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優選20篇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優選20篇

【導語】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優選20篇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優選20篇 由本站會員“狗熊欠揍”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篇2: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篇3: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篇4: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篇5: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篇6: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篇7: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篇8: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篇9: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篇10: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篇11: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篇12: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篇13: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篇14: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篇15: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篇16: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篇17: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篇18: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篇19: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篇20: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正文】

篇1: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上學期我擔任了七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剛結束的九年級教學相比,七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一樣之處,值得我好好反思。我們都明白七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七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説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閲讀應當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閲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七年級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我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十分頭疼,教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應對這些問題,應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研究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本事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閲讀邊思考的習慣、經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本事,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閲讀課文,針對不一樣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説、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明白什麼對他們來説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經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僅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景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本事的構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七年級年級剛剛從國小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經過教師的組織、引導進行。所以教師要對自我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我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我的教學行為,使自我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異常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直到此刻,我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齊成長,有得有失。最近,我發現,自我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景。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立刻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令感到“束手無策”,只是經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這些障礙,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我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以往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我的文化底藴、向有經驗的教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我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我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本事。在閲讀和作文教學中,我意識到:要處理好培養求異思維與培養求同思維的關係。不是想法、説法越新越好,越與眾不一樣越好。關鍵是要説真話,説自我的話,表達自我的真情實感。僅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推進國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和諧發展。

反思語文課堂中的幾種現象:

1、自主的價值在於學生自主的選擇學習資料、學習方式,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教師的主導必須要在事前有了足夠的鋪墊,學生已經明白自我應當學什麼。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對一個問題能從不一樣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過程可也不能忽略結果,探究的目的是為了問題解決。

3、盲目活動很可怕。雖然新課標強調對話,認為閲讀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可是並不等於在課堂中閲讀理解的過程以教師、學生的一問一答來完成即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整堂課一個討論接一個討論,一個交流接一個交流,學生個體閲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異常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4、語文學科要有語文學科的特色,語文的文學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視。盲目綜合,把語文上成科普課、生物課、思品課不可取。不管在課上擴充的是什麼材料採用的什麼活動,其落腳點都必須為聽説讀寫服務,為積累語言,沉澱語感服務。

5、課本不能丟。不能拿着新課標中提倡“否定‘課本中心’”的説法當尚方寶劍,完全忽視文字本身所承載的價值觀念,文化背景,去追求所謂的“新意”“創新”還有什麼意義?純粹的“大膽的説”進而“編造的説”而完全忽略文字本身,忽略文字的背後,語感和語言的挖掘從何談起?

沒有反思,就沒有提高,沒有課前、課中、課後的一系列反思,就沒有精彩的課堂教學,就沒有不斷成長的生命活力。僅有不斷的反思,不斷的改善,不斷的完善,教學質量才會不斷的上升,幼小的學生才會茁壯成長。

篇2: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參加語文教學工作六年了,依然清晰地記得以往的教師向我提出的忠告:“做教師的僅有上好課,才能受到學生的歡迎。”於是我認真閲讀眾多的語文專業報刊雜誌,吮吸知識的營養;努力回憶從國小到大學期間給自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師長們的教學方法,尋求可資借鑑的教法;不厭其煩地翻閲大學中學過的《教材教法》課本,獲得指導實踐的理論基礎。經過努力,漸漸地構成了自我教學方法:教學目標要明確,講授資料要準確,教學組織要嚴密,教學方法應靈活。在日常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我努力以此來衡量、規範自我的教學行為。

也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吸收了語文教學領域中不少新的理論、觀念。

主要有:1、教學過程不只是教師教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

2、教學中不但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還要重視學生主體地位,不能把學生視為灌輸知識的容器。

3、教學不僅僅要求學生理解掌握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語文本事,發展智力,並要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4、教學不但要研究教法,還要重視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本事,等等。

隨着教學理論認識水平的提高和素質教育思想的確立,我重新審視自我的教學行為,就愈來愈感到自我所謂的好課標準還有好多不足,明顯地感到自我的觀念總是難跟上時代社會發展的步伐。我不得不努力地去反思自我的語文教學,歸納起來,我的語文教學存在着以下弊端:

一、不敢超越課堂。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受到啟發後對某一資料構成了興趣,課後能夠繼續進行主動地有目的地學習,那麼,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才能從“學會”上升到“會學”、“善學”。我心裏明白,超越課堂對學生是多麼重要,但我沒有這樣做,也不敢這樣做。我只明白利用好課堂40分鐘,讓學生學好課本上的知識。期望學生對中國古代、現代文學名着充滿了好奇和渴望,但如果能趁熱打鐵,鼓勵學生的文學修養,那該多好。可是我不敢這樣做,在很多人的眼中,這些名着是“難書”,他們會不答應,學生哪有功夫看這種“難書”!所以,學了課文之後,我幾乎就停滯不前了。我此刻的語文課,除了帶領學生在課本中“游泳”之外,課外最多佈置一點讀讀、背背、抄抄的作業,不能也不敢讓學生去廣闊的課外海洋中遨遊、馳騁。所以,學生們剛升入七年級的時候,看看他們寫的記敍文,眼睛一亮,國小生的作文水平相當不錯嘛!可是,一年過去了,他們記人敍事的水平和剛入七年級時的水平相比,似乎高不出多少。

二、不敢超越課本。教師在教好課文訴基礎上,超越課本,收集課本以外的材料,補充、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本事,這對語文教師來説也是多麼重要。可是,我也不敢只是活脱脱的運用“嫁接術”移花接木的手法,可還得挖空心思説好話,違心地説它中心突出,構思獨特,因為我不敢超越課本。

三、不敢超越“教參”。《教學參考書》本來是隻供教師參考用的,可是此刻眾多試卷的命題者供給的答案都是一字不差地照搬“教參”,閲卷人也是依教參畫葫蘆,離開了教參的説法就不給或扣分,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我也只是照“教參”宣科。我剛畢業經驗不足所以許多東西我自認為我是無論如何也理解不透,不會有更好的回答的。我想我的答案最多也只能算個“擦邊球”,可我也不敢把自我的理解告訴學生,也不敢引導學生去細加品味,只能把“參考書”上的答案抄在黑板上供學生“參考”了。不少課文,在分析段落層次時,時時感到自身的理解和“教參”的説法存在着差異,但自我最終不敢否定“教參”、超越“教參”,要麼原原本本地把“教參”的答案抄在黑板上,要麼只能簽名稀裏糊塗,矇混過關,讓學生去自由理解。

總之,我在語文教學中,不敢超越課堂,不敢超越課本,不敢超越“教參”。

我期望我的同行們不要存在類似我這樣的困惑,一個真正合格的教師必須要學會超越。僅有學會超越,才能發展自我;僅有學會超越,才能使學生髮展;僅有學會超越,教育事業才能大踏步前進。[由本站網友投稿]

