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邊城教案【精品多篇】

邊城教案【精品多篇】

邊城教案【精品多篇】

邊城教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小説情節鋪設上運用順敍,補敍的敍述手法,在時間的迴環往復中使作品情節銜接得天衣無縫的寫作特點。

通過人物的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培養語言鑑賞能力並認識翠翠,爺爺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通過環境描寫的分析瞭解沈從文筆下湘西的風景美、風俗美、人情美。

2、能力目標

泛讀與精讀相結合,以學生的閲讀發現為線索,教師的閲讀提示為指導,培養學生整合閲讀信息的能力。

閲讀興趣的激發與閲讀結論的歸納相結合,幫助學生形成自己對作品的閲讀觀點。

3、情感目標

接受作品中所表現的古樸,淳厚的民風和風景美、風俗美與人情美的薰陶。

二、教學重、難點

領略作品散文化的敍事筆調,生活化的人物語言所營造的古樸而典雅,流暢而清新的氛圍。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要上的課相信大家一定很感興趣,並且也是你們最想預習、最好預習的課文,知道我為什麼這麼肯定的説嗎?(因為《邊城》是小説,閲讀小説是高中繁忙生活中的一種享受。)那好,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再來一次二次享受吧!

(二)作家、作品

沈從文,現代小説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嶽煥,湖南鳳凰人。苗族。因少年時長期生活在舊軍隊行伍中(沈的父兄,全列身軍籍)。耳聞目睹了湘兵的雄武和各種壓迫殺戮的黑暗,形成了他性格中追求美好人生的善良德性的沉憂隱痛,嚮往於沅水流域人民的鮮明生活樣式和淳樸的鄉俗民風,對民間的一切具備特殊的審美敏感,為以後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生活基礎。

《邊城》是沈從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小説取材於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寫了老船伕的孫女翠翠與當地船總的兒子——大老天保,二老公儺送兄弟倆純淨的愛情糾葛,悽美的愛情悲劇,展現了一幅古樸又絢麗的湘西風俗畫卷。“邊城”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即邊地的小城,同時也是一個時間概念,文化概念。《邊城》是一個懷舊的作品,一種帶着痛惜情緒的懷舊作品,《邊城》是一個温暖的作品,但是後面隱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劇感。本文節選自《邊城》第三至六章。

(三)文章分析

A情節

1、概括各章主要內容:

第三章:敍述了第三個端午節,邊城人們緊鑼密鼓地籌備龍舟競渡的熱鬧場面。

第四章:追述了兩年前第一個端午節,翠翠在河邊看龍舟,巧遇二老儺送時的情形。

第五章:回到現在,補敍上一年端午節翠翠和外祖父看競渡時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六章:又回到現在,重點寫迎婚送親的花轎來到渡口渡河,撩拔着翠翠內心深處的情思,引發了她對愛情的美好向往。

明確:這四章小説,時間的迴環往復銜接得天衣無縫,情節鋪設更是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2、請同學結合文中的插圖,敍述翠翠和儺送初次相見的故事情節。

明確:簡述時,要注意充分利用插圖所提出的信息,緊扣“誤會”來展開,着重突出儺送俊美風趣的性格特點,突出翠翠由“我是翠翠”到“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的微妙心理變化。

提示:二老的出現,對翠翠來説,是心靈深處的一大沖擊。一開始儘管有誤解,但從夥計口中瞭解實情後,翠翠“心裏又吃驚又害羞”,英俊勇敢又關心體貼人的儺送佔據了翠翠的心。她和儺送相識時儺送説的“大魚咬你”的玩笑話深深地印在她的心裏,從此象徵愛情的“魚”的意象維繫着儺送和翠翠的關係。

3、“大魚咬你”這句話反覆出現的作用:

⑴前後照應,使故事情節連貫緊湊。

⑵在看似簡單的重複中促動故事情節發展,翠翠的情感傾向愈加明朗化。

⑶在天意和人為的錯綜中展示人物性格,體察人物的內心活動,充滿了含蓄美。

B人物

請分別用一詞概括翠翠、儺送和祖父的形象特徵,並説出理由。

明確:

⑴翠翠:美、真、可愛、淳樸、善良、純潔、明慧、温柔

⑵儺送:淳樸、英俊、幽默

⑶祖父:善良、古樸、狡猾

(解説理由是要結合文本,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角度加以闡述。持之有據,自圓其説即可。)

C環境

環境是小説不可缺少的要素。小説的環境包括歷史背景、時代、氣氛、人情風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研讀文章,鑑賞作品的環境美。

明確:

⑴風景美:天朗、風輕、水清。(安靜活潑、生機盎然)

⑵風俗美:

a、青年男女用對歌的方式在月夜傾吐愛慕之情;

b、端午節,家家鎖門閉户到河邊,上吊腳樓觀賞年輕小夥子龍舟競賽;

c、端午節在河中捉鴨子;

d、中秋夜晚舞龍、耍獅子、放煙火。

⑶人情美:湘西民風古樸而淳厚。各類人,儘管物值條件並不相同,但質樸、純真、善良的品性卻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種單純的善良、原始的可愛,他們表現了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概括:這裏的一切,沒有受到都市物質文明的污染,單純寂寞,如夢一般寧靜美好。

(四)總結全文五、課後練習:

作者採用散文化的敍事筆調,生活化的人物語言,對邊城的風景美、風俗美與人情美作了理想化的表現。小説靈氣四溢,宛如一支優美的田園牧歌,一段古老人性的絕響。

五、課後練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羈絆( )牛犢( )犬吠( )

粗鄙( )欺侮( )歇憩( )

蘸酒( )泅水( )落空( )

擂鼓( )埋怨( )睨着( )

茶峒( )掂着( )悖時( )

2、根據拼音寫漢字

(1)船隻的形式,和平常木船不大相同,形體一律又長又xiá( ),兩頭高高qiào( )起,船身繪着硃紅顏色長線,平常時節多擱在河邊幹zào( )的洞穴裏,要用它時,才拖下水。

(2)龍船水剛剛zhǎng( )過,河中水皆fàn( )着豆綠色,天氣又那麼míng( )

lǎng( ),鼓聲蓬蓬響着,翠翠抿着嘴一句話不説,心裏充滿了不可言説的快樂。

(3)且知道祖孫二人所過的日子,十分jié( )jū( ),節日裏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許多尖粽子。

3、”大魚咬你”這句話在問中反覆出現,對其作用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

A前後照應,使故事情節連貫緊湊。

B在看似簡單發重複中促動故事情節發展,翠翠的情感傾向愈加明晰了。

C天意和人為的錯綜中展示人物的性格,體察人物內心活動,充滿儲蓄美。

D作為貫串翠翠和二老間愛情的一根線,這根線愈清晰,兩個人之間的情感就愈加濃烈,但是不難看出,對愛情的強烈追求和人性的儲蓄化之間的矛盾又無意間使當事者內心的痛苦在減輕。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

(1)翠翠身旁的黃狗,彷彿水中人似的,汪汪的叫了幾聲。

(2)兩人接着便説了些關於那個女人的一切,使用了不少字眼。

(3)翠翠帶了黃狗各處人叢中擠着去尋找祖父,結果這是不得祖父的

A、警告粗鄙蹤跡

B、警示卑鄙蹤跡

C、敬告卑鄙行跡

D、警示粗鄙行跡

閲讀下面的語段,完成5,6題。

白日裏,老船伕正在渡船上同個賣皮紙的過渡人有所爭持。一個不能接受所給的錢,一個卻非把錢送給老人不可。正似乎因為那個過渡人送錢氣派有些強橫,使老船伕受了點壓迫,這撐渡船人就儼然生氣似的,迫着那人把錢收回,使這人不得不把錢捏在手裏。但船攏岸時,那人跳上了碼頭,一手銅錢向船艙裏一撒,卻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老船伕手還得拉着船讓別人上岸,無法去追趕那個人,就喊小山頭的孫女:

“翠翠,翠翠,幫我拉着那個賣皮紙的小夥子,不許他走!”

