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猴王出世》教學設計【多篇】

《猴王出世》教學設計【多篇】

《猴王出世》教學設計【多篇】

《猴王出世》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認讀12個字。

2、通過默讀能夠概括每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説説這個故事,瞭解《西遊記》中美猴王的來歷。

3、能夠從課文中摘抄自已喜歡的語句。

【教學重點】

瞭解《西遊記》中美猴王的來歷。

【教學難點】

概括每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教具】

課本彩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都看過動畫片《西遊記》,它是根據長篇小説《西遊記》製作的。我們這篇課文就選自《西遊記》,對原文沒有任何改動,保留了明代白話小説的風貌。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本文。

二、講授新課

1、學生自學課文(15分鐘):

⑴ 劃出課文中的認讀字詞。

⑵ 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裏有幾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講的是什麼內容?

2、學生互相交流(5分鐘):

有針對性指導。

針對自學中的問題,學生互相交流看法。

3、課堂反饋:

提示:每段寫誰?(石猴)。寫什麼?小結:

分析小説特點:

⑴ “有半文半白”的感覺。

⑵ 有些語言十分鮮活有生命力。如第一自然段寫石猴生活的語句如歌似賦,讀起來琅琅上口,頗有韻律之美。

① 讀一讀課文中的認讀字詞。

② 練習朗讀課文。

③ 説説課文中有幾個自然段 每段主要講的是什麼內容?

4、課堂練習:

説明學習目標:

⑴ 説説石猴從哪兒來有,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⑵ 畫出你喜歡的句子(至少3句)

⑶ 背一背。

三、課堂小結與檢測

1、談談你喜歡的收穫體會,感覺。

2、默寫你喜歡的語句(最少一句)。

四、課堂練習

1、《西遊記》的作者是明代小説家( )

2、《猴王出世》共有4個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主要講的是( )

第二自然段主要講的是( )

第三自然段主要講的是( )

第四自然段主要講的是( )

3、解釋詞語:

提男契女、鍥、序齒排班。

五、作業

1、摘抄你喜歡的句子(至少3句)。

2、《觀看勇收熊黑怪》。

《猴王出世》教學設計 篇二

一、談話引入

1、《西遊記》可以説是家喻户曉,電視劇、動畫片可能人人看過好幾遍,書看過嗎?知道這部小説的作者是誰嗎?能簡單説説這部小説主要講了什麼?9(介紹作者、主要內容等)

2、在這部小説中,你最喜歡誰?為什麼?談談你對孫悟空的瞭解。

我們大家對《西遊記》很瞭解,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跟老師一起來讀讀原著,感受感受名著的魅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猴王出世》,瞭解孫悟空變成美猴王的經過。(出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瞭解感知

1、下面請同學自己讀讀課文,看能不能讀通讀順,碰上不懂的地方可以跟同桌討論。出示自學要求。

2、交流自學情況:這篇文章講的是一件什麼事?分哪幾部分敍述?

板書:出世──闖洞──拜王)

三、精讀課文

是呀,《西遊記》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很大的功勞你覺得應該歸功於誰?(孫悟空)那這孫悟空到底是怎樣的一隻猴子呢?請同學讀讀課文,讀了課文你覺得孫悟空是怎樣的一隻猴子?要從文中找出依據並説明。

1、神奇:石猴的出世和生活。教學課文第一段。(出示:蓋自開闢以來……朝遊峯洞之中)體會神奇和小説語言的精煉。

2、勇敢:石猴探洞。體會動詞的作用。(出示:連呼三聲……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樑。)誰最先跳出來,可見石猴是……?(勇敢膽大)你還看出了什麼?體會表示動作的詞。(本領大,身手不凡、機智、靈巧、敏捷等)

3、無私:水簾洞是個好地方,石猴卻沒有獨佔,能與眾猴分享。

石猴跳入沒中,看到水簾洞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出示:石猴笑道:“……也省得受老天之氣。”)指名讀。用一個詞來概括,真可以説是……(天造地設)。

