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國小數學教學調研報告多篇

國小數學教學調研報告多篇

國小數學教學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2022年新課標教材國小數學教學情況調研報告

一、調研問題的提出

以《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xx年版)為依據的新編國小數學教材,於xx年秋季在我區起始年級使用。為了解新課標教材一、二年級國小數學課程標準落實與實施、課堂的教與學、教師的問題策略與困惑、教學評價、校本教研等情況,總結交流課堂教學經驗,探討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根據黃教科研函【xx】82號通知要求,我們於xx年10月中旬開展了一次新課標教材國小數學情況調研活動。

二、活動的基本概況

這次調研組由區國小數學學科教研員和市、區國小數學中心組成員組成,歷時四天,對1所城區國小,2所中心學校和2個教學點,即巖寺國小、巖寺鎮中心學校、富溪鄉中心學校及該中心學校的兩個村小教學點長塢國小、呈陽國小進行了深入調研。通過隨堂聽課、查閲教師教學筆記和學生作業、一對一交流、座談等形式,對學校新課標教材的使用情況作了全面的瞭解,並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現場指導。

三、教與學的現狀

(一)值得肯定的方面

1.教師進入了新課程角色,在課堂教學中,教態自然,語言親切,師生關係融洽,課堂氣氛民主、活躍、和諧。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而教師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2.鑽研教材,認真備課。大部分教師能夠在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礎上,用好教材、執行教材,甚至有的教師還能跟據學情在用活教材上進行深入思考,在不違背教材編寫意圖的前提下適當做了一些調整、取捨和二度開發。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興趣;重視數學活動的設計,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重視聯繫生活實際,讓書本知識迴歸生活。

3.符合學段年齡特點,遵循兒童認知規律。在關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教學掛圖、自制教具等),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組織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有效的探究活動,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4.新課標提出的“四基”目標在課堂教學上有所體現。在抓好以往強調的“雙基”的同時,對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教學中重視了符號、分類、推理、一一對應、數形結合等數學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的滲透,重視了學生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

5.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多數班級課堂秩序井然,尤其是幾個一年級班級,雖然步入國小學習只有一個多月時間,但絕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令人欣喜,在老師的呵護指導下,學生在課堂上專心聽講、舉手發言、積極參與、認真操作、同伴交流等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正在逐漸養成。

6.課堂教學評價意識增強,評價能力有所提升。課堂上,教師極少採用負面評價,更多的是鼓勵和讚賞,且由濫、露、簡的課堂評價向入情、入理、入心轉變,引導學生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7.作業批閲觀念轉變。學生作業書寫認真、工整,本面整潔,教師批閲及時細緻認真,多數採用定量評價和描述性評價相結合,有的老師增加一些激勵性評語,也有的老師採用“五角星、小紅花、笑臉”等兒童喜歡的激勵方式,感覺非常温馨。

(二)存在不足

1.少數教師理解教材不夠透徹。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教材為什麼這樣編排?都不是很清楚。

2.少數教師在課堂容量的把握上出現偏差。有的把一堂課的教學內容安排過多,甚至把兩節課的內容用一節來完成;有的一堂課中練習佔用的時間太多,甚至到了打下課鈴還在佈置課外作業。

3.少數教師重、難點抓不住。表現在:課堂提出的問題總是落不在點位上;教學節奏偏快,在關鍵點上該慢時卻慢不下來;課堂上出現好的生成卻不能有效利用。

4.個別大班額班級的教師缺乏教學機智和應變能力,組織教學欠嚴謹,課堂紀律鬆懈,難以關注學生個性差異,難以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

5.農村教學點,由於教學具配備出了問題,課堂上數學活動的開展受到限制,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很少。

6.一些教師課堂練習基本照搬課本練習題,根據教學需要自行設計有針對性練習的不多;在課堂上對學生不良作業習慣未能及時糾。如:錯誤的握筆方法,不正確的書寫姿勢。

四、實施中的問題與建議

1.有些學校領導總習慣以“就高不就低”的思路來配備任課教師,以致形成低年級數學教師整體實力相對薄弱的局面。建議:提高對低年級教學地位認識,調整思路,適當傾斜,甚至可以考慮讓年富力強的數學骨幹教師挑起低年級數學教學的重擔。

