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對扶貧點的調研報告優質多篇

對扶貧點的調研報告優質多篇

對扶貧點的調研報告優質多篇

對扶貧點的調研報告篇1

根據縣委"四羣"辦要求,鶴慶縣農業局局被列為縣級"四羣"教育4個示範點之一。為體現實踐特色,充分發揮"四羣"教育示範點的典型引導和示範帶動作用,縣農業局對寶窩村委會四羣教育工作作了進一步深入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寶窩村委會基本情況

寶窩村委會有418家農户,1850多個農業人口,分為6個村民小組,其中下登村民小組114户,上登83户、寶窩62户、白鹿65户、段家29户、梅園65户。全年人均收入達3000元左右。

經濟收入以農業生產為主,全村耕地面積2030畝,主要經濟作物烤煙種植;烤煙面積1665畝,生產煙葉4400擔以上;每年經濟總收入達500萬元以上;

糧食主要是小麥、玉米、和雜豆、署類等;分為大春和小春兩季耕種。全年總耕種4640畝左右,小春1900畝,大春2700畝,全年糧豆總產量達670噸,經濟價值達134萬元。

其它還從事豬、牛、羊、家禽等畜牧業的養殖,也是一條重要的經濟發展之路。年收入達80萬元左右。

二、存在的問題

1、人畜飲水方面

由於寶窩村委會各村小組村民的居住地,基本上都是山區,且飲用水源地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環境惡化,水源逐年減少,水利設施不夠完善,難以滿足農田灌溉。如遇乾旱,村民只能自己到外面拉水,雨水天就接雨水用。長期如此,必將影響到村民身體健康。

2、交通方面

寶窩村委會6個村小組基本解決了鄉村道路,但都是土路,晴通雨阻的情況比較突出,特別是大雨天時個別村路會塌方堵塞,大大影響了羣眾生產生活出行和經濟發展。

3、電力方面

寶窩村委會各村小組雖然都通了電,但由於所接線路較長,村民無力購置電力變壓器,電壓不夠,村民家中電器大多無法正常使用,有的連用電飯煲煮飯都煮不熟。而且這些村小組的電線又老化,還未列入農網改造。部分村小組村民更是隻能從相鄰的村民家中接出電來用。

4、寶窩村委會各村小組的村容村貌很差,而且沒有文化活動場所,無公廁和垃圾堆放池。

三、存在問題的對策建議

1、結合實際,積極爭取上級資金

由於村委會和各村民小組無集體經濟收入,完全由村民集資搞項目建設困難較大,只有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爭取資金多方投入加大對各村衞生、交通、電力、飲水等方面的投入,不斷改善村民生活生產環境。

2、調動村民積極性,主動改變村容村貌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的使農村繁榮穩定,着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村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參與者、主力軍,還是直接受益者。要加強宣傳力度,改變有的村民等、靠、要的思想觀念,使村民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堅力量。只有村民真正想要發展,想要生活寬裕,想要居住環境整潔衞生,才能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的、目標。

3、幫助扶持培養村集體經濟

由於種種原因,村小組一級支出費用沒有列入財政預算。寶窩村委會各村民小組沒有集體經濟收入,也就沒有正常的辦公經費。為了村小組能正常開展工作,上級部門應有目的的幫助扶持培養各村小組發展集體經濟,解決村小組辦公經費問題。

對扶貧點的調研報告篇2

為進一步推進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縱深開展,不斷做好貼近羣眾,體察民意,全面提升工作實效和為民服務水平。我局自20xx年駐馬良鎮鷲峯村和扁洞河村開展掛點扶貧工作以來,黨員幹部多次深入到馬良鎮扁洞河村、鷲峯村開展工作。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入户調查等形式,全面瞭解兩個村的基本情況,深入分析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查找問題,尋求對策,經過認真梳理彙總後,形成如下調研報告。

一、蹲點村基本情況介紹

扁洞河村共有125户,445人,其中男性273名,女性172名,勞動力223名,黨員17名,其中60歲以上的老黨員8名,年輕黨員9名。擁有耕地面積801畝,林地面積7882畝。鷲峯村147户,488人,其中男性254名,女性234名,勞動力254名,黨員26名,其中60歲以上的老黨員13名,年輕黨員13名。擁有耕地面積1192畝,林地面積7230畝。這兩個村自然條件基本相同。都是地處高山,自然條件差,人口偏少,村集體經濟沒有主要項目支撐,農民主要收入一是打工,二是種地,三是種植部分煙葉、蔬菜,四是培植袋栽香菇,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差。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由於這兩個村沒有主導產業,單靠傳統種地和散户養殖,只能保證農民有飯吃,自給自足,沒有什麼積蓄。村級集體經濟更沒有積累,導致整村各項事業發展進程緩慢。雖然黨的惠民政策多年向農村和農民傾斜,農民和農村經濟狀況與過去相比有了明顯的改善,但與全縣經濟發展的大環境相比差距太大,主要是基礎設施落後,村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發展生產的項目單一等,這些都是障礙農村發展的主要原因。

三、制約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因

(一)產業無支柱。兩個村情況基本相同,經濟收入主要來源、產業佈局、人平收入狀況也相似。就拿鷲峯村來説,該村去年總收入為86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56萬元,養殖業收入343萬元,打工收入99萬元。鷲峯村目前最大的產業是煙葉,今年煙葉種植面積110畝,人均不到0.2畝,另外還種植藥材、蔬菜,都是小規模,今年又有幾家發展養蜂,由於村裏沒有主導產業,主要經濟收入還是靠傳統的種養殖業支撐,其次是打工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7417元,全村貧困户35户,110人,屬比較典型的邊遠貧困村。發展不平衡是扁洞河村的一個顯著特點,沿河居住的少數有文化的農民有的抓住了機遇,或打工、或創業,出現了幾個幾十萬或百萬家產的農户,但是困難羣眾還是佔絕大多數。

(二)歷史基礎差。根據調查走訪的情況來看,這兩個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於全縣平均水平而言還相對落後。一是行路難。鷲峯村主線公路南至老林埡、北至兩峪鄉王家坡村貫穿5個組的13公里村級公路坡度大、路窄,20xx年開始動工硬化,歷時3年才硬化5公里,而且還是彈石路,因修路外欠債務20多萬元。目前還有10多公里村級公路沒有硬化,晴天可以走,雨天直髮愁。在走訪中我們瞭解到,5個組還有10多户人家不通路。扁洞河村沿公路居住的人家很少,即使在河邊居住的人家也是家裏經濟條件好轉了、有點路子的人家在河邊想辦法、找路子搞點地盤搬下來的,90%以上的農民都在山上居住,有砂石路走的只能佔一半,交通條件十分不便。二是吃水難。鷲峯村目前依靠煙水配套工程,全村70%村民家庭牽搭了簡陋的自來水,還有30%的農户靠挑水吃,有的甚至背水吃。已經通水的農户無過濾網,沒有檢測檢疫手段,衞生條件差,沒有質量保障。三是通訊難。鷲峯村且不説開通互聯網,全村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共125部,信號不穩定,信息閉塞。收看電視主要是自購地微設施,去年大部分才安裝了村村通,目前還有10户人家沒有電視機,有電視的也不能正常收看。縱觀兩個村的基礎設施條件,經過多年來各級政府和各部門的扶持,具備一些發展的條件,但是非常薄弱,離人民羣眾的所需所盼還相差甚遠,離發展所具備的基本條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住醫學保堪憂。一是居住環境差。截止20xx年12月底,鷲峯村149户人家,有135户居住房屋還是傳統的土坯房,10户住磚混結構一層的平房,只有2户住的是兩層樓的磚混結構房,其中土坯房中有50户屬危房,整體住房條件差,從住房條件上也反映了該村經濟發展水平。二是醫療條件差。20xx年以前,該村有2個家庭村醫,居住邊遠,村民就醫十分困難,20xx年我們物價局扶持該村在村委會旁新建村衞生室,才使鷲峯村有了一個比較正規的村級衞生室,村級衞生室只能治療簡單的傷風感冒和輕微的外傷,其他稍微嚴重一點的病需要到鄉鎮以上醫療機構治療。目前該村患有大病的有4人,主要是糖尿病、子宮癌、風濕偏癱。另有殘疾人6名,精神病2人,20xx年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85%,醫療條件差加上經濟條件差,使得有些大病得不到及時治療,因病致貧的狀況還十分嚴重。該村老支書王正凱患肺癌已有幾年,不僅花光了家裏全部的積蓄,而且還舉債數萬元,整個家庭舉步維艱,導致家庭因病反貧。三是受教育程度低。全村總人口中高中及中專以上文化程度45人,國中文化程度65人,國小文化程度270人,大多數村民國中或國小畢業後都不再上學,部分家庭還沒有科技明白人。目前該村在校生共44人,其中學前班5人,國小9人,國中10人,高中19人,大專1人。該村青壯年人受教育程度偏低,適齡兒童受教育程度高於先輩。由於受教育程度低,全村雖有各類從業人員255人,但大多是在本地務工或務農,外出務工僅有90人,且都是從事體力勞動。四是保障能力差。由於部分人家居住環境惡劣,不少人家舉家外遷,導致兩個村有空掛户口現象。受經濟和地域條件所限,生活水平整體低於全縣平均水平。女孩年滿16週歲辦理了身份證的就外出打工,在外面成家立業的是普遍現象,因此,高山男青年找不到媳婦的現象越來越多,鷲峯村30歲以上未結婚的村民還有21人。兩個村60歲及以上村民佔村總人口的16%,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勞動力少是兩個村人口結構的基本狀況。

四、解決的辦法及建議

1、加大對農民的科技培養力度,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分門別類地交給他們一門技術,多種方法靠科技致富。

2、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要加大對鷲峯村和扁洞河村的扶持力度,主要是基礎設施建設上,解決老百姓出行難、吃水難、就醫難等問題,有了堅強的基礎設施做保障,才能更好地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從而解決老百姓實際困難。

3、利用優勢促發展,為村級集體經濟培植後勁。鷲峯村可以在林業部門指導下因地制宜發展林業產業,利用本村地理環境優勢大力開墾林地,種植樹木,培植成材林,建設綠色寶庫,造福子孫後代。扁洞河村可以依靠科技部門的指導,考慮藥材種植創收致富,也可以利用適宜竹子生長環境的優勢發展竹業。

對扶貧點的調研報告篇3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扶貧辦在雲南召開的全國社會扶貧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做好社會扶貧工作,推動我市社會扶貧工作再上新台階,我辦於10月13日至19日,由辦公室分管領導帶隊,組織相關縣(市、區)扶貧辦人員共9人,分成兩個小組分別到閬中、南部、西充、儀隴、營山和嘉陵等7個縣(市、區)對社會扶貧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南充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轄順慶、高坪、嘉陵三個區,南部、西充、儀隴、營山、蓬安五個縣,代管閬中市,幅員面積1.2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742.11萬,其中農業人口591.05萬,非農業人口151.06萬。南充是典型的革命老區、丘陵旱區、貧困大區。9縣(市、區)中有4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1138個重點貧困村,20_年底全市重點貧困村中還有年收入785元以下的特困人口5萬多人,786-1067元的低收入貧困人口近20萬人。

南充的社會扶貧工作基本上與政府在農村開展開發式扶貧同步進行,隨着扶貧開發的不同階段和不同目標任務,社會扶貧又有着不同的工作方法、任務要求和參與主體,社會扶貧成為了扶貧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益補充。我市始終堅持把社會扶貧作為扶貧開發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的20多年間,先後有信息產業部、電子工業部、商務部等中央國家機關到我市農村開展定點扶貧,先後有近20個省級部門、120多個市級部門和9縣(市、區)的近1000個黨政部門及企事業單位開展結對幫扶,有浙江省的17個省級部門及杭州、湖州、温州、金華4個市對我市6個縣(市、區)開展的對口幫扶,先後有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和慈善組織在我市開展的秦巴世行項目、cdd外資扶貧等多形式、全方位的社會扶貧工作。據不完全統計,我市農村從1995年以來,先後接受社會扶貧捐贈的資金就達47181萬元,其中,中央、國家機關定點扶貧資金12854萬元,省級部門定點扶貧資金12950萬元,1997年以來接受浙江省對口幫扶資金21377萬元;共實施幫扶項目1672個,其中,建人飲工程21595處,希望工程199所、24.8萬平方米,建村衞生站76所、6.4萬平方米,建鄉村公路1487公里,建扶貧新村299個,實施產業扶貧發展種植業10.6萬畝、發展養殖業項目83個,實施安身工程2624間、21940平方米、受益特困户2184户。社會扶貧成為了我市扶貧攻堅的重要力量,為促進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貧困農民脱貧致富發揮了巨大作用。

