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國小調查報告新版多篇

國小調查報告新版多篇

國小調查報告新版多篇

國小生調查報告 篇一

一,問題的提出

最近,我們同同學出去玩時,經常被廢氣嗆的喘不過氣,為此我們展開了一次關於空氣污染的調查。

二,調查方法

查閲有關書籍,報刊,上網尋找有關空氣污染的資料。

通過多種途徑瞭解空氣污染的危害。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體內容

上網空氣污染的危害空氣污染會使人得肺癌

教科書汽車排放量汽車尾氣是城市污染之一

書籍,報刊如何治理減少汽車尾氣排放

四,結論

通過這次調查,知道了空氣污染的嚴重性,還知道汽車尾氣排放是城市空氣污染罪魁禍首之一。

少開汽車外出。

建議:多植樹造林,使更多植物吸收污染物。

控制污染排放量。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一個家園,為此我們應該為保護大自然獻出一份力。

國小生調查報告 篇二

春節給孩子壓歲錢是我國的傳統習俗,體現了長輩和晚輩之間的情感溝通。中國小生的“壓歲錢”使用問題已成為各媒體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隨着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壓歲錢也水漲船高,少則數百,多則上萬。如何用好“壓歲錢”已成為家長、孩子和社會共同關心的話題。那麼,青少年們會用壓歲錢做一些什麼呢?他們用壓歲錢用得恰當嗎?……帶着這些問題,我在同學間進行了一次壓歲錢使用情況調查。

我共採訪了8位同學,經過細緻研究,得到以下結果。

調查顯示:12.5%的同學壓歲錢在600元以上;25%的同學壓歲錢在1000元以上;12.5%的同學壓歲錢在3000元以上;37.5%的同學壓歲錢在4000元以上;只有12.5%的同學壓歲錢在10000元以上;從調查得知,由於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們的壓歲錢也比較多,其中1000----4000元之間的居多。

調查顯示:12.5%的同學會把壓歲錢用在購買學習用品上;沒有人把壓歲錢用在吃喝上;37.5%的同學會把壓歲錢交給父母;62.5%的同學會把壓歲錢存入銀行;經調查得知,在這些收到壓歲錢的的同學中,多數都能合理使用,有的上交給父母一部分,多數由父母將壓歲錢存入銀行。

針對同學們對壓歲錢合理使用的問題,我給同學們提出了以下幾個建議供參考:

(1)把過年期間收到的壓歲錢用來支付新學期有關學習方面的開支,這樣可以培養我們的家庭責任感。

(2)可以把壓歲錢其中的一部分用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對他人付出一份關愛,從小成為一個有愛心,愛幫助別人的人。

(3)可以把壓歲錢的一部分用來買一些有益的書籍,積累課外知識,從小養成愛讀書、讀好書的習慣。

(4)可以買一些水果或食品來孝敬長輩。因為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通過這次調查,我更深刻地認識到,壓歲錢雖然是長輩對我們的一種心意和鼓勵,但我們卻不能因自己的願望而亂揮霍壓歲錢,我們應該崇尚節儉,學會理財,不亂花錢財,把壓歲錢用在有用的地方,這樣壓歲錢才花得更有意義。

國小生調查報告 篇三

一、調查目的

以點代面,真實、客觀地瞭解我縣國小生課業負擔的現狀,發現與總結輕負擔高質量的成功經驗,分析造成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原因,為教育行政部門科學合理地制訂和落實“減負增效”措施提供依據。

二、調查內容、對象

1、本次國小生課業負擔調查涉及以下八個方面的內容:

(1)學生課外作業情況;

(2)教輔材料購買及使用情況;

(3)午間、下午課後與雙休日補課情況;

(4)家庭為學生聘請家教輔導情況;

(5)日常考試、測驗情況;

(6)課堂練習的質量、來源、完成情況;

(7)學校有關“減負增效”制度的執行情況及自我評價

(8)對教學質量監控機制實施情況的評價。

2、調查的對象是全校的全體語文、數學、英語學科教師,一至六年級部分學生、家長和校長、教導主任。採用觀察、問卷、座談、訪談等方法進行。

三、調查過程

(一)深入學校實地調查

進行實地調查,通過觀察學生活動、召開一、二年級學生座談會、對教師和領導個別訪談、察看學生回家作業記錄本以及對336位學生家長問卷調查等了解情況。

(二)深入課堂瞭解課堂作業

深入學校,對常態下的課堂教學在課堂練習與教學內容的關聯性、課堂練習的難度、練習當堂完成情況、練習題主要來源等內容進行調查。

四、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學校“減負增效”工作的有效做法

1、建立“減負增效”制度,加強教學常規管理。學校能充分認識到制度管理是落實“減負增效”要求的保障,為此,大部分學校通過完善管理制度,強化制度執行,確保減負增效目標的實現。另外,學校建立了一整套保證教學質量目標達成的制度,保障教學工作有章可依、進展有序。

2、優化作業管理,提高作業有效性。學校為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從規範作業管理入手,開展作業設計實踐研究,探索控制作業總量的方法和途徑,在可行性和有效性方面提供了一些實踐經驗。

3、開展考試命題研究,實施綜合學業評價。學校能重視考試命題管理,力求建立科

學有效的考評機制,發揮考試(查)對學生學科學習、教師日常教學的導向作用,避免教師過度挖掘教材和拓展教學內容。

4、豐富校本教研內涵,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校本教研是教學研究的主要載體,是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主要途徑,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從源頭上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關鍵。為此,納雍一小積極開展校本教研,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5、加強宣傳,形成家校合力。通過家長委員會、家長會、家長開放日或家長接待日宣傳“減負增效”工作的意義,提高家長對“減負”的認識,以取得家長的理解、支持與配合。

6、加強學困生輔導,關注全體學生。本着不讓一位學生掉隊,為了全體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理念,學校非常關注學習困難學生,採取一系列措施,利用課餘時間為他們補缺不差。

(二)各類調查結果彙總

1、對學生的學習狀況評價

調查顯示學生整體學習狀況呈正態分佈,家長的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基本一致:優秀的佔比是9.09%與12.56%,比較優秀是45.73%與42.03%,一般是39.94%與41.79%,較差的為5.23%與3.62%。

一、二年級學生座談會上學生自我評價的結果基本相同。

2、學生對學校生活的感受

感覺校園學習生活很愉快的學生佔了參與調查學生的81.59%,説明學校在各方面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教學服務和舒心的校園文化環境。同時也有3.82%的學生有時感覺不快樂,偶有不想上學,0.25%的學生感覺很不快樂,經常有不想上學的想法。對此,7.16%的家長也有同感。這部分學生覺得上學不快樂的原因依次是(1)學校的文體活動很少佔55.63%;

(2)午間、課間都要做作業,沒有自由活動時間佔33.25%;

(3)老師只抓學生的學習,不太關心我們其它的事情和老師同學不喜歡我的佔11.12%。

3、學生的課業負擔情況

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自己認為課業負擔很重的佔比較低,分別是1.38%與1.24%,認為課業負擔比較重的分別是9.09%與8.34%,而認為課業負擔一般或比較合適,以及比較輕的學生佔了絕大部分,分別佔到89.54%與0.43%。而78.21%的學生認為課業負擔重的原因主要是父母經常會另外佈置作業,及除了做作業還要參加練琴、練書法、考級等培訓班,與有54.82%家長認為的課業負擔重是對孩子學業的期望值高基本一致;也有22.79%的學生認為是老師佈置的作業太多,作業的題目難度較大,完成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從調查的統計數據中發現,教師認為學生課業很重的比例數高於家長與學生,超過10個百分點,認為課業負擔比較重的則達到39.06%,超過30個百分點。教師把課業負擔重的原因歸結為:一是認為教材要求高和考試難度大的佔6.15%;二是認為教學質量統一監測造成的佔28.98%。學生、家長與教師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個體基礎、能力不同,對課業負擔的主觀感受不同,而教師是對全班學生的整體客觀感受;角度也不同,學生與家長主要從回家作業方面考慮;而教師則是對所有課業負擔(含回家作業和課堂作業)總量的測評。因此,教師認為學生課業負擔很重與較重的達到51.79%。

