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參與調研報告多篇

參與調研報告多篇

參與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關於律師參與國企改制工作的調研報告

黨的十五大以來,全國各地認真貫徹國有經濟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積極推進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調整,探索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和國有企業改制的多種途徑,取得了顯著成效,現依據有關材料和通過走訪、座談了解的情況以及部分律師事務所等提供的有關資料,就律師介入國企改制的情況進行了廣泛的調研,現報告如下:

一、國企改制的背景、概念和律師介入的法律依據

二、律師介入國企改制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國有企業改革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而實施的一項系統工程。這項工作涉及體制、機制和制度的轉換、創新,涉及國家、企業及個人利益關係的調整,包含經濟、民事、行政等諸多複雜的法律關係。

做好此項工作,需要準確理解和運用國家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正確規範和處理好各種法律關係,切實解決實際問題。律師是擁有豐富法律知識與專業技能,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專業人士,律師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可以為改制提供準確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依據,有效避免法律風險,保證改制程序的規範化運行;可以協助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正確履行出資人的職責,依法維護出資人的合法權益;可以及時處理國有資產處置中的各類法律關係,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可以幫助企業正確制定和實施改制方案,處理好資產重組及人員調整中的各項法律問題;可以為改制後的企業建立規範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提供法律服務,促進國企改革工作依法有序進行。

三、律師介入國企改制工作主要服務的對象及服務內容國有企業,包括具有國有投資成份的公司以及國有事業單位以國有股權、產權流轉為實現方式的改制改革工作其實施過程中涉及到大量的法律監管,基於國有產權監管制度的特定要求,在法律程序上一般適用審批制,由此造成其參與主體不僅僅是作為交易雙方的民事主體,還包括逐層審批涉及的國有股權、產權的授權管理人、持有人以及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律師可針對下列參與主體,為其提供法律服務。

【第2篇】婦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創新調研報告

婦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是推動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要求。黨的xx大報告明確提出“支持婦聯等人民團體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開展工作,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維護羣眾合法權益”,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也對婦聯等人民團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提出了明確要求,這不僅充分體現了黨對各人民團體的高度重視和充分信任,而且對做好新時期婦女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帶來新的契機,提供了新的舞台,拓展了新空間,也對全市各級婦聯組織和廣大婦女幹部提出了新的課題。圍繞這一課題,我們進行了深入調研。調研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莆田市婦聯緊緊抓住這一機遇,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工作中,把參與社會管理與依照法律和婦聯章程開展工作、維護羣眾合法權益的要求聯繫在一起,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聯繫在一起,在“黨政所急、婦女所需、婦聯所能”的結合點找準工作定位,抓住密切關係婦女兒童切身利益的領域,有針對性地實施參與;發揮優勢,充分發揮好婦聯組織網絡優勢,不斷擴大覆蓋面,提升參與範圍和參與層面;突出特色,積極主動承接政府轉移給社會的部分職能,促進婦女全面發展。

(一)抓好切入點,拓展組織網絡,建設堅強陣地和温暖之家

緊緊抓住黨羣共建契機,按照“黨的基層組織建到哪裏,婦聯基層組織就跟進到哪裏”的要求,不斷擴大婦聯組織覆蓋面,努力構建統籌城鄉、縱橫交錯、條塊結合的“黨建帶婦建”工作網絡。一是加強“婦女之家”建設,使之成為基礎牢固、覆蓋廣泛、充滿活力、有感召力、有凝聚力、有創造力的婦女羣眾組織。聯合市委組織部制定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以黨的建設帶動婦聯建設工作的意見》,實施“強基固本工程”,開展千村婦代會創先爭優活動,使婦聯基層組織網絡不斷鞏固健全,基層婦聯全面實現有辦公場所、有牌有印、有制度上牆、有四簿一冊等婦聯硬件設施。全市建有“婦女之家”1035個,其中優秀婦女之家287個(全國7個、省級12個、市級268個)。二是推進新經濟領域婦女組織建設,努力實現哪裏有婦女哪裏就有婦聯組織的要求。把組建工作納入黨組織建設的整體規劃,通過採取“建、聯、掛、靠”的組建模式、建立黨羣服務中心等方式,在非公企業中建立婦女組織、女工委員會。全市建有機關事業單位婦女組織124個,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婦女組織49個,民主黨派婦女組織、團體會員1287個。三是搭建推動婦女參政的政策、宣傳、教育、推薦平台,提高婦女參政議政能力和水平。注重女幹部的培養和選拔,爭取將女幹部隊伍建設納入各級黨委年度目標考核,聯合組織、人事等部門形成共同負責、共同落實、共同考察、共同選人、共同培養的“五個共同”聯動機制,推動更多的優秀婦女幹部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全市現有女幹部24009名,佔幹部總數43.11%,市人大女代表70人,市政協女委員65人,各級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班子中女幹部配備率均達100%,市直政府工作部門領導班子女幹部配備率達42.42%,市管後務幹部中女幹部所佔比例達到22.76%,全市已換屆村的女性、村婦代會主任進村“兩委”比例均為100%,女性進村支委、村委比例分別為50.7%、64.4%。以來共舉辦了女幹部能力拓展、女性競職村兩委、專職專選、婦聯業務等培訓班30多期,培訓女幹部3000多人次。

(二)抓好結合點,搭建創業平台,推動婦女平等參與、平等發展

緊緊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精心選擇工作載體,細心搭建參與平台,組織、凝聚廣大婦女羣眾投身經濟社會建設,既為婦女激發活力、實現自身發展創造條件,也為婦女羣眾展示巾幗風采提供機會。一是以“雙學雙比”為載體,引領婦女參與新農村建設。深入實施“巾幗科技致富百千萬工程”和“婦女參與新農村建設十大項目”,加強科技示範、培訓、服務“三大網絡”建設,舉辦農村婦女實用技術培訓班50多期,培訓農村婦女近萬人次,建立巾幗示範村(基地)、“三八綠色工程”基地200多個,形成枇杷、龍眼、文旦柚、火龍果、茶葉、紫菜等特色產業30多個。二是以“創業就業促進行動”為載體,推動婦女創業就業。積極配合政府做好婦女創業與再就業工作,協調社會力量,貼近勞務需求,有針對性的做好政策引導性培訓、擇業觀念培訓、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婦女自謀職業、自立創業,通過婦女創業創造更多婦女就業的新崗位,努力營造有利於婦女創業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城鎮新增就業女性12萬人,2.5萬名城鎮登記失業女性實現就業,20多萬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加強婦女創業小額貸款的宣傳普及和貫徹實施,206名婦女獲得貼息貸款1220萬元。積極開展“春風送崗”活動,主動參與各類招聘會,提供適合婦女的就業崗位4000多個。聯合經貿委、工會開展家政服務培訓,建立家政培訓基地3個,年培訓家政服務員名。三是以“巾幗建功”為載體,帶動婦女建功立業。廣泛開展“巾幗創新功、崗位爭優秀”、“百崗千人爭創巾幗文明崗”、“巾幗文明崗車組”等主題活動,全市已有100多個巾幗文明崗參與“比學習、比工作、比奉獻,學先進、趕先進、當先進”活動,掀起新一輪爭創巾幗文明崗熱潮。開展“百強聯百村共建新農村”結對幫扶活動,100個巾幗文明崗、機關婦委會和女企業家與100個村婦代會結對共建,累計為100個村婦代會捐贈辦公設備85套,幫扶村貧困婦女400多人,結對春雷女童500多人,舉辦各類培訓班15期,扶持建設項目10個,為村婦代會送技術和資金40多萬元,有力推動城鄉婦女統籌協調發展。四是以“海內外婦女發展聯誼會”為載體,推進婦女合作交流。成立莆田海內外婦女發展聯誼會、市女企業家聯誼會,通過組織項目推介簽約、招商引資、成果展示、參觀考察等形式加強海內外婦女交流合作。連續六年組織女企業家參加6.18項目成果交易會,共簽約項目30多個,項目總投資金額達數億元,選樹100多名“傑出創業女性”典型,進一步激發全市婦女創業熱情,增強婦女創業信心。

(三)抓好立足點,維護婦女權益,促進社會公正義

緊緊圍繞黨委政府關注的大事,發揮婦聯組織在反映婦女訴求、維護婦女權益方面的職能優勢,從廣大婦女羣眾實際需求出發,切實維護廣大婦女羣眾的合法權益,促進男女平等、家庭和諧,提升婦女兒童的幸福指數。一是源頭參與,為科學決策提供參考和依據。抓住婦女羣眾生產生活中的難事開展調查研究,利用婦聯組織、人大女代表、政協女委員參政議政的優勢,多途徑反映婦女的意願和訴求,使政策在資源調整、利益分配上向女性傾斜。配合市人大召開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聯席會議,參與《婦女權益保障法》專項執法檢查,聯合相關部門就女幹部培養選拔、反家庭暴力、調解銜接、婦女權益等多方面問題制定下發文件,使全市婦女維權工作實現了抓源頭、多渠道、重實效的工作目標。二是抓實信訪,積極參與社會穩維工作。主動融入“大調解”格局,層層設立婦女維權法律服務中心,成立婦聯行業性調解委員會,建立調解銜接工作站和調解小組,開通12338婦女維權服務熱線,健全信訪接待制度,募集1000多名維權服務志願者,全市形成了寬領域、廣覆蓋的婦女兒童維權服務網絡,並逐步建立起以婦聯調解為主導,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人民調解互補的多元化矛盾糾紛調解銜接機制,形成合力推進婦女維權工作的良好社會環境。各級婦聯組織接待來信來訪1萬多件(次),參與調解各類案件1932件,其中受託調解490件,效力確認250件,協助調解1127件,家庭暴力案件65件,有效地維護了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婦聯調解銜接工作經驗在全省推廣。三是完善機制,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制定出台《全市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暫行規定》,成立反家暴工作協調小組,建立健全家庭暴力的來信、調解、督辦等制度,在全市基層派出所和警務室設立67個“家庭暴力報警點”,依託市救助站建立“反家庭暴力婦女庇護站”,先行在城廂區、荔城區法院成立“反家暴案件合議庭”,率先在全省發出首份人身安全民事裁定書,召開了全國第一場人身保護令複議聽證會。截止目前,已審理了涉及家庭暴力案件14件,發出人身保護令12份。四是發揮優勢,促進家庭和諧穩定。突出家庭主陣地,以法律宣傳、法律知識講座、“三八”維權周宣傳、“讓平安走進千家萬户”、創建“低碳、生態家庭”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強化家庭成員的懂法守法、安全防範、健康文明、和睦相處意識,創建一批和諧家庭、生態家庭、平安家庭、低碳家庭、綠色家庭;以建設五好文明家庭為主題,深化創建內容,拓展家庭創建領域,推進“廉政文化進家庭”活動,不斷提高廣大婦女羣眾的道德、美德水平,引導她們促進家庭和諧、帶動村(社區)和諧、服務社會和諧,為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平安莆田奠定堅實基礎。

(四)抓好借力點,深化幫扶救助,服務社會公益事業

緊緊圍繞社會民生,發揮婦聯組織在整合社會力量資源,扶助弱勢婦兒羣體方面的組織優勢,積極承接政府轉移出來的部分服務於婦女兒童和家庭的社會職能,協助黨和政府開展系列惠民服務活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一是主動參與教育服務。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深入開展“雙合格”宣傳實踐活動,成立家教講師團,開通家庭教育服務熱線,設立“家教親子網”,舉辦家教論文評選,建立家長學校1000多所,開設家教巡迴講座、家教諮詢活動500多場次,指導推進了家庭教育,宣傳普及了正確的家教觀念和育兒知識。認真實施春蕾計劃,鼓勵社會力量支持幫助婦女接受教育,社會捐資總額189.22萬元,資助6385名女童就學。二是主動參與健康服務。連續五年農村婦女免費婦科病普查工作,依託地區醫院、計生服務站等單位設立婦科免費普查中心,實施婦女疾病防治救助項目,實行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制度,婦幼保健服務不斷完善。全市完成城鄉低保婦女常見病免費檢查28519人,嬰兒和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為6.76‰、9.29‰,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84.27%,婚前醫學檢查率、高危孕婦的篩查率和住院分娩率均達100%,羣眾的自我保健意識日益增強,婦女兒童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三是主動參與社區公共服務。深化“巾幗志願服務工程”,堅持以“立足基層、面向家庭、見諸日常、細緻入微、持續發展”為宗旨,整合相關部門和社會資源組織開展送法律、送温暖、送健康、送關愛等形式多樣的服務活動,精心打造志願服務特色品牌。在全市建立數百個巾幗健身廣場,免費普及推廣廣場舞、健身秧歌、街舞等羣眾性健身舞,有數十萬的城鄉婦女從中受益。四是主動參與各類救助。把貧困救助、疾病救助、災難救助、學業救助等社會救助工作與婦聯工作結合起來,發揮婦聯團體會員和婦女聯誼團體的作用,壯大婦聯愛心志願者隊伍,關注留守、流動、貧困婦兒羣體和老齡婦女、空巢家庭的困難和問題,推動、聯合有關部門為她們做好事、辦實事,幫助她們走出困境,推進社會公益事業。專門成立莆田市關愛婦女兒童協會,募集資金180多萬,年救助貧困婦女兒童200多名,結對資助貧困女大學生、春蕾女童500多名,累計發放救助款、資助款100多萬元。關愛農村留守流動兒童,開展“愛心媽媽”親情結對、健康義診、心理諮詢疏導、走訪慰問、手拉手互助、建立留守流動兒童之家、愛心書屋等活動,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啟動“恆愛行動”,招幕202名“愛心媽媽”為孤殘兒童編織毛衣237件,讓孤殘兒童切身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温暖。積極協助做好中國星火基金會“救助孤貧患先天性心臟病兒童手術治療”項目,篩選了3名兒童成功接受資助救治。

二、存在問題

當前,隨着社會進入轉型期,婦女羣體在經濟社會中的各種不利因素和被動地位也充分暴露出來,無論是在勞動就業,還是在婚姻家庭,婦女的各種權益保障問題正逐漸呈上升趨勢,婦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工作面臨重大挑戰:

1、職能定位有待於進一步明確。婦聯在參與社會管理中的職能定位比較模糊。作為黨領導下的人民團體,婦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只能是有限的、有序的參與,在參與中對政府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起協助的作用。但在現實中婦聯有的工作實際承擔了政府行政部門的相關職能,存在越位、借位和缺位現象。如平安家庭、留守流動兒童這些專項工作,讓既無行政權又無財政權的婦聯來牽頭實屬不應該,因為婦聯作為羣團部門對同一級別單位按理是不能起行政領導作用的。

2、組織基礎有待於進一步打牢。婦聯組織網絡覆蓋與新時期開放性、社會性、靈活性、多樣性的要求還有差距,婦聯組織的影響力還沒有完全擴大到各界婦女羣眾和各類婦女團體。婦聯基層組織建設發展還不平衡,組織的縱向結構不合理,基層婦女幹部力量配置不足,在直接面對羣眾、任務最為艱鉅的鄉(鎮)婦聯,只有一名兼職幹部,裏裏外外“一人獨舞”;村婦代會主任多數是兼計生專幹,這種被稱為倒三角現象的婦聯組織機構設置,使組織資源最為缺乏的基層婦聯組織處於疲於奔命工作的重負之下,嚴重影響了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工作在基層的有效落實。同時,“兩新”組織婦女工作尚有較多“空白”,在“兩新“組織中組建婦委會工作仍遇到不小阻力,推進緩慢。

3、政治地位有待進一步提高。婦聯作為性別利益代表的團體參與地位缺乏制度性保障,從全國婦聯來看,主席高配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廣西、甘肅等省婦聯主席高配為副省級領導;從全國總工會來看,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任主席。而我省各級婦聯主席基本沒有高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婦聯在人大這一最高權力機構中作用的發揮。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代表政府承擔着主管婦女權益保障法和婦女發展規劃的實施、協調、監督的重大責任,其成員單位有30多個政府部門及社會團體,其辦公室僅有一名科級編制,難以協調眾多政府職能部門開展事關婦女發展的相關工作。

4、能力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多年來,各級婦聯積極履行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功能,促進了婦女發展,推動了社會進步。但隨着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各婦女羣體需求的不斷增加,以及婦女幹部隊伍的更新,領導婦女運動和婦女發展新知識、新技能還遠遠不能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婦聯幹部受自身知識結構單一,信息相對落後,政策掌握得不深,工作思路不寬等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在宣傳、教育、引導婦女等方面底氣不足,在引導婦女更新觀念、提高技能、自覺維權等方面相對滯後,導致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婦聯職能的發揮。

三、思路和建議

在新的形勢下,主動承接政府轉移出來的部分職能,積極拓展婦聯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事務管理的空間,是婦聯組織更好地服務婦女兒童、贏得社會認可、提高組織威望的重要途徑。婦聯組織要積極探索、找準定位,發揮優勢、創新實踐,在政府所需、婦女所急、婦聯所能的結合點上強化參與職能,不斷加強婦聯組織服務功能,提升參與的層面,從經濟、政治、文化、和諧等多方面引導婦女參與社會的發展,更好地發揮“半邊天”作用。

一要找準參與定位。婦聯組織要準確把握婦聯參與社會管理工作的角色定位,避免“無所作為”和“大包大攬”兩種傾向。在參與社會管理創新過程中,要主動協助政府把惠民政策、利民措施落實到實處,同時要注意抓住重點、量力而為、盡力而為,注重借勢借力,為婦女兒童謀利。要注意把握四個關鍵點:一是參與的有限性。婦聯組織是黨領導下的人民團體,不是政府的組成部門,不能履行政府部門的職能,但也不是局外人、旁觀者,不能放棄責任、不聞不問,只能有限的、有序的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要關注城鄉和諧社區建設,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開展和諧家庭創建活動,以家庭和諧推動社區和諧,促進社會和諧。二是參與的選擇性。婦聯組織不能大包大攬、貪大求全,眉毛鬍子一起抓,而是必須從自身職能和工作實際出發,找準牽一髮動全身的關鍵點進行參與。要發揮婦聯的政治優勢,重點關注婦女羣眾的思想政治建設,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通過羣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轉化為廣大婦女羣眾的自覺追求,推動全社會樹立馬克思主義婦女觀,促進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互助互愛、見義勇為的社會風尚,努力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促進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完善。三是參與的特色性。針對不同羣體婦女兒童的需求,提供特色服務,重點關注婦女兒童切身利益,協助政府做好婦女創業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實施“春蕾計劃”,開展愛國衞生運動和全民健身運動,促進計劃生育,提高婦女兒童健康水平,努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四是參與的有效性。要以婦女兒童受益率、滿意度作為衡量檢驗標準,提升參與社會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益,實現婦聯參與社會公共服務效益最大化。

二要注重源頭參與。婦聯作為黨領導下的羣眾團體,雖不能直接出台政策、也不能直接行政,但應該充分發揮婦聯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自主性與靈活性,從源頭上參與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主動承接政府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的職能,協助政府管理婦女兒童事務。一要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宣傳,為女性平等地參與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建議由組織部門牽頭,實現基本國策宣傳教育進入市委黨校,成為市委黨校培訓幹部的課程之一。建議由宣傳部門牽頭,實現基本國策進入各級黨委理論中心組,成為各級領導幹部理論學習的重要內容,提高領導的性別意識和男女協調發展意識。在媒體開闢專欄、專題,以多種形式宣傳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和先進的社會性別意識。二要圍繞黨委、政府關注的大事,針對婦女兒童利益的傾向性和苗頭性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提出建議對策,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依據。要重點圍繞農村留守婦女的生存發展、婦女勞動權益保護、反家庭暴力、未成年人犯罪等突出問題開展專項調研。三要利用婦聯組織、人大女代表、政協女委員參政議政的優勢,多途徑反映婦女的意願和訴求,把急需解決的婦女問題轉化為政府關注的問題。要就目前女性在就業再就業、勞動保護、城市拆遷和農村“外嫁女”權益保護、農村留守流動婦女權益保障等問題方面大力呼籲,增強婦聯對人大立法、政府制定法律法規和公共政策的影響力,推動政府把婦女問題真正看作社會問題,從源頭上強化解決婦女問題的政府行為、法律行為,確保婦女兒童平等享有基本權利和發展資源。

三要深化民生服務。婦聯組織要充分發揮密切聯繫婦女羣眾的優勢,積極探索新空間、新途徑,促進保障婦女兒童學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基本權益。一要通過多種途徑促進婦女創業、就業。要充分利用政府鼓勵全民創業就業政策,引導扶持城鎮婦女、失地、失業婦女、零就業家庭婦女實現就業。要全力推動落實婦女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鼓勵城鎮婦女、失地婦女自主創業、自謀職業。開展失業婦女實用技術培訓,提高創業就業技能。二要大力開展弱勢羣體幫扶活動。重點做好關愛農村失地婦女、農村留守婦女、留守、流動兒童、空巢老人、下崗失業婦女、外出打工妹、失學女童、孤殘兒童等弱勢羣體的社會公益事業,動員全社會共同關注這些弱勢羣體的生存發展問題。三要構建婦女羣眾的利益協調機制。構建訴求表達機制,引導婦女通過合法有序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解決利益矛盾;構建矛盾調處機制,把婦女兒童權益方面的矛盾解決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構建權益保護機制,積極參與推動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婦女權益機制建設,切實把婦女羣眾的利益維護好、實現好和發展好。