二、做法及成效

(一)明確思路,把社會扶貧作為解決貧困地區羣眾脱貧致富的重要舉措。上個世紀90年代,我市仍有270萬貧困人口處於温飽線以下,貧困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不足500元。人口密集的資源性貧困、十年九旱的災害性貧困、人文素質差的觀念性貧困、產業不優的結構性貧困、政策難配套的機制性貧困一直困擾着廣大農村。南充當時是名副其實的人口大市,財政窮市,是貧困人口比較集中,貧困程度比較深,貧困問題比較多,脱貧難度比較大的革命老區、腹心旱區。飲水難、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增收難、發展難與全市幾百萬貧困農民如影隨形。為了加大扶貧攻堅力度,黨中央、國務院在安排中央國家機關定點扶持我市重點貧困縣的基礎上,於1996年又安排浙江省對口幫扶南充,對於南充這樣一個自然條件差,觀念落後,經濟社會發展緩慢的貧困地區來説,能得到各級黨政機關的定點幫扶,特別是能與浙江聯姻,能夠得到浙江的扶持,那真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將為我們的扶貧攻堅,決戰貧困增添巨大的精神和物質動力。當時,市委、市政府響亮地提出要帶領全市人民“承幫扶而奮起,樹志氣而圖強”、“寧願苦幹,不願苦熬”,“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力爭到20世紀末基本解決全市270萬貧困人口的温飽問題,改變貧困面貌。為迅速對接浙江的對口幫扶工作,市委、市政府及各相關縣(市、區)及時組建了常設機構,配備了專職人員,落實了工作經費,制定了工作職責,出台了一系列扶貧開發和對口幫扶的配套政策。提出了“政府引導,社會支持,羣眾參與”的工作方針和“綜合開發,重點投入,穩步推進”的基本原則。為正常有序地開展工作,與浙江共同協商確定了“領導重視、政府組織、企業參與、市場導向、優勢互補、互利互惠、共謀發展”的對口幫扶原則。多年來雙方一直遵從這一原則開展工作,並取得了優勢互補,互利互惠的雙贏效果。

1997年以來,隨着我市扶貧開發工作的不斷深入,社會扶貧越來越廣泛,幫扶力度越來越大,幫扶雙方及時調整和完善了對口幫扶工作思路。為實施整村推進、產業扶貧、勞務扶貧“一體兩翼”戰略和扶貧開發構建和諧社會試點建設,根據黨對農村的方針政策和我市廣大農村的客觀實際,我市提出了“一水二路三產業四人居環境五社會事業六民主法制”的扶貧工作思路。浙江省提出了“輸血”與“造血”結合,幫扶與合作並舉的幫扶思路,社會扶貧工作圍繞這一重點和思路逐步朝着多層次、寬領域發展,為我市構建和諧南充作出了突出貢獻。

(二)突出重點,把解決羣眾“六難”作為社會扶貧的重要內容。1997年以來,我市按照中央、省委的要求,大力實施扶貧攻堅,全市扶貧開發取得了階段性成效,解決了部分貧困人口温飽問題,貧困鄉村的落後面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但是,由於我市地處乾旱走廊,又是革命老區,農業比重大,特別是缺乏產業支撐,導致政府實力不強,農民增收困難,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一些貧困農户的生產生活條件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20__年初,全市9個縣(市、區)中還有4個扶貧工作重點縣、1138個重點貧困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0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還有57萬人,有168個場鎮1586個旱山村135萬人飲用水困難、近1500個貧困村不通公路。一些重點貧困村行路難、飲水難、上學難、就醫難、增收難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部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極其困難,因災、因病返貧率較高。針對這些現狀,我們利用浙江捐贈的對口幫扶資金及其它社會扶貧資金與各類扶貧資金配套使用,實施了以下5大社會扶貧工程,並取得了非常明顯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扶貧效益。

一是實施基礎扶貧,解決羣眾飲水難和行路難。利用幫扶資金5368萬元,發動羣眾投工投勞,先後修建衞生井、集中供水站、蓄水池、塘、堰等人畜飲水工程21595處。人畜飲水工程的實施,使6個縣(市、區)的102萬多人直接受益。

利用幫扶資金6203萬元,修建鄉村公路1487公里,受益村達629個,改善了這些貧困鄉村的運輸難和羣眾行路難的問題。貧困地區羣眾生產生活條件大為改善,為貧困羣眾脱貧致富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是實施產業扶貧,解決羣眾增收難。利用幫扶資金3681多萬元,在一些貧困鄉村集中成片地實施了大棚蔬菜、銀杏、薄荷、梨棗、冰糖柚、雷竹、水蜜桃、優質葡萄等種植業項目104個,10.6萬畝,實施水產、良種兔、山羊、生豬養殖等養殖業項目83個。西充縣發揮農業的比較優勢,利用社會扶貧資金和幫扶項目先後建成了五村連片的產業基地,基地大量吸納當地農民務工,較好地解決了羣眾增收難,增強了發展後勁。

三是實施新村扶貧,解決貧困村發展難。利用幫扶資金4435萬元建扶貧新村299個,實施“三建五改”受益農户達13.4萬人。特別是新階段以來,為實施整村推進扶貧戰略,浙江加大了新村扶貧力度。在浙江幫助援建的扶貧新村中,我們按照“一水二路三產業四人居環境五社會事業六民主法制”的思路實施整村推進。利用幫扶資金在扶貧新村中完成“三建五改”(建家、建園、建沼氣池,改路、改水、改廚、改廁、改圈)扶貧工程3.8萬户,改善了幫扶村農户的生產生活條件。營山縣清水鄉頂子村地處幸福水庫淹沒區,貧困問題相當突出。過去老百姓上訪現象非常嚴重,曾發生過村上幾十人到縣委靜坐,要求解決吃飯問題。該村在浙江省東陽市和四川省委辦公廳的多年幫扶下,集中各類扶貧資金實施整村推進,村裏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村裏重點發展了蠶桑、水產,人均收入從1997年的400多元增加到去年底的3700多元。全村1100多人,380多户,基本上實現了社社通石板路,90%以上的農户用上了沼氣,98%的農户新修了樓房,電話普及率達70%以上。產業發展了,收入增加了,人居環境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寬裕了,社會扶貧幫助他們走上了脱貧致富之路。儀隴縣在對口幫扶工作中,全面推進幫扶新村建設的基礎上,與城鄉一體化試點聯動,進一步提升了幫扶工作內涵。新政鎮龍神埡村在國家工商聯的幫扶下,投資近700萬元,打造成以中心城鎮為軸心,按照集鎮社區標準拓展集鎮規模,引導農民向城鎮集中。

四是實施教育扶貧,解決羣眾上學難。利用幫扶資金6050萬元, 為6個縣(市、區)新建、改建希望國小199所、248120平方米,救助貧困學生115595人。特別是20__年6月,正當我市遭遇百年難遇的特大旱災肆虐的時候,中國銀行浙江分行的領導冒着酷暑炎熱,不顧幾千裏的長途奔波,一下車就馬不停蹄地帶着純淨水、方便麪翻山越嶺到距公路10多公里外的營山縣貧困山區涼風鄉古佛村規劃和捐資25萬元建設村國小。那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求實的工作作風感動得當地幹部羣眾熱淚盈眶。浙江省協作辦主任姚少平與儀隴縣馬鞍鎮特困學生鄧友平結成幫扶對子,幫助解決其學習期間一切學習費用。温州在南部掛職的幹部陳進達、周曉東集資救助近50名輟學兒童。有的縣還用幫扶資金設立了貧困學生助學、獎學基金,幫助了1000多名貧困學生重返校園。20__年,浙江省對口辦、錢江晚報、農夫山泉公司等單位聯合開展了浙江省朝陽“1+1”助學活動,有298名貧困學生得到了結對幫扶。

五是實施衞生扶貧,解決羣眾就醫難。利用幫扶資金2370萬元,新建、改建鄉村衞生院共76所、總建築面積達63610平方米,受益人口達584185人。浙江省政府援建的西充多扶之江中心衞生院、儀隴馬鞍之江衞生院和浙江省民宗委援建的閬中博樹衞生院,金華市援建的營山縣清源鄉、清水鄉、大廟鄉、太蓬鄉、鹽井鄉等衞生院,大大改善和提高了當地幹部羣眾就醫條件,基本解決了羣眾就醫難的問題。商務部幫助儀隴縣改造縣人民醫院及4所鄉鎮、村衞生院,捐贈顯微鏡、心電監護儀、腦電圖儀等先進醫療器械,使儀隴30萬困難羣眾擺脱了就醫難,為提高儀隴整體醫療水平,保護老區人民的身體健康做出了貢獻。

(三)幹部交流,把互派幹部掛職鍛鍊作為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的有效措施。對口幫扶不僅僅是捐錢捐物,更重要的是把浙江人的先進理念和改革開放的先進經驗引進來,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對口幫扶的相識相知,黨政幹部的雙向交流,通過互訪、考察,浙江人那種城市建設大手筆、工業園區大規模、交通建設大網絡、農村經濟大繁榮、結構調整大市場、發展思路大手筆、軟硬環境大優化,小商品大市場,以及思想衝破牢籠,不爭論求發展;資金不論多少,人人爭當老闆;商品不在大小,務求做精做強;產權形式多樣,重視管理創新等先進經驗都在南充的幹部羣眾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促進了南充幹部羣眾思想觀念明顯轉變。杭州、金華等市幫扶代表團數十次來訪,温州、湖州等市也派出23名幹部和專業技術人才到我市掛職指導產業發展,給我們帶來了先進的思想觀念、全新的經濟理念和執着的創業精神。還派出3名專業技術人才到儀隴縣指導養殖業、派出教師2名到嘉陵區支教。為我市推進改革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智力支持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浙江湖州市派出的幹部吳建華在儀隴縣任縣長助理的兩年期間,主抓產業發展,面對儀隴的現狀,他深感責任重大,任務艱鉅。他白天上山下鄉,走村入户,撲下身子搞調研,晚上整理資料,梳理思路,埋頭挑燈夜戰。在吳建華的建議下,儀隴縣委、縣政府決定把長毛兔產業作為縣域農業支柱產業來培育和發展,並由他親自負責主抓該項工作。吳建華利用自己掌握的湖州市發展長毛兔產業的先進經營模式、管理經驗和專業技術,組建了儀隴縣兔業發展協會,率先實行“公司+基地+農户”發展模式,將“產、供、銷”有機地結合起來,迅速把長毛兔產業帶入了良性發展軌道。長毛兔產業已成為儀隴的支柱產業,為羣眾增收脱貧作出了突出貢獻。南部縣從20__年以來,我省定點扶貧的四川大學、省農行、省農辦先後派出5名幹部到該縣任科技副縣長。

我市也先後選派中青年幹部267名到浙江掛職學習、開闊視野、啟迪思維、增長才幹,不少同志學習歸來後,在新的崗位挑起了重擔,成為我市經濟建設的生力軍。對口幫扶為我市幹部的培養、人才的造就、觀念的轉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勞務輸出,把轉移培訓農民工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勞務輸出是實現勞動力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形式,對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出路,統籌城鄉發展,加速貧困地區脱貧進程都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多年的對口幫扶實踐,幫扶形式逐步由“救濟式”向“開發式”轉變,“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由給錢給物向智力扶持轉變。新階段扶貧開發以來,浙江加大了對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扶持力度,我們先後利用300多萬元幫扶資金,舉辦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95期27130人次,有組織轉移輸出11341人。特別是浙江省金華市20__年6月幫助我市營山縣一次性培訓轉移農村勞動力達100人以上。營山縣從貧困鄉鎮動員農村剩餘勞動力送到浙江省金華市,由金華市對口辦聯繫培訓學校進行了為期兩個月培訓,金華市委、市政府領導及相關部門領導親自參加培訓班開學典禮,培訓結束由培訓學校及金華市對口辦負責聯繫了用工企業。20__年杭州市為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援建了培訓用教室,為我市農民工到杭州企業務工做了許多牽線搭橋的工作。

為了順利推進扶貧新村建設和新農村示範村建設,提高貧困人口素質,20__年以來,每年都要利用幫扶資金組織全市9縣(市、區)對當年啟動的扶貧新村和新農村示範村的黨支部書記和村主任進行業務培訓。全市舉辦各類培訓班130期,培訓人數近3萬人次。

