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講説式教學語文心得多篇

講説式教學語文心得多篇

講説式教學語文心得多篇

講説式教學語文心得篇1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取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和選取,是課程改革倡導的新觀念。長期以來,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被動理解式的學習,嚴重束縛了學生自主學習潛力的培養。因此,讓新觀念、新方法走進國小語文課堂,是我們的必然選取。那麼,在語文教學中應體現哪些新的教學觀念呢?

1.教學的開放性。語文教學的開放性是指開發和利用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語文教學的大課堂。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不同資料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活動。教學的開放性應體此刻:一是學習空間的開放。學生的學習不再受教室的限制,大自然和社會生活、圖書館、因特網等也應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課堂,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語文知識,構成語文潛力。二是學習資料的開放。要打破封閉的學科知識體系,學生和教師都有自主選取學習資料的權利,對教材的資料可根據實際進行改換、增刪,使學生從豐富的教學資源中獲取語文知識。語文教學應注重課程的整合,有機滲透數學、音樂、美術、自然等方面的知識資料,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三是學習方式的開放。要改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理解式學習方式,要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忙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選取不同的學習方式,如觀察、實踐、調查、實驗、模仿、體驗等,讓學生自主探索,從而在教師的指導幫忙下,構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獲得語文素養。

2.教學的民主性。語文教學的民主性是指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民主、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現代教學過程。體此刻教學實踐中的民主性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教師的主角發生改變,由教學的中心和主宰變為服務於學生髮展的地位,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着人人蔘與,意味着平等對話,教學轉成一種動態的、發展的、富有創造性的人際交往活動。因此,教學應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二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作用在於指導學生構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中要給學生研究、發現、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重視展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研究和發現的成果。要注意開啟學生的內心世界,課堂上不要有這樣或那樣的清規戒律,讓學生自主選取學習的形式和資料,善於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和體驗,愉快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3.教學的合作性。語文教學的合作性是指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以小組為主體而進行的一種旨在促進學生主體發展的教學活動。它以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來實現解決問題的目的。生生互動的形式,凝聚了羣眾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於優勢互補,縮小個體差異;教學的合作性主要表此刻:以討論的形式研討教師或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在討論中一般要——“傾聽”: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別人的意見進行評價和補充;“協作”:用自己擅長的形式(如讀、畫、唱、演等)展示問題的解決過程;“分享”:讓每個人獲得成功的體驗,並從中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其他語文實踐中的合作會更加充分和自由,學生能夠自由選取合作伙伴,就共同關注的問題進行研究。這個夥伴能夠是老師、同學、家長以及其他任何人,合作對象的廣泛性,有利於學生開闊視野,學會與人相處。

4.教學的過程性。語文教學的過程性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思維方式等。學生的學習結果不必須是具體、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種見解,產生一個方案,策劃一項活動,注重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學習者對所學的資料有所選取、決定、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應是全體學生積累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的年齡、知識積累和個性特點,決定了其學習品質的差異性、因此,反映在學習結果上差異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學生的差異有多大,只要是用心參與了學習研究的過程,都要給以肯定和鼓勵。承認差異就是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語文教學的過程性,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邊讀邊思,領悟語言表達之精妙,獲得情感體驗之愉悦。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討論交流的形式能夠多種多樣,或同桌研究,或分組討論,或自由組合交流,以期到達人人蔘與、各抒己見的目的;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尋求解決的途徑。教學過程中體現新的學生觀和質量觀,是對以往注重學習結果而忽視過程的評價觀念的挑戰。

