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鐵罐和陶罐的教學反思簡單(共62篇)

鐵罐和陶罐的教學反思簡單(共62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62篇《鐵罐和陶罐的教學反思簡單》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鐵罐和陶罐的教學反思簡單》相關的範文。

鐵罐和陶罐的教學反思簡單(共62篇)

篇一: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這一節課,從開始準備到最後呈現,經過了多次修改。在這個不斷修改的過程中,我苦惱、糾結、煎熬,不斷推翻自己,最終豁然開朗。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得到了鍛鍊,有了不少收穫。

這次執教的課文《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童話這種文學體裁有以下幾個特點:充滿想象與幻想,常用擬人化的手法,故事生動有趣,曲折離奇的故事背後藴藏着一個道理……。《陶罐和鐵罐》這篇課文,以對話推動情節,通過對話、神態描寫表現人物個性品質這兩個點都可以作為本課的語言訓練點。考慮既要幫助孩子們建立一種文體意識,又要體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同時也考慮到三年級孩子的接受程度,我將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學習通過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描寫,表現鐵罐傲慢無禮和陶罐謙虛的個性品質的手法;初步瞭解童話,對童話所闡釋的道理有自己的理解。

童話,作為一種兒童文學形式,故事淺顯易懂,情節曲折離奇,是深受孩子們喜愛的一種文體。因此,我認為學習童話故事的課堂就應該是一個充滿童心童趣、富有趣味性、讓孩子們喜歡的課堂。如何使課堂充滿趣味性呢?分角色朗讀表演就是孩子們喜歡的方式!課堂上,在孩子們找到了提示陶罐和鐵罐對話時神態的詞語,並且對這些詞語有了充分理解的前提下,我提出要求孩子們分角色朗讀課文。並且將每一處對話的提示語剔出來,放在這一處對話的前面起一個提示神態表情的作用,請兩位同學分別扮演陶罐和鐵罐,盡情地去展示表演。《課程標準》指出“重視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在這個環節中,孩子們正是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通過朗讀表演塑造出了自己心目中陶罐和鐵罐的形象。“表演者”“賣力”地表演,“觀眾們”也都看得津津有味,課堂也就趣味盎然了。

上完課之後,我感覺課堂教學中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其中最遺憾的一點是:我與學生合作分角色朗讀課文時,我的表情、動作、語氣還不夠到位,還不夠誇張。朗讀童話除了要求準確、流利以外,關鍵是“化粧”好角色。朗讀時可以適當地把聲音“化化粧”以加強表現力,朗讀的音色因角色不同要有變化。為了逼真地表現出作品中的角色,可以進行模仿、誇張等。課堂上我沒有做好這一點,對於角色的表現力上就差了些!

“課堂教學是一門有遺憾的藝術”,正因為這樣,才讓我們不斷追求,不斷完善。

篇二:《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本篇課文趣味性強,寓意深刻,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兩個罐子的故事。鐵罐自以為堅硬,看不起陶罐,經常奚落它。而陶罐卻沒有與它計較,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為文物,而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待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中年級閲讀教學的要求,以及本課教材的特點、學生認識事物規律,我制定了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

1、認識“陶、謙、虛”等10個生字;理解“奚落、輕蔑、懦弱、相提並論、和睦相處”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根據提示語讀出不同的語氣。

3、讀懂課文內容,學習正確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

讀懂課文內容,學習正確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在教學中,我抓住以下幾點,一是學習書面詞語,二是理解句子聯繫,三是領悟寓意,揭示主旨。

一、學習書面詞語

這課需要學習的詞語包括:奚落、傲慢、懦弱、輕蔑、和睦相處、相提並論等,這些詞語多是書面詞語,理解起來難度比較大,但是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理解的重點,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詞語的特點,結合教學內容的需要,我把這些詞語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如“奚落、輕蔑是聯繫上下文理解”;“懦弱是採用換詞的方法理解”;“相提並論”是運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和睦相處則是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進行理解。其餘則放在教學中自然滲透。

比如,在教學“奚落”這個詞語時,一開始,我用導入下文的方式,鐵罐是怎樣奚落陶罐的呢?學生讀下面的對話,這樣對奚落有個初步的瞭解,使用語言諷刺別人。那麼在下面的教學中,讀到課文的第四段,也就是鐵罐諷刺陶罐的話時,我又回過頭來,出示第一自然段中的話,讓學生理解“奚落”的意思,輕蔑的意思,這樣採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更容易讀懂鐵罐的傲慢,和對陶罐的嘲諷。也為下文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這樣做,目的是引導學生意識到詞語的存在,在詞語的表達方式上揣摩體會。

二、感受句子之間的聯繫

中年級教學中,讀懂段落並運用段落去表達是讀寫訓練的重點內容。這篇課文在三年級上冊,我覺得重點是要讓學生體會句子和句子之間的內在聯繫,為以後理解和學習段落做鋪墊。

課文第一個場景裏,鐵罐的語氣神態變化十分明顯,由傲慢,到惱怒,再到火冒三丈,程度層層加深,我引導學生“鐵罐一直在嘲笑陶罐的什麼短處?”讓學生回顧之前鐵罐説了什麼話,再讀懂這些話都是圍繞“陶罐易碎這個短處來説的”,這樣也就更能體會鐵罐的傲慢和他不聽別人的解釋、勸解,只是認準了自己的長處,更要拿自己的長處去和別人的短處相比較。這樣的聯繫,學生也能感受到鐵罐的蠻橫無理。回過頭來再讀課文,學生對課文的感受就會更深。

這樣教,學生就會在課上對課文有新的發現,新的領悟,同時受到閲讀能力的訓練。

三、領悟寓意,揭示主旨

本篇課文説明了一定的道理,事物的強弱或者人的長處和短處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要發展地看問題。每個事物或者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全面地看問題。在生活中我們不能用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短處,更不能恃強凌弱――要和諧相處。

因此,我引導學生通過抓住課文中描寫人物的語氣、表情、語言的詞句,認真揣摩,感情朗讀體會作者所描寫的生動細緻的畫面,鐵罐肆意欺凌弱者,他無緣無故地挑釁,侮辱對方時絲毫不留情面,總認為自己不可一世,強調自己身份不一般,強調別人沒有資格和自己説話甚至沒有資格表達觀點,直至最後欲將對方置於死地。我從陶罐為突破口,滲透尊重別人、平等對待、和諧相處的思想,突破教學難點。這其中,我力求發展語言、感受文化、滋養心靈為一體。

當然,由於各種原因,在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對學生的關注度不夠,評價不夠及時,引導不夠到位等等。

篇三:《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這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的描寫,瞭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理解課文講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我抓住了以下兩點進行教學。

篇四:《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學習童話既是要讓學生理解課文,感悟語言,又是讓學生懂得課文藴含的道理。設計陶罐和鐵罐當年在國王御廚裏的情景,讓學生在讀、思、議、演中感悟人物形象特點,探究鐵罐驕傲的本質。

一、課堂實錄

師:剛才大家學習、合作得特別好。現在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再合作一次,來個分角色朗讀比賽,怎麼樣?(學生特興奮,躍躍欲試)

師:大家可以自己找學習夥伴,先練習讀一下自己喜歡的部分。

(學生組成小組,分角色練習讀,教師指導、參與。)

師:哪一組有信心先來比一比?(各組搶着比)

師:各組組長一先舉手為先。(生輪讀、搶讀、評讀)

(師生評選擂主,鼓掌祝賀)

師:剛才大家讀的語氣和表情太形象了。現在老師有個建議,咱們把陶罐和鐵罐的表情畫下來,好不好?

生:(大聲喊)好!

師:在畫之前,請同學們把課文中描寫陶罐和鐵罐神態的語句,找一找、讀一讀、想一想,然後再畫一畫。(生找、讀、想、畫)

師:誰願意到黑板前來畫一畫?(男、女同學各一名到黑板前畫)

師:這兩位“小畫家”畫得怎麼樣?

生:我覺得畫得都不錯,但我想問一問:為什麼這樣畫?

男生:因為鐵罐説話時,特別囂張,後來變為惱怒,大發雷霆。所以我把它畫成眉毛豎起,兩眼瞪得圓圓的。

女生:老師,我想表現陶罐當時那種謙虛的表情,所以説話時,它的表情是平靜的。它受到鐵罐的奚落時,還是心平氣和地跟鐵罐講理。

師:大家覺得有道理嗎?(生點頭表示同意)

師:誰能用恰當的詞來形容陶罐和鐵罐?(生想一會兒,紛紛舉手)

師:請舉手的同學到各自的圖象下寫一寫。(學生板演)

師:這些同學,能想出這些恰當的詞,真是了不起,説明文中的人物對話及生動的的神態、動作的描寫,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通過讀、想、畫之後,大家也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吧!那麼你們喜歡陶罐還是鐵罐?(學生分小組展開討論)

二、教學理念和特點:

1、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中學習,創設了寬鬆的學習氛圍。教師讓學生在朗讀課文時展開合作,通過分角色朗讀、體驗,相互啟發、評價、激勵,彌補了自己的不足,發展了學生的特長,使學生樹立了信心。在合作學習時,教師注意了指導和參與,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指導者,參與到學生的合作中及時發現問題,引導交流,促進合作的實效性。

2、以小組競賽的形式展開教學活動。“競爭”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學習的需要。學生有爭強好勝的心理,他們喜歡競爭。我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以評選擂主的方式,展開朗讀比賽,同時用激發性的語言,激勵學生大膽地參與,調動每一組成員學習的積極性,既面向全體又照顧了個性的差異,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在朗讀競賽中,教師還注意在讀中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讀、在感悟中讀,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的個性。

3、鼓勵學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課文內容。《課程標準》指出:“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理解、體驗”。因此,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陶罐和鐵罐神態的語句,可以採用讀一讀、想一想、説一説、畫一畫等多種方式來體驗。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有的學生讀,有的學生畫,有的學生説。特別是學生對畫畫表現的興趣更濃,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在黑板上展示。這時學生的提問(為什麼這樣畫?)更具有深刻意義,教師抓住這一問題,讓學生談出各自的感受。可見,挖掘了學生的思維,拓展了學生的想象。

教師引導學生用恰當的詞語來形容陶罐和鐵罐,再一次激活學生的思維、訓練了學生語言概括的能力,對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達能力。

4、探究問題,展開討論。問題是打開思維、喚起想象的鑰匙,因此,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問題意識。 傳統的教學是教師問學生答,串講串問佔據了整個課堂教學。現代教學主張把問題儘量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理想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教師的問和學生的問相互的融會。問題還要由學生自己來解決,最好的方式是展開討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不追求答案的統一。本片段教學,教師在鼓勵學生問的基礎上,也不乏教師的問,教師的問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在於有思考的價值。例如,片段的最後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文中的人物對話及生動的神態、動作的描寫,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通過讀、想、畫,大家也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吧!那麼你們喜歡陶罐還是鐵罐?”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意義深遠,既啟發了學生有價值的思維,又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通過討論,學生獨特的感受、理解和體驗得到珍視。

教學片段雖具有以上特點,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在分角色朗讀找學習夥伴中,雖然充分體現了學習的民主性,但學困生沒有得到充分關注,因為學生在找夥伴時往往去找那些成績優異的學生,而學困生只能獨坐一邊了,不但不能激發學生的進取精神,反而使他們的自信心受到打擊。因此,我們在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時,別忘了那些容易被“遺忘”的孩子!

篇五:《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朗讀,是感受語言的重要方法。只有讓學生真正讀懂課文,用心去感悟,才能使學生真正體會課文內容,提高學習討論的興趣。因此,教師要注重指導學生有目標、有感情、有語調、有節奏地全身心地朗讀。我在教學中格外注重這方面的訓練。但是,我在教《陶罐和鐵罐》一課時,卻發現朗讀訓練並非易事。

引導學生讀完課文後,我問:“讀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感受?”“我感到陶罐很謙虛,鐵罐很驕傲。”一學生站起來回答。“你是從哪些地方體會到的呢?”我又追問了一句。學生紛紛舉手,(讀)“你敢碰我嗎,陶罐子?”鐵罐傲慢地問。還有“不敢,鐵罐兄弟。”謙虛的陶罐回答説。等他們之間的對話。(讀得很正確,但並無驕傲和謙虛之感)。我有些生氣,嚴肅地説:“不行,應該把‘敢’字重讀,(在‘敢’字上加三角,表示突出)讀得重些,而且要有層次感,聲調要高一些。誰能比他讀得好?”(又一個學生站起來讀,有突出“敢”字,但無驕傲之感)。我又讓大家一起來讀,先讀得輕一點,再逐漸讀得重些。學生一齊讀起來。接着我又讓學生找出表示陶罐高興的句子。學生都説:“謝謝你們,陶罐興奮地説”同學們爭先恐後地喊。“對!從這一句話可以看出陶罐高興的.心情,但讀的時候,要讀出既高興又謙虛的心情,誰再來試試?”我給予了肯定。(又一個學生站起來讀,讀得挺符合老師的要求,“謝謝你們”讀得很響亮)。很好!大家一起跟他學!

我馬上大力讚賞。就教學過程而言,我的教學意圖是顯而易見的,是為了訓練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我的指導似乎也很有效,學生讀得有輕有重,很有層次感,但是這樣的訓練卻使學生形成一種錯覺:朗讀只要讀得有輕有重就是好。因為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發現我的學生不管讀哪篇課文,都讀得輕重皆有,甚至出現了一字一頓的現象,這使我認識到,我的這種做法不但不能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而且不利於學生語感的培養。發現問題後,我及時進行了糾正,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自己通過反覆的朗讀去體會,感悟,如何讀才能讀出自己的感受。

因為我深深地體會到:朗讀指導,貴在讓學生自覺地體驗到語言文字藴含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從主觀情感上產生“我要讀”的強烈願望。以前,我側重的是讀法指導,忽視了學生的獨自體驗,缺少讓學生體會揣摩語言文字所藴含的情感因素的過程指點,這樣的朗讀遊離於理解和體驗之外,僅僅停留在聲音的重輕了,也就失去了“抑揚頓挫”之感。從而就造成了學生僅僅為了讀書而讀書,並沒有真正領悟文章內容,也就無法進行有效地合作探究,達不到教學效果。所以,我想在教學過程中,讀應該放在首位,但要引導學生邊讀邊想,真正讀通、讀懂課文,讀出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見解,並能根據內容與同學進行爭論、交流,才算是真正的感悟了課文內容,學生的朗讀水平也會相應提高。這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篇六:《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是學生所喜歡的有趣的童話故事。講的是發生在陶罐和鐵罐之間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後,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氧化。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教學時,引導學生明白寓理並受到教育是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抓住對話、注重朗讀,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故事中的陶罐和鐵罐個性鮮明,鐵罐傲慢無理,説話咄咄逼人,而陶罐謙虛容忍,態度温和友好,這從他們彼此的對話中顯而易見。在教學時我主要讓學生以感悟人物性格為主線,以分析朗讀為主。在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同學們欣賞小動畫,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我緊接着提出問題“那麼你們喜歡陶罐還是鐵罐?”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意義深重,既啟發了學生有價值的思維,又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珍視了學生的獨特感受、理解、體驗。在指導朗讀時我主要引導學生畫出課文中陶罐和鐵罐神態的語句,再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説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學生在讀一讀、想一想、説一説,演一演等多種方式下,產生了極大的樂趣。通過品讀、比較、分析,學生自己就能用恰當的詞語來形容陶罐和鐵罐的性格特點,再一次激活學生思維、訓練了學生語言概括的能力,對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達能力。為了讓學生加深對“人物”的理解,我特別強化了“演一演”的教學環節。在學生把握“人物”的特點、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後,我便讓出講台給學生表演。學生的表演可以説是繪聲繪色,博得了我和同學們會心的笑。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同時無論是表演者還是觀看者也都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這樣一來,課堂再不再是教師的獨角戲,而是成了學生的舞台。

這種以讀帶悟,以悟促讀,在讀中體驗、揣摩角色的性格特點,提高思想認識,為理解寓意作鋪墊。今天這節課的教學,較好的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得主動,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可以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陶罐的謙虛寬容,也感受到了鐵罐的傲慢無禮,這時,明白故事所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但再成功的課堂也還是留有不足和遺憾,在這節課中,時間過於緊張、倉促,以致於在寫的方面時間不夠,只能留於作業形式。當然作業佈置我也作了精心的設計。

總之,多嘗試、多實踐,我相信會更完善,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篇七:《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有趣,情節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裏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們的對話;第二部分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後,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消失。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初讀教材時,我感覺對話應該是重點,以對話貫穿全文,給學生呈現一個傲慢自大的鐵罐和一個謙虛善良的陶罐。但多讀幾遍後才發現,作者的這篇童話目的不是給我們呈現兩個罐子,而是以兩個罐子的形象來説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我們應如何正確的看待人和事物。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朗讀指導。朗讀需要情境,需要激勵。創設一種情境,激發孩子對朗讀的興趣是很好的方法。在教《陶罐與鐵罐》時,讓學生角色朗讀,一個比一個讀得好,老師表揚,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堂課的精讀部分,即在學習鐵罐的話時,緊緊抓住“傲慢”、“輕蔑”、“惱怒”、“火冒三丈”的神情提示語幫助學生入情入境,引導學生讀文反覆朗讀,使鐵罐的形象越來越豐滿。

尤其是指導學生理解“奚落”一詞,學生版有點難度。課文2-9自然段都是鐵罐在奚落陶罐,我抓住兩個方面,一是語言:“你敢碰我嗎?懦弱的東西!你怎麼敢和我相提並論!我感到羞恥,你算什麼東西!把你碰成碎片。”二是態度語氣:傲慢、輕蔑、惱怒、火冒三丈。來理解奚落的意思。通過反覆朗讀、分角色朗讀、表演朗讀。讓學生體會什麼事奚落。然後出示:“用尖酸刻薄的話來説人不是,使人難堪”。領着學生在情境中聯繫上下文理解了詞語的意思,這樣的處理很好,完全符合中段學生的認知規律。

所以在教學中,教會學生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很重要。我們教師要多下功夫。

篇八: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是人教版第五冊的的課文,故事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作為第二個課時,我主要把重點放在朗讀、體會人物的對話上。在設計教學環節的時候,我考慮了兩種方案:一是按照課文中的順序,依次講解;另一種是讓學生自己去找自己印象最深的對話來分析理解。第一種教法的感覺是四平八穩,易操作,但是很死板,第二種方法靈活,能夠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但是因為課文中的四次對話的感情是層層遞進的,在操作中要很好地駕馭,就會有一定的難度,權衡之下,我選擇了後者。正式上完課後,我感覺比試教的效果要好,但是也還有很多的不足,總結了幾點:

1.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充分的、不同形式的朗讀,來體會人物説話的語氣和當時的心情,學生理解得比較到位,興趣很濃。如在讓學生理解陶罐和鐵罐的第一次對話時,我問學生鐵罐説話時是怎樣的語氣,當時學生就從課文中找出來了“傲慢”這個詞,我接着提問,“傲慢”是什麼樣子的呢?於是有學生説它的意思,有學生表演傲慢的樣子,我趁勢讓學生帶着這樣的神態來朗讀陶罐的話,學生興致很高地爭着舉手。幾個環節下來,通過小組分角色讀,男女生分角色讀,同桌分角色讀,上台表演等等形式,學生讀得充分,對於人物説話的語氣、神態和動作的理解也都比較清楚。

2.在指導學生體會人物的個性的時候,我主要通過讓學生在課文中找關鍵詞的方法來體會人物説話的語氣和表情,然後體會人物的感情,再來有感情地朗讀他們的對話,由此對人物的性格有了全面的瞭解。

通過這次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在閲讀教學方面還有待於提高,我將在以後的教學中更加虛心地學習,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再上一個台階。

篇九:《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是人教版第五冊的的課文,故事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為了解決教學重難點,充分體現出教學主體性,優化課堂結構,我設計了以下教學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鐵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謙虛剋制。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讓學生明白:人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要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誦讀課文,理解重點句子。

教學難點:體會課文寓意。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形象展示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27課的生字、新詞,並初步理解了寓言內容,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這則寓言。(板書:27、陶罐和鐵罐)齊讀。你們想不想進一步認識陶罐和鐵罐這兩個朋友呢?出示課件。

2、本則寓言是用了擬人的寫法,看看課文是怎樣寫鐵罐奚落的?

