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學生作文 >

南京會考作文食趣精品多篇

南京會考作文食趣精品多篇

南京會考作文食趣精品多篇

南京會考作文食趣 篇一

全中國遍地的燒烤攤,但要在裏面挑出最好吃的,首先要回避大城市,其次,不要相信美食點評APP。

我家樓下就有好幾家燒烤店。小城市的燒烤店無非就是——房子低矮,衚衕昏沉,門口還有亮着店名的霓紅燈,特有市井氣息。昏暗、小霓虹燈、小旅館、小燒烤。我們一家人就循着這個院子,把港城的燒烤幾乎都吃了一遍。

記得味道還不錯的一家叫“阿宋燒烤”。最早的時候,阿宋在街頭擺攤兒,用35塊錢一個的爐子打游擊,城管來了,隨時想跑就跑,攤子都可以不要。就丟下我們這些顧客仍吃着,城管也就無計可施。阿宋告訴我們,他被城管收過7個爐子,有時候城管來收,他就幫城管拿,説:“爐子燙,我幫你拿。”

阿宋這兒最有特色的是烤海腸。海腸關鍵是要喝到裏面的海腸汁,為了保留着汪水,啊宋用的是最地道的S型穿腸大法。海腸會在烤中蠕動,等它快不動了,趕緊撤香料離火,汁水最足,味道最好。要想不浪費汁水,就要仰着頭吃。

出去旅遊我們一家人也愛吃燒烤。在北京,大家是晚上吃燒烤,一看就是剛下班。但在武漢,便可以在燒烤攤前感覺受到一種明顯的“時差感”——有人一副剛起的慵懶樣子,甚至還穿着睡衣,但有的人就是全靠的西裝皮鞋,明顯已經上了半天班。不同時區的人聚在一起吃烤串兒就特好玩。

母親常説“一家人一起吃的才是燒烤,一個人吃的只是飼料”。吃了那麼多家燒烤,在很多地方,燒烤就是那片區域的一張臉,代表着那兒的某種氣質,經歷和記憶。

燒烤這東西就是這樣,它不像其他美食,大家看看怎麼做怎麼好吃就完了。人一看見燒烤就會自然發酵出自己的回憶。所以,有一種説法是——最好吃的燒烤永遠都在我家樓下。

我們常説燒烤有煙火氣,其實是因為它有燈火,煙和好吃的。把這些表象都剔除掉,剩下的是人們嚮往實實在在的温暖和美好,每個人都能在這裏面顯出原形。沒了這種煙火氣,人生就是一段孤獨的旅程。

漸漸地,我對燒烤產生了一種迷戀。這種迷戀中有嬉笑怒罵,柴米油鹽,人間戲夢,滾滾紅塵。燒烤之戀,有味,有料,更有趣。

南京會考作文食趣 篇二

濟南老城區的街角有一家小麪館,雖小,但温馨而安靜。那 是一個陰雨的下午,我在小巷中到處溜達,霧氣濛濛的,小雨酥酥的暈在臉上,舒服熨帖。不知是緣分還是偶然,在肚子空空時一眼望見了這家小麪館。靜悄悄拉開門簾,沒有往常飯店的煙酒氣,如同進了一個小小的家,面香瀰漫,絲絲入扣,直接滲透到鼻子深處,給肚腸與心靈以温暖的撫慰。老闆娘坐在木椅上,臉上帶笑:“來點兒熱面?”聲音輕柔,完全沒有店面女老闆的那種潑辣。我點點頭,悄悄找了個靠窗的凳子,落座,窗外的雨,輕輕地飄,頭頂暖黃的燈光照在木桌光滑的邊角上,輕閃着,後廚的爐灶聲起了,刀切菜碰撞着案板的聲音,鍋中清湯沸騰的聲音,還有收拾碗筷清脆的碰撞聲,交織在一起,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温暖的食趣。

