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赴高校調研報告多篇

赴高校調研報告多篇

赴高校調研報告多篇

赴高校調研報告篇1

提倡大學生到基層就業,是我國政府不斷拓寬就業渠道,緩解就業壓力的舉措之一。但這項利國利民的良策至今在一些地區還未見大的成效,其中既有許多橫亙着的藩籬,也有大學生自己跨越不了的障礙,我國出台了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7項措施,第一項就是鼓勵和引導畢業生到城鄉基層就業。這足以説明黨和政府對促進就業的重視。這對基層企業特別是廣大農村來説,也是一個大的喜訊。然而,現實情況是,要真正讓大學生順利到達基層,特別是紮根農村安心工作,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這其中既有許多橫亙着藩籬,也有大學生自己跨越不了的障礙。

一、基層中的工作現狀

在基層,特別是偏遠的農村,需要教育、衞生、農業、林業、水利和畜牧等行業的專業人才,特別是教師。

按照我國現行的中國小教師編制標準規定,城市、縣鎮和農村國小生師比為:、:和:,國中生師比為:、:和:。此標準致使我國中國小教師尤其是農村教師編制大幅減少。特別是由於編制標準的城鄉倒掛,更加劇了農村中國小教師數量的嚴重不足。

x年某縣教育系統共缺老師221名,在教育局多次要求下,縣編委最後給了x個編制名額。因為受編制限制,一些有心到基層從事教育事業的大學生,被擋在了門外。

前些年,在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下,每個單位,尤其是鄉鎮一級,每增加一個工作人員,就多一個人吃飯,財政就多一分壓力。許多鄉鎮入不敷出,拖欠工資嚴重。山東肥城市桃園鎮教育辦公室主任雷印迎説,農村教師待遇偏低是迴避不了的事實。在同一縣內,城鄉教師收入相差三分之一以上,而且農村教師不享受住房公積金等政策,甚至有的縣農村教師沒有醫療保險,有病不敢看……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教師獻身教育事業的積極性。

實行縣市工資統籌後,保證了鄉鎮財政供養人員工資按時發放,鄉鎮有了增加人員的積極性,但多數地方總的財力還是不足,沒有能力在短期內大量增加財政供養人數,只能根據各地經濟發展,視財政收入狀況,先急後緩,先上邊後基層,在有條件的時候逐步充實基層人員。

在一些偏僻邊遠地區,即使來了大學生,也常因為交通、通信、生活等方面費用高,且崗位福利待遇低、工作環境差等原因而很快流失。

二、基層信息匱乏

由於基層信息網絡不健全,因而造成基層就業信息匱乏。先後調查了某市舉辦的場大型人才招聘會,沒有一場是針對農村所需人才的。至於農村到底需要什麼人才,什麼專業,什麼水平,數量是多少等,從沒有專門的介紹。因為在相當多的地方,有關部門根本沒有意識到建立關於農村權威、動態、和經濟發展對稱的人力資源供求信息平台的重要性。正是因為缺乏對基層就業的引導,尤其是缺乏面向基層人才需求狀況的及時分析,導致供求脱節、冷熱不均。有的大學生一畢業就湧入了求職大軍,時而南下,時而北上,有的連考試面試的機會都爭取不到,就是想去基層也找不到門路。

三、大學畢業生專業不對口

從當前的農村來看,最急需的是教師,其次是臨牀醫生和護士,再是農林水方面的技術人才。而教師中最缺的是英語、音樂、美術、體育等專業人才。由於缺少對基層人才需求的預測和預報,很多大學都願意把培養方向定位在大中城市,很少有針對基層的。從大學聯考選擇志願,到大學專業設置,到畢業生的流向,都沒有為到基層就業做好準備。本來專業對口的就少,能來農村的畢業生就更少了。

四、社會上對於基層工作的不良評論

在一些人的習慣和意識裏,基層單位就是偏僻、落後、艱苦和困難的代名詞。在基層工作的人好像低人一等,不如在城市就業的人能力強、水平高、本事大,不如在城市有發展前途。

多年來,政策性歧視也是有增無減,不管是資金安排還是發展機會,不管是資源配置還是人員分配,人們總是習慣把城市放在首位,然後才想起農村。更可悲的是,為了填補城市缺少的某類人才,甚至公開從鄉鎮選拔優秀人才到城市補缺。如,某些地市,除了每年優先選拔大學生外,還不定期地從鄉鎮優秀教師中挑選一部分到市直中學任教。雖然被選中的教師求之不得,但這卻加大了城鄉人才數量和質量的剪刀差,人為製造和加大城鄉差距,讓本來就缺人才的鄉鎮雪上加霜。

一方面基層缺人才,要人要不着;一方面大學生就業難,想去基層去不了。這個難題是經過長期積累和沉澱形成的。要破解這個難題,單憑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引導他們轉變思路,放低身價是不夠的,只讓大學生和各高校去努力也不能奏效,各級政府必須擔起責任來,制定並實施更積極、更科學、更具吸引力的基層就業政策,把每項鼓勵和幫助措施落到實處,才能確保大學生下得來,留得住。