翠翠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當真便同黃狗去攔那第一個下船人。那人笑着説:

“請不要攔我!……”

“不成,你不能走!”

正説着,第二個商人趕來了,就告給翠翠是什麼事情。翠翠明白了,更拉着賣紙人衣服不放,只説:“不許走!不許走!”黃狗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見一致,也便在翠翠身邊汪汪汪的吠着。其餘商人皆笑着,一時不能走路。祖父氣吁吁的趕來了,把錢強迫塞到那人手心裏,且搭了一大束草煙到那商人擔子上去,搓着兩手笑着説:“走呀!你們上路走!”那些人於是全笑着走了。

翠翠説:“爺爺,我還以為那人偷你東西同你打架!”

祖父就説:

“他送我好些錢。我才不要這些錢!告他不要錢,他還同我吵,不講道理!”

翠翠説:“全還給他了嗎?”

祖父抿着嘴把頭搖搖,裝成狡猾得意神氣笑着,把紮在腰帶上留下的那枚單銅子取出,送給翠翠。且説:

“禮輕仁義重,我留下了一個。他得了我們那把煙葉,可以吃到鎮筸城!”`

5、爺爺讓翠翠攔住那位渡客,翠翠不明真相,當真去攔了,等到下船的第二個商人告知原委,翠翠明白了,卻”更緊拉着賣紙人衣服不放”,堅決不讓走。翠翠為什麼會這樣做?

答:

6、閲讀文中畫線句,這樣的話語看似不可理解,卻恰恰是老船伕個性的真實寫照。請説説老船伕具有怎樣的性格。

答:

《邊城》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感受理解小説中體現的“人性美”。

2、品味學習小説中詩一般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緻含蓄的心理刻畫

教學步驟:

1、導入新課:真正的藝術應當經得起兩樣東西的檢驗:一是縱向的生命力,那種產生時轟轟烈烈,經行中卻經不起時間跨躍和時代洗禮的東西,絕非真正的藝術;二是橫向的美感效應,即無論是誰,無論你從哪一個角度去審視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樣熠熠生輝,使你能從中獲取你所需要的東西,從而產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應。沈從文的《邊城》正是這樣一篇美文,自它問世以來,對它的評論便接踵而來,有人贊它為“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譏之為“有意迴避尖鋭的社會矛盾”。70多年來,經過歷史浪潮的千淘萬洗,人們漸漸認識到《邊城》是一顆閃光的金砂。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這部作品。

(投影、配樂、朗誦)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

這就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小説寫的就是這户人家的故事,其中的“女孩”名叫翠翠。她是怎樣的姑娘呢?

(投影,女生朗讀)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

這就是翠翠。小説中天保、儺送這兩兄弟都愛上了她,不禁為愛情展開了競爭,按當地習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聲向姑娘求愛,陰曆十四到了,月亮也快圓了,我們的課文中的故事便是從這兒開始的。

2、整體把握,梳理情節:

課前大家已自讀了課文,下面我們思考兩個問題:

(投影)

(1)課文三節內容有沒有一箇中心事件?

(2)圍繞這個中心事件,三節內容具體寫了什麼?

(同學們討論發言)

明確:

A、節選的三節內容都是圍繞一箇中心事件來寫的,中心事件是“聽歌”。

B、三節內容具體寫的是:

第一節:十四的晚上祖父與翠翠聽歌的情景。

第二節:十五的白天祖父進城鼓勵大佬繼續唱歌,卻意外得知唱歌的是二佬。

第三節:十五的晚上祖父與翠翠聽歌的情景。

3、深入研讀,把握旨趣:

欣賞《邊城》需要有一種獨特的眼光,它不同於一般小説以情節取勝,它向我們展示的是美。

沈從文説:“美字筆畫並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認識;愛字雖人人認識,可是真懂得它意義的卻很少。”

沈從文的《邊城》就是用湘西的青山綠水,古樸純厚的世俗人情,來表現一種質樸的愛和人性的美,我們一起來發現美、展示美、品味美。

自己選擇課文的美點,認真揣摩,品味美在何處?

①景美――湘西的青山綠水

“我平常最會想像好景緻,且會描寫好景緻。”沈從文對寫景可算是一個聖手。《邊城》寫景處皆十分精彩。

例:月光極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層薄薄白霧

(這樣的月下情境在文中幾番出現,同樣是舒緩的語氣,輕柔的文字,同樣是那樣的靜謐、幽深、充滿温情與悽美)

小説裏為什麼要寫景?――景是人物所在的環境,是人物的外化,人物的一部分,景即人。

例:孫犁《荷花澱》開頭:

“月亮升起來,院子裏涼爽得很,乾淨得很,白天破好的葦眉子潮潤潤的正好編席。……這女人編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她有時望望澱裏,澱裏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着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來,帶着新鮮的荷葉荷花香。”

例:“天快黑了,別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

(這段文字,從氣味、聲音、色彩等方面生動細膩地描繪出一幅湘西鄉村所獨具的古樸色調的黃昏圖景。以景烘托情,以情渲染景,即烘托出人物內心的孤獨與惆悵,也使景物帶有憂鬱的情調,認人們自然而然感受到人物“內心薄薄的淒涼)”

②情美:

翠翠純真的初戀之情

沈從文寫翠翠的精彩之處,便是以其特有的詩性筆觸,捕捉並描摹出一個山野少女靈動微妙的神思流露,輕而且細,我們不妨細讀。

例:

小説開頭:翠翠看到“天空為夕陽烘成桃色薄雲”,看到夜幕降臨,祖父仍“忙個不息”,“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因為翠翠此時心中“好像缺少什麼”,擔心“這個日子過去了”,而這個日子恰是“規矩”中聽歌的日子。由此可見這正是她對愛的朦朧渴求和嚮往。由於祖父不理解她的心事,她竟有點怪祖父,冒出“坐船走”,讓爺爺“滿城打鑼找”自己的念頭。還有後文寫翠翠在夢中跟歌聲各處飛以及第二天晚上等歌的情景,都表示翠翠對愛的嚮往。

當暮色籠罩一切時,陰鬱的感覺也鎖緊了翠翠極度煩亂的心境。她“坐在溪邊,望着溪面為幕色所籠罩的一切。望到那隻渡船上一羣過渡人,其中有個吸旱煙的打着火鐮吸煙,且把煙桿在船邊剝剝地敲着煙灰,就忽然哭起來了。”(從最初的心神飄忽,到後來難受得想哭又無理由可哭,再到莫名其妙哭起來,翠翠原來對愛的期待、興奮和迷醉,已漸漸為無邊際、無着落的煩悶和恐慌所淹滅。

沈從文曾説:“我是天生就一種理解女子的心。”的確,如此細膩的人生、人性,只有沈從文能如此深細而精微地表達,世間最美的東西莫過於悽婉纏綿的情思。李商隱:“春心莫於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鮑照:“兩相思,兩不知”。翠翠這樣一種沒法對人訴説的朦朧的對愛的神往的表達,便默默地融入那片青山綠水,那片煙雨晨昏。

祖孫相依為命的親情:

翠翠對爺爺的愛帶着一些任性,一些嬌氣,更有深深的依戀。

爺爺對翠翠關愛的具體表現:在聽歌的第二天,他找到大佬天保,“很快樂”地鼓勵他繼續唱歌。回來後又以“笑話”的方式委婉地勸翠翠要“懂歌中的意思”表明他為有人向翠翠求愛而高興,盡心盡力地希望她有個好歸宿。他同時也時時懷着對翠翠難以割捨的慈愛與依戀,一種相依為命的深情。如小説中翠翠説“萬一跑了”時,爺爺説“我到那時可真像瘋子,還怕大水大浪”。

補充賞析一段:老船伕向各個過渡本地人打聽二老父子生活,關切他們如同自己家中人,絕望的體驗已在他心上如陰雲密佈,終於承受不住而病倒了,躺了三天,人居然好了。心中惦念一件事,便預備進城過河街去,他仍不肯罷休,最後一次要去打聽消息,也是最後一次,再想為那個願望盡點心力。

接下來這一段文字,請你慢慢讀:

“老船伕在城裏被一個熟人拉着談了許久的鹽價米價,又過守備街門看了一會新買的騾馬,才到河街順順家裏去。到了那裏,見到順順正同三個人打紙牌,不便談話,就站在身後看了一陣牌,後來順順請他喝酒,藉口病剛好點不敢喝酒,推辭了。牌即不散場,老船伕又不想即走,順順似乎並不明白他等着有何話説,卻只注意手中的牌。後來老船伕的神色倒為另外一個看出了,就問他是不是有什麼事情。老船伕方忸忸怩怩照老樣子搓着他那兩隻大手,説別的事沒有,只想同船總説兩句話。”

從中,你讀出了什麼?

