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鴻門宴教案【精品多篇】

鴻門宴教案【精品多篇】

鴻門宴教案【精品多篇】

鴻門宴教案 篇一

第一課時

(一)垓下歌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無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來。蓋世,氣勢高昂,可以壓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馳。

這首楚刺體的詩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認眼前的現實,他認為這種局面是“時不利兮騅不逝”造成的,並非他的過錯。而失敗的關鍵是在歷次戰鬥中一往無前的烏騅今天競不肯率先衝出重圍。他認為烏騅暗示着一切;過去的榮耀、現在的困境和未來的毀滅。最後,他走投無路,只有對勇敢跟隨在身邊的虞姬哭訴:“我可怎麼安排你呀?”

大風歌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這首歌是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後在平定鯨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道故鄉沛縣時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後國防的憂心。第一句指包括劉邦在內的羣雄在各地紛紛起義,而最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

同為交戰雙方,為何勝敗迥異呢?《鴻門宴》可以讓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貌

學習目標

1、瞭解司馬遷與《史記》,瞭解鴻門宴會的時代背景。

2、瞭解“鴻門宴”鬥爭的起因、經過,認識這一斗爭的性質,正確評價有關人物。

3、學習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衝突中,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性格特徵的寫作方法。

4、積累課文中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及其他重點文言字詞,能夠翻譯重點語句。

學習重難點

掌握中古今異義詞及其他重點文言字詞,能夠翻譯重點語句

知識銜接

1、作者介紹:

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0),字子長,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子長,夏陽(現在陝西韓城)人。繼父職任太史令。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入獄遭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掌管皇帝機要文件),發憤著書,歷盡艱辛,在公元前91年前後完成《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説中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間的歷史。全書共130篇,含本紀12篇、年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本紀記帝王,世家述諸侯,列傳敍人臣,書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劉向等人都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史記》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被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楚漢之爭概況簡介

楚漢之爭,又名楚漢戰爭、楚漢爭霸、楚漢相爭、楚漢之戰等,即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漢五年十二月(約於前202年年初),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楚漢之爭以項羽敗亡,劉邦建立西漢王朝而告終。

鴻門宴,指在公元前206年於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新豐鎮鴻門堡村)舉行的一次宴會,參與者包括當時兩支抗秦軍的領袖項羽及劉邦。這次宴會在秦末農民戰爭及楚漢戰爭皆發生重要影響,被認為是間接促成項羽敗亡以及劉邦成功建立漢朝的原因。後人也常用“鴻門宴”一詞比喻不懷好意的宴會。詳細記述最早見於“史聖”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後衍生出大量的相關文學作品。

學習過程

一、熟讀全文,整體感知(掃清生字障礙)

鴻門宴是個大舞台,誰是演技最高超的演員?誰是演技最不過關的演員?幕後導演又是誰?。

1、根據標題,按照時間順序,請將文章分為三部分,並用兩個字概括三部分的內容,每部分各寫了哪些事(提示:人物+事件)?

三部分內容為:①②③

第一部分事件:

第二部分事件:

第三部分事件:

二、研讀第一自然段,完成下列問題。

1、指出下面有下劃線的詞的意義和用法。

(1)沛公軍霸上

(2)沛公欲王關中

(3)此其志不在小

2、解釋下面句子中“為”字的意義和用法。

(1)使子嬰為相

(2)為擊破沛公軍

(3)皆為龍虎

3、解釋下列句子

(1)未得與項羽相見

(2)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

(3)范增説項羽曰

(4)財物無所取

(5)沛公居山東時

(6)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7)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4、文段分析思考

(1)這一段記敍了幾件事?這些事件對情節的展開起什麼作用?

共記敍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無傷告密,這是事件的導火索,矛盾挑開。第二件事是范增説羽。范增對形勢的判斷十分正確,對劉邦的用心瞭如指掌,勸項羽“急擊勿失”,矛盾進一步激化,情節迅速發展。

三、研讀第二自然段,完成下列問題。

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私見張良,具告以事(2)距關,毋內諸侯

(3)張良出,要項伯(4)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2、指出下面有下劃線的詞的意義和用法。

(1)素善留侯張良

(2)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3)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

(4)秦地可盡王也

(5)君安與項伯有故

(6)項伯殺人,臣活之

(7)吾得兄事之

(8)籍吏民,封府庫

3、指出下面“為”字的意義和用法。

(1)臣為韓王送沛公

(2)為之奈何

(3)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4)君為我呼入

(5)約(為婚姻

4、解釋下面句子中“之”字的意義和用法。

(1)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2)為之奈何

(3)項伯殺人,臣活之

(4)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5)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翻譯下面句子。

(1)誰為大王此計者?

(2)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3)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5)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6)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

6、課文第二段寫了哪幾件事?對故事的發展有什麼作用?

寫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項伯夜訪張良,使緊張的形勢出現了轉機。第二件事是張良獻計。這是情節變化的關鍵,劉邦被拉過去,為下文替劉邦説情及項莊舞劍時“以身翼蔽沛公”張本,劉邦逐步由被動轉為主動。第三件事是項伯勸項羽勿擊劉邦。

四、作業佈置

1、複習導學案,掌握課文一、二段知識點。

2、自讀課文三、四兩段,利用工具書自行疏通課文。

第二課時

一、研讀第三自然段,完成下列問題。

(一)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令將軍與臣有郤()2、因擊沛公於坐()

(二)、找出下面句中古今異義的詞,並加以解釋。

(1)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2)所以遣將守關者

(3)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4)今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類型。

1、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2、籍何以至此

3、得復見將軍於此

4、亞父者,范增也

5、若屬皆且為所虜

6、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

(四)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

(2)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3)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4)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5)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五)文段分析思考。

二、研讀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問題。

(一)一詞多義

意:(1)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

(2)其意常在沛公也

因:(1)不如因善遇之

(2)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3)因擊沛公於坐

(4)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而:(1)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2)拔劍切而啖之

(3)勞苦而功高如此

(4)而聽細説,欲誅有功之人

與:(1)臣請入,與之同命

(2)則與鬥卮酒

(3)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4)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且:(1)若屬皆且為所虜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二)解釋下面句子中有下劃線的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1)今者項莊拔劍舞

(2)臣請入,與之同命

(3)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4)竊為大王不取也

(三)指出下面句子中有下劃線的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1)范增數目項王

(2)常以身翼蔽沛公

(3)交戟之衞士欲止不內

(4)頭髮上指,目眥盡裂

(5)刑人如恐不勝

(6)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7)此亡秦之續耳

(四)把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

(3)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

(五)文段分析思考。

1、這部分共寫了幾件事?

共寫了四件事,即劉邦謝罪,范增舉玦,項莊舞劍,樊噲闖帳。這些事既反映了劉項雙方的矛盾,又反映了劉邦集團能上下一心,共同應對危機。矛盾錯綜交織,有張有弛,波瀾起伏,驚心動魄,扣人心絃。

2、“樊噲闖帳”是故事的高潮。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刻畫樊噲這一人物的?寫“樊噲闖帳”的目的是什麼?

