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爬山虎的腳》教案

《爬山虎的腳》教案

【教學目標】

《爬山虎的腳》教案

1.能找出課文中寫得準確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細緻的觀察。

2.能説出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感受作者連續的觀察。

3.學寫觀察記錄。

【教學重難點】

1.能找出課文中寫得準確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細緻的觀察。

2.能説出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感受作者連續的觀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示課題,感知課題。

師:今天學習第10課,讀題《爬山虎的腳》。

課前,大家已經預習了這篇文章,大屏幕上的詞語都會讀嗎?(抽組檢查)

這個字需要注意,我們和張法老師一起看看。

師:“爬山虎”是不是“虎”?——是生活中常見的植物。

師:這種植物啊,我們在生活當中經常見到,它往往不是爬山的,而是(PPT),讀(生齊讀)。你看,(PPT)它爬到了?(生齊答“北邊牆上”)還爬到了?(生齊答“西牆”)。

爬山虎啊,它不但會爬山,還會爬牆(板書“牆”)。這麼陡、這麼筆直的牆,它都能爬上去,真了不起。(師指板書)念,(生齊讀“爬山虎”)。

PPT出示(學生讀):

學校操場北邊牆上滿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從小院的西牆爬上去,在房頂上佔了一大片地方。

(板書:牆)

二、體會“葉”的細緻生動

師:爬山虎這種植物,最好看的不是它的花,也不是它的果,而是它的?(生齊答“葉”)(板書“葉”)。我們來欣賞一下(PPT),這就是爬山虎的葉子。你能不能用一個詞語或一個短句來形容一下?(4生答)(板書:葉圖片出示)

師:用一個詞或一句話説説。

生:像給牆壁穿上了綠衣服。

生:密密麻麻的,像一塊綠色的地毯。

生:爬山虎的葉子鋪滿了牆,像給牆穿了一件綠色的鎧甲,威風凜凜的。

生:風一吹,就像水面上蕩起波紋。

師:同學們看了滿牆的爬山虎是這樣形容的,那葉聖陶爺爺是怎麼寫爬山虎的葉子的呢~(PPT),誰來讀?(1生讀)。好看得很的是爬山虎的嫩葉嗎?而是爬山虎的?(生自由答)對了,剛才我們看到滿牆的是它長大了的葉子。

長大了的葉子好看在哪裏呢?(PPT),讀(生齊讀)。

PPT出示(指名讀):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師:長大的葉子好看在哪裏?一起讀(PPT出示)——

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師:好看在哪裏?

生:新鮮。

師:一個字——

生:綠!

師:還好看在哪裏?

生: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師:“漾起波紋”,哪個字用得好?

(生答“漾”)。來做做動作,怎麼漾的?(師生一起做動作)要微微地,漾起的是波紋,這個“漾”就是上下起伏,就是蕩起的意思,懂了嗎?有風的時候,爬山虎的葉有一種動態美~

生: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師:這是葉子第三個特別美的地方,讀——(學生齊讀這一句)

師:爬山虎的腳好看在——

生:均勻。

師:怎麼均勻?

生: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師:爬山虎的葉子第三個最特別的地方,讀(師指大屏幕)(生齊讀)。這句的特點是爬山虎的葉子怎麼樣?(生齊答“均勻”)均勻,怎麼個均勻法?(生齊讀“沒有重疊…空隙”)。

誒~一般自然界當中啊,植物的葉子有的是重疊的,有的是有空隙的,但是它是沒有重疊,也不留一點兒空隙。這就叫(師指大屏幕)(師生齊讀“均勻”)。再讀,(生齊讀“均勻”)。不僅均勻,而且葉尖一順兒朝下~我們看到大樹葉尖朝各個方向的吧,但是爬山虎的葉子一順兒朝下,就像我們同學們坐在教室裏,一順兒朝前,整齊吧?請你寫下兩個字“整齊、均勻”。(板書“(整齊、均勻)”)

這個是爬山虎長大了的葉子最大的一個特點。再讀這句話(生齊讀)。

三、體會“腳”的細緻生動

(一)學生的觀察

②這就是爬山虎的葉,是最好看的,所以葉聖陶爺爺寫了這樣一段話。但是,葉聖陶爺爺今天寫的這篇文章,不是寫的它爬上了那堵牆,也不是寫它的葉,而是要寫它的?(生齊答“腳”)(板書“腳”)。你有腳嗎?只有誰有腳?(生自由答)哎~動物有腳,你有沒有看到過植物有腳的?所以這個“腳”啊,他用了一種怎樣的手法?(生齊答“擬人”)對了,擬人,以擬人的手法,爬山虎也有腳~

師:請同學們自讀3~5段,小組討論,作者寫了爬山虎腳的哪幾個方面?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麼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着牆,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着牆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牆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學生自由讀3-5自然段)

(二)作者的觀察

師:那個小組來彙報?三個自然斷分別寫了爬山虎的腳的哪一方面?

生: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和顏色。

師:也就是“腳”的樣子。

(板書:樣子位置形狀顏色)

生: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慢慢往上爬。

師:爬牆。

(板書:爬牆)

生: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變化。

(板書:變化)

師:葉聖陶寫了爬山虎的腳的三個方面——樣子、爬牆、變化。接下來,我們看看他是怎樣把三個方面寫清楚的。先看第三自然段——“腳”的樣子。

(學生讀第3自然段)

師:“腳”長在什麼地方?

(學生説,老師梳理:莖上——葉柄——反面)

師:這樣一寫,就清楚了。什麼形狀呢?讀——

生: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圖片出示,理解“枝狀”,“蝸牛的觸角”)

師:它的顏色是——

生:嫩紅的。

(學生再讀這一部分,之後在紙上畫爬山虎的腳,然後老師出示圖片對比)

學生再讀——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師:它是怎麼爬牆的呢?

指名讀——

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學生交流,理清:觸着牆——巴住牆——緊貼牆)

師:它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哪幾個動作是一定抓住的?

生:觸、巴(曲、拉)、貼。

(學生伸出手和老師通過動作演示,老師再讀文字,學生演示動作)

師:爬山虎會這樣長出無數只腳,一步一步往上爬。

(學生再讀這段話,之後根據板書提示説“爬牆”的過程。)

師:爬山虎的腳是怎麼變化的?

學生讀——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着牆,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着牆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牆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學生圈出“沒有觸着牆”“萎了”“灰色”“牢固”)

根據板書,回顧作者“怎麼寫”:

樣子——爬牆——變化

(學生説)

師:這就是——爬山虎的腳。(讀課題)

四、總結

師:葉聖陶是怎麼寫出這篇文章的?

生:因為葉聖陶觀察得細緻。

師: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觀察得細緻的?

(學生交流文中的句段)

師:是的,要連續地細緻觀察,不但看,而且想。有一個地方最細緻,一般人都不太注意(出示,學生讀)——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師:觀察——連續細緻;表達——準確生動。

(介紹觀察日記,觀看視頻——豌豆苗)

師:課後把豌豆苗關鍵時間的變化記錄下來。

標籤: 爬山虎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1mdoj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