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多篇)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多篇)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多篇)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 篇一

一、説教材

古典詩文,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它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構思,啟迪、開拓着人們的思維,它對提高青少年學生的語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正確地引導學生多讀一些詩文佳作,還可以加強學生品德修養,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所以,古典詩文的教學,在國中階段佔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代表十三中語文組説説《伯牙善鼓琴》這一課。

《伯牙善鼓琴》是語文版七年級下學期第七單元《古文二則》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本文不足一百五十個字,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文言文是一種傳承祖國燦爛文化的載體,本課根據文本的特徵,在教學中堅持自學為主,重點指導朗讀,強化感悟、注重積累的策略,採用情景引領,以讀為本,相機點撥,拓展積澱的方式,帶領學生去讀,去思考,去吸取,力圖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文言文的樂趣。

二、説教學目標

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讀通讀懂文言文,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能利用上下文、課文註釋和工具書等疏通文意。

3、瞭解傳説故事的內容及其藴涵的深刻含義,感受朋友之間的真摯情誼。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大綱要求,我們把引導學生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作為教學重點。而文言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通過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識,達到閲讀淺顯文言文的目的,還應學習文中所藴含的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寫作知識、領悟體會其中藴含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養審美鑑賞能力。而文言文反映的時代距今久遠,文本作者的寫作意圖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特定的語言環境,並非為了現在的“教”與“學”而寫,對於七年級的學生而言,要讓他們通過文言文去感受文本作者的特定語境,並非易事。因此我們把理解“知音”的含義,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作為教學難點。

四、説教法

1、誦讀法:“誦讀是解讀文言文的敲門磚”。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穿到課堂始終,教師示範朗讀,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意藴,到交替運用個讀、齊讀、自由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欣賞、領悟短文的優美語言和意味,藉此落實教學目的。

2、提問法:為了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對短文整體的把握能力,我們設計了若干個問題適時拋出,有利於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

3、練習法:對於字詞句的要點,我們採用練習法來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

五、説學法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是閲讀教學的重要方面。這篇課文雖篇幅短小,但畢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讓學生在一個課時之內既充分的理解內容,又深刻的體會到朋友間深厚的情誼,就必須在課前對學生提出預習要求,我們將需要預習的內容在講學稿上呈現出來,讓學生在課前落實。要求學生一要將課文讀通順,讀出節奏;二要結合已有經驗,參照註釋,查閲相關資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內容。在課堂上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激發想象,把自己的情感納入到課文的人物和情節中去,瞭解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從而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們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全文,讓學生經歷初讀——再讀——細讀——精讀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思、議、悟相結合,除此之外,為了突破教學重點還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讀懂了課文內容。

六、説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入。

教師播放古曲《高山流水》,讓學生靜靜的聆聽欣賞。接着提出問題:請大家説説欣賞的是哪首古曲?老師順勢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這樣導入新課,在於創設情境,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將學生思緒引入學習文言文的情境中來。

(二)初讀感知。

1、老師檢查學生課前預習情況,進行字音檢測,正音。為朗讀掃清字音障礙。

2、學生大聲的自由誦讀課文。要求學生讀準字音。

3、教師配樂範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4、學生配樂齊讀,注意讀書過程中的語速、節奏。

【設計意圖】在預習的基礎上,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將課文讀通,讀熟,讀出節奏,並能初步讀出韻味,為下面的理解和朗讀奠定基礎

(三)疏通文意。

1、老師檢查學生課前預習情況,把握文中的重點詞語句子的意思。

2、學生四人為一組,相互討論,翻譯課文,可以藉助工具書和課下的註解,強調——畫出課文中給自己造成翻譯困難的句子,可提出來尋求解答

【設計意圖】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中疏通文意的環節主要是通過老師詳盡的解釋、串講完成的,學生被動接受,毫無興趣。我們認為學生應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想要真正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應該營造一個合作學習的民主氛圍,這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基礎。由於這一篇課文篇幅短小,學生容易讀懂,在教學這一環節時,我們要求學生在完成字詞句預習任務的基礎上,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自讀自悟,在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疑難字句,老師讓學生代表提出不能解決的問題,在班內討論,在交流、討論、質疑的過程中,教師做有效的點撥引導,從而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這樣的設計一方面是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時也為那些不愛發言的學生提供一個可以自由表達的空間和機會。

(四)課文探究

1、文中緊扣哪個字來的寫?——(善)