4、學生購買使用教輔材料情況

從學校自查情況統計看,學生使用教學輔助資料,沒有學校統一購買的,都是以班主任推薦、家長購買。從問卷調查統計數據發現,教輔材料實際使用的學生比學校自查上報的要多,在深入學校實地調查時發現學校沒有上報而學生實際在使用的情況。教輔材料的購買方式是以學校推薦、學生家長購買或者根據需要家長自行購買為主,不否認仍有一小部分是學生交錢、教師統一購買的。家長自主為學生購買教輔材材料也相當普遍,佔被調查家長總數六成以上。有的家長為讀一年級的孩子準備的教輔材料就達6本之多;也有的家長為讀五年級的孩子配了9本教輔材料。

5、學生完成回家作業的情況

從學生回答的每天回家作業需要時間統計發現,每天作業時間在1小時以內的佔48.29%,這部分學生的作業時間符合教委規定的要求,但是問卷中超過一半的學生回家作業完成時間在1小時以上,甚至佔21.09%的學生回家作業時間達到及超過2小時。家長回答的情況與學生反映的基本一致,也與教師佈置的作業量相吻合,也與學生完成回家作業後睡覺時間大致相同。

(3)雙休日學生的回家作業有所增加,在學生座談會、教師訪談、家長問卷等方面都反映,學生的回家作業記錄本更是記得明明白白,除一般的作業,老師還要佈置打印的語文、數學、英語練習卷作業,有63.18%的學生反映只在週末佈置。

(4)學校在對國小低年級回家作業的自查中顯示,大部分學校都給學生布置回家作業,書面作業相對少一些,口頭作業則多一些,尤其是語文學科(見下表12)。在深入學校實地調查中得到證實,不僅給學生布置作業,且量也較大。例如,從一位一年級學生的回家作業記錄本上顯示:(週五)回家作業:語文①背課文13~16課,②做《週週練5》,複習P205頁9~13;

英語①背P22~25,②周練3,①讀2~21②,讀卡片,數學①訂正周練4,②聽算。一位二年級學生3月9日(週一)的回家作業:語文有①複習13課,②《一課一練》13,①讀背練習本,④預習14課;數學完成練習卷;英語有①訂正卷子簽名,②做卷子。這樣的作業量與市教委規定的一、二年級學生不留家庭作業的要求相去甚遠。

6、學生午間休息與下午課後時間安排情況

(1)中午飯後到下午上課之前是學生休息、調整的時間,從調查情況可以看出,只有36.18%能夠參加活動,進行適當的休息,其餘學生要麼接受教師的補課,要麼在教室裏看書、要麼在做作業。實地調研看到的情況確實如此,更有甚者,教師在教室集體補課、分析題目、集體做練習卷等。同樣教師也很辛苦,沒有得到休息,調查中佔69.44%的教師到教室面批作業或進行個別輔導。

(2)學生每天下午第七節課以後,學校的安排基本合理,學生的活動內容也比較豐富,學生與教師的調查結果基本一致。但是,集體補課的情況依然存在,調查中有佔1.54%的學生和佔2.32%的教師反映,每天下午第六節課以後參加或進行整班補課。

7、對待學困生的辦法和補缺補差安排情況

(1)對待面臨課業和心理雙重壓力的學習困難學生,當學習上遇到困難時,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能採取積極的措施,有佔94.01的教師和佔78.51的家長選擇對學生進行原因分析,以鼓勵為主加以補習;

請家教或個別的輔導也有,但相對比例較低。

(2)教師對學習上遇到困難的學生所進行的補缺補差,應該説是想盡了辦法。選擇在下午第七節課以後補習的教師最多,佔了54.02%,;

其次是午間休息時,佔了32.51%;還有是課間休息時間也佔了12.35%。從中可以發現,學習困難學生在學校休息時間比一般同學更少,顯然負擔也就更重了。

(三)課業負擔重的原因分析

國小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原因非常複雜,既有宏觀層面的原因,如考試製度、就業形勢的衝擊,以及傳統文化的影響等,也有微觀層面的原因等。下面從直接影響學生課業負擔的因素來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從家長的角度分析

現在的孩子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長的一切希望全部寄託在孩子身上,家長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傳統理念主導下,以不輸在起跑線上為支撐點,以能夠進入優質初級中學、示範性高中、重點大學,乃至找到理想的工作為目標,因此在孩子進入國小後就不斷在學業負擔上為其加碼。

第一、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從小開始替孩子報名參加社會上舉辦的棋藝類、學科類等培訓班,以獲取更多的考級證書,或為學生請家教,為準備進入優質中學打基礎。學生雙休日兩天則更忙碌,不是去外面補課就是學一些藝術類特長,或在家做作業。77.7%的家長認為孩子接受家教對學習成績有明顯或得到一定提高;儘管也有22.3%家長認為家教對孩子學習成績沒有得到提高但也樂此不疲。

第二、家長自主為孩子安排學習。不管孩子願不願意,家長依然為孩子購買不少教學輔助材料,讓孩子在沒有回家作業、或已完成回家作業後繼續做。如一位四年級學生家長為孩子購買了7本教輔材料,語文有《水平測試》、《閲讀訓練80會》,數學有《金牌一課一練》、《金試卷》、《口算測試》,英語有《金牌一課一練》、《英語精典》。儘管參加調查的家長中30.35%的要求只是做小部分,14.9%的認為孩子一點也沒做,但事實造成了孩子負擔的加重。

第三、家長總是拿其他孩子長處與自己的孩子作比較,進行盲目攀比,在嚴格要求中施加壓力,還以父母付出的心血、化去的費用責備孩子,無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壓力。

2、從新教材的角度分析

新教材使用√本站★√中出現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低年級,特別是一年級學生。教材的容量與課程標準的要求,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作業量。語文、數學教材改革也是如此。一年級語文課本雖然每年都在修改,從最初的一百篇課文減到目前的四十篇,篇目是少了,但文章的難度並沒有降下來,而且學習的目標還不是很清晰,使教師在把握上增加了難度。上級教研部門提供的單元考查卷較少等種種原因,造成教師在命題過程時常發生拔高難度的現象。

3、從教師的角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教師教學水平的差異決定了學生負擔的輕重,好教師課堂教學的質量高、學生又喜歡,作業完成的速度快,正確率又高。而那些教學水平低下及一般的教師,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較差,又習慣於傳授式教學,學生的理解、掌握率低下,就熱衷於“堤內損失,堤外補”,不斷的補課,大量作業的佈置,增加了學生的負擔,自己疲勞,學生更辛苦。

(2)與平行班教師、與其他學校之間的攀比心理,不嚴格按照《學科課程標準》組織教學,任意拔高要求,以求“保險”,也受學校對教師考核的影響,爭取獲得較高的班級平均分,面子上過得去,又能得到獎勵。

(3)教師受“勤能補拙”、“反覆做、做反覆”的思想支配,片面理解“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堅持有作業總比沒有作業好的信念,佈置單純的抄寫作業,從學生的回家作業記錄本上反映出這樣的教師還不少,這種機械低效的作業,既給學生帶來負擔,又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

