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工作總結精選 >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通用多篇)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通用多篇)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通用多篇)

單元 走進國際社會 篇一

1、主權國家的構成要素:人口、領土、政權、主權是構成主權國家必不可少的要素,其中主權是國家的生命和靈魂。

2、主權國家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有哪些?

權利:獨立權;平等權;自衞權;管轄權

義務:不侵犯別國,不干涉他國內政,以和平方式解決其國際爭端等義務

3、聯合國的宗旨、原則、作用?

宗旨:簡單説,就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

原則:各會員國主權平等,履行憲章規定的義務,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不得對其他國家進行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集體協作,不干涉任何國家的內政,確保非會員國遵守上述原則。

作用:

(1)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實行人道主義援助等方面發揮着積極作用

(2)侷限性:如何適應國際形勢發展的需要發揮更大的作用,面臨諸多挑戰,改革任重道遠。

4、中國與聯合國的關係?

中國作為聯合國的創始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一貫遵循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支持聯合國憲章精神所進行的各項工作,支持聯合國的改革,積極參加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活動,發揮重要作用。

5、國際關係的決定因素:國家利益

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而利益的對立則是引起國家間衝突的根源。

6、為何以及怎麼堅決維護我國的利益?

原因: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利益與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就是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當性和正義性。

態度:我國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尊重其他國家正當的國家利益,維護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

7、當今時代主題:和平與發展

和平與發展的主要障礙:霸權主義、強權政治

解決世界和平與發展問題的有效途徑?(怎樣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發展?)

(1)必須堅決地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

(2)改變舊的國際秩序

(3)建立以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為基礎的有利於世界和平和發展的國際新秩序。

8、當今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9、我國的外交政策

1)是什麼: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國外交政策制定的決定因素:我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我國外交政策的: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4)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內容?

(1)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維護我國的獨立與主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2)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獨立自主

(3)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準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10、中國怎樣走和平發展道路?

(1)要積極發展對外關係,努力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

(2)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同世界各國的關係,不斷髮展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

(3)要堅決發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永遠不稱霸。

高中政治重點知識點總結 篇二

經濟增長的統計指標:GDP

1、國內生產總值的含義:

國內生產總值(GDP)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國民經濟各部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所生產的最終產品與勞務的總值。一個國家的GDP,被稱為國內生產總值;一個地區的GDP被稱為地區生產總值。

2、統計範圍:國土法/三大產業/有形產品,無形勞動

3、統計方法:增加值法/最終產品/不變價格

4、缺陷和不足:

無法反映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無法反映生活質量等

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的根本目的

社會主義目的:發展生產,創造財富,是為了提高廣大人民的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

1、經濟增長的根本意義:

就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保證社會成員享有充分的福利和得到全面的發展。

2、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的根本目的:

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

3、如何實現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的根本目的?

(1)依靠一套內部因素(道德自律能力和守法習慣)和外部條件(健全的法律和完備的制度)共同組成的行為規範體系,使每一個經濟主體的行為納入社會生產目的的軌道。

(2)要讓政府部門的管理與決策更加科學化,規範化。

(3)要通過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經濟的協調發展,使全體人民共享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成果。

(4)要通過社會積累來增強經濟發展的後勁,保證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

1、我國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

生產是經濟活動的基礎(生產決定消費)

生產與生產力的關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生產目的:消費。

交換是經濟活動的流通過程(市場經濟)

分配是經濟活動的中間環節(大、小、初次、再次)

按勞、生產要素,技術要素,勞動要素,資本要素,管理要素,土地要素分配。

消費是經濟活動的最終目的(社會主義生產最終目的)

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

2、什麼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其他一切任務都要服從經濟建設

這個中心,圍繞這個中心,而決不能偏離這個中心。

3、為什麼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建設事業發展的客觀要求。我國一切建設事業,都必須有雄厚的物質基礎。無論是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是對外開放,讓我們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都離不開雄厚的物質基礎。構築堅實的物質基礎,主要靠經濟建設,如果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我們的建設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因此,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不能放鬆。

立黨為公

1、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2、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性質和指導思想

3、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發展和進步的客觀要求

4、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5、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特點和優勢

6、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組織領導

7、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保證

8、自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發展和進步的客觀要求(表現在或原因)

1、黨的領導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

2、黨的領導是維護中國統一、社會和諧的穩定需要

3、黨的領導是保證時證券穩定的需要

4、黨的領導是把億萬人民團結凝聚起來,共同建設美好未來的需要

黨的先進性

當的先進性主要體現在黨的性質、宗旨、指導思想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等方面

1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2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

3 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什麼是“三個代表”?