【設計意圖】在疏通文意之後,老師讓全班同學再次朗讀課文,把握故事情節,同時邊朗讀邊思考:“文章是緊扣哪個字來寫的?”,這樣,就自然而然把學生引入到課文探究這一環節的學習。“善”字是本文的文眼,這樣的切入比較省力,扣一個字就可以把握全篇。

2、伯牙和子期各自“善”什麼?文中是如何表現他們的“善”的?請從文中畫出相關的句子。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志。

【設計意圖】老師緊扣“善”字,設置了兩個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把握文本基本內容,問題的答案學生很容易就可以從文中找到。老師讓學生讀文本中相關的句子,然後點撥:“伯牙把自己的情懷寄託於琴音,琴技爐火純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鑑賞能力,無論伯牙如何彈奏,子期能聽出琴音的內容,更難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意,這就是知音啊!”這樣一點撥,對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領悟。

3、情境演練場(配背景音樂)

示例: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仿照句式:伯牙鼓琴,志在(),子期會曰:善哉,()兮若()。

志在(明月),鍾子期曰:“(皎皎)兮若(銀盤)”

志在(白雲),鍾子期曰:“(軟軟)兮若(棉團)”

志在(楊柳),鍾子期曰:“(依依)兮若(細腰)”

【設計意圖】在學生對“知音”初步領悟之後,老師再次播放古曲《高山流水》,讓學生閉眼欣賞,引導:伯牙出名的琴師,那麼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高山流水,他的琴聲裏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畫面呢?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設計了語言訓練題,從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這成為本節課的一個亮點。這樣的設計不僅讓學生感悟到音樂的魅力,還能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通過凝練、優美的文字把音樂的美表現出來,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能力。但這又不是單純的語言訓練,更是要讓學生置身於音樂的氛圍中,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進而深化了對主題的認識。

4、理解“知音”的深刻含義,把握文章主題。

——本文高度讚揚了朋友之間相互理解和欣賞的真摯情誼。“知音”是指能彼此瞭解,心心相印,心靈相通的人。

【設計意圖】為了加深學生對主題的理解,老師還適時地補充了課外資料——《伯牙絕琴》的故事,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無邊孤寂和懷念之情,使學生體會到:知音就是指心意相通,相互理解,心心相惜的人,而這樣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由此歸納主題。

5、走近作者。

本文作者,名,又名,戰國前期代表人物之一。終生致力於道德學問,曾師從靜尹子、壺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淨修道。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先後著書二十篇。代表作《列子》,其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説。如《》、《》、《》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發人深思。後被道教尊奉為“沖虛真人”。

【設計意圖】傳統教法往往會在上課之初進行作者作品簡介,這樣的上法顯得很突兀,學生沒有印象。我們在歸納主題之後,以“給我們留下如此感人至深的故事的作者是誰呢”這樣的一句話引出對作家作品的介紹,就顯得水到渠成了。這也成為我們這節課的第二個亮點。

6、再讀課文,情感昇華。(最後伴着動人的《高山流水》,老師讓學生有感情地再次朗讀這篇課文。)

【設計意圖】使用音樂創設情境,渲染氛圍,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無窮魅力,同時配樂朗讀昇華情感。課文的誦讀貫穿教學環節始終,在讀中品,讀中悟。朗朗的書聲,是語文課堂上永恆的經典。在誦讀中,學生所能夠領悟到的文本意義,絲毫不會遜色於單純文字分析時所能夠獲得的信息。在一遍遍朗讀中,學生也體會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誼,課文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這樣,以圖畫展現情景、以語言描繪情景的方法被有機的結合起來。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同時更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

(五)拓展延伸:課外積累,關於古今交友的故事或名人名言。

(1)“刎頸之交”、“莫逆之交”

(2)“士為知己者死”

(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4)“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

(5)“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設計意圖】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加閲讀量,我們還進行了知識的拓展延伸,這一環節的設置,意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進行課外積累。

七、説作業設置

必做:有感情的背誦這篇文章。

選做:將這則文言文改寫成300字左右的本站。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充分考慮到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存在的差異,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八、説板書

伯牙善鼓琴《列子》

伯牙善鼓

知音情深

子期善聽

【設計意圖】這一板書的設計,內容精當簡約,佈局合理,美觀大方,突出了課文的重難點,給學生留下深刻

總之,我認為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情,採取誦讀、討論、品析、寫作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走入文本,走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培養學生的概括、想象、賞析、寫作等多種能力,在教學中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與才華,從而營造出一種開放性的課堂教學,使自己努力成為一名新課改的實踐者和執行者。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 篇二

