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9篇)

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9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9篇《語文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語文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9篇)

篇1:語文教學反思

由於經驗尚淺,因此,我對教學工作從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學方法,虛心向同事們求教,因為我知道課程是一種實踐,只要用心鑽研、探索、反思、總結經驗,就可以把語文融入到孩子們當中,變成孩子們的笑臉,變成學生愉快的學習,變成學生更真實的發展。新課程要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變成一種真實的、動態的、發展的現實。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獲取了點滴的教學經驗:

一、學生在“玩”中學語文,體驗學習語文的快樂。

在識字方面,這一學期學生學習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學習利用漢字的表意特點來分析字形,並對認字方法有比較系統的歸納整理,學生基本上都學會了運用不同的認字方法來獨立識字。在教學中,我還注重將學生引領到生活當中去識字,激起學生識字的極大熱情。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整體識記生字,提倡個性化的識字方法。讓學生尋找出自己認為最有效的識字方法,通過不斷的求異,激活學生思維,“玩”出價值。如“闖”字的識字,有的學生説:“這是一隻馬跑進門了。”“不是,這是馬兒被關住了失去了自由,想衝出門到外面呼吸新鮮的空氣。”有的學生説:“這是”門“跟門有關係,就是衝進門或衝出門的意思”……一個字有多種識記方法:看字形認字、跟據部首猜字義等等,學生在發散思維的“玩”中學得快樂。再如用畫畫的方法記一記會意字;將所學的字、詞貼在家中的`實物上“復現”;將課外識記的字剪一剪、貼一貼,製成“小報”;在班級中評選出“識字大王”等方法、活動都為學生識字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玩”法。

二、在寫字方面,我把寫字當作美的鑑賞對象和陶冶高尚情操的工具,一直強調學生把字寫得正確、工整、規範、漂亮。

《課標》中指出:“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是鞏固識字的手段,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着重要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寫字的基礎。”一個人的字寫得好與否,不僅僅是個人的“門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學習習慣、意志品質及性格特點。因此,教學時我採用了“讀字、範寫、評議、試寫”的程序:“讀字”時,讓學生討論“寫這個字時哪一筆最關鍵”“寫這個字哪一筆最容易寫錯”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問題,整體把握寫字的規律;在範寫之時,讓學生評議老師的範字,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把握寫字的要領;讓學生對老師評頭論足,運用形體動作學寫筆畫、作業展覽、評選書寫閃耀明星等方法,激發了學生寫字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寫字的技巧。

篇2:語文教學反思

《我們成功了》北京申奧勝出後,歷史的瞬間成了歡樂的永恆,中國人終於圓了一個世紀的奧運夢。全文表達作者申奧成功後的興奮與激動,也表現了作為一箇中國人的驕傲與自豪。文章語言流暢,情感真摯,耐人尋味,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陶冶情操和愛國教育的好教材。教學的目的除了讓學生認識並掌握一定數量的生字、新詞,體會人們在申奧成功時的激動、歡樂和自豪,並積累語言,還要增強學生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要充分相信學生,使學生樂學、會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都知道,如果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滿足的話,就會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所以在課堂上,我努力創設輕鬆、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孩子們的思維在無拘無束中發展、飛越、撞擊。在課堂上,我通過對教材的`補充,讓學生了解了我們申奧的艱辛,能夠進一步體會出成功後的喜悦。

篇3:語文教學反思

《我是什麼》是一篇內容淺顯易懂的常識性課文。學生喜歡學習這樣的課文,因為課文裏的知識是他們感興趣的、想了解的,這也是新教材的特點之一。如何抓住這點,在教學中引發學生的共鳴,讓學生與文本“對話”,我採取了一些教學手段以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魔術激趣,整體感知

根據課文特點第一人稱描寫手法和抓住“水”是會變化的一個過程。為了突出這個“變”,在導入時,我特意説給大家介紹一個魔術師,讓學生自己從課文中找出這個小魔術師是誰?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感知課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從而,讓學生明白小魔術師就是“水”。

二、緊扣主線,朗讀感悟

學習課件時,首先抓住中心句“我會變”。根據水的形態變化,我們從變“雲”,讓學生理解雲的變化過程,讀出自己喜歡的語氣,老師參與到我會變“雲”,激發學生的參與面,調動學生的興趣。接着,就是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變化,重點抓字詞“落”“打”“飄”,通過比較,學生知道了在讀“雹子”“打下來”要重點;讀“雪”“飄下來”要輕點,慢慢的;讀“雨”“落下來”不慢不快。通過朗讀感悟,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三、利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效益

投映畫面,突出重點。引導學生看課件“雲”在不同時間的變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時候,“黑衣服”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紅袍”是出現朝霞和晚霞時的景象。這樣,學生很直觀的明白了雲的不同形態,從而使學生知道它們分別指的是“白雲”、“烏雲”和“朝霞與晚霞”。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讀、想,給學生營造發揮自主性、能動性的環境和條件,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篇4:語文教學反思

在新課程思想的指導下,一些老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亮眼的教學設計,越來越令人眼花的教學課件,越來越熱鬧非凡的小組討論。一節賞心悦目的語文課結束了,學生真正學到了什麼呢?“花枝招展”的課堂設計真的能讓學生靜下心來,對文本進行潛心解讀嗎?一晃而過,讓人目不暇接的課件,留給學生回味只不過是幾張美麗、有趣的圖片罷了。亂哄哄地討論看似探究,但大多缺少明確的指向,學生海闊天空的發言,甚至胡言亂語,卻還會受到表揚鼓勵,名曰:“有新意,有創新。”

我認為,一節好的語文課,應重在求“實”。教師不能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而忽略了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面對新課程標準,我們現在缺少的不是激情而是冷靜。我覺得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匡正人心:

一、把握拓展的“度”,潛心於讀文

語文課堂的拓展延伸,如同給學生打開了面向生活、社會、世界的窗户,讓他們呼吸到了新鮮的空氣,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引發了學生更為深刻的思考,這對於提高學生

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綜合的語文素養,無疑是大有益處的。可語文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語文學科在課程特性上出現了異化、變質現象,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上。有的課堂過分注重內容的拓展,忽視了語文課的本體訓練。一位教師教學《新型玻璃》一文時,設計了這樣的讀研專題:“課文向我們介紹了五種新型玻璃,它們都有什麼特點、作用呢?請自主選擇一種新型玻璃,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研讀,然後向大家彙報。”學生沒費多大力氣就將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作用羅列出來,至於課文是如何藉助語言對這些特點、作用進行説明的,學生則根本沒有去細細研讀、體味。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一些教師為了體現所謂的新理念,將《語文課程標準》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在設計研讀專題時,既不注意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又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年齡特徵,結果只能失去語文課應有的本色,“種別人的田,荒自家的園”,將語文課上成常識課,讓課堂成為少數尖子生的“一言堂”。

語文的拓展延伸應以學生對文本的深刻理解為基礎,潛心於會文才是語文的根本。試想如果沒有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沒有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分析理解,那麼其他的一切活動必將成為海市蜃樓。

二、棄空泛表演,做“實的”訓練

“生活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有的老師為了追求語文課堂形式的多樣化,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會唱歌的老師在課堂展示歌喉;會畫畫的老師在台上揮毫潑墨。那會武術的老師就該拿十八般兵器在教室逐一亮相。是想:“這究竟是語文課,還是才藝展示呀。”當然,課堂教學中,根據教材的特點針對某個環節進行相關的表演,這確實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思想。但如果不顧文本內容,就是單純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把表演當成課堂時尚的道具,那麼這種做法就很值得磋議了。有的課堂熱熱鬧鬧、唱歌跳舞,學生的活動形式多,唯獨讀書不多,語文教學變成了藝術教學。例如,某教師教學《狐假虎威》時,是這樣活躍課堂:教師請5名學生分別戴上狐狸、老虎、小鹿、兔子、野豬的頭飾進行表演,其餘學生當導演。當導演的學生給其他同學的表演進行評價。愛表演,愛看錶演是國小生的天性,這一教學活動的確迎合了學生的心裏需求。教師的話剛説完,課堂氣氛變得異常活躍。學生們有的找頭飾,有的戴頭飾,有的扮鬼臉…在表演、評價中半節課的時間轉眼即過。可細思量,在這看似活躍的課堂中學生究竟得到了什麼呀!