不一會兒,面端上來了,滿滿一大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面細如白線,翠綠與亮白的葱花,如一顆顆打磨的晶亮的玉珠,散落在面間的縫隙中,再配上對半切開的一個土雞蛋,一片片精細撕開的雞肉,黑亮而富有彈性的木耳,香醇可口的雞湯組成了這樣一碗亮晶晶,香噴噴的雞絲麪。我的味覺頓時打開,感覺的口水都要流出來。視覺和味覺都達到了頂點的喜歡,對於這碗麪。眯了眯眼,享受片刻,又嗅了嗅這香氣,無上的滿足。放下木筷,撈起一排細面,吹一吹氣便迫不及待地放入口中,面煮得入了味,有本體的順滑,又有了雞湯的香醇,嚼碎了咽入肚子裏,五臟六腑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感,再配上一勺熱湯,幾縷雞肉,瞬間整個世界都瀰漫了一股暖香。不知是因為飢腸轆轆,或是因為雞湯麪的美味,我吃掉了整整一大碗,就連湯也一點也不放過。遞給老闆娘十塊皺巴巴的紙幣,走出了門外,雨停了,陽光在頭頂,閃耀暖暖的。

平淡的生活中,在這樣熨帖的天氣裏,吃上如斯的美味。感覺人間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如此食趣,如此美好的人生!

南京會考作文食趣 篇三

讀到蘇軾的一首詩:“織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在宋朝時,饊子都寫成了詩。明朝時,李時珍寫道:“寒食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麪,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我的家鄉淮安,茶饊最為著名。

淮安茶饊創於清朝後期,因為當時做的最好的人姓岳,又名“岳家茶饊”如今,茶散仍是流行,挨家挨户都愛吃。

説是茶饊,其實是面做的。小時候常看別人炸饊子,將面反覆揉,然後疊,壓扁,塗上少許油,用刀切成條,有時撒上芝麻,用筷子盤成形狀,放入鍋中炸即可。待金黃時撈出,只見一根根細如金絲的饊子,還冒着油,許多根繞在一起,成團狀。

我們小孩站在旁邊,總是口水直流。人們也總會給我們一團,掰開一根,咬下去,脆,香,到嘴裏還有餘香,吃完一根總是不自覺的又想拿一根,它似有魔力的,在不停地驅使我吃,似越吃越香,越來越脆,吃着吃着就沒了。再吃饊子時,我總會想換種形式,將饊子掰成各種形狀,直的,彎的,感覺吃出來的味都不同,吃着更香,彎的更脆。有時特意將饊子弄成棒狀,與夥伴相互打鬥,幾根饊子打在一起,酥脆相互交織,但打掉了總會心疼半天,打過的散子,經過相互融合,吃起來又有所不同,味更美了!又將饊子弄成魚鈎型,去釣另外的饊子,更是別具趣味,釣起來的好像脆香十足,一包散子常是玩夠了,也是吃完了。

饊子不僅可以幹吃,還可以煮着吃。燒絲瓜時,待要好時,放入饊子(放早了會軟不好吃)時候剛好,帶着脆,但又大多是軟的,吃到嘴裏,本來的香依存。煮吃的饊子也一樣有魔力,往往絲瓜未動,饊子就沒了。

相傳慈禧太后,曾患乳瘤,無方可治,後來有人開偏方:“淮安麻油茶饊四支,荔枝核二枚研末,黃酒二兩,共浸煎,大被矇頭。”慈禧後來真好了,從此淮安茶饊成為清室貢品。

家鄉的茶饊,味美,有趣,隨歷史的長河到今天,中華文化也就流傳千古,如這茶饊有滋有味,越品,文化越有味。

突然想吃茶饊了,想那酥香味了。

南京會考作文食趣 篇四

原來這就是大爺口中的“無辣不成趣”!成都人,有趣!

夏遊成都,暮色將至,信步進了一條老巷。

頓時,火鍋冒騰的煙氣,陣陣飄來;巴蜀粗獷的鄉音,喧鬧起來;濃郁的香辣味,哪裏怕巷子深?

尋桌而坐,鄰桌留着鬍渣的大爺們早已酒到半醉,他們見我是遠客,便七嘴八舌地向我推薦當地的紅椒鍋,説什麼無辣不成趣。熱情難卻,加之被文字所騙,我就要了個辣油淺些的微辣鍋,還特地囑咐老闆娘少些辣。

鍋一端上來,只見紅得亮眼的油上託着幾根長椒,熱烈而張揚地紅着,尾尖如針,肆意渲染着湯的底色。“咕嘟,咕嘟”,湯漸漸沸起來,醖釀着裊裊的辣勁兒。

我急不可耐,不知將筷子涮了多少遍,這木頭都快把辣印入骨髓了。一盤毛血旺終於上桌,早已聽聞它的鼎鼎大名。連忙夾起一塊,滑嫩細膩,入鍋即熟。按着大爺們“七上八下15秒”的口訣,一撈,立刻浸上了鮮味兒,翻騰着滾燙的熱氣兒,入口即化。

瀰漫在脣齒間的氣味攪動着,震顫着,戲弄着味蕾,躁動不安,又引人入勝一秒,香;兩秒,香辣爽口;三秒,只覺辣得要命!南方温婉的水鄉養出的脾胃是嬌嫩的,受不住這狂放不羈的烈,眼淚抑不住,簌簌地往外衝。

辣!

