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工作總結 >

歷史課教學創新談(精選多篇)

歷史課教學創新談(精選多篇)

第一篇:歷史課教學創新談

歷史課教學創新談(精選多篇)

問題之一:好高騖遠,脱離中學歷史教育實際及中學生思維水平

人們常有這樣的誤解:創新教育就是必須對前人的結論進行發展、開拓、提高,甚至是否定、更正已有的結論,否則,重複過去的觀點,推理出已有的成見,或者是僅僅觸及前人結論的一點皮毛就不是創造性勞動。究其原因,在於把歷史課教育的對象提升為歷史學科的專業研究人士。其實,中學歷史教學創新教育的目的並不在於學生創立了多少歷史新觀點,更不在於他們為歷史學科做出了多少新的突破性的發現,而是重在培養學生對歷史問題的理解能力,以及獲得歷史見解的一種方式、途徑和過程。由於歷史學科涉及龐雜的歷史史實,還包括深邃的史學理論,中學生在掌握歷史基礎知識的同時僅能形成對歷史的相對的、膚淺的認識,不可能形成一種全面的、系統的成熟看法和見解。因而,要學生產生石破驚天的思維成果是不現實的。問題之二:信口開河,創新無所規範

創新教育要求我們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時,要讓學生敢於推陳出新,敢於挑戰前人學術觀點與結論,但這樣又很容易導致學生的另一種傾向,使他們的思想走向另一個極端:一切思維、想象、推理都可以隨心所欲。如抗(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好 範文網)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的力量在戰爭中鍛鍊成長得到發展。假如由此得出結論,我們要感謝日本對中國發動的這場侵略戰爭,這一結論自然是包括我們在內的所有中國人所不能容忍的。因此,我們歷史教師對此保持清醒的頭腦,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點評,加以認真的規範,必要時可以教給學生一些科學的思維方法,不能因為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寬鬆的思維空間而允許學生歪曲歷史的本來面目。

問題之三:面面俱到,沒有重點,思維訓練不夠深入

歷史課教材內容龐雜,如果我們對其中的問題進行面面俱到的目標教學,對每一個小問題都進行討論、比較、歸納、推理、演繹、創新,完全沒有必要。因此,我們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大膽的取捨,將有限的時間放到最需要深化、發揮、拓展或者是總攬全局的重點知識上,不求“畢其功於一役”,而是有重點、有選擇地進行滲透和影響,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習慣開始,循序漸進,不斷加深,給學生留下思考問題的充足時間,讓他們從容不迫地拓寬自己思維的空間。

問題之四:忽視史實基本知識與技能

我們反對把歷史課上成對史料的簡單羅列,把學生當做簡單的知識的“容器”的模式,也反對對歷史知識作過多的拓展鋪墊,甚至把歷史課講成故事課。但要防範另一個誤區,即由於課時的約束和對能力培養的偏愛,上課時蜻蜓點水,不重視對基本知識的落實、講解。其實,創新從來就不是空洞的,而是依託一定的知識和經驗,世上不存在無知識根底的所謂創新。歷史學習是建立在豐富的材料基礎之上的,對材料的全面瞭解是學習歷史最起碼的要求。

第二篇:歷史文集:歷史課教學創新談

問題之一:好高騖遠,脱離中學歷史教育實際及中學生思維水平

人們常有這樣的誤解:創新教育就是必須對前人的結論進行發展、開拓、提高,甚至是否定、更正已有的結論,否則,重複過去的觀點,推理出已有的成見,或者是僅僅觸及前人結論的一點皮毛就不是創造性勞動。究其原因,在於把歷史課教育的對象提升為歷史學科的專業研究人士。其實,中學歷史教學創新教育的目的並不在於學生創立了多少歷史新觀點,更不在於他們為歷史學科做出了多少新的突破性的發現,而是重在培養學生對歷史問題的理解能力,以及獲得歷史見解的一種方式、途徑和過程。由於歷史學科涉及龐雜的歷史史實,還包括深邃的史學理論,中學生在掌握歷史基礎知識的同時僅能形成對歷史的相對的、膚淺的認識,不可能形成一種全面的、系統的成熟看法和見解。因而,要學生產生石破驚天的思維成果是不現實的。問題之二:信口開河,創新無所規範