“三個代表”是指 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貫徹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法方式統籌兼顧。

高中政治知識總結 篇三

第一課 神奇的貨幣

1、商品的含義及其基本屬性

含義: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勞動產品不一定是商品,但商品一定是勞動產品。 商品的基本屬性: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指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不同商品使用價值不同,所以才需要交換以滿足人們的不同需要。商品的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不同商品都有價值,所以才能夠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換。

2、貨幣的含義、本質和基本職能

含義: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當貴金屬金銀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時,貨幣就出現了。

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貨幣的基本職能:是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價值尺度是指貨幣具有表現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職能。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只需要觀念上的貨幣。 流通手段是指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則需要現實的貨幣。

3、紙幣的含義及其發行規律、通貨膨脹、通貨緊縮

紙幣是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國家能決定紙幣的發行量、紙幣的面值,但不能決定紙幣的購買力或者紙幣所代表的價值。

紙幣的發行規律:紙幣的發行量要以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次數。

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4、信用卡的含義、功能及優點 廣義的信用卡是指具有消費、轉賬結算、存取現金、信用貸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電子支付卡。

狹義的信用卡是指商業銀行信用卡。它是商業銀行對資信狀況良好的客户發行的一種信用憑證。

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費、結算、查詢、信用貸款為一體。

使用信用卡可以減少現金使用,簡化收款手續,方便購物消費,增強消費安全。

5、外匯和匯率

外匯是用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

匯率是指兩種貨幣之間的兑換比率。如果一定數量的外國貨幣可以兑換成更多的本國貨幣,説明外幣升值、外幣匯率上升;反之,説明外幣貶值、外幣匯率跌落。

人民幣升值的利:①人民幣升值使中國消費者能夠買到價格便宜的進口商品。②人民幣升值使企業進口商品可節省一筆費用。③人民幣升值使中國老百姓手中的財富更加值錢。人民幣升值的弊:①人民幣升值導致出口商品價格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減弱,出口貿易更加困難,加大國內就業壓力。②人民幣升值使外商在中國市場的實際購買力受到損失,影響外來投資。③人民幣升值使我國外匯儲備貶值。

★6、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金錢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意義:在一定意義上,貨幣是財富的象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貨幣關係,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種經濟活動都離不開貨幣。 樹立正確的金錢觀:①對於金錢要取之有道,通過合乎道德與法律的正當途徑掙錢。②對於金錢要用之有度,花錢要有所節制,用於做什麼要分輕重緩急,能夠節省的要節省。③對於金錢要用之有益,把錢用到有利於國家社會、有利於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於全面發展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地方。

第二課 多變的價格

1、供求關係對價格的影響

氣候、時間、地域、生產、宗教信仰、習俗等因素通過改變商品的供求關係來影響商品的價格。

當某種商品供過於求時,商品過剩,賣方不得不以較低的價格處理他們過剩的存貨,於是出現貨多不值錢的現象,形成買方市場。當某種商品供不應求時,商品短缺,買方不得☆☆不接受較高的價格以滿足自身的需要,於是出現物以稀為貴的現象,形成賣方市場。

2、價值決定價格

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的價值量越大,價格越高;商品的價值量越小,價格越低。

3、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個別勞動時間

商品價值量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同樣生產條件下生產同類商品的絕大多數勞動者的勞動時間。

商品價值量與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個別勞動時間無關。

4、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個別勞動生產率

如果生產某種商品的生產者普遍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就會導致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從而使單位商品的價值量降低。

若其他因素不變,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與個別勞動生產率無關。

5、企業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的意義

企業的個別勞動時間高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同一勞動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較少,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企業的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同一勞動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較大,在市場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

