒我少年的單純與稚氣,只怪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不懂得太多無奈與絕望;請原諒我此刻的困惑與不解,只怪我的生活太過安逸,不明白太多憤慨與悲哀;請原諒我曾經的散漫與自私,只怪我的旅途未歷風雨,不知道生命何其短暫,責任何其重大……先生,請允許剛開始思考的我慢慢向您的心靠近,試着感受那偉大的熱度。

您是我敬畏的人。從前是因為您站得太高,太遠,模糊的印象讓我產生敬畏。如今,我努 力向上攀爬,渴望更近、更清晰地認識您,然而直到現在為止,我只是發現,對您的敬畏更多更多了。

您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這是毋庸質疑的。可我更願意拋開這些空洞的稱號,因為我知道,您只是一箇中國人,一個有思想、有骨氣、有人性的中國人。無法想象,那是怎樣的混亂的年代啊,那是怎樣的墮落的社會啊,那是怎樣的愚昧而懦弱的民族啊!我慶幸自己生活在這和平的年年歲歲中,但也為難以體會您的心靈而深感遺憾。我只是試着,試着感覺那交織了無數情感的熾熱的心,一種不能用言語訴説的感情,只能像這樣,像這樣化作我對您深深的敬畏。

世上的人們常談論起您,對對錯錯,是是非非,沒有一個定論。而我——一個涉世未深的小丫頭,實在不敢妄加評論。您在我心目中,簡單又複雜,平凡又偉大,如一個耐人尋味的謎。對於您,我仍無法清晰地瞭解,只是一遍遍讀着您的東西,反覆推敲着您的文字,儘可能準確地揣摩您犀利的話語,仔細地發現您敏鋭的目光,深切地感悟您燃燒的情感……

當我努力向您的心靠近時,周圍瀰漫着沉重而壓抑的空氣。但是我嗅到了,我真的嗅到了——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的氣味。我似乎能聽到心臟有力地跳動,我似乎能觸摸到心底的滾燙,那樣的熾熱,必藴涵着一種力量,源於人性的精神的力量!

我,仍在這樣凝固的空氣裏,努力,努力,試着親近那顆熾熱的心……

我看魯迅作文900字 篇四

冬日裏格外燦爛的一天,我們全家人一起去越城遊玩。車輪緩緩地滾動,微醺的陽光温暖着我們,整個車裏歡聲笑語。

到了魯迅故里後,車輪慢慢停下來,家人們陸續走下車,一眼就看到了魯迅的肖像,一家子趕忙過去拍照,不亦樂乎。

“咸亨酒店”,那是魯迅作品《孔乙己》裏有寫的,"温一碗醇香的黃酒,來一碟入味的茴香豆",彷彿故事裏的人物全部浮現在我眼前,文章深入人心,聽説現在還改造擴建,變成了五星級酒店呢!

正在我出神時,一瞬間,我的耳旁傳來密密麻麻的説話聲、吵鬧聲和哭聲,我甩了甩腦子,終於回過神來,快步走在小街上,跟上他們的隊伍。

走了幾分鐘,就到了魯迅故里,檢了票,就進去了,門額上掛着魯迅祖父周福清“翰林”匾額,到了大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大大的三個字“德壽堂”,“積善有德,福祿長壽”就是它的意思。雄厚有力的筆勁,正楷的字,十分威武。左側壁上還掛着周福清的治家格言《恆訓》可見魯迅的家中有良好的家風,受益匪淺。

再走進的是香火堂,祭祀祖宗的地方,中間上方掛有《德祉永馨》匾額,意指德行和福氣淵源流長。還掛了魯迅祖父周福清和他兩個夫人的神像,其中一個是魯迅的親祖母,在桂花樹下講故事的就是看着面目蒼老的祖母,兩人的神態目光炯炯,莊嚴華麗,端莊而不失風雅,在封建社會裏,原來執行着一夫二妻的名義,女性是多麼卑微啊!

走出來,看見了第二層樓房,爸爸説:“是被當做繡房或閨房等,魯迅家沒有女兒,所以,應該是用來當繡房用的吧。”

後面還看了許多古代的生活用品,牀、桌椅、書架、洗臉架等……

最好玩的是三味書屋與百草園,想起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的“不必説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何首烏根、覆盆子都映在我眼前,心裏澎湃洶湧,像波浪滾滾的大海,像將要噴發的火山,巖漿砰得爆發了出來,跟我的心情是一樣的,瞭解了魯迅的家風和封建社會的生活風俗,我很高興,覺得自己大豐收了,魯迅的一生無比輝煌,但這種輝煌是在經歷過風雨和磨練才能成就的,我們應該學習魯迅的堅韌不拔的精神!

