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橋教案(精品多篇)

橋教案(精品多篇)

橋教案(精品多篇)

橋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學習字詞。

2、品味文中作者用詞的準確以及體會文中適合文本情景的言語形式。

3、以災難面前村民與老漢舉動的不同為主線,研讀關鍵詞句,體悟老漢作為黨支部書記的責任。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整體感知

1、課前談話

認識我嗎?怎麼稱呼我?知道我來自哪裏嗎?是的,我的家鄉在桐廬。我們桐廬有一條江,知道是什麼江嗎?富春江。你們這裏也有一條江,叫錢塘江。有江就會有——橋。(板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叫“橋”的課文。可是這座橋不是現代化大橋,而是一座——窄窄的木橋。可就是這麼一座木橋,卻挽救了一個村莊裏的100多號人。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故事。來,拿起課文,大聲地自由地朗讀課文吧。

2、學習字詞

板書:放肆。一起讀。讀得不夠放肆。你們真夠放肆的!課文中講誰放肆?

板書:祭奠。一起讀。什麼意思?(為死去的人舉行儀式,表示追念)

這兩個詞語中,有三個生字都比較難寫,請拿起筆認真書寫一遍。

課件出示:

咆哮勢不可擋獰笑沒腿深

你擁我擠瘋了似的跌跌撞撞亂哄哄

擁戴清瘦沙啞 揪 出

這是課文中的幾個詞語,誰願意來讀一讀?

大家發現沒有,第一排詞語都是描寫——洪水的,第二排詞語是描寫——村民的,最後一排是描寫——老漢的。

是啊,這是一場怎樣的洪水啊,一起讀——咆哮勢不可擋獰笑沒腿深

就是這樣一場洪水,使得村莊裏的100多號人——你擁我擠瘋了似的跌跌撞撞亂哄哄

於是,在這個關鍵時刻,老漢出現了,一起讀——擁戴清瘦沙啞 揪出

3、直觀感知洪水

這究竟是一場怎樣的洪水呢?請看大屏幕。

洪水怎麼樣?

二、把握主線,體悟責任

1、聚焦村民的舉動

①是啊,洪水勢不可擋,此時此刻,在場的每一人都會有逃生的慾望、逃生的本能。那麼,村裏的一百多號人是怎樣逃生的呢?拿起筆把描寫當時人們逃生的語句劃出來。

課件出示:

村莊驚醒了。人們翻身下牀,卻一腳踩進水裏。是誰驚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號人你擁我擠地往南跑。……人們又瘋了似的折回來。

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橋擁去。

②請你們認真讀讀這兩段話,用心體會體會,你讀到了哪一個詞,讓你特別揪心?由這個詞,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是啊,作者用三個詞語形容當時人們逃生的狀態。——你擁我擠、瘋了似的、跌跌撞撞

③如果讓你用一個詞語形容人們此刻的情形,你想到了哪一個詞語?——驚慌失措、大驚失色、提心吊膽、魂不守舍、心急如焚

那作者為什麼不用你們説的詞語呢?

請看:

村莊驚醒了。人們翻身下牀,卻一腳踩進水裏。是誰驚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號人跌跌撞撞地往南跑。……人們又你擁我擠地折回來。

人們瘋了似的向那座木橋擁去。

發現了什麼?這樣行不行?(點擊課件,將發現的詞語變成紅色)請你再回到課文中去,用心讀讀,想想為什麼不行?不符合當時的情景。程度越來越深。教師重新將詞語換回來。可見作者用詞的準確,看看,這三句話中還有哪三個字也用得很準確。——跑、折、擁(程度越來越深,人們越來越驚慌)

④通過這樣準確的用詞,有層次的描寫,讓我們感到當時形勢越來越緊張,情況越來越危險,人們的生命危在旦夕啊!教師引讀:(紅色字體的語句)

村莊驚醒了。人們翻身下牀,卻一腳踩進水裏。是誰驚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號人你擁我擠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人們又瘋了似的折回來。

東面、西面沒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

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橋擁去。

2、聚焦老漢的舉動

同學們,村民們是那麼驚慌失措,那麼跌跌撞撞,是正常的反應嗎?可是有一個人卻和他們不一樣。誰啊?——老漢

請看:

木橋前,沒腿深的水裏,站着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

老漢清瘦的臉上淌着雨水。他不説話,盯着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請你們自由讀讀這兩段話。你發現了老漢的哪些舉動與村民不一樣?

