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廣州濕地保護建設的形勢與對策(精選多篇)

廣州濕地保護建設的形勢與對策(精選多篇)

第一篇:廣州濕地保護建設的形勢與對策

廣州濕地保護建設的形勢與對策(精選多篇)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濕地主要包括湖泊、河流、沼澤、河口三角洲、滯蓄洪區、水庫、池塘、水稻田和淺海灘塗等,是國家生態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我委與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組成聯合調研組,於去年7月至9月,開展了關於廣州濕地狀況與保護的調研。現從廣州濕地保護與建設的狀況、濕地問題產生的原因及採取的對策等三個方面加以介紹。

一、廣州濕地狀況

近年來,我市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許多成果,但一些地方對濕地保護未引起足夠重視,隨意侵佔、破壞濕地的現象時有發生,污染物排放總量攀升,環境質量下滑,形勢相當嚴峻。與xx提出的“着眼於人民羣眾喝上乾淨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的要求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影響了我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安全。

(一)河流遭到破壞

由於在城市建設中填埋佔用河涌河灘地、把河涌用作排污通道、污水處理能力滯後、治理河岸護堤時採取垂直型護壁堤圍的形式等原因,致使部分河流水面縮窄,河涌數量減少,河流和河涌被污染、生態功能遭到嚴重破壞。

(二)老城區湖泊水面面積不斷減少

我市老城區三個人工湖(荔灣湖、流花湖和東山湖)的水面總面積已從原來的105.7公頃,減少至xx年的70.6公頃,減少了33%。水面面積的減少,對老城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影響是很大的。

(三)沼澤逐漸消失

對河流、河涌的硬底化和水泥護壁式改造,使沿岸的沼澤失去了生存條件,面積大幅減少。城市的建設也使市區內原有的沼澤基本消失。

(四)淺海灘塗濕地功能退化

由於不按科學和生態需求條件,大量圍墾灘塗,使這些淺海灘塗的濕地功能逐步退化,也使紅樹林面積急劇減少。20年前,從獅子洋到伶仃洋均有成片茂密的天然紅樹林,但目前僅在南沙坦頭村殘留了3.03公頃。

(五)人工濕地未能得到應有重視

由於人們對待人工濕地的態度主要是從經濟的角度來考慮,使得這些濕地的功能被隨意改變。例如,從1952年到xx年的50年間,我市水稻田面積從18.83萬公頃減少到9.55萬公頃,減少了近50%。山塘、水庫被填埋的情況也十分普遍。

二、濕地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對濕地保護認識不足

通過調研我們認為,雖然我市在濕地保護方面做了一定工作,但這些工作主要還是針對污染治理和改善人居環境方面而做的,濕地還沒有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被認識,被全社會所關注和重視,人們對濕地生態價值普遍認識不足,保護意識淡薄。

(二)濕地保護機構不健全,法規不完善

國家規定濕地保護工作由林業部門牽頭,但由於涉及林業、水利、農業、國土、環保、海洋、城建、規劃、航運、旅遊等多個部門和行業,林業部門如何有效開展工作的問題亟待解決。缺乏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法律、法規,使濕地保護工作無法可依。

(三)城市發展與濕地保護矛盾突出

城市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對土地的需求量急劇增加,作為後備土地資源的濕地首當其衝,存在被大量或被提前和不合理佔用的問題。開發與保護的平衡如何把握,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如何兼顧等都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和通過規劃進行協調。

三、幾點建議

(一)努力提高全社會濕地保護意識

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通知》的精神,把加強濕地保護,恢復濕地生態功能,作為改善生態狀況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件大事,予以高度重視,並切實抓緊抓好。為此,要把加強濕地保護同建設適宜生活居住、適宜創業發展的生態城市的目標結合起來,加大濕地知識普及和濕地保護意義宣傳的力度,動員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濕地保護與建設事業。

(二)做好濕地科研和保護規劃編制工作

開展系統的調查研究,加強濕地的科學研究工作,建立濕地資源信息數據管理系統和監測系統,摸清濕地資源家底,掌握濕地的動態變化,研究濕地恢復與重建的方式和技術手段。在此基礎上,抓緊濕地保護建設規劃的編制工作,突出濕地生態城市的理念,建立規劃指標體系,把濕地保護與建設納入廣州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和城市建設總體規劃。

(三)加大政府對濕地保護和建設的投入力度

濕地保護與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屬於社會公益事業,政府應在政策、資金、科學治理等方面大力支持,起到主導、示範作用。建議在採用工程措施治理河涌污染時,與生物措施配套,着眼於河涌生態功能的恢復。把對海珠區萬畝果林單純的綠地保護上升為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在番禺的濱海濕地劃定保護區域,並在核心區建立自然保護區。加大人工濕地建設的投入,並通過政策引導,動員社會力量加入到人工濕地的建設中來。

