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 篇一

一、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教師讓學生齊讀課題和課文第一句話,理解“鼓”的意思。

(1)讓學生説説,平時他們説“鼓”的時候指的是什麼。

(2)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理解在課文中“鼓琴”是“彈琴”的意思。

(3)讓學生明白在文言文中,“鼓”字有“彈”的意思。

2、引導學生聯繫舊知,回顧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板書:看註釋看插圖)

3、教師示範朗讀並簡單講解。

(1)教師示範朗讀課文,並注意指導以下幾個字的讀音。

少(shǎo)選、湯(shāng)湯乎、復為(wèi)鼓琴者

(2)引導學生藉助註釋和插圖,知道課文講了伯牙和鍾子期這兩個熱愛音樂的好友之間發生的故事。

4、引導學生理解難懂的句子並正確朗讀。

(1)用多種方式理解句子,讀好停頓。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①引導學生藉助註釋理解“善哉”,知道“善哉乎鼓琴”是“琴彈得真好啊”的意思。

②藉助註釋,説出“巍巍乎若太山”和“湯湯乎若流水”的意思,知道“太”在這裏是“大”的意思。

③通過“巍巍乎若太山”,引導學生理解“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是説伯牙在彈琴的時候心裏想着大山;通過“湯湯乎若流水”,引導學生明白“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是説伯牙在彈琴的時候心裏想着流水。教師再讓學生關注註釋中“少選”表示“不久”,對照知道“方”也是表示時間,是“剛剛”的意思。

④藉助停頓線,引導學生讀好停頓,並告訴學生讀到語氣詞“哉”“乎”的時候聲音可以稍微拖長。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①引導學生理解“破琴絕弦”中“破”和“絕”表示動作,再通過“破壞”和“斷絕”的詞語讓學生大致明白這兩個字在這裏的意思,進而能説出這四個字的意思是“把琴摔破,把弦弄斷”。

②引導學生藉助註釋理解“世無足復為鼓琴者”的意思,並知道“為鼓琴者”是“伯牙為他彈琴的人”的意思,“復”是“再次”的意思,“足”是“值得”的意思。

③引導學生讀好停頓。

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2)學生齊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停頓正確。

(3)指名交流課文具體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藉助註釋、結合插圖、組詞等方式,指導學生理解難懂的句子,進而正確朗讀課文,為後面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作準備。

二、聚焦句子,想象畫面

1、聚焦“彈”和“聽”的句子,自主學習。

(1)學生讀課文,用橫線和波浪線分別畫出伯牙鼓琴和鍾子期聽琴的句子。

(2)同桌交流。

2、全班彙報交流。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1)學生朗讀。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2)教師引導:讀着句子,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什麼畫面?

預設:很高很高的大山,雄偉的大山;流得很急的河水,浩蕩的流水……

(3)引導學生根據鍾子期不同的回答,猜測伯牙彈奏音樂的特點。

預設:若太山——比較深沉,很有氣勢;

若流水——節奏很快,調子很高昂。

(4)欣賞古琴曲《高山流水》,再讓學生想象並交流伯牙的琴聲是什麼樣的。

(5)師生配樂共讀。

(設計意圖)從根據文字想象畫面,到配樂朗讀,引導學生體會音樂的魅力,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三、結合材料,體會情誼

1、聚焦課文最後一句話,引出“知音”主題。

(1)指名朗讀。

“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2)教師提問:鍾子期死後,伯牙做了什麼?為什麼?

預設:摔壞了琴,永遠不再彈琴了;因為在伯牙心裏,只有鍾子期能真正理解自己的音樂。

(3)教師追問:你想用哪個詞語來形容他們倆?

