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經典精品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經典精品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經典精品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一

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千古傳頌、膾炙人口的送別詩,,描寫的是送別好友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同時也寫出了祖國山河的壯麗美好。詩的前兩行敍事,後兩行寫景。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篇深情寄託在動態的自然景物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卻餘味無窮。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3、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學資源:

多媒體課件、相關文字材料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中國,是詩的國度,我們學過很多古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詩句讓我們動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詩句令我們落淚,“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的詩句催我們奮起……今天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的隧道,走進“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意境,來體會李白的心路歷程。

二、淺嘗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引出課題:

過渡:唐代詩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麼“詩仙”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顆,他在文學上的輝煌成就,令後人望塵莫及。他詩篇的內容豐富多樣,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誦,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李白的一首送別詩。(課件出示課題)

背景材料:詩人李白所在的唐朝,歷史上地域遼闊,交通極不便利,親人朋友一旦分別,再相見,極為困難。李白有一位摯友叫孟浩然。孟浩然是何許人也?“詩仙”李白對他的讚美是“吾愛孟夫子”;“詩聖”杜甫對他的讚美是“清詩句句盡堪傳”。由此可見孟浩然的人品和才華確實天下聞名,令人敬仰。公元730年陽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相會。這天,他們在江夏的黃鶴樓愉快地重逢,各訴思念之情 。李白望着孟浩然漸行漸遠的船隻,不禁動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相信同學們瞭解了這樣的一段背景資料,再來品讀詩句就會有更真切的感受。

2、出示詩句:

指名讀古詩,糾正讀音。

題目中的“之”是什麼意思?(解題)

廣陵是指揚州。古代的別稱。

之:到,去。

試着連起來解釋題目的意思。

全班齊讀古詩。

3、學習前兩句。

學生試着理解詩句的意思。

理解“故人”、“西辭”、“煙花三月”、“下”…

地名:揚州

4、學生質疑:為什麼是“西辭”呢?(點名答)

A、孟浩然向東而去,與地處西方的黃鶴樓漸行漸遠,是向西辭行的意思。

B、詩中還有這樣的詞語,注意到了嗎?下:順流而下(我國地勢西高東低)

煙花:煙霧迷濛,繁花似錦。

5、讓學生根據這些重點詞,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6、指名答,看書上配圖。

三、品讀古詩。

1、自由讀詩,讀完之後讓學生用一個詞概括這首詩。(依依惜別、難捨難分、依依不捨……)

過渡:面對離別,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上會説些什麼,做些什麼呢?

背景材料:讓我們把時間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從 四川沿長江東下,一路遊覽了不少地方。在襄陽(今湖北襄樊),他聽説前輩詩人孟浩然隱居在城東南的鹿門山中,特地去拜訪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詩,大加稱讚,兩人很快成了摯友。

過渡:如今又將面臨分別,這時候的李白,面對孟浩然這位朋友,兄長,老師,會説什麼?相見時難別亦難,不忍別,終須別。孟浩然還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這時候在幹什麼?他看到了什麼?(他沒有走,站在江邊,目送孟浩然離去。)

(出示課件)

齊讀最後兩句。讓學生試着理解後兩句是什麼意思。

解釋“盡:窮盡,消失”“天際:天邊”的意思。

2、學生質疑:

a、。長江之上,過境千帆,為什麼李白卻説是孤帆呢?

b、為什麼又唯見呢?

讓我們帶着這樣的疑問再自由讀詩。

指名回答問題a和b。

3、師總結。

雖然是過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見孟浩然。“過境千帆皆不見,心中只有孟浩然”

4、(欣賞課件“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再創情境。) 深情朗誦全詩。

( 師生同讀) 女同學,我們站起來送送孟浩然;

男同學,我們站起來送送孟浩然;

老師也來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學,我們一起送送孟浩然。

四:精彩回顧

滾滾長江東逝水,不思量,自難忘。名樓,名城,名士,成就了這首千古名詩。“故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如果你有機會登上黃鶴樓,你一定會想起兩個人——李白和孟浩然;如果你有機會登上黃鶴樓,你一定會想起一首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我們再一次深情的吟誦,讀出這對好朋友間的深情厚誼:全班配樂誦讀。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們一起穿越時空的隧道,與詩人對話,得到了語言的滋養,情感的薰陶,友情的珍貴。“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一課的課後小練筆是把古詩中動人的友情寫出來,可以加上自己大膽的想象。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教學設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認識本課的5個生字“鶴、孟、陵、辭、唯”,會寫“孟、浩、陵、辭、唯”5個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註釋、插圖、想象、誦讀,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友情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談話法導入新課

古時候,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別後就很難再見面,所以那時候朋友要遠行,是一定要送別的,送別後還會作詩詞紀念。這種詩被稱為送別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送別詩,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設計意圖】談話導入新課,親切自然,同時不露痕跡地交代要學的古詩是一首送別詩。

(二)瞭解題目、瞭解作者

1.讀準課題中四個生字“鶴、孟、陵、浩”,重點讀音是“陵”後鼻音,引導學生想辦法記憶字形。

2.寫一寫“陵”字。廣陵還叫什麼?課題中還有一位詩人的名字,你知道孟浩然嗎?通過讓學生彙報查找的資料瞭解兩位著名詩人間的情誼。

3.注意恰當的停頓,理解“之”的意思。讀懂題目。滲透學習古詩的方法。解題目、知作者。這樣我們就能知道詩文主要寫的是什麼。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要求,每個學段都要指導學生寫好漢字,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隨堂練習。對於“陵”字的指導既複習了漢字的識記方法,又給予了學生寫法的指導。