(四)堅決制止隨意侵佔和破壞濕地的行為

從維護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利益出發,向子孫後代負責,必須堅持保護優先的原則,堅決克服“先建設,後保護”、“先侵佔,後恢復”的不當做法,對現有濕地實行普遍保護,堅決制止隨意侵佔和破壞濕地的行為。要加快濕地保護與建設的立法步伐,並爭取早日頒佈實施,使濕地保護與建設工作有法可依。對隨意佔用濕地、改變濕地用途或已完成截污工程後仍然向河涌排放污水的,要依法堅決查處。

(五)加強對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

濕地保護與建設是一項牽涉面廣、協調難度大的系統工程。我市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濕地保護與建設工作,積極推行領導幹部抓濕地保護與建設示範點的辦法,及時研究解決濕地保護與建設工作中的問題;支持、幫助林業部門做好組織協調工作,充分發揮各有關部門的優勢,明確職責,團結協作,做好濕地保護與建設工作。

第二篇:環境保護的形勢與對策

環境保護的形勢與對策

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雖然取得積極進展,但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環境管理嚴重滯後,與環境保護任務要求不相適應,為全面落實觀,必須把環境保護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當前環境保護要切實解決好防治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核與放射污染,以及促進人與和諧等突出問題。加強環境保護必須採取有力的對策措施:健全環境保護法規,加強執法力度;健全環境管理體制,完善環境監管制度;建立多元化環保投融資機制,增加環保資金投入;實行有利於環保政策,加快污染治理市場化進程;(請收藏好範文 網:)推動環境科學進步,加強環保隊伍建設;落實環境保持責任制,強化環境保護成果效應。

環境保護 戰略位置 環境污染 生態破壞 污染治理 生態保護

環境、資源、健康被國際社會認為是可持續發展中最值得關注的問題,環境保護是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這是“十一五”時期我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指導方針。我們必須認真貫徹執行,為我國防治污染、保護生態、實現環境根本好轉做出貢獻。

一、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勢在必行

(一)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十五”環境保護計劃指標沒有全部實現,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14年增加了27.8%,化學需氧量僅減少2.1%,未完成削減10%的控制目標。淮河、海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以下簡稱“三河三湖”)等重點流域和區域的治理任務只完成計劃目標的6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遠遠超過環境容量,環境污染嚴重。全國26%的地表水國控(國家重點監控)斷面劣於水環境v類標準,62%的斷面達不到iii類標準;流經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75%的湖泊出現富營養化;30%的重點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不到iii類標準;近岸海域環境質量不容樂觀;46%的設區城市空氣質量達不到二級標準,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數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沒有減輕。全國水力侵蝕面積161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萬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許多河流的水生態功能嚴重失調;生物多樣性減少,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嚴重;一些重要的生態功能區生態功能退化。環境問題突出,土壤污染日趨嚴重。危險廢物、汽車尾氣、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污染持續增加。應對氣候變化形勢嚴峻,任務艱鉅。發達國家上百年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已經集中顯現。我國已進入污染事故多發期和矛盾凸顯期。

(二)當前我國環境管理工作嚴重滯後

環境形勢嚴峻,保護環境緊迫又重要,但目前我國環境保護的法規、制度、工作與任務要求不相適應。一些地方對環境保護認識不到位,重gdp增長,輕環境保護;環境保護法制不夠健全,環境立法未能完全適應形勢需要,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較為突出;環境保護機制不完善,投入不足,欠賬多,污染治理進程緩慢,市場化程度偏低;環境管理體制未完全理順,環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監督能力薄弱,國家環境監測、信息、科技、宣教和綜合評估能力不足,部分領導幹部環境保護意識和公眾參與水平有待增強。

(三)加強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近20年來集中出現,呈現結構型、複合型、壓縮型的特點。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危害羣眾健康,影響社會穩定和環境安全。未來15年我國人口將繼續增加,經濟總量將再翻兩番,資源、能源消耗持續增長,環境保護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因此,必須把環境保護擺上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加強環境保護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堅持執政為民、提高執政能力的實際行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加強環境保護,有利於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實現更快更好地發展;有利於帶動環保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加就業;有利於提高全社會的環境意識和道德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利於保障人民羣眾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人均壽命;有利於維護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為子孫後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因此,必須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環境保護工作,痛下決心解決環境問題。

