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現狀調查報告【新版多篇】

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現狀調查報告【新版多篇】

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現狀調查報告【新版多篇】

農村空巢老人社會調查報告 篇一

一、調查長安區空巢老人的目的

(1)隨着社會的發展, 我國的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尤其是"空巢"老人的問題更是值得人們關注。他們有的沒有兒女,孤苦無依;有的想念自己的子女,卻可能遠隔天涯或因工作忙碌沒有在身旁;他們渴望溝通交流,卻找不到能夠訴説的對象;他們希望能夠融入社會,然而他們能做的越來越少。空巢老人孤獨、寂寞,生活中有許多困難與不便,需要獲得精神上的`慰藉,需要得到社會的關注關愛。

(2)通過此次對長安區周邊社區空巢老人的走訪調查,能使我們提高自身的社會實踐能力,增強我們對空巢老人這一弱勢羣體的認識與關注,提高我們自身尊老愛老的意識,更好的為我們身邊的空巢老人獻出愛心。

二、關於調查長安區空巢老人的背景及意義

(一)調查長安區空巢老人的背景

隨着我國人口生育水平持續下降和老年人口平均期望壽命不斷延長,我國人口年齡結構老化也日趨明顯,我國老年空巢家庭數量也呈上升之勢。所謂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長大成人後從父母家庭中相繼分離出去、只剩下老人獨自生活的家庭。可以預料,空巢家庭將逐步在我國城市地區成為主要的家庭形式之一。因此,我們需要了解長安區空巢老人的生活基本狀況,分析影響長安區空巢老人生活質量提高的因素,進而實現長安區的進一步和諧構建。

(二)關愛長安區空巢老人的意義

關愛空巢老人,是科學發展、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國家、社會、家庭和每個公民的應盡責任;是科學發展、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國家、社會、家庭和每個公民的應盡責任。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空巢老人的問題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作為新一代大學生,我們更要起到帶頭作用,為社會奉獻自己的一份愛心,一份力量。

三、當前空巢老人生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經濟條件相對較差

城鎮空巢老人生活條件相對好些,大部分的老人家庭靠退休金,10%左右靠社會救濟,9%左右為其它來源。而農村空巢老人收入來源少,經濟非常拮据,生活條件相對較差,他們的生活簡陋,穿的都是好多年前的衣服,吃的大部分都是自家種的糧食和蔬菜,平時也很難吃上一次肉,逢過年過節,人來客往,生活才有所改善。並且大多農村青壯年都外出打工,但無奈收入菲薄。

(二)身體健康狀況堪憂

在空巢老人中長年患病的比率高達70%-80%,雖然大部分老人都參加醫療保險,但報銷比例很低,到醫院看病又需要支付昂貴的費用,老人通常都是小病忍,大病拖,致使常年遭受疾病折磨。更多老人是怕給兒女添負擔,每次病痛發作,吃一些廉價的止痛藥,隱瞞自己病情不説,寧願自己受苦,也不願給兒女找麻煩。子女外出謀生通常是一年回來一次,也沒有太多錢給父母看病,往往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三)隔代教育心理負擔重。

如果僅僅照顧孫輩的生活起居,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壓力,增加勞動強度。但對小孩的教育卻增大老年人的心理負擔:一是因為老年人沒有足夠的精力教育小孩,二是老年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識字不多,無法輔導小孩學習。如果小孩比較調皮,老年人根本無法管教。同時,當前科技飛速發展,手機、網絡等各種負面的信息都對孩子造成一定影響,不少老年人都對管理小孩力不從心。

(四)安全問題存在隱患

由於空巢老人年齡較大,行動不便,極易成為犯罪分子實施犯罪的對象。針對老年人的人身傷害、盜竊、搶劫、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也較多,使得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和生活穩定受到一定影響。同時,一些老人身體素質差,身體狀況一旦出現危險信號,身邊又沒有親人在,很容易出事,每年空巢老人因心肌梗塞、腦血栓等急性病搶救不及時病逝的都有十幾至幾十例。

四、關愛長安區空巢老人實踐內容

(1)走訪了長安區部分社區,如鑫園小區、君悦花園、金堆城小區等,看望了這些社區的空巢老人,幫助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打掃房間、清洗衣物、為老人購置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陪他們聊天,散步,傾聽並瞭解空巢老人的內心想法。

