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多篇】

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多篇】

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多篇】

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 篇一

近日我小組進行了大學生幸福感的調查活動,全體成員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次調查活動當中,每個成員都分配到了任務,都做好了自己的任務,找資料,搜圖片,統計數據等,下面就是我們的調查報告:

調查目的:

追求幸福是人類永恆不變的主題之一,隨着人們對自身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幸福日益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而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重要羣體,祖國未來建設的中堅力量,正處於人生的關鍵時期,他們的生活質量水平和心理健康問題應該受到關注。大學生主觀體驗的幸福感程度直接影響着他們的學習、情感、生活和未來預期。從個體自身的發展來講,大學時期是大學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逐步走向成熟,從簡單的學校生活到複雜的社會生活的過渡期,也是他們完成學業和完善學業的關鍵時期。從社會大環境方面來講,我國目前正處於社會的轉型期,各種競爭空前激烈,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致使他們在工作、生活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壓力。因此,對大學生幸福感的研究以及如何有效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變得至關重要。

調查對象:

這項研究的總體是北京地區包括清華,北大,人大,交大在內的20所高校近千名學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之後對結果進行彙總,並且一項一項的認真統計,雖然數據量很大,依然保質保量的完成任務。客觀的説調查結果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應北京地區各個高校的學生對待幸福的看法,以及自身感覺幸福與和諧社會的關係和幸福程度。

調查內容:

(1)性別

(2)性格

(3)幸福與和諧社會的關係

(4)對未來目標

(5)幸福主要關聯因素

(6)戀愛幸福感

(7)幸福程度

下面為調查問卷的具體內容

調查結果:

調查結果總結:

1、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認為與父母關係特別好或很好(近93%)。

2、近90%的學生認為大學生幸福感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

3、不少同學對未來的目標不明確。

4、近一半的學生認為學習是充實的,但是也有不小一部分人為學習是枯燥無味的。

5、大部分學生認為經濟與幸福關係緊密,在現在這個商品經濟充斥各個角落的社會,這點的確很讓人深思。

6、很大一部分學生感覺不是很幸福,或者説一般幸福。調查結果分析:

影響大學生幸福感有幾大素,即學校學習、人際交往、戀愛、工作與社會適應、家庭環境。其中,人際交往與家庭環境是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最要因素,均消費上差異顯著次之,專業、年級上差異不顯著。

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多數大學生都常有幸福的體驗,但是幸福指數不是很高,大都是感覺一般幸福,只有3~4的學生認為自己很不幸福。説明大學生這個羣體整體是健康的,大學生羣體是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羣體。不健康的比例符合我們在生活中的觀察。在性別差異上,女生的幸福感基本和男生比例相同。家庭關係

眾所周知想要有所成就必須有個好的家庭環境,這樣才能心有餘力全心全意做其他的事情,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首要因素就是與父母的和睦程度,調查顯示,只要是和父母關係很好的,很大一部分都感到幸福。古人云:欲治其國者,先治

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 篇二

摘要:根據我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現狀和特點,分析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因素,大部分學生主要受人際關係,學習成績,個人價值等觀念的影響,認為應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在學習生活中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是當前追求幸福的主導因素。我們經過分析,將提出一些建議有利於大家對幸福的把握。

天空的幸福是穿一身藍;森林的幸福是披一身綠;陽光的幸福是鑲一身金黃;而我們所擁有的幸福卻是五彩繽紛的。

小時候,能每天都吃好吃的糖果,每天都穿漂亮的衣服就是幸福。成年後,也許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能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就是幸福。年老後,能夠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在一起吃頓團圓飯就幸福。這種幸福雖然平淡、簡單,但是卻很充實。

而現在呢?一個個獨生子女,一個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如今的大學生面對了來自父母,社會,個人,等多方面的壓力。我們正處在學習專業知識與人格塑造的關鍵階段,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現狀將會影響到未來社會的各個方面。而近年來關於大學生的問題層出不窮,我們對大學生幸福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了。

為了瞭解我校大學生幸福感狀態構建和諧校園本組對我校大學生進行調查重點分析我校大學生在社人際關係、自我價值、健康關注等方面的情況。基於調查提出提升我校大學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議。