老漢的站。

①(這些村民都在逃,都在跑,可是老漢卻站着)。當你讀到“站着”這個詞的時候,你是不是有問題想問老漢了?(老漢,洪水來了,村民們都在逃命,你為什麼不逃啊?)

——板書:為什麼不逃命?

②讓我們帶着這個問題,讀讀這句話。

出示: 木橋前,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站着沒腿深的水裏。

木橋前,沒腿深的水裏,站着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

女同學讀上一句,男同學讀下一句。然後交換再讀。同學們,老師這樣改,可以嗎?

(不可以。)怎麼不可以?句子也很通順啊。(老師的這句話很平淡,讀起來沒有層次感。而書上的句子很有層次)。帶着你的理解,讀讀這句話。

(作者把“沒腿深的水裏”放在前面,強調了情況的危險,而老漢卻依然站着,更讓人感受到老漢的勇敢與為責任)

③同學們,文章後面有一句話“人們停住腳,望着老漢”。從這句話,我們知道此刻人們也是站着,那麼,你覺得此刻人們的“站着”和老漢的“站着”一樣嗎?(教師評價:站出了什麼)

④同學們説得真好,老漢,僅僅是在“沒腿深的水裏”站着嗎?

不是的,當水沒腿深的時候,老漢站着;當水放肆地舔着人們腰的時候,老漢依然——(站着);當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老漢還是——(站着)。

⑤可見,書上的這句話,重點要強調的一個詞也是——站着。讓我們帶着這樣的理解,再次讀讀書上的這句話。(齊讀)

⑥是啊,站着,洪水來了,就這麼站着,這又回到了前面的那個問題,老漢為什麼不逃命?難道他不怕死嗎?

(他是村裏的黨支部書記,他有責任保護村民的性命)——板書:責任

老漢的盯。

一個“站着”與村民的跑、擁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還有哪一舉動和村民們不一樣?

(他不説話,盯着)

你覺得此刻,老漢的“盯着”是一種怎樣的目光?(威嚴,鎮定、冷靜)分別讓學生朗讀。

面對這羣驚慌失措的村民,老漢默不作聲,只是盯着,可是他心裏也沒有説話嗎?你知道他心裏在想些什麼嗎?請拿起筆寫一寫。

課件出示:老漢不説話,盯着亂哄哄的人們,心想: 。

生寫,交流。

老漢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於是,老漢下了一道命令,什麼命令?

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邊!”

分別就幾個學生讀此句。好一句“黨員排在後邊”,誰排前面?老漢始終把羣眾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始終牢記着一名黨員的責任。讓我們一起替老漢下這道命令吧。(齊讀)

3、回扣村民與老漢的舉動

同學們,老師把文中描寫村民和老漢的段落,打在屏幕上,讓我們一起跟着音樂,用我們的朗讀,再去尋得一份心靈的感動。

配樂朗讀。

三、課後延伸,質疑責任

老漢的威嚴,老漢的責任,讓村民信服,讓我們感動。他們相信老漢一定能帶給他們生的希望。一百多號人很快排成隊,依次從老漢身邊奔上木橋。可是,事情沒有那麼簡單,有一個小夥子竟然想插隊,老漢毫不猶豫地揪出了他。而這個小夥子竟然是老漢的——兒子。老漢為什麼要揪出自己的兒子?——板書:為什麼揪出兒子?為什麼要把自己的兒子從生命線上拉到死亡線上?難道他不愛自己的兒子嗎?如果説他不逃命是在履行一名黨支部書記的責任,那麼他揪出自己的兒子,難道是作為一位父親應該履行的責任嗎?——在第2個責任上打一個問號。我們下節課再學。

橋教案 篇二

課題:《橋》

第一課時

一、以“橋”引入,初步感知

1、談話引入課題:

我們在四年級學習過一篇課文《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橋》,也是一座生命橋。出示課題──《橋》。

2、自學課文,要求:

⑴自由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⑵想一想:

課文寫了怎麼樣一件事?嘗試用自己的話説一説。

深夜,當洪水襲來時,老村支書記冒着生命危險,不存私念地指揮一百多號人有秩序地過橋,最後自己和兒子卻被洪水捲走了。

二、再讀課文,感受“感動”

1、自由讀課文,在課文中找出描寫洪水的兇猛的句子?