2.有的教學點的教師手裏僅有一本教科書,缺新版課標、缺教學用書和教學掛圖、還缺必需的教具和學具,嚴重影響正常的數學課堂教學。建議各鄉鎮中心學校領導引起重視,增強服務意識,如果瞭解到有類似情況,應作出快速反應,及時解決。

3.這次調研的幾所學校一、二年級數學教師上崗培訓率是80%左右,未達到上級提出的“不培訓,不上崗”的要求。培訓安排在暑期,開學人事發生變動是主要緣故,但後續補救工作要跟上。建議學校對沒有參加培訓的教師提出具體要求,可以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進行補課。

4.新課標教材一、二年級國小數學校本教研是一個軟肋,目前各校都只停留在學習、聽課、評課這些最基本的教研活動層面上,對教師適應新教材,提高課堂教學水平,促進專業成長幫助不大。建議學校校本研究重心下移,拓寬思路,豐富教研活動形式。在確定教研主題的基礎上,開展專題講座、經驗交流、集體備課、同課異構等研討活動。

五、教學中的困惑與思考

困惑一:面對零起點的一年級新生,如何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思考:從小能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直接關係到學生後續的學習和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賦予每一位國小教師的職責,一年級是學生學習的起步階段,學習習慣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教師一定要納入日常教學之中,要有計劃和目標、還要有方法和策略,新生入學第一週應該做些什麼?平時上課怎樣實施?如何與其他任課教師統一思想形成合力?如何用自己高善的素養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如果你想得細,做得實、持之以恆,一定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困惑二: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學習“位置”的知識有一定困難,在課堂教學中感覺非常吃力。是否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水平?

思考:“位置”主要是認識“上下、前後、左右”,為後續學習序數等內容做準備。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已經降低教學難度,刪去了“左右的相對性”的內容,老師要領會新編教材把“位置”內容調整到前面來學習的意圖,從整體上去認識、理解教材的用意,對於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教師不可操之過急,指望一節課解決,要心中有數,從長計議,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經常注重滲透和運用,隨着時間的推移,學生認知水平和表達能力的提高,對這方面的知識掌握會水到渠成的。

困惑三:現在發行的教學掛圖版面偏小,視覺效果不佳,在課堂教學中影響學生觀察和思考。

思考:教學掛圖作為教材的輔助材料,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學掛圖涵蓋了各章節所有插圖內容,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受到廣大教師的青睞。對於這個問題,一方面教研部門應該積極向有關部門反映,使版面設計更適用於教學,另一方面老師在使用時要多動腦筋,儘可能使效果達到最佳,還可以動手製作一些實用性強的教具配合使用。

困惑四:學生學習“小括號”的效果不好,計算錯誤率高,教師教學頗感費力。

思考:“認識小括號”內容,原教材在二年級下冊,新教材中將其移至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安排在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之後。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知道了一般算式的計算順序,學習這一內容學生有一定的基礎。小括號的出現還可以增加試題的變化,提高學生練習的興趣。一年級學生理解小括號的意義,離不開情境的支撐。教學中,教師首先應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結合情境明確解題思路;其次,造成認知上的衝突,讓學生感受引入新的符號的必要性。這時,教師可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符號,經歷“創造”小括號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符號意識,並通過交流、比較,理解小括號的意義;最後,加強對比練習。這是幫助學生澄清認識,提高計算能力的有效途徑。指導學生觀察、比較,明確分別應先算什麼,突出小括號的作用,鞏固運算順序。

困惑五:有教師反映,在“解決問題”教學中讓學生經歷“你解答正確嗎?”的過程後,感覺反而打亂了學生基本思路,效果很不理想,是否可以淡化這一環節?

