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由本站的會員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以下11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第1篇:《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猜你正在找《角的認識》教學反思的怎麼寫?那麼就給你這篇範文參考。

“角的初步認識”雖然內容簡單,但由於學生年齡較小,加上生活經驗不足,在教學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講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係”這一教學難點,學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精心設計每一環節,儘可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去發現知識,感悟其中的道理,用興趣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其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之中。

(一)認識角。教學時採用小組活動形式進行,每四位同學一組合作學習。教學過程中,在引入部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抽象出角的圖形,讓學生對角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讓學生去折,他們會利用手中的紙,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後以小組為單位,把他們折的角收集起來,讓他們自己來分類。學生會按角的大小來分,會按角的開口朝向來分,或者會按邊的特點來分等等;通過小組討論,彙報、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我還注意讓學生把數學知識與生活知識相結合,通過找身邊的角,使學生知道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

(二)比較角。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在這一環節的設計上也是下了大力氣的。教學中我組織學生用活動角開展了邊操作邊思考的活動:“怎樣才能擺出一個大一點的角?怎樣又能擺出一個小一點的角?”通過活動,使學生體會到:

(1)活動角的兩條邊的長短始終沒有變,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係。

(2)張開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張開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口”的大小有關。學生在活動中把本節課的難點輕而易舉的突破了。

(三)畫角。畫角尊重了學生的認知基礎。首先讓他們用自己的方法畫角,從畫出的角可以看出學生畫的角都很規範,因此對他們畫角的過程不做正確與否的點評。看完學生畫的角之後,我再傳授規範的畫角方法,對以後學生進一步認識角打下基礎。

數學課有很多的內容可以通過實踐、操作來學習,我們要讓數學從實踐活動中來,再回到實踐活動中去(即,學會運用數學的本領),這是我們現在的新課程教學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從這方面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認識角》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直觀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的,是低年級學生對幾何平面圖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種認識飛躍,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角和其它幾何圖形的必要基礎,也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初步體會:“角在圖形上”。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能正確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教學難點是讓學生了解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在生活中,由於學生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所以聯繫生活實際開展教學有助於他們更好地學習。教學時,我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從常見的物體出發,多組織學生進行一些活動,豐富學生對角的認識。我讓學生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創設生動活潑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

有這樣一句話:“聽過了,就會忘記;看過了,就會記住;做過了,就會理解”。所以在這節課,我力爭讓學生去做數學,玩數學,注重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體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

第2篇:《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這篇《角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是我們精心挑選的,但願對你有參考作用。

在認識角一課中,我首先讓學生通過摸一摸袋子裏的東西,找出這些物體的共同點,就是都有一個尖尖的角。然後,每人用一張圓形的紙折出一個角來,藉此認識每一部分的名稱。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對角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即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圍成的圖形就是角。

接下來,用活動角和兩個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的三角板,小組一起合作找出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同學們參與的熱情很高,也找到了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而與兩條邊張口的大小有關。

再引申到實際生活中,從大屏幕的幾幅圖片中,辨別哪些是直角、鋭角和鈍角,學生找得也很好。

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身體創造出角來,學生的情緒達到了高潮。有的用胳膊,有的用手,有的用腳,有的用腿,各種各樣的角都出來了,一節課就在這樣歡樂的氣氛中結束

美中不足的是,老師講得還是太多。

第3篇:《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的寫法與格式是什麼?請參考以下這篇範文。

本節課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利用三角尺上的直角來比一比,從而建立鋭角和鈍角的概念,教學時,應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在自主探究中建立鋭角和鈍角的表象。

教學時,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直角出發,讓學生量數學書的角,得出數學書的直角,然後讓學生自己探索比直角小的角和比直角大的角,再和同桌交流,從而自主建立鋭角和鈍角的表象,直觀地認識鋭角和鈍角的概念,再抽象出鋭角和鈍角的平面圖形,順應兒童認知的規律。學生親身經歷了數學知識的抽象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萌發了學習興趣。

二、在綜合活動中鞏固和應用鋭角和鈍角的概念。

在“找鋭角和鈍角——做角——畫角”多層次學習活動中,加深了學生對這三種角的認識,而且又還原於生活,讓學生個性化地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創造力,還滲透了數學美,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和實踐能力。

第4篇:《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關於《角的認識》教學反思的寫法,可以參考本頁面的所有內容。

《鋭角和鈍角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認識了角和直角的.基礎上,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動手操作來認識直角、鋭角和鈍角,並達到會區分直角、鋭角和鈍角。根據教學內容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繫,學生的年齡特點等因素,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組織課堂:

