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精品多篇)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精品多篇)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精品多篇)

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説出枝芽的主要結構以及枝芽與莖的關係。

2.舉例説出莖的基本結構及各部分的作用。

3.説出導管和篩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學重點

1.舉例説出莖的基本結構及各部分的作用。

2.説出導管和篩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學難點

1.舉例説出莖的基本結構及各部分的作用。

2.説出導管和篩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學過程(2課時)

(一)、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讀第68頁題圖——參天大樹,

思考問題:植物要吸收的水和無機鹽是通過什麼器官到達枝葉的?(莖)

這説明莖具有什麼功能?(輸導功能)從此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CAI展示課題植物莖的輸導作用

(二)新課講授:

芽:就是未展開的枝或花

一、枝芽發育成莖

1.芽的種類

按芽着生位置

頂芽(位於枝條的頂端)

側芽(位於枝條的側面)

按芽發育類型

枝芽:指將來發育成枝條(枝和葉)的芽。

花芽:指將來發育成花的芽。

混合芽:指將來既可發育枝條,又可發育成花的芽。

2.枝芽的結構

3.枝芽發育成莖

生長點——使芽軸不斷伸長

葉原基——發育成幼葉

幼葉——發育成葉

芽軸——發育成莖

芽原基——發育成新芽

二、莖的基本結構

CAI展示木本植物莖結構橫切圖

觀察:木本植物的莖的結構

自主學習:

1、木本植物的莖有幾個部分組成?

2每部分有什麼樣的結構?有什麼作用?

教師巡迴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引導學生討論,共同得出結論。木本植物的莖從外到內由樹皮、形成層、木質部和髓四部分組成。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顯微鏡下木本植物莖的結構示意圖,回答問題。

1.樹皮的外側部分的功能是什麼?內側部分是什麼?內有什麼結構?屬於什麼組織?

2.木質部使植物莖很堅硬,內有什麼結構?屬於什麼組織?

3.位於中央顏色較淺的是髓,其細胞比較大,有什麼功能?屬於什麼組織?

4.位於木質部和韌皮部之間的結構叫什麼?有什麼特點?是什麼組織?

5.形成層的細胞分裂,向內形成新的木質部,向外產生新的韌皮部,所以其作用是使莖怎樣?

6.草本植物莖不能像木本植物那樣逐年加粗,我們可以推斷,它沒有什麼結構?

CAI展示年輪圖,描述年輪形成的過程,發表意見,各小組互相補充。

小資料:請你算一算,據一位老護林員講,一棵松樹要生長30~40年,才能達到直徑12cm,問每年約長多少?(0.3—0.4cm)。談一談自己受到的啟發和感受,進一步明確保護森林、愛護綠色植物的重要意義。

三、莖的輸導作用

學生閲讀教材70頁實驗功能——莖的輸導

學生明確實驗器材。目的等。

CAI展示實驗視頻“植物莖的輸導作用”

師生討論:得出莖的木質部內的導管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CAI展示帶有瘤狀物的枝條圖片

引導學生閲讀教材P71內容。

討論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韌皮部的篩管能輸導有機物”。

生物學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二

一、教材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再來考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其實是從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辯證地分析生物與環境之間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為下一節“生態系統”的學習作好預設。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後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國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七年級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説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數據的方法;

3、學習通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瞭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觀點;

3、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三、重點和難點的確立: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重點又是難點;

2、“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學方法: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並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並不難,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處理方法。讓知識的獲得滲透在過程的體驗中,讓成功的喜悦體現於精彩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五、學習方法:

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課前的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並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導入新課:

啟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導入新課,這樣導入有兩個好處,1、既考驗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繫;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雲流水般引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步: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繫展開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選擇一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這可是思維發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課堂風格。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

第二步:啟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媒體呈現配有介説詞的圖片,如:烏賊的墨囊;含羞草的葉與多暴雨的環境相適應;尺蠖的擬態等等,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通過漫長的年代,不斷與環境摩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對於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後高中會學到。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課上交流。這樣安排體現1、有做事的過程;2、有明確的目標;3、有明確的結果;4、使用語言傳達信息5、體現過程的真實性。這是任務型教學的五要素。交流時注意:對於國中學生來説,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於結果涉及到對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

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濕度有影響,有利於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麼益處?

b、為什麼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着環境。

第三步: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並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動畫“屎克螂出國記”,以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對環境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在學生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再一次激起他們的興趣。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

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1.舉例説明植物在呼吸作用中能夠產生二氧化碳。

2.説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氣。

3.舉例説出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

二、教學重點:

重點:

1.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的實驗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氧氣的實驗分析。

3.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

難點:植物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的實驗分析。

教學過程:

[引言]:我們知道人和動物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着呼吸運動,呼吸是維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動,那麼植物也進行呼吸嗎?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樣進行的?本節課讓我們一起來探究。

[提問]:你們知道人的呼吸作用吸入和呼出的氣體是什麼嗎?

[實驗]:請一位同學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氣體,觀察石灰水的變化。

[提問]:這個實驗説明了什麼?

[實驗]:植物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

將100克新鮮的和燙過的蔬菜(沸水燙2—3分鐘)分別裝入兩個不漏氣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軟管紮緊袋口,並用止水夾夾緊軟管。

請兩位同學分別取一袋蔬菜,將軟管分別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錐形瓶中,移開止水夾,輕輕地擠壓塑料袋。

[討論]:

1.實驗用的塑料袋為什麼是黑色?用白色的塑料袋可以嗎?

2.黑色塑料袋有的裝新鮮蔬菜,有的裝有燙熟的蔬菜,你們怎樣辨別?

[]:

1.實驗用黑色塑料袋是為了保證蔬菜只進行呼吸作用不進行光合作用。

2.説明植物體只有活細胞才能進行呼吸作用。

[提問]:你們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與我們的推理一致嗎?