(2)根據空巢老人的經濟狀況、日常生活狀態、健康與醫療問題、心理狀態、娛樂活動等方面做了問卷調查,共計18個題目。調查問卷共計100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並且全部回收的問卷有效。問卷回收後,我對問卷進行了認真的整理和統計分析,對每個指標進行加總,並計算出各項比重。

五、調查長安區空巢老人的結果

經過對所有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分析、歸納整理,結果顯示他們面臨的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經濟沒有足夠來源,生活拮据。

調查中我們發現65%的空巢老人沒有收入,35%有經濟收入。他們的經濟收入很低,月平均收入普遍低於500元,而沒有經濟來源的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費用則全部來自子女的供養。60%的空巢老人表示看病就醫是家庭支出最大項,空巢老人的消費水平相對較低,就事實而言,很多空巢老人的飲食都不能滿足身體營養需要,住所也十分簡陋。

(二)日常生活難以自理,行動不便

在被調查的空巢老人中,70歲以上的老人居多,佔了總數的1/3,然而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的生活卻越來越難以自理。在調查中顯示18%的空巢老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42%的空巢老人生活能部分自理,生活能完全自理的只有40%,而當他們需要照料時,他們的的子女大多在外地務工或定居,老伴也同樣年邁或纏綿病榻。

(三)心理孤獨難受,終日難以釋懷。

在本次調查的時候我發現將近一半的老人常有壓抑、焦慮、煩躁感,沒有安全幸福、舒適滿足感,幸福指數偏低。所調查的社區中有室外活動場所的很少,只有少數規模較大的社區有比較完善的活動器材,所以老人的文體娛樂公共設施較少。他們平時的娛樂方式主要集中在散步、聊天、打牌。所以,空巢老人的精神壓力無處宣泄,導致他們心理缺乏安全感。從與子女溝通的頻率上來看,只有少數的空巢老人與子女溝通頻繁,因此空巢老人的情感慰藉較貧乏。

六、體會

在這次社會實踐調查中,我感觸頗深,接觸了自己身邊的空巢老人,深切的體會了他們目前的處境;我也收穫了許多,我覺得不僅是完成了一次社會調查,更是從中獲得了一次品德的昇華,還鍛鍊了自己的實踐能力和社會交際能力。在今後的日子裏,我要讓身邊的人瞭解到空巢老人的難處,不讓空巢老人也成為我們父母的代言詞。許多大學生身在異鄉上學,不能隨時感恩自己的親人,但是我們可以把這份愛給更需要的空巢老人們,給這樣一個弱勢羣體。讓我們相信,也堅信,祖國的明天會更美好!

收入不足——近九成仍須從事農業生產 篇二

100元能幹什麼?對城裏人來説,可能買件衣服都不夠,可在竹溪,很多“空巢老人”,一個月的所有“收入”加起來,也就百元左右。

調查隊員走進水坪鎮油坊樑村2組李發普的家。這是一個“冬冷夏熱”、年久失修的土房子,81歲的李發普和他84歲的瞎眼老伴生活在這裏。雖然有四兒兩女,但子女生活都很困難,無力將他們接到身邊贍養。“大兒早就下崗了;三兒、四兒多年外出打工,也不富裕;四兒老大不小了還娶不上媳婦;兩個女兒也嫁在農村,生活比較困難。”老人一臉無奈地説,“只有二兒有工作,條件好點,現在每月給我們50元養老錢。”這50元孝敬錢,加上老兩口每人每月55元新農保和45元農村低保,就是他們的所有收入。算下來,每人每月125元。

李發普夫婦在竹溪縣的“空巢老人”中,還算是“富裕户”。調查隊員統計,全縣60週歲以上的農村老人每人每月都享受了55元的養老保險金,30%左右的農村困難“空巢老人”享受了農村低保,大多每人每月45元,加上子女提供的少量供養金,一般每人每月100元左右,這點錢用於買油、買鹽、穿衣、治病等都很緊張,更不要説其他方面了。從經濟上説,竹溪縣6200多名鰥寡孤獨的老人,在“空巢老人”中待遇相對要好。他們有的被安排到福利院居住,衣食無憂,有的居家養老也享受了國家五保政策。有子女而“空巢”的`老人反而生活更為困難。

收入不夠靠什麼?竹溪1.88萬“空巢老人”中,必須從事生產勞動的就有1.68萬人,佔到近九成。這些六七十歲乃至七八十歲的“空巢老人”,如不下地種糧、種菜生活將更加艱難。