(掙扎!――既想在層層絕望後面極其小心地探出一點希望來,又害怕揭曉的是更徹底的絕望。)

邊民純樸的風情:

唱歌求愛的美好風俗

大佬、二佬的“君子風度”

二佬的不愛碾坊愛渡船

③人美:

抓住典型對話段,分角度朗讀對話,體會總結人物性格特點:

翠翠:純真美麗、淳樸善良

爺爺:仁厚慈善、堅毅自忍

天保:豪爽、慨慷大度

總結:邊城的創作動機

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的“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説明。

在這樣一篇美麗的文字之中,我們更能感受到一種似乎已為我們所陌生的自然、優美、健康的`人性,那種如大自然本身一樣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實的人生形式。因此,讀這樣的作品,我們獲得的不只是文學藝術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對我們心靈人性的滋養與療補。

板書設計:

青山綠水的鄉土氣息――――景美

翠翠純真的初戀之情

祖孫相依為命的親情――――情美

邊民純樸的風情

翠翠:純真美麗、淳樸善良

爺爺:仁厚慈善、堅毅自忍――――人美

天保:豪爽、慷慨大度

邊城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內容分析:

《邊城》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5小説部分第一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教導學明確閲讀小説,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所以本文重點把握小説的主題和情節,挖掘小説在時代變遷中的同步存在。

學情分析:

《邊城》面對的是一羣成長在無憂無慮的20世紀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他們的明確活經歷與知識積累水平所限,對這篇通過由讚美自然風土人情上升到對現實的批判的文章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另外,小説的長篇幅在解讀問答上也存在很多的困難。

教學目標:

1、瞭解沈從文及其作品的特點。

2、美讀課文,提高學生對含蓄語言的感悟能力。

教學重點:

1、把握作者塑造的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體現出來的淳樸的人性美。

2、體會課文對人物心理細緻入微的刻畫。

教學難點:

理解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並以此感受小説中藴含的“人性美”。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設計1:繁華的大都市,令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林立的高樓、琳琅的商品、穿梭的人流、怡人的樂園。閒暇時,我們是不是也想讓生活增添點兒古樸意趣呢?這節課,我們就來拜讀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的《邊城》,神遊於作品描寫的幾十年前的湘西,感受那裏閃爍着的正直樸素的人性美。

設計2:豆綠清澈的碧溪流水,靜美和樂的茶峒古城,同着生活在其中的各色人等,在那熱烈歡快的鼓點中散發出古樸之美,為我們構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圖景。讓我們隨着文學大師沈從文的筆觸,走進這個田園牧歌式的詩意世界——《邊城》。

二、解題

1、邊城:即邊地的小城,指遠離城市的小鎮,是沈先生在體會上流社會的腐朽生活和城裏人庸俗小氣自私市儈的風氣後,對其故鄉未完全被現代物質文明摧毀的淳樸民風的懷念。

2、作者: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湖南省鳳凰縣人,苗族。生於一個困頓的軍閥官僚家庭,十四歲進入軍隊,開始半流浪式的士兵生涯。他跟隨湘西地方軍,走遍沅水流域,得以瞭解湘西的風土人情和勞動人民的歡樂與悲哀,瞭解到各種“人生形式”。這使他的思想感情和勞動人民有某種共通之處。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沈從文先生不僅是著名的作家,還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3、《邊城》進述的是一個哀婉而悽美的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做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為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小説在這三角戀愛的種種糾葛中,通過男女之愛、祖孫之情、父子之親、睦鄰之意,生動表現了邊城人民健康、優美、質樸的人性美和人情美。“風聲水聲歌聲談話聲啜泣聲聲驚殘楚,鄉情民情愛情手足情骨肉情青鸞痴心。”

三、整體感知,把握情節

1、學生快速默讀課文,給每節擬標題。討論明確:

風情民俗(介紹、描寫邊城的社會環境)

邊城四、往事如夢(回憶兩年前端午節認識儺送)

心事誰知(回憶一年前端午節認識天保)

心頭漣漪(看迎親花轎引發情思)

2、本文的情節在結構安排上有什麼特點?

討論明確:插敍,主體部分(四)(五)是作為插敍的內容增添進去的。作用:在結構上,避免了平鋪直敍,形成文章整體佈局上的跌宕美。在內容上使“翠翠的心事”有了依託,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交代了翠翠愛情的產生、發展過程,也充實了人性美善的內容。

3、小説描寫了哪些主要人物,他們之間有怎樣的感情?

討論明確:主要人物及其關係——翠翠與爺爺的祖孫情、翠翠與二老的愛情、駐軍官兵與百姓的軍民情、爺爺與順順的鄰里情、爺爺與他朋友的朋友情、爺爺與顧客的擺渡情、翠翠與大黃狗的人物情等。課文以翠翠與爺爺為主要形象,通過在端午這個特殊的節日裏的風俗民情的描寫,為讀者展現了一個“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的美好生活畫卷,表現了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四、品賞作品中的人性美

作者在小説中從祖孫情、愛情、軍民情、鄰里情、朋友情、擺渡情、人物情等多方面構築了一個人性美的理想王國。

1、祖孫情:爺爺關愛翠翠,翠翠愛戴爺爺。

文中很多方面都能形象表現出這種濃濃的祖孫情。比如:

(1)老船伕即刻把船拉過來,一面拉船,一面啞聲兒喊問:“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會祖父,口中卻輕輕地説:“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裏鯉魚吃去了。”(P19面順數4節)“即刻”,反映了老船伕動作的靈敏、迅速。“一面……一面……”的連詞運用以及“翠翠,翠翠”的連聲呼喚,都説明了爺爺的焦急。“啞”字,表現出爺爺的蒼老以及急促地神態。這些都表明了老船伕對孫女真誠的愛護。“輕輕”地説,是翠翠故意不讓爺爺聽見,“不是……不是……”“早被”這些心理描寫,鮮明地表現出翠翠對爺爺的嗔怪,但這種嗔怪又不大聲張揚,只説給自己聽,不惹爺爺生氣。表現出翠翠對爺爺愛戴。

(2)祖父説:“順順真是個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這一家人都很好!”翠翠説:“一家人都好,你認識他們一家人嗎?”爺爺為翠翠的婚事操心,要提醒翠翠,又怕觸動了少女敏感害羞的心,説話很小心。先説順順好,再説大老好,最後又似乎多餘地説“這一家人都好”。(P20面倒數2節)可見爺爺對翠翠的愛是多麼細緻入微。“一家人都好,你認識他們一家人嗎?”言外之意是你就是沒有説二老,你認識二老嗎?你光心動,你有行動嗎?為什麼不去提親?可見翠翠説話也很委婉,也是用暗示性的話,一則表現出少女的害羞與修養,二從對爺爺進一步採取準確行動的提示中,表現出對爺爺的信任與依賴。