思考:對於“解決問題”,義教教材太強調技巧,而課標實驗教材太強調情境創設,都沒有把落腳點放在問題解決的一般過程上。新版教材的編排思路:從最簡單的問題入手,通過循序漸進地解決一些不同類型的問題,幫助學生了解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學習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這是新編教材的一大特點,可能有些教師還不適應。“你解答正確嗎?”實際上是反思、檢驗的過程。問題解決後,對解答過程進行檢查,對結果進行檢驗,不僅能保證解答過程及結果的正確性,而且對培養思維嚴謹性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有很大幫助。如何進行檢驗,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環節不但不能淡化,還應在教學中引起重視和加強,引導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

困惑六:教師普遍反映,去年一年級數學期中、期末檢測試卷的命題有些偏難、偏怪,感覺試題要求高於教材,影響教師對教材的整體把握。

思考:考試是評價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學的指揮棒。在當前時期的命題,應該體現《課程標準》(xx版)的理念,考查學生應該達到的“四基”能力;瞭解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水平,以及數學素養的形成情況;面向全體學生,有利於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承擔命題的教師和教研員要努力把好關。

【第2篇】2022國小數學教學工作調研報告

本學期來,我校數學學科的教學重點圍繞三個方面內容開展的活動,一是進一步深化課改理念,強化課程目標的落實;二是加強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研究,促進教學方法改革和教學技藝的提升;三是追尋減負增效提質的途徑,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現對數學學科教學的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主要成績:

1.注重對教材的研究。在備課過程中,教師對教材都能進行認真的研讀,有不少老師不僅對所任教年級的教材進行認真的鑽研,而且能對其他年級教材進行學習、熟悉,從整體上把握數學知識教學的內在聯繫。從平時聽課、教研課中可以看出教師對教學的目標都把握得比較準,對教材中的例題、習題的要求比較明確,對教材的處理也是比較得當的。

2.課堂教學注重學法指導。從已上的教研課中可以看到有不少課都體現了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學活動不再是為教而教,而是更多的關注為學而導的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得到了較好的激發。課堂教學中學生動手實踐的活動增多了,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相互交流的活動也增多了,課堂上教與學的氛圍也變得濃厚了。學生不再僅僅是為了學會而學,而是在為會學做努力。“授之有漁”的教學思想在課堂中得到了體現。

3.個人備課和集體備課的實效性明顯。本學期我們對集體備課進行了改進,按以下程序:備課、説課、上課、聽課、評課以及專題研討、講座進行。集體備課一方面引領教師深入地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另一方面通過課堂教學的觀摩評析發現本校教師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存在的問題,並通過研討獲得改進的方法。教師們都感到集體備課中得到的實惠多了,不僅僅提升了對教材的理解分析的能力,對課堂教學設計的改進能力,同時在數學教學思想方面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更新,對教學的評價水平也有所提升,且從集體備課活動中獲得不少的教學技藝。教師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有了明顯的提升,很珍惜每次活動。

4.教研活動有序有效地進行。本學期教研方面重點圍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問題” 進行研究,並根據我校數學教學的實際制定了數學學科的教研活動計劃,每一次活動都有明確的專題,圍繞專題開展相關的理論學習,並結合自身教學進行案例分析和經驗總結。讓每位老師都能從活動中受益,促進自身教學的提升。

二、存在問題:

1.處理教材缺乏靈活性。

教材是“課標”理念的載體,是課堂教學的依託,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但決不是唯一資源。教師可以而且應該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環境,靈活處理教材。有些內容是可以而且是應該重新組織教學資源的。所以課前教師要鑽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真正意圖,課堂上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合作學習有形無實。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學方式要多樣化。“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裏所説的是重要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目前有一種怪現象:只要有人聽課或是公開課,教者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要用上合作學習的方法,不管教學內容是否合適,也不管學生的實際情況如何。而且合作學習大都是淺層次、低水平的操作。有些問題本可以馬上由學生回答的,也要進行較長時間的討論。似乎沒有討論就缺少一個程序。

3.課堂教學評價過於關注認知領域,評價語言貧乏枯燥。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這一理念老師們似乎都知道,但是,一到課堂上情況就不一樣了,教學評價時,老師們往往只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掌握得怎麼樣了,會做幾道題目。而學生們的思維過程,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其它方面的能力;還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老師們則往往不太在意。此外, 評價方法單一,評價語言貧乏。

4.只管結果,不問過程。

這是一種普遍現象,大多教師在教學中過多地滿足於學生能得出某一個結論或會做幾道題目這個層面上,而對於學生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的思維方法則漠不關心,有些學生雖然結果是錯的,可他的思維過程則與眾不同,很有創意,對此教師則視而不見。似乎也不在意。