(板書:真正瞭解自己的朋友——知音)

2、閲讀材料,交流看法。

(1)教師引導: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有人説這樣做不值得,也有人説應該這樣做。請聯繫課後資料袋,説説你的看法。

(2)全班交流反饋。

(3)小結:是啊,是音樂讓兩人心意相通,成為了知音。知音已逝,演奏也因此失去了意義。

(4)學生再次讀課文最後一句話。

3、總結。

教師:後來,《高山流水》的樂曲便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民間廣為流傳,而成語“高山流水”則比喻知音難遇或樂曲高妙。

4、配樂背誦全文。

(設計意圖)課後材料的適時切入,引導學生深化對課文結尾和成語知識的理解。

伯牙善鼓琴的教學實錄 篇二

一、單元導入,明確目標。

1、導入新課:

走近《列子》 《列子》相傳為戰國時鄭國人列禦寇,其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説。列子心胸豁達,貧富不移,榮辱不驚。因家中貧窮,常常吃不飽肚子,以致面黃肌瘦。有人勸鄭國執政子陽資助列子,以搏個好士之名,於是子陽就派人送他十車糧食,他再三致謝,卻不肯收受實物。妻子埋怨説:我聽説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樂地生活,現在我卻常常捱餓。宰相送糧食給你你卻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對妻子説:子陽並不真的瞭解我,聽了別人的話才送糧給我。以後也可能聽別人的話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後鄭國發生變亂,子陽被殺,其黨眾多被株連致死,禦寇得以安然無恙。(莊子有關資料學生交流)

2、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瞭解寓言及基特點;

2、讀懂原文,會概括寓意,正確認識客觀事物

3、探究古文二則共同的道理。

二、自學指導、合作探究。

(一)展示預習成果

1、作者簡介

5.莊子(約前369~前286),名 , 時期宋國蒙人,我國古代的

、、的代表人物。《郢人》選自 。

列子,名 ,相傳 鄭國人,思想家和語言文學家。《伯牙善鼓琴》選自 。

2、做“導學案”“基礎達標”1——4題

(做完後,學生展示,先答答案,然後説原因,要規範完整)

(二)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2、聽課文朗讀錄音,學生朗讀課文。

(三)藉助註釋和詞典翻譯課文。

(四)合作探究

1.“郢人斫堊”這則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麼?

2.你從莊子講的這個故事中看到了莊子對亡友懷着怎樣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鍾子期又如何“善”聽?

4.這兩篇古文所共同藴含的道理是什麼

三、大組彙報,教師點撥。

1.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難遇到,沒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了。 2.莊子想象奇特,拿匠人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關係,表達對朋友懷戀和惋惜之情。 3.伯牙把自己的情懷寄託於琴音,琴技爐火純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鑑賞能力,無論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道出伯牙的心意。 4.知音難得,知己難求。 四、鞏固練習,拓展提高

1、做導學案自主檢測題

2、讀伯牙絕弦的有關文字,思考問題: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節選)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 善鼓琴的伯牙,名滿天下的伯牙,居然從此絕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見着這絕弦,再對子期説什麼?把你最想説的話寫下來。

2. 後人根據伯牙和子期的故事,為了紀念這知音之情,譜成了一首樂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什麼?

五、課堂小結,單元迴歸。

《伯牙鼓琴》教學反思 篇三

這篇課文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故事。課文以高山流水為線索,對朋友間的深情厚誼進行了描寫,很感人。因此在教學時我首先從讀上下功夫,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其次是抓重點詞語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如課文用“按捺不住”、“猛地站了起來”、“拉着子期的手”等等的描寫表現伯牙遇到知音後那種興奮和激動的心情;用“失聲痛哭”、“噙着眼淚”、“長歎”等描寫則表現伯牙痛失知己後無比悲痛的心情,使孩子們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懂得應該珍惜朋友之間的友誼。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 篇四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會寫“哉、巍、弦”等5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伯牙鼓琴》。

3、能根據註釋和“資料袋”的內容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4、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點:

1、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2、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課件出示與知音相關的句子。

知音共飲醉當歌。

知音世所稀。

千金易得,知音難尋。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2、學生自由朗讀,找出詩句的共同點。(都有“知音”一詞。)

3、教師過渡,板書課題。

過渡:從剛才我們讀的這些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貴。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於知音的文言文,它講述的是春秋時期一個動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在黑板上板書課題。)

4、學生齊讀課題,弄清題意。

r“鼓”是什麼意思?(彈。)

r這裏的“琴”指的是七絃古琴。(教師可出示古琴圖片。)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自由讀文,注意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