老師還特地從原文中找到寫“水簾洞”的一段話,咱們一起來看看。(出示:翠蘚堆藍……渾然像個人家。)

4、聰明:眾猴進入水簾洞後猴性大發,戲耍玩鬧,早把先前的誓言忘在腦後,可此時的石猴卻相當清醒,只見……(出示:石猴坐上面道……何不拜我為王?”)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什麼?(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石猴的聰慧、機敏。他不僅有過人的勇氣與本領,還很有心計,天生就是做首領的材料。)

的確,這石猴不僅勇敢膽大,還為眾猴找到如此安身之處,眾猴怎能不拜他為王呢?讓我們再來讀讀這最後幾句話。齊讀:眾猴聽説,即拱伏無違……遂稱美猴王。理解“拱伏無違”,從這個詞你體會到什麼?

5、誰能用自己的話説説孫悟空是怎樣成為“美猴王”的?

四、總結擴展

1、讀到這裏,我們瞭解了猴王出世的全過程,不知同學有何話説?(人物精神、語言魅力、神奇等方面)

2、《西遊記》中的故事還有很多,誰能説説你還知道哪些?(官封弼馬温、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偷吃人蔘果、過火焰山……)

是呀,這麼多的故事,我們都可以去讀讀,看看名著是怎麼表達的,去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所在。咱們也可以開一個《西遊記》故事會。

猴王出世教學設計(精選多 篇三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學習生字詞,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學的語言特點。

二能力訓練點

繼續練習引導學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後果。

三德育滲透點

理解“石猴”勇敢頑強、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質,受到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體會作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的語言美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豐富想象力。

二、學法引導

一教師教法

導讀法

二學生學法

自學討論法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體會美猴王勇敢頑強、無私無畏的品質。

二難點

讀通讀懂句子,培養閲讀古典小説的語感。

三解決辦法

通過小組討論,教師相機點撥,結合朗讀課文理解問題。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及小説《西遊記》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1、從介紹我國古典名著入手,激發學生興趣。

2、啟發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問題。

3、有重點的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理文章的前因後果。

二學生活動設計

1、自己查找資料,自學課文,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並靠自己弄懂課文的內容。

2、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解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3、通過朗讀,加深對古典文學的認識。

七、教學步驟

一揭示課題

1、你們誰看過《西遊記》,在這部小説中,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個人物?(孫悟空)

2、談談你對孫悟空的瞭解。

3、你知道孫悟空是怎樣成為美猴王的嗎?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新課文,瞭解孫悟空變成美猴王的經過。

二初讀課文,瞭解大意,掃清文字障礙。

1、大聲讀課文,把句子讀通順,讀不懂的地方畫出來。

2、邊讀邊想,這篇文章講的是一件什麼事?

三交流自學情況。

1、文章講的是一件什麼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與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決字詞問題,掃清文字障礙。)

四自由讀課文,你喜歡那些句子,畫下來,説説你喜歡的理由,並把它們有感情的讀出來。

五交流自己喜歡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讀這些段落。《猴王出世》最新教案設計

六課外閲讀擴展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西遊記》,準備好召開一個《西遊記》故事會,看誰講的故事最精彩。

《猴王出世》教學設計 篇四

一、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教學設計中,我注重鼓勵學生課前收集資料,互相交流。並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空間,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願望。

二、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這篇略讀課文是古代白話中,節選自我國古典神話小説《西遊記》第一回。課文主要寫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石猴,這石猴與羣猴玩耍時,因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羣猴拜為猴王,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的特點。

三、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體會美猴王勇敢頑強,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質,並從中受到教育。

3、感受古典文學的語言特點,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豐富想象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三)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瞭解課文的背景資料,準備重點語句的課件。

學生準備:有條件的學生閲讀《西遊記》。

(四)教學流程

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①引導談話:《西遊記》大家都看過吧。在這部小説中,你最喜歡誰?

②進一步引導:孫悟空是一個怎樣的人?