一、調查研究內容、對象及方式

調查內容:個人基本資料包含年級、性別、專業等,其它情況如生活狀況、人際關係、性格等自我評定。你對幸福生活的理解,當前幸福感狀況,影響幸福的主要原因等。

調查對象:瘦西湖校區全體學生

調查方式:問卷調查,問卷採用選擇題形式,附加主觀題一題,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100份,實際回收的有效問卷為97份,有效回收率為97%。

二、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

對於即將邁人社會、走向生活的大學生來説,追求幸福是大家的主要目的,大家在大學裏的奮鬥拼搏就是為了以後的幸福生活,就目前來説,大學生是否幸福決定着他們能否更好的學習生活,能否很好的為將來奠定基礎,據此,我們調查了大學生的總體感覺。1.就總體感覺來説,8.25%的人選擇了對生活質量非常滿意,非常幸福,47.42%的人選擇了比較幸福,39.18%的人選擇了一般幸福,5.16%的人選擇了不幸福2.就學校和專業的滿意程度來説,3.09%的人選擇了非常滿意,38.14%的人選擇了比較滿意,19.59%的人選擇了無所謂,34.02%的人選擇了比較不滿意,6.19%的人選擇了很不滿意,3.就人際交往環境來説,6.19%的人選擇了比較不融洽,16.50%的人選擇了一般融洽,75.26%的人選擇了比較融洽,12.37%的人選擇了很融洽。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直接反映了學生的幸福狀態,值得我們關注。

(二)大學生對主觀幸福感的理解

20世紀50年代初,心理學研究新領域——主觀幸福感在美國興起,一直無法量化的幸福感成為一個可操作、評估、實證研究的科學指標體系。主觀幸福感指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主觀幸福感研究檢視人們在情意與生活品質方面的整體評價,探討包括正向情意、負向情感以及生活滿意的認知評價。關於主觀幸福感結構,一般認為主要有三個維度: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生活滿意度是個體對生活總體質量的認知評價;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是指對個體生活中的情感體驗。我國關於幸福感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羣體,而大學生人羣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於90年代中後期逐漸展開。根據此次調查,大部分學生認為經濟狀況好,生活自由愉快就幸福,可見當前學生的觀點有一定的片面,但不能説是完全錯誤的,這跟現在學生的人格特徵以及時代特徵有關。

(三)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影響我校大學生幸福快樂的主要原因,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就業壓力、學習壓力、家庭情況、心理問題、戀愛問題、人際關係等各方面因素都制約着我們的心理狀況,對我們的幸福指數產生一定影響。1就業壓力方面,11.34%的人覺得就業壓力很大,因為感到前途渺茫,55.67%的人覺得就業壓力大,因為擔心找不到一份好工作,20.62%的人覺得就業壓力不大,因為我有信心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12.37%的人覺得沒什麼就業壓力,因為船到橋頭自然直2戀愛問題方面,20.62%的人認為談戀愛能增加幸福感,34.02%的人認為談戀愛能增加幸福感,但不是很多,27.84%的人認為還可以,17.53%的人認為不能3心理問題方面,就對自己外貌、身形等的評價來説,3.09%的人很滿意,43.30%的人比較滿意,29.90%的人一般滿意,22.68%的人不滿意。可見就業壓力對大學生來説是主要的,因為這是大家即將面對的現實問題,而戀愛等問題只是附加因素,個人觀點不一。

三、建議

針對我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狀況及其影響因素,我們建議從學校和大學生本身兩方面進行教育和引導。

從學校教育而言,應該積極引導大學生認識幸福的內涵,這是教育和引導大學生體驗幸福,增強主觀幸福感的前提;加強大學生追求幸福的意志力的培養,提高他們追求幸福的挫折心理承受力,教育學生正確看待家庭與事業的關係,引導大學生正確協調自己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認識和處理好個人需要和集體、社會需要的關係,使個人需要自覺地服從和融合於集體和社會需要之中;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挫折與成功的關係,充分認識自己,明確方向,避免盲目,引導學生對挫敗正確歸因,消除悲觀,振奮精神,增強韌性,並及時為大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輔導和幫助,保證他們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適應環境,去創造幸福美好的未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從不同側面與不同層次為大學生創造參與社會生活、提高環境適應能力的條件和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參與各種活動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在一定的集體或社會活動中的價值,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與社會規範和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為他們開設大學生心理衞生、人際關係心理學、職業心理學等課程,以幫助大學生了解和把握自身發展規律,改善自我認識方式,從而能夠促進自我調適,更好地順應社會發展。