2、交流:

⑴出示句子進行對比:

①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

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羣受驚的野馬,從山谷裏狂奔而來,勢不可擋。

山洪咆哮着,從山谷裏狂奔而來,勢不可擋。

哪句話寫得好?為什麼?

⑵理解:“咆哮”是什麼意思?山洪是怎麼咆哮的?理解“勢不可擋”。

⑶知道學生讀出洪水的兇猛。

⑷還有哪些句子寫出了洪水的兇猛?找出來説一説,讀一讀。

(隨機理解詞語:跳舞、獰笑。)

3、過渡:

當洪水襲來時,村莊驚醒了。人們翻身下牀,卻一腳踏在水裏。驚慌失措的人們你擁我擠地逃跑,尋找生路?他們找到了嗎?(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橋。)這是一座普通的橋嗎?不,這不是一座普通的橋,因為它窄窄的身軀上將承載一百多號人的生命,整個村莊的生命啊!於是,急於求生的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

4、討論:

如果,大家就這樣亂七八糟、毫無秩序地擁向窄窄的木橋,會是怎麼的結果?

(學生自由猜測可能發生的結果,感受形勢的緊張。)

5、是的,在危急關頭,年邁的村支書沒有因為驚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麼做?怎麼説的呢?請再讀課文,找出讓你感動的地方,讀一讀,説一説。

⑴先村民到木橋前,便於指揮。

⑵號召黨員同志排後,體現黨員同志的先進性。

⑶不顧私情,支持讓非黨員村民先行,先人後己。

⑷捨己為人,壯烈犧牲。

6、你覺得這是一名怎麼樣的老漢?

老漢用自己和兒子的生命換來了一百多號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共產黨員先人後己、捨己為人的高尚品質。他是真正的共產黨員!

第二課時

一、抓住言行,研讀體會

1、指名讀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寫老漢動作、神態、語言的句子,仔細讀一讀,然後再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感受。

2、課堂交流,教師隨機指導:

⑴出示句子:

“老漢清瘦的臉上淌着雨水。他不説話,盯着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大山。”

①老漢“不説話”,卻使人們停住了腳步,不再瘋一樣地擁上木橋。老漢真是“一座山”嗎?為什麼?

老漢先村民到來到木橋前,卻沒有奪路而逃生,真是一個為村着想,為民着想的好書記,怪不得他受人“擁戴”,老漢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聯繫上下文,理解:擁戴。老漢為什麼會受村民“擁戴”呢?想象老村書為村着想,為民着想的事例。

③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⑵出示句子:

“老漢突然衝上前,從隊伍裏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

①比較句子:

A、老漢突然衝上前,從隊伍裏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

B、老漢突然跑上前,從隊伍里拉出一個小夥子,叫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兇得很。

“衝、揪、吼、像只豹子”寫出了什麼?(動作果斷,不容置疑。)

②老漢明知道這是自己的兒子,是自己生命的後代,為什麼還一定要小夥子排到最後去?這是一個怎麼樣的老漢?

(堅持原則,秉公辦事,不殉私情,捨己為人。)

③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⑶出示句子:

“老漢似乎要喊什麼,猛然間,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

①老漢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麼?寫下來。

交流朗讀學生所寫的句子。

②這是一位怎麼的老漢?

老漢是村支書記,也是一位父親,他血氣方鋼,他也充滿父愛。但是,當個人與大家的利益相沖突時,他毅然選擇的是“先人後己”!所以,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想説的太多太多……

3、再讀加深感受:

再選擇第七到二十三自然段中令你最感動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

二、啟發想象,體驗感悟

1、洪水退了,村民們得救了。但老漢卻與自己的兒子卻永遠離開了自己的親人。齊讀最後四自然段。

2、同學們,老漢犧牲後,村民們會怎麼做,怎麼説?想象當時的一個場景,以不同的身份,寫個片斷。參考題目:

爺爺,我們想您!

