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高中語文《鴻門宴》教案

高中語文《鴻門宴》教案

高中語文《鴻門宴》教案由本站的會員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以下7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高中語文《鴻門宴》教案

第1篇:高中語文《鴻門宴》教案

高中語文《鴻門宴》教案的寫法與格式是什麼?請參考以下這篇範文。

教學目的:

1.瞭解文中所寫人物的性格特點,注意人物個性化的語言、行動,學習作者運用對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寫人的表現手法;

2.認識“鴻門宴”這一斗爭的性質,注意本文情節起伏的結構特點,正確評價有關人物;

3.重點學習“軍、擊、內、如”等實詞和“其、而、則、乃”等虛詞,瞭解課文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

教學重點:1.瞭解文中人物性格特點,注意人物個性化的語言行動。

2.掌握“軍、擊、如、信、謝”等文言實詞和“因”、“為”等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1.做到讀文為主而兼顧讀史,二者做到相輔相成。

2.注意作者運用對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寫人物性格的表現手法。

教學設想:根據本文重點、難點,總體上採用誦讀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從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導入課文。

二、讓學生自己整理有關《史記》的知識,快速讀課文,做到整體感知。

三、問題設計:

①全文按鴻門宴的前的前後過程分為幾部分?

②宴前共寫了哪幾件事?用精煉的詞語概括。哪件事是“導火線”,這一部分在情節發展上有什麼作用?

四、學生帶着問題②誦讀(1─2)節,教師指導學生不懂之處。

五、作業佈置:請學生在理解(1─2)節的基礎上誦讀(3─4)節。

第二課時

六、學習(3─4)節

七、問題設計:

①宴中這部分共寫了哪幾件事?它圍繞對劉邦的態度反映了項羽、范增之間什麼矛盾?

②文中的項羽、劉邦、范增、張良、項伯、樊噲分別具有什麼性格的特點?通過他們的哪些言行表現出來的?

八、學生帶着問題①②讀(3─4)節,並讓同學自己指出自已不理解的地方。

九、佈置作業:⑴背誦(3─4)節⑵完成練習(二)P91

第三課時

十、先檢查學生背誦(3─4)節情況。

十一、先齊讀(5─5)節,然後和學生一起解決其中問題。

十二、再齊讀(5─7)節。

十三、問題設計:

文中運用了對比手法刻畫人物性格,具體表現在什麼地方?

十四、整體把握全文的寫作特色,並要學生自己分析項羽、劉邦的形象。

十五、作業佈置:

①背誦(3─4)節,完成練習(三)P91

②整理文言實詞及特殊句式等。

第2篇:高中語文《鴻門宴》教案

猜你正在找高中語文《鴻門宴》教案的怎麼寫?那麼就給你這篇範文參考。

説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鴻門宴》節選自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第一冊第二單元,課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藝術成就,學生通過本文的學習,既可以領略古人的才華和品德,又可以欣賞和借鑑敍事的藝術;學生在反覆朗誦中體會古代敍事散文特有的簡潔美,在抓住關鍵詞語概括敍事脈絡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教材目標及確定依據

根據課程標準,圍繞“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標要求確立三維目標:

1、掌握司馬遷和《史記》的知識,瞭解故事發生的相關背景。

2、瞭解文言實詞活用(包括使動、意動)的一些規律,理解古漢語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識。

3、學習本文緊湊地安排故事情節、生動地刻畫人物的寫法。

4、感受作者隱忍發憤的著述精神,樹立正確的讀史觀,學習一分為二地評論歷史人物。

(三)教學重難點及確定依據

高一階段,學生文言知識體系尚待完善,對魏晉歷史散文接觸不多。因此,教學中要進一步增加文言知識積累,並通過朗讀指導,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培養學生欣賞魏晉歷史散文的能力,養成思辨的習慣。

據此,本課的教學重點為:1、積累文言詞句知識。2、學習一分為二地評判人物。這也是本科教學的難點所在。

説教法

新課程觀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積極體驗。因此,教師要儘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共享資源,創設互動平台,從而為學生的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決定本文教學中主要採用三種方法,即:目標導學、自主合作、遷移創新。

“目標導學”即根據相應的學習內容設立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如關於朗讀、積累的教學。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學中主要體現為分組歸納和小組討論交流等。

“遷移創造”是將閲讀向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如讓學生創編課本劇《鴻門宴》等。

為了提高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我設計運用錄音帶、多媒體等手段輔助教學,並印發課文翻譯等文字資料。

説學法

(一)學情分析

剛入高中的學生,不少還延續國中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滿足於盲目背誦,只顧掃清課本中的文字障礙,無法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學了後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試前只是盲目做題,考試時全憑猜測,越是這樣越是缺乏興趣。針對這一現狀,我們着眼於文學與歷史相融合,或借文釋史,或者借史釋文,把語文與歷史兩科結合起來。本文就是着眼於學生的實際現狀,立足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歷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語文課本中所涉及的作品為基礎,來説説如何幫助學生實現文史互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閲讀能力。

(二)學法指導及選擇的依據

新課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會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A、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B、參照註解,動口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c、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

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翻譯理解全文

我設計的是兩個環節。一是讓學生粗讀原文,藉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翻譯大意,重點完成三個內容:依據文脈推斷不懂的詞義,點出重點的實詞,框出通假字並歸納規律;二是讓學生細讀原文,進一步落實字句的翻譯,主要完成兩個任務:實詞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規律總結。兩個環節是由簡入難的過程。

本文雖然篇幅較長,但文字淺易,並且是記傳性文體的典範,因而對高一學生來説大部分內容比較易於理解和翻譯。對那些不易懂的字詞就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提供的語境、前後涉及的情節加以推測、判斷,以培養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好方法。要求學生點出重點實詞、框出通假字,主要是為幫助學生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異讀現象、古今異義和通假現象的詞語,並進一步得出規律,指導今後的文言文學習。

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譯中難度較大,也是本文教學的兩大難點。要求學生標出有活用現象的字和劃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於兩點考慮:1、積累一定數量的第一手例句;2、引導學生加以分類,找出每類的相同特徵,並抽取出來形成規律性的東西,從而上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能由學會一個到會學多個。

在翻譯過程中注重指導學生養成用符號法表示重點字句的好習慣,如點、框、圈、劃線等符號應約定一致,便於突出翻譯中的重點、難點及複習。

我的提示着重歸納了實詞“幸”“如”“舉”“謝”等,名詞活用、使動用法、賓語前置、被動句和省略句,全部採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學生填充相關內容,既是訓練又是歸納。

(二)分析人物部分。

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點。為更好地使學生了解史傳文學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內心,準確把握人物性格,我設計了四個問題:

1、項羽是怎樣一步步地由主動走向被動的?劉邦又是怎樣一步步地由被動走向主動的?