二、精讀課文,讀出感情。

1、聽錄音朗讀課文,讓學生畫出陶罐和鐵罐對話。

2、出示幻燈,讓學生對照自己所畫的內容。

3、出示課件:陶罐和鐵罐的對話過程。(要求學生要注意觀察它們對話原語氣和神態變化。)

4、從陶罐和鐵罐的對話語氣和神態變化中,你觀察到了什麼?

板書:傲慢謙虛

5、師生分角色對話。

6、鐵罐為什麼敢問陶罐説:“你敢碰我嗎?”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易碎堅硬

7、分角色表演:同學們,雖然我們接觸的時間並不是很長,但是老師發現我們班的同學很有表演才華,那誰願意上來表現一下呢?

8、師生評議。

9、過渡:同學們,隨着時間在流逝,驕傲的鐵罐和謙虛的陶罐會發生什麼變化?

10、全班齊讀11-17小節。

A、下面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課件顯示:陶罐挖掘出來的樣子的鐵罐被氧化的過程。

B、從剛才的屏幕上看,你發現了什麼?根據學生髮表見解板書:耐保存易氧化

三、交流體會,明白道理。

1、老師啟發:讀完這篇課文,從陶罐和鐵罐不同的表現及最後的不同下場,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2、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3、小結。板書: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要全面看問題。

四、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談談自己在生活中存在的優點和缺點,今後應該怎樣正確對待。

五、結束語

同學們,學習了這一篇課文,我們懂得了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要全面看問題,同時,老師也希望,讓驕傲永遠消失在我們身邊,讓謙虛永遠陪伴着我們一起學[習,共同進步吧!

篇十: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這篇文章淺顯、易懂、有趣,貼近兒童生活。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互相尊重,和睦相處。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充分的.、不同形式的朗讀,來體會人物説話的語氣和當時的心情,學生理解得比較到位,興趣很濃。如在理解輕蔑一詞時,我們結合課文插圖,有學生説它的意思,有學生表演輕蔑的樣子,我趁勢讓學生帶着這樣的神態來朗讀鐵罐的話,學生興致很高紛紛練習。幾個環節下來,通過加表情讀、加動作讀、小組分角色讀等等形式,學生讀得充分,對於人物説話的語氣、神態和動作的理解也都比較清楚。一節課上下來看到學生情緒高漲,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得主動,練得積極,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對話的練讀中。我覺得自己在課前多付出一些也是值得的。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可以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陶罐的謙虛寬容,也感受到了鐵罐的傲慢無禮,這時,明白故事所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課堂上學生有合作,但體現不夠。有時只是個形式,未體現合作的實效性。

篇十一:《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一則很有啟發性的寓言,通過體會陶罐和鐵罐兩個性格迥異的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寫,讓學生理解正確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的描寫,瞭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理解課文講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我抓住了以下三點進行教學。

一、讀。

《陶罐和鐵罐》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友善,都在人物的對話中充分展現。因此,對話的朗讀指導是本課教學設計的重要內容。

先請同學們自己初步讀課文,解決生字新詞,把課文正確、流利地讀下來。然後交流:你喜歡誰,不喜歡誰,理由是什麼?學生會根據各自不同的感受表示:有的喜歡陶罐,因為它謙虛;不喜歡鐵罐,因為它驕傲。有的認為陶罐不但謙虛,而且很善良。有的喜歡陶罐敢説真話,不喜歡鐵罐,它不僅驕傲,還很武斷。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初步把握了“人物”的整體形象特點。接下來,讓孩子們通過讀課文找出鐵罐奚落陶罐的話和陶罐説的話。為了指導學生讀好鐵罐的這些話,我再讓學生畫出描述鐵罐説話時神態的詞語,想象鐵罐説話的神情。並有層次地展開對話的朗讀指導:第一層次的對話通過老師的指導,讓孩子們在評議中理解,在理解中練讀,學會抓住鐵罐、陶罐的神態讀出他們的傲慢和謙虛。第二層次的對話,讓孩子們自主讀書、自己去發現兩個罐子神態的變化,再運用剛才學習的方法自由練讀,把自己的理解讀出來。第三層次的對話指導,以“惱怒”為切入點,引導孩子們加上自己的動作讀書,與夥伴合作表演,來輔助理解鐵罐的傲慢無理和陶罐的謙虛寬容。第四層次的朗讀指導,用給動畫片配音的方式激發孩子們的朗讀興趣,把所有對話連起來練讀,這是在前三次充分練讀基礎上的總體迴歸,也是孩子們對課文理解的昇華。

二、改。

先引導學生領悟這則寓言的寓意,學生理解的側重點可能各有不同。如:1、人應該謙虛謹慎,不應該驕傲自滿;2、不要只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人人都有長處和短處,更不要以自己之長比人之短;3、人們應該胸懷寬廣,善良真誠,不要像鐵罐那樣心胸狹窄,孤高自傲;4、長處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會變成短處,像鐵罐雖然結實但容易氧化鏽蝕,短處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會變成長處,像陶罐雖然易碎,但埋在土裏多少年也氧化不了……

這裏,就有一個逆向思維的問題。鐵罐就沒有優點嗎?鐵罐堅固不易破碎這一點不值得陶罐學習嗎?陶罐就沒有缺點嗎?陶罐雖然光潔、樸素、美觀,但它確實易碎,不結實,這一點鐵罐説的也是實情。大家討論一下:鐵罐和陶罐各有什麼優點和缺點,各抒己見,別被課文束縛住,放飛思路,大膽去想。

學生歸納,教師板書:優點缺點陶罐美觀易碎鐵罐堅固醜陋

師生共同改寫這則寓言,讚揚鐵罐,批評陶罐,賦予他們相反的性格,題目改為《鐵罐和陶罐》。

學生分組邊議邊改,集體創造,大意如下:

陶罐很驕傲,看不起鐵罐,常常奚落它。“鐵罐子,你敢和我比美嗎?”鐵罐回答:“人們用我們盛東西,並不是讓我們比美的。”“醜陋的東西,就知道你不敢和我比美……,’

一天,突然發生了大地震,陶罐被摔得粉身碎骨,而鐵罐卻無羌。人們掘出鐵罐,卻找不到陶罐了……

這樣學習就使自己的思維進入了一個廣闊的空間,沒有被教材所設定的思路限制住,促進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但是由於時間的關係,改故事我則放在了第二課時。

三、辯

學生在朗讀人物對話時也總是少了一份神韻,師在課堂中按部就班地指導朗讀對話,沒融入到故事有趣的情境中。教案是死的,而學生是活的,那麼有意思的故事,應把他們帶入到故事有趣的情境,隨着情節發展自然展開對話呢。老師不是在背教案上課,而是在與學生共同學習,探討、感受這個生動的故事。隨着故事的發展,我與學生們一起成了裏面的陶罐和鐵罐,

“鐵罐,你是在用怎樣的態度奚落陶罐啊?”

“陶罐們,鐵罐那麼傲慢地奚落你們,我們就來和他來碰一碰怎麼樣,準備好了嗎?”

隨着教師的一句句引撥,在這場對話中,學生們儼然把自己當作了鐵罐和陶罐,隨着故事的發展,情緒也自然轉換,讀對話時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陶罐在哪裏?誰來為你們的陶罐家族爭辯一下啊?”

一個個小陶罐們理直氣壯地道出各自的優勢。“我們陶罐不比鐵罐差,我是工藝品,花紋很美。”“我們不會生鏽。”“我們也很樸素、美觀”。……

一句句的爭辯,情真意切。學生通過角色轉換,親自走到故事中,在情境中,境人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當學生和教師一同成為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動達到忘我的境界時,便進入一種人境融合的最佳的創新狀態,學生讀起來會入情入境。

篇十二:《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發現仍然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對文中詞語的理解方式應該更多樣化一些;一些學生在讀文時讀錯字,説明第一課時的學習中忽視了部分學生把書讀正確的落實;教學中讀的方式還可以更多樣化一些,讓全體學生都充分地參與到閲讀中來。同時,在教學中我也存在着這樣一個困惑:當教師指導朗讀後,學生仍然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時該怎麼辦?在課堂上為了節約時間,我採取的是範讀的方式,但這是否代替了學生自己的情感體驗?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在今後的教學路上還需進一步探討。

篇十三:《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陳夢菲

一、研讀文本,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教學目標,尋找教學的突破口。

《陶罐和鐵罐》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課文,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友善,都在人物的對話中充分展現。我在研讀教材時,根據李家棟老師提出的五點思考,即“教材、課標規定了什麼教學內容?學生已經掌握的有哪些?哪些內容學生通過自學就可掌握?什麼學習內容需要教師的幫助?哪些內容無能力學習?”,明確了學生一讀課文就能知道鐵罐是傲慢的,陶罐是謙虛的,而要讀好人物不同的語氣則需要老師的指導,明白寓言的道理是需要老師幫助的。因此在制定教學重難點時,我確定了[教學重點]指導讀好人物對話,分角色朗讀課文。[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讓學生學會正確全面地看待事物,懂得“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的做人道理。那麼,以什麼作為指導對話朗讀的突破口呢?我和指導老師反覆研讀課文,找到了“奚落”這個關鍵性的詞語:陶罐和鐵罐所有的對話,不就是“怎樣奚落”和“怎樣對待奚落”嗎?於是,整節課以初步掌握主要內容、理解“奚落”的`意思開始後,就用“鐵罐是怎麼奚落陶罐的?”這個問題直奔主題,導入新課。

二、以生為本,以讀為本,以讀帶講。

我讓孩子們通過讀課文,把鐵罐奚落陶罐的話勾畫下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一步體會奚落的含義。對話的朗讀指導,怎麼才能做到求真、求實、求趣呢?這篇課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具體、生動的神態、動作描寫,使鐵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對話的朗讀指導就根據這個特點分成三部分,有層次地展開,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第一部分的對話指導有層次地進行,通過老師的指導,讓孩子們理解“傲慢”的意思後,加動作讀出鐵罐的傲慢。接着通過加表情讀出鐵罐輕蔑的語氣。第二部分的對話,以“惱怒”為切入點,讓孩子們運用學到的方法自主讀書,自由練讀,把自己的理解讀出來。第三部分的對話指導,讓孩子們自己讀書,在括號裏填上合適的詞並讀一讀。接着,在此基礎上練習分角色朗讀人物對話。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先讓他們同桌練習,給他們準備的時間,然後再請兩名學生展示。同樣的考慮也體現在給動畫片配音的練習中。我設計了給動畫片配音這一環節,目的是用給動畫片配音的方式激發孩子們的朗讀興趣,把所有對話連起來練讀,這是在前面充分練讀基礎上的總體迴歸,也是孩子們對課文理解的昇華,還是內化語言、積累語言的訓練。

三、注重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在指導學生朗讀第八自然段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讀鐵罐的話,然後在括號裏填上表現鐵罐語氣的合適的詞語,並提高了要求,讓學生填個四字詞語。通過這個練習,不但訓練了學生恰當使用詞語的能力,也讓學生積累了語言。

這節課的教學,比較圓滿地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得主動,練得積極,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對話的練讀中。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可以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陶罐的謙虛寬容,也感受到了鐵罐的傲慢無禮。最後通過學生的發言以及對童話故事結尾的改寫,可以看出本文的道理他們已熟知於心了。

篇十四:《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一課是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七單元的一篇寓言,該科講述的是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持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為了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章語言生動,內容淺顯易懂,適合學生自主閲讀,能讓學生理解課文説明的道理,學會全面地看問題,在閲讀中繼續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因此,應放手讓學生自讀,在學生自讀、感悟的基礎上做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明白寓言中藴涵的道理並受到教育。

我在上這課時,借用了著名特級教師靳家彥老師上這課的教學流程——“一讀二演三改四編”,不過靳老師用的是兩節課完成,我用了一節課完成的,我將朗讀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放到了學習生字的第一節課處理,所以基本上處理完了教學任務。

“一讀”即上課伊始讓學生們齊讀生字和課文。設計這個環節是讓學生將詞語讀正確,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朗朗的讀書聲後讓學生説説自己喜歡誰、不喜歡誰、理由是什麼。雖然此時的感受是粗淺的,但是促進了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絕大部分學生都能説出鐵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和陶罐的謙虛、善良和真誠。

“二演”即角色表演,在學生對文中的角色有一點的瞭解的基礎上讓學生表演,深入體會人物的情感,感悟寓言講述的道理。學生們表演積極,鐵罐和陶罐的特點被孩子們演繹出來了,來表演的第一組的同學表演出了陶罐鐵罐的語氣和神態,第二組的同學們還在第一組的基礎上加以動作,讓表演進入了一個高潮。孩子們意猶未盡呀,由於時間關係,我讓他們課後再表演。此環節如果讓學生脱離書本,將課文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話進行表演就更好了。

“三改”這環節我是讓孩子們領悟寓言的寓意後讓學生表演的。設計這環節的目的是:學生們在表演的基礎上讓他們説説悟出了什麼道理(任何事物都有長處和短處,我們要學會全面看事物,不用自己的長處去和別人的短處相比),此時教學重點難點已經突破了,我引導學生弄清二者優缺點的過程中,使學生進行了理性的思考,自覺地用辨證的觀點看問題,並集體改編故事來讚揚鐵罐批評陶罐,對課文的理解達到新的高度。此處有老師認為是敗筆,我認為就因為集體進行改編故事,才能克服學生寫寓言的畏難心理,有利於新寓言的創作。

“四編”這環節突出了讀寫結合,閲讀是讀懂文章,寫作是思想感情的表達。通過閲讀進行寫作,有利於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信息,適用已學知識的重新創作。此處時間充裕的話應讓學生慢慢寫,然後老師當堂指導評改學生的語言。可惜時間太少,只能讓學生進行口頭作文,也只有一個學生不流利地説,老師和同學加以補充才算説完整了。

學習名家上課只是鸚鵡學舌,模仿名家的框架固然可嘉,學習名家的語言思維教學也固然可嘉,要變成自我的教學風格我還需要好好加油。勉勵自己——“路漫漫而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採得百花成蜜後,為生辛苦為生甜”。

篇十五:《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有趣,情節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裏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們的對話;第二部分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後,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消失。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初讀教材時,我感覺對話應該是重點,以對話貫穿全文,給學生呈現一個傲慢自大的鐵罐和一個謙虛善良的陶罐。但多讀幾遍後才發現,作者的這篇童話目的不是給我們呈現兩個罐子,而是以兩個罐子的形象來説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我們應如何正確的看待人和事物。找到了人文價值,以何種形式來貫穿全文呢?經過深深思索與課堂實驗,我找到了以“提示語”貫穿對話的朗讀,從而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了些許的感悟與想法。

感悟一:放手有益。

每次拿過課文,我都會急着去思考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才能想出新點子,讓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設計,但每次都沒有預想的效果。仔細想想,我忽略了課堂上最主要的人物——學生,他們才是課堂的主體,他們的興趣才是課堂的源泉。因此,我試着在課堂上放手,讓學生隨便談,隨便説,隨着學生的興趣愛好走。沒想到真的有效果了,學生的表達完全出乎我的意外,而且與我的預設也完全一樣。仔細想想,原來站在學生的立場,想想他們對什麼感興趣,他們最想了解什麼?會給我帶來那麼多的驚喜。

感悟二:走進文本,走進學生,達到師生、文本對話之效。

記不起在哪讀過這樣一句話:語文就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正如淳淳小溪流淌在課堂上。因此,以學生文本、關注學生才是我們上課的最終目的。課堂伊始,我可能沒有走進學生、走進課文,因此不知其功效。當我投入的與學生一起挖掘陶罐和鐵罐的性格,探究其價值時,我和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以學生為本,和他們同感悟、同體驗。這時我們的思想相互碰撞,心靈相互交流,讓我真正體會到了真正的課堂。

感悟三:拋開設計,以生為本。

每次講課前,我都會把教案備得滾瓜亂熟,甚至評價語我都會仔細琢磨。可是通過這節課,讓我深深領悟到:課堂是隨機的,課堂也是學生的,教案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着學生的發言進行教學。處處體現學生自主性,當然,這也需要教師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此,通過這節課也讓我深深地明白:知識的儲備對一個教師來講是多麼的重要。

篇十六:《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一則很有啟發性的寓言,通過體會陶罐和鐵罐兩個性格迥異的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寫,讓學生理解正確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作為第二個課時,我主要把重點放在朗讀、體會人物的對話上。課文中的四次對話的感情是層層遞進的,在操作中要很好地駕馭,就會有一定的難度,我是這樣設計的:播放課文對話朗讀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在留心觀察思考的基礎上也很好的把握了陶罐和鐵罐的性格特點。接着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鐵罐説的話讓學生讀,並問他為什麼這樣讀?學生回答是抓住了鐵罐的傲慢無禮的神態來讀的,再讓其他同學進行評價,讓每個學生都能很快掌握這種學習的方法。這樣既放手讓學生學會處理對話無形之中又讓學生抓住重點理解了文章。隨着對話的得感情層層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越發濃厚,對課文的對話理解的更透徹,朗讀的興趣非常高昂,紛紛爭着要求對話朗讀。

文章中有些詞語的理解我實這樣設計的:抓住鐵罐的第二次的説話“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東西!”引導學生:“鐵罐這樣用自己的長處去譏諷別人的短處,這就是課文裏説的——”學生很快就聯想到了“奚落”這個詞,又如:理解“和睦相處”一詞,“怎樣才能做到和睦相處呢?”,學生説:“兩人在一起不爭吵,要互相幫助”,把詞語的理解和分析文章,聯繫生活結合起來,而不是問學生這個詞是什麼意思,該怎麼理解。學生有了很大的學習興趣,而且對詞語的理解更深刻!可以很快應用到説話和寫文章中。

為了更好的體會文章的重點,讓學生理解正確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也為了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講完課後我設計讓學生演下這個故事的環節,以達到鞏固所學,檢查反饋的目的。學生爭着要求表演,積極性很高,表演的同學非常認真,演鐵罐的同學目不斜視,高昂着頭,一副盛氣凌人不可一世的神態,把鐵罐那種傲慢、無禮、惱怒到憤怒的樣子表現的非常到位,演陶罐的同學同樣能很好的把握住陶罐謙虛、平和、寬容。整節課的時間和教學內容的安排比較合理,雖然沒有進行試教,但效果還挺好。

教學完後回顧一節課也還有很多的不足,總結了幾點:

1、語文教學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因此,我在教學中採取了先扶後放的方法,即我先來指導學習一次對話,然後總結學法,再讓學生用這樣的方法去學習其他的對話。在指導學生體會人物的個性的時候,我主要通過讓學生在課文中找關鍵詞的方法來體會人物説話的語氣和表情,然後體會人物的感情,再來有感情地朗讀他們的對話,由此對人物的性格有了全面的瞭解。這個環節在實際操作的時候,我感覺不是很到位,學生討論的過程比較短,我在總結學法的時候也沒有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應該在細節方面講得更清楚,小組內也要注意到人員的合理分配,一個組內應該有一個組織者,能夠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這些方面的訓練在平常也還需加強。

2、我覺得學生的朗讀有個別的地方有些重複,學生已經能夠準確地把握住人物的語氣和情感了,所以就不必再去重複練習朗讀了,如陶罐和鐵罐的第三次對話,學生已經能夠很好地把握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了,我讓學生自由讀,和同桌分角色讀,男女分角色讀,讀得太多了,以至時間拖沓,導致後面的教學內容沒有完成好。可見,讀也要有度,而不時非得為了訓練而去讀,重在效果。

4.在教這篇課文時,考慮到課文的內容中四次對話的層次性,我一直有一個困惑,那就是怎樣既可以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又不會使教學過程顯得雜亂無章呢?在教學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其實這根本不是一個問題,學生在讀通讀順課文的基礎上,已經能夠認識到了我所考慮的這個問題了。可能會有不同的意見,但是在學生讀課文,小組討論的過程中,這些分歧就會漸漸趨與統一,不要要求學生一次就能達到所想要的高度,而是讓他們一步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嚐到智慧的果實。作為老師,我覺得自己在這個方面的經驗還不足,還放不開,怕學生跟不上自己的腳步,其實這些都是杞人憂天。要相信他們的能力,相信他們能夠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解決問題。