從大學生自身而言,從我們的調查結果來看,大家對提高幸福感做出了不同的回答。比如:改變自己,有目標,為之努力,腳踏實地的學習,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找個女朋友,考上研究生,尋找生活激情,充實生活,找到好工作,加強與人溝通能力,保持心態年輕……總的來説,應該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價值觀,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確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防止個人主義、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在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拼搏、努力、奮鬥和奉獻中追求人生幸福,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保持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抓住在校期間一切發展、提高自己能力和素質的機會,同時多關注企業單位用人的要求、標準,把自己培養成符合企業單位需要的人才,努力加強與同學、朋友、師長和社會的溝通與交往,在平時的生活中積累人際交往經驗,不斷提高人際交往技巧與能力;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不斷磨練意志,提高容忍挫折,克服困難,戰勝失敗的能力,正視自己的人格缺點,不斷完善自己,培養積極、樂觀、嚴謹、開放、自信、自強、獨立而穩定的有利於幸福感提高的人格品質。

綜上所述,從對瘦西湖校區的學生的調查結果來看,當代大學生大都滿意現在的生活,主觀幸福感較強,這歸功於當代大學教育體制的完善,大學生的自身素質水平的提高以及學生家長管理能力的增強等等諸多因素。整個學校的主氛圍是愛好學習,勤奮上進,雖然有少部分奢靡攀比之風,但畢竟是少部分。在學術方面,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指導;在課外活動方面,愛好體育運動,增強身體素質;在社會實踐方面,大多數學生通過做家教一方面減輕家庭負擔一方面豐富自己的社會經驗。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的幸福感的提升是有跡可循的,今後的大學生活將是以積極健康,幸福舒適為主旋律。

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 篇三

小時候,能每天都吃好吃的糖果,每天都穿漂亮的衣服就是幸福。成年後,也許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能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就是幸福。年老後,能夠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在一起吃頓團圓飯就幸福。這種幸福雖然平淡、簡單,但是卻很充實。

而現在呢?一個個獨生子女,一個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如今的大學生面對了來自父母,社會,個人,等多方面的壓力。我們正處在學習專業知識與人格塑造的關鍵階段,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現狀將會影響到未來社會的各個方面。而近年來關於大學生的問題層出不窮,我們對大學生幸福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了。

為了瞭解我校大學生幸福感狀態,構建和諧校園,本組對我校大學生進行調查,重點分析我校大學生在社人際關係、自我價值、健康關注等方面的情況。基於調查,提出提升我校大學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議。

一、調查研究內容、對象及方式

調查內容:個人基本資料包含年級、性別、專業等,其它情況如生活狀況、人際關係、性格等自我評定。你對幸福生活的理解,當前幸福感狀況,影響幸福的主要原因等。

調查對象:xxxx校區全體學生

調查方式:問卷調查,問卷採用選擇題形式,附加主觀題一題,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100份,實際回收的有效問卷為97份,有效回收率為97%。

二、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

對於即將邁人社會、走向生活的大學生來説,追求幸福是大家的主要目的,大家在大學裏的奮鬥拼搏就是為了以後的幸福生活,就目前來説,大學生是否幸福決定着他們能否更好的學習生活,能否很好的為將來奠定基礎,據此,我們調查了大學生的總體感覺。

1、就總體感覺來説,8.25%的人選擇了對生活質量非常滿意,非常幸福,47.42%的人選擇了比較幸福,39.18%的人選擇了一般幸福,5.16%的人選擇了不幸福。

2、就學校和專業的滿意程度來説,3.09%的人選擇了非常滿意,38.14%的人選擇了比較滿意,19.59%的人選擇了無所謂,34.02%的人選擇了比較不滿意,6.19%的人選擇了很不滿意。