2、項羽、劉邦各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問題1是對內容的把握,可引發學生探究的心理。通過對比討論分析,學生會看到這是一個矛盾不斷轉化的過程,即沿着戰與不戰、殺與不殺、追與不追三組連貫的矛盾,項羽由主動轉向被動,劉邦由被動轉向主動。而其中根本原因則在於兩個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導入問題2對項劉性格的概括。這樣,問題1成為問題2的鋪墊,並可以使學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畫的,這也為人物刻畫方法的總結埋下伏筆。

概括項羽性格時,學生可能對他“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認識,是“婦人之仁”還是“君子之度”?就這一點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爭論,挖掘出項羽性格的弱點,及其在這場鬥爭中埋下的禍根,從而幫助學生認識性格決定命運的道理,認清項羽的悲劇絕非偶然,可以説是性格悲劇。

我將這兩個問題結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進行提示,由劉項雙方的轉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應的概括,又形成鮮明的.對比,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如果劉邦不去鴻門向項羽謝罪,會有怎樣的結局?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又會有怎樣的結局?

這是兩個假設性的問題,目的在於引起學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歷史,學生設想的結局可能是多樣的,只要能自圓其説合乎一定的邏輯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藉此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劉邦、項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結局,進而啟迪學生多樣的思維,鍛鍊語言表達。

4、文中還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簡略説説他們的性格。

設置這道題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鮮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組人物的對比塑造,為總結人物刻畫方法作伏筆。

(三)刻畫方法部分。

由於前一部分的鋪墊,學生會比較容易地歸納出在矛盾中和對比映襯中刻畫這兩條,而在國中學過的《孔乙己》等小説中刻畫方法也會使較多的學生聯想到個性化的語言和動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這一條,所以學生自己就可以很快歸納出來。

第3篇:高中語文《鴻門宴》教案

本文是本站的網友推薦,並由本站編輯整理的高中語文《鴻門宴》教案範文精選,僅供寫作參考。

教學目標:

1、瞭解司馬遷及其《史記》

2、掌握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

3、學會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2、3

教學難點:

對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的判斷

教學方法:

誦讀―――點撥――――練習――――鞏固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三課時

一、回顧前面的故事情節

二、教師範讀課文

三、學生自讀課文,完成下列各題

1、解釋加點的字

①乃令張良留謝

②相去四十里

③沛公則置車騎,脱身獨騎

④持劍盾步走

⑤道芷陽間行

⑥張良入謝

⑦沛公不勝杯杓

⑧聞大王有意督過之

⑨拔劍撞而破之

2、指出詞類活用

道芷陽間行

3、指出句式特點

A何辭為

B大王來何操

C持白璧一雙

D沛公安在

E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F吾屬今為之虜矣

4、古今異義詞

再拜獻大王足下

5、從本段中演化出的一個成語是

四、齊讀課文,概括本段內容:

五、分析劉邦、項羽這兩個人物形象

劉邦:

項羽:

六、完成課後練習三

七、質疑

八、課後回顧

第4篇:高中語文《鴻門宴》教案

關於高中語文《鴻門宴》教案的寫法與格式,請參考本文。

教學目標 :

1、瞭解《史記》的有關知識

2、掌握本課出現的文言基礎知識。

3、瞭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其人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難點 :

1、掌握本課中出現的文言知識是本課重點。

2、對比分析項羽、劉邦性格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方法 :

誦讀法、分析法。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瞭解《史記》及作者。(2分鐘)

讓學生結合預習,自由發言。

《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敍述了上起黃帝,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約3000年的歷史;是我國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作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紀:敍述歷代帝王的歷史;世家:敍述貴族王侯的歷史;列傳:歷代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蹟;表: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書:記載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人物塑造形象鮮明,文筆簡練樸素。其中也有許多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結合的作品。

魯迅讚譽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意即它既是史學鉅著,又是文學鉅著。

司馬遷(約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後因替李陵辯解,得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發憤繼續完成所著史籍。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後稱《史記》,對後代史學有深遠的影響。對許多歷史人物的敍述,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傳記文學作品。

二、分析課文。

讓學生齊讀第一段,在預習基礎上,讓學生自行梳理文言詞語,教師作重點點評。

插入背景介紹:

秦始皇創建的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集權國家——秦朝,由於對農民實行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致使“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變。在公元前209年七月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我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戰旗一舉,應者雲集,反秦怒濤遍及中原。在農民起義的高潮中,劉邦和項羽,也於同年九月起兵江東,捲入農民起義的洪流。當時劉邦48歲,項羽24歲。不久,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相繼犧牲,“世代楚將”的項梁,為了招納人馬和形成旗號,採納了范增“復立楚之後”的建議,趁機擁立老楚懷王的孫子(名心)為“楚懷王”,作為反秦勢力的傀儡首領。公元前208年九月,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令主力軍劉邦、項羽兵分南北兩路,合力西擊秦軍,並約定“先人定關中者王之”。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統率南路軍先於項羽人關破咸陽,但為了“待諸侯至而定約束”,退駐霸上;然而又恐失掉關中,於是派兵守關,“毋內諸侯’’。十一月,項羽率軍西來,聞訊震怒,屯軍新豐鴻門,揚言馬上要同劉邦開戰。

提問:為何兩支反秦勢力,突然劍拔弩張,廝殺起來?

明確:這有着極為深刻的原因。首先,劉、項各自都有南面稱孤之心。想當年,劉邦在咸陽服役時看見了秦始皇,曾經十分羨慕地説過:“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在公元前210年看見秦始皇遊會稽時,也曾頗為自負地過:“彼可取而代也!”因此,這就決定他們對農民起義的勝利成果必然拼死相爭。其次,項羽是一個性情激動的人,帶有極強的個人英雄主義作風。司馬遷《史記》的《項羽本紀》中間寫項羽最常用的詞就是大怒。項王大怒,項羽大怒,《史記》中間幾乎沒有寫過項羽笑,項羽是最後笑了一次,在哪兒笑呢?在他烏江自殺之前,他笑了一次,笑完就自殺了。同學們可以很容易的發現,在課文的第二行就出現了這四個字“項羽大怒”。