(1)學生大聲讀課文,讀兩至三遍,爭取讀通課文。

(2)指名學生讀課文,讀後評價並相機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

①“少選之間”的“少”讀三聲shǎo,不要讀成shào。

②“湯湯乎若流水”中的“湯”讀shānɡ,不要讀成tānɡ。

③“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第一個“為”讀二聲wéi,表示“以為,認為”;第二個“為”讀四聲wèi,表示行為的對象。

◆朗讀時要讀好語氣詞“哉”“乎”,初步體驗古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

2、教師示範讀課文,引導學生注意停頓,試着用“/”標記。

(課件出示正確的朗讀停頓。)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3、全班根據朗讀停頓齊讀課文。

預設:文言文的教學,誦讀應放在首位。學生只有反覆誦讀,才能深入理解,並品悟出文言文的美感。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適合反覆誦讀,所以在教學開始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讀準音、讀準節奏、讀出韻味。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回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過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同學們能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了。課文中有一些難字、不常見字,你們是怎麼理解它們的呢?我們以前也學過文言文,大家能説説有哪些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嗎?

(學生舉例,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板書:①藉助文中註釋、工具書、相關資料;②聯繫上下文;③反覆朗讀,用心思考。)

2、學生再讀課文,讀懂課文,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1)結合課文下的註釋,再讀課文,讀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標註。

(2)學生嘗試自己複述故事。

(伯牙彈琴,鍾子期聽他彈琴。伯牙在彈琴時心裏想着高山,鍾子期説:“你彈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會兒,伯牙心裏又想到流水,鍾子期又説:“你彈得真好呀,就像那奔騰不息的流水。”鍾子期死了以後,伯牙摔琴斷絃,終身不再彈琴,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他為之彈琴的人了。)

3、教師適當補充人物背景知識。

過渡:學到這兒,我們都知道《伯牙鼓琴》講述了伯牙與子期之間的知音故事,那麼大家是否知道他們兩個人的身份呢?他們是怎麼相識的呢?這個故事最早是從民間口頭流傳下來的,歷史上並無確切記載。相傳伯牙是當時著名的琴師,善彈七絃琴,技藝高超。他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稱為“琴仙”。而鍾子期只是一個山村裏的樵夫,以砍柴為生。他們倆相識於伯牙探親回家途中。伯牙在漢江邊彈琴,鍾子期正巧遇見,於是就有了一段動人的故事。一個是著名的琴師,一個是普通的樵夫,伯牙為何會為子期之死而破琴絕弦,終身不復彈琴?我們接下來就一起品讀一下課文。

四、品讀欣賞,深入探究

1、品讀課文,感悟“知音”。

過渡: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一篇關於“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圍繞“知音”把課文分成兩部分嗎?

學生嘗試劃分層次,概括層意。

第一層(前三句話):伯牙遇知音,欣喜萬分。

第二層(最後一句話):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絕。

2、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默讀課文前三句話,思考:伯牙為何視鍾子期為知音?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2)課件出示相關語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預設:因為鍾子期能聽懂伯牙的心聲、琴聲,所以伯牙視他為知己。鍾子期雖然只是一個普通的樵夫,但音樂是不分貴賤的,這份藝術上的共鳴是極其難得的。鍾子期從伯牙的音樂中聽懂了他這個人,而不僅僅是音樂本身。學生或許能説出其中的原因,但難以深刻理解其中藴含的知音難求的深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説説他與好友心有靈犀的感覺,有時只需一個眼神就能明白對方説的話,這種心心相印的感覺是令人非常愉悦的,能讓人體會到友誼的奇妙之處。而作為音樂家來説,音樂就是自己的事業和追求,如果有人能聽懂自己的音樂,明白自己的志向和胸懷,這難道不是件奇妙而美好的事情嗎?所以伯牙才會這麼珍視鍾子期這位朋友。

(3)想象拓展,説話訓練。

過渡:作為“琴仙”的伯牙,會用琴聲表達他的見聞、思緒、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麼請大家展開豐富的'想象,説説他的琴聲中還會出現哪些景物。