四要實行項目運作。婦聯組織要積極探索和建立項目化運作機制,以集中更多的力量為婦女兒童辦好事、辦實事、辦大事。一要建立項目承接機制。把握市場需求,協調社會資源,通過政府委託和自主開發等形式,積極主動承接政府授權的一些如職業技能免費培訓項目、文明禮儀培訓項目等社會公共管理和服務的項目,打造形成一批為婦女兒童服務的公共產品。二要完善項目合作機制。婦聯是羣團組織,資源有限。如何突破這一“瓶頸”,最大限度地拉長工作“短腿”,要通過向黨委政府各有關部門借力,解決這一難題。對於政府委託的項目,婦聯組織可以單獨組織實施,也可以與其他社團和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聯合組織實施,吸納不同知識結構、不同經歷閲歷、不同需求視角的志願者融入到婦女發展項目的實施和研究中,發揮各自優勢,建立互惠、雙贏的合作模式。

五要加強組織建設。提高婦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關鍵是要健全組織網絡,加強婦隊伍建設,激發組織活力,使婦聯組織充滿生命力、具有創造力。一要積極構建多維、立體的組織網絡,組織引導各類社會工作人才和志願者參與婦女兒童工作,鞏固和擴展基層婦女組織,加強與各類婦女社團、團體會員間的聯繫和指導,擴大婦女工作的覆蓋面。二要完善婦聯基層組織工作機制,建議設置鄉鎮(街道)婦聯主席的行政編制,由婦聯幹部專用,對鄉鎮(街道)婦聯主席、副主席出現空缺的,行政編制不能佔用,以解決無固定編制問題;擇優錄用婦聯幹部,可通過競爭上崗等形式錄用優秀女幹部、女大學生擔任,以解決鄉鎮婦聯主席兼職過多或沒人乾的問題;提高婦聯幹部待遇,把落實基層婦聯幹部的政治、經濟待遇問題制度化。三要加強婦聯幹部服務大局的能力、服務婦女的能力、學習的能力、創新的能力和協調的能力建設,引導婦女幹部樹立社會工作者的意識和責任,不斷提高婦聯工作羣眾化、社會化、專業化的水平,努力把婦聯建成政治堅定、思想解放、作風紮實,深受婦女羣眾擁護和信任,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婦女組織。

總之,婦聯組織只有積極作為、主動作為、有效作為,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主動承接政府轉移出來的部分社會職能,積極拓展婦聯組織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空間和領域,才能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進程中更好地為廣大婦女兒童和家庭服務。

【第3篇】參與新農村建設改革調研報告範文

為了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推助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作用,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改革,進一步加快臨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根據xx縣第八期科級幹部理論培訓班的有關要求,筆者針對近幾年來臨朐農業綜合開發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改革等問題,利用安排的社會實踐機會,進行了一次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前期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做法

(一)市場運作,引導社會資本投入

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形勢,加快全縣荒山治理開發步伐,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縣委、縣政府在堅持荒山集體所有的前提下,將荒山治理開發推向市場,對部分荒山使用權實行拍賣、租賃招商,並於xx年7月27日由縣政府組織在濰坊召開xx縣荒山使用權租賃及招商項目新聞發佈會,重點推出了九山、大關、石家河、冶源、龍崗、五井、卧龍、辛寨、上林、營子等10個鄉鎮52宗2.09萬畝荒山進行租賃。會上濟南、濰坊、淄博、壽光等7家商客同臨朐簽訂了荒山開發協議,面積達9950畝。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縣拍賣、租賃面積已達3.8萬畝,參與治理開發的客商多達數十家。新的開發機制,掀起了新一輪荒山開發熱潮,為社會資金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及鄉村產業發展投入機制特別是山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投入機制創新提供了經驗。

香爐山小流域位於xx縣寺頭鎮東南部砂山區,總面積19950畝,當地黨委政府充分發揮山區開發建設、資源條件以拍賣、租賃荒山經營為突破口,狠抓山區綜合開發建設,興建林果基地,發展生態有機農業,走出了一條依山招商,以項目招商,以招商促山區開發建設,發展特色產業建設新農村的新路子。僅兩年的時間,租賃開發面積7200畝,香爐山優質有機果品基地已初具規模,並對全鄉經濟起到了巨大的影響帶動作用。吸引來大量內、外地資金從事果品開發、生態旅遊等項目建設。在香爐山流域,沂源客商任明海投資1200萬元建成1500畝的香爐子山優質果品基地,xx市客商投資800萬元建成500畝的優質果品基地。石家河村民聶西強、王曰中也承包了450畝荒山發展優質果品。

(二)項目引導,鼓勵羣眾自主投入

建設新農村,農民是主體。新農村建設不能光指望上級補貼,不能一味等部門扶持,必須要發動羣眾自力更生,共建美好家園。對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中的一些非盈利性項目,我們採取以項目引導、鼓勵羣眾投入的形式,即由充分發揮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優勢,由政府拿出一部分資金給予補助獎勵,項目建設與羣眾投入相結合,發揮政府投資“四兩拔千斤”的作用,充分調動了羣眾投入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

xx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充分總結十餘年農業綜合開發的經驗教訓,立足山丘區實際,堅持“高起點規劃,大規模開發,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走出了一條“規模開發、連片治理、科學投入、建管並重”的農業綜合開發新路子,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xx以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涉及龍崗、柳山、寺頭、九山、五井、大關等6鎮,110個行政村,90512人。完成總投資5140萬元,其中財政資金4112萬元,羣眾社會自籌投入達到1028萬元。有力地促進了新農村建設。一是農業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xx年以來,通過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建設,改造中低產田75000畝,新修水平梯田38000畝,改良土壤35000畝,新修復修道路252.48公里,新修復修各項水利工程685處,鋪設管道238千米。項目區新增灌面積43200畝,改善灌面積9500畝,強化了農業基礎設施,排除了障礙因素,改善了灌溉條件,節約了水資源,使項目區基本建成了山水林田路全面規劃、綜合治理,旱能灌、澇能排、旱澇保豐收的高產穩產示範區。二是促進了糧食及經濟作物穩定增產。通過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增強了糧食及經濟作物生產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及配套等農藝措施的落實,更進一步挖掘了增產潛力,產量大幅度提高。年新增糧食986.43萬公斤,年新增種植業產值7631.2萬元。三是生態效益顯著。項目實施後,綠化道路224.6公里,栽植行道樹46.3萬株,新增農田林網防護面積44700畝;造防護林1.14萬畝,疏林補植3.42萬畝,發展經濟林1.67萬畝,項目區林木覆蓋率有較大幅度提高,控制水土流失面積49萬畝,年新增蓄水426.32萬方,有效地減少土壤侵蝕59.52萬噸,同時,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狀,排水有溝,蓄水有池,護坡有林,泥不下山,水不亂流,減輕了水土流失危害,增強了土壤保水、保土、保肥能力,能排能灌,旱澇保收,保護了水土,涵養了水分,美化了環境,項目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逐步步入了良性循環,增強了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通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實現了項目區“農業增產、農

民增收”和農民“糧增產、錢增收”的目標。

(三)培植產業,吸引金融資本投入

xx縣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突出抓好大棚果、奶牛、肉鴨和黃煙“四大產業”,以建設“全國大棚果生產第一縣”、全國優質奶源基地、全國肉鴨生產大縣為目標,不斷擴大規模,提高產量,進一步打響臨朐農業品牌,特別是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建設,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近年來財政貼息項目的實施,金融資本的加入,使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成為推動臨朐農業產業化膨脹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助推器”。xx年以來臨朐康寶蜂業有限公司、龍門漁業有限公司、山東廣華經貿有限公司、山東中盛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臨朐龍泰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的蜂產品深加工、特色淡水魚、商品豬、標準化肉鴨養殖、速凍果蔬加工等農業產業化項目的實施,項目總投資4094.3萬元,其中財政投資500萬元,企業自籌資金1546.3萬元,銀行貸款1998萬元,財政貼息111.45萬元。可實現年加工蜜蜂產品548噸、商品豬8000頭、肉鴨300萬隻、10000噸速凍果蔬、90噸特色淡水魚,實現年新增產值12323.08萬元,實現利税1634.46萬元,輻射帶動周邊農民23740户,年帶動農民增加收入16726.93萬元。培植扶壯了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的快速膨脹,推動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二、“十二五”期間規劃及加快社會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的建議

社會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企業有慾望、農民有期盼,關鍵是政府要發揮好引導作用,進一步優化服務環境,創新體制機制,推動社會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朝着健康積極方向發展。結合臨朐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實際,提出“十二五”期間農業綜合開發主要規劃任務和三點建議:

(一)“十二五”期間農業綜合開發主要規劃任務

“十二五”期間,改造中低產田6.0萬畝,使其全部成為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水利措施:新建揚水站41座,復修2座,新打機井、大口井166眼,復修配套24眼,架設輸變電線路70km,變壓器27台,襯砌渠道2.744km,埋地下管道193.21km,修蓄水池49座,渠系建築物1159座。林業措施:路邊植樹184km,24.5萬株;片林造林900畝,植樹8.98萬株。農業措施:改良土壤1.925萬畝,新修機耕路109.0km,復修75.0km。科技推廣措施:技術培訓2.0萬人次。土地治理規劃總投資12906萬元,其中財政資金6320萬元。其中,中低產田改造投資5144萬元(其中財政投資4820萬元),投資中,水利措施投資3422萬元,農業措施1357萬元,林業措施175萬元,科技措施22萬元,其他措施168萬元。灌區節水配套投資7762萬元,(其中財政投資1500萬元),投資中水利措施6457萬元,其他措施1305萬元。

xx縣“十二五”期間規劃扶持建設14個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其中財政補貼項目10個,貸款貼息項目4個,涉及8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項目總投資14315.8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投資1100萬元,地方財政投資550萬元,自籌資金5075.8萬元,銀行貸款7590萬元。財政補貼項目總投資5285.8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投資1100萬元,地方財政投資550萬元,自籌資金3635.8萬元。貸款貼息項目總投資9030萬元,其中自籌資金1440萬元,銀行貸款7590萬元。

(二)幾點建議

1、研究制定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相關政策。據有關專家測算,我國新農村建設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和3萬億以上的投入,面對如此龐大的系統工程,民間資本正躍躍欲試。但巨大的市場空間只是提供了可能的商機,只有來自政策層面的多重支持,民營資本才能放心、全心地投入新農村建設。因此,建議儘快研究制定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措施,引導民營資本進入涉農領域發展。

一是要進一步放開新農村建設項目領域。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是基礎設施,目前部分領域由國有企業在壟斷經營,對民間資本沒有完全放開。民營企業在行業准入方面還有一定限制障礙,存在一個“玻璃門”現象,看得見裏面,門好象也沒關,但就是進不去。引進民營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必須要排除行業准入障礙,使民營企業可以投資任何一個法律法規未禁止進入的行業,以便解決好新農村建設的資金問題。

二是要給予參與新農村建設社會資本相應的税費減免和照顧政策。首先,應給予有關税費減免政策。目前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涉及到建安税等政策性問題。建議對社會資金興辦各類公益事業,要給予減免營業税、個人所得税政策。其次,要給予政策傾斜。對村、企結對幫扶、貢獻較大的企業,要相應給予政策上的傾斜,儘可能在項目審批、土地使用、税收優惠、

產業補貼等方面給予照顧,以調動企業經營者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再次,要給予優質服務。要為新農村建設項目開通綠色通道,為項目的登記註冊、辦證辦照給予優質快速的服務。

三是制定引進社會資金投入新農村建設的獎勵政策。獎勵是最實際的激勵手段。要象招商引資獎勵政策一樣,給予引進社會資金投入新農村建設的有功人員和單位相應的物質、政治和精神獎勵。比如可以採取將幹部提拔任用和年終績效工資考核與引資情況掛鈎,激勵幹部引進社會資金。

2、充分發揮金融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的撬動作用。金融是經濟的血液。上世紀末,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相繼大規模撤併農村網點,上收貸款審批權限,農村信貸業務大幅萎縮。銀行為了保證信貸安全,收縮信用貸款,推行抵押貸款,提高信貸門檻,而農户和農村中小企業自身又難以提供有效的抵押擔保,導致農村信貸越來越難、越來越少。從調查中發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難,固定資產貸款更難。農村資金大量流向大中城市和非農產業,農村經濟“失血”嚴重。目前一些民營企業和社會資本想投入新農村建設,但即使有好的經營項目,也由於缺少金融貸款支持,“冷手抓不了熱饅頭,眼饞卻下不了手。”因此,建議金融部門加大信貸支農力度,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當前,國家加快擴大內需的方針確定並實施,金融信貸政策也已經放寬,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的機遇。金融機構應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體系,支持商業金融機構在縣域農村佈局設點,發展村鎮銀行,創新農村金融貸款擔保抵押方式,為社會資本進入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支撐。

3、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後,農村債務居高難下,是當前農村普遍現象。債台高築的現象嚴重製約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影響基層組織正常運轉,新農村建設顯得力不從心。加快新農村建設,要千方百計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建立村級穩定的可持續投入機制。一是走以地生財的路子。城郊村要大力探索利用集體所有的非農建設用地或村留用地興建標準廠房、專業市場、倉儲設施等二、三產業設施,有償轉讓土地使用權,增強集體收入。偏遠村可對村集體所有的溝渠、坡地等土地資源,實行村集體單獨開發或吸引其它資金參股開發,以此穩定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二是走盤活資產的路子。對村集體閒置的廠房、廢棄的學校、倒閉的村辦企業舊址等閒置資產,採取公開拍賣、租賃、承包經營、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進行盤活,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增加村集體收入。三是走服務創收的路子。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搞好產前、產中、產後有償社會化服務,創辦多種形式的村級經營性服務實體,開展聯結龍頭企業和農户的中介服務,適當收取服務費用,增加村集體收入。

【第4篇】參與泛長三角分工合作情況調研報告

去年元月,xx在安徽視察時明確指出,安徽要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加強同兄弟省份的橫向經濟協作。這是中央高層首次正式提出“泛長三角”的概念。“安徽參與‘泛長三角’的合作與分工可謂恰逢其時。要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把‘泛長三角’合作的概念推出去,形成廣泛共識,叫響喊熱。”省委書記王金山的一番話,更是讓一個承載着安徽人太多期待的“泛長三角”呼之欲出。去年底頒佈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綱要》專門拿出一個章節詳細對以安徽為主的“泛長三角”進行規劃,出台的《關於進一步推進長三角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也增提了“泛長三角”概念。這意味着長三角區域規劃正式吸納安徽,作為長三角企業向西發展的大門,顯然是看上了安徽有着能源、勞動力、土地等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面對已進入操作層面的泛長三角時代,本文針對長三角地區目前的發展趨勢,結合xx縣的地域情況、經濟現狀等,就xx縣在泛長三角區域合作中如何承接產業、角色定位、如何揚長避短、對接共贏作出思考。

一、參與分工,規律勢所必然

長三角經濟圈是我國最具活力的三大經濟圈之一。xx年,長三角16個城市生產總值4.7萬億元,佔全國gdp總量的18.7%,平均增幅15.2%,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3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為3.4∶54.4∶42.2,二產、三產比重分別高出全國5.8和2.1個百分點;經濟外向度為126.7%,高出全國60.5個百分點,出口佔全國的37%,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佔全國的50.1%。

1、能源瓶頸促其擴容

經過近20年的高速發展,能源的瓶頸開始讓長三角感到“飢渴”,從“煤荒”到“電荒”再到“油荒”,能源頻頻告急,其生產成本大約高出安徽30%-40%。xx年末,長三角人均土地面積1.96畝,相當於全國的18%;人均耕地面積0.6畝,遠低於1.38畝的全國平均水平。xx年,上海、江蘇人均水資源分別為153.9立方米和538.3立方米,遠低於國際公認的1700立方米的用水警戒線。xx年,上海原煤、原油、天然氣等一次能源自給率為1.5%,浙江一次能源自給率為9.2%。幾近飽和的空間和環境容量,長三角擴容乃大勢所趨。

長三角最初是上海市和江蘇、浙江的15個城市,xx年在浙江台州的爭取下,範圍擴大到“15+1”。這是長三角第一次擴容。xx年,長三角擴容為“2+1”的兩省一市。在《進一步推進長三角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到了“2+1”與周邊地區的關係。這種關係可理解為長三角預留了再一次擴容的空間。也就是説長三角到了“泛”的時刻。

什麼是“泛”,按照江蘇社科院院長宋林飛的説法是:長江下游入海口周邊地區的16個城市是“小長三角”,蘇浙滬兩省一市是“大長三角”,安徽等鄰近省份是“泛長三角”。

2、政策走向導致呼應

安徽是全國的“居中靠東”,xx大約是安徽的“居中靠東”,與蘇浙滬可謂“共飲一江水”。1990年,黨中央、國務院宣佈開發開放上海浦東,以上海為龍頭帶動整個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是年7月,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開發皖江、呼應浦東”的戰略決策。xx年末,合肥提出建立包括安慶在內的沿江9城市的“9+1”城市圈發展戰略。安徽省沿江城市羣'xx'規劃綱要界定出“皖江城市帶”,把安慶市作為安徽中部崛起第一方陣的四個核心城市之一,成為安徽東向發展的排頭兵。xx

年,安慶市公佈產業發展與空間佈局規劃綱要,提出一核兩帶兩軸六組團的規劃方案,其中一核指的就是“宜城-xx-懷寧”集聚核。xx年11月10日,在皖江城市帶發展論壇上,專業人士稱xx已成為江北岸線開發條件最好的縣份之一,承接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應該水到渠成。可以説,從國家到地方,開發長江流域的方針政策由來已久,安徽沿江城市呼應長三角的願望也由來已久。

3、經濟規律迫其就“泛”

根據區域經濟學,如果把長三角視為中心點,則為其提供資源支持並接受其輻射的周邊地區就成為該中心點的腹地。腹地是中心點發展的支撐和後盾。從某種意義上説,區域的競爭就是腹地的競爭。近年來,中國的三大經濟圈的珠三角城市羣、環渤海城市羣的發展正是通過延伸腹地而再續發展的。通過構建“泛珠三角經濟區”使經濟區土地面積達到全國五分之一,人口、gdp、進出口總額均達到全國三分之一左右。通過構建環渤海兩側區域的大地域空間城市羣,已使新經濟區土地總面積達到長三角的1.7倍。這兩大經濟圈的發展經驗給長三角的啟示是:長三角是到了“泛”的時候了。

從上述三個層面分析,安徽、特別是皖江流域城市參與長三角分工不是“單相思”,而更應該是“你情我願”。

二、承接產業,xx條件成熟

xx縣地處長江三角洲與中西部地區的交匯處,縣域總面積1808.1平方公里,東接上海等沿海開放地區,西通武漢等中西部經濟中心,承東啟西、呼應南北,區位優勢明顯。現轄22個鄉鎮,96.5萬人口。是個歷史古縣、人口大縣、資源富縣,最有可能成為長三角的“腹地”。近幾年隨着“工業強縣”戰略的實施推進,已成為安慶經濟發展排頭兵,成為皖江發展帶的“經濟快縣”,已具備承接的能力。xx-xx年連續4年,xx縣進入全省縣域經濟考核“十快縣”。經濟總量明顯增強,地區生產總值xx年28.7億元,發展到xx年68.8億元,按現價計算,年遞增19.1%;工業增加值xx年5.18億元,發展到xx年24億元,年遞增35.9%;財政收入xx年1.61億元,發展到xx年7.31億元,年遞增35.3%;xx年三項指標在全省分別排名第18位、第12位、第9位,比xx年位次分別上升10位、21位、16位。xx年,xx被新華社及其他省以上主要媒體譽為“皖江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匹黑馬”。

1、空間優勢日益凸顯

地緣較近:xx縣同長三角區域最大距離不足600公里,最近的只有100多公里。據相關資料,目前長三角經濟區的輻射半徑為398公里,預測xx年後的輻射半徑為660公里,資料説明,xx縣將被長三角全域幅射覆蓋。交通便利:滬蓉高速、合銅黃高速、沿江高速等穿境或掠境而過;安慶長江大橋、銅陵長江大橋、規劃籌建中的池州(xx)大橋橫跨長江兩岸;擁有可泊5000噸級江海輪的碼頭,能有效降低大宗貨物運輸成本。特別是去年10月份開工的寧宜(南京至安慶)城際鐵路,按省委書記王金山的話就是“不融入也融入了”。隨着大交通框架的全面搭建,基本上實現了4小時到達長三角任何地區的可能。也正是因為地緣和交通方面的優勢,使xx縣與長三角地區的民間合作互動已有了一定的基礎,為參與泛長三角積累了經驗:xx縣蜜蜂研究所與上海百釀蜂業有限公司合作在xx建立規範化的蜜蜂養殖示範和技術推廣基地;花園糧貿與浙江臨平糧油有限公司合作投資3500萬元,創建了xx縣華飛制粉有限公司;陳瑤湖回鄉創業青年謝貴藝與蘇州某老總達成協議,合資創辦了xx縣騰嘉鞋業。2、資源優勢相對突出