(五)搭建平台,促進雙方經貿合作與交流。為改變南充產業支撐弱、工業發展緩慢、經濟缺乏活力的現狀,我們始終堅持幫扶與合作並舉,以南充的資源優勢大力引進浙江企業家來南充投資興業,謀求發展。為了支持浙江企業在南充發展,南充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土地、税費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市委書記劉宏建指出,“在支持企業發展上,要大力推進‘簡政放權’,精減審批事項,規範審批程序,認真落實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形成有規則、懂規則、守規則的政務環境。”浙江省各級黨政和有關部門堅持在幫扶中加強合作、在合作中深化幫扶,多次組織浙江企業代表到南充實地考察,為南充產業發展牽線搭橋;一些浙江企業把南充作為搶灘西部的“橋頭堡”,充分利用自身的技術、資金、管理和品牌等優勢,廣泛開展經濟合作,取得了“雙贏”效果。十年來,已有150多家浙江企業落户南充,投資總額35億多元,到位資金18.5億元,納税累計9800多萬元,提供就業崗位近7300餘個。德力西集團、人本集團和李子園牛奶有限公司、浙江華立集團、浙江中裕紡織、温州金泰紡織、浙江物產集團、義烏小商品城等一大批知名企業在南充生根開花,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如嘉陵區引進浙江德力西集團投資興建光彩大市場,發揮了商業排頭兵的作用。通過經貿合作,促進了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活躍了城鄉經濟,解決了就業問題,推動了我市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給南充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六)創新機制,實現幫扶資源的有效整合。把社會扶貧工作與整村推進結合起來,把幫扶項目、幫扶資金與各類扶貧和農業項目、資金做到整體規劃、整合使用,提高了幫扶資金的使用效益,大大提升了幫扶力度。一是整合項目資金。各縣(市、區)充分發揮扶貧部門的組織協調作用,凡是在扶貧新村實施浙江對口幫扶項目,必須把以工代賑、扶貧開發和各類涉農項目資金整合起來,統籌安排,集中資金辦大事,力求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充分發揮幫扶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在項目實施上,一律採取“先辦事、後給錢,驗收合格再結算”的管理辦法,確保幫扶項目規範管理,運行有序,見到實效。二是發動廣大羣眾積極參與。羣眾力量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資源,我們廣泛宣傳,發動羣眾積極參與到幫扶項目的規劃、實施、監督全過程中,發揮了羣眾在對口幫扶中的主體作用。

(七)強化管理,注重提高社會扶貧實效。一是加強項目管理,嚴格項目審查,嚴把立項關。把一些切合實際,羣眾急需,有利於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項目,經扶貧部門篩選考察後,再推薦給浙江幫扶市和定點扶貧的單位選擇立項,確保幫扶項目的科學性、實效性和可行性。二是加強工程監督,嚴把質量關。各縣(市、區)經常組織人員對實施的幫扶項目實行全方位協調和全過程跟蹤,嚴禁隨意縮小投資規模,嚴禁擅自修改項目計劃,隨時跟蹤檢查項目實施進度、工程建設質量、發現問題限期整改,遇到問題及時研究解決,確保工程質量可靠、按期完成。三是及時組織有關部門對幫扶項目工程進行竣工驗收,嚴格把關,確保建成優良工程、形象工程和效益工程。四是加強資金管理。明確了幫扶資金和物資的管理原則、使用範圍。要求各項目實施單位必須嚴格財務制度,資金實行專户存儲,專款專用,嚴禁截留、擠佔、挪用幫扶資金,並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一律不準向項目單位攤派資金,搭配物資。嚴格實行幫扶項目根據資金、根據工程進度分期分批撥付制度。每次撥款都必須由項目實施單位提出書面申請,扶貧辦根據檢查情況審定後撥付。同時,加強對項目資金的監督。確保匹配的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對每一個項目工程都實行工程預決算管理,要求每個項目實施單位必須根據工程需要,及時籌足匹配資金,保證按時到位。

三、主要經驗

(一)必須領導重視,思路明確,認識到位。浙江對口幫扶南充的工作之所以持續十年長盛不衰,其工作越來越實、幫扶領域越來越寬、幫扶效果越來越好,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領導重視,思路明確,認識到位。從1996年到現在,浙江的三任省委書記都親臨南充視察,並對幫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__年5月,浙江省委書記親臨南充視察,並就對口幫扶工作作出三點指示:“一是思想認識要進一步統一。要把做好對口幫扶工作始終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擺在黨委、政府重要的工作位置上,抓緊抓好;二是工作機制要進一步完善。每年兩省都要組織相關市、縣和部門,到對方銜接,具體商議和落實幫扶項目,要推動對口幫扶工作不斷走向制度化、規範化;三是幫扶渠道要進一步拓寬。總的方針要堅持‘黨委重視、政府組織、企業運作、市場導向、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堅持幫扶與協作相結合,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對口幫扶的思路要更寬,渠道要更多”。在對口幫扶工作搞了8年之後,習對南充的視察和講話把這項工作又再次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南充市委、市政府把浙江對口幫扶我市的工作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主要領導親自抓、負總責。每年把對口幫扶工作與扶貧工作、招商引資工作及市委、市政府其他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同獎懲。歷屆領導都把浙江的幫扶當成加快南充發展的歷史機遇,當成黨中央、國務院和浙江省人民對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的一種極大關懷和支持。南充市委領導對浙江省對口幫扶工作表示“我們將倍加珍惜浙江對口幫扶南充的大好機遇,進一步動員和組織全市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不辜負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關懷,以優異的成績向真情幫助、熱情支持南充發展的浙江各級領導和浙江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二)必須機構健全,人員落實,常抓不懈。有機構、有人抓,是搞好對口幫扶工作的必要條件。浙江省及各對口幫扶市都成立了專門的對口幫扶辦公室,他們是一屆接着一屆幹,年復一年,堅持十年如一日,真正把浙江省各級黨委、政府和浙江人民的深情厚意送到了南充人民的手中,改變了貧窮的面貌。南充市委、市政府和各縣(市、區)黨委、政府堅持常抓不懈,堅持有領導分管,有部門主抓。特別是營山縣和儀隴縣從1996年以來一直由扶貧辦主抓,各部門配合,工作連貫不斷線,工作人員對工作情況熟悉,業務熟悉,資料齊全,抓得實在。我市營山縣人民政府20__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東西部協作工作先進單位,成為我省唯一受到國務院表彰的對口幫扶工作先進單位。南部縣扶貧辦主任譚必武談到,要搞好社會扶貧工作,必須做到“三勤”、“三有”、“三到位”,即要勤跑、勤聯絡、勤彙報,要有人做事、有經費辦事、有物資條件配套,必須認識到位、感情到位、工作到位。

(三)必須發揮羣眾主體作用,讓貧困人口真正受益。對口幫扶的主要對象是貧困地區的貧困農民,因此貧困農民既是參與主體又是受益主體,必須充分調動農民羣眾實施幫扶項目,改變落後面貌的積極性。儀隴縣在扶貧新村建設和新農村建設中,用幫扶資金或其它扶貧資金實施的項目,羣眾必須籌資投勞相配套。他們從農民最關心的事情入手,充分尊重農民的意願,讓農民成為扶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堅持“一切發展為了羣眾、一切發展依靠羣眾、一切發展成果由羣眾共享”,改變過去由政府指定為羣眾主動競爭,由幹部決定為羣眾民主決策,由幹部管理為羣眾自已管理,讓農民參與項目的決策、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充分體現了農民的主人翁地位,激發了羣眾參與新農村建設,改變落後面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必須突出產業承接轉移,注重優勢互補,互惠雙贏。南充的主要矛盾是發展不足,最大問題是產業培育滯後,產業培育是促進南充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經之道。通過產業發展來增強政府實力,來提供就業崗位,來增加百姓收入是最好的途徑,也是能使對口幫扶長期堅持下去的最好方法。因此,我們堅持社會扶貧注重資金幫扶逐步向產業幫扶轉移,加大經濟技術項目合作力度,構築經濟窪地,承接浙江產業轉移,收到了事半功倍速和雙贏的效果。温州德力西集團與南部泵業集團公司結親,憑藉德力西集團的資金和技術優勢,加上南充的廣闊市場,雙方都償到了合作的甜頭。西充李子園牛奶食品有限公司、南充市廣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儀隴哈哥兔業有限公司等企業都是浙江人到南充興辦的農業龍頭企業,他們採取“公司+農户”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有力地帶動了一方產業的快速發展。原南充印染廠是一個瀕臨倒閉的企業,浙江企業家購買後,在南充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現在是經營紅紅火火,訂單源源不斷。

(五)必須創新機制,整合資源,把對口幫扶與構建和諧社會相結合。浙江幫扶資金是有限的,如何才能夠把這有限的資金變成脱貧致富的無窮動力,真正讓貧困羣眾在幫中見情,在扶中受益,我們通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搞好對口幫扶工作,實施好對口幫扶項目,必須創新機制,充分整合各類資源,形成共建合力,才能充分發揮幫扶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我們以扶貧新村為載體,將浙江對口幫扶資金、黨政機關定點幫扶資金、財政扶貧資金、以工代賑資金、信貸扶貧資金、國家對貧困地區投入的涉農資金和其它社會資金聚集起來,整合使用,充分發揮其“藥引子”的作用。十年來,浙江共捐贈我市幫扶資金近1.6億元,而我們組織發動羣眾按照“一水二路三產業四人居環境五社會事業六民主法制”的思路,卻幹出了5億多元的扶貧項目及工程,在南充1.2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處都樹起了浙江對口幫扶的不朽豐碑。對口幫扶工作既合黨心,也合民意,是實踐重要思想,樹立科學發展觀,減少貧困人口,縮小城鄉差距和東西部差距,消除農村貧困,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重要現實途徑。

四、問題、建議及下步工作思路

(一)社會扶貧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0多年來的社會扶貧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果,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完善和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強調自身貧困多,發揮貧困農民主體作用不夠。我市一些地方一味強調自身的貧困,因而向浙江省及上級定點扶貧單位爭取幫助支持非常積極,中、省部門和浙江省參與幫扶的單位也非常重視扶貧濟困,積極為貧困羣眾捐資捐物辦實事,但我們一些地方和部門調動羣眾的積極性,發揮農民羣眾的主體作用,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不夠。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着“等、靠、要”思想,一味地等待、依靠國家和社會的扶持,沒有發揮自身的積極性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被動地等待幫扶。

二是接受幫扶項目和捐贈資金多,嚴格項目資金管理不夠。一些縣、鄉、村只重視爭取了多少項目,接受了多少幫扶資金和物資,忽視了對幫扶項目和捐贈資金和物資的管理,使幫扶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對捐贈的資金,多數單位沒有從貧困村、貧困户的角度去考慮該發展什麼項目、如何選項、管理好發放的資金等,沒有把資金與項目的質量完成情況掛鈎,沒有充分整合資源,集中資金辦大事,甚至有的捐贈資金被縣、鄉、村挪着它用。

三是社會扶貧成果多,加大宣傳力度不夠。幾十年的社會扶貧成果在南充大地上樹起了座座豐碑,作出了巨大貢獻,為南充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顯著變化。可是我們接受幫扶地區的一些同志在思想上對外界的幫扶習以為常,認為是理所當然,因而對許多鮮活的幫扶事蹟沒有得到及時的宣傳報道,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扶貧單位的工作積極性。

四是注重了感情的聯絡溝通,忽視了長效機制的建立。社會扶貧一般體現在幫扶主體的自覺行動上,沒有剛性的目標任務,所以受扶主體為了獲得更多的支持,特別注重感情的聯絡和溝通,沒有從建立長效的幫扶機制上下功夫。特別是受扶方對貧困問題的調研,貧困地區發展規劃的編制,信息的反饋,資金的管理等方面做得不夠完善,容易造成社會扶貧的盲目性。

(二)對社會扶貧工作的建議及下步工作思路

黨的xx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要求“繼續開展黨政機關定點扶貧和東西扶貧協作,充分發揮企業、學校、科研院所、軍隊和社會各界在扶貧開發中的積極作用。加強反貧困領域國際交流合作。”社會扶貧是當前扶貧開發工作中的一支不可忽視的中堅力量,是今後及很長一段時間內扶貧開發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對貧困地區扶貧開發有着極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必須充分發揮社會扶貧與政府扶貧的互補作用,對社會扶貧加以正確的引導和大力弘揚。

一是要高度認識社會扶貧力量在扶貧開發事業中的作用,動員更多的社會羣體加入到社會扶貧的偉大事業中去,把社會扶貧事業再向前推進一步。

二是建立健全社會扶貧的約束和激勵機制,出台相應的配套政策,確立目標任務,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各界在扶貧開發工作中的作用。

三是加強對社會扶貧的宣傳,鼓勵社會各界增強參與扶貧的積極性,進一步增強他們參與扶貧、支持扶貧事業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四是加強人才培訓交流,促進貧困地區幹部羣眾的觀念轉變。對口幫扶不僅僅是捐錢捐物,更重要的是把外地先進理念和做法引進來,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黨政機關定點扶貧和東西部對口扶貧都應注重幹部的相互交流,注重人才的培訓,幫助貧困地區幹部羣眾轉變工作作風,轉變思想觀念。

五是加強經濟技術協作與交流,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要特別注重產業幫扶和產業的承接轉移,實施項目推動戰略,以貧困地區的資源優勢對接發達地區的資金優勢、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

