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體驗式教學心得多篇

體驗式教學心得多篇

體驗式教學心得多篇

體驗式教學心得篇1

經過這幾年的數學教學,我頗有感觸。在新課程的標準下,學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再創造”,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做數學”,在合作交流中體驗“説數學”,在聯繫生活中體驗“用數學”。學生體驗學習,是用心去感悟的過程,在體驗中思考、創造,有利於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而傳統的數學教學是學生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覆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沒有主體的體驗。然而在新課程中,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我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學生學習數學是以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認知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理解新知識的有意義的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徵,獲得一些體驗。”所謂體驗,就是個體主動親歷或虛擬地親歷某件事並獲得相應的認知和情感的直接經驗的活動。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於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教師要以“課標”精神為指導,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第一、自主探究——讓學生體驗“再創造”。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如學完了“圓的面積”,出示:一個圓,從圓心沿半徑切割後,拼成了近似長方形,已知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大6釐米,求圓的面積(下圖)。乍一看,似乎無從下手,但學生經過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長方形的周長不就比圓周長多出兩條寬,也就是兩條半徑,一條半徑的長度是3釐米,問題迎刃而解。

教師作為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高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於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捨棄過多、過細的鋪墊,儘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第二、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做數學”。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在美國也流行“木匠教學法”,讓學生找找、量量、拼拼?因為“你做了你才能學會”。 “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

對於動作思維佔優勢的國小生來説,聽過了,可能就忘記;看過了,可能會明白;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理解。教師要善於用實踐的

眼光處理教材,力求把教學內容設計成物質化活動,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快樂。

第三、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説數學”。這裏的“説數學”指數學交流。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台,使學生處於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因為“個人創造的數學必須取決於數學共同體的‘裁決’,只有為數學共同體所一致接受的數學概念、方法、問題等,才能真正成為數學的成分。”因此,個體的經驗需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才能順利地共同建構。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達、爭辯,在體驗中“説數學”能更好地鍛鍊創新思維能力。

第四、聯繫生活——讓學生體驗“用數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教師要創設條件,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於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於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總之,體驗學習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體驗中思考,鍛鍊思維,在思考中創造,培養、發展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當然,創設一個愉悦的學習氛圍相當重要,可以減少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讓學生親身體驗,課堂上思路暢通,熱情高漲,充滿

生機和活力;讓學生體驗成功,會激起強烈的求知慾望。同時,教師應該深入到學生的心裏去,和他們一起歷經知識獲取的過程,歷經企盼、等待、焦慮、興奮等心理體驗,與學生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與孩子們共同“體驗學習”。

體驗式教學心得篇2

一、音準、節奏訓練在課堂合唱教學中的體驗

國小合唱教學要求聲音優美、和諧統一,教學中的音準與節奏是合唱教學的基礎,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具有獨立的識譜能力,還要加強歌曲的音準訓練和節奏訓練,從而為合唱教學打下較為紮實的基礎。音準的訓練,提高學生聽覺能力,增強耳朵的敏感度。我首先培養學生對音高的記憶,循序漸進地訓練,在多聽的基礎上,聽唱結合。班級合唱音準的訓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一個長期練習、積累的過程,在平時的訓練中,一定要有耐心、有恆心,不斷摸索出更多更好的方法,這樣學生的合唱才會生動、精彩!

節奏訓練也是體驗式合唱教學的重要環節,良好的節奏感、節拍感是學生所應具備的音樂技能。因此,在合唱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實際,運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音樂技能。學生感受體驗音樂,首先需要感知其音樂節奏,通過節奏去認識音樂、感受音樂,養成良好的節奏感,從而更好地感受音樂。如歌曲《夏夜》,優美的音樂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寧靜的夜晚,讓我們也一起來模仿一下它們愉快的歌聲吧。蟋蟀的聲音(0xxxxx),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的聲音應該輕一些。在這樣的音樂情境下,解決十六分音符的節奏難點,就感覺輕鬆愉悦,並且能用輕巧活潑的聲音演唱,情感也得以體現。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學習節奏,掌握音準,我在合唱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相應的教學要求,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輕鬆、活潑、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學習音樂、掌握節奏。