我的語文教學往往只重視文章資料的分析,對學生訓練的各類語文練習題也偏重資料的把握。這種呆板的教學與讓學生主動學習相違背的。

語文,承載着人類禮貌的精華,課文中美妙的故事、精湛的語言、豐富的內涵、廣闊的視野,構成了該學科獨特的人文氣息與強烈的吸引力。但正在理解教育的孩子是否也這麼想,語文在他們的眼睛裏究竟是什麼樣的被世人稱為“誤盡天下蒼生”的語文教學也隨着歷史的車輪,一次又一次地不斷進行改革。可是以前改革的目的更多的是對學科體系自我的完善,而不是為了滿足學習者本身的需求。正如一些語文教學專家所言的一樣,以往的語文教學對人的關注是比較疏忽的,缺乏對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的學習感受、學習過程、理解知識的年齡心理特徵、學習情感的關注。是學體本位的課程,教學目標的確定大多是按照語文學科本身的知識體系,而不是根據理解者的心理髮展需求。我們的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也大多是從成人的角度、從教學的角度來研究問題、制定方案,而忘記了我們所從事的對象——學生的需求。換一種思路:在語文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我們是否能夠聽聽主角——孩子的聲音,我們是否能夠從孩子的視角來反觀我們的語文教學。

對於我來説,永遠是不斷向同行學習,學習,再學習!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篇3: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後面還有多篇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説過:語文教學的根本在聽説讀寫,是聽説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説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教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異常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説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麼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所以,教學中要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本事的培養,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語文教學的夢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後立刻理解下來並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我嗎?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教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説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我説了算。如在文本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景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我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很多的時間自讀,終結是:甲也正確,乙也不錯,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課學生跑野馬,想説啥就説啥。一節課上完了還弄不明白教師想在這節課上完成什麼任務,到達什麼目標。

教師引導孩子進取發表自我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語文教學長期的“多樣性”“模糊性”“獨特性”會給學生什麼樣的影響?”長期“不假思索地説”,“無根據地説”,“任意地説”,“編造着説”,“不負職責地説”,致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新的誤解,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所以,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必須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教師要具備在課堂上進行“二度備課”的本事。

三、鼓勵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獨立思考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教師們廣泛採用。那種人人蔘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啟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必須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為前提。

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閲讀、思考的情景下進行合作學習,由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為個別優生供給展示的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師不管在公開課還是平時教學動輒就安排四人小組討論,不管資料有無討論的必要,有些甚至一節課討論到底。也有的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看到一兩個小組有結果就匆匆收場,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學習中,還經常看到如下場面: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彙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2、小組成員默不作聲,自我想自我的。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討論時氣氛熱烈,卻沒解決實際問題。以上種種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本事,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是流於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係。

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為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我們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經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本事。僅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所以,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一要組織好學生自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要組織好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教給合作的方法,重視對合作學習的評價,做到互動學習與個別輔導相結合;三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全面實現教學目標。

篇4: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一、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濃厚的語文學習氛圍。

經過學習交流討論後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儘量找到語文跟生活的連接點,注入生活和時代的活水,讓課堂教學貼近學生生活,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提高他們的進取性和主動性。並充分發揮班級“林語堂圖書角”的作用,鼓勵學生多閲讀,多思考,尤其是大學聯考必考的名著部分,讓學生慢慢地消化。另外,讓他們多看《讀者》《智言》《青年博覽》這一些適合中學生看的雜誌,再把他們自我認為比較好的文章在“課前演講”這個環節裏與同學們分享,我點評時儘量的聯繫生活實際,讓他們學以致用,每一天懂一點,起到愛的教育的作用,並學會思考,學會感悟生活。同時,在課文講讀時應對學生生活實際,尋找課文資料與學生生活的最佳結合點,使課文走進學生生活,又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心靈,體會作者的喜怒哀樂,比如在講《秋詞》這一課時,我先讓喜歡秋季的學生來談談自我心目中秋的特點,從而引入“秋詞”的特點的講解,學生感覺自然而又熟悉。講授《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時,我問學生如果平時自我心境不好時是怎樣解悶的,學生的方法各異,我很自然的引入朱自清心裏不寧靜時獨自享受一片“荷塘月色”,那這片“荷塘月色”到底有怎樣的魔力能夠給作者帶去這麼好的慰藉。講授《陳涉世家》時我讓學生結合時事議論“陳勝、吳廣起義

”到底是逆歷史潮流還是順歷史潮流,學生能很自然地聯想到此刻的台灣問題,以及達賴集團的分裂行徑進行分析,並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很客觀地評價“陳勝、吳廣起義”這一歷史事件……經過這樣的聯繫,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方面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二、讓學生經過話劇的形式串聯課文,整體上掌握課文的資料。

語言天然是與生活相聯繫的,人類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認知,模仿的過程,一篇比較長的記敍文,情節經過語言再組織一下,構成話劇的形式,讓學生來表演,有時讓學生來組織語言,有時經過自我查閲資料,讓他們熟記,不用花很多時間,即使拿着稿子念也別有一番風趣,學生都有很強的表演慾望,經過話劇表演,一方面激發他們的興趣,一方面加強對課文資料,人物形象的把握,再者也鍛鍊了他們的表達本事。

三、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擴大課容量,豐富活躍了語文課堂。

我校給八年級年每個班級都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我經過上網查找和自我製作語文教學課件,以及利用一些音像材料,使無聲的語言變得生動形象,具體可感,提高了課堂效率,取得了夢想的效果。另外,許多課文的學習,我都播放配樂朗誦,給學生必須的薰陶和感染,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技巧。

篇5: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語文學科既應當是培養語言本事的學科,又應當是培養情感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相信學生的潛能,要努力挖掘學生的情感因素為他們創設趣味的學習情境,創造廣闊的學習體驗空間,從中進取挖掘、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發展思維,啟發想象,發表個性化看法。

一、點撥教學,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於教學的主體地位。於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為這些詞句“不僅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並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説《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能夠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覆閲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髮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採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為新的教學資料,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將學生置於一種動態開放生動而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充分調動學生裝的主體情感受,讓他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的表達本事和思維本事都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併到達發展。從而到達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二、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當人的心理處於興奮狀態時,工作效率異常高。而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僅有有興趣,課堂上學生才會興奮起來,才會樂學,學習才會有成效。創設情境地便是創設氛圍,調動興奮點。在教學中,我常有聯想、比較法來創設問題情境。當學生在剛一接觸課文時,他們應對的信息是陌生的,我們僅有將那些陌生的信息與一些學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東西加以聯想、比較,他們的心理才會相容而欣然理解。

如我在講授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為了讓學生領會詩中豪邁壯闊的意境和蘇軾對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學生們熟悉的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片頭畫面:滾滾長江向東流去,激起千萬朵浪花.這一雄渾形象可感的畫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們的魂魄。然後再引入《三國演義》中片頭的歌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將它與課文中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相比較,它們有什麼不一樣和相同之處?因受《三國演義》片頭畫面的感染,學生們感受到了長江的壯闊博大,心中自然也騰起了一股豪邁之情,而思緒也翩飛起來。憑着自我對人生、社會知識積澱和理解,他們也能體味到這些語句都塑造了長江東流的開闊境界,從中也能體味到自然的永恆、人生的短暫,無論是怎樣叱吒風雲、建功立業的英雄代碼物都有同常人一樣無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則,必然被歷史的浪濤捲走。但仔細品味,他們也發現了那些語句所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一樣。在這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了豪邁的場景,豪邁的感情這些要素,然後經過聯想比較,讓他們進取參與,並讓他們有自由表達的機會而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蘋果則激起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説過:教學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和鼓舞。而創設情境則便是為了激勵,為了到達“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教育為學生供給了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但僅僅讓學生掌握知識遠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夢想在於將一個孩子的知識轉化為智慧,推動他們去體驗人生去關注瞭解社會,充分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教師僅有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把握他們的主體情緒和心進脈搏,經過點撥和引導,創設情境,才能讓他們的心動起來,讓他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的表達本事和思維本事都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併到達發展。在對真善美的領悟中化解思維疙瘩,解除心理障礙,從而到達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安全教育教學反思愛的教育教學反思教育教學反思。