對扶貧點的調研報告篇4

調研報告講求事實。它通過調查得來的事實材料説明問題,用事實材料闡明觀點,揭示出規律性的東西,引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結論。調研報告的基礎是客觀事實,一切分析研究都必須建立在事實基礎之上,確鑿的事實是調研報告的價值所在。因此,尊重客觀事實,用事實説話,是調研報告的最大特點。寫入調研報告的材料都必須真實無誤,調研報告中涉及的時間、地點、事件經過、背景介紹、資料引用等等都要求準確真實。一切材料均出之有據,不能聽信道聽途説。只有用事實説話,才能提供解決問題的經驗和方法,研究的結論才能有説服力。如果調研報告失去了真實性,也就失去了它賴以存在的科學價值和應用價值。下面是應屆畢業生網小編收集整理的調研精準扶貧工作調研報告,歡迎借鑑閲讀。

為全面貫徹落實省、市、縣委關於紮實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總體部署,改善羣眾生產生活條件。根據xx黨委、政府的安排和要求,我對xx村村情進行了實際調研。為了掌握村裏在組織建設、農民思想狀況和文化程度、村集體經濟收入以及道路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等各方面的具體情況,我採取與村幹部座談會、實地考察、走訪農户等形式,深入開展調研活動。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xx村基本情況

xx村位於東部川區,全村共有5社135户540口人,其中貧困户44户,五保户2户,貧困人口168人;耕地面積3685.43畝,其中川地1528.62畝,山地2156.83畝,人均耕地6.82畝(川地2.83畝、山地3.99畝)。該村地處靈新路沿線,距離街道約2公里,位於達溪河川區,自然條件較差,基礎設施滯後,生產生活條件極為不便。

1、村組織建設情況

xx村兩委班子成員共8人,其中村黨支部書記一人,村委主任1人,村黨支部副書記1人,委員8人,計生專幹1人,平均年齡45歲;文化程度:大學文化1人,高中文化1人,國中文化6人。全村黨員人數共有43人, 其中流動黨員10人,其中困難黨員6人。村的黨組織及村的行政管理組織基本健全,能夠正常開展黨組織活動及村務管理工作。

2、勞動力資源狀況

全村共有勞動力184人,其中男103人,女81人。勞動力中國小文化程度者居多。今年外出務工者53人,42人從事建築行業,11人從事服務業,年人均收入1.8萬元。留守勞動力基本從事傳統的種植業和養殖業,養殖業效率下滑。

3、農村經濟發展情況

全村以種植業、勞務輸出為主導產業,主要種植豆類、小麥、玉麥等作物,飼養牛、生豬、家禽等。近年來,由於黨的政策好,落實到位,加之上級黨委和政府的關懷,該村在基礎設施上有所改善,全村各社都通有有線電視,自來水入户率達到30%以上,有四社已經通了硬化路面,醫療衞生室1所,村級活動室1所。20xx年底,xx村種植業收入佔經濟總收入的54%;養殖業收入佔經濟總收入的19.4%;二三產業收入佔經濟總收入的26.5%。從產業比重看,xx村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於種植業。而外出務工人員及從事二、三產業者,養殖業者偏少,經濟收入來源單一,經濟總量偏小,貧困面較大。

種植業:xx村種植業主要以玉米等經濟作物為主,年均種植玉米2360畝,佔全村耕地總面積的83%。另種植少量小麥、豆類、蔬菜約477畝。

草畜產業:目前,全村共有牛存欄112頭,户均0.8頭;羊存欄240只,户均1.7只;豬存欄30頭。

4、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全村5個社133户通電;由於該村自然條件所限,羣眾用水均在各社建有飲水池,全村於20xx年兩社接通自來水;通訊設備基本普及,全村現有固定電話12部,移動手機150部;村村響工程覆蓋全村;全村尚有純窖洞住户8户,21人,22孔;有房有窯洞户36户,132人,房屋間數130間,窯洞37孔;純土木結構房屋户數34户,130人,194間;純磚混結構房屋户數15户,72人,104間;樓房户數1户,1人,四間;彩鋼房户數2户,6人,4間。

5、公共服務設施

村部建築面積七間105平方米;目前村級衞生所、文化廣場等配套設施基本齊全。

貧困現狀:(20xx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不足3826元的貧困户44户,涉及人口168人,貧困面居全鄉偏中水平。全村享受低保政策的農户有32户116人,社會保障水平遠不能達到羣眾的期望值。全村現有60歲以上老人68名,全部享受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政策,每人每年可領取養老金660元。)

6、計劃生育工作情況:全村計生人口500人,共有育齡婦女89人,其中無孩6人,一孩40人,獨生子女户3户,二孩44人,二女户10户,多孩12人。落實節育措施89人,其中放環31人,結紮58人。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xx村在目前的發展過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困難和問題:

一是該村以種植業和養殖業作為主要經濟來源,但由於自然條件所限,山地、台地、陡坡地居多,機械化程度低,土壤品質差,水土流失嚴重,廣種薄收的現象比較突出,玉米畝產量約500公斤左右,小麥畝產量不超過220公斤,種植業經濟效益微薄。羣眾養牛多為耕役用,黃牛品質差,黃牛養殖以散養居多,飼養方式比較粗放,年出欄量偏少,未形成規模,經濟效益及不明顯。

二是由於該村地處偏僻,全村總户數僅為133户,並且人户分離户居多,人口稀少,項目建設很少涉及,致使全村基礎設施建設因資金短缺、條件太差而長期停滯不前,目前村社道路全為土路,且溝壑縱橫,溪流蜿蜒曲折,地形複雜,遇陰雨天氣羣眾出行困難,全村房屋大部分系80年代土坯房,年久失修,抗災害度較差。

三是由於該村位於偏僻山區,環境封閉,對外交流機會少,信化工程難以落實,羣眾思想保守,安於現狀,脱貧致富的慾望不強,人口文化素質相對較差,青壯年國小文化程度者佔80%;對新生事物接受能力低,缺乏致富技術,這些問題直接制約着村域經濟的健康向前發展。隨着近年來國家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深入實施,以及我鄉牛產業發展的進一步推進,少部分農户已通過發展養牛業自力更生,提高了生產生活水平,實現了脱貧致富。但大部分羣眾目前家庭經濟狀況需要進一步改善。水自然災害給羣眾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障礙,突發性暴雨和洪水給羣眾造成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姚家灣社全社有純山地530畝,全社有5户25口人全住半山腰,飲水、生產、生活、文化教育、政策落實難以發展,水土流失浪費資源,人口素質越來越差,如不移民,難以發展。

(二)發展前景和優勢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基本條件,提升牛產業。根據該村實際,重點應抓好温棚牛舍基礎配套設施建設達到户户養牛,鄉村道路硬化建設、羣眾文化活動設施建設,從基本面對羣眾生活生產現狀進行加固和提升,從而為脱貧致富打好堅實的基礎。一要提倡和推廣温棚養牛,真正做到科學養牛,全面提升經濟效益。二要加強村內道路建設,俗話説:要想富先通路,要全面提升村內道路建設和外界交通連接建設,促使村內有能力,有資源的農户大力發展運輸業,拓寬家庭收入來源。三要加強村衞生所、文化書屋建設,通過配備必須的醫療設備和藥品,選用德才兼併的村醫,配備專業的農業技能書籍、配備全面的信息傳播設備,實現小病不出村就能得到有效醫治,知識不出村就能得到深入學習,信息不出村就能得到全面收集的效果。通過上述措施的落實,真正達到改善該村農户生存環境,降低生產生活成本的目的。

2.大力發展養牛業,增加羣眾經濟收入,實現脱貧致富。雖然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牛產業在該村農户經濟收入中已經佔有較大比重。但目前全村實有5社23户養牛,牛存欄112頭,其中基礎母牛98頭,能繁母牛87頭,依然處於原始階段;出售依然單靠上門販子拉運,農户對周邊市場無掌握。因此,要在省、市、縣、鄉支農惠農政策的引導下,按照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的整體思路,精心組織,科學規劃,建立養牛專業合作社,建立完善銷售網絡。確保產出、銷好、收益。同時,要充分利用農閒時機組織村內部分羣眾外出考察效益養殖學習,解放思想,轉變思路,實現規模養殖。

3.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農户整體素質,實現小康生活。一要推進基層組織建設,深化和諧五星創評活動。將五星户逐步將其培養成入黨的積極分子,進一步壯大村級黨員隊伍。同時加大對村上幹部和農村黨員的培訓,使他們掌握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常用的法律法規、致富信息等知識。要持之以恆的把培訓農户、提高素質作為治本之策,着力增強農民的致富本領,把簡單的需輸血變為能造血。二要通過談心、交友等方式,向農户講解知識的重要性和讀書學習的必要性,使農户轉變觀念,重視學校教育,從長遠上提高農户家庭整體素質,為全家生活水平的中長期改善打好基礎。三要加大種植業、養殖業等各行業實用技術知識的培訓,為農户發展多種增收產業、擴大就業渠道提供智力支撐。

三、對策及建議

(一)因户制宜,合理採用增收措施

該村的低收入户,大致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可造血型,另一類是需輸血型。 可造血型低收入户是指家庭中有勞動力,有能力通過自身的勞動脱貧。對這類低收入户,主要考慮從就業、創業方面進行幫扶。幫助就業有兩種可用形式。1、充分利用本村的種養大户,給予他們更多的優惠政策,增加他們對低收入農户中的勞動力就業幫扶的積極性,讓低收入農户中的勞動力能從當地得到穩定收入。這樣即幫助了低收入户通過自身勞動解決貧困問題,同時又能促使他們掌握一到兩門實用技術,為有條件的低收入户的創業積累經驗。2、對外勞務輸出,對低收入户家庭中哪些能外出打工,又找不到途徑的勞動力,把他們組織起來,根據用人單位的需要進行崗前培訓,統一管理、安排就業。需輸血型低收入户是指家庭中沒有勞動力的低收入户。這類低收入户多為五保户,還包括部分因病殘、因小孩上學致貧的低收入户,他們是社會中的弱勢羣體,無生存的本領,無經濟來源。對這類低收入户的幫扶,着重從政策方面進行幫扶。第一、政府的民政部門要向他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做到應保盡保,並不斷提高最低標準。第二、政府還要通過財政預算、向社會募捐等方式,為他們建立各類生存保障基金,不斷提高這部分低收入户的生活待遇和生活質量,讓他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學有所教。

(二)積極引導,大力提倡自主創業

繼續擴大養殖規模,改進黃牛飼養方式,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品種,不斷提高牛產業經濟效益。村內80%以上的農户養牛在3頭以上。目前該村存欄基礎母牛98頭,以計劃增購能繁母牛50頭以上,總體達到能繁母牛150頭。按照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的整體思路,建立養牛專業合作社,建成養殖示範點2處,温棚牛舍50棟,完善銷售網絡。通國家扶持,出台一些行之有效的獎補政策,確保温棚養牛人均年增收3000元。

從長眼看,低收入户的脱貧應以自主創業為主。根據目前現狀,幫助低收入户自主創業的最佳辦法是政府投入、農户承包、公司銷售。對一些能夠自主創業的低收户家庭,政府要為他們提供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便利的條件,不斷提高他們自主創業的主動性。政府應採用優惠的政策,依託本地區的農業企業、種養大户,建立一批種植、養殖小區,將本地區的低收入户集中起來,共同創業,併為他們提供產前的生產資料供應、產中的技術指導、產後的銷售等一條龍的高效、優質服務。

(三)積極爭項改善基礎條件

一是該村3社農田水土流失嚴重,耕作非常困難,致使產量逐年下滑,爭取水保部門分年度列項整修標準化梯田1500畝;二是該村姚家灣社現還居住在山頂,全社7户實際居住不到4户,飲水、生產生活都很困難,積極爭取移民搬遷項目。

(四)抓好農業科技文化的培訓、推廣

一方面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力度,要積極推廣運用各種集約、高效、節約型農業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如積極推廣配方施肥等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農村勞務的開發,全面實施外出打工人員培訓工程,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積極鼓勵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加農民的收入。

對扶貧點的調研報告篇5

按照省直機關工委的有關要求,近期,我局三支部就寧都縣黃石鎮精準扶貧工作進行了訪談調研。

一、基本情況

黃石鎮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西南部,共有15個行政村,154個村小組,鎮總人口約10700餘户,勞動力約21000餘人,其中貧困人口7700餘人,計2494户。

黃石鎮面積78.8平方公里,丘陵面積50000餘畝,耕地面積19000餘畝,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約0.5畝。農作物中以水稻、花生、紅薯、臍橙、桑蠶為主,是“寧都黃雞”的發源地。礦產以螢石礦、高嶺土資源為主。梅、琴兩江交匯形成貢江。鎮主導產業為種植、養殖和務工。勞動力資源較為豐富,但多以勞務輸出為主,目前,鎮外出打工人數約18000人,約佔勞動力總數的85%。

