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慈母情懷教學反思(共6篇)

慈母情懷教學反思(共6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6篇《慈母情懷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慈母情懷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慈母情懷教學反思(共6篇)

篇一:《慈母情懷》教學反思

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第一國小 翁璐

選擇這樣的文本,初衷也許是僅僅出自於自己的感動和對作者喜愛。所以初次備課也僅僅在關注“母愛”。

第一次試教時發現學生通過簡單的對比後,得出文中母親愛得深沉、偉大、壯烈的結論。當時,我突然有種“空虛和害怕”的感覺。試想,當我們把母愛理解得如此堅硬的時候,母親是否已經遠離我們?母親不在是一個生活中的具體真實存在;母愛也不再藴涵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母愛被空化、泛化、偽化。於是再次細細品讀文本。“母親”這兩個字究竟意味着什麼?終於對母愛有了重新的認識:瘦弱但堅強,辛苦卻忙碌,貧窮但不吝嗇。作者用簡單得不能再簡單、樸素得不能再樸素的語言和事例來體現着母愛的意味深長。在這裏,母親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給兒子如何才能無憾人生。文中四句那麼樸實而又簡單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存在的,藴涵在日常生活中的母親。“瘦弱的、疲憊的、龜裂的、忙碌的”體現着母親的付出。“我挺高興他愛看書的”就這一句話,為兒子的未來指明瞭方向。大愛無形呀!

葉嘉瑩教授説“不僅要明白作品所寫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題,更可貴的還在能掌握作品中流露的作者隱意識中的某種心靈和感情本質,從而自其中得到感發。”所以,在感悟文本的時候更注重的是走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在抓住能以點帶面的“文眼”後,用“我穿過一排排縫紉機,走到那個角落,看見一個極其瘦弱的脊背彎曲着……”“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着我,我的母親……”“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着。”這三個關鍵句分別與“母親説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伏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對比。對比感悟,對比讀,反覆讀。一層層的深入,在這個過程中,慈母的形象淋漓盡致,在每個學生的心目中打上烙印,由此學生的生成一點一點地加深,最後引出母愛究竟是什麼。將家庭境況,母親的艱辛與母親對孩子的愛和希望放在一個矛盾卻又和諧的教學背景下教學,讓學生反覆地,用各種形式去讀,不管是分角色,還是個人讀或是齊讀都達到了很好的效果。這樣一種無痕的指導,不露聲色地使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的對話,與作者對話,與文本中人物對話。學生內心感情的湧動在老師的鼓舞下變成了讀和説,使整堂課充滿了生氣與激情。

但是當我們讀書時,總停留在人家的感動中,沒有和自己的感情和心靈的對照,那就失去了閲讀的意義。同樣在上課時,老師與學生的認識不協調時,也失去了這節課的意義。如何讓課堂更和諧,如何讓師生的和諧從表面轉化為實際,我想這是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思考的問題。

《慈母情懷》教學反思

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篇課文。初讀到它,就被深深打動,自然也有了要將這種情懷傳遞給學生的衝動。反觀自己的課堂,我看到了教師力圖以飽滿的情感、深情的話語設一個學習情境,情動於衷,讓學生浸潤其間,閲讀文本,感受到母愛之偉大。孩子們被感動了嗎?應該説,是的。這從課末他們“向文中的母親或是自己的母親説幾句話”可以看出--“媽媽,您給我的不只是一元五角錢,更是我前進的力量!”“媽媽,感謝您賜給我生命,您的心血我永遠不會忘記……”我的眼睛已經濕潤。 但是,我忍不住要問自己關於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問題。我知道,“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無法截然分開的,“我們在情感領域與認知領域之間的劃分,是為了便於分析,完全是帶有主觀任意色彩。”從整節課來看,人文性很濃,而工具性卻相對淡薄。課堂上,對於四個“立刻”、四個“供”的品味顯然是淺嘗輒止。回頭一看,甚覺遺憾。如果能進一步讓學生去讀、去思考、去體會,他們必然能更深刻地領會母親的一片深情--自然,也會感動。 想了又想,還是不夠從容,許許多多的設想都希圖在40分鐘內完成,又擔心時間怎麼也不夠用的,畢竟是略讀課文。於是匆匆間留下了許多遺憾。