老支書,慢走!

揮淚送別老支書!

我們永遠紀念您!

洪水退後……

四、領悟寫法,激發情感

1、自由朗讀全文,想想課文在表達方式上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2、根據學生的理解和領悟,隨機指導學生在課文中發現:

⑴巧妙的設置懸念。討論:課文為什麼最後才交代老漢與小夥子的關係?

⑵用環境描寫烘托緊張的氣氛,突出人物形象。

⑶語言簡練,語句簡短。

……

五、作業

摘錄課文中有特色的句子。

橋教案 篇三

學習目標:

認識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咆哮,狂奔,獰笑,擁戴,亂哄哄,跌跌撞撞等詞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抓住課文中描寫老漢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體會老漢的優秀品質

學習重點:

抓住課文中令人感動的句子,體會老漢的優秀品質,體會課文中的表達特點。

學習難點:

理解題目所藴含的道理

預學案

自主學習:

1、初讀課文,用自己的喜歡的方式識記6個生字。

放肆揪出瞪了一眼攙扶祭奠

2、結合工具書並結合全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咆哮放肆呻吟勢不可當獰笑擁戴祭奠跌跌撞撞

3、流利朗讀5遍課文,不錯字,不漏字,不改字。

4、課文中寫了哪些人?主要人物是誰?發生了什麼事?結果如何?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一下。

5、提出不懂的問題或值得探究的問題。

自主合作探究:

1、讀課文,劃出描寫洪水的句子,並在小組內彙報交流。

2、讀課文,找到描寫老漢的句子,並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感情。

師生共學:

1、小組彙報找到的句子,談一下自己的體會,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其他小組提出質疑,共同解決提出的問題

3、總結:老漢是個什麼樣的人?

4、創設情境,用橋讚美老漢。

《橋之美》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課文。

2、把握作者喜愛橋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教學重難點:

體會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和作用;掌握抓住總特徵説明事物的方法。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比較閲讀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引趣激思

橋樑專家茅以升筆下是橋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在畫家眼裏,橋的魅力在哪裏?讓我們隨着畫家,對“橋之美”進行一番新的審視與追尋吧!

作者簡介:吳冠中教授,是當代著名的畫家,在中國乃至世界畫壇都具有極大的影響, 他也是出色的美術教育家、散文家。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課文朗讀,初步感知內容

(1)辨清字形,讀準加點字字音。

每學一課書之前,老師都讓大家對本課的字詞做提前預習,下面老師就來檢查一下同學們的預習作業準備的怎樣。誰來給大家説一説加點的字的讀音?

煞風景(一聲) 和諧 點綴 籠統 脂粉 纖細(首字母為x)

(2)詞語解釋

駐足、史詩、銷魂、美感、煞它風景、前瞻後顧、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多媒體顯示問題組)

(1)在作者眼中橋美在何處?

(2)為了説明橋之美,作者主要舉了哪些例子?

(3)出示圖片,説説你最喜歡的一幅畫,並説明你喜歡的理由。

四人小組明確討論:

(1)並不着眼於橋本身的結構設計,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橋的美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這句話我們如何理解,是不是與我們平時説話有些不同,理解起來有些難度,不如我們找些關鍵詞,你覺得這句話的關鍵詞是什麼?學生回答,老師明確:將“環境”、“作用”這兩個詞抽出來,可以理解為:“在不同的環境中,橋有不同的作用” 。)

(2)舉了四個例子:烏鎮葦叢上的石橋;江南鄉間細柳下石橋;水天間的長橋——頤和園的仿盧溝橋、蘇州的'寶帶橋;形式獨特的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山區的風雨橋以及《清明上河圖》中的橋、人造索橋,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

(3)提示:畫面的構成是否有塊、線、面的搭配;畫中的形

象是否都能和周圍的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

三、研讀與賞析

1、通過閲讀文章,我們不難看出作為畫家,作者看橋淡化其結構、種類、公用,更重其美學價值。那麼你能用優美的語言描繪文中你最欣賞的一幅畫嗎?