我們不能否認,表演走進語文課堂可以使語文課更輕鬆、更活潑,可以帶給學生歡樂,使語文學習更快樂;增強課堂結構的綜合性,學科間加強“整合”,可以開闊視野,使語文學習效率更高,更能體現大語文觀。但藝術究竟該在什麼時機走進課堂,該佔據多大的課堂空間,應以語文學習目標為依據,應為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服務,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如果為追求氣氛而“藝術”,結果只能是語文學科丟失本性,異化本質。課堂表演不是萬能的`鑰匙,過多的課堂表演必然使課堂流於浮華,它永遠代替不了必要的語文訓練。與其課堂上讓學生脱離文本浮於表面地演一演,無力地説一説,走馬觀花地看一看,到不如為學生多創設一些聽、説、讀、寫的機會,多給學生提供口頭表達和書面練筆的機會。沒有紮紮實實地“雙基”訓練,怎麼能切實地提高語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紮實的訓練才能使語文學習擺脱表面的“活躍”,迴歸本源。

三、適度合作,重視品讀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最重要的變革,於是小組合作、討論就成了目前語文課堂上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理念,但有的老師為了力爭更“貼近”新課程標準,為了給課堂貼上一個“新課程”的標識,時不時就來個小組討論,動不動來個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討論的效果,而是追求討論的形式,其結果是事倍功半。合作學習方式,當前被教師視為培養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風靡小語課堂。但是我們在聽課中發現,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對內容的設計、要求的提出、呈現的方式、活動的展開、合作的組織等有些主觀隨意。只要教師覺得該合作學習了,即使學生沒有進入狀態,毫無探究慾望,也必須迅速加入學習小組;教師覺得該彙報成果了,即使學生正在進行激烈的思想交鋒、正處於欲罷不能的探究狀態,合作學習也必須戛然而止……合作學習成了變相的“拉郎配”,成了許多教師落實新課標、新理念的裝飾品。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天鵝的故事》一文,一個課時內就組織了三次合作學習。第一次在初讀課文後,要求四人小組談談初讀後的感受;第二次在重點理解老天鵝破冰部分,要求學生小組討論:你覺得老天鵝是“破冰勇士”嗎?哪些句子表現了老天鵝的勇敢頑強?老天鵝為什麼要那麼做?第三次討論:天鵝們還有別的破冰方法嗎?”第三次合作學習,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餘兩次純屬為合作而合作,毫無意義。

老師在合作、討論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導鋪墊,缺少對文本必要的朗讀品味,在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況下就隨意地展開討論,那麼合作、討論就演變成了下面的幾種情況: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彙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2、小組成員都默默無語,自己想自己的事。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時而擠眉弄眼,時而東拉西扯。表面上氣氛熱烈異常,實際卻沒解決根本問題。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思考,對此“心動”比“形動”更為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那些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四、少點放任,多點引導

隨着“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的深入,國小語文教學中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學習語文。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選擇的背後有許多讓人深思的問題。比如:“你想學哪一段,就先學哪一段”。如同在語文課堂中設�Z了學習超市,教師根據多數學生的選擇進行教學。表面上看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但實際教學中,這種方式對所有的課文都適用麼?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或寫人、或敍事、或狀物、或説理。結構或並列或總分,文體有別,結構各異,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個性,一概以“你想學哪一段就學哪一段未免太放任自流了。

課文永遠不可能激起學生強烈閲讀慾望,學生當然也就不可能對文本產生欲罷不能的情結,讓學生自定、自選學習內容,其結果只能是南轅北轍。如果彙報交流時,學生彙報什麼,教師就教什麼,教學無主次,如此教學如何能有益有效?教師既不能牽着學生鼻子走,也不能跟着學生走。教師應該是學生的領隊,當學生需要“引導”時就站到隊伍前,需要“穿針引線”時就插到隊中,確實擔當起促進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

在這紛繁的課改大潮中,作為一線教師,面對先進的教育理念,我們要善於去偽存真,學會吸取精髓,才能在學習借鑑的同時,減少盲目模仿,潛心提煉,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篇5:語文教學反思

《教育報》曾刊登過一篇文章《老師,你能作文嗎》,對現代教師的寫作能力提出強烈質疑和拷問,語言犀利,批判無情。但捫心自問,這的確是語文教師普遍存在的實情,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震驚和深思!語文老師會寫,本是理所當然的,可現在似乎存在大問題了。看過一則報道,上海某校舉辦師生同題作文競賽,學生作文雖不盡如人意,但更出乎意料的是教師的作文也語言乾癟,結構鬆散,內容牽強,總體水平竟不及學生,着實令評委瞠目結舌,始料未及。一個語文老師要是自己不能寫,又何以去指導學生寫好作文呢?要是自己構思不出一篇好文章,又如何引導學生琢磨文章的寫法?新課程標準要求老師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教學當中去,以便培養他們的語感和興趣。但由於語文老師對語文的冷漠和不擅長,往往充當了“説文”而不是“作文”“是評論家而不是作家”的角色。語文老師反而成了語文的門外漢,致使點評學生作文時往往流於空洞説教,或隔靴搔癢,甚至優劣顛倒,把學生作文中許多精彩之處忽略掉或處理掉,可歎啊!

四、語文老師不但能“教”還要能“研”

有人説“語文老師人人能當”,這是對傳統語文學科的曲解和對“老套”教學的語文教師的不信任,但,要想改變這種看法,恐怕需要我們語文老師揹負着層層壓力去努力了,從我自身開始吧!傳統的語文教學是讓教師把自己的“一桶水”一勺勺地均分給學生,但是,我們知道,哪怕是滴水不漏,那也只是“一桶水”。若要達到“青出於藍”的教學效果,我們必須把汲水的方法和經驗傳授給學生。然而,什麼樣的方法適合本班的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生又該如何教學?這又啟示着我們千篇 一律的統一教學手段是無法實現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教學目的的。

語文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語文教研能力。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師不僅要研究教材和教法,還要注意研究我們的學校,研究我們的學生,研究我們的課堂,研究我們的課程。總之,我們的語文教學要立足於學校自身的真實教學問題,做到“以校為本”。

篇6:語文教學反思

時間如流水,去年九月迎接新生來學校上課的情景猶如在眼前,轉眼間又一個學期又將匆匆而過。回顧以往的工作,我雖不曾有驚天動地的成績,但總是盡着自己的職責,通過自己的努力,在課堂教學中有了一些收穫,也有值得深思和努力的地方。

一、收穫之處:

1、抓後進生,抓課堂常規。

我們的學生年齡小,沒有經過學前班的過渡,學習習慣沒形成。因此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抓平時”。在學期初,就確定了班級裏需要課後輔導的後進生,充分利用中午時間和放學後的時間進行輔導,在這個學期這幾位後進生的成績都有進步。在抓教學質量的同時,我又注重課堂教學常規,嚴格規範學生的作業格式和課堂學習方式,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和學習習慣,以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持之以恆,終有成效。