《慈母情深》教學反思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實驗國小叢秀珍

我喜歡樑曉生的文章。《慈母情深》是樑曉聲的小説《母親》裏的片段。記敍了母親在極其艱難的生活條件下,省吃儉用,支持和鼓勵“我”讀課外書的往事,表現了慈母對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對母親的敬愛之情。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學會品味作品的語言,體會作品的感情,在閲讀中“披文以入情”。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感受:

1、抓住重點句子,讓學生通過對錶現慈母情深的重點句進行討論、交流,體會母親掙錢的艱難,感悟慈母情深。這樣以句帶篇,以點帶面的方法,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歸納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學中的難點。而且,課堂上的討論與交流,營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學習氛圍,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學生在研討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切磋中激發出創新的靈感,在交流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2、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尊重“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

大膽放手,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昇華情感,提高閲讀能力。通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描寫母親的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的句子,來體會平凡母親的偉大,感受偉大的母愛,激發熱愛母親的思想感情。

3、課文記敍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對於現在的孩子難以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這對理解課文帶來了障礙。為了能讓現在這些孩子體會到課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補充了樑曉聲的原著《母親》中的幾段文字,幫助學生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環境,理解課文,更加深了對母親的崇敬。

4、儘管補充了原著《母親》中的幾段文字,旨在幫助學生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環境,從而感受慈母情深。但由於學生的生活背景與當時反差較大,老師必須在課前給學生交代歷史背景,講一些那種年代的故事或生活事情,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消化理解。

[《慈母情懷》教學反思]

篇二:《慈母情懷》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本文講述了一位貧窮辛勞的母親為了滿足兒子強烈的讀書慾望,而豪不猶豫地拿出錢讓兒子買書的故事。文章描寫細膩,情感真摯,語言淺顯易懂,體現了濃郁的母子之情。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理解 “失魂落魄、震耳欲聾、龜裂”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通過對母親外貌、動作、語言描寫的重點句、段,體會母親的慈祥與善良和“我”對母親的感激、熱愛與崇敬之情,喚起熱愛母親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讀懂課文內容,抓住描寫母親外貌、動作、語言描寫的重點句、段,體會母親的偉大

和“我”對母親的感激、熱愛與崇敬之情。

教學準備:

自制生字詞卡片和重點語句的幻燈片;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1.描述情景:請大家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一位貧窮的母親,用他那龜裂的手指,細數着一卷揉得皺皺的零錢,坦然從容地把錢塞到渴望得到一本小説的兒子手中。

2.導入:請讓我們滿含深情地走進這位母親,走進慈母的深情吧!(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梳理字詞。

1.提出要求,學生自讀課文,瞭解文章,梳理字詞。

2.同桌相互讀課文,相互正音。

3.彙報學習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陷、碌、攥”,學生認讀。

(2)交流:課文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你有什麼感想?

三、細讀課文,體會感情

1.默讀課文,找出反映母親辛勞、貧窮和愛“我”的語句,以及“我”對母親感激和熱愛的

語句,細細品讀。

2.全班交流:體會母親辛勞和對“我”的愛。逐一出示幻燈片中的語。

(1)“七八十台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從“震耳欲聾”感受母親的工作環境惡劣。)

(2)“我穿過一排排縫紉機,走到那個角落,看見一個極其瘦弱的脊背彎曲着,頭和縫紉機捱得很近.周圍幾隻燈泡烤着我的臉.”“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着我,我的母親……”(這段話突出了母親工作的勞累,還看出母親為“我”的到來感到驚訝;通過省略號還可以體會到“我”為母親這樣的勞動而感動,為自己貿然要錢而內疚.)

(3)“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着.”(由文感到母親身上的錢很少,“揉得皺皺的”説明母親的錢在身上帶了很長時間,也來之不易,是一點一點勞動得來的.通過“龜裂”一詞看出母親的艱辛.)