二、當前必須切實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

(一)以飲水安全和重點流域治理為重點,加強水污染防治

一是要科學劃定和調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切實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建設好城市備用水源,解決好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二是要堅決取締水源保護區內的直接排污口,嚴防養殖業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質進入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強化水污染事故的預防和應急處理,確保羣眾飲水安全。三是要儘快改善重點流域、重點區域的環境質量,加大“三河三湖”(淮河、海河、遼河、太湖、滇池、巢湖)、三峽庫區、長江上游黃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調水源地及沿線等水污染防治力度。四是要把渤海等重點海域和河口地區作為重點,加強海洋環保工作。五是要嚴禁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標的工業污水。

(二)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為重點,推進大氣污染防治

一是要加快原煤洗選步伐,降低商品煤含硫量。二是要加強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新(擴)建燃煤電廠除燃用特低硫煤的坑口電廠外,必須同步建設脱硫設施或者採取其他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措施。三是要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嚴格控制新(擴)建除熱電聯產外的燃煤電廠,禁止新(擴)建鋼鐵、冶煉等高耗能。四是要根據環境狀況,確定不同地區的脱硫目標,制訂並實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規劃。五是要制訂燃煤電廠氮氧化物治理規劃,加大煙塵、粉塵治理力度,採取節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六是要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地熱、生物質能等能源,積極發展核電,有序開發水能,提高清潔能源比重,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

(三)以防治污染為重點,加強城鄉環境保護

一是要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污水處理率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二是要在建設中注重保護自然和生態條件,儘可能保留天然林草、河湖水系、灘塗濕地、自然地貌及野生動植物等自然遺產,努力維護地區的生態平衡。三是要開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超標耕地綜合治理,污染嚴重且難以修復的耕地應依法調整。四是要合理使用農藥、化肥,防治農用薄膜對耕地的污染。五是要積極發展節水農業與生態農業,加大規模化養殖業污染治理力度。六是要推進農村改水、改廁工作,搞好作物秸稈等資源化利用,積極發展農村沼氣,妥善處理生活垃圾和污水,創建環境優美鄉鎮、文明生態村。

(四)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重點,強化生態保護

一是要堅持生態保護與治理並重,重點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二是要優先保護天然植被,堅持因地制宜,重視自然恢復,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天然草原植被恢復、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退田還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治理工程,嚴格控制土地退

化和草原沙化。三是要使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條件相適應,統籌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建設節約型社會。四是要加強生態功能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加強礦產資源和開發的環境監管。五是要做好紅樹林、濱海濕地、珊瑚礁、海島等海洋、海岸帶典型生態系統的保護工作。

(五)以核設施和放射源監管為重點,確保核輻射環境安全

一是要全面加強核安全與輻射環境管理,國家對核設施的環境保護實行統一監管。二是要科學制訂核電發展規劃,核電建設要充分考慮核安全、環境安全和廢物處理處置等問題。三是要加強在建和在役核設施的安全監管,加快核設施退役和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步伐。四是要加強電磁輻射和伴生放射性礦產資源開發的環境監督管理,健全放射源安全監管體系。

第三篇:中國城市環境保護形勢與對策

中國城市環境保護形勢與對策

-----以深圳的環保形勢政策為例

(姓名:魯媛學號:2014071069 學院:三院10級中醫骨傷)

摘要:以深圳的環境保護為例,分析其當前環境保護的形勢和解決相應問題的對策,以方便我們更深層次瞭解和全面剖析中國城市環境保護的形勢與對策,領悟環保問題的嚴峻性,以及及時解決環保問題的必要性,增強應對城市環保問題的信心。

關鍵詞:城市環境保護,形勢,政策

深圳是全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國際化大都市,中國華南第二大城市,位於珠三角東岸,與香港一水之隔。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經國務院批准於1980年8月26日正式設立,到了2014年,深圳已經成為沒有農村的城市。依託於其有利地理位置和國家政策扶植,創造了享譽世界的深圳速度。2014年深圳gdp總量位居大陸第四,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2014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指出,深圳在國內城市中僅次於香港、上海、北京位列第四。2014年9月20日召開的“第八屆中國總部經濟高層論壇”發佈全國35個主要城市總部經濟發展能力排行榜(2014),深圳總部經濟發展能力綜合得分75.8分,僅次於北京和上海,居全國第三位。從深圳我們看到了中國的綠色發展模式——冒出近5000億元工業產值的熱土,卻極少看到滾滾濃煙,大片城市綠地和郊野山林間隔了都市的喧囂,“綠地、綠林、還有綠水”成為商業樓盤最大的賣點,環境質量和生態品位成了政府施政的焦點。但是經濟的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依然伴生着環境的改變甚至惡化,在人們環保意識逐漸增強的過程中,我們來深度剖析深圳所面臨的環境保護形勢以及其應對的措施和政策。