③引入:你知道孫悟空是怎樣成為美猴王的嗎?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這一過程。(板書課題)(圍繞孫悟空展開談話,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①讓學生自讀課文,要求把句子讀通順,勾畫不明白的地方。

(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

②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主要是字詞方面的),組織學生討論解決。重點指導:“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四面更無樹木遮陰”“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一個個序齒排班”

(本文文字稍顯晦澀,在疏通文章上教師需給學生提供更多幫助。)

3、細讀課文,瞭解孫悟空成為美猴王的經過。

①提問:石猴是從哪裏來的?起初他過着怎樣的生活?

(培養學生概括能力,瞭解石猴的來歷。)

②指導分析石猴成為美猴王的過程,探討從中體現了他怎樣的特點。

(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順序,感悟人物品質。)

重點指導下列語句:

(1)“哪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

(2)石猴笑道:“真是個我們安身之處。裏面且是寬闊,容得千百口老小。我們都進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氣。

(3)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才説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為王。我如今進來又出去,出去又進來,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為王?”

(4)指導讀重點語句。

(5)指名複述石猴成為美猴王的經過。

(由關鍵語句感受石猴成為美猴王的經過,抓住描寫人物動作、語言、行為的語句體會人物特點。)

4、品味語言。

①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勾畫自己喜受的句子,反覆朗讀。

②組織學生交流自己喜歡的句子,引導其感受本站獨特的語言美。

(提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鑑賞能力,激發學生對古典名著的興趣。)

5、作業設計

①解釋加點字的意思。

瞑目: 遂有靈通之意:

報男挈女: 抓耳撓腮:

②石猴有着怎樣的性格特點?從哪兒可以看出來?

6、板書設計

猴王出世

無私無畏 勇敢頑強 身手不凡 當仁不讓 敢作敢為

《猴王出世》教學設計 篇五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學習生字詞,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學的語言特點。

二能力訓練點

繼續練習引導學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後果。

三德育滲透點

理解“石猴”勇敢頑強、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質,受到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體會作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的語言美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豐富想象力。

二、學法引導

一教師教法

導讀法

二學生學法

自學討論法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體會美猴王頑強勇敢、無私無畏的品質。

二難點

讀通讀懂句子,培養閲讀古典小説的語感。

三解決辦法

通過小組討論,教師相機點撥,結合朗讀課文理解問題。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及小説《西遊記》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1、從介紹我國古典名著入手,激發學生興趣。

2、啟發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問題。

3、有重點的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理文章的前因後果。

二學生活動設計

1、自己查找資料,自學課文,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並靠自己弄懂課文的內容。

2、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解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3、通過朗讀,加深對古典文學的認識。

七、教學步驟

一揭示課題

1、你們誰看過《西遊記》,在這部小説中,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個人物?(孫悟空)

2、談談你對孫悟空的瞭解。

3、你知道孫悟空是怎樣成為美猴王的嗎?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新課文,瞭解孫悟空變成美猴王的經過。

二初讀課文,瞭解大意,掃清文字障礙。

1、大聲讀課文,把句子讀通順,讀不懂的地方畫出來。

2、邊讀邊想,這篇文章講的是一件什麼事?

三交流自學情況。

1、文章講的是一件什麼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與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決字詞問題,掃清文字障礙。)

四自由讀課文,你喜歡那些句子,畫下來,説説你喜歡的理由,並把它們有感情的讀出來。

五交流自己喜歡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讀這些段落。

六課外閲讀擴展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西遊記》,準備好召開一個《西遊記》故事會,看誰講的故事最精彩。

《猴王出世》教學設計 篇六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根據我國古典神話小説《西遊記》第一回改編。主要講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石猴。羣猴玩耍時,發現了一股瀑布,相約能進入瀑布而不傷身體者為王。石猴第一個勇敢地跳進瀑布,結果發現了水簾洞,因此被羣猴拜為猴王。這個勇敢的石猴就是後來的孫悟空。作者巧妙地將猴的特徵與人的性格融為一體,塑造出一個機敏、聰慧、勇敢而又善良的猴王形象。這個形象以其獨特的魅力,令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為之傾倒。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9個要求會認的生字。掌握10個要求會寫的生字。