二、旋律學唱

在課堂合唱教學中的體驗合唱教學中的學唱方法有很多,那麼究竟如何能讓學生聲音更好聽,歌曲表現更準確呢?正確地咬字、吐字,這是歌曲學唱中重要的基本功。學生清晰的咬字吐音,用“圓音”、“純音”在體驗式的合唱學習中學會唱歌,進而形象表現歌曲情感、發揮出歌曲感染力。例如在合唱訓練中,我用“lu”穩定聲音,還通過圖片、動畫等效果讓學生感知、體驗歌曲的情感,通過歌曲的內容教育孩子們想象生活的美好,需要自己的努力,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快樂、美好。這種體驗式教學更好地拉近師生距離,孩子們更願意聽,並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現歌曲。合唱中聲音的訓練。

一開始我引導學生唱歌要像説悄悄話一樣,想象一個人站在遠方聽自己唱歌,把聲音傳過去,學會運用氣息,快速吸氣、緩慢呼氣,但不要虛,放鬆喉嚨,引導學生想象口中像含了一口水,使聲音明亮集中,讓學生演唱時做到“輕聲”“高位”,感受到美的薰陶,得到情感上的滿足。二聲部的合唱訓練聲音要保持統一均衡,必須培養學生在合唱中相互傾聽,學生演唱時認真傾聽其他聲部,能不斷提高調整自己聲部音準的能力,達到準確、和諧、均衡的音準效果,形成完美的音樂形象,以獲得音樂的美感,身心得到愉悦。

、歌唱表演在課堂合唱教學中的體驗

合唱作為一種音樂表演形式,除了以歌曲的內容和音樂本身來表現作品的思想感情外,聲音與表演也是藝術表現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情帶聲、聲情並茂的體驗式合唱教學。讓學生在歌唱表演時做到以情帶聲、聲情並茂,首先領會歌詞的意境,用聲音表現歌曲的情感,並充分熟悉旋律,才能有創造性的演唱。學生用心歌唱時,豐富的情感也會產生不同的聲音,用聲音體現不同情感,愉快時是明朗的聲音,憂傷時是暗淡的聲音,幸福時是甜美的、柔和的……

例如二部合唱歌曲《送別》,我着重引導學生用個性化的學習加以感受、體驗音樂之美,用抒情優美的歌聲表達依依不捨的誠摯情感,唱好二聲部歌曲。這首歌曲速度較慢,長句較多,要求氣息夠足,歌曲中出現的附點和幾個大跳音階地方,我多次示範和教唱,要求學生聲音要抒情優美,連貫含蓄,以情帶聲,感受二聲部音樂的和諧美。“演一演”的體驗式合唱教學。國小生都有其“好動”的性格,用自己的肢體語言表現歌曲、表達對音樂的喜愛,孩子們的律動、歌表演,使得課堂合唱有美感、更有趣味。學生邊唱邊表演,體會歌曲中季節變化的微妙,感受生活的美好,學生自助設計與表演,能讓他們較自信地表演唱,充分發揮對歌曲的體驗與表現。這樣既開發了學生的創造潛能,也使學生的羣體意識、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鍛鍊和發展。體驗式的合唱表演,是以二聲部的演唱為主,學生除了要掌握和熟練運用發聲的規律,還要在音量、音色、音準和協調性上進行多方面的綜合訓練,每位學生演唱歌曲時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從而展現出純淨優美的聲音,進而使合唱更加和諧、完美。

綜上所述,合唱教學對國小生音樂素養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能拉進學生和音樂之間的距離,從而更好地感受音樂、理解音樂,提高課堂合唱教學的實效性。在合唱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合唱興趣,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合唱教學,並靈活運用教學方法,使音樂課堂有趣、豐富,孩子們也會越來越喜歡音樂課,越來越喜歡唱歌,體驗式合唱教學的有效性也會在歌曲學唱中得到提升。課堂合唱教學由於是面向全體學生,因此它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音樂老師任重而道遠,希望在我們的不懈努力下,能讓更多的孩子體驗到合唱的魅力