五、今後發展建議

如何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到基層就業,一是優化政策,拓寬人才入口。要加強城鄉統籌,充實和增加基層用人編制。目前,在許多地區的基層,不但缺資金,而且嚴重地缺老師、缺技術員、缺醫生等各類專業人才,如果我們的政策能再優惠些,放寬對這些地方的編制限制,允許更多大學生得到去農村工作的機會,不但有深遠的政治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於有志於到基層工作的大學生,只要有專長,符合農村需要,就要積極創造條件,減少考核程序,簡化錄用手續,取消可有可無的公式化、機械化的套路,儘可能多的吸收過來。

二是改善基礎條件,創造良好環境。大學生為什麼不願意到基層工作?就是因為基層不僅條件艱苦,而且工資福利待遇低。因此,各級政府部門應當齊心協力採取措施改善環境,讓大學生留得住。同時要大力開發基層管理和服務崗位,對到農村基層和城市社區工作的畢業生給予薪酬或生活補貼,並按規定參加社會保險。讓到基層的大學生既有用武之地,又有發展和提高的機遇,不但能順心地來,而且能安心地留住,紮下根。

三是建立信息平台,完善服務措施。應發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專業優勢,利用政府網強大的信息功能和社會影響力,建成一個從大學教育到農民工培訓,從高端人才引進到普通勞動者求職,從公務員招考到個體私營企業招聘,涵蓋所有就業人羣的綜合網絡平台,集中統一發布人才天氣預報,讓各類求職者能及時看到最新、最真、最準、最明白的就業信息,從而準確地評價和定位自己,選準、選對自己的就業方向,不走冤枉路,不被虛假信息矇騙。

赴高校調研報告篇2

深入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的歷史時期一項長期而艱鉅的工作任務,是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措施,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學習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在科學發展觀和新農村建設闡述中有兩句話我印象很深,一是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前者闡明瞭“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後者概括了工作方法。我認為,學習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構建和諧新農村。

一、魯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現狀

魯村位於祁縣城東南,208國道穿村而過,地理位置優越。現有村民447户,1639人,耕地面積2500畝,主導產業為果樹種植業。

20xx年以來,魯村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二十字總體要求,致力於改善生活環境,大力發展生產,增加羣眾收入,魯村新農村建設工作呈現出特色鮮明的新氣象。

(一)圍繞新農村建設的核心目標抓改善,生活水平實現“新提高”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其核心目標就是為了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為此,魯村以發展規模化養殖業為取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突出加強農業基礎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切實解決農村民生問題,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是發展特色農業,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二是提高農民素質,魯村堅持以農民技能培訓為着力點和突破口,多次邀請畜牧局相關人員到村講授雞、豬的科學餵養方法及疾病的防治等問題,提高農民素質。三是改善生產條件,是自20xx年以來,共投資150萬元對村內15公里街巷進行了硬化,20xx年年底,硬化工程竣工,村民們告別了下雨天走“水泥路”的歷史。“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魯村的工作重點是學校的新建,在集體經濟極為薄弱的情況下,村兩委幹部從各種渠道籌資金,圓滿的完成了學校新建工程。魯村新學校共投資50萬,是一所高標準的農村國小。

(二)圍繞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環節抓轉變,鄉風民俗倡導“新風尚”

不斷提高農民羣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靈魂和關鍵環節。建設文明的鄉風,滿足農民的精神需要,不僅可以提高農民的精神動力,而且有利用創造和諧的公共空間,可以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重要的協調作用。一是推進健康教育工程,幫助農民告別陋習。魯村在農村廣泛開展以“五亂”、“四改”,重點解決柴草亂堆、垃圾亂倒、禽畜亂跑的環境問題,幫助農民養成良好的衞生健康生活習慣。二是實施道德建設工程,促使農民改變舊俗。積極開展“文明家庭”和“知榮辱、樹新風、促和諧”的主題教育,提倡移風易俗,反對封建迷信,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

(三)圍繞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抓整治,農村面貌呈現“新變化”

村容整潔,樹立嶄新形象,創造良好環境,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廣大農民羣眾的呼聲,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實施過程中,兩委幹部高度重視,親自上陣督導抓,逐步掀起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熱潮。一是廣泛宣傳造氛圍。利用宣傳冊、宣傳標語及宣傳專欄等宣傳載體,印發宣傳資料20000餘份,刷寫懸掛橫幅標語200多條.二是突出重點抓整治。針對農村髒亂差現象,制定了村莊整治方案,並以“一建三改五清”為整治着力點,開展了建沼氣池,改廚、改廁、改圈,清垃圾雜物、清亂搭亂建、清亂堆亂放、清污水淤泥、清各種路障為主要內容的村莊環境集中整治活動,放置垃圾筒50餘個,主要路口修蓋垃圾池,從而基本實現了柴草歸院、垃圾歸點、禽畜歸圈的目標。魯村充分利用村裏路邊的軟土路肩,投資4萬元用來建造村裏路邊綠化帶。更有一些村民在自家門前種植花草,創造温馨祥和的居住條件。在園林村的建設的道路上有邁出了一步。

(四)圍繞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障抓完善,治理健全“新機制”

不斷健全和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等村民自治機制,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魯村以新農村建設為主題,深入開展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村級領導班子、黨員幹部的羣眾意識、法紀意識和廉政意識極大增強,農村黨員幹部帶領羣眾致富奔小康的水平不斷提高,湧現出了一批農村先進基層組織和優秀黨員幹部。