教師示範:烏鎮石橋:厚厚實實的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

2、學生認真閲讀文字,想想文章對幾座橋是怎樣描述的,請同學們小組交流,用最美的語言來描述。

學生如果有困難,教師可以降低要求:用“橋之美,美在橋處在__環境中,它給我的感受是__”的句式説話。

四、美句賞析

1、(過渡)吳冠中以他畫家的真知灼見,不但告知了我們如何用“美學”的眼光來重新審視事物,而且他還用藴涵豐富的語言引起我們強烈的感情上的共鳴。

(1)找出意藴豐富的語句,反覆朗讀,體味句子的情味。

(2)先讓四人小組討論,再讓小組派代表發言

重點賞析:

①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不做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葦叢使不會感到發悶的,也不會做深呼吸,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這表現了作者已全身心榮谷周圍環境,或者説自己已經成為環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②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成形與色的樂曲。

這句話的意思是,橋橫跨在水面上,與橋下的流水在平面形成交錯;同時,橋的顏色與水的顏色也相互映襯。橋與流水如一支樂曲一樣是一個整體。

五、拓展提升

1、(過渡)我們從《橋之美》中體會到了橋的美感,真是賞心悦目。同是寫橋的文章,《中國石拱橋》與之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學生思考,討論明確:

(1)相同點:都以“橋”為説明對象;均採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都用了舉例子的方法。

(2)不同點:內容上,《橋之美》從審美角度説明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中國石拱橋》從建築功用的角度中在介紹中國石拱橋的總體特點。

語言上,《橋之美》是一片帶有説明性質的小品文,描寫抒情語言比較多,《中國石拱橋》是較為規範的説明文,語言科學、平實。

六、課文小結

七、佈置作業。

美與我們近在咫尺,我們要有雙發現的眼睛。在生活中選一景物,抓住景物特點寫一段200字的小文,把它的美躍現紙上。

板書設計

橋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

2、理解作者的相關文學常識

3、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自學謂語與教師的精講點撥結合起來

2、通過互動探究和交流展示翻譯課文

3、反覆誦讀,體會文章的結構特色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西湖春月之美,品味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以及高雅的志趣

教學重點:雪後奇景的賞析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投影西湖圖片

俗語云:“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西湖,是我國優美的名勝之一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筆墨來讚美它宋朝蘇東坡《飲湖上初晴雨後》中曾以古代美人西施比擬西湖:“水光瀲灩晴偏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今天,我們學習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寫的《西湖遊記二則》中的《晚遊六橋待月記》,看看作者是怎樣獨具慧眼,描繪西湖勝景的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1)袁宏道:明代文學家,字中郎,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人他的美學思想的核心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作品有《錦帆集》《解脱集》《瓶花齋集》等

(2)寫作背景:袁宏道於萬曆二十三年二月由京師至江蘇吳縣任縣令,雖頗有政績,但卻感到“性與俗違,官非其器”,羨慕陶潛“歸去來兮”,萬曆二十五年春被準解官,此時恰如遊鱗縱壑,大有“無官一身輕”的解脱之感,是年辭官後自春至夏,乃暢遊惠山、西湖、五泄、天目等東南山水名勝,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寄託 其追求自由的心靈,欣賞造化之奇妙將其所見所感形諸筆墨其中描敍杭州西湖山水風光的散文即十六篇之多

三、自學質疑:

學生反覆朗讀課文,掌握下列詞語

夕嵐:傍晚的山光勒:抑制相次:一個接一個戀:迷住去:離開歌吹:唱歌奏樂粉汗:年輕婦女的汗豔冶:美麗,妖豔設色:用顏色描畫夕春:夕陽花態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態,柳的情調,山的容顏,水的意境受用:享用

四、互動探究和交流展示翻譯課文

1、學生翻譯,師生共同糾正

五、互動探究、精講點撥:分析欣賞本文,品味重點詞語、句子

(l)思考並討論問題

①作者認為西湖最盛是什麼季節與時辰?

答:西湖是人間仙境,春夏秋冬、陰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卻別具慧眼,情有獨鍾所以開篇便説:“西湖最盛,為春為月”

②為何西湖之春月為最盛,朝煙、夕嵐為一日之盛呢?