語言描寫:“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語句短促急迫,緊張的形勢,急迫的心態,忠勇的性格躍然紙上。

行動描寫:“帶劍擁盾入軍門”,“側其盾以撞,衞士仆地”,“立而飲之”,“拔劍切而啖之”,無所顧忌,無所畏懼,何等英武。

外貌描寫:“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着墨不多,極為傳神。

濃墨重彩寫樊噲,既襯托了項羽、劉邦,更突出了張良

三、發揮想象,描寫《鴻門宴》中范增的心理活動(300字)。

第三課時

學習過程

一、研讀第五至七自然段,完成下列問題。

(一)、一詞多義

舉:(1)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殺人如不能舉

謝:(1)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2)噲拜謝

(3)乃令張良留謝

(4)張良入謝

辭:(1)大禮不辭小讓

(2)卮酒安足辭

(3)我為魚肉,何辭為

(二)、指出下面有下劃線的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1、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

2、道芷陽間行

3、沛公已去,間至軍中

4、拔劍撞而破之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類型。

1、大王來何操

2、我持白璧一雙

3、沛公安在

4、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四)、解釋下面句子中有下劃線的詞語的意思。

1、公為我獻之

2、相去四十里

3、沛公則置車騎

4、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5、沛公不勝杯杓

(五)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2、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

(六)下列句子中包含的成語分別是什麼?並解釋

(1)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

(2)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3)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4)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

(七)文段分析思考

這部分共寫了幾件事?

這部分共寫了三件事,即劉邦脱身逃走,張良入謝,劉邦誅殺內奸。

二、人物形象分析

(一)、項羽、劉邦的性格特點是什麼?請作以分析。

(二)、張良、范增是兩個什麼樣的人物?他們在“鴻門宴”處於什麼地位?

(三)、如何評價項羽這個人物?(自主交流3分鐘,言之成理即可)

六、拓展閲讀

項羽何以輸給劉邦?

項羽是貴族後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劉邦是沛縣小混混,是平頭百姓一個。然而,兩個人較量的結局是:劉邦知人善任,麾下羣臣才華橫溢,他們君臣攜手,同心同德,最終打敗了兵多將廣、不可一世的項羽。作為對手,項羽完全未能意識到劉邦的強大。他孤傲自負、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錯再錯,終於兵敗垓下,自刎於烏江。那麼,究竟是哪些個人因素造就了劉邦和項羽全然不同的命運和結局呢?

身世魅力相差懸殊

劉邦戰勝項羽,常常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議。因為就家庭背景,集團力量和個人魅力而言,劉邦和項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很多人覺得這個劉邦怎麼會戰勝項羽呢?項羽是個貴族,是個英雄;劉邦是個貧民,是個流氓。項羽的出身是相當高貴的,他的祖父叫項燕,是楚國名將,但到了項羽父親他們這一代,這個家族就開始破落了——項羽早年追隨叔叔項梁逃難逃到吳中,就是現在江蘇省蘇州市的吳縣一帶。不過破落,那也還是貴族,和劉邦不一樣,劉邦是沒有名也沒有字的,他被喚做劉季,就是劉小的意思;項羽可是正兒八經有名字的,叫做項籍,也是有字的,叫項羽,也字子羽。總的來説,項羽的能力還是很強的,而且他非常勇敢。楚漢戰爭當中有一次出現這麼一個情況,劉邦手下有一個神箭手叫樓煩,兩軍對壘的時候,劉邦就讓這個樓煩站在陣前,項羽那邊出來一個人,樓煩一箭就把他給射死了;再出來一個人,樓頂一箭又把他給射死了,連連射死了好多位項羽的兵將。項羽大怒,自己出來了,出來以後往那兒一站,大吼一聲,樓煩被嚇得屁滾尿流,調頭就跑,跑進軍營當中再也不敢出來了。所以項羽這個人的個人魅力是沒的説。所以在滅秦和楚漢戰爭中,項羽幾乎是戰必勝,攻必克。那劉邦會幹什麼呢?劉邦的本事還是司馬遷説的那四個字:好酒及色——喜歡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個滅秦和楚漢戰爭中,沒有一座城池是劉邦攻下來的,沒有一個計謀是劉邦策劃的,沒有一場戰爭是劉邦指揮的。劉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話——為之奈何?問張良,問陳平,問韓信,我該怎麼辦啊?

性格決定命運

但是,我們如果冷靜地做一個分析,就會發現劉邦的勝利是有道理的。劉邦和項羽兩個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這些性格的差別決定了他們的成敗和命運。

劉邦和項羽的第一點不同是:劉邦志向遠大,項羽鼠目寸光。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他們在勝利面前表現出的心態來證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劉邦攻進了關中,後來項羽也進入了咸陽,他們獲得了推翻秦王朝的勝利。在這場勝利面前,劉邦和項羽的表現完全不同。劉邦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犒賞,秋毫無犯,而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這是一個了不得的舉動,這個舉動的意義范增看出來了。范增對項羽説,項王,劉邦這個人可不能小看,據臣所知,劉邦原來在沛縣的時候是喜歡錢財、喜歡酒肉、喜歡女人的人,現在這樣一個人來到秦皇宮看見數不盡的金銀財寶和美女珍饈居然不動聲色、秋毫無犯,他有這麼大的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夠把這些東西都不放在眼裏了,這個人是絕不可以小看的。但項羽聽不進去,劉邦嘛,他有什麼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麼樣?

項羽自己是怎麼做的呢?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項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書上的記載是4個字:城無遺類。就是説項羽他把一個城攻下以後,這個城裏面就沒有活口了,那肯定是連婦女兒童都在屠殺之列了,而且項羽一把火燒掉了秦王朝的皇宮,這樣做是不得人心的,項羽完全不動腦筋,就這麼做了。做完以後,有人就出來勸説項羽,説咸陽這個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稱皇稱帝的話,應該定都咸陽。但是,這個時候秦的皇宮已經被項羽燒光了,也沒地方住了,項羽又一門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於是就説了這樣的話:“富貴而不還鄉,如衣錦夜行。”什麼叫做衣錦夜行呢?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誰看得見呢?應該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鄉去,這個叫做衣錦還鄉——“衣錦夜行”、“衣錦還鄉”這兩個成語就是從這兒出來的。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他們在挫折面前的表現,這是劉邦和項羽不同的第二點。在失敗面前,劉邦冷靜沉着,項羽狂暴浮躁。楚漢戰爭當中有這麼一件事情,就是兩軍處於對峙狀態的時候,項羽攻劉邦久攻不下,就在軍前架起了一口大鍋,把劉邦的父親劉太公五花大綁地推到了陣前,然後喊話,劉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鍋了!劉邦怎麼説呢?他不緊不慢地説,呵呵,項老弟,別忘了,我們兩個在懷王手下的時候有個什麼約定呢?咱倆是約為兄弟,咱倆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們的爸爸煮了,別忘了給哥哥留碗肉湯喝!項羽沒辦法:下不了手。實際上項羽這個時候已經出了一個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過,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鍋裏去煮,這是種流氓手段,而項羽本身是一個貴族,一個貴族使用流氓手段,這就是下策,何況你的對手就是個流氓,你一個貴族使用流氓手段來對付流氓,你對付得了嗎?所以我想,當時的這個情況,一定是項羽一肚子窩囊氣,而劉邦是一副嬉皮笑臉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誰——從心理上你項羽沒有戰勝人家劉邦。

當然,項羽這個人物的形象很具審美性,很帥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沒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項羽表現出來的是心浮氣躁,而不是鎮定自若,由此可以證明項羽不是一個好的統帥。