一、深圳所面臨的環境保護形勢

1、水源保護與村鎮經濟發展矛盾日益突出。

全市水源保護區集中於寶安龍崗兩區,近年來水源區內經濟迅速發展,人口激增,一些污染行業如電鍍業、印染業、皮革業、化工業、造紙業增多,排放的各種有害污水加上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都嚴重威脅到飲用水源,使水源水質有逐年下降的趨勢。水庫水質污染綜合指數也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雖然水源水質還符合飲用水源標準,但已經達到非控制不可的危險邊緣。加上深圳是一個缺水城 1

市,水源短缺和水質污染並存將嚴重影響深圳以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2、城市廢水直接排放,造成河流水體發黑發臭。

隨着城市人口的急劇增加,逐年增多的城市污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城區河流有機污染日益嚴重,如流經城區的深圳河、福田河、大沙河等等,有機污染指標已經超出國家地面水五類標準的幾倍到幾十倍。水體嚴重變質,常年發黑發臭,河中魚蝦已經基本絕跡,不僅影響城區景觀和投資環境,還危害沿岸居民的身體健康。[1]

3、城區噪聲居高不下。

一是交通噪聲嚴重,據統計超標率達87%。二是社會生活噪聲污染,夜間施工和餐飲業等帶來的社會生活噪聲直接影響居民的正常生活。

4、城區大氣氮氧化物濃度逐年升高。

近年來深圳市大氣氮氧化物的含量直線上升,主要來源是機動車尾氣排放和餐飲業油煙火煙污染,其濃度水平和超標率均居廣東省各市之首。

5、城市垃圾迅速增多。

據統計特區內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92.4%,特區外生活垃圾部分不能及時清理,垃圾的亂倒、亂堆、腐爛、變質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嚴重影響到深圳市地面水水質。各類建築垃圾和工業固體廢物都構成了對環境的污染。

6、水土流失日益嚴重,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

過去某些土地開發欠合理,工程建設未能採取有效環境保護措施,造成水土流失嚴重。據統計,由於人為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積佔全市水土流失面積的93.27% 因此,“還我青山綠水”已成為深圳人的呼聲。[2]深圳的未建城區高強度開發,植被破壞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一系列的生態問題,破壞景觀,污染飲用水源,淤積河湖,毀壞防洪設施和治澇工程,這是造成深圳洪災的重要原因。 7、城市環境保護工作面臨着一系列新的問題。

中國在許多傳統的城市環境問題還沒有得到基本解決的同時,許多新的城市環境問題又接踵而來。一是城市環境污染邊緣化問題日益顯現。城市周邊地區更多地承擔着來自中心城區生產、生活所產生的污水、垃圾、工業廢氣等污染,城市周邊地區的水體(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土壤、大氣污染問題更為突出,影響了城市區域和城鄉的協調發展。二是機動車污染問題更為嚴峻。中國已經成為

世界汽車第四大生產國和第三大消費國,2014年汽車保有量達到2742萬輛。機動車保有量的高速增長導致的城市空氣污染將是城市發展,特別是大城市發展面臨的嚴峻問題。三是城市生態失衡問題不斷嚴重。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受到了嚴重破壞,生態失衡問題不斷加重,“城市熱島”、“城市荒漠”等問題突出。同時,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退化,進一步降低了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環境承載力,加劇了資源環境供給和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矛盾。

二、應對深圳環境保護的政策和詳細措施

1、採用經濟手段, 制定和實施有利於環保的經濟政策,優化產業結構產業佈局,從源頭上緩解經濟高速發展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壓力。

環境經濟手段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環保要求, 通過調節利益分配, 來提高環境成本, 鼓勵節能治污, 相對而言, 效果明顯, 負作用小。如完善收費政策。一是強化排污收費政策,按照收費標準高於治理成本的原則, 逐步提高二氧化硫排污費、化學需氧量排污費收費標準;二是完善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收費政策,全面開徵城市污水處理費並提高收費標準, 提高垃圾處理收費標準。制定有利於環保的金融信貸政策、税收政策,推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跨流域生態補償與關閉污染企業賠償機制。