5.課堂提問缺乏深度。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課堂提問有開放性,所提之問題要具有思考性,有思考的價值,不是隨口可答的,要經過一定的思考才能作答的;那些不用思考、隨口可答的問題儘量少提,最好不提。這樣,對老師的要求就高了,備課時不作認真思考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有些是需要在課堂上隨機應變。教師需一定的臨場應變能力。事實上,在被調查的對象中沒有幾人做到這點。

三、措施和建議。

1.立足課堂,提高四十分鐘課堂教學的效率。

首先提高教師對教材正確把握的能力,提高教師對教材的研讀能力(包括例題,練習),提高教師對教學內容生長點、重點、難點、延伸點的把握能力,充分利用好配套的國小數學教師用書。現在有些學校為了減輕教師的負擔實行電子備課,建議在備課檢查中加強對兩次備課的檢查。

2.加強對學生了解,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由於學生獲取知識渠道的增多,學生的“現實的”知識基礎往往與“邏輯的”知識基礎存在較大的差別。如果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對學生不作了解,而總是按學生“邏輯的”知識基礎去進行教學設計,就會出現“不該講的講、該講的不講”、課堂教學效益低下的現象。只有我們真正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才能體現“教學要建立在學生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的要求。

3.知識習得與思維發展並舉。數學學習的本身就是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以及對這個過程的分析,數學不同於其它學科,會做會算不等於思維發展,教師在重視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更應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

4.重視練習,提高練習的有效性,。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練習不是單純地做題目、做試卷,教師重視例題講解的同時要重視練習的設計,要注意在緊扣教學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做到以教材為主、以基本練習為主,練習要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有系統,難易適度、數量適當,要適當補充一些綜合題和思考題,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同時要合理安排機動課時,將機動課時納入學期教學計劃中。

5.充分發揮多媒體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較好解決“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具體”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等問題,是提高數學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調查表明,教師並不經常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總之,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去組織教學,是有效教學的基礎。只要我們教師不氣餒,抓好機遇,迎接挑戰,開拓創新,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一定會呈現出生機盎然的景象。

【第3篇】2022年國小數學教學工作調研報告

本學期來,我校數學學科的教學重點圍繞三個方面內容開展的活動,一是進一步深化課改理念,強化課程目標的落實;二是加強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研究,促進教學方法改革和教學技藝的提升;三是追尋減負增效提質的途徑,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現對數學學科教學的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主要成績:

1.注重對教材的研究。在備課過程中,教師對教材都能進行認真的研讀,有不少老師不僅對所任教年級的教材進行認真的鑽研,而且能對其他年級教材進行學習、熟悉,從整體上把握數學知識教學的內在聯繫。從平時聽課、教研課中可以看出教師對教學的目標都把握得比較準,對教材中的例題、習題的要求比較明確,對教材的處理也是比較得當的。

2.課堂教學注重學法指導。從已上的教研課中可以看到有不少課都體現了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學活動不再是為教而教,而是更多的關注為學而導的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得到了較好的激發。課堂教學中學生動手實踐的活動增多了,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相互交流的活動也增多了,課堂上教與學的氛圍也變得濃厚了。學生不再僅僅是為了學會而學,而是在為會學做努力。“授之有漁”的教學思想在課堂中得到了體現。

3.個人備課和集體備課的實效性明顯。本學期我們對集體備課進行了改進,按以下程序:備課、説課、上課、聽課、評課以及專題研討、講座進行。集體備課一方面引領教師深入地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另一方面通過課堂教學的觀摩評析發現本校教師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存在的問題,並通過研討獲得改進的方法。教師們都感到集體備課中得到的實惠多了,不僅僅提升了對教材的理解分析的能力,對課堂教學設計的改進能力,同時在數學教學思想方面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更新,對教學的評價水平也有所提升,且從集體備課活動中獲得不少的教學技藝。教師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有了明顯的提升,很珍惜每次活動。

4.教研活動有序有效地進行。本學期教研方面重點圍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問題” 進行研究,並根據我校數學教學的實際制定了數學學科的教研活動計劃,每一次活動都有明確的專題,圍繞專題開展相關的理論學習,並結合自身教學進行案例分析和經驗總結。讓每位老師都能從活動中受益,促進自身教學的提升。