一、教材分析:

我説課的內容是七年級下《伯牙鼓琴》這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讓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只有百餘字。

我選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藉助註釋瞭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的純真友情。本文教學的重點放在全文的重點字詞理解和全文的翻譯,並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教學難點在於讓學生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二、分析學生特點:

到現在為止,學生已經接觸過不少文言文,他們已初步掌握了通過多讀、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文言文的學習方法。雖然有部分學生的基礎較差,但是他們的學習能力還是很強的,教師教會他們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後讓他們自學,有助於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至於課文所包含的人文內涵學生未必能深入理解,只要讓他們有所體會就可以了。

三、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課文。

2、根據註釋和輔助資料理解詞句意思,分小組合作翻譯全文。

3、感受伯牙和鍾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重點:學生能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難點: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四、教學理念:

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的要求是“讓學生吸收祖國語言文化的珍貴遺產,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另外,新課標提出的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以指導為主的教學理念,因此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習的效果是比較好的。而老師在這個過程中,只是一個組織者,而不是主導者,因此我把全班同學分為了八個小組,每個小組6個同學。

在講述第七單元文言文的時候,我嘗試着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來上課。然後為每個小組預設好具體的任務,並把每個任務的要求寫在一張紙上,讓各個小組抽籤。而這些任務就是文言文學習的過程和方法,而重點就放在了字詞意義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譯。任務當中有簡單的,有的是課本註解找不到的,這樣適當地給他們一些有難度的題目,會讓學生覺得有挑戰性。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合作完成任務,並讓他們舉手請求老師的幫忙;第二課時主要是彙報他們學習的成果。

五、教學準備:

學生完成的學習任務、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播放《高山流水》水墨動畫,這個動畫只有三分多鐘,大致講述的是伯牙和鍾子期兩人相遇到相知的過程。可以作為學生學習本文的一個輔助資料,又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導入本節課的內容。

(二)朗讀課文

1、先讓學生自由朗讀,並根據自己的理解讀準課文節奏,讀出感情。

2、師範讀,學生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重點指導難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三)、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

我為每個小組設定好了他們要完成的任務,有了明確的題目和要求,學生自學起來就有了目的性。從題解、文章出處的簡介,到重點字義的解釋,每一句話得翻譯,再到涉及本文的相關問題,文章寓意等,都由學生通過合作自主學習。

而在他們彙報學習成果的過程中,有的字義理解或句子翻譯會出現錯誤,這時讓學生自己去判斷、討論、解決,而老師就作為一個助手幫他們做出一些補充説明。

此外,我會適當穿插一些問題讓他們思考和解決。而在本課,由於課文中有一些文言虛詞是他們沒有接觸過的,例如“哉”“兮”“夫”這些詞語,尤其是語氣詞,對文章的感情抒發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藉此可以指導他們的朗讀;此外,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例如形容山高的“峨峨兮”形容水勢盛大的“洋洋兮”可以換成其他詞,再為他們創設伯牙鼓琴的情境,讓學生仿造句式完成句子。

最後,把每個小組提出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挑選一些有代表性的展示出來,讓學生共同解決。

(四)學生質疑,共同探討

在學習的過程中,由各小組提出問題;並讓全班共同解決問題,老師作點撥。

1、伯牙和子期是怎麼相遇認識的?

(師適當補充伯牙和鍾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資料)

2、為什麼題目是《伯牙善鼓琴》,而寫得更多的是鍾子期?

3、何是知音?何是知己?兩者是否一樣?

有一個小組提到,為什麼題目是《伯牙善鼓琴》,而文中多次寫鍾子期。通過這個題目的解答,可以讓學生拓展一些文言知識,通過舉例子讓學生知道有一些篇目是沒有題目的,而後人在整理編輯的時候常常用文章的首句作為題目,例如《論語》中的《學而篇》,還有《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等。而還有一個小組提出知音和知己有何不同,雖然這個問題似乎有點咬文嚼字和鑽牛角尖,但是通過補充一些資料對他們進行點撥,會讓課文起到昇華主題的作用。

(五)教師總結

總結伯牙和鍾子期相遇相知的過程,引導學生體會二人之間的深厚情誼。

(六)課外拓展

讓學生收集有關知音知己的詩歌。

(七)佈置作業,背誦全文。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

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詩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經典詩句,感受朋友間的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難點:

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感受朋友之間的知音情誼。

教學準備:

相關課件

教學流程:

一、導讀題——未成曲調先有情

1、談話導入,激發興趣。(課件出示“伯牙鼓琴圖”)(指名讀課題,讀準“弦”)

2、理解題目的意思。

3、師:理解了意思,再讀題。(生讀題)

二、練讀文——抑揚頓挫品音韻

1、自由讀,把不太好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指名説一説哪些句子不太好讀(課件出示難讀的句子),指導學生讀好停頓和語氣詞“哉”“兮”。

3、指名讀,師配樂範讀,齊讀。

4、學生結合註釋理解古文的意思。(生結合註釋理解意思,師巡視)

三、品讀“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一)學習最後一句話,設置懸念

1、師:題目是“伯牙絕弦”,那麼,伯牙為什麼絕弦呢?(指名回答)

你是從文中的哪一句話看出來的呢?(課件出示最後一句話)指名讀

2、師:這句話什麼意思?

(二)學習前三句話,瞭解知音

1、師:從這句話我們能看出來,伯牙和子期是什麼關係(知音),我們從文中的哪些句子能看出來子期的確是伯牙的知音呢?(課件出示句子)

句子中“善”字出現了四次,意思一樣嗎?(指名回答)

2、那麼,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第一句話吧

師:那麼伯牙究竟有多麼擅長彈琴呢?讓我們看看《荀子勸學篇》裏是怎麼説的。(出示課件,指名讀,理解擅長)

3、師:(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善聽的子期,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泰山呢?(生欣賞音樂,感受音樂,想象)指導朗讀

4、出示第二個句子: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此時,伯牙轉軫撥絃,將琴再鼓,洋洋的流水彷彿從他的指間浩蕩而出,——(聽音樂)子期,此時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樣的江河?

(指名説,指導朗讀)

5、師:真好。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請你充分發揮想象力!

6、句式練習

師:同學們,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時,子期會怎麼讚歎呢,(出示課件)伯牙鼓琴時心裏還會想到什麼,子期又會怎麼讚歎呢?請同學們從以下詞語中任選一個仿照書上的句式説一説好嗎。(指名答)

7、師:是的,不管伯牙心裏想什麼,子期一定能準確地知道他的心意,這正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其實,子期必得的又何止是伯牙的琴聲啊,他還聽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呢?請同學們來看看這個小故事。(指名讀)

(出示鏈接,生閲讀)

師:讀了這個小故事,你感受到伯牙怎樣的心胸、怎樣的志向呢

師:是的,這種高遠的志向,博大的胸懷,伯牙通過琴聲表現了出來,而子期也通過伯牙的琴聲感受到了,這才叫—一起讀(課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也只有這樣知志又知心的才是真正的知音。(板書:知音)(理解知音的真正含義)

8、相傳,這曲高山流水伯牙最早是在宮廷演奏的,但是在諸侯大夫中、在宮廷樂師間,沒有人能聽懂他的琴聲,更沒有人能聽懂他高遠的志向,博大的胸懷,達官貴族們喝得零丁大醉,甚至有的人還連連搖手:“這是什麼曲子?換換換……”伯牙此時會是什麼心情啊?(孤獨傷心)他多麼渴望能有一個知音啊。現在,他遇到了子期,他該多麼(指名答:興奮、幸福、激動)讓我們帶着這種激動、幸福一起來讀一讀這段話吧。(齊讀)

9、同學們,如果你就是伯牙,你會有怎樣的感慨想對子期説呢?出示“伯牙得遇鍾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10、師:想知道伯牙當時是怎麼説的嗎?(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

11、(出示)老師和大家配合着來讀。

四、知音離世,斷然絕弦

1、師出示音樂,拓展知識,語言渲染,指導朗讀讀最後一句話。

2、師:在這裏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絃的同時也斷絕了什麼?

(斷了他的前程、斷了他的心絃、斷了他的希望……)

3、齊讀最後一句話。

4、出示短歌,師配樂範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五、回味絕弦,餘音裊裊

1、故事學完了,此時你有什麼想説的嗎?