篇6: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新一輪課程改革是國家教育改革的核心資料,新的課程體系不但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同時也要求教師必須改變教學方式、教學生活,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為了能讓自我更快更好地學習理論並付諸實踐,我首先從教育科研入手,把課題的研究和課堂實踐緊緊地融合在一齊,以理論指導實踐,我也一步步地走上了新課改之路,並收到極佳的效果。下頭僅就教師怎樣教和學生怎樣學談談自我感想。

一勇於嘗試,推動教法改革

自從實施新課改以來,我們學校及時找準方向,確立走以科研帶動學校教育教學的發展之路,並以我們語文組作為龍頭。學校的信任給了我們莫大的動力,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立即抓住機遇,以省級立項課題為突破口,努力推動教法和學法的改革。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精心設計更利於學生學習的情境,如藉助講故事、課本劇、一句話新聞,電教手段、多媒體技術、局域網傳遞等途徑創設生動趣味的教學情境。我更多的是利用電化教學手段、多媒體、局域網傳遞這三種手段,來激發學生的思維,點燃創造的火花,加強學法指導,促進同學之間相互的交流與合作,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成長提高的舞台;採用教師帶着學生走向教材的教學模式,大膽嘗試學生代替教師到板前授課,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充分調動全體學生語文學習的進取性,努力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本事、口頭表達本事、收集信息的本事,使學生終身受益。

二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加強教育教學的研修本事

新課改的實施需要以理論做指導,沒有理論指導的課程改是盲目的,也是無效的,僅有掌握了先進的課程改革理論,才能避免這種盲目性,少走或不走彎路,才能發揮教師的創造性,更利於教師擺脱傳統教育的束縛。教師是實施新課改的關鍵因素,直接決定新課改的成敗,所以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加強自身基礎理論的研究,這對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為此新課改剛啟動後,結合本組教研計劃,我們先後認真學習和研究了語文教學大綱及新課標解讀,更好地遵循新課改要求,併到兄弟學校和外地取經學習,汲取別人的新課改理念、新課改精神為我所用,努力更新自我的教育教學觀念。在此基礎上,我還努力利用自我的信息技術技能,融入課堂,大膽整合,進取撰寫經驗總結、教學感悟或課例論文,堅持寫教育隨筆,並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我們研究的課題:吉林省基礎教育校本教研“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中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和習慣的研究”也已經過驗收,結題,並在全市推廣。

三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是學好語文的關鍵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怎樣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關鍵在於教師能否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如果在一堂課中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慾得到滿足,他們就會用愉快的情緒等待下一節課的到來。因為興趣愈濃,產生的熱情就高,所以語文學習的興趣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教育家陶行知認為:“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更充分地證實了興趣的重要性。

四良好的學習習慣、正確的學習方法是學好語文的重要因素

自從事語文教學以來,我一向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六點,收效很好:(1)學生要養成勤查字典、詞典等工具書的習慣。定期開展有關漢字知識的比賽。除了字典、辭典工具書外,還要求學生蒐集一些對作家、作品深入研究的文獻資料、個人傳記等信息,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2)課本內所給的現代文及文言文,必須仔細解剖透徹;要以課本為藍圖,依託教材,才能使學生在課外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課本要求背誦的必須要背誦下來,該熟讀的必須要做到爛熟於心。(3)要學會獨立思考。思考是掌握知識的關鍵環節,要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僅有思考了才能提出問題,才能更好地發揮潛能。(4)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日記顧名思義就是把自我一天的經歷有選擇、有重點地記錄下來。這對積累寫作素材,寫好作文是最佳的方法。日記的形式十分靈活,可長可短,能夠綜合運用多種語言表達的方式,並且資料也不受限制。自我能夠隨便地寫,不必進行過多的加工。最初可能寫得不怎樣樣,語言也不必須通順,但堅持寫下去就會逐漸提高,更好地到達練筆的目的。日記能更好地鍛鍊學生對客觀事物的描述本事和對自我思想感情的表達本事。所以,日記是最好的練筆方法。(5)要廣泛涉獵課外書籍。語文學習僅僅靠課堂知識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還必須從生活中汲取。在如何利用課外學習語文的問題上,我想,教師在設計課外活動時,必須要與課本的學習資料相結合,僅有這樣才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語文興趣,才能做到學以致用。如:在教學每單元課文時,我都圍繞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事先佈置學生在課外有目的地蒐集與該單元學習相關的資料。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些資料,組織課堂教學;學生可利用這些資料進行深層次的閲讀及思考。(6)語文課堂除了認真聽教師講解外,重在動筆,要在書上進行圈、勾、點、化,在筆記本上記下重點、難點和疑點,要邊聽邊思考,聽課要跟着教師的教學思路、要點,要進取思考,進取回答問題和勇於提出問題。很多同學往往不注意課堂聽講這一環節,總認為語文課聽不聽都無所謂,從而忽視語文課的學習,這是極其錯誤的做法,從而導致語文成績的落後。

五結束語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工程,沒有現成經驗和固定模式,我們這一路走來,就是緊緊依託教科研和自我多年的教學經驗,步步走進新課改。我相信,在濃厚的教研氛圍下,在大力推進新課改的進程中,我們不斷探索、不斷追求、不斷創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明天必須會更美!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會有更好的明天。

篇7: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

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説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説讀寫,是聽説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説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教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異常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説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麼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所以,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本事的培養。僅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夢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後立刻理解下來並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我嗎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教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説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我説了算。如在文本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景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我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很多的時間自讀,終結是:甲也正確,乙也不錯,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課學生跑野馬,想説啥就説啥。一節課上完了還弄不明白教師想在這節課上完成什麼任務,到達什麼目標。

篇8: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在大力推行“提質減負”的當今教育界的潮流和趨勢下,應對新的形勢,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們沒有理由不對語文教學進行反思,更何況“語文教育”在基礎教育中是最大的受害者。眾所周知:語文教育先有“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號衝擊,再有“語文費時又費力,學也無法得高分”的大學聯考制約,後有“不懂英語、計算機和駕駛技術的是新時代文盲”的觀念打擊。語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無濟於事的,僅有不斷反思自我,瓶頸一破才會天地寬。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我覺得必須走好三步:

一、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

記得呂叔湘先生説過:“語文課和別的課不一樣,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的廣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説明書。到處都能夠學習語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語文無處不在、語文無處不有,學習語文的條件得天獨厚,學好語文理應小菜一碟。但事與願違,不少學生對語文失去了興趣。你讓學生寫寫自我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橫眉冷對方格紙,俯首甘咬鋼筆頭”,讓你哭笑不得。癥結究竟在哪裏?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我覺得:語文教學缺失生活,學生生活缺失語文。