二、調研過程 這次調研,時間緊湊,適逢新春佳節,難以與當地政府部門溝通聯繫,依託《黃石鎮精準扶貧工作方案》和《黃石鎮產業發展規劃圖》等資料,在認真研讀基礎上,多采取與村民溝通交流為主,其它官方資料和素材難以蒐集,信息碎片化居多,難以形成客觀的結論。

三、精準扶貧的主要措施 根據鎮現有產業基礎、人文自然資源和羣眾需求,通過實施基礎設施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旅遊扶貧、電商扶貧、就業扶貧、保障扶貧、水利扶貧、濃醇電網扶貧、衞生扶貧和搬遷移民扶貧等精準措施,並形成三個着力點:

1、統籌發展,因地制宜,實施產業扶貧。着力發展以蔬菜、臍橙、油茶,煙葉為主導的種植業,以牛、羊、三黃雞為主導的養殖業。

2、突出特色,常抓不懈,實施就業扶貧。着力實現貧困户勞動力優質就業、穩定就業。

3、堅持規劃,精心打造,實施旅遊扶貧。着力打造“古色、綠色、江色”鄉村一日遊,帶動貧困户參與。

四、幾點體會思考

精準扶貧必須緊扣“重在聯、貴在為、深在制”要領,堅持扶真貧、真扶貧,不斷拓展內涵和層次,實現由“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實質性轉變。但與村民的交流中,依然可以看出一些值得思考的環節:

1、扶貧配套方案缺位。“古色、綠色、江色”的鄉村一日遊旅項目。受交通制約較大,目前鄉村公路狹窄,春節日期間多次、多點、多路段發生堵車。

此外,與旅遊配套產業滯後,目前缺乏與餐飲業(如農家樂)、種植業(果蔬採摘)對接和互動。

2、方案後續跟進缺位。如發展養殖業,政府採取財政補助的方式鼓勵和引導,但缺乏有效組織,補助發放農户,大多都沒有用到養殖業上,改做它用,補助資金效用沒有體現。

此外,如煙草種植,需要的資金、技術等配套,還有產品的後期初加工、銷 售等,如果沒有後續的跟進措施,難以發揮真正的作用。

3、勞動力成關鍵問題。黃石鎮勞動力資源豐富,但大多以勞務輸出為主,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老人與兒童留守,成為扶貧產業實施關鍵。老人思想保守,新技術等接受慢,勞動能力日益喪失,產業實施難以真正落實到位。

五、建議

1、統籌城鄉治理。

一是要依託城鎮,扶貧項目應對接城鎮需求、城鎮市場,依託城市助力鄉村脱貧;

二是要加強城鎮治理,緩衝對農村的壓力和衝擊,尤其是拖欠工資,工傷醫療保障等領域。從現狀來看,鄉村資源單項流動明顯,社會的財富、知識、人才很少流向農村,更多的是從農村獲取資源,如土地。但社會不良的觸角,諸如政府拖欠工程款項,信仰危機導致的價值觀混亂,總是最後落腳於農村貧困家庭,在社會缺乏救濟手段的今天,種.種悲劇往往最後是以農村貧困人口返貧,或者加重貧困為收場。

2、精準扶貧和產業引導需要政府更多作為:

一是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教育是防止循環致貧的根本,老人忙於農活,監護能力受到影響,疏於監管,容易形成惡性循環。 二是完善鄉村社會保障體系,如醫療、社保等。與城市一樣,農村老齡化矛盾逐步顯現,體弱多病,或年老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人,不僅對家庭沒有收入的貢獻,反而還增大支出,導致家庭長期陷入貧困之中,難以脱貧。

三是產業引導是根本。產業引導需要政府的主導,尤其是在人才培育、市場開拓、技術支持、產業規模、產業的差位等方面,單純的政府補助、零敲碎打難成氣候。

3、深化調研也是精準扶貧的助力。黨員幹部對家鄉感情深厚,而且不少黨員幹部的親朋好友依然留守鄉村,開展調研,尋求脱貧對策,幫助鄉村脱貧,或者有機會為家鄉做點事情,是他們的責任,是他們的動力,也是他們的榮幸。但適逢新春佳節,時間緊湊,素材多以見聞等碎片化的為多,難免影響實效。

對扶貧點的調研報告篇6

中央新一輪農村扶貧開發重大部署,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關心和改善民生的重大舉措,對於推進昌吉州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兩大歷史任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0xx年昌吉州緊緊抓住中央新一輪農村扶貧開發的機遇,適時出台了《關於幫扶木壘縣及23個自治區級扶貧開發重點村加快發展實施意見》,召開動員大會,吹響了幫扶木壘縣及23個自治區級扶貧開發重點村加快發展集結號。全州共安排122個單位開展幫扶,其中,安排到木壘縣幫扶部門89個(州直單位75個、州直學校11所、醫院3家),幫扶木壘縣60個村、11所學校、3家醫院;安排到奇台縣15個單位幫扶15個村,吉木薩爾縣7個單位幫扶7個村,阜康市5個單位幫扶5個村,昌吉市、呼圖壁縣、瑪納斯縣各2個單位2個村;安排昌吉市幫扶木壘縣大石頭鄉、博斯坦鄉,阜康市幫扶白楊河鄉、烏孜別克族鄉,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幫扶雀仁鄉,瑪納斯縣、呼圖壁縣以技術、智力幫扶為主幫扶,其中瑪納斯縣側重幫扶雀仁鄉;安排37家企業幫扶木壘縣12個自治區級扶貧開發重點村。20xx年州級財政安排4000萬元幫扶資金,其中木壘縣3000萬元、其他縣市11個自治區級扶貧開發重點村1000萬元;各幫扶單位幫助引進項目183個,到位資金6631萬元。昌吉州實現減貧人口931户3230人,超額完成自治區下達任務。木壘縣農牧民人均收入達到7948元,增長1228元;23個重點村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230元,增長1557元,均取得歷史性突破。在新一輪扶貧開發實踐中,我們切實認識到:實現“三化”,工業要領先,農業是基礎,文化科技是支撐。新一輪扶貧開發是實現“三農”工作跨越發展,後發趕超的重要一環,是抓住了昌吉州最薄弱、最滯後、最關鍵的環節。昌吉州扶貧開發的重點、難點在木壘縣和23個自治區級扶貧開發重點村。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連片開發,基礎在村、重點在村、成敗也在村。這些村由於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成為目前的扶貧開發重點村。有的地處偏遠,自然環境惡劣;有的基礎設施欠賬多,自我發展能力不強;有的羣眾工作薄弱,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創業發展意識淡泊;有的還存在這樣那樣的矛盾與糾紛,有不穩定的因素。它們的共同點是:村“兩委”班子弱,先進文化引領作用發揮的不好,文化科技的支撐作用不夠,部分羣眾艱苦創業能力低,村民收入不高,村集體經濟是空殼,村貌依舊“髒亂差”,各方面與先進村的差距越拉越大。這些村雖然只是少數,人口比例也不大,但是若不採取有力措施,改善貧困落後面貌,勢必影響全州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和質量,也將影響到社會的穩定。所以,各級黨政組織要充分發揮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大力實施民生和富民工程,徹底改變扶貧開發重點村的落後面貌。民生優先,應當把改善後進村的民生擺在最優先的位置;羣眾第一,要把做好後進村的羣眾工作放在首要;先進文化引領,要把先進文化融入到生產生活各個方面;基層重要,改善後進村面貌,夯實執政基礎更為緊迫,更為重要。貧困村的扶貧開發,脱貧致富工作涉及面廣、情況複雜,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要充分認識其任務的艱鉅性,時間的緊迫性。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扶貧開發要從每一個村抓起,從基礎工作做起。一是以現代文化為引領,廣泛開展宣傳發動

1、以現代文化武裝廣大農牧民頭腦。扶貧先扶志,要激活內因,各地州、縣市黨政組織要認真安排開展對鄉鎮、村組基層幹部和貧困地區廣大村民羣眾的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後發趕超、跨越發展的扶貧開發教育。要以“熱愛偉大祖國,建設美好家園”主題教育為載體,組織各級部門廣大幹部、基層幹部村民羣眾,通過各種組織形式,採取多種有效方法,運用各種媒體,開展以黨的十八大精神,中央新疆工作會議精神、自治區黨委第八次黨代會、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新疆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廣泛、深入、紮實的宣傳教育,大發動、大討論工作。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要使有扶貧開發任務的各級幹部和廣大村民羣眾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以全新的思維方式清醒的認識到:我們面臨的落後狀態和別人跨越發展的催人奮進的形勢。再不奮起直追,我們將被落的更遠;我們只有努力才能改變,只要努力就會改變。要清醒的認識到黨和政府的關懷,給我們扶貧開發的優惠政策,確定的奮鬥目標,要搶抓機遇,借力發力,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要增強感恩意識,後發趕超意識,艱苦創業意識;增強敢於擔當的責任感,時不待我的緊迫感,以滿腔的熱忱、前所未有的幹勁投入到貧困村扶貧開發的攻堅戰中去。2、採取科學的教育方法。以入户面對面教育為主要方法,做好農牧民羣眾的'組織發動工作,發揮好主體作用。扶貧開發、脱貧致富涉及農牧民羣眾的切身利益,發揮好農牧民的主體作用是後發趕超的根本所在。縣市、鄉鎮黨政組織要全面佈置,周密安排;精心組織好廣大農牧民羣眾的扶貧開發思想發動工作。要抽調縣鄉機關幹部組成的包村扶貧工作組,駐村與村幹部一起,除開大會動員培訓之外,採取一個幹部包幾户的方法入户開展面對面的思想宣傳教育,同步開展跨越發展調查研究。宣教調研面要達到勞動力全覆蓋,不漏一户一人。要堅決克服以往教育一户來一人開會,大水漫灌、蜻蜓點水的形式主義做法。要放下架子與村民促膝相談、深入調研。要緊密結合全村情況採取農牧民喜聞樂見、樂於接受的方法開展宣教、調研,一定要做到到户到人,入耳入腦入心,頂事管用。關鍵是要引導農牧民羣眾克服等靠要和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窮慣了、也能過得去的因循守舊的不良思想傾向,樹立感恩黨和政府的關懷,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變要我幹為我要幹,迸發自我發展的活力,增強發展意識,產業意識,創業意識,市場意識,抓住機遇,滿懷信心,投入到建設自己美好家園的實踐中去。二是以現代文化為引領,培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型農民

在扶貧開發中要始終把提高村民的素質,發揮其主體作用,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來做,要堅持不懈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對村民羣眾開展先進文化教育,黨的農村惠農政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新疆精神教育;講法制、講秩序,反暴力教育,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教育。要加強後進村的文體基礎設施建設,尤其要建好村文化室,使村上國旗飄起來,喇叭響起來,農網信息傳起來,節目演起來,紅歌唱起來,牆報辦起來,體育活動搞起來,科技培訓班辦起來。要堅持不懈地開展文明户,平安户,道德模範户,民族團結模範户,尊老愛幼先進户,各種生產經營能手的創先爭優評比活動,以文化人塑造新型農民。三是以現代文化為引領,切實抓好勞動力培訓轉移

這是促進木壘縣和23個自治區級扶貧開發重點村農牧民收入快速增長的重中之重。要摸清搞準農村勞動力年齡結構、文化層次等主要信息,融入先進文化元素,為有針對性開展培訓和轉移打好基礎,提高農牧民文化層次和水平。要統籌制定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致富技能培訓規劃,圍繞自治州率先實現“三化”建設的重點領域,着力培養技術型、創業型農民工,切實增強農牧民外出務工和長期就業能力。要依託準東發展,藉助勞動力市場和勞務經紀人隊伍,着力打造“農牧民運輸隊”、“女子打工隊”、“牧民建築隊”、“民族刺繡隊”、“社區家政服務隊”等勞動力轉移隊伍,積極引導鼓勵農牧民向二、三產業轉移,更多的向文化產業轉移,大幅度增加農牧民非農收入。四是以現代文化為引領,抓好優勢主導產業發展

要緊緊抓住區州大力發展肉牛肉羊產業的機遇,強力推進標準化示範場建設,加快構建優質肉牛肉羊良繁體系,積極引進和培育牛羊肉精深加工龍頭企業,迅速做大木壘縣肉牛肉羊產業。要按照“明確主體、改造配套、提質增效”的思路,加快温室老舊棚改造,大力發展設施花卉產業,着力提升設施農業質量效應。要大力發展有機鷹嘴豆、有機小麥、高效制種等特色種植產業,加快建設10萬畝山旱地有機小麥基地。要依託木壘縣獨特的胡楊林、鳴沙山等自然景觀和濃郁的民族風情,着力培育休閒旅遊產業,要以建設“新疆重要旅遊集散中心和旅遊目的地”為目標,緊緊圍繞打造自治州東部旅遊環線,加快旅遊文化產業品味提升。將旅遊和文化結合,更加註重旅遊的文化內涵,形成一個巨大的旅遊文化市場。通過旅遊和文化這兩個大產業的結合,可以保護和開發好更多有文化底藴的地區,把文化進行挖掘、整理和提升,再通過旅遊這個渠道實現文化的傳播和傳承,從而促進旅遊和文化的更快發展。要立足打造“哈薩克刺繡之都”,依託刺繡文化產業園建設,加快發展民族刺繡產業,把產業做大做強,提高產業的輻射帶動能力。五是以現代文化為引領,抓好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