5.教學的探究性。探究是最能體現人之本性和人之力量的心智活動,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語文教學的探究性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透過自主探索式的學習研究活動,在攝取已有知識或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同化、組合和探究,獲得新的知識、潛力和態度的教學活動。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探究旨在在體驗過程中敏鋭地捕捉問題,緊緊地追問、探索問題的結果。語文教學中探究的領域十分廣泛,能夠是文章的思想、資料,也能夠是詞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能夠是學生感悟學習方法的過程,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凡是學生產生疑問的,都能夠作為探究的對象。兒童的思維和認知具有獨特的視角,不同生活經歷、個性特點的孩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師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承認差異,不搞統一標準。另外,探究更重要的還不是結果,而是探究過程本身。要探究的不僅僅有思想資料,更有方法、情感、態度等;這些探究都能夠是深層次的,是更有探究價值、也更容易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

講説式教學語文心得篇2

不知不覺,耕耘於三尺講台之上,一晃已過15個年頭,回首這些年的工作感覺努力的同時也享受着成功的喜悦,雖平凡但卻充實。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努力創造一個和諧的、寬鬆的教學氛圍,我們共同感受着語文的美,生活的美;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讓學生在快樂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長。我想,這也是我們國小語文教師畢生的追求吧!我把平日裏在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幾個方面的做法直白於大家。

一、創造和諧師生關係

課堂上我們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個學生,更要尊重學生的不同的思維模式,對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見解、不同的思考,師生可以一起談看法。在平和的氣氛中,師生一起學習,一起去發現、探求和創造。重建和諧的、平等的師生關係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新課程改革把“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作為核心理念,就是要強調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為了全體學生的發展,使學生的各個方面的素質得到全面、均衡、和諧的發展。要善於傾聽學生的發言,關注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每一點進步,幫助學生髮現自己、肯定自己。賞識學生不能只憑自己的預先設計進行,要關注一些小事。既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優良行為,還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

課堂活動的主體對象是學生。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討論,力爭讓更多學生有發言機會。教師要認真聽取學生的發言,讓學生覺得自己在和老師平等的討論問題,師生之間是和諧相處的關係。教師要讓學生知道,是自己通過思考把問題搞懂了,而不是教師強加給自己的知識。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教學內容的難易之間的和諧,使課堂成為教學思想萌發的源泉。

二、煥發課堂生命活力

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於捕捉新信息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為此,我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思維特點,積極探索有利於激發興趣、激活思維、激勵探討的課堂教學方法。讓學生“自主”地確定學習內容、選擇學習方法、尋找學習夥伴和評價學習效果等。這樣教學,課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已成為學生的親密朋友,教室也轉變成為學生的學堂,學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無聞的模範聽眾。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與培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鍛鍊和表現的機會,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了質的提高,語文課堂真正煥發出它應有的活力。

三、狠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由於我班學生外來子弟較多,學生知識基礎水平參差不齊。為了夯實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對症下藥,因材施教,不斷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比如,在書寫方面,我大力強調規範性,要求行款整齊,字跡工整,並努力克服錯別字,如:“拜”字右邊該四橫而非三橫等,類似的問題我進行了大力糾正。又如,對修辭手法的判斷運用,對各種句式的變換,對病句的修改,對生字新詞的理解運用,對近、反義詞的積累等,我都逐一進行講解或強調,以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和語文能力。

四、精心設計語文實踐活動

採用多種教學組織形式:集體授課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個人自學,都進入了課堂,要創設有利於學生參與學習、交流信息、互相啟發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精神。這就務必要有大量的實踐活動,有充足的訓練時間。因此,每節課都要精心設計安排、研究討論,紮紮實實地投入到學習中去。用紮實多樣的訓練,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終身學習的本領。為此,我針對不同的知識版塊,採取不同的訓練方法:夯實基礎——字詞、背誦緊抓不放;擴大積累——課外閲讀每日一段,讀書筆記(摘記);訓練能力——閲讀理解,從總體方法到解題技巧;作文訓練——循序漸進,小作文依課文內容隨堂布置,借“題”發揮,大作文緊扣課標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創新,鼓勵學生放飛思想,大膽發揮……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從基礎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學以致用,生動、活潑,紮實、系統,有序、有恆的訓練,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習效率,初步獲得了一些基本的語文實踐能力。