2、朗讀課文,感受古代本站的特點。

3、瞭解石猴出世併成為美猴王的經過。結合有關語句,瞭解石猴的性格特點。

4、體會作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的語言美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豐富想象力。激發學生閲讀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體會美猴王勇敢頑強、無私無畏的品質。

教學難點:

讀通讀懂句子,培養閲讀古典小説的語感。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課前預習課文。

教學設計:

一、揭示課題

1、你們誰看過《西遊記》嗎?知道這部小説的作者是誰嗎?(簡介作者及《西遊記》主要內容。)

2、在這部小説中,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個人物是誰?(孫悟空)談談你對孫悟空的瞭解。

3、你知道孫悟空是怎樣成為美猴王的嗎?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猴王出世》,瞭解孫悟空變成美猴王的經過。

二、初讀課文,瞭解故事。

1、自由讀文。要求:把字音讀正確,把句子讀通順,讀不懂的地方畫出來。

2、你有哪些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與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決字詞問題,掃清文字障礙。)

3、開火車式讀文,檢查閲讀情況。

4、默讀課文,邊讀邊想,這篇文章講的是一件什麼事?圍繞這件事情,作者講述了哪幾個部分?[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講石猴出世及生活情況。第二部分(3---5自然段)講石猴和羣猴一起尋找山澗源頭,來到瀑布旁,石猴第一個跳進瀑布,發現了水簾洞。石猴被稱為王。]

三、精讀課文,解讀人物。

1、再次讀文。思考:石猴是憑藉什麼成為猴王的?你是從哪兒讀出來的?

2、抓住重點語句,引導學生了解石猴出世併成為美猴王的經過。

(1)那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羣,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峯洞之中。真是“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這幾句寫石猴活動,機靈可愛,語言對仗工整。)

(2)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石猴勇於擔當責任,勇敢地擔當起了探險的責任。)

(3)“好猴!你看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眼抬頭觀看,那裏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座鐵板橋。”(這一段寫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愛。瞑、蹲、縱、跳等一系列的動作寫出了石猴敏捷的身手,表現了他過人的本領。)

(4)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才説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着,就拜他威望。我如今進進出出,尋了這一個洞天與諸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為王?”(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石猴的聰慧、機敏。他不僅有過人的勇氣與本領,還很有心計,天生就是做首領的材料。至此,一個天設地造的神猴就走完了從石猴到猴王的過程。)

四、拓展延伸,激發興趣。

孫悟空真是一個勇敢、機靈、才智過人。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其他的西遊記故事嗎?誰來講一講?(引導學生講講自己知道的西遊記中的故事,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激發學生閲讀名著的興趣。)

五、課外閲讀擴展。

1、讀《西遊記》,準備好召開一個《西遊記》故事會,看誰講的故事最精彩。

2、摘抄喜歡的語句,積累到“採蜜集”本上。

《猴王出世》教學設計 篇七

教學目標:

1、初步感受古典文學的語言特點,體會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語言美。

2、瞭解課文內容,品味語言,感悟石猴不凡的形象。

3、讀準生字詞語,有感情朗讀課文。

4、做好課內外的延伸,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讀原著。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在感受語言美的同時,感悟石猴不凡的形象。

教學難點:

品味經典的語言美。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你能講講其中的一些故事嗎?用標題的形式,比如:孫悟空大鬧天宮。提起神通廣大的孫悟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你想知道他最初是什麼樣兒的嗎?學了今天這篇課文就能找到答案。板書課題:猴王出世解釋並齊讀課題,讀出猴王的霸氣。

二、 整體感知

1、讀課文,猜想課文內容

你猜想課文會寫哪些內容?石猴是從哪裏來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2、讀後交流。

這篇課文讀起來,跟以前課文相比,有什麼不同嗎?