3、就人際交往環境來説,6.19%的人選擇了比較不融洽,16.50%的人選擇了一般融洽,75.26%的人選擇了比較融洽,12.37%的人選擇了很融洽。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直接反映了學生的幸福狀態,值得我們關注。

(二)大學生對主觀幸福感的理解

20世紀50年代初,心理學研究新領域——主觀幸福感在美國興起,一直無法量化的幸福感成為一個可操作、評估、實證研究的科學指標體系。主觀幸福感指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主觀幸福感研究檢視人們在情意與生活品質方面的整體評價,探討包括正向情意、負向情感以及生活滿意的認知評價。關於主觀幸福感結構,一般認為主要有三個維度: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生活滿意度是個體對生活總體質量的認知評價;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是指對個體生活中的情感體驗。我國關於幸福感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羣體,而大學生人羣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於90年代中後期逐漸展開。根據此次調查,大部分學生認為經濟狀況好,生活自由愉快就幸福,可見當前學生的觀點有一定的片面,但不能説是完全錯誤的,這跟現在學生的人格特徵以及時代特徵有關。

(三)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影響我校大學生幸福快樂的主要原因,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就業壓力、學習壓力、家庭情況、心理問題、戀愛問題、人際關係等各方面因素都制約着我們的心理狀況,對我們的幸福指數產生一定影響。1就業壓力方面,11.34%的人覺得就業壓力很大,因為感到前途渺茫,55.67%的人覺得就業壓力大,因為擔心找不到一份好工作,20.62%的人覺得就業壓力不大,因為我有信心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12.37%的人覺得沒什麼就業壓力,因為船到橋頭自然直2戀愛問題方面,20.62%的人認為談戀愛能增加幸福感,34.02%的人認為談戀愛能增加幸福感,但不是很多,27.84%的人認為還可以,17.53%的人認為不能3心理問題方面,就對自己外貌、身形等的評價來説,3.09%的人很滿意,43.30%的人比較滿意,29.90%的人一般滿意,22.68%的人不滿意。可見就業壓力對大學生來説是主要的,因為這是大家即將面對的現實問題,而戀愛等問題只是附加因素,個人觀點不一。

三、建議

針對我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狀況及其影響因素,我們建議從學校和大學生本身兩方面進行教育和引導。

從學校教育而言,應該積極引導大學生認識幸福的內涵,這是教育和引導大學生體驗幸福,增強主觀幸福感的前提;加強大學生追求幸福的意志力的培養,提高他們追求幸福的挫折心理承受力,教育學生正確看待家庭與事業的關係,引導大學生正確協調自己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認識和處理好個人需要和集體、社會需要的關係,使個人需要自覺地服從和融合於集體和社會需要之中;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挫折與成功的關係,充分認識自己,明確方向,避免盲目,引導學生對挫敗正確歸因,消除悲觀,振奮精神,增強韌性,並及時為大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輔導和幫助,保證他們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適應環境,去創造幸福美好的未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從不同側面與不同層次為大學生創造參與社會生活、提高環境適應能力的條件和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參與各種活動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在一定的集體或社會活動中的價值,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與社會規範和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為他們開設大學生心理衞生、人際關係心理學、職業心理學等課程,以幫助大學生了解和把握自身發展規律,改善自我認識方式,從而能夠促進自我調適,更好地順應社會發展。

從大學生自身而言,從我們的調查結果來看,大家對提高幸福感做出了不同的回答。比如:改變自己,有目標,為之努力,腳踏實地的學習,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找個女朋友,考上研究生,尋找生活激情,充實生活,找到好工作,加強與人溝通能力,保持心態年輕……總的來説,應該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價值觀,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確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防止個人主義、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在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拼搏、努力、奮鬥和奉獻中追求人生幸福,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保持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抓住在校期間一切發展、提高自己能力和素質的機會,同時多關注企業單位用人的要求、標準,把自己培養成符合企業單位需要的人才,努力加強與同學、朋友、師長和社會的溝通與交往,在平時的生活中積累人際交往經驗,不斷提高人際交往技巧與能力;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不斷磨練意志,提高容忍挫折,克服困難,戰勝失敗的能力,正視自己的人格缺點,不斷完善自己,培養積極、樂觀、嚴謹、開放、自信、自強、獨立而穩定的有利於幸福感提高的人格品質。