通過這次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在閲讀教學方面的不足,也非常同級組老師的幫助,大大提高我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將在以後的教學中更加虛心地向老師們請教,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再上一個台階。

篇十七:《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有趣,情節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裏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們的對話;第二部分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後,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消失。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

初讀教材時,我感覺對話應該是重點,以對話貫穿全文,給學生呈現一個傲慢自大的鐵罐和一個謙虛善良的陶罐。但多讀幾遍後才發現,作者的這篇童話目的不是給我們呈現兩個罐子,而是以兩個罐子的形象來説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我們應如何正確的看待人和事物。找到了人文價值,以何種形式來貫穿全文呢?我覺得可以從以“提示語”貫穿對話的朗讀,從而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為了讓課堂更加明晰、教學思路更加精細,我們全體語文教師進行了深深的思考。通過這節課,我也有許多的感悟與想法。

感悟一:放手有益。

每次拿過課文,我都會着急的去思考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才能想出新點子,讓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設計,但每次都沒有預想的效果。仔細想想,我忽略了課堂上最主要的人物——學生,他們才是課堂的主體,他們的興趣才是課堂的源泉。因此,我認真聽取了師傅的意思,課堂上放手,讓學生隨便談,隨便説,隨着學生的興趣愛好走。沒想到真的有效果了,學生的表達完全出乎我的意外,而且與我的預設也完全一樣。仔細想想,原來站在學生的立場,想想他們對什麼感興趣,他們最想了解什麼?會給我帶來那麼多的驚喜。比如説通過對話讓薛恆感受鐵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謙虛,我就安排學生從稱呼着手,從“東西”、“子”、“兄弟”,這樣從學生熟悉的着手,就容易出效果,學生也容易理解。

感悟二:走進文本,走進學生,達到師生、文本對話之效。

記得李家棟老師説過:語文就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正如淳淳小溪流淌在課堂上。因此,以學生文本、關注學生才是我們上課的最終目的。課堂伊始,我可能沒有走進學生、走進課文,因此不知其功效。當我投入地與學生一起挖掘陶罐和鐵罐的性格,探究其價值時,我和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以學生為本,和他們同感悟、同體驗。這時我們的思想相互碰撞,心靈相互交流,讓我真正體會到了真正的課堂。另外,課堂上設計了小組合作環節,讓學生進一步指導鐵罐和陶罐的功能與區別,從而知道陶罐的謙虛。

感悟三:拋開設計,以生為本。

通過這節課,讓我深深領悟到:課堂是隨機的,課堂也是學生的,教案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着學生的發言進行教學。處處體現學生自主性,當然,這也需要教師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此,通過這節課也讓我深深的明白:知識的儲備對一個教師來講是多麼的重要。

這節課,我也深深的反思過,對於我個人來説缺乏一定的鍛鍊,聽的少,練的少,因此也有些不成熟的地方。在教這篇課文時,考慮到課文的內容中四次對話的層次性,我一直有一個困惑,那就是怎樣既可以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又不會使教學過程顯得雜亂無章呢?在教學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其實這根本不時一個問題,學生在讀通讀順課文的基礎上,已經能夠認識到了我所考慮的這個問題了。可能會有不同的意見,但是在學生讀課文,小組討論的過程中,這些分歧就會漸漸趨與統一,不要要求學生一次就能達到所想要的高度,而是讓他們一步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嚐到智慧的果實。作為老師,我覺得自己在這個方面的經驗還不足,還放不開,怕學生跟不上自己的腳步,其實這些都是杞人憂天。要相信他們的能力,相信他們能夠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解決問題。

通過這次教學,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在閲讀教學方面和課堂經驗的不足。我將在以後的教學中更加虛心地向老師們請教,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再上一個台階。

篇十八:《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我在教學《陶罐和鐵罐》一課時,圍繞“思考練習”中的問題,在教學中放手讓學生畫一畫,説一説,演一演,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學習效果頗佳。

我採取了以下做法:

1、聽一聽,畫一畫,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我讓學生聽完課文後,讓學生添畫表情後問:“你為什麼要這樣畫?”一個學生説:“鐵罐在説話時十分生氣,後來還惱怒成怒,大發雷霆,所以我要畫出它雙眉豎起,兩眼圓瞪的樣子。一位學生畫完陶罐的表情後説:“我想表現陶罐當時的謙虛,説話時心情的平靜。”所以它的表情應該是笑眯眯的。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鍊,又把握了“人物”的內心活動,為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礎。

2、讓學生畫一畫,抓住“人物”的特點。閲讀課文時,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鐵罐奚落陶罐的話和陶罐説的話。為了指導學生讀好鐵罐的這些話,我再讓學生畫出描述鐵罐説話時神態的詞語,想象鐵罐説話的神情。學生很快抓住了“傲慢”、“輕蔑”的神氣、“惱怒”這些詞語;在理解這些詞語之後,學生再讀句子,將鐵罐的驕傲表現得淋漓盡致。

3、讓學生演一演,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在學生把握“人物”的特點、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後,我便讓出講台給學生表演。學生先選定自己樂於表演的角色,再戴好頭飾,按課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語言、表情進行表演。教師還鼓勵他們加上自己設計的動作。學生的表演可以是繪聲繪色,博得了老師和同學們會心的笑。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同時無論是表演者還是觀看者也都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這樣一來,課堂再不是我的獨角色,成了他們的舞台。

在上述畫、説、演的基礎上,我抓住時機出示“思考練習”的問題:許多年過去了,陶罐和鐵罐發生了什麼變化?學生讀課文後,我先引導學生對比陶罐和鐵罐最終的結局,學生能很快找出,鐵罐已完全氧化,消逝得無影無蹤了,而陶罐卻依舊“光潔、樸素、美觀”。並説一説是不是喜歡陶罐,為什麼喜歡或不喜歡。學生有的説喜歡陶罐,因為它外表光潔、樸素、美觀;有的説喜歡陶罐,因為它已是很有價值的古董;有的説喜歡陶罐,因為它謙虛,對人友好、善良。學生各抒己見,學習情緒高漲。這個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鍊,也加深了對文章寓意的理解。

在設計教學中,我嘗試了放手讓學生畫一畫,説一説,演一演,學生更主動參與課堂。

篇十九:《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今天下午第一節課我上了一節公開課,教學內容是《陶罐和鐵罐》的第二課時。本篇課文是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發生在陶罐和鐵罐之間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後,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氧化。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教學時,引導學生明白寓理並受到教育是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

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抓住對話、注重朗讀,體會人物性格特點。課文內容簡單易懂,生動有趣,教學中放手讓學生自讀,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作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説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比如:通過“你敢碰我嗎?”“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恥,你算什麼東西!” 可以看出鐵罐的自以為是,傲慢無理。通過“不敢,鐵罐兄弟。”“何必這樣説呢?我們還是和睦相處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謙讓寬容。在學生自讀後,教師檢查學生自讀的情況。提出問題、組織討論的方式進行檢測:陶罐和鐵罐是怎樣對待對方的?讓學生找出對話部分,反覆讀,根據課文對陶罐、鐵罐語言、神態的具體描寫,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鐵罐傲慢、蠻橫無禮;陶罐的謙虛、友善、寬容。

課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寫鐵罐是怎樣奚落陶罐的。為了讓學生熟讀精思,充分體現“以讀為本”的思想,確保讀書人人蔘與,在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時,首先採取男、女生分組朗讀競賽,再次是師生品評。在指導朗讀過程中,要求學生讀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讀鐵罐的話,語調温和些,拖長一點,語氣生硬些,給人以傲慢、蠻橫之感;讀陶罐的話,語調平緩些,語氣温和些,給人以謙虛樸實之感。通過品讀、比較、分析,讓學生感悟:鐵罐一次又一次傲慢無理,而陶罐雖然謙虛,但能據理力爭。這樣以讀帶悟,以悟促讀,在讀中體驗、揣摩角色的性格特點,提高思想認識,為理解寓意作鋪墊。為了指導學生讀好鐵罐的這些話,我再讓學生畫出描述鐵罐説話時神態的詞語,想象鐵罐説話的神情。學生很快抓住了“傲慢”、“輕蔑”、“惱怒”這些詞語。學生的表演繪聲繪色,博得了老師和同學們會心的笑,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同時無論是表演者還是觀看者也都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這樣一來,課堂再不是我的獨角色,成了他們的舞台。

在品析人物對話時,採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體會陶罐和鐵罐不同品格。教學第二部分許多年過去了,陶罐和鐵罐發生了什麼變化呢?在比較中讓學生明白:在這裏鐵罐的可悲下場和陶罐不朽的價值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進一步讓學生領悟;陶罐出土後,依然惦記着曾經對自己並不友好的鐵罐,從中感受陶罐的善良之美。

在教學《陶罐和鐵罐》一課的經歷中,我學習到,體驗到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陶罐和鐵罐的對話就是這樣一步步練成的,雖然還有許多不足與遺憾,但是我所學到的經驗都是我今後教學生涯寶貴的財富。作為新課程教師的我,還要不斷刻苦鑽研,看更多,聽更多,想更多,在永不停歇的學習中充實自己。

篇二十:《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寓言故事,課文生動搞笑,情節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裏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這篇閲讀課文,我是把握着這樣的脈絡來教學的:初讀——説——品讀——表演——悟理——自編——自創。初讀是解決生字的讀音,説則在讀的基礎上把握全篇文章的主要資料,這時分主角進行品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之後帶上面具進行表演,對文章的精華瞭解更為透徹,文章的靈魂得以昇華,像一個烙印一樣刻在學生的腦海裏,最後讓他們輕而易舉的悟出文章的真諦——道理。層層深入,步步緊扣中心,水到渠成。

這時有了必須的基礎後更加用活了文本,進行思維的拓展,即我設計了自編——自創,又給學生一個由易到難、由低到高的台階,讓他們順理成章、不自覺中就跨越這道屏障,由此到達創作積累語言的過程,完成了一個作家的工作,這時老師適當的鼓勵,將會激發孩子創作文學的激情。

在教學過程中,時間十分緊湊,一環扣一環,學生始終帶着濃厚的興趣和高度的熱情來完成教學,在再讀課文時,問他們你喜歡誰,理由是什麼?許多後進生或不愛發言的學生都能主動説出自己的感受,可見他們對課文比較熟悉、感興趣。説用朗讀的形式表達出來時,平時愛好讀書的學生紛紛舉手,一比高下,並且還鍛鍊了合作精神。精製的面具及時對文章的理解使得他們躍躍欲試,營造了課堂上的小高潮。最後體悟出道理,明辨是非,使生受益。

在拓展思維中,老師的引話中提出了新問題,但在引導學生弄清二者優缺點的過程中,學生進行了理性的思考,自覺地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互換思維,並羣眾改編故事來讚揚鐵罐批評陶罐,對課文的理解到達新的程度。自創寓言則是讀寫結合,生成創造,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在於應用語言,培養學生的創造潛力,這樣既引導學生內化了語言,又充滿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學生因此更為受益匪淺。

但再成功的課堂也還是留有不足和遺憾,在這節課中,時間過於緊張、倉促,以致於在面方面沒有注意到,後面創作寓言時間不夠,只能留於作業形式。當然作業佈置我也作了精心的設計,即照顧到各個層次、有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可在三條中任選一條來完成。

總之,多嘗試、多實踐,我相信會更完善,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篇二十一:《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今天,我講完《陶罐和鐵罐》,按照教學思路,我問學生:“你們是喜歡陶罐子還是鐵罐子?”我認為,同學們會如我所願,回答出喜歡陶罐子,那麼這節課也就圓滿結束了,我微笑着等待。

但事與願違,幾個男生高聲回答:“鐵罐!鐵罐!”“當然是鐵罐!”在那一剎那,我驚呆了,詫異的問:“為什麼呢?”他們對着我和同學們驚訝的目光,説出了自己的理由“我們就是喜歡他的橫!”“對,橫了沒人欺負!”“老實就是窩囊!”聽着他們的回答,我梳理了自己的思緒,暗自思討:是我教學的失敗,還是他們受社會影響太深?我深深的知道,教學不僅僅是把這一課的內容講授給同學們,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多聯繫生活,多瞭解社會,是讓他們學會做人。

想到這,我沒有按照下課鈴聲下課,而是衝他們點點頭,邊説邊坐下來:“噢,看來這個問題,我們要坐下來好好談談了。”因為在這個時候,我意識到孩子們接觸到的信息,對社會有一種曲解,應該讓全員參與進來,於是我又説:“誰同意他們的觀點,請坐到北面!誰和他們的觀點相同,請坐到南面!我們來一個小型辯論會,看哪一方能勝出?喜歡鐵罐的為正方,喜歡反方的為反方。好,請正方先發言。”

“我看到電視中有錢的人拿着槍,誰要是惹了他,他就開槍,誰都怕他。”劉鵬是個電視迷,他搶先説。

“村裏邊xx很橫,他要是向誰借東西,那個人不借給他,他就去別人地裏破壞莊稼。”馬豔山好象很佩服這種人。

┈┈

“看看反方有什麼看法?”

“我認為還是謙虛點好,我們班付麗雙同學,每次考試成績都很好,但她很謙虛,大家都很尊重她。”本身就很謙虛的學委谷雪薇説。

“馬豔山説的那個人,我認為別人不是怕他,而是不願理他,不願和他交朋友。做這樣的人有什麼意思!”還是班長伶牙利齒。

┈┈

“好,我來總結一下。的確,我們經常看到或聽到蠻橫的人活的很‘瀟灑’,但是同學們,我們看問題不能只看表面,而應該看到更深些。你們想想,這些人‘瀟灑’的背後是什麼?他們的最終結果怎樣?我們生活一輩子,是做一個沒有人真心愛你的人,還是做一個受人尊重和愛戴、對社會有用而不是危害社會的人呢?”

同學們都表示願意選擇後者。

在教學過程中,我要不斷培養孩子們的做人意識,樹立其正確的人生觀,為孩子的人格健康鋪路架橋。

篇二十二: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我的這節課是在精講課文後進行的拓展閲讀。這是一篇以寓言故事《陶罐和鐵罐》和語文主題學習叢書的 篇章展開的羣文閲讀課。我以“單元整合?羣文閲讀”策略為指導,藉助求同思維,互文印證,在教學內容、教學時空、教學方法全面開放的基礎上,使學生在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相互滲透,有機整合。寓言就是小故事大道理。我選取了《陶罐和鐵罐》、《啄木鳥和梧桐樹》和《螞蟻和蟋蟀》這三篇有趣的寓言故事進行整合。

本節課的組文是關於“寓言故事”,通過閲讀多篇文本,在閲讀比較的過程中,利用閲讀卡,找出對比,學會運用語言和神態描寫來突出人物的特點。這是第一次嘗試上羣文閲讀課。雖然課堂上還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學生運用相同的學習方法去學習多篇課文,得到一定的發展。現就這節課的具體情況做如下反思:

一、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做的好的'地方是:

1。在本課教學的第一個環節中,引導學生根據課件的有趣動畫説出對比,不僅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讓學生闡述寓言故事中的表現手法,這有利於這節課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2。這節課打破了以往單篇的教學模式,把三篇文章捆綁起來,採取了“舉一反三”的教學方式,體現了羣文閲讀的理念。先讓學生回顧《陶罐和鐵罐》,發現閲讀小妙招。然後以分組的形式進行合作學習,共讀《啄木鳥和梧桐樹》和《螞蟻和蟋蟀》兩則寓言,用同樣的學習方法對故事的道理進行探討。在教學中,與平常教學區別的便是隻抓重點不做細緻的分析,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把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深入,感受其中藴含的道理。在這當中學生表現的非常好,他們積極踴躍的談出了自己的想法。

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規範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好説的態度和語言習慣。”重視學生讀與説的有機結合。以讀為本,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既加強了讀書的指導,又走進了文本。因此在角色扮演朗讀時,學生十分投入 ,贏得了陣陣掌聲。

4。比較注重對學生的評語,口頭評價和黑板獎勵機制的“閲讀之花”評價。評價語比較豐富,過渡語銜接也比較自然,裏面還運用了幾句和課文相關的諺語進行過渡。例如:啄木鳥上樹――全靠一張嘴、螞蟻搬家蛇過道――明日必有大雨到等。

二、不足之處

1。在學生進行彙報學習結果的時候,太急於讓學生説而沒有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有時學生還沒有反映過來,教師就開始引導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部分學生沒有跟上學習的進度。例如:這學習完三篇寓言故事之後,讓學生説一説,自己學完後的收穫。但是學生談得不夠深入。

2。在教學時,靈活變通性不夠,還是脱離不了教案,一直都在按着教案的步驟來,也有點放不開手,教師的主導作用還是很強,學生自主學習的程度沒有達到。尤其是在最後多數學生還沒有思考好就讓他們説,因此效果並不是很好。

3。羣文閲讀不能面面俱到,但是要抓住關鍵的點,讓學生理解透,課上學生是主抓了關鍵內容但是總覺得自己的能力不夠,沒有讓學生更深入的走進文本,因而對寓言故事的道理並沒有太深的印象。很多學生只抓住“模仿”,並沒有理解什麼是機械的模仿,不經過思考的模仿。

4。在最後展示評價部分,如果能再找多兩個學生的續編寓言進行分享,讓學生們互相評價可能效果會更好。

三、我的思考

上羣文閲讀課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去思考。羣文閲讀不是簡單的把幾篇相關聯的課文組合到一起進行學習,而是要找到幾篇課文的共性,還要找到課文的個性,要在分、合當中學習。由於羣文閲讀一節課的內容比較多,教師很容易佔據主要地位,牽引學生學習,所以我們要儘量讓學生説,讓學生在彼此討論和交流中學習課文。羣文閲讀和單篇課文相比較起來羣文閲讀難度大,對老師的要求高,教師的付出要高於以往單篇閲讀的幾倍。因此,作為老師有必要花更多的時間去閲讀不同的文章,只有不斷努力學習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為以後的閲讀教學做好充足的準備。

篇二十三: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課文,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友善,都在人物的對話中充分展現。因此,對話的朗讀指導是本課教學設計的重要內容。那麼,以什麼作為指導對話朗讀的突破口呢我在課前反覆研讀課文,找到了“奚落”這個關鍵性的詞語:陶罐和鐵罐所有的對話,不就是“怎樣奚落”和“怎樣對待奚落”嗎於是,整節課以初步掌握主要內容,理解“奚落”的意思開始後,就用“鐵罐是用哪些尖刻的話諷刺陶罐的”這個問題直奔主題,導入新課。

接下來,讓孩子們通過讀課文,把鐵罐奚落陶罐的話勾畫下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一步體會奚落的含義。對話的朗讀指導,怎麼才能做到求真,求實,求趣呢這篇課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具體,生動的神態,動作描寫,使鐵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學會抓住鐵罐,陶罐的神態讀出他們的傲慢和謙虛。用填空的`形式來讀出陶罐和鐵罐的表情,最後分角色朗讀課文。也是孩子們對課文理解的昇華。

課文的10-17自然段,內容簡單易懂,所以我請孩子們先自讀課文,再把自己讀懂的內容説一説,瞭解兩個罐子各自不同的結局。其餘的不再做更多的講解。

之後,用“讀完這個故事,你想到了什麼”這個問題迴歸整體,引發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談見解,説感想,理解課文講的道理,學習全面地看問題,懂得要多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整個教學過程,孩子們學習情緒很激昂,很踴躍。但我覺得從我自身的素養來看,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如:我的評價語不夠簡潔到位,不會隨機應變地處理課堂上的意外。上課時總有點慌,生怕時間不夠,心裏總想着這個環節快完,快點進行下一個環節,這也是我每次上完課後最遺憾的地方。我想多鍛鍊一定會有長進的。

篇二十四: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六年制國小語文教材第六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的描寫,瞭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理解課文講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

課文內容簡單易懂,生動有趣,學生比較喜歡這一點文章。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讀,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再作適當的指導。課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寫鐵罐是怎樣奚落陶罐的。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説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比如:通過“你敢碰我嗎?”“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恥,你算什麼東西!”