(4)“有事快説,別耽誤幹活。”“母親説完,立刻又坐下去了,立刻又彎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由母親的言語和四個“立刻”感受到母親的辛勞,為了生計而爭分奪秒地工作。)

(5)“我挺高興他愛看書的!”“不是説你買書,媽才捨不得給你這麼多的錢呢!”(由母親的.言語認識到家境貧寒,掙錢艱辛,卻支持“我”看書,可見其母愛。)

3.全班交流,體會“我”對母親的感激和熱愛。重點語句:

“那一天我第一次發現,母親原來是那麼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覺得自己長大了,應該是個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錢跑了出去……”“那一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錢給母親買了一聽水果罐頭。”“我想我沒有權利利用那錢再買任何別的東西,無論為我還是為母親。”(從這兩段話中可以看出“我”當時為母親辛勤勞作的場面所感動,為自己不能體貼母親而內疚.體會“我”對母親的感激,崇敬和熱愛之情。)

4.指導分角色朗讀課文。

四、總結,拓展。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母愛是慈祥的,母愛是深沉的,母愛也是偉大、無私的。這種愛,作為子女永遠也報答不了,正如唐代詩人孟郊所寫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自由朗讀課後的“閲讀鏈接”《紙船──寄母親》,感受冰心奶奶熱愛母親,思念母親和祖國的思想感情。

3.寫幾句話或編一首詩,抒發你對母親的熱愛和感激之情。

板書設計:

慈母情懷

母親:辛苦 勤勞 貧窮 疼愛

兒子:感激 崇敬 熱愛

教學反思:

本文的作者用飽含感情的筆觸刻畫出一位用含辛茹苦掙來的錢給兒子買書看的母親的形象,表現了母愛的深沉、無私和寬廣。教學中我創設條件讓學生讀,讓學生感受、傾聽文中人物內心的聲音,去與人物對話,使之達到預期效果。他們朗讀、討論、交流的過程就是表達感受、互相啟發、豐富內心世界的過程,除了引導,就是把時間,把課堂教給他們,最後總結昇華。

篇三:《慈母情懷》教學反思

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篇課文。初讀到它,就被深深打動,自然也有了要將這種情懷傳遞給學生的衝動。反觀自己的課堂,我看到了教師力圖以飽滿的情感、深情的話語設一個學習情境,情動於衷,讓學生浸潤其間,閲讀文本,感受到母愛之偉大。孩子們被感動了嗎?應該説,是的。這從課末他們“向文中的母親或是自己的母親説幾句話”可以看出——“媽媽,您給我的不只是一元五角錢,更是我前進的力量!”“媽媽,感謝您賜給我生命,您的心血我永遠不會忘記……”我的眼睛已經濕潤。 但是,我忍不住要問自己關於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問題。我知道,“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無法截然分開的,“我們在情感領域與認知領域之間的劃分,是為了便於分析,完全是帶有主觀任意色彩。”從整節課來看,人文性很濃,而工具性卻相對淡薄。課堂上,對於四個“立刻”、四個“供”的品味顯然是淺嘗輒止。回頭一看,甚覺遺憾。如果能進一步讓學生去讀、去思考、去體會,他們必然能更深刻地領會母親的一片深情——自然,也會感動。 想了又想,還是不夠從容,許許多多的設想都希圖在40分鐘內完成,又擔心時間怎麼也不夠用的,畢竟是略讀課文。於是匆匆間留下了許多遺憾。

篇四:《慈母情懷》教學反思

選擇這樣的文本,初衷也許是僅僅出自於自己的感動和對作者喜愛。所以初次備課也僅僅在關注“母愛”。

第一次試教時發現學生通過簡單的對比後,得出文中母親愛得深沉、偉大、壯烈的結論。當時,我突然有種“空虛和害怕”的感覺。試想,當我們把母愛理解得如此堅硬的時候,母親是否已經遠離我們?母親不在是一個生活中的具體真實存在;母愛也不再藴涵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母愛被空化、泛化、偽化。於是再次細細品讀文本。“母親”這兩個字究竟意味着什麼?終於對母愛有了重新的認識:瘦弱但堅強,辛苦卻忙碌,貧窮但不吝嗇。

作者用簡單得不能再簡單、樸素得不能再樸素的語言和事例來體現着母愛的意味深長。在這裏,母親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給兒子如何才能無憾人生。文中四句那麼樸實而又簡單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存在的,藴涵在日常生活中的母親。“瘦弱的、疲憊的、龜裂的、忙碌的”體現着母親的付出。“我挺高興他愛看書的”就這一句話,為兒子的未來指明瞭方向。大愛無形呀!