2、更新教育觀念,活化課堂教學。

教學是教師最重要的工作,如今又特別提倡素質教育。而主方向是課堂教學改革。作為年級組組長,我更應是首當其衝,激流勇進。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我總是堅持多渠道查閲跟學習內容相關的資料,做到胸有成竹地備課、上課。課堂上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所以課堂氣氛因此而活躍,學生也較喜歡上課。每一節課我都認真去對待,努力把課上好。為了做到精益求精,不知查閲了多少資料,修改了多少個教案。我也很注意自己在課堂上的形象,渴望自己的人格魅力能夠征服他們,學生習慣了那種教師在講台上滔滔不絕的講,對此也失去了興趣。結合新時代的課堂教學,我注重了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建構和動態生成。我在設計教案的時候,我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參與,也注重結合學生的實際,創設學生喜歡的情景,讓自己的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充滿歡聲笑語,讓學生知道上課也可以如此輕鬆,上課也可以如此美麗。在和諧的環境下,主動地建構知識。我儘量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探討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個學期中,我還試圖讓學生在課堂上把自己的見解和大家交流,既給大家做一個榜樣,也能鍛鍊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等各個方面的能力。我試圖把課堂和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在數學課上得到多元的知識,同時也切身體會到對稱現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而且獲得美的享受。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關注課堂的動態生成,不再是我交給學生知識,而是讓學生在實踐的操作過程中獲得體驗,然後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

3、增強科研意識,提高自身素質。

新一輪課程改革正以健康發展的態勢向前推進,光靠“經驗”靠“老本”吃飯已經行不通了。我深知,作為年輕教師,必須要一種開放的心態全面理解、把握課程,以科學、民主的精神組織實施課程,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調整教育實踐,努力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只有繼續努力進行科學研究,用科學理論武裝自己,才能真正的勝任肩負的使命。平時裏,我經常上閲覽室翻閲有關教育理論專著和報刊,上網瞭解教育動態和教育信息。

二、反思與困惑:

1、主體作用與課堂教學時間和教學任務之間的矛盾。

新課標要求教學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做的過程交給學生,使學生能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而教師的作用在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調控教學進程,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操作、去解決問題。因此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有大量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很多時候我就這樣去做的,在學生方面,的確做到了注重學生的個性,但結果呢?不能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有時候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不得不進行“剎車”,取消了學生的自主時間。如何更好地把握兩者之間的關係,值得進一步研究。

2、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雖然在學生身上化了許多心思,很多學生的學習、習慣有所好轉,但還有個別同學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沒有徹底養成。有部分同學做題時審題還不夠仔細、嚴密,審題能力還須培養。有個別同學仍字跡潦草,儘管我反覆教育他們,甚至讓他們重寫,作業的字跡沒多大好轉,只有老師坐在他們面旁邊,他寫一個我説一下,他們才會寫得稍端正些。有些學生的作業還不能按時完成,並且有個別學生會不完成作業,時而會不做或少做作業。我想也許他們對學習缺少了興趣才會不完成作業,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作業能樂此不疲,這是我在下個學期需要解決的問題。

3、多讀有關教育教學方面的理論知識,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

“書到用時方恨少。”很多時候我總是想盡辦法、絞盡腦汁的來設計教案,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要想使教學得心應手,只能是有意識地多收集資料,多看報刊雜誌,有意多向領導請教,多與同事交流等,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及科研水平。

總而言之,現在的學生是很懂事的,也是很理性的,我們教師應該用自己的耐心,走進學生的心靈;用自己的愛心,感化學生的心靈;讓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當然教師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課堂的愉悦和輕鬆,能夠再和諧的情景中學到很多的知識,因此教師也亟待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讓自己的課堂充滿神奇和樂趣,讓我們所有的孩子在我們的教育下能夠獲得不一樣的體驗

總之,一句話:提高、提高,再提高。

篇7:語文教學反思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教師,除了具備一定的教學經驗外,還必須具備不斷反思的意識,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與時俱進;才能對自己提出更高更遠的目標,向教學藝術的殿堂邁進。對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的重要性,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挖掘語文教師成長的源泉

美國教育家杜威教育思想認為:“個體要獲得真知,就必須在活動中主動體驗,嘗試、改造,必須去做”,充分體現“實踐中體驗,體驗中發展”。教學時實踐的藝術,教師只有自主參與到開放式的教學應用實踐活動中,通過切身的身心體驗,才能挖掘自身專業成長的源泉,達到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協調發展。

1、走出去:專家引領,與時俱進。專家是一線教師的航標,教師除了需要大量吸取專家論著中的精神營養外,更需要得到專家的引領。讓教師“走出去”,是教師走近名家、名師、名校的機會,也是教師學習、反思、超越自己的機會,同時還可以進一步喚起和激發教師的情感。2019年7月28日,在貴州教師教育學校呤聽了四川省肖成全教授關於“有效教學”的講座。聽肖成全老師講課是一種享受。肖老師幽默風趣,知識淵博,語言生動,言行整合。課上有講解,課中有互動。激情昂然,鏗鏘有力,舉例實在(如對“愛”(愛)的詮釋:“愛”(愛)的本意是:用手(爪)捧着,用絲綢蓋着(ㄇ),把最好的東西(心),送給朋友。),很具感染,潛移默化,真乃高效課堂,我受益匪淺。“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天”,參與名師名課的實踐活動,可以為教師注入新的生機,有力地推動教師的專業成長。

2、站出來:重構教研組功能,實施校本實踐。教研組是學校的基層組織,在教師專業成長中起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教研組要具備教研、科研、培訓多項職能,藉助於跨學科的、不同層次教師間的互助與合作,作用於教師的校本實踐專業成長。即利用教研組活動或大學科教研活動,通過“問題懸掛”、“問題招標”的方式方法,以“教學問題—教學設計—教學行動—教學反思”為過程展開自己的教學實踐。日常教學的“問題”並非都能構成研究的“課題”,只有當教師持續地關注某個有意義的教學問題,並“有心設計”了問題解決的思路之後,教師日常教學的“問題”才能轉化為研究“課題”,這也意味着教師的“問題意識”上升成為“課題意識”。如果有解決不了的重大疑難,再邀請有關專家來報告講座、對話商榷。

3、坐下來:苦思冥想,研究案例。研究案例能有效地豐盈教師的實踐經驗,提升教師的實踐性智慧,在處理教學突發事件時,能超越經驗,做出及時準確的反應。案例研究要涉及學科層面:學生學習層次是否促進積極參與、主動思考、有效生成?涉及操作層面:討論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學技術和教學技巧問題,其目的是探討在教學中應該怎樣做才更好,解決“怎麼做”的問題;涉及理論層面:“為什麼這樣做”“怎樣做更好”,對實踐中的操作策略進行理論分析,主動建構和豐富教學理論。

優秀案例有思想的深度,也有教學技術的嫻熟,甚至每個教學細節背後都隱藏着教育理想、教學藝術、新課程理念。這些意義需教師在觀察、研究中激活自己的經驗,喚醒沉睡的知識,與教師對話、與活生生的課堂教學實踐對話,感悟如何憑藉教材,將觀念轉化為具體操作,從而實現思想的超越和教學行為的改善。對失敗的案例,可以旁觀者的身份來“會診”教訓,共商問題。同時也促使“旁觀者”對自己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有所察覺,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對自己的教學實踐,規範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

4、彎下腰:“換一個視角,別樣的景色更精彩;換一個説法,多少辛苦都温暖;換一個表情,輕鬆了自己歡樂了大家!與他人一份情懷,與自己一份方便;給世界一份温暖,給自己一份寬和”———于丹。做一個幸福的人,首先必須學做一個喜歡別人的人!不用着急,因為我們都在路上!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只要行動,就會成功!凝聚你我,共同在一條路上走下去,一定會勝利!師生對話,教學相長。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教師首先是學生的學習夥伴,其次才是學習的指導者。所以在語文課程活動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消極的,不再是被灌輸的器皿,不再是課堂的聽眾,而是具有個性的、生動活潑的、思想活躍的、充滿生命力的學生;教師不再是站在學生的對立面居高臨下,教學就是教師和學生的平等對話。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注重師生互動,教學相長,通過平等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才能增加師生之間及生生之間多維有效的互動,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師專業成長。