廣陵和揚州的關係大多數學生不明確,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明確了廣陵就是揚州,為學生理解詩句掃清了障礙。同時學生課下查資料,課上交流,使學生知道了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關係,為兩人情深不忍離別做了鋪墊。

(三)初讀古詩

那是怎樣的情景呢,我們來讀這首詩。

1.誰來讀,聲音要洪亮,要把字音讀準。(課件顯示古詩)其他同學注意聽,看看他有沒有讀錯的字。

2.再讀強調停頓。

3.讀古詩,不但要讀準音,還要注意停頓,更要讀出它的味道來。

你自己練習讀一讀,讀出你自己的感覺。

(四)師生合作讀

【設計意圖】通過不同形式的有層次讀,讓學生讀出古詩的味道。充分感受古詩的韻律之美,從而增強語感,促進思維。

(五)學習前兩行詩句,瞭解學詩方法

同學們讀着讀着就讀出了味道,不過我想你們可能還會有沒讀懂的地方,學生質疑。

1.(西辭、煙花三月)

(出示地圖長江兩岸 西辭 黃鶴樓,直接理解“西辭”意思)

煙花三月是怎樣的情景?理解了重點詞,這兩行詩意一定懂了。

(板書:明詩意)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質疑,順學而導,想象煙花三月是怎樣的情景。用四個字的詞語説一説,進行詞語拓展練習。

2.想象,在這如詩如畫的江南春天,在這千年勝地的黃鶴樓上,詩人可能和老朋友孟浩然幹什麼?(欣賞美景、共飲美酒,吟詩作賦)但今天,卻要忍受離別之苦,你能把作者的感受和心情讀出來嗎?

生讀前兩句,這是多麼讓人傷心無奈呀?讓我們感同身受,更加珍惜朋友間的真情。(板書:悟詩境)誰再來讀一遍?

【設計意圖】詩歌教學需要想象的介入,引導學生開展想象,詩人在如此美麗時節卻要忍受離別之苦,帶着這樣的心情入情入境的誦讀,學生自然就會體悟詩的意境,同時領悟到詩句的學習方法。

(六)運用方法,學習後兩行詩句

就像這樣的學習後兩句(先抓住重點詞弄明白詩意,不懂的地方可以看註釋,看圖,還不懂就提出來),和同座説一説,然後彙報。誰來讀這兩句?

1.你從中聽出了什麼?船漸行漸遠,李白仍然站着,望着,他多麼捨不得孟浩然呀?誰再來讀?猜一猜,大約站着望了多長時間?你這樣送過朋友嗎?這是多麼深的情意呀!誰再來讀後兩句?

2.在唐朝盛世,長江是交通要道,按理説,江南三月,長江上一定是千帆競渡,可李白為什麼説是“孤帆”呢?板書:孤帆盡。

板書:情意長。誰再來讀一讀?

3.這僅僅是在説帆船孤嗎?

小結:這小小的一個“孤”字,就把詩人的離愁別緒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是多麼深的情誼呀!誰來讀?

【設計意圖】利用前兩句的學習方法,學生自主學習後兩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開展想象,在想象中誦讀,在誦讀中體悟情感。

(七)創設意境,昇華情感

1.有一首歌詞源自這首詩。我們來閉上眼睛聽一聽,看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和情景,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2.孟浩然的船一槳一槳地划着,最後沒有了蹤影,可是,李白還在望啊、望呀,誰再來讀全詩,再次感受那依依不捨之情?

3.如果你有機會登上黃鶴樓,你一定會想起兩個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會想起這首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4.讓我們把這美好的情感,把這千古佳句永遠留在心中吧,誰來背一背?

小結:我們在學古詩時要解詩題、知作者,還要明詩意、悟詩境,以後我們可以按照這樣的方法來學習古詩。

【設計意圖】音樂拓展了想象,在音樂中,學生豐滿了意象,還原古詩描繪的場景畫面,這樣古詩中的文字鮮活起來,加之讓學生一遍一遍誦讀,使學生身臨其境,走進詩人的心靈深處。

拓展閲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賞析

這首送別詩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調。它不同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於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表現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繫,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着詩人李白的嚮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着無比的詩意。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裏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説:“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鬆雲。”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順着長江而下,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遊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裏進行的。李白心裏沒有什麼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嚮往揚州地區,又嚮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着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着江水盪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別友人,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美景令人悦目,送別卻令人傷懷,以景見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達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藝術效果。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於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又是傳説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廣陵,又構成一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塗抹得尤為濃郁。煙花,指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給讀者的感覺絕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正是煙花之地。“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 李白渴望去揚州之情溢於言表。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的後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着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孤帆遠影碧空盡”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

“唯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單純是寫景。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嚮往,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的一江春水。總之,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説,又是帶着一片嚮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將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將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三

教材分析:

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千古傳頌、膾炙人口的送別詩,,描寫的是送別好友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同時也寫出了祖國山河的壯麗美好。詩的前兩行敍事,後兩行寫景。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篇深情寄託在動態的自然景物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卻餘味無窮。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3、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學資源:

多媒體課件、相關文字材料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中國,是詩的國度,我們學過很多古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詩句讓我們動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詩句令我們落淚,“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的詩句催我們奮起……今天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的隧道,走進“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意境,來體會李白的心路歷程。

二、淺嘗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引出課題:

過渡:唐代詩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麼“詩仙”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顆,他在文學上的輝煌成就,令後人望塵莫及。他詩篇的內容豐富多樣,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誦,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李白的一首送別詩。(課件出示課題)

背景材料:詩人李白所在的唐朝,歷史上地域遼闊,交通極不便利,親人朋友一旦分別,再相見,極為困難。李白有一位摯友叫孟浩然。孟浩然是何許人也?“詩仙”李白對他的讚美是“吾愛孟夫子”;“詩聖”杜甫對他的讚美是“清詩句句盡堪傳”。由此可見孟浩然的人品和才華確實天下聞名,令人敬仰。公元730年陽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相會。這天,他們在江夏的黃鶴樓愉快地重逢,各訴思念之情。李白望着孟浩然漸行漸遠的船隻,不禁動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相信同學們瞭解了這樣的一段背景資料,再來品讀詩句就會有更真切的感受。

2、出示詩句:

指名讀古詩,糾正讀音。

題目中的“之”是什麼意思?(解題)

廣陵是指揚州。古代的別稱。

之:到,去。

試着連起來解釋題目的意思。

全班齊讀古詩。

3、學習前兩句。

學生試着理解詩句的意思。

理解“故人”、“西辭”、“煙花三月”、“下”…

地名:揚州

4。學生質疑:為什麼是“西辭”呢?(點名答)

A、孟浩然向東而去,與地處西方的黃鶴樓漸行漸遠,是向西辭行的意思。

B、詩中還有這樣的詞語,注意到了嗎?下:順流而下(我國地勢西高東低)

煙花:煙霧迷濛,繁花似錦。

5、讓學生根據這些重點詞,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6、指名答,看書上配圖。

三、品讀古詩。

1、自由讀詩,讀完之後讓學生用一個詞概括這首詩。(依依惜別、難捨難分、依依不捨……)

過渡:面對離別,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上會説些什麼,做些什麼呢?

背景材料:讓我們把時間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從四川沿長江東下,一路遊覽了不少地方。在襄陽(今湖北襄樊),他聽説前輩詩人孟浩然隱居在城東南的鹿門山中,特地去拜訪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詩,大加稱讚,兩人很快成了摯友。

過渡:如今又將面臨分別,這時候的李白,面對孟浩然這位朋友,兄長,老師,會説什麼?相見時難別亦難,不忍別,終須別。孟浩然還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這時候在幹什麼?他看到了什麼?(他沒有走,站在江邊,目送孟浩然離去。)

(出示課件)

齊讀最後兩句。讓學生試着理解後兩句是什麼意思。

解釋“盡:窮盡,消失”“天際:天邊”的意思。

2、學生質疑:

a、長江之上,過境千帆,為什麼李白卻説是孤帆呢?

b、為什麼又唯見呢?

讓我們帶着這樣的疑問再自由讀詩。

指名回答問題a和b。

3、師總結。

雖然是過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見孟浩然。“過境千帆皆不見,心中只有孟浩然”

4、(欣賞課件“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再創情境。)深情朗誦全詩。

(師生同讀)女同學,我們站起來送送孟浩然;

男同學,我們站起來送送孟浩然;

老師也來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學,我們一起送送孟浩然。

四、精彩回顧

滾滾長江東逝水,不思量,自難忘。名樓,名城,名士,成就了這首千古名詩。“故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如果你有機會登上黃鶴樓,你一定會想起兩個人——李白和孟浩然;如果你有機會登上黃鶴樓,你一定會想起一首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我們再一次深情的吟誦,讀出這對好朋友間的深情厚誼:全班配樂誦讀。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們一起穿越時空的隧道,與詩人對話,得到了語言的滋養,情感的薰陶,友情的珍貴。“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一課的課後小練筆是把古詩中動人的友情寫出來,可以加上自己大膽的想象。

板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煙花三月

黃鶴樓——→廣陵

李白依依惜別孟浩然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四

教材分析:

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是一首千古傳頌、膾炙人口的送別詩,,描寫的是送別好友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同時也寫出了祖國山河的壯麗美好。詩的前兩行敍事,後兩行寫景。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篇深情寄託在動態的自然景物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卻餘味無窮。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3、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學資源:

多媒體課件、相關文字材料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中國,是詩的國度,我們學過很多古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詩句讓我們動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詩句令我們落淚,“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的詩句催我們奮起……今天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的隧道,走進“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意境,來體會李白的心路歷程。

二、淺嘗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引出課題:

過渡:唐代詩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麼“詩仙”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顆,他在文學上的輝煌成就,令後人望塵莫及。他詩篇的內容豐富多樣,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誦,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李白的一首送別詩。(課件出示課題)