政府應進一步調高新農保養老金標準、農村低保標準,解決他們目前的基本生活問題。——調查人員建議

看病太難——“小病拖、大病熬”仍十分普遍

人老了,病痛自然多。雖然農村老人絕大多數參加了新農合,可由於自費部分難以承擔,門診費用又不能報銷,竹溪的“空巢老人”仍然普遍存在“小病拖、大病熬”的現象。此外,“空巢老人”生病在家,只能由老伴照顧,老伴年紀大,為患者熬藥、喂藥等都很費力,幫患者翻身、擦洗等就更困難了。而獨身“空巢老人”生病後,則幾乎無人照料。

除了收入太低導致“看病難”,竹溪是山區,交通不便,更加劇了“空巢老人”的“看病難”。在大山裏,有的農户家距村衞生室超過5公里,到鄉衞生院、縣醫院看病就更不方便了。老人們得了急性病常常會耽誤治療,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交通問題不僅加劇看病難,老人們領農保金、低保金等也很不方便。有的邊遠地區的“空巢老人”到銀行代發點領款,所領資金還不夠往來車費。交通條件較好的水坪鎮油坊樑村,“空巢老人”到鎮裏領款一次往返也要花20元車費。

衞生醫療部門應加強村級醫療網點建設,讓“空巢老人”小病不出村。開展巡診活動,定期為“空巢老人”檢查身體,建立“空巢老人”健康檔案。提高“空巢老人”醫療費報銷比例,減少自費數額,減輕其經濟壓力;銀行代發部門應開展送款上門活動,讓行動不便、路途遠的“空巢老人”在家領款等。

農村空巢老人社會調查報告 篇三

一、調查目的

為深入瞭解紅旗村村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狀況,我校“三下鄉”活動的三十幾位成員在村裏全面展開問卷調查,走進村民生活、深層次地瞭解村民各方面的狀況。幫年老的村民量血壓,送上最真切的關愛。

二、調查對象衡陽市紅旗村

三、主要過程及基本情況

走訪的村户中留守兒童、空巢老人佔全村人們的90%。多數留守兒童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養大,但甚至也有十歲左右小朋友獨自一人居住在家中,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起居。家有老人的一般是奶奶在家照顧孩子,爺爺到山上的家裏做農活、忙家務。由於常年幹較重的農活,農村許多的老人身體不好,治病也需要花很多錢,對於原本就貧窮的家庭無異於雪上加霜。而少部分獨自一人在家的孩子便是自己放學就趕回家做飯、洗衣服。與留守兒童交流之後,我們發現,他們和其他同齡的小朋友一樣,十分需要父母的關愛,長期和父母分開都十分想念父母,特別是一些生活在離異家庭的孩子,見到父母的機會就更少。但是,他們並沒有一味的抱怨,到了一定年齡,加上親人的引導,各個都變得很懂事,主動承擔家裏的負擔,很理解父母的難處,他們都會試着去面對現狀,去承受這一切。

而在空巢老人之中發現老人尤其是獨居老人,都缺乏安全感,一般陌生人都沒法和他們溝通,這些老人很少與人交流。他們有些生活完全能夠自理,也有生活保障,但是內心卻充斥着孤獨寂寞。心情鬱悶、沮喪、孤寂,睡眠失調,平時愁容不展,長吁短歎,甚至流淚哭泣,常常會有自責傾向,認為自己有對不起子女的地方,沒有完全盡到做父母的責任。另外也會有責備子女的傾向,覺得子女對父母不孝,只顧自己的利益而讓父母獨守“空巢”。但是很大部分還是比較理解子女的處境。

1、學習。在留守兒童中容易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有的留守兒童能夠體會到父母的艱辛,並且比較早熟,自我控制能力較好,能夠主動積極地學習,學習態度端正,成績優良。而有的留守兒童對學習表現出散漫、厭學、逃學的症狀,遇到難題不會主動請教老師或同學,上進心缺乏。由於農村人口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學習上的輔導較城市少了很多。

2、性格。由於父母常年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對他們成長過程中問題的解答。在成長環境中,父母是第一任老師,所起到的作用非同一般,可對兒童性格的形成有着決定性的作用。而留守兒童的問題與父母存在着空間和時間的代溝,得不到及時的解決,也由於各方面的差異,使留守兒童缺乏親情和家庭教育,讓留守兒童容易出現自控能力差、孤僻、叛逆、自卑、內向等性格趨向。

(二)在空巢老人問題方面則面臨一下幾個挑戰:

1、生活保障。在農村的空巢老人經濟問題、生活質量、生活空間都受到嚴格的限制,我們應該更加關注他們。

2、日常照料服務。農村的空巢老人並不能保證日常生活有很好的照料,通常還必須幫着子女照顧一羣孩子,因此在日常照料方面同樣面臨考驗。

1、留守兒童

導致留守兒童出現上述諸多問題的原因是由於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缺陷,父母與子女缺乏起碼的交流和溝通,監護人管理能力的限制等方面。雖然,在這樣的情況下,浮出很多問題和不良現象,但是仍有許多留守兒童懂得如何處理自己學習和生活的關係,不但在學習中有着優良的成績,在家庭中也能做許多力所能及的事,適當減輕家庭的負擔,他們也是非常優秀的。

2、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的出現是生活困難與當前社會競爭的加劇造成子女離開家庭,雖然大部分年輕人有贍養老人的意願,但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與教育和就業機會,不得不外出務工和學習,這是空巢家庭出現的最重要的原因。其次老年人與子女存在代溝造成空巢。三是子女不孝,對老人不聞不問。

在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問題上,雖然原因出現了多樣性,但主要原因是相同的,那就是由於生活等各種原因讓子女不得不外出打工或學習,而打工又佔了絕大多數,從而使他們無法與留守兒童進行交流,無法給予他們親情和家庭的關愛,無法照顧孩子和老人,無法給予精神的慰藉。

五根據以上原因的分析,作出幾點建議:

1、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在法律、法規方面予以保障。特別是鄉、村(社區)基層組織要將老年人、留守兒童教育和生活問題列入重要的工作事項。大力完善相關政策規定。

2、社會各界人士應給予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以更多的關愛。我國曆來就有敬老、愛老和養老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當大力號召、動員社會各界多關心,多理解老年人,積極營造有利於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良好社會氛圍。在留守兒童方面,積極爭取希望工程、各類基金會及企業捐贈資金,發動地方政府、企業家、民間組織協助募集資金,要讓更多的人關注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形成全社會共同關關心和支持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

3、發展縣域經濟,將農民工留在家鄉就業。如果農民工能留在家鄉就業,那麼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問題就會減輕很多,子女就會有時間來照顧孩子和老人,無論是在經濟、家庭生活方面還是在心理健康、學習教育方面都會得到極大的改善。

4、提高留守兒童的教育層次,激發其創新精神,改善農村教育環境。實現結對幫扶的良好機制。

六、總結:

近來,“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已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但僅僅的關注是不夠的,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困難幫扶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政府採取有力的措施,社會的廣泛參與,子女的愛心與孝道,鄰里的親情,需要社會共同努力,讓我們攜起手來,為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網而努力!幫助弱勢羣體,我們在行動!

子女在外——精神“空巢”最難熬 篇四

竹溪“空巢老人”外出務工的子女由於忙於生計,有的一年難得回家一次,甚至幾年沒回過一次家,有的一個月甚至幾個月不與老人通一次電話,讓老人陷入孤寂之中。水坪鎮油坊樑村1組的郭承全夫婦就是如此,兩個兒子常年在外打工,並將小孩也帶到打工處上學,幾年時間不回家探視老人,老人反而天天為兒孫的生活狀況擔憂着急。

有些老人的子女並未外出,住得也不太遠,但由於“代溝”等問題,共同語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遠。老人們只能圍着自己的“空巢”打轉轉,生活在封閉的狹小空間裏,情感得不到傾訴和釋放,整天鬱鬱寡歡。

除了天倫之樂的缺失,農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貧乏。受經濟發展水平低的限制,竹溪縣絕大多數農村沒有活動室,沒有圖書室,更沒有健身、康復的器材設備。水坪鎮油坊樑村共有“空巢老人”50户,其中20户家裏連電視機都沒有。

竹溪縣居家養老的“空巢老人”主要依靠和溝通的對象就是村幹部。為此,縣裏要求村幹部或老人的親屬與村組簽訂聯繫責任書,聯繫者承諾經常到被聯繫的“空巢老人”家中走訪瞭解,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政府還應加強老齡服務機構、隊伍、項目建設,保障村級老年協會正常運轉,逐步培養專業服務人員。同時,逐步開展村級老人活動室、文化圖書室、健身運動場所建設,豐富“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空巢老人”也能老有所樂、安享晚年。

