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講故事訓練教學設計

講故事訓練教學設計

第四章 講故事訓練

講故事訓練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瞭解講故事的要求及分類

2.掌握開講和收尾的技巧

3.掌握“話”與“表”的技巧

教學重點:開講與收尾的技巧

教學難點:“話”與“表”的技巧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講故事概述

(一)什麼是講故事

故事,是通過生動、曲折而完整的情節,通俗而形象的語言,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口頭文學,它具有連貫性,富有吸引力,能夠感染人,因此深受大眾喜歡。故事的種類很多,從內容來看,有日常生活故事、戰鬥故事、偵破故事、民間故事、歷史故事、神話故事、童話故事、科學故事等。

講故事,是用通俗易懂的口語將故事材料描述給別人聽,它是口語的獨白形式之一,是文化活動的一種常見形式,是語言訓練的一種載體,也是教師口語中需具備的一種口語能力。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國小或幼兒園教師,利用講故事這種形式,能對學生起到很好的宣傳教育作用,對於師範生來説,學會講故事不僅能為將來作好準備,同時也可以鍛鍊自己運用普通話進行口頭表達的能力。

(二)講故事的要求

1.題材的選擇

新穎傳奇、恰當合適

2.結構的安排

合理地設置誤會、巧合、轉折、變化、衝突、懸念、包袱,讓情節精彩有吸引力。

3.語言的運用

語言要生動,形象,口語化,有動感和畫面感。

要“話”“表”兼用,聲情並茂。即不僅要用動聽的語言向聽眾述説故事,還要用極富特徵的表情、手勢、眼神等態勢語“表演”故事,做到聲情並茂。

4.細節的設置

好的故事需要生動鮮活的細節。

5.節奏的把握

故事的節奏就是對“抑、揚、頓、挫”的控制敍事時掌握好輕重緩急。

6.人物的塑造

故事要能塑造鮮活的人物,有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等特徵的語言,有展現人物性格的衝突和細節,人物的形象就立起來了。

7.主題的提煉

故事的主題不能太複雜,要明晰,正面,積極,如講做人處世、探討人性人情、弘揚忠孝節義、呼籲環保和平等。

要想明白講這個故事,希望告訴大傢什麼,達到什麼樣的目的,這就是立意,也就是確立故事的主題。

(三)講故事的類型

講故事須憑通俗生動的語言,豐富的表情,形象的動作,繪聲繪色地展現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這在一定程度上跟我國評書相似。借鑑我國評書的講述方式,講故事也可有“文講”和“武講”之分。

1、文講

“文講”動作幅度小,語調適中,表情含蓄,情感傳遞絲絲入扣。這種講法適用於日常生活故事、神話故事、民間愛情故事等,適用對象為國小高年級和中學學生。

2、武講

“武講”的表情、動作適度誇張,語氣、語調變化較大,並有鮮明的擬聲造型等。這種講法適用於戰鬥故事、偵破故事、歷史故事等,適用對象為低年級和幼兒園的小朋友。

講故事要達到通俗易懂、生動活潑、有聲有色的效果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需把握如下技巧。

二、講故事的技巧訓練

即便是口語基本功好的人,如果在正式講故事之前沒有作好充分準備,也是不可能有好效果的。我們常常看到有的人講的故事生硬、不合口味;在講故事中出現結巴,前言不搭後語或者因顧着説情節而表情呆滯,缺乏必要的手勢動作,模仿不自然,甚至中途停頓講不下去等。這都是講前準備不充分的結果。

如何作好講前準備呢?