葉嘉瑩教授説“不僅要明白作品所寫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題,更可貴的還在能掌握作品中流露的作者隱意識中的某種心靈和感情本質,從而自其中得到感發。”所以,在感悟文本的時候更注重的是走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在抓住能以點帶面的“文眼”後,用“我穿過一排排縫紉機,走到那個角落,看見一個極其瘦弱的脊背彎曲着……”“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着我,我的母親……”“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着。”

這三個關鍵句分別與“母親説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伏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對比。對比感悟,對比讀,反覆讀。一層層的深入,在這個過程中,慈母的形象淋漓盡致,在每個學生的心目中打上烙印,由此學生的生成一點一點地加深,最後引出母愛究竟是什麼。將家庭境況,母親的艱辛與母親對孩子的愛和希望放在一個矛盾卻又和諧的教學背景下教學,讓學生反覆地,用各種形式去讀,不管是分角色,還是個人讀或是齊讀都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這樣一種無痕的指導,不露聲色地使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的對話,與作者對話,與文本中人物對話。學生內心感情的湧動在老師的鼓舞下變成了讀和説,使整堂課充滿了生氣與激情。

但是當我們讀書時,總停留在人家的感動中,沒有和自己的感情和心靈的對照,那就失去了閲讀的意義。同樣在上課時,老師與學生的認識不協調時,也失去了這節課的意義。如何讓課堂更和諧,如何讓師生的和諧從表面轉化為實際,我想這是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思考的問題。

篇五:語文《慈母情懷》教學反思

語文《慈母情懷》教學反思

1、有感情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母愛的深沉與寬廣,感受母子之間的情感。

3、體會文章是怎樣通過外貌和語言描寫表現母愛的。

教師準備:到圖書館借出60年代出版的小説《青年近衞軍》。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畫出描寫母親外貌和語言的句子,體會課文是怎樣表現母愛的。

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我們剛剛學過了一篇表現深刻父愛的文章《地震中的父與子》,感受到了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父親迸發出的巨大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母愛又是何等深沉啊!你們看,(教師出示小説《青年近衞軍》)這是一本在六、七十年代風靡全國的蘇聯小説。在當時,這本小説的價格是1元5角錢。在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很貧困,1元5角錢在普通的家庭裏就可以維持一天的生活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是以這本小説為線索展開的。

板書課題:慈母情深。

出示舊版小説實物,介紹當年的生活水平,提示文章的線索。

二、初讀課文。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歸納一下,圍繞着這本《青年近衞軍》,課文寫了哪些事?

學生默讀課文。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課文內容。

指導學生歸納主要內容,理解思路,整體感知課文。

三、朗讀感悟,欣賞語言

1、課前同學們已經畫出了描寫母親外貌和語言的語句。現在我們結合你在課前和剛才閲讀的感受再讀課文,抓住最能打動你心靈的句子去讀、去感受,並把你的感受隨時記錄下來。

學生讀書,寫下自己的感受。

2、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閲讀感受。

3、學生朗讀自己感受最深刻的語句,讀自己的閲讀感受。

我穿過一排排縫紉機,走到那個角落,看見一個極其瘦弱的脊背彎曲着,頭和縫紉機捱得很近。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着我,我的母親(從我看見母親的脊背彎曲着到母親背直起來、轉身、吃驚地望着我,這一系列的動作、神態的描寫,讓人感受到母親工作是多麼辛苦、勞累。這一段話中三次提到我的母親,寫出了我心裏的感受,母親辛苦工作累得疲憊不堪的情景給作者以深深的震撼。)

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者。(母親身上帶的錢很少,揉得皺皺的説明這些錢在身上帶了很長時間,不曾花掉。看出家境的貧寒與掙錢的辛苦。)

母親説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母親沒有時間跟自己心愛的兒子多説一句話,只是為了多幹一點活,多掙出一毛錢!)