這是一篇古代本站,許多語句還是與我們現代的語言有區別的,但是讀得多了,會覺得特別有韻味。

師範讀: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喚為花果山。

3、詞語意思檢查(連線)

我們來看看這些詞語,你知道它們的意思嗎?

名曰(名字叫做)

喚為(叫做)

遂稱(於是稱為)(以上三個詞語意思差不多)

蓋自(自從)

既久(已久)

狼蟲(狼蛇)(古今異義)

頑耍(玩耍)(通假字)

4、回答問題,概括內容

①石猴從哪裏來的?

②石猴怎樣成為猴王的?把兩部分意思連起來就是主要內容,試着概括一下。

(石猴從石頭裏蹦出來,他敢於跳進水簾洞,為眾猴找到一處安身之地,所以成為猴王。)

小結:回答問題並把答案連起來也是一種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

三、品味語言,感知形象

(一)文中哪句話直接寫出石猴成為猴王?

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將“石”字隱了,遂稱美猴王。齊讀。

(二)要成為美猴王,必有一番不凡之處,到底他有什麼不凡之處,使他當上美猴王呢?板書:不凡

師:我們先來看看石猴的出生——出示:

1、語段一: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

①自由讀,思考:這是一段描寫石猴出生的文字,你覺得石猴出生怎樣?為什麼?(預設:學生會説神奇,竟然會從石頭中蹦出來,猴都是猴媽媽生的,是凡胎,而他竟然是石頭生的。再抓天真地秀、日精月華理解,天地間最好的東西孕育滋養的石猴,肯定是不同凡響的。)石猴不凡還表現在哪裏?(環境奇特,這裏是一處風水寶地,預示着這裏即將有大人物出生。)板書:出生神奇

②指生讀。

師評:對呀!石猴不凡的出生也為後來孫悟空降妖伏魔,保唐僧西天取經鋪墊。

③齊讀,把感受到的神奇朗讀出來。

④補充:古典文學名著在刻畫人物形象的時候,往往神化他們的出生。比如《封神演義》中的哪吒,出生就自帶乾坤圈、混天綾,法力無邊。《紅樓夢》中賈寶玉口銜通靈寶玉出生。據《史記》記載,漢高祖劉邦傳説是赤帝的兒子。

接下來,同學們來説説,石猴不凡還表現在哪裏呢?課前我們進行了預習,現在來交流一下。(根據學生交流逐段出示)

2、語段二: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羣,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峯洞之中。

①自由讀,這段寫了什麼?(石猴找東西吃,與呼朋喚友玩耍,住宿遊玩)小結:寫了石猴的日常生活

②引導,發現形式齊整

指生讀,你有什麼發現?先點第一句,設計鏈接,排列成四行,(讓學生很直觀地發現形式齊整的特點。)學生會説都是三個字的,句式整齊,是一組排比句;(齊讀)第二句,要照樣子設計成四行,再讓學生説。四字的,也是排比。(齊讀)第三句,排成對聯的形式,問學生,這是什麼?(一幅對聯)師:對,是對偶句,對仗工整,夜宿對朝遊,石崖之下對峯洞之中。(齊讀)

齊讀一遍,問學生,讀起來有什麼感覺?

師:正因為形式齊整,所以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有韻味,這就是古代本站的魅力。

③引導,發現用詞準確。

食、飲、採、覓這幾個動詞加粗,這幾個動詞能夠互換位置嗎?為什麼?食、飲分別是什麼意思(吃、喝)能調換嗎?(不能,澗泉只能用飲);採、覓什麼意思(採摘、尋找)這些詞語能夠交換嗎?(不能的)樹果找起來不容易,只能用覓。由此可見用詞準確。接下來,寫石猴廣交朋友,用了伴,羣,友,親,字體加粗,這些詞能不能調換呢?(不能)為什麼?(為親戚的只能是獼猿,與獐鹿為朋友,而狼蟲虎豹只能羣伴)這些詞意思相近是——(詞義相近是近義詞)為什麼不用同一個寫呢?(生動有變化,讀起來不會顯得枯燥乏味。)