以上説的是做事,再説做人。

在做人方面,劉邦和項羽有什麼區別呢?劉邦豁達大度,項羽氣量狹窄,這是他們兩人的第三點不同。劉邦這個人你別看他沒文化,你別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為,肯豁得出去。劉邦年輕的時候不是當泗水亭長嗎?當時上面派給他一個任務,就是讓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個地方去。劉邦押着這些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個,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個,走到半路上,劉邦一算,跑了幾個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該跑光了。你説劉邦該怎麼辦?劉邦是備下酒肉請這些囚犯們大吃大喝一頓,然後用劍把捆綁他們的繩子都解開,説,你們現在乾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結果怎麼樣呢?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來的人説,我們乾脆跟着你幹吧。這是説劉邦能豁得出去,我們説:“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凡是成大業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漢戰爭的最後關頭,劉邦的軍隊已經打到了楚國境內,準備和項羽在垓下會戰,這時韓信按兵不動,彭越按兵不動,英布也按兵不動。劉邦約定他們一起來合圍,他們就是不動身。這時候劉邦就問張良,説,子房啊,看來這個天下也不是哪一個人的,我準備勝利以後把天下給分了,你看分給哪些人比較合適呢?張良説,一個彭越,一個英布,一個韓信。彭越和英布本來是在楚漢之間搖擺的,現在傾向於漢,韓信本來是你手下的,現在他獨當一面。如果你願意把土地分給他們的話,他們一定會南下來幫助你合圍項羽的。劉邦説,好,行,就這麼跟他們約定了,勝利以後什麼什麼地方給誰,什麼什麼地方給誰,給了給了,都給他們,不在乎。結果這幾支軍隊全都來了,把項羽團團圍住,予以消滅——這是劉邦的大度。

項羽呢?他為人小氣。韓信就説,項王這個人婆婆媽媽的,我們將士如果有誰受了傷,他會親自拎着飯籃到醫院去探視,流着眼淚拉着你的手,説長道短。可是我們有了戰功,他要封一個官爵,一顆印捏在手上,磨過來磨過去,直到方的變成圓的,他都不給人——這是項羽的小氣。

劉邦和項羽的第四點不同,是劉邦心狠手辣,而項羽兒女情長。劉邦這個人心是比較狠的,我們曾經講過,他在逃避的過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兒子和女兒扔下車子,只顧自己逃命。他身邊的人,一旦懷疑到誰,他可能不顧一切地就要把他殺掉。劉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後,突然懷疑起樊噲來了。照説樊噲是最不可能被懷疑的,樊噲是呂后的妹夫,跟劉邦兩個的關係用北方人的話説叫“擔兒挑”。而且在鴻門宴的時候,是樊噲挺身而出才救了劉邦一條命——連樊噲這樣的人他也懷疑。劉邦他突然就覺得,樊噲就是巴不得我死,於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給陳平:“平至軍中,立斬噲頭。”——陳平你拿着我的命令到軍隊裏去,立馬就給我把樊噲的腦袋砍下來。這個事情最後沒做成,因為後來劉邦死了,陳平到了樊噲軍中的時候也覺得這個事情不能幹,樊噲畢竟是呂后的妹夫,同時也是功臣,哪是隨便好殺的!但這説明什麼?説明劉邦這個人狠起來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項羽這個人就是顯得太過兒女情長了。在楚漢戰爭的最後關頭,當項羽被劉邦他們團團圍住的時候,居然無心作戰,就坐在自己的軍賬中,也不再考慮接下來的戰爭該如何進行,就惦記着兩件事情:一個是他的寶馬,一個是他的美人——他的烏騅馬,他的虞姬,該怎麼辦?於是他在帳篷裏點起火把,設下酒宴,又把虞姬請出來,自己拔劍起舞,詠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什麼意思呢?説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麼辦啊?項羽唱着唱着流下眼淚,隨從們都不敢抬頭看,不敢仰視。一個將軍,一個統帥,一個霸王,在戰爭的最後關頭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戰爭,不是事業,是寶馬和美人,確實是太兒女情長了。項羽的這個性格博得了後世無限的同情,項羽這個人實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愛了,恐怕當時的女孩子們聽到這個消息都會發出“嫁人要嫁項羽”這樣的話了。

這是一個英雄的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劉邦是英雄,項羽是英雄,韓信是英雄,張良、陳平、蕭何、樊噲、這些人也都是英雄。只不過他們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項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現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沒有遮掩顧忌、不計利害成敗地把它表現出來,因此在“成者王敗者寇”這樣一種歷史傳統中,項羽依然能得到人們的憑弔和同情。劉邦是時勢造出來的英雄,他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完成了時代賦予他的歷史使命,並通過不斷地學習使得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成為一個英雄。

鴻門宴教案 篇二

【教學目的】

1、瞭解“鴻門宴”鬥爭的起因、經過。

2、疏通課文,瞭解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

【教學重點】

疏通課文

【教學難點】

同上

【教 法】

討論、講讀

【教 具】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課,檢查預習情況:

1、提問:張良為何提議見項伯?此處輕描淡寫有何作用?

提示:“戰”必敗,“逃”必潰,兵力懸殊,士氣不同。張過人之處在此,顯示張的沉穩機警,處變不驚。(與劉大驚失色對照)

2、指名認讀生字(見預習作業),解釋下列詞語:

從( )百餘騎( )數目( )項王 且為所( )虜 客何為者( )

二、讀講課文三、四段

第三段:

1、指名講述第三段的內容,要求明確交代所記之事。

提示:一是“劉邦謝罪”;二是“項王設宴”;三是“范增舉珏”;四是“項莊舞劍:

2、提問:劉邦謝罪是否誠心?

提示:不誠心。迫於形勢不得不如此

3、提問:課文插圖是否有不妥處,分析,找出依據。

提示:(略)

4、提問:項留飲,演出”舞劍“一幕,”留飲“是精心策劃的陰謀嗎?

提示:不能認為是。范增一再暗示項,要他除劉,項默然不應,可見並未經策劃。這一變故是範一手導演,由於沒羽的支持,又加伯援救,終不了了之。

5、”項莊舞劍“在情節上有何作用,為後人留下何成語?

提示:項留飲,情節已緩和,“舞劍”發生,形勢再度緊張,從而引出”樊噲闖帳“,故事推相高潮。

成語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意思是人們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卻另有所圖。

第四段:

1、指名試讀課文,師生共同訂正。

2、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的不同情感與心態。

3、提問:“樊獪闖帳”是高潮。從哪幾方面刻畫這一人物的?

提示:從語言,行動,外貌等方面濃墨重彩寫樊噲,襯托了項羽、劉邦,更突出了張良。

4、樊與劉講話只語句變化有否區別?