依託先進的文化和經營理念,切實轉變經濟的發展方式,堅持把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推進農業經營機制創新的突破口。積極鼓勵社會各界企業、能人領辦合作社,特別是瑪納斯縣、呼圖壁縣、昌吉市要引導本縣市有條件的企業、合作社及“創業能人”到木壘縣及重點村領辦合作社。探索發展農民股份合作、專業合作和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大力推廣土地聯營、租賃經營、草畜聯營等合作發展模式,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要規範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引導推動合作社由數量型向效益型轉變,大幅提高農牧民入社率和收益率。要鼓勵州內外能人到木壘縣和重點村興辦領辦合作社,各幫扶單位在合作社培育發展上要給予大力支持,切實提高農牧民組織化程度。六是以現代文化為引領,抓好重點項目建設

支持木壘縣和23個自治區級貧困村加快發展,離不開政策、項目、資金的強有力支持。政策上,設立自治州“文化強州”專項資金。主要用於文化事業的改革、傳承和創新,文化產業項目的扶持,文化發展成就的表彰和獎勵。安排專項資金萬元,以後逐年遞增。自20起,對於新開辦的文化企業及文化產業園項目用地,在國家政策允許的範圍內,及時納入各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優先考慮用地指標,優先申報、審批,及時保證項目用地。自年起至12月31日,對在奇台縣、木壘縣新辦的屬於《新疆困難地區重點鼓勵發展產業企業所得税優惠目錄》範圍內的文化企業,自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徵企業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税。文化產業園內的文化企業被中宣部、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等國家部委或區政府相關部門(不含上述部門所屬的事業或行業組織,社會中介機構)評定為國家級示範基地的一次性獎勵100萬元,評定為自治區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的一次性獎勵50萬元;被國家級或省級命名、表彰的文化企業,給予一定獎勵。必須始終堅持“以項目為核心”不動搖,將幫扶任務落實到具體的項目和資金上。要加快打造實施一批農田水利、城鄉交通、城市建設、公共服務等打基礎、利長遠的項目,進一步鞏固跨越式發展的根基。要實施好“安居富民”、“定居興牧”等重點民生工程,大力推進城鄉低保、城鄉解困工程,廣泛開展扶貧濟苦活動。要堅持“兩個可持續”,採取積極措施,鼓勵和支持大企業大集團到木壘縣投資發展,州直有關部門要與木壘縣一起想辦法、做工作,主動加強與企業的溝通對接,爭取一批大項目落户木壘縣。七是以現代文化為引領,抓好扶貧濟困活動

對扶貧點的調研報告篇7

扶貧開發工作是促進農業增產,加快農村改革,實現農民致富的有效途徑,為進一步掌握扶貧開發工作進展情況,瞭解扶貧開發工作中的難點和問題,緊緊瞄準貧困人口,以“減少貧困、縮小差距、增加收入、構建和諧”為目標,以“整村推進、連片扶貧開發”為抓手,以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為中心,以增加貧困羣眾收入為重點,積極拓寬扶貧資金籌集渠道,不斷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創新扶貧開發機制,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增強貧困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探索與_縣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扶貧工作新模式,紮實推進創新創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現就對全縣扶貧開發進行的調研情況形成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_縣地處_邊界,下轄十個鄉鎮,總面積728平方公里,境內以山地丘陵為主,約佔總面積的80%,全縣總人口52萬,其中:農村人口46萬多人,佔總人口的88.5%,有19個貧困村,全縣現有人均收入低於2763元貧困户12264人,通過調查分析,致貧的原因:1、因家庭勞動力缺少致貧的3820人;2、因遭受嚴重自然災害致貧的1160人;3、因孤寡殘、五保需社會保障致貧4225人;4、其他原因致貧3059人。

二、扶貧開發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以改善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穩步推進整村推進項目實施。

20_年度上級扶持我縣19個貧困村整村推進財政扶貧資金310萬元,安排扶貧計劃項目38個,通過項目的實施,新建水泥公路24條32公里;水利設施4條1350米;綠化、亮化工程1處;文化活動廣場9處。近幾年來,在上級扶貧部門的大力扶持下,通過鄉、村廣大黨員和羣眾的努力,全縣19個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明顯改善,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得到了進一步完善,極大的方便了廣大羣眾出行。隨着周圍環境的不斷美化,人們的生活習慣也在悄悄改變。部分村子安上了路燈,鋪上了水泥路,鄰里之間和睦相處,休閒娛樂文明適度,社會環境穩定和諧的新景象,使廣大幹羣對全面小康目標的實現充滿了信心。

(二)、以促進生產發展,全力推進產業扶持。

今年是產業扶持第一年開始,上級下達產業扶持資金380萬元,我縣19個扶貧村以主導產業建設和貧困户增收幫扶工作作為重點,力求通過整村推進,使各村級主導產業有較大發展,大部分貧困户都能具備脱貧的能力。通過反覆調查,深入研究,結合各村實際,幫助全縣19個貧困村制定主導產業基地建設目標任務計劃,使19個貧困村在整村推進中進一步突出重點、明確建設任務,同時,也解決了以往各重點村在整村推進中發展主導產業項目建設的難題。

(三)、以增加貧困農民收入為中心,提高貧困人口的綜合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

為了做好“雨露計劃”培訓轉移工作,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同時,我辦領導班子深入基地調研檢查指導培訓工作,要求有關部門對培訓輸出學員家庭遇到的困難結對幫扶,為輸出人員創造良好的外出的環境 。今年我縣完成“雨露計劃”培訓共210人,下撥資金19.8萬元,其中職業教育培訓80人,撥付資金12萬元,轉移就業培訓130人,撥付資金7.8萬元,全部通過“一卡通”直接發放到貧困對象手中,轉移就業率達100 %,有效的增強了貧困羣眾的就業能力,增加了收入,提高了貧困羣眾的生活水平。

(四)、以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為重點,確保移民搬遷的政策落實。

扶貧移民搬遷工作是一項民生工程,涉及面廣,必須由政府主導,組織各方面力量參與實施。因此,縣委縣政府專題研究了扶貧移民搬遷工作,要求有關鄉鎮及部門要明確任務、加強領導、強化措施,找準工作着力點,同時要求縣級相應資金配套到位,確保全縣扶貧移民搬遷工作強力推進,並以縣政府名義下發了扶貧移民搬遷工作方案,成立了以縣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的領導組。

20_年省下達我縣扶貧移民搬遷任務598人,通過鄉、村、組層層把關摸底,在充分尊重移民對象的意願下,全部進行集中安置,移民集中安置點建設堅持“五統一分”。即: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基礎設施建設、統一資金管理、統一竣工驗收,確定在長平鄉淡塘村“工業園安置點”,安置點主體工程已封頂,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全面起動,全縣108户598人已簽訂協議搬遷入住。

三、主要做法和經驗

(一)加強組織領導,營造全縣上下齊抓共管的濃厚氛圍。一是成立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加強對全縣扶貧工作的組織領導。細化分解扶貧開發任務,將責任落實到鄉鎮和幫扶部門,確定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將扶貧工作納入全縣年度綜合目標考評體系,加強檢查,嚴格獎懲,確保完成各階段扶貧工作目標任務。二是對照整村推進開發目標,通過重點突破,示範建設,圓滿完成了 “整村推進”貧困村建設任務。三是切實加強貧困地區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啟動貧困村幹部培訓工程,不斷增強貧困村班子的整體戰鬥力和扶貧開發能力。四是結合黨的羣眾路線等活動,組織開展一系列訪貧問苦活動,進一步增強全縣各級各部門、機關幹部關心扶貧、支持扶貧、參與扶貧的主動性,並且每年年終歲末,縣委縣政府領導開展了走訪慰問活動,走訪低保、五保户,優撫對象,受災羣眾,幫助他們找資金,找政策,找出路,在全縣範圍內形成講扶貧、議扶貧、幹扶貧的良好氛圍。

(二)堅持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大力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

以貧困村村屯道路,人飲、通電、貧困户住房改造等工程建設為重點,幫助貧困羣眾解決“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生存難”等實際問題,為消除貧困地區自然條件障礙,奠定發展基礎創造出良好條件。

(三)堅持以貧困村產業培育為支撐,着力解決貧困農民增收問題。因地制宜選準發展項目。將產業開發與貧困地區的自然資源優勢緊密結合,選準果品、蔬菜等特色經濟產業作為優勢產業,實行片區開發,綜合佈局。

(四)堅持以提高貧困羣眾基本素質為根本,大力實施智力扶貧。一是積極開展扶貧方針政策宣傳,引導貧困羣眾樹立法紀意識、市場意識和自我發展脱貧的信心,主動參與、主動發展,依靠自身力量脱貧致富。二是實施科技扶貧工程,大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普及農業科普知識,推廣農業新成果、新方法,努力增強貧困羣眾就地創業、自主脱貧能力。三是實施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抓好貧困勞動力的轉移技能培訓,增強貧困羣眾的基本務工技能,拓展就業門路。

(五)落實項目資金監管措施,提高項目資金使用效益。嚴格執行項目資金管理責任制,使用報批制、公示公告制、專户核算制、縣級報賬制、監督審計制等“六項制度”。

四、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我縣扶貧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績,但離摘掉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的帽子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新形勢下,扶貧開發面臨以下問題和困難:

(一)扶貧形勢依然嚴峻。通過扶貧整村推進後,我縣貧困現象呈現出新的特徵。一是剩餘貧困人口大多居住分散,其居住條件很差,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極弱。二是這部分貧困羣體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在國家實施低保政策後,儘管這部分人温飽已得到解決,但現金收入較少,生活質量不高。三是貧困羣體弱勢地位十分突出。由於城鄉二元結構導致農民整體收入遠遠低於城鎮,而貧困羣體的收入更不能與城鎮收入相比,在長期的貧困狀態下,其思維方式更加保守,心理素質極其脆弱,容易滿足現狀,不思進取,“等、靠、要”思想嚴重。因此必須對這部分人實施全方位的扶持,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關心。四是貧困對象綜合素質低,接受新思想,掌握新技術難度大,脱貧致富能力低。五是現階段扶貧政策及力度在不斷加大,而資金的投入嚴重不足。

(二)貧困人口致貧和返貧因素依然存在。由於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始終存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夠健全,羣眾因災、因病等致貧、返貧現象時有發生,建立扶貧開發長效機制的任務十分緊迫。

(三)是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嚴重不足。重點村所要解決的問題多,面很廣,所需的財力很大。幾乎所有的重點村修幾條水泥街道,就需要好幾十萬元,財政扶貧資金本身都不夠用,還要羣眾自籌幾萬元,才能完成項目建設任務,自籌資金佔所有資金的比例一般在20%—50%之間,有的村因居住的很分散,由幾個自然村組成,工程量很大,所需資金就加大很多,自籌資金量和財政資金量投入幾乎是1比1,甚至更多,造成貧困村自籌資金的籌措難度很大,工作極其難做。加之扶貧開發主要任務是解決貧困村羣眾的行路難、吃水難等影響羣眾生產生活的困難,主要面向全村羣眾,對於絕對貧困户沒有扶持資金。

五、對今後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和建議面對困難和問題,今後要加快扶貧開發進程,我們必須理清思路,創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管理機制,努力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益對今後扶貧開發工作提出以下意見和建議:

(一)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要抓住編制“十三五”規劃的有利契機,以道路、供水、環境整治等為主要內容,按照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適度超前的思路高起點做貧困村扶貧開發整體規劃,統籌安排教育、衞生、文化等農村公共設施建設,這就需要各部門通力配合,利用本地優勢資源,想盡千方百計向上爭取資金,通過整合各部門資金來加大力度,重點解決好貧困村行路、飲水、衞生、移民等與羣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基礎性建設,切實改善羣眾的生產和生活條件。

(二)進一步開發壯大特色產業。要充分利用本地優勢,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寓生態建設於資源開發中,大力發展內容豐富的綠色產業。加大力度招商引資,積極樹立“要我做為我要做,給物不如給項目”的理念,變救濟式扶貧為開放式扶貧。以“築巢引鳳”的開放心態,把企業引進來,把扶貧户、扶貧資金與企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激勵措施,讓企業得以突破發展,最終實現“特色產業做大、優勢產業做強、貧困羣眾致富”的目標。