提問:大家體會一下,這時項羽發怒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項羽激動是有原因的。一個是劉邦派軍隊把住他不讓他進,這個是他大怒的一個原因;另一個,他聽説劉邦已經進了關中了。對於項羽來説無疑是一種羞辱,因為此時的項羽剛剛結束了歷史上有名的鉅鹿之戰,破釜沉舟的成語就出自這場名戰。這場決戰他殲滅了秦軍主力三十萬人,項羽的聲威因此而大振。他已經習慣了把自己看做是秦末大起義中的最大功臣,也習慣了天下諸侯對他的尊崇。而此時他萬萬沒有想到劉邦竟然對他説:不。劉邦現在竟然把住函谷關不讓項羽進,這充滿了敵意,就是把項羽當做敵人。如果拿劉邦跟天下諸侯一比,一個是充滿敬畏,一個是充滿敵意,這個反差太大了,這個項羽確實受不了,這個對他的自尊的傷害非常大。另外,項羽進了函谷關一往下來又接到劉邦手下的一個人的一個密告,曹無傷給項羽寫了封信,説劉邦想做關中王,讓子嬰做丞相,珍寶要完全佔有,這三句話,每一句話都激怒了項羽,結果項羽大怒。這三句話怎麼讓他大怒了:第一,劉邦想做關中王,這個我們剛才講過了,項羽是不能允許,也不承認劉邦做關中王的,這是第一點。第二點,讓子嬰,讓一個投降的秦朝的皇帝做丞相,這也是項羽絕對不能允許的,項羽有一種強烈的仇秦心理,項羽的爺爺項燕是楚國最後滅亡的時候,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楚國最後一個戰死的大將,是被秦將殺了。項羽的叔叔項梁是被張邯殺了。可以説項羽他們老項家跟秦朝是有世代血仇的。第三,珍寶盡有之,他把所有的珍寶都佔有。這三句話,每一句話都激怒了項羽,所以項羽又大怒,一怒之下,項羽做了一個決定, “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瞭解了這個前因後果,我們接下來看對項羽的這個決定各方面的態度。

讓學生分局梳理第二段文言知識,教師作點撥。

提問:對於相遇的決定,有幾個人有了反應?

明確:四個,范增、項伯、張良、劉邦

提問:他們的反應有什麼不同?

明確:第一個做出反應的人是范增,范增立即表示贊同,范增説劉邦這個人這麼剋制自己的慾望,説明他的志向不小。另外,劉邦頭上的雲氣是一種五彩之雲,這個五彩之雲意味着劉邦有天子之氣,他將來有可能做天子,所以范增最後的意見是四個字“急擊勿失”趕快攻打他,不要失去這個機會。第二個做出反應的人項伯,項伯這天晚上就鬧了一件事,夜見張良。因為項伯跟張良有過一段交往,就是當年在秦朝的時候,項伯曾經殺過人,按當時的規定殺人要償命的,張良救了他,所以項伯要報恩,他來個夜見張良,想把張良自己叫走,所以他就見張良了。他見了張良,他就把項羽的計劃跟他一説,明天大軍一打玉石俱焚,你趕快跟我逃,但是項伯低估了張良。張良當時就看穿了項伯是個把個人的“義”放在集團根本利益之上的一個政治糊塗蟲,所以他看出項伯的弱點在這兒,所以張良馬上就利用他的弱點,以義喻義。張良説:我並不屬於劉邦手下的人,我是替我的主公韓王來護送劉邦入關的,我現在要是逃了,不告訴劉邦一聲,不義氣,你來救我是為了“義”我去救劉邦也是為了“義”,用這個“義”這一説,項伯啞口無言,只好讓人家張良把這個重大絕密的軍情告訴了劉邦。所以劉邦是第四個做出反應的人。劉邦第一個反應大驚失色,原因很簡單,因為劉邦知道自己犯了一個錯誤,在他的軍事力量沒有強大到跟項羽集團能夠平起平坐的時候,他太急了,把自己的這些野心全部暴露出來了,結果惹了項羽,非要滅了他不行。不過劉邦在關鍵時刻説了四個字,説得太巧妙了,“為之奈何”翻成現代漢語就是説“我怎麼來處理這個事呢?”這是劉邦的一大長處,你看劉邦,行軍打仗不如韓信,治國理財不如蕭何,運籌帷幄不如張良,可以説劉邦不能打仗,不能治國,不能出謀劃策,你説劉邦會什麼?他會“為之奈何”。他知道在關鍵時刻他向他的部下去尋求解決難題的方法,所以劉邦叫做用人之人。韓信,蕭何,張良只能叫做可用之人,所以劉邦就高在這兒。於是張良就給他出了主意。享譽馬上付諸實施。

提問:從這一段,我們可以發現劉邦有什麼性格特徵?

明確:老謀深算,精明。當張良告訴他解決方案的時候,他馬上明白過來了,於是反過來他連着問了張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怎麼和項伯有這個老交情呢?大戰的前夜項伯在敵隊陣營中間跑過來告訴你,你倆有啥勾結。張良很從容的回答了,這一問把劉邦對他的懷疑解除了。跟着劉邦問第二問,你跟項伯你們倆誰大,張良説他比我大。於是劉邦馬上就打算認親戚了,可謂轉變之快。

提問:劉邦是怎麼應對項伯的?

明確:項伯一進來,劉邦太會來事了。先端着酒敬酒,敬完酒就跟人家套近乎,一套近乎,一問人家家裏的情況,有沒有孩子,問完以後,馬上跟項伯兩個人定為兒女親家,這個兒女親家一拉太有用了。第二天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誰保護了他,起來保護他的就是他那個親家。今天結兒女親家就是為了明天你救我一命,至於將來咱們成不成兒女親家,那(是)後話。等到項羽死了,項伯一點價值也沒有了,劉邦當了皇帝了,項伯敢向當朝皇帝去提當年親家的事嗎?他絕對不敢,劉邦也再不會提這個親家,這個事就到此為止了。但是當時就跟項伯套近乎,然後他就開始編理由了。

提問:劉邦的説辭取到效果了嗎?

明確:説完之後,項伯説了一句話,説第二天一早你應當到鴻門去給項羽解釋一下。項伯完全相信了劉邦的謊言,完全相信,而且給他出了個主意:你第二天一早趕快給項羽解釋一下,劉邦馬上就答應了。

提問:從項伯回營後的動作,我們可以看出什麼?

明確:項伯當天晚上就回到軍營中,他就把這一番經過全部給項羽説了一番,而且説了最關鍵的這麼幾句話,説人家劉邦如果不先入關,不滅了秦,你怎麼敢進來,人家立了這麼大的功,你再去滅了人家,這不仗義。所以我就發現項伯這個人漢字只認一個字 “義”,我救張良為了“義”;我同意張良去告訴劉邦,那也是為了“義”;現在説服項羽,人家有大功你再打人家,這叫不仗義,這就把項伯給矇住了,我們看項羽的反應,結果呢,項羽竟然同意了,取消了第二天軍事消滅劉邦集團的決定。這一點極其充分地表現了項羽的政治糊塗和政治幼稚,這不是一般的幼稚,政治糊塗。我覺得項羽這個時候最少應當要問一句話,劉邦一旦緩過神來還問了一句話:君安與項伯有故?那麼仿照着這句話,項羽至少應當問一句啊,君安與張良有故?連這句話都沒有問。劉邦問這個話説明劉邦的政治警覺性非常高,項羽連這個話都沒有問説明項羽的政治警覺性極差,他就這麼輕信了項伯轉達劉邦的話,輕信了劉邦的謊言,撤銷了第二天消滅劉邦集團的決定。

再齊讀第二段。

三、佈置作業。

1、歸納本課所學文言知識。

第二課時

一、分析課文。

今天我們大家都知道只要説請你去喝酒,這個酒不好喝,你就説這個宴,就是鴻門宴,充滿了兇險的那種宴會,我們叫鴻門宴。當年劉邦是怎麼赴宴的呢?

