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專題講座講稿《走遍天下書為侶》課後練習教學案例

專題講座講稿《走遍天下書為侶》課後練習教學案例

專題講座講稿《走遍天下書為侶》課後練習教學案例

專題講座講稿《走遍天下書為侶》課後練習教學案例

仁壽縣方家鎮國小校鍾昭訓

為了不斷豐富完善自己的教學理論,反思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優化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將來自外部的教育理論與指導自己教學實踐的內在教學理論相互轉化,促使自己更為深刻地認識到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長處和不足,在教學活動中實現自我教育和成長,我們有必要堅持撰寫教學案例。以下是我本學期教學《走遍天下書為侶》課後練習題的一個案例,記錄於下,供大家參考。

一、案例背景:

在教學完國小五年級上冊課文《走遍天下書為侶》後,我指導學生完成課後練習的第三題:

3. 讀下面的句子,再根據自己的讀書感受填空。

一本你喜愛的書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處你隨時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愛的書就是(),也是()。

二、案例過程描述:

在編寫教案的時候,我對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本來是:(1)出示範句,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學生獨立準備;(3)指名讓學生交流。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課堂氣氛沉悶,很多學生沒有結合自己實際的讀書感受做深入的思考,而是被動地接受幾個發言者的答案,整個班級五十名學生只有幾個空洞的答案。我立刻意識到這樣的結果肯定不行,因為本單元的教學主題就是“我愛讀書”,是要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體會到讀書的樂趣,養成愛好閲讀的習慣。而且單元習作也要求學生談自己和書的故事或者談讀書的體會。我知道這種狀況一定是因為教學設計的不合理造成的,於是趕緊調整,將教學過程改變成了:(1)出示範句,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以自己的讀書體驗和一些名人讀書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鼓勵學生調動記憶,回顧自己的一次讀書經歷,獨立準備;(3)小組長組織交流各人的讀書感受。(4)小組內修改、練説句子,推舉同學準備參加班級交流;(5)各小組彙報交流,評出五佳句子;(6)全體學生抄寫五佳句子,看誰書寫規範,寫得又快又好。

三、實施結果:

事實證明,教學方法調整過後的教學效果更加良好,課堂氣氛立刻活躍了許多,學生想得到、説得出、寫得好,不僅從學習活動中切實感受到了別人和自己讀書的滋味,還為單元習作做好了積累與準備,真正由“淺學習”變成了“深學習”。

四、案例反思:

1、本案例中調整後的方案更注重教學實效。教師在每一節課上都應善於觀察、感知、分析課堂信息,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和教學目標實施情況適時調整教學方案。將十次低效的“淺學習”甚至無效的“假學習”變成一次高效的“深學習”。

2、本案例中調整後的方案擴大了學生的參與面,加深了學生的參與度。關注了優中差生的共同發展,體現了教育教學的公平性。

3、本案例中調整後的方案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真正轉換為主導地位,學生成為積極參與的學習主體,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激情。整個教學過程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生動活潑地發展,羣體性主體參與率高,創新性思維活躍,使學生真正獲得了自主學習的成功樂趣。整個教學過程的突出特點是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4、調整後的學習活動更有趣味,為學生創設了探究性、自主性和合作性相融合的學習環境,給了學生一個開合有度、輕鬆愉悦的可控性自主課堂。 讓孩子們有機會去而且願意去充分扮演好自己,展示一個不一樣的充滿自信的自己。

教學不是讓學生知道什麼,而是讓學生學到什麼,學會怎樣去獲得知識和技能,讓學生在真切的體驗、深入的探究和感悟中獲得成長。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台。課堂就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一個開放的、公平的、愉悦的、和諧的課堂就是孩子們最好的舞台,他們一定可以在一個個高明導演的引導下演出一幕幕精彩紛呈的節目。從而使單調枯燥的學習過程變成快樂成長的生活過程,成為幸福人生的美好經歷。

5、調整後的方案有機整合了課堂重點、單元目標、教學三維度等因素,兼顧了當前教學與後期教學。

6、調整後的方案更關注學生中長期發展,切實鍛鍊了學生聽説讀寫的的語文基本能力。另外實實在在地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與他人交流、溝通、合作的團隊精神。社會學理論認為,學校教育要以培養“社會人”為己任。依據社會學理論,課堂教學活動就是社會生活的“準社會活動”,學生就是“準社會成員”。在本次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了社會成員這一角色,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成功感和自豪感,使之產生強烈的學習和創造動力,以達到全面素質的提高。

附:教學案例的一般要素

1.背景

所謂背景,即是向讀者交待清楚:"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紹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説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和條件。背景是案例很重要的環節,描述的是事件的大致場景,是提供給讀者瞭解“事件”有用的背景資料,如所在學校的情況、個人的工作背景、事件發生的起因等。

2.主題

每篇案例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即這個案例要説明的某個問題,是反映對某個新理念的認識、理解和實踐,還是説明教師角色如何轉變,教的方式、學的方式怎樣變化,或是介紹對新教材重點、難點的把握和處理,等等。

3.細節

有了主題,就要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選擇最能反映主題的特定的內容,把關鍵性的細節寫清楚。要特別注意提示人物的心理。因為人物的行為是故事的表面現象,人物的心理則是故事發展的內在依據。面對同一個情景,不同的教師可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為什麼會有各種不同的做法?這些教學行為的內在邏輯是什麼?執教者是怎麼想的?揭示這些,能讓讀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這個環節中,要講明問題是如何發生的,問題是什麼,問題可以和事實材料交織在一起。這是整個案例的主體,要詳盡地描述,展現問題解決的過程、步驟以及問題解決中出現的反覆挫折,也可以涉及問題初步解決成效的描述。

4.結果

案例不僅要説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待教學的結果--某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應和教師的感受,解決了哪些問題,未解決哪些問題,有何遺憾、打算、設想等。以“問題”為主線,有矛盾、衝突甚至“懸念”,能引起讀者興趣和深入思考。

5.評析

評析是在記敍基礎上的議論,表明對案例所反映的主題和內容的看法和分析,以進一步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評析可以是自評,就事論事,有感而發,也可請專家點評、深化。通過對背景、問題、解決問題方法的描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總結利弊得失和啟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dzel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