農村空巢老人社會調查報告 篇五

我國農村正經歷着人口老齡化、老年人口高齡化和老年人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的轉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高齡老年人和老年空巢家庭比例的較快增長將直接影響到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和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以及農村老齡問題的綜合解決。為了解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發展情況及其對農村家庭養老的影響,20xx年,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組織實施了農村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狀況的調查研究。現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調查運用國家統計局批准,中國老齡科研中心20xx年和20xx年實施的兩次中國老年人口狀況調查數據,結合北京、河北、江蘇、浙江、黑龍江、江西、河南、安徽、重慶、甘肅等1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典型調查,調查對象為農村老年空巢、類空巢家庭的老年人,即老年人無子女(包括兒媳、女婿),或有子女但不同吃同住者。

老年空巢家庭包括兩類:1、獨居户;2、夫妻户。

老年類空巢家庭包括三類:

1、隔代户(老年人與未成年孫子女或外孫子女同住,多稱“留守家庭”);

2、兩代老人户(老年人與父母同住);

3、與其他人同住户(老年人與其兄弟姐妹或照料者等同住)。

20xx年,全國農村老年空巢和類空巢家庭共3288萬户,佔農村老年人家庭總户數的48.9%,比20xx年的44.9%提高了4個百分點。空巢、類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共4742萬人,佔全國1.08億農村老年總人口的43.9%。其中,空巢家庭老年人佔38.3%,類空巢家庭老年人佔5.6%。除隔代户從20xx年的4.4%下降到20xx年的3.7%外,其餘幾類家庭户的比例均有所上升。獨居户從13.3%提高到14.7%,夫妻户從26.7%提高到27.7%,與其他人同住户從0.5%提高到2.1%,兩代老人户從0.4%提高到0.7%。

空巢、類空巢家庭分佈呈現較明顯的地區差異。東部和中部省份空巢比例相對較高,如山東、河北、江蘇的老年空巢、類空巢家庭的比例超過了60%,北京、河南、浙江、安徽、遼寧等也超過了50%。西部一些省份如陝西、廣西、雲南不足30%。各省份內部的分佈差異也較明顯。嚴重的地方,村外出青壯年比例達到90%,留在家裏的幾乎都是老人和孩子。

隨老年人年齡提高空巢、類空巢家庭比例呈減少趨勢。農村60至69歲的低齡老年人中有50.2%居住在空巢、類空巢家庭中,在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中減少到40.5%。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以有配偶同住為主佔64.9%,喪偶的佔28.8%。

老年空巢、類空巢家庭內部差異明顯。約有2/5的老年人自願與子女分開居住。這類家庭以夫妻户多見,低齡老年人為主,身體狀況和生活狀況相對較好。有48.3%的老年人被迫與子女分開居住。其中,有30.7%的老年人想與子女同住,但因子女不孝,婆媳關係緊張,或子女外出發展等原因而不得不獨守空巢。有17.6%的老年人願意入養老院,但因經濟條件不允許加之不是收住對象,或當地沒有養老機構而不能如願。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中的問題既有作為農村老年人面臨的共性問題,也有因子女“缺位”帶來的特殊問題。

(一)養老保障不穩定問題。

農村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從事生產勞動的比例比非空巢家庭老年人高近5個百分點,佔47.4%,得到子女經濟幫助的比例比非空巢家庭老年人低6.6個百分點,佔59.5%。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年人均收入2373元,約為非空巢家庭老年人的4/5。受自我養老能力以及子女自身經濟狀況和養老意識淡薄等影響,39.6%的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感到經濟困難,49%的人認為經濟上缺乏保障,得到政府和集體救助的只佔13.6%。

(二)基本醫療缺乏保障問題。

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中健康狀況差的佔27.2%,患慢性病的佔65.5%,57.8%的人未享受任何形式的醫療保障,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老年人多數反映合作醫療報銷起付線高,報銷比例低,報銷程序過於複雜,門診取藥花費多但不能報銷,住院治療又需要先墊付大筆押金。因為上述原因,有70%的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患病後不去就醫,“拖”病現象比較普遍。

(三)照料服務供求矛盾突出問題。

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佔xx年人需要照料,其中11.3%的人得不到照料,比非空巢家庭老年人高8.4個百分點。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照料主要靠配偶,佔52.3%,國家、集體、養老機構上門服務合計僅佔2.9%。與此相對,非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照料主要依靠子女,佔64.1%。