安徽是農業大省,xx縣則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xx年,糧、油、肉產量均佔全省的2%左右(安徽的糧、油、肉產量佔全國比重均高出長三角地區約兩個百分點左右)。水產養殖在安徽是獨樹一幟,屬全省水產示範縣,xx年水產養殖面積39萬畝,產量8.15萬噸,佔全省5%。xx縣礦藏資源富集,境內有豐富的銅、鐵、錳、明礬、石灰石、泥炭、玄武巖等資源,儲藏量豐富,發展建材、採礦等產業原料充足。岸線資源豐富,擁有全省四分之一的長江黃金水道,境內長江岸線78公里,且深水岸線27公里。發展造船、港口、大物流業潛力巨大。另外,xx的土地、勞動力價格較低。以上這些都可一定程度地彌補長三角地區在能源原材料需求量上的缺口,和對用工成本的降低。

3、產業優勢關聯緊密

相對於“xx”末,xx年長三角地區二產比重上升了2.1個百分點,三產上升了1.5個百分點,產業升級明顯。xx縣同時期是二產比重上升了14.4個百分點,三產則下降了1.6個百分點。數據説明:xx縣“工業立縣”的戰略成果十分顯著,工業化率達到34.1%,但總體上還處於工業化成長期、服務業培育期,與長三角地區產業梯度明顯,產業發展空間巨大。xx縣的七大主導產業板塊中,船舶製造業、採掘業、紡織業等都具有產業轉移的有利條件。

4、政策優勢環境寬鬆

xx年,國家大力實施中部崛起戰略,明確了“兩個比照”政策,使安徽省開始步入國家政策扶持的“高地”。xx

年,商務部確定安慶市等地作為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xx縣是全國政協重點聯繫單位,可以通過全國政協協調上級有關方面關係,爭取資金,享受政策。作為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xx在政策、資金和項目上將能獲得更多支持。省委省政府實施的“東向發展戰略”要求“沿江經濟帶率先崛起”,xx縣正居於“沿江經濟帶”的核心,勢必會更多地享受相關政策。近幾年xx縣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從税費、土地、服務、獎勵等方面制定了具有很強吸引力和可操作性的優惠政策措施。並出台政策發放外來投資重點企業保護牌和外來投資者保護證。在投資硬環境建設上,完成xx經濟開發區“一區六園”基礎設施投入11.6億元,開發面積近10平方公里;建成鄉鎮功能區16個,開發面積1萬餘畝。特別是xx縣人民政府組織長江航運規劃設計院共同編制了《xx縣長江岸線資源開發規劃》,必將給xx帶來新一輪的大發展。

三、打造基地,面向泛長三角

參與到泛長三角的分工合作中去,xx首先要表明身份,準確定位,堅持優勢互補、利益互惠的原則,結合自身實際,打造出面向泛長三角的四大基地。

1、船舶製造基地

八百里皖江,xx佔了五分之一,可用於船舶製造的深水岸線也達到27公里,目前造船規模已突破50萬載重噸,擁有各類造船企業50多家,xx年岸線固定資產投資就達到18億元。特別是以東方造船有限公司和舟洋船舶為主的xx造船產業集羣,於近期已被省政府納入安徽九大產業振興規劃。而江、浙、滬等造船優勢地區岸線資源已飽和、造船能力已過剩,xx對接長三角造船業、打造成長江水系中一個重要的船舶製造基地可謂時機正當時。2、農產品、原材料供應基地

經濟學家謝國忠在經過市場調查後,認為中國新的農產品出口基地的希望應該在安徽,而安徽的希望在皖北和皖江一帶。xx年度,xx共銷往省外糧食

約11萬噸 ,其中長三角地區8萬多噸 。銷往省外水產品

5萬多噸,其中長三角地區2萬多噸。“xx”規劃中,xx縣把糧、油、棉、畜禽、水產品、保健食品六大系列產品開發作為農產品深度加工的重點突破口,至xx年底,全縣上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已達到

25 家,產值131557萬元,其中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4

家。目前,xx縣的錢鋪至項鋪和山山至會宮兩條銅、鐵、金、明礬石、重晶石等資源採選的礦業經濟帶脈絡清晰。因此,面向長三角,打造xx特色農產品供應基地,打造錢鋪銅、金、多金屬採選基地和會宮官埠橋鐵、明礬石、建築石料開採加工基地。變xx的能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3、勞務輸出基地

xx縣是安徽省勞務輸出大縣,xx年輸出人數達到25萬,佔全縣人口的26%。從流向上看,長三角地區居多,兩省一市約有

14萬人,佔總輸出人數的 56

%。長三角地區是勞動資源的聚集區。高密度的企業意味着大量勞動力的聚集,長三角地區勞動力資源密集型企業急需中西部地區豐富勞動力資源為其不斷髮展增添源動力。“十五”期間,長三角南下珠三角“挖”有經驗的外來務工者,近幾年又紛紛到中西部設立勞務輸入基地,xx縣要緊抓這一機遇,面向長三角對接建立勞務輸出基地。

4、旅遊、生態農業基地

xx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藴豐富,漢代置縣,至今已有xx年的歷史,明清時期更是桐城派文化的故鄉,境內有漢武帝射蛟、陶侃洗墨等多處古蹟遺存;有集文山、火山、佛山於一身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和國家級森林公園的浮山;有“小黃山”之稱的白雲巖;還有“樅川夜雨”、“荻埠歸帆”、“竹湖落雁”、等自然景觀和美妙傳説。生態農業近兩年也有了長足的發展,是一個旅遊資源有很大開發潛力的縣份。長三角地區經濟發達、生活富裕,旅遊消費漸成熱點。安徽“兩山一湖”的開發,讓兩地的聯繫日益密切,而xx縣也要圍繞“兩山一湖”做足文章,圍繞“朝陽農業”下足猛料,構建面向長三角的旅遊基地。

四、錯位發展,全面無縫對接

長三角地區和安徽、和xx與生俱來具有不同的區位和資源稟賦,註定要走自己的發展道路。“泛”與“不泛”、“參與”“不參與”,其目的都是要使自己的道路走得更好。因此要強調產業規劃先行,堅持產業互補、合作和升級的原則,避免產業同構同質形成惡性競爭,有意識形成合理的差異化的區域經濟結構,以求xx、長三角在錯位發展中共贏。

1、思想對接:與蘇浙滬相比,xx縣表面上看是發展速度、經濟規模、經濟結構上的差距,實際上一個很重要的差距還是思想觀念上的差距,表現在發展胸懷的廣闊度和創新氛圍的濃厚度等方面。解放思想促進科學發展的大討論xx縣也開展過,但次數少了點、勢頭弱了點。以長三角地區的蘇州為例,該市的發展抓住了三次大的機遇。一是80年代發展集體經濟,二是90年代浦東開發,三是中國加入wto。每到一個發展的關鍵時期,蘇州都要進行一次以解放思想為主題的大討論,每個階段的解放思想都有不同的內涵,在解放思想的大討論中來統一思想。這次輪到xx了,在邁向泛長三角時代之際,xx縣有必要更廣度地轉變觀念,以思想大解放推動新一輪大發展,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競爭意識,牢固樹立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搶抓機遇、率先發展,破除陳腐觀念、畏難情緒,尋求思想觀念上等高對接,當好配角,唱好主角。2、空間對接:“點軸”開發理論告訴我們,經濟中心總是首先集中在少數條件較好的區位,成點狀分佈。隨着經濟的發展,“點”會逐漸增加,點與點之間,由於生產要素交換需要交通線路等,相互連接起來就是軸線。軸線一經形成,就會吸引人口、產業向軸線兩側集聚,併產生新的增長點,成點軸系統。因此,點軸開發可以理解為從發達區域的經濟中心(點)沿交通線路向不發達區域縱深地發展推移。根據這一理論,“點”應該是長三角地區經濟發達的城市,在向安徽xx發展推移時,必然會沿合銅黃高速和長江岸線兩條軸線進行空間對接。目前,xx正充分利用沿江沿路(軸)進行產業佈局,發展特色功能區,xx的這兩條軸上共分佈13個鄉鎮,基本聚集了製造、採掘等xx主導產業。xx年,覆蓋吸引人口65.1萬人,佔全縣67.5%,完成規模工業產值33.1億(其中3個鄉鎮因地理位置原因無規模企業),佔全縣54.3%。可以説已經具有很強的承接能力和很大的承接空間。

3、產業對接:一是推動工礦業對接。長三角目前的產業形勢是:二產加速升級,三產加大投入,一些傳統優勢行業因原材料、勞動力等方面的原因,正向中西部轉移。xx縣的對接途徑是:繼續加大機械製造業、造船業、採掘業的推進力度,提高產業配套水平和規模,積極吸引長三角充裕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和高層次人才,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從而與長三角形成產業關聯。目前,xx縣的工礦製造業在縣政府實施的“雙沿雙圍”戰略推動下,已具有一定的規模,併產生聚集效應,具備對接的能力。沿路:汽車零部件工業功能區至xx年底,已進駐企業20家,4家投產企業創產值2.7億元;xx年上規模黑色金屬礦、有色金屬礦、非金屬礦採選企業達25家,完成產值79236萬元。沿江:以東方造船、泰航船舶、舟洋船舶為主的長江岸線經濟成長迅速,目前已形成年生產能力50萬載重噸的產業集羣。在當前資源供給不足的情況下,抓住了資源無疑就抓住了發展的先機。吸引長三角企業到xx投資資源深度開採加工,是產業對接的最佳實現方式。

二是完善農業對接。“生產出優質、安全、特色的農產品,是安徽農產品與長三角實現無縫對接的必由之路。”省農委副主任劉永春一句話道出了安徽的農業對接路徑。據有關資料,安徽農產品70%銷往長三角,已有100多家長三角企業在安徽投資農業開發。上海、浙江等發達省市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轉移步伐加快,我省已將長三角作為農業招商的主戰場。xx縣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xx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132萬畝,總產51.7萬噸。蔬菜播種面積12萬畝,總產21萬噸。畜牧業產值達到8億元。擁有省級龍頭企業4家,省級名牌農產品4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較高,產業化格局初見規模。但在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品牌開發、規模化生產、市場化經營等方面與長三角地區對接的空間巨大。對接中,xx縣一要加強政府間溝通交流,xxxx縣政協與江蘇江都市政協締結了友好政協,為兩地交流開了一個好頭;二是要做好綠色食品、特色農產品區域間的相互認同;三要協調好區域間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市場間的關係。

三是加強旅遊對接。xx 年,黃山市與長三角共同簽署《長江三角洲旅遊城市合作宣言》,“建成中國首個無障礙的跨省市旅遊區”。xx年,《關於滬皖進一步加強合作交流的協議》就資源共享、合作共贏達成合作協議。可以説,長三角已經看上了安徽“兩山一湖”旅遊品牌,旅遊一體化指日可待。客觀地講,xx縣旅遊資源豐富,但缺少資金投入、缺乏多層次開發,管理營銷模式陳舊,對接中,需要找出一個最佳切入點,甚至可認為,xx與長三角360度對接的最佳切入點,也就在旅遊這1度,通過旅遊瞭解xx,“親近”xx,而xx旅遊的切入點或許暫時不是浮山,而在觀光農業這一層面上。理由為:第一、從安徽旅遊走向看,未來3年,安徽重點將在鄉村旅遊的推動上,出台不久的安徽鄉村旅遊“525”計劃就是明證。第二、作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xx縣的農業基礎地位牢固;作為全國水產重點縣,xx縣擁有各類水面64萬畝,其中可養水面達41.2萬畝,發展空間廣闊。白蕩湖標準化生態養殖示範區已獲農業部批准,省市級漁業標準化生態養殖示範區3個,質量、環境、安全、有機產品認證品種5

個,已具備休閒漁業、生態漁業的基礎;作為全國生態示範縣,周潭鎮大山村已成為國家級生態自然村和中國森林生態網絡建設xx示範基地、安慶市“農家樂”示範點。隨着大交通、大旅遊網絡的形成,xx縣與長三角旅遊對接的路徑重點放在:休閒度假、療養觀光。實現方式是:長三角資金、管理等要素的嫁接轉移。

4、市場對接:一是做好物化市場對接:長三角物流業目前的發展現狀是:物流總額佔全國五分之一強,已經具備了很好的基礎,但各城市之間還處於相對孤島狀態,物流基礎設施的統一規劃與共同建設程度不夠;倉儲配送設施有待完善;存在產業類同、過度競爭,各行業、各環節間銜接不暢等問題。這些問題中,物流成本偏高是根本所在。xx現代物流目前還處於培育階段,但xx的優勢在於地理區位和運輸成本相對較低的長江黃金水道,方向上,把“大力發展水陸聯運和江海聯運”寫進了“xx”規劃。隨着空間、產業的全面對接,xx極有可能成為皖西南、周邊縣市,及至長三角地區的中轉集散地。目前,xx縣的物流業發展思路應該在長江和合銅黃高速的交匯處——老洲鎮,以此為重心,逐步規劃建設物流中心,使之成為長三角西翼重要的物流樞紐。二是做好要素市場對接:xx縣的生產要素成本低。xx年,xx縣一般工人工資在每月400——560元,而長三角已達到800多元;平均建築造價在430元左右,長三角地區基本高出30多個百分點。因此,長三角對接xx除了地域空間、環境容量,更有利潤空間。其實現方式是:拓展市場,即吸引長三角的企業將製造基地轉移到xx,從而無限度接近xx市場,更可能地降低物流成本。

五、分工合作,廣泛互利共贏

xx加入到長三角“俱樂部”要走的路還很長,只有立足自身,揚長補短,不盲目跟進,要從容面對,不好高騖遠,要步步為營,在雙向互動中求得對接,贏得發展。

1、加強交通設施建設:一要積極呼應北沿江高速公路早日開工;建設xx至桐城高速公路工程和xx至普濟圩公路。二要以“五縱四橫”為框架完善縣內交通網。三要加大長江岸線開發力度,規劃建設xx四大港區,努力建設區域性綜合物流港區。2、做好服務環境建設:一是充分抓住xx為擴權縣的時機,爭取省政府的支持,建立xx與長三角地區政府間協調機構或議事組織,做好相互間各項對接工作,保證產業有序轉移。二是招商引資的氛圍再濃一些,縣幹聯繫成員單位、領銜招商制度再實一些,在長三角地區的招商推介活動再多一些。三是做好對市場主體的服務。全縣各鄉鎮、各部門要把清理涉企收費、簡化辦事程序、減輕企業負擔作為當前的硬任務抓緊抓好,建立服務環境問責制度;進一步推進行政服務中心效能建設提升行政服務中心窗口形象,提高辦事能力,推行“一個窗口收費制度”,建立健全項目辦理各項制度。

3、調好產業結構:一是提升傳統產業。我縣的傳統產業比重較大,不少傳統產業的增長速度不“快”,也談不上“好”,因此,在做大做長產業鏈上和節能降耗、技術改造上“提升”的空間很大。二是振興優勢產業。我縣的建材採掘業,目前基本算得上優勢產業,但“優勢”是相對的,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求我們以發展的目光看待問題,以科學的態度審視問題,“優勢”也要發展、要鞏固,把“優勢”做成有影響力、有優勢力。三是發展新興產業。我國目前已進入工業化中期,裝備製造業發展前景廣闊,國家、省都制定了產業振興規劃。我縣的新興產業應該是利用豐富的長江岸線資源,發展船舶製造業;抓住當前國家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的有利時機,大力投資和培育新材料、環境保護等未來優勢產業的發展。

4、堅持可持續發展:xx縣生態優美,山青水秀,是一筆寶貴的生態資源,更是一塊持續發展的“金字招牌”,這就要求在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時,做到不降低環保門檻、不犧牲生態環境,不接受污染轉移。這是一個方面,第二方面,要推進資源節約循環利用。堅持開發和保護並重地開發礦產資源,推進規模化開採、精深化加工;加強基本農田保護,提高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水平,促進循環農業發展。

【第5篇】關於區老年羣眾參與社會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

河口區老齡辦組成專題調研組,採取走訪慰問、召開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等形式,對老年人蔘與社會工作,實現老有所為情況進行了調研,報告如下:

一、基本狀況

近年來,河口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六個老有'目標,狠抓老年羣眾參與社會工作的組織領導,切實把老年人才作為重要人力資源,注重全方位開發和使用,老齡、老幹部局、人社、關工委、老年體協、各鎮街道等部門、單位全方位搭建平台,政策助推,充分發揮和利用老年人的智力人才優勢,奉獻餘熱,積極投身'銀齡綜治'、'銀齡平安'、'銀齡普法'、'銀齡調解'、'銀齡治安巡邏'、'銀齡護教助學'、'銀齡援農'、'銀齡科技'、'銀齡助老'、'銀齡文化'等多種形式的'銀齡行動',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廣大老年人通過積極參與社會,通過老有所為的過程實現老有所樂,既奉獻了社會,又充實了自己,有效推動了全區老齡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具體做法

(一)黨政主導,社會參與。河口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老齡工作,始終把老齡工作作為重要的民生工作重點,在政策引領、組織建設、拓展服務等方面做了積極有益探索,全區老齡工作呈現出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全區老年保障標準、銀齡安康工程、老年宣傳文化等項工作始終位於全市第一,全省乃至全國領先水平。2022年,制定出台了具有較高含金量的《中國共產黨河口區委、河口區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老齡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設立了50萬元的老齡事業發展專項資金,老齡、社保、科技、民政、文體、農業等部門區分不同老年羣體,積極推動有關政策的制定實施,最大限度地發揮老年羣體的作用,讓他們積極投身村居、社區社會治安維護、矛盾糾紛排解、平安河口建設、義務助學護教以及關心下一代、老年文化體育活動、志願服務、互助養老等各類社會公益活動,發揮餘熱,奉獻社會。

(二)制定政策,搭建平台。為積極應對日趨嚴峻的社會老齡化形勢,讓廣大老年人在經濟社會建設中繼續發揮餘熱,有所作為,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目的,我們把老齡工作機構建設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為老有所為提供組織保障。全區各鎮、街道、村居都建立了老齡工作委員會和老年人工作委員會,區直部分單位也建立了相關組織,全區鎮街、村居兩級老工委組織達198個,專兼職人員650餘人,其中450名工作人員為老年人。組織、宣傳、老齡、民政、教育、文體、科協等有關部門十分重視老年社團組織建設,積極扶持發展各類文化藝術、科技、老年志願互助以及關心下一代等老年人社團組織,以開展'五好黨支部'創建活動為平台,在全區建立了老年組織黨支部30個(主要包括離退休幹部和老年文化藝術團體等),注重發揮好黨支部在老年組織中的戰鬥堡壘作用。這些基層老工委組織、老年人黨支部及參與其中的老同志,組織帶領廣大老年羣眾積極參加社會管理、社會服務、社會公益等活動,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獻計獻策,通過無私奉獻實現自我價值,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老驥伏櫪,老年志願服務亮點突出。近年來,河口區高度重視老年志願服務工作,積極推動社會各界成立各類老年志願服務組織,吸收廣大老年人發揮各自特長積極投入到志願服務奉獻社會的公益活動中,全區各類志願服務組織和模範個人不斷湧現,形成了老驥伏櫪、積極參與志願服務的良好態勢。老齡志願服務主要圍繞黨和國家政策宣傳、治安巡邏、民事調解、衞生保潔、義務護學、紅白理事、義診服務、文化傳播等諸多方面開展活動。這些組織和個人無私的奉獻、辛勤工作,為村(居)社區的安寧、城鄉環境的美化、居民鄰里和睦、學生兒童的安全、社會移風易俗、羣眾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積極貢獻,他們這種奉獻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發揚,值得全社會尊重。目前,全區建有各類老齡志願服務組織及隊伍 600多個 ,參與志願服務的老年人2000餘人,其中老幹部'五老'志願者368人,4名老幹部志願者受到省市表彰。仙河鎮漁村已退老支部書記帶領部分老年同志成立了'夕陽紅治安巡邏隊',多年如一日義務巡邏執勤,維護了村莊良好的治安秩序;河口街道河寧社區的老同志張學武,在近六年的時間裏,堅持清理小區牆上'牛皮癬'、揀拾花池路邊垃圾、宣傳環保常識,被社區居民親切稱為'環境衞士',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許多老同志也加入到了義務環保隊伍之中;六合街道河安社區有一老局長'金牌調解員'叫殷洪志,在調解居民鄰里矛盾糾紛方面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方法,社區範圍內哪裏出現了矛盾糾紛,哪裏就有'金牌調解員'的身影,自社區成立以來,'金牌調解員'走家入户,多次成功化解居民矛盾和糾紛,得到了廣大社區居民的信賴和讚譽,併成為了羣眾的知心人;河口街道河寧社區有位萬學芬老人,20年前從區人民醫院副院長位置上退休,退休後,不論是上街購物還是串門她必帶兩樣東西,聽診器和血壓計,隨時可為羣眾聽診檢查,被居民們親切地稱為'院長護士',她還是河寧社區特色支部'永康支部'的負責人,她和曾在醫療衞生單位工作過的部分老同志一道,組織建立了'銀齡醫療志願服務隊',堅持為社區居民宣傳介紹健康保健知識,常年義務為羣眾健康查體。打造品牌,擴大影響。河口區積極打造老年志願服務品牌,其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