提示:二人講話中心大體一樣,但側重點不同。劉邦重在辯解,樊重在責之以義;策略上不同。劉言是“以屈求申”,樊是“以攻為守”

小結:三、四段記述宴會上劉、項的鬥爭。劉邦謝罪,矛盾緩解,范增舉珏,危機四伏,項莊舞劍,險象環生,樊噲闖帳,達到高潮。項羽惟恐擔“不義”名,損其“威”,傷其“信”,不用範計,終放虎歸山,鑄成大錯。

三、課堂練習: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完成“思考和練習”三、四兩題。

四、佈置作業

1、自讀課文五、六段,疏通文字

2、概括課文中幾個主要人物形象。

鴻門宴教案 篇三

教材分析:

《鴻門宴》節選自《史記》,課文所選情節描寫的是劉邦、項羽在推翻秦王朝後,為爭奪天下而進行的一場驚心動魄的政治鬥爭。鴻門宴名為宴會,實則是一場激烈的政治鬥爭。作者以嫻熟的藝術技巧,生動地刻畫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繪了眾多富有戲劇性的令人難忘的場面,情節波瀾起伏,扣人心絃。《鴻門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劉、項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生動地對比了雙方的高下,並預示了勝負的必然結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

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已稍有一些文言基礎,但總體上來説,基礎是比較薄弱的,有些學生甚至對最基本的句式都無法準確斷句和完整翻譯,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也不是很高漲,缺少自主發現和探究的熱情。因此,根據我們的學情,我們決定在重點梳理掌握文言字詞的基礎上,也關注對人物性格的分析,通過品讀兩個人物對事以及對周圍的人的態度去分析他們的性格特點,給學生傳達文學作品作為人文的一面的魅力、精神領域的營養價值以及對學生進行的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培養。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分析作者對人物的刻畫把握人物形象,能夠對人物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

2、學生通過分析英雄人物,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一、導入

二、分析性格

三、拓展延伸

四、合作探究

五、隨堂練筆

楚漢相爭時,劉邦、項羽二人的鬥爭及政治地位

1、對待內應:

預設:

劉邦:立誅殺工於心計

項羽:項王許諾胸無城府

2、對待內奸:

預設:

劉邦:治軍嚴謹

項羽:治軍無法

3、對待謀臣:

預設:

劉邦:為之奈何知人善用

項羽:默然不應不善用人

4、對待對手:

預設:

劉邦:北向座能屈能伸

項羽:東向坐驕傲自大

1、劉邦

春,淮陰侯韓信謀反關中,夷三族。

夏,樑王彭越謀反,廢遷蜀;復欲反,遂夷三族。

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

預設:自私自利

2、項羽

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預設:有情有義

劉邦和項羽誰是你心中的英雄?

分組討論,形成觀點,説出依據。

以《我心目中的英雄——》為題,寫一個小短文。

鴻門宴教案 篇四

一、學習目標

1、瞭解文中揭示的項羽的悲劇性格;

2、體會緊張複雜的情節、戲劇性的場面及個性化的人物語言;

3、掌握文中出現的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

二、學習重點

把握緊張場面對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三、學法指導

(-)研讀步驟 步驟一:課前預習

1、查字典,掃除讀音障礙,能通順朗讀;

2、查註釋,初步瞭解文意,掌握課文訓練重點中要求理解的詞語的含義;

3、查資料,瞭解與課文有關的背景材料

步驟二:課文分析

1、析主旨,明確全文情節發展過程2”’

2、析人物,把握主次關係及作者態度;

3、析特色,瞭解文章的寫作特點

(二)問題探究

1、鴻門宴的鬥爭具有怎樣的深層背景? 劉邦、項羽都有南面稱孤的野心當年劉邦看見秦始皇,曾十分羨慕地説:“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也曾自負地説:“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滅後,劉、項矛盾日趨激化,對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則拼死相爭

2、鴻門宴上雙方的形勢關係是如何轉換的? 宴前(非正面交鋒)劉被動項主動,兩告兩定曹無傷告密是導火線,戰雲密佈;項伯夜告卻是一個轉折點,緩和氣氛項羽攻劉的決定是一時之氣,不久“風正雲散”;劉邦見項羽的決定卻是深思熟慮之舉,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鋒)劉被動項主動,三起三落范增“數目”“舉玦”,一起;召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二起;樊噲闖帳,項羽“按劍而跽”,三起真是“黑雲壓城城欲摧”,似乎一場血肉橫飛的爭鬥不可避免但樊噲受賜、慷慨陳詞竟讓項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劉邦的藉故逃席更是將危險消彌於無形 宴後(非正面交鋒)劉主動項被動,兩毀兩受藉故離席畢竟是權宜之計,毀約逃席脱身回營則徹底扭轉了被動局面項羽受璧既預示了情節的徹底緩和,也更強烈地體現了項羽的悲劇性格至於張良受託,是其“忠心之舉”,范增毀玉,則為“憤怒之為”

3、從鴻門宴鬥爭中試分析劉、項性格特點 項羽“自矜功伐”、“為人不忍”“輕信項伯,許諾善遇劉邦,一不忍;聽信劉邦,不應范增,二不忍;寬容樊哈,產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以上不忍皆緣自項羽自矜功伐,這一切不僅使他喪失了殺劉邦的時機,而且導致最終的“烏江自刎”相比之下劉邦則複雜多了:既膽怯又勇敢(聞項怒則怯,赴宴會則勇);既機智又狡詐(拉項伯,先責己是智,罵鯫生、責告密者則詐);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無怨言,出而未辭覺失禮);既知人善任又善納忠言(以張良為佐並聽從其建議)等

4、試列表圖示鴻門宴層次內容: 項羽劉邦前提 兵十萬,霸上宴前(兩告兩定)曹無傷告密怒 范增澆油定項伯夜告懼 收買項伯定主動被動宴中(三起三落)范增舉玦一起 項莊舞劍二起 項羽按劍三起樊噲受賜一落 樊噲責羽二落 沛公離席三落宴後(兩悔兩受)項羽受璧 范增毀玉劉邦毀約

張良受託被動主動性格特點自矜功伐 不忍之心怯而勇;智而詐;能屈能伸;知人善任;善納忠言

四、能力訓練

1、下列各句加橫線的詞讀音、意義有錯誤的是:( )

A.如今人為刀俎(wéi,是)

B.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wéi,做)

C.為擊破沛公軍(wéi,替)

D.大王為人不忍(Wéi,做)

E.且為之奈何(wéi,對待)

F.吾屬今為之虜矣(wéi,被動)

G.若屬皆且為所虜(wéi,被動)

2、加橫線詞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沛公軍霸上 沛公欲王關中

B.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C.項伯殺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D.道芷陽間行 素善留候張良

3、屬賓語前置句的是:( )

A.大王來何操

B.亞父者,范增也

C.貪於財貨

D.若屬皆且為所虜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並寫出本字:

①距關,勿內諸侯

②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

⑤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

⑥張良出,要項伯

5、辨析下列加橫線詞的古今含義:

①約為婚姻 古義: 今義:

②沛公居山東時 古義: 今義:

③將軍戰河南 古義: 今義:

④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古義: 今義:

鴻門宴教案 篇五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學習本文的文言文知識(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

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言行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手法。

2、過程與方法:自學、討論、點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重要歷史事件及重要歷史人物,並能夠對其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

學習歷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光輝品格,並以史為鑑,以人為鑑,完善自己的性格。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古漢語的常用詞語和特殊句式。

2.正確分析認識項羽、劉邦兩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課時: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大家聽説過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麼?“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個成語的原話是什麼、出自哪裏大家知道麼?對,就是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中。公元前206年,在新豐鴻門(今陝西省)舉行了一次特殊的宴會,史稱“鴻門宴”,這也是項羽和劉邦之間的一次攸關宏圖偉業以及性命的宴會,那麼“鴻門宴”到底是怎樣的一次宴會?項羽和劉邦又在宴會上顯示了怎樣的英雄本色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鴻門宴》。

二、展示學習目標(略)