二、追求課堂教學之美

反思:在廣大的農村地區,一本教科書、一本教參、一支粉筆上課堂的現象並不屬“偶然”。目前,語文教師的備課要麼參考或照搬現成的教案,要麼再加以或多或少的個人苦思冥想,而千篇 一律地延用“教參説法”則是天經地義無可厚非的。也正是這個緣故,本來十分精彩的對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便變得索然無味了。“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的説法也就不復存在了,正所謂“你不分析我還興趣盎然,你一分析我便昏昏欲睡”的語文教學現狀也就不足為怪了。

篇8:語文教學反思

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已經結束。我在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及結果的過程中,有時會發覺語文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細細分析,在於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因而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難以發揮出所預想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一、教學現狀:

(一)學生方面

1、學生的口頭、文字表達能力太差,在課堂上,部分同學對學習不感興趣,不能積極思考問題;還有一些同學,能積極思考問題,對答案也心知肚明,就是不知怎麼用語言來表達,表達出來的意思往往詞不達意。在作文中也如此,學生很難找到好詞好句來美化自己的作文,結果寫出的作文有的語句不通,有的不夠生動形象。可見,學生的詞彙量太小,課外閲讀訓練明顯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針對以上問題,多指導學生多閲讀美文,多摘錄好詞好句,以提高詞彙量,並多開展一些口頭和書面的表達訓練,最終提高表達能力。

2、學生的閲讀能力差,閲讀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思考,甚至有時連主旨也把握不好。古文閲讀就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思都不瞭解,無法對句子進行正確的翻譯,根本不瞭解古文寫的內容,答題自然是一塌糊塗了。

(二)教師方面

教材中有的課文難度大,學生難以理解,有些問題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不了,作為教師要適當講解,問題設計要淺顯些,儘量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便宜學生理解。

二、改進措施:

1、對教材的把握與切入點,教學方法缺乏多樣性,使學生產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抑制情緒。現用的語文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學思想和理念指導下編寫的,具有時代性和超前性,特別是強調了生活的語文和學習的實用性,符合當代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要求。但我教學過程當中仍然難棄傳統的思維和方式,因此學生感到課堂空洞、乏味,影響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調動。

對策:緊扣語文學科的特點,充分挖掘語文學科的特色,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尤其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化。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語文,對學生終生有用的語文;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通過對語文課堂教學的優化,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2、應該怎樣對學生進行教學,我會説要因材施教。教育教學要讓不同的學生在語文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可實際教學中,我又用一樣的標準去衡量每一位學生,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掌握哪些知識,要求每一位學生完成同樣難度的作業等等。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成績的提高。

對策:每一位學生固有的素質,學習態度,學習能力都不一樣,對學習有餘力的學生要幫助他們向更高層次前進。平時佈置作業時,讓優生做完書上的習題後,再加上兩三道有難度的題目,讓學生多多思考,拓展學生的思維。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降低學習要求,努力達到基本要求。佈置作業時,讓學習困難的學生,儘量完成書上的習題,課後習題不在加做,讓學生能學有所得。

3、教學效果與教學目標背離,儘管我每次備課時在教學目標的設立,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學法指導等諸方面都有自己的設計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採用的是教師教,學生記的教學方法;生怕自己講的不夠多,有時一堂課下來,滿堂灌,原定的教學目標很難完全實現。對策: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圍繞並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語文知識,通過學生的聯想。閲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對教學目標的實施,要正確處理師與生,教與學,教材與老師,學生之間的關係,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給足學生思考的空間,突顯在學生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切實達到教學活動的三維目標。

篇9:語文教學反思

1.恰當地安排教材。

有餘數除法這部分知識教材一共安排了5節課,這是最後一節。這節課是有餘數除法知識的綜合應用,應該讓學生拓寬應用視野,放手活動,在活動中充分打開思路,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並掌握用進一法求商的近似數的方法,通過多種方案的設計讓學生體會到生活應該有節約意識,而這位老師的教學則出現了面面俱到與收得過緊的情況,忽視了對學生的發散思維訓練與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個人感悟,忽視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備課是功在課前的教學工作,樹立處理教材的整體意識,明瞭教材編寫者的編排意圖、教材的知識結構、學生的思維水平與最近發展區,靈活處理教材與設定教學目標,對教材要走得進去、跳得出來,是考察教師教學技能的重要指標。

2. 教學應抓住契機把靜態的教學預案,轉變為學生動態的知識生成過程

教學的最終目標是通過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教案是課前的教學預案,學生是不同的,它進入課堂不同的學生會對它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師應該抓住學生對數學學習材料的不同反映及時地調整教學的進度,把靜態的知識轉變為鮮活的、有意義的、可以觸摸的數學學習活動,展示掌握、運用、整合、實踐知識的過程,使不同學生在課內實現不同的發展。比如這節課在學生設計派車方案時就可以充分調動學習者的想象力來設計方案,學生可以都乘麪包車,也可都乘小轎車;可以兩種車都乘;每種車可以乘滿達到限乘標準,也可以不乘滿。學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經驗、出發點不同,設計的派車方案是不同的。教師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計算找到合適的派車方案,這個過程既可培養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表達和傾聽,也可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感悟精打細算、不鋪張浪費的重要性。

3. 數學教學要滲透語文教學的因素

問題是數學學習的核心,學生學習數學是靠問題引路的。問題的的引入、發展、解決等過程要靠語言文字的支撐,學生只有理解了敍述問題的一些生澀的詞彙,才能促進問題的解決,在低年級尤其要注意這個問題。本節課限乘這個詞學生是第一次見到,由於有生活經驗的積累,學生理解起來不會很難,但是作為教師一定要引導到位。麪包車限乘8人可以理解為它可以容納乘客1人、2人、3人、4人、5人、6人、7人、8人,最多隻能容納8人。每次乘坐的乘客人數不同,設計的方案是不同的,學生只有理解了限乘的含義,才能拓寬問題解決的思路。教學是潤物無聲的藝術,教師教學中一句輕描淡寫的話,可能影響着學生問題解決的水平,也可能影響着學生對數學由愛好到興趣,由興趣到樂趣,由樂趣到志趣的轉變。

一個好的教學設計各個要素之間的關係如果是和諧的,就可以在課堂上看到人性光輝的閃爍,可以看到不同的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得到不同的發展,實現對數學知識的不同解讀。從一定程度上講,教學成功的關鍵是功在課前---充分備課。只有充分備好課,教學過程才稱得上是讓學生真正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真正發展的過程,教師的教學思想與方法也才能在這個舞台上得到實踐、展示與昇華。教學的過程是藝術演繹的過程。藝術的過程的實現需要操作者不斷的學習與思考,只有將自己的教學感悟不斷地落實到每一節課的教學中,才能實現教與學藝術的協調。

篇10:語文教學反思

拼音已經全部結束了,今天開始講識字課,有了昨天的識字基礎,學生對今天需要會寫的字都有了一定的瞭解,但是真正難的是怎樣讓學生把字寫在田字格里,並能夠正確的佔位,總結了今天的寫字課的效果,我做出了一些反思。

首先針對寫字課堂的形式,我的課堂形式過於單一,開始的圖畫,遊戲導入雖然會增加一些趣味性,但是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畢竟這節課的重難點並不是識,而是寫,《山村》這節課一共有七個字,結構上看都是獨體字,我對於這節課的設計是按照順序逐個突破,但是整節課下來簡單、枯燥,沒有一點心意。