③西湖之月為最盛表現在哪裏?

④按邏輯,本文應該在描寫“西湖最盛”“為春”之後,應接着描寫“西湖最盛”“為月”,但作者卻先寫了什麼?

⑤本文有什麼寫作特色?

六、課堂總結: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得知本文所描繪的由白堤斷橋至蘇堤六橋一帶着日盛景,並顯示出作者獨特的審美情趣文章以審美感受為線索,按照遊西湖的先後順序,用平實的文筆記敍了自己遊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麗壯觀的景色,而描繪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時不尚誇飾,只就眼前之景點染幾筆,卻活畫出西湖的“靈性”,表達了與常人不同的獨到審美情趣,從而表現出作者的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獨以自然山水為樂的情感

七、課外作業:課後認真觀察校園的秋景,依照本文的方式,寫一篇《校園秋景圖》。

橋教案 篇六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實驗,親身感知不同的紙橋與承受力之間的變化。瞭解紙摺疊後能增加紙的承重力。不同的摺疊方法紙橋的承重力也不一樣。

2、指導幼兒嘗試用繪畫的方法把實驗過程記錄下來。

3、激發幼兒探索紙橋的承重力的興趣。

4、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5、培養幼兒勇敢、活潑的個性。

活動準備:

有過做紙橋的經驗、紙條,墊板,積木,記錄表,筆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小朋友們已經做過各種各樣的紙橋,都有些什麼橋呢?今天我們先來研究波浪橋和水槽橋,你們覺得這兩座橋哪座最牢固(幼兒猜想)

(在這之前,幼兒已設計過各種各樣的橋面,對於橋面有了初步的認識,但還只停留在形狀的不同上,這次通過選擇了兩種橋面來讓幼兒探索它們的承重力,這樣更有針對性和目的性)

二、探索比較水槽橋和波浪橋的承重力大小;

(1)討論應該怎樣做承重比較實驗;(幼兒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

(通過討論,幼兒得出了哪個橋面上放的東西越重,説明橋就越牢固)

結論:我們只有放同樣的東西才能比較出哪一座橋牢固,而且東西要放在橋的中間。

(2)交代實驗要求和記錄要求。

(3)出示記錄表討論如何記錄。

(在這裏記錄也是一個重要部分,主要讓幼兒以自己的方式來記錄,幼兒大體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以繪畫的方式,還有一種是以符號來表示,相對於以前以選擇的方式來記錄這次幼兒的記錄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4)幼兒實驗並記錄,教師重點指導他們正確實驗。

(雖然實驗要求已説明,但幼兒在實驗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對實驗不利的因素,因此,老師重點觀察幼兒的實驗方法是否正確,以保證實驗的準確性)

三、展示記錄單,交流實驗結果;

1、哪座橋最牢固?可以放多少塊積木。

2、為什麼波浪橋最牢固?

師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現波浪橋比水槽橋牢固,每一個小波浪就像一個小巨人,許多小巨人連在一起力氣就大了,所以這種橋最牢固。

(將橋面的波浪比作一個個的小巨人,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橋的承重力的大小,也為再次實驗感知波浪多少與承重的關係作好鋪墊)

四、第二次實驗:感知波浪(巨人)多少與承重的關係;

1、通過觀察發現問題:都是波浪橋,承重力卻不一樣。

師:(1)為什麼同樣都是波浪橋,放的積木卻不一樣多呢?

(2)幼兒觀察比較兩座波浪橋,發現兩座橋的'波浪不一樣多。

(在這裏由於都是波浪橋可能幼兒對波浪多少的敏感性不強,幼兒一時説不上來,可以讓幼兒一起來數數大家分別有多少波浪,這樣幼兒可以很清晰地感知到波浪的多少和承重力的不同)

2、交代實驗要求,並討論折的不一樣的波浪橋的記錄方法。

3、幼兒實驗,教師指導。

(第二次實驗中,幼兒的實驗方法基本上都很到位,第一次中所出現的實驗錯誤已沒有,説明幼兒已有了一定的實驗經驗)

4、集體討論,剛才在實驗中,你們發現了什麼?

