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新版國中音樂教學心得

新版國中音樂教學心得

新版國中音樂教學心得

音樂教學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和文化認知,是在生動、多樣的實踐活動中,通過學生的親身參與生成和實現的。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音樂教學心得,供大家參考。

音樂教學心得1

教師讀書靠的是長期的積澱,堅持不懈的讀書,讀好書,耳濡目染,日積月累,才會儲備真知,才會受到文化的薰陶;才會不斷完善自我,提升教育教學藝術,在教學中得心應手遊刃有餘;才能展現個人魅力和為師者的風範。

讀書有甜。一本好的書,是一個足以讓你“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人,或在大樹之下,或在藤椅之上,或坐或躺,或仰或俯,或高唱或低吟,心態自由,興味十足。讀書有苦。讀書是一樁苦事,並非所有的書都是你所愛讀的。比如有的工具書艱澀而枯燥,但身為教師的你,不讀通工具書,顯然是無法適應你的工作;比如有的哲學典籍抽象而深奧,常常讓人敬而遠之,但如果你對於哲學一無所知,那麼你的思考常常缺乏深度,你的生活往往缺少智慧……讀書之甜,讓人心嚮往之;讀書之苦,又足以讓人望而卻步。讀書是一種生活,生活就該有酸甜與苦辣。親近生活,勤奮讀書。讀書,讓你眼目清亮、神清氣爽,讓你充實,讓你寧靜,讓你幸福。

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蘇霍姆林斯基的學術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導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書籍。

就拿音樂來説吧,音樂是一門情感的藝術,音樂教育是以音樂藝術為手段,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一首歌(樂)曲中往往藴含着豐富的思想情感,作為音樂教師,應利用音樂學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出音樂歌曲中內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採用“輸液灌滴”、“潛移默化”的方法,把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給學生,讓他們更好地感受、體驗和表現,並從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響,心靈上受到啟迪,乃至意志上受到薰陶、感染,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境地。

在平時的教學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成績差、紀律差的同學,我們稱之為“後進生”。教師要及時發現,準確把握每個後進生的優點,使他的優點得以昇華、特長得到發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別人強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優勢”,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教師還要善於給他創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間,正確地加以引導,讓他獲得成功,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温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當學生遭到失敗時,當學生不敢嘗試新事物,缺乏信心時,當學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時,教師要給予鼓勵。給學生一個微笑,告訴他:“你能做好,老師相信你……”有了教師的鼓勵,學生會感到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支撐着他,從而對自己充滿信心。而當學生產生什麼事都來做的想法時,當學生學會認識簡譜時;當學生爭先恐後的勞動時;當學生有一次作業得“優”時,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做老師的不要吝惜表揚,應該由衷地肯定學生的行為。你可以豎起大拇指,發自內心地告訴他:“你做得很好,我為你的行為感到驕傲……”。

《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像一面鏡子,真誠的表述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與執着。這本書充滿了精氣神,使它充滿了善意,充滿了真誠,充滿了生命的靈氣。值得我們細細地去品味,領悟它精髓所在,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

音樂教學心得2

前不久學習了陶行之先生的教學佳作《教學合一》一文,我覺得作為一名音樂教師,為了能使低年級小朋友越學越有趣,越學越聰明,越學越愛學,然而去把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滲透到音樂教學中去。

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

教師教學不應該是教給小朋友死記硬背現成的知識,而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培養小朋友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小朋友學會學習。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確立好小朋友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和把握小朋友的興趣,創造小朋友積極參與學習的機會,讓小朋友在説一説,做一做,演一演,創一創中去感受、理解和表現音樂,並給小朋友一些自由空間,讓他們自由發展自己的個性。

二、“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來決定”,要把教法和學法緊密相連。

陶行知先生認為人的智力有差異,因此,他積極提倡根據人的不同智力特點施以不同的教育。他還認為教師教的快、慢、多少,都要根據小朋友的實際情況,各方面的能力、興趣而定,要使不同的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在“做中學,學中做”,才能有興趣,才能學得好。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才會積極主動地學習。陶先生的理論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寓教於樂”的思想。人的智力有差異,小朋友音樂基礎也有差異,所以我們教師要根據小朋友的差異性,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備課時,對每位小朋友的音樂基礎有所瞭解,以便能在課中能有的放矢地進行音樂的差異教育。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能隨機應變,讓不同層次的小朋友都能有“成功”的機會。例如:在複習《保護小羊》這首歌曲用雙響筒和碰鈴來為歌曲伴奏時,我先叫那些音樂節奏不太好的小朋友,待他們表演完後,我與學生一齊擊掌,表揚他們,然後我再叫那些節奏感好的小朋友,鼓勵他們用不同的節奏來伴奏,因為他們節奏感非常豐富等等不同的節奏來伴奏,獲得了大家一陣又一陣的掌聲。這樣,不僅讓層次差的小朋友有了參與的機會,而且增加了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一旦興趣被調動起來,就能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順利掌握了學習的基本要求,同時,基礎好的小朋友又得到了較高要求的鍛鍊。