二、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農業方面

目前,農民仍然停留在果樹種植上,科技利用率低、市場競爭能力差,應積極引導農民改變傳統的經營方式,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推進特色農業、高效農業的發展。

(二)農村勞動力方面

應突出解決好農民思想觀念、文化素質、經營意識差的問題,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是一項艱鉅任務。一是抓技能提高。採取系列措施,提高農民的科技綜合素質。二是抓民風塑造。引導羣眾樹立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三是抓文化薰陶。加大農村文化建設力度,鼓勵農民自發的自辦文化場所,開展文體活動。

(三)村民居住環境方面

通過去年的“創三優”及今年的環境整治,村居環境得到了較好的改善,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必須從提高廣大村民環保意識入手,從加大公共基礎設施投入上做努力。一是繼續搞好綠化、美化、亮化工程。二是繼續積極推行農村“四改”。

(四)經濟方面。

近年來,全村經濟發展較快,農民收入逐年增高,但總的來看村集體經濟還沒有擺脱困境,缺少經濟來源,揹負着多年來積累的外債,導致農村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改造投入資金嚴重不足,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後。應圍繞“兩個帶動”抓增收。一是示範帶動。努力培植一批種、養示範帶頭户,帶動全村特色種植、養殖業的發展。二是龍頭帶動。以糧食加工、水果深加工,帶動更多的農民從事加工業。

(五)農村班子建設方面

今年以來我們不斷強化了村級班子建設工作,但少數村班子成員仍存在諸多不適應。應下氣力解決好乾部思想觀念不適應的問題。目前,部分村班子成員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夠,經濟發展的意識不強,缺乏幹大事業的開創精神,沒有把主要精力用到發展經濟上來;應着重解決好農村班子狀況的不適應問題。現在農村幹部待遇低,為民辦事難,個別班子成員,只能應酬上級佈置的一般工作,不能主動組織羣眾從事經濟發展;應着重解決好乾部政治素質上存在的不適應問題。部分幹部公僕意識差,沒有把心思用到解決羣眾疾苦、難處上。圍繞班子建設抓提高重點抓好兩項工作,一是抓鞏固,強化村班子建設;二是抓機制,提升農村幹部素質。

村兩委”為了加快解決在調研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制定了相應的對策及提出建議,支部書記切實履行第一責任人的職責,投入足夠精力抓落實,班子其他成員要認真抓好分管工作,把解決問題與自身實際緊密結合起來,通過調研活動促進單位作風的轉變,促進各項制度的建立和落實,推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取得羣眾滿意的實際效果。

赴高校調研報告篇3

隨着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升級,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高校應屆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創業形勢更加嚴峻,就業、創業問題更加突出。今年4月,國務院發佈《關於做好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指出要鼓勵高校畢業生多渠道就業、創業。

為深入瞭解衢州市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創業情況,對就業創業政策的關注度,以及對政府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意見建議等,國家統計局衢州調查隊對衢州學院、衢州職業技術學院2所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和36名應屆畢業生開展了專題調研,其中衢州學院17人,衢州職業技術學院19人;從性別上看,男生20人,女生16人;從學歷上看,本科畢業生10人,高職(專科)畢業生26人;從畢業去向看,已落實就業單位的有31人,為繼續深造做準備5人。他們中過半數沒有關注就業創業幫扶政策,其餘關注的政策大多集中在創業貸款和就業社保領域。

一、就業情況

20xx年,衢州學院和衢州職業技術學院分別有應屆畢業生2343人和1991人,截止到5月底,兩校分別就業956人和732人,升學489人和155人,就業率61.7%和44.6%(含升學人員)。從歷史統計數據看,每年8月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最高,截止20xx年8月底,衢州學院就業率為98.0%,衢州職業技術學院為95.8%.調查顯示,高校畢業生就業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就業渠道廣泛。被訪的31名已落實就業畢業生中通過各類招聘網站落實就業單位的有8人,通過校園招聘會和老師、校友推薦的各6人,通過家庭或其他社會關係的有4人,通過工作實習和直接向用人單位申請的各3人,通過學校發佈的招聘信息的有1人,無人通過高校畢業就業信息網、政府(社會機構)組織的招聘會、報紙(雜誌)發佈的招聘信息渠道落實就業。可見專業招聘網站、校園招聘會、師友親屬等社會關係仍是畢業生落實就業的主要渠道。

(二)二三線城市更受青睞。31名已就業畢業生就業單位所在地在直轄市的有1個,省會城市的12個,非省會城市和縣級市各8個,鄉鎮和農村只有2個。畢業生更傾向於選擇發展機會較多,競爭壓力更符合自身承受能力的城市就業,壓力較大的一線城市和條件相對落後的鄉鎮農村對畢業生吸引力不大。

(三)非公經濟是吸納就業的主力。31名已就業畢業生去國有企業的有6人,事業單位1人,三資企業3人,其他企業(民營企業)21人。以民營經濟為代表的其他企業依然是就業市場最大的需求者。