結論:波浪越多,放的積木越多,橋越牢固。

總結:小朋友們真聰明,通過實驗不僅知道波浪橋比水槽橋牢固,而且還發現波浪越多橋越牢固。

(整個實驗過程中,幼兒表現的很有興趣,實驗的積極性也很高,通過通過質疑、猜想、操作實踐、最後得出結論。幼兒在操作中發現了紙橋的祕密。知道了不同的橋面其承重力也不同)

活動反思:

活動一開始,因為幼兒對兩種橋已有一定的認識,所以我也不拖泥帶水,直接引出了兩種橋,請孩子們比較這兩種橋的不同之處,並大膽猜想:波浪橋和水槽橋哪座橋比較的牢固?再請孩子們進行操作前,我提出了相關的要求,請孩子們用積木,將之放在橋的中間,來比較。可是我卻忽略了判斷橋的承重力的標準是什麼?到底是橋塌下來了?還是橋傾斜了?故在活動中,孩子們的判斷標準也不同。好在兩種橋的承重力區別較大,所以沒有對實驗的結果造成影響。在孩子們操作完後,我們發現波浪橋明顯比水槽橋要牢固,可是在我的總結,對於概念卻有些模糊,沒有明確的講出波浪橋牢固的原因。對於原理的梳理不夠。

在第二次的操作中,是比較兩種波浪不同的波浪橋。孩子們的操作得出,波浪多的橋比波浪少的橋,承重力會更加的好。同樣的在總結概念時,我也講的不是特別的清晰。而姐妹們給我的意見是:在每一次的概念梳理中,是不是在黑板上表示下會比較的好。在最後的講評中,教師也應該明確下,進行最後的總結。

同課異構的教學方式,讓我們兩位老師有了互相學習的機會。從對方的活動發現其特色和亮點,再由自己的活動中進行改進。大家相互學習、共同成長。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機會來展示自己、磨練自己,讓自己的課堂更精彩。

《橋之美》教案教學設計 篇七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國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均與建築園林、名勝古蹟有關,旨在使學生通過學習這些展示人民大眾創造性智慧,包涵着豐富文化內涵的課文,掌握説明文和小品文的相關知識,開闊眼界,提高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激發他們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

《橋之美》為自讀課文,位於講讀課文《中國石拱橋》之後。兩篇課文同是寫橋,但《中國石拱橋》的作者茅以升是橋樑專家,而《橋之美》的作者吳冠中是畫家。他們分別從科學的角度和藝術的角度來寫橋。《中國石拱橋》已使學生初步瞭解了橋的歷史、形式、結構等知識,本文則重在引導他們以新的審美視角來品味欣賞文中的橋之美。

二、教材內容的理解

《橋之美》是著名畫家吳冠中的一篇美學小品文,文章先指出了畫家眼裏,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就是“橋之美”,然後舉正反實例具體説明,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發掘了橋在不同環境下所產生的美學效果,以獨到的視角,引領我們用“另一種眼光”去看“橋之美”文章思路清晰,語言優美,表達富有個性,詩意的描寫性文字和説明性的文字相間雜出,體現了科學小品文的魅力,

三、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經過七學年的學習,對於理清課文脈絡,感知課文主旨還是有一定基礎的。但是對於語言的品味和鑑賞方面卻有一些欠缺,常常忽視周圍事物的美,對傳統文化的體會也不深。

四、教學目標的設計

根據《新課標》對閲讀能力培養重點的要求,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積累一些雅詞妙局,瞭解課文脈絡,品味文中優美活潑、形象詩意的語言。

能力目標: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感悟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生活,學會審美,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感官靈敏、感受豐富的人。

知識和能力目標當屬教學的重點,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提升能力,鍛鍊思維應是語文課永遠的使命,而“理解本文的説明順序”則是教學中努力突破的重點,尤其是對文章極富個性的語言賞讀,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演練的好契機,可能會在課堂上形成一個各抒己見,人人爭議的小高潮,也是鼓勵學生個性閲讀,大膽思考,創意表達的一個設想。

教學課時的安排:一課時

五、説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學習必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意識,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為了促進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本課的教學方法可採用:

1、朗讀教學法。本文語言優美形象富有詩意,很適合十幾歲的學生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激發學生興趣,在朗讀中理解課文含義,品味文章語言的精美,為全方位的品評鑑賞奠定基礎。

2、點撥引導法。在新課標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組織要求下,教師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教師只是點撥引導。這樣能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自覺性,思維活動的靈活性,使他們由接受性學習向探究性學習、由從書本中學習向生活中學習。

3、美點尋綜法。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閲讀的主體,進入文章情境中去欣賞文中的美點,和作者產生共鳴,並用自己的語言談談其獨特的美。

六、説學法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適應這一原則,本課的學法可採用朗讀、跳讀、默讀、精讀、聯讀等讀書法,以及欣賞法、交流法等。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橋是經過放大的一條板凳——橋樑專家茅以升這樣解釋橋,那麼在畫家眼裏,橋又是怎樣的形象呢?又會有怎樣的魅力呢?讓我們跟隨吳冠中先生一起,對“橋之美”進行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審視與探尋吧!

(直入課題,會比圖片展示更具簡潔性,閒言少敍,引導學生快速進入課文情境語境中)

(二)朗讀課文,感知形象

要求學生速讀全文,思考文章説明對象是什麼?用“這是一篇寫……的課文”句式説話

(這是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與把握,眾説紛紜的課文感受也考察了學生的概括信息、提煉信息的能力,是一種相對淺顯的語言表達訓練)

(三)跳讀課文,提取信息

1、再讀課文,並劃出揭示“橋之美”的文句

2、思考:(1)在作家看來“橋”“美”在何處?

(2)你對此有何感想,從中得到了什麼啟發?

3、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語言信息最豐富的學習內容,我設想讓學生注意勾畫圈點,學做批註,大膽積極思考,進行個性化的表述,要求他們學習中切實體現合作意識)

4、默讀課文,把握課文的行文思路,理清説明順序

(教師點撥指導:可先概括各段的內容要點,內容相近的段合成部分,把全文劃成相對獨立的若干部分,歸納每部分大意,依次銜接,就形成了文章的思路,得出了文章總分總的説明順序)

(1)同桌之間合作、交流

(2)師生互動交流

(這一環節是本課應突破的難點,重視了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教是為了不教,”“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注重學生自主能動的學習並讓學生自主實踐,合作探究)

(四)可視閲讀,學習語言

多媒體顯示形態各異,背景不同、多姿多彩的橋,讓學生比較鑑賞,認識“橋之美”

(這一環節回扣課文,形象直觀的對學生進行了美的薰陶,並且讓他們直接學用了文章的美學原則如變化和諧等去品評鑑賞,而不僅僅止步於欣賞)

(五)精讀課文,體味語言

1、多媒體顯示一組句子,要求學生體味其情味

如“茅盾故鄉……舒暢的氣”

“早春天氣……令畫家銷魂”等

2、自己尋找一些充滿詩意,語意藴含豐富的語例,品讀賞析,可用“我喜歡……這句話,因為它……”(可以用詞,修辭,表達手法,句式特點等多方面入手)

(這一環節的設計重在讓學生在個性化閲讀的基礎上,進行語言積累,暢談審美體驗)

(六)美文聯讀,鼓勵創新

聯讀《中國石拱橋》,比較兩文的異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或製作表格具體對比

(教師提示:從兩文的説明對象,説明順序,説明方法及語言特徵等角度,比較評析)

(這一環節設計是主要引導學生充分理解規範説明文與科學小品文的區別聯繫,全面認識“説明文”這一文體,深入認識文章寫作特點)

(七)課外擴讀,拓展延伸

1、課外蒐集有關“橋”的詩詞文字,或者瞭解橋的名稱由來,有關橋的故事傳説等認識立體全面的“橋”,發掘全方位多角度的“橋之美”(可以當堂展示一些教師準備的詩文資料)

2、以“寫”為主的拓展延伸,用書中所學的美學原則,如對比、變化、和諧等欣賞、品評一幅山水畫,學用第四段文字表述

(這一環節聯繫生活,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樹立“大語文”學習觀,連接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八)板書設計:

橋之美

順序:總——分——總

語言:描寫説明

標籤: 教案 多篇 精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6958n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