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按計劃進入第六單元“人間真情”20課古詩兩首的第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但一開始就很不順利,多媒體課件因觸控筆失去控制而無法操作,許多直觀的演示也無法進行。幸好課前就把自己準備好的一些擴充內容寫在了小黑板上,有唐崔顥的《黃鶴樓》、李白的《黃鶴樓打油詩》、李白的《和史郎中聽黃鶴樓上吹笛》,還有李白的《贈孟浩然》等詩詞。

我的計劃是在學生理解這一首比較簡單的送別詩和它的寫作背景後,把這些詩推薦給學生,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熱愛古詩詞的情感。

教學生字、讀背古詩後,進入“解詩題、知詩人”環節,圍繞詩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作者李白,讓學生明白“誰?在什麼地方?為誰送行?他要到什麼地方去?”學生很自然地理解了:李白在黃鶴樓(設宴)為老朋友孟浩然送行。他要去江蘇的廣陵去。老師問:“誰知道廣陵在什麼地方?”白玢同學馬上舉手回答:“廣陵就是揚州。”“你怎麼知道的?”“詩中説‘煙花三月下揚州’,所以廣陵就是揚州!”老師肯定了白玢能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詩題意思的好方法,讓大家學習她。

接着老師在這個地方介紹了李白和孟浩然兩名同時代的大詩人,他們都非常有名氣,而且人生經歷也很相似和相近。孟浩然比李白大11歲,我們學過他寫的有名詩歌,大家都會背誦的《春曉》,(一起背誦這首詩)。他們兩人的仕途都不順利,兩人都喜歡遊歷名山川,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孟浩然年輕時遭遇仕途挫折後,便迴歸田園,寫下了許多田園詩詞,是著名的田園詩人。李白就是孟浩然的粉絲,一直把孟浩然當作自己的人生偶像。這時給同學們引出李白的詩《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鬆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讓學生感受李白對孟浩然的崇敬之情,他是把李白當成了自己的老師啊。這樣的背景介紹只為讓學生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情厚誼。為後面理解送別的依依不捨的深情奠定基礎。

然後抓“關鍵詞、字”來理解詩句意思。一二名抓住“故人”、“煙花三月”、“下”來理解。“故人”:註釋老朋友。説明什麼?(兩人是老熟人。情誼很深!)

“煙花三月”告訴我們送行的時間是鮮花盛開的陽春三月。

哪為什麼要用“下”?而不用“上”呢?老師簡單介紹一下中國的地形特點:西高東低。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孟浩然乘船由黃鶴樓去揚州,當然是順流而下。

“李白在黃鶴樓設宴給老朋友送行,吃完飯後送老師來到樓下碼頭邊,對老師説了些什麼?老師的船走遠了,消失在天邊了,他還在幹什麼?從中看出什麼?”設計這個情節,就是為了能夠入情入境地讓學生走入詩詞報要講述的故事,去體會詩人依依不捨的情感和朋友間的真情。然後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交流去體會李白對老友孟浩然深深的`留戀。老友乘坐的船兒早就消失在了天邊,看不見蹤影了,李白依然站在江邊不忍離開,可見他對老友的深情。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一説詩句意思後,話題一轉提到了黃鶴樓,問同學們知道這座江南名樓嗎?想了解李白和黃鶴樓的故事嗎?然後簡介黃鶴樓: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在湖北省武漢市。講李白遊歷到黃鶴樓,在這裏看到美麗的湖光山色,詩意大發,想寫一首詩。可來到黃鶴樓上一看,比他小三歲的詩人崔顥已經在黃鶴樓的牆壁上題寫下了著名的詩歌《黃鶴樓》,李白讀完這首詩,不得不放下了手中已經提起毛筆,感歎道(引出李白關於黃鶴樓的打油詩):“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李白覺得崔顥的詩寫的太好了,自己再寫也不會超過崔顥的詩了,擱筆不寫了。你們想讀一讀崔顥的《黃鶴樓》嗎?在孩子們的期盼中,把板書好的《黃鶴樓》拿出來,讓大家去讀。“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去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州民。煙波江上使人愁。”然後讓學生去朗讀兩首詩。

最後再出示了一首李白寫的與黃鶴樓有關的詩推薦給大家《和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中吹笛》:“一同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裏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儘管有些拖堂耽誤了一些時間,但我認為這樣推薦詩歌給孩子們還是很有趣的,既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又拓寬了課程資源,引發了孩子們對詩歌的熱愛。

當然,由於內容過多可能導致學生對課文重點的理解和體會不夠深刻,有些水過地皮濕的感覺,但我還是想這樣去試一試,改一改以往古詩教學的形式,看看孩子們對古詩的情趣。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2

上週二的課例研討,我挑戰自己,選擇了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我在備課時對這首進行解讀,觀看了3個教學實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別詩,從李白、孟浩然兩人關係來看,雖帶有一絲依戀,幾許惆悵,更多的是李白表達自己的敬仰與嚮往,是一種富有詩意的送別。也正是基於這一點,文章充滿了詩情畫意。

因此,我設計教案時,一二句從感受煙花三月的美好,着重體會兩位詩人之間是詩意的送,浪漫的別。後兩句,抓住“孤”和“唯”來體會詩人之間的依依不捨之情。

古詩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體會詩中的意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促進學生對古詩優美語言的感受、積累、內化。因此,本節課讓孩子們熟讀成誦也是目標之一。

這節課上完,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第一,我自己的情感不夠投入,朗讀不到位,所以不能利用自己的語言將學生帶入情景中,這點,我今後還要多加練習朗讀。

第二,對詩意的講解過於瑣粹。四年級的孩子具有初步獨立閲讀的能力,在解釋詩意時不宜太碎,可以讓孩子們自讀,藉助解釋理解詩意,有不明白時老師做指導解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re16q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