一、讓學生在動手中建立鋭角和鈍角的表象

兒童學習概念一般都要經過直觀感知——形成表象——抽象特徵——內化成概念這一過程。開始我就從學生的舊知入手,我在黑板上提前畫好了5個角,讓學生用三角尺來比一比他們是不是直角,並且是比直角大還是比直角小來導入本節課,讓他們感受不同的角。

二、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

給學生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也就是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我通過讓學生自己在遊樂園裏找角,找到了你就可以到那裏去玩了等童稚話的語言環境讓孩子輕鬆愉快自主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在辨別中瞭解角,在鞏固中畫角,做角等一系列的交流、延伸性實踐和策略性引導等措施,擴大學生的知識來源,在豐富多彩的環境中綻放自己的精彩。

在判斷一個角是哪一種角時,如果一個角很明顯看出就直接判斷,如果看不出來時,就需要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來比一比。

三、不足與困惑

1、課堂中,學生的數學語言不夠規範,教師在教學中雖能及時糾正和引導,但還有待他們去加深理解,反覆訓練。

2、在整節課中學生自主探究,動手操作的時間很充分,但真正操作起來,比較耽誤時間,為了達到預定的教學目的,處理不好會適得其反,該如何把握,我一直在思索。

總之,整個教學環節我儘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充滿活力。

第5篇:《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本文是本站網友推薦,並由本站編輯整理的《角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精選,僅供參考。

《認識角》是幾何知識的教學內容,本課結合生活情境來認識角,通過讓學生經歷找角、摸角、畫角、認角、做角、比角的過程,使他們深刻認識角。找角是讓學生找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為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畫角是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角;認角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角的認識,怎樣才是一個角;做角是讓學生在組長的安排下選擇自己的材料動手做角,讓學生認識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比角是用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教師通過這六個過程,使學生逐漸認識角,而且每一步的教學過程和銜接都處理得恰到好處。

尤其是比角的教學,我覺得教師處理得很好。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其實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目的要讓學生學會怎樣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並能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係,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教師能承接前面的內容,先讓學生比較黑板上所展示的學生做的角,學生馬上想到用已準備好的學具“活動角”來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用重疊的方法比(頂點和頂點重合,角的一條邊和一條邊重合,看另外一條邊)。

通過動手比較,學生知道角的叉口越大角越大。接着,教師又用自己兩邊比較長的活動角做成與黑板上某一角一樣大,然後問同學“現在是我的角大些嗎?”,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學習進一步知道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係,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從而使得這節課的重、難點迎刃而解了。

這節課還有一點讓我體會很深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溶入學習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探索慾望。把數學知識融於生活中,並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學。 要讓學生從生活中學數學,並把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中,把現實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實踐化,真正體現數學的魅力。

第6篇:《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角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希望能幫助到你。

在校領導老師的幫助下,我執教了《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自我感覺這節課基本達成了教學設想期望的目標,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能夠做到環節緊湊,思路清晰。從而形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開門見山導入新課,其次是放手讓學生探求新知,拓展延伸,最後是歸納總結。

課堂教學中,我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學方案,考慮課堂結構。注重豐富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對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實現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生動活波、主動有效的進行學習。讓全體學生自始自終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並不斷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

注重語言表達。

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等心理特點,引導他們敢想敢説。凡是通過思考能説的我從來不包辦代替,留給學生充分發言的機會。

但不足之處也有幾點:

在時間上分配的不夠好,以至於討論時間稍長,影響了後來學生在談聽故事之後的感想以及如何向大家介紹我是角,這部分內容,學生還沒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結束了。原訂討論角的大小時為第一個高潮,講完故事之後再出現第二次學生情緒的高潮,但效果不是很好。

對學生備的不夠。

比如:在做角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老師意在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説出兩邊叉開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學生就只是説,我發現我做的角象鴨子的嘴,象海鷗在飛┈就就是不説大小。後來我引導説:從大小上看,學生們這才能夠説出來。

第7篇:《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在本站上除了這篇《角的認識》教學反思,你還可以找到更多與你行業相關的其他精品範文。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角在生活的應用非常廣泛,但是二年級的孩子對角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尖尖的一點”這一個層面上,很難抽象出數學中角的形象。

因此本節課的側重點就放在幫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確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為此,我將整節課分為四個環節:

一是通過指一指活動,初步感知角的形狀;

二是通過找一找活動,引導學生從“生活角”中抽象出“數學角”,認識角的形狀和各部分名稱;

三是通過開放性的操作活動,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變化特點;

四是角在生活中的應用,鞏固角的知識。

在整堂課中,我創設了直觀、生動且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活動,通過“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進學生將豐富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刻,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本節課的優點:

1、角來源於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認識角時,我藉助學生熟悉的三角尺導入,先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這裏學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時指的是角的頂點處。

充分利用學生認知過程中的這一知識“盲點”,通過三次指角,使學生逐步建立了正確的“角”的表象;而且這三次指角逐漸滲透了“角是從一點引發的兩條射線組成的”這一知識,為學生以後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做好了鋪墊。

然後讓學生從剪刀、紅領巾、鐘錶上找一找角,給了學生一個抽象知識的過程,準確過渡出角的幾何形象。再用一組判斷題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角來源於生活用充滿了數學味。

2、動手操作,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創造角的環節首先是對“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的進一步鞏固,而且讓學生在拉動活動角的過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

但是關於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仍然是無法確定的,因此我設計了比角的環節。當課件出示兩個大小一樣但是角的邊長不一樣的角,大多數學生傾向於邊長的角大,這時老師通過重疊法把兩個角重疊在一起,引導學生髮現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

這巧妙的一比,不單幫助學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邊的長短無關,還讓學生學會了怎麼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隨後的畫角也是對知識的不斷鞏固——畫一個和第一個角大小不一樣的角。

本節課有待改進之處:

1、在每個環節結束之後,我的小結語不多,沒有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得環節與環節之間過於零碎。

2、沒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

比如在鐘錶上找角時,有學生比劃出了一個圓形,我預設時沒有想到,因此我只是問了一句:“這是角嗎?”然後讓其他學生來找角。其實我可以在學生認識了角的特徵後再回過頭來看看,説説為什麼圓形不是角,可以幫助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再比如在反饋用毛線創造角時,預設是同桌合作拉出一個角,讓他們説説角的頂點和邊分別在哪裏,然後鬆開其中一條邊,讓學生判斷這還是角嗎,體會角的邊必須是直直的。但實際反饋時,

上來展示的第一組用毛線拉成了一個三角形,第二組用毛線和吸管拉成了一個“T”型,實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個過場。後來在其他老師的指導下,我發現其實這是很好的生成資源,可以和練習中的數角聯繫起來。我沒有好好利用,實在是可惜。

第8篇:《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網友原創投稿分享《角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希望你能喜歡!

“角的初步認識”是一個比較傳統的教學資料,因為新的課程改革提倡的是讓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所以我在備課時,設計了讓學生自己動手發現知識的活動。全課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在學生原有的對圖形的認識的基礎上,利用小棒擺圖形,當擺到三角形時問:再拿走一根後是什麼圖形?從而自然地引入所學的資料。第二部分是活動實踐並小結。第三部分是練習。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據自己對角的感受制作角、結合課本和實踐小結角的特徵、畫角等幾個部分。那裏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識,自主學習,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也是整堂課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驗教師在課堂上的應變潛力和對所教學資料的熟悉程度。因為教師很難預料到學生在操作實踐中會出現什麼問題。教學中,我對於自己備課時沒有預料到的狀況及時做出了靈活處理,沒有生硬地把學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設計的思路。如在讓學生自己製作角的過程中,有些學生用兩條硬紙條做出三種不同狀況的“角”,一種是常見的只有一個角,另一種是十字形的“角”,還有的是T字形的“角”。那裏學生做的時候有的並不明白自己做出了幾個角,只認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則是自己明白髮現並創造出來。教師此時應因勢利導,先讓學生説出他説的角是指哪個,問僅此一個角嗎,還有嗎,能比畫出來給大家看看嗎?並及時給予表揚,這樣既能鼓勵其用心性,又能鞏固對角的認識,一舉兩得。

新課改給廣大教師帶給了許多新的教學理念,教師們也在教學中根據它採取了許多新的方法,創設了許多情境。但僅此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務必從思想上時刻意識到學生自主參與、體驗學習、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讓學生真正自主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想,去做,去交流,去發現,從自己的成敗體驗中獲取知識,這樣的學習才是用心的、有價值的學習。

第9篇:《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本站編輯推薦:《角的認識》教學反思的寫法,請參考本頁面的所有內容,也可以通過搜索找到更多相關內容。

以生動的實例,描述枯燥的概念,

使比較抽象的內容變得通俗形象。

數學知識原本就比較抽象,不象語文具有描述性,美術具有的直觀性,體育具有的身體參與性。各種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無味。要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易懂,就得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利用數學知識,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例如:"角的認識"這一課,"角是一個端點引發的兩條射線",這個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學時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熱,人們都習慣在樹下納涼,小朋友們在樹下玩耍。瞧,老師來了。師擺臂作走路狀,並掛出示意圖:手臂與身體成一個角。有的小朋友在盪鞦韆,出示盪鞦韆圖。這時老師立即一轉,進入話題,老師説:"手臂這一擺,鞦韆這一蕩,就是一個數學概念。"這時,學生興趣正濃一定會想:擺臂、盪鞦韆怎麼會同數學概念連在一起呢?此時此刻,思維的火花不點自燃。