2、是啊,正是因為知音難覓,才演繹出這悽美動人的“伯牙絕弦”。相信,現在你們一定能入情入境地讀一讀這篇這個故事了,是嗎?(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六、佈置作業

1、背一背這篇古文。

2、把這個故事用自己的話講給別人聽。

3、蒐集一些描寫友情的詩句。

附板書設計

伯牙絕弦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 篇四

教材解析:

《伯牙鼓琴》是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簡潔、流暢,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係與友情的標準,是東方文化的瑰寶。古人云:“士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知音的境界,這也正是他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教學目標:

1、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全文,瞭解故事內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正確朗讀並背誦《伯牙鼓琴》。

3、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朋友間相互理解、欣賞,知音難覓以及音樂的魅力。

4、探究學習,體會人物心理。

教學重難點:

正確朗讀和背誦課文;體會朋友之間知音難覓的情感。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齊讀課題,由“琴”導入

1、齊讀課題,提出問題

同學們,伯牙鼓琴,“琴”是一種樂器,你還知道哪些琴?

2、學生各抒己見:鋼琴、古箏、小提琴……

3、這些“琴”跟我們課題中的“琴”是一回事嗎?(課件展示伯牙的琴:七絃古琴)

4、由“七絃古琴”引出《伏羲造琴》的故事。

5、簡介伯牙。(課件出示:伯牙古琴,而六馬仰秣)意在講述伯牙琴技高超。

二、問題導入,走進課文

1、琴技這麼高超的伯牙有一天摔斷了琴絃,從此不再彈琴,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學習內容《伯牙鼓琴》。

2、出示【課件:課題】(板書題目:伯牙鼓琴)學生齊讀課題。

三、讀通讀順,感知課文

1、自由、大聲讀課文,至少讀3遍,有生字的地方,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古文的朗讀和現代文不同,要讀出節奏。再讀課文,這次要求讀得有節奏。

3、教師範讀,讀出節奏,讀出韻味,學生拿筆畫停頓。

4、學生再次自由朗讀課文。

5、點名讀,齊讀。(老師指導)

6、字體不斷變化,讓學生感受中國漢字的魅力。

7、背誦課文。

四、藉助註釋,理解課文

1、藉助註釋思考,文章講了一件什麼事,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預設答案:伯牙和鍾子期成為知音的故事。)

2、鍾子期為什麼成了伯牙的知音?(小組合作學習)把關鍵的語句劃上橫線。

3、彙報交流:你找到了哪些關鍵的語句讀給大家聽。

(課件出示句子:方鼓琴而只在太山……湯湯乎若流水。)

4、預設交流

(1)我讀懂了“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這句話告訴我們伯牙彈琴,鍾子期聽他彈琴。

師:讀了這一句,有同學要質疑嗎?伯牙彈得好嗎?鍾子期會欣賞嗎?我們看下去就懂了。

(2)我讀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這句話的意思是説伯牙在鼓琴的時候,心裏想着高山,琴聲裏就會出現高山……

(板書:伯牙鼓琴鍾子期聽)

師:鍾子期説的“善哉”什麼意思?

(很好,很棒!)

師:這裏的“善哉”表示讚歎。同學們,你還讀懂了什麼?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閲讀體會。

(3)我覺得伯牙彈琴的技術高超,心中想什麼,就能彈出什麼。

(4)我讀懂了伯牙不論彈什麼,鍾子期都能聽出來,就是説,他們之間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現在你是鍾子期,聽着伯牙的琴聲,你彷彿聽到了什麼?你會怎麼讚美他?(生自由發表意見。)

五、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1、引導昇華,拓展探究。

(1)師:伯牙是個音樂家,他一切的藝術靈感都來源於自然界,除了高山和流水還有哪些動人的場景會出現在這優美的琴聲中呢?

(預設答案:還會有楊柳、明月……)

2、師生合作演伯牙和子期。

①師:是啊,也許他的琴聲還表現了“清風徐徐”(再次出示詞語讀一讀)現在你就是伯牙,我們都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

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風。

②師: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③師:好一個善聽的子期,好一個善彈的伯牙。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想到的,鍾子期真的都聽懂了,實在難得。這就是──(預設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師:在遇到鍾子期前,他會缺少讚美嗎?為什麼偏偏視鍾子期為知音?

(預設答案:因為其他人聽不懂,而鍾子期能聽懂他的琴聲。……)

②師:那麼,別人對他的讚美是什麼樣的?(學生自由説)你能想象別人那種空虛的讚美嗎?(學生自由説)

③師:可以想象,當擅長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沒有人會像子期説──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書:志在太山巍巍)

④師:當伯牙志在流水。沒有人會像子期説──

生:湯湯乎若流水。

(板書:志在流水湯湯)

⑤師:當他沒遇到鍾子期,心情會是怎樣的?