(3)(祖父)不加檢點笑着説:“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婦,請人來做媒,你答應不答應?”翠翠就説:“爺爺,你瘋了!再説我就生你的氣!”(P20面倒數2節)懂得孫女的害羞與懂事,不主動袒露心跡。“不加檢點笑着説”表現出爺爺心情的迫切,但為了考慮孫女的心理承受力,他故意帶着玩笑的口吻來明確試探,可見爺爺用心良苦。“你瘋了!”一則表現出翠翠對婚事的重視與掩飾心態,還表現出對爺爺亂點鴛鴦譜的嗔怪。這些神態和語言描寫,表現出祖孫之間親密無間的感情。

2、軍民情:官民同樂,軍民一家。

“十餘年來主持地方軍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輯保守,處置還得法,並無特別變故發生。水陸商務既不至於受戰爭停頓,也不至於為土匪影響,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P14面第1節)“因為這一天軍官、税官以及當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關前看熱鬧”“好事的軍人,當每次某一船隻勝利時,必在水邊放些表示勝利慶祝的五百響鞭炮。”(第三部分第3節)“你爺爺一定到軍營裏喝裏酒,醉倒後,被人抬回去了。”(P18面第四部分18節)“照例可以看到軍營裏和各鄉來的獅子龍燈……好勇取樂的軍士……”(P19—20面第五部分第2節)其中“注重”寫出了以民為本的慎重態度,“得法”表明了治安方法的得當,“既……也……”表現出治安成果的巨大,“莫不”是從範圍上、“極”從程度上寫出了官民同樂的普遍現象,“好事”寫出了軍士的主動性,“必”、“照例”寫出了端午軍民同樂的常規性、有序性,“抬”寫出了軍民一家親的真誠之愛。這些都鮮明地表現出官民同樂、軍民一家、政通人和的社會狀況,構築了其樂融融的理想的社會生活模式。

3、鄰里情:有仁有義,愛心奉獻。

(1)“因為守渡船的老傢伙稱讚了那隻肥鴨兩次,順順就要大老把鴨子給翠翠。且知道祖孫二人所過的日子,十分拮据,節日裏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許多尖角粽子。”(P20面第五部分第9節)“肥鴨”説明鴨子的肥大健碩,是代表榮譽的戰利品。將它不假思索地送於祖孫倆,説明順順的慷慨大方、尊老愛幼。“且知道”、“又送了許多”説明順順並不是為富不仁之徒,而是心裏裝有貧困人家,一有機會就真心相助,慷慨解囊。也照應了前文的“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

(2)“那人向祖父説,翠翠長得很美。問過翠翠的年紀,又問有沒有了人家。”(P20面第五部分第10節)稱讚翠翠長得很美,表明了順順對翠翠的喜愛,“問”了“又問”,表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那份關愛之情。這些都表現出順順的仁義慈善美德。

(3)“翠翠趕即為那人點上火把,讓他有火把照路。人過了小溪上小山時,翠翠同祖父在船上望着,翠翠説:“‘爺爺,看嘍羅上山了啊!’”(P21面第五部分第17—18節)“趕即”,表明翠翠不假思索,行動迅速,主動為他人着想。“望着”、“上山了”寫出了翠翠同祖父視鄰里如家人,目送時間之長,情意之真。

4、朋友情:人生知己,同懷視之。

(1)“溪邊的那個朋友,也應當來看看年輕人的熱鬧,回去一趟,換換地位還來得及”,“看得好就不必再回來”(P16面第四部分第2、4節)“也”、“換換”、“不必”表現出老船伕的推己及人的美好品質。對朋友十分關心、體貼,真夠朋友!

(2)“老船伕聽説十分高興,於是把酒葫蘆取出,推給城中來的那個人……一面……一面……不到一會兒,那人卻在巖石上被燒酒醉倒了。”(P16面第四部分第4節)老船伕非但不埋怨老朋友不理解自己急趕回來的好意,反而“十分高興”,表現出老船伕的樂朋友所樂!“推給”的動作描寫,表現出兩位老朋友間的互相謙讓,更表現出老船伕的豪爽與熱情。“一面……一面……”,所謂“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話萬言不贅”,我們似乎可以看見老哥倆促膝交談的無間場面,可聽到觥酬交錯、開懷暢飲的笑語喧譁。“醉倒了”,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須“一醉方休”!老人正是被老船伕的真情、盛情、關愛之情所深深陶醉了。

(3)“你那天只是很不得讓城裏的爺爺把裝酒的葫蘆吃掉!”(P22面第六部分第17節)這裏通過翠翠的口,側面表現出老船伕對朋友的無比真誠,對友情的萬分珍重以及傾其所有的慷慨盛情。

5、愛情:甜而美

(1)“但男子聽去卻是另一番好意,男的以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亂叫,放肆的笑着,不見了。”(P18面第四部分第25節)境由心生,“好意”表明二老的善良質樸,不朝壞裏想,對翠翠是一片好意。“放肆的笑”表現出二老對翠翠誤解人意的寬容以及豁達、開朗的性格。

(2)“那人説是二老告訴他的,他是二老家的夥計,送翠翠回家後還得迴轉河街。”(P18頁第四部分第26節)説明了二老“不見了”的去向。是特地派人專程護送翠翠回家,表現出二老對翠翠的愛護。

(3)“但是另外一件事,屬於自己不關祖父的,卻使翠翠沉默了一個晚上。”(P19頁第四部分第34節)“沉沒”的是表象,激盪的是內心,説明愛情已經在翠翠心頭萌生,對二老人品的愛慕,使她展轉反側,寤寐思服,徹夜不眠。

(4)“但這印象不知為什麼總不如那個端午所經歷的事情甜而美。”(P20頁第五部分第2節)“但”表示語意轉折,説明語意的重點在後面。“總不如”,是用比較來烘托愛情的份量最重,那個端午最珍貴,愛情的滋味因真而甜,愛情的價值因善而美,愛情的長度因甜美而難以忘懷。

6、人物情:和而諧

(1)狗隨人行,盡保衞之職責。翠翠到哪裏,狗也隨到哪裏。“祖父知道黃狗在翠翠身邊,也許比他自己在她身邊還穩當,於是便回家看船去了。”(P16頁第四部分第2節)

(2)狗通人意,盡探視之能事。“見黃狗先在太陽下睡着,,忽然性來便發瘋似的亂跑,過了河又回來……可是一會兒那遠處的聲音被她發現了。”(P15頁第三部分第11節)表現出狗的敏鋭的感覺。

(3)人安狗閒,平等相處。“翠翠跑還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雙簧嗩吶,請祖父坐在船頭吹《娘送女》曲子給她聽,她卻同黃狗躺到門前大巖石上蔭處看天上的雲。白日漸長,不止什麼時節,守在船頭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黃狗也睡着了。”(P23頁第六部分第26節)這是一幅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畫卷,寧靜而神聖。

7、手足情:坦誠率真。天保和儺送,都愛上碧溪岨渡口老船伕天真美麗的外孫女翠翠。兩兄弟坦誠地互訴心事,相約按古***俗以歌聲相比,誰能打動翠翠,得到應和,誰就贏得愛情。天保不善唱歌,又明白了翠翠傾慕儺送的實情,就毅然隨船下辰州。這個“水鴨子”竟被竹篙彈到水裏“淹死”了。儺送為天保的死難受,又被家中逼着接受中寨王團總的女兒的粧奩,痛苦地坐船去了桃源。