4、從學校的角度分析

從學校層面看,一是考核評價的導向。學校制定了對教師的工作績效考核獎勵方案,而且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考核指標最為詳細,尤其是三、五年級縣級教學質量監測的成績在獎勵考核中更受到重視。在實際操作中,學校則以考試成績作為考核獎懲教師的主要依據,給教師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而教師又會把壓力自然而然地轉嫁到學生身上。問卷調查中有66位教師認為考試成績是學校考核教師的重要依據,佔了69.02%。

二是校長的質量觀出現問題,把“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片面認為“教學成績是學校的生命線”,一味地強調學科成績代表着學校的榮譽,大會小會不斷宣傳,給教師增加了不小的心理壓力。問卷調查中有59位教師認為考試成績是上級部門評價學校的重要依據,佔了66.18%。

5、從考試評價的角度分析

第一、目前,課程計劃中只規定了國小生完成回家作業的時間,而對學生課業負擔還沒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和具體要求,教師佈置回家作業的量絕大部分憑感覺,而且,一些學校學科教師之間缺少溝通與協調。從學校上報的對自查作業情況看,三到五年級學生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的居多,但一、二年級佈置書面回家作業的也有近半數的學校。

第二、學校平時的單元考查或考試的命題基本以教研組或教導處為主,説是教研組其實是課任教師輪流命題,無論教研組命題、教導處命題、或是各學校聯考的聯合命題,都存在缺乏統一標準的情況,即使是縣教研室提供的試卷,也往往難度不一。

第三、無論在校長、教師座談會上,還是在教師、家長的問卷調查中,大家對縣級教學質量監控機制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充分的肯定,認為這一調研對提高全縣國小教學質量、縮小校際之間的差距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大家也提出:近年來,本來很平常的一種調研方式,當大家把它當做衡量學校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並不斷強化、片面追求時,在作為動力的同時,也形成了無形的壓力。

五、調查基本結論

1、國小生課業負擔過重的現象存在。整體上國小生的課業負擔還是偏重,有一小部分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尤其是學習上存在困難的學生,包括學習習慣比較差、作業動作比較慢的學生,他們很難承受日常的課業負擔。各學科教師之間缺乏協調,每天作業總量不同,有時顯得比較重。

2、低年級學生“不佈置回家作業”的要求達不到。一、二年級語文、數學、平均超過一半的班級佈置書面回家作業,如果計算雙休日佈置的話,超過半數,很難達到教委規定的要求。

3、學生使用教輔資料現象仍然比較普遍。既有經學校推薦、教研組與教師推薦後,由家長購買的;也有學校教師為學生統一購買的,學生基本天天使用教輔材料,很多學校、教師以教輔材料上的習題替代了練習設計。

4、學生午間休息得不到保證。當堂應該完成的課堂作業,極少能在課堂上完成,學生都是利用課間、午間完成,尤其是午間大部分學生不休息。雙休日教師佈置的作業特別多,成了課堂的延伸,學生得不到很好的休息與調節,完全與“雙休”日不符。

5、部分教師的專業水平不高。教師準確把握新教材內容與要求的能力不強,練習設計、考試(考查)命題等方面的能力較弱,致力研究學生“學”的較少,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有待提高。

6、學校對教師工作的評價比較片面。學校對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考核,都制定了德、識、能、績、責等方面的考核方案,但是在具體運作過程中,學校往往把教師任教學科的考試成績作為重要依據,尤其是校際聯考成績、縣級質量調研成績。

7、教學質量監測的機制不夠完善。教育局所建立的中國小教學質量監測機制,對國小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了保障作用,也對廣大教師開展教學研究起到了積極的導向作用。但隨着對教學質量監測的過度重視,從而導致認識上出現偏差;在質量監測的形式、標準等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

8、家長對學生的期望值過高。家長把處於國小階段的孩子都當作天才來培養,處處與其他孩子進行攀比,也捨得在孩子身上進行教育投資,並不斷給孩子增加任務和壓力。

六、對策建議

1、教育行政部門要進一步加大素質教育推進力度,結合區域教育發展的特點,在規範學校的課程建設、執行課時計劃、落實減負措施等方面建立長效的管理、監督機制;加強學校教學管理人員實務培訓,提供校際交流互動、管理經驗共享的平台,提高他們組織校本教研、實施教學常規管理的能力。通過建立對學校辦學績效的評估機制,引導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健康發展。

2、學校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端正辦學思想,牢固樹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和學習規律,科學地制定作息計劃,合理安排學生一日活動,確保午間休息和體育鍛煉時間,還學生應有的休息、活動時間和空間。嚴格執行地、縣有關教育教學文件,加強學校對課程的領導力和執行力,加強專課專用、學輔資料使用、作業佈置、考試評價等方面的管理,改進對教師工作的考核,真正落實“減負增效”措施,使學校成為學生健康、主動、快樂成長的樂園。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縮國小校教師教學水平之間的差異,集中精力研究教學,重點研究學生的學法和練習題的設計,穩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科研訓員要進一步研究和把握學科課程標準,加強對教材解讀、練習設計的指導研究,把握考試(考查)命題標準;要關注教學熱點問題,為基層學校教師的教學研究提供有效的服務。

4、教育行政和教學業務部門要根據區域教育發展現狀和教學質量的總體要求,完善教學質量監測機制,重視監測及分析的導向性,科學使用監測分析的結果。教學研究部門要根據市二期課改學科課程標準,制定有關學科考試或考查的標準,確保國小階段學科考試(考查)的正確導向,進一步完善現行的教學質量監測分析機制,在時間、方法、內容上更趨於完善。

5、為構建社會、家庭、學校一體化的育人模式,形成共同承擔學生成長教育責任的格局,縣級層面可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加強對社會進行“減負增效”工作的宣傳,引導社會各方關注“減負”問題,並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學校要加強與社區、家庭的溝通聯繫,統一認識和行動,尤其要通過家長學校,召開家長會等形式與家長互動,端正觀念、理清思路,形成為學生減輕過重課業與心理負擔的合力。

6、教育督導要關注學校的依法自主辦學,通過督導評估的導向和具體標準,促進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目標的實現,進一步運用發展性教育督導理論,結合實際,完善以學校發展規劃為主要依據的發展性督導評價運行機制。改進和完善學校辦學水平綜合督導評估方案,實施學校年度績效考核機制,為全面落實“減負增效”保駕護航。教育督導要關注學校的科學、可持續發展,針對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情況,把課程建設列為重點關注內容,加強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方面的督導檢查。引導學校規範課程管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確保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

國小生調查報告 篇四

調查方法:

本次問卷調查選取了三、四、五年級的學生。

調查時間:

20xx年x月x日

調查結果分析: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份,回收60份,對收上來的學生問卷進行了整理、歸納,現將有關調查結果情況分析歸納如下:

1、對課外閲讀價值的認識不足

大量的課外閲讀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知識背景,促進其個性的健康發展。但是一些學生和家長,甚至是部分老師對此的認識卻有所偏差。23%的學生認為讀課外書是為了提高學習成績,所以在讀物的選擇上也偏重於一些學習輔導類。而家長們希望孩子時時看的也是學習輔導類而不是閒書,這樣才不會耽誤孩子的成績。可見,由於長年來推行的應試教育,使得課外閲讀受到無辜的“冷落”,使得孩子竟然與“讀書之樂”無緣

2、學生閲讀的自主性還不夠強。

從閲讀習慣的調查來看,有43%的學生每天沒有固定的時間閲讀,還有學生必須在老師或家長督促下閲讀,並且很多學生選書只選擇老師推薦過或課堂上講過的有關內容,這就説明,學生閲讀自主性不強,未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閲讀處於被動狀態,存在着為完成任務而閲讀的現象。