[講述]:通過以上的實驗我們可以得出,植物的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

[]:植物體的所有活細胞都能進行呼吸作用。

[講述]:呼吸作用需要氧氣,已經被許多科學實驗所證實。

[演示實驗]:將新鮮的植物和燙過的植物分別放入密閉的錐形瓶中(錐形瓶外用黑布包裹,防止漏光),在黑暗處放置一晝夜。把兩根燃燒的小木棒分別伸入兩錐形瓶中,觀察現象。

[提問]:你能解釋其中的原因嗎?

[]:新鮮的植物進行呼吸作用消耗了錐形瓶中的氧氣,因此燃燒的小木棒伸入時會熄滅;而燙過的植物已死亡,不能進行呼吸作用,錐形瓶中的氧氣沒有被消耗,所以燃燒的小木棒仍然繼續燃燒。

[播放FLASH]:植物呼吸作用的意義。

[講述]:植物在進行呼吸作用時,吸收氧氣,分解澱粉,產生二氧化碳和水,並釋放出能量。

[提問]:植物為什麼要進行呼吸作用呢?

[]:植物體的各項生命活動,如細胞分裂、根吸收無機鹽、有機物的運輸等活動所需要的能量,都是來自於呼吸作用。

[補充]:除了澱粉外,植物還能以蛋白質、脂肪等有機物作為呼吸作用的原料,這些有機物的分解,也能為生命活動能量。

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①舉例説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②舉例説出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繫。

③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④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並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難點和重點

重點:

①説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②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難點:

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並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

課前準備

學生:各小組準備鼠婦10~16只,濕土,紙盒,紙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夾),表,筆,一份實驗報告用表。

教師:鼠婦若干只或鼠婦圖示。

教學過程:

1、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引導學生根據經驗舉出影響生物生存的例子,並通過分析,幫助或引導學生歸納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各小組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各自收集鼠婦為背景,分析、討論、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2、制定實驗方案及設計實驗方案

各組討論並制定方案,根據方案中出現的問題引出變量和對照實驗。

充分放權,讓學生自學,但注意把握學生對變量和對照實驗的理解。

實驗探究

結果交流

教師可在巡迴指導中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後面的結果交流。

總結:教師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交流,並引導其他同學發現問題,吸取經驗。除了探究光這個條件外,還有無其他條件?

佈置課後作業:

有興趣的小組可在課下對其他影響鼠婦生活的因素進行探究。

教學反思:

對於有些班,捉鼠婦的興致比較高的,可以利用這樣的班級多捉幾隻,在其他沒有捉到的班上可以作為示範。也可以叫這些捉鼠婦能力介紹經驗,讓學生了解到鼠婦的生活環境。每個班準備鼠婦情況不一樣,有些一個班只捉到一隻鼠婦,很難開展活動。但這節課還得上。只能利用課內十分鐘讓他們到一些易找的地方找,如果沒找到,這個實驗只能通過畫圖和想像完成了。但也得儘量提醒學生利用課餘時間組織學生到校園尋找,既可以瞭解到它們生活的環境,又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捉鼠婦的過程,培養他們的科學興趣。

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説明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的原因。

2.舉例説出水對植物分佈的影響。

3.嘗試解讀數據的方法。

能力目標

通過解讀實驗數據的嘗試,學會數據的解讀、座標圖形的識別甚至自己製作座標圖形。

情感目標

通過水對植物分佈的影響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生物依賴於環境,進而認識到我們美麗的地球大家園必須依靠包括自己在內的全人類來共同呵護和建設,才會更美麗。

教學重點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水影響植物的分佈。

教學難點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解讀實驗數據。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小組討論

1、植物的生活為什麼需要水?書本P107並補充。

2、書本P108資料分析:

(1)為什麼沙漠上有大面積的不毛之地?沙漠中什麼樣的地方會有較多的植物生長?

(2)錫林郭勒和長白山氣温相似,植被類型卻不同,這是為什麼?

(3)除了水,影響植物分佈的因素還有什麼?

這些問題在書本上都有答案,但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去找出來,還是比較難的,所以可以利用小組競賽的形式開展。

學生彙報討論題答案

對於學生的因答給予,並適時讓學生做筆記。

1、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沙漠地區降雨量少,植物無法生長。降雨量較多,地下水較多的地方植物生長。

2、長白山降雨量多,足夠水供植物生長。

3、水不是影響植物分佈的唯一因素,還有温度,土壤的肥沃度…

分析數據

分析表格,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的含水量有很大差異,這些問題如果教師單純説出來比較單調,讓學生從表格中找出結論這樣更深刻理解

學會根據數據繪製條型圖

根據小麥的不同時期繪製條型圖,讓學生學會分析

練習:

1、下列説法錯誤的是: ( )

A、植物體根、莖、葉、花、果實、種子中都含有水分

B、植物體吸收水分,有利於植物體進行光合作用

C、大多數的生物體內都含有水分,但少數生物體內不含有水分

D、植物體吸收水分,有利於植物體吸收無機鹽

教學後記:

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少,本來打算合併到其他課上,但考慮到後面有繪製條型圖和分析,這些問題學生都是第一次接觸,應給他們詳細講解,所以把這節課的重心放在後面的條型圖分析和繪製上。前面的內容通過學生小組討論和生活經驗也能得到,需要補充的是學生對生物圈中的水資源如何保護,水和植物,動物和人類有什麼直接的關係?試着讓學生自己談談這些問題之間的關係,讓學生髮自內心珍惜水資源。後面的練習題很重要,把本課的知識和之間學習過的知識聯繫起來,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鞏固舊知識,學生也不會覺得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dvv1gv.html
專題