在大學聯考的背景下,很多語文課變成了習題課和考試課,必須程度上使語文失去了應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績與排行的壓力下,語文也漸漸失去了簡便與活躍的氛圍,變得沉重與凝滯;在追求“效率”的名義下,語文刪去了活動與場景,只剩下知識與思辨。在應試的背景下,學生認為語文只要上課聽聽講,做做練習就萬事大吉了;卻不明白要學好語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學生不肯觀察、感受、思考生活,勢必降低了語文方面的認知本事。再者,學生也沒有充分認識到語文學科“厚積薄發”的特點。在花了時間,做了題目,卻不能立竿見影的情景下,學生便在功利心的驅使下,把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學科上。難怪學生時常詼諧地説:“語文,想説愛你真的不容易;數理化,我的的眼裏僅有你。”在新形勢下,語文教學要提升人氣指數,我覺得滲透“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的理念是首當其衝的。這雖然已經不是什麼新的觀念,但卻是語文教學必須具有的語文教育觀。

語文教學滲透“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的理念,我覺得可經過兩個途徑:一是以語文的形式對話生活,給學生供給一個大語文的學習環境,保證學生學習和歷練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二是以生活的資料豐富語文,變平淡的生活為豐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讓學生自創賀歲信息和迎春對聯,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這樣能到達“從語文迴歸生活,再從生活昇華語文內涵”的目的。這是新形勢下語文教學必須走得第一步。

二、閲讀和寫作。

有位語文專家説過這樣的話:一個負職責的語文教師,只需教會學生兩件事,一是閲讀,二是寫作。高再明教師曾向我推薦過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語文教師》,該文發表在《光明日報》上,作者是社科院哲學研究員周國平先生。在文章中,周國平先生説:“我沒有當過中學教師,但我當過中學生。讓我回顧一下,什麼東西提高了我的語文水平,使我在之後的寫作生涯中受益無窮,我發現是兩樣東西,一是讀課外書的愛好,二是寫日記的習慣。”專家就是不一般,三言兩語便道出了語文學習的真諦。語文學科本身有“厚積薄發”的特點,講究“課內打基礎,課外練功夫”的方法。語文課外學習究竟應當練什麼功夫?其實就是閲讀和寫作。當然,閲讀和寫作也是語文教學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大學聯考就是這樣考查學生的,語文試卷僅有兩個大題,一個大題是閲讀部分,另一個大題是作文部分,閲讀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別佔80分和70分。再來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實事求是的説:教師有點空就講、學生有點空就練,閲讀和寫作這兩塊陣地堅守的確實不牢、不死。當前,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極力倡導將時間還給學生、將本事還給學生。我覺得實施素質教育對語文教學異常有利:以前,學生“兩眼一睜,就開始競爭”,絲毫沒有自由支配的時間;此刻,

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多了,自然而然閲讀的時間也會多起來。“既然留得閲讀在,學生就莫怕作文難啦!”。閲讀,異常是課外閲讀,能夠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能夠為學生鋪墊一個良好的“精神底子”;能夠促進學生成為一個人格健全、心靈富裕,熱愛祖國語言的人。寫作,能夠幫忙學生成為一個情感豐富的人,成為一個富有愛心的人,成為一個能正確欣賞自我的人,成為一個熱愛多彩生活的人。顯而易見,閲讀和寫作對學生終身發展益處多多。所以説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必須堅守閲讀和寫作這兩塊陣地。

三、學習習慣、思考習慣和積累習慣。

國外研究證明,學生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有關,80%與信心、意志、習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關。其中,習慣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從一個人的發展來説,習慣伴隨着人的一生,影響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習慣是種能量,也是能量的儲蓄。我覺得語文教學最值得關注的三種習慣就是學生學習的習慣、思考的習慣和積累的習慣。打開網頁你會發現信息是按秒來更新的,學生的“教科書”就是此刻的世界。語文教學不關注學生學習的習慣能行嗎?就語文學科而言,學生學習的習慣應包括:説普通話的習慣、寫規範字的習慣、查工具書的習慣、獨立閲讀和獨立寫作的習慣等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雖然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可是人類始終沒有停止過思考,因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內心才會真正強大起來。看來語文教學關注學生思考的習慣也是不言而喻的。“積沙成塔,集腋成裘。”語文學科包羅萬象,浩瀚無邊。這就要求語文教學還必須關注學生積累的習慣。

篇9: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在新課標理念下,教學反思有助於我們教學智慧的實踐。教學的複雜性決定了它是體現教師實踐智慧的過程,而不是教師演練技藝、展現知識的過程。以前語文教師的教學都是一板一眼遵循課本知識,而經過反思,教師能夠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蒐集很多事例並以各種形式向學生展示。

1.教學體會

1.1加強教師修養,增強教師創新本事。

都説國中孩子最擅長模仿,教師的道德風尚、言談舉止對學生的影響是極大的。柯瓦列夫説:“兒童從小就把自我的教師看成是他們要努力學習的道德模範。所以,教師的道德面貌就起着這樣重要的作用,他在課堂內外,在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中的全部言行,都是給學生作出的榜樣。”教師必須自覺加強道德理論學習,發揚無私奉獻的精神,為人師表,以身作則。教師創新本事的高低直接影響着學生創新本事的強弱。教師應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大膽創新,大膽探索,不斷豐富並擴大自我的知識面,在掌握學科知識和常規教學方法、手段的基礎上,還要掌握與學科有關的學科知識及現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1.2科學使用教材。

遵循教材,但不拘泥於教材。新課標繼承和發揚了舊課標的優點,在諸多方面有了新的創新和突破。新教材的編寫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以學生的生活邏輯為主線,從學生的發展需求出發,以社會生活為主題闡述理論觀點,生活化學科知識,使知識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使以人為本的理念得以體現,使語文教學的時效性、針對性、説服力增強。所以,關注過程和凸顯觀點是新教材資料的體現方式。由學生的日常生活場景出發,在生活情境中學生能夠體驗、感悟,最終迴歸到學生生活,也拉近了教材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有很強可讀性。剛開始新教材不能夠適應,筆者曾走到兩個極端教學模式:部分教師由於受舊教材編排學科知識邏輯思路的影響,開始接觸到新教材以生活邏輯為主線的編排思路時,感覺很零散、很感性,不成知識體系。不由自主地在上課時按舊教材的模式教學,導致學生聽不懂,課堂效果也很差,為此,筆者感到困惑苦悶,結果轉向依據並照搬新教材,一段時間過後,教材資料進度緩慢,筆者感覺按部就班照搬新教材,教學任務在規定課時內不可能得到完成,反而會使學生的學習負擔加重。筆者意識到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應當依據新課標的理念,讓教材成為文本並對其進行修改。

1.3挖掘人文內涵,體現人文價值。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語文教育曾一度極力追求科學化,在教學和教學評價中過分追求客觀性、確定性,從某種程度上説,這是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向自然科學靠攏,醉心於數量化和標準化。尤其是在會考壓力下,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過度地進行理性分析,追求機械化的答案,這直接導致了學生思維的侷限性。當然,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標準化教學是有必須必要的,可是從素質教育的角度看,從學生未來的發展上看,這樣的教學理念無疑背離了語文教育的特點,降低了語文教學的效率,傷害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創新意識。畢竟,語文是人文學科,理性化、機械化的教學模式無法挖掘出語文的人文價值,也就不能充分發揮語文的教育功能。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廣大語文教師不能不重視語文課程的薰陶感染作用。