背景材料:詩人李白所在的唐朝,歷史上地域遼闊,交通極不便利,親人朋友一旦分別,再相見,極為困難。李白有一位摯友叫孟浩然。孟浩然是何許人也?“詩仙”李白對他的讚美是“吾愛孟夫子”;“詩聖”杜甫對他的讚美是“清詩句句盡堪傳”。由此可見孟浩然的人品和才華確實天下聞名,令人敬仰。公元730年陽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相會。這天,他們在江夏的黃鶴樓愉快地重逢,各訴思念之情 。李白望着孟浩然漸行漸遠的船隻,不禁動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相信同學們瞭解了這樣的一段背景資料,再來品讀詩句就會有更真切的感受。

2、出示詩句:

指名讀古詩,糾正讀音。

題目中的“之”是什麼意思?(解題)

廣陵是指揚州。古代的別稱。

之:到,去。

試着連起來解釋題目的意思。

全班齊讀古詩。

3、學習前兩句。

學生試着理解詩句的意思。

理解“故人”、“西辭”、“煙花三月”、“下”…

地名:揚州

4、學生質疑:為什麼是“西辭”呢?(點名答)

A、孟浩然向東而去,與地處西方的黃鶴樓漸行漸遠,是向西辭行的意思。

B、詩中還有這樣的詞語,注意到了嗎?下:順流而下(我國地勢西高東低)

煙花:煙霧迷濛,繁花似錦。

5、讓學生根據這些重點詞,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6、指名答,看書上配圖。

三、品讀古詩。

1、自由讀詩,讀完之後讓學生用一個詞概括這首詩。(依依惜別、難捨難分、依依不捨……)

過渡:面對離別,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上會説些什麼,做些什麼呢?

背景材料:讓我們把時間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從 四川沿長江東下,一路遊覽了不少地方。在襄陽(今湖北襄樊),他聽説前輩詩人孟浩然隱居在城東南的鹿門山中,特地去拜訪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詩,大加稱讚,兩人很快成了摯友。

過渡:如今又將面臨分別,這時候的李白,面對孟浩然這位朋友,兄長,老師,會説什麼?相見時難別亦難,不忍別,終須別。孟浩然還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這時候在幹什麼?他看到了什麼?(他沒有走,站在江邊,目送孟浩然離去。)

(出示課件)

齊讀最後兩句。讓學生試着理解後兩句是什麼意思。

解釋“盡:窮盡,消失”“天際:天邊”的意思。

2、學生質疑:

a、。長江之上,過境千帆,為什麼李白卻説是孤帆呢?

b、為什麼又唯見呢?

讓我們帶着這樣的疑問再自由讀詩。

指名回答問題a和b。

3、師總結。

雖然是過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見孟浩然。“過境千帆皆不見,心中只有孟浩然”

4、(欣賞課件“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再創情境。) 深情朗誦全詩。

( 師生同讀) 女同學,我們站起來送送孟浩然;

男同學,我們站起來送送孟浩然;

老師也來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學,我們一起送送孟浩然。

四、精彩回顧

滾滾長江東逝水,不思量,自難忘。名樓,名城,名士,成就了這首千古名詩。“故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如果你有機會登上黃鶴樓,你一定會想起兩個人——李白和孟浩然;如果你有機會登上黃鶴樓,你一定會想起一首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我們再一次深情的吟誦,讀出這對好朋友間的深情厚誼:全班配樂誦讀。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們一起穿越時空的隧道,與詩人對話,得到了語言的滋養,情感的薰陶,友情的珍貴。“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一課的課後小練筆是把古詩中動人的友情寫出來,可以加上自己大膽的想象。

板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煙花三月

黃鶴樓————————→廣陵

李白 依依惜別 孟浩然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盡”“唯”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3、體會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別的情誼。

4、激發閲讀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學習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生——課前熟讀古詩;收集李白的詩歌、生平資料;不理解的詞查查字典,試着理解詩歌。

師——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加導入:

1、(播放音樂)平時大家積累了許多古詩,想和老師對對詩嗎?

2、能記住這麼多的古詩,你們真棒。知道我們剛才所對的古詩是誰寫的嗎?你瞭解李白嗎?(課件李白素描圖出現)

3、(過渡)千年聖地黃鶴樓,如詩如畫江南春。當時詩人李白本該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黃鶴樓上共飲美酒,吟詩作賦,但此時老朋友卻要東下揚州,這真是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李白的這首送別詩。(出示課題)

二、解詩題,知作者

1、師:同學們,老師寫在黑板上的課題少了哪個字呀?(陵)這是我們這節課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現在你們觀察下,有什麼要給大家提個醒的?(“陵”右上是“土”,下邊是折文)觀察細緻,請大家舉起小手和老師一起把課題補充完整。

2、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

(學生交流自己讀題後所得:送的地點、誰送誰、“之”的含義、對黃鶴樓、廣陵及人物的瞭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誼故事等)

3、教師隨機點撥學習方法:是啊,蒐集資料,也是理解古詩的一個方法!題目中的關鍵詞我們都知道了,你能連起來説説題目的意思嗎?(生試着説題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別之後就很難再見,於是呀寫詩送別就成了一種風俗,當時的送別詩就和現在的流行歌曲一樣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這一送別卻引起了轟動,在文學史上堪稱千古一別啊。為什麼這麼著名呢?這裏有三名,在名樓黃鶴樓,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廣陵。論年齡,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歲,然而一樣的興趣愛好,一樣的才華橫溢,使他們互相仰慕,相見恨晚,即使是短暫的離別,也那麼依依不捨。

三、讀通讀順,整體感知

1、就是這麼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讀了吧,來自己先放聲讀讀,讀的時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讀準字音,讀吧。

2、學習生字(我們先和剛才還未認識的生字朋友打聲招呼,誰願意讀?容易讀錯的再給大家提個醒。個別讀——所有生字詞語都來了,全班齊讀)

3、請一個同學來讀這首詩,老師給你加點伴奏,希望你能讀出韻味。其他同學邊聽邊想想你的頭腦中會浮現出怎樣的情景?