另外,領導給的建議是我沒有想到並且能夠一針見血的指出我這節課的癥結所在的,講了整整一節課,結構、佔格、組詞、造句都講了個遍,但是學生接受的效果並不是很好,上完寫字課後我又用了一節課練習寫字,效果並不是很好,佔格、筆順一塌糊塗,我必須反思我的課堂缺些什麼,要怎樣彌補這個缺點。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文章主要介紹了低年級識字的特點和一些有趣的方法,我受益匪淺,趣味引領低年級自主識字,新課標對低年級識字提出了“會寫”和“會認”兩項要求,中國的漢字神形兼備,是有規律可循的。在語文識字教學中,努力讓學生髮現字的方法和規律,培養識字能力,體驗識字的樂趣。設計字謎,按照偏旁歸類漢字教學,象形法,比較法都是激發低年級學習漢字興趣的有效方法,我想把這些運用到課堂中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是渴望體驗成功的喜悦,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鼓勵。時時給學生好難過創設能夠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學生通過積極參與不斷產生成就感,不斷激發上進的動力。

篇11:語文教學反思

《語文園地》的教學,既能落實語言文字訓練點,夯實基礎,同時又能幫助學生揭示規律,拓展學習途徑,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讓語文園地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語文園地四》緊扣動物主線,安排了我的發現、日積月累、趣味語文,讓學生在充分的感知、體驗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的同時,體驗到其中的樂趣。在“我的發現”板塊,編者都以“對話”的形式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啟發。在日積月累板塊,將課內外的語文學習資源整合起來,因日積月累板塊的存在,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被調動起來,課內的知識向課外拓展延伸,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將會發揮得淋漓盡致。教師要做的就是大膽放手,引導學生去自己理解、運用。趣味語文板塊是個趣味盎然的小故事,故事通俗易懂,教學時重點抓住有趣的對聯,引導學生理解短文的趣味所在。教師鼓勵學生練習講述,課後講給別人聽,進行語言積累。

在這節課中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上好課:

一、回憶所學課文,歸納閲讀方法

首先,讓學生回憶本單元學過的課文,想一想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有哪些發現(説説為了能使身邊的動物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大家面前,作者用了什麼方法。)並把自己的發現説出來與大家分享。再看看小林和小東同學的發現,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他們的發現。然後,讓師生歸納小結閲讀方法。如:採用明貶實褒的方法能使句子變得更生動形象。最後,讓學生從自己的習作實例中總結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在學習中做有心人,多發現,多收穫。

二、積累關於動物的成語,激勵學生成長

在學習日積月累時,我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詞典等方式理解詞語的意思,並讓學生收集更多的關於動物的成語。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小組裏自由讀,然後

讓學生説説這些成語有什麼共同的特點,使學生意識到這些成語中都含有動物名稱,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再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已對成語的理解,並從中選擇一些説説自己的理解,並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説話練習。

為了使內容更加的豐富,在語文活動課時,我還設計了考考你環節,繼續交流自己平時積累的包含動物名稱的其他成語,以豐富學生的詞語積累,激發主動積累成語的興趣。

在“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和“趣味語文”這三大板塊內容的教學中,是否注意了訓練方式的新穎和鮮活,是否注意了“由此及彼”的適度拓展,因為這類型的教材,在傳統教學中,一直被定位於“基礎訓練”的層面,教學的主要策略亦長期沒有跳出“熟讀強記”、“爛熟於胸”的怪圈,枯燥乏味之極;而今,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的教學應賦予這些“死”的教材以“活”的情趣,讓它深深的吸引學生。

總之,《語文園地》的教學過程是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學的運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因此有一定的封閉性。如何在《語文園地》的教學過程中,實現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如何開發整合,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如何情境互動,實現教學方法生活化;如何拓展延伸,實現教學時空生活化;如何多元評價,實現教學評價生活化。這是值得我進一步去實踐並不斷提升自己的。

篇12:語文教學反思

觀潮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我用三節課對這篇課文進行教學,重點講讀“潮來時”的情形。上完課後,效果感覺良好,也有許多的感受、體會。回顧整堂課的教學,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進取性,體現了以人為本

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資料提出什麼問題,主要經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品的環節裏,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為學生學,教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教師的指導主要體此刻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主角,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簡便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教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學生讀之後自我再讀,把自我當作了學生參與到學生朗讀中,學生再反過來評教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我巧妙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這樣教師轉變主角,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範,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加上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願讀、樂讀、愛讀,極大地激發起學生讀書的進取性。在和諧的氣氛和環節設計中學生很自然地又學到了朗讀和理解課文的技巧──帶上動作表演讀能理解詞語的意思。這種別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遠遠勝過常規的讀

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可稱得上獨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積累的訓練和指導,注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實施並落實語文五好目標,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趣味,讀得津津有味。經過讀,讓學生自我來理解課文資料,如讓學生談談“你為什麼喜歡這句?”,培養學生的語感,落實五好目標中的“朗讀好”。在“句子比較”這一環節裏,經過不一樣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並且能很好地幫忙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並有針對性地設計一道填空文段讓學生口頭回答,同時也落實學生的“口才好”,更能夠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三、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採用了錄音和錄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來時的錄音,有悶雷滾動的聲音,也有山崩地裂的響聲,讓學生想象,説説自我聽到了什麼,到達“入境”的效果。之後播放潮來時的錄像,第一次整體觀潮,對大潮先有感性認識;第二次結合有關語句相機觀看錄像,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資料;第三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既幫忙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能夠説,這節課的情境教學法落到實處,也到達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這節課整個教學流程是“感受——理解——運用——延伸”。我是從以上幾個方面去努力到達自我設想。在教學實踐中感受到遺憾很多:如果課堂上把學生已經激發的情感經過不一樣方式的誦讀訓練表達出來,課文思想情感將更深化;如果教師提出問題更精確化,課堂效率會更高一些;如果讓學生學會在讀思中去自發的發現問題,不始終圍繞教師一問一答的形式套教材,教師將教得更簡便,學生學得更愉快;如果教學環節中細微處弘揚學生個性,教師大膽放開,學生綜合本事培養將會真正落到實處。今後我會努力彌補這些不足,爭取打造出使學生更喜歡的課堂來。

篇13:語文教學反思

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即將結束了。在這半學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對於我來説,無論是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的形成與接受,還是教學方法和教學能力的積累和提高,以及教學內容和教學理論的豐富和拓展,都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反思才能進步,温故方可知新——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的得失情況具體而詳細的加以總結。

一、根據計劃,我認真抓了課堂內的效率,增強課堂內的容量,提高課堂內的訓練效率;根據學生的學情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運用靈活多樣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面向全體學生,依託中間兼顧兩頭,佈置不同要求的作業,即使是佈置同量的作業,也是分不同的要求,好的要完成得’好、準、快’,中等的要完成得’好、準’,中下的只要完成好就行。

二、在基礎知識方面,提倡自學,依據教師教的方法,以個人完成任務為主,團結協作為輔,在平時的生活中主動積累並逐漸形成習慣。促使他們積極歸類知識,在多看多説中掌握。針對新題型,在老師的帶領下,作一些典型訓練。

三、在古詩詞的積累方面,狠抓背誦。除教師在課堂上指導他們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背誦外,重要的是督促檢查他們靈活運用方法去巧記,注重實效,抓重點,突破難點,對詩詞作適當的歸類,對一些名句則多角度地訓練和思考,在實際的語言中靈活運用。

四、在閲讀訓練方面。從課堂內開始嚴格訓練,依據課改新理念,利用現在有的各種參考書、材料、工具,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體性,教師的指導性。運用瀏覽、略讀、細研等方法,在多讀中整體感悟,快速理解課文。在對文章進行整體的把握後,深入重難點,細細體味,在團結互助協作中多方研討,儘量讓文本成為他們提高語文水平的一個工具,而不是他們一定得記住的死知識。課外注重培養大語文觀,多閲讀欣賞各類文章,增長見識,不斷提高閲讀理解能力。從學生掌握的情況看,古詩文的課外閲讀和現代文的課外閲讀得分率較低,閲讀依然是個薄弱環節。快速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依然是今後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作。