制定無償補助的政策,吸引企業發展綠色環保產業,減輕企業負擔,促進環保政策實施。深圳《市政府公報》正式發佈實施《深圳市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辦法》提出採取無償補助和貸款貼息兩種方式,對深圳市企業進行污染防治、生態恢復、新技術開發等6種環保項目進行資助,最高資助額可達600萬元。可獲資助的6種環保項目:一是重點污染源防治,包括技術和工藝符合環境保護及其他清潔生產要求的重點行業、重點污染源防治;二是區域性污染防治,主要用於跨流域、跨地區的污染治理及清潔生產項目;三是污染防治新技術、新工藝及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推廣應用項目,主要用於污染防治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和資源綜合利用率高、污染物產生量少的清潔生產技術、工藝的推廣應用以及生態工業園污染防治項目的建設;四是重點生態破壞治理,主要用於飲用水源地污染治理項目以及其他大氣、水、土壤等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工程;五是重大污染突發事件應急物資、應急設備的儲備;六是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污染防治項目。

2、採用法律手段, 完善環境保護的法治體系。

為了使深圳環保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深圳編制了《環境保護十年規劃和“八五”規劃》,1994年,又以更高的起點和標準編制了《深圳市環境保護“九五”計劃和2014年長遠規劃》。1995年.深圳還專門制定了《深圳市珠江三角洲經濟特區環境保護規劃銜接方案》。1996年,探圳市將環境保護主要目標和措施又寫進了《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及《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14)》。在完善環保規劃的同時,深圳市還十分重視環境立法工作。1992年7月.深圳經濟特區獲得立法權後,市人大審議頒佈了《深圳經濟特區環境保護條例》、《深圳經濟特區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條例》、《深圳經濟特區飲用水源保護條例》等l0多件有關環境方面的法規。深圳市政府也先後制定頒佈了《探圳經濟特區市容和環境衞生管理辦法》、《深圳經濟特區城市綠化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範性文件。[3]

但目前在法律方面所做的仍然不夠,隨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更多的環境問題暴露出來,我們要及時更新完善法律法規,減少法律漏洞,使環境保護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要做的就是一要全面清理環境法律法規,二是修改《環境保護法》,三是修訂相關法律法規。修訂《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和《環境影響評價法》, 制定污染源限期治理管理條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環境監測條例等等。

3、加強環境保護宣傳,提高公共道德,採取措施應對城市垃圾增多,和水土流失等問題。

深圳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搞好河流治理、水源保護和海域整治,強化水土流失的治理,嚴格控制噪聲污染,加強生活污水、垃圾處理和工業廢氣、廢水處理等,使環境質量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仍然維持了良好水平。如對排氣超標車輛實行強制治理,加快發展燃氣汽車,推廣使用清潔能源等措施,努力減少機動車尾氣污染。深圳市在污染治理中積極研究和採用新的技術,減少污染的產生,提高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的效率,如目前正在探索用人工濕地處理城市污水,這一方法不僅成本很低,而且可以在解決水環境的同時兼收美化城市的效果。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增強發展後勁,實現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逐步向發達國家的現代化城市經濟結構趨近,確立了以高新技術為先導,先進工業為基礎,第三產業為支柱的經濟發展戰略,使深圳的產業結構努力發達國家水平。深圳在加

大產業結構升級換代的同時,積極發展高效清潔的二次能源,大幅度提高了電力和石油製品的比例,減少了煤炭的直接燃燒,減輕了環境壓力。[4]

目前深圳已採取措施實現垃圾循環利用。建立健全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和消費者付費制度,引導公眾樹立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價值觀和消費觀,重視資源的綜合利用,減少廢棄物產生。建成現代化城市生活垃圾壓縮式收運系統,到2014年建成300座以上小型集裝箱型壓縮轉運站,到2olo,特區外建成兩座大中型轉運站,提高中遠距離城市生活垃圾運輸效率。 提高焚燒發電處理比率,降低衞生填埋處理比率。發展有機垃圾生化處理、填埋氣體回收利用等項目。構建促進城市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的經濟和產業政策體系,到2014年,全市已建立以水資源、能源及廢棄物循環利用為重點的循環經濟基礎設施體系,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98%,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5%。

4、進一步強化環保監督、監測管理。

一是提高環保準入門檻, 嚴格環境准入。二是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調整, 堅決淘汰污染嚴重的落後生產工藝、生產能力和產品。三是落實污染減排目標責任, 實施嚴格的問責制度。四是加強環保基礎工作。

5、鼓勵公眾參與, 動員全社會力量保護環境。

為保障公民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環保總局發佈了《環境信息公開辦法( 試行) 》, 對環保部門以及污染嚴重企業公開環境信息提出了要求。企業的社會責任包括了環境保護的責任。[5]