①出示詞語,學生齊讀。

楊柳依依清風徐徐白雪皚皚明月皎皎

②師生合作,完成句式訓練。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風,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風。”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皚皚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小結:只要是伯牙心裏想的,鍾子期全都知道,他真是伯牙的——(學生補充“知音啊”)。“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伯牙當時的心境,那就是——(學生補充“喜”)。是啊,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伯牙此時的心情,那就是——(學生補充“欣喜萬分”)。

(4)學生齊讀前三句,讀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悦心情。

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補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過渡:伯牙與子期因琴相識,相處甚歡,並約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見。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趕來,可是萬萬沒想到的是,等來的卻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對子期冰冷的墳墓,一位老人告訴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囑自己死後要把遺體葬在江邊,等他的知音伯牙來的時候,能再聽到他的琴聲。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還有誰能欣賞得了呢?傷心欲絕的伯牙以一種極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麼做的呢?請大家齊讀最後一句。

(2)學生齊讀課文最後一句,説説最後一句話的意思。

(3)出示補充資料。

過渡:相傳伯牙在破琴絕弦之前,在子期墳前吟誦了一首詩,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4)教師配樂範讀詩歌,將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5)學生配樂朗讀詩歌,思考: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伯牙怎樣的心情?用一個字來形容。(悲,痛。)用一個詞來形容。(傷心欲絕,肝腸寸斷,撕心裂肺。)

4、質疑探討,昇華情感。

(1)伯牙破琴絕弦,“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破琴絕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麼?

預設:引導學生從伯牙的職業來考慮,破琴絕弦意味着他將不再以琴師為業,也就斷了自己的前程。這更可見伯牙對和子期的這份友誼的珍視。

(2)討論:你怎麼看待伯牙破琴絕弦這一舉動?你是贊成還是反對?

預設:學生可自由發言,對於這一舉動,可能有些學生會不贊成。比如伯牙是一位有名的音樂家,他從此以後不再彈琴,對音樂藝術的發展來説,這是多大的損失啊!而且,鍾子期雖已不在人世,但可能還會有人能聽懂伯牙的音樂,可能他還會遇到一位知音,可他摔了琴,就等於放棄了這個機會。學生思維活躍,可能會有各種觀點,言之有理即可,教師不必過多評判。

小結:同學們的發言都很有道理。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是一個傳説,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不存在的。後來的人把這個故事記載成文,或多或少都有些藝術上的修飾成分。“三尺瑤琴為君死”,正是因為這種可歌可泣的舉動凸顯了伯牙對知音的一片赤誠,這個故事才有着這麼動人的力量,被人們一代又一代地講述、傳頌。

五、朗讀悟情,背誦積累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結合板書試背全文。

2、播放音樂《高山流水》,齊讀課文,結束全文。

教師: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詞,雖然當年伯牙所做的《高山流水》已經失傳,但是後人為了紀念這個動人的故事,也創作了一曲《高山流水》。讓我們伴着這首曲子,再齊讀課文,能夠背誦的同學可以背下來。

小結:同學們,學習了今天這個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後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稱他是你的——(生:知音。)儘管我們知道,知音難覓,知音難求,但我們依然懷抱着願望在生命中尋尋覓覓着我們的——(生:知音!)

六年級上冊語文《伯牙鼓琴》教案精選 篇五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2、背誦課文,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學習重點】

學生能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學習難點】

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知識鏈接】餘伯牙,春秋時代的琴師。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為“琴仙”。《苟子•勸學篇》中曾講“伯牙鼓琴而六馬仰林”,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呂氏春秋•本味篇》記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鍾子期領會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記載:伯牙學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師成連把他帶到東海蓬萊山去聽海水澎湃。羣島悲鳴之音,於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現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傳説中俞伯牙的作品。後人以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為題材還創作了琴歌《伯牙吊於期》。

【教學過程】課前預習

1、背誦《三字經》“人之初——千而萬”

2、(教師在黑板左板書)

峨峨泰山洋洋江河

指名朗讀,説這兩個四字詞語有什麼特點。

(AABC式;前面的疊詞形容後面的景物)

同學們能不能也説幾個這種形式的詞語。

(生説,教師板書)如:

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藹藹雲霧裊裊炊煙依依楊柳青青草色……

一。激情導入,揭題

1、同學們,人們常説“千金易得,知音難尋。”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貴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於“知音”的文言文。

2、讀題解題:介紹伯牙後説説“絕、弦”是什麼意思?