(預設答案:失望、寂寞、憂慮、渴望)

⑥師:後來,終於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樣的?

(預設答案:快樂、激動、充滿希望、欣慰)

⑦師:此時,他們僅僅是音樂上的知音嗎?

(預設答案:他們還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師:知音的相遇是心靈的交融,是快樂的,幸福的。但是,人間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讓我們通過讀書再來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學生感情讀文)

⑨師:同學們的朗讀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課文最後一句。“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伯牙為什麼把子期視為知音?

(預設答案:因為子期能聽懂伯牙的琴聲樣)

(板書:死絕弦)

3、豐富內容,拓展課文

①師:伯牙在斷絕琴絃的時候,也斷絕了什麼?

(預設答案:1、斷了他的前程。2、斷了他的心絃。3、斷了他的希望。……)

②師:伯牙斷了琴絃,留下無邊無際的孤獨、寂寞。當你理解這樣的心情的時候,再讀讀這段話。(學生再有感情地讀最後一句。)

③師:講述鍾子期遇伯牙的故事。【課件:高山流水覓知音】

六、積累背誦,拓展延伸

1、師:課文雖然很短,但寫出了一個動人的故事。讀了這個故事,你感動嗎?你想安慰伯牙、讚美伯牙、或是鼓勵他嗎?(生回答)

2、師:聽了你們的見解,老師也忍不住在想,其實,我們每個人難道不是在苦苦尋覓嗎?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難覓”,如果遇到了知音,我們應該珍惜……也許一無所獲,但是事情不在於結果,而在於追求。願你們能從這個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朗讀課文。(生齊讀課文。)

3、師:《伯牙絕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詞,後人還根據這個典故譜寫了一首樂曲《高山流水》。全班學生再次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

4、引導背誦。

板書設計:

伯牙鼓琴

伯牙鍾子期

知音

所念必得之

不復鼓琴死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 篇五

(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對文言文的表達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瞭解了一些閲讀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藉助註釋理解基本內容。但由於文言文特有的表達方式與學生日常使用的本站之間有着較大的差異,因此,學生對於文言文仍有着初學的新鮮感與認知上的陌生感。所以在教學方法上,我以指導朗讀和引導想象為主,滲透學法的指導。在課堂上以“讀”為本,體會人物形象,在琅琅書聲的浸潤陶冶中,讀出古文特有的韻味。在教學中注重滲透文言文閲讀的基本方法,通過看註釋、聯繫上下文、結合生活經驗、增補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誼,感受藝術的魅力。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瞭解伯牙、子期因為音樂而成為知音的故事,讀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誼。

3、藉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感受藝術魅力,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重點)

1、讀好文言文。

2、通過註釋、已有文言基礎,讀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話講這個故事,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誼。

(教學難點)

1、感悟課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興奮心情和後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絕。

2、藉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感受藝術魅力,受到美的薰陶。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同學們,上課前我們先來聽一段樂曲。播放樂曲《高山流水》

2、導入:大家現在聽到的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它已經流傳了幾千年,它能受到人們的喜愛,不僅因為它旋律優美,還因為它藴含着一個動人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個故事——《伯牙鼓琴》(板書課題)

3、理解課題:強調“鼓”的古今異義。“鼓”是“彈”的意思。“琴”指的是古琴。

(設計意圖)本單元主題是藝術的魅力,本課講述的也是關於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樂曲導入,既契合本課的內容,又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文言文。

2、指生讀。

3、正音。

4、師配樂範讀。

5、藉助停頓線,指導學生朗讀:“哉”和“乎”都是語氣詞,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啊”,朗讀時要適當延長後再停頓,古文的味道就出來了。

6、師生合作朗讀

(設計意圖)讀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礎。通過學生自由讀,指生讀,教師示範讀,師生合作朗讀等形式,層層推進,紮實訓練,不僅讓學生能流暢地讀文言文,也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鋪墊。

三、理解文意,複述故事

1、藉助註釋疏通文意,如有不懂的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2、用自己的話來説説這個故事。

方法:(1)梳理層次(2)想象畫面(3)聯繫背景

(設計意圖)講故事是學生對文本言語再現的過程,是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講出來,“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標落到實處。

四、細讀文本,品味知音

1、教師補充人物背景知識。

2、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默讀課文前三句話,思考:伯牙為何視鍾子期為知音?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2)課件出示相關語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師補充:伯牙不僅知其音,更知其志,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叫——知音。(板書:知音)

(3)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伯牙會對子期説什麼?