綜上所述,從對瘦西湖校區的學生的調查結果來看,當代大學生大都滿意現在的生活,主觀幸福感較強,這歸功於當代大學教育體制的完善,大學生的自身素質水平的提高以及學生家長管理能力的增強等等諸多因素。整個學校的主氛圍是愛好學習,勤奮上進,雖然有少部分奢靡攀比之風,但畢竟是少部分。在學術方面,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指導;在課外活動方面,愛好體育運動,增強身體素質;在社會實踐方面,大多數學生通過做家教一方面減輕家庭負擔一方面豐富自己的社會經驗。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的幸福感的提升是有跡可循的,今後的大學生活將是以積極健康,幸福舒適為主旋律。

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 篇四

近幾十年來,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有人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説白了就是資本主義的美化詞,現在的中國國情是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社會主義岌岌可危。

也有人説這幾十年來,中國愈發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都是走了社會中國特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

人們一直把幸福看作人生的終極目標,人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追求幸福。那麼在我們堅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人民的幸福感有多少呢?是不是人們的幸福感也可以做一個判定我們所走道路對錯的指標呢?

為此,我在中國特色主義的前沿陣地廣東做了關於幸福感的調查。

“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是廣東省“十二五”期間的發展核心。如何在保證經濟平穩發展的前提下,實現民生福祉的持續改善?如何使社會經濟發展的考量從“血汗GDP”的數字標籤到宜居“幸福指數”的人文標籤的轉型?如何將“幸福”的概念轉化為民眾切實感受的幸福生活?這些都將是未來需要正視和解決的問題。

一、七成半人感到幸福,整體幸福感接近“比較幸福水平”

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人中,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為14.9%,回答“比較幸福”的比例最高,約佔六成,為59.2%,兩項相加為74.2%,也就是回答傾向於認為自己生活得幸福;有13.6%的人做了介於幸福和不幸福之間的選擇,9.8%的人認為自己生活得“不太幸福”,2.5%的人選擇了“不幸福”,傾向於不幸福回答的比例為12.3%。

調查中從“不幸福”、“不太幸福”、“説不清”、“比較幸福”和“非常幸福”分別計分為1—5,結果顯示被調查者的平均幸福水平為3.74,標準差為0.912,也就是説整體平均分接近“比較幸福”水平。

二、從不同羣體的幸福感來看

⑴女性比男性更感幸福

本次調查樣本的男女比例為男性52.9%,女性47.1%。調查結果顯示,兩性被調查者幸福感有一定差異,女性回答“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的比例均高於男性,而回答“説不清”、“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均低於男性,經卡方檢驗,男性和女性之間幸福感的差異在統計上達到顯著水平。男性的平均水平低於女性,為3.71低於總體平均水平的3.74,也低於女性的3.78.

⑵領導羣體的幸福感最高

統計分析發現國家機關黨羣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最高,其次是服務人員和不便分類的其它從業人員,回答“非常幸福”比例最低的是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和農林牧漁水產生產人員。國家機關黨羣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組,專業技術人員組,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組,商業服務人員組,農林牧漁水產生產人員組,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組和不便分類的其它從業人員組的平均幸福感得分為3.95、3.82、3.77、3.77、3.69、3.63和3.65.

三、影響幸福感的因素

1、離異居民幸福感最低。從婚姻狀況來看,已婚居民選擇“非常幸福”的比例最高,為15.3%,其次是未婚居民,為14.9%,和喪偶居民,這一比例為11.7%,離異居民的比例最低,僅為5.4%。把“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合併來看,未婚居民傾向於幸福評價的比例為65.30%,已婚居民為77.40%,離異居民為53.10%,喪偶居民為61.70%。做負向評價的趨勢與此相同,離異居民傾向於不幸福評價的比例最高,已婚居民最低。未婚、已婚、離異和喪偶各組居民平均幸福感分別為3.58、3.81、3.29和3.53。