三、老年羣眾參與社會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各級各有關部門單位的努力,河口區老年羣眾參與社會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距現實要求和老年羣眾的需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有許多困難和問題需要研究解決。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政府、社會對老年羣眾參與社會工作的重要意義認識還不到位,政府有關部門缺少必要的持續的政策性扶持,組織支持和引導不夠,有的地方特別是農村關注度不高,許多學有專長的老年人沒能真正融入老有所為隊伍中來。

【第6篇】社區教育教育需求與教育參與的調研報告

摘要:本文以社區居民的教育需求和教育參與為主題開展了調研。經過對社區居民教育需求現狀的分析,對社區居民教育參與行為選擇的調查,本文認為當前的社區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社區居民的學習觀念還不夠深;社區居民的社區教育意識還不夠強;社區居民參與教育培訓活動不普及。社區內各種羣體層次上的差異,也是影響居民參與社區教育的重要原因。針對上述問題,就今後社區教育工作應如何開展,提出了社區教育應以教為學習者提供服務,以適應學習者特徵及其需求為教育培訓活動的目標和內容。社區教育一是要注意針對成人學習需求的特點;二是要引導教育需求,關注弱勢羣體,提高社區教育參與率;三是要營造社區教育的良好環境;四是要有財政和政策的支撐,把終身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xx街道位於xx區的xx,是一個典型的老城廂。隨着舊區改造進程的加快,社區中居民的文化層次和文化需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了建設學習型社區,使社區教育工作的開展有針對性,讓居民的教育需求得到最大的滿足,我們對社區內居民開展了專項調查。調查方式包括問卷調查、座談調查、典型調查和個別訪談。以下是調研後的反饋結果和情況分析:

一、調研結果及分析

(一) 社區居民基本特點

xx社區居民多元化的生活和教育背景,形成多元的教育需求。調查顯示:

接受調查的社區居民中,以女性居多,女性佔xx%,男性佔xx%;年齡結構跨度較大,其中30歲以下xxx人、30-40歲xxx人、40-50歲xxx人、50-60歲xxx人、60歲以上xxx人;文化程度不同,,國中文化xxx人、高中文化xxx人,大專文化程度xxx人,大學極其以上文化程度xxx人。接受調查的社區居民的職業分佈:黨政機關幹部xx人、事業單位職工xxx人、企業經營者xx人、外資企業職工xx人、國營企業職工xxx人、民營企業職工xx人、個體工商業者xx人、自由職業者xx人,下待崗人員xxx人,其他xxx人。接受調查的社區居民的收入分佈:家庭年收入3萬以下xxx户、3-3萬xxx户、家庭年收入5-10萬xx户、10-20萬xx户,20萬以上x户。每月學習費用支出50元以下xxx人、50-100元xxx人、100-200元xxx人、支出200-500元xx人、500-1000元xx人、1000元以上xx人。調查顯示:(1)社區居民的家庭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多相對穩定;(2)社區居民素質具有基礎性、潛在性、相對穩定性與可發展性,構成了居民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對社區居民的學習活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能動的作用。

(二)社區居民教育需求現狀

1、社區居民的學習觀念

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在人的一生中接受各種形式的教育正在成為現代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改變生活的觀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終身學習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大大轉變了傳統的教育觀和學習觀。調查顯示,社區居民中,普遍贊同“活到老、學到老”,認可“工作生活中需要知識和能力,所以要不斷學習”的觀點,選擇“實踐是學習,與人交流也是學習”、“所有人都能學習,但存在個體差異”的主張。只有少數人對學習的本質缺少正確、全面的理解,極少數的人固守“學習就是上學唸書,學書本知識”,“學習只是年輕人的事”這一觀念。

社區居民對工作後的繼續學習提高的認同程度有所提升,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是社區居民參與市民學校的學習活動,主動、持續學習的內在動因和決定因素。社區居民比較普遍地認識了繼續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詢問“持續不斷的學習對自己有什麼意義”時,根據意義的重要程度排序,列在前3位的是

排在第一位:可以更新知識,增長才幹,充實自己,使生活更有意義

排在第二位:不學習就要落伍,會被社會淘汰

排在第三位:提高個人修養,滿足個人興趣、愛好

對於是否有繼續學習和提高的必要,在被訪者中認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佔xx%,其中前者佔xx%,後者佔xx%。x%的人認為無所謂,x%的人認為必要性不大或沒必要。文化程度越高的社區居民對終身學習、持續學習的的認同度越高。

2、社區居民對子女的教育期望

社區居民對子女文化程度的預期處於較高的水平。有xx%的希望自己的子女至少要大專畢業,其中,xx%的人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大學本科及以上的教育。本項調查顯示,被調查者的受教育程度與經濟收入成正比,與對孩子的受教育期望值也成正比。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學歷較低、經濟困難的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呈放任態度,認為孩子讀不讀書無所謂。個別家庭想讓孩子早些工作,放棄繼續學習的機會。

社區居民對子女教育關注的另一個偏向,就是家庭文化教育消費支出主要用於子女,有xx%的家庭主要用於子女,僅有xx%用於自己。

3、社區居民的社區教育意識

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區建設的地位日益突出,社區越來越成為社區居民工作、學習、生活以及休閒娛樂的重要場所。人們的社區教育理想體現出對社區教育價值的追求。經過幾年的廣泛宣傳,社區教育已經產生一定的影響力,人們的社區教育意識在不斷提升,但離家喻户曉、深入人心,還存在一定差距。據調查統計,有90%以上的被調查居民知道社區教育,但真正參加社區教育的不足4%。

社區居民對社區教育抱有多方面的期待,他們企盼“組織更多不同層次的志願者,參與社區教育”,渴望就近“開辦圖書館(閲覽室),設立少年、老年活動中心”,希望“社區內的教育文化設施向社會開放,方便居民學習、娛樂、健身”,其中最希望解決的問題是“擴大社區教育的受益面,加大資金的投入,使教育設施、活動場地更多一些”。

社區居民不滿足於以往封閉的生活,希望主動參與社區交往和社區活動。選擇願意參加社區的公益活動的佔xx%,願意參加社區文化教育活動的佔xx%,願意增進鄰里之間的交往的佔xx%。願意為小區建設出謀劃策的佔xx%,

4、社區居民的學習意願

參與社區教育的目的多種多樣,性別、年齡、職業、教育程度以及經濟狀況等方面的差異都會影響個體教育需求。人們對提高自身知識水平的願望迫切,渴望通過學習,使自身的知識結構得到調節和優化,同時健康觀念在發生變化,珍視生命健康,重視生活質量,關注法律,成為社區居民學習取向和精神追求的主流。

社區居民多元的教育需求中,青年人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願望強烈,調查顯示,社區中青年人主要青睞計算機、外語和科技,選擇前瞻性和實用性特點突出;中年人傾向於計算機、健康與衞生保健和外語;老年人主要選擇與老年人密切相關的安全、贍養、醫療保健、心理調適等休閒類課程科目,而且他們希望參加沒有壓力、較少功利性的學習活動。

社區居民選擇社區教育的學習方式呈現分散而多元的趨勢,多數傾向於採用業餘的、短期培訓的、講座式的、遠程式的方式進行自主、選擇性學習。

(三)社區居民教育參與行為的選擇

1、看電視、讀書看報是社區居民最主要、最便捷的學習方式

隨着我國人民羣眾生活水平的提高,閒暇時間的增多,閒暇生活聚焦於學習是一種必然的選擇,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和學習時間的增多,為社區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調查顯示,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是社區居民與社會互動的主要中介,也是他們獲得信息、愉悦性情、追求精神生活的重要渠道。

本次調查將社區居民喜愛的餘暇活動分為8類,被調查者選擇前5位的排序為:第一,看電視;第二,閲讀書報;第三,體育健身;第四,與朋友交往;第五,文化活動。詢問家庭成員閒暇時間主要的學習活動,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佔xx%,在家閲讀報刊雜誌,獲取知識信息的佔xx%。

看電視、讀書看報作為社區居民最主要、最便捷的學習方式,其優勢,具有大眾性、普及性、靈活自主性。其侷限性在於,它以散居在家的“受傳型活動為主”,即以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等方式接受大眾傳媒學習活動為主,反映社區居民的教育活動比較單一,學習方式較為被動。

2、社區居民上網學習、獲取信息與年齡成反比,與文化程度成正比

隨着信息時代的到來,計算機和網絡迅速發展,互聯網進入社區和家庭,使人們實現了信息上的平等和資源上的共享,對社區教育產生全方位的影響,成為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的重要途徑。積極利用互聯網,開展網絡遠程教育,創設網絡社區、網絡圖書館,實現教育資源多元化,正在成為社區教育的重要載體和發展趨勢。

互聯網是社區居民接觸較少的媒介,不會使用計算機,對互聯網陌生、文化程度和經濟條件的影響是最主要的因素。要使社區居民儘可能地與時代同步,需要通過社區信息化水準的提升,提高社區居民參與信息化的程度,向社區居民普及網絡知識和計算機操作技術,增加適合社區居民的網絡內容及信息方式,使有條件的街道都能開展現代遠程教育,搭建起社區居民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平台。

上網學習,對於較快接受新事物、追趕潮流的青年人,吸引力更大。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有關“社區青年與網絡關係”調研報告顯示:社區青年對信息化服務需求中,位居榜首的是“網絡學習”(xx%),列在2-5位的是:網上交流(xx%)、信息瀏覽與發佈(xx%)、網上購物(xx%)、網上求職(xx%)。從中可以看出,網上學習和網上交流是社區青年需求方面的一個特點。

本次調查顯示,社區居民上網學習、獲取信息與年齡成反比,與文化程度成正比。在被調查的社區居民中,個人業餘時間選擇上網的僅佔x%,家庭成員上網學習知識、獲得信息的佔x%。

3、社區居民參與教育培訓活動不普及

社區居民選擇閒暇時間的支配意向比較集中於媒體接觸,對於去社區接受“教育培訓”選擇率偏低,僅佔x%。

調查表明: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教育的廣度和深度相對比較低,參與者的廣泛性不夠,大多數是離退休人員,社區單位參與和在職人員參與率不高。這種狀況的形成主要是目前的社區教育缺乏吸引他們參與的師資和條件。

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各項活動的比率相對也比較低。在調查參加過社區教育中的哪些培訓活動時,參加居委會組織的文化娛樂和體育健身活動的佔xx%,參加市民學校學習的佔xx%,參加各類社會文化培訓班或講座的佔xx%,參加學歷教育、資格證書培訓的佔x%,參加社會力量辦學培訓的佔x%,參加其他活動項目的佔xx%。接受調查者的數據與社區實際居住人口的參與社區教育的比例有較大的出入,主要是接受調查者主要是一些社區活動的積極分子。

4.影響社區居民參與學習的主要原因

影響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教育主要原因,排在首位的是“工作忙,生活負擔重,沒有精力”,主要集中於31-50歲的社區居民,他們中xx%是在職人員,xx%為臨時工。第二位的是“社區沒有開設所需的課程和培訓項目”,其中,xx%是在學人員,xx%是在職人員。第三位的是“年紀大,記憶力差,學習吃力”,xx%為離退休人員;在離退休人員中近三分之一的人怕參與社區教育會跟不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隨機調查的失業或下崗人員中,這部分人羣是社區中的弱勢羣體,他們經濟地位較低,並最容易失業、下崗,自身學歷偏低,技能結構單一、不能適應急劇變化的社會是。但這部分人羣卻遊離與社區教育之外,不願參加市民學校的學習和接受終身教育的理念。

二、思考與建議

教育是為學習者服務的。學習者的特徵及其需求決定教育培訓活動的目標和內容,也應該成為改進教育教學活動的依據。

1、要注意針對成人學習需求的特點

社區教育的主體主要是成人,成人的學習意向產生於生活、職業的實際需要,學習目標和內容與職業需要同步發展,成人學習帶有鮮明的現實性和針對性。在確定社區教育課程目標時,需要綜合考慮社區居民個體需求、社會需求。因此,社區教育課程要多樣化,學歷的與非學歷的,功利性的與非功利性的、休閒性的與職業性的,基礎性的、提高性的與創造性的統籌兼顧,並形成特色,以適應不同羣體、不同目的的需求。

2、引導教育需求,關注弱勢羣體,提高社區教育參與率

主動參與是開展社區教育的一個基本條件。這裏主動參與既是指學習者參與教學活動,更是指通過學習,提高社區居民對社會以及社區的參與。要研究社區成人學習者的意願,研究通過什麼樣的教學媒體、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幫助學習者實現自己的目標,並把各種教育資源優化組合,互為補充地提供給學習者。

在引導社區居民教育需求時,要幫助他們排除參與學習的各種障礙,包括學業素質障礙,心理準備障礙和支持體系的障礙等,提高社區居民的培訓參與率。

社區弱勢羣體的學習驅動力相對比較低,需要在組織策略、培訓內容、活動方式等方面體現出“教育關懷”。要深入調查和分析弱勢羣體的狀況及其分佈,掌握弱勢羣體對社區教育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各種補償性、提高性的教育培訓,着力開發各種靈活的培訓課程,實施菜單式培訓,以多種途徑滿足需求。同時要認真研究有關的政策。比如學習成果的評估和認定,就業指導,救助性措施等。

3、營造社區教育的良好環境

營造社區教育的良好環境,就是要創造一個充滿學習氛圍和學習機會的環境,以滿足社區成員的學習需求,其目標就是構建學習型的社區。

要強調整個社會的參與,即社會各個部門、單位、組織及社會方方面面均應為終身學習提供服務,充分發掘社會各方面的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教育手段,形成終身學習的網絡。終身學習、多元化學習要求的內涵是“全”,它是通過網絡來實現的,通過技術和組織的網絡來實現。社區教育資源的整合,也需要通過協調、引導、優化來實現。

4、財政和政策的支撐,把終身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目前xx要建設學習型城市,終身教育的理念在廣大市民中正逐步形成,終身教育的工作主體是社區市民學校,但是終身教育並沒有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使得社區市民學校在經費、師資、設施上與廣大市民的需求不相適應。在師資方面;市民學校的教師基本上是一些中學教師和社會自願者,他們精神可嘉但是缺乏市民學校教育的經驗。往往教學都感到很累,沒有一支專業的市民學校師資隊伍。設施方面,市民學校辦學場所主要利用中學的教學場所,在時間和功能上存在着不便和矛盾。市民學校的學員是以55-70歲的老年人為主體,他們普遍反映,雙休日是三代人團聚的時間,也是最繁忙的時間。隨着上海經濟的增長,普教經費也在同步增長,但學生在減少;而社區市民學校潛在學生的增加,則不能得到相應的投入的增長。因此,希望能把市民的終身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以便在經費、師資、設施上得到更好的保證。

【第7篇】關於工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的專題調研報告

根據閩工辦發明電[xx]7號文精神,市總工會就近年來工會組織在參與社會管理中的作用發揮等情況,通過走訪基層,召開有基層黨政工幹部、職工代表參加的座談會,對一些有益做法進行了總結,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各級工會參與社會管理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做好職工羣眾工作,是工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性、經常性、根本性工作。近年來,我市各級工會積極探索,用改革的精神主動做職工羣眾工作,推出了一系列新舉措,創造了全新的職工羣眾工作體系,概括起來就是“構建一個平台,打牢一個基礎,完善六個機制”。通過深入、紮實、細緻的職工羣眾工作破解推進改革、促進發展和維護穩定中的難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整合職工羣眾力量,構建“建功立業”工作平台。各級工會認識到,科學發展、跨越(加快)發展是解決各種矛盾的總鑰匙。為此,要堅持發展第一要務,扭住經濟建設中心不放鬆,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引導職工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在經濟建設中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創建“工人先鋒號”活動和實施職工經濟技術創新工程為標誌,引領廣大職工專心致志地投身“閩北建設我出力、躍升發展爭先鋒”、“保增長、促發展、求先行、作貢獻”和“大幹150天,打好‘五大戰役’”為主要內容的勞動競賽,創造“一流工作、一流服務、一流業績、一流團隊”。以開展“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活動為標誌,圍繞海西綠色腹地建設對職工素質提出的全面要求,在各行各業開展“五個一”“功臣杯”“職業道德雙十佳”“職工職業生涯計劃”“職工崗位成才自我達標”等競賽以及企業文化建設班組建設、誠信建設,廣大職工學理論、學科學、學技術、學業務,比崗位技能、賽勞動成果,比職業道德、賽經濟和社會效益,較好地推動了企業技術進步和職工技術素質提高,促進了我市人力資源開發和人力資本建設。我市發展態勢向好,經濟增長持續較快,從xx年起,全市gdp增速始終保持在兩位數以上,全市生產總值從xx年的322.2億元增加到xx年的728.7億元。廣大幹部羣眾認為,取得這樣好的經濟發展速度,工會的作用功不可沒。

---打牢職工羣眾工作基礎,建立聯繫職工羣眾橋樑。各級工會組織是黨和政府聯繫職工羣眾的橋樑和紐帶,按照“黨建帶動工建、工建服務黨建”和依法普遍建立工會組織的任務要求,我們突出抓了非公有制企業工會組建工作,目前,全市有基層工會組織7433個,工會會員39.9萬人,全市139個鄉鎮(街道)和12個工業園區建立工會聯合會,形成了工會做好職工羣眾工作的網絡。通過深入開展工會工作“三級聯創”“基層工會活力年”“雙進”“雙亮”“雙愛雙評”和黨政工共建“職工之家”等活動,努力打造“有為工會、法制工會、活力工會、温馨工會”,夯實了基層基礎,增強了組織的活力。