五、充分了解學生特點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要使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收益,教師就必須不斷地優化組織學生學習的形式,使之適應學生學習的需要。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充分地瞭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對本學科的瞭解、對教師的評價等。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試試:測試、觀察、談心、走訪等等。我經常喜歡在課下和學生談心,不僅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也瞭解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知識水平,全面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彈奏出和諧之音。

六、關注學生課堂生命狀態

學生的課堂行為表現,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室課堂行為與學生學習狀態的相互適應的情況,作為教師只要正視課堂現實,保持課堂警覺,就能通過學生學習的反饋,洞察自己課堂行為,進而達到有效調控,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當學生課堂上出現情緒低落、啟而不發、緘口無言、反應麻木等狀況,教師可通過反思,看問題設計是否妥當,自己點撥是否到位,是否因為超出學生的思考範圍,而導致學生無所適從,不感興趣。據此,教師可從問題設計的角度、形式、內容等方面考慮,多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調動學生的內部驅力,因勢利導,創設出充滿生機的學習氛圍。當學生情緒浮躁、學習浮光掠影、思考深入不下去時,可通過反思:自己呈示的內容是否因為過於淺表或指導的策略過於籠統不得法,導致學生找不準深入思考的抓手,思維只能浮於問題的表面,回答問題則是不假思考,脱口而出,而又文不對題。據此,教師可調整內容,或示範引導,教給學生抓住關鍵因素,多為學生創設問題的情境,指導學生學會思考。還有,當學生學習被動時,可通過反思,看自已是否擺正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是否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牽着學習的鼻子走,導致學生缺乏自主探索、個性化體驗的空間,據此教師可多給學生提供互動、合作的機會,或加強平等對話,激活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思路,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個性潛能……

七、散發有魅力的人格力量

語文是有魅力的。語文教學的魅力除了來自語文以外,還來自於教師。教師的個人情緒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的和諧程度。有些教師沒有耐心,脾氣暴躁,心情悲觀,把糟糕的情緒帶到課堂上來,可以因個別學生違犯課堂紀律就怒不可遏;在工作中既缺乏熱情又沒有激情,使教學課堂氣氛沉悶……試想這樣的教師,學生怎能喜歡?這些都能夠造成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的不和諧,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作為一名教師,其自身所具有的人格力量才是構建和諧課堂的根本條件。經常聽到一些激情四射的公開課,不禁捫心自問:自己做到了嗎?能不能保證在每堂課上都能給孩子們看到一張微笑的臉?上公開課的老師們呢?是不是也能做到呢?不斷地去告訴自己吧。當你充滿自信面帶微笑走上講台時,“同學們好。”“老師好。”這樣的互致問候就顯得是那樣真誠,才能形成和諧的課堂氣氛。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認真聽講,教師一個示意性的眼神,一個不經意的動作,一句幽默的話語都在和諧的氣氛下悄然進行。

春華秋實,天道酬勤。辛勤的付出,迎來的是收穫。那收穫,是學生們一張張童真的笑臉,一天天健康的成長;那收穫,是那場畢業典禮上,師生離別時留下的真誠留戀的淚水……展望明天,任重道遠。

講説式教學語文心得篇3

教學理念方面:我一直認為教育應該是一種潛移默化式行為,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成長。語文教學同樣如此,如果總是強調學生必須背過、必須默寫過、必須理解等等,看似在強調知識的重要性,實際上卻會在無形中增加學生的壓力,讓他們感到學習是任務,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這樣就容易扼殺學生那份對語文的發自內心的喜愛與迷戀,因而就抹殺了語文教學的初衷--語文素養的培養。

我認為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潤物細無聲的。尤其是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容易起到感染、薰陶作用。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所在,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髮現這些精彩之處,用心去體會、揣摩,發現其中的美,發現那種美的表達方法。從而使學生愛上讀文章,愛上欣賞,甚至希望並學會去表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然能夠了解文章的含義,吸取其中的精華,感悟文章的寫法,達到從知識到精神的成長。