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説的,這首詩描寫了孟浩然在黃鶴樓向李白告別和李白站在岸邊目送孟浩然遠去這兩個情景。有誰知道哪幾句詩描寫了孟浩然在黃鶴樓向李白告別的情景,哪幾句詩描寫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六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本課設計側重從蒐集整理資料、潛心品析吟誦、對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閲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佔鰲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美,讀中悟情。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背誦並會默寫。

3.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4.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5.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誦讀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蒐集相關資料。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揭示題意

1.播放《送別》名曲,引導學生回憶讀過或學過的幾首送別詩。(力求在上課伊始就創設一種情境,使學生較快進入到“送別”的氛圍中,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

2.通過《贈汪倫》《別董大》等耳熟能詳的送別詩,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別深情。

3.介紹時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見難,所以送行就成了人們表達深情厚誼的一種形式,也成了詩人們爭相歌詠的題材。

4.初讀兩首古詩,大致瞭解其異同。

5.引導學生先學第一首詩,板書詩題。(注意“鶴”的筆順,“孟”的起筆,“陵”的讀音。)

6.讀題了解有關“送”的內容。

(1)師生交流有關黃鶴樓的資料。

(2)課件展示黃鶴樓風采,加深對這座江南名樓的認識。

(3)師生交流了解“廣陵”與“揚州”的關係。

(4)教師相機板畫長江簡圖,幫助學生明確詩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教師邊畫邊與學生交談:“黃鶴樓也好,廣陵也罷,都位於我們祖國第一大河──長江流域。長江西起唐古拉山脈,婉蜒6

300多公里後匯入東海。黃鶴樓所在的武漢就在長江與漢江的交匯處,(板書:武漢),廣陵在武漢的東邊。”版書:廣陵)

(5)師生交流了解李白與孟浩然的基本情況。(讓學生明確,李白雖被後世稱為“詩仙”,名氣頗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幾歲,當時已詩名天下,而李白還只是二十四五歲的詩壇新秀。)

(6)請學生完整表達詩題的意思。

(7)提示學法:蒐集資料是理解詩題,學習古詩的一個好辦法。

二、初知詩意,質疑解疑

1.自由練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指讀正音。

3.自讀自悟,引導學生運用工具書或註釋等多種方式瞭解詩的大意,並鼓勵學生質疑。

4.集體交流。

(1)指名概述詩意。

(2)質疑。

(3)結合板畫弄懂“西辭”等較簡單的問題。

(4)師生交流,確定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三、故事導引,入境悟惰

1.師講述李、孟真摯友誼的故事。據説李白常在黃鶴樓上與人飲酒賦詩。有一天,他聽説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隱居在附近的襄陽,便立刻前往拜見。孟浩然聽説李白來了,顧不得整理衣冠,趕忙來到堂前。李白一見孟浩然,搶上一步説:“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詩名天下,特來求教啊!”“哪裏哪裏,賢弟過獎了,過獎了!你才華橫溢,我也久仰了呀!”兩人一見如故,從此一起遊山賞月,飲酒賦詩,談人生,談抱負……就這樣,好幾個月形影不離。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帶遠遊,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選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遠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於是一首千古名詩誕生了……(此處講述李、孟之間交往的生動故事,意在為學生理解後兩句埋下伏筆,奠定基礎。)

2.賞析“煙花三月”。

(1)喚起學生生活體驗,引導學生想象、感受身邊鮮花盛開的春天是怎樣一幅美景。

(2)師生共議“煙”的豐富內涵,肯定學生富有創意的個性化理解。如江邊水氣繚繞在繁花似錦花叢中,具有一種詩意的美感;霧氣時聚時散,繚繞花間,也使人產生無限還想。

(3)師生共同在音樂中想象“煙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抓住“煙花三月”的“煙”,引發學生對春天美景的想象,聯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教師先讓學生感受、理解,然後再表達,這樣,理解和運用就融為一體了。)

(4)拓展理解“煙花三月”。“煙花三月”不僅僅指黃鶴樓所在的武漢,還有揚州,乃至整個長江兩岸都是春意濃濃、一派千里鳥啼綠映紅的美好春景。當時乃盛唐時期,整個時代也如“煙花三月”般美好,更體現了詩人愉悦的心境。

(5)指導朗讀前兩句。自由讀、指讀、評讀、想象畫面讀等。

(6)小結:名樓美景遙相送,詩情畫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盡”“唯”等詞語。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見談談對“碧空盡”的理解。

(2)抓住“遠影”,體會李白目送帆船遠去時間之長,對友人的情感之深。

(3)帶着自己的體會試讀第三、四句。

(4)指名讀,師生評讀,學生再讀。

(5)師激情引讀。

(6)從最後一句中,換詞理解品析“唯”。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摯友的一片深情,寄情於浩蕩的一江春水。體味作者佇立江邊時間之長,帆影“盡”而情“不盡”,“過盡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導朗讀後兩句。及時板書:情深意長。