---完善職工羣眾工作機制,暢通溝通職工羣眾渠道。主要建立和完善六個機制:一是民意溝通機制。宏觀領域,市縣區全面建立政府與工會聯席會議制度,工會反映職工訴求、提出政策主張、參與重大決策的渠道更加暢通,從政策層面幫助職工解決具體問題;協調勞動關係三方會議制度在市縣區得到確立,許多涉及職工與企業利益關係的矛盾和問題得到及時解決。微觀領域,在企業推行了平等協商集體合同制度,涉及職工勞動報酬、勞動保護、社會保障等權益問題,在平等協商基礎上通過集體合同的簽訂和履行得到較好落實。二是民主管理機制。公有制企業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和廠務公開工作不斷深化,國有和國有控股公司職工董事制度和職工監事制度基本建立;非公有制企業積極探索民主管理路子,通過實行職工代表大會(或職工大會)、廠務公開以及其它民主形式,在落實職工知情權、審議通過權和監督權等方面邁開了步伐。三是維權維穩機制。參與國有企業深化改革,建立勞動關係預警預案,構建和諧勞動關係,職工解除勞動關係的經濟補償金全部落實,各項社會保險順利接續。開展工會勞動保護監督檢查,廣泛實施“安康杯”競賽活動和推廣應用“一法三卡”工作,為遏制安全生產事故作出積極努力。開展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倡導企業“向社會承諾按時足額發放工資”,實施欠薪登記和追討欠薪行動等,在維護職工和農民工經濟權益方面努力發揮作用。加強勞動爭議調解和仲裁工作,大多數勞動爭議得到及時調處,一些複雜案件通過為職工提供法律援助和工會參與訴訟程序得到妥善解決。強化職工信訪工作,開通“12351”職工熱線電話,及時受理職工求助、控告和申訴,共接待職工信訪5484人次,為職工實現合理的利益訴求開啟了“綠色通道”。各級工會秉持依法依規的科學維權觀,努力促進企業發展和職工權益“雙贏”理念。主要牽頭積極開展創建和諧企業活動;從“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全局工作出發,積極主動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以保崗位、保工資和“穩員增效”為重點,開展“共謀發展、共度時困、共創和諧、共維穩定”為主要內容的共同約定行動,指導企業、基層工會和職工三方簽訂《共同約定書》,在全力確保企業渡過難關的同時,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四是幫扶保障機制。面對利益調整中部分職工生產生活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自覺擔負起幫扶工作的“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及時瞭解、及時報告、及時為職工羣眾排憂解難,把黨和政府對困難職工羣眾的關懷和温暖送到千家萬户。市縣區總工會大力加強困難職工幫扶中心規範化建設,以工會送温暖工程為載體,較好地實現了幫扶工作的常態化、制度化、社會化。在黨和政府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廣泛實施“四大關愛行動”和“兩節”送温暖活動,共為12364户困難職工家庭建立幫扶檔案,籌集幫扶資金1367.36萬元,走訪慰問34629户次的困難職工家庭。廣泛實施工會促進再就業工作,通過政策參與、就業培訓、職業介紹和開展山海勞務對接活動等,共免費培訓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民工6.2萬人次,提供就業服務4萬人次、實現再就業3萬人。廣泛實施“金秋助學”行動,發動企業、職工和社會各界開展捐資助學、結對助學,共籌資255萬元資助2452名貧困學生。各級工會還積極參與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協助政府落實“兩個確保”,推動符合條件的特困職工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關注農民工的生產生活,通過幫助解決子女就學、基本保障等問題,促進“市民待遇”在農民工中落實。五是建立職工表彰激勵機制。新近推薦和評選表彰7位全國勞動模範、8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67位省級勞動模範和102位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50位市、縣級勞動模範和290位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市、縣總工會命名錶彰的“工人先鋒號”535個;省總工會命名錶彰的“工人先鋒號”83個,全國總工會命名錶彰的“工人先鋒號”10個。各級工會還進一步完善勞動模範生活困難補助、體檢療休養和進修培養等制度,為勞動模範辦實事好事,組織各級勞動模範體檢2578人次,選送238人次的全國勞模、省勞模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到北戴河、雲南、湖北等地療休養,選送336人次市勞模和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到省金雞山工人療養院休養。六是縣級工會工作創新機制。各縣(市區)總工會不斷探索縣級工會體制機制創新,工會工作煥發生機和活力。邵武“工會特派員駐企服務機制”;順昌“工會主席維權流動崗”和“構建合理化建議推介平台,讓‘金點子’資源共享”;浦城“維權聯絡協調機制”和“建立‘代行’機制,強化維權力度”;武夷山“學習借鑑創新項目精華,紮實推進創建‘工人先鋒號’活動”;建陽“在主動維權中實施幫扶,在積極幫扶中依法維權”;政和“構建維權聯動網絡,建立長效機制”等11個項目獲得省總工會表彰推廣。松溪縣總工會“成立勞動爭議巡回法庭,委派工會幹部擔任人民陪審員”的做法,得到省總工會領導肯定、全國總工會推介,在全市推廣。目前我市10縣(市、區)總工會已按照這一模式,完成選派工會陪審員工作,24名工會幹部經過培訓、考試、考核後,被縣(市、區)人大常委會任命為人民陪審員。

二、各級工會參與社會管理的主要經驗及體會

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們在參與社會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工作經驗,主要是:

---堅持服務宗旨,當好職工貼心人。工會系統的黨員幹部切實履行黨員職責,堅持黨的羣眾路線,樹立羣眾觀念,強化羣眾意識,把職工羣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他們增強服務意識,轉變工作作風,發揚“媽媽心婆婆嘴、跑不斷的兩條腿”的精神,深入基層,深入職工,及時掌握困難職工和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的生產生活狀況和思想動態,對困難職工做到心中有情、胸中有數、手中有策。

---加大幫扶力度,實現幫扶常態化。不斷深化送温暖工程、困難職工幫扶、金秋助學、陽光就業等工作,做到春送崗位、夏送清涼、金秋助學、冬送温暖的常態化幫扶,擴大工會幫扶工作品牌的影響。通過就業、助學等方面的幫扶,廣泛開展“技能培訓促就業行動”、“家政服務工程”和“就業援助月”活動,推動將農民工子女納入工會金秋助學資助範圍。在開展物質幫扶的同時,積極開展心理健康諮詢、情感關懷和心理疏導等服務。

---健全幫扶機制,推進幫扶長效化。積極整合工會內部資源,形成集推薦就業、法律援助、困難幫扶、生活救助於一體的協作幫扶模式,為廣大職工提供快捷方便、一站式、綜合性服務,形成寓困難幫扶、勞動爭議調解、法律援助及農民工維權於一體的長效幫扶機制。加強幫扶體系平台建設,在全市範圍內構建起以市級幫扶中心為骨幹,縣級幫扶中心為支撐,鄉鎮街道、規模企業和工業園區幫扶站點為基礎,全面覆蓋、分級負責、上下聯動、區域協作的幫扶工作體系。構建以工會“三員一代理”為基礎的職工法律援助機制。所謂“三員”,是指勞動爭議調解員、兼職勞動仲裁員和工會人民陪審員;所謂“一代理”是指工會法律工作者或幫扶中心聘請律師在勞動爭議仲裁和訴訟中作為職工方的代理人。通過“三員一代理”,工會參與勞動爭議的調處,最大限度維護職工羣眾的合法權益。充分運用幫扶工作現代化信息管理手段,完善各項幫扶工作管理制度,健全公平公正、公開透明、規範有序的運作機制。

---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幫扶社會化。推動工會幫扶工作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公共預算,使之成為黨委政府扶貧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健全工會與財政、勞動、民政、教育、衞生等部門聯繫溝通和協作機制,爭取更多的資源和手段,形成工會與政府部門和社會各方有機銜接,發揮工會幫扶在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中的拾遺補缺作用。積極參與就業、工資、社保、醫療、教育、住房等與職工利益密切相關的社會政策法規制定和實施,積極反映廣大職工的利益訴求,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

通過全方位參與社會管理,開展職工羣眾工作,深刻啟示我們:

一是要堅持創新機制。只有不斷創新工會“組織職工、引導職工、服務職工、維護職工”的新形式、新方法、新經驗,才能切實發揮工會組織作為黨和政府聯繫職工羣眾的橋樑和紐帶的重要作用。

二是要廣泛組織職工。大力弘揚工人階級偉大品格和勞模精神,認真貫徹落實勞動競賽五年規劃,團結動員廣大職工立足崗位創先爭優,積極投身“當好主力軍、建功‘xx’”和創建“工人先鋒號”勞動競賽活動,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充分發揮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

三是要積極引導職工。以慶祝建黨90週年為契機,切實加強形勢政策任務宣傳教育,開展好系列慶祝活動,引導廣大職工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激發熱愛共產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熱情,把思想和行動進一步統一到貫徹黨和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積極探索做好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充分運用教育、協商、示範、引導的辦法和網絡等現代科技手段,人對人、面對面、手拉手、心連心地做工作,提高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親和力、感染力。

四是要竭誠服務職工。準確把握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係的性質特點,按照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三個最大限度”的總體要求,把竭誠為職工羣眾服務、推動構建和諧企業作為工會參與社會管理的切入點。推動建立健全黨政主導的維權機制,完善勞動關係三方協商機制、工會與政府聯席會議制度,發揮勞動合同、集體合同和職代會制度等在勞動關係建立、運行、監督和調整中的積極作用。加強對各地發展和諧勞動關係經驗的調研,推動在全社會特別是各類企業中形成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的濃厚氛圍。

五是要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集中精力抓好依法推動企業普遍建立工會組織、普遍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兩個“三年規劃”的落實。以非公有制企業為重點單位,以農民工、勞務派遣工為重點對象,深入開展“廣普查、深組建、全覆蓋”集中建會行動,推動區域性、行業性工會建設,最大限度地把廣大職工組織到工會中來。加大分類指導力度,推動企業建立健全企業職工工資協商共決機制、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努力使職工特別是一線職工的收入增長和企業發展同步,實現體面勞動。

三、對工會組織參與創新社會管理的建議

職工社會心態反映社會現實,社會現實影響職工心態。當前,職工隊伍中的社會心態呈現出複雜局面,處於多元、多樣、多變的活躍期。這種狀況是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階段性特徵的集中反映。總體來看,當前我們職工隊伍中社會心態的主流是好的,廣大職工的精神風貌積極向上,人心普遍思富、思安、思穩、思和。但必須清醒地看到,在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心浮氣躁的“一窩蜂”,急功近利的“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盲目攀比的“奢華風”,狹隘極端的“偏執狂”,冷漠麻木的“看客”等不良心態也不時出現,有的還比較嚴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和諧穩定。

一是要在有效把握職工心態中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當前職工的社會心態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可以通過民諺、傳聞、段子、網帖、微博、手機短信、流行詞彙等來表達,也可以藉助髮型、服飾、聚會、娛樂等來表達,還可以通過消費行為、閲讀方式等來表達。可以説,現在職工學習、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無不在無形或有形中折射出不同社會階層、各個領域人羣的心態。對此,應通過發揮政府、包括工會在內的社會組織、行業協會等的職能作用加以全面把握,藉以增進對社會管理對象的瞭解,從而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奠定必要的基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需要積極、準確、有效地把握當前的職工社會心態,着力解決職工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各類問題。

二是要在科學鑑別中明確管理目標。當前職工隊伍中的社會心態複雜而多變,正反兩面並存且相互交織。因此,對職工隊伍中社會心態的把握既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進行科學鑑別;又要結合時代發展和形勢變化,作出及時研判。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把握職工隊伍中社會心態的本質,進而明確社會管理的主要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社會上流行的新詞酷語、前衞舉動、反傳統現象以及調侃、逗樂、諷刺言行等反映職工社會心態的東西不能一概排斥、一味否定,而應本着實事求是、開放包容的原則,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評判其中的是與非、惡與善、美與醜。

三是要在積極引導中增強管理實效。當今時代是信息時代,傳媒業高度發達,傳播手段豐富多樣,尤其是互聯網、手機等的廣泛應用,使得幾乎每一個人都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藉助新媒體等各種傳播手段,信息爆炸、眾聲喧譁、觀點紛呈,往往容易形成此伏彼起的輿論熱潮,引發各式各樣的熱點問題,並對職工隊伍中的社會心態產生深刻影響,使社會管理面臨的形勢更為複雜。這就要求我們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加強正面引導,抵制不良信息,讓真實的民意、民心、民願成為主流,讓主流聲音佔據各類媒體的重要位置,從而培育和形成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態。對在特殊時期、特殊領域出現和特殊事件引發的職工社會心態,應注重解疑釋惑、析事明理,促使其向好的方向發展。

四是要在改革創新中提升管理能力。當前體現在職工隊伍中社會心態的一些信息傳播手段和表達形式,藴含着創新社會管理可以借鑑的內容。比如,很多反映職工社會心態的信息都是通過手機短信、微博、網帖等新媒體形式來傳播和表達的,這種傳播和表達方式具有即時性、便捷性、廣泛性等特點,契合了人們的心理需要和接受方式。這啟發我們,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應積極探索新的途徑和方式,善於運用最先進的理念、最新潮的技術、最鮮活的話語、最流行的手法,以贏得最廣泛的支持,獲得最明顯的成效。

由此還建議,全總、省總和市、縣總工會在舉辦工會幹部培訓班時應開設《社會學》、《社會問題》、《社會心理》和《職工心理》等專業課程,把上述專業課程列入培訓學習的內容。

【第8篇】新時期婦聯組織如何參與社會管理創新調研報告

婦聯組織作為黨和政府聯繫婦女羣眾的橋樑和紐帶,如何參與推動社會管理創新工作,進而把婦聯組織建設成為黨開展婦女工作的堅強陣地和深受廣大婦女羣眾信賴和熱愛的温暖之家是當前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課題,市婦聯圍繞這一課題開展了廣泛的調研工作。

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工作涵義廣泛、千頭萬緒,不僅涉及政府部門職能轉變、管理模式的調整,也涉及人們參與社會生活的方式的改變,在這個重大課題中婦聯組織大有可為。為摸清我市婦聯組織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中的工作現狀,找準工作的切入點和發力點,推進婦女事業發展進程,市婦聯針對三個層面開展了調研活動。一是召開了有關部門座談會,瞭解他們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中的工作方向以及對婦聯的期待。尋找與相關部門進行合作的有效方式和最佳領域。二是在縣區婦聯先行上報調研情況的基礎上,召開了基層婦聯主席座談會,瞭解基層婦聯在實際工作中的經驗和困境,以提煉符合我市情況的工作方式。三是走訪長山社區等社區,瞭解社區工作的發展規劃,以達到社區婦聯工作計劃緊跟社區工作規劃節奏,防止出現紙上談兵、説一套做一套的情況。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目前各級婦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與創新的工作較多立足婦聯傳統職能,注重依託隊伍和陣地建設,積極參與社會發展、影響人們生活,體現了婦聯組織聯繫廣、反應快、影響大的特點。主要體現在: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緊抓源頭,男女平等意識普及有力。市婦聯通過深入推進男女平等國策宣傳進黨校、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男女平等意識已經成為社會思想主流並進入決策層。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婦女工作並支持婦聯組織建設,全市2675個村(社區)都配備了婦聯幹部,女性進村(社區)“兩委”比例有了大幅度提高。各級婦聯組織通過宣傳婦女先進典型、扶持婦女創業就業,保障婦女合法權益等舉措,徐州婦女已經實實在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半邊天。湧現出了科技創新女傑閆麗娟、全國道德模範張公蘭、優秀大學生村官張天然等一批婦女典型,成為徐州向社會推介的名片。通過建立並落實婦聯常委、執委定期聯繫制度,開展“我為婦女發展獻良策”等活動,有效調動了婦女代表推動婦女進步、參與社會發展的積極性。緊密聯繫人大女代表、政協女委員,促使她們關注婦女兒童發展議題,推動相關問題解決。去年市婦聯提出的“促進徐州政服務業發展”的建議受到了市委、政府的重視,將家政服務網絡中心建設列入xx年度為民辦實事項目。

(二)重搭平台,藉助多方力量強化服務職能。全市各級婦聯組織善於發揮“聯”字特長,通過搭建各類平台延伸了服務觸角,有效參與了社會管理和服務。一是搭建了集諮詢投訴、法律援助、司法保護、普法宣傳為一體的婦女權益保障平台。率先建立了四級婦女法律維權崗(站)體系,共接受諮詢、求助2632個,救助受害婦女368名、兒童324名;與市中院聯合推進婦女維權合議庭建設,實現了婦聯組織與法院訴調工作的完全對接;開辦了“警察干預家庭暴力高級培訓班”,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家庭暴力庇護中心、傷情鑑定中心、110家暴投訴站等,成立了全國第一家“白絲帶志願者車隊”,打造了婦女維權的徐州模式。覆蓋全市的婦女權益保障網絡已經成為全市法治建設、平安建設的重要保障。二是搭建了與各界婦女聯繫的聯誼平台。建立了女企業家網站、制定了聯誼活動計劃、規範了相關協會、聯誼會的活動章程和聯絡制度,建立起婦聯組織與女企業家協會、女知識分子聯誼會、女大學生村官聯誼會等各類女性聯誼組織的日常聯繫和互動的渠道與機制。通過加強與多個婦女團體、組織的聯繫,瞭解不同階層婦女的心聲,引導她們正確表達訴求。並積極利用各類婦女團體力量,組織她們共同參與和諧社會建設。如組織女知識分子聯誼會會員深入農村開展送醫療、送文化、送科技、送法律活動。組織女企業家與女大學生村官結對,為女大學生創業提供實踐基地和智力支持等。三是搭建困境婦女兒童扶助平台。以家政服務網絡中心為平台,由政府用勞動力培訓券、下崗職工培訓費購買的方式,為婦女羣眾提供免費的家政培訓,xx年共培訓婦女1140人。以省兒基會徐州代表處為平台,廣泛聚合社會各界力量,扶助貧困孤兒、留守兒童、單親母親等困境羣體,促進社會公平。各級婦聯也各自推出了具有地方特色和社會影響力的關愛項目。邳州“黨員媽媽”行動自邳州市婦聯在xx年開展以來,救助了數以千計的孤貧兒童。作為和諧邳州建設的重要品牌工作,邳州市委市政府把此項工作列為xx年50項重點實事之一,並撥付了專項活動基金。(三)善聚資源,引導婦女積極參與社會生活與管理。一是集合陣地資源。依託黨員之家、社區活動中心等推廣建立了婦女兒童之家,按照一地一品的工作思路,各地婦女兒童之家根據當地婦女兒童實際需求制定了富有特色的工作計劃,吸引了廣大婦女羣眾的參與,拓展了她們的社會生活領域。在全市建立了135個兒童快樂家園,部分縣(市)區實現了鎮(辦事處)全覆蓋,為徘徊於學校與祖輩監護的留守兒童提供了更多的關愛和引導。二是集合隊伍資源。建立了各類志願者隊伍462支和女性人才數據庫,以此為支持開展了“社區文化藝術節”、“樓道文化節”等豐富多彩的文明創建和文娛活動,成立了老年服務站等社區專業服務場所,因地制宜地為困難家庭提供居家養老、鄰里互助等家庭志願服務,營造了互愛互助,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三是集合社會資源。為應對常常無資金、無人員的工作困境,全市各級婦聯組織積極引入社會資源,聯合開展能夠促進婦女工作與社會工作雙贏的活動項目。如聯合九七醫院開展的貧困婦女實施免費婦女病檢查和治療費用減免活動;藉助勞動局培訓資源開展的再就業技能培訓;建立以企業名稱命名的基金,救助貧困兒童、家庭;聯繫社區常駐單位安排婦女再就業崗位等,幫助失業婦女融入社會,解決生活難題。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們在實踐和調研中發現,婦聯多年堅持的各項工作,其實質大多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相關,我們在政府與婦女,市場與婦女羣眾利益、社會組織與婦聯之間發揮了較強的服務、溝通、協調、監督等作用。但如何進一步適應社會發展,發揮婦聯優勢參與社會管理和創新,做好新形勢下黨的婦女羣眾工作,依然面臨着許多挑戰和困難。

(一)婦聯傳統思維和工作方式相對滯後制約參與實效。由於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帶來了社會資源重新配置、新的階層和利益團體出現,同時在政府職能改革逐步推進、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主體趨於多樣化的多重影響下,政府要求婦聯更加科學嚴謹準確地反映婦聯所代表的婦女羣眾的利益和婦女發展現狀,以增加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度;婦女要求婦聯更加直接地為不同層次的婦女羣眾提供更為直觀的利益和幫助,婦聯組織傳統的活動型的婦女工作方法和垂直型的婦女組織架構已經難以應付政府、婦女對婦聯的全新要求,無法提供專業化、個性化、多元化的社會服務。

(二)婦聯組織行政化傾向阻礙參與程度。依託行政體系進行組織建設、人員配置的特點使婦聯組織不可避免地出現機關化、行政化傾向,組織系統趨向封閉、工作方式趨向保守、工作職能趨向模糊。既不能建立更加緊密、覆蓋廣泛的組織網絡,也不能有效運用已經建立起的從上而下的組織優勢,實現廣泛聯繫婦女,瞭解婦女需求,代表婦女權益的職能作用。同時由於過多依賴行政命令和財政,缺乏上下溝通的渠道,在工作開展中往往出現無視地區發展差別,一刀切式任務佈置的情況,導致婦聯組織不能有效地運用社會資源,因地制宜地為婦女羣眾提供更為便捷、貼心、全面的服務項目。

(三)婦女組織和幹部的社會化能力難以達到專業化水平。婦聯組織在資金、項目、人才、資源等方面十分薄弱,很難滿足各界婦女羣眾多方位的需求。並且婦聯倒三角式的組織結構設置,使組織資源最為缺乏的基層婦聯組織處於疲於奔命的重負之下,嚴重影響了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工作在基層的有效落實。而婦聯幹部受自身知識結構單一,信息相對落後,政策掌握得不深,工作思路不寬等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在宣傳、教育、引導婦女等方面底氣不足,在引導婦女更新觀念、提高技能、自覺維權等方面相對滯後,也導致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水平不高。三、對策與思路

婦聯組織要進一步承接政府轉移的公共管理職能,填補政府裏管理和公共服務中的不足,為婦女羣眾提供恰當有效的服務,不僅要加強婦聯原有工作機制,增強婦聯組織的凝聚力、影響力和組織實力,更要勇於創新、敢於實踐,拓展婦聯工作領域、增加公共管理抓手,切實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和婦女羣眾的需要。