★6、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及其表現形式

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商品價值量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商品價格受供求關係的影響,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從單個交換過程來看,商品的價格可能高於或低於商品的價值;但從一段較長時間來看,商品的平均價格和商品的價值相符。

7、價格變動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價格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化。一般説來,價格上升,購買減少;價格下降,購買增加。

價格變動對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小,對高檔耐用消費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大。 在替代品中,一種商品價格上升,導致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互補品中,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會使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減少。

8、價格變動對人們生產經營的影響

①調節生產的規模。當某種商品價格上漲,有利可圖時,生產經營者會擴大生產規模;當某種商品價格下跌,無利可圖時,生產經營者會壓縮生產規模。

②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企業只有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縮短個別勞動時間,才能給自己的產品提供降價空間。

③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哪個生產者能提供質量好的或者其他企業無法生產的產品,他就能獲得較大的市場份額。

第三課 多彩的消費

1、影響消費的因素

影響消費的根本因素是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

影響消費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居民的收入。①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們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對各種商品和服務的消費量就越大。②居民消費水平也受未來收入預期的影響。如果預期收入高,消費水平可能就高。③社會總體消費水平的高低與人們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聯繫。人們的收入差距過大,總體消費水平會降低。

影響消費的另一個主要因素是物價水平。一般説來,物價上漲,人們的購買力普遍降低,會減少對商品的消費。

影響消費的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質量、外觀、包裝、廣告,購買方式,商店位置,服務態度,售後維修和保養等。

2、不同的消費類型 按消費對象分,可分為有形商品消費和勞務消費。 按交易方式分,可分為錢貨兩清消費、貸款消費和租賃消費。 按消費目的分,可分為生存資料消費、發展資料消費和享受資料消費。

3、消費結構與恩格爾係數

消費結構反映人們各類消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所佔的比重。它會隨着經濟的發展、收入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恩格爾係數是指食品支出佔家庭總支出的比重。恩格爾係數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經濟指標。

恩格爾係數的經濟意義:恩格爾係數過大,必然影響其他消費支出,限制消費層次和質量的提高。恩格爾係數減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改善。

4、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 作具體分析,盲目從眾不可取。 ②求異心理引發的消費(消費行為喜歡追求與眾不同、標新立異的效果。)——有時可

以推動新工藝和新產品的出現,但展示個性要考慮社會的認

可,還要考慮代價。為顯示與眾不同而過分標新立異是不值得

提倡的。

③攀比心理引發的消費(消費行為出於向上看齊、人無我有的炫耀心理。)——是不健康的。

④求實心理引發的消費(消費行為講究實惠,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商品。)——是一種理智的消費。

★5、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①量入為出,適度消費(我們要在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之內進行消費,但也不提倡過於

②避免盲從,理性消費(我們要避免跟風隨大流,避免情緒化消費,避免重物質消費輕

和環境保護標準的各種消費行為的總稱。綠色消費的核心是可持續消費。)

④勤儉節約,艱苦奮鬥。(勤儉節約,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優良作風。一

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

神的人,難以戰勝困難,成就事業。)

第二單元生產、勞動和經營

第四課 生產與經濟制度

1、生產與消費的關係 生產決定消費:①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②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③生產決定消費的質量和水平。④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 消費反作用於生產:①消費是生產的目的。②消費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着導向作用。③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夠帶動一個產業的出現和成長。④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提高勞動力的質量,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

2、大力發展生產力的意義

①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②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為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③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擺脱經濟文化落後狀態,縮小歷史遺留下來的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趕上以至超過發達國家,充分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④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3、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都是公有制的實現形式。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 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可以增強公有制經濟的活力,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擴大公有資本的支配範圍,增強公有制的主體作用。

5、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體現

就全國而言,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佔優勢,有的地方、有的產業可以有所差別。

國有經濟控制國家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國民經濟發展方向、控制經濟運行的整體態勢、控制重要稀缺資源的能力。在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佔支配地位。

6、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原因、意義 原因:這一基本經濟制度適合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多層次的狀況。