三、瞭解作家作品

《鴻門宴》作者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史稱“太史令”。著有《史記》,後人又稱《太史公書》。《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敍述了上起黃帝,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約3000年的歷史;是我國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是作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紀:敍述歷代帝王的歷史;世家:敍述貴族王侯的歷史;列傳:歷代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蹟;表: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書:記載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結合,所以魯迅讚譽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四、背景介紹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也起兵江東。項梁擁立老楚懷王之孫為“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主力軍劉、項分南北兩部,合力西擊秦軍,並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率先入關破咸陽,退駐霸上。後項羽率軍西來屯軍新豐鴻門,揚言同劉邦交戰。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課文以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為主要矛盾展開。

鴻門宴是項羽在新豐鴻門舉行的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這個宴會是劉項兩個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由潛滋暗長到公開明朗的生動表現,是漫長的“楚漢相爭”的序幕。這個宴會上,充分展示了劉項矛盾的不可調和性,以及劉項迥異的性格特點,也預示了鬥爭雙方的必然結局。

五、檢查預習,正音

六、初步感知課文

快速瀏覽全文,根據“鴻門宴”這一線索,劃分文章層次。

提示:第一部分(第1至5段)宴會前。寫宴會前劉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後活動。

第二部分(第6至9段)宴會中。寫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鋭鬥爭。這是故事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10至12段)宴會後。寫劉邦脱身逃走,張良入謝和劉邦誅殺內奸。這是故事的結局和尾聲。

也可根據故事的開端(第1自然段)、發展(2—5自然段)、高潮(6—9自然段)結局(10—11自然段)、尾聲(第12自然段)劃分文章層次。

七、探究文本

1、齊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2、重點句子翻譯:

①旦日饗士卒,為(吾)擊破沛公軍

譯:明天犒勞士兵們,替我打敗沛公的軍隊。

②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譯:現在進了函谷關,(竟然)對財物絲毫不取用,對婦女一概不寵幸,這説明他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

3、疏通文意,歸納重要文言知識

詞類活用

沛公軍霸上軍:名詞活用為動詞,駐軍。

欲王關中王:名詞活用為動詞,稱王。

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小的方面。

古今異義

沛公居山東時古:函谷關以東今:山東省。

文言句式

狀語後置句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貪於財貨

省略句沛公軍(於)霸上為(我)擊破沛公軍

判斷句此天子氣也

4、思考:這一段交代了什麼內容?

提示:本段是故事的開端,作者首先交代了曹無傷告密這一導火索,然後寫了雙方的駐地和兵力、范增的進言等情節,為下文的人物活動作了鋪墊。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士,他對形勢的判斷十分正確。對劉邦的用心瞭如指掌。“急擊勿失”的主張非常英明。矛盾進一步激化,推波助瀾,情節迅速發展。

5、學生自由朗讀第2-5自然段,把不懂的字詞句圈點勾畫出來。引導學生結合課文註釋,逐句翻譯課文。

6、翻譯重點句子: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

項伯於是連夜騎馬趕到劉邦的軍營中,暗地拜見張良,把情況全部告訴了他。

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把守函谷關,不要讓項王等進來,您就可在秦國的土地上稱王了。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派兵遣將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進入和發生意外的變故。

7、歸納2-5段重點文言知識。

詞類活用

素善留侯張良善: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與……交好。

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急難、危急的事、緊急的事。

君安與項伯有故故:形容詞活用為名詞,舊交情。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夜:名詞作狀語,在夜裏、連夜。

吾得兄事之兄: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一樣。

秦地可盡王王:名詞活用為動詞,稱王。

臣活之活: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活。

籍吏民籍:名詞活用為動詞,登記。

古今異義:

約為婚姻古:結成親家今:結婚的事,或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係。

所以遣將守關者古:……的原因今:表結果關係的連詞。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古:意外的變故今:副詞,譯為“很、太”。

通假字

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把守內:通“納”,接納。

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文言句式

判斷句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者:表提前停頓,不譯。

狀語後置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

省略句欲呼張良與(之)俱去毋從(其)俱死也。

成語

秋毫無犯:原指任何細小的東西都不侵犯,現多形容軍隊紀律嚴明,絲毫不侵犯羣眾的利益。

7、回顧課文,思考下列幾個問題

第2—5自然段主要交代了哪些事情?

提示:項伯夜訪張良和張良獻策兩件事情。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目的在於報答當年救命之恩,卻被張良利用,使一觸即發的矛盾出現了轉機。劉邦對項伯不但“兄事之”,“更奉酒為壽,約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攏,終於使項伯受其矇蔽,導致項羽上當。

“張良獻策”是情節變化的關鍵,劉邦逐步由被動轉為主動,項羽終於“放虎歸山”,以致范增之謀難以實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這段文字是情節變化的關鍵。

八、佈置作業

鞏固第2至5自然段文言知識。

預習課文的6—9自然段。

第二課時

評解課文第6至9自然段。

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把不懂的字詞句圈點勾畫出來。

二、引導學生結合課文註釋,逐句翻譯課文。

重點句子翻譯:

①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譯:范增多次向項王使眼色,再三舉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項王,項王沉默着沒有反應。

②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

譯:秦王有虎狼一樣的心腸,殺人惟恐不能殺盡,懲罰人惟恐不能用盡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③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譯:特意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進入和意外的變故。

三、歸納重點文言知識。

詞類活用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從:使動用法,使……跟從。

范增數目項王目:名詞活用為動詞,使眼色。

若入前為壽前:名詞活用為動詞,上前。

常以身翼避沛公翼:名詞作狀語,像翅膀一樣。

交戟之衞士欲止不內止:使動用法,使……止。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王:使動用法,讓……為王。

刑人如恐不勝刑:名詞活用為動詞,施刑、處罰。

毫毛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接觸、沾染。

通假字

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

古今異義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古義:黃河以北,黃河以南;今義:分別指河北省、河南省。而聽細説古義:小人的讒言;今義:詳細的説。

文言句式

被動句若屬皆且為所虜!

賓語前置句籍何以至此?即“以何”,憑什麼,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前置

判斷句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成語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比喻説話或行動雖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實意圖卻在於對某人某事進行威脅或攻擊。

勞苦功高,意思是做事勤勞,功勞很大。

四、快速瀏覽第6至9段,思考下列問題

1、鴻門宴上發生了哪些精彩的情節,請簡要歸納

提示:劉邦謝罪、項王設宴、范增舉玦、項莊舞劍、樊噲闖帳

2、鴻門宴上劉項雙方的形式關係是如何轉化的?

提示:宴會上正面交鋒——項羽主動劉邦被動,高潮迭起,三起三落。范增“數目”、“舉玦”,這是情節“一起”;召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是情節“二起”;樊噲闖帳,項羽“按劍而跽”,這是情節“三起”。真是“黑雲壓城城欲摧”,似乎一場血肉橫飛的鬥爭不可避免。但項王不應,這是情節“一落”;項伯“翼蔽沛公”,這是情節“二落”;樊噲闖帳,慷慨陳詞,竟讓項羽“英雄相惜”,這是情節“三落”;劉邦在鴻門宴上終於將危險消弭於無形,化解了被動的局面。

3、“項莊舞劍”對推動情節的發展有什麼作用?