3、課外閲讀的時間不是很均衡。

固定課外閲讀的時間,是保證課外閲讀質量的一個重要的條件。調查顯示,中年級同學每天花在看課外書的時間半小時以下的是25%,35%的同學每天看書時間半小時——1小時,36%的同學每天看書時間1小時以上;高年級同學每天花在看課外書的時間半小時以下的是28%,看課外書的時間是半小時——1小時的是66%,看課外書的時間是約1小時以上是6%,有部分同學閲讀時間能保證1小時左右,但這個比例很小。學生沒有從課外書籍中汲取足夠的“營養”,他們只是進行了“快餐式”閲讀。究其原因,電視、電腦遊戲等大眾傳媒的普及,對學生的課外閲讀有極大的衝擊。94%的學生看電視的時間每天超過一小時,100%的學生每天超過半小時。數據表明更多的學生在電視與課外書之間更喜歡前者,但是如果讓學生過分地依賴這些,久而久之,就會削弱兒童感受語言文學的能力。

4、家庭讀書氛圍不濃。

七八十年代的“讀書無用論”、“腦體倒掛”的現象,使如今年輕的家長成為犧牲品;如今又因社會競爭愈演愈烈,父母們一方面疲於工作,一方面在工作之餘又只顧娛樂放鬆,他們無暇或無能力顧及孩子的成長需求,為孩子創設條件。學生家庭藏書量少,27%的學生家庭藏書達不到10冊,60%的學生家庭藏書在50冊以下。學生課外讀物的匱乏,無疑是學生閲讀能力提高的最大障礙之一。

解決當前國小課外閲讀現狀的對策:

1、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

激發興趣的方式有很多,如:給學生先講故事,再讓學生複述;經常鼓勵愛讀書、善讀書、會讀書的學生並讓他們談體會;以古今中外苦讀成才的故事激勵學生向故事中的人物學習;開展讀書筆記評展、課外閲讀故事會、精彩詩篇朗誦會等活動,這些活動都可激發學生的課外閲讀興趣,促使學生把課外閲讀當成一種自發性、渴求性的自我行為。

2、學校、家庭營造氛圍,促進閲讀。

教師可通過讀書角、圖書館等形式來營造良好的讀書環境,使學生有足夠的書可讀;教師和學生可共讀一本書,共同分析,引起心靈的共鳴,激發學生課外閲讀的興趣。同時學校可按校園環境的規劃,精心設計每個空間,使整個校園既有優美的環境,又充滿了濃厚的文化氛圍。這種無聲教育,可以引導學生將閲讀興趣轉化為自覺的閲讀實踐。家庭是學生課外閲讀的主要場所,最深刻地影響着學生的閲讀行為。因此,應取得家長的配合,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制定閲讀計劃,共同閲讀,或者在孩子讀完一部書後,給自己講主要內容,或者家長和孩子比賽讀書,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的閲讀成為一種習慣。

3、指導閲讀方法。

國小生課外閲讀的開始,均出自自發性並帶有盲目性。閲讀的方式也多為簡單的瀏覽。為了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教師要教給學生閲讀的方法,指導學生如何合理運用精讀、細讀、劃線、加點、眉批、朗讀、默讀、速讀、精讀乃至背誦等方法閲讀課外讀物,既要準確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故事情節,又要深入領會文章中寫得好的地方。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要指導他們學會摘抄好詞佳句、作批註、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等讀書方法,做好知識積累。培養學生經常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要求他們將工具書放在案頭,凡在讀書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都要通過查閲工具書解決。

4、保證充足的閲讀時間。

要讓學生有時間進行課外閲讀,沒有整塊時間,就用零散時間,讓學生學會擠時間讀書,同時不侷限閲讀地點,可以是教室、閲覽室,也可以是綠蔭下、操場上、走廊裏等,另外也不強求獨立閲讀,可以是兩人、三人??甚至是小組閲讀。為此建議語文教師每天少佈置些機械重複的作業,將閲讀帶進家庭作業時間,保證每個學生每天至少有三十分鐘的“家庭閲讀”時間。“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而是閲讀、閲讀、再閲讀。”(蘇霍姆林斯基)

結束語

學生課外閲讀的現狀是不容樂觀的,這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積極拓展渠道,為學生的課外閲讀保駕護航。讓學生徜徉在書海中,在書的海洋中去積累語言,親近母語,陶冶情操。

國小生學習調查報告 篇五

我們於20xx年xx月8日~12日,對我校國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研究,對農村國小生的學習心理有了初步的瞭解,為準確地把握當前農村國小學生的學習心理動向,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觀依據。

一、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目標

1、農村國小生的學習心理現狀

2、當前農村國小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3、當前農村國小生的學習心理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方法

1、走訪調查

通過對八一村及萬勝村國小生的調查走訪,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真實資料,使調查報告的結論的真實性得到極大的保障。

2、座談會

整個調查共召開了兩次教師座談會,四次學生座談會。這些座談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生動的典型材料,而且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礎。

二、調查結果分析

對學生的調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師、學生座談結果顯示,農村國小生的學習心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一)農村國小生的學習心理現狀分析

1、教育價值觀

調查顯示,大部分國小生具有較為明確的教育價值觀。74%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質,10%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為了考中專和大學,16%的國小生沒有考慮。

調查還顯示,農村國小生的教育價值觀帶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特徵。他們認為,農村的經濟收入與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學生認為高中、中專、畢業生掙錢多,25%的學生認為國小畢業生掙錢多,8%的學生認為國小畢業生掙錢多,只有2%的學生認為文盲能獲得較高收入。

2、學習態度

調查結果表明,67%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9%的學生害怕學習。這與他們“考中專或大學”意識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學習的學生數佔相當份額。而且,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90%的學生都有自己“最討厭的課程”。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一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二是與該課程的實用價值緊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86%的學生對與現實生活聯繫緊、實用性強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勞技學習熱情較高,而對學術性較強的歷史、地理、生物、英語不感興趣。在學生討厭的課程中,英語是國小的核心課程之一,有57%的學生認為“英語對於我們以後的生活幾乎沒有用處”。

3、學習需求

當前,“特長”是師生共同關心的熱門話題,許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長”看做是“素質教育”的代名詞。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特長”有正確的認識,其中,92%

的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且有52%的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指導。同時,78%的學生希望在勞技課、活動課上學到較多的、實用的農業科技知識,使之能對他們以後的工作有所幫助。

在對調查結果的整理中,我們得到了一組令教師們震驚的數據,52%的學生認為“學校老師能滿足自己的學習需求”,48%的學生認為“學校老師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師指點”。對於這一結果,也許我們對信息的有效度產生懷疑,或者強調它的地域性特點,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教師行為滯後”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學生的認同,並越來越嚴重地影響着他們的學習。

4、學習目的

調查結果表明,對於國小畢業後的打算,55%的學生選擇讀國中及以後考中專,18%的學生選擇就業,27%的學生還沒有考慮。有讀大學願望的佔37%。

國小學生對於“務農”的態度是我們調查的重要目標之一。調查結果表明,農村國小生大部分不願意務農。

(二)當前農村國小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調查顯示,當前農村國小生的學習心理與以往農村的國小生的學習心理相比,有明顯不同。

1、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農門”,走向城市。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價值在於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以增強自己在未來社會的競爭能力。在此基礎上,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且成績優秀的學生則致力於追求大學教育。

國小生的教育價值觀的另外兩個特點是務實化和功利化。國小學生越來越強烈地追求未來教育輸出的經濟價值,他們中的很多人從經濟的角度去衡量所學課程的價值,繼而決定自己在不同課程上的努力程度。他們要求課程教學更多地聯繫生活和生產實踐,滲透更多的實用技術。

