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鴉片戰爭的烽煙》教學反思

《鴉片戰爭的烽煙》教學反思

《鴉片戰爭的烽煙》是第八單元第一課民族危機與中國人民的英勇抗爭第一框的內容。主要講述了鴉片戰爭的爆發與《南京條約》的簽訂。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它是中國和西方兩條不同的歷史發展軌跡的交匯點。它既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也是中國人民奮起抗爭、探索富強道路的開始,它決定了中國近百年的歷史走向,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鴉片戰爭的烽煙》教學反思

結合上課的感受以及聽課後的想法,我就談談自己反思的結果以及改進教學的幾點想法。

1. 本課教學設計採用板塊式設計模式,知鴉片之危害→探鴉片戰爭之緣由→述鴉片戰爭之經過→析南京條約之影響→明強國之道路,環節緊湊,扣準戰爭主題,尊重歷史事件內在知識邏輯。課堂的結構框架還是比較清晰的,但是板塊設計顯得略多,一般設計3-4個環節比較好。也有聽課教師反映環節的字體不夠突出,需要改進。

2.通過研讀課程標準和教材,備課的時候我把本課的學習重點定為鴉片戰爭及《南京條約》的內容。學習難點定為《南京條約》的危害及中國社會性質的改變。但是在實際上課的時候明顯探鴉片戰爭之緣由、述鴉片戰爭之經過佔用過多的時間,導致後面重難點的環節時間很趕,可以説課堂的時間運用不是很合理。

3.在引導學生分析鴉片戰爭性質的時候,我選擇利用書本P88的資料中的兩個觀點“英國以虎門銷煙為藉口向中國開戰,我們稱之為‘鴉片戰爭’。有些人英國人認為,這場戰爭主要是為了讓英國在中國更多港口和城市進行貿易活動,所以一直稱其為‘通商戰爭’。”但是課後我認為有兩個不足:(1)雖然設置了這一環節,但是由於鴉片戰爭性質的分析對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花費時間過長,因此可以將這個環節放到分析鴉片戰爭影響的時候,這樣一來,學生有更多發揮的空間。(2)在分析鴉片戰爭性質的時候,模凌兩可,模糊不清。其實就是要學生擺正立場,站在中國的角度:英國發動戰爭的真正動機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是以掠奪為目的的非正義的侵略戰爭,所以叫它鴉片戰爭。而站在英國的角度:鴉片戰爭是在中國虎門銷煙打擊了他們的利益情況下發動的,這場戰爭對他們來説保護了貿易,能從中國獲取更多的資源和市場,所以對他們來説是通商戰爭。

4. 在教學過程中,我的語言還欠精練,有些語言還是過於囉嗦,有時還會重複問題,高效的課堂一定不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這方面我要努力改正。比如可以增強教學語言的啟發性。教師的教學就是為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教學的時候,將教學的語言變得更有問題性,設計環節的時候,過渡語要自然;問題的設置要精煉、有針對性,直擊要點;追問環節的問題設置更應該環環相扣。當然這也要求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預設,把學生可能回答的答案想到,才能臨危不懼。另外,歷史課堂一定要講究語言的趣味性。宋朝的朱熹應用程頤的話説:“教人未見易趣,必不樂學。”想要使學生輕鬆愉快地接收教學內容,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語言聲情並茂、妙語連珠、趣味橫生。例如:可以配以動作講一些歷史小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話解釋宂雜的文言文等等。

5. 本堂課對於史料的應用較少,本來考慮在講解虎門銷煙的時候用視頻,可是由於視頻的像素不好,就沒有用,後來想想在這個環節的時候可能利用視頻的效果可能會更好。此外在分析圖表的時候,缺少一定方法的指導。史料是歷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認識和重建過去的媒介。任何歷史結論都是建立在史料的基礎上的,離開了事了,歷史知識就成立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歷史理論教學也只能是空談。因此,要讓學生真正的學習、感悟歷史,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就必須積極正確的運用史料,合理地運用史料,使史料教學成為中學歷史與社會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提供相關的圖片、老照片、史料和音像資料,再現歷史場景,引導學生將所學內容與對周圍事物的觀察、思考結合起來,這將有助於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掌握,加深學生對歷史的感悟。

同時通過本次的青年比武活動,與同學科的同事進行同課異構,讓我看到了我和她們存在的差距,明白了自身的不足。因此,我要繼續加油努力,在以後的教學中,摒棄不應該出現的問題,朝着正確的方向不斷探索,不斷進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m36ld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