提示:“舞劍”事件發生,使剛剛緩和的宴會氣氛驟然緊張起來,從而引出了“樊噲闖帳”,把整個情節推向高潮。

五、佈置作業

1、鞏固6-9段的文言知識。

2、預習10-12段。從全文找出項羽的言行及劉邦的表現,分析這兩位人物形象。

第三課時

一、評解課文第10至12自然段

1、疏通文意

2、歸納文言知識

詞類活用

道芷陽間行道:名詞活用為動詞,取道。

文言句式

賓語前置句大王來何操?沛公安在?

省略句豎子不足與(之)謀!

判斷句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被動句吾發屬今為之虜矣!

成語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別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割的魚和肉。比喻生殺之權掌握在他人手裏,自己處於被人宰割的地位。

3、這10-12段主要寫了什麼事?

提示:沛公脱險,劉邦鋤奸。

二、分析人物形象

(1)、找出文中有關項羽言行的語句,朗讀體味,回答下列問題:

1、當初下令殺劉邦的是誰的主意,最後放走不殺劉邦的又是誰?從“大怒”到坦然接受劉邦的禮物,為何有這樣的轉變?

提示:因勝利果實被奪,尊嚴受損而怒;因劉邦刻意奉迎,尊嚴得維護而放過敵人

2、在宴席上項伯護劉,樊噲闖帳,劉邦逃走,項羽的反應如何?

提示:熟視無睹;大為褒獎;無動於衷

3、項羽為何不面南而坐?對范增示意有何反應?對主動告密的曹無傷的態度又如何?

提示:自大輕敵;默然對待勸諫;不重視誓死效命者

4、以上種種説明項羽是個怎樣的人?

提示:寡謀輕信、優柔寡斷、剛愎自用、缺乏政治遠見、自矜功伐、自高自大、不善用人

(2)、分析劉邦的表現和性格

1、劉邦聽到項羽要擊破他時,他是如何應付的?

提示:求救張良,拉攏項伯。

2、劉邦在宴會時,對項羽説了什麼話?他説話時的語氣是怎樣的?

提示:謙虛恭敬,唯恐不周。

3、劉邦逃離敵營時,對張良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既然是辭謝,為何不立刻讓張良去?

提示:周密部署,成功脱險。

4、從劉邦對項伯、鯫生、曹無傷的態度來看,你覺得劉邦是一個怎樣的人?

提示:拉攏利用;為隱瞞自己的錯誤而嫁禍;對背叛者毫不手軟。

5、以上種種説明劉邦是個怎樣的人?

提示:善於用人、能言善辯、能屈能伸、臨危不懼、狡詐多端。

三、項羽、劉邦在我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試析作者是如何刻畫鴻門宴上活動的人物形象的?

提示:1、作者善於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文章在“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能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開情節,通過生動的對話描寫、精彩的動作描寫以及對當時那種劍拔弩張、殺機四伏的氣氛的渲染,使讀者如身臨其境,充分感受到歷史脈搏緊張的悸動。

2、運用對照烘托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點更為鮮明突出。文章對劉邦的刻畫,都是為塑造主要人物項羽服務的。另外如謀士范增與張良,部將項莊與樊噲,內奸項伯與曹無傷,都是相互映襯,彼此輝映的。

四、探究交流活動:

項羽兵敗垓下,烏江自刎,後人評價各異:

杜牧有《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李清照有《詠項羽》:“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王安石有《烏江亭》“: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試比較分析這幾種看法,並談談你自己的看法。

五、課堂小結

《鴻門宴》是《史記》中極其精彩的一篇,“史聖”司馬遷對這位失敗了的英雄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遠的人格魅力。可以説鉅鹿之戰的輝煌勝利使項羽樂觀地估計了戰爭的形勢,喪失了應有的判斷能力,也構成了他對戰爭的一種近乎盲目的自信和崇拜,鑄就了他的悲劇性格。他的精神世界裏惟一的支柱或許就是每次戰鬥贏得勝利。項羽不屑小計謀是真誠的,他夢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決一切問題,最終,項羽用性格的筆為世人書寫下了只屬於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種對自己的薄奠。無論是獨夫的剛愎自用還是英雄的顧盼無奈,無論是力能抗鼎拔山,還是烏江別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陽般的英雄末路的輝煌與悲壯。

六、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四。

2、預習《陳情表》。

鴻門宴教案 篇六

一、引導

關於史記,以提問的方式,檢查學生對《史記》作品內容、特點、價值的掌握,鴻門宴教案鴻門宴(原創教案八)。

《史記》記敍歷史的起止年代: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共三千餘年的歷史。

《史記》的體例及構成:紀傳體通史,以歷史人物為綱記載歷史。本紀(12)、世家(30)、列傳(70)、書(8)、表(10),合計130篇。

關於《史記》的價值,魯迅“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的評價,道出《史記》的文學價值與歷史價值。

二、關於背景

簡述楚漢核相爭的歷史過程。要點:盟軍分兵兩路,相約攻秦,項羽鉅鹿之戰消滅秦軍主力,劉邦得以先入咸陽,且有欲王關中的打算,項羽進入函谷關,接到曹無傷告密,加上范增進言,定計除劉,才有鴻門宴。

可以説,鴻門宴,是劉邦和項羽兩個陣營的一次精彩政治較量,在軍事上佔有絕對實力的項羽陣營,卻在政治上輸得精光,這也暗示了劉項二人政治上的必然結局。

三、整體把握

提問:文章的精彩之處,在什麼地方?

生動鮮明人物形象,波瀾起伏的情節變化。

結合研計與練習一,試着為每一段擬一個小標題。並觀察矛盾的起伏,事態的緩急與情節的變化。

通過這個折線圖可以看出,全文故事情節的起伏跌宕,人物就是在這樣錯綜複雜的矛盾中得以體現。

文章體現了兩個陣營的較量,塑造了兩組生動的歷史人物形象,列出來,試看其中的微妙關係。(引導思考)

項羽陣營:項羽范增項莊項伯

劉邦陣營:劉邦張良樊噲曹無傷

對應關係:主帥智囊武將叛徒

這兩組人物構成了兩個團隊,無疑作者既展現了個人的性格與能力,也展現了整個團隊的合作精神。這無疑貫穿了一種對比關係。

四、講解課文

在講解課文中,以故事的情節變化(除劉與保劉的矛盾矛盾轉化)為線索,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挖掘人物形象的內涵。

定計(矛盾陡起)

問:由於曹無傷的告密,得知劉邦欲王關中,項羽與范增的意見是一致的,即定下除劉之計,但是二人對劉邦的認識完全一致嗎?

引導總結:項羽聽到曹無傷的報告,立刻“大怒”,並沒有深思熟慮,是一時意氣用事,覺得劉邦“可氣”不把自己放在眼裏,敢在太歲頭上動土。觸碰了他“自大”底線。

范增則是將劉邦入關前後的表現做了對比,得出“其志不在小”的結論,除劉是深思熟慮的結果,覺得劉邦“可怕”,教案《鴻門宴教案鴻門宴(原創教案八)》。不除會養虎為患。

問:通過對比,能看出項羽的性格特點嗎?

答:高傲,自大,缺少政治遠見。

泄密(尖鋭的矛盾出現轉機)

問:你怎麼認識項伯這個人?

引導回答:大敵當前,私見張良,為私交而泄機密,組織紀律性差;與劉邦結為親家,因公廢私,無原則和立場,做了掣肘之舉,也反應了項羽團隊的不團結。

問:在大難臨頭之時,足見劉邦本色。劉邦是如何化解眼前矛盾的,又能看出他何種個性?