我們知道,由於年齡和學識的制約,國小學生的認知、分析、判斷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穩定。事實上,相當多的國小生的教育價值觀是迷茫的。其原因在於:一是越來越多的中專生和大學生難以就業,從而使他們對考中專或大學失去信心;二是學術性較強的國小文化課程難以滿足學生對職業技術的需求,難以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內在刺激和利益驅動。這些原因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厭學。更為嚴重的是,我們在教師座談和學生家長訪談的過程中發現,由於對學生前途的失望,部分家長和教師也失去了對教育的信心,厭學情緒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身上同時滋生並蔓延,我們稱這一現象為農村教育的世紀迷茫現象。不可否認,這一現象所反映的是一種消極的教育價值觀。

2、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村國小生由於個人的學習基礎、教育價值觀和對未來的期望等方面的差異,使他們的學習需求具有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的特點。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度要求不一。國小畢業後準備就業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基礎知識;準備考中專的學生,要求課程教學難易適度、學業成績達中等水平;追求大學教育的學生,則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學知識,學業成績達上等水平。學習需求的橫向多目標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廣度要求寬泛。他們既要求學好學術性較強的課程知識,又要求充分培養自己的特長,還要求掌握更多的實用技術。

3、學習目的明確,但具有主觀性和不協調性

對學生的調查表明,73%的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但是,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對比分析和對學生本人的考察,我們發現,學生的學習目的具有嚴重的主觀性和不協調性。學生學習目的主觀性突出表現在:他們已經認識到了未來進入城市就業或在農村非農產業就業的艱難性,但有67%的學生卻表示不準備在農村務農。很明顯,如此大的一個羣體具有這個想法是極不現實的。此外,40%的學生希望自己以後在事業上能取得成功,但他們中48%的學生沒準備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準備讀高中中專,從而忽視了科學文化知識對於事業的發展所起的基礎性作用。學生學習目的的不協調性主要表現為思想與行動的不協調。調查結果表明,33%的學生將準備在農村務農,但這部分學生在上勞動技術課時並不認真,平時也很少接觸農業科技方面的資料。同時,37%準備考大學的學生中有相當多的人在學習上並沒有顯現出相應的積極性,而是呈現出一種消極等待的學習態度。

三、對調查結果的思考

(一)當前農村國小生的學習心理狀況成因分析

當前農村國小生的學習心理狀況,其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正在健康地成長,同時也存在消極的一面,不容忽視。

1、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

從宏觀角度看,農村國小生深深地感觸到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快步伐,欣喜於輝煌的經濟成就。調查結果顯示,98%的學生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嚮往,其中有82%的學生對“競爭”這一市場經濟的本質屬性瞭解較深。從微觀角度看,市場經濟在農村的逐步深入,使農業的生產結構、生產方式不斷變化,而轟轟烈烈的農民打工隊伍更使農村人的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農村國小生對於這些變化極為興奮,因為他們享受到了藴藏其中的經濟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們不願生活在農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結束學業而外出打工。

2、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響

隨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將有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上大學的機會,以至於部分學生對考大學信心十足。但是,我國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製度的改革,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也很大。調查結果表明,26%的學生認為家庭難以負擔未來讀大學的高額費用而放棄考大學的願望;52%的學生認為大學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從而在學習上漫無目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於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製度改革的影響,使部分德、才兼備的學生感到迷茫和失望,並逐漸淡化了對學習的興趣,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

3、農村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影響

素質教育是一種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對於學生的積極作用,是使他們認識到了具有真才實學、一技之長的重要意義,從而要求課堂教學更多地聯繫生活實際和生產實踐,並自發地牴觸以考試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學方式。其對於學生的消極作用,是使部分學生過多地追求學習的功利性,而忽視了學術性較強的文化課程的基礎性意義。

4、家庭教育的影響

當前,農村國小生中有一部分是獨生子女,處於一種相對優越的生活環境中,備受家人的寵愛,他們一般表現為意志不堅強,缺乏進取精神,耽於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接觸眾多的學生家長後,發現很多家長對學生的要求較低,且大多數側重於紀律方面,而對學生提出考高中、特別是考大學要求的家長越來越少,從而在學習上對學生形成了一種內家庭鬆外學校緊的矛盾局面。

5、學校教育的影響

在農村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中,農村國小越來越重視特長教育和培養學生的個性。可是,由於資金和人才的制約,對於學生學習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需求無法滿足,從而導致學生需求與學校教育之間的矛盾衝突。

6、教師的影響

在諸多的影響因素中,我們認為,教師對於學生的影響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當前的問題是,由於教師行為滯後,所以使教師的教育和教學工作對學生學習產生的制約和負面影響越來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對策

影響學生學習心理的因素非常複雜,因而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任務十分艱鉅。為了適應改革開放新形勢的要求,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應積極地幫助農村國小生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

1、增加投入,創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

當前,農村學生已經感受到了社會進步的快節奏,初步瞭解了滲透於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學習中,他們接觸的卻是落後的儀器設備、簡陋的實驗場所、過時的科技知識,這種強烈的反差必然使他們感到厭倦併產生牴觸。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軟件的投入,使儀器設備、實驗場所、科技知識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才能對學生產生求知的誘惑和刺激。

2、幫助學生準確地瞭解和把握未來

由於主客觀方面的原因,農村國小生對國家市場經濟發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質教育實施等的瞭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專題報告的形式,向他們介紹國家市場經濟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難以及未來的美好前景;向他們介紹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學性,收費制度的公平性、保護性,分配製度的靈活性、公正性;向他們介紹素質教育實施的具體內容、價值和未來取向,以幫助他們明辨是非,消除誤導。

進行職業指導,幫助學生了解不同職業主要是務農的特點、現狀和發展趨勢,從而使他們在學習期間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在畢業時選擇自己適合的就業崗位。

開設心理輔導課程,對學生進行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考試心理、學習適應性等內容的輔導是當務之急。

3、在普通教育中滲透職業教育,使農村國小生成長為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複合型人才

1986年,原國家教委等四部委聯合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農村教育“應該從辦學為了升學轉到以為本地區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為主,兼顧向高一級學校輸送新生這個方向上來”。我們可以嘗試在農村國小進行國小後職業教育——學期職業培訓或“3+1”制的培訓。但我們應該引以為鑑的是:傳統的也是落後的農村職業高中教育,當前步入了關、停、並、轉的惡劣境況。那麼,在農村國小實施職業教育,則必須致力於追求教學內容的科技化和教學方法的科學化。

4、緊扣素質教育的主旋律,制定科學的課程教學計劃和考核標準,主動適應學生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需求

為了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特點,在普教中滲透職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必須進行課程改革,相對均衡各學科在教學時間上的比重,淡化各學科考核的學術標準,以使學生具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各學科的均衡學習和最感興趣的學科的強化學習。

5、改善教師待遇,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營造一個合理、高效的競爭環境,解決“教師行為滯後”問題

發展經濟學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國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學習方法簡單和學習內容貧乏是與大多數教師能力差和缺乏主動性密切相關的,他們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工資,沒有興趣,也沒有機會更新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們的農村國小教育基本上是屬於這種情況。解決“教師行為滯後”問題的有效辦法:一是提高教師的工資水平,為他們提供接受繼續教育和進行終身學習的經濟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保證教師考核的公開性、公正性、科學性,營造一個合理、高效的競爭環境;三是提高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的質量,改變當前繼續教育中的形式主義和低效局面。

國小生調查報告 篇六

剛到菜市場,呈現在我眼前的是一片熱鬧的叫賣場景。買菜的、賣菜的,過往的人流、車流穿梭不息,好不熱鬧,這些叫喊聲伴着來往車輛的喇叭聲,人們討價還價聲、笑聲,構成了一曲奇特的交響樂。

菜市場裏菜品比較齊全,還劃分了菜類的區域。一些綠油油、紅澄澄的各種新鮮蔬菜整齊地排放在台面上,比起以前那凌亂的菜場強多了。但是在這次的調查中,我要説的是:菜市場的地面衞生可不咋地,到處都是污水、爛菜垃圾,還有那溢出來的養魚水與地上的垃圾混合在一起,更是臭不可聞。我想這麼髒的市場誰都不願意多逛,更是不情願來的。