五、分析人物

1、概括翠翠的形象。

明確:翠翠是一個天真善良,聰明乖巧,温柔清純的少女。她和祖父相依為命,對祖父關心備至。因為祖父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讓祖父去尋她,可是想到祖父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祖父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少女的羞澀,善良的心地又使她難以付諸行動。正當青春期的她,面對爺爺不失時機的委婉引導,面對爺爺旁敲側擊的詢問,雖心知肚明,卻時不時閃爍其詞地表明態度。總之,翠翠是一個善良聰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在她身上,對祖父深沉的依戀與對愛情的真摯期盼,外表的温婉靦腆與內心的熾熱多情,異乎尋常地融合於一體。小説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光輝的極富審美意義的少女形象。這就是翠翠的魅力,這就是邊城的魅力!一個充滿着人性真善美的,沒有被現代文明污染的,可以詩意棲居的地方。

2、“爺爺”的性格特點。

明確:小説中的爺爺是中國傳統美德的典範,是一個忠於職守、古道熱腸、深愛至親的老人。他是溪邊渡口的擺渡人,“在職務上毫不兒戲”,每到“十四中寨逢場”,“因為明白過渡人是要趕回城中吃晚飯的,人來一個就渡一個,不便要人站在那岸邊呆等”,因此,即使翠翠幾次三番地呼叫他回來,他也不理會,直到堅持渡完最後一個人才收工。他對孫女翠翠親情無限,在生活上、感情上對她無比關懷,盡力體諒。

六、欣賞品味

A、龍舟競渡圖(第三部分第3節)

這節文字繪聲繪色的描繪了湘西邊地健美多姿的龍舟競渡風俗圖,充滿詩情畫意。這是這幅畫面背後,作者不露聲色的是兩位男主人公出場了。

B、元宵焰火圖(第五部分第2節)

這是一幅充滿湘西特色的民情風俗圖,極寫元宵放煙火的熱鬧,但翠翠總覺得“不如那個端午所經過的事情甜而美”,映襯出翠翠情感。

C、環境描寫作用:兩幅畫展示了湘西特有的原始自然的民情風俗圖,表現出古樸淳真美,這些帶抒情詩般的風景風俗畫卷,構成了小説人物活動的背景;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動。同時,這風景美、風俗美與人情美交相輝映,渾然一體,把一個美好的邊城點染得充滿了詩情畫意。

八、課文總結

沈從文先生對文學的社會功能有他自己的看法,認為好的作品除了使人獲得“真美感覺之外,還有一種引人‘向善’的力量……從作品中接觸另外一種人生,從這種人生景象中有所啟發,對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層的理解”。《邊城》便是這種創作觀念的印證。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意在藉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這對現代社會中自私、虛偽、卑鄙之人生有着很深刻的借鑑意義。

板書設計:邊城

忠於職守

1爺爺古道熱腸1祖孫情

深愛至親2軍民情

聰明乖巧3鄰里情

人性美好的—2翠翠善解人意4朋友情人類之愛的説明

民風淳樸的—邊城清純質樸5愛情凡夫俗子的哀樂

真情相待的—靦腆多情6人物情(語言美)

風光秀麗的—3天保坦蕩磊落7手足情

4儺送正直尚義8風俗情

a、龍舟競渡圖

b、元宵焰火圖

《邊城》教案 篇四

【學習目標】:

1、感受理解小説中體現的“人性美”

2、品味學習小説中詩一般的語言

【學習重難點】:

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緻含蓄的心理刻畫

【學習方法】:誦讀法(泛讀和精讀相結合)

【課文預習】:

一、音形義:

茶峒[dòng] 崆峒(tong):山名,在甘肅。 曖昧àimèi∶態度不明朗或行為不可告人。山岨:[jū] 篁竹huáng zhú 黃麂:[jǐ] 嗾:[sǒu]

二、詞語積累:

⑵形近字:

蒿hāo(蒿草) 篁huáng(篁竹) 俑yǒng(兵馬俑)

嵩sōng(嵩山) 徨huáng(彷徨) 甬yǒng(甬路)

縞gǎo(縞素) 惶huáng(惶恐) 湧yǒng(湧現)

槁gǎo(枯槁) 蝗huáng(蝗蟲) 踴yǒng(踴躍)

三、文學常識

沈從文,現代小説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嶽煥,湖南鳳凰人。苗族。主要文學貢獻在於創造了一種描寫特殊民情的鄉土文學。大部分小説是以湘西生活為背景,對故鄉人民懷有不可言狀的同情與温愛。作品着力描繪不受 “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樸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節奏與情調中塑造一系列不帶社會階級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謳歌一種自在自得的人生。

1926年出版第一本創作集《鴨子》,有7o餘本作品集,如《石子船》、《八駿圖》、《湘西散記》等,被人稱為多產作家。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説《丈夫》《貴生》《三三》;長篇小説《邊城》、《長河》。

《邊城》是沈從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小説取材於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寫了老船伕的孫女翠翠與當地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兄弟倆純淨的愛情糾葛,悽美的愛情悲劇,展現了一幅古樸又絢麗的湘西風俗畫卷。

本文節選自《邊城》第1章。

四、初讀印象

1.找出小説中寫景的句子,體會意境美。

2.找出文中的人物描寫的語句並簡要分析,體會人物形象的美。(外貌、行動、語言)

3.找出文中體現當地民風的人和事,體會淳樸的人情美。

4.找出文中翠翠和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的描寫,體會濃濃的祖孫情。

5、你是怎樣認識作者對翠翠的出生和其父母的描寫的?或者説翠翠父母的戀愛觀念和戀愛行為對翠翠對爺爺產生了哪些影響?

6.細細品讀全文,談談小説中的老人和翠翠各有怎樣的品質。

五、課後練習一

【課堂導學】:

1.小説中表現了哪些人物?

翠翠、外公和鄉民

2.我們先一起來感受翠翠的形象。

①學生誦讀第5自然段,思考:

談談你是怎樣認識作者對翠翠的出生和其父母的描寫的?或者説翠翠父母的戀愛觀念和戀愛行為對翠翠對爺爺產生了哪些影響?現代的青年人應樹立怎樣的婚戀觀?

翠翠的出生和成長是人性美的產物,作者對其父母的描寫與其爺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多少帶有幾分無奈和哀婉的情調,也給小説蒙上了一層悲劇的色彩。反映了作者教育青年人要像爺爺那樣理智,不逃避,振奮精神、承擔責任。這也是作者所要極力表達的愛和美。翠翠父母的戀愛觀念和戀愛行為使翠翠失去父愛和母愛,也使爺爺失去女兒和女婿,給翠翠和爺爺的生活蒙上了一層淒涼、無奈的色調。當我們看到黃狗與翠翠與爺爺在一起時,這種感受更明顯。

《邊城》教案 篇五

學習目的:

瞭解小説主旨。欣賞。如詩如畫的邊城風景。

學習重點:

1.小説主旨。

2.如詩如畫的邊城風景。

學習難點

1.小説怎樣表達普通生活中的愛。

2.環境對人物心理活動有怎樣的影響。

學習方法

鑑賞、分析、品味

學習過程

一、實例分析

文章中多處寫到“唱歌”,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①情節上的照應。如翠翠夢中聽歌,“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對山懸崖半腰”,作什麼?“摘虎耳草,”“選頂大的葉子作傘。”這裏就照應了前面祖父為翠翠講她的父母唱歌相戀的情節。這個情節還與課文最後寫的“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傍在祖父身邊,閉着眼睛聽下去,等到祖父不作聲時,翠翠自言自語説:“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遙相呼應,文章材料似乎由歌聲串了起來。

②思想內容的表達。前面寫祖父講翠翠父母的相戀之歌,既寫出了湘西男女戀愛的特點,寫出了湘西風情,又交待了翠翠的父母之事,使人解一懸念:為何翠翠依着祖父。又如後面寫翠翠愛聽不知誰唱的歌,寫出了翠翠愛情的萌動,歌聲對她的愛情真像催化劑,越唱越濃,越唱越激,越唱越悲。