1.4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説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為教師,應當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期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我們力求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語文審美閲讀的軌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教朱自清的《春》,教師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還有的教師緊扣“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麼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含義?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麼?由生活經驗入手,啟動學生的審美想象,比較自如地把學聯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賞了桃杏豔紅、百花爭妍的美,產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種温暖、欣悦的感受。

2.以學生為主體,理解先進的教學模式

隨着新課標的普及,許多教材資料出現了大幅度改動,可是教師的教學模式卻沒有隨之改變,仍然是“穿舊鞋”,在課堂上以自我為中心,對學生“一刀切”。這樣陳腐落後的教學模式顯得與此刻先進的教學理念格格不入,教師教得疲倦,學生學得枯燥,味同嚼蠟,從而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課堂效率極低。語文教師應是一個高瞻遠矚的人,不應是一個只顧眼前分數、不顧學生本事發展的“近視”。教師要逐漸將自我的主體地位讓位於學生,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自主學習本事為中心,僅有經過課堂中師生、生生的合作探究,才能使學生逐漸提高語文素養。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採取合作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意識,如對在閲讀過程中涉及到的不一樣層次的、學生自我不能獨立完成的問題,能夠經過合作討論的形式進行探究,可在小組討論中不斷補充、更正、完善,一些重要的問題如果不能立刻解決,教師可參與進來,引導學生細細研討。

總之,在構建課堂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必須要根據自身的教學風格和學生的個性特點,不斷探索、實踐,逐步探索出適合自我的課堂教學模式。

篇10: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應對課改熱潮的衝擊,剛開始只是“任爾東南西北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態,但如今,時代發展的強烈需求,信息技術的全面推入,改革課堂教學,尤其迅速改革語文課堂教學,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已成為每一位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下頭是筆者在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幾點粗淺體會。

一、教學模式的審視

1、學習方式的改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方法和途徑。語文學習中用什麼樣的學習形式來實現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都取決於教學目標的要求。2、教學方式的改變語文教學應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之上,那裏的“平等”絕不是師生之間無條件的平等,而是教學中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觀點、人格、情感等,同時又要高於學生,教師始終是首席地位,要引導學生掌握更廣泛且更有深度的語文知識,如果教師不加鑑別地肯定學生所有的言論,而不對其進行必須的點評和拔高,學生是很難獲得提高的。

3、教學目標的改變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並不是要求我們在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都要實現該教學目標,而是憑藉語文活動使學生感受到課文資料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具體根據教學資料關注不一樣的目標,“潤物細無聲”才是我們應當追求的最佳教學境界。

4、互動狀態的改變很多教師認為,新課標的最終目標應是“學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動起來”,在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下,到達大家都動起來的最終目的。其實不然,語文學習中的調動並不等於真正的激活,如果學生在活動的外表下內在的思維一向處於停滯狀態,這也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動。不管課堂上採取哪些調動方式,僅有那些能讓學生的思維一向處於活躍狀態,學生的感情一向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稱之為真正的“動”。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任務是在調動學生的進取性和熱情的同時更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啟動學生的情思,這才是真正的“動”。

二、教學載體的審視

1、文本教材是課堂教學的藍本,所以“探究”教材,不僅僅是學生的任務,教師自身對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層內涵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僅有教師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必須的高度引領學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師生與文本作者構成對話。

2、教具

任何一種課堂形式(包括電教媒體的運用)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活動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課堂討論或呆板單一,或信馬由韁;有的一節課則完全用鼠標代替粉筆,用錄音代替教材等,這樣的教學手段沖淡了語文教學豐富多彩的實質內涵的特質,難免有“做秀之嫌”,流於形式。

3、教師

我們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但更不可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僅有教師適時介入,或進行必要的點撥歸納,或對文本作適當的拓展,才能將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深層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獲得系統的知識和正確的觀點。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身為教師,“路漫漫其修遙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雪萊有一句名詩:“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遙嗎”,其實此刻,沐浴第二輪繼續教育的東風,享受國家重視義務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動新課改、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美麗春天。每一位語文教師,真的應當在這陽光燦爛、鳥語花香的春天,順應時代的東風,高舉課改的大旗,小而言之,為自我的事業,開創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為祖國的未來,播種火紅的秋天。多一份反思,就會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提高。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大潮下,我們要不斷反思,與時俱進。

篇11: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新一輪的課改有如一縷春風,讓課堂富有了生機。我校全新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全程指導的教學理念。我從不願參與到駐足觀望,最終投身其中,深刻體會到了新教學模式的誘人魅力,課堂活躍了,上課簡便了,教者的主角發生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效果有了明顯提高.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語文學習方法的指導呢?這是課改給我們提出的一個重要課題,我也充分認識到僅有教給學生語文學習的方法技巧,讓他門把握方法主動學習,提高本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實現“教是為了到達不教”。我從以下幾方面作了嘗試:

一、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是最好的學習方法。我認為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是語文學法指導的關鍵。沒有興趣,就談不上學法的指導,興趣是學好功課的動力。所以,要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進行激發和培養。在教學中,經常滲透些自學成才的名人事例,如李存葆僅國中畢業,但經過自我的刻苦自學,寫出了催人淚下的《高山下的花環》等一部部佳作;從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入手,多讓學生帶着題目進行野外“採風”、現場“素描”,及時捕捉生活中的閃光點,確實把學生帶入情境,體察情境,使其有所感,動其情,寫作興趣不斷增強。這樣學語文的興趣就自然而然地激發了起來。

二、以“讀”為本,教給學生“讀”的方法。在語文教學中,閲讀是一重頭戲,教師應引導學生閲讀課文,讓學生經過“讀”去感受,去聯想,去認知,吸取文章的營養,久而久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加強,真正到達不教的目的。如單元教學,教師應教會學生根據要求確定精讀、略讀資料,對於典範文章、精彩段落,須運用精讀的方法,動筆圈點勾畫,摘抄名言警句,體會詞句含義,加深對課文資料的理解。

三、教給學生準確理解詞義,分析文章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理解概括本事。語文教學不超脱字、詞、句,因而準確地理解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的意義,對於更好地理解文章資料顯得至關重要。

四、教會學生系統整理知識的方法。經過對語文教學的探索,不管教路,還是學路,必須在學生對文章有一個整體意識的基礎上再進行。至於文章的整體意識,語文改革家張偉曾講到,“文章就是一個圓球,圓球都有一個球心,各個部分對球心堅持向心力”。我們學習就要發掘這一“球心”,使文章字詞句段各部分都環拱於中心,堅持其整體性。所以指導學生閲讀時,就要讓學生循着作者思路把握課文資料,結合文章中心來理解每一個問題,不能孤立地進行字、詞、句、段的條塊分割式閲讀。

五、教給學生質疑解難的方法。“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古人的這些話告訴我們: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閲讀中發現問題,用自我的方式去領悟問題。如在教學《孔乙已》中引導學生互相探討,如讓學生大膽地提出“孔乙已為什麼要留着長指甲?”“一羣孩子為什麼要鬨笑?”等一類的問題,展開討論,這樣能夠讓學生無意中發現藴藏其中的“真金”。推而廣之,運用到其它課文,也要讓學生把握住學習的重點,圍繞目標提問,而不是糾纏在無價值的問題上,這樣的方法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是大有益處的。