3、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嗎?

(伯牙是春秋時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演奏家,琴是他的生命,可是他為什麼要把自己的琴絃弄斷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中去尋找答案。這是一則文言文,學習這類課文的方法就是多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先看看這節課的學習目標。)

二、讀通課文,感知文意。

1、自由、大聲地讀課文,讀2—3遍,爭取讀通課文。

2、指導學生讀課文,讀後評價並相機提示學生注意斷句停頓,讀出節奏。

(過渡:同學們將課文讀正確、流利了,也讀得有些古文味了,那這則文言文描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現在請同學們根據註釋去看看。出示課件)

三、讀懂課文,領會文意。

1、自主學習,疏通文意。

2、結合課文下的註釋和課外資料,用自己的話説説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大家兩人一組互相講給對方聽,遇到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向老師求教。

3、彙報:用自己的話説説課文的故事。

(這是一個多麼感人的故事呀,聽完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受。)

四。品讀課文,感悟知音

1、探究一:什麼是“知音”?

①學生反覆讀課文,勾畫出鍾子期和俞伯牙互為知音的語句寫下來。抓住關鍵字“善”,反覆品味。(聽着琴聲,鍾子期彷彿看到了什麼?此時他的神情又如何?指導學生讀出激動、驚訝!)

②大膽想象:伯牙彈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場景,還會有哪些動人的場景?這時,子期分別是怎樣讚歎的?

仿句説話: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鍾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

伯牙鼓琴,志在細雨,鍾子期曰:“善哉,()兮如()!”

伯牙鼓琴,志在(),鍾子期曰:“善哉(),兮像()!”

③指導朗讀,板書“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人生得一知己,足已,想想此時伯牙的心境應該是,讀出心中的激動與歡喜。一個所念,一個必得之,心有靈犀一點通,所以伯牙把子期視為知音。板書:知音)

2、探究二:為什麼要“絕弦”?

①過渡:碰到這樣的知音,那伯牙為什麼還要斷絃呢?(就是這樣一鼓一聽,一彈一和,兩心相印,其樂融融。約定的一年見面時間將至,伯牙坐船撫琴而來,但與他見面的是子期的墳墓呀。所以……也可藉助學生的答題話語過渡)

②出示語句: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在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③指導朗讀語句(此時,面對鍾子期的墳墓,伯牙的心境如何?)

就是這種失去知音下的悲痛的心境下,讀——

就是他痛失知己,肝腸寸斷的情況下,讀——

就在他悲痛欲絕的心境下,讀——

④小結:可見知音難覓呀!所以我國的古詩常有提及“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絕弦已無聲。”自由讀資料袋,讀完袋,相信同學們對這個故事會有更深的瞭解,下面請同學們帶着那份情有感情朗讀課文。

【作業】

1、背誦課文

2、課後蒐集表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板書:25.伯牙絕弦

再無知音子期死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伯牙鼓琴》公開課教學反思 篇六

《伯牙鼓琴》公開課教學反思

《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剛開始選擇這篇文章是源於我想挑戰文言文類文體教學,以此證實和突破自己的教學範圍。回顧兩年半的公開課教學《夏天裏的成長》《梅花魂》《刷子李》《七律長征》,你會發現我一直在不同文體中去嘗試、在改變,追求新的自我。但是我的這種自我,目前還是低層次的,要不斷學習,更要不斷在日常的教學中去有意識的反思。