引導總結:

虛心納諫,配合默契。(對張良兩句“為之奈何”,積極配合張良討好項伯)

世故圓滑,善於逢迎。(如道出“鯫生之説”“吾得兄事之”“結為婚姻”“不敢背德”)

問:項羽聽了項伯為親家説的一番美言,項王許諾,從這一“諾”中,你能看出什麼?

引導總結:呼就前文,足見項羽的“除劉”之計只是一時之氣,並無成熟遠見。

伏筆下文,項羽已冰釋前嫌,范增仍老謀深算,暗示認識上的不合,配合上的失敗。

看出項羽頭腦簡單,自大淺薄,耳根軟,無主見。

宴飲(矛盾激化)

問:從劉項鴻門一見的對話中,即見二人本色,你能看出什麼端倪?

劉邦:回憶舊情,居下討好,轉移矛盾。足見其圓滑世故。

項羽:一言泄密,送上曹無傷,足見其胸無城府,簡單幼稚。

問:留飲之時的座位安排,能看出點什麼政治表情?

指導:按照古代禮儀,君臣相對,帝王面南,臣下面北;賓主相對時,長者東向(面向東),幼者西向;宴席四坐時,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為北向,西向待坐。由此可見,劉邦居於項羽、范增之下,顯示了力量上的懸殊對比,以及項羽的自大心理。

問:舉玦,舞劍,是范增的兩次努力,但除劉計劃均告失敗,分析,根本原因在哪裏?

闖帳(故事的高潮)

引導分析:這一段當中,主角是樊噲,樊噲是劉邦的武將,也是劉邦的連襟兄弟。司馬遷不吝筆墨,從不同角度(描寫角度)刻劃了樊噲的形象,試着分析,挖掘這個人物形象的內涵。

分析總結:

語言:“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看出他的忠勇。

動作:“側其盾以撞,衞士仆地”,“立而飲之”,“撥劍切而啖之”,盡顯威猛英武。

神態:“瞋目項王,發盡上指,目眥盡裂。”威不可犯。

間接描寫:項王的欣賞,項王被怒斥後的“未有以應”,都説明樊噲的勇猛可愛,有膽有識。

問:樊噲這個人物,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

答:襯托了劉邦,給劉邦這個團隊的團結合作,及個人能力方面都加了分。

逃席-留謝(合併處理)

問:這是故事的結局,劉邦的脱身,是機智而從容的,看看他是如何實現的?

總結:張良留謝,樊噲護送,獨騎間行,合理安排時間。足見其團隊的團結合作,襯托出劉邦的善於用人。

問:面對張良的獻禮,范增與項羽的表現大不一樣,這又説明什麼?

項羽麻木不仁,因為他迷信武力,認為劉邦不足為患;而范增則是氣極敗壞,認為放虎歸山,貽害無窮,也為自己的建議不被採納而懊惱。五、處理課後研討與練習及導學案內容。

鴻門宴教案 篇七

【複習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司馬遷及《史記》的相關知識,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總結虛詞“且”的用法及賓語前置句的類型

2、能力目標

課前案

瞭解司馬遷的思想,識記《史記》有關名言。

【知識積累】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1)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____”通“____”,______)

(2)張良出,要項伯(“____”通“____”,______)

(3)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____”通“____”,______)

(4)令將軍與臣有郤(“____”通“____”,______)

(5)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____”通“____”,______)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異義詞並釋義

1、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古義:_____________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係

2、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古義:______________今義:副詞,很,十分

3、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古義:_______________今義:河北省;河南省

4、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

古義:今義:行政區劃山東省

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1、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2、吾惛,不能進於是矣。

3、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4、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

5、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6、以小易大,彼惡知之?

7、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慼慼焉 8、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9、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畜妻子。

四、一詞多義:

1、幸

①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

②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

③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

④幸可廣問訊()

⑤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2、謝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②齊威王欲將孫臏,臏辭謝()

③謝家來貴門()

④乃令張良留謝()

⑤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

⑥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3、坐

①因擊沛公於坐()

②沛公北向坐()

③副有罪,當相坐()

④停車坐愛楓林晚()

4、度

①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②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

③內立法度,務耕織()

④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⑤崔九堂前幾度聞()

⑥春風不度玉門關()

⑦吾忘持度()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詞並解釋

(1)沛公軍霸上()________

(2)沛公欲王關中()________

(3)吾得兄事之()________

(4)籍吏民,封府庫()________

(5)沛公旦日從百餘騎()________

(6)項伯殺人,臣活之()________

(7)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________

(8)范增數目項王()________

(9)常以身翼蔽沛公()________

(10)道芷陽間行()________

(11)拔劍撞而破之()________

(12)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13)於是項伯復夜去()

六、指出文言句式並翻譯

(1)大王來何操?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何為者?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沛公安在?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屬皆且為所虜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堂案

一、翻譯下列句子

1、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2、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3、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4、張良曰:“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

5、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6、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7、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

二、課外文段拓展

閲讀下列文段,然後完成練習題。

陽固,字敬安。性散儻,不拘小節。少任俠,好劍客,弗事生產。年二十六,始折節好學,遂博覽篇籍,有文才。

太和中,從大將軍宋王劉昶徵艾陽。昶嚴暴,治軍甚急,三軍戰慄無敢言者。固啟諫,並面陳事宜。昶大怒,欲斬之,使監當攻道。回在軍勇決,志意閒雅,了無懼色。昶甚奇之。軍還,言之高祖。年三十餘,始闢大將軍府參軍事。

初,世宗委任羣下,不甚親覽,好桑門之法。尚書令高肇以外戚權寵,專決朝事;又成陽王禧等並有釁故,宗室大臣,相見疏薄;而王畿民庶,勞敞益甚。固乃作《南北二都賦》,因以諷諫。

世宗末,中尉王顯起宅既成,集僚屬飧宴。酒酣問固曰:“此宅何如?”固對日:“晏嬰湫隘,流稱於今;豐屋生災,著於《周易》。此蓋同傳舍耳,唯有德能卒。願公勉之。”顯默然。他日又謂固曰:“吾作太府卿,庫藏充實,卿以為何如?”固對曰:“公收百官之祿四分之一,州郡贓贖悉入京藏,以此充府,未足為多。且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豈不戒哉!”顯大不悦,以此銜固。又有人間固於顯,顯因奏固剩請米麥,免固官。

既無事役,遂闔門自守,著《演賾賦》,以明幽微通塞之事。

肅宗即位,大軍徵硤石,敕為僕射李平行台七兵郎。平奇固勇敢,軍中大事悉與謀之。又命固節度水軍,固設奇計先期乘賊,獲其外城。軍罷,太傅、清河王懌舉固,除步兵校尉,領汝南王悦耶中令。尋加寧遠將軍。時悦年少,行多不法,屑近小人。固上疏切諫,以感動悦,悦甚敬憚之。懌大悦,以為舉得其人。丁母憂,號慕毀病,杖而能起。練禪之後,猶酒肉不進。時田年逾五十,而喪過於哀,鄉黨親族鹹歎服焉。

神龜末,清河王懌領太尉,闢固從事中郎。屬懌被害,元義秉政,朝野震悚。懌諸子及門生吏僚莫不慮禍,隱避不出,素為懌所厚者彌不自安。固以嘗被辟命,遂獨詣喪所,盡哀慟哭,良久乃還。僕射遊肇聞而歎曰:“雖欒布、王脩何以尚也?君子哉若人!”