二、存在問題:

1.處理教材缺乏靈活性。

教材是“課標”理念的載體,是課堂教學的依託,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但決不是唯一資源。教師可以而且應該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環境,靈活處理教材。有些內容是可以而且是應該重新組織教學資源的。所以課前教師要鑽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真正意圖,課堂上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合作學習有形無實。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學方式要多樣化。“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裏所説的是重要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目前有一種怪現象:只要有人聽課或是公開課,教者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要用上合作學習的方法,不管教學內容是否合適,也不管學生的實際情況如何。而且合作學習大都是淺層次、低水平的操作。有些問題本可以馬上由學生回答的,也要進行較長時間的討論。似乎沒有討論就缺少一個程序。

3.課堂教學評價過於關注認知領域,評價語言貧乏枯燥。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這一理念老師們似乎都知道,但是,一到課堂上情況就不一樣了,教學評價時,老師們往往只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掌握得怎麼樣了,會做幾道題目。而學生們的思維過程,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其它方面的能力;還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老師們則往往不太在意。此外, 評價方法單一,評價語言貧乏。

4.只管結果,不問過程。

這是一種普遍現象,大多教師在教學中過多地滿足於學生能得出某一個結論或會做幾道題目這個層面上,而對於學生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的思維方法則漠不關心,有些學生雖然結果是錯的,可他的思維過程則與眾不同,很有創意,對此教師則視而不見。似乎也不在意。

5.課堂提問缺乏深度。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課堂提問有開放性,所提之問題要具有思考性,有思考的價值,不是隨口可答的,要經過一定的思考才能作答的;那些不用思考、隨口可答的問題儘量少提,最好不提。這樣,對老師的要求就高了,備課時不作認真思考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有些是需要在課堂上隨機應變。教師需一定的臨場應變能力。事實上,在被調查的對象中沒有幾人做到這點。

三、措施和建議。

1.立足課堂,提高四十分鐘課堂教學的效率。

首先提高教師對教材正確把握的能力,提高教師對教材的研讀能力(包括例題,練習),提高教師對教學內容生長點、重點、難點、延伸點的把握能力,充分利用好配套的國小數學教師用書。現在有些學校為了減輕教師的負擔實行電子備課,建議在備課檢查中加強對兩次備課的檢查。

2.加強對學生了解,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由於學生獲取知識渠道的增多,學生的“現實的”知識基礎往往與“邏輯的”知識基礎存在較大的差別。如果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對學生不作了解,而總是按學生“邏輯的”知識基礎去進行教學設計,就會出現“不該講的講、該講的不講”、課堂教學效益低下的現象。只有我們真正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才能體現“教學要建立在學生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的要求。

3.知識習得與思維發展並舉。數學學習的本身就是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以及對這個過程的分析,數學不同於其它學科,會做會算不等於思維發展,教師在重視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更應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

4.重視練習,提高練習的有效性,。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練習不是單純地做題目、做試卷,教師在重視例題講解的同時要重視練習的設計,要注意在緊扣教學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做到以教材為主、以基本練習為主,練習要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有系統,難易適度、數量適當,要適當補充一些綜合題和思考題,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同時要合理安排機動課時,將機動課時納入學期教學計劃中。

5.充分發揮多媒體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較好解決“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具體”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等問題,是提高數學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調查表明,教師並不經常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總之,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去組織教學,是有效教學的基礎。只要我們教師不氣餒,抓好機遇,迎接挑戰,開拓創新,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一定會呈現出生機盎然的景象。

【第4篇】新課標教材國小數學教學情況調研報告

2018年新課標教材國小數學教學情況調研報告

一、調研問題的提出

以《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xx年版)為依據的新編國小數學教材,於xx年秋季在我區起始年級使用。為了解新課標教材一、二年級國小數學課程標準落實與實施、課堂的教與學、教師的問題策略與困惑、教學評價、校本教研等情況,總結交流課堂教學經驗,探討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根據黃教科研函xx82號通知要求,我們於xx年10月中旬開展了一次新課標教材國小數學情況調研活動。