讓學生齊讀第三段,在預習基礎上,讓學生自行梳理文言詞語,教師作重點點評。

提問:劉邦是怎麼向項羽解釋當時的情況,並化解險情的?他的話可以怎麼理解?

明確:劉邦這番話有三個要害,他第一層説咱們共同抗秦,這段話可以概括兩個字“敍舊”。項羽的性格中間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念舊”,用人只用自己的同鄉(八千江東子弟)。劉邦上來就來了一番念舊,這個話可是用心叵測。劉邦和項羽的關係,抗秦的時候他倆是友軍,秦一亡他倆是敵軍,劉邦光説當年咱倆如何如何。項羽本來就不知道他們兩家的關係隨着歷史的變化有一個演變,劉邦這個“敍舊”讓他徹底意識不到他和劉邦的關係已經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這是第一個要點。第二他説我沒有想到,我能先入關,這個話是拍項羽的馬屁,劉邦採取貶低自己來抬高對方。言外之意,在我的心中先入關能夠滅秦的天下沒有第二個人,就是你項羽。項羽的自尊就得到很大的滿足了。第三點,説有人挑撥離間。這個話叫“化必然為偶然”,挑撥離間是一個偶然性的因素。他兩家的矛盾是必然性的矛盾,不是小人挑撥離間、偶然性爆發的。劉邦把它大事化小了。劉邦的鴻門説辭了不得,先敍舊拉近兩個人的關係,再逢迎滿足項羽的自尊,最後化必然為偶然、化大為小、避重就輕。《史記》中間寫劉邦説話最常用的是兩個字,劉邦一説話就是高祖“罵曰”、漢王“罵曰”、沛公“罵曰”。給人的感覺是劉邦張口就罵人。可是現在他一句“罵曰”都沒有,劉邦還有一句口頭禪叫“乃翁”,就是你老子,劉邦從來不説我,他用 “你老子”來代替。可是劉邦現在對項羽説了這番話,既沒有“罵曰”又沒有“乃翁”,多麼謙恭。這在劉邦一生中間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他為的是避開這次打擊,這就是劉邦政治上精明之處。

提問:從項羽的反應中我們可以看出什麼?

明確:項羽説了一句話: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羽這時候不用“我”,用了一個“籍”,説如果不是你的左司馬曹無傷這麼説,我怎麼能對你這個樣子呢?這一句話斷送了曹無傷的命,這一句話也道盡了項羽的政治上的無知和幼稚。人家是一派謊言,他竟然慚愧得不得了,沒法向自己的老戰友解釋了,他推出曹無傷為自己開脱責任,這説明項羽已經內心裏非常難受,項羽現在後悔得不得了。到這兒為止項羽算是徹底受騙了,再不認為劉邦是他的政治對手了。此時的項羽看不出秦亡以後即將出現的楚漢相爭的新局面,更不相信與自己表面和解的劉邦正是自己未來最大的敵人。

提問:鴻門宴的危險就此化解了嗎?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項羽的什麼性格特徵?

明確:沒有。項羽一個人糊塗並不等於項羽集團所有的人都糊塗,范增能放過劉邦嗎?下面范增一連串就做了兩個小動作,第一,舉玦,不斷地舉這個“玦”向項羽發信號,這個“玦”諧音,諧 “決”,決定趕快實施斬首行動。但項羽這個時候已經覺得很慚愧了,他不可能再殺劉邦了,所以范增是一個勁地舉“玦”。司馬遷寫項羽寫了六個字“項王默然不應”。范增採取了第二個行動,趕快出來召集項莊,這個人是個武士,他告誡項莊舞劍的時候把劉邦給殺了。項羽答應項莊舞劍,當時在座的還有五個人,以劉邦的老道精明,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一定是心知肚明。張良是整個這裏邊最高明的謀士,張良怎麼會不知道。這裏面還有一個項伯,這個糊塗蟲這個時候也不糊塗了,他一看見項莊舞劍,他也拔出來佩劍,而且常常用他的身子擋住項莊,就讓項莊刺不了劉邦。項羽這個時候對劉邦充滿了一種懺悔之情,他要是知道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能同意項莊舞劍嗎?他同意舞劍的本身就説明在場的六個人中間就他不知道“意在沛公”。我們説鴻門宴集中表現了項羽的政治幼稚、政治糊塗。

讓學生齊讀第四段,在預習基礎上,讓學生自行梳理文言詞語,教師作重點點評。

提問:范增的危機是怎樣被化解的?樊噲起了什麼作用?

明確:張良一看情況不對立即就出來找樊噲,樊噲的妻子和劉邦的妻子是親姐妹,所以樊噲一聽這個消息,就闖了進去,樊噲一闖進去, “頭髮上指,目眥盡裂”把項莊舞劍的場面全給攪和了。項羽以為是刺客來了。張良解釋説:這是劉邦的保鏢樊噲。這一説,項羽很讚賞,就讓他喝酒吃肉,這一吃把武將的膽魄表現出來了。樊噲抓住機會就慷慨陳詞。樊噲的話,在鴻門宴中間是兩段重要陳辭之一。一個是劉邦 “鴻門説辭”,再一個就是樊噲闖進來的“樊噲陳辭”。這個陳辭是拿剛剛滅掉的秦和項羽對比,如果你要殺劉邦,那你走的就是滅亡的秦朝的老路,這一點對項羽是有震懾作用的,第二點,他又把懷王之約給點出來。劉邦都沒有敢提懷王之約,劉邦要是提懷王之約他怕項羽殺了他,可是樊噲點出來了,意思就是説你項羽實際上是沒有遵從懷王之約,這就在道義上壓制了項羽,而且這番話又出自一像樊噲這樣一個武夫之口,所以更有震懾力。樊噲説了這一大番話,實際上是一派謊言。劉邦説了一派謊言,鬧得項羽感到很對不起,只好撂出曹無傷,樊噲又重複了一番謊言,司馬遷就寫了一個字“坐”,項羽這個時候慚愧得竟然答不上人家的話來,就説了一個“坐”。這個“坐”把項羽的尷尬,項羽的無知,項羽的幼稚,項羽的糊塗都寫境盡了。

樊噲一闖進來,得到機會的是劉邦,劉邦一看機會來了,馬上“如廁”,“如廁”就是上廁所,藉着上廁所立刻招樊噲出來,安排逃營,安排逃走,因為劉邦再不能在這兒待了。因為項羽不殺他,他也看出來了,那個范增可不是一個等閒之輩,一會兒舉玦,一會兒舞劍,不知道再待下去有什麼結果,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在鴻門宴上,項羽不願殺掉自己親密的戰友,這體現了項羽的情,再加上樊噲點中了項羽的軟肋,項羽更是不忍心殺劉邦,這體現了項羽的義。而此時的劉邦早已是如坐鍼氈。

二、佈置作業。

1、歸納本課所學文言知識。

第三課時

一、分析課文。

讓學生齊讀第五段,在預習基礎上,讓學生自行梳理文言詞語,教師作重點點評。

提問:這段重點講的是什麼?