可以看出鐵罐的自以為是,傲慢無理。通過“不敢,鐵罐兄弟。”“何必這樣説呢?我們還是和睦相處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謙讓寬容。在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時,首先採取師生分角色朗讀。在指導朗讀過程中,要求學生讀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讀鐵罐的話,語氣生硬些,給人以傲慢、蠻橫之感;讀陶罐的話,語調平緩些,語氣温和些,給人以謙虛樸實之感。再讓學生演一演,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再請兩位學生按課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語言、表情進行表演。我還鼓勵他們加上自己設計的動作。學生的表演可以説是繪聲繪色,博得了同學們的掌聲。學生學得輕鬆愉快,也都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

鼓勵學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課文內容。課程標準指出:“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理解、體驗”。因此,在課中,我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陶罐和鐵罐説的語句,通過讀一讀、想一想、説一説、演一演等多種方式來體驗。課後拓展設置瞭如果陶罐和鐵罐再次相遇,鼓勵學生進行續寫。但是對續寫考慮不夠周全,要求不夠明確。可以讓學生仿照課文,通過神態和語言來表達人物的內心。

我在本節課中還是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一是教學語言不夠簡潔到位,很多環節説話羅嗦,沒能一針見血;二是忽視鐵罐和陶罐的情感變化,特別是讓學生來補充提示語時,學生是能根據老師的要求補充具體,我卻沒有引導學生關注它們的情感變化,這樣放在課文裏是不合理的。三是小練筆束縛了學生的手腳,讓學生來續寫我自認精彩的《黑板和白板》。大部分學生對白板不夠了解,難怪學生寫不好。如果我放手讓學生寫自己喜歡的、有興趣的,我想同學肯定會有很多個性化的精彩表達……

篇二十五: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我安排一課時講完這篇文章,這也是我近段時間一向都在嘗試的一種教學節奏,課前有指導性的組織學生預習,在預習中讀通讀準文章,初步學習生字,這也是學習潛力的培養過程,這天講的這節課也不例外。雖然有預習,但是課堂上並不是拋掉字詞不管,而是更好的利用抓詞串文,以詞讀文,以讀代講。

課堂上環節緊湊,感覺的出來孩子總是處在精神集中的狀態上。師生接讀文章到達範讀、檢測、糾錯的目的,省時省力,在語言環境中讀,降低了孩子讀詞識字的困難,其中老師範讀也建立了課文基調。略讀是三年級孩子要逐步學會的讀書方法,走馬觀花地看以到達掌握文章大意的目的,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課文都寫了哪兩個場景下的事情?”以疑引讀,貼合孩子的認知規律,滲透概括全文的方法。默讀有利於思考,在默讀中突破全文重點,圍繞陶罐和鐵罐的兩次對話,第一部分落腳於“奚落”,讀的過程抓住充分體現兩個主角特點的詞語,比如“傲慢、謙虛”等,充分讓學生品味關鍵的字詞的意思和表達的思想感情,還有利用補白想象闊詞的方法,以感悟人物的內心感受為重點,在此過程中訓練學生讀的潛力和分析潛力。為了給每個孩子練習的機會,不斷使用“聽呀,他讀出了挑釁”等這樣的語言引導讀悟結合。

隨文識字是本課設計的出發點之一,像“謙虛、惱怒、價值”等都是要寫的字,隨着文章的讀板書出來範寫指導。文中出現的生詞,比如“懦弱”並不是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説文解字,從文字的部件結構入手思考,無形中滲透了漢字的造字規律,這同時也滲透了解詞辨字的方法。或是聯繫上下文理解,或是換詞,總之就是先帶給方法,然後把理解的意思送進文中讀。

閲讀教學重在讀。以讀代講,是閲讀教學的最基本方法。課堂上,透過各種形式的讀,略讀、默讀、輕聲讀、朗讀等來理解,積累、內化課文語言,把握課文主要資料,體會課文思想感情,學習寫作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課堂按照自己的設想進展很順,基於學生的學習水平,但是缺少小結、質疑和寫法的引導,板書凌亂,教學中讀的設計層次感不夠突出,朗讀形式單一,齊讀太多,這些都源於教學機智不靈活,要繼續提高自身潛力。

篇二十六: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在上課前,我在班裏問了一下孩子們,你們覺得哪篇課文最搞笑,孩子們都覺得《陶罐和鐵罐》最搞笑。所以我選取了這篇課文。

《陶罐和鐵罐》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課文,主要透過對話展開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友善,都在人物的對話中充分展現。因此,對話的朗讀指導是本課教學設計的重要資料。那麼,以什麼作為指導對話朗讀的突破口呢我在課前反覆研讀課文,找到了“奚落”這個關鍵性的詞語:陶罐和鐵罐所有的對話,不就是“怎樣奚落”和“怎樣對待奚落”嗎於是,整節課以初步掌握主要資料,理解“奚落”的意思開始後,就用“鐵罐是用哪些尖刻的話諷刺陶罐的”這個問題直奔主題,導入新課。

接下來,讓孩子們透過讀課文,把鐵罐奚落陶罐的話勾畫下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一步體會奚落的含義。對話的朗讀指導,怎樣才能做到求真,求實,求趣呢這篇課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具體,生動的神態,動作描述,使鐵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學會抓住鐵罐,陶罐的神態讀出他們的傲慢和謙虛。用填空的形式來讀出陶罐和鐵罐的表情,最後分主角朗讀課文。也是孩子們對課文理解的昇華。

課文的10-17自然段,資料簡單易懂,所以我請孩子們先自讀課文,再把自己讀懂的資料説一説,瞭解兩個罐子各自不同的結局。其餘的不再做更多的講解。

之後,用“讀完這個故事,你想到了什麼”這個問題迴歸整體,引發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資料的基礎上談見解,説感想,理解課文講的道理,學習全面地看問題,懂得要多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整個教學過程,孩子們學習情緒很激昂,很踴躍。但我覺得從我自身的素養來看,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如:我的評價語不夠簡潔到位,不會隨機應變地處理課堂上的意外。上課時總有點慌,生怕時間不夠,心裏總想着這個環節快完,快點進行下一個環節,這也是我每次上完課後最遺憾的地方。我想多鍛鍊必須會有長進的。

篇二十七: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這節課去年穀玲老師上過,給我們帶給了很好的教學借鑑。所以我基本上就是按照原有的教學思路,進行了適當的個性化修改。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我覺得以下幾點落實到位:

首先,這篇課文的段落比較多,學生不容易整體把握課文資料。所以,我就嘗試讓學生將整個故事分成兩個場景,並找出分別是哪幾個自然段,這樣課文的重點資料即對話部分學生也能一下子就找到。在設計中,我自己心裏並沒有底,令我欣喜的是,孩子在初讀之後就能找出故事發生在兩個不同的地方,又透過默讀課文找出了相應的自然段。這樣就理清了脈絡,有利於學生對全篇課文資料的把握。

其次,透過多種形式品讀鐵罐和陶罐的對話,從而瞭解人物神態和性格。緊緊抓住“奚落”這個詞語,讓學生從鐵罐對陶罐的明知故問中,悟出這就是鐵罐“奚落”陶罐,詞語的意思自然而然就掌握了。並且透過品讀,學生還明白了鐵罐奚落陶罐的原因,教學重點和難點也迎刃而解。

但是,由於自身經驗及準備不足,教學中也存在很多遺憾:

首先,學生的情緒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可能是因為下午學生比較容易犯困,也可能由於自己也有些緊張,一向繃得比較緊,從而影響了學生,總之感覺學生的情緒不如平時高漲,有些孩子始終不敢舉手,我也沒有及時啟發、引導,課堂氣氛不是很熱烈。

其次,指導朗讀形式單一,流於形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部分,是指導朗讀的重點。理想的狀態是學生能夠表現出人物對話時的動作和神態,而且每次對話都有所區別。就應讓個別學生進行演練,從而有目的的進行指導,逐漸提高要求,增加梯度。但是我基本上都讓學生齊讀,這樣看不出梯度的變化,只是泛泛而讀。

總之,每一次公開課都是自我歷練、不斷提升的過程,就像這篇課文的最後,我送給孩子們的幾句話: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期盼着自己的課堂教學,也能夠在互相學習中有更加成熟的表現。

篇二十八: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

這篇閲讀課文,我是把握着這樣的脈絡來上課的:初讀——説——品讀——表演——悟理——自編——自創。初讀是解決生字的讀音,説則在讀的基礎上把握全篇文章的主要資料,這時分主角進行品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之後帶上面具進行表演,對文章的精華瞭解更為透徹,文章的靈魂得以昇華,像一個烙印一樣刻在學生的腦海裏,最後讓他們輕而易舉的悟出文章的真諦——道理。層層深入,步步緊扣中心,水到渠成。

這時有了必須的基礎後更加用活了文本,進行思維的拓展,即我設計了自編——自創,又給學生一個由易到難、由低到高的台階,讓他們順理成章、不自覺中就跨越這道屏障,由此到達創作積累語言的過程,完成了一個作家的工作,這時老師適當的鼓勵,將會激發孩子創作文學的激情。

在教學過程中,時間十分緊湊,一環扣一環,學生始終帶着濃厚的興趣和高度的熱情來完成教學,在再讀課文時,問他們你喜歡誰,理由是什麼?許多後進生或不愛發言的學生都能主動説出自己的感受,可見他們對課文比較熟悉、感興趣。説用朗讀的形式表達出來時,平時愛好讀書的學生紛紛舉手,一比高下,並且還鍛鍊了合作精神。精製的面具及時對文章的理解使得他們躍躍欲試,營造了課堂上的小高潮。最後體悟出道理,明辨是非,使生受益。

在拓展思維中,老師的引話中提出了新問題,但在引導學生弄清二者優缺點的過程中,學生進行了理性的思考,自覺地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互換思維,並羣眾改編故事來讚揚鐵罐批評陶罐,對課文的理解到達新的程度。自創寓言則是讀寫結合,生成創造,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在於應用語言,培養學生的創造潛力,這樣既引導學生內化了語言,又充滿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學生因此更為受益匪淺。

但再成功的課堂也還是留有不足和遺憾,在這節課中,時間過於緊張、倉促,以致於在面方面沒有注意到,後面創作寓言時間不夠,只能留於作業形式。當然作業佈置我也作了精心的設計,即照顧到各個層次、有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可在三條中任選一條來完成。

總之,多嘗試、多實踐,我相信會更完善,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篇二十九: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搞笑,情節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裏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在反覆的試教過程中,我對課文的思考、想法在加深,教學理念在變化,教學設計也隨之改善。

一、課文主線的把握:體會人物性格挖掘做人道理

故事中的陶罐和鐵罐個性鮮明,鐵罐傲慢無理,説話咄咄逼人,而陶罐謙虛容忍,態度温和友好,這從他們彼此的對話中鮮而易見。開始,我一向把抓人物性格作為學習的主線,讓學生在尋找人物神態,反覆朗讀對話的過程中加深對陶罐和鐵罐的印象。於是乎,大家對鐵罐的傲慢、輕蔑、惱怒很感興趣,他們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動作、語氣,把盛氣凌人的鐵罐表現地活靈活現。而對謙虛温和的陶罐,大家則表現得不温不火。因而整堂課的反面人物形象過於強調,突出了鐵罐而忽略了陶罐,輕重倒置,難怪學生在結尾對陶罐鐵罐説的話中,寫到:“我喜歡鐵罐,因為他很威風。”這都是一味感受傲慢、輕蔑與惱怒的結果,其實這些詞語都是我們生活中貶義詞,只是幫忙體會人物性格,無須過分強調,陶罐才是一個正面的,讓學生有價值去體悟的人物形象。

朗讀對話是為理解人物性格服務,而人物不同性格正因對待問題,處理問題的角度、方法所引起的,這才是整堂課的核心。於是,在之後的教學中,學生不只是簡單地朗讀課文,停留在理解人物性格的表面層次中了,大家都有了更深的感觸,陶罐的謙虛温和是因為他看待問題很全面,因此他也有了好結果。語文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超多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資料,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會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篇課文帶給學生的不只是兩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教給他們就應正確地看待問題,要明白“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的道理。

二、教學理念的轉換:按部就班讀對話順水推舟入情境

傳統的教學總是在教師設計一套完整的教學設計後,學生按照教師的步驟,跟着問題一步步串着走,這主要體現了教師是主導而完全忽視了學生是主體。我們説,教案要板塊設計,非線形的一問一答,而是根據學生的不同回答,引發各種多元化的思考,閃爍出課堂的亮點。應對陶罐和鐵罐來一回的對話,我以前試過先讀鐵罐所有的話,體會他情緒的變化,再讀陶罐應對鐵罐説的所有答話,烘托出陶罐的氣概。但是這樣的朗讀脱離了對話情境,對話對話,本來就是對着説話的,一味讀一個人的語言,使得課文學習支離破碎。之後我又設計了一組組對話朗讀的模式,請三組同學模仿人物,分別讀好這三次對話。但是這三次對話平鋪直敍下來,均勻指導,層次又不明顯。學生在朗讀人物對話時也總是少了一份神韻。之後,經過許多老師推薦,教師在課堂中不要按部就班地指導朗讀對話,教案是死的,而學生是活的,那麼有意思的故事,為什麼不把他們帶入到故事搞笑的情境,隨着情節發展自然展開對話呢?老師不是在背教案上課,而是在與學生共同學習,探討、感受這個生動的故事。於是在之後的課堂中,隨着故事的發展,我與學生們一齊成了裏面的陶罐和鐵罐,

三、教學設計的變化:單一地側重由面到點

在我的觀念中,一堂好課就要有重點,有需要突出,出彩的環節,因此,幾次試教的過程中,我一向把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作為設計重點,用不同步驟和方法來烘托這個亮點。但是漸漸地,我發現整堂課讀對話,學生容易疲倦,課堂的氣氛就像先上坡,又下坡似的,讀到最後雖然感情是有了,但是總覺得有點索然無味,學生興趣減弱,整堂課的資料含量也很單薄。之後有聽課的老師提出,教師上課需要大氣,不能過重計較一些細節,過於強調對話,使得整篇文章失去了前後聯繫,學生感受不充分自然越讀越沒興趣。於是我改變了原先的教學設計,使對話部分變得粗線條一些,在品讀對話前加入一個全文感知的填充課文資料的小練習。學生在自由讀文後,看着資料提示,很簡單地就概括出了課文的主要資料,這對後面的學習起到了鋪路搭橋的作用。

語文學科的特點是既要富有人文性和又要具備工具性,為了充實課堂,讓學生能在這堂課中學有所獲,實現人文與工具的結合,在課堂尾聲時,又有一個寫話的練習——陶罐,我想對你説______________。鐵罐,我想對你説_______________。學生在感悟文章,認識兩個人物後,對他們的性格,對他們的品質,對他們看待問題不同的態度,都有了或深或淺的想法,請他們寫寫想對這課文人物説的話,這是一個人文性的綜合練習,在寫話中學生充分表達出了自己的感受。

陶罐,我想對你説:“你真了不起,既看到了自己的缺點,也看自己的優點,你還能看見別人的優點,我要向你學習。”

陶罐,我想對你説:“你真謙虛,對待朋友的態度那麼好,我也想和你交朋友。”

陶罐,我想對你説:“應對鐵罐的傲慢,你還那麼心平氣和的説話,你可真有風度啊!”

鐵罐,我想對你説:“你不要太驕傲了,驕傲是沒有好下場的。”

鐵罐,我想對你説:“陶罐對你那麼好,你還那麼傲慢,你必須交不到朋友的。”

……

這樣豐富精彩的寫話是學生基本對文本的深入認識後,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所有的感觸。這樣的語言文字綜合性練習是新課程課堂所需要的。

整堂課的教學設計我始終想體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但是在課件出示對話部分,我把表示人物神態的詞語,直接打在説的話後面,原本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看着課件上的提出神態語,更快、更好地讀出人物語氣,但是這樣急於發揮語文工具性的做法,卻起到畫蛇添足的反作用,讓學生失去了在對話中親身感悟的經歷,教師直接給學生,而不是學生自己悟到的,這是嚴重喪失語文人文性表現。這樣單獨出現神態語,讓它脱離文本存在的做法是不適宜的。

在教學《陶罐和鐵罐》一課的經歷中,我學習到,體驗到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陶罐和鐵罐的對話就是這樣一步步練成的,雖然還有許多不足與遺憾,但是我所學到的經驗都是我今後教學生涯寶貴的財富。作為新課程教師的我,還要不斷刻苦鑽研,看更多,聽更多,想更多,在永不停歇的學習中充實自己。

篇三十: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教學時以課本劇的形式,創設語文實踐情境,使學生走進文本進行主角體驗。如:學生選取國王廚房裏的“鍋”、“勺子”、“碗”等主角與“鐵罐”對話這一片斷,營造了童話般的氛圍,也營造了創意無限的課堂。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學理論曾給我們啟示:孩子喜歡錶演,也喜歡看別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主角形象,不僅僅喚起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激動不已,而且能產生巨大的主角效應。孩子們在主角意識的驅動下,全身心地投入,全面地活動起來,忘我地由‘扮演主角’到‘進入主角’,由教育教學的‘被動主角’躍為‘主動主角’。”於是有了“勺子”規勸“鐵罐”這精彩的一幕。

──把握生成收穫精彩

我們的課堂不再固守預設,而是期盼不曾預約的精彩。當孩子們情緒高漲地“入戲”,偏離了教師最初的設想,我乾脆拋開所謂的“師道尊嚴”以知情人“廚師”的身分與他們對話,適時進行點撥。使孩子們不僅僅明白要用辯證的觀點去評論別人,還悟出要欣賞別人的優點。當在生生對話中出現了即興創造的火花,教師敏鋭地捕捉住它,打破文本限制,與生活相聯繫,引導孩子們“在生活中,也要用欣賞的目光去看待身邊的每一個人。”這樣,孩子們的思維得到拓展,情感也被引燃了,雖未及“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會神”,但在一個温馨的課堂氛圍中,他們的真情流露又怎會不讓人為之動容呢?也許,這看似有點“跑題”了,但課堂上卻湧動無限真情,充滿人文精神的温馨。讓學生在對話的過程中表現自我,張揚個性,感受生命的成長,真正享受語文學習所帶來的快樂,何樂而不為呢!