回來路上我想了許多,也改變了以前的學習態度,一家人看着燦爛的夕陽,如畫一般的霞光,如仙境般的風景,如痴的家人,如醉的我,就這樣慢慢的駛過……

我看魯迅作文 篇五

記得曾有人説過,魯迅先生是中國第一位“文體家”。何為“文體家”?我想,“文體家”們的一個標誌就是他們在抒發自己所思所感之時,不會忽視自己的表達技巧:用何體裁承載?如何遣詞造句?怎樣鋪排情節?而當一個“文體家”老練如魯迅,他的這些技巧卻是無形而有形了——書這頭,你正為跌宕的情節、精妙的比喻而按自己長——書那頭,魯迅老先生的小鬍子下也為這一安排染了一層笑意。一個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問題,是魯迅選擇敍事的角度——也許這一方面的用心已太深地融入了作品了。

雖然魯迅那龐大的作品系統裏所選用的敍事者,即文章中的“我”,千種萬樣:有主人公、有親歷者、有敍述者、有的甚至通篇無“我”,但我覺得只需分為兩類則好:一類是記憶中温情的“我”;另一類是現實中尖鋭的“我”。

先説前者,典型的例子便是《社戲》、《故鄉》,再往前溯還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這些文章中,魯迅的題材往往是自己童年在農村的生活經歷,因此這“我”也大多是誠實可考的自己。近年來常有人説要“還原魯迅”,那個脾氣有點倔卻不難相處的魯迅;那個快樂時會“打個旋兒”朋友滿天下的魯迅;那個閒來時翻翻美學對女人衣飾評頭論足的魯迅——我覺得可以從讀這些文章開始。這樣的文章裏,魯迅是鮮活、熱乎乎地存在在那裏的,在那片愚昧而淳樸的農村土地上:在那兒的水裏划船,在那兒的夏夜看戲,在那兒頑皮也在那兒淡淡惆悵。一方面,這文章中温情的“我”摘掉了魯迅頭上那頂“反封戰士”一類的大帽子,給我們看一張淺笑着回憶往昔的臉,讓讀者由病態的“敬怕”魯迅轉而愛戴魯迅;另一方面,我想,也只有這温情的魯迅中的“愛”,才是他鬥爭的動力源泉——為了這土地和土地上的父老鄉親。

而另一種“我”卻是使魯迅終究成為魯迅了——否則他不過是亂世中文字了得的好隱士。這一種“我”來自魯迅天生的敏感、洞察,使其有一種冷嘲熱諷於故事之上的才能。譬如《孔乙己》,雖説敍事者是小夥計,但字裏行間彷彿還有另一個“我”——作者自己:這個“我”不僅僅看老闆的白眼、看孔乙己的窘態、看眾生的醜相,甚而看小夥計如何一步步地加入取笑、厭惡孔乙己的行列,加入世上的惡俗。另有一篇《示眾》,如朦朧詩句,沒有小説中常有的那個“我”,只有散點透視成的片段——但這“我”卻又無處不在——或者解開一片虛偽給讀者看看,或者輕笑兩聲眾生的愚昧,或者苦痛于敏鋭的作者捕捉到的絕望。

若這要懂魯迅,我想首先得懂他筆下之兩種“我”:一種如每個凡人温情而眷戀,叫我們愛;另一種有他的偉大,高瞻遠矚於時代之上,叫我們敬。

我看魯迅作文700字 篇六

一張消瘦的面孔,兩道鋭利的目光,表情極其嚴肅,無絲毫笑意。每當提起魯迅這個名字,我的眼前就會浮現出這樣一張臉,一幅我心中魯迅先生的肖像。我讀的幼兒園和國小都是以魯迅而命名的,使得我從小就對魯迅有所瞭解。魯迅先生是我心中最崇拜的人之一,我很小就讀過他的很多作品,譬如《祝福》、《藥》、《孔乙己》。他寫的作品,對人物、背景等的描寫十分生動形象,讀着他的作品,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我早在幼兒園,就聽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魯迅的名篇。那時的我,聽是聽了,但不懂得思考,只是純粹地聽。現在把這篇文章重新倒出來,再仔細的咀嚼一番。先生童年的純真與快樂讓我羨慕不已。輕輕閉上眼睛,百草園可口的桑葚,高大的皂莢樹,三味書屋嚴厲的教書先生,書桌上清晰地刻着的“早”字,一齊湧了上來。

然而,先生的一生並非都如童年那般美好,魯迅生活在中國歷史上最陰晦黑暗的時期。人民看見無辜者的血從劊子手刀尖流淌而下,卻仍是麻木的表情,甚至有人用血裹着的饅頭治病、想盡辦法去吃別人的肉!

