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工作總結精選 >

孟子二章的知識點總結

孟子二章的知識點總結

孟子二章的知識點總結

《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別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具體可參考八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裏面就有明確的敍述。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孟子二章的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閲讀!

孟子二章的知識點1

《富貴不能淫》

一、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二、一詞多義

戒: 往送之門,戒之 (告誠) 居: 居天下之廣居 (居住)

必敬必戒 (謹慎) 居天下之廣居 (住所)

之: 母命之 (代詞,她,代指女兒) 道: 妾婦之道也 (道理)

住送之門 (動詞,去、到) 獨行其道 (道路)

三、古今異義

1.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古義:真正,確實 今義:誠實,真誠

2.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古義:準則,標準 今義:正直,正義

四、詞類活用

1.富貴不能淫

(淫: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惑亂,使……迷惑)

2.貧賤不能移

(移: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改變,使……動搖)

3.威武不能屈

(屈: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屈服)

五、課文翻譯

景春説:“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他們一發怒,諸侯就都害怕;他們安靜下來,天下便平安無事。”

孟子説:“這怎麼能算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成年舉行加冠禮時,父親訓導他;女兒出嫁時,母親教導她,送到門口,告誡她説:‘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丈夫!’把順從當作標準,是婦人家遵循的道理。(大丈夫應該)住進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着天下最正確的道路——‘義’。得志的時候,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時候,獨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貴不能使他迷惑,貧賤不能使他動搖,威武不能使他屈服,這樣的人才稱得上大丈夫。”

6、問題探究

1.主題思想:

《富貴不能淫》探討“何謂大丈夫”的問題。景春提出觀點,孟子反駁,有破有立。先直接反駁,對景春的觀點持否定態度,再從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標準。孟子提出了三個方面的標準:第一,要講仁德,守禮法,做事合乎道義;第二,無論得志與否,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原則;第三,富貴、貧賤、威武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亂、動搖、屈服。

2.孟子為什麼認為公孫衍,張儀不配稱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答: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既沒有獨立的人格,也沒有獨立的判斷善惡、是非、曲直的標準,他們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這樣的人當然算不上大丈夫。

在孟子看來,大丈夫要講仁德,守禮法,做事合乎道義;無論得志與否,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原則;更不能為富貴、貧賤、威武這些外部因素所迷亂、動搖、屈服。

3.“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和“此之謂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麼?

答:“是”指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此”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二章的知識點2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一、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2.困於心,衡於慮

“衡”同“橫”,梗塞,不順

3.入則無法家拂士

“拂”同“弼”,輔佐

二、重點詞語解釋

1.舜發於畎畝之中

發:興起,指被任用 於:從

2.傅説舉於版築之間

舉:選拔、任用,這裏是被任用。

3.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故:所以 是:這,這樣 降:下達 大任:重大使命

4.行拂亂其所為

亂:擾亂

三、古今異義

1.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古義:明白,瞭解 今義:説明,比方

2.然後知生於憂患

古義:這樣以後,這樣……才 今義:連詞,表示接着某種動作或情況之後

3.所以動心忍性

古義:用這些來…… 今義: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

4.入則無法家拂士

古義:在國內 今義:進入

5.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古義:在國外 今義:出去

6.管夷吾舉於士

古義:獄官 今義:士兵、士官

7.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古義:代詞,這 今義:判斷動詞

四、一詞多義

1.於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在)

舜發於畎畝之中 (從)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給)

2.拂

行拂亂其所為 (違背) 3.發 舜發於畎畝之中 (興起,指被任用)

入則無法家拂士 (同“弼”,輔佐) 發於聲 (顯露、流露)

4.而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然後,才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然後,才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表並列

五、詞類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2.勞其筋骨:使……勞累

3.餓其體膚

使……飢餓 4.空乏其身:使……窮困缺乏

5.所以動心忍性:使……驚動;

使……堅韌 人恆過: 過:犯過失,犯錯誤

六、課文翻譯

舜從田野之中被起用,傅説從築牆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裏獲釋被任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的海邊被召為相,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被贖出而用為大夫。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受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使他身受貧窮之苦,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來不斷增加他不具備的才幹。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犯錯誤時)內心憂困,思慮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流露在言談中,然後才能被人們所瞭解。(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能匹敵的鄰國和外患的侵擾,這個國家往往就容易滅亡。瞭解到這一切之後,就會明白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七、根據要求填空默寫

1.出自本文的一個成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闡述要成就大業,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為上等經受一番艱苦磨練的道理的句子是,其中闡述在思想上受磨練(外部條件)的句子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3.孟子認為,人才是艱苦環境造成的,文中能表現磨練的益處的句子是: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造就人才的主觀(內部)條件是困於心,衡於慮。

(內心憂困,思慮堵塞,經歷一番艱苦的思想鬥爭)

5.《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論點)是“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作者認為國家長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敵國外患”。

八、問題探究

1.主題思想:《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鍊,終於擔任重大任務的名人的事例,説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

接着,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結論。這篇短文闡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指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深刻道理。

2.第一段運用排比句列舉事實,這些人物的共同點是什麼?列舉人物的目的是什麼?

都出身卑微,都經過艱苦的磨練,顯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幹,後來被統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幹出了一番出色的事業。目的是以事實證明只有經歷艱難困苦的磨鍊才能成就大業(逆境造就人才),從而證明“生於憂患”的道理。

3.作者在第一段列舉事實之後,以“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一段話説明了什麼道理?

説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在思想、生活和行為等方面都經受一番艱難困苦的磨鍊。

4.“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説明了人處於困境能激發鬥志。

5.“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這句論述了什麼道理?怎樣理解這句話?論述了“死於安樂”的道理。這句針對國君提出,意思是説如果國內沒有執法嚴格、敢於直諫的臣子,國君就會胡作非為;外面如果沒有勢力、地位相等的國家,國君就會耽於安樂。這樣,國家常常會滅亡。

6.由個人昇華到國家,論證“死於安樂”的句子是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7.第一段側重論述“生於憂患”,第二段側重論述“死於安樂”,中心論點是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8.結合課文內容説説你對“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理解,並另舉一兩個事例來證明這一觀點。

文中的“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是説憂患和磨難可使一個人奮發有為,使一個國家興旺發達;安逸和享樂則會讓一個人不思進取,使一個國家衰敗滅亡。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證明這一觀點。吳越交戰,越國戰敗,越王勾踐立志發憤圖強,準備復仇。他卧薪嚐膽,就是怕舒適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氣。他還親自到田間與農夫一起勞作,他的妻子也紡線織布。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已經恢復元氣,兵強馬壯,具備了復仇的條件。反觀吳王夫差,戰勝越國之後,以為憂患已除,生活驕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終為勾踐所敗,身死而國滅。

中心論點應該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這篇短文一開頭就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人和”,就是下文説的“多助”和“天下順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這反映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對這一章的註釋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註釋是:“民和為貴,貴於天地,故曰得乎丘民為天子也。”可見這一章不是論戰爭,而是講民心向背的,是借戰爭論述實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層推進,短文先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做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後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完成本文的論證。

這一章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並用概括性很強的戰例加以證明,然後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瞭“人和”的實質。短文最後以得“人和”的“君子”“戰必勝矣”作結,突出地説明了“人和”是決定戰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標籤: 知識點 二章 孟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gongzuojingxuan/rvol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