我感覺到音樂教學中滲透“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義,不僅受到了小朋友們的歡迎,還能使我在教學中化時少,工效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樂教學心得3

我是一名兼職的農村國小音樂老師,有幸參加了懷化市(國培計劃)國小音樂教師遠程培訓。

農村國小音樂課就等於簡單的唱歌課,上一節,教一首歌,便算是完成了任務了。這次培訓學習,我觀看了很多優秀的音樂老師的教學視頻,也學到了不少的音樂教學的新理念新方法,在這裏,將這次學習的一部分感悟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作一個總結。

新課標指出:中國小音樂課程中的音樂創造,目的在於通過音樂,開發和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那麼如果做到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質呢?我看到培訓視頻中很多老師的音樂活動設計,在許多地方都提供了學生的創造空間:比如,儘量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不同地敲擊方法,在敲擊中掌握三拍子的節奏。又如,創編歌詞:當學生能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後,我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小小音樂家,改編原來的歌詞,自信、大膽地向大家介紹自己心愛的樂器。“創造中體驗”帶給學生無窮的樂趣,也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創作成功帶來的喜悦。

那麼,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如何做到這些呢?

一、啟發想象,喚起學生創新能力。

長期以來,由於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及所謂標準答案的限制,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傳統教學模式牢牢束縛着老師和學生的思維,甚至自己曾一度認為:把學生教得沒了任何問題是教學效果好。現在反思,其實這種教學觀念,完全忽視了學習的個性發展,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古人也説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學不問,難有學問,思維從疑問開始。在藝術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自己提出問題,並自己解決問題。

比如,我在教學三年一期的“擺手舞”這一課時,有學生就問:擺手舞是怎麼跳的?我不做正面回答,我用風琴伴奏唱“擺手舞”,讓學生想像一下,在歌聲裏,你會怎麼跳這個“擺手舞”,先是有幾個女同學開始做起了動作,我順勢引導他們跟着音樂的節奏來跳,這時,男生也有人開始跳起來,動作各種各樣,但都能跟隨節奏,同學們跳得可歡了!這時,我再跟他們講關於“擺手舞”的相關知識:擺手舞,是湘西土家族獨有的一種民間舞蹈,每年的正月九年級到十七是他們的“擺手節”,土家族男男女女,成千上萬的,會圍成一個個的圈子,擺動雙手,邁起健美的步子進進退退,他們以這樣的舞蹈為新的一年祈福。然後,我再彈唱一遍“擺手舞”,同學們想像土家人民圍成圈子跳起“擺手舞”的歡樂情景(由於學校條件限制,沒有相關的視頻),再一起邊唱邊跳“擺手舞”。這樣,學生們在學會這首歌的同時,也豐富了自己的想像,並且體會到了音樂與舞蹈的韻律美。

二、弱化傳統環節及概念教學,注重體驗。

傳統的音樂課堂教學過於強化音樂知識學習和技能的訓練,造成學生死記硬背不能靈活應用,課堂學習機械化、成人化;教學環節板塊化,教師教學感到枯燥無味,學生也覺得學習沒有了生趣,這些都與新課標的要求相違背,不利於學生的發展。在本節課教師努力突破傳統發聲、節奏練習、聽音練習的框框,將發聲、節奏、聽辨練習融於歌曲活動中。以學生為中心,努力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用自己的方式充分去體驗、感受,知道怎樣的聲音更美及二拍子節奏的特點,同時不知不覺中獲得聽辨能力的培養。

三、音樂教學的多元化

以前我的音樂課是一上課就教歌唱歌,其實音樂的內涵是那麼的豐富,學生完全沒有體會到感受到。所以,我充分利用音樂豐富的元素,讓學生來感受音樂的藝術魅力。比如,我會把將音樂課上成一節“朗讀課”,讓音樂與朗讀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音樂聲中體會文字的優美、在朗讀中享受音樂在情感上的共鳴;我會用一節課專門來讓學生來感受“節奏”,通過拍手、拍膝、敲桌、跺腳,創造出各種節奏來;我會讓哼唱(或者用風琴彈奏)聽各種不同風格的樂曲,讓學生跟據自己對樂曲的理解用形體來表現樂曲的情緒或情感(悲哀的是我自己不長於舞蹈),嘗試用自己內心與音樂交流。