篇三十一: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是學生所喜歡的搞笑的童話故事。講的是發生在陶罐和鐵罐之間的搞笑故事,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後,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氧化。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教學時,引導學生明白寓理並受到教育是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抓住對話、注重朗讀,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故事中的陶罐和鐵罐個性鮮明,鐵罐傲慢無理,説話咄咄逼人,而陶罐謙虛容忍,態度温和友好,這從他們彼此的對話中顯而易見。在教學時我主要讓學生以感悟人物性格為主線,以分析朗讀為主。在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同學們欣賞小動畫,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我緊之後提出問題“那麼你們喜歡陶罐還是鐵罐?”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好處深重,既啟發了學生有價值的思維,又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珍視了學生的獨特感受、理解、體驗。在指導朗讀時我主要引導學生畫出課文中陶罐和鐵罐神態的語句,再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説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學生在讀一讀、想一想、説一説,演一演等多種方式下,產生了極大的樂趣。透過品讀、比較、分析,學生自己就能用恰當的詞語來形容陶罐和鐵罐的性格特點,再一次激活學生思維、訓練了學生語言概括的潛力,對事物的不同感受潛力及情感表達潛力。為了讓學生加深對“人物”的理解,我個性強化了“演一演”的教學環節。在學生把握“人物”的特點、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後,我便讓出講台給學生表演。學生的表演能夠説是繪聲繪色,博得了我和同學們會心的笑。學生學得簡單愉快,同時無論是表演者還是觀看者也都

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這樣一來,課堂再不再是教師的獨角戲,而是成了學生的舞台。

這種以讀帶悟,以悟促讀,在讀中體驗、揣摩主角的性格特點,提高思想認識,為理解寓意作鋪墊。這天這節課的教學,較好的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到達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得主動,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能夠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陶罐的謙虛寬容,也感受到了鐵罐的傲慢無禮,這時,明白故事所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篇三十二: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是一則很有啟發性的寓言,透過體會陶罐和鐵罐兩個性格迥異的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述,讓學生理解正確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透過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的描述,瞭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理解課文講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我抓住了以下三點進行教學。

一、讀

《陶罐和鐵罐》主要透過對話展開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友善,都在人物的對話中充分展現。因此,對話的朗讀指導是本課教學設計的重要資料。

先請同學們自己初步讀課文,解決生字新詞,把課文正確、流利地讀下來。然後交流:你喜歡誰,不喜歡誰,理由是什麼?學生會根據各自不同的感受表示:有的喜歡陶罐,因為它謙虛;不喜歡鐵罐,因為它驕傲。有的認為陶罐不但謙虛,而且很善良。有的喜歡陶罐敢説真話,不喜歡鐵罐,它不僅僅驕傲,還很武斷。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初步把握了“人物”的整體形象特點。接下來,讓孩子們透過讀課文找出鐵罐奚落陶罐的話和陶罐説的話。為了指導學生讀好鐵罐的這些話,我再讓學生畫出描述鐵罐説話時神態的詞語,想象鐵罐説話的神情。並有層次地展開對話的朗讀指導:第一層次的對話透過老師的指導,讓孩子們在評議中理解,在理解中練讀,學會抓住鐵罐、陶罐的神態讀出他們的傲慢和謙虛。第二層次的對話,讓孩子們自主讀書、自己去發現兩個罐子神態的變化,再運用剛才學習的方法自由練讀,把自己的理解讀出來。第三層次的對話指導,以“惱怒”為切入點,引導孩子們加上自己的動作讀書,與夥伴合作表演,來輔助理解鐵罐的傲慢無理和陶罐的謙虛寬容。第四層次的朗讀指導,用給動畫片配音的方式激發孩子們的朗讀興趣,把所有對話連起來練讀,這是在前三次充分練讀基礎上的總體迴歸,也是孩子們對課文理解的昇華。

二、改

先引導學生領悟這則寓言的寓意,學生理解的側重點可能各有不同。如:1.人就應謙虛謹慎,不就應驕傲自滿;2.不要只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人人都有長處和短處,更不要以自己之長比人之短;3.人們就應胸懷寬廣,善良真誠,不要像鐵罐那樣心胸狹窄,孤高自傲;4.長處在必須的條件下也會變成短處,像鐵罐雖然結實但容易氧化鏽蝕,短處在必須的條件下也會變成長處,像陶罐雖然易碎,但埋在土裏多少年也氧化不了……

那裏,就有一個逆向思維的問題。鐵罐就沒有優點嗎鐵罐堅固不易破碎這一點不值得陶罐學習嗎陶罐就沒有缺點嗎陶罐雖然光潔、樸素、美觀,但它確實易碎,不結實,這一點鐵罐説的也是實情。大家討論一下:鐵罐和陶罐各有什麼優點和缺點,各抒己見,別被課文束縛住,放飛思路,大膽去想。

學生歸納,教師板書:優點缺點陶罐美觀易碎鐵罐堅固醜陋

師生共同改寫這則寓言,讚揚鐵罐,批評陶罐,賦予他們相反的性格,題目改為《鐵罐和陶罐》。

三、辯

學生在朗讀人物對話時也總是少了一份神韻,師在課堂中按部就班地指導朗讀對話,沒融入到故事搞笑的情境中。教案是死的,而學生是活的,那麼有意思的故事,應把他們帶入到故事搞笑的情境,隨着情節發展自然展開對話呢。老師不是在背教案上課,而是在與學生共同學習,探討、感受這個生動的故事。隨着故事的發展,我與學生們一齊成了裏面的陶罐和鐵罐,

“鐵罐,你是在用怎樣的態度奚落陶罐啊?”

“陶罐們,鐵罐那麼傲慢地奚落你們,我們就來和他來碰一碰怎樣樣,準備好了嗎?”

隨着教師的一句句引撥,在這場對話中,學生們儼然把自己當作了鐵罐和陶罐,隨着故事的發展,情緒也自然轉換,讀對話時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陶罐在哪裏?誰來為你們的陶罐家族爭辯一下啊?”

一個個小陶罐們理直氣壯地道出各自的優勢。“我們陶罐不比鐵罐差,我是工藝品,花紋很美。”“我們不會生鏽。”“我們也很樸素、美觀”。……

一句句爭辯,情真意切,當老師和學生都在課堂中思考、活動到達忘我境界時,真是一種享受。

篇三十三:《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最近在網上通過視頻,觀聽了《陶罐和鐵罐》一課,再結合自己上過這課後的感受,具體有以下幾點反思:

一、認識陶罐與鐵罐,瞭解何為陶罐

教學本課一般從板書課題入手,帶領學生認識生字“陶”,觀察難字“罐”,看課文插圖認識哪個是陶罐,哪個是鐵罐。然後教師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或設問:陶罐與鐵罐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由此,引領學生初讀課文。

課後,我在與學生的交談中發現,三年級的學生,生活閲歷太淺,缺乏實踐經驗,竟有相當多的學生根本不知道“陶”為何物,更不知道“陶”具有易碎的特點。這樣,學生對課文中鐵罐奚落陶罐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合理性的理解就失去了基礎,對鐵罐恃強凌弱、咄咄逼人的理解就大打折扣。難怪在課堂上,學生對課文寓意的理解始終浮於表面。

二、以角色的情感變化為線索

在教學時,教師能抓住課文中描寫陶罐和鐵罐神情的關鍵詞語,去引導學生讀出角色在不同情境下的語調、語氣,理解角色的情感,如鐵管的傲慢、輕蔑、惱怒等,陶罐的謙虛、爭辯等,直至學生把課文讀得生動、活靈活現。

這樣的教學,把握重點詞語來體會情感,通過感情朗讀來表情達意,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根本——文本學習,值得肯定。然而,教學僅止於此是不到位的。這樣的教學環節只是抓住了鐵罐奚落陶罐過程的一部分,忽視了情感發展的軌跡,忽視了對情感線索的整體把握,教學內容顯得零碎。教師應引導學生整體感悟鐵罐“傲慢——輕蔑——惱怒”的情感升級過程,整體感悟陶罐“謙虛——爭辯——不再理會”的情感發展線索。

三、陶和鐵的變化與其長短的關係

滄海桑田,陶罐與鐵罐會有怎樣的變化呢?課堂上老師會順着故事提問,如:想象,世界上會發生什麼事情?想一想,它們之間還可能發生什麼事情?陶罐會有多大價值?聽了陶罐的尋找的話,鐵罐會怎麼想,怎麼説?等等,諸如此類。這些問題顯得零碎,有的還偏離了教學的目標與重難點。實際上,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重點是要引導學生認識陶罐對鐵罐的既往不咎,認識陶罐寬容的形象和關切朋友的情誼,認識陶罐雖然易碎但永不腐朽、鐵罐雖然堅硬但容易腐爛的特點,進而理解人各有長短,應正確對待“長”“短”的寓意。

四、解決問題,理解文意

陶和鐵因不同的質地而具有不同特點。鐵罐堅硬,不怕摔打;陶罐易碎,經不起碰撞,這是故事得以發生、發展的基礎。讓學生了解陶罐和鐵罐的特點是教學的第一步,也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一步,它對理解鐵罐驕橫的性格,對理解角色的“長”“短”及其變化具有奠基性的作用。教學中,只要抓住“陶罐和鐵罐的變與不變”這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便能引導學生集中精力,深刻理解,教學自然簡潔、高效。

篇三十四:《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有趣,情節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裏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從故事中讓人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要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作者的這篇童話目的不是給我們呈現兩個罐子,而是以兩個罐子的形象來説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我們應如何正確的看待人和事物。本篇童話故事人物的對話居多,而且透過對話,能讓學生領會更多的道理,因此,我讓學生在讀熟課文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課文,增加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一、以學生為主體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因此,在課堂上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他們是課堂的主體,他們的興趣就是課堂的源泉。因此,我在課堂上放手,隨着學生的興趣愛好走。學生的表現也非常棒,課堂上有更多的精彩之處。

二、學生與文本對話

語文要以學生文本、關注學生才是我們上課的最終目的。本課中我與學生一起沉浸在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中,只有真正讓學生把心放到文章中,體會陶罐和鐵罐各自的性格,尤其是領悟陶罐的價值,感受陶罐的美好的心靈,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深入感悟、體驗文本。這時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文本的思想相互碰撞,心靈相互交流,讓我真正體會到了真正的課堂。

三、練就學生紮實的基本功

這節課,我着重讓學生領悟陶罐和鐵罐的各自的神情、動作、語言,透過語言文字理解陶罐鐵罐的性格特點。學習作者這種要想表達人物思想的就要通過語言文字來加以描繪,在學生熟讀、感悟、深入體會的基礎上,讓學生説一説自己的想法,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深刻,達到了訓練的目的。

篇三十五:《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是學生喜歡的有趣的童話故事。講的是發生在陶罐和鐵罐之間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後,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氧化。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教學時,引導學生明白寓理並受到教育是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抓住對話、注重朗讀,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故事中的陶罐和鐵罐個性鮮明,鐵罐傲慢無理,説話咄咄逼人,而陶罐謙虛容忍,態度温和友好,這從他們彼此的對話中顯而易見。在教學時我主要讓學生以感悟人物性格為主線,以分析朗讀為主。我首先提出問題“你們喜歡陶罐還是鐵罐?”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意義深重,既啟發了學生有價值的思維,又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珍視了學生的獨特感受、理解、體驗。在指導朗讀時我主要引導學生畫出課文中陶罐和鐵罐神態的語句,再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説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通過品讀、比較、分析,學生自己就能用恰當的詞語來形容陶罐和鐵罐的性格特點,再一次激活學生思維、訓練了學生語言概括的能力,對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達能力。在學生把握“人物”的特點、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後,我便讓出講台給學生表演。學生在分角色朗讀課文時還加上了自己的動作,誇張的表情等。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同時無論是表演者還是老師也都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這樣一來,課堂不再是教師的獨角戲,而是成了學生的舞台。

這種以讀帶悟,以悟促讀,在讀中體驗、揣摩角色的性格特點,提高思想認識,為理解寓意作鋪墊。今天這節課的教學,較好的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得主動,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可以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陶罐的謙虛寬容,也感受到了鐵罐的傲慢無禮,這時,明白故事所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篇三十六:《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五冊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強,寓意深刻,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兩個罐子的故事。鐵罐自以為堅硬,看不起陶罐,經常奚落它。而陶罐卻沒有與它計較,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為文物,而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這篇課文文本價值在於,讓學生體會到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待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學會全面地看問題,懂得要多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

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能夠依據新課程理念,樹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觀念,從陶罐和鐵罐的對話入手,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真正地成為課堂的主人。

教師要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把握教材所體現的人文精神,並在課堂上抓住時機,進行良性的引導,在情感上引起學生的共鳴,如果只是停留於文本的表面,這樣的語文在感情的薰陶上是缺失的。在教學上,引導學生利用多種感觀來體會感受陶罐和鐵罐的不同的態度,相信學生從中以能體會到其中的一些是是非非,有所感有所悟。然而,教師的引導點撥還不夠,如果能抓住恰當時機,拋磚引玉,引起學生自主的思考,對童話所昭示的寓意體會得會更深入一些。

但是一堂課下來,學生感悟最多的還是鐵罐的驕傲、自以為是和陶管的謙虛、善良。學生從鐵罐和陶罐的對話入手,引導學生學習感悟。以“陶罐不再理會鐵罐。”為關鍵,讓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由於引導的方向不夠精確,引導的深度不夠,學生的體驗也停留在表面。如果學生在感受到鐵罐的`驕傲時,我能再多問一句“鐵罐為什麼會那樣驕傲呢?”學生的思考的深度也就隨之深入了。

問題是打開思維、喚起想象的鑰匙,因此,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問題意識。理想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教師的問和學生的問相互的融匯。問題還要由學生自己來解決,最好的方式是展開討論,鼓勵學生髮表各自的看法,不追求答案的統一。本片斷教學,教師在鼓勵學生問的基礎上,也不乏教師的問,教師的問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在於有思考的價值。

篇三十七:《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是一則很有啟發性的寓言,通過體會陶罐和鐵罐兩個性格迥異的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寫,讓學生理解正確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的描寫,瞭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理解課文講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我抓住了以下三點進行教學。

在教學中,強化學生的感受,淡化純粹的分析,對語文的課堂教學來説,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這樣,才會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陶罐和鐵罐》這篇課文主要講了陶罐和鐵罐兩個事物在很成一段時之間,二者之間發生的故事,很有趣,也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在教學中如果單純地採用分析講解的方法,學生學起來定會覺得索然無味,也使有趣的故事不可以成為一個整體。因此,我在教學時,注意了學生的感受。

讓學生畫一畫,抓住“人物”的特點。閲讀課文時,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鐵罐奚落陶罐的話和陶罐説的話。為了指導學生讀好鐵罐的這些話,我同時讓學生畫出描述鐵罐説話時神態的詞語。學生很快抓住了“傲慢”、“輕蔑”的神氣、“惱怒”這些詞語;在理解這些詞語之後,學生再讀句子,將鐵罐的驕傲表現得淋漓盡致。

讓學生演一演,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在學生把握“人物”的特點、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後,我讓學生分角色讀、表演讀。學生先選定自己樂於表演的角色,按課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語言、表情進行表演。教師還鼓勵他們加上自己設計的動作。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同時無論是表演者還是觀看者也都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這樣一來,課堂再不是我的獨角色,成了他們的舞台。

在上述畫、説、演的基礎上,我抓住時機出示“思考練習”的問題:從陶罐和鐵罐不同的結局中,你明白了什麼道理?我先引導學生對比陶罐和鐵罐最終的結局,學生能很快找出,鐵罐已完全氧化,消逝得無影無蹤了,而陶罐卻依舊“光潔、樸素、美觀”。並説一説是不是喜歡陶罐,為什麼喜歡或不喜歡。學生有的説喜歡陶罐,因為它外表光潔、樸素、美觀;有的説喜歡陶罐,因為它已是很有價值的古董;有的説喜歡陶罐,因為它謙虛,對人友好、善良。學生各抒己見,學習情緒高漲。這個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鍊,也加深了對文章寓意的理解。

篇三十八:《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本篇課文趣味性強,寓意深刻,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兩個罐子的故事。鐵罐自以為堅硬,看不起陶罐,經常奚落它。而陶罐卻沒有與它計較,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為文物,而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待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中年級閲讀教學的要求,以及本課教材的特點、學生認識事物規律,我制定了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

1.認識“陶、謙、虛”等10個生字;理解“奚落、輕蔑、懦弱、相提並論、和睦相處”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根據提示語讀出不同的語氣。

3.讀懂課文內容,學習正確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

讀懂課文內容,學習正確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在教學中,我設計了4個教學環節,1導入新課,2初讀感知,3品讀課文,4佈置作業。

在教學中,我抓住以下幾點,一是學習書面詞語,二是理解句子聯繫,三是領悟寓意,揭示主旨。

一、學習書面詞語

這課需要學習的詞語包括:奚落、傲慢、懦弱、輕蔑、和睦相處、相提並論等,這些詞語多是書面詞語,理解起來難度比較大,但是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理解的重點,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詞語的特點,結合教學內容的需要,我把這些詞語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如“奚落、輕蔑是聯繫上下文理解”;“懦弱是採用換詞的方法理解”;“相提並論”是運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和睦相處則是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進行理解。其餘則放在教學中自然滲透。

比如,在教學“奚落”這個詞語時,一開始,我用導入下文的方式,鐵罐是怎樣奚落陶罐的呢?學生讀下面的對話,這樣對奚落有個初步的瞭解,使用語言諷刺別人。那麼在下面的教學中,讀到課文的第四段,也就是鐵罐諷刺陶罐的話時,我又回過頭來,出示第一自然段中的話,讓學生理解“奚落”的意思,輕蔑的意思,這樣採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更容易讀懂鐵罐的傲慢,和對陶罐的嘲諷。也為下文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這樣做,目的是引導學生意識到詞語的存在,在詞語的表達方式上揣摩體會。

二、感受句子之間的聯繫

中年級教學中,讀懂段落並運用段落去表達是讀寫訓練的重點內容。這篇課文在三年級上冊,我覺得重點是要讓學生體會句子和句子之間的內在聯繫,為以後理解和學習段落做鋪墊。

課文第一個場景裏,鐵罐的語氣神態變化十分明顯,由傲慢,到惱怒,再到火冒三丈,程度層層加深,我引導學生“鐵罐一直在嘲笑陶罐的什麼短處?”讓學生回顧之前鐵罐説了什麼話,再讀懂這些話都是圍繞“陶罐易碎這個短處來説的”,這樣也就更能體會鐵罐的傲慢和他不聽別人的解釋、勸解,只是認準了自己的長處,更要拿自己的長處去和別人的短處相比較。這樣的聯繫,學生也能感受到鐵罐的蠻橫無理。回過頭來再讀課文,學生對課文的感受就會更深。

這樣教,學生就會在課上對課文有新的發現,新的領悟,同時受到閲讀能力的訓練。

三、領悟寓意,揭示主旨

本篇課文説明了一定的道理,事物的強弱或者人的長處和短處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要發展地看問題。每個事物或者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全面地看問題。在生活中我們不能用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短處,更不能恃強凌弱——要和諧相處。

因此,我引導學生通過抓住課文中描寫人物的語氣、表情、語言的詞句,認真揣摩,感情朗讀體會作者所描寫的生動細緻的畫面,鐵罐肆意欺凌弱者,他無緣無故地挑釁,侮辱對方時絲毫不留情面,總認為自己不可一世,強調自己身份不一般,強調別人沒有資格和自己説話甚至沒有資格表達觀點,直至最後欲將對方置於死地。我從陶罐為突破口,滲透尊重別人、平等對待、和諧相處的思想,突破教學難點。這其中,我力求發展語言、感受文化、滋養心靈為一體。

當然,由於各種原因,在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對學生的關注度不夠,評價不夠及時,引導不夠到位等等。

篇三十九:《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這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的描寫,瞭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理解課文講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我抓住了以下兩點進行教學。

一、抓對話、重朗讀

課文內容簡單易懂,生動有趣,學生比較喜歡這一點文章。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讀,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再作適當的指導。課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寫鐵罐是怎樣奚落陶罐的。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説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比如:通過“你敢碰我嗎?”“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恥,你算什麼東西!”可以看出鐵罐的自以為是,傲慢無理。通過“不敢,鐵罐兄弟。”“何必這樣説呢?我們還是和睦相處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謙讓寬容。在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時,首先採取師生分角色朗讀。在指導朗讀過程中,要求學生讀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讀鐵罐的話,語氣生硬些,給人以傲慢、蠻橫之感;讀陶罐的話,語調平緩些,語氣温和些,給人以謙虛樸實之感。再讓學生演一演,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再請兩位學生按課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語言、表情進行表演。我還鼓勵他們加上自己設計的動作。學生的表演可以説是繪聲繪色,博得了同學們的掌聲。學生學得輕鬆愉快,也都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

二、以對比、悟品格

在品析人物對話時,採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體會陶罐和鐵罐不同品格。教學第二部分許多年過去了,陶罐和鐵罐發生了什麼變化呢?在比較中讓學生明白:在這裏鐵罐的可悲下場和陶罐不朽的價值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進一步讓學生領悟:陶罐出土後,依然惦記着曾經對自己並不友好的鐵罐,從中感受陶罐的善良。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一説從中受到了什麼啟發?學生暢所欲言,這個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鍊,也加深了對文章寓意的理解。

上完課之後,我感覺自己的教學語言、組織教學方面有待於進一步的提高。今後還要加強這方面的錘鍊。

篇四十:《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這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的描寫,瞭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理解課文講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我抓住了以下兩點進行教學。

一、抓對話、重朗讀

課文內容簡單易懂,生動有趣,教學中放手讓學生自讀,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作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説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比如:通過“你敢碰我嗎?”“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恥,你算什麼東西!” 可以看出鐵罐的自以為是,傲慢無理。通過“不敢,鐵罐兄弟。”“何必這樣説呢?我們還是和睦相處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謙讓寬容。在學生自讀後,教師檢查學生自讀的情況。提出問題、組織討論的方式進行檢測:陶罐和鐵罐是怎樣對待對方的?讓學生找出對話部分,反覆讀,根據課文對陶罐、鐵罐語言、神態的具體描寫,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鐵罐傲慢、蠻橫無禮;陶罐的謙虛、友善、寬容。