二、活動的基本概況

這次調研組由區國小數學學科教研員和市、區國小數學中心組成員組成,歷時四天,對1所城區國小,2所中心學校和2個教學點,即巖寺國小、巖寺鎮中心學校、富溪鄉中心學校及該中心學校的兩個村小教學點長塢國小、呈陽國小進行了深入調研。通過隨堂聽課、查閲教師教學筆記和學生作業、一對一交流、座談等形式,對學校新課標教材的使用情況作了全面的瞭解,並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現場指導。

三、教與學的現狀

(一)值得肯定的方面

1.教師進入了新課程角色,在課堂教學中,教態自然,語言親切,師生關係融洽,課堂氣氛民主、活躍、和諧。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而教師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2.鑽研教材,認真備課。大部分教師能夠在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礎上,用好教材、執行教材,甚至有的教師還能跟據學情在用活教材上進行深入思考,在不違背教材編寫意圖的前提下適當做了一些調整、取捨和二度開發。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興趣;重視數學活動的設計,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重視聯繫生活實際,讓書本知識迴歸生活。

3.符合學段年齡特點,遵循兒童認知規律。在關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教學掛圖、自制教具等),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組織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有效的探究活動,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4.新課標提出的“四基”目標在課堂教學上有所體現。在抓好以往強調的“雙基”的同時,對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教學中重視了符號、分類、推理、一一對應、數形結合等數學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的滲透,重視了學生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

5.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多數班級課堂秩序井然,尤其是幾個一年級班級,雖然步入國小學習只有一個多月時間,但絕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令人欣喜,在老師的呵護指導下,學生在課堂上專心聽講、舉手發言、積極參與、認真操作、同伴交流等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正在逐漸養成。

6.課堂教學評價意識增強,評價能力有所提升。課堂上,教師極少採用負面評價,更多的是鼓勵和讚賞,且由濫、露、簡的課堂評價向入情、入理、入心轉變,引導學生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7.作業批閲觀念轉變。學生作業書寫認真、工整,本面整潔,教師批閲及時細緻認真,多數採用定量評價和描述性評價相結合,有的老師增加一些激勵性評語,也有的`老師採用“五角星、小紅花、笑臉”等兒童喜歡的激勵方式,感覺非常温馨。

(二)存在不足

1.少數教師理解教材不夠透徹。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教材為什麼這樣編排?都不是很清楚。

2.少數教師在課堂容量的把握上出現偏差。有的把一堂課的教學內容安排過多,甚至把兩節課的內容用一節來完成;有的一堂課中練習佔用的時間太多,甚至到了打下課鈴還在佈置課外作業。

3.少數教師重、難點抓不住。表現在:課堂提出的問題總是落不在點位上;教學節奏偏快,在關鍵點上該慢時卻慢不下來;課堂上出現好的生成卻不能有效利用。

4.個別大班額班級的教師缺乏教學機智和應變能力,組織教學欠嚴謹,課堂紀律鬆懈,難以關注學生個性差異,難以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

5.農村教學點,由於教學具配備出了問題,課堂上數學活動的開展受到限制,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很少。

6.一些教師課堂練習基本照搬課本練習題,根據教學需要自行設計有針對性練習的不多;在課堂上對學生不良作業習慣未能及時糾。如:錯誤的握筆方法,不正確的書寫姿勢。

四、實施中的問題與建議

1.有些學校領導總習慣以“就高不就低”的思路來配備任課教師,以致形成低年級數學教師整體實力相對薄弱的局面。建議:提高對低年級教學地位認識,調整思路,適當傾斜,甚至可以考慮讓年富力強的數學骨幹教師挑起低年級數學教學的重擔。

2.有的教學點的教師手裏僅有一本教科書,缺新版課標、缺教學用書和教學掛圖、還缺必需的教具和學具,嚴重影響正常的數學課堂教學。建議各鄉鎮中心學校領導引起重視,增強服務意識,如果瞭解到有類似情況,應作出快速反應,及時解決。

3.這次調研的幾所學校一、二年級數學教師上崗培訓率是80%左右,未達到上級提出的“不培訓,不上崗”的要求。培訓安排在暑期,開學人事發生變動是主要緣故,但後續補救工作要跟上。建議學校對沒有參加培訓的教師提出具體要求,可以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進行補課。