③推動情節的發展。如兄弟倆為愛情而“決鬥”,兄自知唱不贏弟,所以自覺退讓,離鄉、下駛,於是失足落水。無疑,這裏的唱歌唱得故事不斷向前發展。

解答 文章多處寫到唱歌,這樣寫有三個作用。一是使情節上有照應。文章處處有歌聲。二是表達了重要的思想內容,歌聲唱出了一個愛情悲劇。三是推動了情節發展,故事在歌聲中波瀾起伏地推進。

二、基礎能力測試

1.下列判斷中,有一項是有錯誤的,請找出來( )

A.《邊城》的主旨是通過一個充滿淒涼的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祕,讚美了湘西人民淳良的心靈。

B.文章中幾次提到“祖父”的可能死亡,這樣寫,是為後文老人在雷雨夜猝死而作好鋪墊,也是“祖父”暗示翠翠要作好思想準備,要她堅強一些。

C.文章中幾次提到翠翠的夢境,寫她摘虎耳草,是表現她已暗戀儺送,希望聽見他的歌,喜歡他歌裏的韻味,寄託了她對美好愛情的憧憬。

D.“老船伕把那個蘆管豎在嘴邊,吹了個長長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這其中的“柔軟”裏有一種薄薄的淒涼,有青春的煩惱,有一種對爺爺吹的曲子中暗示的東西的。不滿。

2.下列句子中有錯別字的一句是( )

A.草木為白日曬了一整天,到這時節各放散出一種熱氣。

B.翠翠看着天。上的紅雲,聽着渡口飄來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兒薄薄的淒涼。

C.祖父夜來興致很好,為翠翠把故事説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二十年前唱歌的風氣,如何弛名於川、黔邊地。

D.一個在半山上竹篁裏砍竹子,一個在溪面渡船上拉船,這些事也説到了。

答案

1.D 2.C

邊城(教案三)

學習目的:

瞭解小説主旨。提高學生閲讀文段的能力

學習重點:

1.小説主旨。

2. 學生閲讀文段的能力

學習難點

文章內容理解

學習方法

閲讀、分析、解答

學習過程

一、閲讀下面文章,回答文後問題

“美”和“愛”構築的理想王國

——讀《邊城》

沈從文先生的名作《邊城》敍述了一個情節簡單的故事:一個山水如畫的古渡頭,有一户獨處的人家,住着擺渡的老船工和外孫女。老船工年逾古稀,小孫女翠翠情竇初開。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都那麼好,那麼俊,都愛上了翠翠。大老託人説媒,老船工滿心歡喜,可翠翠不高興,翠翠對二老動了情。大老下船跌進了激流,二老也出走了,老船工在誤會中大病一場,在風雨之夜歸天了,只留下翠翠守在山水如畫的古渡頭。

故事結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綠,人依然那麼美。如果要用兩個字來概括《邊城》,那就是:“美”和“愛”。

[邊城中無處不美,山美、水美、人美。“小溪流下去,繞山阻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大河……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是大片石頭所為。靜靜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都可計數。”作者用簡簡單單的文字把我們帶入了一個美麗的桃源。在這樣美的環境中孕育出來的人自然更美。“翠翠在風日裏成長着,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撫養着她,教育着她。”翠翠天真善良,淳樸活潑,具有大自然賦予的活力。在讀者面前,她是這樣一個生動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忠厚善良的老祖父,五十年如一日撐船擺渡,不管白天黑夜,颳風下雨。端陽龍舟,令人神往,他卻忠於職守,寂寞地守着渡船。過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熱誠盡責,饋贈他,他卻“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我有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了。”“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靜靜地忠實地在那裏活下去。”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老船工顯現出與眾不同的“美”。邊城中的人都那麼美,慷慨好義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

正由於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們,才形成了邊城淳厚的民風,安靜和平的空氣。

可是沈從文説:“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花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牽在一處時,各人應有的一分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説明。”《邊城》中的“美”是集中通過“愛”來表現的。兩性之愛、兄弟之愛、親子之愛、朋友之愛。

《邊城》本來就是講述翠翠的愛情,儺送放棄了碾坊,“意思還在渡船”。翠翠在儺送走後,靜靜地等待,“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他們的愛是純潔無瑕、忠貞不渝的。天保、儺送兄弟情深,天保寧願犧牲自己成全弟弟,儺送願意代哥哥對歌。雖是愛情的競爭對手,卻也襟懷磊落。順順對兒子的愛和讚賞也溢於言表,順順本是泅水的好手,待得儺送能氽水捉鴨子時,這做爸爸的便解嘲似的説:“好,這種事有你們來作,我不必再下水和你們爭顯本領了。”老船工對翠翠的關心自然是無微不至的;老船工死後,楊馬兵主動來照顧翠翠:以及老祖父與過河客、賣肉的爭執謙讓,都顯示了邊城人以誠相待、相互友愛的美好情懷。

《邊城》雋永的文字瀰漫着邊地山村的濃郁氣息。在三十年代那喧囂的都市閣樓上,沈從文無限深情地為我們展示出一幅原始自然的風俗畫,畫中是一個海市蜃樓般飄渺美麗的桃源,那是沈從文的夢中世界,理想王國。

①以下不屬於作者對沈從文先生《邊城》一文主旨概括的一項是( )

A.文章的主旨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愛”與“美”。

B.文章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由於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各有的一分哀樂。

C.《邊城》中的“美”是集中通過“愛”來表現的。兩性之愛、兄弟之愛、親子之愛、朋友之愛。

D.文章中的“愛”與“美”是被一件事牽在一處,那就是講述翠翠的愛情故事。

②以下不屬於作者闡明《邊城》‘‘愛”與“美”所用的證據的一項是( )

A.靜靜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都可計數。

B.翠翠在風日裏成長着,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

C.正由於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們,才形成了邊城淳厚的民風,安靜和平的空氣。

D.過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熱誠盡責,饋贈他,他卻“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我有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了。”

③對原文第三段中有關內容的闡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小溪流下去,繞山阻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大河”,這片大自然是美麗的桃源。

B.翠翠天真善良,淳樸活潑,具有大自然賦予的活力。在讀者面前,她是這樣一個生動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

C.老船工忠厚善良,五十年如一日撐船擺渡,忠於職守,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這也是個“美”的化身。

D.天保、儺送兄弟情深,天保寧願犧牲自己也要成全弟弟,儺送願意代哥哥對歌。雖是愛情的競爭對手,卻也襟懷磊落。這也是“美”的化身。

答案

1.B。“由於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各有的一分哀樂”在文章中找不到依據。

2.C。“正由於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們,才形成了邊城淳厚的民風,安靜和平的空氣”是議論的觀點而不是論據。

3.“天保、儺送兄弟情深,天保寧願犧牲自己成全弟弟,儺送願意代哥哥對歌。雖是受情的競爭對手,卻也襟懷磊落。”不屬於第三段的內容。

邊城教學設計 篇六

學習目的:

瞭解小説主旨。

欣賞。如詩如畫的邊城風景。

學習重點:

1.小説主旨。

2.如詩如畫的邊城風景。

學習難點

1.小説怎樣表達普通生活中的愛。

2.環境對人物心理活動有怎樣的影響。

學習方法

鑑賞、分析、品味

學習過程

一、作者及作品情況

沈從文,現代小説家。原名沈嶽煥,湖南人。生活經歷比較豐富。十五歲入軍隊當文書,還當過警察所辦事員,輾轉於湘川鄂黔一帶。一九二二年到北京,經過自學,開始寫小説。從一九二五年發表作品起,到建國前出版過六七十種作品集。是現代文學史上多產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説取材範圍比較廣泛,都市鄉村都有所涉及,寫過各種人物,農民、工人、水手、士兵、官吏、紳士、教師、學生……都在他的作品裏出現。然而,描寫最多、最成功的,還是他家鄉一帶——湘西地方一幅幅的風景畫和風俗畫。西南僻遠山區特異的風物民情,神祕的浪漫色彩,濃郁的抒情性和明顯的散文美,以及自由多變的形式,自然流暢的語言,使他的小説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二、文章導讀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這篇中篇小説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靜生活為背景,展開了一個悲劇故事。

沈從文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祕,讚美了邊民淳良的心靈。作者曾説:“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説明。”這些話正可證實小説的主旨。這篇作品人物形象生動細膩,山光月色描寫得詩意盎然。著名評淪家李健吾稱沈從文的《邊城》是“一部田園牧歌式的傑作”、“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亞洲週刊》在評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説一百強時,將《邊城》評為百強第二名,真是很有見地。

三、小説的情節發展

雖然是節選,但小説的結構還是相對完整的,大體情節如下:

(一)翠翠的心事(從“黃昏來時”到“你將怎麼樣?”)