舌頭彷彿觸電了一般,我一邊伸着舌頭狂喘,一邊叫老闆娘送水。她一見我這般,大笑不已,又上了個清湯鍋底。

清湯鍋實是清淡,嘗過那鮮辣,又不甘屈於這無味之味了。

鬼使神差地又把筷子伸向了紅辣鍋。辣!一層層沸騰的辣油歡呼,招搖,對我哈哈大笑,我竟無計可施,一邊牛飲白開水,一邊又享受着這被虐的滋味,不可自拔。

鄰桌的大爺兩頰薰紅,搖着蒲扇,滿嘴辣油,搭着塑料拖鞋的腳往凳上一蹺,嘖嘖讚歎:“咱這兒火鍋,無辣不成趣,整點紅椒才有拈頭!”

吃罷火鍋,去了茶樓。捧一壺茶,嚼着油渣。嘎嘣嘎嘣,聽大花臉咿咿呀呀地唱,也極為有趣。

問食趣生從何處?必出自有趣之人。

成都人不急不忙,深夜的酒館茶舍還是燈火通明,_九點的早茶店依舊座無虛席。哪有功夫管那時間匆匆,世事繁雜,只知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罷了。

也只有這妙趣橫生的老巷,這充滿真趣的`人,才能孕育出這獨具一格的辣趣,這引人痴醉的食趣吧!

南京會考作文食趣 篇五

真正的美食,是充滿趣味的,即使品嚐完畢,心中仍會存留一絲喜悦。而不像雞鴨牛羊,可大塊大塊撕咬咀嚼,甚是爽快,但吃喝之後,杯盤狼藉,心中沒有留下任何印象,就算是結束了。

螃蟹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充滿食趣的美食。《紅樓夢》中就有一段極詳細地描述了賈府中秋佳節,食蟹垂釣,對詩飲酒的雅緻場面。可惜我年少懵懂,雖説年年吃蟹,但也就是將蟹殼粗魯地掰開,在裏頭亂戳一通,把蟹黃一挑,一吃,剩下的便扔掉了,卻毫不可惜。直到有次看書才瞭解到:原來吃蟹是要用“八大件”的,甚至還有更復雜的食蟹器具。我心中暗驚:好精緻!太有趣了!在好奇心的推動下,我便催爸爸也為我買了一套。

又到了一年中菊黃蟹肥之時,這一次,我極為莊重地把一件件古銅色的器具擺上了餐桌,好像古代的一位祭司,又像現代的一位外科醫生。衝一杯薑茶,滴上幾點蟹醋。面對一隻紅裏透黃的螃蟹,餐桌上已有了種遊戲般的趣味,又有了種匠人般一絲不苟的嚴肅。挑,撥、敲,掀,在我細緻的操作中,時間彷彿停止,天地間的精華好像已凝聚這小小一方空間,蟹肉的細膩,蟹黃的粗獷,蟹膏的軟糯——這真有意思!

又過了一兩年,我懂的知識更多了,才發現:食蟹之趣,不在其味,而在其過程之細緻。十幾路的器具,各有各的用處,哪怕僅僅是挑出一絲蟹肉,敲碎一片蟹殼。於是,食蟹便又升了一個檔次,食蟹之時,從沒見過誰啃咬撕扯;食蟹之人,亦從不會將其吃相與獅虎相比。而《紅樓夢》中的賈府之人,也沒有一味狼吞虎嚥,而是吃蟹之時,還得賞菊,對詩,飲酒才算得上雅趣。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説,蟹早已脱離了眾多美食,與詩賦菊花之流聯繫在了一起。不然,為何是九月時節,菊黃蟹肥呢?食蟹之趣,不言而喻。

在我看來,食蟹能一直從古走到今,富人吃,平民也吃,這以是十分難得了。在近千年的食蟹文化中,一代代人對美食的追求,對細緻完美的追求,對生活淡雅趣味的追求,盡在其中,我們應把這種工匠精神傳承下來,融入生活。

食蟹之趣,不應止於“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zuowen/zlp46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