體驗式教學心得篇3

20xx年11月15日,我參加縣舉辦的“參與式教學”培訓,我感到非常榮幸。

參與式教學是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中充分發揮各自的主體能動性,積極地開展交往和互動,通過合作達到認識上的共振。它的出發點是讓所有的參與者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目的是使每個有着不同背景、不同個性、不同知識經驗和不同智能類型的參與者都能有效地參與到學習中來。通過這次培訓,使我深深的認識到自己知識的缺乏,同時也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了昇華。這次培訓我是以教師和學生雙重身份參加培訓,作為學生,我積極參與活動,學到了很多知識。作為教師,我用心感悟、體驗參與式教學,為我今後能更好工作打下基礎。現將自己的幾點體會總結如下:

一、新課改下,我對參與式教學中新型師生角色的扮演有了新的理解。

“參與式教學活動”突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首先在理論上要求實現教育公平、承認個體差異、協同發展認知與非認知因素以及促進個體發展為其支撐點。所以,它要求教師轉變傳統觀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要求教師從以往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髮展的指導者、合作者、促進者,教師要做學生的知己、朋友、榜樣,把學生看做學生,不再把學生看做是教育過程中的被動的“訓練”、“給予”、“評價者”,不再以“容器論”來看待學生。同時,參與式教學也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平台,參與式教學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做學習的主人,變學習的被動者為主動者,積極參與者、發現者、探究者。做知識的構建者,個性發展的張揚者。

二、參與式教學中,我對教師專業發展有了更深的理解。

從教以來,總認為自己能拿着書本站在講台上給學生傳授知識就是教書,能在學校工作,培養遵紀守法的學生就是育人。通過這次培訓學習我更深刻地懂得了,教師專業不單是教書育人,主要是指教師在嚴格專業訓練和自身不斷主動學習的基礎上,逐漸成長為一名專業人員的發展過程,教師不僅肩負着傳道授業的重任,更重要的是擔負着“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重任。做教學工作與我們自身的生存、生涯和發展有密切的關係,在教育學生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自己教學的行為,在不斷學習、研究和反思中使自己得到全面的可持續發展,這種專業發展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髮現問題、反思問題的過程,也是面臨新的挑戰、不斷成熟、提升、創新、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

通過這次培訓學習,我深刻的認識到要想成為一位好教師,就要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理論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課堂教學能力等。這就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努力學習各種教育理論,開拓創新,把“參與式教學”結合我的教學實際情況聯繫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體驗式教學心得篇4

在國小數學教學中,要想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只有加強教學靈活性,讓學生產生好學之樂,通過動手或組織遊戲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再創造”、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做數學”、在合作交流中體驗“説數學”、在聯繫生活中體驗“用數學”。在體驗中思考、創造,在輕鬆愉悦的氣氛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聯繫生活

自主探究

實踐操作

新課標提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而數學活動應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活動。因此,教師要從“以學論教”的理念出發,精心設計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活動中發展”,真正體現以學生主體實踐活動為基礎的課堂教學。所謂體驗,就是個體主動親歷或虛擬地親歷某件事並獲得相應的認知和情感的直接經驗的活動。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於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教師要以“課標”精神為指導,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我上了一個多學期的數學教學,我頗有感觸。在新課程的標準下,學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再創造”,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做數學”,在合作交流中體驗“説數學”,在聯繫生活中體驗“用數學”。學生體驗學習,是用心去感悟的過程,在體驗中思考、創造,有利於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而傳統的數學教學是學生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覆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沒有主體的體驗。然而在新課程中,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我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學生學習數學是以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認知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理解新知識的有意義的過程。下面就談談我對數學知識體驗的幾點看法:

(一)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説數學”。

這裏的“説數學”指數學交流。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台,使學生處於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因為“個人創造的數學必須取決於數學共同體的‘裁決’,只有為數學共同體所一致接受的數學概念、方法、問題等,才能真正成為數學的成分。”因此,個體的經驗需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才能順利地共同建構。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達、爭辯,在體驗中“説數學”能更好地鍛鍊創新思維能力。

(二)聯繫生活——讓學生體驗“用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教師要創設條件,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於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於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如簡便運算125-98,可讓學生採用“購物付款的經驗”來理解:爸爸有一張百元大鈔和25元零錢,買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樣付錢?營業員怎樣找錢?最後爸爸還有多少錢?學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給營業員,營業員找給他2元,爸爸最後的錢是25+2=27元。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多減了要加上”的規律。以此類推理解121–10

3、279+9

8、279+102等習題。

學習“圓的認識”後設計遊戲:學生站成一排橫隊,距隊伍2米處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學生體會到不公平,應站成一圓圈或站成縱隊才公平,更好地體會“在同一個圓內半徑都相等”。