教學方法方面:俗話説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有了良好的教學理念,具體的方法則是千姿百態的。對於不同羣體的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環境採取的方法自然不同。我們語文課本上,對於不同的年級所配備的教材內容都是符合相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於他們來説,理解文章的內容應該不是什麼難事,所以教授課文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的學習,談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及領悟到的東西,老師所要指導的就是學生難以理解的或遇到的問題。當然對於重點的把握,教師應該視情況加以引導。在學生自主理解體悟的同時,教師應該有意的引導學生髮現文章的寫法、特點,領悟到如此表達的優勢,從而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學習和寫作及表達的方法。這樣我們就不是單純的教課本、教課文內容,而是教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教學生自我表達的方法。不但讓學生學會了輸入,同時還學會了輸出,也就是運用。

當然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設計的教學導語、創設的教學氣氛等等,都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環節,這些都離不開老師的激情在裏面,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和摸索。

總之,我們還是應該本着學生本位思想,一定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想盡辦法調動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引導他們學會讀書,學會學習,學會運用。

對於語文教學課堂來説,既要轉變教師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生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種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改革又是新課程課標實施的關鍵,而新課程要求的是以上培養和形成的學習的方法。課堂教學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課堂是屬於學生的,是他們學習知識的海洋,教師只是這個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學生才是學習真正的主體。

如今,我實施課堂教學改革已有幾個月的時間了,想想這幾個多月來自己的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整體上講:課堂面貌比起以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對我的語文課來説吧!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一些活力,學生學習的興趣很濃厚,他們的參與度幾乎達到 90% 。看到這一切,真是令我感到一絲欣喜。儘管如此,從中也有一些讓我感到迷茫和困惑,從這幾個月的課改教學實踐中來看,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體會。

一、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深化課堂改革理念

1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和引導者。學生一開始還不能夠自主探究,甚至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不高。此時,做好學生的督促學習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儘可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知識的意識,讓學生能夠自願去學習。不僅如此,教師還要把課堂全部還給學生。

2 、教師必須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除此之外,還要認真地處理好課堂教學改革與減負工作之間的關係。儘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得輕鬆、學得愉快。

在教學過程中,儘量緊扣課文內容的表演活動,喚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在“學、樂”相結合。所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也是最關鍵的問題,因為“興趣”才是學生最好的老師。

3 、知識的點撥與補充以及教師本身語言的規範化

在展示彙報的過程中,當學生説出多種答案時,教師就適當地做出點撥和補充。要讓學生有一個明確的答案,而不能讓他們在模稜兩可的答案中徘徊。

4 、學生的預習環節。

我認為學生的預習應當是教師給學生提出一些預習的大範圍模塊,讓學生按照這個模塊進行預習。而並非直接給學生練習式的提綱去預習課文,這樣的話並沒有完全解放學生的思想,更沒有解放我們的教學模式,反而鎖定了學生的思。,

二、課堂教學改革實施過程中的一些困惑和難題。

1 、在課堂教學改革中,也有許多的困惑:少部分學生不討論、交流,在小組中只會濫竽充數,這樣下來還很難達到課改所要求的“全員參與”。讓較好的學生帶動學困生討論、交流時,那些學困生就無話可説,不會討論。不只這樣,反而還把部分優等生拉下泥水去,到頭來他們也還是一無所知、一竅不通了。

2 、在進行展示彙報的過程中,就有更多的學生在舉手發言,這時如果都要讓所有舉手的學生一一發言,這樣就會影響了展示彙報的時間,更影響了教學進度。若是不讓他們發言,那也會使學生學習起來沒有興趣,這樣的課堂教學就談不上有沒有什麼好的效果了。