(四)獨居老年人面臨高生活風險問題。

獨居老年人(包括散居“五保”老人)約1004萬人。其中,覺得經濟困難的佔52.4%,需要照料但無人照料的佔18.4%,經常感到孤獨的佔53.6%,感到不幸福的佔21.0%,有過自殺念頭的佔7.5%,這些指標均顯著高於其他老年人。統計分析顯示,有60%的農村獨居老年人生活中面臨着經濟非常困難、健康狀況極差、需要照料和孤獨寂寞中的至少一種問題,近19%的獨居老年人面臨兩種以上的上述生活風險。

(五)隔代户和兩代户老年人生活壓力大問題。

子女外出務工,留下祖孫在家的“留守”老年人佔農村老年總人口的3.7%,接近400萬人。他們既要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又要照看孫子女,身心壓力很大,健康狀況也最差,54.7%的老年人認為健康狀況較前一年變差,69.3%的人患有慢性病,41.7%的人在調查前兩週處於帶病狀態,這些指標均明顯高於其他空巢、類空巢家庭。兩代户老年人既要自養還要贍養其高齡父母,他們參與農業勞動的比例高達80%,得到子女經濟支持的只佔44.3%,醫療費開支最大,年人均住院費支出達到1827元,遠高於其他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的1068元。

三、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現象及問題成因分析

(一)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是人口、經濟、社會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種態勢仍將持續。

造成農村老年人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的原因一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峯人口,同時也是70年代以來實施計劃生育的獨生子女父母相繼進入老年,老齡化加快發展。二是農村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高齡老年人口增長,老年人家庭空巢期延長,同時兩代老人户也有所增加。三是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大量農村勞動年齡人口向城鎮遷移,留守老年人增加。四是隨着居住條件改善以及人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變化,兩代人願意分開居住的家庭增多。上述因素的持續存在,必將推動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的繼續發展,空巢、類空巢將成為我國農村地區老年人家庭的一種重要居住形態。

(二)子女“缺位”削弱了家庭養老的作用。

老年人勞動自養、夫婦互相扶養和子女贍養是傳統家庭養老的三大支柱,由於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缺位”,喪失了支撐家庭養老的穩定結構,影響了部分老年人的生活,突出地表現為缺乏照料者和精神慰藉,同時加重了老年人勞動自養的負擔。獨居老年人更失去了配偶的扶養,與孫輩同住的“留守”老年人加重了代撫育負擔,兩代老年人户則是“以老養老”,困難相對更多。

(三)農村社會保障與社會服務發展滯後導致部分老年人養老和照料服務的“真空”。

家庭養老功能不足,老年人對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的需求增加。由於農村社會養老保障覆蓋面窄,水平低,社會福利服務基礎設施短缺,社會養老服務不發達,使老年人的養老特別是服務需求得不到保障。調查發現,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需要上門家務服務的佔32.8%,而當地有此服務的僅佔7.0%,需要上門護理的佔35.4%,能提供上門護理的僅佔6.3%,需要入住養老機構而不能如願的佔17.6%,離老年人的需求差距很大。

(四)對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現象及其問題重視不夠,措施不力。

主要表現為一是政策“缺位”。各地關於居家養老和老年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主要指向城市,適合農村實際情況的政策較少。二是觀念落後。一些地方的工作思路仍然停留在“家庭養老”上,對農村老年人“空巢”問題重視不夠。三是缺少有力措施。農村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落後,社會組織很不發育,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服務問題難度很大。基於以上原因,老年空巢家庭增加帶來的照料服務等問題在許多地方沒有擺上議事日程。

(五)敬老意識和贍養觀念淡化。

農村“重小輕老”現象比較普遍,少數子女視老年人為累贅,一些多子女家庭互相推諉贍養義務。婆媳關係緊張,“媳婦當家,養兒防不了老”。外出務工子女忽視家中老年人的生活安排,與老年人缺少聯繫。還有“外嫁女兒不養娘”的傳統習俗,等等。這些因素導致部分老年人的贍養得不到落實。

四、對策與建議

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伴隨着農村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在城鎮化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等因素影響下,農村以家庭養老為主,依靠老年人勞動自養、子女贍養和土地保障的傳統養老模式受到進一步挑戰,需要從整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服務的建構上綜合考慮和應對。在繼續鞏固家庭養老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社會養老保障和公共服務,建立健全社會養老和家庭養老相結合的養老保障體系,是新時期保障包括農村空巢家庭老年人在內的廣大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和服務需求,解決農村老齡問題的必由之路。