(四)所學專業與崗位相關度一般。31名畢業生所學專業與即將從事的工作很相關的有5人,相關的有12人,一般的'有6人,不相關的有7人,很不相關的只有1人。過半數被訪畢業生能夠學以致用,但所學專業與工作無關的也有四分之一。

(五)工作滿意度較高。31名畢業生對已落實的工作認為很滿意的有2人,滿意的有12人,一般的有17人,沒有不滿意勉強就業現象,表明自由擇業能夠讓近半數畢業生找到滿意的工作。

(六)受到能力制約影響較大。31名畢業生認為求職中遇到的主要困難是缺乏實踐經驗,同時也有就業能力不足、缺乏求職技巧等問題,選擇崗位信息不足、社會關係欠缺等客觀因素的較少。

二、就業指導服務情況

衢州學院和衢州職業技術學院均在就業指導工作上採取了強化組織保障、制度保障,健全工作機制,強化隊伍建設,加快改革創新,強化就業幫扶等措施。衢州學院表示今年就業形勢嚴峻,在為學生提供就業創業指導和服務上存在人員緊缺困難。衢州職業技術學院認為就業形勢與往年基本相當,但存在專業不對口、就業層次不高問題。學生求職時定位不準,心態不穩,經常變動單位;個別學生缺乏憂患意識,求職時不積極主動。

(一)就業指導與服務成效顯著。36名被訪畢業生均接受過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簡歷製作與求職面試指導、就業政策宣傳解讀、招聘信息發佈、就業形勢分析與判斷、就業心理輔導、創業指導與訓練、就業實習與實踐、校園招聘會、就業困難幫扶、升學(或出國) 指導等就業指導與服務,所有指導服務項目均被過半數畢業生認為有很大或較大幫助。最受認可的是簡歷製作與求職面試指導,認為有很大和較大幫助的各有12人,其次是舉辦校園招聘會,認為有很大幫助的12人,有較大幫助的11人。就業心理輔導項目認可度相對較低,認為有很大幫助的只有7人,説明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和心理幫扶被各方忽視。

(二)就業指導服務仍需加強。36名被訪畢業生認為學校就業指導服務的不足主要集中在就業信息的收集發佈不到位,就業政策宣傳解讀不夠,需要有針對性的就業培訓指導。大部分被訪畢業生不瞭解國家或地方基層就業項目和就業服務政策,僅有6名被訪者表示有所瞭解,他們相對認可應徵入伍服兵役、對困難家庭畢業生就業援助、鼓勵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等政策,對三支一扶計劃、畢業生到基層或中西部就業專項政策的認可度最低。

三、創業情況

兩校選擇創業的應屆畢業生都非常少,但大部分被訪畢業生有強烈的創業意願,沒有馬上選擇創業的主要困難是缺乏資金、人脈和經驗。

(一)創業意願強烈。被訪畢業生普遍懷有創業理想,同時對自身現有能力有清晰認識,大多選擇先就業提升綜合素質後再開始創業。36名應屆畢業生中有29人表示願意自己創業,其中26人打算工作幾年後開始創業,畢業後馬上創業的僅2人。從創業形式看,選擇合夥創業的有12人,個體商户形式的7人,互聯網創業的5人,自己辦公司等其他形式的5人。

(二)創業指導服務欠缺。36名被訪畢業生認為學校創業指導服務主要問題在於對學生創業上的指導不夠,創業孵化基地配套不完善,未能全部發揮作用,創業信息、政策宣傳解讀不到位,希望得到更有針對性的創業指導,完善創業基地相關配套措施。他們中認為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需要在加強資金支持力度上改進的有14人,簡化審批手續的有10人,加強場地支持力度和提供科技創業實習基地的各有8人。

(三)希望政府加強幫扶。衢州學院希望政府在推動高校就業創業工作上加強幫扶力度,關愛基層就業創業工作者;衢州職業技術學院認為應當及時落實相關政策,支持大學生創業項目。被訪畢業生對政府的政策期許主要集中在提供低息貸款的資金幫扶和技術、法律方面的指導等。

四、幾點建議

(一)加大就業、創業幫扶投入。提高高校就業、創業環境建設投入,增加校園招聘活動補助。加大高校就業、創業軟硬件設施建設,提高高校就業、創業師資隊伍素質;積極利用現代化科技平台,提高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科學設置專業和招生規模,簡化高校專業設置和招生審批制度,讓教育教學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貼近市場和社會需求,加大對行業急需但生源不足的專業財政投入,減免人才緊缺專業學費,保證人才緊缺專業生源,優化人才供給。

(二)建立高效的聯動機制。加強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政校合作,優化就業創業環境,實現產教融合。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及時共享人才供需信息,定期發佈本區域行業人才需求情況和行業總體薪資水平,規範行業薪資信息發佈披露。完善創業指導服務,加強創業宣傳和引導,簡化畢業生申辦各類創業政策手續,優化畢業生就業歸口管理,為畢業生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務。

(三)培養畢業生正確擇業觀,提高就業能力。加大基層環境建設,加強基層工作宣傳,引導畢業生全面認識、科學擇業。建立向基層傾斜的分配機制,提高基層工作補貼,保障基層工作者收入,抓好基層用人單位社保補貼、培訓補貼、税費減免、畢業生落户、人事檔案管理等政策宣傳和落實。優化非公有制機構的權益保護機制,轉變傳統擇業偏見。加強對"雙困生"的個性化幫扶,在提供物質幫助的同時,強化就業能力指導,重點解決家庭困難、就業困難學生就業問題。