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符合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

意義:實踐證明,這一基本經濟制度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增強綜合國力、

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7、堅持和完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堅持和完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必要性:各種所有制經濟完全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能把兩者對立起來。

堅持和完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的方針:堅持和完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第五課 企業與勞動者

1、企業的含義 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向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經濟組織。 任何所有制性質的企業都有一定的組織形式。企業的組織形式有公司制、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公司制是現代企業主要的典型的組織形式。

2、公司的含義、類型和組織機構

理事宜。總經理及其助手組成公司的執行機構,負責公司的日常經營。監事會是公司的監督機構,監督董事會與經理的工作。這些機構之間權責明確、互相制衡,有效提高公司的運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學性。

3、公司經營成功的主要因素

公司要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

公司要依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公司要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形象。

大學聯考政治必背知識點彙總 篇四

大學聯考政治必背知識點(常用)

關於核心的説法:

1、綠色消費的核心是――可持續性消費。

2、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

3、“三個代表”思想的核心是――堅持黨的先進性。

4、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

5、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是――矛盾的觀點(也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

關於(產生)生存和發展的説法:

人類社會產生和存在(或説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文化多樣性

關於關鍵的説法:

監督政府權力的行使的關鍵是――建立健全制約和監督機制,這個機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人們解決矛盾(問題)的關鍵――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關於屬性的説法:

1、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又叫商品的二因素或二重性)――使用價值和價值。(使用價值可説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價值還可以説是商品的本質屬性、共有屬性、特有屬性、社會屬性)

2、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又叫二重性)――同一性和鬥爭性。

3、物質的根本屬性是――運動(區別物質的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關於特點的説法:

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特點――具有廣泛性和真實性。

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鮮明的特點――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特點――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

關於前提、基礎的説法:

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對外經濟關係的基礎和前提――必須始終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

決策機關進行科學決策的重要前提是――拓寬民意反映渠道。

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前提和基礎是――公民享有對涉及公眾利益的決策的知情權。

我國政黨制度的前提是――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

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文化多樣性。(也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徵)

人們認識事物的基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關於標誌的説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誌――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衡量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國內生產總值即GDP。

公民參與國家管理的基礎和標誌――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也可以説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權利)

區別有與無政府的根本標誌是――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覺地認可和服從。

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是――文化遺產。

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科學技術。(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長期處於世界前列。)

1、傳媒真正開始面向大眾傳遞信息的標誌――印刷媒體的推廣。

2、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誌――傳統建築(也被稱為凝固的藝術)

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文字的發明。(區別: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漢字和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

關於實質的説法:

當今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於文化創新

發展的實質――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關於決定的説法:

國際關係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

決定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是――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

辯證法的精神實質――革命的、批判的、創新的。

大學聯考政治必背知識點(必背)

關於宗旨的説法: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宗旨是――人民當家作主

我國政府的工作宗旨――為人民服務。

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也是政府的宗旨)

聯合國的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

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維護我國的獨立的主權(這也是我國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標)

關於本質的説法:

1、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2、紙幣的本質是價值符號。

3、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關於靈魂的説法:

一個國家的生命和靈魂是――主權(還可説是國家統一而不可分割的權力)

1、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中華民族之魂――中華民族精神(還可説是維繫中華種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

關於根本的説法:

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關於主題的説法:

當今時代的主題――和平與發展。

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

關於絕對、無條件的觀點:

運動永恆、絕對、無條件的

矛盾雙方的對立是絕對、無條件的

關於相對、具體、有條件的:

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

靜止是暫時、相對、有條件的

矛盾雙方的統一是相對、有條件的(包括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都是相對、有條件的)

真理是相對、有條件的

關於“三個代表”的説法:

如何貫徹三個代表思想:關鍵是與時俱進。核心保持黨的先進性。本質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關於出發的説法:

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唯物主義世界觀要求我們必須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不能把意識性的東西做為出發點,如真理、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鄧小平思想、三個代表思想等)

關於精神火炬的説法:

民族精神的火炬――傳統文藝(或説文學藝術)

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中華民族精神。

大學聯考政治必背知識點(重點)

