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工作總結精選 >

歷史知識點總結通用多篇

歷史知識點總結通用多篇

歷史知識點總結通用多篇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一

1、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史的歷史沿革:

一、原始社會(二三百萬年前—公元前21世紀)

過渡時期(皇帝堯舜禹時期大約4000—50XX年前)

二、奴隸社會(公元前21世紀—春秋時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會(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鴉片戰爭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40年—1949年)

五、過渡時期(新民主主義社會)(1949—1956年)

六、社會主義社會(1956年—今天)

一、奴隸社會的發展史:

1、夏(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建立)(前21世紀—前16世紀)

2、商(奴隸制社會的發展時期)(前16世紀—前11世紀)

3、西周(奴隸制社會的鼎盛時期)(前11世紀—前8世紀即公元前771年)

4、東周(奴隸制社會的衰落時期)

(春秋時期(奴隸制社會的瓦解時期)(前770年—前476年)

(戰國時期(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會的歷史沿革:

1、秦漢時期(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會形成時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東漢)

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大分裂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公元220年魏國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589年—9XX年)

4、五代十國時期(大分裂時期)(9XX年唐滅—960年北宋建立)

4、遼宋夏金元時期(少數民族政權並立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時期(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1368年—19XX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記方法:以奴隸社會為例:

夏(前21世紀)減去5個世紀—就是商(前16世紀)

再減去5個世紀—就是西周(前11世紀)—減去3個世紀(就是東周即春秋時期開始(前8世紀前771年)—再減去3個世紀(就是戰國時期開始(前5世紀前475年,進入封建社會)

理解記憶: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權部分淪喪,區別於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經濟上資本主義開始興起,但是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

如何運用政治學原理分析歷史問題:

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經濟基礎)—導致了"分封制無法維持下去"(上層建築)—標誌着奴隸制社會開始瓦解

例二: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先進的生產力)的發展緩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後的封建生產關係的阻礙

例三: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推廣(先進的生產力)—推動社會進步,要求建立新的生產關係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於是,封建性質的改革運動風起雲湧。什麼是中央集權制度?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意義?

(1)定義:指全國的軍政財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執行中央政令。

(2)特點:官僚機構組織嚴密,分工明確,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牽制,最終使最高統治權集皇帝於一身。

(3)意義:

(a)有利於鞏固封建統治,為歷代統治者繼承和發展。(歷代統治者都要加強中央集權)

(b)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保障經濟文化的發展,國家的獨立。

****主義與中央集權的關係—二者相輔相成,中央集權是君主****的前提和基礎,君主****是中央集權的必然產物。目的都是為了保證中央和君主的絕對權利。

秦始皇的功與過:

功:

(1)統一全國,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2)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3)政治經濟軍事思想上採取的鞏固統一的措施

過:

(1)大興土木,加重人民負擔,激化階級矛盾(修長城、酈山陵、阿房宮)

(2)刑法嚴苛,賦税沉重,暴政而亡

(3)思想****,焚書坑儒

郡縣制和分封制的不同點?

1、基礎並不同:一個以血緣關係為基礎,一個按地域劃分。

2、權利不同:一個是世襲,地方的小王國,一個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沒有封地有俸祿

3、作用不同:一個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一個能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皇權和相權之爭的原因和過程:

原因:皇帝為獨裁統治歷代都採取削弱相權,分化相權直至廢除宰相的方法,以實現君主****。

漢武帝—頻繁更換宰相,用"中朝"對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權一分為三

宋代—參知政事,繼續分散相權

明代—廢宰相,權分六部

清朝—軍機處(標誌****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達到頂峯)

評價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亂

2、東南—收復台灣,設台灣府

3、西北—平定噶爾丹叛亂

4、東北—收復雅克薩之戰,簽定《尼布楚條約》

5、漢化政策,

6、加強蒙藏民族團結

評價唐太宗

1、政治上:唐太宗勵精圖治,使唐朝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階級矛盾緩和,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局面,這就為"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民族關係上:唐太宗採取開明的民族政策,加強了同周邊各族之間的聯繫,加強了民族團結,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入了鼎盛時期。