3 、至於“讓全員參與”這個節骨眼上的問題,我還沒有很好地去解決和實現。因為在實施“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要徹底地放手讓學生討論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收穫較多的只是平時學習較好的那部分學生,而對於那些學困生就只是一種煎熬,難耐無味了。所以,在本班所有學生當中,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學生只達到 90% ,並沒有達到“參與式”教學模式所要求達到的 100% 。

以上情況引起的原因是我們學生的語言表達力欠佳,他們會做但無法用口語將它通通順順地表達出來,更不用説完完整整地敍述出來,他們無法把自己內心知道的講給別人聽。特別是來自村校的學生,更是受本地民族語言的影響,時常把語句倒着説,不用説讓他們準確地表達出自己想要説的事了,就用漢語完整地與同學、老師説通一句話都覺得很難。

現在為了避免學困生無話可説的現象,我在課堂教學中儘量地鼓勵他們都説話,哪怕只説出一句來,只是為了先培養好他們能用漢語交流的關鍵問題而已,更高的要求和目標還不能給他們指定。與此同時,我還根據學生的水平層次,分配給他們不同的任務,讓每個學生能有興趣地認真交流。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有了進一步的轉變,他們不管説對説錯也都會爭着到講台上去當“小老師”了。

以上之談就是我這幾個多月以來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新的體會和困惑,雖然還沒能夠達到課堂教學改革真正的“改”,但這也是為了日後的課堂教學改革工作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語文教學應倡導“大語文”教學。必須引導學生關心廣大的社會生活,否則學不好語文。傳統教育方式使得課堂枯燥無味,素質教育有利於學生學以致用,學會做人,學會適應多變的社會。在教育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聯繫生活

聯繫生活進行語文閲讀教學,要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礎上深入思考生活,實際體驗生活。對生活的思考涉及方方面面,可以是關於社會人生問題,可以是自己身邊的瑣事,也可以是對人生哲理的領悟。例如我教周國平的《直面苦難》這課時,要求學生聯繫實際設想自己處於逆境,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生活,學生們各抒己見。在艱難和逆境面前,你可以屈服,也可以使自己變的更堅強——甚至,你可以改變環境!你就是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度。這樣學生對人生也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教莊子的《逍遙遊》時,要求學生思考如果我們把莊子的逍遙理解為自由,精神上的自由,那麼在平凡考試的壓力下,我們怎樣才能達到逍遙呢?從而揭發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出他們的心靈是自由的。這樣聯繫生活,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變難為易,而且便於抓住機會進行思想教育,能起到一石三鳥的作用。

二,積極互動

素質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為學習過程創建必要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相互協作中充分發揮自 己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精神,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實現意義學習(即達到對知識的深刻理解, 而不是機械記憶)。因此我在教《背影》一文中,引導學生由課文選材聯繫生活的實際,引導學生自己去認知“背影”。

全文記父親説的話只有五處,都十分簡單。按理説,在“家中光景很是慘淡”的境遇裏,在父子難分難捨的離情中,交談、告誡、囑咐,自是不少,為何作者只記了這極普通極簡短的幾句呢?引導學生討論後,可以看出文章在這裏選材的標準是:只記敍可以表現“裏頭含蓄着多少憐惜、體貼、依依不捨的深情”的話語,使讀者“讀到這幾句話,不但感到了這些意思,還彷彿聽見了那位父親當時的聲音”。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為撫育子女成人、成才,歷盡艱辛,可謂嘔心瀝血;而學生身受父母慈愛,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教學中,應針對學生實際,運用教材的示範作用,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薰陶感染,並適時給予點撥,使學生對父母形成正確的認識。

三,廣泛應用

學以致用,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興趣,對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語文課外活動應該成為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語文課外活動,要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層次進行有計劃的課外活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寫字活動、朗讀比賽、歌詠比賽、書法比賽、智力比賽、即席發言、參觀訪問、旅遊採風、故事會、討論會、演講會、辯論會、文學作品欣賞會、改編排練課本劇等等。