總之,通過國培活動,我感覺自己在對新目標的理解上、在教學理念、在教學方式上都有了較大的提高,而作為音樂教師,我也更應該不斷反思,努力提高音樂教學質量

音樂教學心得4

3月1-3日三天,在梅園國小參加了奧爾夫教學法的培訓。來自台灣潘老師授課。沒記錯的話這應該是我第三次參加奧爾夫教學法相關的培訓。慶幸的是每次都有不同的收穫。

潘老師應梅園國小的要求,在第一天為我們介紹了所有的奧爾夫樂器。才發現還有那麼多樂器不認識,比如:棘齒、海鼓、自響筒、多音筒、牛鈴……。

第二天,潘老師給梅園國小二年級和四年級的學生各上了一節音樂課,讓我們看到奧爾夫教學法直接作用在學生身上的效果。(只是課前我滿心期待着進來50個學生後,看看一些遊戲會不會讓學生失控,沒想到進來也只有20個學生。看來奧爾夫教學法進入音樂課堂,人數問題確實是讓人頭疼。)

其餘的時間潘老師一直在跟我們做遊戲,圍繞着:唱歌、舞蹈、律動、語言(節奏)、樂器(身體樂器)展開。三天的學習非常愉快,老師們已經體驗到奧爾夫教學法的獨特魅力。雖然説奧爾夫教學法不能直接套用在音樂課堂,但它的精髓很值得借鑑。讓我感受最深的有兩點:一是教師超高的音樂素養,二是非常適合孩子的教學目標。

一、課程中體現出教師超高的音樂素養

在一節音樂課裏我們不需要看到一個音樂老師像演奏家或者歌唱家一樣展示自己的專業,那音樂老師的專業素養能體現在哪些方面呢?通過這三天的學習,我覺得教師素養充滿了整個教學過程,在細節處體現。

首先,教師是作曲家。奧爾夫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使用的是一個個短小的音樂素材,通過教師的引導,一個小素材加入各種元素,發展成為較長的樂曲。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創作過程,期間教師需要用自己的專業素養去判斷,如何讓樂曲的聲響達到更好的效果。比如,木質樂器和金屬樂器音量上是否平衡,各個節奏聲部的鬆緊等等。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曾經設計過的樂器伴奏的環節,大多也只是走個過場,沒有從學生的演奏中得到反饋,一方面是因為對未知的“創作”沒有把握,所以不會預留很多時間在這個環節,另一方面是自己沒有關注到“創作”的音樂上。一個沒有關注音樂的老師,如何讓孩子去關注音樂呢?一個不能幫助孩子提高演奏效果的老師,演奏的環節,能讓孩子得到什麼呢?(走了,面壁思過3分鐘……)

再次,教師是指揮家。三天的課程中,我看到的潘老師是全情投入的。每個遊戲,不論面對老師,還是學生,潘老師都用自己的眼神、肢體……所有可以用到的一切向我們傳遞着訊息。就像指揮家一樣。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我也會給學生做漸強和漸弱的拍手示範,可我從來沒想過漸強的時候可以通過手部的漸漸抬高使得學生能不單在聽覺感受到變化,而能夠結合視覺感受。(這也是奧爾夫教學法常提到的聽視覺結合)教師的體態、肢體語言如此重要,以後不能偷懶了,還有太多太多可提高的空間了。(走了,面壁想想哪裏還能做得更好……)

三次,是讓人欽佩的應變能力。我想,如果課前要跟潘老師要一份上課的詳案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整個教學過程中,太多的“生成教育”。所有的教學環節,可能根據一個學生或者幾個學生的一個小念頭而即興發生。學生不但參與了音樂創作過程,甚至參與了課程設置。可謂是真正的“以學生為本”了。比如,潘老師在四年級《回聲》這一課,在樂句中間穿插的學生回答“雲”,和“O,YEAH——”,完全是偶然。只是因為一個學生的答案,而最後的效果卻是這兩個地方成了整課的亮點。