四、賞讀全詩,背誦全詩

1。自由組合練習讀。

2.展示個性指名讀。

3.師生互動背誦讀。(自由組合讀,讓學生自讀自悟,讀中悟情;教師引讀,點撥學生如何讀,使學生深入體會詩意;展示個性讀,可引發學生展示自身獨特體會。)

五、學習第二首詩

1.討論交流學習第一首詩的成功經驗:解詩題,明背景;品詞句,悟詩境;作對比,感詩情等。

2.小組合作學習第二首詩。

3.各組彙報交流。

4.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瞭解安西、陽關等詩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關知識;瞭解由於交通不便,從偏遠的安西到陽關的送別這其中的艱難;各抒己見體味“更進一杯酒”的深刻內涵。

5.比較兩首詩的異同,誦讀悟情。

6.交流這兩首送別詩共同的地方,試着思考其規律性。

六、總體回顧,歸納昇華

1.學生交流本節課感受。

2.教師歸納總結: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別中!一樣的深情,別樣的故事。下節課讓我們繼續領略古代詩人的送別深情。

3.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導入新課

二、交流課下收集到的送別詩(略)

三、小組合作,讀詩悟情

引導學生自主體會送別詩的異同,着重讓學生領悟這些詩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品味“人間最美是真情”這一真諦。

四、誦讀交流,暢談感受(略)

五、遷移學法,進行練筆

1.人間最美是真情,同學們,我們也曾有過與親人、朋友分別的難捨時刻,你有怎樣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話甚至是詩的語言寫一寫?

2.練筆。

3.交流。

六、拓展思路,佈置作業

1.除了送別詩,你還了解什麼類別的詩?(如思鄉詩、邊塞詩、詠春詩等等。引導學生課外讀詩時要留意詩歌間的內在聯繫,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上到一個新的高度。)

2.佈置自選作業。

(1)蒐集李白、孟浩然、王維的其他詩作,朗讀、欣賞、摘抄。

(2)自主選擇文中一首詩改寫成記敍文。

(3)結合自己的感受創作古體詩或現代詩。

(4)蒐集某一類詩歌如邊塞詩,比較、賞讀、摘抄或寫體會。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七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古詩涵蓋面高,意藴深遠,本設計側重從蒐集整理資料、潛心品析吟誦、感悟詩歌意境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閲讀實踐中批文入境,“讀”佔鰲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美,讀中悟情。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意。

3、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4、激發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入課題。

師:孩子們,在生活中你有好朋友嗎?你與朋友間的情意如何?你有過與朋友離別的經歷嗎?當時感受如何?(學生自由回答。)

師:是啊,離別之際有千言萬語,送別總是件讓人難過的事情。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目睹兩個好朋友之間的離別。讓我們一起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描繪的情景,體會好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設計意圖】未成曲調先有情,為學生創設一種情境,鋪陳了一種調子,使學生較快進入到“送別”的氛圍中。

二、揭示詩題,讀通詩意。

1、板書詩題。師生共同書寫。

2、齊讀詩題,通過讀詩題你知道了什麼?(學生説詩題的意思,教師適當點撥。)適當簡介黃鶴樓:黃鶴樓在湖北武漢,它與江西的滕王閣,湖南的岳陽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出示圖片)

3、那你瞭解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友誼嗎?(生自由回答。)

師補充簡介:古代交通不方便,離別之後就很難再相見。於是,寫詩送別詩成了一種習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的這一送卻引起了轟動,在文學史上被稱為千古一別,或三名一別。在名樓:黃鶴樓,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廣陵。論年齡,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歲,然而他們一樣的瀟灑飄逸,一樣的詩才出眾,互相仰慕,相間恨晚。即使是短暫的離別,也那麼依依不捨。聽了老師的介紹,你想再讀一遍題目嗎?(生再讀題)對,我們這才算真正“讀懂詩題”。讀懂詩題是學好古詩的第一步。接下來,我們進入第二步:“讀通詩句”

4、自由讀,強調讀準音,認清形。

5、指名讀。

指導環節:指名讀,試讀,師範讀,生評價。指導讀出情感、韻味,讀出詩的節奏感:二二三節奏、四三節奏。個別讀,齊讀。

師:經過我們的反覆練習,我們已經能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了。這才是真正的讀通詩句。

【設計意圖】瞭解李白與孟浩然的關係,為深悟詩情奠定基礎。

三、理解詩意,體驗詩情。

1理解詩意

①先借助註釋,自己學一學,再把你讀懂的句子説給同桌聽,

②同桌交流自學所得。

③全班交流詩的大意。

師小結:同學們理解得真好,全詩圍繞一個“送”字記述了李白送別好朋友孟浩然的情景。那麼李白是怎樣送別孟浩然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詩歌。

【設計意圖】一番覺悟,一番長進。這一環節有助於學生提煉語言,體現順學而導的理念。

四、品讀詩句,進入詩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詩。(多媒體出示)

1、請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師生互動,明確位置。

(出示長江簡圖,明確黃鶴樓和揚州位置。)

師: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孟浩然要沿長江由西向東順流而下,所以詩人説——(出示:故人西辭黃鶴樓。)圖文對照,理解“西辭”。

2、那麼他們是在什麼時間分別的呢?