明確:劉邦逃走。

提問:一般人們逃命的時候總是荒不擇路,劉邦呢?

明確:劉邦細緻的安排了逃離計劃。他做了三件事:第一,研究逃席,樊噲説:做大事不要拘小節,現在人家是案板和刀,我們是人家案板跟刀中間的雨肉,任人宰割了,還告什麼辭啊,這就決定不告辭了。第二,安排善後。兩件事:辭行;獻禮。劉邦選了張良善後,而且還給張良特意交待他説從現在這個鴻門到我駐軍的霸上四十里地,我抄小路走還有二十里地,你估摸着我這二十里地騎着馬跑回軍營你再去辭行。他怕什麼,他怕萬一説得早了,范增派人一追,可以看出劉邦心很細。第三步,處置隨從。100多個人全部扔下來不要了,他還帶了四員大將,這四員大將一個都不準騎馬,只有劉邦一個人騎馬。這個我們應當做兩層理解,第一,騎馬的人一多,動靜肯定很大。還有一層,劉邦的一個很自私的想法,四員大將沒有馬,萬一追兵來了,四員大將只能轉過身來拼死力戰,成了劉邦最好的屏障。

提問:張良辭行時,項羽的反映表現出了他的什麼性格?和劉邦存在什麼差異?

明確:張良進去辭行,項羽説了全過程第三次話:沛公安在。劉邦安排逃席的三件事和項羽的一個“沛公安在”做了一個對比,可以看到項羽的糊塗到了何等程度,然後張良説他現在已經回到軍營中了。把這句話特地説出來,范增也沒戲了,項羽還心安理得地把禮給收了,范增氣得拿劍把禮一下子給剁碎了。劉邦回到軍營中間,第一件事立即處死曹無傷。我們通過鴻門宴,可以看得很清楚,劉邦的精明老道,項羽的幼稚糊塗。

二、總結本課文言知識。

(1)一、通假字、

1.距─拒: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2.內─納: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3.要─邀:張良出,要項伯。

4.倍─背: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

(2)成語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3)古今異義

非常 古:意外的變故。 今:程度副詞,很不一般。

(4)一詞多義

1.謝 謝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感謝: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辭謝、告別:乃令張良留謝。

2.辭 推辭: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

告別: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3.故 故舊、交情:君安與項伯有故?

因此:故聽之

特意: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4.且 將:且為之奈何?

況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

5.幸 寵幸、親近:婦女無所幸。

幸虧、幸而:故幸來告良。

6.之 到: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代詞,這: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獨立性: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結構助詞,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詞,襯字,無義:珍寶盡有之。

7.去 距離:相去四十里。

離去,離開:脱身獨去。

8.於 向,對: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

比:長子臣。

在:復得見將軍子此。

9.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於是: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趁勢、趁機:因擊沛公於坐,殺之。

10.為 任,做:使子嬰為相。

替,給: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被: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作為:軍中無以為樂。

是: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句末語氣詞:何辭為?

(5)詞類活用

1.名詞用如動詞:

沛公軍(駐軍,動詞)霸上。 沛公左司馬使人言(告訴,動詞)於項羽曰:

沛公欲王(為王、稱王,動詞)關中。 不可不語(告訴,動詞)。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動詞)之。 籍(登記,動詞)吏民。

范增數目(使眼色,動詞)項王。 刑(施加肉刑,動詞)人如恐不勝。

道(取道,動詞)芷陽。

2.形容詞用如動詞:

素善(友善、交好,動詞)留侯張良。

3.意動、使動: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以之為王,稱王,意動)。

項伯殺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動)。

沛公旦日從(使……跟從,意即帶領,使動)百餘騎來見項王。

交戟之衞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動)不內。

樊噲側(使……斜側着)其盾以撞

4.名詞作狀語: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用對侍兄長的禮節)事之。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像鳥用翅膀)蔽沛公。

項伯乃夜(在夜裏)馳之沛公軍。

頭髮上(向上)指。

道芷陽間行、間至(抄小路)軍中。

(6)句式變換

1.數詞作謂語: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賓語前置:客何為者?(何為─ 為何) 大王來何操?(何操─ 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3.介詞結構後置:

具告以事 貪於財貨

4.判斷句:

此天子氣也。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亞父者,范增也。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5.省略句:

欲呼張良與(省略“之”)俱去。 毋從(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為(省略“之”)壽。 旦日(省略主語“沛公”)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將軍戰(省略“於”)河北,臣戰(省略“於”)河南。 加彘肩(省略“於其”)上。

秦時與臣遊、項羽兵四十萬、置之坐。

6、被動句:

珍寶盡有之(被佔有) 若屬皆且為所虜 吾屬今為之虜。

7、固定句式:

奈何:奈,動詞。何,疑問代詞。譯為“如何”、“怎樣”。如“為之奈何?”

孰與:與……相比,誰……?表示比較。如“孰與君少長?”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將守關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為……所:被……,表被動。如“若屬皆且為所虜”

無以(無……以……)沒有會麼東西拿來……如“軍中無以為樂”

何……為:表反問。為:用在反問句尾的語氣詞。如“何辭為”

第5篇:高中語文《鴻門宴》教案

希望這篇高中語文《鴻門宴》教案範文能對你的學習與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其政治、軍事生涯眾所起的重要作用。

2.歸納總結“因、如、舉、謝、意”五個多義詞的義項;瞭解“此……也(耳)”“何以……”兩個句式的特點,並比較與現代漢語的不同。

3.背誦課文第三、四段。

教學重點

1.分析“項羽”這個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誦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學難點

理解“因、如、舉、謝、意”等五個多義詞義項,掌握兩個句式。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錄音機、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引導學生了解秦末楚漢相爭的歷史背景。放錄音,範讀課文,以求準確認讀。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教學步驟]一、導語

請學生欣賞兩首詩

投影(一)垓下歌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學生默讀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無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來。蓋世,氣勢高昂,可以壓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馳。

這首楚刺體的詩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認眼前的現實,他認為這種局面是“時不利兮騅不逝”造成的,並非他的過錯。而失敗的關鍵是在歷次戰鬥中一往無前的烏騅今天競不肯率先衝出重圍。他認為烏騅暗示着一切;過去的榮耀、現在的困境和未來的毀滅。最後,他走投無路,只有對勇敢跟隨在身邊的虞姬哭訴:“我可怎麼安排你呀?”