4.新課標教材一、二年級國小數學校本教研是一個軟肋,目前各校都只停留在學習、聽課、評課這些最基本的教研活動層面上,對教師適應新教材,提高課堂教學水平,促進專業成長幫助不大。建議學校校本研究重心下移,拓寬思路,豐富教研活動形式。在確定教研主題的基礎上,開展專題講座、經驗交流、集體備課、同課異構等研討活動。

五、教學中的困惑與思考

困惑一:面對零起點的一年級新生,如何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思考:從小能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直接關係到學生後續的學習和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賦予每一位國小教師的職責,一年級是學生學習的起步階段,學習習慣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教師一定要納入日常教學之中,要有計劃和目標、還要有方法和策略,新生入學第一週應該做些什麼?平時上課怎樣實施?如何與其他任課教師統一思想形成合力?如何用自己高善的素養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如果你想得細,做得實、持之以恆,一定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困惑二: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學習“位置”的知識有一定困難,在課堂教學中感覺非常吃力。是否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水平?

思考:“位置”主要是認識“上下、前後、左右”,為後續學習序數等內容做準備。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已經降低教學難度,刪去了“左右的相對性”的內容,老師要領會新編教材把“位置”內容調整到前面來學習的意圖,從整體上去認識、理解教材的用意,對於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教師不可操之過急,指望一節課解決,要心中有數,從長計議,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經常注重滲透和運用,隨着時間的推移,學生認知水平和表達能力的提高,對這方面的知識掌握會水到渠成的。

困惑三:現在發行的教學掛圖版面偏小,視覺效果不佳,在課堂教學中影響學生觀察和思考。

思考:教學掛圖作為教材的輔助材料,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學掛圖涵蓋了各章節所有插圖內容,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受到廣大教師的青睞。對於這個問題,一方面教研部門應該積極向有關部門反映,使版面設計更適用於教學,另一方面老師在使用時要多動腦筋,儘可能使效果達到最佳,還可以動手製作一些實用性強的教具配合使用。

困惑四:學生學習“小括號”的效果不好,計算錯誤率高,教師教學頗感費力。

思考:“認識小括號”內容,原教材在二年級下冊,新教材中將其移至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安排在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之後。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知道了一般算式的計算順序,學習這一內容學生有一定的基礎。小括號的出現還可以增加試題的變化,提高學生練習的興趣。一年級學生理解小括號的意義,離不開情境的支撐。教學中,教師首先應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結合情境明確解題思路;其次,造成認知上的衝突,讓學生感受引入新的符號的必要性。這時,教師可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符號,經歷“創造”小括號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符號意識,並通過交流、比較,理解小括號的意義;最後,加強對比練習。這是幫助學生澄清認識,提高計算能力的有效途徑。指導學生觀察、比較,明確分別應先算什麼,突出小括號的作用,鞏固運算順序。

困惑五:有教師反映,在“解決問題”教學中讓學生經歷“你解答正確嗎?”的過程後,感覺反而打亂了學生基本思路,效果很不理想,是否可以淡化這一環節?

思考:對於“解決問題”,義教教材太強調技巧,而課標實驗教材太強調情境創設,都沒有把落腳點放在問題解決的一般過程上。新版教材的編排思路:從最簡單的問題入手,通過循序漸進地解決一些不同類型的問題,幫助學生了解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學習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這是新編教材的一大特點,可能有些教師還不適應。“你解答正確嗎?”實際上是反思、檢驗的過程。問題解決後,對解答過程進行檢查,對結果進行檢驗,不僅能保證解答過程及結果的正確性,而且對培養思維嚴謹性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有很大幫助。如何進行檢驗,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環節不但不能淡化,還應在教學中引起重視和加強,引導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

困惑六:教師普遍反映,去年一年級數學期中、期末檢測試卷的命題有些偏難、偏怪,感覺試題要求高於教材,影響教師對教材的整體把握。

思考:考試是評價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學的指揮棒。在當前時期的命題,應該體現《課程標準》(xx版)的理念,考查學生應該達到的“四基”能力;瞭解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水平,以及數學素養的形成情況;面向全體學生,有利於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承擔命題的教師和教研員要努力把好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n3n9y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