師:經典作品就是這樣,用詞非常準確而且富有變化。

師:要學會細細品味語言,發現其中的奧祕,這樣你的語言表現能力就會增強。

3、語段三:又道:“哪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

①指生讀兩至三名學生讀。學生讀後,如果讀得好可以問,為什麼這樣讀?比如:為什麼連得這樣快?(急切)為什麼這樣堅決?(他下定決心要進去的,毫不猶豫的,表現石猴的勇敢無畏)如果讀得不好,也問學生,為什麼這樣讀不好?(從聲音高低,我進去我進去要讀得快而堅決,感歎號)一邊交流,一邊加粗重點詞語。

指導:別的猴子為什麼不敢進入?(擔心會有危險)石猴為什麼這麼急切?這麼堅決?(預設:他想稱王。可見他有遠大的志向,有膽略,有冒險精神等。)體會到這是一隻怎樣的石猴?板書:(勇敢無畏)

②比較:“我進去!我進去!”“我進去吧!我進去吧!”哪句好?為什麼?(這個好像是勉強的,不堅決,猶猶豫豫的,不能突出石猴勇敢無畏的品質。)

師小結學法:通過比較,我們發現了語言的祕密,兩個“我進去!”寫出了一個勇敢無畏的石猴!一個志向遠大的石猴!

③表演讀,一生呼,一生讀石猴應聲高叫,敍述者話語去掉。找要男生表演。評:老師為他們的表演深深折服,掌聲送給他們。

4、語段四:“這是個我們安身之處。裏面且是寬闊,容得千百口老小。我們都進去,也省得受老天之氣。”

齊讀

①受老天之氣,指的是什麼(沒有家,過着風餐露宿的野外生活,飽受日曬雨淋之苦。)

②“我們”與“我們都”加粗,從這兩個詞語中,你體會到這是一隻怎樣的石猴?

(有了好處想到大家,一心為民,胸懷博大)板書:(胸懷博大)

5、語段五: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才説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為王。我如今進來又出去,出去又進來,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為王?”

①指生讀,理解“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的意思。一個人不如果沒有信用,不知道他怎麼去做人。師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講誠信。

②師:石猴的話語説得有條理,我們連理一理它們的關係。讓學生填關聯詞:因為、不僅、還、所以【品味語言之序】

③石猴了這一番話後,如果你們是眾猴,會願意拜他為王嗎?為什麼?如果學生一時回答不了,讀一讀再回答。

預設:(做人要講信用,石猴按要求做到了,而且尋了一個安身之處,因此,要拜他為王。)

師:指幾名生朗讀最後一句,讓學生評讀得怎樣?(讀出了王者霸氣,感情強烈,很有説服力。)

師:如果説前面讓我們感受到了石猴的勇敢無畏,這裏我們感受到的是——智勇雙全。

板書:智勇雙全

齊讀

四、總結提升,迴歸整體

到此,通過品味描寫石猴的動作、語言,我們明白了,石猴的不凡表現在:(看板書説:出生神奇、快樂神通、勇敢無畏、胸懷博大、智勇雙全)當然還有其他一些不凡之處,我們不一一列舉了(用省略號),所以眾猴拜他為王。

書上的話説: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將“石”字隱了,遂稱美猴王。這樣,猴王就橫空出世了!再讀這個句子,美猴王,要讀出猴王的霸氣。

五、課外延伸

從此,他領着羣猴朝遊花果山,暮宿水簾洞,採鮮果、賞百花,過着逍遙自在的生活。就這樣過了三五百年,有一天,他忽然憂愁起來,為什麼呢?欲知後事如何,且看《西遊記》原著。

六、原著鏈接(作業)(如有時間課內完成)