五、在寫作方面。書寫仍然影響其得高分的一個直接原因,書寫差的學生總與高分無緣。雖然我也狠抓了這部分學生的書寫,但都堅持不了多久,在老師督促檢查下也改觀不了多少,國小時形成的書寫的不良習慣,一直難以糾正,即使原來書寫好的學生,在作業成山的面前,想寫好也難。因此,書寫依然是嚴峻的問題。其次是仍然需要練筆,每週要按老師的要求完成一至二篇練筆,在多寫多練中增長能力。再次,注重總結和歸納,在老師的歸納總結性的習作評講中得到提高。最後要充分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及時發現他們的長處,順勢引導,在相互模仿中得到提高。

六、在語文教學中,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閲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我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昇華和靈

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我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七、重視朗讀、培養語感。利用早讀課時間讓學生大聲朗讀,以提高他們的語感。選擇美文,讓學生感悟理解。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精彩美文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在閲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如在《紫藤蘿瀑布》的閲讀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這樣品評:“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認為文中什麼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選擇其中的一點説一説。”此時的學生充分表述他們的真實感受。

八、無論任何時候都要注重學生自覺性和主動性的培養,這樣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我通過朗誦名家名作的方式,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和美學教育和一定寫作訓練。另外,我還注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我們都深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在平時補充一些知識性與趣味性統一的習題,讓同學們在説笑中受到了知識的灌輸和美的薰陶。

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正是在教學實踐這一過程中,我得到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及材料積累,為以後的教學、教研工作奠定了結實的基礎。

在總結收穫的同時,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第一、在處理已有的知識與傳授的知識的時候,有時不能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係。

第二、對部分教材內容把握不全面、有時只求形式,忽視了內容實質。

第三、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有時教學難重點處理的有偏差。

總結經驗可以充實自我,反思不足可以提高自我。相信在反覆的總結和反思中,我會不斷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今後我定會在教學中不斷改進,以適應教育改革的新浪潮,努力使學生的成績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更大的進步

篇14:語文教學反思

雲捲雲舒,歲月無痕,語文的天地因你我的執著而美麗動人。回首望望身後的那一串串腳印,無限的感慨湧上心頭。依如那片飄落的秋葉,有人説它是生命的終點,而有人説它是新的起點。

在我語文觀中,語文教學無外乎兩者,一是小語文:知識體系的掌握,應對考試;二是大語文觀:人文素養的提升,更多的關注“人”的教育。而這二者我以為又都不可偏失,因為我想作為語文教師,如果侷限在小語文中天地會更小,正如冰心説的“牆角的花,你孤芳自賞,天地便小了”。有這種觀念,今年的語文教學我在充分重視語文課堂上的教學的同時,還充分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內外結合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上。回首望望走過的每一步,無論是成功的喜悦,還是失敗中的那份無奈,它們都不停激勵着我,讓我學會反省,催我不斷奮進。與學生交流中,學生普遍喜歡的有三個大點,下面我簡單的總結一下,和大家共勉。

一、哲理性小故事,為語文課錦上添花。

為上好課,我也認真的觀察和分析了職高班學生整體的情況,針對班級中兩級分化嚴重,不少學生缺乏學期的興趣,充分的重視語文課的文學性,在備課和上課的過程中挖掘調動學生興趣的因素。每堂課前安排5分鐘的哲理性小故事設置,可以讓學生將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可以讓學生在故事後的思考、分析中得到一種教育或人生的啟示,而且每天一個小故事,一學期的積累有近100個故事,學生在寫作中又有了一個新的素材之源。一學期看來,學生對語文課非常的感興趣。

二、專題式語文教學的構建,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我一直堅信在教書的同時更該牢記育人。在實際的教學中我也一直這樣努力着。本學期教學中,我發現職高班高一的情緒普遍比較低沉,很多學生感到前途渺茫。我在思考後,結合了課文中關於生命的話題開展了專題式教學的嘗試,構建了“熱愛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主題教學。結合語文研究性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研究中領悟生活的真諦。

三、豐富的優秀的素材,讓學生不斷的提升自我。

給學生收集一系列的素材,讓學生有“源頭活水”;開展系列語文活動,讓學生體驗成功。開展激勵性的語文活動,如“優秀語文作業展覽活動”、“閲讀中外優秀作品”、“小組語文學習競賽”等;積累性的語文活動,如“必背的語文經典文段”、“每天三個成語”、“哲理性小故事”等;拓展性的語文活動,如到圖書館上閲讀課、到有關景點進行觀察等。開展這些活動,能培養學生的語文興趣,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教知不足,做知匱乏。當我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應不同要求的教學時,我才真正的體會到了自己知識的侷限,真正體會到了“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真諦。“學海無涯,教海無邊”,新的教學要求我去學習更廣博的知識,在新的學期中讓我們共同努力,爭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篇15:語文教學反思

早在1978年,呂叔湘先生就指出:“10年的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如今十幾年過去了,這個問題解決了沒有呢?依我看,情況還是沒有多大變化。

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十幾年間,語文教學改革一直十分活躍,一些新理論、新觀點、新教法層出不窮,為什麼情況還是無大變化呢?我思之再三,覺得問題就出在這十幾年來,我們改革語文教學用的是“加法思維”,即不斷地給語文教學累加上去許多新的負載,使本來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

有人提出,語文教學要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培養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去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學生將來怎麼去建設四個現代化呢?有人提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沒有發散思維能力,學生將來怎麼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呢?有人提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要讓學生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繫,認識事物的發展與變化。認識事物的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去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學生將來怎麼能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呢?還有人提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審美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怎麼能使學生具有高尚的情操,鼓舞學生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和創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奮發向上呢?

無疑,這麼一些提法都是正確的,都是要在語文教學中好好落實的。於是一 項一項地累加上去,語文教學的頭緒便越來越複雜,任務也越來越重。無怪乎有些教師不無感慨地説:“語文教學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裏裝”。然而,頭緒越是複雜,任務越是繁重,語文教學的目標便越不明確。誠如張志公先生所説:“説法越多,花樣越多,頭緒越複雜,目的越不明確,結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學者迷迷糊糊,鬧到畢業,還是不通。”事實正是如此。我們在1991年曾對部分畢業班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況作過調查,其結果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學生寫字姿勢大都不正確,根據抽樣調查,語文畢業考試試卷的.書寫工整率僅達17%;在25篇作文中,光病句就達104個,平均每人4.16個。2500個常用字的回生率高達29.1%.距要求相距甚遠,實際上還是沒有“過關”。

語文教學的時間是個常數,語文教師的精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頭緒越複雜,教師的精力分配便越分散。語文教學要跟着潮流走,於是每當一個新的説法提出來,教師便要兢兢業業地去鑽研這些新概念,去體現這些新精神,這麼一來,課堂中那些事倍功半的教學活動多了起來,那些華而不實、形式主義的東西多了起來,從而擠掉了學生對課文本身的誦讀、理解、揣摩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運用,如此進行語文教學,其效率怎麼能高得起來呢?

近來在報上讀到這麼一則消息,説的是華中理工大學最近作出的一項決定:95級的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入學後,都要參加中國語文水平考試。未通過考試者,再以選修、自學的形式進行學習,然後參加以後每年一次的語文考試,畢業前通過考試者才授予學位。該校校長楊叔子意味深長地説:“作為一 名中國大學生,為什麼不通過四級英語考試拿不到學位,而中文不過關,作文不通,錯別字成堆,卻可以拿學位,這怎麼解釋?”從校方作出的這個決定中我們可看到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儘管不少人已經成為理工科的本科生、專科生、碩士生、博士生,語文卻仍然不過關。本來就應該在中國小解決的問題,為什麼還要讓大學去補這個課呢?這不是很值得我們從事國小語文教學工作的同志去深思嗎?