(4)指導朗讀

①“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此時伯牙的心情用一個字來形容——喜,用一個四字詞語來形容——欣喜若狂。指導朗讀:讀出欣喜。

②讀了這個句子,你腦海中浮現初怎樣的畫面?指導朗讀:讀出氣勢。

(5)想象拓展,説話訓練。

過渡:作為“琴仙”的伯牙,他的琴聲中一定不止包含巍巍太山、湯湯流水,那麼請大家展開豐富的想象,説説他的琴聲中還會出現哪些動人的場景?

①出示圖片:楊柳依依清風徐徐白雪皚皚明月皎皎

②完成句式訓練。

以此方式練説出示的詞語之後,嘗試放手,學生想象,伯牙的琴聲中,還可能志在哪兒?用“伯牙鼓琴而志在,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

小結:只要同學們藉助語言、藉助圖片給想象插上翅膀,就能讓靜態的文字變得更加生動起來。

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補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2)面對這座墳墓,伯牙是如何做的?出示句子。

(3)一代琴仙,一生視琴為命。可此時他卻毅然決然地破琴絕弦,是什麼原因讓他做出如此決定?他絕的僅僅是琴嗎?

(4)指導朗讀:此時伯牙的心情用一個字來形容——悲,用一個詞來形容——悲痛欲絕、撕心裂肺、肝腸寸斷。

(5)古書中記載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寫下這樣一首短歌,讓我們一起來吟誦。(出示短歌,師生齊讀)

(設計意圖)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伯牙遇知音之喜和失知音之痛,藉助資料、故事補白、視頻和詩句進一步感受人物的情感。藉助圖片、語言文字展開想象,落實語文要素的訓練。

五、背誦積累,深化主題

1、和着音樂,齊背《伯牙鼓琴》

2、我國古詩常提及伯牙、鍾子期的傳説,出示資料袋。

3、讀完詩句,你認為什麼才是真正的知音?

六、鏈接《叢書》,主題閲讀

閲讀《主題叢書》6中的`《月夜聽盧子順彈琴》(第9頁)

1、藉助註釋,讀懂詩意。説説讀了這首詩你腦海中浮現出哪些畫面?

2、想想詩人為什麼會發出“鍾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這樣的感慨?

(設計意圖)主題閲讀既拓寬了學生的閲讀面,增加了學生的閲讀量,又訓練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藉助文字想象畫面。同時也深化了學生對“知音難覓”的理解。

七、佈置作業,課後延伸

1、發揮想象,增加一些細節,用現代漢語改寫這個故事。

2、收集體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板書設計)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 篇六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文言文特點,理解背誦《伯牙鼓琴》。

2、通過誦讀了解伯牙、鍾子期因為音樂而成為知音的故事,感受藝術魅力,受到美的薰陶。

3、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重點

學生能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難點

藉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術之美。

教學過程:

1、預習提綱

(1)通過查字典、結合註釋等方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蒐集伯牙和鍾子期之間的故事。

(3)查閲蘇軾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一、音樂導入巧激趣

1、談話導入: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篇震撼人心、發人深省的文言文。板書課題《文言文兩則》,齊讀課題。

2、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現在聽到的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經流傳了幾千年。它能受到人們的喜愛,不僅是因為它旋律優美,還因為它www.藴含着一個動人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個故事——《伯牙鼓琴》,師板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自讀提示。

(1)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2、學生自讀,師巡視。

3、檢查初讀情況。

課件出示:

1、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1)指名讀,讀正確,讀流利。

(2)猜想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三、花樣朗讀曉停頓

1、這是一則文言文,讀起來比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頓,就能讀出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來。仔細聽老師讀,注意老師是如何停頓的,邊聽邊畫出停頓記號。

2、教師範讀。

3、課件出示畫了停頓記號的課文。

課件出示: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斜線是停頓符號,“乎”字是語氣詞,在朗讀語氣詞時適當延長後再停頓,一詠三歎,頗有韻律美。)

4、生讀課文。

(1)你也能像老師一樣讀出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來嗎?趕快讀讀吧!一定要注意停頓哦!