我真希望今後賣菜的人們都有一個實物淨化機,可以將垃圾處理成能夠直接利用的肥料,這樣又能美化菜市場的環境,那不是一舉多得嗎?但願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實現這一願望,也許正等待着我們去實現、去發明、去創造……

國小生調查報告

近來,有不少同學經常在學校附近的小賣部買零食,導致同學們放學後經常在校外逗留。我對零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就調查一下。

為了調查清楚,我特意到校門口的小賣部走了一遭,結果發現,小賣部的零食主要分成幾類:1、油辣棒類;2、煎炸類;3、薯片類等。其中有五毛的和一元的,其中五毛的最多,但十分不衞生,特別是油辣棒,抓一包在手上都有許多油滲透出來,再仔細一看,每根油辣棒上都有許多細鹽。就算這樣,也有許多同學圍在校門口買這買那。據統計,我班有1/5的同學買零食,買的這些零食還有兩類:糖類和餅乾類。糖類是最乾淨的了,可同學不太喜歡糖,自己知道這些零食有害身體健康,還 “偏向虎山行”。有的同學幾乎每天都能在小賣部看到他的身影。

最後,我希望同學們不要再外面的小賣部買那些來路不明的零食,愛護自己吧,別以自己的生命做賭注,去賭一場不可能贏的遊戲吧!

國小生的調查報告 篇七

調查時間:20xx年5月23日

調查地點:濮陽市永安街

調查目的:蒐集街上的錯別字,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

調查內容:今天,我和爺爺去了永安街,看見了幾家店鋪名出現了錯字、別字的情況。比如:一家賣衣服的店名寫作“香衣”相伴,還有的是“衣”見鍾情、星期“一”……染指甲的店鋪寫作“纖指”鶴。賣襪子的應該是穿上襪子,可他們卻寫成“川”上襪子了。

調查材料分析:這些隨意用成語的店鋪,既不尊敬中國文字內涵,也影響了濮陽文化形象。

故意寫錯字原因:

原因一:名子新穎,能吸引更多顧客關注。

原因二:容易讓顧客記住這家店。

無意寫錯字原因:

原因一:某些人文化水平低,本來就不知道如何寫。

原因二:寫完後不認真檢查,態度不好。

針對以上現象,我提出以下建議:

1、請製做廣告部門改正廣告用字不規範的現象。

2、讓我們都來宣傳錯字帶來的危害。

國小生調查報告 篇八

語文教學重在培養學生學會聽、還要敢説、愛讀、想寫的能力。聽説是基礎,讀寫是目標,是根本。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忽缺的重要部分,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環節。但現在作文教學成了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學生怕作文,厭作文,感到作文難。“無話可説,無從下筆”時刻困繞着學生。20xx年x月x日,針對《國小中高年級作文現狀調查》反映出的問題和現階段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與部分語文教師一起召開了座談會,我們查找出現階段我校的作文教學存在以下問題,並制訂了改進措施。

一、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表達方法指導,忽視了作文的育人功能

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其根本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質。寫作是人思想情感的外在的語言表露,從聽説讀寫四個方面比較,我們認為,寫作是學生思想展現的最佳形式,所以葉老提出的“作文即做人”的觀點不容致疑。

然而,分析以上的調查數據,綜觀現今我校國小作文教學現狀,卻普遍存在着人文價值削弱,人文底藴流失的現象。在作文教學中,老師們十分看重學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結構、技巧以及作文的表達方法,至於作文的內容是否真實、感情是否是發自內心等則很少過問。致使學生的作文中假話連篇,假故事,假情感屢見不鮮;更為甚者,有的想象體裁的作文基本上是各類動畫片故事情節的拼湊。現今國小作文教學,學生為了取得好分數,任意拔高立意,泛泛而談,失去了真情實感,讓我們看到的只是千人一面的虛偽的靈魂。這種“重表達,輕育人”,把“求真知,做真人”的思想拋之九霄雲外的作文教學方法,着實讓人心寒。

(二)重視了作文寫作模式,輕視了作文寫作能力

在作文教學中,有的教師不厭其煩地將一些作文知識和表達方法公式一樣地講給學生聽,有的甚至讓學生死記硬背所謂的“範文”。這種寫作公式化的僵化訓練,相當程度上,漠視了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冷落了他們對社會及生活的敏鋭洞察,結果必然窒息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壓抑其獨具匠心的思維,導致學生丟掉了開啟心靈的鑰匙,沒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見。最後寫出的文章肯定是中心不明、條理不清、語句不通、文法不順。

現在大學生不會寫文章,這種現象在國外也普遍存在,這不得不歸罪於國小時期作文教學的不得法。寫作是一種綜合的思維訓練過程,從觀察、構思到成文,都要融合學生自己積極的思維活動,而並非像數學一樣簡單的套用模式。近來,書店中上除了大批量的寫作輔導書、作文大全、精品作文外,又跳出了所謂“作文軟件”之類的寶典,深受廣大學生的歡迎。然而,對於“作文軟件”的功能,我們是持謹慎態度的。學生在電腦中輸入主題和關鍵詞,四分鐘即可得一佳作,我認為這是一種典型的“輕能力”現象。即使學生了解材料內容及作文的要求,但是這“四分鐘電腦作文”卻無益於學生思考材料、組織材料等能力的發展,試想,學生對作文題目的解讀,對文章素材的蒐集和整理,對文章內容的整合,對文章的佈局謀篇,豈是在四分鐘內完成的?

(三)重書面表達,輕口頭訓練

作文教學應包括書面表達和口頭訓練兩個部分。寫和説都是表達,兩者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然而現今很多老師過分強調書面作文,對口頭訓練則置之惘然。雖然我們教材中有口語交際內容,課程表中也有口語交際課,但有多少教師能真正保質保量上好呢?這種“重文輕語”的教學傾向,導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普遍下降,甚至影響了學生的語言交流。

有資料也表明,國小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隨年級的增高而不斷下降。有的學生書面表達文采斐然,能輕鬆自如地駕馭文字,然而一到口頭表達,例如演講或課上發言,則結結巴巴,條理不清,語句不順。

(四)重課堂教學,輕生活積累

葉聖陶曾説:“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作出什麼樣的文字,否則就會陷入不切實際的唯技巧論。”學生寫作的過程,是從現實生活中汲取必要的素材,經過思維加工,再運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過程。離開了“生活”這個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樓閣、海市蜃樓。然而現在國小作文教學中,把學生關在教室,苦思冥想,閉門造車的現象卻普遍存在、屢見不鮮。這種與世隔絕的封閉式作文訓練,導致國小生作文無話可説,假話連篇,東拼西湊。原本想象豐富,思維活躍的童心,由於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寫出來的東西往往蒼白無力,毫無童真童趣可言。

離開了生活,缺乏了感受與體驗,造成學生對生活中很多寫作素材都不熟悉,有的也是一知半解。我曾看到一篇關於學生作文的報道,想來令人心驚。某城市

一國小中,老師讓學生以“大米”為素材寫作,城裏的孩子由於缺乏生活經驗和認識,根本不知道天天吃的“大米”是怎麼來的,於是鬧出了“農民伯伯把大米從樹上摘下來”的笑話。我們的孩子現在不是也不知道什麼是薺菜、苦菜、白蒿等野菜嗎?開懷之餘,我們又不得不對此認真深思,一言蔽之,怎一個“慘”字了得?