怎麼來解決這個長期困擾我們的老大難問題呢?我有一個不成熟的看法,就是要變過去的“加法思維”為“減法思維”。要給語文教學減輕負擔,使之頭緒簡化,目標集中,輕裝前進。用“減法思維”來看問題,語文教學並不是那麼複雜。葉聖陶先生過去曾將語文能力概括為聽説讀寫四個字。其實就這四個字來説,也是不應該等量齊觀的。我以為國小生進入學校學習語文主要是學習書面語言,而兼及學習口頭語言,這是因為國小生在入學之前就已經基本上掌握了口頭語言,進入學校學習語文是要使口頭語言更加規範,而口頭語言的規範也是有賴於書面語言的學習的。至於聽,就更是無所不在。教師講課要聽,別人朗讀課文、複述課文要聽,別人回答問題、討論發言要聽,同學們口述作文也要聽……總之聽的訓練是寓於上述這些訓練之中的,似乎不必專作安排。

需要説明的是,提出這麼幾項作為“語文過關”的主要指標,只是強調語文教學的着力點應放在這幾項最主要的訓練上,並不意味着否認語文學科的其它功能。語文學科確實有其思想教育、發展智能、認識事物和審美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但這些功能都應該是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來體現,而不是外加的,更不能是牽強附會的。語文就應該姓“語”,語文課一定要突出識字、寫字、讀書、背誦、作文這幾項訓練重點。目標既明,達成目標的操作方法也就自然清楚了--語文教學不應是教者單方面的灌輸,而應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在讀寫聽説的實踐活動中去學習讀寫聽説。

篇16:語文教學反思

第二單元圍繞“祖國在我心中”分別安排了《詹天佑》《懷念母親》《彩色的翅膀》《中華少年》,主要是讓學生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從而也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再通過演講稿的形式表達出來。

可想而知,“愛國”“演講稿”這兩個詞對於學生來説,既陌生又難下筆,沒有豐富的材料支撐,一篇好作文很難湊成。於是在上完《詹天佑》一課之後,我就引導學生去搜集相關的愛國人士的資料,再通過“講故事”讓學生將自己蒐集的材料用自己的話進行講述(也當作是才藝表演。實際沒有預想那麼好,學生大部分拿着資料讀,自己無法概括)。

在學習《中華少年》一課時,我再次發現學生的課外積累非常欠缺。《中華少年》是一篇詩歌,這個因為作者對祖國的文化了解甚深,因此感情充沛,具有可讀性。然而,在講解時,學生並不瞭解,所以講起來比較費勁,即使他們讀得很起勁。因此,我又讓孩子利用週末去查找了“四大發明、漢服、唐代名人名作、唐服、清代文化、神舟飛船”等資料。

也剛好,我翻閲《社會與品德》一書時也發現第二課題適合學生了解中國的歷史,因此也提前將這一課題讓孩子學習了。

該有的材料有了,怎麼讓孩子寫好演講稿呢?在張老師的建議下,我佈置孩子回家抄一篇優秀範文,第二天在上作文課的時候,學生可以學習範文的寫法,再配合以前蒐集的材料,讓孩子先確定演講的一兩個觀點,然後再將相關的材料模仿範文進行改寫。這樣一來,學生的寫演講稿的熱情很快調動起來,一節課沒能完成,他們要求再給他們時間完成。

根據查閲作文的情況,雖然發現有些學生由於對材料讀得不透,出現材料安排沒有按照時間順序或者邏輯順序,出現笑柄,或者混亂的情況。但也驚奇的發現,以前學生找的材料,甚至是課文的內容也讓孩子們當作作文的豐富材料,如劉丹寫到“看!萬里長城像一條巨龍,卧在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之中;聽!黃河那滔滔不絕的波浪一浪接一浪,不停拍打着海岸邊的巖石!望,崑崙山那峻拔的身軀,直插雲天,高不可攀。這都是我們祖國的山川。冰山上的雪蓮教會了我們純潔,海風中的乳燕教會了我們樂觀與勇敢,藍天下翱翔的雛鷹教會了我們頑強。”通過改寫,形成了一篇不錯的演講稿。因此,平時的資料積累對學生的作文確實有很大的幫助。(不過資料的打印比較浪費錢,摘抄比較花時間,這個問題,需要再另找解決的方法。)

篇17:語文教學反思

一.人磨課

《太陽》既是國小語文人教版第六冊第六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又是一篇科普説明文,還是國小生第一次接觸到説明文與説明方法。説明文、説明方法的教學是比較枯燥的。科普文本教學如何突破重點難點、如何激趣、如何拓展是我在磨課過程不斷地進行着思考與改進的難題。

本課的教學內容很多:太陽的知識、太陽和人類的關係、説明方法的運用、句段中的語用等,在最初的上課時,我力求面面俱,結果導致課堂太滿、滿堂學、但學生沒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重難點——説明方法的學習也沒有很好地突破。因此,我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進——

1.講解的順序為重難點讓路:由最開始的從總結段(第8自然段)的講解,總結出“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世界”——進而講解到太陽和我們的密切關係體現在哪些方面(4—7自然段)——最後到因為太陽有如下哪些特點才能與我們關係密切(1--3自然段)的倒敍講解,變為現在的順敍講解。現在的教學主線更突出、明確,教學目標更好地落實。

2.講解詳略合理安排:詳細講解的是太陽的特點(1—3自然段)。課前收集好預習單,整理好預習效果數據後,我就發現了學生對於對於文本的重點部分——説明方法的運用,只看預習單上的説明方法介紹、還是不太能理解什麼樣的句子用了什麼樣的説明方法。於是我以學定教,在教學中必須巧妙的設計了圖文並茂的課件,以文本為基礎、一個説明方法一個説明方法地落實教學,在教學“太陽的特點”這一部分時、我讓四人小組選擇一個喜歡的特點聲情並茂地朗讀,並以學生喜歡的順序進行教學。本節課中,學生順序是從太陽的“大”到“遠”再到“熱”,在講解“大”這一特點時順勢學習“作比較、打比方”兩種説明方法;從為什麼太陽“我們看上去只有一個盤子那麼大”、因為太陽離我們很遠,過渡到講解太陽“遠”這一特點,在這段的教學中學習“列數字、舉例子”兩種説明方法,讓學生用“——”劃出“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這一句話、並寫上“舉例子”三個字、以這一句為例子學習作批註的方法;從“就算太陽離我們不遠箭也不能射到它,因為太陽很熱”,自然過渡到講“熱”,有了“大”和“遠”的學習基礎,學生已經掌握了四種説明方法,在講解“熱”這一段中讓學生給用了説明方法的句子作批註,教學過程環環相扣,從易到難,從扶到放的教學過程,紮紮實實的、一步一個腳印的地進行重難點突破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起來更有趣、更輕鬆,更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導作用與老師的主體作用。非重點部分太陽和人類的關係(4—7自然段)告訴學生這是説明方法“舉例子”的運用,大膽放手讓學生説説這一部分列舉了哪些例子説明了太陽和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進行充分的説的訓練,教師相機進行概括——太陽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體現在:萬物生存、自然現象、殺菌能力方面。繼而從用關聯詞語“有了……才……”、“如果……就……”説明太陽和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過渡到“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世界”。總結全文。

3.有效拓展

葉聖陶先生説:“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藉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太陽》這篇課文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對某一事物進行説明的很好的例子。因此,在學生學習完《太陽》這篇課文後,嘗試做運用説明方法的練習題。

再設計小練筆:用上本文中學到的四種説明方法來寫一段介紹仙人球的話。教師設計的小練筆讓學生將在閲讀中學到的知識——四種説明方法自然地遷移到“寫”中去,學生在閲讀的基礎上得到寫的訓練和提高,紮紮實實的寫能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簡而言之,教學過程實行“一課一得”的策略,巧抓文本的軸心問題重點——説明方法進行高效學習,其他語用、語法不作詳細講解,