關於原則的説法:

WTO的基本原則――有非歧視原則、市場準入原則、互惠原則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視原則,包括最惠國待遇原則與國民待遇原則。

我國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對人民負責。

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的原則(最重要特點)――民主集中制。

處理民族關係的基本原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三原則。(注意區分民族區域自治是基本的民族政策,是基本的政治制度。)

發展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必須遵循的原則――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

關於方針的説法:

發展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要堅持的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關於戰略的説法:

我國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基本戰略――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

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關於治本之策的説法:

規範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在全社會形成以道德為支撐,以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

關於政治制度的説法:

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又稱“政體”)

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我國政黨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也是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

關於基本要求的説法: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我國政府堅持對人民負責的要求:(1)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2)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3)堅持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的工作方法

貫徹依法治國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是――依法行政

關於集中表現的説法:

人類社會的物質性集中表現在――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物質性上。

關於基本國策、(政策)的説法:

促進社會統一的基本國策――一國兩制

我國的基本民族政策――民族區域自治

我國的基本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

我國的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基本國策――對外開放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五

1、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的重要地位:

(1)民族節日:

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澱。

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2)文化遺產:

地位和意義: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文化遺產不僅對於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要保護文化遺產。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關係)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文化是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

(2)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着的差異,(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徵)。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國家文化共同構成的。又由於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徵;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對人類社會來説,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樣性對於維持生態平衡那樣必不可少。

3、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為什麼要)

(1)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維繫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樣,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屬於這個民族,而也屬於整個世界。)

總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和活力。

4、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

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六

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1、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然選擇。

①中國共產黨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並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復興的歷史使命(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

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凝聚昇華,是偉大創造精神的生動體現;革命文化承載着黨和人民對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③文化是引領一個民族前行的旗幟。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動力,是中華文化重新走向輝煌的必然選擇,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2、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①要推動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

②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③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二、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1、彰顯文化自信的力量。

①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來自對時代發展潮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深刻把握,來自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

②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彰顯文化自信的力量;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樹立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結合新時代實踐,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牢牢掌握意識工作的領導權。

2、牢牢掌握意識工作的領導權。

①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對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與發展至關重要。

②牢牢掌握意識工作的領導權,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加強宣傳教育陣地建設和管理。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 篇七

1、中華民族精神永不泯滅是中華民族歷經滄桑而不衰的原因。它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徵,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

2、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熔鍊於輝煌的古代中華文化之中,也玉成於近代中國人民救亡圖強、前仆後繼的奮勇抗爭之中,更彰顯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之中。

3、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①團結統一: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精神在祖國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都迸發出強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華民族的企圖都不能得逞。

②愛好和平: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③勤勞勇敢:勤勞勇敢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格,正是這種勤勞勇敢精神,奠定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立業根基;中國共產黨人在自己長期的奮鬥歷程中,將勤勞勇敢精神發揚光大,使艱苦奮鬥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④自強不息:自強不息精神逐漸積澱為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成為鞭策中華兒女不斷開拓進取的永恆的精神力量。

4、高揚愛國主義的旗幟: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地位)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團結奮鬥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作用)

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要表現在具體的行動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在當代,愛祖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怎麼做)

5、中國共產黨對發展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中的貢獻:(主要體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

①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精神,就已成為現代中華民族精神的主體,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鮮明的時代性和先進性。(突出表現: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

②新中國成立後,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繼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不斷為中華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時代內容,把中華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個新水平。(突出表現: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抗洪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

1、資源配置的必要性: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永無止境的,但在一定時期和範圍內,社會能夠加以利用的資源總是有限的。為了儘量滿足多方面的需要,社會必須合理配置有限的資源。

2、資源配置的兩種基本手段:計劃和市場。

3、市場經濟的含義: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

4、市場是如何配置資源的?P93第二段。在市場經濟中,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主要是通過價格的漲落以及供求行情的變化,由市場來安排和調整的。市場中好象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引導着商品生產者、經營者,調節人、財、物在全社會的配置。