三、綜述

從深圳城市環境保護的形勢政策及應對措施來看,城市的環境保護形勢雖然嚴峻,已經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危險邊緣,但是經過多方面的制定政策、採取措施,基本可以控制環保局勢,雖然隨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仍然有很多新的環境問題被發現,但是隨着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提升和科技的進步,城市環境管理進一步深化,我國城市步入生態建設與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的新階段,並向着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探索生態型城市和不斷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向不斷邁進。經過不斷的努力,中國城市環境保護工作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們要對城市環境保護充滿信心,因為在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和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已基本遏制住了環境污染加劇的趨勢,建成了一批社會全面進步,城市基礎設施

較為完善,環境質量良好,環境面貌清潔優美,生態趨向良性循環,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

參考文獻:

[1]周紅霞,加強環保造福人類--淺議深圳環境保護現狀及治理對策[j]特區理論與實踐,1995,10:56-57

[2]熊華武、卓建民,深圳河治理工程中的環境保護[j]廣東水利水電,1998,5:16-17

[3]李燕傑,環境,一筆寶貴的資源--記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市深圳[j]中國環保產業,1997,12:24-25

[4]柯文仲、張小兵、王謹,讓歷史告訴未來--深圳市環境建設紀實,11-12

[5]楊朝飛,中國環境保護的形勢和政策措施[j]中國石化,2014,6:26-29

第四篇:我國環境保護形勢與對策

我國環境保護形勢與對策

2014年07月22日 09:26來源:人民日報

為進一步在全社會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時代主旋律,中央宣傳部、中央直屬機關工委、中央國家機關工委、教育部、解放軍總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在京聯合舉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系列報告會。首場報告9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作題為《我國環境保護形勢與對策》的報告。

問:環境問題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請簡要介紹一下人類認識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探索歷程。

答:環境問題究其本質是發展方式、經濟結構、消費模式問題,根本上反映了人與自然的矛盾衝突。從全球視野看,人類的認識和探索歷程,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沉痛的代價。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付出了沉痛的環境代價。英、美、日等國家曾發生震驚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

第二階段:寶貴的覺醒。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促使人類環境意識覺醒,出現過三本代表性著作《寂靜的春天》、《增長的極限》、《只有一個地球》。

第三階段:奮起的飛躍。以1972年聯合國人類與環境會議、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2014年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2014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等四次世界性會議為標誌,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和延展。問:伴隨着國際環境與發展事業,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經歷了怎樣的進程?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

答:我國環境保護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20世紀70年代初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1972年我國派代表團參加人類環境會議。1973年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提出環保工作32字方針。

第二階段: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92年。把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提出環境管理八項制度。

第三階段:從1992年到2014年。把實施可持續發展確立為國家戰略,制定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大力推進污染防治。

第四階段:從2014年到2014年。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推進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積極探索環境保護新路,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第五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要求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近年來,尤其是“十一五”以來,我國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重要變化。一是強力推進污染減排。國家把節能減排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性指標,“十一五”減排任務超額完成,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由2014年的52%提高到2014年的85%,燃煤電廠脱硫機組比例由14%提高到90%。二是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2014年以來,環境保護部拒批332個、總投資超過1.1萬億元的“兩高一資”、產能過剩和低水平重複建設等項目。三是解決關係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發佈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提高,重金屬、化學品污染等環境問題有所緩解。四是深化污染防治。全國七大水系好於ⅲ類水質比例由2014年的41%提高到2014年的64%;劣ⅴ類水質比例由27%下降到12.3%。有效保障了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期間的環境質量。五是加大農村環境保護力度。中央安排農村環保專項資金135億元,支持2.6萬個村莊開展環境綜合整治,5700多萬農村人口受益。六是全社會環境保護意識明顯增強。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幹部更加重視環境保護,社會各界關心支持和參與環保的氛圍更加濃郁。

問:我們也注意到我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如何準確加以判斷和把握?答:發達國家一兩百年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近3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中集中顯現,呈現明顯的結構型、壓縮型、複合型特點。老的環境問題尚未解決,新的環境問題接踵而至,環境質量改善與人民羣眾的期待還有不小差距。

pm2.5問題引起公眾普遍關注。按照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全國70%左右的城市不達標。今年年初,受極端不利氣象條件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出現長時間、大範圍、重污染霧霾天氣。

水污染問題依然突出。2014年,十大流域中劣ⅴ類水質比例佔10.2%,61個重點湖(庫)中24個劣於ⅲ類標準。地下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不達標,農村仍有2.98億人飲水不安全。