二.課磨人

經過了本次精品課的磨課,我有不少的感觸:

1.教學要落到實處,

2.語言要乾脆,不要囉嗦,

3.不管什麼文體的文本教學都要有激情,有趣,教師要熱情高漲,學生才能學得興趣盎然。

篇18:語文教學反思

口語交際

這次口語交際課可與本組課的學習、寬帶網的活動結合起來進行,要從本組學習開始時就提出要求。請打算介紹自己去過的地方的同學和打算介紹自己最想去的地方的同學做好準備。

可以創設有趣的情境,以激發學口語交際的興趣。如,可以模擬現實生活,學生自由分成小組,組成“旅遊團”,組內的每一個人輪流當“導遊”;或者把教室佈置成展覽館,展覽館裏設分館,大家輪流當不同分館的“解説員”。教師要引導好組內交流的形式。“導遊”或“解説員”和“遊客”之間可用多種方式進行交流。教師要儘可能地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在雙向、多向的互動中活躍思維,提高學生表達、傾聽和應對的能力。

小組交流後,教師可引導學生開展評價活動。發現同學的進步,發現點滴可取之處。然後在小組內評選出活動的“最佳導遊”“最佳解説員”“最佳遊客”。還可設置一些靈活多樣的獎項,如,給蒐集資料最多的學生授予“小博士獎”,給最愛提問的學生授予“小問號獎”,給進步明顯的同學授予“進步獎”。

在小組交流、評價的基礎上,教師可簡單總一下這次活動的情況。如果大家有興趣,還可以把這次活動蒐集的資料整理好,辦一次展覽。

習作

這次習作要求學生寫自己去過的地方,也可以是想去的地方,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自由選擇。可以將習作和口語交際緊密結合在一起,把口語交際作為習作前的交流或者把習作作為口語交際前的準備。具體如何操作,教師可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來決定。在進行口語交際時,向學生作些習作方面的提示。這次習作要達到“使別人讀了也對這個地方感興趣”,關鍵是要抓住“這個地方怎麼吸引人”來寫。如果有可能,教師可組織一次活動。習作時,要引導學生抓住這個地方的特點。展開想象,把這個地方的景物或變化寫清楚、具體。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一些表達方法。寫好後,讓學生讀一讀,改一改。

我的發現

這部分安排的內容是讓學生髮現:有些詞有多個義項,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裏,語義是不同的,認識到詞的意義常常要結合語言環境來理解。

在第一組的第一個句子裏,“深”是“從上到下或從外到裏的距離大(跟‘淺’相對)”的意思。在第二個句子裏的意思是指“距離開始的時間很久”。此外,“深”還有多個意思,(1)深度,如,河水有三尺深;(2)深奧,這本書內容很深,初學者不容易看懂;(3)深刻,這件事影響很深;(4)感情厚,他們的感情很深;(5)(顏色)濃,如,這件衣服是深紅的。

在第二組的第一句裏,“封”是量詞,用於裝封套的東西。在弟(出自::語文園地教學反思)”二句裏“封”是封閉的意思,表現枝葉繁多,好像把森林都包起來了。

教學時,可讓學生先讀讀這兩組句子,再讀讀學習夥伴的話,看自己是否能發現這些特點。教師還可再列舉其他一字多義的例子,或者讓學生説説他們知道的哪些字也有這樣的特點。

篇19:語文教學反思

語文考試――拿住耗子才是好貓 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作文?很大程度上,是我們目前的語文考試所致。您瞧,考試的作文題目不管學生是不是有生活,不管學生是不是有感受,總之我出了題你就得無條件的去答,面對這樣的考試,學生是毫無選擇的,所以不管怎樣,到了考場上,有沒有生活也得“編”,有沒有感受也得“煽”,沒辦法,誰讓咱是被考的呢?

另外,這樣的考試,也帶給了老師很大的功利心,很多老師不再研究作文學習本身的規律,不再研究過程,而是研究起了考試,研究起了如何對付考試作文,因為不管怎樣,只有在考場上拿了高分才是老師的成績,於是乎,為了追“分”,一些速成的作文教學出現了,老師不管是不是符合學習規律,忽視了學習過程,忽視了學生的生活,只要結果,哪怕學生在説假話,在無病呻吟,甚至在抄襲,一切均不在話下――不管白貓黑貓,拿住耗子才是好貓!

作文批改――老師的眼睛不揉沙子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語文老師都成了文學批評家,用挑剔的眼光看着學生稚嫩的習作,用放大鏡看着那些所謂的毛病,不考慮自己教的怎樣,不考慮學生的作文應該怎麼會寫,好像學生天生就應該會寫作文,而且應該寫出高水平的“作品”,所以,在批改學生的作文時,一律是橫挑鼻子豎挑眼,從錯字到病句,從段落到篇章,都要挑剔,我們不反對指出學生的錯誤、毛病,但是難道學生除了這些毛病就沒有值得你去誇獎的地方嗎?再説,從長遠看,以發展的眼光來看,難道這些毛病不挑不可以嗎?祖慶老師曾提出讓老師不寫批語而寫讀後感,就文章和學生進行交流,鼓勵學生的進步,鼓勵學生的閃光點,本人非常贊同。這樣批改,學生會喜歡,會覺得作文不難,每次看老師的批語就是在和老師交流,久而久之喜歡上作文,那很好玩!和培養學生寫作文的興趣相比,那些毛病不挑又何妨?

有的老師之所以不放過學生一點點的毛病,其實還是自己的功利心在作怪――這樣的作文拿到考場上還能那高分嗎?豈不知磨刀不誤砍柴功,學生喜歡寫作文,喜歡每天寫點什麼,在這個過程中提高了真正的作文能力,那還怕考試嗎?

閲讀教學――“讀”是根本,“寫”是點綴 讀中學寫,歷來被語文教學所認可,沒有讀就沒有寫,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閲讀的課堂也是學習寫的課堂。但實際上又是怎樣的呢?現在的閲讀教學中有一個很響的口號――閲讀課讀是根本!沒錯,閲讀就是讀,但是怎麼讀?僅僅是翻來覆去,拿腔拿調的朗讀嗎?不出聲的讀不是讀嗎?讀的時候是不是要有思考?好的文章要不要背誦積累?這些都應該是我們所應該關注的。看看現在的閲讀課吧,為了讀而讀,為了展示老師的功夫而讀,為了讓課堂迎合評委的要求而讀,真正的思考、涵詠語言的魅力的默讀反而少之又少,甚至要費力的去找,才能在一節課上找到那麼幾分鐘。

大家想想吧,40分鐘裏,學生在拿腔拿調的所謂朗讀中會學到些什麼呢?能掌握多少語言的規律呢?在這樣的讀中,學生會學會寫嗎?有人會説,我在讀中安排了寫呀,可僅僅是寫那麼一兩句,僅僅是為了點綴而安排的寫,就把讀中學寫的目標完成了嗎?遠遠不夠啊!在讀中,要滲透給孩子們語言的規律,在讀中要讓孩子們體會到精彩語言的妙處,在讀中要學會如何表達,經典的語言範例要記在腦子裏成為自己的文學素養的養分。

落地麥曾提出寫對讀的侵略,我反而要説讀對寫的侵略,從這個角度上來説,真的是侵略,而是野蠻的侵略。讀和寫是不可分割的孿生兄弟,讀要讀出興趣,要讀出品味,要讀出收穫,要讀出思考,這樣的讀才能形成真正的語文素養,才能為寫打下良好的基礎。現在最大的悲哀就是老師們在讀言讀,在寫言寫,我説讀和寫都分別在侵略着對方,也都不該侵略對方,而應該是聯合作戰。

這三大殺手的存在,嚴重威脅着作文教學的發展,學生剛剛出現的一些寫作的興趣萌芽,還沒等露出地面,就被無情的斬首了,這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悲哀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9y5ez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