(五)重作文指導,輕作文講評

作文講評是對學生習作的全面分析和總結,對學生寫作指導具有重要意義。資料表明,尤其是國小生,大都喜歡上講評課,它既是師生思想認識上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是學生期待的一次重要的寫作信息反饋。反思我們的作文教學,很多教師注重了作文前的細心指導,而對閲完作文後的講評不夠重視。常常是批改完作文,寫幾句程式化的評語,就把本子發給學生完事,並不進行有充分準備的講評。

(六)重範文的講讀,輕下水的寫作

我校曾舉行了第一次師生作文同題大賽,結果有不少老師的文章寫不過學生,這種現象説明了什麼呢?作為一個以評析學生文章、指導學生寫作為終生職業的語文教師,自己寫不出好文章,沒有豐富的寫作實踐,還能指導學生作文嗎?

現今,這種“重範文,輕下水”的傾向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依然存在。在寫作指導中,很多教師對範文奉若神靈,一個題目給學生,簡單提示幾句,下面的工作就只是讀幾篇範文。教師只讀不寫,只講不作,導致學生思路狹隘,落入範文模式,寫起文章來不是繞範文轉圈圈,就是圍繞指導打轉轉,結果寫出的文章空洞無話,毫無靈性。

二、改進措施

(一)轉變觀念,樹立作文教學觀

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寫作是自我生活的真實展現。現今我校國小作文教學現狀中過分偏重作文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道德品質的教育,即使強調思想內涵在實際作文教學中也只是流於形式。另外,假話、套話、空話、大話連篇,導致了學生作文的人文價值的缺失。鑑於這種現狀,我們認為,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首先應該轉變舊觀念,樹立大作文教學觀。明確國小作文教學的性質和目的,注重對學生知、情、意、行多方面的培養和塑造。葉聖陶曾提出“要寫出誠實的話,非由衷之言不發,非真情實感不寫”,作文務先求“真”,

凡與這一道理格格不入的“陳腐觀念”或“時髦觀念”均要改變。

所以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必須重視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教會他們講真話、寫實話,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從內心出發想寫,寫自己想寫的,所追求的,所欣賞的,同時促進他們知、情、意、行多方面素質的發展。

(二)以學生為主體,發揮主動性與創造性

學生是作文的主人,作文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首先,我們必須培養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培養寫作興趣方面,我們可採取以下措施:

學生做到:

①讓學生明確寫作目的,培養寫作意識;

②注重平時積累,做到厚積薄發;

③開創多種訓練形式,提高寫作能。其次,要注重學生創造力和發散思維的培養。

老師做到:

①老師要有創新意識,樹立以培養學生創造力為主導的作文教學思想,給學生營造創新的環境。

②大膽放手學生作文,肯定他們的創新意向,給學生廣闊的創新空間。

③踏踏實實地抓好學生思想素質,語文素養等各項的培養。

④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其創設成功機會,激發創造意識。

(三)採用多種方法,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1、加強閲讀的指導

梁啟超曾説:“閲讀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要指導學生作文,首先應教會其如何讀書。”的確,閲讀與寫作是密不可分的。葉聖陶曾把閲讀與寫作比喻為“吸收”和“傾吐”的關係,不吸收豐富的養料,就寫不出好的文章。所以,在國小作文教學中指導學生“多讀”是關鍵所在。

2、指導學生體驗生活

作文教學是帶有社會性的,課堂教學僅僅是傳授和學習作文的一種方式,而更廣闊的場所則是整個社會。因此,現在國小作文教學務必要把課堂與生活相聯繫,開放式作文教學,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多渠道作文教學網絡。國小語文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社會,多參加適合實踐活動,多接觸社會生活,在實際生活中獲得寫作靈感。

3、加強課外練筆

為了更好地提高國小生的寫作能力,課外練筆很重要。例如,我們可鼓勵學生在課外寫日記、作讀書筆記等等。通過這些形式多樣、靈活自由的練筆方式,學生可以更好地學會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積累材料,提高組織和表達能力。

4、上好口語交際課

作文教學的實踐證明,“説”有助於“寫”,經常性的口語訓練能鍛鍊學生選材、構思、語言表達等能力。所以,我們必須改變以往“重書面,輕口頭”的觀念,加強國小生的口語訓練,切實上好口語交際課。例如,可以組織演講比賽、詩歌比賽、口頭編故事等等。

(四)改進評改方法,教師下水作文

作文教學一般簡化為“指導——習作——評改”三個環節,其中評改作為收尾性工作,在整個作文教學中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據我們瞭解,目前我校的作文評改,或評語式,或評分式,或評級式,教師的態度多數是敷衍了事。作文的批閲,要麼對學生的作文草草批閲,要麼對作文字斟句酌。這兩種做法都對學生有百害而無一利。

為了克服這些弊病,老師們在評改時構建並運行“互動”模式,形成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多向促進關係,使作文評改日益向學生自主,自能操作的模式發展。“互動”模式有益於作文教學的效果。所以當今國小作文教學中,實行“互動”評改模式勢在必行。老師們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參與,提倡互批、自批、集體批等方式,創造良好的作文氛圍,使全體學生都關心自己和他人的作文。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生不會寫作文,最簡單的原因是教師不會寫作文。”因此,我們認為,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時應適當減少範文的篇數,提倡教師自己寫下水文。葉聖陶在《文匯報——教師下水》一文中説“語文教師教學作文,要是老師自己經常動動筆,就能更有效地指導和幫助學生。”所以我們只有親自嘗試寫作,在指導學生才能身臨其境,體味寫作中的酸甜苦辣,並從中找出阻礙學生寫作能力長遠發展的癥結。

作文即做人。它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不僅對學生語文水平影響很大,而且還關係到學生思想品德、人格品質等多方面的問題。特別是國小生,人生觀和世界觀尚未真正確立,作文對他們的影響更是不可小視。因此,語文教師的作文教學任重道遠,必須對作文教學現狀有個清醒的認識,並且放眼未來,立足改革,爭取使作文教學早日走出困境。

國小生學習調查報告 篇九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對國小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情況的調查,探究了國小生在學習態度和習慣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探討了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存在問題解決策略

一、調查目的

學習態度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習成效,直接影響學生個性與人格形成與發展;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順利學習的基本保證,是終身學習的需要。根據我們平時的觀察、瞭解,目前我市國小中的一些學生分還沒有養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因而缺乏繼續學習的能力和動力。為了改變現狀,尋找培養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我們深入本市城鄉國小對國小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的現狀進行了調查和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調查方法。

問卷法:學生問卷。

觀察法:隨堂聽課,檢查學生作業本。

訪談法:師生座談會。

定量、定性分析。

(二)調查時間、對象與範圍。

1、時間:20xx年3月—5月。

2、對象與範圍:隨機確定6所國小作為課堂教學情況調查對象(八甲鎮長塘國小、實驗國小、松柏鎮新聯國小、陂面鎮中心國小、永寧鎮紅光國小和石望鎮建設國小);隨機確定6所國小作為作業情況調查的對象(石望鎮中心國小、新和國小,春城城北國小、昇平國小,八甲鎮徐屋國小,河口鎮龍門國小和圭崗鎮馬催國小);選取3所國小169名學生作為調查問卷的對象(春城一小三年級1個班64人,合水中心國小四年級1個班50人,春城崆峒國小五年級1個班55人)。

三、調查結果

(一)學習態度方面。

在調查問卷中有四道題目是關於學生學習態度的調查:

1、上課時你會積極參加各項學習活動嗎?