固剛直雅正,不畏強禦,居官清潔,家無餘財。終歿之日,室徒四壁,無以供喪,親故為其棺斂焉。(節選自《魏書》)

注:①桑門,即“沙門”,佛教專指依戒律出家修道的人。②釁故:罪行。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年二十六,始折節好學折:改變B.始闢大將軍府參軍事闢:徵召

C、顯大不悦,以此銜固銜:貶謫官職D.以明幽微通塞之事明:表明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軍還,言之高祖②邪曲之害公也

B、①因以諷諫②相如因持壁卻立

C、①以為舉得其人②吾其還也

D、①既無事役②管仲既用,任政於齊

3、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直接體現陽固“不畏強禦”的一組是

①固啟諫,並面陳事宜。②且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豈不戒哉!

③以明幽微通塞之事。④固設奇計先期乘賊,獲其外城。

⑤懌大悦,以為舉得其人。⑥遂獨詣喪所,盡哀慟哭,良久乃還。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陽固性格灑脱大方,不拘小節。年輕時,好行俠仗義,不營正事。到二十六歲時,開始轉變,勤奮好學。

B、面對嚴暴的將軍,陽固敢於直諫,憑勇敢果決終獲認可;面對敵人,他有勇有謀,設奇計取得勝利。

C、皇帝昏庸,權臣專斷,陽固寫《南北二都賦》《演賾賦》諷諫;中尉王顯侈奢自誇,他毫不客氣,直言相勸。

D、陽固為人至孝至義。母親去世,他“喪過於哀”,讓人歎服;為報清河王知遇之恩,他不顧安危,“盡哀慟哭”,令人敬佩。

5.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共10分)。

(1)昶嚴暴,治軍甚急,三軍戰粟無敢言者。(3分)

(2)又有人問固於顯,顯因奏固剩請米麥,免固官。(3分)

(3)雖欒布、王倚何以尚也?君子哉若人!(4分)

課後案

一、素材積累

天地蒼茫一根骨龐進

司馬遷的祠墓在陝西的韓城市。祠內有他的塑像:束高發,穿紅袍,長眉入鬢,雙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歷史煙雲的明晰和超凡入聖的穆然;顯著的還有那一襲長及心胸的鬚髯,給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學者的莊重。據説,人受過宮刑,鬍鬚會隨之脱光,而這尊塑像,依然大須飄拂——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個血性鬚眉變成一個不男不女的“太監”,可在我們老百姓的心目中,這個人依然是男子漢,頂天立地,氣吞山河的男子漢!

仔細看,司馬遷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頭向北方偏着。一種説法認為,司馬遷是在遙望北方的蘇武廟,因為這位在北國牧了十九年羊的漢朝使臣,和司馬遷是肝膽相照的僚友。另一種説法認為,司馬遷是在遙望李陵,這位大漢名將的被迫降敵,正是司馬遷罹禍的原因啊。我是傾向於後一種説法的,我甚至覺得“李陵之禍”降臨到司馬遷的頭上,是有某種必然性的。不錯,司馬遷是一個有骨氣有血性又才華橫溢抱負遠大的文人,這樣的文人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社會的良心。當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重創十萬敵騎的消息傳到長安時,漢武帝劉徹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們也紛紛“奉觴上壽”,好聽話説得長樂宮的麻雀都似乎要變成翩翩起舞的宮女。無料幾天後,李陵終因矢盡糧絕,寡不敵眾而被俘降敵。消息傳來,全朝廷都啞巴了,劉徹更是“慘愴怛悼”,臉吊得像經了霜的秋茄子。

“你們還有什麼話説?”朝堂上,劉徹目掃羣臣。羣臣或面面相覷,諾諾唯唯;或言李陵該千刀萬剮,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當劉徹對這樣的看法眯目點頭的時候,我們的太史公站了出來。他説李陵平時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國士之風。此次出征,孤軍奮戰,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敵是一時無奈,日後有機會,他還會報效漢朝的。“好你個司馬遷,”劉徹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賊説話,誰給你的膽量?”

現在看來,司馬遷充其量不過是説了幾句公道話而己。然而,問題倒不在於公道話本身,而在於竟然有人敢於站出來説公道話。社會良心和專制強權在這兒發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劉徹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羣牛馬狗,鞭子下馱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裏有你人模人樣地站在我的對面説什麼公道話的權利?

對武帝劉徹,司馬遷曾經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異常勤奮,總想博得武帝的歡心。即使站出來為李陵辯護,也是見皇上滿臉的“慘愴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殘酷的現實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終於明白了:剛直不阿的書生和專橫殘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於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為了“草創未就”的《史記》,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業,他咬牙吞血,毅然決然地走向了苦難,“就極刑而無愠色”。至此,司馬遷實現了一個轉變,一個御用工具向獨立人格的轉變。從此,一個書生走到了一個帝王,和這個帝王賴以存在的龐大體制的對立面。你可以摧殘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毀我的抱負;你可以奪取我的生命,你卻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譜寫一部世上從來沒有的大書,讓這個民族記住司馬遷,讓這個世界記住司馬遷!也讓你劉徹看看,什麼是真正的文人,什麼是文人的肝膽。寒凝春華髮,血沃勁草肥。煉獄淬火,司馬遷在提升精神的同時,成就了一根骨頭。

好一根骨頭啊!即使面對一百個漢武帝,一千次酷刑,一萬回磨難,這根骨頭也不會酥軟,絕不酥軟!

【名句·回味】

1、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説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2、君子拙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

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規小節者不能成榮名,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

5、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一課一詞

1、用作連詞。

①表示並列關係,可譯為“並且”、“又”。如:河水清且漣漪。(《伐檀》)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東南飛》

②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而且”。如: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且以一譬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③有時相當於“尚且”,先讓步,後推進一層。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古之聖人,……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生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師説》)

④表假設兼讓步,可譯為“就是”。如:且庸人尚羞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⑤錶轉折,意思為“卻”。如: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滕王閣序》)

2、用作副詞。

①相當於“將”、“將要”。如:不出,火且盡。(《遊褒禪山記》)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②相當於“暫且”、“姑且”。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3、複音虛詞“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如: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過秦論》)

拓展強化訓練答案

1、C(銜:懷恨在心)

2、D(都是時間副詞,表已然。A代詞/主謂間取消獨立性;B介詞,憑/於是就;C代詞,那/語氣詞,表祈使)

3、A(③是説他寫文章的目的;④是體現他的智謀;⑤是體現元懌對他的作為滿意)

4、C(《南北二都賦》是用來諷諫的,而《演賾賦》則不是)

5、(10分)

(1)劉昶性情暴躁,治軍非常嚴苛,軍中(官兵)都恐懼戰慄不敢發表意見(説話)。(3分。“嚴暴”“戰慄”各1分,句子通順1分)

(2)又有人在王顯面前説陽固的壞話,王顯就趁機向朝廷起奏,告發陽固曾申請過多的糧食,(朝廷)免去了陽固的官職。(3分。“間”1分,“因”1分,句子通順1分)

(3)即使是欒布、王修(在世),又能憑什麼超過他呵?像這樣的人真是君子呵!(4分。“雖”1分,“尚”1分,“君子哉若人”1分,句子通順1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4wjl4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