創新教育要求我們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時,要讓學生敢於推陳出新,敢於挑戰前人學術觀點與結論,但這樣又很容易導致學生的另一種傾向,使他們的思想走向另一個極端:一切思維、想象、推理都可以隨心所欲。如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的力量在戰爭中鍛鍊成長得到發展。假如由此得出結論,我們要感謝日本對中國發動的這場侵略戰爭,這一結論自然是包括我們在內的所有中國人所不能容忍的。因此,我們歷史教師對此保持清醒的頭腦,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點評,加以認真的規範,必要時可以教給學生一些科學的思維方法,不能因為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寬鬆的思維空間而允許學生歪曲歷史的本來面目。

問題之三:面面俱到,沒有重點,思維訓練不夠深入

歷史課教材內容龐雜,如果我們對其中的問題進行面面俱到的目標教學,對每一個小問題都進行討論、比較、歸納、推理、演繹、創新,完全沒有必要。因此,我們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大膽的取捨,將有限的時間放到最需要深化、發揮、拓展或者是總攬全局的重點知識上,不求“畢其功於一役

第三篇:國中歷史教學論文 歷史課教學創新談

歷史課教學創新談

問題之一:好高騖遠,脱離中學歷史教育實際及中學生思維水平

人們常有這樣的誤解:創新教育就是必須對前人的結論進行發展、開拓、提高,甚至是否定、更正已有的結論,否則,重複過去的觀點,推理出已有的成見,或者是僅僅觸及前人結論的一點皮毛就不是創造性勞動。究其原因,在於把歷史

課教育的對象提升為歷史學科的專業研究人士。其實,中學歷史教學創新教育的目的並不在於學生創立了多少歷史新觀點,更不在於他們為歷史學科做出了多少新的突破性的發現,而是重在培養學生對歷史問題的理解能力,以及獲得歷史見解的一種方式、途徑和過程。由於歷史學科涉及龐雜的歷史史實,還包括深邃的史學理論,中學生在掌握歷史基礎知識的同時僅能形成對歷史的相對的、膚淺的認識,不可能形成一種全面的、系統的成熟看法和見解。因而,要學生產生石破驚天的思維成果是不現實的。

問題之二:信口開河,創新無所規範

創新教育要求我們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時,要讓學生敢於推陳出新,敢於挑戰前人學術觀點與結論,但這樣又很容易導致學生的另一種傾向,使他們的思想走向另一個極端:一切思維、想象、推理都可以隨心所欲。如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的力量在戰爭中鍛鍊成長得到發展。假如由此得出結論,我們要感謝日本對中國發動的這場侵略戰爭,這一結論自然是包括我們在內的所有中國人所不能容忍的。因此,我們歷史教師對此保持清醒的頭腦,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點評,加以認真的規範,必要時可以教給學生一些科學的思維方法,不能因為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寬鬆的思維空間而允許學生歪曲歷史的本來面目。

問題之三:面面俱到,沒有重點,思維訓練不夠深入

歷史課教材內容龐雜,如果我們對其中的問題進行面面俱到的目標教學,對每一個小問題都進行討論、比較、歸納、推理、演繹、創新,完全沒有必要。因此,我們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大膽的取捨,將有限的時間放到最需要深化、發揮、拓展或者是總攬全局的重點知識上,不求“畢其功於一役”,而是有重點、有選擇地進行滲透和影響,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習慣開始,循序漸進,不斷加深,給學生留下思考問題的充足時間,讓他們從容不迫地拓寬自己思維的空間。

問題之四:忽視史實基本知識與技能

我們反對把歷史課上成對史料的簡單羅列,把學生當做簡單的知識的“容器”的模式,也反對對歷史知識作過多的拓展鋪墊,甚至把歷史課講成故事課。但要防範另一個誤

用心愛心專心 1

區,即由於課時的約束和對能力培養的偏愛,上課時蜻蜓點水,不重視對基本知識的落實、講解。其實,創新從來就不是空洞的,而是依託一定的知識和經驗,世上不存在無知識根底的所謂創新。歷史學習是建立在豐富的材料基礎之上的,對材料的全面瞭解是學習歷史最起碼的要求。