那麼,把話題留給《伯牙鼓琴》這節公開課。《伯牙鼓琴》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正確、流利地朗讀,瞭解文章的大意,並嘗試用自己的話複述故事。借鑑部編版教材解析,我覺得這個重點的設置是非常巧妙的,因為它結合了閲讀教學和口語交際教學,學生如果再上完課後,能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那麼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就得到了鍛鍊和發展,這種培養的巧妙之處在於源於興趣和潤物無聲。教學難點是展開想象,感悟友情,體會音樂藝術的魅力。教學難點從單元主題“一首歌,一幅畫……開啟藝術之旅”出發,緊扣住語文訓練的要素,培養想象思維,領悟知音情感,並感悟音樂藝術的魅力。其中,想象的目標能借助創設情境比較容易達到,但是如何讓學生對知音的感受更具體、更形象、更立體,而不是概念化的解讀,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另外,最終能讓學生頓悟音樂藝術之美,又要有巧奪天工之力,因為你要從字裏行間不斷滲透美,還要在教學準備的音頻環節去搜集、篩選和加工,精益求精。每一場合格的公開課,都是圍繞着教學目標展開的;而每一場精彩的公開課,一定是對重難點的。深刻突破。所以,我每次在教學設計的環節都會問自己:你的目標是什麼?重難點是什麼?……新教師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力。

當然,有自己的判斷力不是不去借鑑,閉門造車。司馬遷能寫出《史記》,離不開史學家的史冊;李時珍能寫出《本草綱目》,也離不開醫學家的醫學典籍……而教師要上一堂精彩的公開課,更要學會在教育武林中尋得一本適合自己的武功祕籍——教學設計。執教《伯牙鼓琴》,我進行了參考。但是由於時間的關係,我沒有進行深層次的過濾和篩選,而是拿來就用,幸而無傷大雅,因為當我第一眼見到前人的教學設計時,我就覺得自己太幸運了,撿到了武林絕學中的《九陽真經》這一篇:導入已經為後文的語言實踐進行了充分鋪墊,而不僅僅只是停留在了創設情境、尋找語文味的層次,真正的把語文味和工具性潛移默化地統一起來。

峯迴路轉,課程標準對於國小階段的文言文要求相對國中而言並不高,那麼立足於此,我開始操刀符合自己特色的教學設計。基於自己在朗讀方面的不斷進步,我以朗讀教學為線索,貫穿全課,這符合文言文教學的要求,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熟讀成誦。但是光有朗讀,是行不通的,就好像一個人光有澎湃的血液,但是沒有大腦的智思,這個人也是得不到發展的。簡而言之,我們需要“授之以漁”。《伯牙鼓琴》這篇文章應該要滲透的方法是想象,最基本的方法是註釋和插圖,最錦上添花的方法是資料,這裏僅表個人見解。當然,學習文言文,還有許多方法,至於要什麼,還得看學生的生成性回答。我的課堂中,有的學生能説道“補充”。有些方法在五年級的時候,學生就已經會運用了,所以在修改設計的環節,教研組長王老師建議我把方法直接放到初讀環節,讓學生回顧方法,不必拘泥於一定要方法的教學,而不是應用,這對我而言,無疑不是一種新的領悟。在課堂中,還做的不足的一點是,沒有及時對學生引用的方法進行點破,在方法中“扶和放”的把握還要進行思考。應該要相信學生,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對於初讀環節難點字詞,比如“巍巍、湯湯、少選”這些詞,我在課堂中僅用口頭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説,似乎做的並不精細,如果能結合古文或者説文解字對“巍、湯”字進行深入感受,會不會更好?如果能把《伯牙絕弦》與《伯牙鼓琴》進行對比,讓學生深入思考編者修改文章字詞句的意圖,辯證地看待“峨峨兮若太山”與“巍巍乎若太山”,“洋洋兮若江河”與“湯湯乎若流水”在語言表達上的差異,是不是更符合深度學習的要求?更好的讓學生、文本、教師和教科書編者進行對話呢?

最後,我要從這節公開課中想開去的是:在課堂中怎麼呈現發展性?因為全面是一個終身的概念,也是一個終身的概念。我想只有把握了課堂的發展性,課堂的效果才能用上一個詞——畫龍點睛。

《伯牙鼓琴》教學反思 篇七

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裏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温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歎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後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瞭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朗讀。理解課文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幸福;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 《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着背誦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z4mj1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