投影(二)

大風歌

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學生默讀理解;

提示:這首歌是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後在平定鯨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道故鄉沛縣時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後國防的憂心。第一句指包括劉邦在內的羣雄在各地紛紛起義,而最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

同為交戰雙方,為何勝敗迥異呢?《鴻門宴》可以讓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回憶國中所學《史記》中的篇目,簡介司馬遷及《史記》,突出有關常識。

可參考課後知識卡片“司馬遷與《史記》”。

三、背景簡介

投影(三)

一幅“陳涉起義”的教學圖片

一幅“楚漢相爭”的教學圖片

教師講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也起兵江東。項梁擁立老楚懷王之孫為“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主力軍劉、項分南北兩部,合力西擊秦軍,並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率先入關破咸陽,退駐霸上。後項羽率軍西來屯軍新豐鴻門,揚言同劉邦交戰。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課文以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為主要矛盾展開。

四、放錄音,使學生準確認讀。

學生聽錄音一遍。

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

第6篇:高中語文《鴻門宴》教案

本站提供的高中語文《鴻門宴》教案範文,都是經過我們會員精心挑選整理的。

教學目的

一、瞭解“鴻門宴”鬥爭的起因、經過,認識這一斗爭的性質,正確評價有關人物。

二、學習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鬥爭中,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個性特徵的寫作方法。

三、瞭解課文中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掌握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的語言規律,掌握“舉”、“謝”、“為”、“鬥”、“因”等古漢語兼詞。

教學設想

一、課文情節起伏,人物形象鮮明,擬作為敍事寫人的記敍文處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畫為教學重點。如何認識理解課文中提及的“義”則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可從分析項羽這一人物入手突破這一難點。

二、課文篇幅較長,閲讀有一定難度,採用講析與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教學時數三教時。

第一教時

一、預習課文:1.通讀課文,作必要的閲讀標記,查閲工具書,自行疏通課文。

2.標出課文中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與尾聲。

3.複習“楚漢相爭”的歷史,瞭解劉、項鬥爭的經過,瞭解項羽這一人物的歷史功過。

二、導入新課:

1.板書並朗誦(或由學生齊誦)項羽的《垓下歌》,要儘量讀出這首楚歌慷慨悲涼的意味。

2簡析《垓下歌》,介紹時代背景,引入新課。要點:

(1)項羽的主要歷史功績:擊潰秦軍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項羽起兵反秦動機不純,他反秦的目的在於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與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有着本質的區別。

(3)他迷信武力,始終沒有(也不可能)認識自己敗亡的原因。他把一切歸結於“天意”,是“時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長歎:“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4)“鴻門宴”前,懷王與諸將有約:“先入關者王之”。

三、讀講課文一、二兩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讀課文,正音:

①“王(wàng)關中”②“説(shuì)關羽”③“好(hào)美姬(jī)”④“為(wè)擊破沛公軍”

2.解釋重點字詞,引導學生疏通課文:

①“軍霸上”、“王關中”(加點詞為名詞作動詞用,讀第四聲)。

②“説項羽”可簡為“説羽”不可簡為“説項”,“説(shuō)項”意為替人講情、説好話。

③“成五采”、“為(wéi)龍虎”,“成”、“為”都有“變成”、“化作”的意思,“龍虎”是龍虎的形狀。

3.提問,引導學生了解課文:

①課文第一段記敍了哪幾件事?這些事件對情節展開起了什麼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無傷告密”。曹無傷是沛公的左司馬,他的告密當然不同於一般流言蜚語,於是,項羽決定“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矛盾挑開,故事“開端”。第二件事“范增進言”,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土,他對形勢的判斷十分正確,對劉邦的用心瞭如指掌,“急擊勿失”的主張非常英明。矛盾進一步激化,推波助瀾,情節迅速發展。

②項羽接獲曹無傷的密報,當即“大怒”,這一個“怒”字內涵相當豐富。請説説其中包含了些什麼?

提示:就矛盾的焦點而言,天下雖大,“王”只有一個,就力量對比而言,項羽佔有絕對優勢,何況秦軍主力是項羽消滅的,又是楚王后裔,一個“市井小人”居然“欲王關中”,項羽豈能容忍?再説個性特徵,此時此刻,項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歷史上的那個項羽了,他本來就是那麼一個火爆漢子!

第二段:

1.教師串講課文,引導學生留心課文中特殊的字詞與句式:

①古今歧義:

“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盜”,竊賊;“非常”,指意外事故。

“公豈敢入乎?”“敢”,能夠。

“固不如也。”“固”,本來。

②通假: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要項伯”。“要”通“邀”,約請。

“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內”,通“納”,接納,準於入內。

“不敢倍德”,“倍”通“背”,違反。

“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③活用:

“素善留侯張良”,“善”,形容詞作動詞用,意為與……交好(友善)。

我辯解,終於使項伯受其矇蔽,導致項羽上當。(“劉邦施計”、“項伯中計”不必分開來説)“張良獻策”是情節變化的關鍵,劉邦逐步由被動轉為主動,項羽終於“放虎歸山”,以致范增之謀難以實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張良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項伯則説:“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請聯繫課文説説古人心目中的“義”可作什麼樣的解釋,我們應當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認為“義”,就是“宜”。《禮記·中庸》説:“義者宜也。”韓愈在《原道》中則進一步解釋:“行而宜之謂之義。”也就是説,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規範就可稱為“義”,反之則為“不義”。

課文中曹無傷背叛劉邦向項羽告密,項羽置懷王之約於不顧而欲“擊破沛公軍”,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説是“不義”。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噲闖帳護主等等,都可以稱之為“義”。項伯救護劉邦可以稱之為“義”,這一行為卻違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則又可以責之為“不義”。可見“義”是相對的,如同“骨氣”一樣,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道德標準不同,“義”的內涵也不一樣,我們不能以抽象的“義”作為評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處世的準則。

3.學生自讀課文一、二兩段,教師行間巡視,釋疑解難。

小結:課文一、二兩段記述了“鴻門宴”前發生的幾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勢一觸即發到出現轉機,由項羽的“大怒”到項伯之言產生效果,故事情節逐步展開,井為後來事態的演變作了必要的鋪墊,留下了必要的伏筆。

四、佈置預習

1.自讀課文三、四兩段,利用工具書自行疏通課文:

①給加點的字注音:

有樊噲目目眥按劍而跽

卮酒彘肩

②試譯下列語句:

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

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

③用自己的語言講述“鴻門宴”上的鬥爭。

2.思考下列問題:

①項羽最大的弱點是什麼?試從課文中舉例加以説明。

②范增之謀為什麼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張良?