二、以對比、悟品格

在品析人物對話時,採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體會陶罐和鐵罐不同品格。教學第二部分許多年過去了,陶罐和鐵罐發生了什麼變化呢?在比較中讓學生明白:在這裏鐵罐的可悲下場和陶罐不朽的價值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進一步讓學生領悟;陶罐出土後,依然惦記着曾經對自己並不友好的鐵罐,從中感受陶罐的善良之美。

今天這節課的教學,比較圓滿地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得主動,練得積極,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對話的練讀中。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可以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陶罐的謙虛寬容,也感受到了鐵罐的傲慢無禮,這時,明白故事所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篇四十一:《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一課是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上冊七單元的一篇寓言,該課講述的是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持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為了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文章語言生動,內容淺顯易懂,適合學生自主閲讀,能讓學生理解課文説明的道理,學會全面地看問題,在閲讀中繼續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因此,應放手讓學生自讀,在學生自讀、感悟的基礎上做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明白寓言中藴涵的道理並受到教育。

指導學生讀準生字的音,“恥、逝”是翹舌音,“荒”是後鼻音。指導學生書寫生字時,有些字可以通過和學過的形近字比較加以區別和識記。讓學生把課文中的生字按結構來分一分,學生觀察:“陶、謙、嘴、惱、吵”都是左右結構、左窄右寬的字。“怒、感”都是上下結構、上長下短的字。“虛”是半包圍結構的字。這樣的安排不但讓學生熟記生字的字形,而且也為學生的端正書寫作了鋪墊。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充分的、不同形式的朗讀,來體會人物説話的語氣和當時的心情,學生理解得比較到位,興趣很濃。如在讓學生理解陶罐和鐵罐的第一次對話時,我問學生陶罐一開口就是“你敢碰我嗎?”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不敢)。它根本就沒有把陶罐放在眼裏,它稱呼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説明它有沒有禮貌?(沒有)。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一個能夠體現鐵罐態度的詞來。(傲慢)。面對鐵罐的傲慢無理,陶罐又是怎樣回答的呢?“不敢,鐵罐兄弟”。陶罐有沒有生氣?(沒有)。它不但沒有生氣,還很禮貌地稱呼它為兄弟,並承認自己不敢碰它,説明陶罐怎麼樣?(很謙虛)。這樣簡簡單單的小問題,讓學生既體會了陶罐和鐵罐不同的內心活動,又理解了“傲慢”與“謙虛”的意思。通過小組分角色讀,男女生分角色讀,同桌分角色讀,等等形式,學生讀得充分,對於人物説話的語氣、神態和動作的理解也都比較清楚。一節課上下來看到學生情緒高漲。

篇四十二: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一則很有啟發性的寓言,通過體會陶罐和鐵罐兩個性格迥異的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寫,讓學生理解正確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作為第二個課時,我主要把重點放在朗讀、體會人物的對話上。在設計教學環節的時候,我考慮了兩種方案:一是按照課文中的順序,依次講解;另一種是讓學生自己去找自己印象最深的對話來分析理解。第一種教法的感覺是四平八穩,易操作,但是很死板,第二種方法靈活,能夠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但是因為課文中的四次對話的感情是層層遞進的.,在操作中要很好地駕馭,就會有一定的難度,權衡之下,我選擇了後者。

在正式上課前,我試了兩次教,感覺都不太好,擔心自己會砸鍋。在何莎老師的指導下,我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仔細認真地考慮每一個教學環節,何老師説,要學會放手讓學生去説,要相信學生的能力,他們能夠説多少就説多少,人的能動性遠遠超過了教案本身所設計的內容。因此,我在將各個教學步驟瞭然於心的同時,還思考了學生可能有的反應。上完課後,我感覺比前兩次試教的效果要好,但是也還有很多的不足,總結了幾點:

1、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充分的、不同形式的朗讀,來體會人物説話的語氣和當時的心情,學生理解得比較到位,興趣很濃。如在讓學生理解陶罐和鐵罐的第一次對話時,我問學生鐵罐説話時是怎樣的語氣,當時學生就從課文中找出來了“傲慢”這個詞,我接着提問,“傲慢”是什麼樣子的呢?於是有學生説它的意思,有學生表演傲慢的樣子,我趁勢讓學生帶着這樣的神態來朗讀陶罐的話,學生興致很高地爭着舉手。幾個環節下來,通過小組分角色讀,男女生分角色讀,同桌分角色讀,等等形式,學生讀得充分,對於人物説話的語氣、神態和動作的理解也都比較清楚。

2、語文教學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因此,我在教學中採取了先扶後放的方法,即我先來指導學習一次對話,然後總結學法,再讓學生用這樣的方法去學習其他的對話。在指導學生體會人物的個性的時候,我主要通過讓學生在課文中找關鍵詞的方法來體會人物説話的語氣和表情,然後體會人物的感情,再來有感情地朗讀他們的對話,由此對人物的性格有了全面的瞭解。這個環節在實際操作的時候,我感覺不是很到位,學生討論的過程比較短,我在總結學法的時候也沒有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應該在細節方面講得更清楚,小組內也要注意到人員的合理分配,一個組內應該有一個組織者,能夠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這些方面的訓練在平常也還需加強。

3、我覺得學生的朗讀有個別的地方有些重複,學生已經能夠準確地把握住人物的語氣和情感了,所以就不必再去重複練習朗讀了,如陶罐和鐵罐的第三次對話,學生已經能夠很好地把握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了,我讓學生自由讀,和同桌分角色讀,男女分角色讀,讀得太多了,以至時間拖沓,導致後面的教學內容沒有完成好。可見,讀也要有度,而不時非得為了訓練而去讀,重在效果。

4、在教這篇課文時,考慮到課文的內容中四次對話的層次性,我一直有一個困惑,那就是怎樣既可以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又不會使教學過程顯得雜亂無章呢?在教學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其實這根本不時一個問題,學生在讀通讀順課文的基礎上,已經能夠認識到了我所考慮的這個問題了。可能會有不同的意見,但是在學生讀課文,小組討論的過程中,這些分歧就會漸漸趨與統一,不要要求學生一次就能達到所想要的高度,而是讓他們一步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嚐到智慧的果實。作為老師,我覺得自己在這個方面的經驗還不足,還放不開,怕學生跟不上自己的腳步,其實這些都是杞人憂天。要相信他們的能力,相信他們能夠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解決問題。

通過這次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在閲讀教學方面的不足,也非常感謝何莎老師耐心細緻的幫助,她的指導大大提高我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將在以後的教學中更加虛心地向老師們請教,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再上一個台階。

篇四十三: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與鐵罐這是一個童話故事。文本生動有趣,情節充滿變化。據説國王御用廚房裏的鐵鍋很硬,很鄙視陶器。許多年後,陶器作為文物出土,但鐵罐已不復存在。全文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講述驕傲的鐵鍋、鄙視的陶鍋和經常嘲笑的陶鍋,即他們的對話。第二部分主要講述了多年後,人們發現了陶壺,但鐵壺早已不見了。

作者告訴《人物》我們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長處,不能看到自己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不能看到別人的長處。這個寓言的語言很簡單,但充滿了童趣。當我第一次讀教科書時,我覺得對話應該是重點。對話貫穿全文,呈現給學生一個傲慢的鐵鍋和一個謙虛善良的陶罐。但讀了幾遍之後,我發現作者的童話故事的目的不是給我們看兩個罐子,而是用兩個罐子的形象來説明“沒有人是完美的,沒有黃金是紅色”的真理。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人和事。發現了人文價值,將以何種形式貫穿全文?經過深入思考和課堂實驗後,我發現了一種通過閲讀與對話的“提示”來引導學生與課文對話的方法。通過這門課的教學,我有了一些見解和想法。

洞察1:放手是有益的。

每次我拿課文的時候,我都會急於思考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想出新點子讓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設計,但每次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仔細想想,我忽略了課堂上最重要的人物學生,他們是課堂的主體,他們的興趣是課堂的源泉。因此,我試着在課堂上放手,讓學生們暢所欲言,暢所欲言,並熱愛與學生們的興趣相隨。我沒想到它會有效。學生們的表情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和我的預設一模一樣。仔細想想。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思考他們對什麼感興趣,他們最想知道什麼?會給我帶來很多驚喜。

洞察2:輸入文本,輸入學生,達到師生對話和文本的效果。

我不記得在哪裏讀到過這樣一句話:漢語是學生、老師和課文之間的對話。就像春春溪在課堂上流淌。因此,我們班的最終目標是關注學生的課文,關注學生。在開始上課時,我可能沒有走進學生和課文,所以我不知道它的效果。當我和學生們一起探索陶器和鐵罐的特性和價值時,我的學生和我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以學生為中心,分享他們的感受和經驗。在這個時候,我們的思想相互碰撞,我們的心靈相互溝通,這讓我真正體驗到了真實的課堂。

洞察3:把設計放在一邊,關注學生。

每次上課前,我都會準備教學計劃,甚至仔細思考評估語言。但通過這節課,我深刻地認識到課堂是隨機的,課堂也是學生的,教學計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學應遵循學生的發言。它處處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當然,這也要求教師有深厚的文化基礎。因此,通過這節課,我也深刻地理解了知識儲備對於一名教師的重要性。

篇四十四: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關於陶罐和鐵罐的回顧我對自己的教學有着深刻的'感受。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以人文目標為基礎的。通過對文本的研究和與文本的交流,我們可以感受到通過表達和語言描述來表達人物內心感受的寫作方法。以達到對學生進行良好的道德教育,處理人與人的關係和生活。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注重朗讀,卻忽視了文本內涵的挖掘,過於注重鐵罐的負面教育,而忽視了陶罐生活的正面引導。在整個課堂上,有收穫也有遺憾。現在我們反映如下:

1、鼓勵學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課文材料。

《課程標準》中規定:;鼓勵學生選擇自己的學習方法rdquo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理解和體驗。因此,在課堂上,我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掌握文本中陶罐和鐵罐所説的句子,並通過閲讀、思考、説話、表演等方式進行體驗。如果陶罐和鐵罐再次相遇,課後擴展將鼓勵學生繼續寫作。但是,關於延續的思考不夠全面,要求不夠明確。學生可以模仿文本,通過表達和語言表達人物的內心。

2、在這節課中,為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我安排學生自己閲讀、點名閲讀、表演閲讀、以自己的方式閲讀。

想一想這是什麼樣的陶罐和鐵罐,由主角表演和朗讀,讓學生在體驗中、在感知中、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的個性。鼓勵學生大膽參與,努力調動每個成員的學習意願。目的是把學習的主動權和選擇權還給學生,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他們獲得全面、自主的發展。

3、在這門課上,教授不僅注意指導學生朗讀,還注意通過反覆閲讀理解重要單詞,如傲慢、蔑視、比較。

在反覆閲讀和教師的刺激下,學生可以通過閲讀和説話來理解人物的內心感受。在解釋藐視一次的時候,我參考了數據,用單詞理解讓學生感受到藐視的單詞,讓學生通過行動了解他們在看這樣的人時的想法,從而理解文本。這也是本課的一大亮點,給老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有助於學生正確、全面地理解陶器和鐵罐。

4、在這門課上,學生可以自己反覆閲讀,並展示更多的材料。

在課堂上,我每次都對學生的閲讀進行了鼓勵和有效的評價,這不再是空談。例如,當學生們讀到鐵罐的外觀更為輕蔑時,我給出了通過你用眼角看人的眼神,老師感到了你的蔑視。從你的動作和升調來看,我們知道你鄙視陶器“當學生們讀到鐵罐憤怒時,我給出了”你的眼睛睜得大大的,聲音洪亮的。

我知道你很生氣。你指着它跺跺腳。我感覺到你的憤怒。我從你洪亮的聲音中知道你真的很生氣“有效的評估不是”;好,再來。偉大的閲讀相反,我們應該仔細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並給予準確而具體的指導。教師應參與與學生和課文的交流與對話。因此,教師以讀代説,讓學生在閲讀中感受和理解。

5、由於《鐵罐》的主人公參與太多,課堂上的教學態度似乎有點僵硬。

下課後,一位老師向我建議,教學姿勢要有親和力,説話要慢一些,讓學生感覺到師生之間的交流會更好。

篇四十五: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這篇寓言故事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教學中,抓住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的描寫,通過反覆朗讀,體會人物性格特點,進而引導學生明白寓理並受到教育。

一、抓住對話,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課文內容簡單易懂,生動有趣,學生比較喜歡。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讀,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再作適當的指導。

課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寫鐵罐是怎樣奚落陶罐的。抓住“奚落”這個關鍵詞,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對“傲慢、輕蔑、和睦相處”等重要詞語加以理解,以及陶罐和鐵罐説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進一步體會奚落的含義,體會人物性格特點。比如:通過“你敢碰我嗎?”“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恥,你算什麼東西!”可以看出鐵罐的自以為是,傲慢無理。通過“不敢,鐵罐兄弟。”“何必這樣説呢?我們還是和睦相處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謙讓寬容。

在講解“輕蔑”一詞,我查閲了資料,利用字理理解,讓學生感受這個蔑字,還讓學生透過動作體會人物的內心想法,從而理解文本。這也是本堂課的一個亮點,給聽課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對於學生正確全面認識陶罐和鐵罐有很大的幫忙。

二、關注提示語,加強語言文字訓練。

第三組對話,部分學生已經開始有意識的尋找提示語了,但這一組恰恰沒有。於是,我加入了提示語的填空,並引導學生關注語言本身的內容和標點符號。學生以前積累過一些描寫生氣的詞語,如:火冒三丈、怒氣衝衝、怒髮衝冠、暴跳如雷等,這時,他們遷移了以往積累的詞語,並通過朗讀,體會人物神態和內心活動,此時學生已經關注到了提示語的重要性。為今後的習作奠定基礎。

三、個性化表演,走進人物內心世界。

課程標準指出:“鼓勵學生選取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理解、體驗”。在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時,要求學生讀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讀鐵罐的話,語氣生硬些,給人以傲慢、蠻橫之感;讀陶罐的話,語調平緩些,語氣温和些,給人以謙虛、和善之感。再讓學生演一演,加深對人物的理解。讓學生戴着頭飾,按課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語言、表情進行表演,鼓勵他們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動作。學生的表演可以説是繪聲繪色,博得了同學們的掌聲,營造了課堂上的小高潮。學生學得輕鬆愉快,也都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

四、多元感悟文本,領悟寓意。

寓言就是小故事大道理。本篇課文告訴我們每個事物或者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不能用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短處,要全面地看問題,學會和睦相處。因此,教學第二部分許多年過去了,陶罐和鐵罐發生了什麼變化呢?在比較中讓學生明白:鐵罐的可悲下場和陶罐不朽的價值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進一步讓學生領悟:陶罐出土後,依然惦記着曾經對自己並不友好的鐵罐,從中感受陶罐的善良。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一説從中受到了什麼啟發?學生暢所欲言,這個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鍊,也加深了對文章寓意的理解。

雖然這堂課自我感覺講的不錯,我和學生都走進了文本,走進了人物的內心,課堂處處體現學生自主性。但對學生的關注度、評價、引導等方面,還要加強錘鍊,增強自身的文化功底。

篇四十六:《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這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恃強硬,瞧不起陶罐。

埋在土裏許多年後,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陶罐和鐵罐和對話、神態的描寫,瞭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理解課文講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我今天教的是第二課時,教學中我覺得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有如以下幾點:

1、以分角色朗讀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用激發性語言激勵學生大膽展示,並讓學生互相評價,這樣做有幾方面好處:

①學生評價學生是站在同一高度來看問題,這樣做更直接,更容易被接受。

②學生評價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加深認識。

③這樣做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④學生在進行評價的同時,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鼓勵學生以不同方式感受課文,課程標準指出鼓勵學生珍視自己獨特的感受、理解、體驗,因此,我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多美的陶罐!”一個人説,“小心點,千成別把它碰壞了。這是古代的東西,很有價值的。”談讀後體會。學生説出了陶罐很美,很有價值和人們很珍惜它的體會,此環節挖掘了學生思維的深度,拓寬了思維寬度。

3、生活處處皆語文,在課堂教學中,讓生活陽光普照學生心靈,也是提高學習成效的途徑,學了這課後,我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體會,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道理與生活實際融合在一起,會理解得更透徹,記得更牢靠。

不足之處也有一些:

1、上課時,我要求自己的語言,教態,教姿應該是親切,活潑富有親和力的,但我覺得自己有點慌,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2、提問時,因為學生髮言非常積極,有很多學生舉了手卻沒有被叫到,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我無法兼顧到所有的舉手的學生。

3、小練筆環節時,忘了讓他們先同桌交流就直接指名回答,這對中下程度的學生而言太難了。

一次公開課教學就是一次很好的鍛鍊,雖然我做得不好,但比起開課前,我進步了,這就夠了。在今後的教育教學生涯,我將繼續努力,爭取更大的進步。

篇四十七: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一文講的是發生在陶罐和鐵罐之間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後,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氧化。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教學時,引導學生明白寓理並受到教育是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抓住對話、注重朗讀,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故事中的陶罐和鐵罐個性鮮明,鐵罐傲慢無理,説話咄咄逼人,而陶罐謙虛容忍,態度温和友好,這從他們彼此的對話中顯而易見。在備課時,經過反覆的思考,我認識到應該讓學生以感悟人物性格為主線,以分析朗讀為主。在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同學們欣賞課件,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我緊接着提出問題“那麼你們喜歡陶罐還是鐵罐?”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意義深重,既啟發了學生有價值的思維,又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通過討論,珍視了學生的獨特感受、理解、體驗。

在指導朗讀時我主要引導學生畫出課文中陶罐和鐵罐神態的語句,再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説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學生在讀一讀、想一想、説一説等多種方式下,產生了極大的.樂趣。通過品讀、比較、分析,學生自己就能用恰當的詞語來形容陶罐和鐵罐的性格特點,再一次激活學生思維、訓練了學生語言概括的能力,對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達能力。這樣以讀帶悟,以悟促讀,在讀中體驗、揣摩角色的性格特點,提高思想認識,為理解寓意作鋪墊。

今天這節課的教學,比較圓滿地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得主動,練得積極,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對話的練讀中。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可以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陶罐的謙虛寬容,也感受到了鐵罐的傲慢無禮,這時,明白故事所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篇四十八:《陶罐和鐵罐》語文教學反思

隨文識字是本課設計的出發點之一,像“謙虛、惱怒、價值”等都是要寫的字,隨着文章的讀板書出來範寫指導。文中出現的生詞,比如“懦弱”並不是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説文解字,從文字的部件結構入手思考,無形中滲透了漢字的造字規律,這同時也滲透了解詞辨字的方法。或是聯繫上下文理解,或是換詞,總之就是先帶給方法,然後把理解的意思送進文中讀。

閲讀教學重在讀。以讀代講,是閲讀教學的最基本方法。課堂上,透過各種形式的讀,略讀、默讀、輕聲讀、朗讀等來理解,積累、內化課文語言,把握課文主要資料,體會課文思想感情,學習寫作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課堂按照自己的設想進展很順,基於學生的學習水平,但是缺少小結、質疑和寫法的引導,板書凌亂,教學中讀的設計層次感不夠突出,朗讀形式單一,齊讀太多,這些都源於教學機智不靈活,要繼續提高自身潛力。

篇四十九:三年級陶罐和鐵罐簡短教學反思

我在教學中感受到,在語文教學中,要想真正把學生引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當中去,教師的語言和引導的話語固然十分重要,但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有什麼樣的教學理念,就什麼設計什麼樣的教學路子。

例如,在《陶罐和鐵罐》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朗讀課文,對課文有了大致的瞭解,接着,我沒有進行細緻的分析講解,而是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人物的感受,感受陶罐和鐵罐的內心活動,我作為記者採訪學生。最後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這樣,就會把學生引入了當時的情境,在情感上才會引起共鳴。