生態保護和農村環保亟待加強。生態系統退化,水土流失嚴重。全國近60萬個行政村大部分沒有環保基礎設施,每年產生生活污水90多億噸,生活垃圾

2.8億噸。污染源普查結果顯示,農業源排放的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分別佔全國排放總量的44%、57%和67%。

環境風險不斷凸顯。全國排查的4萬多家化學品企業中,12%距離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不足1公里。電子廢物、工業廢物、醫療廢物和危險廢物產生量持續增加。

問:造成我國目前環境形勢嚴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我國環境形勢嚴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唯gdp的政績觀尚未得到根本扭轉。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環境保護仍處於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

二是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進程中的環境壓力日趨強化。我國粗放工業模式尚未根本改變,產業結構重型化特徵明顯。我國已成為世界上能源、鋼鐵、水泥等消耗量最大的國家之一,主要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消費結構快速升級,不可持續的消費行為日益盛行。如果不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勢必帶來更大的環境壓力和生態風險。

三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環境壓力進一步加大。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社會要求我國承擔更多環境責任的壓力日益加大。我國對外產品出口承擔了巨大的生態環境逆差。

四是環境管理體制不順、能力支撐不足和法制不健全問題比較突出。一些制約環保事業發展的體制問題依然存在,環保隊伍薄弱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環保監管力量與日益繁重的環保任務越來越不適應。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需加修訂,“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問題長期沒有得到解決。

第五篇:周生賢:當前我國環境保護形勢與對策

周生賢:當前我國環境保護形勢與對策

2014-7-10

7月9日,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第一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系列報告會》上,作了題為“我國環境保護形勢與對策”的報告。以下根據報告主要內容整理。

我國對環保的認識和探索經歷了哪些階段?

環境問題究其本質是發展方式、經濟結構、消費模式問題,根本上反映了人與自然的矛盾衝突。從全球視野看,人類的認識和探索歷程,主要經歷了工業革命以來的沉痛代價階段、寶貴的覺醒階段和1972年聯合國人類與環境會議以來的奮起飛躍階段。縱觀世界環境保護的歷史,每一次重大環境事件的發生,都會推動環境與經濟關係的重新調整。

我國環境保護起於20世紀70年代初,也經歷了從認識到實踐的不同階段和過程。從1972年我國派代表團參加人類環境會議,1973年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提出環保工作32字方針,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是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92年,把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提出環境管理八項制度。從1992年到2014年是第三階段:把實施可持續發展確立為國家戰略,制定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大力推進污染防治。第四階段是2014年到2014年這10年,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推進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積極探索環境保護新道路,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第五階段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要求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階段。

我國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發生了哪些重要變化?

國家把節能減排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性指標——“十一五”減排任務超額完成,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由2014年的52%提高到2014年的85%,燃煤電廠脱硫機組比例由14%提高到90%;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2014年以來,環境保護部拒批332個、總投資1.1萬多億元的“兩高一資”、產能過剩和低水平重複建設等項目;關係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得到初步解決——發佈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提高,重金屬、化學品污染等環境問題有所緩解;污染防治得到深化——全國七大水系好於ⅲ類水質比例由2014年的41%提高到2014年的64%;劣v類水質比例由27%下降到12.3%。有效保障了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期間的環境質量;農村環境保護力度在不斷加大——中央安排農村環保專項資金135億元,支持2.6萬個村莊開展環境綜合整治,5700多萬農村人口受益。

第 1 頁 共 4 頁

總之,全社會環境保護意識明顯增強,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幹部更加重視環境保護,社會各界關心支持和參與環保的氛圍更加濃郁。

如何判斷和把握我國環境形勢嚴峻的一面?

發達國家一兩百年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近3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中集中顯現,呈現明顯的結構型、壓縮型、複合型特點。老的環境問題尚未解決,新的環境問題接踵而至,環境質量改善與人民羣眾的期待還有不小差距。

pm2.5問題引起公眾普遍關注。按照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全國70%左右的城市不達標。今年年初,受極端不利氣象條件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出現長時間、大範圍、重污染霧霾天氣。

水污染問題依然突出。2014年,10大流域中劣v類水質比例佔10.2%,61個重點湖(庫)中24個劣於iii類標準。地下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不達標,農村仍有2.98億人飲水不安全。

生態保護和農村環保亟待加強。生態系統退化,水土流失嚴重。全國近60萬個行政村大部分沒有環保基礎設施,每年產生生活污水90多億噸,生活垃圾

2.8億噸。污染源普查結果顯示,農業源排放的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分別佔全國排放總量的44%、57%和67%。

環境風險不斷凸顯。全國排查的4萬多家化學品企業中,12%距離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不足1公里。電子廢物、工業廢物、醫療廢物和危險廢物產生量持續增加。

哪些是我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的主要原因?