六、教給學生對文章的賞析方法,提高學生的鑑賞本事。如何正確地引導學生對閲讀資料的賞析已成為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資料。在指導學生賞析文章時,要注意讓學生聯繫作者的時代背景,從作者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去研究,要多讀,多悟。如在教學詩詞賞析時,先讓學生結合作者背景反覆朗讀,在讀中去感悟和閉目想象,然後把自我心中的再造意象用語言或文字表達出來,構成“讀、悟、品”的讀詞學習方法,學生易於理解和掌握。

以上幾點是我在語文教學中的一點體會,在立人課改中,自我雖然努力按照立人模式去做了,但還有許多不足之處,離新課堂模式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如課堂上,有時因為時間緊,課前預設不充分,還有自我的急躁等原因,往往是學生展示不夠充分,不夠全面。這一點還有待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步完善。

篇12: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一、解放思想,把課堂還給學生。

給學生一個舞台,他將還你一份精彩。“一超四有效”模式正是倡導以學生為主體,將課堂還給學生,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的平台,讓課堂真正服務於學生。超前學習時,教師在給出具體學習指導後就應學會放手,讓學生自由選擇展示資料和展示形式。我們總過度擔心學生不會學,怕他們學習的不充分,總是越俎代庖,預設種種框架反而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我們能夠做的是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為學生供給展示機會。“我的課堂我做主”,從學生的展示中我們能夠看出哪些是他已知的,那些是他不明白的,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將學生的原有狀況作為自我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和依據,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在學生遇到閲讀障礙的時候或者學生知識儲備不足的情景下,教師再及時地加以引導,激勵學生去認知、去探究、去思考。我們教師只需要做一根小小的火柴,去點亮學生心中的明燈,讓學生自我照亮自我,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二、放開束縛,為學生創造施展身手的環境。

我們的課堂上,常常是教師預設的資料太多,學生生成的東西不多,有時還為了教師的預設,犧牲了學生的生成,這很明顯有些本末倒置了。教師在課堂上應為學生供給思維和展示自我的空間。就像石教師説的,不妨讓學生走上講台,當一回小教師。對於超前學習中學生能夠自我理解掌握的知識就由學生來講。我覺得師生主角的相互轉換,有利於保護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品質,值得一試。同時設置“質疑台”,讓學生説疑惑提難點,比一比誰有一雙火眼金睛,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看一看誰是智多星,最能幫同學解惑答疑。還能夠進行“風采展示”背佳作賞美文等等活動,這樣其主動性、進取性等內在動力得以充分發揮,學生會進取主動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三、深化方法指導,活潑有序地進行展示活動。

我們要交給學生的不能是“魚”,而要是“漁”。道理雖然簡單,做好卻不容易。就象我今日的課堂只是按照事先設計的來進行,課堂上唱主角的依然是教師自我,學生在這節課上沒有自我的情感體驗,也沒有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要想讓學生課堂展示活潑有序、精彩紛呈,不可能一蹴而就,關鍵在於方法的指導和習慣的養成。超前學習中教師要深入瞭解學生所學情景,必須保障超前學習的有效,才能為展示奠定基礎。對於大家都會的完全能夠不講,能夠有所側重的進行展示,不必面面俱到。

展示時一步步培養,先要求學生不舉手自由發言,會什麼説什麼;再繼續要求簡單的(如字詞解釋、作者介紹等)由每組的3、4號發言,有難度的可由1、2號發言;更進一步要求遇到同一問題如有類似或相反的看法時應主動爭辯,有理有據;再有能夠説自我讀到的類似的文章或書籍,進行佳作推薦。質疑時能夠是有疑而問或是有意質疑(把自我的發現提給大家,共同思考)。這個培養是需要必須過程的,能夠預期其艱難和曲折,但我相信只要堅持下去,必須會有陽光燦爛的一天。當然我的思考還很粗淺,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

篇13: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説過:語文教學的根本在聽説讀寫,是聽説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説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教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異常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説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麼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所以,教學中要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本事的培養,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語文教學的夢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後立刻理解下來並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我嗎?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教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説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我説了算。如在文本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景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我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很多的時間自讀,終結是:甲也正確,乙也不錯,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課學生跑野馬,想説啥就説啥。一節課上完了還弄不明白教師想在這節課上完成什麼任務,到達什麼目標。

教師引導孩子進取發表自我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語文教學長期的“多樣性”“模糊性”“獨特性”會給學生什麼樣的影響?”長期“不假思索地説”,“無根據地説”,“任意地説”,“編造着説”,“不負職責地説”,致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新的誤解,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所以,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必須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教師要具備在課堂上進行“二度備課”的本事。

三、鼓勵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獨立思考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教師們廣泛採用。那種人人蔘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啟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必須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為前提。

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閲讀、思考的情景下進行合作學習,由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為個別優生供給展示的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師不管在公開課還是平時教學動輒就安排四人小組討論,不管資料有無討論的必要,有些甚至一節課討論到底。也有的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看到一兩個小組有結果就匆匆收場,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學習中,還經常看到如下場面: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彙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2、小組成員默不作聲,自我想自我的。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討論時氣氛熱烈,卻沒解決實際問題。以上種種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本事,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是流於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係。

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為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我們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經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本事。僅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所以,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一要組織好學生自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要組織好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教給合作的方法,重視對合作學習的評價,做到互動學習與個別輔導相結合;三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全面實現教學目標。

篇14: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在推進語文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語文教學的嚴峻問題,也敢到了自我在作為一個母語教師肩頭職責的重大。於是不斷的進行探索和思考、總結,和大家共同交流。對自我在工作中的一些體會做一下小結。

一、教學方法要穩中求變

因為單一的教學模式容易讓學生厭倦,而太多變的教學又讓學生琢磨不透,不能構成規律,無“法”可依,所以教學就成了一個需要不斷思考和改善,既需要象做飯一樣要變換花樣,來引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又要構成必須的格局和習慣,讓學生覺得有規律可尋。例如每一天的預習,需要有必須的方法和規律,讓學生明白應當做什麼。生字、詞語以及有關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資料,初次閲讀課文,是必須掌握的。而有時也需要一些變化是我們需要潛心研究的,例如我在教學《變色龍》的時候要求學生把自我朗讀的最好的段落錄下來,讓學生經過讀體會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二、教學主體要調動激活

要相信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激發學生智慧的火花。有時我們總是為僵化的課堂氣氛而很苦惱,其實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興趣不是一天能夠培養的。從新課程的角度來講,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而不是被動的執行者。尤其是此刻的孩子他們從小理解良好的教育,聰明指數絕對超過了我們小時候,如果要是用我們來衡量他們是不行的,所以我們要相信學生的本事,給學生一個施展自我的平台。例如:在學習《窗》這一課時,我讓學生設想一下,這個沒有看到他所期望看到的美景的病人,他會怎樣樣呢?同學們紛紛的去説。有的説,他懊悔之極,之後自殺了;有的説,他也舊病復發,痛苦而死;有的説,他在一次次的噩夢中死去了;還有的説他之後遇到了一個好的醫生來這個城市,於是很巧的治好了他的病,而他之後就用自我所有的錢,買下了對面的土地,把他建成了一個美麗的公園……學生的想象本事是超出教師的想象的。