(一)有效參與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提高婦聯組織影響力。婦聯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重點是代表婦女兒童利益,協助政府管理婦女兒童事務。只有從源頭上民主參與民主監督,才能取得管理實效。一是推動制定有利於婦女兒童的保護和傾斜政策。婦聯應當在開展廣泛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就目前女性在就業、勞動保護、城市拆遷和農村徵地權益受損、家庭暴力以及在家庭中財產權利的受侵害等問題方面,提出相應的解決思路與實施方案,並通過向黨委政府提供調研內參,向人大政協提出議案、建議等方式並努力促進人大、政府制定、修改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以切實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二是推動婦女參與民主管理。要通過與組織部門聯合培養選拔女幹部,努力提高女性在各級領導崗位上和在各級人大、政協中的數量和比例,以使更多的優秀女性進入決策參與層面,從源頭上代表和維護婦女權益。同時鼓勵和幫助婦女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引導婦女自身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二)建立項目化運作機制,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伴隨着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社會的轉型,婦女問題更為複雜多樣,婦聯傳統的以活動為主的工作方式收效甚微,應當建立科學的工作運作機制,落實資金、落實人員,嚴密部署,以保障工作有效、順利地運轉。一是要建立項目承接機制。把握市場需求,協調社會資源,通過政府委託和自主開發等形式,積極主動承接政府授權的一些如下崗女工培訓項目、職業技能免費培訓項目、文明禮儀培訓項目等社會公共管理和服務的項目,打造形成一批為婦女兒童服務的公共產品。二是要完善項目合作機制。婦聯是羣團組織,資源有限,如何突破這一“瓶頸”,最大限度地拉長工作“短腿”,要以開放性工作思路,更大力度地協調、整合各方資源解決這一難題。對於政府委託的項目,婦聯組織可以單獨組織實施,也可以與其他社團和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聯合組織實施,吸納不同知識結構、不同經歷閲歷、不同需求視角的志願者融入到婦女發展項目的實施和研究中,發揮各自優勢,建立互惠、雙贏的合作模式。三是規範化項目運作。項目化管理的目的,不僅僅是向政府爭取資金,更重要的是用科學的方法提高服務供給效率,改善服務質量。但目前我們的項目管理水平不高,許多項目名為項目卻缺少科學的管理、評估方法,目標不明確導致效果不明顯。因此邀請專業人士參與,廣泛吸取先進經驗,建立一套規範的、標準化的項目管理程序勢在必行,從目標到產出,從規劃到實施,從監督到評估,都有清晰的標準和規範。

(三)建立覆蓋廣泛的組織網絡,提高參與公共服務的有效性和參與度。一是應與各類婦女組織加強聯繫。婦聯應在現有的縱向組織體系基礎之上,與各類自下而上的婦女組織橫向構建合作型組織網絡,形成以婦聯為核心的,與其他各類婦女組織平等互助的合作型的組織網絡體系,要大力發展壯大外圍組織如各種行業協會、婦女志願者隊伍等,充分發揮各類社會組織和專業人員、志願者的作用,努力發展成為婦女工作的有效力量。二是大力發展經濟實體.應當引導社會力量發展為婦女兒童服務的教育、宣傳、活動、服務型經濟實體,使每個經濟實體通過自主設計服務項目,積極爭取政府授權,降低政府管理社會的成本。建立經濟實體可以先依託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利用活動中心多年來服務婦女兒童的成熟經驗,增加市場化工作內容,培育一批運營效果和社會效果良好的經濟實體,循序漸進的擴大實體的規模和數量,逐步規範為現代企業制度管理的經濟實體。並藉以推動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經營性項目和公益性項目的分離,使公益的歸公益,經營的歸經營,提高各項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四)堅持工作重心下移,為基層落實公共服務提供支持。一是實現人力資源共享。針對基層婦聯普遍存在的人手不夠、兼職過多的問題,要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從上而下解決難題。市婦聯要依託各團體會員、黨政資源建立專家團、人才庫,並在全市實現共享,幫助基層婦聯簡化工作程序,提高活動成效。嘗試在市、縣級推行婦聯幹部進基層制度,每名市和縣級婦聯幹部一年中必須有固定長的時間駐基層婦聯開展工作。這樣既部分緩解了基層人員缺乏的問題,也有效實現了上下聯動,避免婦聯機關化傾向。要引進社工、義工理念,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將婦聯工作社會化,開展面向家庭和個人的專業化的社會服務。二是實現工作流程標準化。由於基層婦聯人手不足、資金有限,在貫徹落實上級婦聯任務時,往往有表面化、走過場的現象。所以一些具體工作如“兒童快樂家園”建設應當嘗試將工作開展主體、具體操作方式、評估標準等進行固化後再交付基層婦聯開展。這樣既為基層婦聯節約了時間和資源也有利於工作效果順利實現。三是實現培訓工作常態化。運用遠程教育等多種手段對基層婦聯幹部開展婦聯業務、創業知識、政策法規等多方面的培訓。提高她們整合社會資源推動工作開展的能力,帶領婦女羣眾創業致富的能力,運用法律維護權益的能力,掌握新知識服務婦女羣眾的能力等。努力建立一個基於婦女幹部能力規劃的整套培訓課程,以有計劃、有步驟地提高婦女幹部綜合工作能力。

(五)培育婦女參與公共活動的意識和民主決策的氛圍。“實現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羣眾自治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是社會管理轉變的重要內容。婦聯組織應當多渠道、多形式地向婦女羣眾宣傳公共服務的理念、價值、意義,積極營造有利於婦女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社會氛圍,讓婦女從心裏認識到參與公共活動是適應科學發展的需要,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是發展民主法治的需要,是展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從而激發自身參與社會事務管理的熱情和內在動力,這是起點和基石。要不斷探索並落實婦女議事制度,在已經建立社區居民議事制度的地方,要盡力提高參與議事居民代表中的女性比例,並在女性代表間建立協調機制,共同推動婦女兒童關心議題的提出。在還未建立居民議事制度的地方,由社區婦聯幹部牽頭,先行建立穩定、透明的婦女議事制度,引導婦女羣眾關注社區生活,自主決定社區婦女工作重點,並積極推動議事成果的轉化為實際效果,使婦女羣眾直接參與社區發展的各個方面。以培養婦女羣眾的民主意識,帶動社區民主進程。

四、影響婦聯參與社會管理與創新工作效果的問題

(一)隊伍素質決定參與效果。要有效參與公共管理和服務,婦聯組織和婦聯幹部必須開闊視野、提升能力。一要提高政治理論水平。這是提高參與度的基本要求,婦聯幹部應及時、準確地理解黨的方針政策特別是與婦女有關的具體政策,更深入地參與並切實在工作中運用、執行,把黨的主張化為羣眾的自覺行動。二要提高羣眾工作能力。要熟練掌握羣眾工作方法,密切聯繫羣眾,關注並瞭解社情民意,並具備宣傳發動、組織協調、活動策劃等能力,成為合格的社會工作者。三要具備市場運作、項目運作能力。適應市場化、社會化要求,強化項目意識,在公共管理和服務中找準涉及婦女兒童發展、且婦聯能夠幹好的項目、幹出特色、幹出成效,如認真思考“雙學雙比”、“巾幗建功”、家庭文化建設等傳統活動的項目化包裝,使社會受益、婦女受益,也使自己不斷髮展。(二)科學評估決定發展方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面向公眾並服務公眾,必然有其嚴格的評估體系和評價標準。婦聯組織在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理當順應這一規律要求,自覺地建立健全婦女工作評估體系,實現從定性到定量、從無序到有序的轉變過程。這一體系建立的過程,實質是對婦聯自身工作定位、思路重新梳理、反思的過程;是確定工作導向、確立婦女工作價值觀的過程;也是理清職責、規範工作、實施科學管理的過程。另外,還要積極探索運用現代傳媒和社會評價手段,暢通婦女和社會公眾廣泛參與的評價渠道,逐步建立開放式、社會化、羣眾化的婦女工作評價體系。

(三)取捨得當決定參與水平。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婦聯組織在參與公共管理和服務時所承擔的公共職能相當廣泛,幾乎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但是這種廣泛性往往不利於凝聚有限的資源有效地開展工作,因此,必須學會取捨,有所不為,不能平均用力、處處開花。“不為”有三層含義:一是在與其他團體、組織職能交叉、涉及多方面利益的範圍內不為或少為,不應追求“專屬”,而應善於借勢、廣泛整合;二是在婦女能夠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領域要不為或少為,儘量從宏觀指導上發揮作用;三是要發揮優勢職能,在“黨政所急、婦女所需、婦聯所能”的三維交點上,找到婦聯組織的最佳結合點。如在工作對象上,要在統籌城鄉婦女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特別關注好女幹部、知識婦女、農村婦女、困難婦女羣體;在參與領域上,應把重點放在經濟、社會和文化領域上,從提高婦女素質、維護婦女權益、加強先進文化建設等方面着力。

【第9篇】婦聯組織參與和諧社會建設的調研報告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順應歷史發展變化,反映人民羣眾意願,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為婦女工作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持和更加廣闊的工作平台,同時也為婦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黨聯繫婦女羣眾橋樑和紐帶的婦聯組織,如何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作用,開創工作新局面是擺在各級婦聯組織面前的重要課題。

筆者通過調查問卷、走訪、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對基層婦聯組織參與和諧社會進行了專題調研。本文從婦聯組織參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優勢出發,着重分析了婦聯組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所面臨的工作職能、模式、機制、方式、婦聯幹部能力素質等方面存在問題,並摸索婦聯組織參與和諧社會建設的途徑,從發揮工作優勢、建立良好機制、深化家庭建設、維護婦女權益、加強自身建設等方面入手,探索婦聯組織參與構建和諧社會之路,讓更多人的關注婦聯組織參與和諧社會建設,讓婦聯組織更好的參與和諧社會建設,從而開創婦女工作的新局面。

關於婦聯組織參與和諧社會建設的調查與思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順應歷史發展變化,反映人民羣眾意願,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緊緊依靠包括婦女在內的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也必將造福於廣大婦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為婦女工作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持和更加廣闊的工作平台,同時也為婦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黨聯繫婦女羣眾橋樑和紐帶的婦聯組織,如何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作用,開創工作新局面是擺在各級婦聯組織面前的重要課題。近日,筆者通過調查問卷、走訪、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對基層婦聯組織參與和諧社會建設進行了調研。

一、婦聯組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優勢

婦聯有着占人口半數的工作對象,有着與各級政權組織相順應的工作網絡,有着工作延伸到家庭的特點,婦聯工作不僅僅與廣大婦女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更滲透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構建和諧社會中離不開廣大婦女的積極參與,作為黨和政府聯繫婦女羣眾的橋樑紐帶和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婦聯組織在推動和諧社會建立中,有着獨特作用和優勢:一是有獨特的政治優勢,婦聯是國家政權建設的重要社會支柱,在人民羣眾心中具有高度的信譽度和公信力,是在社會上有影響力、凝聚力、號召力的人民團體。二是有豐富的資源優勢,婦聯是我國最大的、最有影響的婦女團體,並在其中發揮了“半邊天”的巨大作用,這使婦聯工作的觸角得以延伸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力,使其具有了其他民間社團不可比擬的整合各方面資源的巨大能量。三是有獨特的工作優勢,在長期的實踐中,婦聯創造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建立了履行職能的較為完善的工作機制。四是有特殊的載體優勢,婦聯牽頭開展的“五好文明家庭”、“雙學雙比”、“巾幗建功”、“來料加工”等各項活動,涵蓋了婦女文明、進步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最好載體。五是有健全的網絡優勢,婦聯組織有有一批專兼職婦女工作者活躍在婦女工作戰線上,植根於廣大婦女羣眾中,她們熱心婦女工作,致力於婦女事業,代表和維護婦女權益,全心全意為婦女羣眾辦實事,辦好事,深得婦女羣眾的信賴,在長期的工作中,婦聯已經基本形成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城鄉組織網絡。

二、婦聯組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所面臨的問題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婦聯組織開闢了新的工作領域,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但現有的工作模式、機制以及目前婦聯幹部的能力素質已不適應新時期婦女工作的要求,各個方面都面臨着嚴峻的挑戰。

(一)、工作職能錯位。婦女工作是全黨全社會共同的責任,遠非婦聯組織自身的義務。婦聯組織只是羣眾團體,只是“橋樑紐帶”,其職能、職責都不具備直接為婦女提供政策支持、培養使用,教育管理、解決問題等行政能力,對婦女與政治、經濟、教育、文化、衞生、環境等重大問題也只發揮民主監督、溝通協調的作用。婦聯工作不能等同或代替婦女工作,二者除了在工作對象和目的性的一致之外,其內涵與外延、職能定位、工作方式等都有明顯的區別,將婦女工作片面理解為婦聯工作,使得婦女工作出現了一定的“錯位”。

(二)組織模式陳舊。婦聯組織是婦女工作的具體承載者,它必須隨着時代和環境的變化不斷自行調整和適應,從而建立起一種有意識的協調力量和活動規範合作系統。而目前,我縣婦聯組織與新時期開放性、社會性、靈活性、多樣性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從縱向來看,特別是在城市重心下移,下崗、失業、貧困婦女大部分積澱於基層,人們對基層的依賴性也大大增強,婦女組織體系應該放在基層。相對而言,我縣基層婦聯組織體系不夠健全,基層組織的編制和經費少,基層婦聯幹部存在嚴重兼職情況,導致婦女工作在基層有弱化的現象。從橫向來看,我縣在婦聯組織建設上,還沒有樹立“動態開放”地建婦聯的思想,沒有形成以婦聯為核心的外圍的組織體系。

(三)工作方式落後。以前,婦聯承擔的社會公共職能除了和自身組織密切相關的特色項目,如參與和婦女發展有關的法律政策的擬定與實施、婦女維權之外,更多的是響應政府號召、或者拾遺補缺。從而導致工作方式的較為呆板、保守。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婦聯參與社會公共管理和服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顯現出來。這就要求婦聯組織在工作方式上進一步創新,從封閉性走向開放性,從行政化趨於社會化。

(四)能力素質偏低。當前基層婦女幹部素質能力相對較低。鄉婦聯主席和村婦代會主任特別是村婦代會主任自身素質較低,對婦女工作認識不夠,在工作目標、措施上沒有超前性,不能把握婦女工作大局,有“就婦聯論婦聯”的狹隘意識,不知道該怎樣去開展婦女工作,在服務弱勢人羣、幫助弱勢羣體排憂解難上難想高招,對婦女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及時向上級組織反映,沒有帶動大家共同致富的意識和能力。為此,提高婦聯幹部自身素質是婦聯組織面臨的嚴峻挑戰。

(五)維權手段較弱。受我國封建社會長期形成的“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生兒防老、續繼香火”等封建餘毒思想的深入侵濁,婦女在婚姻家庭中容易遭遇家庭暴力、性別歧視、遺棄等權益侵害,婦聯在維權方面缺乏有效措施,事實上還處於工作上的薄弱環節。

三、婦聯組織有效參與構建和諧社會幾點建議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進程中,無論是推進社會公平正義、協調利益關係、凝聚羣眾人心、維護社會穩定還是建立健全新型的社會管理格局,都需要婦聯組織發揮優勢、承擔責任、踴躍參與、履行職能。

(一)發揮工作優勢,為婦女發展提供發展平台。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過程中,婦聯組織要從婦聯獨特的社會定位出發,着力把握“黨政所急、社會所求、婦女所需、婦聯所能”的結合點,組織帶動婦女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者、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參與者、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創造者和傳播者,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從婦女的實際需求出發,發揮優勢,履行職能,團結、凝聚廣大婦女積極參與和諧社會建設,實現婦女與男性、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進一步發揮好婦聯作用。

1、圍繞“三農”問題,為農村婦女搭建致富平台。婦聯組織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以“富裕在農家、美德在農家、和諧在農家”為目標,為婦女致富搭好平台。一是深入開展“雙學雙比”活動和“學科技、比致富、奔小康”活動。切實把活動抓好抓實,提高廣大婦女的致富能力,促進農村婦女的整體發展。二是幫助農村婦女提高科技致富的本領,健全農村婦女科技骨幹、示範大户和經紀人隊伍,加大對女科技致富帶頭人的扶持力度,支持她們更好更快地發展。加大對農村婦女基地培育力度,使“婦聯+基地+農户”成為幫助農村婦女增收致富的一個工作品牌。積極爭取發展科技含量高、投資見效快、經濟效益好、帶動作用大的項目。三是加大對農村婦女的教育培訓和農村富餘女勞動力培訓轉移力度。通過科技培訓、科技資料發放,把實用技術培訓入户到人,特別是因地制宜地開展種植業、養殖業等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村婦女的就業競爭力和創業能力。做好農村富餘女勞力由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的引導,積極拓寬勞務輸出門路,完善科技培訓、產業示範、協作服務體系,為婦女增收致富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

2、圍繞來料加工業,為女性搭建就業平台。把發展來料加工業作為激勵婦女創業的有效載體,突出行業特點,提高加工質量,加強創業指導,繼續實施好來料加工業的技能培訓,發展壯大加工隊伍,幫助有創業意向和潛質的女性更好地創業。並採取得力措施,保證來料加工業務的健康發展,引導部分優秀來料加工來料經紀人直接登記為個體經紀人或經紀公司,加大對經紀人的規範管理和指導方式進行新的探索,使來料加工成為我縣女性創業的一面旗幟。

3、圍繞統籌城鄉發展,為城鄉婦女搭建創業平台。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作用,着力統籌城鄉發展,積極開展“科技牽手、項目牽手和資金扶持”活動,結合實際,特別是發展農村特色經濟,實現城鄉婦女發展資源對接。大力實施“巾幗致富”工程,引導婦女發展優質、高效、安全生態農業,認真組織“巾幗示範崗”與農村婦女拉手結對,為她們發展生產提供信息、資金、技術等服務,切實為婦女創業搭建好平台。

(二)、建立良好機制,科學的推動婦女工作發展。中央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給婦女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務與要求,我們必須用戰略的思維確定婦女工作新的目標,用科學的思維推動婦女工作的發展。

1、創新工作機制。積極整合工作對象和社會資源,搭建溝通各界婦女的橋樑,建立社會化工作體系。形成“婦聯牽頭、黨政重視、社會支持,各界參與、共同推進”的婦女工作體系。推行婦女幹部深入“一線辦公制度”,駐村開展婦女問題調研,送技能、訪貧困苦,傾聽婦女呼聲,幫助解決落實婦女羣眾在生產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困難和具體問題。建立項目化運作機制,通過向上爭取帶動一批、左右聯手扶持一批、自主發展催生一批等方法,實施更多操作性強、靈活性強、與社會關聯性強的活動項目。推進社會化協調機制,通過活動項目承辦、聯辦等手段,借力、借題、藉資、借智做好婦女工作,不斷擴大婦女工作的聯繫面。通過各種社會資源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婦女組織化程度,拓寬聯繫婦女的渠道,建立適應構建和諧社會要求的婦女工作的長效機制。

2、創新工作方式。發揮婦女組織接觸婦女廣泛,有利接觸社會,方便開展工作的優勢,把婦女工作向各個領域的延伸,克服行政命令、簡單劃一,觀望從眾的工作定勢,找準婦女工作與黨政中心、與婦女需求的結合點,瞭解婦女羣眾的興奮點、接入點。認識婦女工作人性化,柔性化、性別化的特徵,深入研究其規律,探索婦女羣眾最歡迎、最願意接受的工作方法,擴大凝聚力和影響力。

3、創新工作載體。切實按照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突出以人為本,發揮婦女工作的各種優勢,藉助社會各種力量實現對婦女的政治引導、素質提升,全面服務。拓展知識傳播的渠道,開設符合女性特點的各種技能培訓,培養“技能型婦女”。開展各種文化宣傳活動,傳播健康的文化理念。打造“家”字、“婦”字品牌。發揮輿論引導和心理疏導作用,大力營造婦女工作良好的社會氛圍。

(三)、深化家庭建設,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對於營造良好社會環境,加快和諧社會建設進程具有重要意義。婦聯組織應充分發揮優勢,抓住機遇,把家庭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第一陣地。引領廣大婦女積極參與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1、積極開展家庭文化主題活動,提高家庭成員素質。以“平安家庭”創建為重點,以“快樂、文明、學習、科技、健康”進家為主要內容,積極引導家庭成員的廣泛參與,廣泛開展“學習型家庭”、“綠色家庭”創建、積極開展“美德在農家”、“婚育新風進萬家”、“三優(優生、優育、優教)進家庭”活動、家庭才藝展示、家庭風采大賽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婦女和家庭成員增強學習意識、環保意識、節約意識、道德意識、人口意識,以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行為推動形成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關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人口、資源與經濟協調發展、社會的和諧穩定。

2、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關注兒童良好道德養成。婦聯組織要擔負起指導和推進家庭教育的責任,健全家庭教育工作網絡,創新家庭教育工作新模式,確立“以人為本”、“兒童參與”、“親子互動”、“實踐養成”等具有時代特色的家庭教育工作新理念。通過舉辦“科學教子”家庭教育講座,全面提升家庭教育品質。通過打造服務未成年人的教育、培訓、展示、活動四大平台,培養兒童健康獨立的人格,形成尊重兒童成長規律和人才培養要求、身教重於言教、提倡兩代人文化反哺、在家庭道德教育實踐中相互學習並溝通交流的現代家庭教育新內涵。通過實施“母親素質工程”,不斷提高母親的綜合素質。通過開展“為國教子、以德育人”為主題的“雙合格”活動,引導和帶動家長以身作則,提高拒腐防變的免疫力。從而為兒童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為構建和諧社會作貢獻。