5、市場配置資源的優點:P93第三段。市場能夠通過價格漲落比較及時、準確、靈活地反映供求關係變化,傳遞供求信息,實現資源配置。棉隊市場競爭,商品生產者、經營者在利益槓桿的作用下,積極調整生產經營活動,從而推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的進步,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資源的有效利用。

6、市場規則

(1)市場規則的含義:市場規則以法律法規、行業規範、市場道德規範等形式,對市場運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體的規定。

(2)市場規則的內容:包括市場準入規則、市場競爭規則、市場交易規則。

(3)誠實守信的重要性:誠實守信是現代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必不可少的條件。誠信缺失會導致市場秩序混亂、坑蒙拐騙盛行,進而導致投資不足、交易萎縮、經濟衰退。

(4)規範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是什麼?形成以道德為支撐、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

高中政治必背知識點總結 篇八

文化與社會

1、文化是什麼、內涵(識記,小題)

(1)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

(2)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

(3)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

(4)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2、文化的力量(作用)

(1)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2)文化的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曆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3)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對社會的發展起着重大的阻礙作用。

3、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係(影響,作用)

(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2)文化反作用於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別,又有先進與落後、腐朽之分。

不同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4、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5、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①從國內來説,隨着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修養。

②從國際來説,隨着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奉行霸權主義的國家,藉助文化滲透的方式,竭力推銷自己的價值觀念,企圖削弱和取代別國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強權政治。世界範圍內的反霸權主義的鬥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鬥爭的重要內容。

③簡單地説,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是政治文化化,文化政治化。

6、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

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於弱勢地位的發展中國家,不僅在經濟發展上面臨嚴峻挑戰,在文化發展上也面臨嚴峻挑戰。

7、中國如何應對文化發展上面臨的嚴峻挑戰?(從文化角度分析)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優先發展教育和科技,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文化對人的影響

文化對人影響的來源

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於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於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文化對人有哪些影響?(表現)途徑?

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文化對人的影響特點

(1) 潛移默化的影響:

①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一般不是有形的、強制的。

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能夠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審美水平、道德素養。這些文化影響既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發生,又是人們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薰陶的結果。因此,要積極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

②文化對人的影響,即使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發生的,也不都是消極被動、無目的地接受的。人們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往往是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薰陶的過程。

(2) 深遠持久的影響:

文化對人的交往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誌。

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是各種文化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優秀文化塑造人生(塑造人的表現,優秀文化影響)

(1)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2)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文化對人的塑造,還表現在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而由此產生的精神力量,往往歷久不衰,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優秀文化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全面發展,表現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隨着物質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滿足, 優秀文化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日益突出。)

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之間的關係

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過程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

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也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過程。

(隨着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優秀文化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國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改革開放以來,空前繁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促進了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人們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和民主法制意識大大爭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文明、開拓進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觀念和道德風尚,成為我國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科技與教育在文化競爭中的地位

(1)有關科技發展的指標,已成為衡量各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

(2)科技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成長靠教育。

(3)無論就提高經濟實力、國防實力還是增強民族凝聚力而言,教育都居於基礎性的地位。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和基礎性作用。

(4)科學技術實力和國民教育水平,作為衡量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日益受到各國高度重視。

發展文化產業有什麼經濟和文化意義

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的重要地位:

(1) 民族節日:

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澱。

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2)文化遺產:

地位和意義: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文化遺產不僅對於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要保護文化遺產。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關係)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文化是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

(2)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着的差異,(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徵)。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國家文化共同構成的。又由於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徵;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對人類社會來説,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樣性對於維持生態平衡那樣必不可少。

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為什麼要)

(1)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維繫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樣,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屬於這個民族,而也屬於整個世界。)

總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和活力。

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

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

堅持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堅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永恆主題。

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這就要求我們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共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反對盲目自大、貶低、排斥異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異文化的錯誤傾向。

應該怎樣對待文化的多樣性????尊重文化多樣性。(4、6組合)

為什麼要發展文化交流?