在169份調查問卷中,有40%的學生是積極參加的,有57%的學生表現一般,還有3%的學生不參加。

2、在課堂小組合作交流中,你的表現怎樣?(A積極發表意見;B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C不參與)

3、課堂上你會認真傾聽同學回答問題或老師講解嗎?(A會;B有時會;C不會)

從以上的兩道(2、3題)問卷調查結果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能做到“認真傾聽”,但在小組交流中積極發表意見的學生為數不多。

以上的三個方面,問卷結果和我們的聽課觀察結果基本一致:學生聽課率還比較高,大部分學生聽課都比較認真,而踴躍舉手回答問題、積極發言的學生不多;主動參加各種學習活動和被動參與學習活動的學生基本上是各佔一半。以上這些方面,低年級的學生比高年級的學生,城區國小的學生比山區國小的學生表現會好一些。

在學習態度方面,通過和老師的交談還了解到:勤學好問的學生在一班中大約佔五分二,一些學生缺乏主動性、自覺性和刻苦精神。

調查問卷的第4道題目是:

你最喜歡哪一門學科?(A語文;B數學;C英語;D美術;E音樂;F體育;G其他)

本題目目的是想了解學生的興趣情況。從調查問卷和我們的訪談中瞭解到,學生最喜歡的學科不一定就是主科,而是他們最喜歡的老師任教的哪一個科。例如在調查的三個班中,其中有一個班的體育科、有一班的音樂科是最受學生歡迎的,其次才是語文、數學科。學生之所以喜歡這個學科的老師,是因為這個老師的課上得好,生動、有趣。

(二)學習習慣方面。

調查結果表明:國小生具有一定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有90%以上的學生在“課堂練習能獨立思考完成後等候展示思維過程”(“等待同學或老師説了再做”的學生只佔10%);90%的學生能獨立完成各科教師佈置的課後作業”;城區國小有80%的學生有看課外書的習慣;大部分學生具有良好的傾聽習慣等。

但也還存在着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學生作業習慣普遍比較差。

我們檢查了6所國小學生的語文、數學作業,其中有3所學校學生的作業大部分做得比較好,還有3所國小的學生作業質量普遍比較差,表現在字跡不端正,隨意塗改,不整潔,正確率不高。聽課觀察:寫字的姿勢不正確,頭趴得低,作業本斜放,握筆很低,大拇指壓着食指,“一尺一拳一寸”做到的學生不多。

2、預習、複習習慣尚未“定型”。

調查問卷顯示,做到“經常預習、複習”的學生佔27%,“有時預習、複習”的學生佔52%,“老師佈置就會預習和複習”的學生佔21%。通過我們與老師、學生的交談,瞭解到的情況也基本如此。這就充分地説明了學生能自覺對學科內容進行預習、複習的習慣尚未形成。

3、缺乏提出問題、獨立思考的習慣。

聽課觀察:例如語文課,教師要求讀完課文後提出問題或發表自已的意見,但能主動地提出問題、發表意見的學生為數不多,大部分學生都是等待,一旦老師提問便“沉默是金”。有的課堂上表面熱鬧,有問有答,實際情況是除了幾個優秀的學生能回答老師的問題外,不少學生都是等待其他同學或老師的答案,或是隨聲附和,自己根本不動腦筋思考問題。

4、沒有形成良好的課外閲讀習慣。

在調查問卷的3所國小中,其中有一所是城區國小,兩所是農村國小。城區國小的學生有看課外書習慣的佔了80%,而農村國小的學生僅佔35%。

四、原因分析

1、教師忽視對學生學習態度的關注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根據觀察和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多關心的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而往往忽視對學生學習態度的關注,遇到學習態度不好的學生時,常常會推給班主任或家長,而很少主動將學生的學習態度培養納入自己的工作計劃中,更少有意識地對學生的學習態度進行系統培養。多數教師重視的都是學習結果(考試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2、教師的教學行為對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造成一定的影響。

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心中只裝着教案,沒有注意調控課堂紀律,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久而久之,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有的教師教法比較陳舊,如“滿堂灌”、“填鴨式”等,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沒有確立,課堂氛圍不夠民主、和諧,致使學生長期處於被動的接受狀態,學生沒有提問、沒有思考的時間,也沒有發言的機會。有的教師教學設計不合理或不正確,這樣也會影響學生的聽課習慣,如:提問不明確,啟發性不強,問題質量差等,學生不知從何答起或回答不了;小組合作學習的規則、參與方法不明確,討論的問題交待不清等,致使學生無所適從。有的教師不注意自身的示範作用,如:教師在課堂上隨手畫圓,畫出的圓似圓非圓;要求學生寫正確、規範的字,自己卻在黑板上“龍飛鳳舞”等。這樣的教學環境,教師這樣的教學行為,學生怎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3、教師責任心不強,對學生要求不嚴,缺乏有效的培養方法。

例如,老師對學生存在的作業書寫馬虎、糊塗不潔的情況,有的老師放任自流,不向學生提出要求,也沒有幫助學生改正的任何措施,隨學生之便。結果,造成學生的作業一次比一次糟糕。這是老師對學生學習不負責的一種表現。

當然,社會、家庭等方面也會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造成較大的影響。

五、問題對策

1、學校、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給予高度的重視。

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學校、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給予高度的重視,要把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納入各科的教學計劃,並制訂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

一個學生具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也就説他對學習的意義有明確的認識,懂得學習的重要性,在學習中就能夠不斷體驗到取得進步的愉悦心情,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或挫折時就能夠主動克服,堅持完成既定的任務或目標;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和能力,讓學生掌握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自主學習知識,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2、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學習態度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後天習得的,是個體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通過交往,接受別人的示範、指導、勸説而逐漸形成的。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改變不良的學習態度,要及時向學生提出明確的具體要求,引導學生通過相應的活動去改變原有的態度。教師持續的要求和及時的表揚是改變舊的不良態度、形成新態度的前提。我們首先必須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使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要求學生要學習認真、紮實,勤奮好學,刻苦努力,不恥下問,上課精神集中,認真聽講,努力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課後按時完成作業、力求正確無誤,在各門課程的學習上一絲不苟、求真務實,力求全面發展等。

特別是差生,老師更加要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增加他們的學習勇氣,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和輔導,使他們不斷得到進步。

3、改革課堂教學,使學生端正態度、養成習慣。

課堂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主陣地。因此,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樹立新課程理念,大膽進行課堂教學改革,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創設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感到自己在這個環境裏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動的,能和同學、教師甚至教材進行平等的對話。在這樣的環境裏,課堂就會變成學生放飛心靈的天空,從而使學生喜歡上課,喜歡讀書,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2)努力探索多種教學方法,採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每一個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學習活動。學會賞識學生,課堂上給學生多一些表揚,少一些批評;多一些鼓勵,少一些訓斥,儘量創造機會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悦,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3)努力轉變角色,做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實施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教師要給時間、空間讓學生質疑問難、合作學習和探究,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全過程,從而逐步養成獨立思考、大膽提問、敢於發言、樂於表達的良好習慣,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問題的品質。

4、建立目標體系,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新課程標準指出:“應重視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習慣一旦形成,便成為一種自動化的潛意識行為,養成良好的習慣,學生將終身受益,它將對於人生、事業、生活起着經常性、永久性的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按照下面的一些方面去要求:

課前預習的習慣、課前準備的習慣、認真上課的習慣、課後複習的習慣、獨立作業的習慣、勤學好問的習慣、認真審題的習慣、書寫工整的習慣、學習分析的習慣、講究效率的習慣、珍惜時間的習慣、勤查工具書的習慣、閲讀書報的習慣。

在此基礎上,依據新課程理念,我們認為要把以上這些常規習慣逐步打造為更高層次的學習習慣,即創造性的學習習慣,包括諸如敢於質疑,善於質疑,注重實踐,學會思維,掌握合作式、開放式、探究式等多種學習方式。

5、加強教學常規管理,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

學校必須把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納入教學常規管理中,經常檢查、督促教師的課堂教學和學生作業批改情況。教師應該經常佈置和檢查學生的學科預習、複習情況,鼓勵和指導學生課外閲讀。通過教學常規教學管理,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mvwlg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