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意強化學生的感受,淡化對課文分析,效果很好。

由此,我還認識到,國小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通過老師的教學,讓學生能看見課文中描寫的形象。當然這種“看見”並非親眼目睹,這是意象上一種的感受,是“彷彿看見”了。這“彷彿看見”雖不甚分明,卻是活生生的,雖比不上照相式的“看見”清晰,卻更為豐富,更為貼近兒童,而且留有寬闊的想象餘地。我們在以後的教學中,就要淡化內的分析理解,強調獨特的體驗。

篇五十:三年級陶罐和鐵罐簡短教學反思

《陶罐與鐵罐》這個故事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鐵罐的傲慢、蠻橫無禮和陶罐的謙虛、寬容、友善、剋制都在人物的對話中充分展現,這是本課表達上的特點。教學中我根據課文的特點,抓住重點詞,進行朗讀指導,在朗讀中漸漸體會課文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充分朗讀,體會陶罐與鐵罐的心理變化。

我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奚落”這個詞,展開教學,引導學生思考。我設計成三個小板塊,理解鐵罐和陶罐的三次對話,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圖片入手,讓他們逐步瞭解陶罐與鐵罐的語氣,心理變化,並體會陶罐和鐵罐的品質,然後直奔文章的結局,瞭解他們的結局。讓學生找出陶罐和鐵罐説的話,説説從他們之間發生的故事中我們又看到了這是一隻怎麼樣的陶罐和鐵罐?”有的教師在引導學生朗讀陶罐與鐵罐的對話時容易把教學重點放在了鐵罐的朗讀指導上,結果使得學生對陶罐的品質認識不夠豐滿。我教學設計,以認識鐵罐和陶罐的品質入手,直截了當,不偏不倚,使學生對陶罐謙虛、寬容、善良、心中有他人等品質有了較深的認識,懂得人與人之間應互相取長補短,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別人。這對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機。至少,這樣的教學我們就不能稱之為“高效”了。我覺得教學過程中,預設的同時,還應該及時地抓住學生的思維特點和實際,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以提高教學的效率,這是我以後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注意探討的問題。

篇五十一:《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有趣,情節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裏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在反覆的鑽研教材的過程中,我對課文的思考、想法在加深,教學理念在變化,教學設計也隨之改進。

故事中的陶罐和鐵罐個性鮮明,鐵罐傲慢無理,説話咄咄逼人,而陶罐謙虛容忍,態度温和友好,這從他們彼此的對話中鮮而易見。在第一次試教中,我一直把抓人物性格作為學習的主線,反覆朗讀對話的過程中加深對陶罐和鐵罐的印象。於是,大家對鐵罐的傲慢、輕蔑、惱怒很感興趣,他們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動作、語氣,把盛氣凌人的鐵罐表現地活靈活現。而對謙虛温和的陶罐,大家則表現得不温不火。因而整堂課的反面人物形象過於強調,突出了鐵罐而忽略了陶罐,輕重倒置,難怪學生在分角色朗讀的時候都選擇鐵罐。這都是一味感受傲慢、輕蔑與惱怒的結果,其實這些詞語都是我們生活中貶義詞,只是幫助體會人物性格,無須過分強調,陶罐才是一個正面的.,讓學生有價值去體悟的人物形象。

在課後,經過反覆的思考和老師的幫助下,我認識到應該讓學生感悟人物性格為主線,整堂課以分析朗讀為主。不論是對於鐵罐的話,還是陶罐的話,我先是讓他們讀通,接着找一找神態的詞語,最後讀好這樣一步步來設計的。在鐵罐的話中我主要抓住惱怒一詞,如,接着他變得(惱怒)了,誰來讀?“你怎麼敢和我相提並論!”實際上是説――――,誰再來讀讀這句話。這就是惱怒的鐵罐,看圖看看他的神態怎樣?讓我們學着鐵罐的樣一起來讀讀。在指導陶罐的話中,我主要抓住謙虛、懦弱、爭辯等重點詞,特別是爭辯,我是這樣設計的,“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東西!”同學們,鐵罐説陶罐懦弱,其實在説陶罐怎樣?陶罐同意這種看法嗎?他認為――――(再説什麼,你還有什麼想跟鐵罐比呢?)同學們,像這樣,認為別人的觀點不全對,亮出自己的看法,叫(爭辯)。出示幻燈片,你能用爭辯的語氣來讀讀這句話?

整堂課的教學設計我始終想體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但是在課件出示對話部分,我把陶罐和鐵罐的對話的內容,讓學生找出神態詞語,告訴學生該怎麼讀,原本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模仿課件上的語氣和老師的提示,更快、更好地讀出人物語氣,但是這樣急於發揮語文工具性的做法,卻起到畫蛇添足的反作用,讓學生失去了在對話中親身感悟的經歷,如果這裏我能創設情境,學生會興趣盎然,感受也會深刻。另外,我一直想着這一課教學任務完不成,於是,我加快速度趕,結果,忽視了學生,導致有幾個環節匆匆而過,學生感悟不深。

在教學《陶罐和鐵罐》一課的經歷中,雖然還有許多不足與遺憾,但是我所學到的經驗都是我今後教學生涯寶貴的財富。作為新課程教師的我,還要不斷刻苦鑽研,看更多,聽更多,想更多,在永不停歇的學習中充實自己。

篇五十二:《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

師:剛才大家學習、合作得特別好。現在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再合作一次,來個分角色比賽,怎麼樣?

生:(學生興奮,躍躍欲試)

師:大家可以自己找學習夥伴,先練習讀一下自己喜歡的部分。

生:(學生組成小組,分角色練習讀,教師指導、參與。)

師:哪一組有信心先來比一比?

生:(二、四組都搶着比)

師:各組組長以先舉手為先。

生:(輪讀、搶讀、評讀)

師:評選擂主。(鼓掌祝賀)

師:剛才大家讀的語氣和表情太形象了。現在老師有個建議,咱們把陶罐和鐵罐的表情畫下來怎麼樣?

生:(大聲喊)我能畫。

師:在畫之前,同學們,先把課文中描寫陶罐和鐵罐神態的語句,找一找、讀一讀、想一想,然後再畫一畫。

生:(找、讀、想、畫)

師:誰願意到黑板前在圖片上畫一畫?

生:(一男一女到黑板前畫。)

師:這兩位“小畫家”畫得怎麼樣?

生:我覺得畫得都不錯,但我想問一問:為什麼這樣畫?

男生:因為鐵罐説話時,特別生氣,後來惱怒了,大發雷霆。所以我把它畫出眉毛豎起,兩眼圓瞪瞪的樣子。

女生:老師,我是想表現陶罐當時那種謙虛的表情,所以説話時,它的表情是平靜的。

生:那你為什麼把它畫成笑咪咪的樣子呢?

女生:因為鐵罐奚落陶罐時,陶罐謙虛不懦弱,它能心平氣和地跟鐵罐講理,可鐵罐怎麼也不聽,這時陶罐不理它了。所以陶罐的表情是平和的。

師:大家覺得有道理嗎?

生:(點頭示意)

師:誰能用恰當的詞形容陶罐和鐵罐?

生:(想一會兒,紛紛舉手)

師:舉手的同學願意到前面來寫一寫嗎?

生:(七名同學板演)

師:這些同學,能想出這些恰當的詞,真是了不起,這説明文中的人物對話及生動的神態,動作的描寫,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通過讀、想、畫、大家也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吧!那麼你們喜歡陶罐還是鐵罐?

生:(小組之間展開討論)

〖教後反思

本教學片斷體現了以下教學理念和教學特點:

1、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中學習,創設了寬鬆的學習氛圍:

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做人、學會創造,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發展的主題。《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正是基於這種認識,讓學生在朗讀課文時,展開合作,通過分角色朗讀、體驗、相互啟發、評價、激勵,彌補了自己的不足,發展了學生的特長,使學生樹立了自信心。在合作學習時,教師注意了指導和參與。合作學習以學生為主體,但並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合作應該是在教師引導的前提下的合作。首先應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和要求。然後由學生自主選擇合作學習方式。同時,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合作之中,及時發現問題,引導交流,促進合作的`實效性。

2、以小組競賽的形式展開了教學活動:

“競爭”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學習的需要。學生有爭強好勝的心理,他們喜歡競爭的。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這是教學組織的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正是抓住了學生的這種需要,以評選擂主的形式,展開朗讀比賽,同時用激發性的語言,激勵學生大膽的參與,調動每一組成員學習的積極性,既面向了全體又照顧了個性的差異,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在朗讀競賽中,教師還注意了讀中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讀,在感悟中讀,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的個性。

3、鼓勵學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課文內容:

課程標準指出:“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理解、體驗”。因此,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陶罐和鐵罐神態的語句,可以讀一讀、想一想、説一説、畫一畫等多種方式來體驗。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產生了極大的樂趣,有的學生説,有的學生讀,有的學生畫。特別學生對畫畫表現的興趣更濃,教師順勢利導,讓學生在黑板上展示。這時學生的提問(為什麼這樣畫?)更具有深刻意義,教師抓住這一問題,讓學生談出各自的感受,可見,挖掘了學生思維,拓展了學生想象。教師引導學生用恰當的詞語來形容陶罐和鐵罐,再一次激活學生思維、訓練了學生語言概括的能力,對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達能力。

4、探究問題,展開討論:

問題是打開思維、喚起想象的鑰匙,因此,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問題意識。傳統的教學是教師問學生答,串講串問佔據了整個課堂教學。我們現代教學主張把問題儘量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的發現問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理想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教師的問和學生的問相互的融匯。問題還要由學生自己來解決,最好的方式是展開討論,鼓勵學生髮表各自的看法,不追求答案的統一。本片斷教學,教師在鼓勵學生問的基礎上,也不乏教師的問,教師的問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在於有思考的價值。例如,片斷的最後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文中的人物對話及生動的神態,動作的描寫,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通過讀、想、畫、大家也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吧!那麼你們喜歡陶罐還是鐵罐?”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意義深重,既啟發了學生有價值的思維,又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通過討論,珍視了學生的獨特感受、理解、體驗。

篇五十三:《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

本教學片斷體現了以下教學理念和教學特點:

1、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中學習,創設了寬鬆的學習氛圍:

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做人、學會創造,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發展的主題。《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正是基於這種認識,讓學生在朗讀課文時,展開合作,通過分角色朗讀、體驗、相互啟發、評價、激勵,彌補了自己的不足,發展了學生的特長,使學生樹立了自信心。在合作學習時,教師注意了指導和參與。合作學習以學生為主體,但並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合作應該是在教師引導的前提下的合作。首先應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和要求。然後由學生自主選擇合作學習方式。同時,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合作之中,及時發現問題,引導交流,促進合作的實效性。

2、以小組競賽的形式展開了教學活動:

“競爭”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學習的需要。學生有爭強好勝的心理,他們喜歡競爭的。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這是教學組織的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正是抓住了學生的這種需要,以評選擂主的形式,展開朗讀比賽,同時用激發性的語言,激勵學生大膽的參與,調動每一組成員學習的積極性,既面向了全體又照顧了個性的差異,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在朗讀競賽中,教師還注意了讀中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讀,在感悟中讀,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的個性。

3、鼓勵學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課文內容:

課程標準指出:“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理解、體驗”。因此,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陶罐和鐵罐神態的語句,可以讀一讀、想一想、説一説、畫一畫等多種方式來體驗。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產生了極大的樂趣,有的學生説,有的學生讀,有的學生畫。特別學生對畫畫表現的興趣更濃,教師順勢利導,讓學生在黑板上展示。這時學生的提問(為什麼這樣畫?)更具有深刻意義,教師抓住這一問題,讓學生談出各自的感受,可見,挖掘了學生思維,拓展了學生想象。教師引導學生用恰當的詞語來形容陶罐和鐵罐,再一次激活學生思維、訓練了學生語言概括的能力,對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達能力。

4、探究問題,展開討論:

問題是打開思維、喚起想象的鑰匙,因此,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問題意識。傳統的教學是教師問學生答,串講串問佔據了整個課堂教學。我們現代教學主張把問題儘量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的發現問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理想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教師的問和學生的問相互的融匯。問題還要由學生自己來解決,最好的方式是展開討論,鼓勵學生髮表各自的看法,不追求答案的統一。

本片斷教學,教師在鼓勵學生問的基礎上,也不乏教師的問,教師的問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在於有思考的價值。例如,片斷的最後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文中的人物對話及生動的神態,動作的描寫,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通過讀、想、畫、大家也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吧!那麼你們喜歡陶罐還是鐵罐?”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意義深重,既啟發了學生有價值的思維,又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通過討論,珍視了學生的獨特感受、理解、體驗。

篇五十四:《陶罐和鐵罐》教學片斷反思

一、案例

師:剛才大家學習,合作得特別好。現在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在合作一次,來個分角色比賽,怎麼樣?

生:(學生興奮,躍躍欲試)

師:大家可以自己找學習夥伴,先練習讀一下自己喜歡的部分。

生:(學生組成小組,分角色練習讀,教師指導、參與。)

師:哪一組有信心先來比一比?

生:(二、四組都搶着比)

師:各組組長以先舉手為先。

生:(輪讀、搶讀、評讀)

師生:評選擂主。(鼓掌祝賀)

師:剛才大家讀的語氣和表情太形象了。現在老師有個建議,咱們把陶罐和鐵罐的表情畫下來怎麼樣?

生:(大聲喊)我能畫。

師:在畫之前,同學們,先把課文中描寫陶罐和鐵罐神態的語句,找一找、讀一讀、想一想,然後在畫一畫。

生:(找、讀、想、畫)

師:誰願意到黑板前在圖片上畫一畫?

生:(一男一女到黑板前畫。)

師:這兩位“小畫家”畫得怎麼樣?

生:我覺得畫得都不錯,但我想問一問:為什麼這樣畫?

男生:因為鐵罐説話時,特別生氣,後來惱怒了,大發雷霆。所以我把它畫出眉毛豎起,兩眼圓瞪瞪的樣子。

女生:老師,我是想表現陶罐當時那種謙虛的表情,所以説話時,它的表情是平靜的。

生:那你為什麼把它畫成笑咪咪的樣子呢?

女生:因為鐵罐奚落陶罐時,陶罐謙虛不懦弱,它能心平氣和的跟鐵罐講理,可鐵灌罐怎麼也不聽,這時陶罐不理它了。所以陶罐的表情是平和的。

師:大家覺得有道理嗎?

生:(點頭示意)

師:誰能用恰當的詞形容陶罐和鐵罐?

生:(想一會兒,紛紛舉手)

師:舉手的同學願意到前面來寫一寫嗎?

生:(七名同學板演)

師:這些同學,能想出這些恰當的詞,真是了不起,這説明文中的人物對話及生動的神態,動作的描寫,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通過讀、想、畫、大家也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吧!那麼你們喜歡陶罐還是鐵罐?

生:(小組之間展開討論)

二、分析

本教學片斷體現了以下教學理念和教學特點:

1、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中學習,創設了寬鬆的學習氛圍。

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做人、學會創造,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發展的主題。《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正是基於這種認識,讓學生在朗讀課文時,展開合作,通過分角色朗讀、體驗、相互啟發、評價、激勵,彌補了自己的不足,發展了學生的特長,使學生樹立了自信心。在合作學習時,教師注意了指導和參與。合作學習以學生為主體,但並意味着“放任自流”。合作應該是在教師引導的前提下的合作。首先應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和要求。然後由學生自主選擇合作學習方式。同時,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合作之中,及時發現問題,引導交流,促進合作的實效性。

2、以小組競賽的.形式展開了教學活動。

“競爭”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學習的需要。學生有爭強好勝的心理,他們喜歡競爭的。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這是教學組織的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正是抓住了學生的這種需要,以評選擂主的形式,展開朗讀比賽,同時用激發性的語言,激勵學生大膽的參與,調動每一組成員學習的積極性,既面向了全體又照顧了個性的差異,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在朗讀競賽中,教師還注意了讀中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讀,在感悟中讀,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的個性。

3、鼓勵學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課文內容。

課程標準指出:“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理解、體驗”。因此,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陶罐和鐵罐神態的語句,可以讀一讀、想一想、説一説、畫一畫等多種方式來體驗。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產生了極大的樂趣,有的學生説,有的學生讀,有的學生畫。特別學生對畫畫表現的興趣更濃,教師順勢利導,讓學生在黑板上展示。這時學生的提問(為什麼這樣畫?)更具有深刻意義,教師抓住這一問題,讓學生談出各自的感受,可見,挖掘了學生思維,拓展了學生想象。

教師引導學生用恰當的詞語來形容陶罐和鐵罐,再一次激活學生思維、訓練了學生語言概括的能力,對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達能力。

4、探究問題,展開討論。

問題是打開思維、喚起想象的鑰匙,因此,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問題意識。傳統的教學是教師問學生答,串講串問佔據了整個課堂教學。我們現代教學主張把問題儘量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的發現問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理想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教師的問和學生的問相互的融匯。問題還要由學生自己來解決,最好的方式是展開討論,鼓勵學生髮表各自的看法,不追求答案的統一。本片斷教學,教師在鼓勵學生問的基礎上,也不乏教師的問,教師的問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在於有思考的價值。例如,片斷的最後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文中的人物對話及生動的神態,動作的描寫,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通過讀、想、畫、大家也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吧!那麼你們喜歡陶罐還是鐵罐?”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意義深重,既啟發了學生有價值的思維,又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通過討論,珍視了學生的獨特感受、理解、體驗。

三、問題

如何真正地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

四、策略

《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認為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式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有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但我們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問題淺顯易懂的不需要浪費時間而合作研究。“好鋼還要用在刀刃上”。如出現新知識、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意見不一致,而且有必要爭論的問題,拓寬學習面的自學彙報形式等,可以讓學生討論交流。探究同時還要要求小組學習,有明確的分工,有主持人和中心發言人,教會學生傾聽意見,此外,要保證合作的時間,教師也可參與。這樣才能真正的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功效。

新課程理念還指出:語文閲讀,要發揮語文的工具性,不僅使學生學到語言文字知識,而且還要培養學生有一定創新能力,強調了實效性。切不可一味追求時髦,追求氣氛,做無用的勞動。

篇五十五: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有趣,情節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裏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們的對話;第二部分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後,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消失。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初讀教材時,我感覺對話應該是重點,以對話貫穿全文,給學生呈現一個傲慢自大的鐵罐和一個謙虛善良的陶罐。但多讀幾遍後才發現,作者的這篇童話目的不是給我們呈現兩個罐子,而是以兩個罐子的形象來説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我們應如何正確的看待人和事物。找到了人文價值,以何種形式來貫穿全文呢?經過深深思索與課堂實驗,經過全校教師的同研,我們找到了以“提示語”貫穿對話的朗讀,從而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為了讓課堂更加明晰、教學思路更加精細,我們全體語文教師進行了深深的思考。通過這節課,我也有許多的感悟與想法。

感悟一:放手有益。

每次拿過課文,我都會着急的去思考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才能想出新點子,讓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設計,但每次都沒有預想的效果。仔細想想,我忽略了課堂上最主要的人物——學生,他們才是課堂的主體,他們的興趣才是課堂的源泉。因此,我認真聽取了嶽校長的意思,課堂上放手,讓學生隨便談,隨便説,隨着學生的興趣愛好走。沒想到真的有效果了,學生的表達完全出乎我的意外,而且與我的預設也完全一樣。仔細想想,原來站在學生的立場,想想他們對什麼感興趣,他們最想了解什麼?會給我帶來那麼多的驚喜。

感悟二:走進文本,走進學生,達到師生、文本對話之效。

記得李家棟老師説過:語文就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正如淳淳小溪流淌在課堂上。因此,以學生文本、關注學生才是我們上課的最終目的。課堂伊始,我可能沒有走進學生、走進課文,因此不知其功效。當我投入的與學生一起挖掘陶罐和鐵罐的性格,探究其價值時,我和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以學生為本,和他們同感悟、同體驗。這時我們的思想相互碰撞,心靈相互交流,讓我真正體會到了真正的課堂。

感悟三:拋開設計,以生為本。

每次講課前,我都會把教案備的滾瓜亂熟,甚至評價語我都會仔細琢磨。可是通過這節課,讓我深深領悟到:課堂是隨機的,課堂也是學生的,教案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着學生的發言進行教學。處處體現學生自主性,當然,這也需要教師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此,通過這節課也讓我深深的明白:知識的儲備對一個教師來講是多麼的重要。