中華文化的傳播,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外域文化的傳入,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與進步。

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們既要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文化的繼承性(識記,小題)

(1) 傳統習俗的繼承:

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傳統建築的繼承:

建築是立體的文化,凝固的藝術,一個民族的建築無不體現其民族文化的特徵和色彩。成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誌

(3)傳統文藝的繼承:

文學藝術,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4)傳統思想的繼承

中國傳統思想 ,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 已經成為中華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傳統文化的特點:

(1) 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着基本特徵,同時,它的具體內容又能夠因時而變。

(2)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對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維繫本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為什麼要)

(1)從民族、國家、社會的角度來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社會才能發展進步。

(2)從個人角度來看,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

繼承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如何正確對待)

(1)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2)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

(3)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着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政治的變化,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

所以,傳統文化的內容應與時俱進。

傳統文化的作用27、29問

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係(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①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這就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③文化傳承就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

如何處理繼承與發展的關係:

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批判地集成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做出正確的文化選擇,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

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識記)

(1)。社會制度的更替會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2)。科學技術的進步會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來,科學技術中每一項重大發現和發明都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經濟、文化的發展。(例如:當代信息技術)

(3)。思想運動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思想運動往往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不同思想在思想運動中相互激盪,不但催生着社會變革,也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4)。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例外)

①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②教育通過受教育者的“傳道、授業、解惑、”,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

③教育能夠以濃縮的形式重演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走過的認識世界的過程,使人們在有限的學習生涯中獲得既有的文化財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事文化創造。

④隨着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人類文化的傳承中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文化創新

理解文化發展與文化創新的關係:(創新的必要性)

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於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

文化創新的源泉與動力、基礎 (文化創新與社會實踐的關係)

(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①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不可能從事任何有價值的文化創造。

(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基礎

①文化自身的繼承與發展,是一個新陳代謝、不斷創新的過程。

②一方面,社會實踐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

③另一方面,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分的條件。

(3)新的文化形態的誕生、舊的文化形態的消亡、先進文化的發展,都是在社會實踐中實現的。

(1)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①文化源於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着社會實踐的發展。

②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

文化創新的作用和意義:

(1)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文化源於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着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

(2)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

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文化創新與人民羣眾的關係(創新要求、原因)

(1)要求

自覺投身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走與人民羣眾實踐相結合的道路。

(2)原因

①人民羣眾從來就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②只有充分認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意義,關注最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羣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虛心向人民羣眾學習,從人民羣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刻苦鑽研,鋭意創新,才能創造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文化創新的途徑

(1)根本途徑(實踐):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基本途徑之一(古今):文化創新必須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努力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①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空談文化創新。 ②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

(3)基本途徑之二(中外):加強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鑑與融合,做到博採眾長。學習、借鑑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成果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4)堅持正確方向,反對錯誤傾向:文化創新要把握好當代文化(今)與傳統文化(古)、民族文化(中)與外來文化(外)的關係。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文化創新應克服的錯誤傾向和堅持的正確方向

(1)克服的錯誤傾向

①要把握好當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的關係,反對“守舊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守舊主義”一味固守民族的傳統文化,“歷史虛無主義”則根本否定傳統文化。)

②要把握好本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封閉主義”的錯誤傾向。(“民族虛無主義”一味推崇外來文化,“封閉主義”則拒絕接受任何新文化和外來文化。)

以上兩種錯誤傾向都不利於文化的創新,必須予以克服,才能保證文化創新汕頭正確的方向、採取正確的方法進行。

(2)堅持的正確方向

我們要立足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着眼於人民羣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匯點上,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一個積極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單元 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篇九

二、辯證唯物論(第四課、第五課) ( 原理+方法論)

1、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係原理

原理: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對物質具有促進作用。【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包括:①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具有目的性、計劃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的特點)②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其一,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則會起到阻礙的作用。其二,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

方法論:①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②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2、怎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

①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求我們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

②要求我們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③反對誇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即反對從主觀出發,又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於現狀、因循守舊的思想。

三、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第六課)

1、實踐和認識(理論)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實踐決定認識,(即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巨大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不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阻礙作用。

方法論:①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在實踐中鍛鍊成才。

②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想,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2、為什麼追求真理需要一個過程

認識具有反覆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3、真理是具體有條件的。

四、唯物辯證法(第六、七、八、九課)