四,拓寬知識

拓寬知識在於使學生更加了解課文的年代背景,注重學生對課文本身的理解,不會產生時間上的代溝。通過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讀者們讀了本文,多會產生共鳴,並想到自己的父親對自己的親情和作者的父親並沒有兩樣。“當時的中國,軍閥割據,列強勢力明爭暗鬥,混戰不休,百姓生活日益艱難。作者的家庭,因社會的黑暗也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在這一背景下,課文通過臨別前父親背影的描寫揭示父子情深的主題,從家庭的境遇,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不景氣;父親的關切使作者感激,父親的艱難掙扎令作者感動,這一切都顯示出父子親情的純摯與可貴。”

經過此番介紹後可讓學生更加容夠融入課文,為教師引導學生聯繫實際產生實際感,讓學生不至於有不着邊際的感覺,對於讓學生聯繫實際有着良性的輔助效果。

總之,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會使教育質量得到行之有效的提高.

講説式教學語文心得篇4

2月25日在縣教委組織下,我有幸到固隆國小觀摩學習,此行上午我聽了李沁陽老師的一節語文課《只撿兒童多處行》,並參與評課交流,課改研討。下午聽了張江霞老師《讓評價與課改齊飛》的講座,經過一天的學習給我很深的觸動,感受甚深,不虛此行,收穫很大。非常感謝縣教委給我們提供的此次學習機會。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本人的感受。

激情課堂,我心飛揚。我聽了一節語文課,這節課讓看到了我想看到的課堂,課堂上學生自主參與,積極合作探究,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課堂上僅僅扮演的是一個導演的作用。學案設計巧妙,學習目標簡潔明瞭,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中緊緊圍繞“學習目標”設計學習問題,針對性很強。自主學習問題比較容易,一般學生自己就能夠完成,這節課學生學習主動性強,人人蔘與,看不到一個遊離於課堂之外的學生,這種學習氛圍讓我們這些聽課的教師也無形中也被融入到課堂之中,隨着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漫步在知識的海洋。

精彩的講座,引發無盡的思考。張江霞老師由上學期期末考試試卷及成績進行了深度分析,把存在的問題一一列出,真真正正的説到了我們平時教學中的許多不足和誤區,究其根源,我個人認為,還

是對課標精神不瞭解,對階段性目標不明確。“教什麼”“怎麼教”“教到什麼程度”這是我們應該好好研究思考的。

總之,此次去聽觀摩課讓我收穫很多,讓我學習的地方也很多。我要結合自己的實際環境,實際的學生,學生現有的水平,借鑑別人的經驗,形成自己的方案,腳踏實地,持之以恆的去做,讓課改真正融入課堂,讓課堂從此變得真、善、美。

講説式教學語文心得篇5

語文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作為語文老師,要想在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應知道課堂教學要注意的關鍵是什麼,現將本人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總結如下:

一、設計好教學導語。

導語是新課的引子,是教學一篇新課文的開場白,一段精彩的導語是一節課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導語設計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那如何才能設計好課堂教學的導語呢?

1、根據不同課文類型設計不同的形式,設計時並要圍繞教學內容,學習目標來構思,突出教學重點,避免華而不實,偏離課堂教學的主題,讓學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簡明、概括。導語應力求做到以少勝多,言簡意賅,用一段簡明的導語,抓住課文內涵的要點實質和學習材料的核心內容,有利於概括教學的主要內容,使學生輕鬆掌握有關知識。

3、要生動、有感染力。充滿色彩的生動的導語,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能感染學生,調動學生去領略課文的風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二、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氣氛直接影響着教學效果。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知識,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制約課堂氣氛的關鍵要素。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要“嚴”不能放任自流。當然,“嚴”也不能嚴得過度,以免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有“激情”,教師每上一堂課前應以滿腔熱情的積極狀態,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的心隨着教師的情感而奔騰澎湃。只要我們從內心深處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愛護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薰陶和感染,良好的課堂氣氛自會形成,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講説式教學語文心得篇6