一是唯gdp的政績觀尚未得到根本扭轉。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環境保護仍處於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

二是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進程中的環境壓力日趨強化。我國粗放工業模式尚未根本改變,產業結構重型化特徵明顯。我國已成為世界上能源、鋼鐵、水泥等消耗量最大的國家之一,主要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消費結構快速升級,不可持續的消費行為日益盛行。如果不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勢必帶來更大的環境壓力和生態風險。

三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環境壓力進一步加大。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社會要求我國承擔更多環境責任的壓力日益加大。我國對外產品出口承擔了巨大的生態環境逆差。

四是環境管理體制不順、能力支撐不足和法制不健全問題比較突出。一些制約環保事業發展的體制問題依然存在,環保隊伍薄弱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環保

監管力量與日益繁重的環保任務越來越不適應。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需加修訂,“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問題長期沒有得到解決。

目前環保工作的難點、重點、亮點、熱點在哪兒?

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決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劃定並嚴守生態紅線,再也不能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一定要把生態環境放在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的突出位置,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的人,必須終身追究其責任。

全國環保工作者,將在突破難點、抓住重點、創造亮點、應對熱點上狠下功夫。

第一,突破難點,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這是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環境保護的最新認識。面對日益趨緊的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必須堅持保護優先方針,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積極探索環保新道路。第二,抓住重點,着力解決影響科學發展和損害羣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提高環境准入門檻,在從嚴遏制兩高一資、低水平重複建設和產能過剩項目建設上發揮積極作用。強化環境執法監管,優先解決pm2.5、飲用水、土壤、重金屬、化學品等損害羣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第三,創造亮點,全力完成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認真落實《國務院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和《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着力抓好火電廠、鋼鐵廠、水泥廠、造紙廠、城鎮污水處理廠、畜禽養殖場和機動車減排措施落實,確保重點項目按期保質建成投運。第四,應對熱點,進一步加強大氣、水和農村污染防治。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人民羣眾的迫切願望。集中力量抓好大氣、水、農村污染防治工作,以環境質量改善的實際成效讓人民羣眾看到希望。

怎樣看待環保新階段、新道路?

我國已經到了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新階段。環境保護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先導、提質、倒逼等綜合作用,可以促進經濟持續發展。要以環境容量優化區域佈局,以環境監管優化經濟結構,以環境成本優化增長方式,以環境標準優化產業升級。通過發揮環境影響評價“控制閥”、節能減排“緊箍咒”、環境標準“催化劑”等作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

必須積極探索環保新道路。遵循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基本要求,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支撐更大規模的經濟社會發展,使經濟社會活動對生態環境的損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多贏。

探索環保新道路的着力點是加快推進環境管理戰略轉型。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導向,加快構建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生態環境保護宏觀戰略體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體系、健全的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完善的環境保護法規政策和科技標準體系、完備的環境管理和執法監督體系、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有哪些主要內容?

國務院常務會議最近審議通過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包括10條35項具體內容,重點有六個方面:

一是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壓縮過剩產能。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鋼鐵、電解鋁、焦炭等行業新改擴建項目實行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提前一年完成21個重點行業“十二五”淘汰任務。壓縮過剩產能,認真清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違規在建項目。

二是加快調整能源結構,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增加天然氣、煤制甲烷、煤層氣供應,發展核電、水電、風能和生物質能,提高清潔能源比重。強化能源消費總量控制,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及山東省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耗煤建設項目實行煤炭減量替代。

三是嚴格治理機動車污染,提升燃油品質。實施機動車國五標準,加快淘汰黃標車。加快車用燃油低硫化步伐,實行優質優價。實施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戰略,加強步行、自行交通系統建設。

四是強化綜合治理,實施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採取燃煤電廠脱硫脱硝除塵、工業鍋爐窯爐污染治理、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揚塵環境管理、餐飲油煙污染治理、北方採暖季節污染控制等綜合措施。

五是建立監測預警應急體系,妥善應對重污染天氣。儘快建立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體系,及時發佈監測預警信息。抓緊制定和完善應急預案。根據預警等級,採取重污染企業限產限排停產、停止建築施工土方作業、機動車限行等應對措施。

六是加強組織領導,切實落實保障措施。建立區域協調機制。充分運用價格税收槓桿,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引導社會資金治理大氣污染。加快修改“環境保護法”和“大氣污染防治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本報北京7月9日電 記者馮永鋒整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5r54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