(2)自讀練習,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齊讀

5、師生合作讀。

師:我們來合作讀課文,老師讀每句的前半部分,學生讀後半部分,一遍讀完後,交換朗讀內容。

6、指名配樂讀。

【設計意圖】

讀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礎。教師通過示範指導、自由讀、男女生讀、師生合作讀等形式,層層推進,紮實訓練,不僅讓學生學會流暢地讀文言文,還能讓學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話中前後一一對應的特點,也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鋪墊。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回顧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讀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1)查工具書,如《古漢語詞典》。

(2)藉助註釋來理解。

(3)可以多讀,聯繫上下文理解。

(4)結合插圖理解。

(5)小組討論,問同學。

2、學生先進行自學,而後開展小組討論。

3、反饋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指導。

4、預設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師:“方”是剛才的意思。

預設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麼?

師:“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過這個字的意思,悟出理解文言文要注意聯繫上下文。

預設3:“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麼?

師:“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預設4:文中的“巍巍”“湯湯”這些疊詞有什麼好處?

師:疊詞的運用使詩文既呈現出一種音韻之美、富有節奏感,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暢淋漓的表達。這些詞不僅讓我們有了形象感,而且還讓我們對鍾子期的內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5、創設情境,訓練語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鍾子期曰:_________

6、小組內合作,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設計意圖】

高年級的學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有一定的知識及方法的積累,採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於學生釋放已知,解決疑難,獲得更多的新知。“反饋組內不能理解的問題”環節,通過學生交流,教師點撥,詞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藉助註釋和剛才探究的成果解釋全文的內容,就變得水到渠成了。

五、朗讀課文,熟讀成誦

1、結合資料,談談對最後一句話的理解。並和同學交流感受。

2、帶着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讀課文。

3、同桌互背。

【設計意圖】

講故事是學生對文本言語再現的過程,是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講出來,“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標落到實處。

六、補充拓展悟情感

1、教師深情描述雨夜的相見。

據記載,伯牙子期在一箇中秋之夜的雨後因琴聲偶遇,因音樂而相知,他們徹夜長談,不覺東方發白。伯牙子期灑淚而別,他們相約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見。春去秋來,當伯牙滿懷期待的趕來與子期相見時,萬萬沒有想到,面對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課件出示最後一句,齊讀:

課件出示:

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2、以伯牙的地位與“破琴絕弦”的行動感受伯牙內心之痛。

伯牙是當時著名的琴師,既是彈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再看“破琴絕弦”的行為,有什麼想對伯牙説的嗎?

預設:

(1)興許你還會遇到像子期這樣的知音呢?

(2)精美絕倫的瑤琴,你砸掉不可惜嗎?

(3)如此高的技藝不再彈,不感到遺憾嗎?

師:伯牙又何嘗不是這樣想的呢?伯牙“盤膝坐於墳前,揮淚兩行,撫琴一操。那些看者,聞琴韻鏗鏘,鼓掌大笑而散”。面對此情此景,仰天長歎:“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一起讀。

3、從有關知音的詩詞感受知音難覓的痛苦。

課件出示: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歐陽修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曹雪芹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孟浩然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增廣賢文》

這些詩句表達了同一個主題:知音難覓。

4、小結:

這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表達了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以及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

【設計意圖】

通過補充資料、教師渲染等手段,讓學生走進伯牙內心,體會痛失知音之情。

通過歷朝歷代關於知音的名句積累,讓學生了解故事的影響力,體會知音難覓。在此基礎上,領悟課文的主題思想就很容易了。

七、對比關注編者意

1、課件出示伯牙子期相遇時的圖片(教材第96頁插圖)。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嗎?(學生提出疑問。)

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於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乾柴、拿扁擔的樵夫。是什麼原因讓這兩位身份不同,地位懸殊的人走到了一起?又是怎樣的原因讓伯牙毅然決然地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呢?

是古琴的魅力,是音樂的魅力,這就是藝術的魅力。

(板書:藝術的魅力)

2、配樂誦讀全文,感受藝術的魅力。

【設計意圖】

新課標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編者、文本對話的過程。《伯牙鼓琴》中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國籍而成為知音,就是因為音樂、藝術的魅力。本環節從人物的介紹中,從學生的質疑中,來感悟藝術的魅力。

八、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把這個故事講給父母聽。

【設計意圖】

“評價學生閲讀淺易的文言文,重點考查學生的記誦積累。”最後學生能夠熟讀成誦,很好的達成了閲讀文言文的一個基本目標——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4opy3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