3、對外關係上:唐太宗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對外來文化採取兼收幷蓄的方針,這使中國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現了繁榮的局面,並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4、個人品質上:唐太宗善於用人和納諫,具有很強的自我反省能力,成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範,並對以後歷朝的治國策略產生了深遠影響。

唐太宗的評價的採分點

1、政治上:納諫、用人、貞觀之治、三省六部制、科舉制。

2、經濟上:休養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調製、輕徭薄賦、"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則

4、民族關係:"戰而後和"策略、"羈縻府州"設置、安西都護府、和親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團結政策

5、對外關係:開放政策、大都會、鴻臚寺卿、玄奘取經、兼收幷蓄方針、對日本朝鮮影響

科舉制的"利"

1、政治上: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社會前期豪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於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

2、教育上:促進了教育發展,尤其是文學的發展

3、社會風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

4、制度建設上:作為一種選官制度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

科舉制度的"弊"

1、學科結構看:以儒教思想為核心、為重點,實際上這等同讓一個民族"偏科"近千年。"科舉"偏文舍理,這一點是很明顯的。假如沒有科舉制度設置的獨木橋,或許中國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會一樣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終發展出豐富多彩的自然科學。導致了近代科學落後於西方。

2、考試內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和創造意識,選拔出來的多是死讀書的奴僕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

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和他們的行政效率

2、教育上:促進教育發展,社會重學風氣形成。

3、社會風尚:促成社會上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

4、制度建設上:考試選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對公正公平

弊:

1、明清時期,八股取士,被選舉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新意識的人,讀書人成了統治者的奴僕。

2、阻礙了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學而優則仕的人生觀和偏重社會科學,忽視自然科學的考試製度)

"百家爭鳴"形成的原因和影響?

原因:

1、政治上;社會大變革大動盪時期,各諸侯國為富國強兵,招賢納士。

2、經濟上,鐵器牛耕推廣,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物質條件

3、科技上,天文學,醫學等科技取得較大進步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二

七年級上半年曆史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我國最早的人類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會不會製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約70-20萬年,保留猿的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製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製石器。

七年級上半年曆史知識點:華夏之祖

一、華夏之祖黃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黃帝

二、堯舜禹的禪讓

1.夏朝的建立,標誌着奴隸制度開始了。我國奴隸社會開始於公元前21世紀。

2.約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標誌着我國早期國家的建立。

七年級上半年曆史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一、夏朝的興衰

1.禹死後,把王位傳給他的兒子啟,使世襲制度代替禪讓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為了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

2.內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3.作用: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七年級上半年曆史知識點:燦爛的青銅文明

1.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已經出現了青銅器。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著名的青銅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偉)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與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那裏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矚目。

七年級上半年曆史知識點:春秋戰國的紛爭

一、春秋爭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2.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同時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尊王攘夷為號令,逐步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紀後期,晉楚雙方城濮大戰後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百年後,楚莊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戰國七雄

1.戰國七雄按東南西北到中間的順序排列為齊、楚、秦、燕、趙、魏、韓。

2.發生於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決定性戰役是長平之戰。長平之戰使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擋秦國。

七年級上半年曆史知識點:大變革的時代

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度瓦解時期,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制度的形成時期。

2.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遲春秋末年使用,戰國推廣。鐵農具:春秋出現,戰國推廣。

二、著名的都江堰

戰國時期,李冰為秦國修築的都江堰是舉世聞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三、商鞅變法

1.時間、地點:公元前356年,秦國。

2.內容: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作用: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了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增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三

文學、史學與宗教

一、詩歌:屈原,戰國時楚國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作品《離騷》、《天問》。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

二、史學:司馬遷,西漢漢武帝時期,我國古代偉大史學家,著有《史記》,記述了黃帝到漢武帝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130篇,分為“本紀”、“世家”、“列傳”等,它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史學著作,對後來史書的編寫有深遠影響。

三、書法:王羲之:“書聖”王羲之,東晉,作品《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他的書法“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四、繪畫:顧愷之,東晉畫家,主張“以形寫神”,力求“形神兼備”。《洛神賦圖》《女史箴圖》

五、雕塑藝術:

1、秦漢:秦始皇兵馬俑,西漢霍去病墓前石雕2、北朝:敦煌、雲岡、龍門石窟中的雕塑作品。

六、兩教:

1、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西漢末年東漢初年經西域傳入我國。對我國有廣泛深刻影響。

2、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正式創立,創始人之一叫張陵,尊老子為教主。稱它為太上老君。

七、戰國編鐘:出土於湖北隨州,製作於戰國時期,説明當時我國音樂已經達到很高水平。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四

1、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P15

2、湯滅夏,建立商朝,盤庚遷殷後,商朝統治穩定。P21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經牧野之戰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P23

4、西周實行分封制,加強了對各地的統治。P23—24

5、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P24

6、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的青銅器,湖南寧鄉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7、“三星堆”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矚目。P27

8、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P27

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P30

10、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P30—32

11、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P31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五

歷史是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歷史近代史知識點總結,我們來看看下文。

中央集權制度的開始

一、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1、公元前20xx年建立

2、古代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

3、政治制度的特點:出現了凌駕於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

(公共權力——國家機器,一般指曆法、行政、司法等國家和社會公共機構行使的權力,具備了國家的基本特徵)

二、商代

1、公元前162016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內外服制度 (內服指商王直接統治的地區;外服是附屬國管轄的地區)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點(政權特點):

①以商部族為中心的內外服聯盟

②瀰漫着神權色彩(與文化上甲骨文相聯繫)

③商王對附屬國的控制力有限(具體內容:要求瞭解)

各附屬國基本保持原有的社會結構

除對商承擔應盡的義務外,有很大的自主權,有的附屬國經常與商處於戰爭狀態。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緣)、禮樂制度(維護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為了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內容:①將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親族、姻親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國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保衞周王室

②各諸侯國必須承認周王權威,承擔義務(與商代相比,臣屬關係更加明確)

③層層分封

作用:①周人勢力範圍不斷擴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級序列,確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內容:大宗小宗制、嫡長子繼承製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長子傳宗繼統,這個系統被稱為大宗;

小宗:嫡長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關係是相對的。)

特點:①嫡長子繼承製(核心、最大特點)

②雙重關係(血緣關係和政治關係)

實質:血緣關係和政治關係相結合

作用:①保證了貴族“世卿世祿”( 貴族不僅世襲土地和人口,而且還世襲職務和待遇)

②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與原始筆記有所改動)

(3)禮樂制度 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是維護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課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一、春秋時期

政治特徵: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壞,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鐵製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現: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現象發生 ②諸侯不斷擅自進行分封 ③強大諸侯國發動兼併戰爭

二、戰國時期

1、各國紛紛進行變法

2、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為統一創造了條件

3、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

三、秦朝

(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確立,以後中國的封建社會就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過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度

(一)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

1、皇帝制度

特點:①皇權至上(皇帝將立法、司法、行政、軍事權力全部攬於自己手中)

②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職)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職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

②相互關係:互相配合、互相牽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職

3、郡縣制(地方)

特徵:①郡縣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襲(與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區別)

②縣以下設鄉、裏、什伍

(二)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後XX多年的中國政治和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三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鬥爭

(貫穿中國古代史上的第一條主線索:中央和地方的鬥爭)

一、西漢

(一)七國之亂

1、原因:①歷史原因:漢高祖劉邦推行郡縣制的同時,又分封同姓諸侯王

(郡國並行,上次青島市摸底考試有一個郡國並行的看圖題)

②直接原因:面對諸侯國尾大不掉之勢,賈誼、晁錯等人上書,主張消減封國

2、過程: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接受建議,開始着手削奪諸侯國的封地,七個諸侯王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二)漢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為了加強皇權,鞏固國家統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內朝)是決策機構,由皇帝左右親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書令、侍中、常侍等職。原先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機構,逐漸成為執行機構“外朝”。)

【要點解析】

②設刺史(刺史是一種監察官員,負責監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諸侯王死後,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餘兒子也可以獲得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轄。通過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實力,使中央

對地方的控制逐漸加強)

3、作用:

①積極:鞏固、發展了大一統局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消極:皇帝權力過於集中,造成後來外戚和宦官專權。

(注意與經濟和文化相聯繫,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所決定的;而經濟上“重農抑商”也是政治對經濟的反作用產生的。)