三、教學重點要突出體現

語文課堂要突出重點,體現亮點。其實新課本每單元基本有一個重點,可是每課又有各自的特點。例如: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主要是小説,《孔乙己》、《范進中舉》、《口技》、《變色龍》、《窗》僅有一篇是文言文,其餘都是小説,而四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運用了比較的方法,可是比較的角度又各不相同,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把握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去學習。讓學生既看到知識的整體特徵,又看到每一課的特點。既要給學生知識又要讓學生感受到歡樂,營造歡樂語文的氛圍。例如《孔乙己》能夠讓學生根據課文孔乙己的境遇而編寫課本劇,並進行表演,或者能夠經過多媒體讓學生看已經制成光盤的課本劇來感受主人公的悲慘的命運。《口技》則能夠讓班上有這方面特長的同學去施展自我的才能,在歡樂的同時瞭解什麼是口技。《變色龍》則能夠讓學生自我去分主角讀,然後自我選出最佳搭檔來展示給同學們。

四、教學情感要交流醖釀

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沒有情感的教育是失敗的,沒有情感的課堂是痛苦的,讓學生能把自我的喜怒哀樂,在課堂上能真情流露,與主人公共命運,與作者構成情感的交流與對話,以情來陶冶學生,以情來激勵學生。情感既是教育的目標,也是教育的手段。比如,在學習《背影》一文時,我首先讓學生聽了《父親》的歌曲,然後讓學生談自我的父親,想想父親給自我的關愛。其實教師如果有本事,最好自我給學生唱,或者讓有本事的學生唱,這樣學生更有深刻的體會。我在教學《白楊禮讚》的時候,給學生唱《小白楊》,儘管唱的沒有歌星好,可是學生還是覺得我們教師真行,於是就更加強了學生對教師的崇拜,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教學範圍要拓展延伸

語文教學要走向生活社會。如果就語文課本學習語文是永遠無法學習好的,我們精彩的課堂只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很小的一部分,只是能應付考試,而學生的本事和實踐是無法真正得到鍛鍊和提高的。學生的語文最終是要在社會中去檢驗的,所以必須讓學生能夠活學活用。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學生的實踐本事和個性思考,不在要求統一答案,所以這就是説教師必須要把思維的空間真正還給學生,這樣才真正有助於學生的提高。要讓學生更多的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去積累生活,去品位生活。他們有了自我的思想才能真正的進取的去學習語文。

語文作為母語原本有它得天獨厚的優勢,可是此刻卻因為教學的課程而變得過分的單一,使語文失去了原本應當有的活力。尤其是此刻的語文,由於文言文是固定的,是必考的,所以教師們在複習的時候有時會過多的把經歷放在一個一個生字的記憶,要求學生一個字不差的把文言文背寫下來,於是這些原本在新文化中已經沒有了語言影響力的文章,了教師教學的重點,也成了學生學習的難點。學生苦不堪言。當然我們不否認古人的知識的廣博,也不否認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輝煌的文化遺產,可是不應真正讓它成為學生學習的重點,我總是覺得應當是一種人文的積累,而不是文字的積累。古人的東西再好,還是應當去更多的發展此刻的理念。由於有的文言文很長,學生又沒有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師不得不為了考試而逼學生去背。儘管考試時就是那麼10分左右的題,可是應對一分也不能少的考試來説,對於關係着學生命運的考試來説,總是不能忽視的,所以成了一項負擔。對於優秀的學生還不是問題,對於差一點的學生那簡直是如登高峯。

可是,教師也能夠分層而論,讓學生體會古人語言的精煉,能夠讓學生去積累和欣賞自我喜歡的一些詩歌和文章,而不是僅僅侷限於背誦課本上的幾篇,幾首。

六、教學資料要開放靈活

努力建立開放的語文。語文是母語原本就是學習其他科的基礎,是學生將來生活的重要的交際手段之一。

可是長久以來,各科都是孤立進行教學,學科本位的思想太嚴重了。課程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忽視了學生知識的聯繫,以及科目的交流和溝通,把自我封閉起來,然後説語文怎樣也考不好,怎樣回事。當然我們不否認語文考試以往存在的弊端,而導致的應試和素質的衝突。課程過度的強調統一,東、南、西、北、中,億萬學生同時學習統一的資料,使課程變的凝固、僵化,缺少了彈性。

可喜的是最近的考試出現了科目的交融,儘管只是那麼1、2分,可就是為了這一點分數教師們會苦心的去經營,會努力構成一個教育的整體。

有時我們生病時會因醫院的科室分的太細,以致有時生病了不明白要去哪個科室而苦惱。其實我們的教學也應當是適當的有一點溝通,不要因為自我不是英語教師而不敢説一句英語,不要因為自我不是物理教師而為自我對物理知識的淺薄而做解釋,其實教師應當是一個多元的整體,是一個一專多能的結合體。

當然不是説語文課都上的不倫不類,可是也不是雷池不可跨越。

語文課堂要打破壁壘,逐步做到課堂教學、語文活動,綜合實踐相結合,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讓語文教學充滿活力,讓語文課堂歡樂融融,讓語文不在是學生的負擔。這是每一個教師和家長的心願。

篇15: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一、轉變評價觀念,引導學生參與評價

我們迎接的是一種新的評價方式,靠傳統的理念是行不通的。傳統的評價觀僅有教師評價學生,把學生視為被動地理解知識的對象,盛放知識的容器,惟考分是人才的評價觀點,從而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也忽視了學生素質和本事的提高。現代素質教育觀,要求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發展學習技能,發展人格。我認為優化課堂教學評價的首要任務是轉變評價觀念,引導學生參與評價。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期望感到自我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上這種需要異常強烈。我引導學生參與評價,正是給學生供給了發現、研究、探索的空間,為學生有所發展、有所創造創設條件。

1、激發學生參與評價的興趣

愛因斯坦曾説過:“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學校所規定的功課,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理解。”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習興趣能有效地誘發學習動機,強化學習動力。在教學中,我經常採用實物演示、小品表演、課堂遊戲等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以這些直觀形象的手段,創設情境,激發起學生評價的興趣,調動起他們參與評價的進取性。在學生初步嘗試評價的時候,我採用激勵性語言鼓勵學生大膽説出自我的想法,對發言流利、聲音響亮的同學給予表揚,由此建立起他們評價的信心。在學生基本掌握了評價的方法後,我採用小組競賽、對組合作、大組交流等多種活動形式擴大學生主動學習的空間,釋放學生的精神活力,激活他們的思維,使他們在簡便愉快的學習交往中主動發言,進取交流。

2、給予學生充分的參與評價的機會

要讓學生參與評價,教師在課堂上就必須保證他們評價的時間。我們的學生是一個個具有個性的活生生的人,作為教師,我們應當注重學生髮展的潛在性、主動性和差異性,在課堂上保證學生有自主表現和發展的空間,為每個學生供給進取參與課堂學習的機會。如在教學生字時,我在指導完書寫後讓學生試寫一個,然後我抓住這一機會讓學生來評一評他寫得怎樣樣,在評議中不僅僅讓學生正確掌握了字形還促使學生寫出了一手好字。又如朗讀課文時,我採用“讀——評——讀”的教學方法,先讓學生讀,再讓學生評一評他或他們讀得怎樣樣,最終再讓學生讀,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本事並且提高了學生的評價本事。在閲讀教學中像這樣的契機很多,我們要善於抓住,給予學生充分的參與評價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評價中得到發展。