這節課,我也深深的反思過,對於我個人來説缺乏一定的鍛鍊,聽的少,練的少,因此也有些不成熟的地方,通過這次教學,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在閲讀教學方面的不足,也非常感謝嶽校長和老師們的耐心細緻的幫助,她們的指導大大提高我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將在以後的教學中更加虛心地向老師們請教,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再上一個台階。

篇五十六: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

我在教學《陶罐和鐵罐》一課時,圍繞“考慮練習”中的問題,在教學中放手讓同學畫一畫,説一説,演一演,同學學習興趣濃厚,學習效果頗佳。

我採取了以下做法:

1、聽一聽,畫一畫,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我讓同學聽完課文後,讓同學添畫表情後問:“你為什麼要這樣畫?”一個同學説:“鐵罐在説話時十分生氣,後來還惱怒成怒,大發雷霆,所以我要畫出它雙眉豎起,兩眼圓瞪的樣子。一位同學畫完陶罐的表情後説:“我想表示陶罐當時的謙虛,説話時心情的平靜。”所以它的表情應該是笑眯眯的。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鍊,又掌握了“人物”的內心活動,為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礎。

2、讓同學畫一畫,抓住“人物”的特點。閲讀課文時,讓同學自由讀課文,找出鐵罐奚落陶罐的話和陶罐説的話。為了指導同學讀好鐵罐的這些話,我再讓同學畫出描述鐵罐説話時神態的詞語,想象鐵罐説話的神情。同學很快抓住了“高傲”、“輕蔑”的神氣、“惱怒”這些詞語;在理解這些詞語之後,同學再讀句子,將鐵罐的驕傲表示得淋漓盡致。

3、讓同學演一演,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在同學掌握“人物”的特點、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後,我便讓出講台給同學扮演。同學先選定自身樂於扮演的角色,再戴好頭飾,按課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語言、表情進行扮演。教師還鼓勵他們加上自身設計的動作。同學的扮演可以是繪聲繪色,贏得了老師和同學們會心的笑。同學學得輕鬆愉快,同時無論是扮演者還是觀看者也都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這樣一來,課堂再不是我的獨角色,成了他們的舞台。

在上述畫、説、演的基礎上,我抓住時機出示“考慮練習”的問題:許多年過去了,陶罐和鐵罐發生了什麼變化?同學讀課文後,我先引導同學對比陶罐和鐵罐最終的結局,同學能很快找出,鐵罐已完全氧化,消逝得無影無蹤了,而陶罐卻依舊“光潔、樸素、美觀”。並説一説是不是喜歡陶罐,為什麼喜歡或不喜歡。同學有的説喜歡陶罐,因為它外表光潔、樸素、美觀;有的説喜歡陶罐,因為它已是很有價值的古董;有的説喜歡陶罐,因為它謙虛,對人友好、善良。同學各抒己見,學習情緒高漲。這個環節的設計使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鍊,也加深了對文章寓意的理解。

在設計教學中,我嘗試了放手讓同學畫一畫,説一説,演一演,同學更主動參與課堂。

篇五十七: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

我安排一課時講完這篇,這也是我近段時間一直都在嘗試的一種教學節奏,課前有指導性的.組織學生預習,在預習中讀通讀準,初步學習生字,這也是學習能力的培養過程,今天講的這節課也不例外。雖然有預習,但是課堂上並不是拋掉字詞不管,而是更好的利用抓詞串文,以詞讀文,以讀代講。

課堂上環節緊湊,感覺的出來孩子總是處在精神集中的狀態上。師生接讀達到範讀、檢測、糾錯的目的,省時省力,在語言環境中讀,降低了孩子讀詞識字的困難,其中老師範讀也建立了課文基調。略讀是三年級孩子要逐步學會的讀書方法,走馬觀花地看以達到掌握大意的目的,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課文都寫了哪兩個場景下的事情?”以疑引讀,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滲透概括全文的方法。默讀有利於思考,在默讀中突破全文重點,圍繞陶罐和鐵罐的兩次對話,第一部分落腳於“奚落”,讀的過程抓住充分體現兩個角色特點的詞語,比如“傲慢、謙虛”等,充分讓學生品味關鍵的字詞的意思和表達的思想感情,還有利用補白想象闊詞的方法,以感悟人物的內心感受為重點,在此過程中訓練學生讀的能力和分析能力。為了給每個孩子練習的機會,不斷使用“聽呀,他讀出了挑釁”等這樣的語言引導讀悟結合。

隨文識字是本課設計的出發點之一,像“謙虛、惱怒、價值”等都是要寫的字,隨着的讀板書出來範寫指導。文中出現的生詞,比如“懦弱”並不是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説文解字,從文字的部件結構入手思考,無形中滲透了漢字的造字規律,這同時也滲透了解詞辨字的方法。或是聯繫上下文理解,或是換詞,總之就是先提供方法,然後把理解的意思送進文中讀。

閲讀教學重在讀。以讀代講,是閲讀教學的最基本方法。課堂上,通過各種形式的讀,略讀、默讀、輕聲讀、朗讀等來理解,積累、內化課文語言,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課文思想感情,學習寫作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課堂按照自己的設想進展很順,基於學生的學習水平,但是缺少小結、質疑和寫法的引導,板書凌亂,教學中讀的設計層次感不夠突出,朗讀形式單一,齊讀太多,這些都源於教學機智不靈活,要繼續提高自身能力。

篇五十八:《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

在上課前,我在班裏問了一下孩子們,你們覺得哪篇課文最有趣,孩子們都覺得《陶罐和鐵罐》最有趣。所以我選擇了這篇課文。

《陶罐和鐵罐》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課文,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友善,都在人物的對話中充分展現。因此,對話的朗讀指導是本課教學設計的重要內容。那麼,以什麼作為指導對話朗讀的突破口呢我在課前反覆研讀課文,找到了“奚落”這個關鍵性的詞語:陶罐和鐵罐所有的對話,不就是“怎樣奚落”和“怎樣對待奚落”嗎於是,整節課以初步掌握主要內容,理解“奚落”的意思開始後,就用“鐵罐是用哪些尖刻的話諷刺陶罐的”這個問題直奔主題,導入新課。

接下來,讓孩子們通過讀課文,把鐵罐奚落陶罐的話勾畫下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一步體會奚落的含義。對話的朗讀指導,怎麼才能做到求真,求實,求趣呢這篇課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具體,生動的神態,動作描寫,使鐵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學會抓住鐵罐,陶罐的神態讀出他們的傲慢和謙虛。用填空的形式來讀出陶罐和鐵罐的表情,最後分角色朗讀課文。也是孩子們對課文理解的昇華。

課文的10—17自然段,內容簡單易懂,所以我請孩子們先自讀課文,再把自己讀懂的內容説一説,瞭解兩個罐子各自不同的結局。其餘的不再做更多的講解。

之後,用“讀完這個故事,你想到了什麼”這個問題迴歸整體,引發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談見解,説感想,理解課文講的道理,學習全面地看問題,懂得要多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整個教學過程,孩子們學習情緒很激昂,很踴躍。但我覺得從我自身的素養來看,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如:我的評價語不夠簡潔到位,不會隨機應變地處理課堂上的意外。上課時總有點慌,生怕時間不夠,心裏總想着這個環節快完,快點進行下一個環節,這也是我每次上完課後最遺憾的地方。我想多鍛鍊一定會有長進的。

篇五十九:《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

這節課去年穀玲老師上過,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教學借鑑。所以我基本上就是按照原有的教學思路,進行了適當的個性化修改。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我覺得以下幾點落實到位:

首先,這篇課文的段落比較多,學生不容易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所以,我就嘗試讓學生將整個故事分成兩個場景,並找出分別是哪幾個自然段,這樣課文的重點內容即對話部分學生也能一下子就找到。在設計中,我自己心裏並沒有底,令我欣喜的是,孩子在初讀之後就能找出故事發生在兩個不同的地方,又通過默讀課文找出了相應的自然段。這樣就理清了脈絡,有利於學生對全篇課文內容的把握。

其次,通過多種形式品讀鐵罐和陶罐的對話,從而瞭解人物神態和性格。緊緊抓住“奚落”這個詞語,讓學生從鐵罐對陶罐的明知故問中,悟出這就是鐵罐“奚落”陶罐,詞語的意思自然而然就掌握了。並且通過品讀,學生還知道了鐵罐奚落陶罐的原因,教學重點和難點也迎刃而解。

不過,由於自身經驗及準備不足,教學中也存在很多遺憾:

首先,學生的情緒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可能是因為下午學生比較容易犯困,也可能由於自己也有些緊張,一直繃得比較緊,從而影響了學生,總之感覺學生的情緒不如平時高漲,有些孩子始終不敢舉手,我也沒有及時啟發、引導,課堂氣氛不是很熱烈。

其次,指導朗讀形式單一,流於形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部分,是指導朗讀的重點。理想的狀態是學生能夠表現出人物對話時的動作和神態,而且每次對話都有所區別。應該讓個別學生進行演練,從而有目的的進行指導,逐漸提高要求,增加梯度。但是我基本上都讓學生齊讀,這樣看不出梯度的變化,只是泛泛而讀。

總之,每一次公開課都是自我歷練、不斷提升的過程,就像這篇課文的最後,我送給孩子們的幾句話: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期待着自己的課堂教學,也能夠在互相學習中有更加成熟的表現。

篇六十:《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有趣,情節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裏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在本課中,“奚落”一詞貫穿全文,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緊緊圍繞“奚落”一詞做文章,層層遞進,步步深入,讓學生在讀中悟“奚落”,在悟中感“奚落”,在感中説“奚落”。最終達到讀,感,悟的有機結合。

一、讀中悟“奚落”

二、悟中感“奚落”

再好的課堂也難免有遺憾,在整堂課的教學設計中,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將陶罐和鐵罐的思想品質不偏不倚的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而又不使得課堂教學顯得過於繁雜。這是在今後對這篇課文的解讀中繼續要做的工作。

有效教學是最大的“以人為本”,是最好的“人文關懷”語文課堂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教師和學生必須面對的、無法逃避和躲藏的真實生活,是教師與學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是師生生命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交往、學會審美的場所,也是教師自身不斷髮展、專業化成長的必由之路。就讓我們為了自己,為了孩子來認真解讀文本,把握語文的命脈,尋找有效的策略,共同追求生態和諧的語文課堂吧!

篇六十一:《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通過角色的對話推動故事發展,展現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揭示處事之理。鐵罐、陶罐的對話充分體現出“傲慢”和“謙虛”,具體生動的人物神態、動作,使形象更加鮮明飽滿。教學時,我着眼於“趣”,動之以“情”,把握好“讀”,曉之以“理”,循序漸進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縱觀整節課教學,作為執教者個人認為此次教學以下幾個方面拿捏得比較到位:

一、把握教材特點,落實教學目標。

寓言是用生動有趣的故事形式巧妙地表達對人生的認識和感受。教學中,讓學生憑藉語言文字暢遊故事王國,稚趣童真自然流露。與此同時,緊緊圍繞寓言“表達對人生的認識和感受”的特點,抓住“要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來展開教學,層層建構閲讀話題,步步到達中心意圖。

三年級閲讀教學目標有這樣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通過第一節課學習,孩子們已經對“奚落”、“和睦相處”、“輕蔑”等詞語意思有所瞭解,在掃清字詞障礙,整體感知到鐵罐和陶罐各自性格特點的基礎之上,通過問題“誰在奚落誰?”導入新課,讓孩子們通過“找一找,劃一劃,圈一圈,讀一讀”的方式讓孩子們再次走入文本,又一次整體感知鐵罐和陶罐的不同個性,通過老師的引領達到層層遞進、逐步生髮。教學中老師引導學生找出文中具體的句子。“你敢碰我嗎?陶罐子!”鐵罐傲慢地問。“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東西!”鐵罐説,帶着更加輕蔑的神氣。“住嘴!”鐵罐惱怒了,“你怎麼敢和我相提並論!你等着吧,要不了幾天,你就會破成碎片,我卻永遠在這裏,什麼也不怕。”等句子來通過多方式的朗讀比方説個人讀,分組讀,分男女生讀,表演讀等方式來理解鐵罐對陶罐的傲慢、輕蔑、惱怒。就這樣,領着學生在文本情境中聯繫上下文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完全符合中段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抓住教學主線,重視主題精講。

教學中採用抓住對話,注重朗讀,體會人物性格特點的教學方法,注意強化學生的感受,以感悟人物性格為主線,淡化對課文的分析,效果很好。首先,從整體入手,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對課文初步有個總體感知;接着,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人物的感受,感受陶罐和鐵罐的內心活動;最後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這樣,把學生引入當時的情境,在情感上引起共鳴。

這堂課的精讀部分,利用了“神情”進行主題精講。如在學習鐵罐的話時,緊緊抓住“傲慢”、“輕蔑”、“惱怒”的神情提示語幫助學生入情入境,抓住每次陶罐的回答的語氣謙虛、爭辯、平靜體會陶罐的心情。引導學生補充想象“陶罐、鐵罐還有怎樣的神情?”課堂上有學生就能用“生氣的説,發怒的説……”補充鐵罐,用“親切、輕聲、温柔”的詞來形容陶罐,體會它們的情感變化,不斷豐盈鐵罐、陶罐的形象。

三、強化朗讀訓練,做到引生入勝。

有效的朗讀應該是“內化性朗讀”,即教師通過有針對性的引導讓學生準確地把握課文內涵,通過“潤物無聲”的語言真正激發出學生的情感。只有在“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基礎上的朗讀才能有效性的朗讀。在這堂課上,我注重朗讀的訓練,通過理解詞語的意思,藉助表演感知了事物的特點等方法去理解句子的含義,然後通過讀的方式表達出來。以“神情”為朗讀教學的落腳點,感悟形象。隨着故事的發展,與學生們一起化身為陶罐和鐵罐——“你敢碰我嗎?陶罐子!”、“我確實不敢碰你……”在老師一撥學生一答的交替對話中,老師就是鐵罐,學生就是陶罐,隨着故事的發展,情緒也自然轉換,在朗讀讀對話時做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我們總説“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堂課之後,總有或多或少值得我們思考和改進的方面。

比如在引領孩子,在駕馭整體文本的基礎上充分挖掘“神情”背後的“心理活動”還有待深入。在我看來,本課對話教學的主題恰恰應該是“心理活動”。只有挖掘心理活動,才能將對話主題往“如何正視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逼近。正所謂“語文,為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而教!”因此,為了內化性朗讀,還需要多一點教師的“追問”。也就是説,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反饋的學習情況,對學生思維作即時的疏導、點撥,“追問”無疑是實現“有效學習”的指導策略。通過追問,可以使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在指名讀鐵罐説的話時,老師可以這樣追問:“你為什麼這麼讀?”“鐵罐,你幹嘛這麼生氣?”“陶罐的什麼話激怒你了?”“你心裏是怎麼想的?”,“你為什麼瞧不起陶罐?”這樣學生就會很自然地運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在課文中“走一個來回”。從而達到老師“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

另外,國小生正處於正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模仿性,可塑性非常的強,所以在類似的文章教學同時,老師可依據文本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對孩子開展適時的'教育,引導學生善的理念。

篇六十二:《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內容生動有趣,是篇童話故事。是小孩子最喜歡的話題,本文通過陶罐與鐵罐精彩的對話的生動神態,展開了故事情節,推動了故事的發展,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要正確看待人和事物。

針對我班學生的語文基礎,大部分學生能讀懂課文,都能用自己的話總結文章中心。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有好些孩子完全能用自己的觀點總結文章中心。作為老師我,根本就沒作多的準備,就是讓學生自願組合角色讀,這樣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這種辦法比老師指定的角色配合,學生容易接受,有利於情感交流。不過我也沒閒着,巡視聽聽後指導學生讀出雙方角色的語氣。比如、鐵罐的語氣是:傲慢、輕蔑、惱怒、怒不可遏”的變化。語調上要以上揚為主,這裏我配合學生角色演讀了,並反覆領讀了,還有陶罐自始至終是謙和寬容,講道理,自然平穩的語氣,語氣要堅實有力,語調要不卑不亢。

接着我出示了一些詞語:驕傲、奚落、傲慢、謙虛、輕蔑、惱怒、興奮、懦弱。為了理解這些詞語,我將文中四個人物設計了出來,分別由學生扮演,甲:鐵罐。乙:陶罐。丙、丁:考古人員,具體操作程序(略)。通過這樣課本劇的表演,詞意自然會懂。這裏我作了過高的點拔,因為語文就得靠積累感悟,即使學生暫時不明白,感覺一下也好。如:我適當點撥了背景知識。寓言,文學的一種體裁樣式,它是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説明了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常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性質。

這裏我講了《焰火北斗》的故事。(具體故事略)。本單元的作文訓練也是讓學生利用動物與動物之間的特點自編童話。於是我將課前自己的下水習作“小狗減肥記”,因為是自己寫的,我就自編自演,學生可來勁兒了,還給我鼓掌,我又讓學生評價,我哪兒寫的好或者説的好?舉手的學生不少,有的説我抓住了“狗與貓”的對話,還有“狗與狗媽媽的對話”也有學生説我表情好……

我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也像我一樣,選自己的喜歡的動物編一個童話故事。我給了學生30分鐘,大多數學生寫好了。不過學生的與我的下水習作思維差不多,什麼“小鴨減肥記”“小兔減肥記”雖然學生習作雷同現象較多,可我還是高興,因為作為三年級學生,我們不能只看到“雷同現象”因為“雷同現象”隱含着深層價值。學生這樣“由不會寫到會寫”這樣一個學習過程,如果沒我的範文引路,學生還真不一定寫的這麼快。所以我把學生習作的雷同現象歸納為“完全正常,是必然的”。

接下來,我拓寬了本課的知識面。比如、我突然用手指“噓”學生看見我手勢,教室裏安靜了,我神神祕祕地説:“聽,是誰在哭?好像是書包裏發出來的……?”教室裏活躍了,有個調皮的男孩説:“是我的鉛筆……”接下來説的可多了,題材也多了“教室裏的哭聲”“書包裏的哭聲”“廚房裏的哭聲”“月亮和太陽想成家”“月亮和星星”……這下學生對童話故事真是略知一二了,我將自己的教學回峯一轉,又回到教材,去感悟文中的角色神態的描寫。

這也是我要在本文中所滲透的重要寫作知識點。“閲讀感悟寫法”怎樣運用神態描寫,這是我要教學生的寫作技巧。本文生動刻畫了陶罐和鐵罐的神態。讓學生去具體勾畫文中語句。比如、“你敢碰我嗎?陶罐子!”鐵罐傲慢地問。‘不敢,鐵罐兄弟。”陶罐謙虛地回答。’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東西!’“住房嘴!”鐵罐惱怒了。這些生動神態描寫,生動地刻畫了鐵罐的傲慢,蠻橫無理和陶罐的謙虛、友善、剋制。那麼怎樣進行神態描寫呢?

上完本課,我反思了,在我的語文教學中,必須以“閲讀與寫作”為教學中心和目的。這樣完全可以把教材的重點、難點始終貫穿在語文的實際意義中。比如、本課要突出的語文知識點。首先描寫人物神態要與動作,語言等描寫相結合。老師戴着一幅深度近視眼鏡,每當老師進教室,她總會用右手去推眼鏡,然後什麼也不説,把教室從四角到每個同學都得掃視一遍,然後又推推眼鏡,上課……“這些神態動作描寫表現出老師既親切又嚴肅,突出了個人的特點。然後,要注意描寫人物神態的細微變化,表現人物心理。如、”我感到身後有人,轉身嚇了我一跳,一位又高又瘦的老婦人坐在石頭上,平靜地望着我。我的臉頓時熱乎乎的……”這段描寫將我內心的細微變化生動地展現出來了。

總之,上完本課,我悟出了一點寫作技巧的指導,描寫人物神態要考慮文章的情節和人物的處境,不能生搬硬扯。將閲讀與寫作相柔和,相互穿插,要注意觀察人物在各種場合的神態點滴做到心中有數,展現人物個性,看來語文真的是浩蕩而又沉靜,廣博而又精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13k99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