2、有受教育子女成為幸福感正向影響。從有無子女受教育一項分析,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組在選擇“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的比例高於沒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組,反向評價上結果一致,有受教育子女居民組選擇“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均低於無受教育子女組。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組的幸福感平均值為3.78,沒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組的這一數值為3.69。

3、有自有住房居民幸福感高於租房居民。有自有住房居民組在選擇“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上的比例均高於租房居民組,比例分別為15.3%、13.7%和61.4%和47%;前一組選擇“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也低於後一組。有自有住房居民組的幸福感平均數為3.8,租房居民組為3.5。

4、家庭收入差別。把被調查居民分為月收入1000元以下組、1001—2000元組、2001—5000元組、5001—10000元組和10000元以上組,結果發現幸福感評價與家庭收入高低有線性關係,收入越高幸福感越高,各組幸福感平均值分別為3.40、3.62、3.78、3.89和3.95.各組在幸福感各選項上的選擇比例與這一結果完全一致,家庭月收入越高選擇“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的比例越高,選擇“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越低。

考慮到家庭人口的不同,進一步分析家庭人均收入發現,家庭人均收入與幸福感的評價呈低度相關,相關係數為0.106.家庭收入低的居民幸福感的評價波動較大,隨着收入增加表現為從低向高震盪變化,特別是人均2000元以下變化複雜,之後的變化幅度減小逐漸平緩,達到一定高點後不再變化,甚至略微下降。

四、對於幸福感調查結果的討論

(一)經濟發展水平與幸福感

本次調查發現廣東省東、北、西部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存在差異,基本上可以認為,幸福感的高低與地區之間的發展水平有關。

經濟發展水平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很複雜。美國人總體上要比新西蘭人富裕,但並未覺得更幸福。更富的奧地利、法國、日本和德國人並不比巴西、哥倫比亞和菲律賓人更幸福。從1958年到1987年,日本的人均GDP增長了5倍,但日本人的幸福感卻幾乎沒有增加。

這並非説經濟發展水平與主觀幸福感之間沒有任何關係,研究發現,富足國家的人們明顯比那些貧窮國家的人們幸福。對那些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於10000美元(1995年)的國家來説尤其明顯。沒有任何富足國家的人們的幸福平均值很低,但是那些富足國家中較高人均收入似乎並不對幸福值又太明顯的影響。而在低端,許多發展中國家和過渡階段國家的人們對生活表現出較低的滿意度。

雖然,經濟發展水平與幸福感之間並非簡單的線性關係,經濟的發展並不能不斷升高人們的幸福感。但是,幸福感是以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的,社會的發展應該以社會均衡發展為目標,致力於提高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們的經濟、生活狀況,提高全民整體幸福感。

(二)民生與幸福感

在較低經濟收入階段,經濟收入與幸福感之間是有正相關的,在經濟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這種相關程度就很低了,收入對幸福很少甚至沒有影響。

布倫諾·S·弗雷等人的多國對比研究發現,幸福感與收入的相關為0.20;在較低的收入水平,收入的增加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幸福水平,但一旦年收入達到1.5萬美元,收入水平的提高對幸福感的影響變得相對較小。

本次調查發現家庭收入與幸福感之間的相關為0.106,幸福感隨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相對於發達國家,我國還處於經濟收入較低階段,收入的提高依然是提升民眾幸福感的重要影響因素。

此外,收入雖然是一個可以用貨幣單位衡量的量化指標,但是,收入的高低卻是一個需要對比才能獲得的,而和誰去比卻是因人而異的,由於每個人的這種個體差異性,同樣的貨幣量化的收入卻得到不同的收入高低感受,也就是説,個人或家庭收入是一個主觀性很強的心理指標,而不應該看作是一個經濟指標,相對收入是一個比收入絕對數更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就成為影響相對收入,進而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當前社會條件下,調節社會成員收入差距處於合理範圍,避免兩極分化進一步加劇是提高社會幸福感的有效手段。

這些都説明,民生問題與居民的幸福感之間存在着密切的關係。

總結:

從這次調查可以看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例如貧富差距問題,社會的不公平問題等等,如何正確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jyr9y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