第10篇:《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這篇《角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為本站註冊會員推薦,歡迎你來一起分享原創精品文檔。

學生在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中,已經學會如何辨認角和直角,並已建立了正確的表象。本節課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角的外延,完善學生對角的認識,讓學生認識鋭角和鈍角,並能夠用更準確的、更具體的數學化語言描述生活中的角。在安排時,我把教材做了如下處理。

1、從生活中引入,感受數學之美。

教材所提供的主題圖畫面是上海的黃浦大橋,而具有地區特色的南昌新八一大橋與之有異曲同工之效,對於學生來講後者更為熟悉。因此,將教材所提供的主題圖改為南昌的新八一大橋,讓學生更近距離地感覺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存在。課始,在這座觀賞性很強的大橋中抽象出圖形──角,不僅給學生以美的薰陶,也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同時,在觀察中引導學生對角的有關知識進行回顧,為下面的教學做好準備工作。

2、在活動中探索,經歷建模過程。

學習活動中,學生更願意自己去經歷,去實踐。他們或許會相信你告訴他們的,但他們更願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經歷的事,這就是一種“體驗”。角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鋭角和鈍角是在抽象概念的基礎之上進行分類、概括而得出的,更有必要讓學生經歷概念得出的全過程,這樣他們才會有清楚、準確的認識。本節課中我主要設計了這樣幾個實踐活動:製作角、分類、交流、擺角、閉眼想、畫角,每一個活動都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看、説、想、動”的機會。尤其在製作角和分類這兩個環節中,讓每一個學生都經歷角的產生──鋭角和鈍角的形成等一系列過程,概念在學生的腦海裏已見雛形,此時教師的講解就水到渠成了;而在交流、擺角、閉眼想、畫角這四個環節中,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層次讓學生由直觀到抽象,順利、穩固地建立鋭角和鈍角的概念。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在學生的操作活動和智力活動中迎刃而解了。

3、在驗證中完善,遵循數學的嚴謹性。

鋭角和鈍角概念的判斷是以直角為標準,而在活動中又多次涉及直角。學生由於自身缺乏這方面的意識,很有可能僅僅用眼睛來判斷直角,這樣做無疑違背了數學本身所具有的嚴謹性和科學性。作為教師,適時引導、提醒學生藉助有用工具,幫助他們對直角做出準確的判斷是責無旁貸的。因此,教學中,應在需要的環節組織學生對自己擺或畫的直角進行驗證,同時引導學生思考“鋭角和鈍角有沒有驗證的必要”,一方面讓學生把數學知識學活學巧,另一方面在注重開放性的同時也要遵循數學獨特的原則。

4、在交流中發展,體驗數學之樂趣。

課堂中教師應捕捉住每個交流的機會,儘可能地做到人盡其言。課堂中每個活動後,都要採取不同的方式給每個學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鼓勵人人動腦想,人人開口説,互相提示,互相補充。

5、在遊戲中昇華,挖掘數學的應用價值。

學以致用是現代素質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學習的內在規律。本堂課最後,設計一個“教你學畫簡筆畫”的環節,把本課的知識融人到生動有趣、學生樂此不疲的畫畫當中,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讓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在合作中深化了對鋭角和鈍角表象的認識,培養學生初步的抽象能力。同時,給學生創建一個民主與合作共存,愉悦與挑戰兼容的學習近平台,使每個學生在有限的空間內都能競相綻放、展翅飛翔!

第11篇:《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集錦之一,但願能對你帶來幫助。

我執教了《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能夠做到環節緊湊,思路清晰。從而形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開門見山導入新課,其次是放手讓學生探求新知,拓展延伸,最後是歸納總結。

課堂教學中,我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學方案,考慮課堂結構。注重豐富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對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實現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生動活波、主動有效的進行學習。讓全體學生自始自終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並不斷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

二、注重語言表達。

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等心理特點,引導他們敢想敢説。凡是通過思考能説的我從來不包辦代替,留給學生充分發言的機會。

但不足之處也有幾點:

在時間上分配的不夠好,以至於討論時間稍長,影響了後來學生在談聽故事之後的感想以及如何向大家介紹“我是角”,這部分內容,學生還沒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結束了。原訂討論角的大小時為第一個高潮,講完故事之後再出現第二次學生情緒的高潮,但效果不是很好。

本站的小編希望以上11篇《角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能夠幫到你,當然,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看更多《角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

標籤: 反思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rv3g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