二、唐代

經過東漢末年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動盪之後,隋唐實現了統一。

唐中葉發生了安史之亂,參與平叛安史之亂的唐朝大將和安史降將被封為節度使,他們擁兵自重,使唐中葉後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三、五代十國

1、實質: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擴大

2、特點:政權更迭頻繁,南方相對穩定

3、後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統一奠定了基礎。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

1、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收精兵

統兵權 歸“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衞步軍司和侍衞馬軍司三部分組成)

調兵權 歸樞密院掌管

使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兵權最終由皇帝掌握。

(2)削實權

兵權——樞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權力 財權——三司使

行政權——中樞門下 (宰相權力被一分為三)

地方:規定所有州郡直屬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州郡長官下設通判,負責監察。

(3)制錢谷

規定各州郡的財賦,除自留一部分外,其餘運往指定地點,由中央掌握。從而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2、影響

積極: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

消極:造成了“宂官”、“宂兵”和“宂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到北宋為止,中央和地方的鬥爭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勝利而結束。)

第四課 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貫穿中國古代史的第二條線索:皇權與相權的鬥爭)

一、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三省六部制的確立(隋唐時期)

①三省為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門下省(負責封駁審議)

②尚書省下設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間既互相配合,又互為補充,提高了辦事效率;

完整的相權又被分割,有利於加強皇權。

2、發展(宋朝)

三省長官基本不參與政事,另外設置

①中樞門下——負責行政

②樞密院——負責軍事

③三司(鹽鐵、度支、户部)——負責財政

3、三省六部制的廢除(元朝)

元朝廢除三省、實行一省制,只設中書省,六部也歸入中書省。

二、明朝皇權的加強

1、明朝初年,沿襲元制,設中書省。

2、明太祖朱元璋時期

①下令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由皇帝親自掌管六部。(專制皇權達到新的高度)

②由於事務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親自裁決,明太祖設立殿閣大學士,但不參與決策。

3、明成祖時期

正式設立內閣,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此後內閣地位逐漸上升。

注意:“票擬”和“批紅”

三、清朝專制皇權的加強

1、清朝初年:承襲明制,設立內閣。重要的軍國大事,由議政王大臣會議來處理。

2、軍機處的設立

(1)時間:清雍正年間

(2)職責:可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大計、審理重大案件等政務,但由於軍機處官員品級不高,只能跪奏筆錄

(3)影響: ①簡化了處理政務的手續,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軍機處完全聽命於皇帝,軍國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決,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誌。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六

▲古代世界政治與經濟

1、上古人類文明中,埃及的法老是最大的奴隸主;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較全面地反映了對奴隸主階級統治的維護及古代社會的面貌。

2、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森嚴的等級制度。

3、雅典的伯里克利改革,使奴隸主政治達到古代世界的高峯。

4、羅馬共和國的盛與衰,正是羅馬奴隸制發展狀況的真實表現。

5、中古亞歐文明中,日本大化改新標誌着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6、基督教會是歐洲最大的封建主,正成為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1、起源希臘的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

(1)智者學派

★背景:希臘城邦民主政治高度發展,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學者開始關注人本身。

★主張:認識社會、提倡懷疑、反對迷信、強調人的價值和人的決定作用(普羅泰格拉: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切構成了希臘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培養公私兼顧的好公民

★評價:強調人的主體意義,否定了神和命運的作用,樹立人的尊嚴。(重視主體作用,忽視道德)

(2)蘇格拉底――哲學成為人的學問

★主張:A、有思想的人是萬物的尺度B、強調知識的作用,應把道德與知識合二為一,美德即知識。C、教育可以使人認識自己靈魂之內的美德

★影響: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人的科學

(3)亞里斯多德――邏輯學

★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影響:A、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古希臘科學文化的集大成者。B、為現代科學門類奠定基礎,使哲學成為獨立的學科C、將希臘哲學的理性精神發展到頂峯

一、世界古代文化

1、古代亞非文化和古希臘、羅馬文化,是奴隸和其他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晶,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2、古代亞非人民在文學、天文、歷史、數學、建築學、醫學等方面傑出的成就,標誌着古代亞非地區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古代希臘文明是歐洲文化的搖籃。

3、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貢獻巨大:翻譯希臘著作,傳播阿拉伯數字,整理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