用心愛心專心 2

第四篇:創新教育下的國中歷史課教學導入法初探

論文所屬科目:歷史

創新教育下的國中歷史課教學導入法初探湖南省婁底吉星國小姚海華

第斯多惠在《德國教師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勵。”學生對一篇新教材的學習慾望及其學習效果,與教師兩、三分鐘的導語有很大關係。成功的導語,如同深深拉開的帷幕,讓學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有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又象是打開了殿堂的大門,誘導着學生競相登堂入室。

然而,歷史課傳統的導語,多是新舊聯繫式,即聯繫舊知識,引出新知識。儘管這種形式體現了“温故而知新”的教學思想,並被歷史教師普遍採用,但是千篇一律有時就顯得平淡刻板,缺乏新意,既不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常常抑制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因此,不拘一格,因課而異,創新導語的設計,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豐富多彩的形式來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從中產生渴求知識的積極心理,則一定會有助於教學任務的完成。

那麼,怎樣才能設計出新穎的歷史課導語呢?筆者就多年的歷史教學實踐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和歸納,現就如下幾種設計方法來求得各位同仁的同感。

1、疑問懸念式

中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提出疑問、設置懸念導入新課,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

如:在講《新文化運動和五四愛國運動》時,這樣設計導語:“同學們,我們每年的五月四日都要過一天節日叫‘五四青年節’,你們知道它的來歷嗎?”然後告訴學生:“這是為了紀念‘五四運動’。那麼,什麼叫‘五四運動’呢?它發生在什麼時候呢?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學習這一課。”接着,板書課題,學生的興趣被吸引住了,急

切想了解新課的內容。

2、猜謎式

在講《秦末農民戰爭》一節時,先給學生出兩個人物謎語:“捷報”和“太湖風光”。學生對猜謎一般興趣較濃,教師出了這兩個謎語之後,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很快答案就出來了:“捷報”是陳述勝利,謎底為“陳勝”;“太湖風光”是太湖(吳)風光一望無際,視野寬廣,同時“湖”、“光”又是“吳”、“廣”的諧音詞,謎底為“吳廣”。教師肯定學生答案的正確性後引入課題:“大家知道陳勝、吳廣是什麼時期的人?他們對中國歷史產生了哪些重大影響呢?這堂課我們就是要圍繞這兩個中心人物來學習《秦末農民戰爭》。”

這樣的導語,集教師的揭示興趣與學生的思考於一體,短時間內便創造出了一個教學相融、輕鬆活潑的課堂氣氛。

3、故事傳説式

學生喜歡聽故事,在上課前講一段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故事,可吸引學生注意力和興趣。

如講《金與南宋對峙時的中國》時,先講一段“岳母刺字”的故事:“宋朝有一個人叫岳飛,他在其母親的教導下,從小立下了報國殺敵的遠大志向,勤學苦練,學了一身好武藝,又熟讀了許多兵書。當時,北方金國軍隊南下侵犯宋朝,到處搶劫、殺人、放火,一直打到了宋朝都成汴梁,把皇帝、太上皇及大臣等8000多人俘虜了,國家和人們遭受災難,為保家衞國,岳飛報名參加了抗金隊伍。出發前,岳母用針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打字,並對他説:‘不要掛念家裏,希望你永遠為國效忠,誓殺金賊!’岳飛牢記母親的話,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很快成為一名抗金名將。”講完後激發學生想不想了解岳飛其他的故事,順勢引入新課的教學。

4、影視課件導入

講《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開始》時,運用電教手段,製作一個影視課件,集中選取一些日本侵略者屠殺我中國民眾、蹂躪我大好河山的歷史照片和視頻,再配以著名的鋼琴協奏曲《黃河》中的“黃河憤”。

這種方式的導語,最能激起學生思想的共鳴,達到“課伊始,意境即生”的藝術境界。

5、熱門話題式

利用學生中流傳的熱門話題導入新課,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方法。

如在講《三足鼎立》一節時,適逢電視台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學生中正流傳三國任務故事和戰爭故事,利用這一機會,這樣設計導語:“同學們,你們每天都在看《三國演義》,議論劉備、關羽、張飛等,你們知道《三國演義》所反映的是怎樣一回事嗎?它所講的是歷史上什麼時代的事呢?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由此導入新課,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