(一)適當改編

根據講述目的、聽的對象以及故事本身的不足,對故事進行加工改造。要使故事內容深刻,情節波瀾起伏,生動有趣,這樣就能抓住聽眾,受人歡迎。改編故事包括刪、增、改故事主體,設計故事開頭和結尾等方面。

1.刪故事中有些細節或過程與主要情節無關可刪去,把講的重點放在故事的主幹上,使故事緊湊些,尤其是長故事要這樣。有些不利聽眾的內容也要刪去,以免產生不好的影響。

2.增故事中有的地方可以增加一些情節或細節,使故事具體生動,跌宕多姿,尤其是短故事要這樣。如《豬八戒換腦袋》中原文中有一段“孫悟空急忙扶住他説:‘唉,你一早上哪兒去了?’豬八戒皺着眉頭説:‘都怪我嘴饞貪吃,吃壞了肚子,拉屎去了……哎喲,哎喲……喔喲喲……’沙和尚慌忙對孫悟空説:‘師兄,快把八戒送醫院。’”為了突出豬八戒借用計謀的憨憨模樣,可在“沙和尚慌忙對孫悟空説”的前面增加這樣的情節“豬八戒索性在地上打起滾來,裝得可像呢!”

3.改在大的篇章結構上增刪之後,還要有個別段落或詞句上的改動。如:把平板的敍述改為生動的對話,突出情節和人物性格;把不出聲的地方改用象聲詞,做到朗朗有聲、活靈活現;改長句為短句,改書面語為口語,明白如話,通俗易懂。如《小豬變乾淨了》原文是這樣的:“小豬走着走着,看見前面有一隻長耳朵,短尾巴,紅眼睛的小白兔,就高興地喊道。”我們就可以改成這樣:“小豬走着走着,忽然看見前面有一隻小白兔,長長的耳朵,短短的尾巴,紅紅的眼睛,可漂亮啦,他就高興地喊起來。”像這樣就比較通俗好懂,而且也顯得生動活潑。

(二)開講與收尾技巧

1、開講

凡是有過上台講故事經驗的人,都感到一走上台便開始講,總有點不太自然。心裏頭都是希望聽眾從一開始就喜歡聽自己的故事。事實上,如果我們為故事設計了一個好的開頭,便能一下子吸引住聽眾,引起大家聽的興趣和慾望。相反,如果開頭平淡,就會使聽眾感到索然寡味。所以,給要講的故事設計一個好的開頭,應該説是講好故事的重要技巧之一。當然,設計開頭應根據講故事的內容來進行,這裏,我們介紹幾種設計的方式:

提問式:先提一個使聽眾感興趣的問題,引起聽眾的思考。提問時,語調要上揚,停頓時間稍長一點。

議論式:針對教育目的,簡單地闡述一個道理。這樣既引起聽眾興趣,又便於更好地發揮講故事的教育作用。

介紹式:這種方法適合於那種節選的故事,或是根據某一個故事續編的故事,即先把故事的起因介紹一下,然後把前後連貫起來,使聽眾有一個完整的印象。例如:

設計一:小朋友,你們都知道孫悟空嗎?孫悟空手裏使的兵器叫金箍棒。你們知道他的金箍棒是從哪兒來的嗎?現在我就來給你們講個《孫悟空大鬧水晶宮》的故事。

設計二:大家都知道西瓜是吃瓤而不是吃皮兒的。可是那些猴子是不是知道吃西瓜是吃瓤的呢?下面哪,我就給你們講一個《猴子吃西瓜的故事》。

設計三:社會上有不少人認為金錢萬能,甚至有的家長為了賺錢而讓國小尚未畢業的孩子去做生意。其實,在世間最有價值的要算知識和智慧,一個人有了這兩樣東西不愁賺不到錢的,相反金錢卻無法買來知識和智慧。不信,請聽我講一個《金錢和智慧》的故事。

2、收尾

每個故事都有個結尾。講故事的人有時可以使用原故事的收尾,有時則必須根據故事的內容和聽眾的情況對原結尾進行加工處理,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

故事結局的方法,可視故事長短而定,長故事一次講不完,可用突然剎車的方式在關鍵的地方停下來,給聽眾留下懸念,常用的口頭禪是“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短故事收尾,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提問式收尾,啟發聽眾思考故事中的思想意義。如:

“小朋友,你們説,母雞的話對嗎?”——《小土坑》

“小朋友,你們知道那隻鳥的教訓到底是什麼呢?”——《白頭翁的故事》

總結性收尾,直接告訴聽眾故事的教育作用,例如:

“唉,誰叫他們上課不專心呢!”——《上課》尾聲式收尾,擴展原故事的情節和結局,以滿足聽眾的心理要求。例如:“等豬八戒醒來,他已經變成一個非常聰明的新豬八戒啦!”——《豬八戒換腦袋》

(三)“話”與“表”的技巧

“話”和“表”是講故事的主要手段。“話”是指講故事人直接敍述,説明故事的情節和內容。故事講得是否通俗好懂,是否生動而又親切,與敍述即“話”有着很大關係。“表”是指講故事人對故事中人物的語言、手勢、眼神以及思想感情的表達,簡言之,就是“表演”。

1、“話”的技巧

a.口語化

講故事主要是要在熟練的基礎上做到口語化。我們不妨回憶一下我們跟同學、熟人特別是小孩子講話所運用的語言,應該是比較親切,語詞很通俗,語氣很誠懇。講故事一開頭,就應該力圖用親切的口語。為了找好那種感覺,最好跟聽故事的人交談幾句,像下面這樣:“小朋友,喜不喜歡聽故事呀?”“喜歡。”“好,那我今天就給大家講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小貓釣魚’。”

b.語氣語調富於變化

要“話”好故事情節,首先必須做到口語化,以便使聽的人感到親切自然。為了把故事情節“話”得生動有趣,我們還要注意語氣語調的變化。有的人在練習講故事的時候,總是感到使不上勁,這是沒有處理好敍述時的語氣語調的緣故。

如何才算處理好了語氣語調呢?簡單説就是要做到富於變化。有的人平時講故事之所以讓人感到學生氣很濃,就因為語氣語調缺少變化。舉個例子説,像“猴兒王找到個大西瓜”這個句子,有的同學就會講得平平板板,語速平均,輕重一樣,句調也是平平的沒有升降變化,連那個作為兒化韻標誌的“兒”字,也唯恐念得不夠清晰響亮似的。正確的念法應該是:“王”字後面稍作停頓,“王”“西”兩字調稍高,“到個”“瓜”都是輕聲念法,“王”“大”“西”三字念得較重;語速上,“找到個大西瓜”這一截較“猴兒王”稍快。這樣,念出來的句子就顯得起伏有致,自然也就生動活潑了。

句子本身尚且如此,句與句之間語氣語調就更應該有變化了。具體表現為:敍述時要根據句意及上下聯繫處理好出語氣的輕重、穩重、快慢、升降。一般説來,需要強調的讀重一些;語氣連貫的即使中間有不少標點符號也可不停或少停;表現緊張驚險的場面,興奮熱烈的情緒,速度可快一些;表現悲哀、疑問、思考則可慢一些;表現轉折、驚疑的語氣或反問句句調要高一點,緊接着高調後面往往都要把句調降低一些。

2、“表”的技巧

a.設計“音腔”,形象展現人物語言的個性化

大凡優秀的故事,人物的性格總是很鮮明的。鮮明的性格往往通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及動作表達出來。講故事的人要力圖根據人物的年齡、性別、性格、職業等要素,為人物設計一種最適合他(她、它)的固有的發音腔調,觀(聽)眾能夠藉助這種特有的“音腔”將該人物與故事中的其他人無區別開來。只有這樣,聽眾才會感到故事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例如:《猴子吃西瓜》中,猴王、小毛猴、短尾巴猴、老猴,甚至最後講的那隻“旁邊的”猴,個性都是各不相同的:猴王外表威嚴,內裏空虛;小毛猴大膽機靈;短尾巴猴純樸天真;老猴倚老賣老;“旁邊的”猴傻乎乎的卻還要不懂裝懂。根據這些性格特徵,我們可對各個人物説話的聲音作如下處理:猴王,聲音中、平、偏慢,着重表現其含而不露、故作威嚴的性格;小毛猴,聲音尖、細、較快,着重表現其初生牛犢不畏虎的特徵;短尾巴猴,聲音高、平、稍尖,着重表現其辦事認真、愛推理的性格;“旁邊的”猴,聲音粗重,着重表現其滿不在乎、大大咧咧的性格。

b.善於運用擬聲

對自然聲響的摹擬,雖不必像真正的口技那樣惟妙惟肖,但還是可以將環境特點鮮明地表現出來,如風雨聲、流水聲、腳步聲、撞擊聲、敲門聲、射擊聲、風吹輸液的沙沙聲等等。對自然環境地的適當摹擬,有助於我們渲染氣氛,烘托環境。