魯迅震怒了,他放棄醫學舉起了筆。他要登上思想舞台,用文筆向舊思想挑戰,以一個鬥士的形象發出了深深的《吶喊》,人民心中沉睡已久的新思想終於被喚醒了。魯迅仍舊要用筆戰鬥下去,驅趕迷信和愚昧,振興中華民族,為中華崛起而努力,去奮鬥!

魯迅先生的一生有許多被後人敬仰的名著,讀他的作品往往有點苦,不是一遍就能讀懂的,只有細細地品味,慢慢地思考,才能讀出其中的優美之處來。可以説,“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對他自己一生的寫照。魯迅早已逝去,但他的靈魂永遠在天邊微笑,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

我輕輕閉上眼睛,彷彿又看到魯迅從古城紹興的遠處走來。魯迅的精神在人們的心目中永垂不朽!

我看魯迅作文900字 篇七

母親的書桌上終年擺着一尊鑲嵌着魯迅像的瓷盤。聽母親説,“焚書坑儒”,可是沒燒魯迅的書,書店裏除了毛澤東選集馬恩列斯全集,剩下的就是魯迅全集赫然擺在那裏。

魯迅,一個神聖的名字,像所有被推到高處的神話人物一樣,在魯迅周圍始終有一種威懾的氣氛和蠻橫的力量,壓迫着我不敢雙眼直視他。他是作為一個不可言説的奇蹟存在的。

在那個風雲變幻,災難深重的年代,為了拯救陰霾籠罩的舊中國,魯迅先生沉思着、探索着,“眾人皆醉我獨醒”,做出了堅定的選擇,用筆來代替手術刀,摘除中國人封閉頭顱裏思想的毒瘤。有人説魯迅先生的文章不是很過硬,可沒有人敢説他的思想精神神不過硬。那精神到今天還閃爍着鋒利的光芒。

説到魯迅精神,這個我是知道的,就是以筆為投槍和匕首,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痛打落水狗,毫小妥協地向一切黑暗勢力挑戰,“一個都小寬恕!”,“橫眉冷對於大指,俯首甘為孺了牛”,“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貴的品格,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與之相聯的形象便是孤憤、激昂、單槍匹馬。前面是一眼望不到頭的明槍,身後是飛蝗一般放不完的冷箭,簡言之,魯迅的一生是戰士的一生。

魯迅先生古文古詩寫得極好,可他並不尊唐崇漢,他給中國文學的大河開闢了一個新的支流。他不會因為舊物的羈絆而停止探求新事物的步伐。新文藝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他都站在最前面。他獨自在黑暗中摸索着,常常“碰壁”,碰扁了鼻子。他無時無刻不在探求着、實踐着。他以最大的力量,把最簡單的文字、感情、思想,容納在一兩千字裏,像一塊玲壠的瘦石,但永遠新鮮,永遠清晰,永遠軟中透硬,永遠厲害而不粗鄙,有着一顆手榴彈的力量。

魯迅先生是相信進化論的。他有一顆純潔的心,關愛着青年們,有時甚至是溺愛。他相信新一代的。青年必定是新中國的棟樑,必定有出息,就用自己的手把他們一個個托起來,唯恐自己的`光芒遮住了他們。

中國人民虔誠地崇拜着魯迅。因為他是在國人需要精神支柱的時候挺身而出,頂天立地地站在華夏大地上的。魯迅先生的精神,至少讓三代中國人靈魂受到洗禮。魯迅先生的精神,滲透了中國的每一寸士地。他偉大,他堅強。

魯迅精神並沒有隨着時問的推移被人們淡忘,它已經播散到每個中華兒女的心裏,激勵着我們直血現實,勇於反省自我,不斷前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zuowen/z4l54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