最後,教師是心理學家。面對孩子,教師必須很好地把握每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徵。設置的遊戲,要適合孩子的年齡和能力,要關注細節。適合孩子,潘老師提到,所有遊戲如果太難,會讓孩子有挫敗感而不願意玩下去。所有遊戲,應該從簡單到難循序漸進。並且遵循“進三退二”(我自己起的名字)理論。就是説我們不能一味要求學生進步,我們要允許孩子進一大步,退一小步。而整個過程中孩子是在進步的就可以了,而不能要求孩子只進步不退步。學習的過程,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不論是音樂還是別的科目,甚至人生,都遵循着“進三退二”的原則。

總結:奧爾夫教學,在歌曲教授過程中,幾乎不會用到現成的伴奏音樂,這給學生參與創作留下了足夠的空間,同時也對教師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有作曲家的創作能力,指揮家的控制能力,判斷能力,和超人的應變能力。還要能夠結合每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徵。我想,一個好的音樂老師,都離不開這些素養,並且我們需要從學生身上,得到反饋,參與修正,得到提高。不單外出學習是學習,我們面對學生的每節音樂課,都是學習。前提是,認真上好每節音樂課,做好反思。這才是教學經驗的意義所在。(走了,學習去……)

二、奧爾夫的教學目標

很喜歡奧爾夫的教學目標,所以記下:

1、幫助孩子累積音樂經驗。

2、幫助孩子發展其潛在的音樂性。

非常簡單,又是那麼地適合學生。

音樂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我們不必糾結一節課裏面要有一首曲子,還是要有好多曲子,不必糾結一節課上完,這首歌可能還沒學會唱。(潘老師四年級的課《回聲》上完,學生並沒有學會演唱,但學生充分體驗了音樂,甚至參與了音樂的拓展創作)只要我們關注的是學生,關注的是音樂,而不是課程本身、不是把學生當成課程的道具,相信學生必有所獲。

音樂教學心得5

本學期即將結束,通過一個學期緊張的工作和學習,我又獲得了積累了一些經驗教訓,得到成長和鍛鍊,現總結如下:

在思想上,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參加黨組織開展的各項黨員活動,今後我還要繼續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多向優秀黨員學習。在工作中,嚴格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按時上下班,從不遲到早退。對工作盡心盡力,對學生愛護有加,並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學習活動,虛心好學,認真對待學校指派的每一項任務。

教學方面: 本學期,我擔任的3-5年級的音樂課的教學工作。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大量的音樂,視頻,圖片豐富了課堂,遵照課改新理念,讓學生髮揮他們活潑好動的天性,注意培養他們的創編能力,多開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創編活動,在表演歌曲時,學生可以隨音樂自由組合表演,同座位之間表演或單獨起來表演。讓孩子們通過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一項音樂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意識。課堂氣氛也很活躍,體現老師為主導、學生作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提高他們體驗感受各類音樂的能力。通過一些圖片,音樂資料,讓學生們更多的瞭解音樂世界。

在教學過程中,還適當增加一些音樂技能的教學,比如教學生打指揮拍,如何起歌,訓練學生的模唱能力,聽辨能力,繼續提高學生識譜能力,要求學生小組合作表演歌曲,要有造型,配合,情節等等。而在這個學期的教學評價方面,我從 “唱歌”, “表演”“課堂紀律、識譜、特長展示”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力求全面的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本學期,還積極參加區裏和學校的音樂教研活動,聽課評課活動,並在全校上了一節公開課《拉庫卡拉查》。

活動方面:為了迎接“先啟教育思想研討會”,我們全體音樂教師,於開學之初就積極響應並投入到緊張的籌備及排練工作中。本次活動是在李校長“教育就是播種愛”的辦學理論下開展的,根據本次活動的主題和宗旨,我們全力以赴、加班加點地進行着節目的排練工作。同時,全校音樂教師多次召開集體會議,佈置工作任務,討論節目創意,交流排練心得,總結排練經驗。經過我們老師和同學們的共同努力,排練的節目京胡齊奏《夜深沉》和二胡齊奏《賽馬》獲得了前來參觀的專家和學者的好評,見證了學校社團為學生挖掘潛力,突出個性,全面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台。不僅如此,音樂教室在我們的精心佈置下,也變得格外整潔優美,是這次研討會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新的課改理念的指導下認真實踐,總結了一些經驗,豐富了自己,為以後的教學奠定了基礎,但也有些不足的地方:

在處理學生的問題還有些急躁 ,應更耐心的與孩子交流。另外在開展活動方面,應有所突破,不要總走老的套路,多學習和觀摩其他形式的演出。爭取以後可以有更多的鍛鍊機會,取得更令人滿意的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v9ykn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