赴高校調研報告篇4

一、基地及其周邊物質環境的調查分析:

1、氣候條件分析:

洛陽市屬於北亞熱帶向暖温帶過渡的氣候帶。其氣候表現出顯著的季節性、大陸性、多樣性等特徵。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乾旱大風多,夏季炎熱多雨且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長。

1、降雨情況分析:四季降水分配是:冬寡、夏豐、春幹、秋潤。

年平均降水量579.7毫米,且多集中在7、8、9三個月,7~9月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52.8%,而12月至翌年1月降水量僅佔全年降水的3.1%。春季年平均降水量佔年降水量的19.6%;夏季佔50.6%,其中最熱月7月,一個月的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22.7%;秋季佔24.2%;冬季佔5.6%,最冷月1月僅佔1.5%。即四季降水分配是:冬寡、夏豐、春幹、秋潤。

2、風向和風速分析:全年盛行東北風或西風,頻率各佔10%;以冬春風速較大,

多大於2米/秒,夏秋風速較小,小於2米/秒。

3、氣温情況分析:四季温度狀況是:冬冷、夏熱、春暖、秋涼。

市區年平均氣温為14.7℃;最熱月為7月份,年平均氣温為27.2℃;最冷月為1月,年平均氣温為0.8℃;月平均氣温年較差(最熱月平均氣温與最冷月平均氣温的差值)為26.8℃;春季年平均氣温為15.1℃,夏季為26.3℃,秋季為15.0℃,冬季為2.2℃。

二、相關資料的調查與分析:

?圖書館建築設計規範》(gbj38—99)

選址和總平面佈置:

3.1.1館址的選擇應符合當地的總體規劃及文化建築的網點佈局。

3.1.2館址應選擇位置適中、交通方便、環境安靜、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較有利的地段。

3.1.3館址與易燃易爆、噪聲和散發有害氣體、強電磁波干擾等污染源的距離,應符合有關安全衞生環境保護標準的規定。

3.1.4圖書館宜獨立建造。當與其它建築合建時,必須滿足圖書館的使用功能和環境要求,並自成一區,單獨設置出人口。

3.2.1總平面佈置應功能分區明確、總體佈局合理、各區聯繫方便、互不干擾,並留有發展用地。

3.2.2交通組織應做到人、車分流,道路佈置應便於人員進出、圖書運送、裝卸和消防疏散。並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方便殘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築物設計規範》jgj50的有關規定。

3.2.3設有少年兒童閲覽區的圖書館,該區應有單獨的出人口,室外應有設施較完善的兒童活動場地。

3.2.4圖書館的室外環境除當地規劃部門有專門的規定外,新建公共圖書館的建築物基地覆蓋率不宜大於40%。

3.2.5除當地有統籌建設的停車場或停車庫外,基地內應設置供內部和外部使用的機動車停車場地和自行車停放設施。

3.2.6館區內應根據館的性質和所在地點做好綠化設計。綠化率不宜小於30%。栽種的樹種應根據城市氣候、土壤和能淨化空氣等條件確定。綠化與建築物、構築物、道路和管線之間的距離,應符合有關規定。

圖書館防噪要求:

4.1.7各類用房在平面設計時,應按其噪聲等級分區佈置,其允許噪聲級不應大於表4.1.7中的規定。

4.1.8電梯井道及產生噪聲的設備機房,不宜與閲覽室毗鄰。並應採取消聲、隔聲及減振措施,減少其對整個館區的影響。

文獻資料防護:

5.1.1防護內容應包括圍護結構保温、隔熱、温度和濕度要求、防潮、防塵、防有害氣體、防陽光直射和紫外線照射、防磁、防靜電、防蟲、防鼠、消毒和安全防範等。

5.2.1基本書庫的温度不宜低於5℃和高於30℃;相對濕度不宜小於40%和大於65%。當不能滿足時,應採取相應的建築構造或設備處理。

5.2.3與特藏庫毗鄰的特藏閲覽室,温度差不宜超過±2℃,濕度不宜超過10%,為避免温、濕度的劇烈變化,兩者之間應設緩衝間。

5.5.2天然採光的書庫、特藏庫及其閲覽室應選用防紫外線玻璃和採用遮陽措施,防止日光直射。

5.7.3食堂、快餐室、食品小賣部應遠離書庫設置。

5.7.4門下沿與樓地面之間的縫隙不得大於smm,鼠患嚴重地區宜採用金屬門或下沿包鐵皮的木門。牆身通風口應用耐腐蝕的金屬網封罩。

5.7.6白蟻危害嚴重地區,應對木製品及木結構等採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消防和疏散:

6.1.5建築高度不超過24.00m,藏書量超過10萬冊但不超過100萬冊的圖書館、書庫,耐火等級不應低於二級。

6.4.3書庫、非書資料庫的疏散樓梯,應設計為封閉樓梯間或防煙樓梯間,宜在庫門外鄰近設置。

6.4.4超過300座位的報告廳,應獨立設置安全出口,並不得少於兩個。

三、圖書館的概述:

圖書館是一個專門收集、整理、保存、傳播文獻並提供利用的場所,是公共建築的一種重要類型。

四、經典實例分析:

a、武漢科技學院陽光校區圖書館

1、名稱:武漢科技學院陽光校區圖書館

2、圖書館概況:

陽光校區圖書館共10層,建築面積達33409平方米。設計館藏容量200萬冊,讀者坐席3000多個,整個大樓採用智能化綜合佈線系統(樓宇自控系統、計算機網絡通信系統、電話通信系統、保監控系統、消防系統)。

3、圖書館總體佈局與環境分析:

武漢科技學院陽光校區位於武漢市江夏區,學校主校門前是西南走向的城市主幹道,西北方向臨湯遜湖,環境幽靜,離老校區僅15分鐘車程,兩校區的聯繫溝通方便。

校區構圖控制線主要由東南、正南、正北三條軸線構成。圖書館位於校區主軸線與南北向構圖控制線的交匯處,東南向主入口面對校園中心廣場與校區中軸線正交,西北向次入口與校區主環線平行宿舍區和教學樓圍繞圖書館佈置,使圖書館位於教學區和宿舍區的中間交接處,大大縮短了交通流線,方便師生使用。

4、圖書館功能組織與流線分析:

功能分區明確,辦公區與讀者區相對分開,聯繫方便卻又互不干擾,確保了主要閲覽區良好的環境;大開間統一層高、統一柱網、統一荷載,為適應未來發展功能佈局調整留下自由的餘地。

將庫房、借閲及相關的空間設於一層,將主要的閲覽空間設於底層區,將人流量小的辦公、研究室設於高層區,使得佈局靈活性強,整體性好,交通組織好,富於秩序感。

開架閲覽區4、5層休閒區

中庭交通組織為解決主要人流的集散,中庭中設置了三部觀光電梯和連通各層的弧形大樓梯,圖書由西北角的拆包間進入,由一部消防電梯兼貨梯運抵各層。設備管理入口設於東北角,二層的期刊閲覽室獨立對外,簡化了管理模式,適應長時間開放的需要,考慮消防分區與人流疏散的要求,樓內設有四部防煙樓梯和兩部消防電梯。

5、內部空間分析:

主入口大台階,立體花池和燈座成為了二者之間的引伸,充足的自然採光和寬廣優雅的室外景色不僅表達了圖書館開放性的理念,而且通過館內雅緻的環境和學習景象,激發師生進館瀏覽的意願,使館內的讀者透過玻璃欣賞廣場上的各種景觀和活動,調劑學習與工作的節奏。

主入口台階花池光影中的室內天橋

6、立面造型分析:

立體造型與功能和環境密切結合,建築組合高低有序,錯落有致,外牆採用石材與凹窗和玻璃幕牆的虛實對比,採用儘可能少得色彩和材料,突出建築的體型和空間表達。

赴高校調研報告篇5

北漂回老家後能否走上人生巔峯二三線城市 加速爭搶一線城市人才更多人把一線城市當跳板跳板論是最近在一線城市工作不滿五年,沒有獲得户口,也沒有購買住房的大學畢業生羣體中越來越得到認可的一種擇業觀。跳板論認為,大城市鍛鍊,小城市發展是面對當下一線城市房價高,薪資增長緩慢,而二三線城市人才需求旺盛狀況的一種選擇。在這種情況之下,很多北漂蠢蠢欲動。新興市場人才匱乏 加薪搶人才

近日,由專業人力資源機構中智上海發佈的全國薪資調查顯示,xx年中國一線城市的實際薪酬增長在8.3%,企業呈現謹慎態勢。預計xx年將延續放緩的態勢,調薪幅度約為8.2%。經理、管理層收入增長下行趨勢明顯。報告認為這可能是受國企深化改革對高管限薪政策的影響。同時,一線城市應屆畢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起薪水平差距縮小。上海應屆本科生起薪最高,為人民幣4578元,廣州最低,為3990元;碩士生起薪上海、北京、深圳在整體水平波動不大,相較之下,廣州與整體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博士及以上起薪,在北京和廣州水平較高,均超過1萬元/月。這説明大城市的人才需求正在向更高端流動,中低層次需求被壓縮,導致薪酬增長乏力。報告分析認為,隨着企業往內陸遷移,二三線城市的發展進程加快,加上國家對二三線城市人才吸引和招商引資方面的利好政策,使得二三線城市的人才爭奪繼續升温,薪資也持續較高幅度增長,尤其是xx年,中西部二線城市的實際調薪幅度較大。人才管理服務商科鋭國際近日公佈的《xx年企業薪酬調研報告》也顯示,二三線城市預期xx年薪酬漲幅為9.0%,高於一線城市;非管理層薪酬漲幅為10.3%,同樣高於一線城市非管理層。相比一線城市8.3%左右的薪酬增長,二三線城市中最搶眼的是成都(9.9%)、西安(9.7%)、重慶(9.7%)、武漢(9.5%)。