(二)祖孫的依戀(從“老船伕回到家中時”到“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

(三)夜半的“情歌”(從“老船伕做事累了”到“還有人在夢裏作宰相中狀元咧。”)

(四)祖父的祕密(從“昨晚上唱歌的”到“不告翠翠一個字”)

(五)祖父的暗示(從“大老坐了那隻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到結尾)

四、課堂活動

簡析翠翠的形象

五、作業

故事結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綠,人依然那麼美。如果要用兩個字來概括《邊城》,那就是:“美”和“愛”。

[邊城中無處不美,山美、水美、人美。“小溪流下去,繞山阻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大河……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是大片石頭所為。靜靜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都可計數。”作者用簡簡單單的文字把我們帶入了一個美麗的桃源。在這樣美的環境中孕育出來的人自然更美。“翠翠在風日裏成長着,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撫養着她,教育着她。”翠翠天真善良,淳樸活潑,具有大自然賦予的活力。在讀者面前,她是這樣一個生動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忠厚善良的老祖父,五十年如一日撐船擺渡,不管白天黑夜,颳風下雨。端陽龍舟,令人神往,他卻忠於職守,寂寞地守着渡船。過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熱誠盡責,饋贈他,他卻“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我有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了。”“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靜靜地忠實地在那裏活下去。”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老船工顯現出與眾不同的“美”。邊城中的人都那麼美,慷慨好義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

正由於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們,才形成了邊城淳厚的民風,安靜和平的空氣。

可是沈從文説:“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花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牽在一處時,各人應有的一分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説明。”《邊城》中的“美”是集中通過“愛”來表現的。兩性之愛、兄弟之愛、親子之愛、朋友之愛。

《邊城》本來就是講述翠翠的愛情,儺送放棄了碾坊,“意思還在渡船”。翠翠在儺送走後,靜靜地等待,“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他們的愛是純潔無瑕、忠貞不渝的。天保、儺送兄弟情深,天保寧願犧牲自己成全弟弟,儺送願意代哥哥對歌。雖是愛情的競爭對手,卻也襟懷磊落。順順對兒子的愛和讚賞也溢於言表,順順本是泅水的好手,待得儺送能氽水捉鴨子時,這做爸爸的便解嘲似的説:“好,這種事有你們來作,我不必再下水和你們爭顯本領了。”老船工對翠翠的關心自然是無微不至的;老船工死後,楊馬兵主動來照顧翠翠:以及老祖父與過河客、賣肉的爭執謙讓,都顯示了邊城人以誠相待、相互友愛的美好情懷。

《邊城》雋永的文字瀰漫着邊地山村的濃郁氣息。在三十年代那喧囂的都市閣樓上,沈從文無限深情地為我們展示出一幅原始自然的風俗畫,畫中是一個海市蜃樓般飄渺美麗的桃源,那是沈從文的夢中世界,理想王國。

①以下不屬於作者對沈從文先生《邊城》一文主旨概括的一項是()

A.文章的主旨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愛”與“美”。

B.文章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由於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各有的一分哀樂。

C.《邊城》中的“美”是集中通過“愛”來表現的。兩性之愛、兄弟之愛、親子之愛、朋友之愛。

D.文章中的“愛”與“美”是被一件事牽在一處,那就是講述翠翠的愛情故事。

②以下不屬於作者闡明《邊城》‘‘愛”與“美”所用的證據的一項是()

A.靜靜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都可計數。

B.翠翠在風日裏成長着,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

C.正由於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們,才形成了邊城淳厚的民風,安靜和平的空氣。

D.過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熱誠盡責,饋贈他,他卻“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我有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了。”

③對原文第三段中有關內容的闡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溪流下去,繞山阻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大河”,這片大自然是美麗的桃源。

B.翠翠天真善良,淳樸活潑,具有大自然賦予的活力。在讀者面前,她是這樣一個生動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

C.老船工忠厚善良,五十年如一日撐船擺渡,忠於職守,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這也是個“美”的化身。

D.天保、儺送兄弟情深,天保寧願犧牲自己也要成全弟弟,儺送願意代哥哥對歌。雖是愛情的競爭對手,卻也襟懷磊落。這也是“美”的化身。

答案

1.B。“由於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各有的一分哀樂”在文章中找不到依據。

2.C。“正由於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們,才形成了邊城淳厚的民風,安靜和平的空氣”是議論的觀點而不是論據。

3.“天保、儺送兄弟情深,天保寧願犧牲自己成全弟弟,儺送願意代哥哥對歌。雖是受情的競爭對手,卻也襟懷磊落。”不屬於第三段的內容

《邊城》知識要點

沈從文被譽為現代中國的“風俗畫家”,它的小説以恬靜沖淡的風格,小品散文的筆調,詩詞曲令的意境,描繪出湘西邊城的美麗風光,反映了“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畫出眾多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邊城》,充分體現了他的小説藝術的主要特點。

有人説,《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讚歌,是一首用小説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繪就的無彩之畫。因此,欣賞《邊城》,需要有一種獨特的眼光,如果僅拿它當一般的小説,就不能領略箇中真趣。

在小説中,沈從文不追求扣人心絃的懸念,也不想營造驚心動魄的氛圍,更不敍述波瀾曲折的情節,他只想給讀者展示真實環境中的真實的人物。而沈從文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心靈世界。

節選部分,主要寫了三個人物:翠翠、祖父和天保。他們性格迥異,卻有着共同的心理情感:愛、矛盾、孤寂。

翠翠對祖父的愛帶着一些任性、一些嬌氣,而對天保兄弟的愛則帶着少女的羞澀和幻想。由於她感覺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設想着自己出走給祖父帶來的“懲罰”——讓祖父嚐嚐失去她的痛苦;可是當她想到祖父的無奈便又為他擔心起來,於是一次次地叫祖父回家,生怕兩人真的就會分手。這生動地反映出翠翠對祖父的依戀之情。文章最精彩之處就在於翠翠的“哭”。哭得那麼的突然,那麼的深沉,那麼的久長。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連翠翠自己也覺得好笑。但正是這哭,反映了翠翠內心對祖父的負疚感、無人解懷的孤寂感以及夢與現實的矛盾感。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一個青春少女的躁動不安的心理。

從整部小説來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種夢幻中,她只能在夢中才能品嚐到愛的甘露,而現實卻似乎離她很遠,於是,她只能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從翠翠身上,我們也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祖父是一個閲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他稱得上是苗族古老歷史的象徵。在祖父的身上,同樣流淌着熾烈的愛,也存在着難以排遣的矛盾與孤寂。祖父對翠翠的愛寄託着對不幸的女兒的哀思,他的後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但他並不真正瞭解孫女兒內心的情感躁動,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實際的空洞的話語來安慰孫女兒:“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情都不許哭泣。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他的許多活動都是圍繞孫女兒能有一個好歸宿展開的。但他又害怕翠翠會重蹈母親的悲劇,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風,徵求翠翠對天保兄弟的看法,給翠翠講她母親的故事,唱那晚聽來的歌,也因此他沒有把天保兄弟的選擇直接告訴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聲。然而他的努力並沒有讓翠翠理解,也沒有成就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反而導致一些誤會。從表面看,他是一個快樂、豪爽而略帶幽默感的老人,但透過他的言行,我們卻能感覺到老人心中的那種愛的矛盾和無奈的孤獨。