4、文藝復興時期的詩歌、繪畫、天文學、文學、醫學等代表性作品,體現了反封建教會和神學的進步性。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1)文藝復興

★背景:A、基督教會壟斷西歐文化上千年,人們生活在缺少理性和人文精神的矇昧中B、資本主義萌芽產生。C、新生的資產階級追求財富與人生享樂。D、由於沒有成熟的體系,只得藉助被教會視為異端的古希臘、羅馬文化來表達反封建思想。E、14世紀中葉,黑死病蔓延,促使人們反省,宗教束縛下的生活形同死亡。成就:文學的復興:前三傑

★代表人物前三傑: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重點薄伽丘。

薄伽丘作品十日談,主旨宣揚人文主義,批判教會,歌頌現實生活,肯定人的價值,提倡生而平等,反對封建等級。

藝術的復興後三傑: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

達。芬奇:A、表現和歌頌人的美及思想感情。善於將解剖學、透視法和明暗轉移法運用繪畫之中。用寫實的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善惡。B、代表作《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

拉斐爾:擅長聖母像,《西斯廷聖母》,其繪畫以優雅、和諧、高度完美著稱,被視為古典美術精神的典範。被稱為畫聖

戲劇的復興莎士比亞

英國人文主義的傑出代表。《哈姆雷特》是最傑出的作品

(2)宗教改革

★背景:A、文藝復興喚醒了沉睡的人們,理性高於信仰的人文主義宗教觀逐漸興盛B、羅馬教皇的權威受到挑戰。C、為樹教皇絕對權威,羅馬教會宣揚因行稱義。D、1517年,教皇兜售贖罪券。

★主張:因信稱義,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這一思想使人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和靈魂的自主權。帶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

★代表作:《九十條論綱》

★影響:A、解放思想,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傳播和發展B、形成新教、天主教、東正教三足鼎立的局面

3、啟蒙運動

★背景:17、18世紀,隨着資本主義經濟不斷髮展,資產階級在思想領域反對封建統治與教會特權。

核心:

A、理性主義:提倡理性,判斷事物,敬畏事實,尊重科學,反對偶像與教條,直指封建專制及宗教思想。

B、繼承人文主義精神,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宣傳自由、平等、博愛,推崇普遍和必然的真理。

★代表:

A、孟德斯鳩:代表作是《論法的精神》,提出三權分立學説,成為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

B、伏爾泰:A、根本否定天主教會B、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C提倡天賦人權,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盧梭:最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主張天賦人權、人民主權,主張創立民主共和國。代表作《社會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為推翻封建統治奠定理論基礎

D、康德:人非工具,人是一切發展過程中最終價值取向。其理性批判哲學最終確立人類主體地位

★影響:

A、歐洲歷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B、發展了人文精神的內涵,把反封建鬥爭推進到反對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理性王國,構建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高度。

C、具鮮明的政治革命性質,不僅為資產階級革命做了輿論準備,而且為人類社會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七

華夏之祖

一、炎帝:

⑴黃河流域著名部落首領,曾與黃帝部落聯合在涿鹿一戰中大敗東方的蚩尤部落。

⑵炎、黃部落結盟後長期發展,形成日後的華夏族。

二、黃帝:

⑴黃河流域著名部落首領,曾與炎帝部落聯合在涿鹿一戰中大敗蚩尤部落。

⑵炎、黃部落結盟後長期發展,形成日後的華夏族。

⑶號稱人文初祖。①相傳建造房屋,製作衣裳,教人挖井,發明舟車,為後世衣食住行奠定基礎。②其妻嫘祖發明養蠶繅絲,下屬倉頡發明文字、伶倫編出樂譜等。③後人常以炎黃子孫自稱。

⑷孫中山贊黃帝: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針,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毛澤東語: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

三、堯、舜、禹的傳説:

⑴堯、舜、禹是繼黃帝之後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

①堯:生活儉樸,克己愛民。

②舜:寬厚待人,以身作則。

③禹: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⑵禪讓制:相傳,堯年老時,徵求各部落首領意見後,推舉舜做繼承人。舜年老後,用同樣的辦法把位置傳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

⑶約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禹由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奴隸制國家的國王。原始社會到此結束,奴隸社會開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gongzuojingxuan/q7rj8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