生活成本高企催生跳板論長沙某醫藥行業民企主管招聘工作的副總經理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説,他也曾經在北京工作過6年,兩年前回到老家長沙,他認為,一線城市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對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是對於一些醫藥企業來説,一線城市企業結構相對高端,對經濟環境變化很敏感。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之後,一些城市企業薪資增長也會有所放緩。而且,一線城市生活節奏快、高素質人才多、工作壓力大、生活成本高,隨着薪資增長的放緩,這些原本的負面因素就會給在一線城市工作的人形成更大的壓力,尤其是剛畢業不久的非本地生源的大學生,交通、房租、吃飯成本都在攀升。去年剛剛從上海回到南昌某電台工作的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畢業生王靜給《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算了一筆賬,在上海工作每月房租2500元、電話上網費500元、交通500元、吃飯買東西3500元,再加上每年回家的火車票,一個月7000塊錢的工資能維持月光就已經很不錯,有時候還需要家裏接濟。她説,回到南昌後,每月5000元的工資雖然比上海有所減少,但是畢竟家裏已經在南昌給自己買好了房子,不用再交房租,現在每月能存下多元,加上剛剛發的2萬多元年終獎,春節後打算貸款買車,而這在上海是想都不敢想的。她還對記者説, 5000元的月薪在南昌屬於中高水平,這得益於我之前在上海的工作經歷,回到南昌後我用在上海學到的東西開辦了新的節目,也在短時間內做到主編一職,所以我認為年輕人畢業後在大城市鍛鍊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記者採訪發現,房租和吃飯已經成為一線城市北漂一族的主要壓力,綜合記者採訪的12位大學畢業五年以內人員的回答發現,他們的吃飯成本和房租成本每年上漲10%~20%,平均佔他們收入的40%~60%,月光族的現象非常普遍,有不到一半的人需要家裏不時地接濟一下。而買房對他們來説,也不太可能。一是房價太高,即使家裏能拿出首付,那麼以後每月面臨高額月供會讓他們壓力倍增;二是很多一線城市的限購措施,也讓他們暫時不能獲得購房的資格。只有全款買得起房的同學才想着永久留下,我們這些人每天都在想着什麼時候可以離開。三年前畢業於北京城市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王凱對記者説,聽説,我老家湖北那邊有很多人在做電子商務,我打算趁過年的時候回去看看,如果有合適的機會就不回北京了。

跳槽有風險 人生需謹慎資源一定會流向更需要的地方,隨着中國城市化的發展,未來區域不平衡發展必將被打破,而多極化的發展氛圍也會在中國形成。在我們的調查中,也接觸過很多從一線城市回到老家的白領,他們重新在二三線城市創業、工作,有成功,但也有失敗的。段立新説。中國的地大物博,不同地區的温差都可以相差50℃,更別提不同城市的市場環境與文化。歐洲人曾經説過,中國的地區差異比整個歐洲都要複雜。準備要回到二三線城市的人才有很多問題必須考慮清楚。二三線城市有不同於一線城市的遊戲規則,如不太重視服務,契約精神比較差,所以,在工作以及與同事交往中,就不能生搬硬套一線城市的模式。更關鍵的是二三線城市可能沒有一線城市所擁有的完善的生態鏈作為支持系統。還是以醫藥研發為例,如果一個研發人員在上海張江高新區工作,那麼,他的公司附近經常會有高端的科學家講座,如果他感興趣可以隨時加入、探討;如果他想找投資人加盟自己的項目那更方便了,張江有很多投資人在尋找可行的項目;而在研發過程,張江附近還有很多公司提供研發的設備、實驗室。因此,段立新建議,不管是跳板論還是逃回北上廣,最重要的還是青年人選擇最適合的、最能釋放自己才華的空間。

赴高校調研報告篇6

勞動合同法生效以後,國家法律和地方性行政法規都加大了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勞動者的法律維權意識也隨着普法宣傳的深入開展而日益增強。高校後勤職工人數眾多,面臨的用工風險日益加大,亟需採取新的應對舉措以妥善規避風險。

一、當前高校後勤用工面臨的主要風險

(一)缺乏獨立承擔用工風險的能力。當前,只有為數不多的高校後勤實體註冊成為了獨立法人。絕大數高校後勤都未能從學校行政管理體系中規範分離出來。它們仍然作為學校的一個部門按照高校的行政管理模式運行。法律主體地位上的從屬性既使高校後勤缺乏獨立承擔用工風險的能力,也使高校承擔着極大的連帶責任。一旦後勤用工出現法律風險,高校將不可避免的要承擔全部法律責任。而後勤作為用工單位,因主體地位缺失,也無法有效地去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二)工資支付不合法法律要求。

(1)低於最低工資標準發放工資。我國於20__年3月1日起施行最低工資標準制度。根據《最低工資規定》,在勞動者提供正常勞動的情況下,用人單位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應當在剔除延長工作時間工資、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環境、條件下的津貼以及法律、法規和國家規定的勞動者福利待遇等以後,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因此,加班費、津貼、福利待遇等都不能作為最低工資的組成部分。然而,調研發現,一些高校後勤並沒有按照此要求發放工資。在扣除應當支付給勞動者的加班費、津貼等費用之後,實際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已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