6、評論式

講中國近代史上《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把對這場戰爭的評論搬到了講授新課前作為導語:“法國有個著名的作家叫雨果,他是一位正直的法國作家,他曾對英法侵略者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侵略暴行作了深刻的揭露和形象的描繪:‘有一天,兩個強盜走進圓明園,一個抱了東西,一個放了火,這個勝利者把口袋裝滿,那個把箱子裝滿。他們手拉手,笑嘻嘻地回到歐洲——這就是那兩個強盜的歷史。在歷史面前,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雨果的這些話,表達了全世界的正義之士對英法等侵略者無比的憤怒和強烈的控訴!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這場戰爭,去聲討英法侵略者的罪行,去總結它留給後人的教訓吧!”

這種導語,不但使學生站在歷史的高度審視這場戰爭,而且在上課一開始就使學生接受了愛國注意思想教育,達到了知識傳授和德育滲透的雙重效果。

7、圖解式

講授《美國獨立戰爭》一節時,拿出一張美國星條旗圖案,演示介紹説:“國旗是一個國家的標誌和象徵。美國的國旗是星條旗,它有十三道紅白相間的條紋和五十顆白色的五角星,這五十顆星代表着美國現在的五十個州。但在美國最初的星條旗上,卻只有十三顆白色的五角星,這是為什麼呢?原來,美國獨立前曾是英國的殖民地,這十三道條紋和十三顆星就代表着當初發動獨立戰爭時的十三個殖民地,也就是美國東部的十三個州。因此,星條旗就與美國獨立戰爭緊緊聯繫在一起,記載着獨立戰爭的光輝歷史。”

由此導入新課,把知識性和趣味性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可謂妙趣橫生,其樂無窮,學生不知不覺中就被吸引住了,進入了特定的歷史氛圍之中。

總之,以上的幾種導語設計方式,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自我感覺較成功的一些方式,當然,導入法是一門教學技巧,而且“教無定法”,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當依據不同的教學對象,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導入新課的方式,使中學歷史教學化抽象為具體,融趣味於嚴肅,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掌握歷史知識。

第五篇:談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創新教育

談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創新教育

【摘要】新課程改革已經走過了幾個春秋,國中歷史課程改革着眼破除舊課程繁、難、深、重的知識體系,大量刪減知識點,結果新課程展現出簡單淺顯的特點,如何更加務實,更加有效,更加平穩地搞好歷史新課改,這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的教師勇於探索、實踐、反思、總結。

【關鍵詞】歷史教學創新教育觀念思維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要使國家立足於不敗之地,我們就要創新,而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培養創造型人才就成了國運興衰的關鍵。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學歷史教學實施創新教育,應依據歷史學科特點、功能和學生認知水平,重點培養學生具有創新的個性品質、一定的獨立思考和實踐能力,為將來成為創造型人才奠定較為全面的素質基礎。

一、轉變教學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歷史學就是歷史學,還歷史學科一個本來應有的作用,是我們當前教育改革中應當注意的。唐太宗曾説“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毛澤東同志也曾説過“讀史使人明智。”可見,前人認為學習歷史並非是為了應付各級考試,更多地是從現實應用出發。我們學習歷史並非只

是為了記住一些零碎的史實,而是為了從前人的經歷中總結經驗教訓,為今人提供治世的策略,提高廣大青少年的思維能力和辨別能力,更好地瞭解我國的國情,從而在培養學習獨立思維能力同時提高其理性思維能力。我想這就是我們進行歷史學科教育的根本目的。而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各學科被掩蓋了學科本來應有的作用,而成了應試的工具,而學科本身最重要的作用卻得不到體現。所以,我們應該是轉變教學觀念的時候了。

創新教育要求教師樹立新的教育觀念,要使學生在思想、能力、個性觀念等方面都有長足發展,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鼓勵學生思辨,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例如:在學習《三國鼎立》時,針對中學生的特點,可以設計這樣一些問題:“劉阿斗如此無能,諸葛亮為什麼自己不當皇帝?”“曹操既然是政治家、軍事家,為什麼在赤壁之戰中會敗給孫劉聯軍?”“赤壁之戰如果是曹操取勝,那中國歷史的局面又將怎樣呢?”,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必然會去了解這一時期的基本史實,在分析史料的基礎上,自然找到了答案,而且還提出了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問題。及時鼓勵學生的提問,並長期堅持這種教學方法,這不僅使學生輕鬆地掌握了歷史知識,更鍛鍊了學生從不同角度來分析、探究問題的能力。