(三)積極創新扶貧開發機制。在具體工作中要創新並做到七個方面的結合:一是扶貧項目的確定要與貧困羣眾的利益相結合;二是選定貧困對象要與低保政策相結合;三是整村推進要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四是政府引導與羣眾積極參與相結合;五是項目整合與資金整合相結合;六是項目建設與職能部門和社會監督相結合。

對扶貧點的調研報告篇8

為紮實推進全縣扶貧攻堅工作,根據6月18日貴州講話精神,按照精準扶貧和深、細、準、實的總體要求,縣政協調研組紮實開展全縣扶貧調研工作,通過聽取彙報、實地察看扶貧開發項目,走訪農牧户瞭解貧困現狀,召集鄉村幹部、羣眾代表、產業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羣眾開展座談,廣泛聽取方方面面的意見和建議,形成了此調研報告,供參考。

一、全縣扶貧開發工作總體情況

近年來,全縣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州關於扶貧開發工作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從解決貧困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從影響貧困地區發展最緊迫、最突出、最薄弱的環節抓起,突出重點,強化措施,狠抓落實,扶貧開發取得明顯成效,貧困地區面貌發生深刻變化。期間,截至20xx年底,共投入專項財政扶貧資金9987萬元,先後在全縣12個鄉鎮68個村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整村推進、產業化扶貧、互助資金、雨露計劃、金融扶貧等扶貧項目,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20xx年底的3394元增加到20xx年底的6325元;貧困村人均純收入由20xx年底的1107元增加到20xx年底的2315元;貧困人口由20xx年的5645户、25400人減少到20xx年底的2995户、12859人。扶貧開發為全縣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發揮了重要的保障和促進作用,為全面實現小康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我縣扶貧開發已經從以解決温飽為主要任務的階段轉入鞏固温飽成果、加快脱貧致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水平、縮小發展差距的新階段。但是全縣經濟總量較小、貧困面廣、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脱貧難度大仍然是這個階段的基本特徵。

二、重點貧困村貧困人口分佈狀況、貧困成因及存在的問題

按照精準扶貧要求,分析貧困成因及存在的問題,區分因災、因病、因學和缺項目、缺資金、缺技術等不同致貧原因,準確掌握貧困村、貧困户的脱貧致富需求。調研組發現重點亟需集中破解五大難題:基礎設施支撐不夠背景下水電路困難,公共服務水平低,自我發展能力弱;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貧困代際傳遞,貧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駐村幫扶起步較晚、幫扶措施和項目落實困難,駐村幫扶參差不齊;因病因災致貧現象突出;精準識別數據錄入質量有待提升,如何精準打貧困七寸是關鍵等難題。目前,我縣重點貧困村主要分佈在交通信息閉塞、自然條件嚴酷、資源匱乏、基礎設施落後的高寒牧區、乾旱淺腦山區和地質災害嚴重地區,20xx年建檔立卡鄉村貧困户共12個鄉鎮29個村,總户數5799户、28675人,分解到村的貧困户為1717户、7615人,貧困人口分別佔貧困村總人口和全縣貧困人口的26.56%和59.22%。重點貧困村貧困人口分佈如下:曲庫乎鄉(古德村、索乃亥村、木合沙村、多哇村)205户、1070人;瓜什則鄉(賽慶村、力吉村、阿旦村)215户、892人;多哇鎮(東維村、直躍村)170户、693人,隆務鎮(加查麼村)22户、121人,保安鎮(全都村、雙處村、賽加村)75户、296人,加吾鄉(俄毛村、加吾崗村、江日村)168户、737人,牙鄉(依裏村)41户、184人,年都乎鄉(郭麼日村、夏卜浪村、曲麻村)164户、794人,雙朋西鄉(協智村、環主村、寧他村)179户、761人,扎毛鄉(立倉村、扎毛村)128户、554人,黃乃亥鄉(羣吾村、日秀麼村)122户、539人,蘭採鄉(蘭採村、土房村)228户、974人。

(一)基礎設施支撐不夠背景下水電路困難,公共服務水平低,自我發展能力弱。水利、交通、教育、衞生、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農牧民吃水難、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通訊難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如,多哇鄉羣眾反映,各自然村牧業點道路仍然沒有修通,現有電網沒有實現全覆蓋,全鄉冬季草場仍有480餘户沒有通上電,塔哇地區1000餘户中只有約30%的牧户通了水,其餘70%的牧户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井水。同時,原有草場網圍欄使用年限較長(1997年拉設),損壞嚴重,急需更新。其它牧業鄉的情況也大致如此;又如黃乃亥鄉人畜飲水工程儘管先後投入了大量資金,但各村羣眾吃水難問題至目前仍然沒有得到解決,仍然沒有改變人背畜馱的歷史,對此羣眾反映強烈,建議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儘快解決和改善羣眾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還有如保安鎮全都村合蘇、沙索瑪、自行三個自然村村內只有一、兩處取水點,仍然存在吃水難問題;加吾、黃乃亥等鄉多數村莊除主幹道外村內道路至今仍未實現硬化等。廣大羣眾期盼國家和省上繼續加大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改善廣大羣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二)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貧困代際傳遞,貧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由於歷史、經濟發展、社會發育程度、教育等各方面的原因,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遠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重點貧困村貧困人口由於交通閉塞、觀念落後、市場意識不強、市場信息獲取方式狹窄等因素的影響,等、靠、要思想嚴重,缺乏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精神,加之受語言障礙和科技素質不高的影響,限制了外出勞務輸出,貧困户增收解困難度較大。在調研時,各鄉鎮普遍反映,近年來就業、農牧、扶貧等部門開展的農牧民技能培訓、實用技術培訓,如泥瓦工技術、挖掘機駕駛、汽車(摩托車)修理、牛肉拉麪製作等深受羣眾歡迎,在農牧民增收致富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由於受資金、語言、培訓時間等的限制,培訓效果仍然不理想,有些鄉鎮的培訓由於領導重視不夠、組織不到位等原因而流於形式。他們希望,在今後工作中高度重視農牧民實用技術培訓工作,整合各相關部門的培訓資金,採取以鄉為單位開展集中培訓、以村為單位開展需求培訓、赴周邊地區開展觀摩培訓等,切實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把農牧民培訓這項民生工程抓實、抓好、抓出成效。

(三)駐村幫扶起步較晚、幫扶措施和項目落實困難,駐村幫扶參差不齊,幫扶效果不理想,對不管項目和資金的部門單位來説,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是省、州、縣各級定點幫扶單位幫扶措施單一,對幫扶工作僅停留在對貧困户的物質幫扶上,在立足村情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項目扶持、技術援助、人員培訓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定點幫扶工作有待進一步研究和加強。二是入鄉駐村選派幹部大多不熟悉基層工作,知識面不廣,不懂藏語,年齡偏大,在開展工作中充當客人,存在守院子、轉圈子現象,在協助村兩委班子理清發展思路、制定村級扶貧規劃等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因病因災致貧現象突出。

一是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環境脆弱。年均氣温低,地形複雜多樣,乾旱、洪澇、冰雹、霜凍等自然災害頻繁,遇有大災,羣眾口糧都成問題,農牧業生產尚未擺脱靠天吃飯、靠天養畜的被動局面。農業產量低而不穩,生產成本大,糧食作物畝均產量100公斤左右,油料作物畝均產量75公斤左右。牧區草場生長期只有150天,而枯草期長達210天。重點貧困村地質災害隱患多,地質災害隱患點共有9處,災害事故頻繁發生,嚴重威脅着農牧民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二是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乾旱淺腦山區和高寒牧區,地理位置偏僻,基礎設施落後,生產生活條件差,抗災減災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弱,因病、因災、因學而返貧的現象突出,脱貧與返貧呈拉鋸式狀態,持續發展、穩定增收的基礎還很弱,鞏固和提高扶貧成果難度較大。據調查,很多重點貧困村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結構中採挖蟲草收入佔比達到50%至70%,但近年來因市場價格因素影響大,採挖成本高,收益極不穩定。同時,種植業收入、勞務輸出收入及其它產業收入佔比仍較小,增收渠道十分狹窄,增收難度仍然很大。

(五)精準識別數據錄入質量有待提升,如何精準打貧困七寸是關鍵。扶貧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底數不夠清、指向不夠準、針對性不夠強。誰是真正的貧困人口、分佈在哪裏、致貧原因何在、怎樣才能脱貧,還缺乏深度調查和科學分析。近年來雖然建立了貧困人口檔案,但缺乏科學的動態管理方法,瞄準貧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幫扶機制不夠完善。扶貧工作中存在 漫灌式扶貧,以往多采取廣覆蓋、大範圍、寬領域的漫灌式扶貧,具體到每家每户,難免漏人漏項,針對性不強、精準度不高;壘大户,由於要增強項目輻射帶動功能,一些扶貧資源投向了實施效果相對明顯的大户身上,而大户與貧困户之間利益聯結機制又不健全,導致部分扶貧項目最終未能落實到貧困户,局部造成壘大户和扶富不扶貧的怪象;路邊花,由於要考慮示範,而扶貧資源又有限,有時就難免出現種好了路邊花,卻忽視了縱深居住的農牧户,點面不平衡。此外,貧困人口脱貧難度大,通過扶貧措施難以擺脱貧困的農牧户,主要是缺乏勞動力的傷、殘、病和五保户中的貧困人口,他們想脱貧因受客觀條件制約,心有餘而力不足。

(六)重點貧困村農牧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依然落後。現有貧困村仍然沿襲着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方式,農產品商品率低,畜牧業良種比例低,農畜產品開發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農牧業產業化的形成尚需較長時間。儘管近年來,各類農牧區專業合作組織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由於缺乏資金、技術支撐和必要的管理人才,中後期發展將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在調研中,多數重點貧困村的羣眾提出,對各類專業合作社今後的發展參股羣眾心中沒有底,希望縣政府和相關部門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並經常性給予技術和管理方面的指導,使已建的專業合作社能得以健康、持續發展,真正使合作社在羣眾增收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由於生活習慣很多村存在早婚、未婚生子和走婚現象而造成貧困的問題。

(七)圍繞提供健康、教育和致富信息、技術服務的鄉村服務體系建設嚴重滯後。如在各牧業鄉調研時村幹部和羣眾代表普遍反映,鄉鎮衞生院專業人員不足、醫療設備缺乏、住院牀位嚴重缺少(如多哇鄉衞生院只有四張牀位),遠遠滿足不了當地患病羣眾的就醫和住院需求,有些鄉鎮由於路途遙遠,遇到鄉鎮衞生院無法診治的急診患者,往往因得不到及時救治造成嚴重後果,也增加了羣眾負擔;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越是邊遠、貧困鄉村,越是留不住人才,師資力量、教學質量、基礎設施相對較差,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該村的長遠發展,造成了事實上的不平等。如在保安鎮全都村、多哇鎮東維村調研時羣眾代表反映,配備的雙語教師主要偏重於用藏語教學,學生們對漢語言的掌握和運用還遠遠不夠,希望各學校配備專門的漢語老師,直接用漢語授課,切實提高孩子們的漢語言表達、運用能力,為孩子們今後走出大山做好長遠準備;儘管目前各鄉鎮成立了便民服務大廳和一站一中心,也配備了必要的工作人員,但由於受專業素養、服務技能等的限制,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八)村兩委班子作用發揮不夠。一是有部分村級黨組織軟弱渙散,有些村幹部思想觀念保守,市場信息不靈,缺乏帶領羣眾致富的本領;有些村幹部等、靠、要思想嚴重,習慣於張口要項目、要資金,沒有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謀劃項目、爭取項目,有些村甚至幾十年都沒有實施過一個像樣的項目。二是部分村幹部在落實農村低保、危房改造、獎勵性住房、貧困户慰問救助等方面辦事不公、優親厚友現象普遍存在,很多優惠政策沒有真正落實到貧困户家中。三是村內很多特困户經濟能力非常有限,往往因為拿不出自籌資金,致使無法享受項目資金,如危房改造、獎勵性住房等,羣眾希望對這部分特貧户要採取政策支持、信貸支持、幫扶支持等方式,幫助實現建新房的願望,切實改變居住條件。

(九)城中村的發展缺乏後續產業支撐。在隆務鎮調研時鄉、村幹部都反映,位於縣城周邊的隆務莊、加查麼、霍爾加、鐵吾、四合吉等村因城鎮化建設的需要,賴以生存的土地基本徵用完,羣眾增收缺乏後續產業支撐。同時,大部分村民已實現了農轉非的轉變,因而享受不了農村的各項優惠政策,如三江源助學補貼等,而四合吉社區享受不了任何農村扶貧項目。對此羣眾反映強烈,應引起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在今後的工作中,進一步調整扶貧工作思路,對城中村給予更多關注。