第二教時

一、複習!日課,檢查預習情況:

1.提問:在楚王即將來犯萬分危急的形勢下,張良既不提議備戰,更不主張退軍,卻只要劉邦“往見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這是為什麼?此處行文輕描淡寫有什麼作用?

提示:“戰”必敗,“逃”必潰,兵力懸殊,土氣不同。張良過人之處在於確信項伯可以利用。他從項伯的通風報信中看出這個人十分重“義”,有恩必報,他也瞭解項伯與項羽的關係。由項伯必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準了項羽的致命弱點,雙方矛盾的焦點,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一句話就能解決問題。此處輕描淡寫更顯出張良的沉穩機警,處變不驚。(也與劉邦大驚失色束手無策形成對照。)

2.指名認讀生字(見前課預習作業),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從百餘騎(從:使……從;騎:一人一馬。)

數目項王(目:以眼示意,名詞作動詞用。)

且為所虜(且:將;為所:為……所,“為”後省略行為主動者。)

客何為者(何為:為何,幹什麼;者,代詞,“何為”前面省略了判斷詞。)

二、讀講課文三、四兩段:

第三段:

1.指名講述第三段的內容,要求明確交代本段記敍的事件。

提示:第一件事“劉邦謝罪”,第二件事“項王設宴”,第三件事“范增舉殃”,第四件事“項莊舞劍”。

2.提問:劉邦謝罪是否誠心,何以見得?

提示:並不誠心。迫於形勢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辭雖恭,以“將軍”稱項羽而以“臣”自稱,更強調自己“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都出於“不自願”,僥倖而已,但卻絕不認錯,更把責任推給“小人”!(這“小人”分明指曹無傷卻故意不予道破,裝出一副全然無知的樣子。)

3.提問:課文中插圖有什麼地方畫得不妥?為什麼?請從課文中找出依據。

提示:插圖中張良站着,這是不妥之處。課文中説張良是“西向侍”。“侍”,一般指站立,但也有“侍坐”之説,這裏“西向侍”是坐東朝西作“陪”講。後面又有項羽賜樊噲“坐”,“樊噲從良坐”,如果樊噲坐着而張良卻站立一邊,豈不有點不合禮儀?

4提問:項羽“留沛公與飲”,終於演出了“項莊舞劍”企圖“擊沛公於坐”這驚心動魄的一幕。“留沛公與飲”是精心策劃的陰謀嗎?

提示:不能認為這是精心策劃的陰謀。范增一再暗示項羽,要他下令除掉劉邦,項羽卻總是“默然不應”,可見並未經過策劃。這一變故是范增一手導演的,雖然陰狠,卻並不示明,由於沒有得到項羽的支持,而項伯又出面援救,終於不了了之。

5.提問:“項莊舞劍”在情節展開上有什麼作用?這一事件給後人留下了哪一個成語?

提示:“項王留沛公與飲”,情節已趨緩和,“舞劍”事件發生,形勢再度緊張起來,從而引出了“樊噲闖帳”,故事推向高潮。

成語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意思是人們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卻另有所圖。

第四段:

1.指名試講課文,師生共同訂正。

2.分角色朗讀課文,力求充分表達人物的不同情感與心態。

3.提問:“樊噲闖帳”是故事的高潮。

第7篇:高中語文《鴻門宴》教案

本站的高中語文《鴻門宴》教案範文很有深度,希望可以助您一臂之力。

更多教師考試資料盡在華圖教師網()

高中語文教師資格面試—《鴻門宴》教案

《鴻門宴》教案

課題:鴻門宴 課時:三課時 授課類型:新授課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複習司馬遷和《史記》的知識,瞭解相關背景; ②歸納總結“因、如、舉、謝、意”五個多義詞的義項;瞭解和掌握文言實詞活用的一些規律和有關特殊句式的知識;積累本文出現的成語; ③學習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鋭矛盾衝突中並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和動作刻畫的寫作方法。 2.過程與方法:反覆誦讀,探討研究,賞析人物性格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客觀評價項羽,探究其悲劇產生的原因,體會人物性格在政治軍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②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分析、理解,對文中人物做出適當評判,允許不同觀點存在,鼓勵學生多元價值觀念。

二、教學重點

1、學習本文出現的古漢語常用詞語和特殊句式用法。

2、正確分析認識項羽、劉邦兩個集團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三、教學難點

更多教師考試資料盡在華圖教師網()

1、正確評價項羽歷史人物形象。

2、學習借鑑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鋭的矛盾衝突中,並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和動作予以刻畫的寫作方法。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請學生欣賞兩首詩 投影(一) 垓下歌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學生默讀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無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來。蓋世,氣勢高昂,可以壓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馳。

這首楚詞體的詩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認眼前的現實,他認為這種局面是“時不利兮騅不逝”造成的,並非他的過錯,而失敗的關鍵是在歷次戰鬥中一往無前的烏騅今天競不肯率先衝出重圍。他認為烏騅暗示着一切;過去的榮耀、現在的困境和未來的毀滅。最後,他走投無路,只有對勇敢跟隨在身邊的虞姬哭訴:“我可怎麼安排你呀?”

投影(二) 大風歌 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

更多教師考試資料盡在華圖教師網()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學生默讀理解; 提示:這首歌是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後在平定鯨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道故鄉沛縣時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後國防的憂心。第一句指包括劉邦在內的羣雄在各地紛紛起義,而最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

同為交戰雙方,為何勝敗迥異呢?《鴻門宴》可以讓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貌。

二、文本解讀 (一)作者簡介

由一學生回憶前面所學《史記》中的有關知識,回顧司馬遷及《史記》,突出有關常識。

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0),字子長,夏陽人。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其父司馬談是漢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的官職)。遷生於龍門,年十歲誦古文,得以博覽皇家珍藏的大量圖書和文獻。太初元年(前104年),與唐都、落下閎等進行曆法改革,共訂太初曆。在《史記》草創未就之時,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掌管皇家機要文件),發憤著書,在公元前91年前後完成《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説中的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間的歷史。全書130篇,包括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書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紀記帝王,世家述諸侯,列傳敍人臣,書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劉向等人都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魯迅更評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二)背景簡介 投影(三)

更多教師考試資料盡在華圖教師網()

一幅“陳涉起義”的教學圖片 一幅“楚漢相爭”的教學圖片

教師講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也起兵江東。項梁擁立老楚懷王之孫為“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主力軍劉、項分南北兩部,合力西擊秦軍,並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率先入關破咸陽,退駐霸上。後項羽率軍西來屯軍新豐鴻門,揚言同劉邦交戰。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課文以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為主要矛盾展開。

三、放錄音,學生準確認讀 學生聽錄音一遍。 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 投影(四) 本文的異讀字有:

破音異讀:沛公欲王關中(wàng)道芷欲間行(jiàn) 通假異讀:距關,毋內諸侯(同“拒”“納”)要項伯(通“邀”)令將軍與臣有郤(通“隙”) 願項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通“早”)