(一)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為農村老年人生活提供製度保障。

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把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全部納入保障範圍,並考慮老年人的特點和需求,採取措施給予優待和照顧。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可對貧困老年人降低門檻,提高補助標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可考慮免除70歲以上老年人的參合費用,並對參加合作醫療的老年人在個人賬户計入金額及報銷比例等方面予以優惠,適當擴大老年人常見慢性疾病門診報銷的病種。醫療衞生機構應為急重病貧困老年人開闢綠色通道。積極探索建立農村老年人非繳費型養老金制度,對於不享受社會保障待遇的農村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可採取發放生活補貼等方式,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基本醫療需要。

(二)加快建立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加強農村綜合性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在服務好“三無”老人等傳統服務對象的基礎上,把服務對象擴展到高齡、病殘、獨居、生活不能自理的社會老年人。

施院0託老年羣眾i 在農村社區建設綜合性養老服務活動設施,以此為依託為老年人就地就近提供生活照料、文體娛樂、法律服務和宣傳教育服務,逐步形成住養、定點與上門服務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和村集體要積極出資設立養老服務公益崗位,同時積極倡導鄰里互助、志願者幫扶和老年人互助,以獨居户、隔代户、兩代老人户特別是高齡、貧困、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為重點,建立聯繫和幫扶制度,制定緊急事件的有效應對辦法,照顧好他們的生活。

(三)充分發揮家庭養老的基礎性作用。

進一步推進農村家庭贍養協議書籤訂工作,鞏固家庭贍養,督促外出務工子女妥善安排好留守老年人的生活和生產。加強涉老法制教育和敬老道德宣傳,把敬老孝親納入文明家庭和文明村鎮的評選表彰內容,轉變不良習俗,和諧家庭關係。加強對老年人的宣傳教育,幫助老年人加強生活安全的自我保護,掌握緊急情況下的應急處置辦法,提高老年人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和能力。

(四)加強對農村老齡工作的組織領導。

各級政府要把農村老齡問題納入農村改革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研究和解決。要制定農村養老服務機構、設施發展規劃和推動農村養老服務的政策措施,將相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將保障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發展農村為老服務納入部門工作安排,切實承擔起為農村老年人提供基本社會保障、福利服務、醫療衞生、安全保護、權益維護、活躍老年人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責任。要建立健全縣、鄉兩級老齡工作機構,保證必要的人員和經費,發揮好綜合協調和檢查督促作用。在農村基層,要普遍建立起農村老年人協會,在村委會的領導和支持下,實現自我組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積極調解涉老糾紛,維護老年人權益,活躍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組織老年人自助互助。

農村空巢老人社會調查報告 篇六

調查時間:

調查對象:

調查原因:瞭解空巢老人形成原因及現狀

調查人員:曹凱麗、曹凱倫

前言:空巢老人這個家庭問題的廣泛社會化就會發展成為社會問題,再者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社區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的數量快速增長,那麼由此而產生的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空巢老人形成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物質財富的積聚徹底改變了我國社會面貌和居民的生活水平,使人民的生活質量有了一個質的飛躍。但面對社會中各種競爭的壓力和科技的飛速發展,在職的青年人不得不把自己的精力集中於工作和積極的不斷“充電”,這使得他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經營自己的家庭,這就造成了一些家庭問題的產生。

空巢老人現狀:

社區“空巢老人”外出務工的子女由於忙於生計,有的一年難得回家一次,甚至幾年沒回過一次家,有的一個月甚至幾個月不與老人通一次電話,讓老人陷入孤寂之中。水坪鎮油坊樑村1組的郭承全夫婦就是如此,兩個兒子常年在外打工,並將小孩也帶到打工處上學,幾年時間不回家探視老人,老人反而天天為兒孫的生活狀況擔憂着急。

有些老人的子女並未外出,住得也不太遠,但由於“代溝”等問題,共同語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遠。老人們只能圍着自己的“空巢”打轉轉,生活在封閉的狹小空間裏,情感得不到傾訴和釋放,整天鬱鬱寡歡。

除了天倫之樂的缺失,社區“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貧乏,社區居家養老的“空巢老人”主要依靠和溝通的對象就是社區幹部。為此,社區裏要求社區幹部或老人的親屬與社區簽訂聯繫責任書,聯繫者承諾經常到被聯繫的“空巢老人”家中走訪瞭解,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空巢老人”的生活來源隨着年齡的增大越來越依賴子女、政府和社會救濟等其他外在因素,老年人經濟自主的能力也隨之下降。