摹擬動物所發出的聲音。這樣做可望收到逼真的效果,給人以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覺。要摹擬好各種動物的叫聲,首先要消除一個怕醜心理,只有當我們的聲帶和發音器官徹底放鬆了,才有可能伸展自如,發出尖細粗啞、大小高低各不相同的聲音來。其次,便是要注意觀察體會,細心琢磨。如:羊叫的聲音是極為尖細且有些發顫;公雞打鳴高亢嘹亮且往往由小到大;母雞的一聲“咕嗒”,“咕”音是反覆出現的,“嗒”的音拖泥帶水得較長,有點像“咕咕咕嗒——”;狗叫聲精而且鋭,有股狠勁;牛叫聲低沉渾厚而且悠長。諸如此類,只要我們細心體會,認真練習,摹擬到七八分像還是不太困難的。這樣的“表”,就可增加講故事的真實性和感染力。

c.藉助態勢語,生動表現人物的形象性格

要把故事講好,特別是要表現出人物性格,常常還要藉助一些態勢語。用態勢語來“表”,這主要是用動作和眼神表示符合故事內容要求的各種姿勢,這樣,既可以吸引聽眾的視覺,又可以幫助聽眾形象地理解故事內容。使用態勢語要注意手、眼跟講話配合,講到哪兒,指到哪兒,眼神跟到哪兒,還要注意得體,切忌故作姿態。講故事中運用態勢語,大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運用面部表情來摹擬人物的表情;運用手及身體其他部位的動作來摹擬人物的動作形態或其他事物的形態。例如:講到“白頭翁看見喜鵲在大樹上造房子”時,講故事人便可拿眼朝右上方望一望;講到“忽然聽見外邊黃鶯唱得很動聽”,便做出側耳傾聽的樣子,這樣就把白頭翁那種看到什麼就對什麼發生興趣,不專心學習的性格生動地表現出來了。又如講到猴王對猴民説話時,可把雙手背到後面,頭稍昂,眼睛俯視中帶點斜視。講到小毛猴可做個搔了搔腮的姿勢;講到老猴可用手在胸前做個摸鬍子的樣子,這樣,聽眾便不僅從聲音中聽到而且彷彿從動作中看到猴王、小毛猴、老猴的形象了。

【講故事訓練】

練習講兩隻笨狗熊的故事,設計好開頭和結尾,運用好“話”“表”,然後講給同學們聽。

狗熊媽媽有兩個孩子,一個叫大黑,一個叫小黑。他們長得挺胖,可是都很笨,是兩隻笨狗熊。

有一天,天氣很好,哥兒倆手拉着手一起出去玩兒。他們走着,走着,忽然看見路邊有一塊很大很大的乾麪包,撿起來聞聞,嘿,香噴噴的。可是隻有一塊乾麪包,兩隻小狗熊怎麼吃呢?大黑怕小黑多吃一點,小黑也怕大黑多吃一點。這可不好辦哪!

哥兒倆正鬧着呢,狐狸大嬸來了,她看見乾麪包,眼珠骨碌碌一轉,説:“噢,你們是怕分得不公平吧?來來,讓大嬸給你們分!”哥兒倆高興地説:“好,好,咱們讓狐狸大嬸來分!”

狐狸大嬸就這樣這塊咬一口,那塊咬一口,乾麪包只剩下小手指頭那麼一點兒了。她把一丁點兒大的乾麪包分給大黑和小黑,説:“現在兩塊乾麪包都一樣大小了,吃吧,吃吧,吃得飽飽的。”

大黑和小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句話也説不出來了。

標籤: 講故事 教學 訓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e1514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