四、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藉助註釋及熟知的文言知識理解文意

五、佈置作業

1、掌握這篇課文的生字、異讀字。

2、反覆誦讀全文,熟悉文意。

第二課時

一、全班齊讀課文,抽查正音情況。

二、分析鑑賞

更多教師考試資料盡在華圖教師網()

分組討論主要人物——項羽。

1、提問:項羽的性格特點如何,依據是什麼? 明確:沽名釣譽,缺乏政治遠見;曹無傷告密,立即決定進攻;項伯遊説,便放棄進攻。

剛愎自用:謀士范增獻計,先納計後食言。宴會上范增舉玦,項王不應。 胸無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賣曹無傷,經劉邦一番貌似心誠的話語吹捧,便放棄進攻,對武士樊噲的態度更是如此。

寡謀輕信,輕敵自大;對項伯不辨親疏,對范增置若罔聞。 (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據即可)

2、提問:項羽的性格特徵是如何體現出來的?作者是如何刻畫這一人物形象的?(學生討論。) 教師點撥:作者善於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形象。文章在“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開情節。對比烘托也是刻畫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對劉邦的刻畫,突出其善於用人(與項羽約為婚姻,對張良言聽計從)、能言善變、狡詐多端、當機立斷(誅殺曹無傷)的性格特徵,這些都是為突出主要人物項羽服務的。

三、合作探究

鴻門宴上劉、項性格的較量,不過是“楚漢相爭”的縮影,要充分認識項羽的性格,不妨選以下三個片段:

投影(一) 秦始皇遊會稽,渡浙江、樑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樑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樑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陽,縱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解説:項羽直率粗獷與劉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投影(二)

更多教師考試資料盡在華圖教師網()

秦末,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願與沛公西入關。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剽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遣類,皆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剽悍,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

解説:在滅秦戰爭中,劉邦大軍幾乎兵不血刃,秦軍即聞風瓦解。反觀項羽卻一路苦戰,在刀光劍影、腥風血雨之中來到咸陽時,已是姍姍來遲。

投影(三) 項羽已定東海來,西,與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月。當此時,彭越數反樑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解説:性格急燥與老奸巨猾對比鮮明。

四、拓展探究

性格特徵對領導人物的成敗起決定性的作用。試結合課文分析,作者司馬遷在客觀冷靜的敍述中寄寓了什麼樣的情感,讚歎、惋惜,抑或兼而有之?(學生討論。) 投影(四)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急,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襲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自矜功伐,奮其斯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解説:作者是把項羽當作悲劇英雄來寫的,他一方面號稱“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於自矜功伐而致“烏江自刎”的悲劇。既有讚歎,又有惋惜。

五、朗讀指導

更多教師考試資料盡在華圖教師網()

選六個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其中選兩個朗讀基礎好的學生擔任主要角色項羽、劉邦,其他四個學生分別擔任范增、項伯、張良、樊噲,由擔任項伯的學生讀敍述文字。

教師略作指導:本文故事性強,人物形象豐滿,朗讀應注意突出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及情節發展的張弛有效。

正如我們上面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一樣,項羽一聽到劉邦欲王關中的消息,立刻大怒,應讀出其怒不可遏的情狀來;第二天劉邦赴宴一段謙詞卑禮的請罪,他又顯得洋洋自得,失口將曹無傷告密一事和盤托出。應讀得“得意忘形”。劉邦,赴鴻門假意屈從,言辭中用透出謙卑、偽飾。另外,老謀深算、正直不阿的范增,老練透闢的張良,豪壯威嚴的樊噲,都應在朗讀中使其栩栩如生,讓人物自己開口説話,如在眼前。

至於情節,在矛盾的展開中,時鬆時緊,應學會動用朗讀渲染氣氛,使聽者身臨其境。 放錄音第

一、三段,讓學生細細品味朗讀的魅力。

六、思路小結

着重閲讀

三、四段,把握人物出場順序,分節記憶人物言行,背誦,理清背誦思路。 三起三落, 情節張弛有效, 波瀾起伏。 學生自由朗讀。

七、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

三、四段

第三課時

一、教師示範背誦,或選學生輪流背誦三四段

二、拓展探究

思考:“鴻門宴”的故事發生時,項羽為諸侯上將軍,劉邦因起兵於沛,人稱沛公,都還沒有稱王。但課文中卻都超前稱了“王”。清代學者樑玉繩在《史記志疑》中批評説:“高帝此時尚未為王,且前後俱稱沛公,何忽於張良三稱大王耶?”又説:“羽時亦為王,

更多教師考試資料盡在華圖教師網()

故沛公稱羽將軍,以其為諸侯上將軍也。《史記》乃預書為王,此下項伯曰:‘項王’,范增、項莊曰‘君王’,張良、樊噲曰‘項王’,‘大王’,沛公曰‘項王’凡書王者二十幾,似失史體”,你對樑玉繩的批評是如何認識的? 學生討論後明確:超前稱王,並非失誤,自有其因。如張良對劉邦三次直呼“大王”,前兩次只有他與劉邦在場,後一次只添了幾個自己人,稱大王正表露出他們君臣同心協力,決心與項羽抗衡,戰而勝之的雄心壯志。再如項伯、范增、項莊都是項羽的屬下,他們稱“項羽”為“項王”或“君王”顯然出於自恃強大,不可一世,稱王稱霸,理所當然的心理狀態。而張良、樊噲都是劉邦的部下,由於力量懸殊,出於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稱項羽為王。劉邦畢竟身分不同,用語不宜過分阿諛,所以在項伯、項羽面前,先後六次稱項羽為將軍,只有最後一次與張良談話時,稱“項羽”為“項王”。一方面他明知項羽稱王時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無失身分之虞。看來,司馬遷在使用稱謂時,是經過仔細斟酌的,既符合當時兩軍對壘的實力狀況何劉邦一方的鬥爭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態,決不是任意安排的。

三、課文小結

《鴻門宴》是《史記》中極其精彩的一篇,“史聖”司馬遷對文中這位失敗了的英雄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遠的魅力。項羽用性格的筆寫下了只屬於他自己的人生篇章,無論是暴戾、輝煌還是悲壯,無論是抗鼎拔山的人傑,還是自刎烏江的鬼雄。

温馨提示:華圖教師網(),微信公眾號:htjiaoshi,教師招聘、教師資格證考試公告、備考資訊及時推送,更多精彩,歡迎訂閲!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更多教師考試資料盡在華圖教師網()

售前電話:4006-01-9999 售後電話:010-8298221 資格證 QQ 羣 :248126741 教師招聘 QQ 羣 :600495464

本站的小編希望以上7篇高中語文《鴻門宴》教案範文能夠幫到你,當然,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看更多高中語文《鴻門宴》教案範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v3r6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