(三)自主探究——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如學完了“圓的面積”,出示:一個圓,從圓心沿半徑切割後,拼成了近似長方形,已知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大6釐米,求圓的面積(下圖)。乍一看,似乎無從下手,但學生經過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長方形的周長不就比圓周長多出兩條寬,也就是兩條半徑,一條半徑的長度是3釐米,問題迎刃而解。

教師作為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高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於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捨棄過多、過細的鋪墊,儘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四)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做數學”。

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在美國也流行“木匠教學法”,讓學生找找、量量、拼拼?因為“你做了你才能學會”。皮亞傑指出:“傳統教學的特點,就在於往往是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

在學習“時分秒的認識”之前,讓學生先自制一個鐘面模型供上課用,遠比帶上現成的鐘好,因為學生在製作鐘面的過程中,通過自己思考或詢問家長,已經認真地自學了一次,課堂效果能不好嗎?如:一張長30釐米,寬20釐米的長方形紙,在它的四個角上各剪去一個邊長5釐米的小正方形後,圍成的長方體的體積、表面積各是多少?學生直接解答有困難,若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體驗長方形紙是怎樣圍成長方體紙盒的,相信大部分學生都能輕鬆解決問題,而且掌握牢固。再如“將正方體鋼胚鍛造成長方體”,為了讓學生理解變與不變的關係,讓他們每人捏一個正方體橡皮泥,再捏成長方體,體會其體積保持不變的道理。在學習圓柱與圓錐後,學生即使理解了其關係,但遇到圓柱、圓錐體積相等,圓柱高5釐米,圓錐高几釐米之類的習題仍有難度,如果讓學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許學生就不會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學會邏輯地思考。

對於動作思維佔優勢的國小生來説,聽過了,可能就忘記;看過了,可能會明白;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理解。教師要善於用實踐的眼光處理教材,力求把教學內容設計成物質化活動,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快樂。

總而言之,體驗學習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體驗中思考,鍛鍊思維,在思考中創造,培養、發展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當然,創設一個愉悦的學習氛圍相當重要,可以減少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讓學生親身體驗,課堂上思路暢通,熱情高漲,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體驗成功,會激起強烈的求知慾望。同時,教師應該深入到學生的心裏去,和他們一起歷經知識獲取的過程,歷經企盼、等待、焦慮、興奮等心理體驗,與學生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與孩子們共同體驗學習。

體驗式教學心得篇5

為了提高我們學區數學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中心校根據本學區數學科的實際情況,組織了這次全學區數學教師到富順一中為期六天的的聽課學習經驗培訓活動。我非常重視這次提高的機會,每天嚴格按中心校的要求,按時完成培訓任務,與結對老師以及同學期的其他優秀教師交流學習,收穫很多,具體有以下體會:

一、注重扎牢基礎知識:

聽了很多老師的課,發現大部分老師的講課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新知識的傳授中,對知識點講得非常仔細。即使是一些簡單的知識,也認真細緻地講解。對知識點的補充也很全面,力求讓學生對每一個知識全面完整地掌握。給學生很多的時間練習和鞏固,很重視知識的基本運用。

二、重視對課後作業的評講:

在培訓聽課期間,老師們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講評作業,一些書上沒有的知識點的補充和拓展都在作業評講中體現出來,這樣就避免專門安排補充知識點的學習。對於數學學科,只有學生能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識。通過作業處理,可以及時糾正學生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藉助小黑板等教具,大大增加了課堂容量:

在我自己的課堂中,很少使用多媒體和小黑板等,每一節課用於抄題、畫圖的時間不少。使得課堂容量不大。而一中的老師平時上課經常在小黑板上把題寫好,節約了許多時間,很值得借鑑。

四、一中課程安排的合理

對於數學學科,學生們有畏難情緒,因此在下午學習的積極性不是很高,而一中同年級的數學老師的課程安排都差不多,保證每天上午至少都有一節數學課,這樣就能夠較好的統一教學進度,也有助於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下午的數學課安排的較少,而大部分下午的數學課老師都安排為評講作業或者是練習提高,我覺得這一點是需要我們改進的,所以我也希望我們的教導處在安排課程的時候能夠多費一點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59gzn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