如果這些問題不加以認真研究和解決,務必會影響扶貧的效果,就難以徹底消除貧困人口。因此,提高扶貧的精準度是當前乃至今後做好扶貧工作的主抓手。

三、今後開展精準扶貧攻堅的幾點建議

(一)扶貧對象精準,決戰目標到村到户,全力推進精準扶貧攻堅。

一是扶貧過程中,扶貧資金撒胡椒麪等問題依然存在,全縣扶貧工作進入啃硬骨頭階段,建議在精準扶貧、精準脱貧上下更大功夫,變過去的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扶貧攻堅要靶向精準,全面做到六個精準,重點從治理貧困村窮、亂、弱入手,提出大打一場藏區維穩前沿縣精準扶貧攻堅戰,集中力量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脱貧的攻堅集結號,創建扶貧攻堅創新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牧業建設區、減災避災產業示範區、農業觀光生態示範區五區,制定針對性強的扶貧細化配套措施,確保貧困村和貧困人羣的精準認定,實現扶真貧扶準貧,讓貧困村和貧困羣眾共享新一輪社會發展的制度紅利、改革紅利,使扶貧開發工作精準、深入推進。

二是要精準做到識別的貧困村、貧困户找得準不準,致貧原因分析得透不透,脱貧致富的規劃和措施制定得實不實,項目資金和幹部駐村是否落實到位等,切實把情況搞準、措施搞明、責任搞清,才能指導基層更加有力有效地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脱貧,要下深水摸清情況、找準問題,找到問題才能精準打貧困七寸。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通過對貧困村、貧困户的準確識別並建檔立卡,全面掌握貧困人口的數量、分佈、貧困程度、致貧原因、脱貧門路、幫扶措施和幫扶責任等,使所有扶貧措施與貧困識別結果相銜接,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對扶貧對象精準化識別、對扶貧資源精確化配置、對扶貧目標精細化管理、對脱貧責任精準化考核,確保如期穩定脱貧。建議細化貧困村和貧困户識別標準,統籌與社會救助政策相統籌,建立民政、社保與扶貧部門數據對接共享平台。

三是將精準扶貧攻堅作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抓手,提升到事關全縣發展大局的高度來謀劃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根據貧困原因,實施分類指導,以整村推進為着力點,有針對性地實施扶貧攻堅,有效整合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各類涉農項目和資金,捆綁打包,統籌使用,綜合施策,合力攻堅。四是按照缺什麼、扶什麼的原則,堅持政府主導、羣眾主體、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綜合扶貧、整體推進,實行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相結合,全方位加大扶貧開發力度,不斷增強貧困人口素質與技能,不斷改善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提高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二)項目安排精準,脱貧項目到村到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針對我縣農牧業基礎設施薄弱的實際,建議縣委、縣政府加大協調爭取力度,進一步加大對貧困村四通、(通水、通電、通路、通訊)四有(有學校、有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村級衞生室、村文化室)以及草原四配套建設等方面專項資金投資扶持力度。同時進一步完善政府信用擔保平台建設,整合小額擔保貸款、扶貧貼息、抵押貸款等金融扶持政策,解決貧困户發展資金瓶頸難題,積極協調農村信用聯社加大扶貧信貸資金的扶持力度,通過理順體制關係、簡化審批手續、提高貸款額度、延長貸款年限等措施,切實提高扶貧貸款的覆蓋面和效益,為各類農牧業專業合作社建設提供資金支持。一是交通建設:貧困村村級道路硬化或油化1條以上;70%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聚居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人行便道,有效解決羣眾出行難問題。二是人畜飲水:自然村或相對集中居住點農牧户飲用自來水率達到100%,基本解決人畜安全飲水問題。三是住房改善:農村危房改造達到100%,有條件的貧困村有集中安置點1個以上,安置農牧户20户以上,其中貧困户30%以上;有兜底户的貧困村兜底搬遷安置達到100%。四是農網改造:提高農網升級改造技術標準,切實推進一户一表升級改造,保障農牧區用電需求。

(三)資金使用精準,扶貧資金到村到户,規劃保障攻堅。對扶貧攻堅項目資金全程跟蹤管理,確保資金安全有效使用。建議把全縣所有部門用於行業扶貧的資金整合起來,統一調配使用,發揮資金的倍增效益、聚合效益。建立規劃實施保障機制,在組織調研、科學論證、認真總結正反經驗的基礎上,科學編制十三五扶貧規劃,明確主攻方向,科學謀劃扶貧開發的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並把十三五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分解到每一個年度計劃中,保持規劃實施的連貫性,確保總體規劃通過年度計劃的分解落實得以順利實施。明確部門責任,將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標。

xx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是作出精準扶貧重要指示的發源地。5月22日至23日,我採取到田間地頭察看現場、進村入户與羣眾交談、開座談會聽取意見等方式,到花垣縣作了兩天的調查。聯想20xx年前到花垣縣作扶貧調研的情景,感到精準扶貧號準了脈,看準了病,開對了方,是貧困地區脱貧致富的一劑良藥。

一、20xx年扶貧,老百姓最大收穫是自信

花垣距離省城450公里,是湖南最偏遠的縣之一。20xx年前,從長沙到花垣要走一天半時間。僅翻越矮寨盤山公路就要花1個多小時。湘西民謠:矮寨坡,山連山,一十三道彎,彎彎都是鬼門關。這次到花垣全程高速公路,只花了半天時間。投資13.5億元修建的矮寨特大懸索橋,全長1073米,工程為雙層公路、觀光通道兩用橋樑,創造了4項世界第一,真可謂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花垣縣的同志介紹,全縣所有鄉鎮和99.7%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基本實現了水、電、路、廣播電視、通訊到村到户。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大大增強了老百姓脱貧致富的能力。

人窮顏色低。過去山區閉塞,老百姓見世面少,羞於見生人;因為窮,老百姓抬不起頭,缺乏自信。現在情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縣城建了不少高樓,農村蓋了不少新房。從基層幹部到普通羣眾,講到農村的變化都滔滔不絕、如數家珍。在十八洞村,年逾七十的娭毑龍德成,挽着我們的手就往家裏帶,談起習到她家裏考察的情形,一臉的幸福。村支部書記龔海華介紹,村集體和村民入股600萬元,與花垣苗漢子果業公司在二道鄉流轉土地1000畝,共同開發精品獼猴桃,進入豐果期後,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村級集體年收入近100萬元。在麻慄場鎮立新村,村支部書記吳進文講,全村種養大户30户,養乳鴿、土雞、土鴨都在萬羽以上,還種了杜仲、煙葉、百合等多種經濟作物,村人均年收入7193元。在部分基層幹部和村民參加的座談會上,大家發言之踴躍,思路之清晰,精神狀態之好,與20xx年前不可同日而語。縣委書記羅明告訴我,同20xx年前相比,國內生產總值翻了五番,財政總收入翻了五點四番,居民存款餘額翻了七點三番,縣城擴大了2.2倍,老百姓人均純收入增長了7.6倍,60%的農民蓋了樓房,20萬貧困人口實現了穩定脱貧。

公路修到家門口,自來水流到屋裏頭,房前屋後綠山頭,精準扶貧有奔頭。花垣的老百姓找回了自信。

二、關鍵是政策要滴灌到根部

花垣扶貧成績巨大,但深入分析貧困人口的現實狀況,感到扶貧仍是一個大問題。花垣縣還有162個貧困村,佔行政村總數的56.3%;貧困人口仍有6.1萬人,佔全縣農業人口的23.1%。從地域分佈上看,主要集中在生存環境惡劣的山旮旯裏,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貧困村佔2/3。這些地方山高坡陡,交通落後,土地貧瘠,資源貧乏,生產生活條件惡劣。尤其是礦區生態環境脆弱,採空區達136處,有7個鄉鎮2478户農民需要整體實現生態移民。

在調查中,基層幹部講:扶貧政策是好,就是不能大水squo;漫灌squo;,如果squo;滴灌squo;到根部,脱貧更快,效果更好。可見習關於精準扶貧的指示深得人心、深入人心。

幹部羣眾有這樣深刻的認識,還源於花垣縣採取了八個到村到户的辦法,即:精準識別到村到户,幹部結對幫扶到村到户,產業發展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訓安排到村到户,農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生態移民到村到户,基礎設施到村到户,考核驗收到村到户。為此,從去年開始全縣下決心每年從縣財政擠出1.5億元,加上上級財政每年扶貧資金5000萬元,連續6年支持八個到村到户。從調查瞭解的情況看,精準識別方面,全縣推廣十八洞村三榜三審九個不評(三榜即羣眾申報公示徵求意見第一榜,無異議後公示名單第二榜,最終確定公佈名單第三榜;三審即必須經過村支兩委、鄉政府、縣扶貧開發辦三道審核程序;九個不評即明確有樓房或商品房的家庭不評等九個不評標準)的經驗對貧困對象進行精準識別。幹部結對幫扶方面,162個貧困村都派駐了工作隊,6.2萬名黨員幹部與結對幫扶對象建立了密切聯繫,制定了脱貧方案,落實了幫扶措施。產業發展扶持方面,立足花垣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旅遊業。全縣扶持龍頭企業100餘家,帶動農户1萬多户,形成了14萬畝優質稻基地、11萬畝水果基地、12萬畝油茶基地、10萬畝蔬菜基地、9萬頭黃牛養殖基地。去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又在5個鄉鎮連片68平方公里建設總投資50.7億元的國家農業科技示範園,規劃一園一帶七大基地。目前已完成投資8億多元,引進23家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進行產業開發,流轉土地5萬多畝,3萬多羣眾在家門口就業或獲取租金收入。

八個到村到户讓政策真正滴灌到了根部,照這樣抓下去,花垣縣脱貧致富奔小康大有希望。

三、好班子、好作風比什麼都強

班子強,領頭羊;作風好,帶着跑。貧困地區自然條件差,工作基礎薄,矛盾困難多,更要重視建設扎硬寨、打硬仗的幹部隊伍。

近些年來,省委、省政府加強鄉鎮五小設施建設,即小食堂、小澡堂、小廁所、小圖書室、小文體活動場所,為鄉鎮幹部辦了件實事、好事,對穩定基層幹部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對極少數還沒有五小設施的偏遠鄉鎮,要給予財力支持,使之儘快完善;另一方面,對一些五小設施標準不高的困難鄉鎮,要加快改造提升,為鄉鎮幹部安心基層工作創造條件。

2.選準帶頭人。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班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這次看的菖蒲塘村很能説明問題。這是一個水果專業村,去年全村水果收入1000多萬元,其中10萬元以上的大户20户,5萬元以上的187户,全村人均純收入突破1萬元,95%的農户修了樓房,98%的農户實現了電器化,組組通公路,户户自來水。談到村裏的變化,老百姓眾口一詞,全靠村支部書記王安全這個村民的主心骨、致富的帶頭人。花垣縣委組織部介紹,全縣288個村,像王安全這種能人當村官、村官做能人的,大約佔37%;28%的村支部書記工作能力強,但缺乏致富本領;還有26%的村支書既缺能力又缺本領。花垣縣通過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選拔大學生村官等方式,加強村支兩委建設,下一步準備把致富能人作為村級帶頭人培養,這是一個好辦法。扶貧先建班子。只有建設一支不走的工作隊,才會出現村民富、村莊美、村風好的新局面。

3.建好工作隊。村村有工作隊,户户有幹部幫的幫扶格局在花垣縣已經形成。在十八洞村,扶貧隊長龍秀林説:和農民打交道,你得實打實,要帶着感情、帶着技術、帶着效益幫助他們。工作隊就要這樣,真扶貧、扶真貧。但有些駐村工作隊還不是這樣。有的下車伊始,一廂情願,這裏開荒種樹,那裏劈山修路,還有的強迫老百姓把吊腳樓改為磚瓦房,結果水系改變了,生態破壞了,習俗丟掉了,老百姓被幸福了。扶貧工作一定要順應老百姓的幸福意願,決不可盲目蠻幹。因此,工作隊不能濫竽充數,要挑選那些熟悉農村工作、經驗豐富的幹部。

4.健全責任制。花垣縣建立了縣級領導包鄉鎮、縣直單位包貧困村、黨員幹部包貧困户的責任體系,明確要求駐村工作隊每月駐村不少於20天,幫扶單位分管領導一個月入村指導一次,主要領導兩個月入村調研一次,黨員幹部一季度入村幫扶一次。這些做法都好,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建立嚴格的考核驗收機制,重點要考核驗收到村到户,將考核驗收結果作為幫扶單位績效評價、黨員幹部評先評優和晉職晉升的依據。同時,對幫扶不力的要採取約談、誡勉談話等方式加強督促,明確不脱貧不脱鈎的要求;對工作不力的工作隊員要及時予以調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l5ygv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