二、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本,創設自主、和諧、寬鬆、民主的教學氛圍,在課堂上,應讓學生髮問、懷疑,甚至對教師的見解提出質疑,決不強迫學生盲目服從教師的見解,消

除他們在課堂上的“恐懼”心理,讓他們心情輕鬆愉快地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並在整個過程中以飽滿的激情激活課堂,徹底摒棄“唯師獨尊”、“唯師是從”的專制性師生觀,為學生營造一個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間。

一般來説創新熱情來源於好奇心、獨立性、想象力等,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李政道説“好奇心很重要,好奇才能提問”,好奇心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能發現別人不易發現的東西,從而提出問題,而創新又恰恰是始於問題,終於問題解決,可以説好奇心是提問的前奏,提問時創新的開端。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創設歷史情境,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打破習慣思維的束縛,讓學生的思維飛起來,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例如,講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秦始皇的兵馬俑等人類歷史的遺蹟時,應儘量收集好網上製作好的cia軟件,將其建造情境呈現給學生,激發並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創新熱情。

三、探索求異思維,開拓學生的創新空間。

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轉變思想,更新觀念,積極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利用教材“資料卡片”、“學習思考”、“知識鏈接”、“史學爭鳴”等內容。在教學上應充分發揮這些內容的功用,培養學生探索求異思維,拓寬思考渠道,以達到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針對辛亥革命的評價,提問學生.“有人認為辛亥革命困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而失敗,有人則認為辛亥革命是中國‘從君主到民主’社會轉型的成功開始。你贊同哪種看法,”

這個問題是目前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個熱門話題,教材上提供的僅僅是其中兩種看法。第一種看法認為,辛亥革命的歷史使命是反帝反封建,它沒能完成歷史使命,因此失敗。第二種觀點認為,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儘管在民主制度建設上沒有一步到位,但放在歷史長河會考察的話,卻是一個成功的開始。辛亥革命成功與否這個問題,見仁見智,教師可以給學生留設思考的空間,拓寬思考的渠道,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理解水平,從不同角度進行獨立思考,從而新見迭出,創意撲面。總之,教師要善於抓住時機,留下空隙,讓學生去填充,留下難點,引導學生去攻破,留下疑點,讓學生去解釋,留下隱線,啟發學生去挖掘,留下懸念.吸引學生去探究。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質疑、創新。

四、精設習題訓練,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

練習是學習理解知識、運用知識和形成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科學有效地練習能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例如,在講《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這一課時,在學生對本課有了較深的理解後,可設計這樣的練習題:(1)八國聯軍的侵華過程是“一帆順利”還是“毫不費力”説明了什麼?(2)抗擊八國聯軍鬥爭英勇的義和團結局如何?為什麼?(3)結合《辛丑條約》內容談談這個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哪些危害?針對這些問題,學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討論,最後得出滿意的答案。這樣的問題,鍛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又培養了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課後練習是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踐

能力的有效途徑。但是,考慮到不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練習題應少而精,要以開放性題目為主,給學生留有實踐、創新的廣闊空間。如:在學習《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傑出人物》“法國大革命”時,針對“拿破崙對內對外政策”,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評價,要求學生在評價時不拘一格,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更可以二者兼顧。但要言之成理,自圓其説。這樣,不僅幫助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點燃了學生心靈中創造的火花,進一步推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這就既培養了學生動腦的習慣,又有利於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總之,創造並不神祕,“人人即是創造之才,時時即是創造之際,處處即是創造之地。”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貫穿於教學的整個過程,有利於打破一些學生的固定不變的思維定勢,訓練思維的靈活性,開發學生的智力。只要我們在教學中轉變角色,變單純的教學傳授者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以科學的方法訓練學生,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會逐漸形成,創新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1、許燕裝《歷史學科"問題意識"的培養》2、陳培瑞《創新教育與教育創新》

3、湯正康《由傳授型向"四合一"型教師躍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gongzuo/1rpq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