我挺高興他愛看書的!你這孩子,誰叫你給我買水果罐頭的!不是你説買書,媽才捨不得給你這麼多錢呢!(只要兒子愛看書學習、只要兒子爭氣,母親從來不吝惜花多少錢,但是如果是為自己花錢,她竟這樣數落自己的兒子。)

引導學生在交流、感受的過程中有感情地朗讀好這些句子。

母子連心。這其中的感情不須分析,不用講解,學生一讀就懂。這個環節就是讓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用心去感受課文中深深的情感,邊讀邊寫出感受,在交流中豐富對課文的理解。

四、練習有感情朗讀全文,體會文中語言、動作、神態描寫中飽含的深深的母愛。

將理解和感受融會貫通,將文章的形象再一次整體顯現,有利於學生閲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

五、拓展練習

1、練習朗讀冰心的詩《紙船寄母親》。

2、練習朗讀汪國真的詩《母親的愛》。

詩中的情感與文中的真情形成共鳴,激發學生對母愛的認識和思考。

六、佈置作業

蒐集表現母愛的詩歌或故事,練習朗讀,準備在班會上表演。

《慈母情深》這篇課文中的每一個字都是用深深的情寫出的。作者用飽蘸感情的筆觸刻畫出一位用含辛茹苦掙來的錢給兒子買書看的母親的形象,表現了母愛的深沉、無私和寬廣。這樣文章的教學只需要創設條件讓學生去讀,讓學生去感受、去傾聽文中人物內心的聲音,去與文中人物對話。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把閲讀、感悟、表達感受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閲讀。當然,教師應在學生閲讀前提出要求,即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去體會,把自己的閲讀感受記下來,與同學交流等等。學生朗讀、討論、交流的過程就是表達感受、互相啟發、豐富課堂、豐富課文、豐富自己內心世界的過程。總之,在這課書的教學中,教師應將引導閲讀、誘發感悟和指導練習這三項閲讀教學策略結合起來,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強調以讀為主,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

篇六:五年級《慈母情懷》優秀教學反思

五年級《慈母情懷》優秀教學反思

選擇這樣的文本,初衷也許是僅僅出自於自己的感動和對作者喜愛。所以初次備課也僅僅在關注“母愛”。

第一次試教時發現學生通過簡單的對比後,得出文中母親愛得深沉、偉大、壯烈的結論。當時,我突然有種“空虛和害怕”的感覺。試想,當我們把母愛理解得如此堅硬的時候,母親是否已經遠離我們?母親不在是一個生活中的具體真實存在;母愛也不再藴涵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母愛被空化、泛化、偽化。於是再次細細品讀文本。“母親”這兩個字究竟意味着什麼?終於對母愛有了重新的認識:瘦弱但堅強,辛苦卻忙碌,貧窮但不吝嗇。

作者用簡單得不能再簡單、樸素得不能再樸素的語言和事例來體現着母愛的意味深長。在這裏,母親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給兒子如何才能無憾人生。文中四句那麼樸實而又簡單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存在的,藴涵在日常生活中的母親。“瘦弱的、疲憊的、龜裂的、忙碌的”體現着母親的付出。“我挺高興他愛看書的”就這一句話,為兒子的未來指明瞭方向。大愛無形呀!

葉嘉瑩教授説“不僅要明白作品所寫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題,更可貴的還在能掌握作品中流露的作者隱意識中的某種心靈和感情本質,從而自其中得到感發。”所以,在感悟文本的時候更注重的是走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在抓住能以點帶面的“文眼”後,用“我穿過一排排縫紉機,走到那個角落,看見一個極其瘦弱的脊背彎曲着……”“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着我,我的母親……”“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着。”

這三個關鍵句分別與“母親説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伏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對比。對比感悟,對比讀,反覆讀。一層層的深入,在這個過程中,慈母的形象淋漓盡致,在每個學生的心目中打上烙印,由此學生的生成一點一點地加深,最後引出母愛究竟是什麼。將家庭境況,母親的艱辛與母親對孩子的愛和希望放在一個矛盾卻又和諧的教學背景下教學,讓學生反覆地,用各種形式去讀,不管是分角色,還是個人讀或是齊讀都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這樣一種無痕的指導,不露聲色地使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的對話,與作者對話,與文本中人物對話。學生內心感情的湧動在老師的鼓舞下變成了讀和説,使整堂課充滿了生氣與激情。

但是當我們讀書時,總停留在人家的感動中,沒有和自己的感情和心靈的對照,那就失去了閲讀的意義。同樣在上課時,老師與學生的認識不協調時,也失去了這節課的意義。如何讓課堂更和諧,如何讓師生的和諧從表面轉化為實際,我想這是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思考的問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g9vgg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