在我們社區,每年有5%的老人獲得的贍養費用低於500元,25%的處於500元到1000元之間,65%的老人每年獲得的贍養費位於1000至2000 元之間,有5%的老人每年從子女處獲得的贍養費高於2000元。

當老人生病需要照料時,有65%的受訪者表示是依靠老伴照料,有30%的子女會輪流回家照料,有5%的子女不回家,採取請人照顧的方法。在調查中發現,有能力照料生病的老伴的時候,都採用老伴照料的方式。

有45%的老人主要把照看孫輩作為休閒娛樂方式,認為孫輩是自己的精神寄託,40%的老人選擇與人交流、打小牌的方式休閒放鬆,10%的老人表示自己沒有精神慰藉。

對於現狀的建議:

提高老年人社會福利水平

政策上優惠老人。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推廣給廣大農民帶來了福音,年滿60歲以後每月至少55元的養老金給空巢老人帶來的不止是物質收入,更是一份心理保障。建議探索其他針對老年人的優惠政策,提升老年人的收入,保障晚年生活。

建立完備的老人健康檔案和醫療救助制度。山區“空巢老人”看病較為困難,建議為“空巢老人”重點建立健康檔案,健康檔案進行村級衞生室、鄉鎮衞生院和縣級醫療機構共享,通過上級醫療機構對村級衞生室的指導,針對老人的身體特質儘量以村級照料為主,減少老人患大病的概率,同時避免因老人覺得看病不方便而小病拖成大病的事件發生。

探索社區照料模式。倡導以家庭照料為主、政府照料為輔、社會照料為有益補充的照料模式。生病之後無人照料是“空巢老人”生活中存在的一大難題,鑑於山區農村山大人稀的現實狀況,建議以社區為單位,組建照料老人的小組。在社區內招募熱心公益事業的、長年在家的中青年人員組建一支互助組,在平時幫助組內的老人進行買東西、跑腿辦事、心理慰藉等服務,在老人生病,子女不能及時回家照料的進行短期護理,對互助組成員則根據日常服務表現和老人們的滿意度由子女和相關部門進行一定的精神和物質獎勵。

建立老年人活動中心。在老年人較為集中的地區或社區增設老年人活動中心,中心設置一些健身器材或是適合老年人觀看的音像製品,給老年人提供一個在一起交流的場所,排解一些老人因子女不在身邊等原因而產生的孤寂感。

加強孝老敬親的傳統思想教育

強化孝老敬親的傳統美德教育。從小孩抓起,把孝敬老人作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法律宣講抓起,多宣講一些關於家庭贍養的案例,以法律知識約束人;從表揚先進抓起,對孝敬老人的模範要加強宣傳,樹立榜樣,引導人們爭相效之;從懲處抓起,對農村極少部分不贍養老人或是虐待老人的現象要堅決查處,給予處罰,起到警示他人的作用。

子女加大對父母的關愛

一是號召兄弟姐妹多的家庭,不要所有子女都外出,儘量留一個在家裏照顧父母。二是在情感上關注父母、理解父母。子女在外地則要儘可能地抽出時間回家看望父母,尤其是節假日時間,要加強同父母之間的溝通交流,讓父母知道自己的近況。三是積極履行贍養義務。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給予父母充足的經濟支持。四是子女儘量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交給空巢的父母照顧,一方面會增加父母的經濟、生活壓力,另一方面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調整心態,快樂安詳過晚年

一是要正確看待子女“離巢”。子女成年以後離家獨立是正常現象,也是社會發展趨勢,父母不需為此感到悲傷。二是如果思念子女,可以加強同他們的聯繫,多溝通交流,達到精神上的認同。三是轉移思維重心。“空巢老人”要逐漸轉變以子女為重心的精神狀態,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做自己喜歡的事,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四是保持精神愉悦,老年人操勞了一輩子,晚年正是應該放鬆的時候,老年人過得輕鬆也可以給在外的子女以心理安慰。五是正確處理矛盾。對於生活中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泰然處之,如果在教育孫輩的看法上和子女觀點不盡相同,也不必過於悲傷。

總結:

人人都會老,人人有老時。關注老人、關愛老人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能否給“空巢老人”提供一個有保障、有尊嚴的晚年生活關乎着社會和諧、民族尊嚴,這是相關部門的責任,更是我們每個公民的責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j4435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