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工作總結精選 >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精品多篇】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精品多篇】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精品多篇】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梳理最新 篇一

一、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

1、表現: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及其組合上的差異。

2、成因:不同地域物質、能量分佈的不同狀況。

3、自然帶的形成(帶狀)。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二、地理環境地域分異規律的地域分異

1、水平地域分異

(1)由赤道到兩極

影響因素:太陽輻射

形成基礎:熱量

分佈規律:大致與緯線平行,沿東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方向延伸

影響因素:降水

形成基礎:水分

分佈規律:平行於海岸方向延伸,垂直於海岸方向更替

2、垂直地域分異

規律:地表景觀隨高度發生有規律的更替現象,緯度越低,,山體越高,自然帶越豐富,

成因:主要是山地隨海拔的增加,水分條件、熱量狀況及其,組合的垂直變化))

3、非地帶性分異規律:主要受海陸分佈、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響。

【問題思考】

1、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環境中能否找到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為什麼?

答案:不能。因為不同區域物質、能量分佈及其組合狀況是不同的,地域差異在自然地理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想一想:是不是任何一個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異規律?為什麼?

答案:並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異規律。只有山地達到一定高度,並在一定的緯度範圍內,足以引起自然環境及其組成成分的急劇變化以後,才有可能出現。因此山地自然帶的發育往往與該山地所處緯度及相對高度有關。

3、赤道附近的東非高原為什麼會呈現出熱帶稀樹草原景觀?

答案:東非高原海拔高、氣温低、降水少,不具備形成熱帶雨林的水熱條件。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第二章 篇二

1、巖石分三大類:①巖漿巖(巖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巖(巖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③變質巖(變質作用)。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三大類巖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巖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説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佈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温、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温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併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佈),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羣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祕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温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温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温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準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繫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佈:△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温、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

利亞沙漠、祕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祕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佈: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祕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淨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範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梳理最新 篇三

1、區域概念: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地球空間單位 2.區域的屬性:一定的面積、形狀 、範圍、邊界、有明確的區位特徵。

3、區域的特徵:差異性(行政區邊界明確,乾濕地區邊界具有過渡性),整體性(區域內部特定性質相對一致)、層次性(東北平原是東北地區的一部分,又可以分為三江平原、鬆嫩平原、遼河平原)

5、長江中下游平原由若干平原組成,水系密佈,土質黏重,影響早期的農業生產,由於船的使用,稠密的水系反而促進了發展

6、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初期階段—人地關係基本協調 ;成長階段— 人地關係開始出現明顯不協調;轉型期— 人地矛盾尖鋭;再生階段— 人地關係由緊張走向協調

7、地理信息技術:指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主要包括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等

8、遙感(RS):a原理:不同的地面物質和地面物質的不同狀態所輻射和反射的電磁波不同。b、應用: 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廣泛應用,除了森林火災、洪水監測外,還廣泛應用於農業、地質、海洋研究、環境監測等許多方面。

9、全球定位系統(GPS):(1)概念:利用衞星,在全球範圍內適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稱為全球定位系統,(2)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和實時性。(3)地位:GPS衞星星座由21顆工作衞星和3顆在軌備用衞星組成,全球任何地點在任何時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4顆GPS衞星。無論是在何時何地,只要擁有GPS信號接收機,就能提供準確的三維信息(經度、緯度和高度)和時間。四顆衞星可確定運動物體

速度。(4)組成:空間部分— CPS衞星星座、用户部分— GPS信號接收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 10. 地理信息系統(GIS):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汁算機系統,稱為“地理信息系統”,簡稱“GIS”。

功能:利用地理信息系統所提供的查詢檢索、空間分析等功能,還可對區域內自然資源和條件、區位和交通條件、人口和勞動力條件,以及經濟和社會條件進行更精確的分析、評價。對環境和自然災害進行動態監測及評估預測。 11.。 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已得到推廣,如110指揮系統、119火警指揮系統,120急救指揮系統等。

12、數字地球: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絡來管理的技術系統。數字地球是將不同空間、時間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按地理座標,從區域到全球進行整合,並進行立體的,動態的顯示,能為複雜的生產、研究活動提供實驗條件和試驗基地。

第二章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1、荒漠化: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區的土地退化現象,由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共同影響,主要有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次生鹽漬化

2、能源基地建設措施:①擴大煤炭開採量 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鐵路運輸為主、公路運輸為輔) 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3、變輸煤為輸電優勢:優化能源結構、提高經濟效益、減輕交通壓力、拉動相關產業發展 4.能源的綜合利用:山西產業結構的變化

⑴改革開放初期,山西省的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⑵六五時期,實現了能源的綜合利用

①構建了煤一電一鋁、煤一焦一化、煤一鐵一鋼三條產業鏈。

②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產業結構由單一結構變為多元結構、原料工業超過採掘業佔主體地位、產業結構升級,經濟效益提高。 5、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1、能源開發利用必須與生態環境治理同步的背景:

⑴大面積開挖地表,排棄大面積土石,若處理不當會造成嚴重的生態問題; ⑵燃煤發電、洗煤、煉焦等重化工業的發展極易造成大氣污染和水污染。

2、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方法和手段: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術 ⑵調整產業結構 :a、對原有重化工業調整,使

其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b、大力發展農業、輕紡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旅遊業,降低重化工業比重 (環境問題的根源: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⑶“三廢”的治理:煤矸石——發電供熱回填;煤泥——乾燥後再利用;廢氣——消煙除塵、營造防風林;廢水——沉澱池淨化。

6、田納西河流域的基本情:位於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屬於密西西比河的二級支流,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7、山地是河流的發源地,其生態環境直接影響河流的水量和水質,因此應保護好它的植被生態;河流是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在利用過程中要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河谷平原是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因此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8.田納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

⑴地形: 多山,地形起伏較大利:藴藏着豐富的水力資源。 弊:使得陸路交通不便,河運突出⑵氣候 :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温暖濕潤。降水豐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對較少。⑶水系: 水系發達,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 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降水量季節分佈不均,河流水量不穩定。 ⑷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銅、磷、鋅、雲母等。 9.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

1、土地退化 長期高強度地種植棉花,造成土地退化

2、植被破壞為了擴大耕地面積和獲取鍊銅用的木炭,大片的森林被砍伐;此外,礦山開採也破壞了地表植被。植被破壞造成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

3、環境污染 鍊銅企業排放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10、流域的綜合開發: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簡稱TVA)將河流的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並結合資源條件對流域進行綜合開發,同時對流域的生態環境進行恢復和治理。在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等方面實現了統一開發和管理。 第四章 區域經濟發展

1、①範圍: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②地位: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林業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生產基地。③特點:山環水繞、沃野千里

2、地理條件分析:①東北大部分地區屬於温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區,雨熱同季。熱量和水分條件基本上可滿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農作物生長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gongzuojingxuan/n5qjr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