抓住“煙花三月”,展開想象。

賞析“煙花三月”的含義。

(1)喚起學生生活體驗。

師:大家能想象一下“煙花三月”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可以用一些詞語來形容。

預設:奼紫嫣紅、百花盛開、花團錦簇、細雨如煙、鳥語花香……

(2)師生共議“煙”的豐富意藴,肯定學生富有創意的個性化理解。在音樂中想象,感受“煙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邊出示圖片師邊敍述:三月是最美的時節,瘦西湖畔,楊柳依依,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江邊水氣繚繞,籠罩在淡淡的雲霧中,霧氣時聚時散,令人產生無限的遐思。

(3)拓展理解:“煙花三月”不僅僅指黃鶴樓所在的武漢,還有揚州,乃至整個長江兩岸沿途都是春意濃濃,一派“千里鶯啼綠映紅”的美好春景。當時正是盛唐時期,整個時代都如煙花三月般美好。

師:沉浸在如此的美景中,誰願意讀一讀前兩句?(出示前兩句。)

板書:景美

(4)指名朗讀前兩句,適時指導評價。

3、師生互動,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設計理念】古詩的寫作年代距學生較遠,長江簡圖的板畫不但有助於明確地理位置,更有助於理解“西辭”等詞句內容。“煙花三月”的理解是這首詩的重點,由學生生活體驗入手,層層深入,使學生對其內涵有了廣度和深度的認識。

(二)理解第三、四句詩。

1、師:正如同學們所讀所感,煙花三月是最有詩情畫意的季節,想像一下,往年的這時,詩人和朋友在一起會幹些什麼?

預設:他們會一起遊覽名山名水,一起喝酒、賞月,談天説地,説生活見聞,談心中理想……

2、師:是啊!詩人本該和朋友一起吟詩作畫,可是今天老朋友卻要離他而去,李白的心情怎樣呢?你能用一個詞描繪一下嗎?(生:依依不捨、難捨難分、情深意長……)

適當評價。

3、那麼這情景體現在哪兩句詩中呢?大聲讀出來吧!(出示後兩句詩句。)

4、自由讀這兩句詩,你能看出李白是怎樣送孟浩然的嗎?(生答。)

5、師:引導學生隨着李白的目光反覆讀:孤帆遠影碧空盡。

6、師問:從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麼?隨着學生的回答,指導朗讀。

創設情境:李白望着望着,繁華的長江交通運輸通道上,就只剩下了“孤帆”,這可能嗎?是人為什麼説是“孤帆”?你從中又體會到了什麼?(配樂)是啊!讓我們想象一下,你就是李白,你就站在江邊:

老朋友的小船緩緩起航了,你望着那隻船,望着望着,不僅吟誦——(生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船已經到江心了,影子也漸漸模糊,可你仍在翹首遙望,你望着那隻船,望着望着,不僅吟誦——(生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船漸漸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了,你只能看到滾滾的長江水流向天邊,你還在望啊!你要把自己的一片深情託付江水,陪伴友人目送到目的地,望着望着,你不僅吟誦——(生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7、師:此時此刻,你在想什麼?(生自由説。)

板書:情深

師小結:回顧全詩,詩人對好朋友濃濃的情都包含在了這短短的詩句中。詩中有畫,詩中有情。(多媒體出示相關畫面。)師敍述:

緩緩西辭,隨江南下,那是不捨。

在煙花中送別,那是無可奈何。

孤帆遠去,仍然駐足遙望,那是孤獨寂寞。

滾滾長江獨自在天際流,那是悵惘,失落。

【設計意圖】師生互動,情感交融,把悟詩情推向高潮。並進行了情感遷移,給了學生一個表達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

五、賞讀詩句,深悟詩情。

1、情境中朗讀:

(1)古人説:相見時難別亦難,帶着李白的深情,誰能讀這首詩?

(指名讀,適當評價。)

(2)人生多離別,多年以後,當我們和親朋好友分別時,我們依然會滿懷深情地吟誦這首詩。(男生齊讀。)

(3)如果有一天,你有機會登上黃鶴樓,你一定會記住兩個人——李白和孟浩然,一定會想起這首詩。(女生齊讀。)

(4)相信此時,這美好的情感,這千古佳句已經深深留在了你的腦海中,讓我們試着背出這首詩。

2、當堂檢測。

3、回顧學習古詩方法。

【設計意圖】尊重學生獨特體驗,讀中悟情,讀中悟美。

六播放歌曲:《煙花三月》

師:離別是詩,離別是歌,離別總是情。一樣的送別,不一樣的情懷。

老師整理了一部分離別詩送給同學們,喜歡的話讀一讀,比一比,

感受古人淳樸的情懷,體驗深情厚誼帶給我們的感動和温暖。

(多媒體出示古詩。學生自由朗讀,體驗詩情。)

讓學生在美妙的歌曲中再一次體會詩中濃濃的情。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課外讀詩時要留意詩歌之間的聯繫,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上到一個高度。歌曲的播放將學生的情感體驗又一次推向了高潮。