在我個人認為,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比較枯燥乏味,還記得我上國小時就經常在語文課堂上“溜號”或睏乏了。但是,如果能把音樂,美術和表演帶到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去,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畢竟小孩子生性活潑好動,他們對音樂和表演的興趣遠比學習語文的興趣濃厚。

一、巧用音樂渲染課堂氣氛。

音樂能發展人的思維,給學生最大限度的聯想空間,並且給人無限的美感,讓人盡情想象,思索。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適當地添加些音樂元素,或配樂朗誦,或讓學生唱一些與課文有關的歌曲,就不僅能調動課堂氣氛,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在教學《鋤禾》這一課中,我教學生改讀為唱,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安排繪畫加深直觀認識。

語言文字是一種抽象的符號形式,美術卻是直觀的藝術形式,而且美術在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獨到的效果。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地安排學生進行繪畫,不僅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課文的內容。

三、即興表演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是師生雙方的交流,但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效果的好壞,關鍵看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孩子有一種先天的表演慾望,我們在教學中如果能利用這一點做文章,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學《秋姑娘的信》這一課中,我讓孩子分角色進行了表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見,課堂的內容如果換一種生動可見的形式,將會更地深刻留在學生腦海。

教育呼籲創新,打破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加強語文與音樂、美術等學科的聯繫,把讀與唱、畫、演等有有機結合,讓語文課堂“動”起來,是一個重要的趨勢。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能夠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

講説式教學語文心得篇7

寓言中的故事是形象地描繪,道理是抽象的概括。國小生思維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所以寓言教學要重視引導學生理解故事內容,感受寓言形象。這方面可從四個方面引導。

1、領會寓言裏形象的語言。

寓言和其它的文體一樣,也是用形象的語言來描繪的。因此,要引導學生理解寓言。例如《亡羊補牢》,要引導學生通過理解“後悔”“還不晚”、“趕快”、“結結實實”、“再也沒丟過”等這些形象的詞語的含義,説明它的作用,從文字中掌握養羊人知錯就改的形象。

2、想象寓言裏的藝術形象。

寓言有明顯的比喻性,作家總是把所包含的整個事件當作一個比喻,運用諷刺、誇張的手法,塑造生動的寓言角色,狡猾的狐狸、井底的青蛙、掩着耳朵盜鈴的人等都是可笑而又發人深思的人物或角色。我們要引導學生按照故事發展的順序進行想象: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發展經過、事件高潮、結果。我們要利用寓言運用的這種表現手法,再現寓體生動的情境,要讓學生彷彿看到寓言中的角色,但在引導學生想象時,不宜再擴充創造。

3、用朗讀增強形象的鮮明性。

寓言故事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在寓言教學中。我們可藉助朗讀手段來增強形象的鮮明性,寓言是一個很有情趣的小故事,所以朗讀寓言時應用日常講故事的口吻即可,語調輕鬆、幽默中帶有諷刺意味。例如,我在教《狼和小羊》一課時,指導學生抓住教材中的人物語言特點,如狼的蠻橫,小羊的善良等等,用有感情的朗讀去突出狼和小羊的形象,去加強兒童對形象的理解。

4、觀察插圖深入畫面的意境。

寓言故事常常配有插圖,寓言作家所創造的插圖具有幽默、風趣、童話般的意境。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觀察插圖,要重視把觀察和想象結合起來,深入畫面的意境,認識事物的本質意義,為揭示寓意做好準備。例如,我在教《狼和小羊》一課時,讓學生聯繫插圖朗讀課文,想象當時小溪邊的情景。充分利用書中的插圖,加強教學的形象直觀性,讓學生感知狼和小羊的個性特點,狼的聲音粗暴、兇殘和蠻橫無禮,小羊的軟弱温馴,從而對小羊產生同情,憐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6933v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