3、重視學生的自評與互評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自評就是讓學生自我評價自我,學生想象豐富,有很大創意性,教師應當要求學生對他們的行為或作業做出自我評價。如在教學中,當學生讀完一個句子或一個語段後,我就讓學生獨立思考、確定,想一想自我在朗讀過程中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鼓勵他們主動客觀地評價自我的朗讀,有針對性地作出自我改善,進一步完善自我,養成自我檢查、自我調控的意識。讓學生對自我的朗讀進行評價,這既是知識的再現,同時又使學生對自我的本事和方法進行全面的反思,為學生供給一個足夠的自讀自悟的機會。我在教學中經常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及全班範圍內對學生進行評價,如朗讀、背誦等,在自評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互相評價。“你認為他做得怎樣?”“好在哪裏?”“還有哪些要改的,怎樣改?”“如果是你,應當怎樣做?”這樣,既讓更多的學生有了發表自我的見解的機會,發揮學生的互補作用,做到培優幫差,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學生在團結、協作的學習氛圍中得到發展。

篇16: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建設開放的富有活動的課程體系,是這次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建設上,倡導要有大視野,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所謂大視野,即語文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語文教育要有時代氣息,世界胸懷,超前意識,無論從觀念、資料到方法,都要貼合時代的需要,成為名副其實的21世紀的語文課程。

所謂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就是要克服語文課程孤立、封閉、凝固、僵化等種種弊端,在大語文教育觀的指導下,實行課程資料、課程實施等的根本變革,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體系。在課程資料上,不僅僅語文教科書增加選學、選讀、選做的資料,教科書給地方、學校留有補充鄉土教材的空間,並且鼓勵教師開發、利用取之不盡的語文教育資源。在課程實施上,既要不斷改善課堂教學,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學走進自然、走向社會,探索形式多樣的、與自然社會現實生活緊密聯繫的教學形式。能夠説,建構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課程體系,已成為深化語文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能夠預見在不久的將來,語文課程資料,由於地方、學校、教師參與開發,將成為源源不斷、經常更新的一泓活水;語文課程體系,由於打破了學校與社會、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壁壘,逐步做到課堂教學、語文活動、綜合性學習相結合,學校、家庭、社會語文教育相結合,將變得開放、創新,充滿活力。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們供給一個温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維生素;新的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

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新的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完美的情操。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並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歡樂。

篇17: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進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理解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改變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

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是“教學之本”。要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取性,培養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堅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越學越愛學。

合作、探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經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不僅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並且培養了合作精神和協作本事。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異常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本事的重要途徑。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學習專題的提出,到學習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乃至學習成果的呈現,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實踐的機會,有更大的創造空間。學生會全身心地投入,使他們的主動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發揮。語文綜合學習,看重的主要不是學習成果的呈現方式,不是結果,而是學生學習、探究、實踐的過程,是在一次次的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本事,蒐集和處理信息的本事,綜合運用語文的本事和創造性以及職責感、合作精神等等。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語文素養,又是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的主導作用絕對不應當因為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而削弱。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説過,教師要儘可能多地尊重學生,儘可能多地要求學生。一方面教師要實行教學民主,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使學生有選擇學習資料、學習方法、學習夥伴的權利;一方面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有力的指導、引導、輔導,使學生的學習成為有效的學習、高效的學習。其重點,一是供給交互式的學習平台,二是精心組織學習活動。供給學習平台,也就是創造氛圍、空間,供給學習、實踐的機會,使語文教學有一個民主、寬鬆、和諧、愉悦的氛圍,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時時、人人有提問、發表、交流、展示的機會。精心組織學習活動,要點有:組織好自學,核心是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個別輔導;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調控,以全面實現教學目標。總之,教師要經過有效的學習活動,經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使學生不斷進行自我組織、自我建構,在這種組織、建構中,逐漸提高語文素質,構成適合自我的學習語文的方法。

篇18: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於教學的主體地位。於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經過兩年多的課改教學實踐,我總結出點撥教學的三個方面。

一、適量點撥

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為這些詞句“不僅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並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説《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能夠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

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覆閲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髮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二、適度點撥

課堂點撥力求點撥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語文審美閲讀的軌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教師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還有的教師緊扣“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麼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含義?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麼?由生活經驗入手,啟動學生的審美想象,比較自如地把學聯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賞了桃杏豔紅、百花爭妍的美,產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種温暖、欣悦的感受。

三、適時點撥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採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為新的教學資料,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總之,實施點撥教學的經驗告訴我: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從而到達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篇19: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在這方面,主要應體此刻發揮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強實踐性,遵循漢字、漢語自身規律上。

語文課程人文內涵十分豐富,它對一個人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所以,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和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要既學語文,又學做人。還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在文學、情感諸方面的薰陶、感染作用。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對閲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説“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髮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這是提高語文本事的需要,也是構成良好個性、激活創造力的需要。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本事,而這種本事必須在豐富的語文實踐中培養。以往我們有一種失之偏頗的認識,認為學生語文本事的構成,要靠系統的講授語文知識,要靠在嚴整體系指導下的一步一步的語文訓練。我們忽略了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這一基本事實,忽略了母語教育的諸多特點。母語教育與外語教育有本質的不一樣。母語教育有基礎,有語境,有資源,這些是母語教育得天獨厚的條件。所以,學習母語應有別於學習外語,主要不是靠傳授知識、揭示規律,而是靠在很多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感悟、習得,逐漸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語文實踐,一要採取多種多樣的形式,給學生創造儘可能多的實踐的機會;二要不斷開發、充分利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語文教育資源,使學生憑藉豐富的資源和很多的實踐,在學語文、用語文中漸漸習得語文學習規律,不斷提高整體把握的本事。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還體此刻遵循漢字、漢語的自身規律上。如,利用漢字感情色彩強烈的優勢,重視語感的培養,加強感悟和情感體驗;又如,利用漢語言文化沉澱豐厚的優勢,豐富語言積累,增加文化儲備。總之,語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薰陶,在反覆實踐中,不斷提高綜合運用的本事,全面提高語文素質。

篇20: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隨着意味新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師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儘管在每次培訓中,我都能認真參加,刻苦鑽研,對語文這門課程的性質;語文的讀、説、聽、寫四種基本本事的培養;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實踐中的綜合實踐性學習等方面,在頭腦中構成必須的理念系統,有比較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和自我發展觀。

在具體的新教材使用,教學過程中,能緊扣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的規律和語文教學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尤其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本事,儘量讓每堂課都有琅琅的讀書聲、能點燃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每一個學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資多彩的精神生活。新課程理念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真正在教學中,自主合作能夠組織,但在探究方面存在必須的困惑和難度。一分組,學生自主合作,這樣自由度大,學生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不可能完成最基本的學習任務,再加上探究方面學生缺乏課外資料的收集、閲讀,探究不出新意,也就不能建構新知。

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其特點是綜合性和實踐性。它以語文本事為核心,是語文本事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語文素養不僅僅表現為有較強的識字寫字本事、閲讀本事、作文本事和口語交際本事,並且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本事——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本事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本事。一句話,語文素養是整合的、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語文素質。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裏,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將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和不懈追求。

【小編簡評】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優選2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範文。

【網友評價】

主旨明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5eq7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