板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送 孟浩然

景美 情深

教學反思:這是一堂洋溢着真情與深情的課。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精粹,可以説詩中情濃,課中亦情濃。我整堂課的設計都力求圍繞一個“情”字。首先是理解詩題整體把握。開頭輕鬆的談話,地理位置的板畫,李、孟關係的瞭解都使學生對時代背景、寫作背景有個較為全面的瞭解,為後面深悟詩情奠定基礎。其次是賞析詞句體驗情。這一環節以“送”展開教學,將體驗情感的過程推向高潮。再次是反覆誦讀,最終悟詩情。這一環節“讀”佔鰲頭。激情的敍述,個性化練讀,充滿鼓勵的範讀,教師的送詩,《煙花三月》歌曲的播放等都使師生情感得到進一步昇華,將學生的情感體驗又一次推向高潮。

專家建議:

1、告訴不等於發現。要讓學生主動碰觸知識,引導他們在發現中學會學習,感受學習的樂趣。

2、抓詞句要增加深度、厚度、靈動度。教師要加強對文本的解讀。

3、雖然有了整合教材的意識,但還未達到最大值,最後環節的送別詩應再次引導學生做簡單感悟,讓離別慢慢進入學生心中。

我的思考:

教育就是要聽到花開的聲音,要在課堂上時刻感受學生的成長,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多問問自己“我該怎麼做?”努力把孩子們帶到水草豐茂的地方。通過這次講課,我經歷了又一次歷練,我也在成長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八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做到書寫認真、規範。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技能目標

增強學生理解送別詩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體會朋友之間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重點

藉助工具書自學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生:課前收集李白的詩歌、生平資料;不理解的字詞查查字典,熟讀古詩,試着理解詩歌。

師:課件資料。

教學課時

1課時(45分鐘)

教學過程

課前三分鐘:教師檢查學生預習情況(生字、詞語)。

一、課前交流,質疑導入

1、你聽説過李白嗎?你們以前學過他的什麼詩?大家背一背李白的詩好不好?(學生背誦李白的詩歌,教師鼓勵)

2、你們願意再學一首李白的詩嗎?

出示課文題目《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齊讀課文題目。

【設計説明】

通過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師利用課件播放伴有悠揚的古箏音樂的範讀,學生注意聽朗讀時的節奏。

2、你也想讀讀這首詩嗎?注意把字音讀準確。(指名朗讀)

3、學生齊讀古詩,感知詩意。

4、抽讀,全體同學當小老師評價,適時鼓勵。

5、分組比賽讀,要整齊、聲音洪亮,讀出感情,生互評。

6、反覆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大膽形成自己的理解。

【設計説明】

多讀是學生了解和學習古詩的一中捷徑,在讀中感知詩意,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悠揚的背景音樂更能讓學生走進古詩的意境。

三、深入探究,理解詩意

1學生根據註釋理解題目意思、再次瞭解作者。

(出示課件中註釋及作者生平事蹟)

2全班交流,瞭解詩意。

(1)結合課文題目理解“故人”指得是誰?簡介孟浩然其人,並闡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黃鶴樓”點明瞭送行的地點,“煙花三月”點明瞭時間。(課件出示黃鶴樓的圖貌和簡介)

(2)反覆朗讀前兩句,結合書上的插圖,理解詩句的意思。

(學生試着解釋意思,先互評後師評)

☆在黃鶴樓(李白)送別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裏,朋友坐船順流而下到揚州去。

(3)把後兩句作為想象意境、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重點,引導學生抓住“孤帆”、“唯見”展開送別時意境的想象。

(學生根據註釋和圖文,理解意思,展開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遠,漸漸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只有那浩浩蕩蕩的長江水,滾滾地向天邊流去。

3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意境。

(1)指導朗讀,讀出節奏。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生練習朗讀,並加上動作。

(3)閉上眼睛,低吟古詩,邊讀邊想象詩中的景象。

【設計説明】

將電教資源和參與式教學融為一體運用在課堂,尤其是在古詩的教學中效果很明顯,學生積極主動的討論,探究,合作學習,共同進步。

四、練習背誦,感悟全詩

1、聽課件範讀,體會古詩的情緒節奏。

2、分小組讀,分別選出一名同學在音樂伴奏下賽讀,在朗讀中表達自己的感受。

3、練習背誦。

4、感悟全詩(引導學生體會情深意更重的摯友情誼。)

師問:學習完這首詩,你有什麼想説的嗎?請用一個詞或用一句感歎的話來形容一下兩位友人的深厚友誼。

生答:依依不捨之情,或依依惜別之情,或兩人的深情厚誼等等。(教師鼓勵與總結)

5、你有特別好的朋友嗎,舉一個例子,簡單説説你們之間的深情厚誼。

五、學習本詩歌曲

(教師播放課件中關於這首詩所譜的歌曲,學生學唱,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設計説明】

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快樂。

六、教師總結

離別是憂,離別是愁,一樣的送別,不一樣的情懷,我們今天學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通過敍事、寫景表現了朋友之間難分難捨、依依惜別之情,四十分鐘很快過去了,老師也要和大家説聲再見了,讓我們一起背誦這首詩,感受感受古人淳樸的情懷,體驗深情厚誼帶給你我的感動和温暖。

七、佈置作業

解釋這首詩的意思並説説自己讀後的體會

【設計説明】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深化,此作業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的理解這首詩的意思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

附:板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依

煙花三月下揚州。依

孤帆遠影碧空盡,惜

唯見長江天際流。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8113w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