(2)加班費發放標準不符合法律規定。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__年1月3日發佈的《關於職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時間和工資折算問題的通知》,勞動者日工資為月工資收入÷月計薪天數,小時工資為月工資收入÷(月計薪天數×8小時),而月計薪天數為21。75天。根據此規定,若職工月工資為900元,則日工資為900÷21。75=41。4元,小時工資為:41。4÷8=5。2元,工作日加班費為每小時5。2×1。5=7。8元,休息日加班費為每小時5。2×2=10。4元,法定節假日加班費為每小時5。2×3=15。6元。如果保潔員每天工作按8小時計算,休息日加班費應為10。4×8=83。2元,法定節假日加班費為15。6×8=124。8元。然而,實際情況是,無論是休息日加班還是法定節假日加班,很多高校後勤都沒有按照這一標準支付加班費,而是與法律規定的標準相差較遠。一旦出現糾紛,用人單位必然會面臨敗訴的法律風險。

(三)規章制度不健全,導致日常管理無章可循。規章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法律價值。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用人單位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規章制度,不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政策規定,並已向勞動者公示的,可以作為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依據。此外,根據勞動合同法第39條規定,勞動者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且不需要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但是,適用這些條款的前提必須為該規章制度是經過合法程序制定,已向勞動者公示或者告知,是合法、有效,並對勞動者具有約束力的。然而,實際情況是,我國很多高校後勤部門,都未能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制定較為完善的規章制度。

(四)聘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職工,工傷風險大。職工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以後,根據勞動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他們在法律上已不具備勞動者的法律資格,出現用工糾紛後,他們不能依據勞動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對於高校後勤來説,大量聘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職工,從法律角度來説,用工風險大大降低。但是,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職工,年齡較大,勞動能力已十分有限,在工作中很容易發生工傷事故。由於無法為他們繳納工傷保險,導致工傷風險無法部分轉移,高校後勤作為用工部門必須承擔所有風險和責任。一旦發生工傷事故或遭受意外傷害,按照法律規定,高校後勤將不得不承擔高額民事賠償費用。即使繳納了意外傷害保險,一旦出現疾病所致傷害,如腦溢血發作不省人事等,也無法獲得意外傷害保險賠付,疾病所致傷害風險仍然無法轉移。

二、規避當前用工風險的對策

(一)高校後勤註冊成立獨立法人單位,與學校實現規範分離。各高校後勤可以最低註冊資本,成立獨立法人單位,對後勤各部門用工實行統一管理。具備獨立法人資格以後,高校將不必再承擔連帶責任風險,而高校後勤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將會大大增強。一旦出現用工風險,高校後勤就可以主動出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二)可通過調整工作時間、實行物業外包、綜合工時用工等措施,降低加班費發放風險。根據勞動法第36條“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週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的工時制度”,勞動法第39條“用人單位應當保證勞動者每週至少休息1日”,《國務院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第三條“職工每日工作8小時,每週工作40小時”以及勞動法第44條第2款“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的規定,只要保證勞動者每天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每週工作時間不超過40小時,並且每週至少休息1日或者安排補休(法定節假日除外),就不需要支付加班費。

根據勞動法律法規的規定,高校後勤可將一些保潔員等常規工種的工作時間調整為早上7:00—11:00,下午13:30—16:00,每週工作6天,休息1天,或者是每週工作7天,寒、暑假安排補休(即發基本工資,安排休息)。

對於因工作性質特殊,需連續作業的工種,高校後勤可以獨立法人名義申請實行綜合工時用工。實行綜合工時用工後,由於工作日加班和休息日加班均不算加班費,這將會節省一大筆加班費。

對於一些夜班傳達員等崗位,可實行物業外包,由資質較高的物業公司負責管理。這樣就可以規避夜班傳達員因工作時間較長而出現的用工風險。

(三)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職工,應在上崗前進行體檢,上崗後給予繳納意外傷害保險。條件允許情況下,應儘量避免僱傭該類職工。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職工,身體素質較差,工作中很容易遭受意外傷害,或突發疾病。意外傷害風險可通過繳納意外傷害保險予以轉移。經諮詢幾家保險公司後得知,若給退休職工每人每年繳納一定金額保險費,一定數額以下醫療費免賠,一定數額內的醫療費100%賠付,醫療費根據保險費繳費金額設有賠付上限。以某保險公司為例,一年繳納100元保險費,賠付上限是5000元,若因意外傷害身故或全殘的,另外賠付5萬元,未全殘的,根據傷殘等級比例賠付。但是對於突發疾病所致傷害的風險,保險公司均不予以賠付。由於沒有相應的保險可予以轉移,風險很大。故條件允許情況下,應儘量避免使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職工,尤其是達到法定退休年齡5年以上的職工。

(四)加強規章制度建設。高校後勤可以以註冊成立的獨立法人單位作為用人單位制定規章制度,然後召開全體職工代表大會,對制定的規章予以討論通過。規章制度討論通過後,通過員工手冊等形式向勞動者進行公示及告知。規章制度內容應規範、全面、合理、合法,確保其能最大程度發揮降低用工風險的作用。

三、結語

風險與機遇並存。高校後勤在面臨用工風險加大的同時,也為自身深化用工管理體制改革、加強規章制度建設和法律風險防範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只要我們正確運用法律武器,勞動法律法規同樣也會成為我們高校後勤的保護傘,保障後勤與學校的正當合法權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v94n3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