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鐵柱子,約有鬥來粗,二丈有餘長。他盡力兩手撾(zhuā)過道:“忒(tuī)粗忒長些!再短細些方可用。”説畢,那寶貝就短了幾尺,細了一圍。悟空又顛一顛道:“再細些更好!”那寶貝真個又細了幾分。悟空十分歡喜,拿出海藏看時,原來兩頭是兩個金箍,中間乃一段烏鐵;緊挨箍(gū)有鐫成的一行字,喚做“如意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心中暗喜道:“想必這寶貝如人意!”一邊走,一邊心思口唸,手顛着道:“再短細些更妙!”拿到外面,只有二丈長短,碗口粗細。你看他弄神通,丟開解數,打轉水晶宮裏,唬得老龍王膽戰心驚,小龍子魂飛魄散,龜鼈黿鼉(biē yuán tuó)皆縮頸,魚蝦鰲蟹盡藏頭。

★1.這段話是有關孫悟空的什麼內容?用標題來概括(孫悟空向龍王借金箍棒)(出示答案)

★2.讀了這段話,你覺得金箍棒怎樣?(神奇,可自由伸縮)孫悟空怎樣?(神通廣大,金箍棒一萬三千五百斤,都能夠拿得動)

★3.為什麼要寫老龍王、小龍子、龜鼈黿鼉、魚蝦鰲蟹呢?(襯托孫悟空的神通廣大)

七、小結

這些內容都選自古典名著《西遊記》,作者是明朝的吳承恩,請同學們親近名著,品味語言,發現語言背後的祕密,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表現力,感受人物形象,體驗閲讀名著的樂趣。

猴王出世教學設計(精選多 篇八

教學內容:

學情分析:本班學生地處農村,學生擁有的課外資料較少,對《西遊記》原著,看過的人寥寥無幾。但電視劇學生卻看過好多遍,對裏面的人物非常熟悉,這就拉進了學生和文本之間的距離,無形中就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讀讀記記“迸裂”“避暑”“頑劣”“抓耳撓腮”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知道石猴出世的經過,體會石猴性格特點。

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感受孫悟空最初的形象,體會石猴的特點,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

弄懂詞語意思,讀通相關句子,進而讀懂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提示課題

1、創設情境:你們看過《西遊記》嗎?説説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那個人物是誰?

2、你知道孫悟空打哪來?又是怎樣成為美猴王的嗎?

3、揭示課題《猴王出世》

二、合作交流,回報展示。

1、分小組彙報難懂的字詞和句子。

2、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3、石猴是怎麼出世的?他有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4、朗讀課文,畫出有關語句,並在旁邊寫下批註。

5、小組合作交流,代表彙報。

6、感情朗讀第四自然段,讀出美猴王的個性特點。

三、再讀(快速瀏覽)課文,整體瞭解

1、再讀課文,思考:猴王是怎樣出世的?

2、反饋交流

四、三讀(跳讀)課文,感受人物形象

1、學生暢所欲言,談談自己對猴王的印象。

2、反饋交流

例: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勇敢無畏,身手不凡?)

3、小結

五、四讀(美讀)課文,感受閲讀樂趣

1、請同學自己選擇其中最喜歡的句子與同桌交流。

2、學生自由讀,師巡迴指導。

3賞讀,指名讀。感受古典文學的語言特點,體會古典名著的語言美。

六、課堂作業:

1、把下面兩個片段多讀幾遍,畫出描寫動作的詞語,體會這樣寫的好處,然後寫一個同學們勞動或活動的片段。

(1)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睛抬頭觀看,那裏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

(2)那些猴有膽大的,都跳進去了;膽小的,一個個伸頭縮頸,抓耳撓腮,大聲叫喊、,纏一會兒,也都進去了。跳過橋頭,一個個搶盆奪碗,佔灶爭牀,搬過來,移過去,正是猴性頑劣,再無一個寧時,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2、閲讀《西遊記》故事,準備召開一個《西遊記》故事會。

七、課外拓展,總結昇華。

有興趣的同學課外可以閲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書。

八、自我問答:

課文內容,學生容易理解,課文朗讀卻比較難。因此,本節課我用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讀課文,並對難度的句子進行指導,學生基本上都能把課文讀通讀懂。但很多同學在感情朗讀上卻差了很多,看來,要真正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我還得做出許多努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zjle3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