節選部分,對天保的刻畫不多,但這個人物的性格卻同樣鮮明地突現在我們的面前。他愛翠翠,但無法讓翠翠同樣愛上自己,當得知弟弟也愛着翠翠,便懷着十分複雜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既表現出濃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着失敗的落寞。從他對老船伕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是多麼的矛盾和痛苦。為了愛,他孤獨地外出闖灘;又為着愛,孤獨地客死他鄉。

總之,作者通過一些生活的細節,在貌似不經意中,刻畫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純樸的品性,反映了鄉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抒寫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

本文的敍事技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平中見奇,靜中見情,疏密相間。

先説平中見奇。正如我們前面所説,這篇小説沒有扣人心絃的情節,沒有一波三折的懸念,但讀節選部分,卻同樣能把我們的心始緊緊地吸引住。這是因為作者充分發揮高超的敍事能力,使平淡無奇的生活瑣事給人以新穎奇特的感受。就以“誤會法”的運用為例,小説通過種種“誤會”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展現人物的心靈世界,透露出一縷令人心酸的淡淡的悲哀。節選部分一開始寫翠翠誤會祖父,而產生了“懲罰”祖父的想法,而祖父把翠翠的心理反應誤會為一般的撒嬌,於是有了一段不切實際的教誨;祖父給翠翠講她父母親對歌的故事,又聽了一夜的歌,他以為翠翠已懂了,就沒告訴翠翠發生了什麼,成為導致翠翠愛情悲劇的一大因素;祖父錯誤地以為夜歌是天保所唱,翠翠愛的也是天保,結果一片好心反而傷了天保;在與天保交談後,他終於得知歌是儺送所唱,但仍未把真相告訴翠翠……使翠翠只能繼續生活在夢幻中。正是有了這一系列的誤會,才使我們從平淡的故事中品味到新奇獨特的感受。

再來看靜中見情。與本文的故事情節相適應,文中的人物之間沒有劇烈的矛盾衝突,甚至沒有多少活動。以翠翠為例,我們看到她是經常坐着的:“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乾塔下”,“翠翠坐在溪邊”,“她坐在岸邊”,“她坐在懸崖上”,“翠翠坐在灶邊的矮條凳上”,“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再坐在小板凳上來聽祖父的話”,“翠翠於是坐到那白日裏為強烈陽光曬熱的巖石上去”,“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陣”,“翠翠依傍祖父坐着”……從這些描述中,我們感受到的翠翠是一個恬靜的湘西少女,但是,作者通過對話與心理的刻畫,讓我們看到了她平靜的外表下,火山噴湧般的激情,九曲黃河般的情感波瀾,使我們熱烈地感受到懷春少女的青春活力。

就節選部分看,作者非常注重敍事的詳略安排。例如,對祖父的船上活動寫得略,對祖父安慰開導翠翠和試探天保寫得詳;祖父給翠翠講她父母對歌的事寫得詳,而此後的事卻一句話帶過;寫天保詳,儺送則只出現一個影子……由於敍事疏中見密,疏密有致,因此,文本所寫雖是生活瑣事,讀起來卻別有一番滋味

《邊城》教學反思

《邊城》是詮釋愛的,祖孫之愛、男女之愛、兄弟之愛、父子之愛、友朋之愛、鄉鄰之愛、鄉土之愛組合成的人倫社會之愛。《邊城》是要闡釋美的,自然之美、人物形神之美、人事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還包括作品本身結構行文的詩性的美,無處不美。而這愛和美的背後無疑暗伏着一種缺憾,一是作者要描畫的人生、社會本身的缺憾,比如“美麗的都不容易長存”的淒涼的故事結局,“人類靈魂的相互孤立”,小説流溢的神祕宿命氣息等。這愛和美在從很久以前開始的現實中的消失,這就是所謂“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

《邊城》有非常清晰的人生社會理想的訴求。“我將這個民族為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於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慾望,來作樸素的敍述。我的讀者應是有理性,而這點理性便基於對中國現社會變動有所關心,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各在那裏很寂寞的從事於民族復興大業的人。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或者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説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小説踐行着作者想要建造“精緻、結實、勻稱的供奉‘人性’的中國的希臘小廟”的理想。

如此美麗,如此豐富,“邊城”讓人心馳神往,想來教和學都該是極其美麗的事情。但是我顯然被衝昏了頭腦,忽略了學生可能存在的閲讀障礙,也忽視了對最佳課堂結構的追求,於是我最初的嘗試是失敗的。

本課的教學關鍵就在於找到學生情感的共鳴點,並且營造讓學生迅速進入的“場”。學生情感的共鳴點在哪兒,我們不能想當然地替學生做主,得讓他們自己説,於是就有了課堂開始階段“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表達你的閲讀感受”的環節設計,學生的表達指向是豐富的準確的,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意藴深刻的問題的提出就順理成章了——請問這究竟是一篇小説還是散文?學生肯定會説是小説,因為教材就是這樣介紹的。但是我將堅持説《邊城》更像散文,因為她具備散文情意真、內容美、形式自由的三個特質。然後讓學生去尋找文本中的美點,探討美在何處,怎麼美,為什麼美。於是引領學生或者説被學生引領共同走入《邊城》的角角落落,在沈從文如詩的文字美麗的肌理褶皺裏,領略茶峒的秀麗風光,體會邊地淳樸的民風,理解翠翠美麗的形神,感受翠翠、祖父、儺送等人間真摯、樸素的愛和閃耀在他們身上的美麗的人性光芒,為故事的憂傷而憂傷,為這一曲古樸的愛和美的頌歌而神往,悄悄逼近《邊城》這一次對人生、社會“觀”“想”“望”的全面描摹。

任何交流都需要特定的和諧的有張力的“場”。《邊城》的“場”在何處?城市少年看得見天空中被夕陽烘成的桃花色的薄雲嗎?杜鵑的叫聲是怎樣一種叫聲?泥土草木和各種甲蟲類氣味是怎樣一種氣味?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如何變成一片黑色?那小小草鶯夜半的吵鬧和閉着眼的安睡與繁密如落雨的蟲聲是怎樣美妙的復奏?……我曾試圖利用音像的資料來幫助我建造這個“場”,但很快就被自己否定掉了,史紹典主任“課堂要原生態”的叮囑更堅定了我遠離現代技術的主意。因為所有形象直觀具體的解釋都有可能是對豐富的簡化,對真實的歪曲,對深刻的疏離。於是我赤手空拳,試圖用最原始的説和寫,思考和交流來營造這個“場”。轉接是流暢的,過程是自由的,氣氛是民主的,不要預設,拒絕灌輸,在行走中尋找閃亮的星星,撿拾美麗的珠貝。當然還有開頭那“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另外一種人生”,結尾“藴藏的熱情、隱伏的悲痛”的點撥,幫助我營造着這個“場”。我們所依靠的只是我們那一顆顆敏感善良的心、聰慧正直的腦。

但是,我感到了力不從心,我還是覺察到了學生、我與《邊城》的疏離,我和學生的疏離,我和所有在場者的疏離,我有了逃走的慾望,逃到邊城中去,逃到那一個似乎存在似乎不存在的地方去。我發現我的官能的不足,發現我的認知的淺薄,我渴望將自己的這些體驗匯入到《邊城》所在的那一條人類整體經驗的河流中去,雖然未知前方在何處。

《邊城》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瞭解沈從文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

2.感受沈從文小説的語言特色。

3.走進作者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人性之美。

重、難點

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緻含蓄的心理刻畫。

課時安排2課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z1dvj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