(一)聯繫的觀點

1、聯繫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世界是普遍聯繫的

方法論:聯繫的普遍性要求我們要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反對形而上學的孤立觀點看問題

2、聯繫是客觀性原理。

原理;聯繫是客觀的,聯繫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管是自在事物的聯繫還是人為事物的聯繫都是客觀的。)

方法論:聯繫的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繫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3、聯繫的多樣性原理

原理:事物之間的聯繫是多種多樣的

方法論:聯繫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4、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原理

原理:區別:①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②整體和部分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體居於主導地位,統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中處於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於整體。

聯繫:整體和部分相互聯繫、密不可分。①整體由部分構成,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②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

方法論:堅持整體與部分的統一

② 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從整體着眼,尋求最優目標

②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5、系統和要素的關係

系統的基本特徵是整體、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系統優化的思想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二)發展的觀點

1、發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世界是永恆發展的)。(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方法論: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精神。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具有創新

2、量變和質變的辨證關係原理(做好量變的準備,促進事物的質變)

原理: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事物就是在量變和質變的兩種狀態中不斷髮展的。(即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方法論:①我們要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

3、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原理

原理: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方法論:①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積極鼓勵、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長壯大;②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與考驗。

(三)矛盾的觀點

1、矛盾的觀點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要求我們用對立統一觀點看問題(即用全面觀點看問題)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貫穿於每一事物的始終,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方法論:①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敢於承認和揭露矛盾;②要善於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即一分為二觀點看問題),防止片面性。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個側面各有其特點(矛盾具有特殊性)

方法論:要求我們要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補充理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也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4、、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辨證關係原理

原理:二者是辨證統一的關係,

對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係。

統一:二者相互聯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

二者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①學會正確認識事物的秩序(特殊——普遍——特殊)

②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 ( 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科學的工作方法。)

(補充: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原理,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

5、主次矛盾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在複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則是次要矛盾。二者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①要善於抓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②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6、主次方面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係,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善於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主流,不忽視支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7、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原理: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的相互關係原理

方法論: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

8、矛盾觀(6 個原理 )

矛盾分析方法: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或者加上 堅持全面觀點看問題)

9、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基本觀和根本分歧點

唯物辯證法兩大總特徵:聯繫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

唯物辯證法主張用聯繫、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形而上學主張用歸、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矛盾的觀點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

矛盾分析法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10、辯證的否定觀

原理內容:①辯證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

②辯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促進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

③辯證的否定是聯繫的環節,新事物產生於舊事物,它總是吸取、保留和改造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作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④辯證的否定的實質是“揚棄”,既不是簡單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簡單地否定一切。

方法論:①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

(我們不僅要尊重書本,尊重權威,還要立足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創新與發展。)

11、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們要樹立創新意識(破舊立新)

12、創新對社會的作用(創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生產關係和社會制度的變革、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五、社會歷史觀(第十一課)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係原理(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最突出表現在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反之起阻礙作用。

2、兩對矛盾和兩個規律

兩對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決定和反作用)

兩個規律: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3、社會發展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道路是曲折的

4、人民羣眾是歷史的主體,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羣眾

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羣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羣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因此:要樹立羣眾觀點,堅持羣眾路線。

(六)價值觀(第十二課)

1、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

內容:

①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

②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③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正確的價值觀對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起促進作用,錯誤的世界觀則起阻礙作用

所以要求我們堅持正確的價值觀,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2、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1)標準:客觀依據:必須堅持真理,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主觀依據: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2)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特點:社會歷史性和主體差異性(地位、需要、認識角度、立場、階級性等

3、人生價值觀

(1)人生價值包括兩個方面:社會價值(即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奉獻,即人是價值的創造者)和自我價值(即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即索取,即人是價值的享受者)

(2)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 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即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

對一個人的價值評價主要看他的貢獻,看他為社會、為人民奉獻了什麼。

(3)如何實現人生價值?

(首先必須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①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

②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客觀條件)(正確處理好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在奉獻社會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③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觀條件)(一是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二是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三是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gongzuojingxuan/74yon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