3、拓展文明家庭創建領域,促進和諧社區建設。重視發揮家庭的特殊作用,努力形成“人人關心穩定、家家爭創和諧”的良好局面,廣泛開展“五防”、“七無”活動,傳播文明的生活理念,弘揚文明新風,倡導優良美德,遵守國家法律,法規,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活動,使家庭創建制度化、規範化、人性化,真正達到教育羣眾、引導家庭的良好效果。家庭文明創建活動要和鄉村的文明創建活動相銜接,與文明城市建設相呼應,不斷拓展家庭文明建設的領域,引導家庭成員走出家庭,建設新農村,奉獻社會,爭做良好文明風尚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做和諧文明新村建設的參與者和推動者。

(四)、維護婦女權益,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這其中包含了維護婦女合法權益、實現男女和諧發展的重要內涵。婦聯組織應該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婦女羣眾的利益作為參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切入點,探索運用法律、行政、輿論等多種手段,營造促進婦女發展的良好環境,推動將性別意識納入決策主流,依法維護婦女的合法權益。

1、強化國策宣傳,不斷提高全社會的性別平等意識。男女兩性和諧發展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要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宣傳力度,從“重在認識,重在落實,重在合力,重在持續”入手,探索建立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宣傳長效機制,動員全社會共同關注和促進婦女發展,努力推動將性別意識納入決策主流。積極協助政府實施“兩法”、“兩綱”,促進婦女兒童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為婦女兒童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社會環境。

2、加快參政議政進程,拓寬婦女利益的表達渠道。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和婦女發展綱要中有關培養選拔女幹部的規定,主動協助組織人事部門做好培養選拔女幹部、發展女黨員工作,完善女幹部推薦制度,加強女後備幹部人才庫建設,推進黨委、人大、政協女代表和女委員以及決策層、管理層女幹部比例的提高,進一步做好婦女進村“兩委”工作。充分發揮女黨代表、女人大代表、政協女委員的作用,積極反映人民羣眾特別是婦女的願望和要求,把代表和維護婦女權益的思路轉為政策和具體措施。

3、關愛弱勢羣體,推動社會公平與正義。高度重視和維護婦女羣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重視對弱勢婦女羣眾的幫扶工作,推動政府有關部門在扶貧工作中引入性別意識,建立扶助弱勢婦女羣體的長效機制。積極創新扶貧模式,增強“造血功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把治窮與治愚結合起來,如開展“留守兒童”關愛活動,實施“貧困母親救助”、“春蕾計劃”行動,通過婦聯與政府有關部門的合作,實施全社會援助的辦法,形成部門齊動、上下聯動的格局,以產生良好的社會反響。

(五)、加強自身建設,充分提高婦聯組織參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構建和諧社會的內涵要求給各級婦聯組織的自身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級婦聯組織要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努力提高婦聯服務大局、服務婦女、服務基層的工作水平。

1、鞏固基礎,提高婦聯組織團結凝聚的能力。一是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幹部隊伍。婦聯幹部是廣大婦女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領頭雁,她們的素質、能力直接影響着我們事業的成敗。為此,我們必需通過加強幹部隊伍的教育培訓和實踐鍛鍊,塑造一支有學習能力、調研能力、謀劃能力、創新能力、協調能力、服務能力的專業婦女幹部隊伍。二是建設良好的工作網絡。把工作的着力點放在農村婦女組織的鞏固上,放在鄉鎮婦女組織職能的完善上,放在機關婦委會作用的發揮上等團體會員工作的互動上,放在新經濟領域和新市民婦女組織的興建上,不斷擴大婦女工作的依託面。對婦聯的組織覆蓋不具備條件的領域,要大力發展各種類型的聯誼組織,加大與社會其他組織交流的力度,儘量填補婦女工作的“空白點”。

2、拓展功能,提高婦聯組織服務發展的能力。一是依靠婦女精英層。抓好創業型、科研型、技能型婦女人才的培養,優秀女企業家、女崗位能手、女創業致富帶頭人的培植,通過長期與短期相結合、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培訓與考察相結合的形式,使婦聯成為成功女性的加油站。二是聯繫婦女中間層。發揮“巾幗示範崗”的聯動作用,通過組織觀摩、結對、比賽等活動,激活爭創的內驅力,強化爭創的外動力,提高爭創活動的層次。實施“鳳還巢”行動,推動務工婦女返鄉創業。建立創業基地、扶持創業實踐等形式,使婦聯成為創業女性的服務站。三是帶動婦女最基層。真情關愛農村婦女,真心幫助面臨困難的弱勢婦女。開展以法律援助形式的實質性服務,幫助失困難家庭排憂解難,增強創業就業意識,提高創業就業技能,鼓勵、引導、幫扶更多的婦女創業就業。

3、延伸領域,提高婦聯組織統籌協調的能力。一是構建更加開放的合作模式。走出本地做婦女工作,加大與兄弟縣市、兄弟鄉鎮、各相關組織間的互通。加快與國內先進地區婦女工作的互聯,優勢互補,共同做好婦女工作。二是構建更加開放的信息平台。走出八小時之外做婦女工作,充分運用網絡,創新工作手段、活動方法和運行機制,切實提高效率,增強服務效能,擴大聯繫面,提高影響力,使之成為發現婦女、發動婦女、發展婦女的窗口,為婦女開闢學習的綠色通道。三是構建更加開放的評價體系。跳出婦聯做婦女工作,召開重大項目聽證會,邀請專家、學者、各界婦女代表對項目的必要性、可行性進行論證,研究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推動問題的解決。廣泛聽取婦女代表對婦聯活動的評價與意見,讓婦女羣眾全方位瞭解婦聯工作,全過程參與婦聯工作,全角度評價婦聯工作。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為婦女工作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持和更加廣闊的工作平台,同時也為婦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勢下,廣大婦聯組織要從婦聯獨特的社會定位出發,充分發揮自身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獨特作用,努力開創婦女工作的新局面。

【第10篇】全區婦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婦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創新是當前各級婦聯組織一個重大的理論課題和實踐課題,是如何貫徹落實好xx屆五中全會以及xx在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100週年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的一個緊迫的政治任務。與此同時,在中央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上,xx以及xx、xx同志對羣團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及創新提出明確指示和要求。鑑於此,武陽鎮婦聯就“新形勢下婦聯應怎樣找準定位參與社會管理及其創新”這一課題做了一個專題調研,現將主要情況報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況

(一)以黨建帶婦建為主要抓手,加強我鎮婦聯組織自身建設。堅持黨建帶婦建,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加強婦聯基層組織建設的有效途徑,全鎮婦聯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使婦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服務的力量不斷壯大、能力不斷提升。一是組織覆蓋不斷拓展。全鎮村(居)、黨政機關科教文衞事業單位婦女組織組建率均達100%。二是組織效率和能力不斷提升。實施了年度主要工作目標考核制度,農村婦代會探索實行了換屆直選和婦代會主任定期述職制度,調動激發各級婦女幹部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效提高組織內部各環節運行效率。三是巾幗志願者隊伍不斷壯大。組建巾幗保潔隊、普法隊、科技服務隊、文藝宣傳隊,發揮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婦女素質、幫助婦女增收致富、協調化解矛盾職能;組建巾幗愛心奉獻隊,幫扶救助貧困婦女兒童、孤寡老人、烈軍屬等弱勢羣體。

(二)以構建社會化維權格局為重要目標,切實維護婦女羣眾合法權益。一是構建社會化婦女維權工作機制。成立了由鎮綜治辦牽頭、司法所等部門參與的維護婦女權益工作領導小組,通過聯合調研視察、案情分析、個案督辦等工作方式,實現各部門資源共享、優勢功能互補,綜合運用法律、行政和經濟等手段,真正形成了婦女維權工作的合力。二是建立婦女信訪及訴求反饋工作機制。把婦聯信訪工作和信訪機構作為了解婦女羣眾訴求、化解婦女羣眾矛盾糾紛,為婦女羣眾排擾解難的重要窗口和渠道。建立健全了婦聯幹部參與的司法調解中心、村婦代會主任參加的調解委員會。對潛在的女性羣體性矛盾,加大排查調處力度,從源頭協調化解矛盾。暢通輿情反饋渠道,將重大的、有傾向性的問題及時總結匯報,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三是建立實施實事化維權工作機制。連續多年爭取鎮黨委、政府支持,協調社會資源為婦女兒童辦好事、實事。實施農村婦女“宮頸癌、乳腺癌”兩病免費普查項目,開展“關愛女性健康知識大講堂”活動,為已婚農村婦女進行免費“兩癌”檢查,普查率達到95%,患病婦女全部得到了救治,有效維護了農村婦女的健康權。

(三)以創新婦聯工作方法為緊要任務,全力服務婦女創業發展。一是加強培訓,增強婦女參與發展的能力。深入實施“女性素質工程”,充分利用各類婦女教育陣地和多種教育途徑,針對不同婦女羣體的需要,開展系列培訓。面向農村婦女實施“新型女農民培訓計劃”,重點加強科技培訓,提高增收致富能力;面向婦女創業典型,開展現代經營管理、鎮場營銷、信息品牌等方面的知識培訓,增強她們的發展能力。二是搭建平台,提升婦女參與發展的水平。探索建立了集項目推介、科技培訓、信貸支持、典型帶動於一體的服務婦女發展模式。三是找準載體,引領婦女立足崗位做貢獻。以“三送”活動為契機,深化“巾幗文明崗”、“巾幗建功標兵”爭創活動,健全動態管理、社會監督機制,豐富創建內容,拓展活動領域,提高女職工學習能力、競爭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

二、當前存在主要問題

(一)參與本領不足。農村婦代會主任受文化程度低,自身知識結構單一,信息相對落後,政策掌握得不深,工作思路不寬等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在宣傳、教育、引導婦女等方面能力不足,在引導婦女更新觀念、提高技能、自覺維權等方面相對作用不夠,導致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婦聯職能的發揮。

(二)工作創新不夠。婦女分佈廣、流動性強,婦女羣眾需求逐漸分層次、多樣化,對婦聯組織的設置佈局和運行模式、婦女羣眾工作的方式方法、服務婦女的手段渠道、婦聯幹部的羣眾工作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需要進一步探索黨委政府認可、社會認同、婦女羣眾歡迎,更具效率和效益的工作機制和途徑。

(三)工作條件優化不好。新形勢下,婦聯組織特別是婦聯基層組織,承擔着越來越繁重、越來越複雜的的工作任務。而基層婦聯組織的工作條件還相對不完善。一是工作經費沒有保障。絕大多數村(居)沒有將婦女工作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更沒有必須保障此項開支的硬性措施和規定,只有開展活動時專題申請活動經費,村婦女幹部往往有籌措資金壓力大於工作壓力之感。二是村婦聯幹部兼職多。由於村(居)編制的限制,婦聯幹部身兼數職,工作繁重、壓力大。計劃生育工作作為村重點考核的工作,與經濟指標掛鈎,她們的精力和時間有限,婦女工作相對成為婦代會主任的“副業”,重視程度不夠,致使婦女工作力度不大,缺乏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三是經濟待遇低。目前,全鎮村(居)婦代會主任大多沒有固定報酬,她們的待遇往往是擔任其他職務所得。偏低的經濟待遇,影響了村婦女幹部的工作積極性,增加了開展工作的難度和阻力。

三、對策建議

(一)以“三送”為契機,積極爭取黨委重視,切實加強領導,創造婦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良好環境。要積極爭取各級黨委把婦聯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定期聽取工作彙報,及時研究婦女工作,幫助解決實際困難;要將婦聯組織是否健全、作用是否發揮充分,作為考核黨委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定期檢查督導;要在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過程中,充分考慮婦女的具體利益,建立和完善促進婦女發展的政策體系;要加大對婦女兒童事業的投入,保證婦聯組織的行政經費、業務活動和事業發展經費,並列入各級財政預算。村(居)委會也應對婦女組織活動經費予以保證。提高村婦代會主任的生活待遇,適當解決她們的報酬。各級政府對公益性、社會性、專業性、服務性的婦女兒童事業要加大投入力度,並納入社會事業發展規劃,切實加強婦女兒童活動陣地及配套設施建設,每年為婦女兒童辦幾件實事、好事,為婦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做好新形勢下婦女羣眾工作創造良好的環境。

(二)以“三送”為抓手,加強隊伍建設,提高綜合素質,增強婦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能力。加強婦聯幹部的素質能力建設,着重提高婦聯幹部的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社會工作專業化水平。要更新婦聯幹部的傳統工作理念,激勵婦聯幹部轉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找準新形勢下的工作結合點和切入點,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新的精神面貌和新的工作狀態,引領婦女參與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要加強婦聯幹部的職業素養培訓。通過開展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現代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理念和方法的教育培訓及實踐鍛鍊,不斷提高婦聯組織的專業化社會服務水平。要建設一支精通社會工作的人才隊伍。有針對性的引進一些熟悉社會工作的專業型人才,嘗試在婦聯幹部隊伍中引入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打造一支專業的社會工作者隊伍,為提升婦聯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提供人力保障。要堅持把創先爭優活動與婦女工作實踐相結合,以組織創先進、黨員爭優秀、羣眾得實惠為工作目標,激勵帶動各界婦女在工作中爭先進、做表率,展現婦聯組織的工作理念和服務意識,提升婦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能力。

(三)以“三送’為導向,創新工作理念,完善工作機制,增強婦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實效性。婦聯組織要破除思維定式,創新工作理念,積極探索和建立社會化、項目化運作機制,以集中更多的力量為婦女兒童辦好事、辦實事、辦大事。一是要建立項目承接機制。把握市場需求,協調社會資源,通過政府委託和自主開發等形式,積極主動承接政府授權的一些如職業技能免費培訓項目、文明禮儀培訓項目等社會公共管理和服務的項目,打造形成一批為婦女兒童服務的公共產品。二是要完善項目合作機制。婦聯是羣團組織,資源有限。如何突破這一“瓶頸”,最大限度地拉長工作“短腿”,要通過向黨委政府各有關部門借力,解決這一難題。對於政府委託的項目,婦聯組織可以單獨組織實施,也可以與其他社團和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聯合組織實施,吸納不同知識結構、不同經歷閲歷、不同需求視角的志願者融入到婦女發展項目的實施和研究中,發揮各自優勢,建立互惠、雙贏的合作模式,開拓婦女工作新天地。

【第11篇】共青團參與社會管理創新方面調研報告

一、發展現狀

奎年來,以志願、自治、公益和非營利為主要特徵的各類社會組織蓬勃發展,並正以嶄新、醒目的形象進入政府和公眾的視線,越來越多的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一支不可忽視的積極力量。而青年作為社會創新的生力軍,祖國發展的接棒人,未來希望的承載者,責無旁貸的成為

了這支力量中的主力。與此同時,隨着西城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作為共青團主要工作對象的西城青年,其“社會人”特性正日益明顯,流動性強、構成複雜、需求多樣等特徵不斷凸顯。因此,“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工作”也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共青團引導青年投身區域發展,以及整合力量服務青年成長的必要工作。

20xx年,為適應首都社會建設的新要求和青年羣體的新變化,西城團區委專門成立社會工作部,集中力量從零做起,全力打開了以“社區青年匯”建設為核心的社會領域工作新局面。並快速將20xx年以來,北京市首批公開招考社區專職工作者納入視野,以他們為樣本做了一份“青年社工工作與生活狀況”摸底調研,通過對300餘名社區專職工作者的廣泛普查,以及30份個案訪談,團區委對社會領域建設工作以及社區工作者這一在社會工作領域中起着骨幹作用的青年人羣有了較為系統的認識。我們發現,社會領域工作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共青團工作,因其社會化的運作模式,對工作內容、工作形式在貼近青年現實需求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要求。而社區工作者以及由他們衍生出的廣泛意義上的社會工作者這一羣體自身,也面臨着自我認同感缺失、專業知識儲備欠缺等現實問題。

二、針對現實問題開展的具體工作

針對以上這些現象,西城共青團提出了一延、一變、一過渡的工作目標:即工作領域由“體制內”向“體制外”的延伸;工作方法由“管制型”向“服務型”轉變;工作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細型”的過渡,在扶持社會組織建設、深化社工隊伍凝聚、加強社區青年匯建設、推動社會組織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了諸多大膽嘗試。

一是扶持社會組織建設。充分認識青少年社會組織引導、服務在共青團複合型組織體系構建中的重要作用,做好社會組織間的聯動工作,加強對主管社會組織百德社區發展促進中心的服務、管理工作,主動聯繫悦羣社工事務所、厚朴社工事務所等具有明顯青年特徵的社會組織,學習借鑑專業社會組織工作方法;做好工作機制聯動,堅持社會組織參加機關工作例會制度,以青年匯專職社工工作為聯繫紐帶,建立社工事務所定期會商、督導制度;做好項目支持工作,重點依託已申請到的西城可持續發展項目資金20餘萬元,支持百德建設青少年科普迷你站點,探索app等新興技術應用於青少年科普、全媒體引導等方面的方式方法,大力開發青少年社會組織、社區青年匯公益示範項目。

二是深化社工隊伍凝聚。以“暖人心、穩隊伍、促發展”為目的,開展青年社工擔任社區團支部書記、社工傾聽日等項目,加強社工互動交流;開通“七彩心橋心理熱線”,舉辦 “青年文化體育節”、“社工專享之交友聯誼”、“社會領域青年人才交流冷餐會”等活動,暢通社工和團組織、社工與社工之間的溝通渠道;舉辦首屆青年社工風采大賽,廣泛凝聚、發掘、培養西城優秀青年社會工作人才,為青年社工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提升這支紮根基層的青年人才隊伍的自信心與認同感,進一步促進青年社工隊伍規範化、專業化建設;舉辦“社會工作青年人才訓練營”,通過素質拓展、專題講座、互動聯歡、青年匯實地參觀等環節,進一步激發出了青年社工的熱情和潛力,搭建社會領域平台,開展活動,

三是加強社區青年匯建設。社區青年匯其根本就是共青團根據不同青年羣體量身打造的“社會組織”。近一兩年,共青團從分類引導、匯聚青少年出發,按照“組織終端、青年身邊”的指導思想,一直不斷轉變工作方式,結合社會管理的前沿問題,遵循共青團思想性、政治性,與社會性、羣眾性相統一的工作屬性,圍繞地域、愛好、工作性質等不同共性,開展青年匯建設工作,力爭做到有交叉,無遺漏。努力實現“通過聯繫、服務青少年社會組織,來聯繫、服務青少年”的目標。截至目前,共建立社區青年匯171家,其中市級示範青年匯5家。

四是推動社會組織人才培養工作。我們一直相信社會組織工作離不開社會組織人才隊伍,可喜的是我們青年隊伍正是這樣一個挖掘、培育人才的寶庫。因此,團區委一方面在“社區青年匯”建設過程中,堅持發揮組織優勢,開展社工人才訓練營、社工專享季、西城青年社工隊伍現狀調研、社工風采大賽等多項工作,着力凝聚、挖掘、培養、選拔出一批優秀青年社會工作人才,以促進青年社工隊伍規範化、專業化建設。另一方面,藉助外力,在與悦羣、厚朴社工事務所等社會組織合作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借鑑,同時招募聘用一批社區青年匯專職社會工作者,以不斷提升“青年匯”工作成效,繼而為區域各類青年提供高質量服務。三是加大與社會組織的整體聯動,以百德社區發展服務中心為例,作為一家民辦非盈利性的社會組織,團區委作為其業務主管,為其爭取更多的

三、認識體會

從全市第一家社區青年匯——“悦讀時光書城”落户西城,到目前177家社區青年匯覆蓋全區15個街道

,西城社區青年匯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社區青年匯的建設由於總幹事能力的差別,重視程度的不同,發展極不平衡,所以在建設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數量”上求增長,更需要“質量”上求突破:一是開展《從示範社區青年匯發展現狀探索西城社區青年匯發展路徑》的專項調研,總結市級“示範社區青年匯”發展過程中取得的經驗,出現的問題,歸納形成“示範青年匯發展的模式”,併力爭在全區15個街道均建立起示範社區青年匯;二是建立《西城社區青年匯標準體系》,拿市級示範社區青年匯進行試點,對青年匯的硬件配置、專職社工的遴選、項目的申報、經費的審批及活動的效果等進行考評,以全方位的規範社區青年匯的運行。

【第12篇】婦聯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做好新形勢下羣眾工作的調研報告

按照上級婦聯組織提出的“婦聯組織要積極探索參與社會管理和創新的長效機制”工作要求,香河縣婦聯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在黨政所需、婦女所求、婦聯所能的結合點上探索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合適位置,通過創新服務載體和實施服務項目,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在履行好婦女維權職能,宣傳動員廣大婦女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中,取得了顯著成效。現將縣婦聯參與社會管理和創新工作的主要做法、存在的問題以及對婦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創新工作、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羣眾工作的思考彙報如下:

一、參與社會管理和創新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切實履行維權職能,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維護婦女合法權益、幫助解決婦女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減少不和諧因素的有效途徑。近年來,縣婦聯大力實施婦兒維權工程,堅持維權與發展並重的工作思路,有效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促進婦女平等行使民主權利、平等參與經濟社會發展、平等享有改革發展成果。不斷建立健全維權網絡、訴求表達、矛盾協調處理機制。與公檢法司等部門聯合,建立健全領導協調、案件督辦、司法保護、維權服務等工作新機制,形成了婦女維權工作齊抓共管新格局。通過建立信息收集、整理、反饋等機制,及時掌握、深入分析婦女羣眾的思想動態、工作和生活情況,主動向黨委、政府反映婦女羣眾的意願和要求,為合法權益受侵害的婦女上訪、申訴、表達訴求提供了法律諮詢與服務。注重人文關懷、感情溝通和心理疏導,做好理順情緒、化解矛盾、解疑釋惑的工作。堅持重心下移,切實為廣大婦女提供維權服務。開通了12338婦女維權熱線,進一步暢通了婦聯信訪渠道。近2年來,全縣婦聯繫統共受理維權投訴案件132件,均得到合理解決;每年堅持與有關部門聯合開展“三八”婦女維權周大型宣傳活動;紮實推進“和諧家庭”、“平安家庭”等特色家庭創建活動。

(二)關注婦兒民生、促進婦兒發展。

促進婦女兒童發展是婦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按照“得實惠、普受惠、長受惠”的工作要求,注重改善民生,以項目為依託,實施扶貧幫困“三項暖心工程”積極解決婦女羣眾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利益問題,關愛弱勢婦兒,保障廣大婦女兒童平等享受社會資源和公共服務。

一是實施貧困婦女救助活動:認真開展留守婦女兒童關愛行動,幫助她們建立了互助機制,使她們在生產上相互幫助、生活上相互扶持、情感上相互依靠、安全上相互關照。二是實施留守流動和貧困兒童關愛行動:深入實施春蕾計劃、關愛留守流動兒童行動,多管齊下、多方協調幫助解決城鄉困難兒童羣體的上學和生活困難問題。開展留守流動兒童示範家長學校爭創活動,加大“春蕾計劃”對城鄉貧困家庭學生的扶助力度。三是實施婦兒健康關愛活動:以開展婦兒健康知識宣傳普及和為城鄉婦女提供免費及優惠體檢兩大活動為主線,實施惠及城鄉婦女的“兩癌”檢查工作。組織各級婦聯層層發動,層層宣傳,多措並舉提高婦兒健康水平。與縣婦幼保健院、縣人民醫院聯合開展孕產期保健知識、兒童保健知識、兒童意外傷害防範等宣傳講座,聯合開展婦女兒童普查體檢活動及婦科病診療診治活動二十餘場,兩年來共為城鄉10000名婦女兒童提供優惠診療服務。通過建立起一個全新、系統、全面、長效的扶助貧困孤兒機制,確保全縣孤兒救助工作實現長效化、制度化、公益化。

(三)夯實婦聯組織基礎建設,做好新形勢下羣眾工作。

新形勢下的羣眾工作,對婦聯組織要求更高、難度更大。實踐中我們着力加強了三個方面工作。一是健全組織,進一步夯實組織基礎,形成了統籌城鄉、覆蓋廣泛的基層組織網絡。社會管理創新關鍵是抓好基層、基礎。婦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創新,首先必須在夯實組織基礎上下功夫、求突破。為此,要進一步堅持“黨建帶婦建”的工作方針,着力增強基層婦女組織活力。二是陣地建設務真求實按照建設“堅強陣地”、“温暖之家”的總要求,將工作重心下移、前移,在村(社區)重點推進“婦女之家”建設,進一步加大二者的覆蓋率,發揮好它們作為基層婦女組織在參與社會管理創新中的統領作用。目前,全縣共建有鄉鎮、街道婦女聯合會13個,村社婦代會310個,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婦委會50個,非公經濟組織婦女組織30個,婦女組織和婦女工作延伸至黨建工作所有領域。三是隊伍建設求發展。建設高素質的婦聯幹部隊伍始終是婦聯組織做好各項婦女工作的前提和保障,特別是在社會管理創新這一全新複雜課題中,婦聯幹部隊伍建設能否有新的發展直接關係到婦聯組織能否發揮好獨特優勢,在這個新領域中取得新成效。結合社會管理創新的新形勢、新要求,我們認為,必須以與時俱進的眼光和開拓創新的精神來開展婦聯幹部隊伍建設。一是更新學習理念和內容,跟隨服務型政府的建設要求,作為黨領導下的羣眾團體,婦聯的全體工作人員都必須系統學習社工知識,掌握更多開展社會工作、羣眾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切實提高為黨政分憂、為婦女羣眾服務的能力和本領。二是堅持婦聯幹部培訓制度化,特別是鄉鎮、村級婦聯幹部,每兩年至少要輪訓一次,確保基層婦聯幹部能始終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和婦女羣眾需求。

(四)是創新載體,延伸婦女工作手臂。“婦女之家”是婦聯組織開展活動的有效載體,在黨羣共建創先爭優活動中,縣婦聯注重強化“婦女之家”的凝聚力量,把“婦女之家”建設成為精神文明的窗口。一是把“婦女之家”建設成為思想教育陣地。組織婦女到“巾幗書屋”閲覽圖書、利用多媒體開展遠程教育、聘請法律工作者講解法律知識等手段,提高婦女的文化素質、科學水平和法律意識。二是把“婦女之家”建設成為家庭美德的窗口。 深化“幸福家庭”創建活動。將“四進家庭”創建、平安家庭創建和十大孝星評選活動等各類特色家庭創建活動置於和諧家庭建設的大主題中,形成各具特色、整體推進的生動局面。倡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營造良好社會氛圍;三是把“婦女之家”建設成為宣傳先進典型的窗口。培育、樹立和宣傳一批優秀婦女幹部、先進婦女組織和創業致富帶頭人,引導廣大婦女“學習典型,爭當典型”;樹立女企業家的典型,湧現了一批像長城香河中冶長城重型機械製造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張莉等一批靠智慧和打拼創業的帶頭人,她們的事蹟成為婦女的榜樣,同時幫助她們樹立創業的成就感和榮譽感。

二、婦聯參與社會管理創新面臨的問題

一是參與的思路定位舉措還不夠明晰。長期以來,婦聯具有濃厚的行政化傾向,習慣於發號召,搞活動,抓典型。重點“突不出”,遍地開花;效果不明顯,容易浮於表面;影響難以持久,有時抓一個丟一個,乃至於很多工作落不到實處,落不到基層。面對新時期黨提出的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要求,很多人還不能從固有的思維習慣和工作運行模式中解脱出來。目前,各級婦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創新還處於探索階段,對婦聯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到底做什麼,怎麼做,心中無數,思路不開闊,敏感度不夠,還存在等待心理,很可能錯失機遇。

二是婦聯自身組織體系上面臨新挑戰。只有抓基層強基礎,才能把社會管理創新落到實處。目前,我縣婦聯組織建設在縱向上是健全的,從縣、鎮,直至村級,婦聯組織建設實現了全覆蓋。但是,從我們的實際工作和調研情況分析,婦聯組織建設還有很大的突破空間。一是在縱向上,婦聯組織自上而下呈現出“倒梯形”結構,工作力量和成效有逐級弱化的趨勢,真正發揮作用的是縣以上婦聯,鄉鎮、村、社區基層婦聯組織的功能發揮亟待加強。二是機關、事業單位中的婦女組織雖有但不健全,而且在宣傳婦女、教育婦女、組織婦女方面的作用發揮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三是在企業以及“兩新”組織中,婦女組織的力量較為薄弱,工會女職工委員會雖是婦聯的團體會員,但其工作大部分在實際上已遊離於婦聯工作之外。四是各級婦聯與團體會員和自發形成的婦女團體之間的有效銜接程度還不夠。這些都極大制約了婦聯組織對社會管理創新的參與。

三是婦聯幹部參與社會管理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參與社會管理創新,需要創新精神、求實態度和專業知識,對人員的素質要求較高。婦聯幹部需要系統學習社會工作知識,增強社會工作能力。

三、婦聯參與社會管理創新面臨的幾點建議

一是立足發展夯基點。在參與社會管理創新中,解決婦女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關鍵靠發展,黨羣共建創先爭優活動也要求婦聯組織動員婦女立足崗位多做貢獻,因此,我們婦聯組織要抓住“發展”這個基點,全面提高婦女素質,充分調動廣大婦女的創造熱情。

二是圍繞社區抓重點。隨着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社區逐漸成為各種社會羣體的聚集點,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社區管理模式,婦聯組織作為社區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發揮社區“婦女之家”陣地優勢,在提供就業創業服務,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等方面下功夫,凝心聚力打響社區巾幗志願者服務行動品牌,積極組織開展各種有益的社區文化和服務活動。

三是着眼家庭造亮點。家庭是婦聯工作的傳統陣地和優勢領域,是婦聯組織大顯身手的舞台,我們婦聯組織要着眼於提高家庭和社區成員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主動參與家庭和社區事務管理,把和諧家庭創建活動同羣眾性文明創建活動結合起來,健全激勵機制,以家庭的文明建設推進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以家庭和諧帶動社會和諧。

四是參與協調攻難點。參與社會協調,是婦聯組織拓展發展空間、提升組織地位、服務婦女兒童的主要途徑,所以,我們要緊緊抓住協調這個突破點,把能力建設貫穿於婦聯工作的始終,使婦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措施更加得力,服務婦女的效果更加顯著,服務社會的作用發揮得更加徹底,使我們婦聯組織真正成為“堅強陣地”和“温暖之家”。 (責任編輯:楊娜)

【第13篇】參與新農村建設改革調研報告

為了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推助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作用,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改革,進一步加快臨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根據臨朐縣第八期科級幹部理論培訓班的有關要求,筆者針對近幾年來臨朐農業綜合開發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改革等問題,利用安排的社會實踐機會,進行了一次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前期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做法

(一)市場運作,引導社會資本投入

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形勢,加快全縣荒山治理開發步伐,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縣委、縣政府在堅持荒山集體所有的前提下,將荒山治理開發推向市場,對部分荒山使用權實行拍賣、租賃招商,並於XX年7月27日由縣政府組織在濰坊召開臨朐縣荒山使用權租賃及招商項目新聞發佈會,重點推出了九山、大關、石家河、冶源、龍崗、五井、卧龍、辛寨、上林、營子等10個鄉鎮52宗2.09萬畝荒山進行租賃。會上濟南、濰坊、淄博、壽光等7家商客同臨朐簽訂了荒山開發協議,面積達9950畝。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縣拍賣、租賃面積已達3.8萬畝,參與治理開發的客商多達數十家。新的開發機制,掀起了新一輪荒山開發熱潮,為社會資金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及鄉村產業發展投入機制特別是山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投入機制創新提供了經驗。

香爐山小流域位於臨朐縣寺頭鎮東南部砂山區,總面積19950畝,當地黨委政府充分發揮山區開發建設、資源條件以拍賣、租賃荒山經營為突破口,狠抓山區綜合開發建設,興建林果基地,發展生態有機農業,走出了一條依山招商,以項目招商,以招商促山區開發建設,發展特色產業建設新農村的新路子。僅兩年的時間,租賃開發面積7200畝,香爐山優質有機果品基地已初具規模,並對全鄉經濟起到了巨大的影響帶動作用。吸引來大量內、外地資金從事果品開發、生態旅遊等項目建設。在香爐山流域,沂源客商任明海投資1200萬元建成1500畝的香爐子山優質果品基地,濰坊市客商投資800萬元建成500畝的優質果品基地。石家河村民聶西強、王曰中也承包了450畝荒山發展優質果品。

(二)項目引導,鼓勵羣眾自主投入

建設新農村,農民是主體。新農村建設不能光指望上級補貼,不能一味等部門扶持,必須要發動羣眾自力更生,共建美好家園。對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中的一些非盈利性項目,我們採取以項目引導、鼓勵羣眾投入的形式,即由充分發揮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優勢,由政府拿出一部分資金給予補助獎勵,項目建設與羣眾投入相結合,發揮政府投資“四兩拔千斤”的作用,充分調動了羣眾投入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

XX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充分總結十餘年農業綜合開發的經驗教訓,立足山丘區實際,堅持“高起點規劃,大規模開發,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走出了一條“規模開發、連片治理、科學投入、建管並重”的農業綜合開發新路子,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XX以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涉及龍崗、柳山、寺頭、九山、五井、大關等6鎮,110個行政村,90512人。完成總投資5140萬元,其中財政資金4112萬元,羣眾社會自籌投入達到1028萬元。有力地促進了新農村建設。一是農業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XX年以來,通過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建設,改造中低產田75000畝,新修水平梯田38000畝,改良土壤35000畝,新修復修道路252.48公里,新修復修各項水利工程685處,鋪設管道238千米。項目區新增灌面積43200畝,改善灌面積9500畝,強化了農業基礎設施,排除了障礙因素,改善了灌溉條件,節約了水資源,使項目區基本建成了山水林田路全面規劃、綜合治理,旱能灌、澇能排、旱澇保豐收的高產穩產示範區。二是促進了糧食及經濟作物穩定增產。通過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增強了糧食及經濟作物生產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及配套等農藝措施的落實,更進一步挖掘了增產潛力,產量大幅度提高。年新增糧食986.43萬公斤,年新增種植業產值7631.2萬元。三是生態效益顯著。項目實施後,綠化道路224.6公里,栽植行道樹46.3萬株,新增農田林網防護面積44700畝;造防護林1.14萬畝,疏林補植3.42萬畝,發展經濟林1.67萬畝,項目區林木覆蓋率有較大幅度提高,控制水土流失面積49萬畝,年新增蓄水426.32萬方,有效地減少土壤侵蝕59.52萬噸,同時,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狀,排水有溝,蓄水有池,護坡有林,泥不下山,水不亂流,減輕了水土流失危害,增強了土壤保水、保土、保肥能力,能排能灌,旱澇保收,保護了水土,涵養了水分,美化了環境,項目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逐步步入了良性循環,增強了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通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實現了項目區“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民“糧增產、錢增收”的目標。

(三)培植產業,吸引金融資本投入

臨朐縣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突出抓好大棚果、奶牛、肉鴨和黃煙“四大產業”,以建設“全國大棚果生產第一縣”、全國優質奶源基地、全國肉鴨生產大縣為目標,不斷擴大規模,提高產量,進一步打響臨朐農業品牌,特別是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建設,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近年來財政貼息項目的實施,金融資本的加入,使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成為推動臨朐農業產業化膨脹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助推器”。XX年以來臨朐康寶蜂業有限公司、龍門漁業有限公司、山東廣華經貿有限公司、山東中盛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臨朐龍泰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的蜂產品深加工、特色淡水魚、商品豬、標準化肉鴨養殖、速凍果蔬加工等農業產業化項目的實施,項目總投資4094.3萬元,其中財政投資500萬元,企業自籌資金1546.3萬元,銀行貸款1998萬元,財政貼息111.45萬元。可實現年加工蜜蜂產品548噸、商品豬8000頭、肉鴨300萬隻、10000噸速凍果蔬、90噸特色淡水魚,實現年新增產值12323.08萬元,實現利税1634.46萬元,輻射帶動周邊農民23740户,年帶動農民增加收入16726.93萬元。培植扶壯了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的快速膨脹,推動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二、“十二五”期間規劃及加快社會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的建議

社會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企業有慾望、農民有期盼,關鍵是政府要發揮好引導作用,進一步優化服務環境,創新體制機制,推動社會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朝着健康積極方向發展。結合臨朐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實際,提出“十二五”期間農業綜合開發主要規劃任務和三點建議:

(一)“十二五”期間農業綜合開發主要規劃任務

“十二五”期間,改造中低產田6.0萬畝,使其全部成為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水利措施:新建揚水站41座,復修2座,新打機井、大口井166眼,復修配套24眼,架設輸變電線路70km,變壓器27台,襯砌渠道2.744km,埋地下管道193.21km,修蓄水池49座,渠系建築物1159座。林業措施:路邊植樹184km,24.5萬株;片林造林900畝,植樹8.98萬株。農業措施:改良土壤1.925萬畝,新修機耕路109.0km,復修75.0km。科技推廣措施:技術培訓2.0萬人次。土地治理規劃總投資12906萬元,其中財政資金6320萬元。其中,中低產田改造投資5144萬元(其中財政投資4820萬元),投資中,水利措施投資3422萬元,農業措施1357萬元,林業措施175萬元,科技措施22萬元,其他措施168萬元。灌區節水配套投資7762萬元,(其中財政投資1500萬元),投資中水利措施6457萬元,其他措施1305萬元。

臨朐縣“十二五”期間規劃扶持建設14個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其中財政補貼項目10個,貸款貼息項目4個,涉及8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項目總投資14315.8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投資1100萬元,地方財政投資550萬元,自籌資金5075.8萬元,銀行貸款7590萬元。財政補貼項目總投資5285.8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投資1100萬元,地方財政投資550萬元,自籌資金3635.8萬元。貸款貼息項目總投資9030萬元,其中自籌資金1440萬元,銀行貸款7590萬元。

(二)幾點建議

1、研究制定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相關政策。據有關專家測算,我國新農村建設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和3萬億以上的投入,面對如此龐大的系統工程,民間資本正躍躍欲試。但巨大的市場空間只是提供了可能的商機,只有來自政策層面的多重支持,民營資本才能放心、全心地投入新農村建設。因此,建議儘快研究制定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措施,引導民營資本進入涉農領域發展。

一是要進一步放開新農村建設項目領域。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是基礎設施,目前部分領域由國有企業在壟斷經營,對民間資本沒有完全放開。民營企業在行業准入方面還有一定限制障礙,存在一個“玻璃門”現象,看得見裏面,門好象也沒關,但就是進不去。引進民營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必須要排除行業准入障礙,使民營企業可以投資任何一個法律法規未禁止進入的行業,以便解決好新農村建設的資金問題。

二是要給予參與新農村建設社會資本相應的税費減免和照顧政策。首先,應給予有關税費減免政策。目前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涉及到建安税等政策性問題。建議對社會資金興辦各類公益事業,要給予減免營業税、個人所得税政策。其次,要給予政策傾斜。對村、企結對幫扶、貢獻較大的企業,要相應給予政策上的傾斜,儘可能在項目審批、土地使用、税收優惠、產業補貼等方面給予照顧,以調動企業經營者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再次,要給予優質服務。要為新農村建設項目開通綠色通道,為項目的登記註冊、辦證辦照給予優質快速的服務。

三是制定引進社會資金投入新農村建設的獎勵政策。獎勵是最實際的激勵手段。要象招商引資獎勵政策一樣,給予引進社會資金投入新農村建設的有功人員和單位相應的物質、政治和精神獎勵。比如可以採取將幹部提拔任用和年終績效工資考核與引資情況掛鈎,激勵幹部引進社會資金。

2、充分發揮金融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的撬動作用。金融是經濟的血液。上世紀末,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相繼大規模撤併農村網點,上收貸款審批權限,農村信貸業務大幅萎縮。銀行為了保證信貸安全,收縮信用貸款,推行抵押貸款,提高信貸門檻,而農户和農村中小企業自身又難以提供有效的抵押擔保,導致農村信貸越來越難、越來越少。從調查中發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難,固定資產貸款更難。農村資金大量流向大中城市和非農產業,農村經濟“失血”嚴重。目前一些民營企業和社會資本想投入新農村建設,但即使有好的經營項目,也由於缺少金融貸款支持,“冷手抓不了熱饅頭,眼饞卻下不了手。”因此,建議金融部門加大信貸支農力度,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當前,國家加快擴大內需的方針確定並實施,金融信貸政策也已經放寬,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的機遇。金融機構應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體系,支持商業金融機構在縣域農村佈局設點,發展村鎮銀行,創新農村金融貸款擔保抵押方式,為社會資本進入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支撐。

3、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後,農村債務居高難下,是當前農村普遍現象。債台高築的現象嚴重製約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影響基層組織正常運轉,新農村建設顯得力不從心。加快新農村建設,要千方百計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建立村級穩定的可持續投入機制。一是走以地生財的路子。城郊村要大力探索利用集體所有的非農建設用地或村留用地興建標準廠房、專業市場、倉儲設施等二、三產業設施,有償轉讓土地使用權,增強集體收入。偏遠村可對村集體所有的溝渠、坡地等土地資源,實行村集體單獨開發或吸引其它資金參股開發,以此穩定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二是走盤活資產的路子。對村集體閒置的廠房、廢棄的學校、倒閉的村辦企業舊址等閒置資產,採取公開拍賣、租賃、承包經營、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進行盤活,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增加村集體收入。三是走服務創收的路子。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搞好產前、產中、產後有償社會化服務,創辦多種形式的村級經營性服務實體,開展聯結龍頭企業和農户的中介服務,適當收取服務費用,增加村集體收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k3zov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